医疗保险改革

2024-07-20

医疗保险改革(精选10篇)

1.医疗保险改革 篇一

医疗保险付款方式改革分析

改革的背景:

建国以后,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公费医疗制度,企业实行劳保医疗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制度的弊端愈发明显。首先,医疗费用的增长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跟不上消费水平。不仅如此,这种医疗制度还造成企业之间负担差距过大:新兴产业老职工少,医疗开销相对少,而老企业背上的是总也甩不掉的包袱。另外,个人也被免费医疗制度惯出了毛病。“一人看病,全家吃药”,“小病看成了大病,没病看成了有病。”图的是什么?报销。赚的是谁的钱?国家和企业。造成了什么后果?浪费。基于日益沉重的医疗费用包袱,1994年国务院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并于1998年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双方负担”即基本保险由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统账结合”即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已实行40多年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就此告终。

目前主要改革方向:

大病保险:引入市场降低大病支出

异地就医结算:医保“跟人走”的便捷网络建成 城乡统筹:广大农民医疗福利明显增多 基金安全:近忧尚无但须未雨绸缪

国家政策上的导向:

国务院下发文件推进城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通知》明确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支付方式改革要覆盖县域内和试点城市区域内所有公立医院,并逐步覆盖所有医疗服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突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上下联动,内外联动,区域联动,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着力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

医疗改革的核心问题:付款方式的改革

医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医保的付费方式是关乎改革成败的扳机。要实现医疗卫生体制的变革,就必须从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切入,通过支付方式的改革,带动医改的发展。实行科学合理的医保支付方式,可以带来四个方面的利好:

一是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

二是鼓励医疗机构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诊疗水平;三是改变医院激励因素,提高医疗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促使医院走集约化道路; 四是提高病案管理质量,促进信息化、标准化管理。目前,国家层面已经对医保付费改革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总的思路是“三个结合”,即结合基金预算管理加强总额控制,结合门诊统筹实行按人头付费制度,结合住院保障探索病种付费(即DRGs)。

(一)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概念与分类

社会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是社会医疗保险运行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医疗保险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职能之一,它主要是指保险机构和被保险人在获得医疗服务后,向医疗服务供方支付医疗费用的行为,而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支付的途径和方法则称为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

按照支付时间可以把支付方式分为后付制和预付制两类。后付制是指在医疗服务发生之后,根据服务发生的数量和支付标准进行支付的方式。预付制是指在医疗服务发生之前,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按照预先确定的支付标准,向被保险人的医疗服务提供者支付医疗费用。

按照支付对象可以把支付方式分为两类。一是对医生的支付方式,如工资制、按人头付费制、以资源为基础的相对价值标准支付等;二是对医疗服务的支付方式,包括对门诊医疗服务的支付、对住院医疗服务的支付、对药品和护理服务的支付等。

按支付流程可把支付方式分为直接支付和间接支付。直接支付是指被保险人在接受医疗服务供方的服务后,只按照社会医疗保险的规定支付其应该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其余的医疗费用由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直接支付给医疗服务供方。间接支付是指被保险人在接受医疗服务供方的服务后,先由被保险人向医疗服务供方支付医疗费用,然后向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申报应该由医疗保险支付的费用。

(二)我国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变革

一是确定与参保对象承受能力相适应的费用分担比例。根据目前我国人民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个人负担的比例不宜太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的提高,个人负担比例可逐步提高。不同的地区可以因地制宜,确定适合本地区的负担比例。

二是优势互补,综合应用多种支付方式。需方的支付方式主要包括共同付费、起伏线、封顶线三种方式,三种支付方式各有利弊,在需方支付方式的选择上,可以综合应用多种支付方式,达到优势互补。

三是加强对个人账户的管理,发挥个人账户的作用。目前我国实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中设立个人账户的目的在于发挥个人账户的积累功能,同时也是为了促进医疗保险效率的提高。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措施及建议

(一)支付方式的多样化。

针对医院的支付方式,事实上,任何一种支付方式都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和对象,优缺点并存,关键是如何将它们有机得组合起来,因地制宜地采用综合支付方式。因此,DRGs与总量控制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发挥各自的作用;针对医生的支付方式,许多国家实行按服务项目付费方式,并通过医生与政府部门或保险公司共同协商确定项目付费标准。

(二)分阶段改革医疗保险支付方式。

在相关医疗责任制度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按服务项目支付仍会存续一段时间,不可以将预付制直接取代后付制。因此应在不断完善按项目支付以及相关配套制度措施完善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按病种支付和总额预付为主的预付制,分阶段实现后付制向预付制、单一支付向混合支付的平稳转变。目前,总额预付在全国各地都有探索实施,并已取得了大量经验,因此可以在现有基础上继续补充完善。之后,随着总额预算的不断完善和相关配套体系的完善,可以逐步加入按人头付费、按DGRs支付等混合支付制度,在有效控制费用的同时保证服务质量和效率,达到较好的综合社会效益。

(三)总额预付制促进医疗机构加强内部运营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

通过医保总额预付制探索和试点,改变医疗提供方不合理的医疗行为,引导规范医疗服务,对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促进医疗机构加强内涵建设,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推动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具有很强的作用。医院信息化建设能及时反映医院各科室各部门经济运行情况,能实时显示各科室各部门考核指标变动情况。对各科室各部门的收入成本情况、各诊疗手段实施全程监控,设置红线提醒功能,能有效控制不合理药品耗材的使用。

(四)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协商谈判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

协商谈判机制是指在医疗服务购买的过程中,医保经办机构以协商谈判的方式来协调与医疗服务提供方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互动机制。在过去10多年的医疗服务管理过程中,协商谈判的手段也时有运用,但缺乏明确的规则规范,还远没有形成“机制”,医疗保险付费谈判机制亟待建立。

医疗费用的上涨,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诱导需求,在医疗服务机构和社保机构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诱导需求在所难免,这就是经济学中常说的“委托―代理”问题,为了让作为代理人的医疗机构对控制费用上涨有一定的积极性,必须让他承担一定的风险,所以必须建立一个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风险分担机制。

医疗保险付款方式改革最终任务目标:总额控制

总额付费控制了医疗费用快速增长,使医保基金风险降低了,基金支出更平稳。这种付费机制下,较为有效地抑制了医院滥检查、滥用药、过度治疗等较为突出行为,更加直接有效的使城镇居民享受医疗改革带来的社会福利。

但是这一举措也可能把矛盾推给了医院,医院婉拒、推诿病人现象或许会频繁发生。因此医保可以实行总额付费,可是不能采取粗放的砍块方式,而是应该更科学更精细。首先,医保对不同医院患者定额应有不同.其次,对医院超支部分,医保经办机构可以加强审查,真正由于过度医疗引起的超支,可以按比例扣回,而属于正当医疗的部分应该正常支付。建议医保和医院之间建立一种谈判机制,通过谈判磋商使医保定额更合理。

总之,我国在医疗改革进程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切实为人民谋福利,又要解决医疗保障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一矛盾将是我国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要面对的主要挑战!

2.医疗保险改革 篇二

医疗保险一般分为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两类。社会医疗保险是指以立法形式通过强制性的规范或自愿的契约,在一定区域的一定人群中筹集医疗保险基金,并为该人群的每一个成员公平地分担,对由于疾病所引起的纯粹以补偿医疗费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城镇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作为当时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两大重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有关部门推行的两项改革方案在基础制度安排上非常相似,即都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1994年,由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和卫生部共同颁布的《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体改分[1994]51号)提出:“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并使之逐步覆盖城镇所有劳动者。”据此,国务院决定在镇江市和九江市进行试点。

在总结“两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1996年国务院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50多个城市进行扩大试点。通过试点,总结出了两种统账结合的模式,即镇江市和九江市试行的“三段通道式”和海南省等试行的“板块结合式”。

1998年12月,在总结试点城市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提出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医药管理体制配套改革的任务和原则。经过探索与建设,中国现阶段的医疗保障体系形成了多层次的结构。

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若干焦点性问题

1. 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

从提高医疗资源分配和利用的公平与效率角度考虑,作为第三方支付者的基本医疗保险和消费者个人分别承担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是合乎经济理性的选择,这将有助于减少个人不当的超额花费的道德风险。因此,在医疗保险计划中,应该建立比例固定的或正相关的共同支付机制。但实际上,基本医疗保险中的社会统筹支付和个人账户支付既不是固定比例的,也不是正相关的。

江苏省镇江市和江西省九江市试行的“三段通道式”模式是把个人账户支付作为社会统筹支付的台阶,即医疗开支要先用个人账户来支付,个人账户金额用完后,再由个人账户支付工资的5%,然后用社会统筹基金支付;社会统筹支付时,个人还要负担一定的比例,分段计算,支付总额越大,个人负担比例越小。在海南省试行的“板块结合式”模式中,个人账户支付则与社会统筹支付完全不相干。一般做法是将医疗服务分类,其中一部分服务由个人账户承担,其余部分则由社会统筹承担。这种分担方式所带来的后果是,消费者要么快速地用完个人账户从而可以尽早进入使用社会统筹支付阶段,要么则因为个人账户积累太少而只能为一些基本的、简单的医疗服务付费。

不难发现,个人账户的根本缺陷在于未能将同质的健康风险集中起来,因此使这一部分医疗保险实际上失去了“大数法则”的保险作用,从而失去了共同保险的基本意义。有学者认为,与20世纪80年代改革探索的个人现金包干和分担相比,现行的个人账户是一个退步。而且,由于个人账户记账利率远低于医疗费用上涨指数,参保者的个人医疗账户实际上是不断贬值的医疗券[1]。

2. 享受公共医疗保险的平等权力

平等享受意味着个人享有公共医疗保险的权力及获取的数量不应该按照个人收入或购买力来决定。但是现阶段尚处于发展之中的公共医疗保险显然远没有实现全民平等享受的权力。

目前,中国公共医疗保险体系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社会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制度和劳动保医疗制度。

2003年进行的全国的三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城市居民占44.8%;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农村居民占79.1%。此外,灵活就业人员、老年人、儿童、非就业人员、困难企业职工以及大量进城务工人员绝大多数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在全国范围内,自费比例高达70.3%。

3. 医疗保险基金运行效率

随着医疗保险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出现了令人费解的现象:全国卫生总费用、社会医疗保险卫生支出和个人卫生支出同步逐年上升的同时,“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日渐激烈,医院和卫生管理部门成了社会指责和抨击的对象。

与此同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出现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是参保企业普遍认为缴费率偏高,有的企业缴费率达到或超过了10%;二是基金结余率偏高。基金结余率高并不意味着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的高效率。由于健康风险可预期的时间比老年风险短,而不确定性又比老年风险大,所以医疗保险基金应该以流量收支平衡为导向,在缴费率和支付率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近年来医疗保险基金结余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明显偏高。

三、完善医疗保险的政策建议

1. 弱化并取消个人账户

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不但没有达到其积累资金、激励缴费和控制费用的初衷,反而在现行运行模式下产生了一系列弊端,降低了整个基本医疗保险系统的运行效率。因此,应当对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角色进行调整,弱化并取消个人账户。这样才会使基于基本医疗保险适度缴费率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现供求平衡发展,实现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功能。可行的办法是对取消个人账户设立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限结束之前,个人账户的资金余额全部作为参保人员的可处分资金,参保人员既可以用于医疗费用支出,也可以提取现金[2]。在过渡期结束之后,按照基本医疗保险适度缴费率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所有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全部进入社会统筹或社会互济基金。在弱化并取消个人账户之后,仍然可以把基本医疗费用支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基本医疗门诊费用,另一部分为基本医疗住院费用,用报销基本医疗门诊费用的办法代替原有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支出。

2. 合理确定共保率

医疗保险是一种典型的共同保险,即保险人为被保险人支付了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在整个医疗费用中,被保险人负担的医疗费用所占的比例叫做共保率。

在共同保险中,一般认为共保率达到20%~25%,医疗服务的需求有明显的降低,所以国际上一般医疗保险的共保率都在20%左右。如日本从1999年开始,政府管理的医疗保险制度中被保险人自己负担的医疗费用部分已经从10%提高到20%[3]。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当共保率达到30%时,就能有效规避患者与医生合谋过度消费医疗服务的道德风险[6]。中国基本医疗保险社会最优共保率可以参考上述经验数值,考虑到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比较低的现实,可以考虑把最高共保率提高到25%。根据中国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安排,基本住院医疗费用封顶线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根据对大额医疗费用人群分布情况测算,以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确定统筹基金最高限额,可以解决大多数职工的大额医疗费用问题[4]。这样,基本住院医疗费用从0到职工年平均工资4倍之间的共保率就可以随着医疗费用的增加在25%~0%之间逐级累退。

3. 完善配套改革措施

一方面,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元化、以公立机构为主体的医疗服务提供体系,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唯一有效的选择。多层次,就是要针对广大患者对不同水平的医疗服务的需要,区分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服务、初级护理以及保健服务,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劳动密集型的基本医疗服务、资本密集型的高级医疗服务等不同层次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多层次医疗服务提供体系。多元化,就是要建立国有资本、社会组织资本和私人资本共同投资的体系。以公立机构为主体,是指把国有医疗机构和社会公益组织机构作为提供公共和公益性医疗服务的主体。

另一方面,改革医院财务管理机制。目前的公立医院多数仍然采用内部的科室承包制,一方面由医院向各科室分解并包干使用经费补偿指标,另一方面为科室制定自负盈亏的收入激励机制,鼓励科室和医生的收入最大化行为。在公立医院回归公共服务部门或公益机构的定位之后,政府应该制定新的补偿机制,在政府投入总量相对固定的前提下,根据医院世纪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等指标对医院进行考核,以此作为补偿经费的依据。同时,医院应在此基础上实现收支平衡管理。

参考文献

[1]葛延风,等.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J].中国发展论,2005,(1).

[2]傅勤生.设立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利弊分析[J].卫生经济学,2005,(10).

[3]郑荣鸣.社会医疗保险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4,(7).

[4]李建国,曹木易.最新社会保险实用问答[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3.谁在侵蚀医疗保险改革成果? 篇三

苦了“患者”。民众是医保的受益者,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对政府推行医保政策,给予了虔诚的支持。据了解,国家推行农保前医疗全付费,与医保后的分担费基本相当。民众普遍反映,参保前普通病住院一周费用约1800元,保后约4500元,扣除医保所支付60~80%,患者自担不低于1500元。此外,医保规定,医保只对住院患者给予扶持,而大多数普通病患者,选择不住院治疗,在全民医保支持的医疗高收费中,不住院患者承担了全费。保前与保后费用相品,民众在医保中得益甚微,医保成果实际上被“偷梁换柱”掉了。

肥了“医生”。医院普遍推行绩效挂钩,绩效挂钩与医生利益休戚相关,为增加提成,医生不择手段“宰” 患者,与“宰”相关的“搭车检查、搭车收费、搭车用药”层出不穷,有的甚至赤膊上阵,干脆虚开治疗费用,上演了 “宰患套保”戏。据一起投诉反映,经该县物价部门核实,不包括搭车检查费在内,攸县一家公立医院乱收费率高达25%。医生搭车检查、医院乱收费行为,与绩效挂钩考核密切相关,全坏在一个“利”字上。

富了“医院”。医院美其名曰“公益事业”,实际行暴利经营之实。攸县XX医院是三甲二等医院,垄断了全县60%的患者资源,同业中效益最好,除保证臃肿公立医院体制运转,还养活近1000人外,年获利近2000万,一个县级医院如此暴利,居然还被称之为“公益事业”单位,岂不滑天下之大稽。

养了“药商” 。药商是药价走高的重要推手,药商掌控药价话语权,他们为一己私利,千方百计“抵制”国家的药价政策,“改名加价、新药涨价、变相提价、封杀微利老药”等,手段层出不穷,一些药商还搞不正当竞争,直接给医生高额提成,高价推销药品。据了解,药商销售潜规则,销售返点在10~20%之间,特殊药品高达30%,医院实行“以药养医”,在返点价上,再加价15~20%销售给患者,药价在药商与医院的 “折腾”下翻番。还据了解,“人造骨制品”等特殊用品,医院通常不直接经营,患者只能从医生私渠道获得,医生在进价上加价1.5~2倍销给患者。这类人为推高成本,全转嫁至医保和患者身上。

5、利了“医管”。 医院乱收费,与管理失职分不开,管理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到医院收费和药品的价格。一些监管部门,与医院拉拉扯扯,相互利用,以权力置换利益,对医院乱收费视而不见,监管形同虚设。该县物价部门,在受理投诉攸县XX医院乱收费中,核实医院乱收费25%事实,仅作 “返还乱收费款项给患者”的个案处理,拒绝全面检查医院乱收费诉求。物价部门的不作为动机令人存疑。

二、医保成果“易帜”的无奈

监管“失控”。医院收费乱象有目共睹,唯独监管视而不见,不能说不是攸县的“怪事”。究其原因:一是“猫鼠一家亲”,一些监管部门为了自身利益,与医院“结亲家”,只要医院交“赞助费”,就放纵不管,对举报敷衍了事,能拖则拖,能个案就个案,能不管就不管;二是“黑室运作”,一些监管部门以监管换利益,利用亲属揽医院的生意,监管上投鼠忌器,形同虚设;三是存“监管盲区”,有些监督项目专业性强,监管需专业技术,对监管部门来说,监管尚不具条件,监管鞭长莫及、望“监”兴叹。

医体制“黑洞”。“ 暴利”黑洞。医院收费乱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竟还被冠以“公益事业单位”。大家睁开眼就看见,医院 “挂羊(头)买狗(肉)”,怪就怪在无人管;“垄断” 黑洞。医院高资金投入、高技术含量、高传承影响力,注定其强势经营特性,位处劣势的患者,只有被动挨“宰”的份,无任何话语权;“ 强权” 黑洞。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医疗收费“一边倒”,医方单方定价,患方无讨价还价的空间,收费多与少、公与不公,患者无力抗辩;“黑医、黑药” 黑洞。医生通过滥用检查、滥用药物、滥用器械,推高收费,获取提成。上述种种黑幕,印证了医体制上的弊端。

险医“同床共寝”, 医险“一家亲”。现实中,医院与医保分家不分灶,医保、医院同址办公,医保费医院直报直销,险、医名分实不分,监督与制约名存实亡;险、医“共利”。按理说,医保与医院是利益的相对方,医保独立于医院之外,机制上有监管有制约。现实中,医保与医院高度配合,密切协作,这种体制很不正常,如何能保证制约监督到位?如何窥避医、险 “共利”?险医同“船”。医保与医院既分工又合作,共同面对患者,共同面对监督,共同担责,共同应对问题。险医同乘一条船现状,有如命运共同体,这种体制,为“险、医共犯”创造条件、埋下隐患,成医险犯罪 “高危区”。

险、患“两张皮”。医保对象是患者,医保与患者存利益交集,报与不报,报多报少,医疗收费合理与否,保方与患方利益休戚相关。按理说,保方是患者的“监护人”,有责任保护患者利益,保护好了患者利益,也就保护了自身利益。事实上,保方与患方交流脱节,断了合力监督医方乱收费链条。

这种体制,怎么能维护收费公正公平?怎么能保障患者的切身利益?怎么能保证医保成果不被侵蚀?

三、医疗保险到底何处去?

检验医保工作的好坏,看是否有违医保惠民基本立意?惠民利益是否真正到位于民众?医疗保险成果是否被侵蚀?

医保必须面对人民大众。一是回归民生。医保是国家惠民政策的体现,医保是国家的民生工程,医保不是“唐僧肉”, 任何人都不能侵蚀;二是回归人民。人民医院人民建,建好医院为人民,公立医院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是赢利单位,医院的职能是为人民服务,具人民属性;三是回归公平、诚信。医院收费普遍过高,偏离了正确航向,不仅有失公平正义,而且侵蚀了全民医保成果,本质上是医疗体制上的腐败,必须予以抵制。

医院必须回归公共服务。赢利还是公益?公益即公共利益,医院的事业属性决定了其公益属性,其服务、收费须体现公益性质。现实中,医院 “‘宰’保‘坑’患”,获取暴利是常态,医保成果被医院侵蚀,已是不争事实。此情此理,医院还具公益性吗!企业还是事业?企业是市场竞争主体,企业是赢利的机器,企业赚钱天经地义,作为事业单位的医院,扛着事业单位的招牌,享受事业单位的待遇,干着不纳税光赚钱的活,这种暴利行业,还是公益事业单位吗!险医一体还是分离?现实版的“医、险同体”,构成了医院侵蚀医保成果的条件,剔除体制“诟病”,是守护医保成果的客观要求;救命还是“坑”钱?医院的使命是救死扶伤,现实中,医院无节制追求利润,很普通的病,一天1000、数千元的收费屡见不鲜。一个资深医生透露,普通病人天用药上1000元,这不是治病是“赐死”。如此可见,医院收费黑洞到底多深,恐怕只有医院和医生自己清楚。

向侵蚀医保成果说不。一是切断险、医利益链。医保是块“大蛋糕”,“面对‘鱼腥’没有不馋嘴的猫”,医保与医院存“共利”,是不争事实,医保成果被严重侵蚀,医保部门失职、失察是主因,要守住医保成果,就必须断侵蚀医保成果的利益链。二是治理医保“蛀”害。医院吃“险”成性,医生看“险”使药,医保“蛀”害时有发生,一些医生利用便利职务,搞体外“药具循环”,赚高额差价,损害患者利益。还有一些医生见利忘义,串通患者直接虚构保费,套保获利;三是惩治医保犯罪。医保犯罪屡见不鲜,一些人以身试法,大肆侵蚀医保改革成果,挑战医保法律底线,沦为犯罪。必须用法制手段,惩治医保犯罪,才能确保医保成果不被侵蚀。

用改革来守护医保成果。医保市场化。市场是选优的过程,市场是降成本的手段,医保要想公平正义,就要引入竞争机制。取消医保许可制度,让有条件的医(药)院(店)平等竞争,让民众有权选择质高价优的医疗服务。建防“蛀”体制。医保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有利益就有“蛀虫”害,建“防火墙”很有必要。李正莲,家镜贫寒,攸县酒埠江镇木璜村人,到攸县人民医院检查,做一部位彩超和脑电图,收费分别为250元、45元,而物价局核定的彩超、脑电图价为88元、25元,乱收费182元,患者电话投诉到该院医务科,医务科答复:有农保,收费要贵。医院侵蚀医保成果昭然若揭。因此,必须变“险、医同体”为“险、医分立”。

医保是人民分享改革成果的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民心工程,必须放止好“经”念歪,确保医保成果不被利益部门侵蚀,确保医保成果切实惠之于民。

4.医疗保险改革 篇四

在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空间很大,但是,就目前来看,商业医疗保险仍然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医疗保险在国际上一直是一类操作难度大、盈利空间小的业务,而且,目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刚刚起步,医疗服务节约化的制约机制还尚未形成,加之必要的统计资料不足,保险公司对医疗费用支出的预测和监控难度大、运作成本高,同时国家对商业医疗保险尚未出台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公众对保险产品价格的接受能力有限,可以说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不理想,保险公司经营此类业务的风险较大,这是我国当前保险公司开办的医疗保险险种单一,保障功能不足,业务量小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各家保险公司也应当认识到要是等到一切环境条件都就绪了再去推出产品、发展业务的话,恐怕早已丧失商机。值得一提的是,从各国保险发展的经验来看,医疗保险对于寿险公司扩大并稳定客户群体、推销主险产品的带动作用是十分是明显的,况且当前医疗改革热潮中凸现的如此巨大的保险需求正是寿险公司打破业务僵局、扩大市场份额的有利时机,所以说各家保险公司面临的问题不是该不该大力发展医疗保险业务,而是如何调整产品战略,在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条件下,如何配合医疗保险改革开发适应性产品,以迅速打开局面、占领市场。具体来说,保险公司在确定产品战略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光要长远。首先,保险公司在进行产品开发和业务拓展决策时要进行长期效益评估和综合效益评估。虽然医疗保险的短期效益并不乐观,但是从长期来看,随着承保规模的扩大、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资金运用渠道的放宽和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商业医疗保险还是有利可图的。而且,从综合效益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还要对医疗保险加强公司形象、扩大客户群体、促进主险展业的外部效应给予一定考虑;其次要保证产品可运行的长期性,这是保险公司进行长期、综合评估决策的前提。医改政策是动态的,保险公司要研究医疗改革的趋势,把握方向,开发能长期适应医疗改革进展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这样才能保证险种的生命力,争取到长期的盈利空间。

(二)要合理考虑风险因素。保险公司应当根据现有技术水平和外部环境优先发展亏损风险小、需求空间大的险种。就改革趋势看,门诊费用和高档医疗消费是社会医疗保险的真空地带,但商业医疗保险并不能不计风险地有孔即入。从目前情况来看,门诊医疗费用较难控制,而住院医疗保险由于医疗费用数额大、发生率低、医疗方案相对较易于监控,因而保险公司应当优先开发住院医疗产品,谨慎开发包含门诊医疗的.综合医疗保险产品;从保险给付方式来看,定额给付型产品要比费用补偿型产品管理控制成本低、操作难度小,更适合作为其他形式的医疗保险的补充,保险公司应当首先开发、推广重大病种的定额给付型医疗保险,暂缓开发费用补偿性的医疗保险产品;从保险期限来看,逐年续保的产品要比长期型或终身型产品对保险公司而言承担的经营风险小,对于试验性险种,保险公司可先设计逐年承保条件,掌握一定经验数据后再附加保证续保条款改造成长期险种,但是保险公司规避风险的策略也要同时考虑到客户的实际保险需求,应尽量提供保障功能强的实用型险种。

(三)要积极争取、巧妙利用优惠政策。从国际惯例来看,国家为商业医疗保险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是大势所趋,保险公司及行业协会应当利用各种手段向国家争取政策优惠。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更要在现有政策的弹性限度内积极寻求金融创新以巧妙利用已有的优惠政策。如政策规定企业自办的补充医疗保险保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可以从职工福利费中列支,福利费不足列支的部分,经同级财政部门核准后列入成本。保险公司可以开发相应产品,先由投保企业申办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然后让投保企业将基金委托保险公司代管,保险公司通过各种风险分散手

5.关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分析研究 篇五

摘要: 日益高涨的医疗费用问题,医疗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公平欠缺与效率低下等问题日益困扰着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这是由于医疗保险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由于医疗保险所面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远远高于其他形式的保险,所以如何设计一套合理的制度将它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医疗保险不至于陷入危机之中而濒临崩溃,一直是医疗保险制度设计的目标。

关键字: 医疗保险改革完善

医疗保险又称为健康保险或疾病保险,是指通过国家立法,按照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运用医疗资金,保证人们公平的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的一种制度。我国1998年建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要求“各地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较少的经费投入,使广大人民获得良好的医疗服务,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2007年又建立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要求“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逐步完善支付办法,合理控制医疗费用。2009年4 月2 日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实现全民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党中央国务院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目的旨在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和作用,加大政府投入,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一、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取得的成效。

1、统一的医疗保障管理系统已建立。

初步实现了医疗保障管理职能的归并和统一,逐级建立了医疗保险行政管理和业务经办机构,逐步建立健全了医疗保险管理制度,多数统筹地区配备了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绝大多数地区从制度运行之初就实现了社会化管理服务。

2、建立了合理的医疗保险基金筹措机制和医疗费用制约机制。

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按医疗保险改革政策的规定统一缴纳医疗保险基金,医疗费用由单位和个人承担,统一使用。通过社会保险的互助共济,有效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

3、形成了有效制约与激励相结合的医疗保险新机制。

通过建立医疗费用分担机制、医疗服务竞争机制和医疗待遇保障机制,增强了患者自我保障意识和费用意识,促进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保证了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后,初步探索建立了医疗消费制约机制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医疗费用浪费现象有所遏制。

二、城镇医疗保险目前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医疗运行环境

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中国目前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民众患病在当地医院难以有效就诊,到外地、到大医院看病,不仅加重了医院负担,也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据资料统计,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仅占各项投入的3%。各级医疗机构没有明显的层次和医疗范围,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薄弱。老百姓大病小病都到二甲甚至三甲医院去,既加大了参保人员的负担比例,同时也造成医保基金的浪费。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一直是重医疗轻预防,重大医院轻基层医院,重高科技服务而轻基本医疗。

严重的“分布两极化”。例如,西安市800 多万人,有三甲医院28 家。而有些千万人左右的地级市,三甲医院数量却屈指可数。而且,我国的城市卫生资源的80%配置在城镇大中医院,社区卫生资源只占20%,许多城市的医院都是按条块划分的,如包括中央、地方、部队、行业、企业等等。大城市、部分区域集中了大批优良设备和高素质人才,医疗资源配置显得很不合理而且边远区域和地段医院的床位和设备多处于闲置状态。卫生资源配置一直是重医疗轻预防。重大医院轻基层医院、重高科技服务而轻基本医疗。尽管目前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出发点,实现“低水平、广覆盖”,重点明确放在控制医院成本,遏制浪费追求效率上。但由于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不合理,医疗服务价格的畸形增长,医疗服务效率持续下降。

2.医疗保险水平不高,个人负担较重

随着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在不断扩大,医保基金的筹集得以保证,医疗保险的互助公济性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医疗保险水平还有待提高, 基本医疗保险规定了统筹基金支付医疗费用的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以及个人在这一支付段中所应承担的自付额。统筹基金支付的最高限额及起付标准,加重了参保人员的个人负担。虽然引入了对医疗服务需求方的成本制约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职工过度使用医疗服务资源的“道德风险”。但必须看到,在基本医疗保险只能覆盖家庭部分成员时,其所规定的起付标准偏高,而最高支付限额又偏低,无形中加大了个人和家庭自费医疗的比重,无法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分散和损失补偿的作用根据调查,截至2009年底,市级统筹的个人负担比例大约在住院总费用的30%左右。而县级统筹的个人负担要达到40%多。

3.医疗费用涨幅太快

据统计2000年全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为124.5亿元,2007年达到1152.2亿元,增幅将近10倍, 从相关统计资料中显示,1990-2003 年,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4.03%,上升为5.62%,说明卫生费用增长过快,己经远远超越民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另外,平均每一出院者住院医疗费由1997年的2384.3 元上升到2005 年的4661.5 元,可见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没有有效地抑制医疗费用过度上涨的趋势另外,平均每一位住院患者的医疗费由1997年的2384.3元上升到2008年的6543.21元,可见医疗费用过度上涨的趋势。

三、如何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中国医疗保险改革确实有难点。承认难是为了慎重、积极地改。中国医疗保险改革会非常艰难,不会一步到位,可能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需要不断提出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新方法。

1、继续深化医疗机构改革进程。

在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运行中,主管医疗保险的部门在选择医疗机构时,引入竞争机制。对医院提供服务不好或医疗、收费行为不规范,可由医保部门取消其指定医院资格;病人也可选择自己较满意的医院看病治疗。这样可促使医院加强内部管理、规范行为、减员增效、降低成本、提供优质服务。

2、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制度。

要坚决杜绝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行为,医院不能再靠医疗和药品费的“暗箱”进行不平等竞争,我国应逐步分离医院的医药不分家的方式。医疗既然已进入市场,就应遵循市场上最基本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现在,任何一个顾客进入商场都无法容忍不标明价格的商品。尽管医疗属于特殊消费,也不能游离于市场规则之外。

3、解决好药品虚高定价问题。

药品的定价必须由国家省级有关部门确定,地(市)级以下价格主管部门,不得制定药品价格。要严格按照《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确定的政策原则审定药品价格。对药品价格的审定,不能一劳永逸。对已经制定并公布的药价,要及时了解,跟踪企业和医院、药店实际执行的情况。一旦发现企业实际出厂价、批发价低于规定价格较多时,应及时降低政府定价。对列入政府定价的药品价格,要实行定期审价,原则上每两年重新定一次。对实行单独定价的药品,企业应每年向价格主管部门报告价格执行情况和企业的财务状况。所有的生产企业,都要在药品的外包装上印刷政府规定的零售价,企业自己定价的药品,要印刷自己的零售价。要完善药品价格登记公布制度,并加强药品价格监测信息系统建设,把全部药品纳入监测和公布的范围。

4、整合医疗资源,建立全民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社区卫生服务是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中心和活动焦点,是个人、家庭和国家卫生系统接触的第一环节。是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社区服务可以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向,可带动相关部门的改革与发展(医院机构改革、区域卫生规划、资源共享、管理体制改革全行业资源统一管理),走出一条既能满足社会需求、又能节省资源、控制费用的发展路子。

5、扩大医保个人账户资金的使用范围。

例如可以尝试用医保卡支付健身活动的费用。身体素质锻炼好了,才能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俗话说:治标更要治本。如果我们把防病工作做在治病工作前面,就能够达到节省医药费的目的。

总之,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虽然已然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革,但是仍存在制约整体社会保险体系完善的许多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改革的进程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要求政府及社会各界作出极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潘常刚,薛新东。医疗领域的政府干预与声誉机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9,(03)。

[2]李定国。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问题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3]张梅。关于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探索[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6.医疗保险改革 篇六

摘要:日益高涨的医疗费用和医疗纠纷问题,以及医疗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公平欠缺与效率低下等问题日益困扰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这是由医疗保险的特殊性决定的,医疗保险所面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远远高于其他形式的保险。

关键词:城镇;医疗保险;制度;问题;分析

医疗保险又称为健康保险或疾病保险,是指通过国家立法,按照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运用医疗资金,保证人们公平地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的一种制度。2009 年4 月2 日,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党中央国务院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这份耗时近三年,广泛吸取国内外经验的新医改路线摈弃了此前改革过度市场化的做法,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不断增加投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一、我国医疗保险改革的背景及进程

建国以后,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公费医疗制度,企业实行劳保医疗制度,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制度的弊端愈发明显。一方面,医疗费用的增长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即出现了生产能力跟不上消费水平的现象;另一方面,这种医疗制度还造成企业之间负担的差距过大,如新兴产业老职工少,企业医疗开销便相对少,而老企业背上的是总也甩不掉的包袱,而且有日益加重的之势。另外,针对特殊人群的某些医疗优惠政策的弊端也日益显现,“一人看病,全家吃药”、“小病看成了大病,没病看成了有病”的现象也屡有发生。图的是什么?报销。赚的是谁的钱?国家和企业的。造成了什么后果?浪费。

二、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1.统一的医疗保障管理系统已建立初步实现了医疗保障管理职能的归并和统一,逐级建立

了医疗保险行政管理和业务经办机构,逐步建立健全了医疗保险管理制度,多数地区配备了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绝大多数地区从制度运行之初就实现了社会化管理服务。

2.建立了合理的医疗保险基金筹措机制和医疗费用制约机制

按照医疗保险改革政策的规定,医疗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统一缴纳医疗保险基金,统一使用。通过社会保险的互助共济,有效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

3.形成了有效制约与激励相结合的医疗保险新机制

通过建立医疗费用分担机制、医疗服务竞争机制和医疗待遇保障机制,增强了患者的自我保障意识和费用意识,促进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保证了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后初步探索建立了医疗消费制约机制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因此医疗费用浪费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遏制。

三、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医疗保险水平不高,个人负担重近年来,城镇医疗保险覆盖面在逐步扩大。截至2008 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己覆盖城镇职工人口3.18 亿,但城镇医疗保险水平却有一定不足。基本医疗保险规定了统筹基金支付医疗费用的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以及个人在这一支付段中所应承担的自付额(注:起付标准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 倍左右)。这一措施虽然引入了对医疗服务需求方的成本制约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职工过度使用医疗服务资源的“道德风险”,但必须看到,在基本医疗保险只能覆盖家庭部分成员时,其所规定的起付标准偏高,而最高支付限额又偏低,无形中加大了个人和家庭自费医疗的比重,无法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分散和损失补偿作用。

2.医疗费用上涨过快

作者简介:沈一红,女,河北衡水人,经济师,从事医院医保管理研究。根据调查,2000 年全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为124.5 亿元,2007 年达

1152.2 亿元,增长了将近10 倍。相关统计资料显示,1990—2003 年,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0 年的4.03%,上升为5.62%,说明卫生费用增长过快,并且已经远远超越了民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另外,患者平均住院医疗费用也由1997 年的2 384.3 元上升到2005 年的4 661.5 元,可见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没有有效地抑制医疗费用过度上涨的趋势。3.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目前,中国的优秀卫生人才以及高新技术大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并没有完全改变。许多患者在当地医院难以得到有效救治,便会集中到城市中的大医院,这样不仅加重了医院的负担,而且增加了患者自身的经济负担,出现严重的“分布两极化”现象。

以西安市为例,该市居民约800 万人,有三甲医院28 家;而有些千万人左右的地级市,三甲医院的数量却屈指可数。有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卫生资源的80%配置在城镇大中医院,社区卫生资源只占20%,许多城市的医院都是按条块划分的,如中央、地方、部队、行业、企业等等。大批优良设备和高素质人才集中在大城市或部分区域,医疗资源配置显得很不合理,边远区域和地段医院的床位和设备多处于闲置状态。另外,卫生资源配置一直存在重医疗轻预防,重大医院轻基层医院,重高科技服务而轻基本医疗的现象。尽管目前一直呼吁,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出发点是实现“低水平、广覆盖”,提出将重点明确放在控制医院成本,遏制浪费、追求效率上。但由于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不合理,以及医疗服务价格的畸形增长,致使医疗服务效率持续下降。

四、如何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中国医疗保险改革确实有一定的难点,而且可能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不断提出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与方法。

1.继续深化医疗机构改革进程

在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运行中,主管医疗保险的部门在选择医疗机构时,引入竞争机制。对服务不好或医疗、收费行为不规范的医院,可由医保部门出面取消其指定医院的资格;病人则可以选择到自己较满意的医院看病治疗。这些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医院加强内部管理、规范行为、减员增效、降低成本、提供优质服务。

2.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制度

要坚决杜绝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行为,医院不能再依靠医疗费和药品费的“暗箱”模式进行不平等竞争,我国应逐步分离医院的这种医药不分家的形式。医疗既然已进入市场,就应遵循市场上最基本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现在,任何一个顾客进入商场都无法容忍不标明价格的商品。尽管医疗属于特殊消费,也不能游离于市场规则之外。

3.解决好药品虚高定价问题

药品的定价必须由国家省级有关部门确定,地(市)级以下价格主管部门,不得制定药品价格。要严格按照《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确定的政策原则审定药品价格。对药品价格的审定,不能一劳永逸。对已经制定并公布的药价,要及时了解,跟踪企业和医院、药店实际执行的情况。一旦发现企业实际出厂价、批发价低于规定价格较多时,应及时降低政府定价。对列入政府定价的药品价格,要实行定期审价,原则上每两年重新定一次。对实行单独定价的药品,企业应每年向价格主管部门报告价格执行情况和企业的财务状况。所有的生产企业,都要在药品的外包装上印刷政府规定的零售价,企业自己定价的药品,要印刷自己的零售价。要完善药品价格登记公布制度,并加强药品价格监测信息系统建设,把全部药品纳入监测和公布的范围。

4.整合医疗资源,建立全民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社区卫生服务是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中心和活动焦点,是个人、家庭和国家卫生系统接触的第一环节,是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社区服务可以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向,可带动相关部门的改革与发展(医院机构改革、区域卫生规划、资源共享、管理体制改革全行业资源统一管理),走出一条既能满足社会需求,又能节省资源、控制费用的发展路子。

5.扩大医保个人账户资金的使用范围

可以尝试用医保卡支付健身活动的费用。身体素质锻炼好了,才能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俗话说:治标更要治本。如果我们把防病工作做在治病工作前面,就能够达到节省医药费的目的。2008 年奥运会以后,我国把每年的8 月8 日定为全民健身日,目的就是激发广大群众的健身热情,提高人民身体素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五、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案中国医疗保险改革确实有难点,承认难

是为了慎重、积极地改。中国医疗保险改革会非常艰难,会一步到位,可能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需要不断提出适应的方案。

方案1:要坚持医疗保险、医疗卫生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三改并举”(三个方向:一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二是医药公开核算,分别管理;三是医院分类管理),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医疗服务管理。近期召开的社会保障会议指出,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可以先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对无力缴费的困难企业职工也可以采取先参加统筹基金支付范围的基本医疗保险的办法,解决好职工住院和大病医疗问题,使医疗风险达到最小化。实行医疗保险制度,必须解决当前存在的以药养医问题,必须切断医疗机构和药品营销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联系。医院的门诊药房要改为药品零售企业,独立核算、照章纳税。中国卫生部已经明确要求,药品要集中招标采购,以后逐步将基本用药目录中的药品及临床用量大的药品都纳入集中招标采购的范围。医院改革首先要求医院分类管理。非赢利性医疗机构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而设立,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并执行政府规定的医疗服务指导价格,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赢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确定医疗服务项目。这样有利于医院之间的竞争,并且有利于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系统。

方案2: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使用效率。要对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实施真正的竞争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据统计,中国医院的脑CT 机拥有量是美国、日本的好几倍,每个医院都想通过给病人做CT 来赚钱,不仅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负担,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对高档医疗设备,国家应该及卫生材料。建立医药价格数据库,瞬时向所有联网的医疗单统一配置和管理。而针对大型医院相对过剩,社区医疗服务相位发送价格信息,并公布国家收费标准。上述措施对于降低医对不足的情况,应该导入真正的竞争机制,按照市场法则优胜保费用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 钟国伟.医疗体制改革的理论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06,3-7.(10):

[2] 韩雪,勾沈萍.对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反思和建议[J].集团经济研究,(205):2006,113-114.[3] 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医保局赴加拿大考察团.加拿大医疗保险制度与上海市医疗制度改革[J].卫生经济研究,1997,98(1): 39-41.[4] WEIMIN HU,洪琪.加拿大全民医疗保障系统一瞥[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3,20

7.医疗保险改革 篇七

一直以来, 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中仅存在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直接交换关系:患者就诊, 向医生支付费用;医生为患者诊断, 并收取费用。自从医保机构出现后, 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发生了改变, 形成了医疗服务提供者 (医) 、医保机构 (保) 、患者 (患) 三方间的复杂关系。近年来, 我国医疗费用开支过快增长, “看病贵”问题非常突出,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支付方式的不合理。为此, 中央以及人社部、卫生部等部委多次要求对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进行改革实现从后付制向预付制的转变。而支付方式改革又会对医、保、患三者的行为选择产生何种影响?进而对医疗费用的开支产生何种影响?这些问题值得去研究。本文运用博弈理论分析支付方式改革过程中, 医方与医保机构间, 医方与患者间的行为选择, 以及由此对医疗费用开支的影响。

2医方与医保机构间博弈对费用开支的影响

博弈是利益关联 (或利益冲突) 的主体间的对局。医保机构出现后, 患者可以不用和医方发生直接交换关系, 而是通过医保机构代为处理, 从而将大部分的风险转嫁给医保机构。因此, 医、保、患这三个主体中, 利益关联最大的应该是医方与保方。医方为了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转, 必须获取足够多的医疗服务费用;医保机构的目标则是, 用尽可能少的费用, 支付患者获得的医疗服务。支付方式改革, 将会更多得对医方与保方间的博弈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各地区医保机构在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上实行何种政策, 会通过发文、网络发布等形式公之于众。所以, 医方了解医保机构所掌握的信息, 以及将要采取的战略行动。从医保机构来看, 由于其能够获取大量关于医方的数据, 如人均门诊费用、人均住院费用、某一特定病例的人均手术费用等等, 所以也可以认为, 医保机构也掌握了医方的信息, 了解医方可能采取的战略行动。因此可以假定, 医方与保方之间的博弈是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博弈, 双方均了解博弈对手所掌握的信息, 均了解对手可采取的战略行动。医方与保方在进行博弈的过程中, 医方有两种行动可供选择:实行诱导需求或不实行诱导需求;保方在选择支付方式上也有两种行动可以选择:采用后付制与采用预付制。为了便于直观分析, 医方与保方在各自行动下的对局情况可以通过一个2×2的矩阵来呈现, 如表1所示。

如上表所示, 四个格子中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医方在各种对局中的博弈所得, 而右上角的数字则表示医保机构在各种对局中的博弈所得。列出参与人的行动后, 为便于分析, 给出下列假定条件:第一, 医方不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 均提供正常的医疗服务对患者进行治疗时, 医方所耗费的医疗成本为3, 医疗服务的标价为5。第二, 若医方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 因为多消耗了一些医疗资源, 医方的医疗成本增加至5, 医疗服务的标价为8。第三, 支付方式采用后付制时, 医保机构按照医疗服务的标价进行全额结算。第四, 支付方式改为预付制后, 医保机构按照预算总额4向医方进行费用结算。

根据上述假定条件, 当医方选择诱导需求, 医保机构选择后付制时, 医保机构的博弈所得为-8, 医方的博弈所得即医方获得的利润, 等于收益减去成本, 8-5=3。同理, 当医方不进行诱导需求, 医保机构选择后付制时, 医保机构的博弈所得为-5, 医方博弈所得为5-3=2。当支付方式变成后付制, 由于医保机构按照预算总额4进行费用结算, 因此不管医方采用何种战略, 医保机构的博弈所得均为-4。而医方在选择诱导需求时, 所得为-1;不诱导需求时, 所得为1。

在表1所示的博弈中, 如果医方选择诱导需求, 那么医保机构的相对优势策略是选择预付制, 这样其博弈所得是-4, 优于选择后付制时的所得-8, 我们可以在右上角的-4下面画线, 以示这是医方在选择诱导需求时, 医保机构的相对优势策略。如果医方选择不进行诱导需求, 医保机构的相对优势策略还是选择预付制, 同样的, 在右下角的-4下面画线。同理, 如果医保机构选择后付制, 医方的相对优势策略是选择诱导需求;如果医保机构选择的是预付制, 医方的相对优势策略则是不进行诱导需求。这样, 通过使用相对优势策略下划线法, 只有右下角格子中的两个数字下面都有画线。因此, 医方不进行诱导需求, 医保机构采用预付制是医方与医保机构之间博弈的一个纳什均衡, 可以表示成 (不诱导需求, 预付制) , 此时医方与医保机构的博弈所得分别为1和-4。

即医保机构对医疗费用的支付实行预付制, 与医方协定好预算总额为4。由于超出预算总额的部分保方不予结算, 医方若仍然进行诱导需求, 则其所得只有-1, 不进行诱导需求, 其所得为1。因此, 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 医方能采取的最优战略便是不进行诱导需求。这个纳什均衡是稳定的, 博弈双方均没有改变自身选择的动机。于是, 医方便会尽可能自觉地约束诊断行为, 使医疗成本控制在预算总额之内, 这样医方才会有利可图。从而医疗费用开支也会相应地降低, 被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3医方与患者间博弈对费用开支的影响

医方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是医、保、患三方中另一对重要的关系。在医疗服务市场中, 医方由于自身具有较多的专业知识, 更为了解患者的病情, 对于用什么方式治疗、用什么药进行治疗掌握得比较清楚, 因而处于信息优势的位置;相反, 患者则处于信息劣势的位置。所以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 患者处于自身利益考虑, 只能听从医生建议接受治疗。同样作为理性经济人, 医方会受到激励,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实施诱导需求, 使得医疗费用支出水涨船高。医疗费用后付制更是助长了这种动力。

而医疗费用预付制则具有一种增加信息透明度的功能。例如, 按人头付费是指医保机构按合同规定的时间 (如1年) , 根据合同规定的收费标准以及医疗机构服务的人数, 预先向医疗机构支付固定数额的服务费用。按病种付费是指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法, 按诊断的住院病人的病种进行定额预付。也就是说, 如果采用按人头付费或是按病种付费, 相当于是规定了一个费用标准, 患者可以在治疗前就清楚了解到这个标准, 并判断自己的费用支出是否过高。这就使得医方与患者之间的信息更加趋于透明化, 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的产生。

根据以上所述, 本文将分析医疗费用预付制下, 医方与患者之间的博弈。采用预付制后, 医患之间的信息更加透明, 同样假定:双方之间的博弈是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博弈。医方仍旧有两种行动可供选择:进行诱导需求与不进行诱导需求。患者也有两种行动可供选择:要求正常治疗与要求过度治疗 。因此, 医患双方在各自行动下的对局情况也可以形成一个2×2的矩阵, 如表2所示。

为便于分析, 同样对医方与患者的博弈所得作出假定:第一, 在患者要求正常治疗的情况下, 医方不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 均提供正常的医疗服务对患者进行治疗时, 医方所耗费的医疗成本为3;若医方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 因为多消耗了一些医疗资源, 医方的医疗成本增加至5。第二, 在患者要求过度治疗的情况下, 医方不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 由于使用了更好的治疗手段和药物, 所消耗的医疗成本为4;若医方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 在与患者要求过度治疗的共同作用下, 医疗成本上升到6。第三, 由于预付制相当于确定了一个定额的支付标准, 因此假定患者的支付定额为4。

由上述条件可以计算得到:当医方不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 患者要求正常治疗时, 患者的博弈所得为-4, 医方的博弈所得为4-3=-1;当医方不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 患者要求过度治疗时, 患者与医方的博弈所得分别为-4和0;当医方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 患者要求正常治疗时, 患者与医方的博弈所得分别为-4和-1;当医方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 患者要求过度治疗时, 患者与医方的博弈所得分别为-4和-2。

运用相对优势策略下划线法可以找出, 该博弈中存在着两个纳什均衡, 分别是 (不诱导需求, 正常治疗) 和 (不诱导需求, 过度治疗) 。再对这两个纳什均衡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 (不诱导需求, 过度治疗) 这个纳什均衡其实是不稳定的。在医方不进行诱导需求的情况下, 患者选择正常治疗或是过度治疗对患者来说是无差异的, 但对医方则会产生不同影响。若患者要求过度治疗, 医方所得0, 收益与成本正好抵消;若患者选择诱导需求, 则医方所得为1, 大于0。因此, 医方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 会尽可能地影响患者的选择, 例如向患者解释正常治疗与过度治疗的效果是不相上下的, 或是只向患者建议采用正常治疗的手段等等, 从而使患者所采取的行动为正常治疗。最终, 医方与患者之间的博弈只存在一个稳定的纳什均衡, 就是 (不诱导需求, 正常治疗) , 此时医方与患者的博弈所得分别为1和-4, 双方也都没有改变自身行为的动机。

因此, 采用预付制的支付方式对医方和患者行为产生的影响是:医方不进行诱导需求, 患者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正常治疗。医方与患者的行为均受到约束, 医生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 不对选择开大处方、诊断升级、重复治疗等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的行为, 从而是医疗费用开支得到控制。

4结论

通过对医方与医保机构间的博弈分析, 以及医方与患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可以看出:医疗保险支付方式采用预付制, 相当于给医方施加了一个“紧箍咒”, 减弱了医方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的动机, 使其行为从诱导需求转变为不进行诱导需求, 从而有效约束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另外, 实行预付制使得医方与患者之间的信息透明度提高, 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的产生, 对控制医疗费用支出也大有裨益。这也给我们带来一点启示:医疗服务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严重, 则医疗费用支出越易受到医方的控制和操纵。只有通过信息披露, 提高信息透明度, 才能够消除信息不对称, 合理约束医方的行为。

摘要:通过建立医方与医保机构, 医方与患者间在完全信息状态下的静态博弈模型, 分析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过程中三者行为选择的变化, 以及由此对医疗费用开支的影响。发现支付方式从后付制变为预付制, 减弱了医方进行诱导需求的动机, 有效约束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采用预付制减低了医方与患者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对控制费用开支也大有裨益。

关键词:支付方式改革,博弈,费用控制

参考文献

[1]王鉴岗.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博弈及帕累托均衡解[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9, (1) :126-132.

[2]王德高, 韩莉丽.医患双方委托代理机制的博弈分析[J].学习与实践, 2008, (2) :44-48.

[3]韩凤.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对医疗机构和参保患者行为的影响[J].中国医院, 2001, 5 (7) :3-6.

[4]耿嘉川.不同利益主体下的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博弈[J].东岳论丛, 2006, 27 (1) :81-84.

[5]赵曼.社会医疗保险费用约束机制与道德风险规避[J].财贸经济, 2003, (2) :54-57.

8.新华医疗:医疗改革保障高成长 篇八

孔铭:本次非公开发行拟募集资金不超过29.36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拟用于投资高温灭菌耗材项目1.4亿元;新型医疗器械产品研发及中试项目1.47亿元;先进制造技术升级改造项目1.62亿元;专科医院建设及升级改造项目7.2亿元及偿还部分银行贷款9亿元和补充流动资金8.67亿元。

公告显示,公司此次拟认购员工持股计划人数不超过6680人,其中包括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共10人,最终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人员及认购金额根据员工实际缴款情况确定。该计划存续期限为60个月,其中前36个月为锁定期,后24个月为员工持股计划所持股票限售期解禁后的减持期间。

公司拟通过此次定增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实现产品技术升级;同时加快推动医疗服务业务板块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司健康产业的布局;并通过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提高管理层和员工积极性和凝聚力等。本次发行不会导致公司的控制权发生变化。

《动态》:公司近年来营业收入增速较高,基本保持在40%左右,同时也远远高于行业平均增速,因此公司属于高速增长的成长性企业。公司能够高速增长的原因在于适应医疗服务发展的大趋势,尤其是“民营”和“基层”医疗的发展。公司的高成长性未来会不会发生变化?

孔铭:医改政策一以贯之,公司成长基础未变。从政策层面来看,对民营医院的扶持和对公立医院的限制是近年来医改政策的主要方向。简政放权,放开医师多点执业,放开民营医疗价格等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使民营医院发展的条件越来越成熟;而对公立医院的限制,包括限制新增公立医院,限制公立医院单体规模过大等举措,则保证了民营医院发展的市场空间。

根据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三五规划”,未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要发展方向仍然是“民营”和“基层”,这表明医改政策将一以贯之,政策方向未变,因此公司高速增长的基础未变,未来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积极扩张完善产业链布局。在受益医改政策趋势,顺势发展的同时,公司也在不断完善产业链布局。目前,公司主要涉足两条产业链,即医疗产业链和制药装备产业链。公司通过并购丰富了制药装备产品线和检验仪器及耗材产品线,并对原有资源进行整合,壮大了制药装备事业部,成立了体外诊断产品事业部。公司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链布局也日趋完善。

《动态》:前期公司通过并购的形式实现了快速扩张,目前正在积极推动业务整合,而且公司董事会又审议通过了《关于投资血液透析产业的议案》。公司的整合并购以及血透业务进展对公司有怎样的影响呢?

孔铭:从并购资产成长性来看,长春博迅所处诊断试剂行业成长性较好,博迅的业绩成长超过业绩承诺;而远跃药机与成都英德所处的制药装备行业由于新版GMP改造已经接近尾声,目前面临成长压力较大。公司正在积极推动业务转型,未来将推动业务由制药装备向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转型。

公司正快速扩张血透业务。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投资血液透析产业的议案》,计划四季度在山东、河南、四川、湖南、湖北等省投资1.32亿元建立血透中心,血透业务进入快速扩张期。公司透析机和透析器有望于2015年逐步投产。同时公司将结合投资医疗服务业务,在重点地市级城市建立肾脏病专科医院作为血液透析中心旗舰店,在周边区域建设血液透析中心,开拓血液透析市场。

《动态》:近日,新华医疗公布了2015年三季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21亿元,同比增长22.36%;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5亿元,同比下滑14.8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同比下滑19.56%,EPS0.51元。公司利润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呢?

孔铭:毛利率下降加期间费用率提升导致利润增长低于预期。2015年前三季度公司扣非利润同比下滑19.56%,主要原因是公司毛利率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而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分别提升0.4和0.6个百分点。由于公司整体利润率较低,这也直接导致了利润增速下滑。前面几年公司经过快速的并购扩张以后,目前经营已经进入转型调整期。

《动态》:在公司复牌后首日股价缩量涨停,后市是否会持续大涨?

孔铭:新华医疗作为行业内龙头企业,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均居于前列,由于公司产品线的合理定位,准确踏上“民营”和“基层”医疗发展的政策风口,因此销售增速很高,从目前国家政策层面来看,未来医改政策一以贯之,政策风口未变,因此公司高速增长的基础未变。

我们预估公司2015-2017年EPS分别为0.75、0.93和1.17元,我们认为新华医疗作为优秀的医疗器械龙头,未来发展战略清晰。2015年是公司后续发展的筑基之年,尽管在各项新业务布局的过程中整体投入较大,内部机制的改革也会对经营产生一定的短期波动;但整体来看,公司在新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新领域(如医疗服务、血液透析等)的拓展以及管理架构的调整方面都会积极推进,还是很看好公司。

9.医疗卫生改革 篇九

20XX年全X参加新牧合的人数为37866,参合率为98%。参加新牧合牧民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250元(其中:中央财政124元,比上年增加64元;自治区58元,比上年增加8元;盟X财政各19元,比上年增加4元,个人30元),各项补助资金全部到位,累计筹资946万元。牧区五保户、低保户4173人全部由民政资助参加合作医疗。

新型牧区合作医疗全面实施大病统筹和门诊统筹相结合的补偿模式,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0% ;新型牧区合作医疗报销封顶线提高至6万元,达到牧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20XX年1月—11月累计为3779人次参合牧民报销医疗费用676万元,其中门诊补偿620人次、1.8万元。住院补偿1403人次、493万元。二次补偿563人次、122.3万元。分娩补助305人次、费用27.9万元。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677人次(牧业户籍)、13.5万元。慢性病211人次、17万元。

在落实帮扶工作中,以协办嘎查卫生室、支付参合费用、送医送药等形式对嘎查进行帮扶。总价值90万元的130台(套件)医疗设备陆续装备14所卫生院;落实了卫生室建设的的各项补贴政策,为60所嘎查卫生室配备了办公设施,卫生院和嘎查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X政府高度重视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增加了对公立医院改革的投入。一是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2008年9月开工建设X医院、XX医院综合楼,总投资6500万元,总建筑面积为2.4万平方千米,今年8月综合楼全部完工,9月X医院迁入新址;二是X医院后勤服务管理实施了社会化运作,把繁杂的后勤交由专业物业公司进行管理,既改善了医院的整体环境建设,同时又有助于医院把精力更好地投入到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上;三是创建数字化医院,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X医院2009年9月引进HIS信息化管理系统及应用,基本实现了院内财务、医疗业务、物资管理等全面信息微机化管理,使门诊处方、住院处方及长期医嘱和临时医嘱从原来的手工书写到机打的代替,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为人民服务和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的同时,党风廉政工作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班子成员和下属单位,成立了XXX卫生系统惩防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具体工作要求和目标任务,把惩防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扎实开展风评议工作,针对存在医患关系问题,加大院务公开力度,提

10.医疗制度改革调查 篇十

问题之一:医改不成功,各方不满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接受媒体专访时说:“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据统计,目前我国公立医院拥有的床位、设备和医务人员等医疗资源,仍占到全国医疗资源的90%以上,其中30%集中在大医院。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有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这些人看什么病都得自己掏腰包,而医院为了提高收入和提成,还对病人滥开处方、滥做检查,这使众多患者生病后只能躺在家里“自己扛”。另一方面,县级以下公共卫生机构只有三分之一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另外三分之一处在倒闭的边缘,还有三分之一基本瘫痪。造成农村群众看病难,一旦生病,农村人只能往城市跑,有钱有势的人则往大城市的大医院跑。结果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病人不满意,医院不满意,有钱人不满意,穷人不满意,政府也不满意。

问题之二:医疗收费价格偏高,医患矛盾突出。 患者与医院普遍缺乏信任度,由于医疗设备、人员工资以及维持医院正常运转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患者,其中患者缴纳最多的当属药品支出费用,这无异于加重患者负担。一个感冒花上100多元的普遍现象,使患者对医院产生恐惧,对医生的医德极度的不信任。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患者参照物为以前看病所花费金额来评判现在的花费,快速增长的经济带来物价上涨,导致医疗费用逐年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也增加。据20的调查表明,公务员绝密考试秘笈下载地址过去的5年,我国城乡居民年均收入水平分别增长了8.9%和2.4%,而在年医疗卫生支出上,城乡居民的支出则分别增长了13.5%和11.8%。二是医疗服务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型诊断设备的应用,为医生准确判断病情提供了坚实的依据,然而患者得为此付出更多的医疗费用。普遍的例常性检查虽然提高不少医疗水平,但也因此加重患者负担。三是由于财政投入的减少,使相当多公立医疗机构出现了“以药养医”的现象。上世纪80年代初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财政补贴占30%左右,现在只有6%到8%。事实上,医院已基本上被抛入市场,必须靠从病人那里收取的医药费来养活自己。医生的收入除来自于财政补贴、挂号费用外,其余大部分来自药品收入。药品提成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可能在短时间改变。就像猫偷吃咸鱼,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一样,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规范猫吃鱼的数量,才能既让猫逮耗子,又让猫不至于饿死。

问题之三:药品和医用器材价格虚高,生产流通秩序混乱。据有关部门介绍,国家审计署抽查了一些企业,发现不少生产企业虚报成本,造成政府定价虚高。在抽查的5家药厂46种药品中,有34种药品成本申报不实,平均虚报1倍多。某企业生产的一种注射用针剂,实际制造成本每瓶32.07元,申报却达到266.50元,虚报7倍多。有些医疗器材几经转手,层层加价,其中以进口器材最为严重。抽查的6类35种进口高值器材,卖给医院的价格平均为报关价的3.34倍。某规格的球囊报关价每个496.2元,一级代理商批发给二级代理商的价格达到3600元,二级代理商卖给医院时达到7000元,加价13倍多。

问题之四:卫生监管不力,导致医疗问题严重。这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不论是医疗行业还是其他行业,腐败现象仍然存在。近年来卫生行政部门,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法制还不够健全、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原因,在行政执法、加强监管等方面还不够有力,致使部分地方、部分医院问题层出不穷,医疗事故不断,人民群众生病后得不到良好的治疗,白衣天使的形象受到影响。

如何完善医疗卫生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我认为,可采取以下对策措施,解决存在问题。

措施一,要正确认识和评价医疗卫生改革。医疗卫生改革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我们不能单单说在改革的制度上出现问题。改革不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造成的。老百姓看病难也不是每一个白衣天使的错。我们应该首先认清是在什么环节上出现差错,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我个人认为,医疗卫生在中国走市场化道路,在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是不够现实的。因为医疗卫生属公益性事业,需要国家的投入和支持,其服务内容也包括一些社会贡献,不能完全用金钱来衡量。否则,就容易损害患者利益。因此,要稳步进行,要在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多元化服务能力上下功夫,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

措施二,要善于借鉴和利用国外的成功经验。把别人成功的经验拿过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体制之路。一是分级而治。居民看病必须先到所在社区的卫生站,如医治不好,则根据病情分级转向设备和医生水平较高的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实行“分区”的好处是便于医疗机构随时了解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及时防治传染病和流行病,控制病源,开展健康教育。“分级”的好处是可以合理配置人力和医疗设备,节约开支,避免患者不管大病小病都到大医院就诊。目前,巴西实行的这种医疗体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财政开支,这与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相差不大,所以人民满意度很高,不会出现看病难的问题。我国的乡镇基层医院的小病治疗与大医院的大病治疗进行互补,不仅可以改变医疗资源80%在大城市的状况,还能加快农村医疗设施建设。二是强制进行国家医疗保险。建议对农村和城镇人口实行国家医疗保险制度,通过国家出一点、个人缴一点、社会筹一点的办法,解决医疗保障问题,确保人民群众能够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而不是小病拖、大病坐而等死。三是评分给报酬。政府根据医院医术水平实行医疗报酬打分制,水平高的医院财政拨款就高,反之则低。通过经费竞争机制,提高医疗效率,减少浪费。

措施三,规范医疗卫生秩序。药品由政府直接向药厂购买,然后从政府手中交到医院,同时医院在显要位置处公布药品价格,以方便患者查阅。为此,建议国家成立医药采购部,医院由专人在国家的医药站点购买药品。医院在销售过程中按一定比例加价后卖给患者,但药品所得利润不得与医生工资挂钩。对需要使用医疗器械进行诊断检测,产生费用也不应与医生收入挂钩。如需要做手术,则另外发给医生特殊补贴。医院所得利润除去平常开销运转,其余用于发放工资、奖金。对优秀医疗工作者、患者满意医生,实行社会奖励制度,如乘坐公共汽车免费、子女高考加分照顾等,提高“白求恩”式人物的社会待遇,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上一篇:新西兰留学申请程序下一篇:医保定点药店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