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激活课堂(14篇)
1.创设情境激活课堂 篇一
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以往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而新课程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要关于创设条件,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唤醒主体意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的智慧进发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发生的`。因为情境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性高,注意力持久,思维活跃,情境能引发学生联想,情境能催动学生的灵感……一言以蔽之,情境能促进学生感悟,激活学生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具体做法如下:
1、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乐于学,主动学,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考虑怎样创设情境,披文如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上课伊始,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播放地球相关资料的图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心理,求知欲望。
2、 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兴趣,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美感,往往令人心驰神往,电影往往在情节关键处配以音乐或插曲,就是因为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调动了人的情感因素。同样道理,教师设置教学情境,恰到好处地运用音乐,把学生带到特有的意境中,这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教《月光曲》一课时,通过播放《月光曲》,让学生感受一下音乐的美妙,也就激起了学生想探究《月光曲》是如何创作的,进一步想学习课文,学习的兴趣浓了,主动性增强了。
表演走进课堂,体验学习的乐趣。根据教学内容,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表演,扮演角色,让学生体验,以增加教学情趣。如学习“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一课时,把游戏带入课堂,设计找朋友的活动,找约数,找倍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既增强了学生参与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创设情境激活课堂 篇二
一、利用生活经验, 创设导入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自己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 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 在教学“比的应用”时, 教师在课的伊始出示了三张自己以长城为背景的照片 (一张人像过大, 背景过小;一张人像过小, 背景过大;一张人像适中) 。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常识去判断这三张照片中最美的一张, 并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及审美能力, 激起了学生的思维, 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敢说、敢想, 同时也对数学产生了浓浓的亲切感。
二、联系生活现象,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 把学习过程营造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始至终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思考, 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例如,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 设计情境如下:
师:同学们, 有两位老朋友隐藏在这画面中, 看谁最先发现它们! (播放课件:由长方形、正方形等组合而成的房院画面) 。
生 (抢答) :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好!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 生活中你们发现过它们吗?
生1:我发现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 魔方的面是正方形的。
生2:铅笔盒和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 我家地板砖的形状是正方形的。
师:同学们想先研究哪个图形?生齐答:长方形。 (根据学生的意见, 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 。
生3:我想研究长方形的边和角。
师:提得好, 谁还有不同的问题?
生4:我想知道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边怎样, 角怎样。
师:真棒!这个问题很有探究性。
……
观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 认识自观察而起。现实的背景常常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提供情境和源泉。教师以亲切的引导语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他们熟悉好奇的、蕴含着知识的生活画面, 吸引学生主动观察、思考, 发现了小房子上蕴含着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培养了学生从现实图形中直接抽取出数学对象的能力, 获得了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数学就在生活中的体验。“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但是学生会从思考数学的需要出发、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教学中, 教师激发学生提出对长方形感兴趣的问题, 把学生引入所提问题的情境中,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进入了数学思考的状态, 促使其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学习欲望。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而且在教师的及时调控和指导下, 学生会体验到提出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为学生学会思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合生活实践, 创设参与情境
众所周知, 人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工作等等, 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数学,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发现数学并把它作为数学研究材料, 不但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及经验, 使它成为构建新知的事实材料, 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到数学的亲切、真实, 研究的就是身边的事, 从而乐于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
例如, 在教学《分类》这一课时, 我放了一段关于附近超市的录像, 让学生有秩序地进行观察:光明牛奶、酸牛奶等都属于牛奶类, 放在一起;“面霸120”、“福临门”方便面、“小浣熊”干脆面等都是属于方便面, 归在一起;休闲零食类、滋补品类、饮料类、服装类、文具类, 每一类都有那么多, 一类一类放得井然有序, 方便顾客选购。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 观察得细致入微, 并不时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身边的小朋友。
3.创设课堂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篇三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荷花》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把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美妙和谐的音响,化抽象的文字为可观的图像,以直观的形象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情感的共鸣,创造出最佳的情境,从而达到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与感悟。如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抒发的是诗人对周总理的痛悼、缅怀之情,表达了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对这位世纪伟人的共同心声。但是,由于时空的限制,造成了学生的一定的感情阻隔,今天的学生已经不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这时老师就可以剪辑记录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历史场面,编入教学软件,进行课前情感导入,播放十里长街人民送别总理的视频影像:哀乐声中,天安门前,总理的灵车缓缓驶过,十里长安街两旁站满为总理送行的群众,人们手捧白花,臂缠黑纱,眼含泪水,悲恸长空;天安门广场降半旗,北京在悲哀,整个中国在哀悼……并伴有沉痛的话外音:“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九点五十七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长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呕心沥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催人泪下,令人难忘。利用多媒体营造的悲哀氛围,成功地突破了时空造成的教学上的难点,迅速、有效地让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取得了极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创设情境,语文课堂教学将得到较大改观,但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情境创设并不等于单纯使用多媒体,也不等于在教学中将课堂甩手给学生,而是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实践来激活课堂,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中通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获得全面的提升与发展。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情境创设,为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合作与良好互动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俗言道“行者常至,为者常成!”相信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活语文课堂,就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效地学习,就能更好地促进他们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發展,从而赋予语文课堂真正的开放性。
4.有效创设情境,打造高效课堂 篇四
情境教学法能够直观、形象地将教学内容展示出来,同时还能够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下感受到数学课堂的魅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数学的问题情景创设可以很好地提升教学效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情景的创设有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能够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就会使枯燥低沉的课堂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本文重点研究在小学数学中构建情景教学模式的对策,以供参考。
一、创设铺垫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认识结构,设计出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或是根据已掌握知识来创设铺垫型情景,引导学生去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这种方式主要运用在新知识的引入。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知识时,教师先让学生想一想:“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把圆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块圆柱体的橡皮泥,并问道:“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可能学生们会说可以用转化的方法,把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后进行计算,这时教师再追问:“如果要计算学校大门中圆柱体水泥柱的体积,又应该怎么办?”这时学生们就遇到难题了,想要去探索这个未知的知识,想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在兴趣的指引下,积极地去发现知识、探索奥秘,并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二、数学活动中进行实践情境教学
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数学课程教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实践情境的合理设置,这样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例如,教学《倍数和因数》一课,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上课前,我先让每位学生准备12个一样的小正方形,上课时先让学生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摆法,摆几排,每排摆几个。然后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最后得出可有三种摆法:摆一排,每排12个;摆两排,每排6个;摆三排,每排4个。用乘法表示分别是1×12=12;2×6=12;3×4=12。这样一来,学生结合问题情境和学习的新知识得出了不同的答案,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摆放方法的认识,并诱发学生自主学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创设互动情境促进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是极为重要的,这可以增加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在增强同学感情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对学生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大有裨益。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分别拿出两个肉眼难以分辨大小的空心圆柱和实心圆柱,让同学们猜测两个圆柱侧面积的大小关系。将同学进行分组,让其在组内自行讨论,讨论完毕后派出代表发言,最后?同学们亲身实践,材料有白纸、尺子、铅笔、剪刀。让同学们开动小脑筋,合理利用以上材料,成功比较两个圆柱侧面积的大小。最后由老师出面宣布正确答案,评选出最佳小组。从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同时帮助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四、利用情境教学巩固知识
情景教学不但可以在数学课堂上巧妙地利用,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将其与课后作业相结合,让他们在做作业时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很多学生放学回到家里,心态就会与课堂上完全不一样,他们总会逃避写作业,去玩耍或看电视等,有时虽然有家长不断地督促,也只是不情愿地去学习。为了让学生对家庭作业产生新鲜感,教师就要精心设置课后作业,融入有趣的生活情景,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好作业,真正地学会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出一道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小红去超市买水果,买了单价为3块钱的香蕉5斤,结账时发现只带了20元钱,那么这些钱够买这些香蕉吗?如果够的话,应该找回多少钱?”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回到家里也能学习和巩固知识。
五、引入现代技术丰富情境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深入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且在多媒体技术中有着丰富的教学素材,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出发,借助课件来融合音乐与视频等,以此来向学生展示出数学内容。通过这种直观生动的教学画面,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感觉等,同时也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吸引学生的目光。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紧跟时代的潮流,将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是非常有利的一个教学手段,它呈现的方式丰富,更可以做到图文结合、有声有色,所以我们也要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我们的情景教学当中,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认识图形》这一课节时,教师就可以做一个图形变化的多媒体教案,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图形的变化,感受到图形的奥秘,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很多学生学起数学很困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数学的抽象性很强,很考验学生的思维联想能力,往往这方面能力稍差的同学学起数学就会感觉有一些吃力。将科学技术运用到数学课堂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做出图形演变的过程,以更清楚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总之,情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不但实现了知识的简单形象的转化,还为学生创造了更大的探索和创新空间,已经通过实践证明为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创建密切联系生活的教学情景,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他们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5.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篇五
内容提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就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最终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主体题:创设 情境 优化 教学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从事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前提。问题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阐述问题、组织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优化课堂教学。
一、精心选择教学材料,为问题情境创设基础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有充分、丰富的课堂教学材料做铺垫,使学生在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筛选材料,紧扣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而又应有所拓展和延伸。例如,在讲授“北非”内容时,为了创设“北非经济发达的国家”这一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思考“非洲经济落后,为什么埃及经济却很发达?”这一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选择“苏伊士运河”、“沙漠奇幻”、“尼罗河上水坝”等相关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这些材料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给学生时,学生就自觉地置身于这一“情境”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充分展开,问题意识得到培养,课堂教学氛围活跃,使学校既认识到在落后的地区有发达的国家,又认识到埃及经济发达是有原因的。让学生积极思考因地制宜原则在这里的应用。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益得到优化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
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还要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的材料要具有针对性
教师选择教学材料时应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或难点。选择的材料应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知识重点、难点,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不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选择的材料应具有时代气息
只有具有时代意义,现实意义的内容,学生才会感到兴趣。只有紧扣时代脉搏的内容,才能使学生不断关注社会、关注热点,他们思考问题时才会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培养他们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选择材料应具有新颖性、趣味性
材料选择应富有情趣和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焕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例如,我在讲到中国西北地区时,就联系了现在的“一路一带”经济实事。课堂上学生很活跃,有话题。
二、科学创设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使问题情境创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情境创设,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此,要使问题情境的创设收到良好教学效果,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科学、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改革教学方法,优化师生关系。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根本上优化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思维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往往能产生问题,但从问题的产生到提出,学生会受到各种因素,主要是心理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制约都禁锢着学生,让学生有问题也不敢问,久之学生就会无疑可问,再也不能提出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安全民主的心理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间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有利于形成师生间各抒己见、自由争论、畅所欲言的活动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形成浓厚的“问题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方面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设计的“问题情境”,要充分估计到学生会怎样思考、怎样提问、怎样回答,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避免轻率否定,不做简单结论;禁止粗暴武断,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条件,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探求真理。教师还可以转换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情境;欢迎和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和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对教材内容的缺点和问题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总之,整个课堂教学应优化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异想天开”和“别出心裁”,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组织“我们周围的资源”这一课教学时,我让学生说出我们周围的资源有哪些,有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SARS算资源吗?虽然这是个调皮生,是想闹出点“小故事”,但是,他提出的问题与教师所提问题有关,我于是因势利导,我说细菌就是生物资源的一部分,但作为资源,同学们都知道应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来自于自然界,另一个是必须对人有用。病毒自然不是资源,但是,我们要知道有的食用菌如蘑菇就是资源。
2.改革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要善于运用各种现代化媒体,拓宽教学思路,丰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生缺乏思考,形成思维惰性,往往与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机械,教学手段落后单一,教学思路狭隘有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形象性。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为学生呈现一个五彩缤纷的教学环境,以拓宽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还可以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调查、访问、讨论等多种形式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思考,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例如,在讲授“我们周围的废弃物”时,引导学生调查周围的废弃物,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空间大大开阔,思维大大加深与激化,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注意“存疑”,设置“空白”,培养问题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巧妙“存疑”,将“问号”蕴藏在情境中,让学生“惊喜”地发现问题,进而让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出来,教师不应独占课堂,也不必从头讲到尾,面面俱到,让学生“不假思索”;而应留下一段“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去设疑、去体会。课堂教学中的“空白”,其本身就是一个“情境”,这个“情境”可以为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导火线”,引起学生对知识的“缺陷感”和“饥饿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给我指个方向,不要把结果全部告诉我,留着让我思考吧!”
综上所述,要创设“问题情境”,往往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既要积累、筛选大量的教学素材,又要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开拓思维,活跃思想,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教育科学研究
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6.合理创设情境,提升英语课堂魅力 篇六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
味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体。”情境教学就是一种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永远
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能激发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教育方法。正如布鲁
姆所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
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运用英语。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入门难,难入门是困绕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症结所
在。特别是刚刚进入中学的预备班的学生,他们的知识面比较狭窄,理解能力有
限。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顺利入门?我想因地制宜,利用课堂教学创设
一个让学生能够参与的听、说、写的语言环境,提升英语课堂魅力的同时调动学
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一)以精彩的导语, 丰富的情感, 引入情境
精彩有趣的课堂导语不仅能给学生带来亲切、新鲜的感受, 还能诱发学生主动探
索和参与的愿望, 使学生进入“要学”的最佳状态。课前, 可根据教学内容, 由教师
用学生听得懂和大致听得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 或由学生进行三
分钟英语会话、自由演讲、自由谈, 或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 从而活跃气氛, 激
发学生兴趣。而教师热情饱满的情感则是学生信心力量的所在。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既是知识的交流, 也是情感的交流, 教师的一颦一笑都传递着一定的情感。
课前, 教师就应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以一种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用轻松活
泼的语调感染学生。一次轻抚学生头, 勾勾手指头, 击掌鼓励一下, 都会使学生
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 从而迸发学好英语的热情和信心, 为创设情境铺好道
路。
(二)利用直观教具, 虚拟情英语要在情境中教, 情境中学, 即实施直观教学。
我们可以利用实物教学挂图, 或自己动手绘制的图片进行教学。利用挂图, 形象
直观, 能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 让学生利用图中的情景
进行综合练习。如在教学问路和指路的时候, 老师根据教学挂图, 用教棒一边沿
着不同的路线指引着, 一边用英语介绍, 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
了。而简笔画(the stick figure)在教学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信息沟通作用, 寥寥数笔就能表现出丰富的语言信息和概念。教师可以用粉笔将英语词汇、句型、课文中的事物、现象及其过程,以简练的笔法在黑板上边讲边绘。心理学实验证明: 简笔画能使英语单词与实物之间建立联系, 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同时利用一连串的简笔画,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可使学生不拘泥于课本,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在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提升课堂效率。
在英语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掘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思维水平,使学生体验到竞争成功的喜悦。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比分制,开展学生个人争优和小组比赛争胜的教学形式,如在练习I ’d like……句型中,在小组内展开竞赛,比一比谁会的多。学生就会争抢地说:I ’dlike some eggs.I ’dlike some milk ……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情绪饱满,团队合作精神得以增强。更重要的是给学习优秀的学生创造了表现的机会,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铺垫了台阶,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动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师生共演, 直现情境。
学生学英语主要是在英语课上, 缺少应用英语环境和场所。我们应广泛联系教材、学生生活, 把现实的整个教学环境, 组合成一个大的场景, 为学生提供表演操练的机会。如:让学生充当角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这句话用在新目标英语教学中恰如其分。如我在开学第一天我们互相认识时:Hello, I’m Rose。Are you Jane时,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并演示,然后让学生逐个向老师自我介绍,并问好。I’m xxx,Are you XXX? Nice to meet you , nice to meet you ,too, Welcome to China.(说后面名时可以相互握手,相互拥抱)。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自我介绍表演,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学生锻炼了口语,培养了胆量,从而获取了知识,提高了素质;另一方面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表演使学生学用结合, 在情境中学会语言、学会交流, 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情境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引发了学生的智慧火花。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 课堂教学就会形成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但是情景教学过程也应注意情景要从实际出发,叫学生带实物要遵循学生的自有、自愿的原则。情景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创设情景一定要紧扣教材,做到难易适中,长短恰当,要尽力让学生的参与面大。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要让有学生操练句型,就要有观众在听,达到大家学,大家有所获的目的。情景教学要有创意,寓于启发,不能一个游戏多次出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新颖奇特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如果创设的情景让学无动于衷,习以为常,则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创设多样情境, 保持学习兴趣为了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要为教学服务。我们在处理重难点时,细而又细。尽量使语言有感染力和艺术性,这也是一种情境。没有语言的诠释,动画将失去情感,情境将失去灵魂。所以,开头的导入、中间的点评与过渡,结尾的总结与展望,语言的设计都要恰到好处。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极大的兴趣,高涨的情绪,保证了教学效果。
7.创设有效情境,激活数学课堂 篇七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求知欲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每节数学课都是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度过的。好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求解的欲望, 借助这些有效的问题情境,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会更加和谐, 从而在愉乐的氛围中解决问题, 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与快乐。所以,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结合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认知特点, 问题的设计是否有效不仅直接影响本节的成功与否, 还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 学习关于0的乘法时, 根据教材主题图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王母娘娘派7个仙女到蟠桃园去摘仙桃为自己祝寿, 仙女们到蟠桃园一看, 大吃一惊, 只见孙悟空正坐在桃树上大口大口地吃着桃子, 树上一个仙桃也没有了, 仙女们赶快回来向王母娘娘汇报:“仙桃都被孙悟空吃光了, 一个也没摘到”。学生们很快被有趣的故事吸引了, 紧接着设计这样的问题和练习: (1) 仙女们一共摘了多少个仙桃, 用加法怎么列式计算? (2) 用乘法怎么列式计算? (3) 观察上面的算式, 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4) 练习:0×2=2×0=5×0=5+0=5-0= (5) 想一想:0和一个数相乘与0和一个数相加结果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教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将学生置身于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当中,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了学生思维, 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
二、创设生活情境, 感悟数学魅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 并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 我们要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切入口, 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更加生活化的情境,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题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喜欢数学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我首先展示生活中学生熟悉的蝴蝶、脸谱等图片, 让学生发现对称图形的特征;接着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后, 让学生欣赏对称图形的美, 结合多媒体演示世界各国的建筑图片, 欣赏传统的中国建筑对称艺术, 感受大自然中的对称现象, 从而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美, 联想到美, 感悟到数学的“美”。这种情境的创设, 让数学从学生的生活中走出来, 使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三、创设操作情境, 体验参与乐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操作实践空间,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 我们设计了找、做、画、围等活动。首先, 让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去发现三角形;充分感知后运用各种学具去做三角形, 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征;随后要求学生运用工具去画三角形, 从形象中抽象出平面图形;最后利用小棒围三角形, 可围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围的过程中, 有些孩子发现有些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 而有些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从而产生知识矛盾的冲撞, 提出为什么?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怎样的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 怎样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激发学生深层次探究三角形边的特征:任意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很显然, 这种实效性很强的操作情境的创设, 学生学得轻松、主动, 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还发展了学生探究能力。
四、创设合作情境, 培养协作精神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不仅是检验、纠正和完善知识的需要, 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倾听别人意见能力的需要。研究表明, 合作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 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同学们在共同学习的同时, 不仅增进了彼此的感情交流, 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互助、互学的优良品质。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时, 我首先让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12块同样大的正方体木块和一张实验报告单, 然后提出要求: (1) 拼一拼。小组合作, 用12块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 看看哪组所拼的种类多。 (2) 数一数。如果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都是1立方厘米, 你们所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它的长、宽、高各又是多少?请把有关数据填在实验报告中。 (3) 议一议。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怎样的关系?你能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完成这些活动, 就要要求各小组在活动中必须群策群力, 协同作战, 既要排除重复的摆法, 又要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摆法, 同时还要把有关数据填入表中, 再通过观察、分析、讨论, 从而顺利推导出公式。这种合作情境的创设, 不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技能,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乐于合作的意识。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情境创设, 适时积极地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经验并逐步抽象为数学知识, 在情境中激趣、诱思、悟理, 同时发展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说过, 数学本身有无穷的美妙, 只要踏进了大门, 你们随时会发现数学有许许多多富有趣味性的内容。那么我们教师就应该创设有效的情境, 引导孩子自觉地走进这扇数学的大门, 去“闻一闻里面的花香”。
摘要: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结合教学实践经验, 提出了“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求知欲望;创设生活情境, 感悟数学魅力;创设合作情境, 培养协作精神”等有效教学策略,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 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情境,有效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 (M) 2004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师》 (K) 2005年4月-2005年6月上海教育出版社
8.创设教学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篇八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教学可以依据文章情景营造“情景即在眼前”的境界,使学生在教学情景中与课文内容产生心灵对话,形成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课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行小学语文新课标试验教材突出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出发,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景内容。如教科书采用的彩色图画,情景对话内容,教材紧密结合儿童好奇、爱活动、善模仿、爱说、爱唱、爱跳、爱表演的特点编排和设计教材的内容与形式。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课文内容。比如:一年级课文中有美丽的童话故事:《夏夜多美》、《小壁虎借尾巴》,诗歌:《柳树醒了》,还有一些有趣的字谜、游戏等。这些课文内容非常符合孩子们的认知特点并能很好地激起他们的关注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寻找孩子们感兴趣的切入点,老师要用孩子们喜欢听的儿童语气去讲述,孩子们喜欢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角色去读、去演,去感受情景中角色的喜怒哀乐。这些举措都能很好地把孩子带入文字所描述的鲜活的情景中,在享受、愉悦、轻松与快乐中让孩子学有所得,使老师教有所获,达到两全其美。
2.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拓展情景内容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信息量大、直观、形象的特点被广泛运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诸如多媒体之类的教学手段进行情景创设,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巧设教学环节丰富教学情景
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有着和儿歌,游戏,童话亲密的情感,在讲一篇课文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挖掘运用这些教学手段,大大增强孩子们学习乐趣和情趣。比如学到《四季》这篇课文时,千万不要忘了在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环节处,让孩子放飞激情唱一下《春天在哪里》,因为孩子们喜欢新鲜多样化,老师可以让孩子把优美或有趣篇幅教短的课文自己自由“谱曲”用热情也唱一唱,在这种音乐学习情景中,可以激活孩子们已经疲惫的大脑,从而达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儿童与游戏有着天然的联系。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保持得时间很短,在课堂上适当地有意识地增添一些趣味性游戏,创设丰富的游戏情景,使孩子们觉得好玩,从而延长注意的保持时间,更有效的参与教学。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要善于捕捉利用更多的巧妙因素,在认生字的时候也要精心设计一下,比如:我在让孩子们认生字的时候,其中有一个“掉”和“完”字,在出示“掉”的之前我故意让“掉”字不小心滑落在地,这时同学们连声大喊“掉了!掉了!”,当发现确实为“掉( )”的时候,孩子们异常兴奋。我把“完”字故意放在最后出示,同学门异口同声喊出“完!”在这个时候同学们达到了学习兴趣的高潮,不知疲惫,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4.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教学情景
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教学情景,就是捕捉课文内容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相符的情景,以之来渲染气氛,在相似的类比中来感受课文的符号形象,使课文内容生活化,亲近化,孩子们才更有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5.灵活运用肢体语言和积极的鼓励唤醒学习情景
9.创设课堂情境唤醒学生情感论文 篇九
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克所说过:“高水平的情感不是遗传下来的,而是对每个儿童加以培养的结果。如果轻视这个方面的教育,就会使整个一代全部生活中的相应的情感、道德回到原始状态中去。”新课标中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世界观的养成阶段,因此,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创设课堂情境,唤醒学生的情感,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使我想到了上初中时的一位语文老师,他不仅记忆力强,课讲得好,而且文章朗读得特别棒,他常常在书本上、报纸上找一些优秀的散文、诗歌、通讯在课堂上大声朗诵,用真挚的情感,蓬勃的激情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他在台上读得热情奔放,激情四射,同学们在台下听得聚精会神,心潮激荡。台上台下,师生们都被文中所表达美好情感所感染,洋溢在一种美好的氛围中。我想这就是情感教育的力量。我还想到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赤壁之战后,败走华容道,屡遭袭击,狼狈不堪。最后遇到关羽重兵而有全军覆没之虞,但是关羽念及曹公昔日的恩宠,闪开大路,义释了曹操。纵然英勇盖世的关云长也不能不为情所动,可见情感的力量是多么伟大!
作为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对社会充满热情,既可能因为朋友的误解而伤心,也可能为一句鼓励而欣喜。初中语文教师面对着这些孩子,应该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实施情感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
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我在讲授《生命的意义》一课时,曾经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头朝下的逃生者》,说的是不久前的一天,一个单位的办公楼不慎失火,大火熊熊,来势凶猛,下面的楼道全被烈火封锁。而在上面办公的工作人员逃生的门路只有破窗而出。这时,消防队的战士赶来,在办公楼下面铺上了气囊,营救被困人员。只见一个个被困者纷纷从窗口跳下,奋勇逃生。唯有一名女子在窗口犹豫徘徊,心神不定。眼看大火就要窜上她立足的楼层,消防队的战士急得哇哇喊叫,要她赶快行动,不然就没有逃跑的希望了。说时迟,那时快,刹那间那女子一头从窗口栽了下来,在场的人睁大了惊恐的眼睛,以为这女子有点傻,万一头撞住了什么,人就没有命了。好在女子头扎在了气囊上,没有受到大的伤害。这时人们才发现女子是一名身怀六甲的孕妇,他之所以选择头朝下逃生,是因为要保护自己肚里的孩子。听着这故事,许多孩子的心灵受到震撼,为母亲的伟大牺牲精神而感动得眼里蓄满了泪水。此时,多媒体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屏幕显示歌词和FIASH动画。听歌曲时,许多学生都在啜泣。
音乐声中,我开始提问:“假如你是那个母亲腹中的婴儿,在母亲为你头朝下逃生时,你对生命是否有更深刻的理解?请你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开头,说说人生目标与生活方式。”这节课我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充分展示文字艺术的魅力的同时,无形之中也在情感上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其中,从而揭示情景中的寓意。因此,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这就需要运用导入艺术来抓学生的心,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学者曾祥芹在《阅读学新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在阅读的过程中,与其说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了读者的头脑,倒不如说是读者的思想感情进入了作者的在作品;与其说是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倒不如说是读物激活了读者的思想感情。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实现学生的阅读情感与作品的充分融合,让学生走进作品,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而这离不开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想象与联想是情感的伴侣,只有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才能达到腾飞的境界,推动情感发展。例如我在讲述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在反复引导学生阅读,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家庭情况后,启发学生联想: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印象和我们对父亲的印象有无相似之处,区别在哪?这样,通过联想、比较,就可以增强学生对父辈的敬爱和尊重之情。进而我们还可以启发学生再联想到现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这种联想将唤起学生特定的情感,产生一种特定的感受。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从积极的情感出发,抓住作品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情感,深入学习。
情感的表达,不但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更可以用写作的`方法倾诉在作文中。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开启学生情感的喷发点,极力吸引学生去体会心灵的自由、思想的快乐和创造的渴望。记得一次作文课上,窗外风声雨声混为一团,风雨中默默静立着落汤鸡似的家长们,他们中有头发花白的老人,有一脸疲惫的中年男子,还有抱着孩子的家庭主妇,虽然各自相貌差别很大,但是他们站在这里,根本目的是一致的:等待孩子的下课。面对此情此景,我停止了讲课,让学生们欣赏起这窗外的“壮丽景观”,这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景观,不带任何矫情与修饰。许多学生眼圈红了,个别学生却轻声笑了,但马上就被其他同学怒视的目光逼得低下了头。面对这种情景,我让学生描述这“雨中的一幕”。结果学生笔下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就连以前愁于写作的学生,今天也在斟酌词句,想用自己的拙笔来表达对父母的无限感激。当然这样的契机不是常见的,但老师要善于经常性的营造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来鼓励和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使他们不再羞于表达,真正使表达情感成为他们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
总之,在社会各界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强调“情感”因素。只有充分重视培养青少年健康完善的情感,切实地把它落实到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滋润心灵,健全人格,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新人,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德富:《鼓励过度也是错》.班主任之友,,12;;
[2]曾祥芹:《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
10.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十
情境是可暗示性和可教育性的同义语,是将学生置于某种特定的情感之中,营造出一种氛围,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初中化学课程理念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化学教材提供给师生的是一个文本的载体,就针对知识、概念的系统说明。而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可以将这个文本的世界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到一个社会化、生活化的世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
因此化学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成为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能帮助学生重温旧知识、获得新经验,还可以通过提供的丰富多彩的素材和大量信息,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发散地思考,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1、化学课堂情境的创设――要体现出学科的特点,突出实验情境的趣味性、神秘性。如在讲《燃烧和灭火》一课时我在课前做了一个“滴水生火”的小实验(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水是不能引燃棉花),展示给学生的是一团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当学生的目光聚焦在棉花时,我说:能否用手中滴管里的水引燃这团棉花?这一下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当水逐滴滴在脱脂棉瞬间,孩子们凝神屏气关注着,突然棉花剧烈燃烧起来了,学生发出一片惊呼!孩子们说,太神奇了!孩子们在惊呼和兴奋之时我又提出了两个问题:棉花为什么能燃烧,它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学生带着探究的疑问,一步步揭开燃烧的神秘“面纱”。
2、化学课堂情境的创设――要彰显生活性的本色,突出了生活化的学科特点。《金属资源保护》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种常见的生活用品――热贴,学生纷纷说:可以贴在肚子上、腰上暖乎乎的特舒服,还能止痛,脚冷时还可以贴在脚心上来取暖!当我问起发热原理时,没有人能够准确的回答上来,我于是打开包装和学生一起感受神奇发热变化。此时他们以揭开发热的秘密为己任进行探究,把发热后的热贴粉末倒出来,与未发生变化的热贴粉末颜色对比,用磁铁吸引两种粉末,分析出了变化的原因,揭示了出铁生锈的实质。
3、化学课堂情境的创设――要展示出探究的本质,突出了化学科学化的特点。探究《分子》性质时,分子是一种看不见的微粒,如何能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我取一根一米长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向其中加入30ml的水,再向其中加入30ml蓝色的酒精,并用细线做好标记。用胶塞堵住开放端管口,再将玻璃管倒置过来时,学生看到了被气泡推动的蓝色水晶液柱向上游动着,上下颜色逐渐一致,并且液面高度在标记以下,这一神奇现象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面看不见的粒子无法说明,接着我又做了另一个实验:在一个大容器内首先加满石块,再向其中加入了许多细沙,细沙逐渐将缝隙填满,这时又向容器内加入了100ml的水,学生看到水又流到细沙的间隔中间,两组实验使学生彻底明白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也有间隔的道理。
4、化学课堂情境的创设――要体现出时代性,突出化学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能源、环境是社会的二大因素,《燃料与环境》一课时,我利用一组科技新闻创设情境:“近三年来,油荒它像季节交替一样自然,常出现油线告急,‘灾后重建用油量大增’、‘春耕用油量大’、‘汽车增多,需油量增大’……一次次油荒的表象各不相同。”学生走向新闻表象的背后,寻求事情发生的根源,油荒不断的背后,是能源危机在作祟,当石油储量将消耗殆尽,发展“新能源”及“清洁燃料”已经成为当今最迫切、最重大的问题之一,一系列的探究唤起孩子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化学课堂情境创设――要有美感呈现性,突出学科中的美感教学。化学世界中的仪器安装的协调美、颜色变化纷呈之美都让这一理论性的学科增色了不少。在讲到《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这一课时,我引入了喷泉实验,当时看到水晶般的玻璃仪器被和谐的组装在一起时,引起了他们的视觉冲击,当我打开止水夹的瞬间,看到无色的液体向上喷涌而出,更让他们惊奇的是落下后液体变成了粉红色。学生被这视觉的美感所震惊的同时,也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驱动他们去研究为什么会产生喷泉?为什么无色的液体会转变为粉红色?孩子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愿望主动去探究,这种发自内心的渴望会促使他们更好完成本部分内容的学习。
化学知识奇而有趣,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曾用文学性的语言设置情境,引入诗歌、故事、化学史、课本剧表演等……以此情境为亮点,以情感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以生活世界为源泉,将化学知识融入到广阔的生活背景下,融入到生命成长的舞台里。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去再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多年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当学习内容、形式与恰当的教学情境完美结合时,高效的学习才会发生,使所学的知识更能好的迁移到其它情境中再应用,也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易于理解和掌握,才可能更好的到真实生活或学习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升华!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实验中学1
11.创设良好情境 激活历史课堂 篇十一
一、创设课堂人文环境
创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个性自由、张扬,有利于唤醒和激励学生。我们把学生当作有独立人格的合作伙伴来对待的,给他们友善的微笑、关爱的目光、平等的态度、激励的话语,去激活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潜能。
二、在生活情境中“同化”历史
许多学生怕学历史和学不好历史的原因是:在绝大多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中缺乏与所学历史内容相应的生活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创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背景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获得一些真实体验,解决一些基本问题,或者是产生一些疑惑,从而能够部分地理解历史,达到“顺应”的效果,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教授必修三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这一单元时,密切结合学生喜爱并关注现代科学技术这一特点,设置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情境。首先,我为学生提供以下背景材料:
(一)人类使用石器的时代前后约200万年,铁器时代有几千年,蒸汽时代不到200年,电器时代则只有几十年。
(二)从1904年发明电子管到1948年发明晶体管,用了44年时间,而晶体管被1959年发明的集成电路所取代只用了11年时间。最初在20世纪60年代末,一块芯片上只能集成几千个元件,而今天在只有一个多平方厘米的芯片上,集成的电子元件可多到上亿个。
(三)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的知识废旧率比上个世纪前半期加快了一倍,在个别尖端领域甚至高到50%。据业内人士讲,哈佛大学的学生在毕业时,他的知识已被淘汰了一半。然后,根据背景材料设置以下题目并引导学生思考研究:
(1)以上阅读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你知道当今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有哪一些?
(3)当今中国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高新科技有哪一些?
(4)你感兴趣的高新新科技有哪一些?你如何看待网络技术和克隆技术?
教师就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去研究,从而不断去发现、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
三、在问题情境中发现历史
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神入历史,去感知历史、发现历史,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不但对学生自主学习具有启导意义,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开发。
在处理选修一《北宋王安石变法》一课变法内容时,就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回到宋朝——变法带来的生活变化,假如你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农民、士兵、财政官员、官僚地主、读书人,王安石变法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让学生从五个角色中自主选择,结合课本表述,让他们站在所选角色的立场上,运用角色语言,谈体会,说看法。同学们跃跃欲试,积极思考,不到二十分钟,一篇篇生动活泼、富有创意的“发言稿”就写出来了给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在问题情境中学生从“局外人”的视角向“局内人”转变。
四、在实践情景中悟历史
体验学习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比如在讲授必修二《罗斯福新政 》一课时,这样引导学生在实践情景中悟历史:
(1)创设情境,感受历史。
乘着时间隧道来到1929—1933年,按照学生自愿分组扮演工人,农民,企业家,银行家,谈谈危机对你和你的家庭、企业带来的危害,你将如何生活和应对?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据此让大家了解一个政府若想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必须在政策中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为学生充分理解罗斯福在大选中战胜胡佛打下基础。
(2)模拟辩论,再现历史。
组织两大智囊团,模拟大选时的辩论,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之间思维火花相互撞击,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就学生的辩论做总结胡佛进行了一些点滴的而不是大规模干预,不仅解决不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反而加剧了生产过剩的危机,胡佛失去了民心。而罗斯福的主张更多的是国家全面干预,并照顾到各阶层的利益]通过模拟辩论,使学生认识到自由放任理论和政策已经过时,有限的干预已无济于事。罗斯福当选总统,推行新政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3)出谋划策,寻找建议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充当罗斯福“智囊团”成员,为罗斯福总统出谋划策,学习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4)让马克思和罗斯福穿越时空隧道对话,追究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教育活动是在各种潜移默化的情境中完成的,良好的情境必然会产生非同寻常的教学效果。古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真情四溢的情境中学生的精神必被感染升华,在令人沉醉愉悦的情境中学生会以学为乐。的确,我们在实践中,常常走入误区:或只重形式,忽视内容;或只重某一功能,忽视其他作用。片面单一的目标,湮没了情境的价值;没有内容质量的形式,则更是对情境价值的毁坏。殊不知,欲求“真情四溢”、“令人沉醉”的最佳情境,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发现、形成,而这一切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付出很多心血。
12.创设历史情境, 激活课堂教学 篇十二
历史课堂情境教学法是指历史教师根据历史的过去性、复杂性、社会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积极创设历史情境, 将历史“复原”, 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 以鲜明的导向烘托气氛, 营造情境, 寓教于“情”于“境”, 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学习历史知识, 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思想觉悟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实施情境教学的依据
不久前, 我在高一学生中开展了一项“谈谈你对中学历史教学的看法”的调查问卷, 共调查学生205人, 调查结果表明, 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 主要有: (1) 中学历史传统教学划划、抄抄、读读、背背, 完全以应付考试为目的; (2) 历史传统教学在课堂上实行满堂灌, 历史传统教学方法形式单一、过程乏味、内容枯燥、课堂死气沉沉;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变成了只会接受知识的“奴隶”。历史课成为“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教育部2003年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所以, 实施情境教学是适应新课改和新高考的迫切需要。
三、实施情境教学的策略
1. 模拟角色情境
“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模拟角色情境, 增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通过学生模拟过去历史的片段, 渲染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加学生的学史兴趣。模拟角色情境的心路历程可概括为“熟悉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产生顿悟。”例如, 在执教第一次国共合作课题, 指导学生创设模拟角色情境, 再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学们为了熟悉情境, 主动查阅资料, 研究史料, 然后设计角色, 编写“剧本”。当这位同学扮演的蒋介石向国民党下达“宁可枉杀千人, 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命令时, 学生们锁眉、握拳、悲愤、感慨, 充满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员的愤怒。在这个过程中, 同学们的个人能力得到了锤炼, 心灵得到了震撼, 潜能得到了释放。
2. 创设现场情境
传统教学总是从书本到书本, 讲起课来难免会显得抽象而呆板, 不能使学生耳闻目睹。创设现场情境, 可使学生如有所见, 如有所感。我们对历史遗迹、遗址、遗物进行实地观察与调查, 尽管这些遗址、遗迹、遗物因年代久远遭到破坏而残缺不全, 但毕竟留下那个时代的特征, 为我们认知和理解前人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感性材料。因此,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情、风、物, 尽量与教材相结合, 努力创设现场情境教学。例如:在执教抗日战争中日本在中国的暴行时, 带学生来到当年的日军龙泉县司令部旧址实地上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可爱的浙江龙泉, 犯下了滔天罪行, 同学们亲眼目睹了日军暴行的罪证, 在日军拷打中国人民的牢房旧址前, 同学们个个都义愤填膺, 痛恨日本法西斯的暴行。于是, 我适时地布置了寻找当年见证人的任务, 用鲜活的见证人的事实再一次撞击同学们的心灵。同时, 借助幻灯片、电影、电视等教学手段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与事物, 它的生动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这些教学手段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之本来抽象的材料学起来形象生动有趣味。
3. 创设问题情境
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 提出与教材有关的一些问题,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设疑, 把需要解决的课题, 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 在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 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协调, 以达到“心愤愤、口悱悱”的最佳学习状态。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例, 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 近代荣氏企业发展最快的是哪个时期?促进其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 荣宗敬曾论述“实业救国杜绝侵略”的思想, 你认为这种方案能成功吗?为什么? (3) 从荣氏企业兴衰历程中, 你认为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 探讨近代民族工业的地位和作用。课堂上, 学生热烈讨论甚至激烈争论, 学生探究热情高涨。我适时进行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活起来了, 学生的思维不再以教师为中心, 而是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了。
摘要:在课改形势下, 创设情境课堂无疑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最佳策略, 也是提高课堂质量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从历史教学现状出发, 探讨实施情境教学的基本途径和策略, 反思其经验和教训, 对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情境教学,新课程,策略
参考文献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13.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篇十三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强调的是填鸭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学习方式不断地转变。无论哪一种学习方式,都要将具体的真实的事物呈现给学生,使学生面对真实的情景。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中,也一定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语言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手段和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语言。教学中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沉浸在教师勾勒的美景氛围的同时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幽默风趣、清晰、精确的语言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从而形成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人性化的语言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互动能优化教学情境,改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的效果。加入一些让学生感到平等、亲切的称谓和礼貌用语。这样能够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让人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可以激发学生对学科教学的兴趣。清晰的语言,变化的语调和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对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在问题情境下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够有效的激发兴趣,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的能力。如在学习能被2、3、5 整除的数这节内容的时候,设计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叫学生随意举出一些数字,老师很快说出能否被2、3或5整除。之后由学生计算验证。他们感到惊奇,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欲望。这种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借助问题创设情景一般包括:
1.实用性问题。
借助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往往在教学活动中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如《认识人民币》的导入设计:
师:(课件出示超市画面)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生:超市、商场。
师:小朋友,你们去超市干吗? 生:妈妈带我去买衣服。生:我去买薯片吃。
师:那么买这些东西需要什么? 生:钱。
师: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名字吗? 生:人民币。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
结合超市购物的实际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购物的经历,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在设计时尊重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处创设了换钱、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进行换币、取币和付币等活动。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探究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在“小小商店”的购物活动中试着应用知识,发展了能力。
2.兴趣化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的兴趣就能在课堂中牢牢把握住学生。因此在创设问题情景时提出兴趣化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也可以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借助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境
心理学家认为经验和实践是认识事物的最好方式,多媒体技术正是将这种经验和实践具体体现的最好方式,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如在实践英语教学中,教师讲授“Where are you from?”一课时,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首先教师播放祖国秀美的山河,并配以动听的音乐,当画面打出“Hong Kong·Macau”时,学生从如画的风景、紫荆花的图案、澳门的区旗中辨认出画中人分别来自香港、澳门,然后让学生使用句型“Where are you from?”“I’m from„„”进行对话练习,在此情此景中学生对回归祖国的香港和澳门不知不觉地产生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英语教学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运用游戏创设情境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从而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在同伙伴游戏玩耍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学到书本中的内容,还能收获书本以外的知识。如上《座位》这节课,老师是这样设计情境的:
上课后,老师说:“我想把我们的作为重新调整一下,大家同意吗?” 学生回答:“同意。” 老师说:“我们每位同学的桌面上都放一个纸条,请大家根据纸条上的提示,很快坐到自己的新位置上去,找不到新座位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找我,我给你帮忙。”不到两分钟,绝大部分都坐好了,唯有三位同学站在那里无法入座。
老师问站着的学生甲:“你有什么困难?”
生甲答:“老师,我的纸条上只写第三排,没有第几号。” 老师把生甲领到三排的空位上入座。
老师问站着的学生乙:“你有什么困难?”
生乙答:“老师,我的纸条上只写第几号,没有第几排。” 老师把生乙领到五排的空位上入座。
老师问站着的学生丙:“说说你为什么不入座?”
生丙答:“老师,我的纸条上第几排第几座都没有写。” 老师把生丙领到一排的空位上入座。
老师问全体同学:“如果要准确地坐到一定的位置上,得知道那些条件?” 学生答:“两个条件,第几排第几号。”
这个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很快理解了数学上讲起来让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问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运用故事创设情境
生动的故事内容,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往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方。运用故事创设情境易于学生的接受,对于故事他们百听不厌,可以使他们产生亲临其境之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之中。如在语文《草船借箭》的教学中,教师先播放故事的片段作为引子,问:“这个故事反映的是什么故事?出自哪一部名著?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学生在一一回答后,教师总结。引出《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不仅描写的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而且语言表达形象生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的世界细细的加以体会吧!”
14.创设情境激活课堂 篇十四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要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具有魅力,必须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境。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注意始终有一种吸引力。当然,老师创设的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它成为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我在教学《相遇问题》一课时,就创设了这样一种生活情境,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情境之中,很自然的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使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了生机。
一、在导入时创设生活情境,让课堂贴近学生。
案例:
师:同学们,我们班有没有出现过一不小心把同桌的作业带回家去这种情况?
生:有
师:是啊,我就知道我校某班的同学洋洋一不小心把同桌聪聪的作业带回家去了。同学们想想看,不只是聪聪着急,洋洋也很着急。这时洋洋应该怎么办呢?
经过片刻,同学们纷纷想出了办法,张磊说:“打电话,让聪聪来拿。”董子悦接着说:“我认为是洋洋错拿了聪聪的作业,应该给他送去。”朱荟茹同学说:“还有个好办法,就是打电话约好,一起从家出发,在中途相遇。”这时,课件一步步出示同学们想到的三种办法。
方法一:洋洋给聪聪送作业。已知洋洋每分钟走70米,走了12分钟。(让同学们根据已知条件补充问题,并解答。)
方法二:打电话让洋洋来拿。已知聪聪每分钟走60米,两家相距840米。(你知道聪聪走了多长时间吗?)
方法三:两人同时从家出发,面对面走来,经过7分钟两人相遇。已知洋洋每分钟走65米,聪聪每分钟走55米。(你能根据这些条件得到两家之间的路程吗?)
在学生读完题后,板书相遇问题核心内容:两人同时出发,面对面走来(相向而行),在中途相遇。
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反思:
生活是具体的,数学是抽象的。我们应该把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不小心把同桌的作业带回家这种事,司空见惯。要求学生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把作业本送回同学的身边。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快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根据学生想的办法,与学生一起编出了两道学生已熟悉的简单行程问题,和一道相遇问题。前两道题即起到了复习的目的,又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从而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知道一人的速度和时间能求路程,知道路程和速度也能求时间,那么,知道两人的速度和走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求路程吗?怎么求?引发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在探究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
案例:
师;为了更好的理解题意,我们同桌之间相互配合,来演一演洋洋和聪聪同时从家出发,向对方走去,在中途相遇这一过程好吗?
反思:
学生开始分角色扮演。有的同学用手中的笔来代替洋洋和聪聪在桌子上走,有的同学用手来表示,当我走到学生中间去的时候,有的同学想下位走一走。我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让两个同学到前面来演给同学们看,他们在我的口令下,同时出发,向对方走去,在中途相遇,完整的表现了送作业的过程。但当我问同学们,他们两人在送作业的过程中,所用的时间相等吗?很多同学认为不相等。此时我想,同学们肯定看到他们两人走的路程不同,就认为所用的时间也不同了。路程是能看见的东西,而时间只能体会感觉到,而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我再次让学生演一演,老师强调“同时”出发“中途相遇”,等学生表演结束后,我再次问学生“他们两人所用的时间相同吗?”这是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相同”。在扮演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弄懂了相遇问题的重点内容,“两人所用时间是相同的”,“所走路程之和等于总的路程。”
由此看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拉近了数学学习和生活的距离,学生在这一情境之中,主动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去发现,理解并学会了新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与同学合作,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在练习中创设生活情境,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案例(略)
我在练习题的设计中,不管是已知两个工人的工效和时间,求图书室的面积,还是最后一道题目,继续导入时的情景,洋洋给聪聪送作业未相遇,而求他们两家之间的路程。都力求创设一种生活情境,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之中,组织学生有兴趣的思考与学习,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感悟数学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乐趣。
在情境之中教与学,不只是学生学得投入,学得高兴,老师也感觉教得轻松。要想让课上得轻松,让数学教学具有魅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我们很有必要创设情境教学的课堂。
【创设情境激活课堂】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06-12
有效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07-16
七年级数学课堂创设教学情境反思06-16
对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的理性思考07-31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09-17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策划研究计划10-18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07-30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情境创设08-13
浅谈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11-29
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注意的几个问题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