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保险市场研究(共10篇)
1.中国汽车保险市场研究 篇一
一、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必须繁荣保险理论研究
繁荣保险理论研究既是中国保险业做大做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又在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难以想象,没有理论支撑的行业和企业能够生存,能够发展,能够壮大。
国内外行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水平较高的行业往往具有强大的理论研究能力和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具体体现在充足的理论研究投入、高素质的理论研究队伍、权威的理论研究成果、先进的理论研究方法和完善的理论研究学科体系等多个方面。美国保险业发展水平全球领先。一方面,其保险企业在全球保险市场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其保险理论研究成果对行业发展发挥导向性作用。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中的风险资本(Risk Based Capital)方法,就是由美国保险监督官协会(NAIC)首先研究开发,目前已经为许多国家所采用。中国证券业起步较晚但成长迅速,基本上保持了与国际同步。这与其重视理论研究关系密切。证券行业研究人员占比、学历层次、研究投入水平远远超过银行业和保险业的水平,每年都涌现出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成为证券业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繁荣保险理论研究是中国保险业做大做强的题中应有之义。就繁荣保险理论研究对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的作用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繁荣保险理论研究有助子保险业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一段时期内,国内保险企业存在重规模、轻效益,重业务、轻管理;不讲诚信、片面追求短期利益等消极现象,这是缺乏科学发展观指导的表现。保险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即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强保险理论研究,研究如何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坚持以人为本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只有加强保险理论研究,才能全面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做大做强的科学内涵;只有加强保险理论研究,才能创新观念,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处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保险业内部产寿险和再保险之间、承保业务与资金运用之间、保险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之间的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的目标。
(二)繁荣保险理论研究有助子培育保险市场
繁荣保险理论研究能够从两个方面促进保险市场的发展。
一方面,理论研究活动本身及其成果的宣传与传播,使现实的保险消费主体和供给主体更好的把握保险市场规律,提高保险业发展的水平;也使潜在的保险消费主体和供给主体保险意识增强,转化为现实的保险市场主体,从而推动保险需求和供给的增加,扩大保险市场规模。
保险产品在金融类产品中具有明显的功能优势,有些保险产品兼具保障和盈利两种功能,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与发展仅十余年的证券业所受到的关注和几度全民炒股的热潮相对照,保险业发展距离理论上应该达到的水平甚远,保险理论的研究与宣传滞后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保险业要增加市场主体,提高发展水平,必须注重理论研究与宣传。[!--empirenews.page--] 另一方面,保险理论研究活动及其成果可以推动政策、法律、制度朝着有利于保险业发展的方向变化,从而达到培育和完善保险市场,为保险业做大做强创造良好环境条件的目的。
强大的保险业拥有一批现代化的保险市场竞争主体,它们往往十分注重转换经营机制,完善内控机制,强化产品开发,提高服务意识,降低经营成本,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些活动的开展也离不开保险理论研究所提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证。
(三)繁荣保险理论研究有助于保险监管创新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保险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市场竞争呈现新格局,发展面临新问题。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要充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既保持业务的快速发展,又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这就要求加强对国内国际保险市场的理论研究,学习借鉴国际保险监管的经验,联系中国实际创新保险监管模式,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保险监管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繁荣保险理论研究,才能充分发挥保险监管的作用,保障中国保险业做大做强。
(四)繁荣保险理论研究有助于培养保险人才
保险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做大做强保险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保险理论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和保险理论研究成果的学习宣传,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逐步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素质,建设一支高层次的保险人才队伍,为做大做强保险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整个保险业应该形成这样一种共识:没有强大的理论研究做支撑,一个行业不可能做大做强;没有强大的理论研究做支撑,一个企业也不可能做大做强。
二、当前我国保险理论研究的几个重点问题
我国保险理论研究涉及众多领域,从不同角度形成不同的研究体系。我们不能简单将保险理论研究局限在自身的狭小范围内,而是应当既重视宏观层次的保险业发展环境研究,又重视中观层次的保险业自身发展研究,也重视微观层次保险市场主体的研究;既重视对国内保险市场的研究,又重视对国际保险市场的研究;既重视保险自身理论的研究,又重视与保险有关的其它交叉学科的理论研究。目前,就我国保险实践发展的现实需求来看,笔者认为要着重搞好以下几个问题的研究:
(一)保险企业综合化经营问题研究
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的表现之一就是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金融)控股公司。在正确的理论和政策指导下,包括中国人保在内的国内主要国有保险公司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工作,正朝着建设多元化、集团化、国际化的保险(金融)控股公司的方向发展。保险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保险综合化经营问题的研究。研究如何通过综合化经营增强保险业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力和渗透力,适应保险业国内竞争国际化的需要,推动国内保险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只有在这个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才能真正做到综合化经营与专业化运作的完美结合,既实现金融业混业经营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又有效防范和控制可能产生的风险。[!--empirenews.page--]
(二)保险企业资本运营问题研究
中国保险业做大做强既体现在保险企业产品开发、技术进步、提升服务、改善管理等各种能力的增强上,也体现在保险企业资本实力的扩张上。保险企业的资本实力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其他方面的能力。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启示我们,通过资本运营,扩张资本实力,是尽快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的理想选择。包括美国国际集团在内的一些保险巨人正是通过资本运营手段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实现资本规模成百上千倍的扩张,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做大做强。资本实力不足是制约中国保险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对资本运营问题的研究,使其落实到操作层面,成为做大做强保险企业进而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的有效手段。
(三)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互动问题研究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资本市场对保险企业的发展进而对整个行业做大做强的影响日益加深。资本市场对保险公司来说,既是募集资金和获取投资收益的场所,更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助推器;保险公司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是参与市场交易的主要机构投资者,是保持资本市场繁荣与稳定的重要力量。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完全可以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机制。中国保险业要塑造合格市[1][2][3]下一页 场供给主体,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需要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中国资本市场要稳定健康发展,需要保险企业的积极参与。因此,必须强化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互动问题的研究,力争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构建科学的风险防范机制,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实现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互动双赢,促进中国保险业做大做强。
(四)保险公司运营机制研究
目前,保险公司经营粗放,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水平不高,这与保险公司运营机制落后有着直接的联系。能不能够创新保险公司运营机制,使其科学化、合理化,关系到保险公司素质的提高与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关系到整个保险行业的做大做强。中国人保财险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经过广泛调研、深入研究、科学论证,人保财险在地市——级分公司设立承保、理赔和财务三个中心,使县一级分支机构成为纯展业单位,再造公司经营的微观基础,初步达到了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经营效率、加强管控能力,改进服务质量的目的,实现了经营模式的创新,运行机制的转换。保险公司运营机制问题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因为理论研究要不断回答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
三、推动保险理论研究的建议
繁荣保险理论研究是——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从环境、机制、主体等多方面进行系统的筹划。
(一)创造有利于繁荣保险理论研究的环境
在创造有利的保险理论研究环境方面,笔者认为,要实施“三个·—”工程。
首先,树立一种新导向。目前,保险理论研究工作不够主动,研究内容往往受政策导向和问题导向的影响。今后应使资源投入向保险理论研究工作倾斜,使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向研发人员倾斜。保险监管部门在对保险企业进行评价时,考核其理论研究队伍的实力、理论研究能力的强弱、理论研究水平的高低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多寡。保险公司在对员工进行评价时,也要突出考核其研发能力、研发水平和研发成果。[!--empirenews.page--] 第二,开创一种新局面。目前,在保险理论研究领域,高等院校“一枝独秀”,应当引导更多的其它机构和研究力量关注、参与保险理论研究工作,开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第三,创建一个新行业。随着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保险业将逐步告别粗放经营、非理性竞争的时代,更多地打上知识经济时代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的烙印,成为一个学习型的新行业。将保险业创建成为学习型行业的要旨在于,通过学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最终实现做大做强保险业的目的。
(二)加强保险理论研究的总体规划
由保险监管部门牵头,全行业共同参与,制定“繁荣保险理论研究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具体课题研究计划并向社会公布,对今后一定时期内保险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提出总体性指导建议。
(三)构建加强保险理论研究的机制
1.建立强化保险理论研究的利益驱动机制。建立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个人潜力的长效机制,是加强保险理论研究的根本保证。需要建立将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科研劳动同个人价值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的利益驱动机制。对于重大的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建议由保险监管部门、保险协会和学会给予资金支持,科研成果免费提供给社会各界。对于符合经济物品特点、应用性强的研究成果,应当充分尊重科研者创造的价值,按照市场供求规律,由使用者和受益者支付价格,对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劳动提供物质的补偿和精神的肯定。要将机构和个人对于保险理论的研究纳入到整个保险业发展的体系中来,使科研人员对于自身价值的追求同做大做强保险业有机结合起来。
2.建立保险科研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由于保险科研成果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很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这给保险科研工作带来极大的危害,造成其造血功能不足,积极性受到伤害,创新缺乏动力。知识产权的保护是维护保险科研造血功能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切实保护好保险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尤其是在保险产品开发方面,由于保险产品很容易被模仿,研发投入无法得到补偿。为此要出台保险产品专利的申请、讦估与奖励制度;要积极推动相关法规出台,实现对侵犯保险知识产权行为鉴定的细化、量化、精确化;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藉此有效保护保险知识产权,保护保险产品研发积极性。
(四)构建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组织模式
不同类型理论研究主体研究侧重点不同,占有研究资源不同,比较优势也不同。在课题研究组织过程中,各类主体应当明确自身角色定位,积极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组织模式,共同繁荣保险理论研究。
构建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组织模式,应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树立加强政产学研合作的意识。从思想上重视政产学研合作,从法规、政策人手,为政产学研合作营造有利环境。开辟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科技信息渠道,共享数据库等;2.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推动政产学研相结合,加强理论研究,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发达国家有很多有益的经验可供借鉴。在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就是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优化资源配置,繁荣理论研究的一种有效模式。目前,在人保财险、中国人寿等保险公司已经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今后,应将这种模式推广到更多的保险企业当中。3.设立中国保险课题研究基金。建议保监会出资设立保险课题研究基金;保险企业也应设立保险课题研究基金,用于资助保险理论研究项目;4.设立中国保险科研成果奖励基金。由保监会出资设立保险科研成果奖励基金,奖励对行业改革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研成果;保险企业也要出资设立保险科研成果奖励基金,奖励在保险理论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5.设立中国保险论坛。由保监会定期主办中国保险论坛。使其成为保险界学术交流的平台,国际交流的平台,知识产品交易的平台;6.组织多种形式的理论研讨会。除了保监会和保险协会外,各类保险主体也要定期、不定期地召开形式多样的理论研讨会,提供更多理论研究交流渠道;7.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学会的组织协调作用。由行业协会或学会牵头组织理论课题研究,集中研究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研究成果质量,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8.保监会负责基础课题的组织立项。基础性研究课题,关系到保险业发展的重大课题,由保监会牵头组织立项,筹集资金,吸收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研究。保监会可以加强与政府科研管理部门进行协调,积极争取扩大保险领域研究课题立项:9.实施研究课题招标制。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来确立课题研究机构、研究队伍以及研究经费分配方式,创造公平竞争的学术环境,保证研究课题质量,优化资源配置。[!--empirenews.page--]
(五)保险公司要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
纵观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历程,金融企业往往成为金融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其理论研究成果对行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最新提出的银行风险监管体系中所采用的风险价值(VaR)方法,就是实务界重视理论研究,推动监管创新的典型事例。该方法作为风险度量的一种较为新兴的技术,首先由J.P.Morgan提出,通过进一步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开发成为较为成熟的信用度量和风险度量软件(Creditmetrics和 Riskmetrics)。巴塞尔委员会认可该项研究成果,并建议银行使用基于VaR方法的内部模型,使其逐渐成为行业普遍采用的风险管理手段。
再以瑞士再保险公司为例,它拥有大型的专门研究部门,研究领域涉及保险、金融和经济等多上一页[1][2][3]下一页 个方面,主办的SIGMA杂志成为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权威刊物。瑞士再的理论研究活动为其在再保险市场上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和保持较强盈利能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借鉴国际经验,国内保险公司的研究部门要积极开展保险理论研究,将自身建设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此,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第一,坚持战略导向。研发活动服从公司总体发展战略,研发活动本身也要有总体战略安排。
第二,强化研发职能。确保研究资源投入和研究队伍到位,解决行业、企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课题。
第三,充实研发队伍。广泛吸引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
第四,创新运作机制。对于研发实力比较雄厚、拥有比较稳定客户资源的保险研究部门,可以尝试走市场化的道路,逐步转变为独立核算的利润中心,成为专业化的智力成果生产者。
(六)推进保险理论研究的国际化
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保险业要在日益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做大做强,保险理论研究就必须面向世界,走国际化之路,注重研究人才和研究主体的国际化。
第一,研究人才的国际化。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从保险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优秀研究人水同时,派遣人员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工作学习。
第二,研究主体的国际化。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进国际化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它们的研究优势。引入国际化研究机构,对于中国保险业来说,是学习的需要,更是走向进步、实现做大做强的必然要求。
2.中国汽车保险市场研究 篇二
一、中国汽车市场总量分析
1. 中国汽车市场的良好预期
尽管目前环保、安全、节能成为汽车行业全球性热门话题,特别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石油价格持续上扬对汽车消费的显性影响,美国、德国多家权威市场预测机构对于未来7年内全球汽车市场仍持有乐观态度,预计汽车保有量仍将继续增长近20%。到2015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将从2007年的9.1亿辆增加到11亿辆。
根据美、德调研机构的研究报告,在今后的7年~10年内,世界范围内汽车增长是不均衡的。其中,北美和西欧的增长幅度为8%,这是由于北美和西欧汽车工业发达、汽车保有量趋近饱和。比较而言,十分活跃的是亚洲,到2015年,亚洲地区将以2.8亿辆的汽车保有量而拥有全球四分之一的汽车,其中中国的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用灰色组合预测模型,考虑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恩格尔系数等因素,到2015年中国汽车市场为2000万辆,2020年为3050万辆,2025年为4270万辆,2030年为5700万辆。
2. 私家用车的发展是中国汽车快速增长的源动力
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为5716万辆,其中私人汽车达到3380万辆,占总量的59.1%。私车占有比例上升标志着中国汽车消费进入以私人消费为主的发展新阶段。分析私车迅速攀升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 普通中国人的轿车梦想。中国人沿袭着人类最朴素的情结——“房子”,在“神话”时代“有巢氏”带领着我们的祖先为寻求居所而鞠躬尽瘁。就是到了现代人们仍然对房子怀着热切的期盼。20世纪80年代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陈焕生上城》描写了中国一个普通农民最大的愿望就是盖一栋自己的房子。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当一部分人已经实现传统意义上的房子梦后,把梦想投向了移动的房子——“车子”上。
(2) 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私人汽车的大发展。据统计目前私车保有量中25%是载货汽车。私人客车中,大中型客车和小型客车主要用于客运。微型客车绝大多数用于拉货或载客。在3300多万辆私人汽车中,约有40%是用于生产经营的生产资料。
(3) 汽车作为个人消费品走入家庭。20年前,中国人把汽车定义为一种生产资料,在个人消费上视汽车为奢侈品。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具备购买私人轿车的能力。国家信息中心预测,今后几年是中国中等收入家庭具备购车能力的时间点,届时爆发出来的购买力将使更多的中国人可以享用自己的家庭轿车。
3. 中国汽车的未来汽车市场需求
根据中国汽车的保有量,按13亿人口计算,我国平均23人拥有一辆汽车,如果按私人车辆保有量计算,每39人拥有一辆车。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是每千人拥有汽车120辆,按这个指数要使中国达到世界水平的汽车保有量是1.56亿辆。单从这个数据看中国未来至少有1亿辆的市场需求空间。
二、汽车市场增长趋势
1. 市场趋势模型
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汽车产能得到超常提升,能够满足现有购买力,汽车产品呈现买方市场已成为常态,因此研究汽车市场的总需求更为重要。居民有效收入S、汽车销售价格P、恩格尔系数E等是左右需求的主要因素,用灰色方程GM (1, 1) 根据历史数据分别预测S、E、P的变化,导算出市场预测模型M=-769.484592+0.103145 A+10.717634 E-0.125344 P,从而预测未来若干年的新增汽车数量。
2. 车辆报废率
过去在实际操作上是自然报废,一些“万岁车”穿行于大街小巷。1997年国家对汽车报废标准做了调整,1998年对该标准又进行了修订,2000年对客车报废法规做出明示,2001年对农用车辆的报废进行规范。按照新的车辆报废标准,使用15年非营运载客汽车(包括轿车、含越野型),使用10年的旅游载客汽车和9座以上非营运载客汽车,严重损坏,车型淘汰,已无配件来源的,油耗及排放严重超标的各类车辆都应强制报废。综合国家标准取平均报废年限为15年。
3. 汽车保有量
依据市场趋势预测和车辆报废率建立未来年度汽车保有量模型:RQ=∑[M (t)-M (t-15)],可以计算出达到1.56亿保有量的时间和未来可能的保有量趋势。
从表中看:到2015年我国可以达到世界目前的平均水平。但是世界汽车的规模和水平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建立动态模型A1 (1+i1) n=A2 (1+i2) n预测与世界水平同步的时间n。根据历史和经验数据计算得到n=12年,也就是说到2019年中国的汽车规模赶上世界平均水平。用灰色组合预测模型进行校验,2019年世界平均每千人拥有汽车376辆,届时中国的汽车保有量为2.47亿辆,每千人拥有汽车190辆,只有世界水平的一半,这说明中国汽车只有在保持比世界增长率高一倍且人口数量不增加的情况下才能在2019年赶上世界水平。
三、增长拐点分析
1. 汽车市场平台期
汽车市场与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密切相关,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最显著的国情。2007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3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03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86‰。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在今后的几十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万~1000万的速度增长。按照目前生育率预测,2010年和2019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19亿。
美国拥有3亿人口,汽车市场近几年的年销量在1700万辆左右徘徊,这是美国汽车市场的平台期。同比中国的14.19亿人口,我国的汽车年销量达到美国的水平应在7360万辆左右。值得考虑的是中国的经济水平与资源状况同美国相比有相当大的差异性,不能单凭人口数量进行比拟计算。
2. 黄金分割对中国汽车市场平台期的修正
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不断追求完美的历史。而完美是和谐、恰倒好处,东方文明的“中庸”寓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其核心是去掉事物的两个极端,摘取中间刚刚好的部分。这个刚刚好的部分在数学上反映出一种比例关系:黄金分割0.618。
(1) 石油对汽车的影响
汽车需要石油就象人需要空气一样,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处于基本发展阶段,每千人汽车拥有量只达到美国福特给T型车大降价的1915年的水平,如果中国每千人拥有量达到中南美洲2007年水平,中国车用石油消耗需要增加5倍,达到西欧水平需增加24倍,达到美国水平需增加33倍。从当前世界石油消耗速度看,世界石油的储藏量大约能使用90年,我国的石油资源可使用60年。同时要看到世界石油消耗速度并未停滞,几乎每年增加2%,以每年这个增加速度,石油储备量的耗尽期限将提前。
根据目前状况,我国约三分之二的石油被汽车消耗掉。汽车在消耗资源的同时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面对资源和环境问题政府一定会在恰当的时候颁布政策或法规来限制车辆的制造与消费,这将使汽车市场的增长出现拐点。
从石油资源这个角度用黄金分割进行修正,我国的汽车市场滞涨量为4550万辆。
(2) 经济发展水平
从城市化、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等指标计算的社会水平综合年代差,中国与英国、美国、德国、瑞典和法国5国的差距超过70年;根据人均GKP、农业劳动力比重等指标计算的经济水平综合年代差,中国与上述五个国家的差距超过90年。综合分析,我国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期,大约为城市化的中期,中国社会现代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仍然属于社会欠发达国家。
基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再次对中国未来汽车市场进行黄金校正,预测可能的最大年需求量为2800万辆。
四、结论
用灰色组合模型预测到2019年中国的汽车市场需求为2833万辆,因此我国汽车市场增长的拐点应该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左右,到那时汽车市场开始进入平台期。
摘要: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相当一部分汽车工业家头脑中弥漫着投资过热的情绪。理性告诉我们中国汽车市场需求一定存在拐点。本文通过对未来汽车市场的分析, 比拟美国汽车的发展轨迹找出中国汽车需求的平台期, 用黄金分割数进行修正, 求证出我国汽车市场的拐点。
关键词:汽车市场,拐点,黄金分割
参考文献
[1]李双民:我国汽车消费市场探析,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6年6月, 第21卷第3期
[2]钱志新:0.618宇宙的钥匙[M].科学出版社, 2007.1
[3]李桂荣:市场调查与预测,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年8月
3.中国汽车市场“大拐弯” 篇三
首先,中国汽车市场已跃居世界第二。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供的消息,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继续保持平稳轻快增长,全年生产汽车570,7万辆,销售国产汽车575.827辆。加上全年进口汽车?6万辆左右的销量,中国汽车市场以近59,2万辆的总规模超过日本本土的580万辆,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又据中同商务部市场建设司负责人日前称,中国汽车产销量在2004年突破500万辆,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私人汽车保有量占总保有呈的55.3%。另据美国IBM商业咨询服务公司和密歇根大学交通研究所日前公布的一份联合研究报告预测,中国汽车市场增长潜力巨大,预计到2010年中匡的汽车市场规模将超过美国。
中国汽车市场规模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增长,固然证明了国民消费能力和汽车制造能力的提升。目前中国正在做好进军国际市场的领先隹备。
例如,大众和其他汽车公司过去常常把过时的生产设备运到中国,生产在西方已经停止销售的旧车型。但现在,山于中国市场的竞争巳非常激烈,本田将引进几个月前刚刚在欧洲、日本和美国上市的最新款思域。与此同时,丰田公司只在日本和中国两地生产其混合动力车普锐斯。
几年前,当福特汽车公司在中国的西部城市兴建第一条生产线时,它照搬了菲律宾一家福特汽车厂的规划,从印度一家福特工厂引进车型设计,每年生产2万辆小汽车。
但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福特在该工厂的旁:边开辟了第二条生产线,实际上与其最先进的工厂,位于德国西南部萨尔路易的工厂完全一样。新生产线生产的福克斯轿车也与在德国推出的一样(但与在美国销售的福克斯不同) 伴随着第一条生产线的不断改进,这里的年生产能力将达到20万辆.
但中国经理们仍不满足,该工厂主管生产的一位负责人说:“我希望向德国学习,然后不断改进 ”
福特成功地迅速扩大了重庆工厂的规模并改进了生产线,这个例子表明,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速度之快和现代化速度之快。一个国家要成为汽车出口国,需要发展高度竞争性的国内市场,既有高质量的产品又有很高的效率,中国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市场。
美国和欧洲的汽车制造商,包括福特,通用汽车,戴姆勒一克菜斯勒和大众,以及日本的丰田,本田和日产,都在:把最好纳技术引入在中国的工厂。它们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相互竞争,它们在中国市场还面临着吉利、奇瑞和力帆等本土厂家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据统计,今年1月,中国本土厂家占据了28.7%的市场份额,是中国品牌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如此不俗的成绩——超过了日本品牌(27.8%),欧洲品牌(19%),美国品牌(14%)和韩国品牌(1O.3%)。
总部设在底特律的汽车咨询公司CSM环球公司驻上海的一位分析师说,跨国公司“真的必须引进最新的车型”,是最新车型,就连普通消费者也能知道”。
去年,在中国的跨国合资公司共生产了230万辆家用汽车。
为了在全世界增长最快的汽车市场(中国)争当第一,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跨国公司争先恐后地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共享最新的设计,技术和制造专长。但业内专家指出,这种共享已帮助中国做好准备,在四年内成为主要的汽车出口国
几乎所有的汽车公司高管人员都相信,中国的汽车公司将会进军国际市场。
在中国迅速扩张的所有跨国公司都表示,它们的主要目标在于供应中国市场而非出口,但本田已经从中国向欧洲出口小型轿车,而戴姆勒一克莱斯勒也正计划在中国生产微型轿车以供应美国市场。
直到最近几年,中国在全球汽车制造市场的主要优势还是廉价劳动力和“拷贝”西方旧设计的能力,但现在,中国正取得另一个优势。外国和本国的汽车制造商正采取高效的方式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建设新工厂,这与德国和日本公司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在美国南部建设更高效的新工厂相似,业内人士认为,这实际上“为当地人才提供了汽车设计和工程方面的培训”,这些都将有利于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汽车制造商自己也在购买先进的技术和设计,奇瑞公司雇用了意大利最有名的一些汽车设计公司来改进自己的车型,当英国的罗孚公司去年进入破产程序时,南京汽车集团取得了对罗孚及其生产发动机的子公司的控制权。
此外,总部距福特工厂几英里的力帆集团,正投标收购全世界最先进的发动机生产厂之一——戴姆勒一克莱斯勒和宝马在巴西南部的一家合资企业。
4.中国汽车保险市场研究 篇四
【关键词】保险代理人; 商事主体; 表见代理; 保险公司。
一、保险代理人概念与特征分析。
( 一) 保险代理人相关概念。
据 2009 年新近修订的《保险法》第一百二十五条释义: “保险代理人是根据保险公司委托,向保险代理人收取代理手续费,并在保险公司授权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单位和个人。”
一般来说,保险代理人可以分为: 专业代理人、兼业代理人和个人代理人三种。其中,专业代理人指专业的保险代理公司; 兼业则指受保险公司委托、划出专门部门负责保险代理业务的代理公司; 个人代理人则是专为一个保险人提供代理服务的单位或个人。
( 二) 保险代理人特征分析。
总结《保险法》对保险代理人的阐释与说明,可以得出如下法律特征:
第一,必须具备法律资格。唯有通过严格的考核、获取代理人从业资格、清楚《保险法》条例,方才可以上岗任职。
第二,行为具有经营性,即商事主体在一段时间内连续不断从事某种统一性质的营利活动,也即一种职业性质的营利性行为。
第三,以营利为目的。从法律角度来看,应该将保险代理人视作商事主体,以营利为目的实乃其本质属性。
第四,需承担代理行为的风险责任。保险代理人受托于保险人,在执行代理权限过程中如若造成损失,需要向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
二、保险代理人表见代理行为的法律分析。
所谓表见代理是指: “行为人没有代理权力、超越代理权或者是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
《保险法》第一百二十八条规定: “保险代理人为保险公司代为办理保险业务,有超越代理权限行为,投保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并且已经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公司应当承担保险责任。”显而易见,这段表述是“表见代理”在保险法中的体现。
( 一) 表见代理行为的认定。
综合《保险法》和《合同法》,认定保险代理人是否出现表见代理行为需要满足如下四点要件:
第一,保险代理人无权代理。其一,保险代理人可能根本没有委托协议书,与保险人之间也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这是最为极端的一种情况; 其二,双方存在委托关系且在时效期内,代理人超越其代理权限行使代理权; 其三,双方过去存在代理关系但已终止,代理人继续从事代理行为。
第二,保险代理人以保险公司名义为各种行为。代理人唯有打着委托方的名义才能顺畅行事,故这也是要件之一。
第三,相对人有理由相信代理人具有代理权力。保险代理人一般会向保单申请人出示名片及相关资格证明。对于缺乏安全意识的投保人来说,一张名片很容易就让其信以为真,防备不足。
第四,相对人和代理人形成法律关系。保险合同的成立是表见代理的一大必要条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即保险实务中的表见代理行为并不需要保险公司的主观错误,毕竟表见代理行为保护的是防备不足的投保人的权益。
( 二) 保险表见代理原因的出现。
根据上述行为认定的分析,不难明白,保险表见代理在保险实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保险公司责任。其一,保险公司授权不明,一些业务委托合同规定的不够明晰,相关条款不具约束力; 其二,由于担心过多人力成本出现,多数保险公司疏于管理。
第二,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信息不对称。毕竟保险代理人多数采取的是上门服务,作为中介人的代理人恰恰可以利用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牟利。
第三,授权延续的错觉。一般的委托代理合同有一定的期限,如若代理人在双方合同终止后仍然持有可证明自己拥有代理权的证件,显然不利于保险人,具有较高的道德风险。
第四,代理人利益驱使。前文已经表明,保险代理人是一种商业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代理合同限定了其职权范围,在利益驱使下,加之缺乏法律知识,部分代理人大胆铤而走险,造成表见代理。
( 三) 、表见代理责任承担( 民法通则与保险法不同)。
《民法通则》规定: “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未经追认的行为,出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保险法》第一百二十八条的规定,表见代理行为产生的后果都有保险公司首先承担责任,承担之后保险人可以向代理人追偿。由此观之,以保护投保人为目的,保险法下,归责应用的是无过错原则。
三、关于保险代理人制度完善的建议。
针对上两部分的分析,本人就防止表见代理行为出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完善代理人甄选制度。制定严格的考核准入制度,尽量挑选合适负责、遵纪守法的人员。公司在招募一定数量的代理人后,还要给予一定的后期培训和引导。
第二,完善佣金制度。既然保险代理人以营利为目的,就应该给予其合适但也足够的佣金保障,同时也可以考虑一定的奖励机制,控制道德风险。
第三,增进保险双方信息间的对称性。保险公司应该争取与被保险人达成一定程度的信息对称。譬如保险人可以在获知被保险人相关资料后,主动联系被保险人确认代理人的相关行为,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当然,投保人也需要提升主动防范意识。
第四,投诉处理制度的完善。客户需要经常和保险公司保持联系,保险公司需要提升其投诉处理的效率与水平,增进双方的互信和联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M]。 法律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M]。 法律出版社。2008.
[3]吕伟。 对我国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的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4]俞林。 对于保险法中保险代理人规定历次修改的若干思考[J]。 法制与社会。2011.
[5]任丽辉。 中国保险业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研究[D]。 东北大学。.
5.浅析中国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 篇五
一、中国农村保险市场的现状
(一)农村保险有了一定的发展
农村的发展始终是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地位始终是不可动摇的。近几年,随着农村自身经济的发展及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中国农村保险业务得到了一定的增长。农村保险中的农业保险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十一五时,农业保险承保品种就已经涵盖了农林牧副渔业等多方面,产品扩大到多个领域如生猪、水产养殖等领域,涉农保险险种超过160个。从2008年开始,中国的农业保险规模就已在亚洲中排名第一,在世界中排名第二,仅在美国之后。中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有了较大增长,表1为中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
(二)农村保险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对中国农村市场重视的逐步提高,中国不仅仅在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也在农村中不断地扩大种类业务范围,涵盖医疗等多方面的保险。例如,中国开办了新农保试点,其有助于缓和农村社会救济、老年人赡养纠纷等社会矛盾。再比如,中国保监会在2008年开始了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尝试。
(三)国家对农村保险的优惠政策不断完善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开始注重制定农业保险的扶持政策,通过各种途径支持农村发展,并由此制定了大量优惠政策来推动农业保险的拓展。中国为投保农民补偿部分保费始于2007年,预算额也从最初2007年的20.5亿元大幅增加到2009年的79.5亿元。中国政府还制定了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税收优惠政策。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提倡在农村发展商业保险业务等指示也均在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被提到,可见国家对农村保险优惠的倾向度高。
二、中国农村保险市场存有的问题
(一)供给主体数量少
农业保险的经营是需要满足农业生产的特点的,而农业生产本身要受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如季节、区域等,加大了经营农业保险的难度。商业保险公司本身在经营农业保险方面并不成熟,存在着许多技术障碍,使得开展农业保险的成本加大,进而其费率比人身险、财产险等高。在承保和理赔的整个过程中比一般的城镇保险增加更多的费用成本。加之,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频繁出现在农业保险中,使中国商业保险公司经营风险加大,一些规模小、资产少的刚发展起来的新、小保险公司不能在经营农业保险的过程中快速直接地获得利益,不愿在盈利的不确定性下投资于农村保险市场,造成中国农村保险市场供给主体少。
(二)保险险种较少,设计单调
由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多变性及农民群众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其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应符合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状况及农民群众的需求。可中国目前保险公司所开发出的险种很大程度上关注于城市这个大市场,造成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滞后,更没有多少完全满足农村保险市场需求的特色保险产品。其向农村保险市场销售的产品多数本来就不是面向农村保险市场设计开发的,品种大同小异,设计单调,甚至大多产品结构本身就不符合农户的需求。
(三)农村保险缺乏有效需求
中国农民自古以来就有着自然经济封闭的观念,一直有靠天吃饭的思想,大多农户都被动地承受风险。部分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业务不够重视,导致农业保险在经营的过程中出现不规范的业务操作、不规范的理赔程序等混乱现象,服务水平低,没有起到为广大农民宣传保险知识的作用,这也使得农民不相信不认可农业保险,有部分农民担心当灾损没有发生时,保险费是一项没必要的开支,通常会有侥幸心理,不去防范,反而只是祈祷灾害不要发生。
(四)经营农村保险的保险公司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
在农业保险快速发展阶段,其自身积累的风险也在逐步攀升,农业保险的巨灾风险远远超过传统险种,缺乏效果良好的风险分散机制已成为农村保险机构现阶段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还没有健全的农业再保险机制,风险得不到高效率的分散。农业保险由于巨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都需保险公司来独立负担,高的赔付率也使得保险公司亏本可能性增大且无法预测。
(五)保险市场监管强度不高
就目前而言,中国的保险市场监管体系相对薄弱,尤其是对农村保险市场这块新领域的监管明显不足。如今只有在省级或较大的城市才有保险监管机构,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在中国农村保险市场中出现了少数保险机构及其个别员工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夸大产品功能,营销素质差,服务态度差等现象,这极大地损害了农村保险市场的名誉,降低了农户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度,进而打击农民投保的主动性,影响了农村保险业务的健康长久发展。
(六)农村保险市场专业人才匮乏
农业保险的专业性强,要求保险公司及员工具有熟练且准确的保险经营技术,如保单的制定,保费的核算等,及一些专业的农业知识,目前,除中国人保有一些具有这方面专业知识和经营经验的人才外,其他保险公司普遍缺乏兼具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而且没有专业的农村保险产品营销人员,大部分自身都没有真正地了解农村保险,所以受专业知识水平低的限制,并不能很好地为农民提供符合自身实际的保险业务,阻碍了农村保险业务的开展与扩大。
三、中国农村保险市场的发展对策
(一)提高政府扶持力度,增多农村保险各项优惠政策
不管在任何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始终是弱势产业,农业的高成本、高风险等特性无一不成为农村保险市场不断壮大的障碍物。而其若要发展,仅仅依靠农村内在的或外在的力量都是力所不及的,必须吸收国外优秀成果,大力完善政府的作用。运用财政支持、立法监督、政府调控等手段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应属美国最为典型,且受国家干预理论的影响。那么,中国应一方面要加大财政等政策支持,合理补助农村保险的过高成本和风险损失,调动农村保险机构支农的积极性。
(二)加强保险宣传,提高农保意识
农户只有在对农业保险有了充足的认识与掌握的情况下,才会意识到其对自身风险分散的重要作用,且在对保险条款的内容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保险决策。所以开展农村保险业务的各大保险机构均需采取各种措施来加大对保险的宣传,以此来逐步增强农户的保险意识。
(三)推进保险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多元化发展
由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需求具有多样性,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文化地理条件也不尽相同,农村保险不能是单一的模式,必须建立适应不同需求的多元化产品体系。特别是,保险公司也应注意研究农民的投资需求特点,如农民尝试使用一些新型的机器设备,使用新品种的种子或化肥等。中国各个地域之间的差别较大,发生自然灾害的次数不同,农民收入水平更不同,呈现多层次,可以依照本地区自身的实际情况,如灾害是否发生频繁,灾害破坏程度的轻重等情况设计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产品,既要满足部分高收入农户的需要,也要有适合普通大众农户的需求产品。
(四)完善风险分散体系,增强长久经营能力
农业保险这项业务的长期及大规模的拓展与健全的风险分散体系密不可分,它可以使风险在各方面进行间接分散。国外农业保险的风险转移主要是靠再保险方式,它逐步成为各国政府有效管理农业保险的重要工具。因此,中国需要借鉴国外成功转移风险的经验,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补贴下农业再保险机制,通过它来分担农业的巨灾风险给保险机构造成的冲击。而经营开展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也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建立分保机制,不断提高其持续经营能力。
(五)健全农村保险市场监管机制及相关法规
发达国家大多通过采用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农业保险进行规范化管理,如美国的《联邦农作物保险法》等。而中国,特别是在以前农村保险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政府还是保险公司、投保农户的责任和义务,及经营规则等都不明确,因为没有关于农村保险市场的专门法律法规。同时,还要逐步改善甚至完善中国农村保险市场的监管体系,特别是在不放松市场行为监管的前提下,大力加强偿付能力监管,如通过竞争手段,将不具备充足偿付能力的保险机构及时抛出市场,施行优胜劣汰。
(六)培养专业的农村保险人才
6.中国汽车保险市场研究 篇六
研究报告
报告简介
健康保险(Health insurance)是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使被保险人在疾病或意外事故所致伤害时发生的费用或损失获得补偿的一种保险。
《2011-2015年中国健康保险市场行情动态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绍了健康保险相关概述、中国健康保险市场运行环境等,接着分析了中国健康保险市场发展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中国健康保险重点区域市场运行形势。随后,报告对中国健康保险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健康保险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健康保险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健康保险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报告目录、图表部份
目录
第一章 健康保险产业相关概述
第一节 健康保险的定义及特征
一、国际健康保险的定义及分类
二、我国健康保险的定义及分类
三、健康保险的特征
第二节 商业健康保险的产品分类
一、按照保障范围分类
二、按照承保对象分类
三、按照给付方式分类
四、按照合同形式分类
第三节 健康险与一般寿险的区别
一、健康险自身的特殊性
二、健康险的核保差异
三、健康险的理赔差异
四、对定点医院的管理
第二章 国际健康保险的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节 世界发达国家的健康保险制度
一、美国健康保险制度解析
二、日本健康保险制度解析
三、瑞典健康保险制度解析
四、新加坡健康保险制度解析
第二节 国际健康保险产业发展动态分析
一、国外健康保险的主要模型
二、国外健康保险的主要形式
三、国外健康保险精算现状分析及启示研究
第三节 2011-2015年国外健康保险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三章 国际健康保险产业重点地区运行态势分析
第一节 美国
一、美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综述
二、美国健康保险市场发展不容乐观
三、美企推出针对提前退休人群的健康险产品
四、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保险计划提上日程
第二节 欧洲
一、法国健康保险制度发展概述
二、德国健康保险体制改革面临的难题
三、德国宠物健康保险市场发展综述
四、瑞士健康保险发展的成功经验
五、智利健康保险制度发展解析
第三节 亚洲
一、印度健康保险现状及中介机构的发展
二、日本企业员工健康保险保费率呈增长趋势
三、韩国现行的健康保险制度解析
四、中国台湾全民健康保险的制度评析
第四章 中国健康保险产业运行环境分析
第一节 国内健康保险经济环境分析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三、2011年中国健康保险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第二节 中国健康保险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第五章 中国健康保险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节 中国健康保险制度评析
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深度分析
二、我国健康保险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国民健康保险制度的规划蓝图
第二节 中国健康保险发展概况
一、我国健康保险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二、我国健康保险市场格局发生转变
三、经济危机下我国健康保险业发展形态
四、借医改契机健康险企业积极推广新产品
第三节 中国健康保险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我国健康保险发展存在五大不足
二、推动健康保险业务发展的建议
三、我国健康保险行业需走专业化道路
第六章 中国健康保险产业运行态势分析
第一节 中美健康保险税收体制的比较分析
一、我国的健康保险税收体制解析
二、美国的健康保险税收体制解析
三、美国健康保险税收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第二节 中国健康保险业运行态势分析
一、中国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结合模式浅议
二、健康保险的风险因素与核保策略
三、新医改为专业健康保险营造发展空间
第三节 全民健康保险预计10年后可以全面实施
第七章 中国商业健康保险业运行走势分析
第一节 中国商业健康保险业发展概况
一、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行业生存状况
二、中外资本竞逐中国商业健康险市场
三、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利好因素
第二节 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制度与商业健康险的发展
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介绍
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给商业健康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三、采取积极措施主动迎接机遇应对挑战
第三节 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分析
一、农村健康保障需要商业健康保险
二、商业健康险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定位探讨
三、农村商业健康保险拥有广阔发展空间
四、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对策
第四节 中国商业健康保险业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专业化经营面临的主要障碍二、四大因素制约中国商业健康险发展
三、商业健康保险业面临的主要难题
四、阻碍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宏微观环境
第五节 中国商业健康险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加快商业健康险信息化建设步伐
二、美国商业健康险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三、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运行的思路探讨
四、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战略思考
五、促进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 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管理分析
第一节 商业健康险的经济性与赢利模式探讨
一、商业健康保险的经济学基本原理
二、现代健康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透析
三、商业健康保险的利润来源
第二节 商业健康保险现行经营模式透析
一、买单式商业健康保险模式概述
二、买单式商业健康保险模式存在的弊病
三、医疗费用支出风险不能有效控制
四、消费者的健康保险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
第三节 探索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最优模式
一、管理式医疗模式
二、结合式医疗模式
三、对两种模式的评价
四、最优经营模式
第四节 不同类别商业健康保险经营形式的对比
一、基本类型介绍
二、由人寿保险或财产保险公司负责经营
三、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经营
四、合作式的健康保险组织
五、我国现行健康险经营形式简述
第五节 探索最合理的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经营形式
一、推进现有保险公司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
二、加快建立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公司
三、尝试设立相互形式的健康保险公司
四、努力探讨合作社性质的健康保险组织的建立
第九章 中国医改与健康保险市场分析
第一节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概况
一、中国医改方向发生大转变
二、中国医改热点事件回看
三、医疗体制改革迈出关键步伐
第二节 新医改方案解读
一、新医改方案的几大亮点
二、新医改方案的缺憾
三、新医改确立2020年发展目标
四、新医改方案落实的关键因素解读
第三节 商业健康保险与新医保体系的相关性
一、商业健康险在医保体系中的传统地位
二、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的平衡
三、新医保体系中发展商业健康险的必要性
四、促进商业健康险与新医保体系和谐发展
第四节 新医改对健康保险市场的影响
一、新医改突出商业健康险的重要性
二、新医改使保险公司的风险可控性加强
三、新医改助推专业健康险业务增长
四、新医改加快健康险市场改革进程
第十章 中国健康保险重点企业分析
第一节 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一、公司概述
二、人保健康经营状况分析
三、人保健康经营简况及发展计划
四、人保健康合作医疗模式发展亮点解析
第二节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一、公司概述
二、平安健康重点开拓专业健康险市场
三、平安健康经营模式分析
第三节 瑞福德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一、公司概述
二、瑞福德抢占中老年保险市场
三、瑞福德健康管理新模式获关注
第四节 昆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一、公司概述
二、昆仑健康保险力推终身护理新品
三、昆仑健康保险自创“治未病”模式受推崇
第十一章 2011-2015年中国健康保险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节 2011-2015年中国保险业发展前景展望
一、中国保险业景气分析
二、新兴保险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三、未来保险公司产品发展趋势分析
四、新医改政策下保险业凸显两大商机
第二节 2011-2015年中国健康保险的发展潜力分析
一、费用空间巨大
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三、人口老龄化趋势
四、财产保险公司的进入
五、相关政策的支持
第三节 2011-2015年中国健康保险业前景与趋势分析
一、未来我国结合型健康险市场前景光明
二、未来我国健康保险发展的方向
三、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机遇分析
四、中国健康险市场规模预测
第十二章 2011-2015年中国健康保险业投资预测分析
第一节 2011-2015年中国健康保险业投资概况
一、德资保险公司大举进军中国健康保险市场
二、美健康险巨舰抢滩中国市场
三、外资加快拓展我国健康险市场步伐
四、境内外资本积极抢占国内高端健康险市场
第二节 2011-2015年中国健康保险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政策性风险
二、产品自身的风险
三、产品设计风险
四、外界风险
第三节 2011-2015年中国健康保险业投资建议分析
一、健康保险投资应把握四方面问题
二、健康险市场投资思路
三、保险公司投资管理的模式探讨
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2005-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
图表:2005-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图表: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图表:2005-2011年国家外汇储备
图表:2005-2011年财政收入
图表:2005-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图表:2011年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亿元)
图表: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图表:„„
更多图表详见正文„„
7.中国汽车保险市场研究 篇七
一、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由于国家政策对中国的汽车市场的影响比较明显, 而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密切影响着中国汽车雨刮器市场的发展, 因此, 对中国的汽车市场的政策和法规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汽车市场的走向, 从而可以分析出中国汽车雨刮器市场的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得到了日益完善。2009年9月份颁布的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提出, 国家将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汽车市场和管理制度, 各地政府要鼓励不同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本地区市场实现公平竞争, 推动汽车消费;制定零部件专项发展规划, 对汽车零部件产品进行分类指导和支持。综观国家对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可以看出国家和政府正在努力给汽车企业、汽车零部件企业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序的可持续发展的市场。
自2012年12月29日公布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将在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规定中明确指出了生产者、销售者和修理者的义务, 清楚的界定了三包责任的范围。自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了汽车的生产者和进口企业应当召回有质量问题的缺陷汽车产品, 提高了违反条例的处罚金额, 保障了汽车消费者的利益。
国家出台这些政策法规规范了汽车市场的秩序, 为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营造一个规范的环境, 有利于汽车市场朝着良性稳定的方向发展, 从而带动了汽车雨刮器行业的进步。
二、经济环境分析
1. 全球经济形势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将近五年, 截止到目前还没有彻底恢复, 与发达国家的形成鲜明对比的一些新兴经济体, 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 在金融危机之前, 连续高速增长了很长一段时间。金融危机之后, 这些国家又最先复苏,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强。但是, 新兴经济体的增长率在2011-2012年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趋势。
美国经济继续回暖, 但是增长的动力仍然不大。居民消费支出和企业设备投资仍然不足, 住宅投资增长幅度加大。由于美国的财政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美国经济的复苏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短期内很难解决的欧债危机会阻碍欧元区经济的复苏, 希腊、西班牙等重债国家依然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 制约了经济的复苏。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仍然放缓, 由于主要发达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最终导致了商品期货市场投机活动的增加, 大宗商品的价格会继续上涨且不稳定。
2. 中国经济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 进出口贸易跃居世界第二位, GDP总量居世界第三。
(1) 人民币升值
近年来人民币的升值给国内那些打价格战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 从汽车雨刮器行业的角度分析, 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待人民币升值的问题。
一方面,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汽车雨刮器的进口成本。相比国内的汽车雨刮器, 消费者更倾向购买进口雨刮器。人民币升值使消费者购买进口汽车雨刮器的成本下降, 特别是在中高档汽车的雨刮器的采购中, 这种成本降低的优势更为明显。另一方面, 人民币升值使得出口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 削弱了国内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低价格的竞争优势, 因此转向国内市场。因此, 人民币升值使中国雨刮器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2) 劳动力的价格上升
由于中国目前劳动力相对紧缺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 我国劳动力的价格越来越高, 对于汽车雨刮器企业来说, 一方面去寻找更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另一方面要打造自身产品的品牌,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3) 汽车价格下降
随着中国加入WTO, 降低了关税, 国外汽车的涌入, 同时, 近年来, 随着国内市场汽车产销量的不断增加, 供给逐渐大于需求, 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加大。汽车产业技术的升级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生产成本降低, 汽车的价格逐渐降低。同时,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汽车的销售量逐年增加, 这也带动了作为汽车零部件重要组成部分的汽车雨刮器行业的发展。
(4)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 居民收入的增加反过来又增加了就业水平, 提高了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 比2010年增长2701元, 增长幅度14.1%, 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 比2010年增长1058元, 增长幅度17.9%, 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实际增长幅度为11.4%, 增速同比增加0.5个百分点。居民的收入增加了, 使得越来越多的居民能够买得起汽车, 因此也刺激了汽车雨刮器行业的发展。
(5) 个人信贷购车的推行
近年来, 随着汽车信贷业务的不断完善, 为了刺激消费、各大银行纷纷推出零手续费零利率贷款购车, 个人汽车信贷手续也日趋简单。这些因素推动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 同时也带动了中国汽车雨刮器市场的进步。
三、技术环境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拥有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在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 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终将被淘汰, 而一个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外界大的技术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汽车雨刮器作为汽车零部件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技术含量的要求比较低, 目前市场上汽车雨刮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一种:普通雨刮器、无骨雨刮器、手动调节式雨刮器、雨量感应式雨刮器和随速感应式雨刮器。前面三种属于传统的间歇性手动雨刷, 后面两种属于智能雨刮器的范畴, 广泛应用于中高级车型。
综观市场上汽车雨刮器, 其改进的方向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汽车雨刮器的通用化程度, 目前国外汽车工业普遍采用平台化战略, 提高了汽车用零部件的通用化, 最大限度的实现汽车零部件的共享。由于汽车雨刮器本身的通用化程度比较高, 目前企业主要将目标集中在多功能和汽车雨刮器外形上的改进。
其次是汽车雨刮器的智能化程度。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企业仅仅依靠机械技术创造附加值已经越来越低。电子和信息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增加了汽车创造高附加值的空间。
最后是产品轻量化, 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的其中一个便是轻量化, 而汽车的轻量化的本质是零部件的轻量化。目前, 众多汽车雨刮器企业开发的无骨雨刷, 与有骨雨刷相比, 无骨雨刷结构简单、重量更轻、使用寿命更长, 比传统雨刷附着力强。
当前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不断恶化,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重视汽车的安全、节能和环保, 同时, 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 各国出台的标准更加严格, 汽车及其零部件的技术含量、个性化设计的增多, 致使汽车产品生产成本上升, 竞争加剧。因此, 汽车雨刮器企业需要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分析
每个企业都处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中,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企业的市场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受到了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 研究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对中国雨刮器市场竞争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社会文化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人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的关系, 通过顺其自然来保持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注重面子是东方人的特点, 为了强化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 维护自己的面子和社会地位, 中国人喜欢攀比的心理导致了高消费的行为。同时, 西方文化追求冒险、刺激和奇特, 而中国文化追求统一、大众化, 因此, 消费者购买的绝大部分车型相对保守和中庸。随着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中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正慢慢从经济实用型向高档享受型转变, 因此, 在制定中国汽车雨刮器竞争战略事要充分考虑中国社会文化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 提前消费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众多汽车商家抓紧机会推出分期付款, 从而促进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
2. 自然环境
中国的地缘辽阔, 亚热带地区的面积广阔, 受季风的影响比较明显, 在高温的季节降水量很多, 对于驾车的人来说, 雨刮器的磨损程度在高温季节会比较多, 因此针对特定区域进行针对性的抢占市场的战略。
参考文献
[1]梁宝升.扩大内需背景下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及策略[J].商业时代, 2012 (16) :7-9.
[2]刘江.欧洲债务危机与中国经济形势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 2012 (01) :50-52.
8.中国汽车保险市场研究 篇八
据中国汽车协会统计,5月份国产汽车产销双超110万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前5个月,国产汽车产销分别为483.77万辆和495.68万辆,同比增长11.10%和14.29%。应当说,今年前5个月的产销数据不但确立了上半年国内车市在全球范围逆势增长的主基调,也为全年车市冲击1000万辆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进入6月份后,相关数据表明,车市在第一周、第二周出现跌宕起伏。针对这种波动,有分析认为,这是利好政策效应见底。但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国家出台的降低购置税、汽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的效应仍未全面显现效力。下半年,随着汽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全面深入落实、精耕细作,利好政策的“缓释效应”将发挥对车市增长的重要支撑力。
专家认为,今年前5个月车市的增长并非全面增长,最起码在三个方面存在潜在的平衡性爆发力。
首先,是利好政策在时间上的延续作用。由于汽车下乡政策细则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刚刚公布并有细微调整,其对车市的刺激作用仍未完全显现。随着政策宣传和执行的深入,政策涉及的微型客车和轻型载货汽车等的销量会不断攀升。
其次,是车市的结构平衡性增长趋势。前5个月,乘用车产销同比增长15.61%和21.20%:商用车产量同比增长仅0.62%,销量下降1.56%。乘用车与商用车市场表现相差悬殊。下半年,商用车会受到以旧换新政策的刺激,也会随着投资拉动效应的显现逐步回暖,起到结构性平衡的作用。
再有,在地域增长平衡性方面,中部,东部和西部将成为带动车市增长的重要力量。瑞银证券的一项分析认为,国内汽车市场的增长仍有望保持强劲,但由于中国欠发达地区需求正在赶上较富裕的沿海地区,再加上政府在执行刺激汽车消费,推动自主汽车品牌开发及行业整合方面的计划,因此,不是所有汽车厂家都能够同样抓住增长的机会。从中期方面来看,中国中部、东部地区以及西部的部分地区将成为主要的增长地区,自主品牌推出的低价小型轿车将受益于这些欠发达市场。
从进一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上效益的角度看,各级政府部门下一阶段应当继续对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包含的一系列政策精耕细作。例如,在进一步改善汽车消费环境方面,眼下急需解决的就有彻底清理各地阻碍汽车消费和使用的“土政策”;结合“质量和安全年”工作重点,抓紧制定汽车“三包”法规,继续大力监督汽车召回工作,尽快修订汽车产业众多落后的行业标准等。实际上。与降低购置税等财税刺激政策相比,出台汽车“三包”,实现强制召回突破等政策手段更能在长期鼓舞和保护汽车消费信心,是拉动内需背景下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
此外,目前国家对汽车购置税调整采取简单地以1.6升排量为界限,好处是可操作性强,优惠面大,见效果快;但政策也有未尽之意,那就是暂时没有将节能环保小排量汽车的技术标准明确,并大幅度降低甚至免除其购置税。从调整中国汽车产业和汽车消费结构的角度看,未来,如果在购置税杠杆上再进一步加大对1.0升以下节能环保小排量汽车的倾斜力度,这种政策组合拳将发挥巨大的消费引导作用。
9.汽车中国家用轿车市场调查评述 篇九
汽车:中国家用轿车市场调查评述
中国家用轿车市场的容量中国家用轿车市场有著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说,中国汽车产业能否发展起来,完全取决于我国家用轿车市场何时能够全面启动。从近几年家用轿车的市场发展来看,我国高收入家庭的汽车拥有率有可能从1996年的6%上升到1999年的22%,中低收入家庭的汽车拥有率有可能将从1996年的1.2%和0.7%上升到1受访者的购车时间意向∶在本次关于中国家用轿车消费者评价和选择的意向调查中,我们较为全面地调查了受访者购买家用轿车的选择意向。问卷中首先调查了受访者准备购车的时间,2.7的受访者打算近期购国产车,6.8%的受访者打算两年内购车,12.3%的受访者表示打算5年内购车,18.6%的受访者表示打算5至10年内购车。受访者的选择意向∶质量稳定94.8%;价格合理86.9%;安全性高85.4%;耗油量低81.9%;维修方便72.6%;乘坐舒适68.7%。这些选择意向与已购车的消费者对理想家用轿车的评价选择是较为一致的。但是从统计结果看,受访者对调查选项中的操作性能、价格合理等内容表现出了轻视的倾向,这与许多消费者对家用汽车相关知识了解得较少有关系。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家用轿车的消费群体还不够成熟,而不成熟的消费意向有时会对市场产生误导作用,对生产厂家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产生消极影响。受访者在车型的选择上∶18.9%的受访者倾向于购买进口轿车,54.6%的受访者倾向于购买国产轿车,8.3%的受访者准备买微型面包车,7.6%的受访者打算买大车(包括双排座和工具车)。在选择国产轿车上,主要集中于三个品牌,即富康、捷达、桑塔纳。这三种品牌的轿车作为家用轿车目前在市场销售中是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富康轿车,其产品一直定位于家用轿车,完全按照国际90年代家用轿车的概念进行全方位设计,车身的两厢设计方案与国际家用轿车的流行趋势是完全一致的。虽然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审美心理还倾向于三厢轿车,但随著消费者对家用轿车的不断了解,目前在国内大中城市已逐步出现选择以富康为代表的两厢车的趋势,因为从舒适性、安全性、适用性来看,两厢车更具优势。清华大学汽车系实验室主任林建最近在就家用汽车发展趋势的分析中预测,当今世界以两厢家用轿车为主导流行趋势,这种观念也将很快被我国消费者所接受,因为国外家用轿车中两厢车占了70%。预测国产轿车市场的发展方向受访者对家用轿车品牌的选择意向,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是该品牌轿车的性能价格比是否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其二是消费者对国产家用轿车品牌的忠诚程度如何。随著我国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虽然目前现有的家用轿车中,10--20万元的中档轿车的占有率为18%左右,但从今后的市场走势来看,已经出现了中档轿车销售速度迅速加快的势头。在这一档次的轿车中,主要品牌有捷达、富康、桑塔纳等。由于近期中档轿车的价格已几次下调,其价格竞争力越来越强,低档轿车的价格优势已不大明显。今后的家用轿车市场争夺,将主要在中档轿车的几个不同品牌之间展开,由于质量、性能、外形等方面的因素,低档轿车的竞争力将会日渐萎缩。由于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还较低,目前还不到700美元,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所以高档轿车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不大可能形成有威胁的规模性的家用轿车消费市场。虽然不久前,上海开发了“别克”、广州开发了“本田雅阁”等中高档轿车的车型,但其销售市场,也将主要限于公务用车和商务用车的市场,在国内的家用轿车市场上,还暂时不会有太大作为。受访者对国产家用轿车的意见本次调查中,消费者反映,我国国产轿车普遍缺乏个性化的造型设计,引进的国外车型不仅单一,而且多为过时的车型,车型引进后,又往往若干年没有变化,这已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车的一个因素。相比较而言,富康轿车在这一点上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如富康两厢车本身就是法国雪铁龙公司在欧洲的畅销车型,引进到中国后于1995年开始便针对中国消费者偏爱三厢车型的消费心理除了家用轿车自身因素之外,当前影响家用轿车市场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各级政府部门和行业机构对轿车消费征收的各种各样的高额附加费用,以及对购置家用轿车的限制措施过多。在我国有些地区和城市,轿车购置的附加费甚至占整个购置费用的30%--50%,令许多有能力购车却无能力消费的消费者望车兴叹。
10.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概况分析 篇十
1.市场规模汽车市场可以分为前市场和后市场。所谓前市场,主要是指汽车制造业和汽车的整车销售业;而后市场,则主要是指汽车的维修保养、配件供应、美容养护和汽车改装等服务。这两个市场对汽车零部件的需求量均十分庞大。
(1)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到2006年底,中国共有4657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工业总产值达4717亿元人民币,较2005年上升33%。据业内人士估计,到2010年全国零部件市场规模将扩大到14000亿元。
(2)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资料,2006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双超过720万辆,分别达到728万辆和72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7%和25%。汽车市场良好的产销状况无疑推动了零部件市场的发展。
(3)2006年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约为3900万辆,2010年有望达到7700万辆。2006年全国二手车交易量达190.59万辆,同比增长31.5%。二手车市场对零部件市场的需求旺盛,其持续繁荣有力带动了零部件市场的进一步壮大。
(4)根据相关统计,成熟汽车市场中,整车的销售利润约占整个汽车业利润的20%,零部件供应商约占20%,剩下60%的利润在服务市场中产生。随着整车销售市场的不断扩大,从其中分得一杯羹的零部件产业获利也必将随之增长。
(5)零部件行业在汽车工业中的重要性也在逐步提高,我国零部件产业在汽车工业中约占35%的比重,相比于国际60%~70%水准仍然较低,表明其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6)2003年,我国零部件行业毛利率为19.87%,之后有所回落,2005年降至14.99%,2006年零部件行业毛利率为14.64%,其行业收入、利润增速比整车分别高出7.85、2.62个百分点。
(7)中国本土的零部件企业主要生产机械件,塑胶和电子件很大部分需要依赖进口。2006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口130.9亿美元,同比增长30.8%。
(8)进口汽车零部件中主要种类是车身用零件和变速箱,主要进口国家是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
(9)中国内地已经成为香港地区汽车零部件最大的出口市场。2006年香港汽车汽车整车及配件营销零部件有四分之一都是出口到内地,出口金额达15.6亿美元。
2.销售渠道
(1)目前内地汽配经营模式大体有几种:一种是进入汽配市场扎堆经营,一种是传统的“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的经营模式,一种是代理制经营。此外,也有加盟连锁的经营方式,还有做营销体系经营的。
(2)汽车配件交易市场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汽车零配件销售渠道。据了解,汽车维修用零部件60%来自汽车配件城。目前内地有大大小小的汽配城300多家,其中已形成规模的汽配城有上海东方汽配城、武汉万国汽配城、天津汽车配件城等。
(3)近年来,各地汽配市场(城)从传统的招商方式,转变为根据市场经营品种是否配套,有侧重地引进名优厂商到市场设点经营;利用品牌店、专卖店等形式,逐步淘汰原有“杂货店”式的商户。例如实施品牌战略较早的上海东方汽配城,现已成为内地较有影响力的知名汽配市场。目前,已有几十家国内外著名汽配名牌生产企业入驻上海东方汽配城的“名牌产品展销中心”。
(4)由全国汽配市场联合会的主要理事单位共同出资组建的中联汽配,使内地首次引发了进口汽配行业的深刻变革:摒弃传统的批发分销方式,率先在汽配界实行特许经销专卖体制。
(5)目前,内地已呈现出新的汽车配件服务模式,以汽修连锁、配件大卖场为代表的售后服务市场正在兴起,将成为以整车厂为主导的4S店模式的强有力竞争者和补充。
(6)近年来,各大品牌汽车开始有意识地建立销售和售后服务站,不但展示品种齐全的汽车,还提供整车销售、配件供应、售后服务和信息咨询等一体化服务,成为零部件销售的另一个主要渠道。
3.竞争形势
(1)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资讯,2004年列入统计范畴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共有4171家,实现销售收入3300亿元。销售额前100家企业2004年共实现销售收入1966亿元,占零部件行业收入的59.6%。其中,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5家,依次为:万向集团公司、湘火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潍坊柴油机厂、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从企业性质分析,100家企业中内资企业占60家,中外合资企业(包括港、澳、台地区投资企业)占40家,内资60家企业中私营与集体企业有13家。从企业所属地域来看,100家企业中东部企业占78家,企业按数量排序依次集中在长三角、环渤海、东北、珠三角、湖北、重庆等区域,由此也反映出当前内地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总体布局。
(2)内地汽车零部件企业大多数依赖整车生产厂,处于被动、服务的地位,自主研2汽车市场分析发能力弱,虽然在某些中低附加值产品方面具有相当的开发能力,但在关键零部件
方面的开发能力基本空白,主要依赖进口。
(3)目前,内地汽车零部件经销商已开始积极与国际合作,通过优势互补提高自身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例如大丰集团,利用其全国庞大的经营网络相继与德尔福、萨克斯、法雷奥、伊顿、辉门等国际著名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大丰集团在全国已有13家加盟连锁店和23家直营快修连锁店。内地经营比较成功的汽车零部件经销商还有中联汽配、上海亚旺机械实业有限公司、大唐汽配公司等。
【中国汽车保险市场研究】推荐阅读:
中国汽车行业市场分析06-10
2024年中国汽车后市场服务质量改善07-23
中国电动汽车地方发展政策和规划研究报告11-19
中国汽车发展前景08-20
中国汽车销售模式10-12
中国薪酬网汽车免费12-14
2011中国汽车发动机发展趋势09-08
中国汽车零部件物流发展趋势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