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法(精选9篇)
1.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法 篇一
新课标高中数学学法指导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庆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除了自己,谁也不能把我打倒,要有自己不垮,谁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去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由此可见,要把数学学好就得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使自己进入数学的广阔天地中去。
高一教师:冀成江
2.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法 篇二
一、因材施教, 实施分层教学
根据学期初直接或间接的了解, 发现学生在学习习惯、实际运用英语水平、考试成绩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具体地说, 确有部分学生英语水平较好, 但大部分学生没有打好基础, 加上高中课程难度大, 他们就对英语失去了兴趣和信心。针对这种实际, 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信心、毅力、兴趣、智力水平及内在潜力等情况区分学生层次 (分为A、B、C三级) , 授课、辅导、作业布置、测试与评估等都因学生的素质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研究, 及时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分层辅导。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使他们积极学习, 全面发展。教师在备课时, 要备各个层次学生施教的方法、师生具体交际活动的过程及预测授课的结果, 通过实践发现问题, 及时调整, 最终达到分层教学优差并迸的目的。反馈教学, 能有效加强教与学双边的沟通, 也是成竹在胸地改进教法的途径。在各层次学生中选出科代表, 定期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估, 下面谈谈分层教学的一些做法。
对A级学生,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英语的运用能力, 努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在学好现行教材的基础上, 扩大阅读量, 成立英语兴趣小组, 经常拟出一些与他们学习和生活有关的话题, 让他们用英语进行讨论, 然后写成短文。此外, 我还根据其英语水平的发展状况在不同阶段补充难度适当的课外学习资料, 包括听、说、读、写方面的练习材料, 争取提前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一级目标, 为学生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基础。对B级的学生, 在进一步加强其现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狠抓其双基的落实, 按大纲要求学好教材内容, 努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使其顺利完成大纲规定的目标和任务, 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对C级的学生采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和措施, 努力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 侧重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当他们取得进步时, 及时给予肯定核鼓励, 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一旦有了成就感, 就能克服学习英语的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要进一步强化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基本功训练, 尽早完成从知识的积累到能力的转化过程, 为高二达到一级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高中阶段是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时期。高中生的认识能力比初中普遍提高, 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 独立意识也有明显提高。教师可以通过活动课、小组讨论等具体形式, 特别是创设有利于高中生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调节的情境, 利用他们自身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节、监控。因此, 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
情境 (situation) 主要指进行言语交际的外部的具体场合。因此, 在交际中构成语境 (context) 的依据是话语或文句意义所处的外部世界的特征, 所谓教学中的情境都是模拟的。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遵循反映论的认知规律, 结合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形象, 创设具体生动的场境, 使抽象的语言形式变成生动具体的可视语言, 创设尽可能多的英语语言环境, 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及感受英语 (feel English) 、说英语 (speak English) 、用英语进行思维 (thinking English) 、用英语的方式主导行为 (behave in English) 。该教学法的特点是:将言、行、情境融为一体, 有较强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学生仿佛置身其境。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促成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从而从整体上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 即整体语言教学法 (Whole language) 。
2. 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已风靡澳大利亚、英、美等国家。根据1998年澳大利亚ALL Guidelines (Scarino Angela, et al., 1998) 一书所述, 宏观的活动教学法认为“活动”是联结教学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 教师必须把活动作为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微观的活动教学法即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将活动作为教与学的中心单位以促进语言习得者用目的语言 (Target language) 进行交际。它认为活动包含积极的有目的的语言使用环境, 习得者必须使用已有的语言资源以满足在设定的语境中进行交际的需要。活动教学法 (Activity approach) 是交际法家族的后起之秀。它一出现, 就引起了外语界的高度重视, 迄今已成为较为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活动的内涵可理解为:“活”即活化、激活 (activate) ;“动”即行动 (act) 。
3. 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是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完成任务而获得知识。任务完成的过程, 就是一个知识转化的过程。它应具备以下特点: (1) 以任务为中心, 而不是以操练语言形式为目的; (2) 任务的设计焦点应该是解决某一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交际问题。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 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活动。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任务”中, 学生能够不断, 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 从注重语言本身转变为注重语言习得, 从而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掌握现成的语言知识点。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化, 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会越来越自动化和自主化。
三、巧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 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信息量大、趣味性强、直观、生动, 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全方位感受语言的刺激, 是外语教学的一个辅助教学方式。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是相辅相成、拾遗补缺、协调发展的, 我们不应一味追求现代多媒体全程使用, 而丢弃粉笔、黑板的独特优势, 这既不符合教学规律, 又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四、做好课后指导及检测
3.新课标高中历史板书创新策略初探 篇三
[关键词]高中历史 板书创新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092
板书是一堂课的眼睛,是整个教学内容的浓缩和结晶。板书在各地教学中使用的现状如何?有人专门调查了16所学校的一线教师,结果发现:在板书动机上,目的明确的为74%,随心所欲的为26%;在板书内容上,正确清楚的为68%,喧宾夺主的为32%;在板书形式上,服从内容的为79%,哗众取宠的为21%;在板书风格上,简明清新的为78%,烦琐杂糅的为22%;在板书态度上,求实创新的为70%,盲目搬用的为30%;在板书字体上,工整规范的为73%,马虎潦草的为27%。[1]从调查看出,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板书还不符合职业的要求。
按照教育控制论和信息论的观点,在历史教学系统中,板书既是教师控制课堂教学、把握教学平衡的一种手段,也是历史信息传输的一种有效载体。一个充满创意、设计科学的板书就是一个有效的多维信息载体,能对课堂效率的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开展的今天,作为作用于视觉器官的板书,应该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力求做到简明生动、活泼美观、富有启发性。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笔者逐渐摸索出以下几个行之有效的板书创新策略。
一、目的性策略
目标导向功能是板书的第一大教学功能,要实现板书的这一功能,板书设计本身的目的性要明确。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对象、教学的进度、教学的难易程度)来确定板书的设计。只有目的性明确了,我们的板书才有可能适应教学的需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笔者是这样设计《辛亥革命》一课的板书的:
这个板书目的性很明确,就是让学生快速掌握辛亥革命的起因、成果,直观性强,方便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教材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又如《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一课的板书,由于教材体系庞杂,为方便学生快速理清书法和绘画的渊源关系和它们各自的发展脉络,笔者设计了如下板书,得到了同行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系统化策略
系统论创始者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不是各部分的简单叠加,它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系统论对于板书设计的启发是任何板书都需注意其整体性、完整性,强化板书各要素间的联系,而非将各种素材零乱地堆砌在一起。有的教师一节课下来,满满一黑板,效果却不佳,而有的教师寥寥数笔,却使学生永生难忘,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板书系统性上的差异。例如在讲鸦片战争的影响时,考虑到各知识点间关系复杂,学生不容易理解,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板书:
鸦片战争后我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而杂,如果一个个分开讲解既费时费力,学生也容易愈理愈乱。这个板书把看似凌乱的不平等条约有机地整合到一起,让学生很直观地认识到近代中国无论哪个不平等条约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它们的签订给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层面带来连锁性的冲击,它们的危害触及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我国的近代史由此揭开序幕。总之,此板书的系统性有效提高了该节课的教学效率。
三、艺术化策略
板书艺术化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及课堂教学生命观的体现,有利于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彩的板书中得以充分的释放,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中学历史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这不仅是因为艺术化、审美化了的逻辑更有利于被学生接受和历史教学必须孕育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道德,而且是因为艺术比科学更注重交流的对象。”[2]历史教学板书的艺术化主要指提高板书的意境美。意境是指作品所反映的自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和谐统一、自然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它往往通过栩栩如生、形神兼备、景中寓情、情随景生的艺术画面来表现。比如在讲《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可以这样设计板书:
这个板书的两个半月形分别代表国共合作双方及其合作需求,中间是合作的情况及成就,两片分离又互相遥望的残月蕴含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镜未合,月难圆”的意境。总之,这个板书把形、意、景、情很自然地融合到了一起,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前面的那些板书也都融合了艺术化的思想。
四、互动性策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指出:“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人。历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3]板书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平台。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和使用板书时,必须考虑师生、生生间的互动问题。比如在讲《鸦片战争的影响》时,笔者展示给学生的是只有主体脉络的板书,然后请学生修改完善;笔者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辛亥革命》的板书中设计了让学生概括填空的内容;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这一课的板书中笔者更是放手让学生自编自画,再择优录用。有了这些过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就能调动起来,课堂也就春意盎然了。
五、巧用多媒体策略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必须依赖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集成性、交互性的特点。它不仅具有强大的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处理功能,还能同时提供即时学习信息和即时学习进度调整等技术支持。在板书教学中巧妙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静态的板书富有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板书既是反映教材内容的镜子,展示作品的屏幕;也是教师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学生学习要点的高度浓缩。以上五种设计策略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要把“镜子”“导游图”等合而为一,就不能生搬硬套。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激励、唤醒、鼓舞。”衡量一个板书设计科学与否的主要标准,是看它能否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 注 释 ]
[1]欧小松.教师职业与板书修养[J].零陵学院学报,2003(3):142.
[2]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J].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75.
[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0.
[ 参 考 文 献 ]
[1]王升主编.教学策略与教学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吴效锋主编.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修订版)[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3]欧小松.教师职业与板书修养[J].零陵学院学报,2003(3).
[4]刘春慧,刘自匪编著.板书技能 演示技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李敏编.讲解概念与板书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8 .
[6]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7]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法 篇四
高中生物备课组
高中生物课时目标的分解及其意义
一、课程标准分解的含义和必要性
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其内容标准中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描述相对来说比较概括、抽象,故需要教师进行专业的思考,通过分解使之成为学期/模块的目标、单元/课时的目标。分解课程标准时应该充分解读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标准的涵义。
课标分解(狭义的课标解读)实际上就是对课标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和细化。把笼统的、不易操作和监控的课程标准,依据学情、教材等细化分解为具体的、便于及时调控和测评的教学目标。
为什么要进行课标分解?
1、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开展细化解读课程标准工作,能够从专业角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对于探寻有效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在我国中学教科书开始多样化的背景下,课标的分解和细化显的尤为重要。现行的中学各学科教科书有很多版本,这些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各有特色,在内容、选材、观点等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教材编写的根本依据是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必须能够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必须能够把课程标准分解细化为明晰的学习目标,这是新课程对老师的基本要求。
3、课程标准的表述比较概括和笼统,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理清两个概念(课程标准、教学目标)
1、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是我们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
2、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特别是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体系中最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教师期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所要实现的行为变化,故也称为学习目标。这种课时教学目标是我们现阶段的一个研究重点,也是课标细化分解的关注点。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是一种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具体结果与普通要求的关系。
三、学习目标的分类和概念界定
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分为三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结果性目标主要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部分,是多少学习者在多大程度上可达到的并且是可测量(量化评价)的结果;体验性目标则主要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是学习者表现的机会和心理体验,是难以量化评价,但是可以进行质性评价的,也是可以为课堂观摩者所体验到的;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获得的结果。它关注的是学生活动中表现出来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的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它是为学生提供了活动的领域,至于结果则是开放的。
学习目标的内涵界定为:学习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它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学习目标的构成要素包括:学习主体、学习内容、行为表征(行为动词)、学习环境(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行为程度)五大要素。行为表征应用外显的、可以观察、测量的行为动词来表述。
四、课标细化分解的宗旨
1、目标对课标负责,要基于课标制定教学目标。
2、教学对目标负责,要基于目标设置教学活动。
3、评价对教学负责,要基于教学进行课堂评价。
这三重负责里面,有四个关键词,课标、目标、教学活动以及课堂评价。可以这么说,解读课标的宗旨只有一个,就是匹配。目标与课标匹配,教学与目标匹配,评价与教学匹配。如果用两句话概括,就是课标、目标、教学、评估互为一体,是解读课标的奥秘所在。陈述的目标(就是写在教案上或学案上的目标)、实施的目标,落实的目标和评估的目标一致是有效教学的基本法则。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解读新课标上明白课,落实新课标上有效课。
五、课程标准分解的具体步骤(以生物学科为例)
第一步,分析句型结构和关键词:从一条内容标准中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和规定性条件,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类;如:“说明细胞的分化”,从句型结构来看,这是一条“内容型目标”;行为动词:“说明”;核心概念:“细胞的分化”。
第二步,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可采用概念认知图式展开、词汇意义展开、理论概念展开、或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教师可自行决定最佳的方式;如“细胞的分化”:同一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分析细胞分化的时间、原因、过程、特点、意义。
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此过程可以根据某种逻辑绘制成剖析图,以便于清晰地对应具体的学生,符合学校的教学条件。如分析细胞分化,“简述”细胞分化时间,“简述”分化原因,“阐明”分化过程,“解释”分化特点,“总结”分化意义。
六、规范陈述学习目标的五要素
1、行为主体---学生
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由于教学目标的检验是评价学生的结果有没有达到,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
2、学习内容---核心概念
知识、技能、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情意、态度、价值观。
3、行为动词---可观测的行为
它是行为目标最基本成分,应说明学习者通过学习后,能做什么,行为的表述要具有可观察、测量的特点,陈述的方式使用动宾结构的短语。
4、行为条件---学习的过程
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辅助手段;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能……”;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
5、行为结果---可观测的学习结果或质量标准
内容标准所指向的表现程度通常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而言,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回答出一种,也可以多种。
七、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评判学生如何令人满意地走在达成目标的路上。换一句话说是老师在寻找学生是否达成目标的证据,学生能不能给我这种证据,如果不能的话我必须针对目标进行调节。课堂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四点:交流性评价,也就是课堂上口头评价,我们最常采用的就是交流性评价。选择性评价,出纸质测验题,当然也可以是口头题。论述性评价,简答题、开放题、论述题、比较题。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能够评价出其他评价方法评价不出的学生的能力,以及创作成果的兴趣。
八、课标细化分解文本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结构
首先要分解课程标准,界定学习目标;其次是开发促进学习和证明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评价方案;第三步才是规划学习经验和设计教学活动。具体结构:(1)课标细化分解的基本依据(初中课程标准、考纲、教材、学情等)(2)学习目标陈述(3)教学评价及样题
(4)教学过程预设或教学设计(5)教后反思
九、课标细化分解流程
我校课标解读工作按照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个体研读——学科组内互助——骨干教师引领——实践反思
1、个体研读:是课标解读的关键环节。教师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读,通过独立钻研课标,提升专业能力。
2、学科组内互助:在学科年级备课组内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力争做到备课组内教师“带着问题和思考来,带着收获和建议离开”。
3、骨干教师引领:帮助教师解决课标研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指导教师优化课标解读方法,深化对课标的认识和理解,形成研读成果。
4、实践反思:通过教学实践,反思课标解读的效度,以促进教学策略的优化。
分解课程标准是理解并落实课程标准的一项专业活动,只有参与分解的过程,教师才能完整理解课程标准;只有实现合理的分解,教师才能贯彻落实课程标准。作为教师,理解、细化并落实国家课程标准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只有从事课程标准分解的专业活动,才能形成学科的“大观念”,才能从“基于教材的教学”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才能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我校教师要利用周五大教研的时间,发挥好备课组的集体优势,共同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分解,聚焦课堂,深入贯彻和落实我校“生本化有效性教学”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3.举例说明受精过程。
4.使用高倍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5.阐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2)精子的形成过程。(3)受精作用的过程。2.教学难点
(1)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2)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3)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教学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3.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4.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2.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第3节
伴性遗传
一、教学目标
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3.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伴性遗传的特点。2.教学难点
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学目标
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3.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3.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2.教学难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第3节 DNA分子的复制
一、教学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复制。2.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2.教学难点
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2.运用数学方法说明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3.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2)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2.教学难点
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第4章
基因的表达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教学目标
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2.教学难点
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一、教学目标 1.解释中心法则。
2.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中心法则。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2.教学难点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2.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第2节
染色体变异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2.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3.进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2.教学难点
(1)染色体组的概念。
(2)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3)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第3节
人类遗传病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2.进行人类遗传病的调查。3.探讨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4.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以及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2.教学难点
(1)如何开展及组织好人类遗传病的调查。(2)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第6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1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一、教学目标
1.简述杂交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2.举例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3.讨论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2.教学难点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
第2节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一、教学目标
1.简述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举例说出基因工程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3.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2)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问题。2.教学难点
(1)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转基因生物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来由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2.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4.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3)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2.教学难点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目标
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3.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4.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5.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2.教学难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
5.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材目录 篇五
新课标人教A版
必修一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1.1 集合
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I)
2.1 指数函数
2.2 对数函数
2.3 幂函数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3.1 函数与方程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二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2 直线的方程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四章 圆与方程
4.1 圆的方程
4.2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4.3 空间直角坐标系
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三
第一章 算法初步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
1.2 基本算法语句
1.3 算法案例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统计
2.1 随机抽样
2.2 用样本估计总体
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概率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
3.2 古典概型
3.3 几何概型
本章小结与复习
必修四
第一章 三角函数
1.1 任意角和弧度制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5 函数y=Asin(x+)的图象
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平面向量
2.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五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2 应用举例
1.3 实习作业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数列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2.2 等差数列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 等比数列
2.5 等比数列前n项和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不等式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3.4 基本不等式ab ≤
ab2(a≥0,b≥0)
本章小结与复习
选修1——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 命题及其关系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椭圆
2.2 双曲线
2.3 抛物线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导数及其应用
3.1 变化率与导数
3.2 导数的计算
3.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1——2 第一章 统计案例
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1.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证明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
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四章 框图
4.1 流程图
4.2 结构图
本章小结与复习
综合复习与测试 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命题及其关系
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曲线与方程
2.2椭圆
2.3双曲线
2.4抛物线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3.2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本章小结与复习
选修2——2 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
1.1变化率与导数
1.2导数的计算
1.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1.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1.5定积分的概念
1.6微积分基本定理
1.7定积分的简单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3数学归纳法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
3.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本章小结与复习
选修2——3
第一章 计数原理
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1.2排列与组合 1.3二项式定理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2.2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2.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2.4正态分布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统计案例
3.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3.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本章小结与复习
新课标人教B版
必修一
第一章 集合
1.1 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函数
2.1 函数
2.2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
2.3 函数的应用(I)
2.4 函数与方程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基本初等函数(I)
3.1 指数与指数函数
3.2 对数与对数函数
3.3 幂函数
3.4 函数的应用(II)
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二
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1.1 空间几何体
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2.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
2.2 直线方程
2.3 圆的方程
2.4 空间直角坐标系
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三
第一章 算法初步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
1.2 基本算法语句
1.3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统计
2.1 随机抽样
2.2 用样本估计总体
2.3 变量的相关性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概率
3.1 随机现象
3.2 古典概型
3.3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
3.4 概率的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四
第一章 基本初等函数(Ⅱ)
1.1 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平面向量
2.1 向量的线性运算
2.2 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
2.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4 向量的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3.1 和角公式
3.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
3.3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五
第一章 解斜角三角形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2 应用举例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数列
2.1 数列
2.2 等差数列
2.3 等比数列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不等式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3.2 均值不等式
3.3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3.4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
3.5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本章小结与复习
选修1——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 命题与量词
1.2 基本逻辑联结词
1.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椭圆
2.2 双曲线
2.3 抛物线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导数及其应用
3.1 导数
3.2 导数的运算
3.3 导数的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1——2
第一章 统计案例,1.1独立性检验
1.2回归分析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2复数的运算
第四章 框图,4.1流程图
4.2结构图
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 命题与量词
1.2 基本逻辑联结词
1.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曲线与方程
2.2 椭圆
2.3 双曲线
2.4 抛物线
2.5 直线与圆锥曲线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3.2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2——2
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
1.1 导数
1.2 导数的运算
1.3 导数的应用
1.4 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3 数学归纳法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
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
3.2 复数的运算
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2——3 第一章 计数原理
1.1 基本计数原理
1.2 排列与组合 1.3 二项式定理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概率
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2.2 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
2.3 随机变量的数学特征
2.4 正态分布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统计案例
3.1 独立性检验
3.2 回归分析
本章小结与复习
北师大版
必修一
第一章 集合
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2 集合的基本关系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函数
2.1 生活中的变量关系
2.2 对函数的进一步认识
2.3 函数的单调性
2.4 二次函数性质的再研究
2.5 简单的幂函数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3.1 正整数指数函数
3.2 指数概念的扩充
3.3 指数函数
3.4 对数
3.5 对数函数
3.6 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四章 函数应用
4.1 函数与方程
4.2 实际问题的函数建模
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二
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1.1 简单几何体
1.2 三视图
1.3 直观图
1.4 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
1.5平行关系
1.6 垂直关系
1.7 简单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
1.8 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的简单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解析几何初步
2.1 直线与直线的方程
2.2 圆的圆的方程
2.3 空间直角坐标系
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三
第一章 统计
1.1 统计活动:随机选取数字
1.2 从普查到抽样
1.3 抽样方法
1.4 统计图表
1.5 数据的数字特征
1.6 用样本估计总体
1.7 统计活动:结婚年龄的变化
1.8 相关性
1.9 最小二乘估计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算法初步
2.1 算法的基本思想
2.2 算法的基本结构及设计
2.3 排序问题
2.4 几种基本语句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概率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
3.2 古典概型
3.3 模拟方法--概率的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四
第一章 三角函数
1.1 周期现象与周期函数
1.2 角的概念的推广
1.3 弦度制
1.4 正弦函数
1.5 余弦函数
1.6 正切函数
1.7 函数的图像
1.8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平面向量
2.1 从位移、速度、力到向量
2.2 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法
2.3 从速度的倍数到数乘向量
2.4平面向量的坐标
2.5 从力做的功到向量的数量积
2.6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2.7 向量应用举例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形
3.1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3.2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3.3 半角的三角函数
3.4 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与积化和.3.5 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五
第一章 数列
1.1 数列
1.2 等差数列
1.3 等比数列
1.4 数列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解三角形
2.1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2.2 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
2.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不等式
3.1 不等关系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
3.3 基本不等式
3.4 简单线性规划
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1——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 命题
1.2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1.3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1.4 逻辑联结词“且”或“非”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圆柱曲线与方程
2.1 椭圆
2.2 抛物线
2.3双曲线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变化率与导数
3.1 变化的快慢与变化率
3.2 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3.3 计数导数
3.4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四章 导数应用
4.1 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
4.2 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1——2 第一章 统计案例
1.1 回归分析
1.2 独立性检验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框图
2.1 流程图
2.2 结构图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推理与证明
3.1 归纳与类比
3.2 数学证明
3.3 综合法与分析法
3.4 反证法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四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4.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4.2 复数的四则运算
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 命题
1.2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1.3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1.4 逻辑联结词“且”或“非”.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2.1 从平面向量到到空间向量
2.2 空间向量的运算
2.3 向量的坐标表表示和空间向量.2.4 用向量讨论垂直与平行
2.5 夹角的计算
2.6 距离的计算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3.1 椭圆
3.2 抛物线
3.3 双曲线
3.4 曲线与方程
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2——2
第一章 推理与证明
1.1 归纳与类比
1.2 综合法与分析法
1.3 反证法
1.4 数学归纳法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变化率与导数
2.1 变换的快慢与变化率
2.2 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2.3 计数导数
2.4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2.5 简单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导数应用
3.1 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
3.2 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四章 定积分
4.1 定积分的概念
4.2 微积分基本定理
4.3 定积分的简单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五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5.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5.2 复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本章小结与复习
苏教版
必修一
第一章 集合
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1.2 子集、全集、补集
1.3 交集、并集
第二章 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
2.1 函数的概念和图像
2.2 指数函数
2.3 对数函数
2.4 幂函数
2.5 函数与方程
2.6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必修二
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1.1 空间几何体
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2.1 直线与方程
2.2 圆与方程
2.3 空间直角坐标系 必修三
第一章 算法初步
1.1 算法的含义
1.2 流程图
1.3 基本算法语句
1.4 算法案例
第二章 统计
2.1 抽样方法
2.2 总体分布的估计
2.3 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2.4 线性回归方程
第三章 概率
3.1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3.2 古典概型
3.3 几何概型
3.4 互斥事件 必修四
第一章 三角函数
1.1 任意角、弧度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二章平面向量
2.1 向量的概念与表示
2.2 向量的线性运算
2.3 向量的坐标表示
2.4 向量的数量积
2.5 向量的应用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3.1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3.2 二倍角的三角函数
3.3 几个三角恒等式 必修五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 正弦定理
1.2 余弦定理
1.3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
第二章 数列
2.1 数列
2.2 等差数列
2.3 等比数列
第三章 不等式
3.1 不等关系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
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3.4 基本不等式ab ≤
ab2(a≥0,b≥0)选修1——1
第1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命题及其关系
1.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2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圆锥曲线
2.2椭圆
2.3双曲线
2.4抛物线
2.5圆锥曲线与方程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3章 导数及其应用
3.1导数的概念
3.2导数的运算
3.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3.4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1——2
第1章 统计案例
1.1假设检验
1.2独立性检验
1.3线性回归分析
1.4聚类分析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2章 推理与证明
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3公理化思想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3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数系的扩充
3.2复数的四则运算
3.3复数的几何意义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4章 框图
4.1流程图
4.2结构图
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2——1
第1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命题及其关系
1.2简单的逻辑连接词
1.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本章小结与复习第2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圆锥曲线
2.2椭圆
2.3双曲线
2.4抛物线
2.5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2.6曲线与方程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3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3.2空间向量的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2——2 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
1.1导数的概念
1.2导数的运算
1.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1.4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5定积分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3数学归纳法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数系的扩充
3.2复数的四则运算
3.3复数的几何意义
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2——3 第一章 计数原理
1.1两个基本原理
1.2排列
1.3组合
1.4计数应用题
1.5二项式定理
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 概率
2.1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
2.2超几何分布
2.3独立性
2.4二项分布
2.5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2.6正态分布
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三章 统计案例
3.1独立性检验
3.2回归分析
本章小结与复习
湘教版
必修一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
1.1 集合
1.2 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
2.1 指数函数
2.2 对数函数
2.3 幂函数
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二
第三章 三角函数
3.1 弧度制与任意角
3.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3.3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4 函数y=Asin(x+)的图象与性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四章 向量
4.1 什么是向量
4.2 向量的加法
4.3 向量与实数相乘
4.4 向量的分解与坐标表示
4.5 向量的数量积
4.6 向量的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五章 三角恒等变换
5.1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5.2 二倍角的三角函数
5.3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三
第六章 立体几何初步
6.1 空间的几何体
6.2 空间的直线与平面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七章 解析几何初步
7.1 解析几何初步
7.2 直线的方程
7.3 圆与方程
7.4 几何问题的代数解法
7.5 空间直角坐标系
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四
第八章 解三角形
8.1 正弦定理
8.2 余弦定理
8.3 解三角形的应用举例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九章 数列
9.1 数列的概念
9.2 等差数列
9.3 等比数列
9.4 分期付款问题中的有关计算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十章 不等式
10.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0.2 一元二次不等式
10.3 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
10.4 简单线性规划
本章小结与复习必修五
第十一章 算法初步
11.1 算法概念和例子
11.2 程序框图的结构
11.3 基本的算法语句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十二章 统计初步
12.1 随机抽样
12.2 数据表示和特征提取
12.3 用样本估计总体
12.4 变量的相关性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十三章 概率
13.1 概率的意义
13.2 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
13.3 古典概型
13.4 随机数与几何概型
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1——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 命题的概念和例子
1.2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椭圆
2.2 双曲线
2.3 抛物线
2.4 圆锥曲线的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导数及其应用
3.1 导数概念
3.2 导数的运算
3.3 导数在研究函数的应用
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1——2 第四章 点数统计案例
4.1 随机对照实验案例
4.2 事件的独立性
4.3 列联表独立性分析案例
4.4 一员线性回归案例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五章 推理与证明
5.1 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5.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六章 框图
6.1 知识结构图
6.2 工序流程图
6.3 程序框图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七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
7.1 解方程与数系的扩充
7.2 复数的概念
7.3 复数的四则运算
7.4 副数的几何表示
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 命题及其关系
1.2 简单逻辑联结词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椭圆
2.2 双曲线
2.3 抛物线
2.4 圆锥曲线的应用
2.5 曲线与方程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 尝试用向量处理空间图形
3.2 空间中向量的概念和运算
3.3 空间向量的坐标
3.4 直线的方向向量
3.5 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
3.6平面的法向量
3.7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所成.3.8 点到平面的距离
3.9 共面与平行
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2——2
第四章 导数及其应用
4.1 导数概念
4.2 导数的运算
4.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4.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4.5 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五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
5.1 解方程与数系的扩充
5.2 复数的概念
5.3 复数的四则运算
5.4 复数的几何表示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六章 推理与证明
6.1 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6.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6.3 数系归纳法
本章小结与复习选修2——3
第七章 计数原理
7.1 两个计数原理
7.2 排列
7.3 组合
7.4 二项式定理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八章 统计与概率
8.1 随机对照试验
8.2 概率
8.3 正态分布曲线
8.4 列联表独立性分析案例
8.5 一元线性回归案例
本章小结与复习
高中沪教版
高一上册
第一章 集合和命题
1.1 集合
1.2 四种命题的形式
1.3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不等式
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3 其他不等式的解法
2.4 基本不等式及其运用
2.5 不等式的证明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函数的基本性质
3.1函数的概念
3.2函数关系的建立
3.3函数的运算
3.4函数的基本性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四章 幂函数、指函数和对数函数4.1 幂函数的性质和对数函数 4.2 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本章小结与复习高一下册
第四章 幂函数、指函数和对数函数
4.1 对数
4.2 反函数
4.3 对数函数
4.4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五章 三角比
5.1 任意角的三角比
5.2 三角恒等式
5.3 解斜三角形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六章 三角函数
6.1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6.1 反三角函数与最简三角方程
本章小结与复习高二上册
第七章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7.1 数列
7.2 数学归纳法
7.3 数列的极限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八章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8.1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运算
8.2向量的数量积
8.3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
8.4向量的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九章 矩阵和行列式初步
9.1 矩阵
9.2 行列式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十章 算法初步
10.1算法的概念
10.2程序框图
本章小结与复习高二下册 第十一章 坐标平面上的直线
11.1直线的方程
11.2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11.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1.4点到直线的距离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十二章 圆锥曲线
12.1曲线和方程
12.2圆的方程
12.3椭圆的标准方程
12.4椭圆的性质
12.5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2.6双曲线的性质
12.7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12.8抛物线的方程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十三章 复数
13.1复数的概念
13.2复数的坐标表示
13.3复数的加法与减法
13.4复数的乘法与除法
13.5复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
13.6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本章小结与复习高三上册
第十四章 空间直线与平面
14.1平面及其基本性质
14.2 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14.3 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14.4 空间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十五章 简单几何体
15.1 多面体的概念
15.2 多面体的直观图
15.3 旋转体的概念
15.4 几何体的表面积
15.5 几何体的体积
15.6 球面距离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十六章 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
16.1技术原理Ⅰ—乘法原理
16.2排列
16.3技术原理Ⅱ—加法原理
16.4组合
16.5二项式定理
本章小结与复习高三下册
第十七章 概率论初步
17.1古典概念
17.2频率与概念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十八章 基本统计方法
18.1总体和样本
18.2抽样技术
18.3统计估计
18.4实例分析
6.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 篇六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Na2O和Na2O2性质的探究,掌握Na2O2的重要化学性质及用途。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初步学会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学会从同类化合物找出性质的差异性、相似性,形成规律性的知识的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对比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与探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运用对比教学,培养学生对比研究的思维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善于合作的科学品质,树立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Na2O2与H2O,Na2O2与CO2的反应及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同学们,俗话说“水火不相容”。水可以用来灭火,那水可不可以用来生火呢?今天,我给大家做一个小魔术,叫“滴水生火”,大家看好了
【实验演示】滴水生火
【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讨论】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引入】奥妙是什么?——过氧化钠,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钠的重要化合物。首先学习钠的氧化物
【提问】(1)钠有哪些氧化物?
(2)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颜色、状态以及化合价是怎样的?
(3)氧化钠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书写氧化钠与水、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种钠的氧化物,接下来继续学习钠的另一种氧化物——过氧化钠
【问题引导】过氧化钠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实验3-5:探究Na2O2和水反应
操作+现象
初步结论
把水滴入少量的Na2O2中,现象_____________;
有O2产生
带火星的火柴伸入试管内,现象:__________;
有O2产生
手触摸试管外壁,现象:_____________
反应放热
加1-2滴酚酞溶液,
现象:______________;
生成碱(NaOH)
【问题引导】请说明从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学生活动】书写Na2O2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该反应的反应类型,并用双线桥进行分析。
【分析推理】通过对比氧化钠与水、过氧化钠与水,推测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问题引导】结合Na2O2的化学性质,Na2O2可能有那些用途呢?
【问题引导】展示食用纯碱、食用小苏打商品图片,提出探究问题
Na2CO3
NaHCO3
(1)在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0.5g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观察二者外观上的细小差别,记录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白色粉末
白色细小晶体
(2)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5滴水,振荡试管,观察现象。并用手摸一摸试管底部,有什么感觉?
加水结块成
晶体,放热
加水部分溶解,感受不到热量变化
(3)继续向两支试管内加4mL的水,用力振荡,有什么现象?
振荡长时间后可溶解
振荡长时间后仍有固体剩余
(4)向试管内滴入1~2滴酚酞溶液,各有什么现象?
溶液变红
(较深)
溶液变
微红色
初步结论
两者都易溶于水,其中Na2CO3更易溶于水;
碳酸钠溶液碱性比碳酸氢钠强。
【问题引导】请说明从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提出问题】通过小苏打的用途介绍,引出热稳定性的探究
实验装置图
Na2CO3
NaHCO3
澄清石灰水
不变浑浊
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
结论
受热不分解
具有热稳定性
受热易分解
热稳定性差
【问题引导】请说明从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提出问题】通过碳酸氢钠药片的适用症,推出碳酸氢钠可以和盐酸反应,
写出碳酸钠和碳酸钠反应的方程式。
【小结】
7.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之我见 篇七
目前, 高中新课改突出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新理念, 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在英语课堂上, 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形式, 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 很难进行实质性的自主和合作。突出表现在:
1. 自主学习无法真正达到良好的效果。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中, 有些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如果由学生自己选, 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 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漫无边际、没有主题。学生所讨论和研究的大多数是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因此, 如果失去了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则学生实际上不会有什么收获。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
2. 合作学习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如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 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学生在合作时不够主动, 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 又比如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不够, 从而使课堂气氛看起来很活跃, 但实际上思维的含金量很低, 效果很差。
3. 对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
高中英语新课改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 要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素质教育, 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 仍采用应试教育的模式, 讲解语法、词汇知识, 缺乏对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课内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 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运用缺少实践环境, 导致一些高中生不能熟练地使用学过的语言, 以口头形式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终导致一部分学生“听不懂, 讲不出”。
4. 阅读教学缺乏一定的拓展性和延伸性。
目前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仍以阅读短篇文章为主, 而阅读中、长篇文章和英语原文小说节选的机会相对较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知识拓展与积累词汇的空间, 同时学生阅读长篇文章所需的耐力也得不到磨炼。
二
上述缺陷导致众多高中毕业生的词汇量偏少, 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达不到与之相应的水平, 这与现代基础教育的英语课程改革发展极不协调。因此,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认真思考: (1)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适应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2) 教学活动主要以课本为主, 但课本并不是英语学习的唯一蓝本。那么, 怎样才能把课本内容教学与学生实际能力水平提高有机结合呢?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 尝试把课本作为一种资源, 进行有效利用和重新组合。例如, 在每一个模块 (Module) 中, 教师通过对话形式导入一个话题, 然后围绕这一话题让学生以pair work, group work和individual work的形式, 通过讨论, 最后以写作表达的方式把课本中的Introduction, Speaking和Writing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培养了他们的互助与合作精神。另外, 除了课本上的Reading passage和cultural corner文章之外, 教师还可以根据所学语言内容介绍一些相关的英语背景资料, 或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材料, 这样在扩大词汇量的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语法教学要改变以往老师讲, 学生抄的模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认知水平上, 启发他们通过对比、归纳、应用、总结的步骤, 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除了这些, 情感培养也很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学好, 情感的培养必不可少。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情感方面, 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激励学生, 更要鼓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营造赶、帮、超和互帮互学的氛围, 用集体荣誉感、成就感把全体同学团结在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 共创良好成绩。在情感培养方面, 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水平、领导艺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总之, 在教学中我们要熟悉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项目标。在设计教学任务项目时, 把握任务目标与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之间的吻合程度, 积极采取既符合教学内容需要, 又适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既能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条件, 又能确立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方法, 从而避免漫无目的的虚假自主活动。同时, 还要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制订实施计划, 对自主学习的结果作合理的评价, 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成就感,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摘要: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的基础是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和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创新能力,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8.新课标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策略 篇八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英语;词汇教学;重要性;教学策略
一、前言
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指出,词汇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词义、词的搭配和用法。为了解决词汇量大所带来的困难,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方法,要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英语词汇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具备在综合语言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词汇的能力。为此,新课程标准在参考权威词频统计结果和综合了国内现行教材词汇表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了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际中所需的词汇,力求与其他非英语国家的标准接轨。
二、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学家金斯(Wilkins,1976)的一句“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精辟地道出了词汇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没有语法就不能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离开了高效率的词汇学习,语言知识的掌握便无从谈起,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事实上,词汇量要求过低确实一直是影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效率和制约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的一大障碍。近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重点集中在语用、语篇、交际能力和学习策略研究等方面,而语音、语法、词汇,语言的三大要素的地位似乎日趋下降。有的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了信心,造成差生面扩大,大量的学生学习兴趣锐减。可见高中生学习英语最苦恼的,最为困难的问题是记不住单词。“单词是英语的生命”,显然记牢单词是学习英语中首要解决的问题,而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自学能力是词汇教学的核心与归宿。
三、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策略
1.运用趣味性的词汇联想记忆法,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了解他们的特点。中学生精力旺盛,兴趣广泛,注意力容易分散,持久性不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采用适合他们性格和年龄特征的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在讲解词汇时,如果教学语言单一、枯燥,学生必然会觉得索然无味。反之,如果把讲解词语与适当补充与其相关的知识、笑话或英、美英语、习语、谚语及相关词语典故相结合的话,不仅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扩大其知识面,开阔其视野。其次,要使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积极地参与课堂的语言实践,就要求教师设法利用各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和教具,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使用一些直观教具和计算机、实物投影等先进的电化设备进行词汇教学,能使词汇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直观,加深学生对词汇的印象,强化学生的记忆。在教学选修七Unit 4的新单词roof时,笔者通过PPT展示以下有趣的联想巧记法,与学生互动,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巧妙地归纳了以f或fe结尾的名词单数改为复数的变化规律。
一般将f或fe变为v再加es.
巧记:小偷的妻子用树叶当刀子把架子下的狼砍成两半,然后自杀。
学生归纳:The thieves’wives used the leaves as knives to cut the wolves under the shelves into halves and then ended their lives by themselves.
但有些以f或fe结尾的名词单数变复数,直接加“s”。
巧记:海湾边、悬崖上,首领屋顶遥相望;
谁说他们无信仰,证据写在手帕上。
还有暗礁保险箱!
学生归纳:gulf,cliff,chief,roof,belief,proof,handkerchief,reef,safe.
2.采取比较归纳法,帮助学生区分易混淆词
理解了的内容,就容易记住,理解得越深刻,记忆得越牢固。比较归纳法可以使学生对词语有了正确的理解,又避免了学生只会在单词表中对其各种意义死记硬背。教师可以通过近音词、近形词、近义词等对比辨析,同音异形词、词语搭配等比较归纳,以新带旧、以旧学新,对新旧知识联系以加深理解和记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从而有效地区分易混淆词语,提高学习效率。对常用的近义词或词组,如divide,separate;suggest,advise,recommend;dial,call;run out,run out of等应该及时帮助学生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以便他们在实际运用中正确使用。在帮助学生比较归纳的同时,应结合语境语篇,使所教的词汇在一定的情景中呈现,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把抽象概念的词放在短语、句子或课文中教,使学生对词的理解具体化。
3.运用英语构词法,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英语词汇总量虽上百万,但基本构词成分却是有限的。无论就音形而言,还是就意义而言,每个英语词都同其他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整个英语词汇系统中的一个分子。”(胡春洞,1990)由此可见,英语词汇量虽然庞大,但它本身却有其内在的规律和很强的系统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词汇的这些特点,立足于词汇系统之上,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构词法,并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发现,这样的学习有学生亲自的参与,更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掌握基本的构词法将会大大有助于突破记忆单词的难关。构词法通常有转化、合成、派生等。转化法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的使用功能,如comfort,support,desire,dry,cool等名词或形容词均可以转化为动词使用。合成法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如:workmate,highway,railway,hardship,friendship等大量单词。派生法在构词法学习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与social 有关的词汇有society, socialist,socialism等。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构词法知识后,笔者就坚持让他们自主收集每个单元的兼类词和同族派生词,这样他们在对词汇的识别、发音、理解、记忆和使用以及扩大词汇量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4.通过多元化练习反复识记,巩固所学词汇
人的记忆时间有长有短,按照人的记忆规律,一般在一定时间内对新接触的事物名称通过三到五次反复就可熟记在心。所以词汇教学除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外,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复习巩固。通过多种方式对单词进行系统的复习来帮助学生是有必要的。课堂上教单词时,让学生对所学的词汇进行重复识记,加深印象;讲解课文时,结合教材的内容有机自然地再现课后练习,安排相应的听写、翻译、完成句子、同义转换、造句等,使学生在多次的复现中巩固所学词汇。
此外,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CAI课件,创设情景呈现单词,集词汇、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能让学生尽快理解词义,提高记忆效率。在呈现目标词汇的书面文字信息时,配以相关视觉图像资料和听觉音响资料,学习者对词汇知识信息的增添将会更迅速、更丰富、更有效,因为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扩展增添的渠道,还能有效触发各种信息增添活动。此外,学习者通过建构视觉图像、听觉音响和书面文字信息之间相互关联的提示线索而帮助对记忆中储存的信息进行恢复和提取。
四、结论
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词汇量的大小是衡量学生英语学习水平高低的直接标志。英语教师应该深刻领会新课标中词汇教学的理念,全面了解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将单词的音、形、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注意及时巩固复习,增强英语词汇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词汇,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英语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琳.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文宇.观念、策略与英语词汇记忆[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01).
[3]范琳,王庆华.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分类组织策略实验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03).
[4]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9.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82页 篇九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 总 课时 课 题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 学
目 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教方学法
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教 材 分 析
重点
1.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资料分析〕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与讨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H2CO3H+ +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基础题
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A.Fe2+ B.K+ C.Na+ D.Ca2+ 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
A.浮肿 B.手足抽搐 C.贫血 D.尿毒症
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
A.组织中氧气的浓度 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
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D.细胞中ATP的数量 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A.组织液
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和组织液 D.消化道和组织液
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A.血浆、体液和体液 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9.右图是人的体温变化简图,请据图回答:
(1)当人受到寒冷刺激时,可通过神经和激素的调节来
维持正常的体温,此时体内分泌量明显上升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当肌肉运动时,体温迅速升高,最高可达______℃,此时,机体可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使散热量大增,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
(3)由于体温过高,引起死亡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生了大量的乳酸。请回答下列的问题:(1)从电离的角度看,此代谢的反应物、生成物各属于什么物质?
(2)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H2CO3/NaHCO3这对缓冲物质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这一反应会使乳酸原有的电离平衡发生什么变化?(3)这些变化具有什么生理意义?你做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什么? 1.C 2.C 3.A 4.A 5.D 6.A 7.B 8.C
9.1)甲状腺激素;腺上腺素
2)40;皮肤血管舒张 汗液的分泌增多
3)体温过高,酶活性丧失,新陈代谢停止,造成机体死亡10.(1)葡萄糖作为反应物属于非电解质,生成物乳酸为电解质(2)使乳酸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
(3)上述变化使得血液中pH改变较小,从而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由于生成大量的乳酸钠和碳酸使氢离子浓度减小;由于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中的酸碱度影响不大 拓展题
(1)A鼠生活在干燥环境中
(2)有氧呼吸产生水;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产生水
(3)通过皮肤汗液蒸发失水,通过呼吸失水
(4)B书会首先死亡,因为AB鼠代谢产生的水基本相等,但B鼠蒸发失水和粪便失水均较A鼠多
作 业
教 学 后 记
个人备课录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 总课 题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教 学
目 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教方学法
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教 材 分 析 重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教具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课时 过
程
[引入] 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
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内环境会因此而剧烈变动吗?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思考:在非典时期,我们每天都要测好几次体温,早上、中午、晚上的体温是否相同?你周围的同学的体温是否相同?大致相差多少?何为稳态?
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的。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__________,使各个器官、系统__________,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_________叫做稳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思考: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
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__________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葡萄糖才能够正常分解提供能量?在何种情况下酶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
_____________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教
学
过
程
典型例题
例
1、从事养殖业的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大多数海产鱼类不能在淡水中生存,因为在淡水中()A.氧浓度较低
B.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C.缺少食用的动、植物 D.二氧化碳浓度较高
解析:海水的浓度高,海产鱼类长期适应环境,细胞内无机盐浓度与海水浓度是相当的,如在淡水中生活,细胞就会吸水,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答案:B
例2、(2003年上海)某人患急性肠胃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生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
A.提供能量
B.供给营养
C.维持水分代谢的平衡
D.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
解析: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人体内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患肠胃炎的病人,典型的症状是腹泻,此时消化道吸收水分的能力降低,导致人体内缺水,因此要给病人输液补充水分,输液时要给病人输生理盐水,以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
【自我诊断】
●基础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A.温度
B.酶
C.pH D.渗透压
2.下列哪项叙述适于描述稳态的生理意义()A.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B.使体液的PH值维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维持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4.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5、“人类不能生活在纯氧的环境中”,这一叙述是()A、不对的,因为身体细胞需要氧,以氧化有机物获得能量
B、不对的,因为人体所吸收的纯氧经呼吸道进入血液时,已有许多CO2产生,不影响呼吸的调节。
C、对的,因为血液中应有适量的CO2作为调节呼吸作用的物质
D、对的,因为纯氧会使身体细胞的氧化作用太剧烈,而无法维持恒定性
6、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7、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肾小管在吸收水的同时吸收盐 B、渴的时候体内水绝对少
C、肾小管对盐的重吸收要消耗能量
D、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有拮抗作用、下列关于生命活动的调节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因而生长素是种高效的酶
B、生长素总是从高处向低处运输 C、CO 2可以有效刺激呼吸中枢,从而使呼吸加深加快,因而CO2也可以调节生命活动,属于体液调节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让血糖浓度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因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拓展题
9、帕金森氏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运动时不自主地震颤,患者十分痛苦。瑞典科学家卡尔松的研究表明,神经末梢中的“多巴胺”缺乏是帕金森氏症的病因,并找到了“多巴”作为缓解该病的有效药物,卡尔松因此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现在已知“多巴”可以在人体内转化成“多巴胺”;而一种名为“利血平”的药物可耗竭神经末梢中的多巴胺。为了验证“多巴胺缺乏是引起运动震颤的原因”,请你依据所给的材料和用品来补充和完善实验设计的方法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一)主要实验材料和用品:小鼠、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多巴溶液等。
(二)实验步骤:
(1)把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分为数量相等的A、B两组。
(2)A组注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随后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观察并记录小鼠的运动状况。
(3)继续实验:A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续饲养,观察并记录小鼠的运动状况。
(三)预测实验结果:
A组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某同学设计了一个验证“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的结论实验。材料:如图所示健康植物若干,不含(或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剪刀等
步骤:第一步:取两盆长势相同的植物,去除顶芽,分别标号甲、乙。
第二步:用剪刀剪去甲盆植物叶片C在叶柄断口敷上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乙不作处理。第三步:甲乙两植物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叶柄C的情况。问题: ⑴实验中去掉顶芽有无道理?为什么?
该同学用叶片C作研究对象有无不当?为什么? ⑵如对不当之处作了修改,该同学可能得到的实验现象是
⑶如果让你参与实验,你准备如何完善设计?
参考答案:
1. B 2.D 3.C 4.D
5、C
6、D
7、C
8、C 2. 9.(3)注射一定浓度的多巴溶液 注射等量的生量盐水
(三)注射利血平后出现运动震颤(1分),注射多巴后运动恢复正常(1分)实验过程中始终运动正常
10、⑴有,避免顶芽产生生长素的影响 有不当,应选用A作研究对象,如选C还有AB叶片产生的生长素的影响 ⑵叶柄脱落 不能 ⑶另设第三组丙 去掉A叶片 在叶柄断口敷上含生长素的羊毛脂 叶柄A不脱落 作 业
教 学 后 记
个人备课录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 总 课时 课 题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教 学
目 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教方学法
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教 材 分 析 重点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2)人脑的高级功能。
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教具
实物投影、课件 教
学
过
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师提示。〔提示〕: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
非条件反射(先天的);条件反射(后天的)。
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缺一不可)。〔问题〕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什么是兴奋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呢?
(二)兴奋的传导
1.神经纤维上传导(双向性)(1)未受刺激时:膜外--正电位 膜内--负电位
(2)某部位受刺激生兴奋时,该部位
膜外由“正”→“负”膜内由“负”→“正”
(3)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
(4)兴奋以电流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2.细胞间的传递
(1)突触的定义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2)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①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的膜;
②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③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3)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作用
(4)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因为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使后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而不能按相反的方向传递。
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三)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1.中央前回第一运动区
中央前回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有关。
2.言语区
(1)运动性失语症 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2)听觉性失语症 听不懂--听觉性失语症
3.大脑皮层与内脏活动的联系
4.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协调统一
神经系统是人和高等动物的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各项生命活动一般都是在大脑皮层、下丘脑、植物性神经等共同调节作用下才得以协调进行。
(四)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在动物体内是同时存在的,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二者这两种调节作用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
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如性激素的分泌就是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的;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就是大脑的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在上述这两种调节作用中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
典型例题
例1.电在生物学研究中用途广泛。右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现在E处施加电剌激,使其兴奋。受到剌激后,E处膜内外电位变
化及其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
A.内负外正,向下 B.内负外正,向上
C.内正外负,向下 D.内正外负,向上
解析:神经细胞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到剌激后发生电位逆转,成为内正外负。而在突触部位的兴奋传导,具有单向性,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答案:C
例2.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为了研究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进行了相关实验。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1)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___,能代表反射弧的结构为(用图中序号表示)______________;
(2)刺激图中b点,则b点发生的膜电位变化是________,图中______点可发生兴奋;(3)若刺激d点,图中_________点可发生兴奋;
(4)由图中可看出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图中共有突触_____________个。
(5)由此说明: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_____________。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是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具有双向性,而在突触部位的兴奋传导,具有单向性,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
答案:(1)神经中枢 ①②③④⑤(2)由外正内负变成内正外负 acde(3)ce(4)胞体或树突 3(5)双向的 单向的 神经递质只能有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目标检测:
1.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准确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
2.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3.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 是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4.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A.轴突→树突→细胞体 C.树突→细胞体→轴突
B.轴突→细胞体→树突 D.细胞体→树突→轴突
5.下图所示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A.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D.以上说法都对
6.下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请回答:
(1)对反射弧结构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代表传出神经 B.③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
C.M代表效应器 D.S代表感受器
(2)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
A.冲动在S中单向传导B.冲动在②中单向传导
C.冲动在③中单向传导D.冲动在①中单向传导
(3)在③中与兴奋传导有关的化学递质是______________。
(4)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处,分别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Ⅱ、Ⅲ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Ⅱ处,肌肉_____;刺激Ⅲ处,肌肉______。(5)在离肌肉5毫米的工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3.5毫秒后开始收缩,在离肌肉50毫米的Ⅱ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5.0毫秒后开始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为:_____毫米/毫秒。
答案
1.B 2.D 3. A4.D 5.B 6.(1)A(2)C(3)乙酰胆碱或单胺类物质(4)收缩 无反应(5)30 作 业
教 学 后 记
个人备课录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 总 课时 课 题
第二章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教 学
目 标
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2.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3.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4.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教方学法
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教 材 分 析
重点
(1)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2)血糖平衡的调节。
难点
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
教具
实物投影仪,计算机
教
学
过
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计算:如果仅靠血液中的葡萄糖,马拉松运动员只能跑1 min左右(0.8~1.2 min)。
讨论:可能会导致血糖含量短暂的轻度下降,但仍能基本保持稳定,不会影响运动。因为在运动过程中,血糖会因补充肌肉消耗的糖类物质而含量下降,同时,血糖会随时从储能物质的分解、转化等得到补充。
〖板书〗
一、激素调节的发现
〖资料分析及讨论〗
1.提示:不迷信权威、创造性思维、严谨的实验设计等。
2.提示:他们的科学发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发现促胰液素;其二是发现了不同于神经调节的另一种调节方式──激素调节。
〖板书〗激素调节:有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的进行调节。
内分泌腺:腺体没有导管,它们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再由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这类腺体就叫做内分泌腺。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性腺(卵巢和睾丸)等。
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
激素的分类(部分)
〖板书〗
二、激素调节的实例
〖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师提示。
1.提示:在运动员的比赛过程中,血糖可以通过三条途径得到补充:食物中的糖类经过消化和吸收、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及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教
学
过
程
化学性质 中文名 缩写
主要来源 主要作用 含 氮 激 素
肽 类 及 蛋 白 质 激
素
释放激素(多种)
下丘脑
促进或抑制相应激素的释放
抗利尿激素 ADH 下丘脑、神经垂体
增加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水分从尿中排出
催产素
OXT
下丘脑、神经垂体
具有刺激乳腺和子宫的双重作用;促进乳腺排乳
催乳素 PRL 腺垂体、胎盘 发动和维持泌乳
胰岛素
胰岛B细胞
调节代谢,降低血糖
胰高血糖素
胰岛A细胞
调节代谢,使血糖升高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腺垂体、脑
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功能,从而调节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与释放
促胰液素
消化管
促进胆汁和胰液中HCO3-的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 TSH 腺垂体
促进甲状腺激素的释放
肾上腺素 E 肾上腺髓质
提高多种组织的兴奋性,加速代谢
甲状腺素 T4 甲状腺
调节机体代谢与生长发育
类固醇(甾体)激素
醛固酮
肾上腺皮质
调节机体的水-盐代谢: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对钾的排泄,是盐皮质激素的代表
睾酮 T 睾丸间质细胞
维持和促进男性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育
雌二醇
E2 卵泡、黄体、胎盘
维持和促进女性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育
孕酮 P 黄体、胎盘
促使子宫内膜发生分泌期的变化,为受精卵着床和妊娠的维持所必需
2.提示:这是因为这些被吸收到体内的葡萄糖部分合成糖原储存起来了,部分转化为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还有一些被氧化分解了,所以血糖含量很快恢复正常。
〖学生活动〗模型建构。分析与讨论。
〖提示〗1.乙代表胰岛。
3.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反应的结果将使体内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当血糖水平降低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减少,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从而使体内血糖水平上升到正常水平。
应用模型进行分析
提示: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体内血糖水平将会上升,多余的血糖将会从尿中排出,出现糖尿病。
〖板书〗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旁栏思考题〗生思考师提示。
〖提示〗反馈调节有正负反馈之分,其中负反馈在日常生活及人体的生理活动中都很常见。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电冰箱、空调等的调温系统都是根据负反馈原理来设计的,机体内的许多生理活动,如绝大多数激素的分泌、体温调节等都是负反馈调节的最好例子。正反馈在人的正常生理活动中也是存在的,如排尿反射、血液的凝固过程、分娩过程、月经周期中黄体生成素的释放等。日常生活中也不乏正反馈的实例,如某位学习刻苦的同学得到表扬后,学习更加刻苦。
〖与社会的联系〗生思考师提示。
提示: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与人们的饮食状况和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体力活动过少,从而造成肥胖(脂肪堆积)等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等多种应激状态,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会大量分泌,从而使血糖升高。
糖尿病的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糖尿病病人应控制进食糖类食物,减少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适量增加高纤维及淀粉类食物。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尽可能做全身运动,包括散步和慢跑等。在此基础上,适当使用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
典型例题
〖例1〗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血液内()A.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B.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C.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D.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答案:D 〖例2〗切除某动物的垂体后,血液中()
A.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也减少 B.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增加 C.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也增加 D.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减少
解析:该动物的垂体被切除后,失去了生长激素的产生场所,所以血液中该激素的浓度会下降,这样就排除了C、D。同时也失去了产生各种促激素的场所,也就没有了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答案:A
目标检测
1.下列激素中,由同一种腺体分泌的是()
A、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雄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
D、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所作用的器官分别是()
A、性腺、甲状腺、肾上腺 B、垂体、甲状腺、肾上腺
C、垂体、垂体、垂体 D、垂体、垂体、肾上腺
3.当人体长时间大量运动后,血液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等营养物质会大量消耗,此时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A、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胰岛B细胞活动减弱B、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活动都加强
C、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活动都减弱
D、胰岛A细胞活动减弱,胰岛B细胞活动加强
4.下列两种激素属于拮抗作用的是()
A、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B、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C、雌激素和孕激素 D、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5.在下列关于酶和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的调节作用密切联系 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它细胞 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6.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进入休克状态,要使其及时苏醒可注射适量()A、甲状腺激素 B、生理盐水
C、性激素 D、葡萄糖
7.下列有关动物激素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有些激素促进动物的发育 B.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 C.有些激素促进动物的生长 D.有些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8.下列包括促进血糖升高的激素最全的一组是:①胰岛素 ②胰高血糖素 ③糖皮质激素 ④肾上腺素 ⑤性激素()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教
学
过
程
9.皮肤、肠粘膜组织发生炎症时,产生和释放的组织胺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大,血浆则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水肿。组织胺对血管的这种调节方式为()
A、激素调节 B、体液调节 C、高级神经中枢调节 D、植物性神经调节 10.下列每组疾病中,由同一种激素分泌异常所引起的疾病是()
A.糖尿病和坏血病 B.侏儒症和肢端肥大症
C.呆小症和侏儒症 D.巨人症和大脖子病
答案:BCA ABDBCBB
11.右图为甲状腺活动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请用“+”(促进)或“-”(抑制)表示图中A.B.C.D四处的作用性质。A.B.C.D.(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受 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
分泌的E()的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3)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又受血液中 含量多少的调节和控制。
答案:(1)+.+.-.-(2)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3)甲状腺激素
作 业
教 学 后 记
个人备课录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 课 题
第二章 第三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教 学
目 标
1、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2、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教方学法
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教 材 分 析
重点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难点
人体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
教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
总 课时 学
过
程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复习一下前两节的相关内容。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结构基础是什么?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是以什么方式传递的?它们的速度怎样?
3、激素的分泌有着什么样的调节机制?激素从产生到起作用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1:神经调节是以反射为基本活动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的,在神经元之间是以神经递质的方式传递的。前者的传递速度非常快,后者要稍慢一些。
3:激素调节存在着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机制和反馈调节。激素在内分泌腺细胞中合成以后,通过外排作用分泌到体液中,通过体液的传送,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不同点。
它们的作用途径不同,神经调节通过的途径是反射弧,体液调节途径是体液的运输。它们的反应速度不同,神经调节速度快,体液调节速度较慢。它们的作用范围不同,神经调节范围局限,体液调节范围广泛。
它们的作用时间不同,神经调节延续时间短,体液调节延续时间长。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实例一:体温恒定的调节
不论是在炎热的环境中,还是在寒冷的环境中,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的,这种恒定有什么意义?
教
学
过
程
人体内的代谢反应是酶促反应,而酶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发挥最大的催化能力。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人体内的酶促反应就能稳定的进行,大大提高的人适应变化中的环境的能力。
体温的恒定对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人体安静时以肝脏放能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为主。热量的三处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吸、排尿和排便等。
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体温变化的刺激被下丘脑感受到后,神经系统通过反射弧产生相应反射,同时体液中如甲状腺激素等能调节体温的激素含量也会发生变化,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产热结构和散热结构发生相应变化。
在这个实例中,首先起作用的是下丘脑的体温感受器,它属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部分,分泌相关激素的内分泌腺就相当于效应器。所以,这个实例中体液体调节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它们共同作用完成对产热和散热的控制。
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1: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升高,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产生渴觉而主动饮水,结果就能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这部分属于神经调节。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就加强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增加了,就会使细胞渗透压下降,同时也会使尿量增加。这属于体液调节。
2:当人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降低,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不产生渴觉。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减少分泌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到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就减弱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减少了,就会使细胞渗透压升高,另外也会使尿量减少。
在这个实例中,下丘脑及参与了神经调节,又作为内分泌腺参与了体液调节。请同学比较分析实例一和实例二,进一步阐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1、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问题探讨:
1、既然知道做过山车是安全的,为什么心跳还会加速呢?
2、这个例子中,人体所作出的反应,那些与神经调节有关?那些与激素调节有关?你能说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吗?
生1:在重力加速度的影响下,全身的血液要进行重新分配,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虽然知道坐过山车是安全的,但不免还是有点担心,在这种状态下,内分泌系统分泌出肾上腺素等多种激素,使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上升。
生2:人由于紧张,会紧握双拳、发出叫喊等,这些反应与神经调节有关;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上升等与激素调节有关。在这种紧张的状态下,肾上腺、垂体等一接到神经系统的信号,就分泌多种激素进行应急。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处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实例一:体温恒定的调节
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1、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通过膜内外电位的变化产生()A.电荷 B.局部电场 C.局部电流 D.电势 2.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是通过()完成的
A.突触 B.突触小体 C.突触前膜 D.突触后膜
3.决定反射时间的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A.刺激强度的大小 B.感受器的兴奋性 C.中枢突触的数目 D.效应器的兴奋性 4.在1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5.在哺乳动物调节体温方面,皮肤作为()
A.感受器 B.效应器 C.感受器和效应器 D.协调中枢 6.关于兴奋的传导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兴奋时电位变为“外正内负” B.神经纤维兴奋时产生的电流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突触前膜释放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D.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至另一神经元的轴突 7.某人能读书看报,也可以写文章,但就是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大脑受损伤的区域是()A.大脑皮层运动区 B.大脑皮层言语C.大脑内侧面某一特定区域 D.下丘脑
8.人体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通过突触实现。下列对这种传递叙述错误的是()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变成电信号 C.突触处兴奋是能单向传递的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兴奋是同步的,没有延搁 9.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A.灰质 B.白质 C.神经元 D.轴突
10.关于反射和反射弧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射活动并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B.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答案:C A C C C C B D C B
作 业
教 学 后 记
个人备课录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 总 课时 课 题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四节 免疫调节 教 学
目 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爱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教方学法
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教 材 分 析 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具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免疫的概念及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
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除
,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免疫可分为
和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疫细胞()
2、免疫(发挥免疫
作用的细胞)
系统(位于:)()
免疫活性物质:。、排
。()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
第一道防线由________和_______构成 _________免疫
第二道防线由________和_______构成。免
______免疫:________产生抗体 疫 _____ _免疫
(第三道防线)______免疫:________产生抗体
2.免疫系统的组成:
教
学
过
程
3.抗原:
。如
、等。
特点:①
。应当指出的是,有时也会成为抗原,如 等。②
。③。
这种性质取决于
表面具有的某些特定的,这些物质叫做,它是 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抗原分子在 的作用下,使其内部的 暴露出来,才能发挥 的作用。)4.抗体:
①分布:。
②化学本质:。
③分泌抗体的细胞:______。5.体液免疫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免疫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过敏反应
(1)概念:
(2)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以爱滋病为例,进行分析
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是指
四、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学的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器官移植成败:___________是否一致或相近减轻排斥反应的方法:长期使用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例1、用大剂量的X射线去照射去胸腺的小鼠,小鼠可失去全部免疫功能。此时如果输给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将得到部分恢复,但与正常小鼠不同,不能产生游离抗体。如果用X射线照射后,只输给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去胸腺的小鼠产生抗体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分析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解析:该题解答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人体特异性免疫的种类有几种?认真比较淋巴细胞的种类和功能。二是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该题中每个实验的条件和结果,找出其联系和不同点。
答案:胸腺产生的是T细胞,T细胞接受刺激形成效应T细胞,进行细胞免疫,骨髓产生的是B细胞,B细胞接受刺激形成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进行体液免疫
例2、流感是一种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现有多种流感疫苗,有人注射了一种流感疫苗后,在流感流行期间未患流感,但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流感。不可能的原因是()
A.流感病毒发生了突变
B.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
C.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 D.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
解析: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由于RNA的单链结构易发生变异,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发生变异后,已有的抗体不能消灭它。也可能是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短。流感病毒不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答案:D
【目标检测】 ● 基础题
1.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C.吞噬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
D.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2.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
A.吞噬细胞、效应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B.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 C.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B细胞 D.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3.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A、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B、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就是指艾滋病
C、HIV主要由DNA、RNA 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 D、HIV在离开人体后还能存活很长时间,危害极大
4.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机制是()
A.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 B.与抗原结合使其失去活性
C.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 D.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
5.下列过程中不属于体液免疫过程的是()
A.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
B.形成效应B细胞
C.形成效应T细胞
D.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6.给健康婴儿接种卡介苗,目的是使婴幼儿体内产生()
A.效应B细胞 B.效应T细胞 C.记忆细胞 D.抗体
7.大面积烧伤时,若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原因是()
A.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损失
D.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补充,影响皮肤再生
8.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
A.抑制病菌的繁殖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C.使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
D.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
9.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效应B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病菌
D.记忆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记忆B细胞
10.在人体过敏反应中,释放的组织胺能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促进血浆从毛细血管滤出,结果出现荨麻疹,组织胺的作用属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激素调节 D.自动调节
●拓展题
11.下图表示动物细胞。请据图回答:
(1)如果②是抗体,则该细胞是______细胞。它是由________分化而来。分化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抗体从开始合成到分泌出细胞,经过的细胞结构的顺序是_________。
(3)如果该细胞是肾小管上皮细胞,与调节血钾和血钠含量变化有密切关系的细胞器是()______,调节这一过程的激素是由_______分泌的_______。(4)若我们接种了原来流行的流感病毒研制的疫苗,是否可以预防现今的流行感冒?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用未感染过病原体的健康小鼠A和B做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
B 健康 B 生活B
S疫苗 S病原体
A 健康A A死亡
(1)注射毒性强的S病原体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__,所以B鼠能正常生活,A鼠则患S引起传染病死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在给B注射S疫苗后,第二天就给其注射S病原体,则由于____________,B会______________。
(3)病原体进入小鼠体内后,识别它的是________,可以清除它的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0 DCAACCBBAB
11、(1)效应B B细胞或记忆细胞 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抗原经T细胞呈递给B细胞;记忆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
(2)球蛋白 ④⑤③①(3)③高尔基体 肾上腺皮质 醛固酮
4)不行 抗原只能与它相对应的抗体发生特殊结合,与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有关
12、(1)注入S疫苗产生了抗体
体内无抗体(2)体内无相应抗体 死亡(3)吞噬细胞,抗体,效应T细胞等;抗体,吞噬细胞,效应T细胞
作 业
教 学 后 记
个人备课录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 总课 题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 学
目 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教方学法
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教 材 分
析 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难点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教具
实物投影仪,计算机。
教
课时
学
过
程
讨论与总结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弯向窗外生长。
2.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光源生长。这样,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3.植株的弯曲生长发生在幼嫩部位。
教师讲述:以上都与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有密切的联系,而不同种的生物调节方式不同,植物是通过激素调节,动物则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作
教师:“生长素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生长素的?”
〖板书〗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师:给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1880年,达尔文研究了光照对金丝雀虉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实验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
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实验三: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实验四: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生长。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分别遮盖胚芽鞘顶端和它下面一段,是采用排除法,观察某一部分不受单侧光刺激时,胚芽鞘的反应,从而确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顶端下面的一段,感受光刺激的是顶端。
教
学
过
程
作 业
教 学后 记
这说明,是胚芽鞘顶端接受单侧光照射后,产生某种刺激传递到下面,引起下面一段弯曲生长。
(让学生分别回答。最后总结:达尔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鼓励学生从科学家的用词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要有事实求是的态度。))
教师:“学生们继续思考胚芽鞘尖端真的会产生某种物质吗?这种物质怎么会影响下面部分的生长呢?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
教师:”现在能说明达尔文的推想是正确的吗?“
学生分析,并说明理由。有的学生说是正确的;有的说是不能说明,因为不能排除琼脂块的影响。
教师总结:不能。因为没有排除琼脂本身对去尖胚芽鞘的影响。
(介绍实验的设计原则:)
1、单一的变量
2、要有对照组
〖旁栏思考题2、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2.提示:因为该刺激(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分布(浓度)存在差异,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
3.提示:没有。他是在对实验结果进行严密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这个推断的。要得出这样的结论,既需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还需要一定的想像力。
〖讲述〗由此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能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学生阅读教材,得出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鉴定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后来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其他植物激素包括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
〖板书〗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师生共同回顾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设计实验 提出假说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指出:这是真理发现的模式之一)
〖板书〗
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产生部位: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运输方向:从植物形态的上端向下运输,不能反向。
分布情况:生长旺盛部位。
〖技能训练〗生阅读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不严密,没有考虑将胚芽鞘倒过来放置时的情况。
2.提示:结论2不严谨。没有实验证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3.提示:应该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以研究生长素能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现象中,最能说明植物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两重性的现象是()
A.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 B.顶端优势
C.根的向地性和向水性 D.含羞草的小叶受刺激立即下垂
解析:出现”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现象都是生长素的适宜浓度促进茎生长。出现”顶端优势“是由于低浓度促进顶芽生长,高浓度抑制侧芽生长。出现”根的向地性“是高浓度抑制根生长,低浓度促进根生长,但向水性与生长素无关。”含羞草的小叶受刺激立即下垂“属于感性运动,不属于向性运动。
答案:B。
例
2、(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高考题)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这个现象被解释为”光线能够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
为什么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了,还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为此,有人做了下述实验:
(一)实验步骤: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胚芽鞘尖端切下来,放在琼脂切块上,分别放在黑暗中和单侧光下(见上图)。
(二)实验结果:如上图所示。[图中c、d、e和f用一生长素不能透过的薄玻璃片将胚芽鞘分割;琼脂下方的数字表示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IAA)的量]
请回答:
(1)图a和b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c和d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e和f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单侧光照射下植物弯向光源生长是由于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导致的。实验设计原则有等量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原则,本题着重突出了对对照原则的考察。
答案:(1)光并未影响生长素的分解和生长素的向下运输(2)胚芽鞘被玻璃片分隔成两半,不影响生长素向下运输和琼脂块中收集的生长素数量(3)单侧光照射促使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4)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而不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分解
目标检测:
1.下图表示一项生长素的研究实验,以下哪一
项关于实验结果的叙述是正确的 A.M长得比N长 B.N长得比M长
C.M弯向一侧而N不弯曲 D.N弯向一侧而M不弯曲
()
2.下列是关于生长素的有关实验,全部给予右侧光照结果不向光弯曲生长的是()
A.(2)(3)(5)B.(2)(3)(5)(7)
C.(2)(3)(5)(6)(7)D.(2)(3)(5)(6)
3.下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向光性实验,A放在暗箱中,B放在左侧有孔的暗箱中,C切去胚芽鞘尖端,D在切去尖端的切面上放上含生长素的琼脂块,请据图回答:
(1)向光弯曲生长的是___________。
(2)直立生长的是___________,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___________。
4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过程回答:
(1)甲图中,供应块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接受块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实验结果,胚芽鞘C发生的现象___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乙图中胚芽鞘D不能发生C的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上述实验说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
答案:
1.A 2.C
3.(1)B(2)A、D C
4.(1)生长和向左弯曲 生长素能由胚芽鞘的上部运输到下部,促进生长(2)生长素不能由胚芽鞘的下部运输到上部(3)从形态学上端到下端 主动运输
个人备课录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 总 课时 课 题
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教 学
目 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教方学法
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教 材 分
析 重点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难点
探究活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教具
实物投影、课件 教
学
过
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不同。如图所示,对于根来说,最适浓度大约是10-10 mol/L;对于芽来说,最适浓度大约是10-8 mol/L;而对于茎来说,最适浓度大约是10-4 mol/L。
2.不同的生长素浓度,对于同一器官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超过这一范围则抑制生长。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注意。
〖板书〗
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可以促进雌花的形成、单性结实、子房壁的生长;维管束的分化、形成层活性;叶片的扩大;不定根、侧根的形成;种子的生长、果实的生长、座果;伤口的愈合;顶端优势。同时可以抑制花、果实、幼叶的脱落;侧枝的生长;块根的形成等。
〖讲述〗从细胞水平上看,生长素可以影响细胞的伸长、分裂和分化。从器官水平上看,生长素可以影响器官的生长、成熟和衰老。
生长素发挥的生理作用,会因浓度、植物的种类、器官、细胞的年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较高时则抑制生长,浓度过高甚至会杀死细胞。对于同一植物不同器官来说,一般营养器官比生殖器官敏感;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幼嫩细胞敏感,衰老细胞迟钝。双子叶植物一般比单子叶植物敏感。
关于植物为什么会有顶端优势现象,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假说。
教材中介绍的是”生长素学说“,即认为是顶芽合成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侧芽处,从而抑制侧芽的生长。这个学说是由K.V.Thimann和F.Skoog于1924年提出的,许多实验支持该学说。
另一种解释是1900年K.Goebel提出的”营养学说“。该假说认为顶芽构成营养库,垄断了大部分营养物质,侧芽由于缺乏营养物质而生长受抑制。这个学说也有不少支持的证据。
〖介绍〗α-萘乙酸(NAA)、2,4-D、生根粉
NAA是具有生长素类活性的萘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广泛用于组织培养体系,可以诱发不定根形成,提高树木扦插成活率,提高座果率,防止采前落果。它具有与IAA不同的环状结构,但其侧链与IAA相同,比IAA稳定,因此常代替IAA使用。
2,4-D的化学名称是2,4-二氯苯氧乙酸,它是一种除草剂,现在广泛应用于无菌培养体系,用于诱导细胞增殖。2,4-D除了作为除草剂之外,它最显著的用途是引起脱分化和未组织化的细胞生长,另外,它还具有使幼苗矮化粗壮的功能。但2,4-D能够引起染色体变异,使用时必须格外小心。
生根粉是一类可以用来促进插条生根的复合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溶解于酒精或水,一般以生长素类物质为其主要有效成分,如ABT生根粉(商品名称艾比蒂生根粉)就含有萘乙酸和吲哚乙酸等。它的主要作用是:能提供插条生根所需的生长促进物质,能促进插条内源激素的合成,能促进一个根原基分化形成多个根尖,以诱导插条不定根的形态建成。
〖板书〗
二、尝试运用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
〖探究实验〗(有可能按下面指导做)
在上节课结束时,应布置学生预习探究活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指导,并准备好实验用具,如杨树枝条、矿泉水瓶等。教师如果能提前做本探究活动的预实验,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也可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一)材料用具的准备
1.实验材料
可以用杨、加拿大杨、月季等的枝条。
2.实验用具:天平、量筒、容量瓶、烧杯、滴管、试剂瓶、玻璃棒、木箱或塑料筐(下方带流水孔)、盛水托盘、矿泉水瓶。
3.插条选择
插条质量和规格对探究实验效果影响很大。大树上的1~2年生枝条,可以作为扦插的材料,但以1年生苗木为最好(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实验表明,插条部位以种条中部剪取的插穗为最好,基部较差,梢部插穗仍可利用。实验室用插穗长5~7 cm,直径1~1.5 cm为宜。由于一个年级几百名学生同时用枝条,要适当考虑对树木的保护。
扦插枝条的处理:
(1)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
(2)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芽数尽量一样多。
(二)实验设计
1.选择生长素类似物:2,4-D或α-萘乙酸(NAA)等。
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5 mg/mL(用蒸馏水配制,加少许无水乙醇以促进溶解)。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3.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用容量瓶将母液分别配成0.2、0.4、0.6、0.8、1、2、3、4、5 mg/mL的溶液,分别放入小磨口瓶,及时贴上相应标签。NAA有毒,配制时最好戴手套和口罩。
剩余的母液应放在4 ℃保存,如果瓶底部长有绿色毛状物,则不能继续使用。
4.枝条处理方法:浸泡法和沾蘸法
建议各小组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实验。浸泡法也可设置不同的浸泡时间。应该鼓励学生设计多种方案,以便交流,资源共享。
6、(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高考题)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这个现象被解释为”光线能够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
为什么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了,还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为此,有人做了下述实验:
(一)实验步骤: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胚芽鞘尖端切下来,放在琼脂切块上,分别放在黑暗中和单侧光下(见上图)。
(二)实验结果:如上图所示。[图中c、d、e和f用一生长素不能透过的薄玻璃片将胚芽鞘分割;琼脂下方的数字表示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IAA)的量]
请回答:
(1)图a和b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c和d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e和f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单侧光照射下植物弯向光源生长是由于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导致的。实验设计原则有等量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原则,本题着重突出了对对照原则的考察。
答案:(1)光并未影响生长素的分解和生长素的向下运输(2)胚芽鞘被玻璃片分隔成两半,不影响生长素向下运输和琼脂块中收集的生长素数量(3)单侧光照射促使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4)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而不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分解
典型例题
〖例1 〗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可以杀死小麦田里的双子叶杂草,而不会抑制小麦的生长。对此正确的解释是()
A、此浓度只对小麦起作用 B、此浓度只对杂草起作用
C、小麦和杂草对此浓度敏感程度不同 D、此浓度对小麦和杂草都起抑制作用 解析:所考查知识点是: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二重性。2.4-D在低浓度时,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在高浓度时,它不但能够抑制生长,甚至还能杀死双子叶植物,因为双子叶植物的叶宽大平展,叶片的表面积较大,蜡质较少,幼芽裸露,所以吸收的药剂较多,幼芽易于受害。单子叶植物(如小麦)通常叶面较少,叶片直立,表面角质和蜡质也较多,幼芽为老叶所包裹,所以相对地吸收药剂量也较小,幼芽也不易受害。所以,同样剂量的2.4-D(浓度较高)能够抑制可杀死双子叶杂草,而对小麦却没有抑制生长的作用。这说明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对同一浓度的2.4-D敏感程度不同。答案 C 目标检测:
1、一只正在发育的桃子被虫蛀了,结果桃子停止了生长,这说明虫蛀的部位是()A、种子 B、外果皮 C、中果皮 D、内果皮
2、下列生产措施中与植物激素无关的一组是()
①培育无籽番茄 ②培育无籽西瓜 ③果树整枝修剪 ④带芽的枝条扦插 ⑤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 ⑥棉花摘心
A、①③ B、②④ C、⑤⑥ D、②⑤
3、棉花长到一定的高度后,摘去顶芽,侧芽就发育成枝条。这说明()A、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向侧芽 B、原顶芽不再向侧芽运送过量生长素 C、顶芽摘除后,侧芽开始分泌生长素 D、顶芽摘除后,侧芽大量分泌生长素
4、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一般地说()
A、高浓度和低浓度都促进生长 B、高浓度和低浓度都抑制生长
C、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 D、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
5、要得到番茄无籽果实,需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涂抹在该花的柱头上。处理该花的时期和条件是()
A、花蕾期,不去雄蕊 B、花蕾期,去掉雄蕊 C、开花后,不去雄蕊 D、开花后,去掉雄蕊
6、顶端优势现象的原因是()
A、顶端阳光充足有利于生长 B、顶端蒸腾作用强,水肥多
C、顶端产生生长素多促进生长 D、顶端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运输,抑制侧芽生长
7、对生长素生理作用概括不准确的是()
A、生长素能促进果实成熟 B、生长素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C、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 D、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8、植物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的原因是()
A、促进细胞分裂 B、促进细胞纵向伸长生长 C、促进细胞的分裂生长 D、促进细胞的弯曲
9、可以证明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例子是()A、植物的向光性 B、顶端优势
C、生长素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D、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10、让不易生根的植物枝条生根,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浸泡插枝的()A、上端 B、中部 C、下端 D、两端
11.下列是关于生长素的有关实验,全部给予右侧光照结果不向光弯曲生长的是()
A.(2)(3)(5)B.(2)(3)(5)(7)C.(2)(3)(5)(6)(7)D.(2)(3)(5)(6)
12.把一花盆如图所示固定在直径为2m的圆盘的边缘处,盆底
与地面成45°角。然后旋转圆盘使花盆水平方向所受的力与垂
13.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⑦⑧进行如下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表示单侧光)()
A.②⑤⑦ B.①②③⑤⑧ C.①③④⑥⑦ D.②⑤⑧
14.如右图所示,在快速速旋转的轮子边缘放置四粒萌发种子,请判断其
根、茎的生长方向将是()
A.根向外,茎向圆心 B.根向圆心,茎向外
C.根、茎均向外 D.根、茎均向圆心 直方向相同。然后,保持圆盘旋转的速率长期不变,观察植物 的根部生长的方向。植物根部生长的方向应当是下列的哪一项?()
15.下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向光性实验,A放在暗箱中,B放在左侧有孔的暗箱中,C切去胚芽鞘尖端,D在切去尖端的切面上放上含生长素的琼脂块,请据图回答:
(1)向光弯曲生长的是___________。
(2)直立生长的是___________,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___________。
16.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过程回答:
(1)甲图中,供应块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接受块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实验结果,胚芽鞘C发生的现象___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乙图中胚芽鞘D不能发生C的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说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
答案:ADBCB DABBC C A D A
15.(1)B(2)A、D C
16.(1)生长和向左弯曲 生长素能由胚芽鞘的上部运输到下部,促进生长 素不能由胚芽鞘的下部运输到上部(3)从形态学上端到下端 主动运输
作 业
教 学 后 记
个人备课录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 总 课时 课 题
第三章 第3节 其他植物激素 教 学
目 标
1.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2.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3.尝试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并分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资料。教方学法
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教 材
(2)生长分
析 重点
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教具
教
学
过
程
一、其它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几种植物激素的合成、分布和生理作用 植物激素 主要合成部位
分布
生理作用
赤霉素
生长中的种子和果实、幼叶、根和茎尖
较多存在于植株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茎端、嫩叶、根尖、果实和种子
调节细胞的伸长、促进蛋白质和RNA的合成,从而促进茎的伸长、抽薹、叶片扩大、种子发芽、果实生长,抑制成熟和衰老等 细胞分裂素
根、生长中的种子和果实
主要分布于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如茎尖、根尖、未成熟的种子、萌发的种子、生长着的果实
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促进侧芽生长,抑制不定根和侧根形成,延缓叶片的衰老等 乙烯
成熟中的果实、衰老中的组织、茎节 各器官都存在
促进细胞扩大,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脱落等 脱落酸
根冠、老叶、茎
各器官、组织中都有,将要脱落或休眠的器官和组织中较多,逆境条件下会增多
抑制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表现为促进叶、花、果的脱落,促进果实成熟,抑制种子发芽、抑制植株生长等
二、植物激素调节剂的应用
植物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调节剂。
教
学
过
程
1.提示: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例子较多,以下是部分例子。
用GA(赤霉素类)打破莴苣、马铃薯、人参种子的休眠;促进苋、芹菜等的营养生长,增加产量。
用NAA促进甘薯、黄杨、葡萄的生根;对苹果、鸭梨进行疏花疏果,促进脱落;对棉花进行保花保果,防止脱落。
用乙烯利促进黄瓜、南瓜的雌花分化;促进香蕉、柿、番茄的果实成熟。
施用矮壮素(生长延缓剂)防止棉花徒长、促进结实。
2.提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回答。番茄、香蕉、苹果、葡萄、柑橘等在生产实际中可以应用乙烯利催熟。
3.提示: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得当,不会影响产品品质,甚至可以改善品质。例如,适当施用GA可以提高葡萄品质。如果使用不当,或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则有可能影响产品品质。例如,用2,4-D处理番茄增加座果后,如果不配合整枝施肥,会出现果实多而小的情况;为提早上市而采摘远未成熟的柿子再催熟,其果实品质就不一定好。
【自我诊断】 ●基础题
1、下列对植物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 B、它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C、它是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 D、它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2、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是由于苹果放出了()A、乙烯 B、赤霉素 C、脱落酸 D、细胞分裂素
3、植物激素是指()
A、活细胞合成的微量高效调节物质 B、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高效调节物质 C、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D、细胞合成的具有调控代谢功能的物质
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 B、细胞分裂素存在于植物体任何部位 C、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 D、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和种子萌发
5、细胞分裂素不存在于()
A、茎尖 B、根尖 C、成熟的果实 D、萌发的种子
6、能够延缓叶片衰老的植物激素是()
A、生长素 B、赤霉素 C、细胞分裂素 D、脱落酸
7、下列除哪种激素外,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A、生长素类 B、赤霉素 C、细胞分裂素 D、乙烯
8、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是()
A、生长素 B、赤霉素 C、多种激素 D、乙烯
9、植物激素的种类很多,其中发现和研究最早的是。最早用实验证实该物质确实存在的科学家是。此外,目前公认的其他4种植物激素是、、、。
●拓展题
植物开花受开花激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光周期(日照长短)诱导植物开花激素的产生以及影响开花的实验,图中植物去掉了顶端的全部叶子,A、D植株分别接受长日照、短日照;B、C植株方框内为受短日照处理的部分。
(1)对照实验,A、D可说明该植物属于(长日照、短日)照植物。
(1)根据B、C实验,填写实验报告中的有关内容:测试项目、结果分析、感受光周期的部位(叶、顶端)、接受诱导产生开花激素的部分、(叶、顶端)开花激素作用的部分(叶、顶端)
测试项目
结果分析
感受光周期的部位(叶、顶端)
接受诱导产生开花激素的部分(叶、顶端)
开花激素作用的部位(叶、顶端)
(3)依据以上所有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4)借鉴”生长素的发现"的科学实验方法。设计一简单的模拟实验,证明B株产生的开花激素可使A株条件下的同种植物开花。第一步:切取一小段B株带叶枝条放置在琼脂块上一段时间。
第二步:。预期结果:。对照试验:。预期结果:。
●基础题
1、D
2、A
3、B
4、B
5、C
6、C
7、D
8、C
9、生长素 荷兰的温特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乙烯
●拓展题(1)短日(2)叶 叶 顶端(3)短日照可诱导菊花的叶产生开花激素,进而影响开花(4)将长日照植物条件下的菊花枝条切口,再将含开花激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口上 开花 将长日照条件下的另一株菊花枝条切口,再将不含激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口上 不开花
作 业
教 学 后 记
个人备课录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 总 课时 课 题
第二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教 学
目 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教学方法
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教 材 分 析 重点
种群的特征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法】推荐阅读: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06-20
高中历史教学计划10-07
浅谈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08-28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论文08-29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10-31
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1-04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一得12-26
历史教学中的对话教学08-02
历史课本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