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设计

2024-11-09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设计(13篇)

1.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设计 篇一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设计

21《与朱元思书》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

2、欣赏作者笔下的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3、阅读和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文,体会文章中的字词句。

2、难点:本文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探究。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1、导入: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板题)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学生说后,屏幕展示作者简介)

2、看视频听名人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速和感情,边听边划出难认难读的字词并说一说。(学生说后,屏幕展示课文生字词,再集体读一遍。)

3、学生自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品读它,欣赏它并力求当堂背诵。

4、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探究课文内容。

①边读边发现问题。

②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

③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班内共同解决。

5、在探究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

6、学了本文,大家想一想,说说本文写作上好在哪?还有哪些不足?

学生说后屏幕展示:

优点:多用对偶,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用词精练,字字珠玑,无以复加,无以舍弃。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写景。

写景状物善用动静结合,总分结构一目了然。

写景不忘抒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不足:根据总写 “奇山异水”到分写的写作结构应先写“奇山”再写“异水”。

七、拓展:找出描写上面图片的句子,并选其中你喜欢的句子扩写一段话。

八、小结:学生说后,屏幕展示。

九、作业:

①、收集描写山水的诗句,在班上交流。

②、仿本文的写作结构和方法,写你见过印象最深的景色。

十、板书:

(一)、总写:奇山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异水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视觉)

(二)分写

高山寒树,轩邈成峰

奇山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听觉)

自主学习确定主体地位

《与朱元思书》课堂教学点评:

这节课 ,老师主要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线,始终以各种手段构建和谐的教学平台,很好的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体现在:

一、摆正师生关系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郑教师正是居于这一点考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的一言一行和课堂的组织形式,都折射出教师新型的角色定位,在教法的设计上主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为主。我计算了一下,教师讲话和活动用18分钟,其余时间都给了学生。所以说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始终注意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宽松、民主、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较好等地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了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内驱力。

二、以读为本 ,体现散文教学特点。

这篇散文语句优美 ,适于朗读,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郑教师,因此注重朗读的指导,让朗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灵活的运用录音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快速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读中生疑,读中答疑。并且每次朗读都带有明确的目的。例如第一次听录音朗读,要求学生把握语调感情,解决难字词;第二次指名读,要求同学进行朗读方面的`点评;第三次自由朗读,要求划出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同时齐读这些优美句子;第四次默读,要求同学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过朗读让学生从中自我感悟,自我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纠正了自身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欣赏能力。

三、以问题意识为主调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课堂上 ,教师注意以“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引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师生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很好的打破了过去那种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弊端,那种方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时都是由教师事先设制好一系列问题,然后引诱学生陷入老师事先安排的陷阱里,按照老师设制好的思路,进行机械的学习和解答,限制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这节课老师很好的打破了这个格局,注意以“问题本位”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整节课除了老师为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感悟而提出3个疑问外,其余都是让学生自己质疑和答疑(一共提出了13个问题)。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迁移运用 ,不断升华。

学完课文后 ,老师因势利导,把课内知识向

外辐射开来,让学生进行有机的训练。例如老师展出了一幅图片,要求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片的句子,然后选取其中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这就训练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它极大的拓展了课堂的涵盖面,扩大了训练量,增强了穿透力。通过课内外结合,进一步融汇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 ,对于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精神空间和施展的余地。同时还要以情激情,在激情中提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激情中激发感悟和创新。所以说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的情感更热烈一些,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2.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设计 篇二

点睛与精练

1.选出下面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 (一样颜色)

B.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凭借山势)

C.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 (形成韵律)

D.经纶世务者, 窥容忘返 (筹划)

2.按要求填空。

作者概括在百里富春江上所见所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一段的山水到底“奇”在哪里, “异”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讨与思考

4.你怎样理解“鸢飞戾天, 望峰息心”两句的深意?试谈自己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 山渐深, 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 旁皆大松, 曲者如盖, 直者如幢, 立者如人, 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 沮洳伏见, 堕石井, 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 蜿蜒如大螈。其上有鸟, 黑如鸲鹆, 赤冠长喙, 而啄, 磔然有声。

稍西, 一峰高绝, 有蹊介然, 仅可步。系马石嘴, 相扶携而上, 篁仰不见日。如四五里, 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 而顾, 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 曲折依崖壁为栏, 如蜗鼠缭绕, 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 山风飒然而至, 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 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 皆宿。

于时九月, 天高露清, 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 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 相摩戛, 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 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 而不得寐。迟明, 皆去。

既还家数日, 犹恍惚若有遇, 因追记之。后不复到, 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拓展练习

5.请给加点字注音。

直者如幢 ( )

卧者如虬 ()

沮 () 洳 () 伏见

黑如鸲 () 鹆 ()

赤冠长喙 ()

磔 () 然

篁 () () 仰不见日

蹑 () 履

门牖 () 相值

6.查找辞书, 解释下列字词。

幽 () 犹 ()

盖 () 伏见 ()

堕石井 () 蜿蜒 ()

有蹊介然 ()

石嘴 () 如 ()

接 () 栏 ()

适 () 迟明 ()

7.按要求填空。

(1) 本文作者晁补之是 () 朝文学家。

(2) 本文第一段是写 () 的景物。

(3) 本文第二段是写 () 的景物。

比较分析

此文题目中的“新城”, 即今浙江省桐庐县。试将此文与《与朱元思书》作比较, 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8.二文相同之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二文不同之处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52页)

《解析〈与朱元思书〉与〈新城游北山记〉》参考答案:

1.C。2.“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3.山之奇:“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水之异: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4.略。

5.chWng qiP jM rM qP yM huK zhR hu Wng xiAo niF yGu

6.幽:僻静;犹:尚, 还;盖:指车盖;伏见:时隐时现;堕石井:泉水注入石井;蜿蜒:曲屈爬行的样子;有蹊介然:有一条界限分明的小路;石嘴:突出的石头可以系马者;如:大约, 仿佛;接:近;栏:栅栏, 栏杆;适:正, 恰好;迟明:天刚亮。

7. (1) 宋。 (2) 骑行入山时所见景物。 (3) 步行时所见景物。

3.《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与朱元思书》 文言文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47-02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2.感受文中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3.理解作者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4.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1课《与朱元思书》。

2.你能不能解释一下课题?

3.齐读课题。

4.六朝文人喜欢在往来书信中用景物描写做点缀,作用有两种:一是用典型的景物打动对方;二是借景物烘托写信人的心情。吴均为什么写这份信呢?我们来走近吴均,了解一下作者。

二、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家世贫贱,好学而有俊才。吴均的著作,本以史著为多,有《后汉书注》九十卷,《齐春秋》二十卷等,可惜都佚散不传。吴均以文名世,名在山水散文,而多以书札的形式出现。《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等就是他的优秀代表作。

三、文体知识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骈体文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初期的骈体文,多数是偶句,亦称骈句,个别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数整齐划一,但并非对仗。到后来发展成“四六文”(亦称“骈四俪六”),对字数和对仗的要求就变得严格起来。《与朱元思书》可以视为初期的骈体文,是骈散结合的形式。

四、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的读音。缥piǎo碧;湍tuān急;夹jiā岸高山;轩xuān邈miǎo;泠líng泠作响;嘤yīng嘤成韵;鸢yuān飞;戾lì天;窥kuī谷忘反;横柯kē上蔽;有时见jiàn日

2.学习文言文,必须先能够准确朗读课文。古代的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代的汉语言学家为我们在文言文中标上了标点,但我们在朗读时还是要注意适当停顿断句。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呈现的方法为课文标出停顿。

展示:朗读文言文应掌握节奏停顿的方法:第一,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或多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第二,文言文中句首语气词和关联词;第三,文言文句中转折词前一般应作停顿;第四、文言文句中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与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第五、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前后停顿;第六,文言文中省略句中省略成分所在处停顿;第七,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时名词前应作停顿;第八,统领词的停顿要体现统领词所管辖的范围。

五、理解课文,知识梳理

1.这篇课文有两个通假字,是哪两个?分别是什么意思?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窥谷忘反 反通返,返回。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面两句话的意思?蝉则千转不穷 窥谷忘反

2.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词,说说分别是什么词活用作什么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并且解释一下该词所在句子的意思。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急湍甚箭,猛浪若奔。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大部分的课文我们都已经翻译了,还有哪几个句子我们没有翻译呢?谁来翻译一下?

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六、品析课文,探究写作特点

1.齐读课文,思考:整篇文章围绕哪一句话写?关键词是?2.这一段山水,山之奇,水之异,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这句话从哪几个方面写水之异?(水色青、水清澈、水流急)这句用了什么方法来写异水?

3.以上是从哪种感官来写山水?(视觉)下面几句是从哪种感官来写山水?(听觉)你读后的体会是什么呢?综上所述,这用了什么方法?(形声兼备)

4.写了山水,写了鸟禽,接下来该写什么了?(人)。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这是从哪个方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侧面描写,衬托了山水诱人的力量。)(虚实相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又写了“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七、小结

学习《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可能是书信中残留的部分,从文字我们无法了解吴均描写这些景物的用意,但我们品味了南北朝时山水小品骈体文的清丽,感受到吴均厌恶追名逐利,忘情山水的雅兴。那么下篇课文,陶渊明会带给我们什么礼物呢?请听下回分解。

作者简介:

4.《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3.熟练地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知生字: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3.阅读《三峡》,准备比较阅读。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吧?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大家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看看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缥(piǎo)

湍(tuān)

轩(xuān)

邈(miǎo)

泠(líng)嘤(yīng)

鸢(yuān)

窥(kuī)

柯(kē)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可以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2.疏通文意

a.先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由教师提问或者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补充注释:

风烟俱净:全,都。

任意东西:任凭江流飘荡而或东或西。一百许里:余。天下独绝:极顶。

急湍甚箭:湍,急流。甚,胜过,超过。泉水激石:冲击,冲刷。好鸟相鸣:美丽的鸟儿。在昼犹昏:犹如,如同。

b.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弄懂全篇。

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参考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四、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若要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还应怎样做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集中归纳到以下几点,通过合作探究,做出解答,最后统一认识)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2.划分本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目的是什么?

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明确)

1.本文主要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奇山异水。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第一段总领全篇,点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三段分写,紧承上文,具体而细致地分别描写异水和奇山。

3.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手法,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一百许里)水之清澈和两岸夹山之高峻。

4.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以看得出来。

5.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语言优美,采用以骈为主,骈散结合的写法,且讲究对和声律。

(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主讲,结合学过的课文《陋室铭》,指导学生能分辨课文中的骈句和散句即可,不必细究)

五、探究景物描写的特点

请学生谈谈本文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并用同样的方法,做口语片断练习。教师提示:

1.抓住了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对偶);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拟人);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六、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教师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学生边谈,教师边归纳,写在黑板上。1.相同之处:

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描写了山水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写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

都侧重写山,突出了山势高峻。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猿啼…… 2.不同之处:

写作目的不同:《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作者的内心感触。

在描写上:《三峡》在写景色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时,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

在形式上:《三峡》是散文,而《与朱元思书》是骈文。

(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教师要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

七、教师小结

山川景色,古来共谈。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真的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八、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游览当地的山川等名胜,写一篇游记。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总叙:景色奇特秀丽

爱慕自然 分叙:奇山异水独绝

5.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五

吴均(南朝梁)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体会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感悟作者的人生志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体会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人生志趣。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文字婉转清丽、整齐流畅;有一种意境清新疏淡、空灵澄澈;有一种心境宁静淡泊、旷达脱俗。有一篇美文就是这种文字、这份意境、为般心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板书:与朱元思书。

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二、欣赏语言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特点。

(这是一封独特的信,是用一种特定的文体:骈文,写成的,骈文是非常注重语言形式的,请大家自读课文,看看本文的语言形式有哪些特点)板书:语言

2、都读好了,就来说说看有哪些特点。

小结:以四六句为主;以双句为主;多用对偶句;

采用这样的形式,看起来会有什么感觉呢? 读起来会有什么感觉呢?

有一种音乐的美,朗朗上口,音韵和谐、婉转流畅

3、齐读课文,(我相信咱班的同学一定会读得声音宏亮、精神饱满)

三、读懂文意。

这封信的形式很美,内容更美,写了什么内容呢?还是让我们先来了解文意。

1、翻译相关句子。

很多句子,书下注释里都有完整的翻译,我把注释里没有整句翻译的句子整理在幻灯片上,请大家借助相关注释,互相合作,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马上我们要进行一场竞赛。

学生自由翻译。

好了,现在我把全班分成两个大组,这边是“奇山”组,这边是“异水”组,“奇山”组的同学先选一句你们认为难翻译的句子让“异水”组的同学翻译,然后交换,我们比哪个组应答的同学多,正确率高。现在开始“我问你答”

2、学生自己独立翻译全文。

3、完成文言知识积累卡。

学习文言文有一个重要的习惯、重要的方法,那就是注重积累,一般我们要对哪些文言知识进行积累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体会意境

在这封信里,吴均在写什么呢?对,在写景。写了什么景呢

1、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天下独一无二的奇山异水是什么样儿的呢?

2、仿照示例,进行写法指导。

同学们,今天,我们也来个穿越时空,穿越千年,做一回吴均,向我们的好友朱元思介绍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

怎么描绘呢?请大家先看老师根据“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句话对朱元思进行的描绘。

我呢,先概括出这句话表现出的水的特点。这句话表现出水的什么特点呢?(水清)你们怎么知道水清的?写的是游鱼和细石,和水有什么关系? 板书:写景方法:直接间接结合、夸张

再进行想像描绘。哪些内容是想像的?

3、明确各组任务。

现在就来仿照我的例子,给好友描绘吧!我给各个组安排了不同的任务。第一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第二组: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第三组:泉水激石,泠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在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一句写的是山中的什么呢? 第四组: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这一句又写的是山中的什么呢?

现在就请大家仿照我的示例,用这样的句式先概括出山或水的特点,然后再尽情想像,具体描绘。

3、学生仿照示例进行描绘。

4、学生交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点出写景的方法,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第一处:水异就异在清、急,对比,现在就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读描写水的文字,读出水之清、水之急。

水清应读得稍慢,轻柔;水急应读得稍快,激昂,女生读水清的句子,男生读水急的句子。

第二处:哪些词我们要重读。竞上:争着向上,互相轩邈:比谁耸得更高,伸展得更远。

这些词,已经让静态的山充满了什么美?动态美,让我们想到另外两句词: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第三处:朱元思:山中会听到这些天籁之音,说明山中怎么样呢?对很幽静,这是一种什么手法呢?以动衬静

怎么读呢:要读得轻快些 第四处:学生交流

作为结尾,我们应读得怎么样呢?

在大家刚才的描绘朗读中,我们仿佛渐渐沉浸到一种水墨画的意境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板书:空灵淡雅。

五、感悟志趣

面对如此美景,吴均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从文中哪些话可以看出? 还有哪些古人也有这样的志趣呢?

六、小结全文。

同学们,吴均短短144个字,用和谐灵动的语言,为我们营造了一份空灵淡雅的意境,表达出淡泊名利,融入自然的人生志趣,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再次体会这篇山水小品之美!

七、布置作业

同学们:吴均写了这么美的一封信给朱元思,朱元思的回信又会写些什么呢?

假如朱元思就是咱们台东人,我相信他的回信肯定会介绍咱东台的美景。就请大家以朱元思的口吻给吴均介绍咱们东台的一处或几处景点(西溪古塔,永丰生态园、黄海森林公园、滩涂风光、安丰古镇、董永故居„„)写一封《与吴均书》,用上本文的写景方法。附:

板书:

朱元思书

写景方法:

吴均

动静结合

欣赏语言:和谐灵动

巧用修辞

体会意境:空灵淡雅

化静为动 感悟志趣:淡泊脱俗

6.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六

1.切实掌握文言基本知识,夯实文言基础。

2.反复朗读,品味意境。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朗读再现

1.导入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

同学们,名闻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丽。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动了旅程中的吴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书信中,将这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今天,我们也来读读这封书信,跟随作者的笔触,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

2.出示学标

(1)、积累文言词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

(2)、反复诵读,品味意境。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3.介绍文体

骈文,又称“骈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讲求辞藻、声律、对偶。南朝时在我国文坛上盛行。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4.了解作者

吴均,字叔庠,浙江吴兴故鄣人,南朝梁代文学家。出身贫贱,好学而有俊才。他的诗文长于山水描写,多含有对现实愤激之情。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许多文人消极避世,或怡情山水,或隐居山林。

由于梁武帝萧衍喜欢吴均的诗文,吴均曾做过闲散的朝官。他为人耿直,仕途上很不得意。今存诗一百三十余首,多借自然之物以抒其愤闷抑郁之情,抒发矢志不遇之慨;或表现了作者回归自然的欢愉,远离名利追逐的超然心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世间的退避。

5..朗读

以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齐读、范读、听读等)来培养语感,初步感知内容。

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可先由学生发现、质疑、讨论、总结,然后教师帮助归纳疏通。

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黑板展示: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g)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横柯(kē)

(2)读出节奏

这篇课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还有“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应重读“箭”和“奔”。

(4)注意语速

写景散文,应放慢语速,在舒缓的语调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二、在合作中,归纳疏通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知识,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分小组,由组长带领,参考课下注释及工具书,

2.划出疑难语句,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如:

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返回。

一词多义: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百叫无绝:停止以为妙绝:极

重点词语:奔:飞奔的马;负:凭借;轩:往高处伸展;邈:往远处伸展;经纶:筹划……

三、在品读中,质疑赏析

阅读中有所思考、善于发现才能学有所得,教学中应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注重品读,通过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感悟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1.作者是如何抓住“异”来写水的?又是如何抓住“奇”来写山的?

2.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3.全文山水分写,交互生辉。水有山相映,便充满灵性;山有水相映,便增其生机。山水相映之美,既有各自的特色,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你能用词语概括其体现出来的意境美吗?

4.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它们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5.请以“我喜欢___一句,因为”的形式说一段话,赏析本文语言的精美。

四、在表演中,拓展提高

读完本文后,你一定有所感悟。穿越时空,假若你有幸遇见吴均,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以“吴均,我想对你说”的形式说一段话。

五、在实践中,检测收获

1、解释词语

急湍负势轩邈泠泠戾天

2、翻译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3、用文中诗句填空:

①概括富春江美景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抒发作者厌弃世俗思想的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六、作业布置

导游篇:“美丽的富春江”。

7.谈《与朱元思书》的艺术特色 篇七

关键词:吴均 《与朱元思书》 艺术特色

吴均(公元469—520年),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梁代文学家。他出身贫寒,自幼酷爱读书,成年后精通史学,在文学方面也有卓异成就,曾得到当时富有盛名的文学家沈约的称赏。吴均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在创作方法上深受乐府古诗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清新挺拔、古朴畅达的艺术风格,当时有不少人竞相仿效他的作品,号称“吴均体”。吴均后因私撰《齐春秋》而触怒梁武帝,结果受到焚书免职的惩罚。出身的寒贱,仕途的坎坷,壮志的难酬,使他对现实很有些不满的看法,因而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一种对执政者愤恨怨责的情绪,具有当时的作家少有的风云之气。著作有《吴朝清集》和小说《续齐谐记》。

这篇文章选自《艺文类聚》卷七,是一篇有名的山水游记。朱元思一作“宋”元思,此人在当时不怎么出名,关于他的生平乡里现已无从考查。本文是吴均泛舟富春江后,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见闻的信,把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写得生动逼真;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悠然神往,就象置身于作者笔下所展示的奇山异水之间,强烈地唤起人们浓厚的艺术情趣,获得了古今读者的同声赞美。本文是用骈体写成的。骈文从魏晋开始形成,南北朝成为骈文的最盛时期。骈文在用词方面讲究词藻修饰,语句多用四言或六言的平行的骈偶句式(骈文也称四六文),来表现相似或相反的意思。虽然人们经常批评这种文体,说它追求形式,内容空虚,但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文章的内容并不完全由形式决定,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一篇内容充实,情文并茂的杰作。它着重白描,不用典故,字句清新,精于铸炼,丝毫没有雕饰堆砌的痕迹,形象而逼真地展示了浙西秋季的山水景色,俨然是一幅明朗饱满的写生画,表现出相当高的艺术成就。

全文尽管篇幅短小,结构简洁,但却写得舒洒自如,曲折多姿,可分两段来分析。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以上是第一段。书信刚一开头,作者就用秀丽的字句,富于特征的笔法,向友人写出游山赏水的时间、心情、地点和行程,并重点点明所经之地山水的主要特征——“奇”、“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净”,下得有功力。风云烟雾消散尽净,天空和山峦在一种明朗清澈的色彩中融为一体了,山的轮廓和天的分野只有在仔细观察中才可依稀辨认出来。八个字点出了清秋季节的清爽天气,从大处落墨,勾勒出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共”,在这里用得超神入化,由于这个字的作用使天山在一派浓淡相宜的色彩中混然一体。唐初诗人王勃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里面也采用了这么一个“共”字,为文章平添了不少神韵风采,千百年来口传不绝,经久不衰。“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渲泄了作者安然自适,纵情游赏的欢快心情,同时也交待了此次游历是依凭舟楫从水路来进行的。富阳江中荡起小船,船在水里行,人在船上游,随心所欲,尽情玩赏,游人那副恬然自乐的神色读者自可想见。“从”、“任”两个动词用的贴切妥当,透视出作者惬意的情趣和旺盛的游兴。这里用镜头摄象的方法,由上面的远景推为近景,由仰镜头换为俯镜头,蓝天、青山、激流、飘舟,为出游做了充分的气氛渲染,以逗引人们和作者一起畅游的兴味。“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接下去点明作者沿江荡舟所经历的地域是长达一百余里的富春江,其间穿越了“东”部的富阳和“西”部的桐庐两个县境。这里依循着游船的踪迹,自然而然地把读者的视线引进风景如画的浙西水域。富春江的水流基本上是西东走向,上文的“任意东西”,就是指在富阳和桐庐两地间的水面上任意来往。骈文要求用字工整,为了不破坏文章的形式美,作者故在这里才点破“东西”指代的具体地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是作者对富阳至桐庐间的山水景色,做的特征性的概括。这里的山水奇异超俗,非别境山水可比,堪称天下独一无二。行文吐墨,饱含着激赏之情。“奇”山“异”水,点明题旨,为下段的重点描绘拓开了笔路。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以上是第二段。在本段中作者采用多层次的描写法,一步一景的转换,从不同角度成功地展现了富春江山水的“奇”“异”色彩。第二段分两大层。

第一层(“水皆缥碧”……“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怎么来突出水的“异”呢?作者把现实环境作为冲飞腾越的立足点,直接从实物的细致观察中抓住了两点超凡脱俗的特征。一是江水的清空,表现水的稳静状态。“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富春江的水清澈明净,突出了一个“清”字。“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无碍”两字用得绝妙,当“好象没有什么障碍物”的意思讲,突出了一个“空”字。“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又是对前文“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的深化,把江水的清澈具体化、形象化了。二是江水的湍急,表现水的飞动形势。“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对偶句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就使江面上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江水奔流,似飞箭疾驰;猛浪翻滚,如野马奔腾。寥寥八字,使文势突兀而起,把富春江的急流猛浪描写得恢宏壮观,倾飞扬之水于卷面。先写江水的静态——稳静清空,再写江水的动态——湍急飞动,从而展示了江水的奇异变幻。

第二层(“夹岸高山”……“有时见日”)写的是两岸的“奇山”。这一层是分成四个小层次来写的。

第一小层(“夹岸高山”……“千百成峰”)写山的“奇”点之一——险峻峥嵘。在这一小层里作者为了突出山的“奇”,用了一种较为别致的写法,把本来是处于静态的群山写成动态的,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说明富春江两岸的高山,它们不是荒山秃岭,茂密的树木披坡遍山的生长着,这里的“青山”与上文的“绿水”交相辉映,创造出一种生机无限的气氛。“寒树”的“寒”字,与前文“风烟俱净”的“净”字相呼应,用来表示季节气候,点明时已入秋。下面四句描摹险峻的山势,壁立的山峰,写得别开生面。“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几句的主语是“高山”,不是寒树,意思是说,这些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竞相往高处和远处伸展,山峰林立,形成了层峦叠嶂这一奇丽壮观的景象。

第二小层(“泉水激石……猿则百叫无绝”)通过写山中的各种自然音响,从侧面反衬出山的“奇”点之二——清幽静谧。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给人的感受是多方面的,如果说前面的“奇山”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那么,在这一层里作者则把美的享受送之于人的听觉器官。“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这里用了两组对偶句,写出了自然界众多的音响:潺潺流水,啾啾鸟语,凄凄蝉鸣、猿啼,这简直是一曲和谐优美的山水乐章。文贵含蓄,我们欣赏作品不能仅把眼光盯在字面上的笔墨处,更要紧的还要注意言外的无笔墨处,对作品下一番想象以至体验的功夫,尽力产生一种属于自我的生动感受。在这里,作者尽管表面上明写山中热闹非凡的种种音响,但本意却是在从反面渲染山的寂静空阔。音响本来是破坏山林的幽静的,可是在特定的情况下,这里的一响一噪一鸣一啼,反而暗示出山中除了自然界单纯的音响外,是丝毫不受尘世的影响的,便显得林更静山更幽了。这些音响中,尽管有的“千转不穷”、“百叫无绝”,但终不是一刻不息的长啸竞日,只是时断时续地从空谷中传来,响声过后,空山即归于万簌俱寂的境界。由于刚才那一阵阵来自山间的种种响声,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因而作者笔下传奏出的山间自然音响,既反衬出响时的山间俱寂,又暗示了响过的一片空寂。可以说,这一小层描写声音的文字既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然界生命的欢乐,又让人们领略了山间冷寂的神秘色彩。

第三小层(“鸢飞戾天者”……“窥谷忘返”)通过写热衷功名利禄的人放弃追求,醉情留恋于山林,表现了山谷对游人的影响,揭示出山的“奇”点之三——夺人心魄,去人尘念,劝人归朴返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一组对偶句意思是说那些为名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放弃追求功名利禄的念头;那些用心在社会事务上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这一小层与前两小层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高山大谷之所以如此般的挺拔峥嵘,清幽静谧,因而才能够有使游人产生弃世归隐意念的巨大影响。这两句是全文感情的凝聚点,既从侧面烘托出浙西山水的幽美,又蕴含着作者隐遁山林的精神寄托,以暗写方式申明作者蔑视功名利禄的心迹。吴均在官场生活得总是不大得意,仰人鼻息,观人颜色,胸中宏志难得展飞,现在他坐在轻盈飘荡的小船上,自由自在地欣赏着两岸的奇山异水,简直达到了乐而忘我的境界,其不苟于世的怨愤和傲然直立的雅致自会不可遏止地宣泄出来。

第四小层(“横柯上蔽……有时见日”)通过对繁树茂木遮蔽掩映形势的描摹,展示出山间的气象——昏暗深邃,这是山的又一“奇”点。“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意思是说,山上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如同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树木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候阳光从缝隙里照射下来。作者对山之“奇”作了上面三层描写后,似觉意犹末尽,再开拓文路,添墨刷色,在这一小层里又展示了山间的气象,进一步丰富了“奇”山的形象。

“能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李渔《闲情偶记》),“论文字,最要知味,平淡最淳最可爱,而最难”(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拿以上的话来品评吴均的创作是再贴切不过的了。《与朱元思书》,禁用典故,着重白描,格调率真自然,见“奇异”于平淡,抒雅兴于自然,有着丰富的形象性和表现力。这片传神图貌的笔墨,这支礼赞秀丽山川的歌,千百年来给人们平添了无限的艺术情趣,受人们赞赏,它是艺术园地里的一束鲜艳夺目的奇葩!

8.《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本课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2、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体会描写山水的句子。

3、感悟作者寄情山水、厌恶官场的情感。【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寄情山水、厌恶官场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品味感悟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浙江境内的富春江山清水秀,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之歌唱。古有:“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 吴桓)。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秀美的富春江。(板书课题)

1、解题

书---书信,一种文体。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书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讲究对仗和声律,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2、走进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zhāng)(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均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zhá)见称,如《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等,表现出作者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风格简淡清新,是历来传诵的骈文名作。

3、写作背景

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紊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 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的仕途也不如意。梁武帝时,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免其职。此后,他便到石门山中去隐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1、2、听配乐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读准字音,缥(piǎo)碧 急湍(tuān)窥(kuī)谷 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g)作响 鸢(yuān)飞戾(lì)天 经纶(jīng lún)横柯(kē)上蔽 嘤(yīng)嘤成韵 千转(zhuàn)不穷

3、读准节奏

(1)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2)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3)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风烟俱净:都 自富阳至桐庐:到 一百许里:大约 猛浪若奔:奔马

负势竞上:依恃 鸢飞戾天者:老鹰;到达 缥碧:青绿色。急湍:急流的水。负:凭依。

2、结合注释,同学之间讨论,疏通文意

风停了,烟雾完全消失,天空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水流飘浮移动,任凭小船随意地向东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左右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江水都是青绿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水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那惊涛骇浪像马一样飞奔。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令人产生寒意的树;这些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猿猴也不停地啼叫。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就会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看到阳光。

四、赏析课文

1、试将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2、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物的特征?

3、找出“奇山异水”的特点?并分析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写“奇山”?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所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课堂检测

1、填空题

《与朱元思书》选自《 》,作者。本文是 文,多处使用了对偶句。结构是 式,总写的一句是“ ”

2、解释词语

风烟俱净()一百许里()百叫无绝()互相轩邈()负()势竞()上

窥谷忘反()()

3、翻译重点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熟读并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9.《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篇九

知识与技能:积累掌握文言词句,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文章的内容;品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朗读培养语感,辨析文中写景的方法,在朗读品析中感悟情感。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探讨作者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象去完成。)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学习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此意境中得到熏陶、感染。也有助于学生想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诗文展示。展示风光课件。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

师归纳:本文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本文的文体是什么?骈体文。(课件展示)

三、朗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1、指导朗读。(轻重点缓急)

2、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等形式。

3、字音障碍。

四、疏通文义

分段理解句子与词语的意思。

课件展示。

要求学生理解记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想象文中的句子。

二、合作讨论

(一)理解“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1.总括本文山水特征的语句是哪一句?

2、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结合有关语句说说水的特点。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

4、“鸢飞戾天者……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教师归纳: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

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

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设计问题:作者运用了哪些句子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景的?

三、

比较阅读

对比《三峡》《小石潭记》,找出表现水清、水急和猿啼的句子。

四、品悟作者的情感

1、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表现文章主旨的句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2、读了本文,你有怎样的心灵感悟?(学生谈感受)

五、写作手法的探究

1、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景?

比喻、夸张。

2、借景抒情。

六、拓展

现在,全国兴起旅游热。“五一”或“十一”黄金周前,为了把这个大家不太熟悉而又非常美丽的景点推介出去,富春江旅游开发公司决定派一些推介员,到各地作宣传。如果你是一名推介员,该如何作宣传,才能把外地的游客吸引过去旅游呢?

(让大家推荐二至三名同学到前面作宣传介绍,同时,可以播放风光片作背景)

七、背诵课文。

八、课堂检测:

1、按原文字形填空

风烟( )净 直视无( ) 急湍甚()

负势( )上互相轩( ) 嘤嘤成( )

( )飞( )天 经纶( )

窥谷忘( ) 横柯上( )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九、布置作业

10.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十

第4周九年级 语文备课组公开课教案 备课人:王成

教师

王成

授课时间

3月10日

课时

1

课题

复习《与朱元思书》

课型

复习课

教学目的

1、积累相关文言文知识:

2、查缺补漏;

3、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重点

查缺补漏

难点

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步骤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手写)

导入

8~10分钟

结束了对八年级上册的复习,从本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回顾八年级下册的知识点。六本书的复习,现在刚好过去了一半。希望同学们做好这之间的过渡。复习过的要反复温习,正要复习的,请同学做好查缺补漏。本节课我们来复习《与朱元思书》

课堂训练18~20分钟

自由朗读文章(注解及翻译)5分钟,然后接收以下训练:

1、解释下列划线词:

(1)天下独绝 (绝妙 )

(2)水皆缥碧 (青白色)

(3)猛浪若奔 (飞奔的马)

(4)互相轩邈 (高远)

(5)好鸟相鸣 (互相和鸣)

(6)鸢飞戾天者 (至)

(7)望峰息心 (平息)

(8)经纶世务者 (筹划)

(9)有时见日 (看见)

2、翻译: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儿一声接一声不停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断地啼。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热衷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 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疑难点拨

5~7分钟

1、通假字:

(1)窥谷忘反 “反”通“返”,返回

(2)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2、一词多义:

(1)绝:猿则百叫无绝/哀转久绝(断、停止)

天下独绝(绝妙)

(2)直:只是无碍(一直)

争高直指(笔直)

(3)上: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上面)

问题探究

4~6分钟

1、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

课堂提升

5~7分钟

阅读下面选文,分析与课文在内容与情感上的异同点: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明确:相同点:1、都写出了山水之美

2、都有对大自然的爱慕之情:

不同点:课文从情感上说,除了有对大自然的爱慕之情外,还 有一种避世退隐,鄙弃名利的情怀。而选文没有。

作业布置

3~4分钟

1、背诵课文:

2、识记课下注解及翻译;

3、自己归纳《五柳先生传》文言文知识。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19

与朱元思书

吴均

一、课题解析:给朱元思的信

“书”:指书信,本文是吴均写给好友的书信的一部分。 骈体文:又称“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 特点:讲求对偶,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

关于六朝骈体文:

唐:称时文(与古文相对)晚唐:称四六文(四、六言为主)清:称骈体文(两马并列驾车为骈)

吴均体:六朝骈体文往往为了追求形式美而只在技巧上下功夫,致使许多作品徒有华丽的外表。

吴均的作品却能扬其长避其短,不堆砌辞藻,基本不用典,自然流畅,清新高雅,形式精美而又内容充实,时人效之,号为“吴均体”。

二、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他的骈文成就很高,《与朱元思书》是传诵很广的名作。

吴均当史官时,实写历史,帝不喜,烧其书,罢其官,吴均被免官后于山水中寻找真趣。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并能流利地背诵,掌握字音、字形。

2疏通文意,能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积累重点实词含义

自学指导一(5分钟)

听录音,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嘤嘤 成韵 鸢飞戾天 窥 柯

与朱元思书 翻译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 / 飘荡,任意东西。自 / 富阳至桐庐 / 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 / 皆缥碧,千丈 / 见底;游鱼 / 细石,直视 / 无碍。急湍 / 甚箭,猛浪 / 若奔。

夹岸 / 高山,皆生 / 寒树。负势 / 竞上,互相 / 轩邈;争高 / 直指,千百成峰。泉水 / 激石,泠泠 / 作响。好鸟 / 相鸣,嘤嘤 / 成韵。蝉 / 则 / 千转不穷,猿 / 则 / 百叫无绝。鸢飞 / 戾天者,望峰 / 息心;经纶 / 世务者,窥谷 / 忘反。横柯 / 上蔽,在昼 / 犹昏;疏条 / 交映,有时 / 见日。

第一段: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俱:完全/都;净:消散;共色:一样的颜色;从:顺着)(东西:名作动:向东向西)(许:表约数,左右;独绝:独一无二;绝,到极点)

译文: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总写,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一段: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

写景:风烟俱净,天山一色。 叙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抒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缥碧:青白色)(急湍:急流的水;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奔:动作名:奔驰的马)

译文: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水色——缥碧 水清——见底、无碍(夸张) 水急——甚箭、若奔(比喻)

小结:这部分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11.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篇十一

21、与 朱 元 思 书

吴 均

潘海苗3月24日周1八(4)第4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理清文章结构,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奇特秀丽的景色 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能力目标: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法、学法分析

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朗读,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要做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中读得好的示范。

教学时由眼前的风景引入。启发想像,让学生去寻找其中的美点,以此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味作者笔下的美景,并去探讨作者是如何将不同的美景表现出来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文,为后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作者:吴均出生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曾做过吴兴主簿、建安王伟记室、国侍郎等官后官至奉朝请。他为人耿直,因私下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文体:本文是一篇书信,但和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也是一篇音韵和谐的腁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飘荡(dàng)急湍(tuān)轩(xuān)泠泠(líng)经纶(lún)横柯(kē)

2.把握节奏、重音、停顿。学生朗读或范读课文。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回答。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第一自然段

1、字词: 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自然段

1、字词 ①缥碧:青白色;缥(piǎo)。②急湍:急流的水;湍(tuān)。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齐读第二自然段。教学第三自然段

1、字词: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

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2、小结:以上为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五、寻美迹,课文淘金

1、细读课文,要求学生从描写角度、内容、情感、结构、手法等角度搜寻美点,分别用“本文美在„„”一句话表达感受。

【示例:本文美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美在角度丰富,绘声绘色;美在画面优美,有静有动„„】

2、教师小结:本文美在色彩、声响、情态、意境;美在山势之奇,负势竞上,争高直至;美在山音之妙,泉水鸟鸣,蝉转不穷,猿叫无绝,天籁之音;美在山意音之妙,沉醉于山水间,能望峰息心、窥谷忘返;美在山林之异,寒树横柯上蔽„„本文之美,美在布局、层次、角度、手法、语言„„体现了“吴均体”散文的精美特色。

六、赏美点,揣摩写法

1、探究思考:富春江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画卷,作者是如何描摹这一“奇山异水”让我们如临其境的?试从描写角度、词语运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任选一点,揣摩妙处,体会写法。

【示例:文中游鱼细石,一动一静,相映成趣。鱼群穿梭,不仅衬托水之清之秀,且逗游人兴,给山水增添无限生趣,主要运用衬托的手法。】

2、教师小结:《与朱元思书》篇幅虽短,但很讲究章法。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写景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七、全文小结: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总之,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

八、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异水: 水绿、水深、水清、水净、水急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山之形:高峻、挺拔、茂密、雄奇

奇山

山之声:泉声、鸟声、蝉声、猿声

12.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设计 篇十二

1、课程标准:课标对古文学习的要求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情感。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教材分析

与朱元思书一文,以书信的形式,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阅读文章,我们会体味到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3、中招常考考点:

近8年来,河南省中招课内对比阅读每年设计4道小题,1题1考点。(1)实词理解(2)句子翻译(3)文意理解(4)迁移运用

4、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在诵读的基础上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常用文言句式,逐步培养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用心领悟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能够准确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和课文节奏。

3、通过课下注释及有关资料,能够准确说出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三、评价任务

1.通过目标一,学生能够说出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的知识

2.通过目标二,学生能读准字音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目标三,学生能够说出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四、教学过程:

学习

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1、通过查阅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能够准确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和课文节奏

3、通过课下注释及有关资料,能够准确说出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自学指导一:

内容: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方法:查阅工具书及课下注释

时间:

要求:能够准确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自学检测一:

1、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官至郡主簿,私写《齐春秋》免官。

13.语文教案-《与朱元思书》 篇十三

《与朱元思书》教学案例

___茅坪场中学朱善耕

教学目的

1、1、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 祖国 文字的感情,培健康的审美情趣:

2、    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地培养对语文文字的感悟能力掌握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

3、            侧重在朗读中感悟,读出情感,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

1、     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6为重点

2、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 来感受语文的 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骨所收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设计

1、     导入

我国有优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壮丽山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DD吴均的《朱元思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读

1、     师范读,学生听读,自读注音

2、     生自读,点人读,齐读。

3、     四人一组,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4、     师生互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解决

三、析

1、     指名一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学生思考:文 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上一篇:历年高考看图满分作文:摔了一跤下一篇:争做道德小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