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文精神的名言(12篇)
1.关于人文精神的名言 篇一
关于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学术报告的感想
自从听取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孟建伟教授的有关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学术报告,听后感触良多,思绪良久,对自己的观念和精神又是一次洗礼,修正了自己的观念,明确了自己前行的方向,坚定了自己前行的脚步。下面我就对自己引发深刻思考的几个方面进行讨论与表述。
世界上每一个专业最深度的就是哲学。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其实每一个专业的设置,都是无数专家在一起论证的结果,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每一个专业来说,只要你在行业内做的足够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你就有一片自己的天地,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怕行业不景气,只怕自己不够优秀。但现实中,很多人考虑未来职业规划与选择的时候,往往首要或者是唯一的标准就是收入高,这也就造成了很多专业火的不得了,等到出来以后,却发现火的是这个专业却不是你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太过单一的考虑一个问题,往往容易产生误判,做出一个改变你人生轨迹的不合理决定。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对个人最有益的专业,就是你在对自己的理想和自身条件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所确立的选择,其实所有专业最后都会归结到方向与精细程度上,哲学可以让你把握人生前进的方向,数学可以让你比别人更为精细,做好基础的学习,结合自身条件,追随自己的内心,选择一条合适的道路。
功利主义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物质水平的发达,吃的用的越来越精致,但人们的幸福指数并未见明显的提高。当前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物质却成为我们更加奢望的东西,我们每日都沉醉在对物质的追求和享受中,却忘了我们该静下来思考一下,我们到底为什么活着。尤其是对我们学生来说,为什么感觉不到那种幸福感?原因是:其一,在物质生活方面,虽然也有很大改善,但我们感觉不到我们的父辈那个时代的人能感觉到的巨大进步。其二,今天我们在精神上和文化上的追求,同以前比起来淡了很多。人们往往怀有非常强烈的功利心态,但在精神文化层面比较空虚。这样一来,一方面,物质生活没有感受到很大提高,没有满足感;另一方面,精神生活也没有太大追求,也没有提高,又没有满足感。所以就难免存在失落感。目前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想到的不只是读书,可能会受到社会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功利主义考虑的是:实用、实效、有用;理想主义考虑的是:文化、崇高、精神生活。那么,在大学里如何把我们的教育、专业学习和我们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把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结合在一起,使我们的大学文化有一种更高的境界?从理想主义角度来看,教师应该用灵魂去教,学生用灵魂去学,灵魂对话,但实际上,这在现实中很难达到。其实,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并不矛盾。一方面,教授他们专业技术技能,使他们能在社会中立足谋生;另一方面,更给他们一种人生观、理想境界以及幸福感,这就是将工具性的人和文化性的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这样结合的好处是到最后,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更能使自己得到幸福。当一个人有了追求以后,他可能更加有动力去学习。但是过于追求功利主义,就存在问题了。有些人把就业当作自己的最高理想,就业后就停止了自己努力的步伐,一辈子也就混混沌沌的过去了,而有些人则一定要有所成就,永不满足。这些人的动力便是理想,是理想促使他们走向成功。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虽然过程也许会很艰苦,但却是非常值得的。所谓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就是从功利主义的观点来理解科学,将科学仅仅归结为两个关键词,即“工具”和“功利”,将科学的意义和价值仅仅归结为“工具”和“功利”的意义和价值。无疑,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对于科学的工具性和功利性的强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一方面,让科学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为人类造福,将永远是科学最伟大、最崇高和最神圣的目标和使命之一;另一方面,经济和社会对科学的不断增长的技术上的需要,也将永远是科学最现实、最巨大和最强有力的动力之一。然而,除了工具性和功利性以外,科学还具有与其他文化相类似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文化性和精神性,而且就科学本身而言,前者更属于科学的外在的特征,而后者更属于科学的内在的特征;前者更多地涉及科学的外围或边缘,而后者更多地触及科学的深层或核心。以这种观念为主导,势必导致科研领域重实证轻创新、重逻辑轻思想和重应用轻理论、重技术轻科学的局面;管理领域重数量指标轻人文和重技术指标轻理论创新,甚至以经济指标来衡量科学技术水平的局面;教育领域重逻辑证明的训练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重单纯的知识灌输轻兴趣和文化修养的培养,重工科轻理科、更加排斥文科的局面。每一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用处和价值,过于偏重,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文精神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的人,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人,是全面发展了自己一切才能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人的素质是近年来诸多学科关注的问题,看法各不相同。人无论从事什么性质、什么内容的活动,都必须具备普通和一般的素质要素,这是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关注的。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心理健康素质等。由于时代特点和人的素质的实际状况不同,在不同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的要求是不同的。在现代化建设中,人的主体性大大增强,人的素质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较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更为重要。在当代中国,最重要、最紧迫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随着人们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就会不断实现。一个人取得丰富的知识,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获得自身的提高与认可,同时我们还要学习人文精神,用自己的活动去促进社会的进步,为下一代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样才是一个人最终的成功与贡献,不因自己的小成而裹步不前,不断攀升,不断进步才是人生的真谛。
2.关于人文精神的名言 篇二
1 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包含着三个元素:一是人性,即尊重人的存在;二是理性,即人会思考,会追求真理;三是超越性,即人有灵魂,可以追求生命的意义,这是从宗教的角度来说的。这可以说体现了人们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因此,人文精神指以人为本、体现人的本质属性的精神,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的精神。[1]
2 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表现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集中表现为: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父母的情感,在父母的溺爱下,为所欲为,很少担当;在学校和社会工作中,缺乏集体责任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道德缺失,审美情趣较低,人文素养较低等。
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2.1 家庭的人文素养匮乏
父母是孩子认识社会、形成价值观的启蒙老师。家庭影响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的文化修养、父母的职业、社会地位、家庭收入、婚姻关系、教育方式等,尤其是父母的行为对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耳濡目染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都集中在孩子智力培养上,甚至有的父母采取粗暴、溺爱、放纵的教育方式,造成孩子任性、懦弱、懒惰、自私、冷漠、粗暴等心理障碍,而缺乏坚强意志,良好习惯,高尚情操。
2.2 中小学时期应试教育导致教师重知识传授轻人文精神培养
受功利式应试教育影响,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过多强调技能训练,而对于学生的人文品位,情感人格的独立健全,成为了能省则省的内容。导致学生思想贫乏,情感冷漠,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2.3 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使其忽视人文精神培养
有的教师思维定势,观念陈腐,只重视教学的工具性,忽视其人文性,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这也是造成学生人文素养滑坡和水平较低的原因。
2.4 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
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给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对学生影响越来越广泛。例如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对涉世不深的学生们影响很大,这些不良社会因素使得他们价值观偏移;人文素养下降,变得虚伪、自私、道德缺失,或情感冷漠、自我迷失,甚至导致犯罪。
3 高校图书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作用
3.1 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文精神
教师通过从图书馆汲取教育教学资源,提高综合素质,促使改进原有教育方式,提高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转变教育观念。在智育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人文关怀,全面认识学生的发展。
3.2 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图书馆具有“润物无声”的隐形教育特点,很多学生将图书馆作为自己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图书馆通过丰富的藏书和信息资源,现代化的检索设备,便利、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系统地、源源不断地为大学生提高他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精神世界的海洋里,享受获取文化知识,陶冶情操的乐趣。
4 图书馆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
馆员向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肩负着“育人”的重任。在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情况下,馆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4.1 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丰富其人文素养
馆员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学习不应仅停留在课本上,还应延伸到课外阅读上。阅读范围的扩展,有利于学生更深的了解社会、历史,同时又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关注社会。优秀的作品能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并且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
4.2 创设良好的图书馆人文环境,促进人文精神的渗透
环境陶冶人,塑造人,图书馆应该重视馆舍人文环境的营造。各书库、阅览室必须宽敞明亮,门窗规范洁净。此外,馆舍内可悬挂名人箴言,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4.3 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图书馆应多开展以培养人文精神为中心的读书活动。在活动中,馆员应鼓励学生多去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从中发现其美丑善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了解当地特有的文化和特有的历史,如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和人文景观等,学生在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和瞻仰历史伟人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提升人文素养。此外,在开展名著欣赏、名画欣赏、音乐欣赏、辩论赛等活动时,内容可围绕当地的传统建筑,传统小吃,传统节目等。社会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贴近生活的材料可深入浅出地提高学生的文化感知力,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将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献身祖国的思想体现在实践中,这样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
4.4 馆员应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
要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馆员自身的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馆员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1)健全知识结构。俗话说,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馆员要加强自身人文知识的学习。不仅要有较深的研究,同时还应与时俱进,勤奋学习,不断拓宽视野,这样为学生服务时才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起到“人文导师”的作用。
(2)提高心理素质。馆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改善并利用服务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在图书馆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心态,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转变思维模式,提高服务水平。有简单语言交流无人文精神熏陶是馆员在服务中的传统思维,这使得文化精神和美感意蕴无法传递给学生,因此馆员要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是要求统一化。只有通过思维模式的转变,把馆员从传统思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才能更好地吸取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精华,将人文精神影响学生。
4.5 创建阅读积分制
图书馆可以借鉴大型商场购物积分制、银行信用卡积分制等模式的成功经验,将在图书馆读者管理中纳入积分制,创立“读者积分制”的管理措施,对读者阅读行为进行奖励和鼓动。读者积分制,或称为阅读积分制,就是图书馆按照标准对读者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行为表现赋予一定数量的积分,并根据积分的多少作为享受对应服务等级的一种读者管理制度。[2]图书馆每学期通过把馆藏有关人文精神范围的图书资料进行目录对外公示,对一定时期内的读者借阅指定人文精神范畴的图书情况,根据不同数量的阅读和考核给予不同积分,按照积分的多少读者可以获得图书馆一定的奖励和享受特定的服务。如可抵消读者欠款、兑换学习礼品、延长借阅周期等。“阅读积分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相对科学公平性,同时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4.6 把读书纳入“课程”安排
“读书课程”旨在推动大学生人文知识阅读意识,培养阅读能力,提高人文精神的阅读教育。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规定在校大学生除要选修一定学分的通识课程外,还应规定大学生每学期需要阅读的一定数量的图书。通过多读书,才能获得“读书课程”的学分,而且这个“读书课程”将作为学生评优、入党、毕业等重要参考依据之一。为保证“读书课程”有序开展,学校可成立了“读书课程”委员会,同时出台了“读书课程”配套规章制度。“读书课程”委员会的职能是,每学期负责选择推荐图书、公示推荐图书的内容、设立读书评价方法的一般标准等。通过实施“读书课程”,向读者推荐好书阅读,推荐各学科领域的优秀文献资源,更有利于引导读者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冯石岗,贾建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01-103.
[2]张姝萍.读者工作的新思路:阅读积分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07-208.
3.关于人文精神的名言 篇三
[关键词]文学经典影视改编人文精神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影视在很大程度上已超越了艺术的范畴,而作为一种文化普遍存在。文学经典影视改编作为文化产业精神生产的重要文化消费产品,怎样在以娱乐性、商业性和消遣性为原则的大众文化消费过程中保持其文学审美价值尤其人文精神内蕴而不被“消费”掉?这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话题。这一话题的关键在于影视文化产品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如何凸显其精神生产特征的根本性意义,并提供健康的内容以引导与满足大众对人类和个体的深度精神关怀的期待与需要,以促使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的实现。我们知道。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以及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意义等的维护与追求。就文学经典影视改编而言,凸显其精神生产特征的根本性意义的过程就是彰显其人文精神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可以为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价值保障,也有利于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
文学经典问题是20世纪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尤其关于消费时代文学经典的消解与重构的研究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一个热点问题涉及到对中国古代与现当代文学经典如何重新认识、重新定位、重新阐释、重新接受与重新评价的问题。而文学经典影视改编问题便涉及文学经典的重新阐释、重新接受问题。这一问题已经成为90年代以来文学研究与影视传播研究的热点问题。
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资料检索表明:1984年以来。专门研讨文学经典问题的学术文章有300余篇,其中涉及文学经典的文化反思、文学经典的现代危机与颠覆、文学经典的现代重构、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文学经典与人文素质等方面问题。人们普遍为文学经典所面临的挑战与命运而担心。并积极进行有益于文学经典建构的建设性的反思与价值评价,如《文学经典面临挑战》《文学经典的建构及其在当下的命运》、《图像时代文学经典的命运与美育意义》等论文便是就以上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其中专门研讨文学经典与消费的文章如《消费时代文学的意义》《消费时代的文学经典》《经典的解构与重建——从消费关系座架看文学经典的商业扩张》等。对于我们思考“消费时代文学经典的命运”、反思文学经典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存在和发展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自1980年以来,研讨文学作品改编的文章较多,专门讨论文学改编的论文不少于130篇,如《二十世纪文学改编与影视编剧的命运》、《影视“文学改编热”与优秀文学作品的命运》《从改编的四要素看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当代性》《古代小说名著影视改编问题刍议》《历史积淀与时代超越——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透视》《定位与错位——影视改编与文学研究中的“红色经典”》《现代意识支配下的名著改编》等,主要涉及文学影视改编的整体性思考、中国古代现当代文学名著改编、外国文学名著改编以及红色经典改编等方面的内容。而在研讨文学作品改编的论文中。直接将文学作品改编与人文精神建构联系起来考察的文章只有吴祚来的《经典改编与人文精神》一篇,谈得非常简略,并没有对文学经典影视改编与人文精神建构问题展开具体论述,更没有涉及文学经典影视改编中人文精神彰显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与意义等问题。而自1982年以来,专门研讨人文精神问题的学术文章有近4000篇,很少见专门讨论人文精神与文学经典问题或文学经典影视改编与和谐社会和谐文艺发展问题的文章。可见,文学经典影视改编的人文精神建构问题的研究并未全面深入地展开,这一课题研究在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今天很有必要。
我们所处的消费时代更加重视消费的原则,而消费的原则强调的是娱乐性、商业性和消遣性,任何经典文化和高雅文化都不可逃脱被拿来“消费”的遭遇。在这种消费主义的语境下,我们所看到的“戏说热”、“大话热”和“搞笑风潮”是那样的顺理成章。庄严、理想、神圣的事物成了游戏,金钱的力量无所不在,市场逻辑统治着一切,对终极问题的关怀与重建人类精神家园使命感被放弃与淡漠。影像时代的“读图”时尚的流行促成视觉文化的转向。而视觉文化的转向强化了人们生存的物化一面,视觉艺术在走出高雅进入低俗的过程中诱导大众缺失了审美自我提升的激情与能力,进而弱化了对人类和个体的深度精神关怀,弱化了对人性境界和人文精神境界的自觉追索的热情与进取能力,这种境况的持续发展必将严重影响与阻碍和谐社会的实现。我们知道,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人的价值和意义获得最大限度的实现。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的生命个体身心的和谐等三个基本方面。而要实现这三个基本方面的和谐,就必然要实现人的价值和意义的提升。而文学经典影视改编过程既可以看成是复述与重新创造的文化过程。也可以看成是人文精神的提升过程,即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以及人的生存和生活意义等的维护与追求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对当代人的精神生活起着积极作用与影响。文学经典影视改编过程的人文精神建构,有助于抵制消费主义文化潮流盛行下影视娱乐化、低俗化所导致人的精神浅薄化的倾向,有助于规避影像时代大众文化认同的精神危机。总之,影视改编过程强调“人文精神”,无疑是从精神价值的层面对当今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化发展提出更高的期待与要求。
那么如何深入把握文学经典文本与现代大众影视传媒的联姻关系,从而成功利用大众影视传媒的广泛性、通俗性与直观性有效解决文学经典影像化二度创造难题。这既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建构问题,也是复杂的艺术实践问题。这一问题的难度表现在文学经典影像化二度创造如何彰显人文精神并以文化和审美的双重开拓唱响和谐社会的主旋律。通过对文学经典影视改编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全面审视与评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这一问题:
首先,制作人、策划人、编剧、导演、演员等影视创作生产者应提升自己的道德感与责任感,确立影视艺术创作和生产的人文精神原则。影视艺术自由发展的追求应以弘扬真善美为最终目标,应将艺术追求或商业利益追求与正心正德的文化使命结合起来,即将艺术追求或商业利益追求与提升当代人文精神和心灵境界结合起来:
吴祚来认为:“人文精神就是以人的权力人的尊严为旨归,所有艺术作品无论是原创还是改编的内容,都要归结到符合可提升当
代人文精神,通过艺术之美,让人思考。让人反思,提升人们心灵境界。”由于长期以来根据文学经典改编的影视剧存在着误读原著、误导观众的问题。即没有了解原著的核心精神,没有理解原著表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本质。片面追求收视率和娱乐性。往往沉缅在影视创作生产者自己理解的历史情境里不能自拔。用暴力与情色来满足人们的低级好奇与快感,使影视剧与原著的核心精神和思想内涵相去甚远。形成只重视觉效果而导致“文化近视”、“精神贫血”与“价值迷失”倾向,局限了大众审美期待的眼界。这种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影视创作生产者没有以提升当代人文精神为责任与使命,他们自身的目光短浅造成影视创作生产创作过程的“愚民”倾向,沉沦媚众媚俗的世俗趣味的影视改编“愚弄”了大众的思想力与审美力,其实大众的思想力与审美力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平庸、并且是可以被提升的。由此可知,影视创作生产者完全有责任有义务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道德修养和审美修养,让受众感受其影视创作生产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内涵。进而获得思想力与审美力的不断提升。这既尊重了大众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以及人的生存和生活意义等的追求的权利,也有利于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其次,文学经典改编所审视的人文精神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人性方面即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对人的尊严的强调:二是理性方面即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由的追求:三是超越性方面即对生命意义和终极关怀的追求。
文学经典改编无论主题或题材内容都应把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进行表现。应表现人的美好的本性和人的一切正常合理的自然要求与愿望,如对自由的向往、对性与爱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爱好、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等。肯定人对尊严与幸福的追求,也就是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应表现人的现实处境与命运、人生存与发展的矛盾性、人的自然渴望与道德本体的矛盾:表现人对人性的呼唤、人对物化现实的反抗、以及人对导致人性异化的社会所做的深刻批判等。深刻地表达镜头背后的理念思考与创作者思想中的人文关怀。
再次,文学经典影视改编的旨趣应该注重四个兼顾:即兼顾原著的文学审美价值(诗意意义)与大众趣味(大众时尚)的谐调:兼顾当下价值(成功、轰动)与改编的艺术永恒性追求的谐调:兼顾文学经典的当代理解及诠释与经典原著主旨的谐调:兼顾“忠实于原著”即忠实于对原著题旨和主要人物精神意蕴指向及其主要人物形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与“忠实于影视特有的审美规律”的谐调。做到四个兼顾,便有利于使改编的影视作品题材的人文内涵和人文特征因融入当代人的人文理念、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心理需要而被受众所接受与理解,更因艺术地表现生活中更深层、更永恒的人文精神状态而赢得社会的尊重与喜爱。
也就是说,文学经典影视改编过程既尊重作者、改编者(影视生产创作者)、读者(观众)的心理意愿、情感倾向、文化性格等差别,又能保持一种同情的理解与对话。即改编者、读者(观众)对于作者的理解和改编者、观众之间的理解。应以善意原则处理好作者、改编者(影视生产创作者)、读者(观众)之间的关系,这是处理好文学经典影视改编问题的前提,也是文学经典影视改编人文精神建构的基础。应充分理解原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与意图,合理合情地解读原作者的文化理念与精神追求。以客观性的历史观照与当代性的文化体验审美体验相结合,创作生产出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及当代人的价值观与审美心理需要的影视精品。
最后,国家政府的影视文化政策应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提倡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爱人的生命价值为核心的“为人生的艺术”,坚持倡导影视作品的文化品位和美学品格的有机融合的文化审美取向,倡导影视作品的历史感和时代感、艺术性和思想性、终极价值和精神升华等有机融合的价值取向。努力校正大众文化对文学经典影视改编剧的误说和误导,从而规避由于大众文化的快乐愉悦原则所造成的一味寻求现实心理满足和日常生活愉悦而忽视甚至丢弃人文价值关怀与深刻思想意义的倾向,鼓励大众对文化需求的提升,以优化和改善大众精神生活品质。
我们知道,由于影视对当代社会与当代人生活与情感的影响日益重要,即影视作为大众喜爱的虚构性叙事形态,不仅是当代人生活与情感以及当代社会变迁的见证。而且也对当代人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文化观念与立场具有深远而深刻的影响。文学经典影视改编热的形成表明,一部分传统文化遗存的民族心理与精神已经融入当代精神文化之中了,这种融入首先归之于小说文本的深远影响。其次归之于影视传播的深刻影响。影视由教化工具转变到寄托现实梦想与宣泄情感欲望的工具,使其愈来愈成为大众共享文化成果的有效手段与公共平台。国家政府应在重况影视文化产业特征与规律同时,重视影视文化对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善恶观念等的积极影响,引导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健康持久地发展。通过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建陶现代社会的人文精神。
4.关于长征精神的名言 篇四
2.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
3.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
4.适于将军的条件是果断,慎重。——塔西佗
5.兵为民之卫,民无兵不固。——刘溪
6.服从是军人的第一职责。——英国
7.战争全由偶然事件构成;主将虽应把握一般原则,但仍须密切注意以利用这些偶然事件,这正是天才的表征。——拿破仑 只有在探险中,一个人才成功地认识自己,找到了自己。——AndreGide
8.既然是理想的士兵,就得绝对服从军官的命令。绝对服从就是绝对地不负责任。——芥川龙之介
9.士兵们的优秀往往可以弥补将军们的错误。——蒙森
10.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
11.一个合格军人的五种境界:知识,智慧,责任,意志,道义。现在大部分都在知识这一层面上!——军事战略专家戴旭
12.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冯昌)
13.意志目标不在自然中存在,而在生命中蕴藏。 ——武者小路实笃
14.危险面前测勇气。——欧洲
15.一将无谋,累死三军
16.意志若是屈从,不论程度如何,它都帮助了暴力。 ——但丁
17.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18.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伏尔泰
19.冒险常常带来乐趣。——[英国]培根:《随笔集·论爱情》
20.当你第一次背起背包踏上远方的路,就永远都不会停下来!——佚名
2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2.读书是至乐的事,杜威说,读书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陆,如征新土壤;法郎士也已说过,读书是“灵魂的壮游”。随时可发见名山巨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卉。——杜威《读书的艺术》
23.人生的精彩在于探险。——霍金
24.不见征戎儿,岂知关山苦。——唐·李白
25.一将功成万骨枯
26.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27.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28.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朱熹
29.战争全由偶然事件构成;主将虽应把握一般原则,但仍须密切注意以利用这些偶然事件,这正是天才的表征。——拿破仑“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 勇将就像树根,从那里作为枝生出勇敢的士兵。——锡德尼
30.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31.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
32.血染沙场气化红,捐躯为国是英雄。——董必武
5.关于足球精神的励志名言 篇五
02、我有优点,缺点也不少,我只不过是球队中的一个成员。我所想的就是把每场球踢好,贡献我的一切,尽我对职业的忠诚。——匈牙利 乌.斯蒂利克
03、现在这个世界有没有什么让我感到不舒服的?那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的生活是一个样子,同时其他人却过着另外一种生活。举个例子,就拿欧洲和阿根廷进行比较。这里的生活要平静的多,没有那么贫穷。而阿根廷却是另外一个样子,我不喜欢世界有这么大的差别。——梅西
04、一个场均得4分的人能有签名鞋本身就值得开心,我觉得喜欢我鞋子的人都喜欢我的为人。——巴神
05、一个队员在89分钟里踢得毫无生气,但在最后一分钟里射门得分,就会被当作王子来吹捧;而守门员在89分钟内表现非凡,却在最后一分钟里失手 ,就会成为罪人。——舒马赫
06、一个好的守门员不仅必须和其他场上队员一样竭尽全力,还必须在困难时刻帮助整个队。——前苏联门将 雅辛
07、一个足球队就像一部机器,只有每个部件都运转起来,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意大利名将 卡西奥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射门的欲望,如果第一次射门被守门员挡住,我就要力争射第二次、第三次…… ——阿根廷著名中锋 肯佩斯
08、以我的人生经历,我可以告诉一些年轻球员,如果你想成为一位巨星,那么光有球技是不行的,你必须要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C罗
09、有些球迷不断嘘我,向我吹口哨,骂我的家人,我觉得他们就是嫉妒我,有钱,又帅气,还有高超的球技。——C罗
10、有些人把足球等同与生死,我对此深表失望。我敢向你保证足球远远、远远地超越生死。——比尔•香克利
11、有一次,一位来自一个小国家的记者飞了20多个小时到巴塞罗那来采访我,那天我心情不好,通过新闻官拒绝了他,他不甘心,通过新闻官告诉我,他们经费有限,不能等,我还是走了。第二天去基地,这个人就睡在门口,他拦住了我的车,向我大喊,“梅西,我是穷国的记者,我没有时间,没钱,我要走了。我只想对你说一句话,你不用学怎么踢球了,你只需要学学怎么做人吧!”说完扭头就走了,这个人后来采访了我,我们成了朋友。我很感谢他,因为是他提醒了我,人们已经开始不仅仅关心梅西如何进球,也关注梅西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梅西
12、在当今的时代,45岁的宇航员可以征服宇宙太空,42岁的运动员当上汽车赛的世界冠军,为什么不能再踢呢?我并未感到老,我相信只有在足球场上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水平。——意大利门将 佐夫
13、在足球场上,我时刻牢记着母亲的一席话:达萨耶夫,不管球是怎么踢进的,反正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所以我总是尽最大的努力去扑救每一个来球。 ——前苏联 达萨耶夫
14、在足球场上不能有敌人。我没有伤过任何人。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 ——斯蒂法诺
15、在足球场上不能有敌人我的足球是以速度为基础,充分利用我的双脚和脑袋,靠真正的技术去取胜。——基冈。
16、只有为祖国足球献身,才是一名真正的足球运动员!——阿根廷球星 贝托尼
17、直到遇到足球,我的人生彻底改变,我很记得我第一个足球的样子,在我心里,它就像一颗糖果。——梅西
18、自己认为,我是最出色的,压根就不需要金球奖来证明我是世界第一。——伊布
19、足球给了我所有的一切,我也要把我的一切献给足球。——德国鲁梅尼格
6.关于销售精神的励志名言句子 篇六
2) 棘手的客户是销售代表最好的老师。
3) 客户的抱怨应当被视为神圣的语言,任何批评意见都应当乐于接受。
4) 正确处理客户的抱怨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二增加客户认牌购买倾向二丰厚的利润
5) 成交并非是销售工作的结束,而是下次销售活动的开始。销售工作不会有完结篇,它只会一再从头开始.
6) 成功的人是那些从失败上汲取教训,而不为失败所吓倒的人,有一点销售代表不可忘记,那就从从失败中获得的教训,远比从成功中获得的经验更容易牢记在心。
7) 不能命中靶子决不归咎于靶子。买卖不成也决不是客户的过错。
8) 问一问任何一个专业销售代表成功的秘诀,他一定回答:坚持到底。
9) 激励的秘决,不只是诉之于道理,还要诉之于情感。
10) 社交场合中,任何人只要有喋喋不休的坏习惯,再好的朋友也会疏远他。
11) 忠诚并不是从一而忠,而是一种职业的责任感。
12) 遵守一个诺言,可以使别人对你建立起信心,破坏你的诺言,不仅动摇了那个信心,同时可能伤了一个人的心。
13) 理智无法支配情绪,相反:行动才能改变情绪。
14) 不管你对于每天接触的客户具有何种想法,这都无所谓,重要的是你对待他们的方法。
15) 在适当的时机,把机会让给别人,这是个明智的投资。
16) 对渴望成功者而言:拖延和逃避是最具破坏性,最危险的恶习。
17) 想要向前冲,就先订个美好的目标吧。
18) 推销员不一定什么都知道,但通常都能言善辨。
19) 承认自己的恐惧毫不可耻,可耻的是你因害怕而裹足不前。
7.关于人文精神的名言 篇七
一、对人文精神内涵的再度思考
凡是以弘扬人的价值, 探索生命意义为特征的思想观念都可以归为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伴随着人类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 西方从古希腊开始, 文艺复兴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种人文主义思潮。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崇尚德性, 把道德精神看作人文精神的核心, 而缺少了西方民主、自由、博爱、宽容、尊严等人文理念, 窄化了人文精神。新的时代需要人文精神新的内涵, 求善、求真、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自由民主、合作等理念, 应该成为新时期重塑人文精神的着眼点。
如果仅从一般意义上来归纳人文精神的内涵, 它应该以对人的关注为自己根本的规定性。就当代的人文精神而言, “所谓人文精神, 是一种以人道、人性、人性、人格, 为本质的知识意向。它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 总体特征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简言之, 重塑人文精神应一切以人作为出发点, 一切以人作为最后的目的。而语文学科带有很强的人文性, 明确了这一点, 我们就会深刻地意识到语文学科所固有的人文因素和在语文教学中挖掘人文因素、弘扬人文精神的建设性意义。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失落
纵观几十年来语文教学的失误, 我们不难发现, 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的研究和改革更多地强调自然的实证方法而忽视整体的社会学方法, 执教者往往把语文教学过程作为一种认识活动、理性活动、逻辑思维活动, 把语文教学内容量化、模式化、标准化, 而忽视了隐性的人文精神。我以为, 那些富有成效的语文教学, 总是将科学主义理性方法的实施限定在一定量度内, 正视语文学科中的模糊性的非理性因素, 尽力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将它淋离尽致地发挥出来, 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让学生动心、动情, 才能感染学生, 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 灵魂得到净化。另外, 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心态的影响下, 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往往会产生偏差。语文教学实践中, 往往把这种“道”的理解窄化为道德教育, 把人文精神归结为政治思想教育, 进而丧失了人文精神的内在本质。也正是这种在既定文化形态下所形成的文化心理, 才使得以往的语文教学过分重视政治思想教育, 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真正内涵。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语文教学本质上就是语言教学, 而语言决不仅仅是死板的物质外壳和“载道”的工具, 语言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语言不能游离于人而成为客体单独存在, 它必须与人的主体意识和情感相融合, 才能被赋予特定的社会意义, 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个体之间交流的工具。富有魅力的语文教学必然要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因素, 着眼于语言人文精神的情感体验、个性张扬、人伦关怀和人性关爱, 把人文精神落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去, 使抽象化、凝固化的语言文字得以激活, 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 在情感的渗透中, 在不知不觉之间, 思想、情操、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 从而品味语言的精妙并学会运用语言, 这样的语文课堂才科学地遵循了语文教学的规律, 才能增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因此, 我以为呼唤人文精神和复归, 应该是语文教改的总趋势, 只有打破所谓的“模式”, 在人文精神的感召下, 充分地挖掘语文教学中“人”的因素, 才能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 让语文走进学生内心, 使学生被语文所感染。
三、语文教学的生命活力———人文精神的复归
要在语文教学中增强语文学科的感染力, 必须把人文精神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终, 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力求重构人文精神的优良教法过程中, 还应着眼于人文精神与感染力的关系, 使二者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达到一种统一, 以人文精神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1.挖掘人文因素。人文精神的熏陶离不开感性的、审美的、具体的语言, 语文教学不应架空人文教育, 而应充分挖掘语言背后的人文因素, 在语言的感悟中让人文精神打动人心, 化为己有。我以为, 挖掘人文因素, 首先应着眼于语言文字本身, 包括语言文字动人的韵律、美妙的形式、朴素或华丽的辞采等;其次应着眼于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 如对祖国的忠贞、对民族的热受、对社会的责任、对友情的珍视、对爱情的真诚, 等等。正是因为这些人文因素, 才使得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 而更具活力和感染力。
2.开拓人文精神的多元空间。语文学科追求的是一种综合效应, 语文教学也是一种多边活动, 语文学科的内容来源于自然状态下的语文活动。因而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隐性的、非系统的、模糊的, 不能量化的东西, 比如, 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 作者的人生感悟, 等等, 这些模糊的东西是不能用语言符号来表达的, 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中通过感官输入的信息有很大一部分是感觉到的, 而说不清的。其实生活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比如“心领神会”、“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个动作, 一个眼神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而有些动作、眼神只有在两个个体之间才能交流, 比如爱情。正视了语文教学中这些模糊的、非系统性的东西, 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往往源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复杂的内心世界, 它们是通过本能的、遗传的、非理性的道路积淀下来的, 换言之, 这些模糊的东西往往包含着人的因素。语文教学在挖掘人文精神的过程中, 认识了这种模糊性特征反而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诗情画意”, 扩大了人文精神的审美空间。
摘要:反思中国语文教育, 我们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当下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人文精神的内涵, 充分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因素, 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与感染力。
8.人文精神辩论的“暗礁” 篇八
南帆在《人文精神:背景和框架》一文(《读书》一九九六年七期)提出,人文精神的辩论遇上了“一个难以绕过的暗礁”、一个“巨大障碍”,即所谓“个体与普遍主义的矛盾”。依我看,问题不在于怎样从理论上“一举解决”这个“古老的难题”,没有必要再重复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一般与特殊、普遍与个别一类老生常谈。“暗礁”是实在的,具体的,那就是人们对精神、信念、神圣、崇高、意义乃至理性的怀疑和逆反,是长期思想封闭所造成的心理创伤和精神遗患。
对思想专制保持警觉固然是好事,但有人对文化人之间正常健康的思想交锋也感到被压迫恐惧并强烈反弹,却让我想起一种心理疾病:被迫害妄想症。他们似乎不由自主地以过去看“社论”的目光审视今日普通思考者的批评文章,发掘并细细体验那并不存在的专制压迫。没有任何一种主义能不靠权力单凭自身而成为专制思想。关注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人文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批判,与思想路线文化政策制订者的原则主张及其强制推行强迫灌输,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码事,若非心理障碍怎么会分辨不清?
应当以最大的宽容理解“井绳恐惧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与之不同的见解和探索,并不意味着不能与之进行思想交锋和相互批判。没有任何一个思想体系的建立不曾经过对异己思想的“排斥”性批判,也没有任何一位哲人会提出连自己都不相信是正确、普遍有效、趋近真理的思想。人文精神的探讨不是“无关他人的自勉”和“个人实践”,它不仅是人文知识分子对自身地位和价值的认定,也是——正如南帆所说——他们“改造世界的一种实践”,因此就免不了思想批判和社会批判。你完全可以不信不听或者反驳,但他们却不能不说。多元化是对总体状态的概括,不能成为阻止任何一元批评“他元”的借口和压制言论的理由。没有相互交流促进和批判制约,形不成富于内在张力的多元态势,没有争鸣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齐放”。
9.科学精神与科学的人文精神 篇九
理性的时代局限性与科学精神的永恒
从“精神关怀”的层面看,随着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影响,人类大致经历了神本、物本和人本三种思想形态,或
三种思想形态同时存在的现象。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它们的侧重有所不同。在史前,人类的生存条件还十分
恶劣,那时的社会思想主要还是物本主义的弱肉强食思想。由于人类在早期与自然抗衡中薄弱的自身力量,因而必须
依靠“神”以获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依托。从物本到神本思想形态的转变,从神本到人本思想形态的转变,都经
历一个漫长的时期。在西方,中世纪教廷的神权统治时期,神本主义思想的统治达到顶峰。在中国,至少从夏启开始
就实行了神本的专制统治。而这种神本思想的统治在中国,一直延续到了清末甚至当代。在经过漫长的神本思想的发
展之后,人的力量得到了逐步的壮大,人们对“神”的权威性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人的理性认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逐渐发生了由神本向人本的转移,人们反抗与挣脱“神权”统治的愿望日益增强。一旦历史条件成熟,人本就
必然会取代神本,而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想形态。
作为人类社会的不同的精神存在形态,物本、神本和人本这三种精神形态在任何社会都会交叉存在和发展的,并
且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些思想形态所体现的特征也会有所不同。例如,物本思想在史前的社会主要体现为弱肉
强食,而在当代社会则可能主要体现为拜金、纵欲、价值虚无主义;神本思想在中世纪主要体现为对某种“天理”、“教条”的盲目遵从,而在当代则可能体现为另一种思想的专制统治,如科学主义等。中国社会在实现由神本向人本
思想的转变,较之西方社会显得更为复杂与缓慢,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因而,科学和“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多少有一定的启蒙运动和反神本性质的作用。即使在五四运动那个年代,也是同时
请进了“赛先生”和“德先生”的,类似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们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具有人本主义性质的思想来反对神权的专制统治。在我们复兴民族的当代,提倡科学,提倡科学精神,反
对封建,反对神权,反对伪科学,是绝对必要的。但决不能举“科学主义”这杆极端的旗帜,决不能用“科学主义”代替科学、代替科学精神,不能“以讹制误”,它会误国误民。
科学主义以经验证实原则划分科学与非科学,认为只有自然科学才能满足经验证实原则,也就是只有自然科学才
是科学。他们强调尊重科学,但把科学当做知识的唯一来源,把科学与人文和社会实践绝对对立起来,这就走到了极
端。这种意义上的科学精神必然走向与人文精神的对立。强调狭隘的功利性是科学主义者另一个主要特点。科学和技
术能够满足人们的一定需要,帮助人们达到一定的目的,具有某种工具价值。但是,科学技术不仅具有工具价值,也
有其他价值,如伦理和道德价值、人道价值等。因此,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的工具价值,置科学技术的其他价值于不顾,在实践中往往会导致科学技术的异化。爱因斯坦在对学生的演讲中说:“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要尊重科学,也要认清理性的局限,克服对科学的片面理解,重塑当代科学精神。竺可桢说:“提倡科学,不但
要晓得科学的方法,而尤贵在乎认清近代科学的目标。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变,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如何追求真理?竺可桢概括说:“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不计利害”包含着独立思考、怀疑批判的精神,包含着不畏强权、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所有这一切都是自由的精神。为什么要弘扬科学精神?“不计利害、但求是非”的自由精神已处在遗忘的边缘,“算计利害”已成了时代特征,这正是我们民族缺乏科学精神的根本原因。弘扬科学精神,首先是弘扬自由的科学精神。
科学理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通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运动的最初的和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生存所遭遇的最基本的矛盾。马克思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与自然界的关系。”对于人来说,这就是以理性为根据的生活,因为它才使人成为人。自由的人是理性的人,而“理性”就体现在“科学”之中。
马克思又指出,人不是某种驯服的自然能力,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主体出现的。近代科学技术上的发现及其广泛运用,一方面极大地发展了人的主体性,增强了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改变了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思维和情感方式等,拓展了人的生活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之间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冲突”。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生态、环境、资源、气候、物种等一系列问题日趋引人关注,并以“天灾”方式表现了人类自身生存的危机及发展的极限等。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阶层、民族、国家、国家集团之间的矛盾等,并未随着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而消失或减弱,而是以更加复杂多变的形式存在,并时常以异常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人的精神生活中,信仰的冲突、理想的迷失、情感的漠视、行为的失范等种种现象被叫做现代社会中的人文精神的失落。有人把这些现代病归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完全错误的。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制度文明及人文精神滞后于科学发展和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来说是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导致的后果。
重塑当代民族的科学精神,要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看作人类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要与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人文文化交融和结合。要达到对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其前提便是在对人文与科学的全面理解中塑造当代人类精神,促进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健康互动与协调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成分,也是人类实践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当代人类实践的健康发展,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通既提出了紧迫要求,也奠定了现实基础。立足当代人类实践,致力创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共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促进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这正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体现。
要防止或克服高科技可能带来的非人化后果,有必要大力发展人文文化,强化高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当代人文精神也离不开科学精神,只有自觉地把科学精神内蕴于宏大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才更清晰和准确,才能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强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就是要强化人对于真、善、美及其内在和谐性的自觉追求。真善美在观念中的统一,最终是通过实践活动而得到巩固和实现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活动的水平和方式有其时代性特点,真善美的统一也有不同的具体形式和水平。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化过程,是包含着真、善、美的人类精
10.马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篇十
——从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谈起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贯穿在科学研究和人文探索中两种内在不同的精神构造。科学精神要求“实事求是”,也就是必须要崇尚理性思维,坚持真理。人文精神要求“以人为本”,也即调动感性,追求价值。而坚持真理与追求价值是辩证统一的,故要同时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二者不可偏废。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正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做是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
【1】
。即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也即要求我们坚持真理。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1】。它要求我们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也就决定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弘扬必须同时进行,不可偏废。
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体现的是客体性原则,要求人撇开主观的兴趣和爱好,实事求是地、理性地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认识世界。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它体现的是主体性原则,人以自己的需要作为尺度,不懈地追寻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效益—正价值,要求客体对象服从自己的需要。真理与价值之间存在内在、天然的联系
【2】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否则只能是惨痛的失败。而因科学精神体现的是追求真理,人文精神则强调价值,故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偏废必然会给人民带来沉痛的教训。在历史的长河中,科学精神的弘扬,人类科学的进步,为人类获取了较大的生存空间和灵活性,“西方的科技照亮了整个世界,西方的理性滋润启发了不少的心灵”。由于科学在技术上的巨大功利被人们称为“征服物质世界的十字军”。人们醉心于用新兴的科学去索取财富,而忽视了人文关怀。人类在强大富裕的道路上疾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为积累财富所需的知识和理性活动成为文教界所重视的,而诗和想象力(指人文文化)由于其无助于直接换取市场上的优势而受到忽视”。科学和人文的对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发展的不平衡,对人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抹杀了人的内心自由和精神上的判断能力,从而把人变成了“单面人”
【3】
。体现科学精神的科学技术在用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在破坏自身的生存环境; 1 在使科学的工具理性获得极度张扬的同时,也使人的价值理性、精神家园丧失,使人感到迷茫和困惑。人文精神的缺乏使社会的发展迷失方向,使人迷失自我,出现人与社会的种种危机【3】。而在古代的中国由于封建统治者一贯重人文、轻科技,视西方科
【4】学技术为“奇技淫巧”,所以必然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被动挨打社会发展的进程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停滞不前。
。进而使得中国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制约体现在: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尺度;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而一定的科学精神的弘扬必须建立在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内,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反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先进的科学技术,帮助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这之后人们才会致力于人文精神的弘扬,试想倘使人们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大家都整天在想着如何才能吃饱饭,怎么可能有工夫去致力于人文精神的弘扬?在社会生活中科学精神的弘扬也有赖于人文精神的弘扬,在一个愚昧落后民族,大家都固守残缺,不愿接受新事物,科学精神怎么可能在该地得到弘扬?另外即使一项科学技术再好,但不符合当地人的习惯,它也不能在该地得到弘扬。真理与价值的相互促进表现在:一方面真理的发展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其生活条件和发展方向,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合理,更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1】。人们对价值的追求越自觉、越合理、越深入,也就表明人们对真理的把握越全面、越深刻,同时也就能够激发起人们探索真理的热情。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世界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能够在更短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事情,也就节约了时间,以便人们用来从事人文精神的弘扬。而人文精神的弘扬使得人们的思想境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使得人们更乐意去接受新的事物,使得科学精神得到了弘扬。
总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两种优秀精神。科学精神强调尊重事实,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文精神则注重价值,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互补的,它们共同构成完整、完善的人类活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就其终极价值而言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无论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物质财富如何获得极大的丰富,人们同样不能忽视宗教、伦理、道德、审美、艺术、哲学、意识形态等人文文化形式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支柱性地位
【5】
11.《论快乐》的人文精神质疑 篇十一
选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的论点是“快乐是短暂的”。这是选文所有逻辑推论的大前提,但作者的论证却并没有采用堂堂正正之师正面交锋的方式,而是独辟蹊径,从概念能指的语素构成谈起,说“乐”和“快”(“飘瞥难留”)紧相连,继以俗语、野史、传说故事加以证明。写来随意,读来轻松,既体现了随笔的“轻捷”,也符合钱老先生不拘一格、跳跃疏荡的一贯风格,但导出这样一个严厉而巨大的人生判断,却不免让人感到牵强附会、证据不足。现代语言学已经证明,语词概念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至于“天上一日,下界一年”等俗语,谁能证明其正确性呢?它形容心理感觉合适,但用感觉上的快慢代替客观时间上的长短,却是明显的偷换概念。“鬼言三年,人间三日”与《广异记》的捉妖故事除了反映钱先生的亲切、幽默和思维习惯之外,也同样难以证明什么。但在钱先生的博学多思、亲切幽默的文笔面前,一般学生往往丧失了冷静分析问题的能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第二段用同样的说理方式证明了永远快乐之不能成立之后,第三段对人生这样“精辟”地概括:“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他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常人看来,这应该属于极端消极甚至虚无的人生观念。但作者又说“人生虽然痛苦,却并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如果这虚无的诱骗犯似的希望被钱先生点破之后呢?人们已经认识到追逐快乐好比弱智的幼童或无知的狗,还会“终抱着快乐的希望”去忍受人生的痛苦而不悲观吗?为此,在第四段里作者提出其中心论点:“快乐由精神决定”。“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乐,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只要精神轻松心上没有挂碍,不洗澡不看花一样快乐。照此类推,只要精神没有挂碍,做“大日本的皇民”会不会一样快乐?对这种由世俗生活感受结晶而成的快乐哲学,我们很难严厉地用政治哲学的术语,说它是割裂精神生活与物质条件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我们很容易就想起阿Q的精神胜利法。至于段尾一句“假使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作为教员更难对学员做出合理解释。
在第五段里作者为自己的人生哲学自豪:“发现了快乐有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了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征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了它的可怕……精神的练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这里作者列举了两大发现:公理发现和精神发现,并认为自己的精神发现在重要性上等同于公理发现,但不是说两大发现在效果上是等同的。但教材“提示”中却模糊了二者的区别,得出了与本文理解几乎完全不同的解释:“作者承认快乐是短暂的,‘永远快乐’不能实现。但同时指出,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对快乐的‘希望’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并且强调:‘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而执著这一希望,世界上就‘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在‘呐喊与投枪已不允许’的情势下,能似不经意的发出这样的声音,就不仅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微阐发,而且隐蕴有反抗侵略,鼓励抗战的社会现实意义了。”且不说“呐喊与投枪已不允许”原指鲁迅所指何种情势,“这一希望”是哪一希望,只要比较一下“提示”与选文,比较一下选文与抗战文学中的鼓点诗、街头剧和《四世同堂》,其间差别不难看出。作者鼓励的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和“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作者欣赏的是“国破家亡,有精神对于物质的大胜利的人”。
纵观全文,作者旁征博引而思路敏捷、冷峻幽默而亲切随意、逻辑内敛而富于感性,寓重大论题于谈笑风生之中。除末段自辩自己矛盾以外,全篇以快乐为人生目标,以痛苦与上当为人生判断,以灵魂自主、精神对于物质的大胜利为人格追求,以快乐由精神决定为中心话题,全面阐明了作者的快乐哲学。其人文精神与“提示”有较大差距。被选入教材,私下认为是受到了近年钱钟书热的一定影响,也和当今社会人文精神某方面的变化有内在联系。在考试中,我们安排了这样一道题:“钱钟书在《论快乐》中说:‘人生虽然痛苦,却并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帐,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为了快乐,我们甚至愿意慢死。’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看法。”有很多学员回答很典型。有的说:“人生苦短,虽然很痛苦,但也有快乐,如果痛苦的人生中,还抱着悲观,那么只会是苦上加苦……我们也不能预见未来,未来痛苦也好,快乐也好,都是不可知的,所以我们只能快乐地享受现在的快乐,快乐地忍受现在的痛苦,有一个快乐的心境,死又何惧!”有的说:“人生现实可能是痛苦的,关键是我们怎样面对它……现实不是你能控制的,你能控制的只有你自己。哪怕你想成现在快乐,把所有的痛苦都放到以后,把以后的快乐都预支了也行。”只有少数人能站的高一些:“我们要辩证的对待生活,我们既要拥有对快乐的希望,但又不能为了快活而快活。日子都是平凡的,快乐只是短暂的,我们只有充实的生活着,那才叫真正的快乐。”在快乐主义、happy思想流行的时代,人生价值观念才是引导青年大学生的必要。对名人名文如果不能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和介绍,只是一味地肯定和赞美,名人的权威加上教科书的权威势必给年轻学生以人生观的误导。在选文较多、教学时间有限、教员不可能——讲解的公共课《大学语文》中,众多篇目需要学员自读,教材提示成为唯一阅读指导,因此文章的选择和提示中的阅读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丝毫的偏差和模糊都有可能造成对学员的误导,切请编者仔细些。
12.论老舍的人文精神 篇十二
参考文献
[1][2][3][5][7][8]陈建功.傅光明.老舍的文学地图[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5.9:6.7.11.18
[4][9][10][11][12][13]汤晨光.老舍与现代中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96.254.247.110.255
【关于人文精神的名言】推荐阅读:
法律需要人文关怀和民本精神08-21
关于科学精神的名言警句06-28
学《教师人文素养》,做有人文素养的教师07-13
英语人文素养的培养09-14
人文地理——绍兴的桥10-15
试论海关人文环境的创新06-13
科学与人文的矛盾与统一07-01
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07-05
科学,让人文的生活更美好09-19
城市的绿色形象与人文关怀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