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成功案例分析(共15篇)(共15篇)
1.关心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成功案例分析 篇一
关注员工心理健康 努力提高员工“幸福感”
物资分公司 陈月明
2011年6月,本人参加了市总工会组织在网上学习《职工心理健康管理》这门课。透过学习,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心理健康辅导技巧等有了初步认识。
企业职工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有管理因素、人际因素、工作因素、生活因素及自身因素等方面,是由于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日益加大,一些职工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心理紧张、痛苦压抑、丧失信心等不良心理状态,由此导致的效率下降、士气低落、事故增加、生产成本上升等问题逐渐凸显并呈蔓延趋势。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更关注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更有些企业长期忽视员工心理问题,造成员工心理负担过重,致使员工走上极端,最终酿成悲剧的个案也不时地见于报端。现在人们再提起某企业发生员工连续自杀事件,仍然让人心有余悸。因此缓解员工的心理压力,疏导员工负面情绪,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已经成为加强企业科学发展的必要课题。在现今建设幸福广东的大环境下,如何提高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让员工hold住幸福呢?下面,就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对此进行探讨。
一、满足员工合理的物质需求物质利益诉求。简单地说,是指员工的物质利益要求或希望,泛指员工从企业得到的一切“好处”,包括直接的或间接的,内在的或外在的,货币的或非货币的所有形式的个人收益,集中体现为薪酬。从分配的角度看,它是企业对员工劳动的报酬。从员工角度讲,获取物质利益是企业员工从企业获得满足的过程,员工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定数量、质量和结构的薪酬,而且是一种满足(包括物质利益的满足、作为人的尊严的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人的情感的满足等)。因此,分公司透过逐渐提高员工福利待遇和生活质量,增加企业员工的“幸福感”。
1、修订工资分配方案。工资分配向一线职工倾斜,2011年一线职工人均月收入3608元,同比增加8%。
2、向职工送温暖。一是向职工派发油米等节日慰问品(约1100元/人/年);二是向新入职职工补发御寒冬衣,让职工温暖过冬;三是及时关心慰问有困难的职工和生病住院的职工等。
二、培养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以积极开展“责任良心伴我行”征文演讲比赛活动为载体,让更多职工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更广泛弘扬“更加负责任、更加有良心”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营造积极向上。
三、重视员工人际关系带来的心理问题。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越近,就越有利于相互交往,产生亲密和依恋之情,从而满足了合群的心理需要。人际沟通的好坏不仅影响工作、学习生活,也会影响组织效能的发挥。如果职工由于某种原因,与服务对象、合作对象、同事或领导发生了矛盾和冲突,造成某种紧张的关系,这种关系如果得不到及时调解,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和压力,导致工作受影响。为帮助职工搞好人际关系,分公司除组织职工外出参观学习外,还经常组织职工开展登山、中秋游园、羽毛球等有益身心的集体活动缓解职工工作压力,拉近职工之间的距离,大力营造和谐的员工关系。
四、关注员工的个人问题。员工个人在诸如恋爱、婚姻家庭、子女教育就业、个人心理困扰等带来的心理问题,虽然是职工的个人问题,却是影响员工心理健康和情绪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加油站这些安全岗位的员工如因个人原因产生的心理波动较大时,必须要及时疏导,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分公司领导经常深入一线与大龄未婚青年和家庭负担较重的职工谈心,关心和了解他们生活上、工作上所需,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以视职工如亲人般的“大家庭式”的方式来关怀职工,努力提高员工的“幸福感”。
五、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工会是职工自己的组织。员工对工会都有一定的深厚感情和信任感,把工会当成家。作为员工的“贴心人”和“坚强后盾”,工会不仅要维护好员工的物质权益,也要关心员工精神权益;不仅要关心员工的身体健康,也要关心员工的心理健康,更要把关心职工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作为工会科学维权的新特点,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掘员工内心的精神力量。
总之,人本管理体现员工的多方面需求,在整个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要以员工的需求层次理论、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为根本,在物质、个人价值、企业价值等方面综合满足员工的需求,只有遵循人性化管理的原则,从职工的心理特点出发,重视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确保职工的心理安全和健康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达到使企业又好又快和谐健康发展的目的。
2.关心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成功案例分析 篇二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笔者于2011年5月-2012年5月对我市所辖七个区域 (沙市区、荆州区、公安县、监利县、洪湖市、石首市、江陵市) 的20所位于城乡结合的中学进行问卷调查。样本选择符合以下标准: (1) 年龄≥14岁; (2) 在校就读, 入学时间≥3个月; (3) 父母双方或其中的任一方在调查时为在外务工或经商; (4) 父母在外连续务工时间到调查时间为止≥6个月; (5) 儿童在调查地居住的时间≥6个月。共收集189份, 回收有效问卷165份。其中男87人, 女78人, 平均年龄 (15.2±1.6) 岁。
1.2 调查内容
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进行调查, 包括留守儿童的性别、年龄、父母外出状况、外出时间、家庭收入、目前监护人年龄、监护人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采用MHT、EPQ、SCL-90量表对留守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Epi-Data3.1建库录入, 以SPSS11.5软件包统计分析。组间率比较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MHT调查结果
根据 MHT总焦虑倾向标准分>65分为高焦虑水平, 提示存在心理问题, 其中MHT总分>65分的有25人, 占15.2%, 单项心理问题占前三位的依次为学习焦虑78人 (47.3%) , 身体症状47人 (28.5%) , 对人焦虑46人 (27.9%) 。
2.2 EPQ-N量表情况
以中国EPQ16~19岁常模EPQ-N量表分>60分为筛选条件, 其中EPQ>60分29人占17.6%;SCL-90因子分≥2分30人, 占18.2%, 性别分析结果显示:EPQ-N因子分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t=6.95, P<0.001) , 而EPQ-E因子分女性高于男性 (t=12.64, P<0.001) 。结果见表1。
注:#P<0.01。
2.3 SCL-90测查结果
见表2。与中国常模比较[5]:在所测样本除躯体化外, 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对、偏执等8个因子均明显高于常模, 性别分析结果除焦虑外, 其他8项因子均分男性高于女性, 差异显著 (P<0.001~0.005) 。位于前三位的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分别占所有心理问题的15.99%、14.02%、13.42%。
3讨论
注:**P<0.01。
3.1 留守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
本文结果表明具有留守经历的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5.2%, 单项心理问题中突出的为学习焦虑, 占47.3%, 在SCL-90的9个因子中有8个明显高于全国常模, 这与张敏等[6]对全国5个省、直辖市20个地区的中学生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以往的研究中, 选用SCL-90量表测得的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要高于选用MHT的研究, 而本研究结果SCL-90、MHT、EPQ-N三者筛查结果非常接近 (18.2%/15.2%/17.6%) , 显示由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导致心理障碍的留守学生, 其SCL-90痛苦水平较高, 其EPQ-N分也高, 表明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是密切相关的, 神经质倾向人格是多种心理障碍发生的素质因素, 三者可作为高年级留守学生高危人群筛选的有用工具。这为今后开展中学生心理测查、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
3.2 留守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分布
留守中学生心理问题集中反映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等方面[7], 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的重心应集中在这些方面;敌对和焦虑、偏执等问题紧随其后, 敌对和焦虑往往是引发冲动、攻击的原因, 可直接破坏学生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甚至引起严重后果[8], 这将成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 应提到更高的层面来认识和处理以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9]。另外, 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分也占有一定的比率, 表明部分留守学生的人格具有固执、偏激的特点, 这会严重影响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 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同样不可忽视。EPQ研究结果发现男性神经质倾向较女性严重, 而女性内外向倾向较男性明显;SCL-90研究发现, 除焦虑外, 男性在其他8项因子高于女性, 说明男性自评心理症状较女性严重, 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这一结果提示在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干预时应特别注重男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与处理。
摘要:目的:了解荆州市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对我市位于城郊结合部的某中学具有留守经历的中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结果:MHT总分>65分者占15.2%, 单项心理问题占前三位的依次为学习焦虑、身体症状、对人焦虑;EPQ>60分者占17.6%, SCL-90因子分≥2分者占18.2%, 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焦虑、精神病性等因子大于常模 (P<0.01) , 男性大于女性 (P<0.01或0.05) , 位于前三位的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结论:留守中学生心理问题焦虑障碍突出, 不容忽视, MHT、SCL-90、EPQ-N筛查结果接近 (15.2%/18.2%/17.6%) , 三者可作为高危人群筛选的有用工具。
关键词:留守中学生,EPQ,SCL-90,MHT,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高亚兵, 彭文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调查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22:257.
[2]段成荣, 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J) .人口研究, 2005, 29:29-36.
[3]黄广文, 杜其云, 刘智昱, 等.监护人员对农村3~7岁留守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影响分析 (J) .中华儿科杂志, 2010, 48 (5) :390-395.
[4]缪丽瑶, 罗希.留守家庭环境对初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实证研究 (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1 (6) :77-80.
[5]金华, 吴文源, 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 (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86, 12 (5) :260-263.
[6]张敏, 王振勇.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分析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 (4) :226-228.
[7]黄雪松, 刘克纾.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对策探析 (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1:9-11.
[8]张建育, 贺小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关系 (J)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932-933.
3.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 篇三
安某,男,15岁,九年级(5)班学生,父母离异,判给父亲,但父亲在外打工,跟叔叔二人居住。说话、打架,多动。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发现他这怪僻的性格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缺少家庭教育;二是补偿式的父爱,每次父亲回来就是给他生活费及零花钱,对于他物质上的要求尽全力满足,但对于学习基本不提,品德教育从不过问。三是学习疏于监督,养成了随心所欲,无所谓的习惯。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
(1)走进心灵,倾注无限关爱。
我真心实意地走进他的心灵,从心灵上关心他的健康成长,驱除他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
(2)拒绝训斥,力行宽容教育。
在他犯错误时,及时对其进行帮助教育,心对心、面对面的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在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书写潦草,丢三落四,迟到早退,纪律松散的情况下,对其尽量减少训斥,力争能抽出时间和他谈心交流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宽容他,或将作业量和难度降低。对他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
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4.大班幼儿关心同伴教学案例分析 篇四
培养幼儿去关心同伴,首先要让孩子们学会和同伴友好相处,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友好相处,也是他们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幼儿园这一时期的孩子最喜欢与同龄的朋友交往,他们彼此都处于同样的心理状态,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找到共同语言,最能情投意合,他们从中能体会到交往的真正乐趣,但同伴之间闹矛盾,吵架,打架也是不可避免的,正确引导孩子们与同伴友好相处是我们教育的重点。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发现了孩子们在与同伴相处中一些问题: 镜头
(一)我班吴滟隆小朋友活泼聪明,反应灵敏,可有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喝水的时候会推别人一下,排队时候会挤小朋友,同学游戏的时候他有时会横冲直撞过去捣乱,经常有小朋友来告他的状。有一次进行综合活动《朋友树》请小朋友起来讲一讲自己的朋友,他站起来很得意的介绍说:“我的好朋友是顾宫铭,还有棒棒,高原也是我的好朋友……!”没想到棒棒立即站起来反对:“他才不是我的好朋友。”理由是吴滟隆经常打人,这让吴滟隆很尴尬。镜头
(二)我们的智力游戏角新来了一些拼图玩具,孩子们都想玩一玩。孟思宁和蔡子郁小朋友为了一块拼图争吵了起来,俩人都想得到这块拼图,最后这块拼图被这两个小朋友抢坏了,谁也没有玩成,她们互相指责,最后生气了谁也不理谁了。镜头
(三)小朋友都坐在地板上玩雪花插片玩具,李政阳小朋友拼插出了很多的造型,可是他筐里插片是越来越少了,旁边的小雨正专心致志的拼插花篮,他趁小雨不注意从她筐里拿了一把插片,发觉还不够,李政阳就把小雨插好的造型拿了过来给拆开了,小雨发现了嚎啕大哭起了…… 镜头
(四)吃水果的时间,孩子们洗好手坐到桌前准备拿水果吃,赵国智和彭锦阳俩人都伸手拿同一块水果,都认为这个水果好,谁也不让谁抢了起来…… 镜头
(五)小朋友站队要做操了,李思成找错了点站到李熠朗的位子上,朗朗什么也不说一把把李思成推开,李思成没站稳摔到了地上…… 分析: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现在的孩子们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在与同伴交往的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很少关心他人。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出现一些不友好的甚至有攻击性的行为。措施:
发现了孩子们有这些现象我马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教育措施。首先我通过教学活动来帮助孩子们,让他们学习掌握与同伴交往的基本技能。如:通过《朋友树》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伴之间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并懂得不仅要爱自己,也要爱别人;在社会课中我们设计了《让位》鼓励幼儿以良好的情绪与同伴交往,让幼儿体会到了在活动中与同伴进行交往、共同分享的乐趣。情景表演《红红生病了怎么办?》教育与同伴交往时,要互相关心帮助、心中有他人,学习关爱别人的方法。
再次就是组织幼儿游戏,通过各种游戏促进他们与同伴之间的合作和交往。在建筑游戏中,让孩子们学会和同伴商量共同组建物体,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并与同伴不争抢玩具,知道互相谦让;在角色游戏《医院》中,培养幼儿对待伙伴要有同情心,学会关心照顾小伙伴,小医生在给他的“病人”打针时真的轻手轻脚起来,喂药时也是很细心的;音乐游戏活动中我选取了歌表演“拉拉钩”,让孩子们边唱边与同伴拉拉手,笑一笑,抱一抱,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彼此的友爱,教育孩子们在与同伴之间产生不愉快时要放开胸怀进行互相原谅;在角色游戏和结构游戏中,让能力强的幼儿多带动能力弱的幼儿,让性格开朗的孩子多和内向的孩子接触,他们在交往中取长补短,互相影响,共同商定、友好合作,让他们感受到交往的乐趣。
还有就是在日常生活各个环节中促进他们与同伴交往。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同伴交往是大量的、真实的、自然的。如:晨间谈话,洗手、喝水,就餐,散步,自由活动等。我其间及时运用随机教育和个别教育,对孩子进行正面的鼓励和引导收到较好的效果。有一天午睡后女孩子们都来找老师梳头发,妍妍和琪琪都争着第一个让老师梳她们马上就要争执起来了,我适时的说:“你们都是好朋友互相让一让,谁愿意让你的好朋友先来梳呢?”她俩竟互相谦让起来都让对方先梳头。琪琪说“你先梳吧,我给你拿着卡子”。她们的友谊又增加了,妍妍还对琪琪的帮助表示了感谢。孩子们在一起说一说,聊一聊,让一让更进一步增加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交往。
5.关心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成功案例分析 篇五
现在农村中小学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使这些成了“留守学生”。我上一届所教的班级中留守生占班级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这些学生同农村其他学生相比,他们有的自制力差,行为散漫;有的沉闷抑郁,情绪低落;还有点目标模糊,自暴自弃。总之,这些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思想道德、行为观念等存在一些缺陷,比较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心理支配言行,情绪影响人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人产生正能量,反之,就会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下面仅举一例,谈谈我在教育和帮助留守学生的一些作法和体会。
一、案例
留守儿童:胡某,男,14岁,成绩较好,品行端正,但性格倔强,情绪消沉,孤僻抑郁。成绩考得好的时候,大话连篇,趾高气扬;成绩考得差的时候,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如果不加强教育和帮助,前途堪忧。
二、分析
胡某的家庭共有六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一个妹妹。爷爷奶奶均已过七十岁,爸爸妈妈在深圳打工好多年,几年也难得回一次。因此,家里只有爷爷奶奶监管他。胡某家的经济状况还好,对他的生活关怀备至,疼爱有加,一日三餐,兼顾营养花样。在学习方面,爷爷总是问他的作业完成得怎样,考试成绩是否理想。可是,爷爷好心问候遭致的是胡某的白眼,说爷爷啰嗦、烦人。爷爷奶奶把他没有办法,任其发展,不敢问他学习方面的事了。爷爷奶奶对胡某这样关心,他为什么不领情,而且
还反感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因此这个貌似不谙世事的孩子已步入青春期,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心理,深深左右了他的行为,尤其是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他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蔑视着自己,常常感叹自己,渴求着自为自信自尊。而“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却无法达到和谐统一,而爷爷的问候、探询,正好给了他一个宣泄的出口,他正谋求通过这样的方式解决困扰着他的难题,释放他的情感。
青春期的到来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使胡某表现出过强的自我意识,甚至出现自我意识的混乱,使个体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慨念和适宜的自我态度,以致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因而不能获得安定、平衡的心理状态。因此,他的心理体验常伴随着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不足和情绪消沉、孤僻、抑郁等现象。因为不恰当的自我评价容易与现实产生碰撞,从而造成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一旦他意识到自己可以是一个独立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但是,这种独立性要求却不能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基础上的,故难以与其长辈或其他人保持一种肯定的尊重关系,反抗性成份较多。同时,他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两部分,形成思维或行为上的主体性,产生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判断的控制自己言行的要求和体验,同时也出现了自我矛盾。他开始关心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在对人对己的评价时,也将个性是否完美放在首要位置,并尝试独立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行为的动机及效果的一致性情况等,其自我评价却难以达到主客观的辩证统一。他有较强的自尊心,在其言行受到肯定和赞扬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反之,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胡某,这个留守学生,本质不坏,在家长和老师的从严要求下,让他保持了单纯和善良,耐心施教可以转变。
三、辅导
首先对胡某进行心理疏导,该生智力较好,跟他讲道理容易听懂。我经常跟他谈话交流,教育帮助该生进行自我评价,因为自我评价是与个体认识能力发展相关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的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心理行为。具体是指个体对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作的评价,它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分。正确的自我评价也是人们健康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自我认识与自我态度的统一。经常性的沟通交流,使该生的心理行为向健康方面发展。另外,我通过活动、榜样、举例等多种手段帮助他正确地分析自我,纠正自我知觉的归因偏向,防止不健康心理形成。让该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学习别人长处,改掉自己的缺点。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赞可夫曾说过:“个性的发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儿童集体的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我班一学期开展活动多次。如:主题班会,班级放歌,文化探访、篝火晚会„„在活动过程中,让性格外向的孩子带动胡某开朗起来。
四、效果
经过近两年的教育帮助,胡某比以前开朗多了,他的交往能力和集体观念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学会与同伴相处合作,而且他的一些不良认识也得到了同伴群体的纠正。这使得他的个性得到了完善,自我意识得到了正确的对待,他学会了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了。今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黄陂一中。
五、反思
6.如何关心爱护农村的留守儿童 篇六
所谓“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双进入城市打工,被寄在亲朋好友家里或交给年迈的长辈照看,缺乏有效家庭教育的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
由于,我校地处偏远的农村地区,自然条件较差,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的传统农村。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转型,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因此,产生了新群体———留守儿童。
一、关爱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我班三年级学生,李万清( 化名) ,男,9岁,经常迟到,不交作业,爱和其他同学打架,有时候就不到学校上学,经常逃学。但是由于父母长年在外(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做生意) ,很少与孩子交流、沟通。只是孩子在寒暑放假的时候,才把孩子接到身边,平常由孩子的奶奶管教。家中只有一位老人,既要照顾李万清,又要看管一个一岁左右的小孩子,很少顾及李万清的学习,使他成了一个急性子且懒惰的人,上课坐不稳,课堂随意说话,不守规矩,大声吵闹,不讲卫生,乱堆乱放,乱拿别人的东西。老师布置的作业爱做就做,不爱做就不做。成绩下降,特别是语文,因为懒,怕写字,降到了20多分。数学、英语都很差 ,与同学关系也很差 ,几乎没有同学愿意与他坐、与他合伙值日,学生经常在老师面前告李万清的状。
以上案例表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刻不容缓。知道李万清的情况后,我既当他的老师,又当他的父亲,天天关心他、照顾他。从教他整理书包开始,教他学会与同学相处,不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公共场合注意个人卫生。给他补课,他有一点进步就表扬鼓励他,并教会他向好学生学习。正确引导他,耐心辅导他,培养他慢慢养成好习惯,作业天天检查,个人卫生天天督促,安排一些性格好的学生主动跟他交往,我深知一个9岁孩子需要的是关心、是呵护。现在他变了很多,值日主动打扫卫生,个人卫生也很讲究,每天衣服整洁干净,东西放得有条有理、学习态度也很端正、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做,特别是语文成绩在不断提升,上次期末考试语文考了60分。数学、英语也有了很大进步,和同学们的关系也融洽了,再没有同学告他的状。此案表明,关爱留守儿童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也是很有成效的。
二、采取的措施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个人认为,要教育好留守儿童,我本人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及时沟通
教师要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很好地沟通,在同他们的相处中,教师有意地提高他们监管孩子的能力和责任心,配合学校、教师一起管好孩子。这样一来,教师成了监护人,成了孩子们的亲人,留守儿童的心里也不再孤单。
2.播撒爱的阳光
尽管留守儿童有时很调皮捣蛋,给我增添很多麻烦,可是,想想他的家庭情况,看着他那孤独的身影,我不忍心去责骂他,去惩罚他,我一次又一次地对自己说:“你是他的老师,如同他的家长你应该帮助他。”
3.利用集体的力量
我经常利用晨会、班会等恰当的时机,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集体中的任何一员,向学生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4.建立留守儿童“ 成长袋”
“成长袋”包括留守儿童的健康卡片、家庭卡片 、荣誉卡片、成绩卡片、评价卡片等。要对留守儿童进行深入调查,摸清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辅导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学习行为、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进行详尽记载。教师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同时,适时根据本班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档案的相关内容。
5.班主任多关心留守儿童
班主任应放下架子,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给班上学生每人一个记事本,要求他们把当天教师布置的各种作业、任务记在本子上。回家后一一对照完成,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
6.关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外出务工父母无暇顾及的严重问题,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
关爱留守儿童, 就是要让他们用阳光般灿烂的笑脸面对生活,面对学习,自强不息,快乐健康地成长。每个留守儿童都有一个以上的手拉手好朋友,在学习、生活上帮 助他 ,与他一起 成长进步。
总之,爱是阳光,她能融化坚硬的冰角;爱是春雨,她能滋润万物焕发生机。爱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最佳的“灵丹妙药”。只要我们用得恰当,准能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作为老师只要我们多给留守儿童一些关爱, 就一定能让儿童拥有一颗微笑的心灵,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农村的留守儿童作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教育工作者,应该多给留守儿童一些关爱。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关心爱护农村的留守儿童进行了分析。
7.关心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成功案例分析 篇七
【摘要】在素质教育探索过程中,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增进学生身体或生理上的健康。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阵地、主渠道。本文就如何在课堂中创设健康心理环境,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优化学生心理状态以及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实际心理问题等方面作了初略的论述。
【关键词】英语教学 心理环境 师生关系 健康心态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然而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有些学生对于学习积极性不高,或者不愿意和别的同学交流合作等一些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英语教学中,既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又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实现从传统的“知识本质”,“智能体质”教学向“以人为主”的转变,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及个性特征的和谐发展。
作为小学英语新教师,我们更要大胆尝试和探索,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工作,努力挖掘英语教学中的潜在心理教育因素。在课堂上,我们要密切关注孩子们的表现,帮助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集体意识,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健康人格,培养自动自主参与活动的能力,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一、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因此首要一点便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清除过于紧张的焦虑情绪,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与管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课堂心理环境上一种隐性教育,它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潜在的影响。和谐、合作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则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刻板生硬,死气沉沉。课堂管理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技能,包括如何有效地控制学生在课堂的行为,维持课堂秩序;如何运用表扬、批评、激励学生的学习等。从课堂心理辅导来看,课堂心理环境与管理是优化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是不可避免的。有一次我发现有一位学生上课在玩弄他的小熊卷笔刀,而我正好上到“It’s a secret.”这句话,于是我问:“Mike,what are you doing?”他听到老师在叫他,而其他同学也望着他时,就羞愧地低下了头,我于是顺其自然地说出了一句:“It’s a secret.”他会意识到我是在用一种有趣的方式提醒他注意听讲。全班学生也会感到老师的教学既有趣味又有幽默感,同时,又亲切地感觉到老师对学生不是敌视的而是友好的,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近,学习的气氛也会越来越好。
如果教师对一个学生经常采取排斥的态度,轻视他的能力,低估他的学业,并经常惩罚之,久而久之,这种学生也会对这个老师、这门功课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因此,教师对每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应以关怀鼓励为主,多给予肯定和认可。
二、倾注真诚的师爱,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学派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个性、潜能和价值自我表现和实现的过程。教学的实质和根本任务在于创建一个让学生感到安全、轻松、消除心理压力和负担的情境,让学生敢于和勇于自动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即教学就是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创造一个安全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在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能对英语学习有安全感,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挖掘学生学习英语的潜力,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
1、平视和尊重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潜在的力量。”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心态,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情感和才智能力,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独立个性和情感的人。教师要放下多年的师道尊严的架子,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尊重与否往往决定着课堂气氛是否会合作、愉快和积极向上。尊重学生就会尊重孩子的发言,聆听他们的见解,相信他们的能力,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权力,使他们主动、乐意地参与至共同进行的教学过程中来。
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我们平时应该少用命令式的口吻,如:“Read the sentencs again.”,“Do some writing.”,“Move your chair back!”而应该多用协商式的语气,如:“how about read them once more?”,“Do you mind moving back a bit?”这种征求式的语言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营造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氛围,使同学们愿意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为学生创造获得学习成功的愉快感和成就感,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在尊重学生问题上,我们要经常反思,在我们的教学行为中,其实是有许多无视学生之处的。比如:教单词时,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默写,错了要罚抄几遍,这种做法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们一定要注重学生利益,对学生的尊重就是对自己的尊重。
2、信任和宽容学生
我们要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信任和期待。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你说他行,他就行,你说他不行,他就不行。因此在英语课堂上要多赞美,少批评,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孩子需要我们要经常对他们说“Trust yourself!”“Never give up!”等激励性话语,并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选择难度较低的任务让他们很容易就可以完成,从而获得较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在不断地成功中树立信心,坚定学好英语的信念。即使真的犯错误,也不要过份指责,我们可以站在他们的角度多替他们想一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口头活动量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多,而学生怕出错,羞于开口,惰于交往等心理障碍极为常见。而在一个宽容、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无耽于教师的惩罚,同学的讥笑,减少心理障碍,大胆练习,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3、赏识和赞美学生
赏识和赞美学生就是承认学生的成功。美国一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赞美犹如阳光”,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其积极向上的原动力。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他们表扬。我班有位同学长期不写作业,上课时他常常不听,而是趴在桌子上画画,于是我请他帮助我画一挂图,他既兴奋又激动,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我用他画的挂图讲完课,向全班同学指明其作者,同学们谅讶之余纷纷为他鼓掌。后来,我又给他创造机会参与设计,表演对话的动作、站位等。渐渐的,这位学生的英语真得上来了。在课堂上,教师要不吝啬自己的的表扬用语:“Good! Great! Super!Well done!Exellent!等总之,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老师要努力创建一个磁场,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可亲、可敬。从而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把英语学习当作一种幸福、一种享受。
三、优化学生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学习意志
1、 增强自信心,引导学生学习交往。
自信心是学好任何学科的前提。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希望自己学好英语,可是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往往极大地挫伤了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于是他们开始怀疑自己。为此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客观的判断,分析他们的薄弱环节和有利条件,在教学中扬长避短,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成功体验。其次,有计划地进行个别指导,对多数学生予以切实的关心,帮助他们弄清成绩差的原因,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特别是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必要的肯定、表扬和鼓励。同时,在课堂上给学生做的练习,要面向全体分开层次,承认差别。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帮助他们完成。这样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机会和喜悦,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学好英语,逐步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逐步引导他们学会交往。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对话,让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开展了一定程度的交往。如:课前两分钟的Free talk,学生们可以离开座位,自由找一个同学对话,而且每节课都可以变换不同的partner;Everyday English talk是按学号顺序,每四个人课前准备好英语小品的创作、排练,并在课堂上表演,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评价、打分;在课堂教学中,我还设计了Practice in groups(前后四人学习小组操练)和Practice in pairs(同桌两人操练)。这样,学生们在适应和不同性格的同学进行不同的英语口语交流的同时,也在拓宽交流对象。
2、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合作交往
当今独生子女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课堂上缺乏探究精神及与别人互动交往、沟通、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倾听;学生倾听;学会沟通;学会体验。这是四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一种境界。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运用整体思维的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多次面、多层次地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在合作交往的活动中,锻炼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英语教学中实行小组活动group work和同伴pair work活动,有助于和谐心理环境的形成和巩固。互助的方式既有利于协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调动群体的愉悦情绪,实行整体推进,又有利于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它能够使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减轻心理负担、积极认真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内在的语言潜力得以挖掘,促使学生对语言产生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互助合作的关系,既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又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增强责任感。
3、加强语言实践训练,培养学习的意志品质。
交际能力是运用英语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体现,只有在实际的语言实践中才能提高。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如:教师尽可能多地用英语组织教学:设立值日生与教师对话制度;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使用和收集有关英语知识,组织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等等。在交际活动中,学生说的英语出现语音语调不准确或语法有错时,教师应在学生完成交际活动后指出来或予以纠正,不要随意打断学生说话。对一些小错误可以忽略不计,不必强求学生说的每句话都准确无误。
从教学实际来看,这样以鼓励为主,适当放宽对交际中错误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
[1] [2] 下一页
培养。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时,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参与学生语言实践。对于英语交际教学来说,采用这种教师参与指导并成为交际中心的教学形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交际过程中遇到的语言障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交际过程中怕说的心理障碍,从而增强学生投入语言实践的信心,磨炼学生的意志。4、 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心理健康的缺陷,切实解决问题。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其学习的方法、手段与用母语为主进行授课的其他学科不同,学习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其特殊性。当然学生学不好英语也是由各种各样的心理因素造成的。比如:在学习英语最初阶段,有些孩子在心理上有些自卑,怀疑自己说不好,被人模仿、笑话,不敢冒然举手,怕引来嘲笑,对于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还有的由于家庭环境、遗传等原因,造成一些学生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即使他们有敏捷的思维,所有的问题都会回答,但是这种心理原因也会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使他们以旁观者的态度来对待课堂回答,甚至还会产生躲避心理。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而又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心理健康的毛病决不是单靠批评或心理医生所能解决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潜移默化,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例如,让他们有机会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特长、表现自己。将课堂游戏贯穿于教学之中,教师可根据教材中的对话,设计相应的游戏(动作性、表演性游戏等)。从而来调节课堂教学,扭转那种死气沉沉、一言堂的教学局面,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在笑声中学习。通过多样的活动让他们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在显示才干的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萌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能力的欲望。
对于那些比较自卑的学生,教师不仅用语言,更应该用行为来暗示,增强其自信。教师在提问、或者评价奖励时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意识降低问题的难度、让这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用成功去激励更大的成功,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直接兴趣。
总之,我们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贯穿于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也要发挥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才能利于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参考资料: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2、陈少敏:《小学英语教学全书》,上海教育出版社,
3、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课题组:《对现行外语教学的反思》,《中小学外语教学》20第6期。
4、胡敏主《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心理学》,《 中小学外语教学》,第6期。
8.中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篇八
案例一:小吴,男生,进入八年级后。以前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好。进入八年级后,学习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压力十分沉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学习上。与此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有时考试时甚至手指哆嗦。这种情形可想而知,成绩每况愈下。
案例二:小李,八年级女生,虽刻苦有余,成绩却不理想。原因是:英语极差。虽然情况如此,但她严格要求自己,尤其上英语课时认真听讲,专心笔记,考试时却手忙脚乱,与自己的期望值总是差距很大。本学期一次英语测验破天荒的考了85分,这给了她极大的自信和动力。以后她慢慢的对英语产生了信心,而且还带动了其它科的学习。
上述是一组对比案例:
1、两位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一心想获得好成绩。
2、两位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均陷入了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中,但结果不同。小吴需要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激发出内在的动力;而小李通过一次英语测验激发了信心,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上述两个案例很有代表性,可以说这是初中绝大多初中生的心理压力问题,而这种心理压力问题往往导致学生走向两个极端。所以,把握和调适这种心理压力,并探索出一种科学的对策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班主任或者是心理老师所要努力的方向。
面对心理压力,应积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做法是: ①引导学生运动,游戏;②组织学生向自己的朋友倾诉;③写日记;④与师生谈心;⑤大笑一场;⑥大睡一觉;⑦听音乐等。
心理压力的疏导与宣泄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很重要,老师要主动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教会他们如何调整心态,减轻压力,面对人生。
针对学生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和产生的主要因素,可以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心理教育,切实做好学生的攻“心”的艺术。
1、针对学习方面的压力。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方向;同时开展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生活,尽可能减轻学生负担;要“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分数观。
2、针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对学生加强人际交往教育,安排一定时间鼓励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自我反省。另一方面,组织父母与孩子“和平共处”,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交流。
3、针对环境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要洁身自好,为子女营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尽量体现人性化,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4、“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对心理压力的调节和对策,我们还需强调以下方面:
①科学适时地加强心理挫折教育
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③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9.关注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篇九
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
由于我平时上课任务比较重, 和学生语言交流时间较少, 我就采用了书信与谈话相结合的方法, 利用学生的休息时间开展了《老师我想对你说》和《自我介绍》活动, 规定学生把自己的爱好、家庭成员组成、在小学的成功与失败以及自己的志向和需求告诉老师。两篇简短的笔谈交流拉近了我和同学们的距离, 我知道了学生最需要的是关爱, 最缺少的是理解。如高宇卫同学说:“老师, 你不知道, 我多可怜, 姨妈不喜欢我, 外婆常说我是累赘, 唯一理解我的母亲为了我们的生活又常年在外奔波。”这些催人泪下的语言, 使我感受到身上所承担的责任。
二、把从学生处获得的信息反馈给家长,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
我班寄宿生多, 即使没有寄宿的同学也大多“寄人篱下”, 我就利用现代通讯的便利条件, 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 让家长及时地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 督促家长定期与不定期地和孩子交谈, 让孩子感受亲情, 学会理解, 也从中知道了不少学生犯错误的根源。如我班学生徐勇从小学三年级起至今, 父母双双在外打工, 由一个90岁的姥姥代管, 孩子学习怎么样, 思想有何变化, 父母一点也不知晓, 有一次, 这孩子偷喝了别人的牛奶, 一经了解, 我才知道, 他不是想偷而是想喝。父母不在家, 又没有钱, 只得去偷, 于是我就跟他父母联系, 提出要一个家长回家管理孩子的建议, 但是经过了解, 得知他父母如果不打工就断了生活来源, 于是我就请求他们回家和孩子一起过一个生日。这样一来, 徐勇变了, 懂得要为今后的幸福努力学习了。
三、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我充分利用双休日, 看一些教育管理的书籍, 提高自身修养。如最常见的《湖南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杂志, 并经常与同事交谈取经, 看一些有关学生教育的电视, 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了解现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 抓住切入口, 更好地管理好学生。
四、建立和谐班级
对于留守学生来说, 建立和谐班级容易使他们找到灵魂的依傍, 弥补他们内心缺失的爱。为此, 开学至今, 我借助学校运动会、不让爱你的人失望、诗歌背诵和诗歌创作大赛等活动, 组织他们积极参与, 提高他们的集体意识, 让他们体会团结协作的快乐, 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 使他们生活在快乐、和睦的氛围中, 让他们在班级里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找到回家的感觉, 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 体会到学习、成长的快乐, 使他们感受到在这个集体中谁也不能少。
五、用阳光雨露滋润学生心田,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我班学生高宇卫是一个缺少爱、心理有些偏执的孩子, 一个星期四的早晨, 不知什么原因跑到四楼走廊, 爬到扶栏上, 八年级学生问他“你要干什么?”他不出声, 八年级学生把他拉到老师办公室, 我亲自把他领了回来, 亲切地对他说:“你有什么不高兴和委屈, 就和老师说说。”他只是一个劲儿地哭。我就给他讲了《百家讲坛》中的一个小故事, 结尾的一句话是“你母亲千辛万苦、走南闯北, 就是知道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是她今后的骄傲。”听到这, 他不但没有停止哭泣, 反而哭得更大声了, 一会才从牙缝哽咽着说出一句话:“我太让我母亲失望了, 我是为了缓解压力, 才爬到扶栏上看看风景。”我知道这孩子缺少爱, 心理太压抑, 才做出如此不可理解的举动。我就撒了一个谎, 违心地说了《百家讲坛》上另一位母亲教子成功的故事, 最后一句话说:“你父母在上次和我交谈的过程中, 说给你算了一命, 先生说你今后一定是一个成功人士。”他终于笑了, 并说了一句:“我明白了, 我一定会努力的, 再也不干蠢事了, 不让您失望, 不让我母亲为我伤心。”之后, 我针对这件事情召开了一次“珍爱生命”的主题班会, 唤醒那些迷途学子, 并经常对他们嘘寒问暖, 细心诱导。
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而不仅仅是优等生, 班上的留守学生更需要关爱。首先, 我从心理上接受这些学生, 绝不歧视。平时, 我一见这些学生有了成绩就抓住机会及时表扬, 要是有点过错, 总是正面诱导, 为他们指正错误, 指明方向, 上课时经常对这些学生提问,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这些学生在我批评他们时也不会反感, 认为这是老师对他们的关心。
10.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篇十
案例一:李某,初一女生。小学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好。进入初中后,学习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压力十分沉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学习上。刚开始,他的文化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他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常伴有口干、恶心、呕吐、吃不好、睡不好,有时考试时甚至手指哆嗦、腹泻等。考试就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上,成绩也每况愈下。
案例二:张某,进入初中后,虽刻苦有余,成绩却不理想,在班上处于中下游水平。原因是:数学极差。虽然情况如此,但该生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很高,尤其上数学课时认真听讲,专心笔记,考试时却手忙脚乱,似是而非,与自己的期望值总是差距很大。本学期情况发生了180度大转变,第一次数学测验破天荒的考了90分,这给了他极大自信和动力。以后他感觉上数学课很有兴趣,听得也很明白了,慢慢的对数学产生了信心,不怕考数学了,而且还带动了其它科的学习。
上述是一组对比案例,但有着共同的特点:
1、两位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她们一心想获得好成绩。
2、两位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均陷入了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中,但结果不同。从根本上李某需要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激发出内在的动力;而张某通过一次小小的数学测验这一外界因素激发了内在的信心和功力,获得了学习上一种成就感,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上述两个案例代表了初中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而这种心理压力问题往往导致学生走两个极端。所以,把握和调适这种心理压力,并探索出一种科学的对策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一、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
1、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成绩越好,比例愈高,好多同学用“好烦,好累”来形容心理压力,显然心理压力已经超负荷。
2、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人际关系或环境方面。
二、心理压力的调适 面对心理压力,我们应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如①运动,游戏;②向朋友倾诉;③写日记;④与师生谈心;⑤大笑一场;⑥大睡一觉;⑦听音乐等。心理压力的疏导与宣泄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很是重要,老师要主动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教会他们如何调整心态,减轻压力,面对人生。
三、心理压力的对策 针对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和产生的主要因素,我们应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心理教育,切实做好攻“心”的艺术。
1、针对学习方面的压力。我们既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方向;又要重视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生活,尽可能减轻负担;要“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分数观。
2、针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一方面,要加强人际交往教育,鼓励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自我反省。另一方面,父母与孩子要“和平共处”,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指导;肯定成功的同时,也有失败和挫折。再之,教师要对学生公平、公正、尊重、信任,更要有“让我们一起努力”的思想。
3、针对环境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要洁身自好,为子女营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尽量体现人性化,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11.(一年级学生)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篇十一
一、案例描述
2019年9月。我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开学第一天,我和刚升一年级的几位学生一起打扫校园卫生的时候,听到了一个小男孩——小赛(化名)的哭声。小赛家就在学校的对面,在教学楼下面,透过学校围栏可以看到他的家。这天早上,外婆送他到学校门口,他哭闹着不肯进学校,校长拉他进来关上校门之后,他就跑到围栏这里,抓着栏杆,看着外婆家,跳着脚,哭喊着外婆,直到他外婆关上大门也没有停止。第一天的印象太深刻了,我记住了他。接下来的时间,上学的时候,他几乎每天都会哭闹。从他的行为中,我感受到了他的焦虑——分离性焦虑。
二、成因分析
焦虑是一种强烈的消极情绪和紧张的躯体症状为特征的情绪状态。在这种情绪状态下,人们会对未来的危险或不幸感到不安。分离焦虑,是指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
小学生分离性焦虑主要表现为:不愿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
1.个人因素
遗传因素:患焦虑症父母的子女,焦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父母的子女。经过了解,知道小赛的爸爸曾经也有过焦虑,小赛读二年级的表哥在一年级上学期也有相同的情况。
通过观察,我发现他会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会分神,同别人交流时,与人的眼神交流少。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分离焦虑源于某些需要的严重失衡与突然缺失。如生理需要及安全感缺失引起的归宿感与自尊心缺失。分离焦虑让他对日常生活中可能的危险和失败过分担心。比如,他经常对他外婆说:“外婆你要好好的”和“外婆,你一个人在家把门关好”。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自卑的心理使得他缺乏勇气,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这种分离焦虑情绪如果得不到排解,就会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在与外婆交谈时了解到,孩子的父母离得远,两人不常在一起。他小时候主要是妈妈带,与爸爸时间相处较少。三四岁的时候就非常黏妈妈,常常会因为和妈妈分离而哭闹。他的爸爸非常严厉,性格很急,不善于表达对儿子的爱,对儿子的教育往往是粗暴的。从亲子关系角度来看,小赛对母亲过度依赖,与父亲关系较为疏远。
后来他的父母要外出打工,小赛只能哭闹,他妈妈没办法,只能将他带到外婆家。小赛过了一个多月之后,她妈妈不顾他的哭闹,最后还是外出打工了。外婆说他妈妈走后,小赛在家时常哭闹,连睡觉都在喊“妈妈”,甚至还听到他说出“爸爸妈妈不要我了,我只有外婆了”这样的话来。与母亲的分离,让他极度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对环境的不适应,使得他极度地依恋外婆。
3.环境因素
应激事件特别是与威胁和危险有关的应激事件也促发分离焦虑。有研究发现,环境对男孩的影响比对女孩的大,而且相同环境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由于是新学期开始,并且刚升一年级,开始学园生活,小赛不太适应学校的生活。在与他交流时,他告诉我,外婆说过,“学校老师很严厉,不听话会被批评;会有作业,不做完作业不能玩”。这些话语加深了他的焦虑情绪。
刚开学,小赛不能适应小学生活,不愿融入到集体中。在社交上,小赛表现出一种回避的态度。刚开学,我发现他不太愿意跟别的同学玩。下课时间通常是跑到三楼去找二年级的表哥玩,上课铃响了,还不太愿意放开捏着哥哥衣角的手。有时候,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涂鸦,或者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别人玩。在交谈时,他还说“只有哥哥才是我的好朋友”。
三、辅导方法
1.放松训练,心理暗示
在和小赛交流时,帮他做放松练习,躺在床上深呼吸。告诉他,当你忍不住想外婆的时候,可以深呼吸,缓解焦虑情绪。
同他一起说:“我真的很不错,我真的很不错,我真的真的很不错。”自己鼓励自己,加强心理暗示。
2.指导家长,加强情感引导
同外婆分析小赛出现哭闹的原因,帮家长认识自身的个性弱点,告诉外婆方法,改变孩子与家长的交感互动,特别是父亲的陪伴必不可少。明确告诉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心理支持,多对孩子表达爱意,比如多视频聊天、打电话,关心他,帮助他,让小赛有安全感。
家长一定要耐心,帮助小赛正确认识导致其出现焦虑情绪的事情,教他正确管理情绪的知识,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让小赛讲讲上学的趣事,鼓励他与其他同学玩耍,让孩子对上学充满向往,消除恐惧焦虑。
外婆要注意培养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如吃饭、穿衣、完成作业、收拾物品等,不要让孩子养成对外婆过分依赖。
3.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认知——行为疗法(CBT)的理论基础是:人的认知会影响其情绪及行为,是治疗分离焦虑的最好方法。认知重建是指识别并帮助患者纠正在思维、自我形象、态度和信念等方面存在的不合理认知。
上课时,请他回答问题,回答出来后及时肯定,增加成就感;在他很好地完成劳动任务后,在班上表扬他,并选举他为劳动委员,增强归属感;他很听外婆的话,能主动给老师打招呼,在班会课上表扬他有礼貌;在他情况好些后,选他为护旗手,升国旗。经过表扬和鼓励,强化他优秀的品质,帮助他重新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
4.建立积极的师生及同伴互动,增强归属感
分离焦虑主要是孩子失去了所依恋的人,而出现不安全感。帮助他建立新的依恋关系,适应父母不在场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从本质上讲,师生关系是一种人——人关系。师生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感化的社会互助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在学校,对小赛多加关怀,了解其学习进度,关注其心理状态,多鼓励引导,让他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
给班级同学做思想工作,让他们不要笑话小赛,反而要多关心他,帮助他,并且请一个细心的女孩关心他的情绪,一个开朗的男孩陪伴他玩游戏帮助他融入集体,感受同学的友爱。这样一个月下来,他有了新的朋友,笑容也多了起来,变得更加开朗勇敢。
四、评估反思
分离焦虑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情绪体验,一方面它会激发人们去彼此想念和珍惜,加深彼此的情谊,催生美好的诗句。另一方面,如果对它缺乏了解,不能正确的应对,就可能发展恶化,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12.关心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成功案例分析 篇十二
关键词: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留守儿童,成长成才
城镇化进程推进, 山区校点撤并, 导致大量农民托付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看孩子。监护人大多远离家乡外出务工, 对孩子的教育全部寄托在学校和托付人身上。而托付人大多没有文化、缺乏对孩子教养的知识, 因而这些孩子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行为, 给学校教育带来新的问题。所谓问题行为, 是指那些阻碍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其智能发展, 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我国学者左其沛等把问题行为分为过失型、攻击型、压抑型和品德不良型四类。在现实生活中, 这些留守儿童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有些是品行性的, 有些是心理性的, 而绝大多数是二者兼而有之, 本文主要就社会品德方面问题行为中的厌学、逃学的成因、矫治谈几点看法。
一、留守儿童不良学习行为的诊断
(1) 心理方面的因素。现在的初等义务教育基本上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大多数教师只把着眼点放在少数学习表现突出的学生上, 让学生死读书, 做“快餐作业”。学校教育没有灵魂, 孩子身心畸形发展, 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则被另眼看待, 打入“冷宫”。部分功课不好的孩子, 常受到老师的批评, 同学的歧视, 家长的训斥, 孩子处在一种压抑和纠结中, 久而久之, 自我意识可能比较消极, 在他们心中, 自卑感和失落感也会加重。有的同学, 可能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 在不良的诱因下, 做出一些不好的事。而且, 有的教师在看待学生时, 有时可能爱用放大镜, 批评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这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种下“仇恨”的种子, 阻碍师生关系健康发展。有些学生, 慢慢会由害怕过渡到对抗, 有的甚至失去前进的动力, 不再积极上进而自暴自弃。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部分差生可能会结成“同辈团伙”, 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社会秩序, 也影响他们的成长成才。
(2) 家庭、社会方面的因素。孩子是在家庭中成长起来的, 家庭是他们飞翔的起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是孩子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形成的重要力量。父母的言行, 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 有时甚至影响其一生。纵观现在的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 不容乐观。一些家长因受社会的影响变得浮躁, 在家长的不良思想的示范与影响下, 孩子的心理状态也在潜移默化中扭曲。此外, 大吃大喝、奢侈浪费、拉关系、走后门等社会不良风气, 也会给敏感的学生带来影响, 使学生心中的价值观出现失衡, 有时会形成错误的认识, 染上一些恶习, 危害其自身的成长。
二、学习不良行为的“医治”
(1) 双管齐下下“猛药”, 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心里只要装着春天, 孩子才会“竞相开放”, 教师也才会陶醉在美丽景色的幸福中。因此, 教师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展示一张笑脸, 给予激励的语言, 师生之间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无论是课堂教学中, 还是在课外活动开展中, 教师唯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真正做到心与心的交流, 才能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平时, 学校要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营造一个温馨、平等、自由、积极、亲切、团结、向上的大家庭, 让学校、班集体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 使每个学生都愉快地生活、学习和发展自己。我校近年来开展的“五欣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教育留守儿童学会欣赏学校、欣赏班级、欣赏自己、欣赏老师、欣赏父母, 他们在夸奖自己、团队、老师长辈的过程中, 增强了信心, 心里充满了阳光, 自然就会形成积极的心理, 对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 家庭是社会细胞, 和谐协调的家庭生活环境是幸福的象征。寻求家长的配合, 改变教育的方法, 是成功教育者所不可缺少的手段。只有父母对子女深切的爱, 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才能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 优良个性得以形成。我校开展的别开生面的“心与心的交流”家长会, 让家长或托付人在听到孩子的声音, 学到育人的正确方法。从目前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调查情况来看, 没有厌学的现象, 留守儿童基本养成了预习习惯, 学会了听讲。
(2) 方法作“药引”, 熬制“心灵鸡汤”, 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习惯, 是较稳定的一种行为。良好的习惯,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如果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 则学生会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 浪费自己的黄金时代。作为一位负责任的老师, 要千方百计, 使出浑身解数, 让孩子爱上学习, 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优秀的学习成绩, 来自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我们几年探索, 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用以下几个“方子”:
(1) 激发孩子“读书乐”的兴趣。教师若想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 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教师自己要读书。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就是这个理, “润物细无声”, 教师爱读书会示范感召孩子也爱读书, 这叫“于无声处听惊雷”。我校四年级二班有十个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环境差。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太少。该班开展了“师生读书乐”的活动, 教师满腹经纶, 孩子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再加之教师重点对那些留守儿童进行点拨启发, 一些孩子自觉地加入到了读书的行列。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 爱读书的孩子慢慢多起来。其中一位叫范莉的孩子, 家里只有他爷爷一人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至于学习辅导的事不用提。但现在真的变了, 她爱读书, 成绩提高幅度很大。
(2) 为孩子设计“读书乐”的氛围。教室里有读书名言的激励, 有读书比拼过程的展示, 有图书的陈设, 有读书活动结果的评价, 有经常和孩子讨论读书的问题的情景等。课余时间, 可以与孩子一起玩耍, 沟通感情, 在此基础上, 一起朋友式地谈论人生理想, 谈论学习与读书。一开始, 可以讨论一些简单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慢慢拓展到更深的层次。讨论的书籍, 可以从孩子们平时爱看的动画书、动画电影、玩具切入, 逐渐引导学生爱上名著, 爱上那些营养丰富的读物, 让学生感到读书的乐趣。
(3) 给孩子“读书乐”的示范。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 正如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孩子生活在这样丰富多彩的世界, 诱惑非常之多, 即使大人有时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行, 何况自制力不强的孩子。他们往往很难静下心来读书。时间是有限的, 同样的时间, 若不用来学习或读书, 则自然会被一些其他的因素如网络游戏侵占。我的观点:首先是带着孩子经常逛书店, 这是一个好的举措。其次, 教师特别需要把读书的魅力展现开来, 比方我们讲到一个人物的案例, 给孩子讲得特别动人, 给孩子说这是哪本书里的案例。教师要充分利用活动课, 给孩子讲优美、动人、有引导性的案例, 但是不用讲完, 给孩子留下悬念, 让孩子主动地去探究案例的后半部分, 勾着孩子的魂, 引领他们主动地去看书。
(4) 给孩子一个“读书乐”的理儿。现在我们有些家庭, 特别是像我们“边、穷、少”农村地区, 大多留守儿童的管护人还是文盲,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的资源, 有的放失地开展一些班队主题活动, 让孩子在活动中明白他们不要像老一辈那样生活, 不要完全依靠父母, 得靠自己, 要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5) 给孩子一个“读书乐”的情。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信心、期望和热爱, 会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和自强, 一种受到老师爱护、重视的体验, 激发学生们努力学习, 报答老师的爱护和期望;同时, 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又会进一步影响教师的期望, 使学生在充满爱的气氛中迅速健康成长, 厌学、逃学的现象就很难在学生身上产生。因此教师一定要与留守儿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6) 给孩子一个展示的机会。真诚关心留守儿童, 提供表现的机会, 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才能, 创造机会, 安排他们做一些擅长的工作。课堂上不要眼睛光盯着尖子生, 有意识地提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 让留守儿童回答, 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 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 老师不要吝啬鼓励的眼神和表扬的话语, 就是那一句不经意的语言激起了他们创新的火花, 这种鼓励和表扬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教法改革作抓手, 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新课的引入力求“新”“趣”“巧”“新”就是新颖别致, 不落俗套;“趣”就是妙趣横生, 寓教于乐;“巧”就是巧设计、巧安排、巧设题。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成功的愉悦。为此, 我校进行了“打造诗意课堂”的研究。研究表明, 有效的教学改革会助推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13.小学生心理健康个体辅导案例分析 篇十三
嘉禾县珠泉完小:李志娟
摘要:15年3月,我校四年级的李国富同学走进了我的视线。根据他的症状及班主任的介绍,我发现在他身上的问题不是智商低,成绩差。通过观察交谈,发现该生突出表现为偏执、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经过科学的诊断,我制定了相应的辅导目标及方案,通过一个阶段的实施,他的心理状态得到了较好的调整,收到了可佳的效果,最终基本上克服了以上心理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辅导 自卑 偏执 孤僻
一、个例资料
李国富,男,10岁。父亲因偷盗而屡次关进看守所,母亲在外打工常年不着家,平时的生活学习都是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
二、个例表现
我发现在李国富身上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观察交谈发现该生突出表现为在课堂上和各种活动中,表现冷淡,从来都不参与,从来不和同学、老师交谈!如有同学主动邀请他出去玩耍,他会拳脚相加回应。性格偏执,合群困难,沉默寡言,不自觉的流露出自卑,不喜欢读书,自己玩自己的!经常趴在桌子上睡觉、看窗外。
三、观察分析
通过我的观察、家访、交谈,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害怕、畏惧!父亲因偷盗而屡次关进看守所,从此他也背上了“犯罪”儿子的臭名,母亲常年不回家,自我感觉是个“野孩子”时常莫名幻觉同学们歧视,嘲讽他。造成了他孤僻自卑!加上从小缺乏父母亲的关爱和爷爷奶奶缺乏沟通交流的隔代教育,使得他性格十分偏执攻击!
四、对问题行为的评估
“自卑”是指对自己有着不良的观念、不适宜的评价以及赋予过低的自我价值”,包括软弱无能、自我怀疑和低人一等。李国富同学表现为对同学交往排斥,不喜欢学习,不乐于参加各项活动,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该生对生活越来越无望。
在本案例中,李国富同学即使知道攻击他人是错误的,但是他仍然不能友好的和同学们老师们正常交往,在课堂睡觉,下课后自己玩自己的,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这些行为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他的性格自卑。从他的表现中可以判断他存在着极度的自卑,而且在这种自卑思想的影响下,他不敢和同学们交流,不敢和老师们说话。
“孤僻”是指青少年在与同伴相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利于与群体和个体建立和维持良好持久关系的心理行为问题”。“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
五、帮助制定近期目标
共同制定计划,对她作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他在校要友好的对待同学,不准挑衅骂人,动手打人。2、给一个月作为适应期。在这一个月里,尽量减少与同学们的冲突,允许他在心情不佳时发泄,但一定不能打人。
3、给两个星期作为过渡期。在这两个星期里,要求他和同学们一样,每天认真学习,和同学们友好相处,积极交流,互帮互助。考虑到他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我每天给他留了一个小时与我谈心,沟通的时间。
4、巩固期。要求他不仅要和同学主动沟通,树立自信,尽力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定期帮助他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确定训练内容,养成豁达、开朗、友善的性格。
六、辅导方案和过程
1、与家长多联系、沟通,希望他们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走出爱的误区并和他的父母亲沟通,让他们明白要做孩子学习效仿的榜样,而不是做孩子的反面教材。在和爷爷奶奶交流时,首先我肯定了老人们带孩子的辛劳,但同时我也指出了隔代交流的误区,让他们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应当对他进行适当合理的批评与教育,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使他们明白:孩子应树立自信,剔除消极。勇于承担,自我接纳!积极上进,友善待人!多给孩子一些心灵上的关心,关怀,特别是他的学习生活,心理动态!并对孩子取得的每一点微小进步及时肯定与赞美。这样能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关心,要让孩子知道你们是爱他的。他并不孤单,他不是没人要的孩子。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伴交往的乐趣。在与班委开会的时机,与班委约定,要用爱心感染他,耐心帮助他,他的缺点要包容,帮助他克服;对于他的任何进步我和班委们都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作为辅导员的我去除居高临下的态度,尽量与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和他交谈,用语重心长的、幽默的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适时引导他。班委们接纳她,理解他,更加关心爱护他,和他做知心朋友;我建立个别和小组辅导形式,让他在和谐、轻松、安全的氛围中和大家交流。另外把他座位调到一些性格开朗的同学旁边,使其“近朱者赤”,减少了自卑感。在每周的队会活动上表扬他一点一滴的进步,树立他的自信。经常在课间对他说“你真棒!你进步了!”等鼓励性语言。
七、效果评估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表现,其产生的原因与过程相对比较复杂,所以辅导员一定要耐心地与辅导对象进行沟通,在沟通时要了解辅导对象的家庭出生,父母职业,父母的教养方式,儿时的成长历程等。并采用“层层剥笋法”对辅导对象的回答不断深入追究,挖掘其消极的核心观念,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这个个案中,很明显,李国富的自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出生,父母的职业、教养方式,儿时特殊经历等以及爷爷奶奶所采取的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而导致的,父母亲的教育以行为示范造成了李国富的不健康性格。因而在对李国富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就要特别注重家庭的作用,让家长参与咨询过程,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与心灵的互动。利用合理情绪疗法可以使李国富对健康心理及积极行有更为客观的理解,从而调整心理状态及主观动机水平,促进其从思想上改变对周围事及人有个正确的认识,从一个更为积极的角度看待学习生活;强化法可以对李国富同学的积极学习予以强化,从而保证其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利用认知疗法可以帮助李国富同学认清自己的性格上的缺陷,可以有助于完善其人格。
我多次鼓励他要振作起来,积极自信的面对未来。我深知改变偏执自卑心理是一个漫长及反复的过程,我应给予他足够的时间、耐心、宽容。李国富孩提时代经历了很多挫折及失败,我要求班上其他的孩子给他足够的理解及温暖。融化他那颗伤痕累累的心。在我的鼓励、同学们的尊重中他找回了自信,丢掉了自卑,遗忘父亲进看守所带给他的阴影,他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与别人交往,体验交往的乐趣。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我为他制定的计划中,他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受到了老师和孩子们的欢迎。理解了父母亲及爷爷奶奶,脱离了自卑的深渊。
参照的文献(1)《心理健康辅导基础理论》(2)
14.(五年级)学生的心理案例分析 篇十四
靖@,男,五年级学生,性格外向,思维反应敏捷,脾气暴躁。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外公外婆抚养长大。该生自幼在家人的百般呵护下成长,倍受宠爱,成为家中的“霸王”,事事一帆风顺,都能如愿以偿。久而久之,便形成倔强的个性。在学校里,他“目中无人”,我行我素,喜欢在同学面前耍威风,出风头;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自制力差,意志力薄弱,遇到挫折就大发雷霆,经常赌气。
主要问题概述:
在校经常当众顶撞老师,出口伤人事件屡屡发生,严重违反行为规范,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和任课老师的强烈不满。
初步分析:
从以上现象表明,靖某轩的行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不外乎三种:暴力攻击,动作攻击和言语攻击,对于靖某轩来说,是个思维能力较强的男生,自尊心很强,好面子。但是学习不用功,成绩在班上只能勉强排在中游,这让他很“没面子”,所以只要一有人说起成绩,不管是老师、同学还是家人,他就充满攻击性。
辅导及措施:
采用综合心理辅导方法,重点培养他承受挫折的能力,分析他耐挫力差的原因,有的放矢地给予疏导、排解,增强他的抗挫力。提高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稳定情绪,承受挫折心理,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
1、体验艰苦劳动。“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伟男”,抗挫折能力要在挫折中获得。我故意在劳动中让他做一些消耗体力大的劳动,让他真正体验艰苦劳动的感受。因为这不仅能培养他的吃苦精神,还能培养他坚持忍耐的精神。本学期开学打扫教室时,他尽量挑些细小的活儿干,还在同学中虚张声势,遇到重些的活儿,他就退却了。这时,我就采用“激将法”,对他说:“你长得又高又壮,力气最大,搬桌子的活儿全靠你的了!”他听后,吐出了长舌头,硬着头皮干了起来。从那以后,他得了个“大力士”的雅号。有了这个雅号,他干活再也没有偷懒过。在劳动中,他不仅出尽了风头,也尝到了战胜挫折的甜头。
2、搞好家校配合。纵观他的这一心理障碍,我主动取得家长的配合。我常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联络等途径了解他在家里的表现,建议他的家长适当让他做些家务,以增强他的耐挫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应经常反思,改进不足,提高家教水平,不能“只养不教”。学校是强化教育的主阵地,家长应密切配合老师,与老师一道齐抓共管,这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
3、学会克服困难。应付挫折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我觉得只有让他在竞争中经受锻炼,磨砺坚强的意志,才能培养他的韧性、耐挫力和受挫后的恢复能力,才能使他学会从别人或外界给予中得到幸福,并从内心深处激发一种自己寻找幸福的本能。这样,他才能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泰然处之,保持乐观。
教育效果
15.“留守成长”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篇十五
“留守成长”学生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以来就已产生, “留守成长”的心理阴影伴随着他们的求学生涯。目前, 虽然社会各界对“留守成长”学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但当年早期“留守”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他们没有欢乐的童年只有残缺的亲情, 没有学习的快乐只有应试的压力, 没有合理的情绪疏导只有层层叠加的抑郁和不断积累的伤感与抱怨, 其人格成长中因早年亲情缺失导致的心理阴影被沉重的学业掩盖下来。旧的阴影未去, 新的成长危机在即。今天的社会变革给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 相对于非“留守成长”的学生来说, “留守成长”的特殊经历、校园适应和社会变革带来的强烈冲击, 使他们面临“叠加”的心理挑战, 容易成为校园心理的高危人群。对这一群体的关注, 正是本研究的独特视角。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通过对某校新生发放自编的“留守成长”经历筛查问卷, 筛查有“留守成长”经历的学生。在调查的13个班392名学生中, 具有“留守成长”经历的学生为52人, “留守成长”学生占该校新生总数的13.3%, 以常规班级规模平均30人计算, 每班有3至4名“留守成长”经历的学生。问卷内容包括: (1) 你的父亲、母亲或父母亲外出打工的时间; (2) 你的父亲、母亲或父母亲多久回来一次; (3) 父母平均一年在家住的时间; (4) 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年龄阶段; (5) 与寄养家庭一起生活的年龄阶段; (6) 对家庭满意度, 共六个选项。调查按班级进行, 统一指导填写方法。我们把父母一方外出或双方均外出时间在半年以上的确认为具有“留守成长”经历学生。考虑到成长经历与家庭和谐状况的关系, 我们又增加了对家庭和谐满意度的调查。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留守成长”经历对自身的负面影响
调查显示, 52名具有“留守成长”经历的学生中, 14人表示这种经历对自身成长有负面影响, 有9人表示这种负面影响很大, 两项合计23人, 占44.3%。从他们的主观表述中, 那种失落感、孤独感、被抛弃感、代沟感让人震惊;内心深处对家庭亲情、父母呵护的强烈渴望让人动容;他们渴望爱又疏远爱的矛盾心理让人担忧。他们自己也表示这种“留守成长”的经历使其变得内向、封闭、不自信、不会与人交往、缺乏基本的沟通能力。这样的自我评价及心理感受, 使他们在初入学校的适应中就已遭受心理挑战, 很容易成为校园里的“丑小鸭”。当学校的评价系统从单一的分数评价转变为素质发展的多元评价时, 他们很容易因感到“自卑”而诱发各种心理问题, 给他们的学校生活蒙上阴影。
2.“留守成长”经历对自身的积极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 有6人表示“留守成长”的经历不但对自己没有负面影响, 反倒给自己很好的正面影响, 因为正是这种经历让他们学会了自立、独立、坚强, 也更加理解了父母的爱。虽然持有这种评价的学生只占“留守成长”经历学生的1.5%, 但这已经让我们倍感欣慰。“留守成长”经历可以成为塑造其健康人格的积极因素, 而这正是以往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有所忽略的地方。本次“留守成长”学生的调查结果一方面让我们警惕:“留守成长”经历是一些学生心中抹不去的痛, 做好心理关怀至关重要;同时也让我们惊喜, “留守成长”也可以成为塑造健康人格的积极因素。对于具有“留守成长”经历的学生来说, 创造性地发挥成长经历的积极作用塑造其健康人格, 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完全可能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殊成长经历, 积极阳光地去面对生活, 学校义不容辞、大有作为。这正是本次调查带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3.“留守成长”经历对自身没有特别影响
52名具有“留守成长”经历的学生中, 有23人表示这种经历对自己无影响, 也占到44.2%。没有造成不利影响的原因是:这是村里的普遍现象, 大家都是如此, 自己没有异样另类感;虽然被留守, 但有兄弟姐妹的陪伴, 一样很温馨;住校生活, 老师对自己很好, 感情得到补偿;随着年龄的增强, “留守成长”的阴影慢慢淡化了。我们可以从调查中得到这样的启示, “留守成长”的学生并非一定有心理上的阴影, 很大一部分具有这样经历的学生并没有对自己的这种成长经历给予否定性评价, 而这种非否定性评价无疑使他们在面对新的学校生活时更容易拥有阳光的心态。同时, 这种结果说明“留守成长”中父母外出造成的情感损失可以因新的亲近关系的建立而得到缓解和补偿, 一个可以诉说衷肠的姐妹、一位可以依赖的老师、给予细心关注的其他亲人都是他们成长道路上弥足珍贵的宝贵资源。
4. 对家庭和谐满意度的评价
在对家庭和谐满意度的调查中, 对于“父母子女相处、家庭和谐”的评价, 97.2%的学生给出了“满意”的评价, “不满意”只占2.8%。访谈中发现, 这种不满意大多并不是因为家庭经济贫困而是缺乏相互间的沟通。父母的表现往往是要求高、唠叨不止、脾气暴躁、不民主等, 实质是缺乏有效沟通, 不会沟通, 不屑沟通。虽然对家庭不满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大, 但这些学生因为缺少对家庭的信任, 缺少与父母的有效沟通,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如果不能找到求助的对象, 很容易出现大的心理危机。
三、建议探讨
1. 学校把好成才关, 让“留守成长”学生在关注中成长
现代化进程中的“留守成长”现象突出, 义务教育阶段中的“留守学生”数量庞大, 人格成长发展中的“留守心理”问题复杂, 成才道路上的“留守经历”阴影难以抹去。目前, 各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都给予了普遍的重视, 每年都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摸底工作, 学工部门也有对新生的家庭经济收入状况的调查备案工作, 但是这两方面的工作还不足以筛选出有“留守成长”经历的学生群体, 使得这一群体学生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有可能再次被忽略。从早期被社会忽略、一路考试升学被分数掩盖、再次被学校忽略, 这可以说是早期的农村留守学生的心路历程。虽然以往有研究提出, 留守的孩子对于生活压力也会积极应对, 本次调查也显示“留守成长”经历未必一定对学生有负面影响, 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学校理应成为关注“留守成长”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环节, 切实关注“留守成长”学生的心理健康, 为“留守成长”学生把好成才关。
2. 建立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让“留守成长”学生在和谐中成长
第一, 通过针对性筛查问卷, 建立“留守成长”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目前, 各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都给予了普遍的重视。学校每年都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摸底工作, 也有对新生的家庭经济收入状况的调查备案工作, 但是这两方面的工作还不足以筛选出有“留守成长”经历的学生群体, 也是我们以前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 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学生群体档案, 这就是“留守成长”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该群体档案的建立对于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运用自制量表对入学新生进行“留守成长”经历的摸底排查, 掌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家庭教育情况, 从而把这一群体纳入重点关注视野, 在普查中筛选出重点关照对象, 既了解他们的心理成长轨迹, 又及时进行干预, 进行重点咨询, 防患于未然。
第二, 提升人际沟通能力是针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 帮助他们形成强大的心理支撑系统。首先, 从分数和成绩依赖到和谐幸福、全面发展。帮助具有留守成长经历的学生从分数依赖中走出来, 寻求长远的人生发展目标, 培养新的学习能力, 追求全面发展, 重拾生活本应有的快乐。其次, 从孤独封闭到健康交往、人际和谐。采取团体辅导的方法对“留守成长”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 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兴趣和信心,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以宽容原则正视个性差异, 以双赢思维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 在竞争中学会合作, 大家共同进步。再次, 从亲情远离到主动沟通, 帮助“留守成长”学生学会与父母主动沟通, 打开心扉, 拥抱亲情。
第三, 培养情绪调控能力。教给他们学会变被动的情绪反应为主动的情绪选择, 教会他们合理宣泄不良情绪的方法, 即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给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合理的宣泄口, 求得心理平衡以控制过火情绪。这是一种动态的调整, 具体途径很多, 如哭、喊、骂、聊、运动、购物、打电话等, 把情绪转移到高兴的事情上来, 让悲愤情绪宣泄出去。
3.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让“留守成长”学生在担当中成长
引导这一群体对“留守成长”经历的正确认识是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着力点。要把“留守成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正确看待顺境成才和逆境成才, 正确认识评价特殊经历的影响, 使其成为塑造健康人格的积极因素, 建立真正的身心和谐。首先, 引导他们珍爱生命, 学会感恩。我们可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长等知识的传授。这既能让学生对自己有所认识, 也能使学生对他人的生命持珍惜和尊重的态度, 更能激起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而不至于对曾经缺失的亲情抱怨不止。当他们理解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内涵之后, 就会萌发出对生命的责任意识和承担意识, 从而在通往成才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子。其次, 引导他们承担责任。一定要帮助“留守成长”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家庭和成长经历。虽然我们曾经亲情缺失, 但父母的缺位大多是出于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不得已而为之, 我们必须对父母、对寄养家庭保持真正的感恩之情, 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不能因此陷入自卑, 而更应该在奋斗中建立起真正的自信。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自强不息的学生模范, 如洪战辉面对残缺的家庭, 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持、选择了承担, 在承担责任中实现了人生价值, 创造了自己的辉煌。对于自己的不幸, 如果选择抱怨, 就会出现无穷的心理问题, 而选择了坚强, 必将坦然面对困难, 在承担责任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升华。
4. 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让“留守成长”学生在关怀中成长
要努力构建“留守成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怀网络, 包括政府的决策领导、家庭的亲情教育、社区的配合协作、学校的成才把关等, 形成有效合力, 让“留守成长”学生在关怀的网络中成长, 内心蕴育出强大的心理支撑。首先, 学校要建立有效的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机制, 要引导学生学会与家长主动沟通、有效沟通, 以便在学生的人生关键节点及时提供援助, 帮其度过难关。其次, 学校要致力于营造“关怀”的校园氛围。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 也要关心学生的衣食冷暖和心理困惑, 通过解决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思想困惑让学生体验到关怀的感觉, 使学生在家庭或社会得不到的关爱, 在校园里能得到补偿, 让学生在和谐的、关怀的、阳光向上的校园氛围中健康成长, 成为真正有用的社会建设人才。当然, 随着社会全方位对“留守成长”学生的关注, 他们在早期的“留守成长”中能得到更多的关爱, 培养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心态, 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 未来学校中“留守成长”学生群体将不再成为心理高危人群。
参考文献
[1]江立华.留守儿童问题的建构与研究反思.人文杂志, 2011 (3) .
[2]谭深,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 2011 (1) .
【关心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成功案例分析】推荐阅读:
关心留守儿童的经典宣传标语11-18
“关心留守儿童”公益演出活动方案09-10
典型的留守儿童案例01-01
如何关心学生06-28
留守儿童案例作业07-12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06-22
对留守学生的教育09-09
班会教案:做一个爱劳动、关心集体的好学生一年级班会07-30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12-06
留守儿童心理课教案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