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共10篇)
1.课文《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目的】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领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学法点拨】
诵读、自学、讨论、展示、点拨等。
【教学准备】
自学,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2、探讨法:以学生为主,还课堂于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课堂气氛。
3、借助多媒体课件,感知,品读、赏析,讨论。
【朗读方式】
1、自由朗读。
2、齐声朗读。
3、指名朗读。
4、熟读背诵。
5、配乐朗诵。
6、范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学案(学习活动)
一、自主选择式朗读、齐声朗读课文全文(早读时间)
二、研读语文必修2《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79~85和语文必修2《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37-40,并自主完成“语言积累”五大题。(20分钟)
1、下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褒禅(bāo chán)无物以相(xiàng)之咎(jiù)其欲出者
B、今言“华”(huā)如“华实”(huá)之“华”(huá)者
C、庐冢(zhǒng)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D、窈(yǎo)然庐陵萧君圭(guī)君玉余弟安国平父(fù)
2、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各不相同,试加以辨析:
⑴ 有碑仆道
⑵ 何可胜道也哉
⑶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兰亭集序》)
⑷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⑸ 独其为文犹可识
⑹ 险以远,则至者少
3、下列各句里的“其”字的意义各不相同,试加以辨析。
⑴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⑵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⑶ 距其院东五里
⑷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⑸ 独其为文犹可识
⑹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⑺ 既其出
⑻ 则其至又加少矣
⑼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⑽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⑾ 其孰能讥之乎
4、下列各句里的“以”字的意义各不相同,试加以辨析:
⑴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⑵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⑶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⑷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⑸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5、请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用法和意义:
⑴ 始舍于其址
⑵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⑶ 有泉侧出
⑷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⑸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至又加少矣
⑹ 则其至又加少矣
⑺ 火尚足以明也
⑻ 常在于险远
⑼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三、板演展示、表演展示(10分钟)
教案(教学过程)
一、配乐朗诵、范读《游褒禅山记》(早读时间)
二、指名朗读《游褒禅山记》译文(早读时间)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现在把“华”念做“华实”的“华”,原来是读音错了。
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大约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正当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也还足够继续照明。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
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三、指导研读语文必修2《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79~85和语文必修2《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37~40,并要求自主完成“语言积累”五大题(15分钟)
四、精讲并点拨“语言积累”五大题(答案见幻灯片16~19)(10分钟)
第二课时
学案(学习活动)
一、继续研读语文必修2《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79-85和语文必修2《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37~40,并自主完成“课文研讨”四大题(20分钟)
1、朱自清说:“王是政治家,所作以精悍胜人。”请用王安石的生平事迹作简要说明。
2、《游褒禅山记》全文共5段,请概括每段的大意,并说说每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3、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4、课文第3段中,作者由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能有所得的事实,引起了深入思考。依他看来,“求思”应具备哪些条件?其中哪个条件起决定作用?
二、小组讨论(3分钟)
三、分工协作,板演展示、表演展示(10分钟)
教案(教学过程)
一、继续指导研读语文必修2《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79~85和语文必修2《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37~40,并要求自主完成“课文研讨”四大题(20分钟)
二、点拨“课文研讨”四大题(10分钟)
(答案见幻灯片20~26)
练案(自主练习)
1、选出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庐冢(zhǒng) 何可胜道(shèng)
B、窈然(yǎo) 有碑仆道(pū)
C、音谬(miù) 既往不咎(jiū)
D、王深回父(fǔ) 无物以相之(xiāng)
2、选出加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后世之谬其传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3、选出各句加粗的词与例句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 )
例:火尚足以明也
A、素善留侯张良
B、秋毫不敢有所近
C、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D、以乱易整,不武
4、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5、选出下列句中粗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沛公欲王关中
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6、下列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是非贿得之。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7、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于是余有叹焉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8、与“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中“所以”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臣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亲贤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着急高义也
9、选出句中“者”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10、选出对句中加粗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南面)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之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于其址(山脚),而卒(终于)葬之
C、其下平旷(平坦空旷),有泉侧(从旁边)出,而记游者甚众
D、余之力尚(还)足以(用来)入,火尚足以明(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也
11、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B、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进洞越深,那前进就越困难,然而那见到的景色也越奇特。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致体会不到游览者的极大乐趣。
D、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还足够继续照明。
2.课文《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 篇二
设计方案
(二)三维目标
1.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2.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3.认识作者“深思而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导语设计
引用导入
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写了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我们从中来感受作者游褒禅山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略)2.基础知识(1)补充注释
①址:基址,指山脚。
②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③庐冢:庐,一说指慧褒生前住处(屋舍)。冢,坟墓。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另一种解释是:唯独碑上刻的“花山”二字还可以认识。⑤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所以如果是“华山”〔按,这里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的“华”,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⑥莫能名者:另一种解释是,不能叫出真名的(指华山本名花山)。名,说出名称。(2)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信息筛选
疏通文意,积累语言。1.词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或http://
2.加点词的活用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形容用作名词).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动词用作名词).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形容词用作名词)..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识..其本名,说出名称。名词用作动词)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动词).名之曰褒禅(命名。名词用作动词).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3.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或http://
合作探究
1.这篇游记与我们读过的其他游记相比,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吗?
明确: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先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2.记游和议论是怎样结合,怎样照应的呢?
明确:第三段议论由第二段的记游生发而来,第四段议论由第一段的记游生发而来。3.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而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明确: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而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而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而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而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
4.第五段写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①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拓展探究
探讨: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
明确: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经过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或http://
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至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课堂小结
本文的文言词语、文言句式很重要,要记住。写法上有些我们也能学到,要用心体会、学以致用。
作业设计
一、结合本文,总结 “其”的几种用法。
明确:“其”的用法主要有两种:作代词和语气助词。具体用法如下: 1.用作代词。
(1)代第三人称:可译作“他”“他们”“它”。例:安求其能千里也?(2)作物主代词,表领属关系,可译作“他(它)的”“他(它)们的”。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又作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作“这”“这些”;远指,可译作“那”“那些”。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4)用在数词之前,表示“其中的”意思。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2.用作助词,表加强语气。
(1)表示推测、估计,可译作“大概”“或许”。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表示诘问,可译为“难道”“怎么”。例:欲加之罪,其无辞乎?(3)表示祈使,可译作“一定”。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二、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游记。
板书设计
文言实词道 盖 文 然 文言虚词乃其
写作特点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
3.课文《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 篇三
作者更是借游山,向我们说出了他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也就是“归因”方法。王安石说,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 ,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 ,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 ,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这段议论,意义深刻,既说出了不怕艰难,勇往直前,领略险峰上的无限风光的人生态度。也说出了“尽吾志而无悔”改革决心。
王安石把游山(准确说是游洞)的成功归为四个条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缺一不可,四,当然还有难度:“险以远,则至者少”。但是他最强调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吾志而无悔”。
王安石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归因方法,一个人做事的成功和失败,怎样的归因才有意义?一般归因可以是任务的难度,可以是客观的条件,可以是个人的能力,可以是努力的情况(四归因)。
归因到任务的难度,往往产生畏难情绪。电影里“国军”打了败仗,将领对蒋说,“不是我们无能,是共军太狡猾!”他们的错误是把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失去自信。归因到客观条件,不是积极的态度,因为人改变客观较难,产生“等靠要”的心理,而改变自己容易做到。归因到个人能力,往往产生悲观情绪,觉得自己不行,因为能力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提高的。只有归因到自己的.努力程度,才是积极的。因为努力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努力去做。
4.《游褒禅山记》教案 篇四
王安石 教学目的: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在作文课上集中练习了“感受生活—描写生活”这一专题,其实在古文中不乏这样的范例,“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大都是写生活的典范散文。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均是由生活而感,由感而成文。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抒写自己的旅游感受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仁宗朝进士,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齐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学应当“有补于时”,重在“适用”。其散文现实性和战斗性都很强。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所以世人称为“王荆公”。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三.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划线词注音释义是否正确?请在括号里作判断。
A 褒禅山(bōushán,即华山)亦谓之华山
()
B 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ong,坟墓)也()C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ao,深远幽暗)然
()D 既其出,则或咎(jiu,责怪)其欲出者
()E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ang,帮助)之
()F 何可胜(sheng ,完全,尽)道也哉
()G 庐陵箫君圭(gui,人名)君玉()H 余弟安国平父(fu,对男子的美称)()2.下列各句中哪些停顿是正确的?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D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E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F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分析解读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
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给„„命名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盖:大概,可能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 7.不出,火且尽
且:将要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其:自己;极:尽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舍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 便舍船,从口入
D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 退避三舍
2.余
A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 游刃有余
D 其余,则熙熙而乐 3.穷
A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 复前行,欲穷其林 4.然
A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 奚以知其然也 D 吴广以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5.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四)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
1.褒禅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3.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讨论)五.熟读课文一二段,课后用通顺的语言认真翻译一遍。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读第一二段(或抽查词语理解情况)。二.分析解读三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于是余有叹焉
焉:语气词,不译。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因为,由于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讥之乎
其:岂,难道 5.何可胜道也哉
胜:完全
(二)下列词语在句中应怎样解释? 1.焉
A 于是余有叹焉 B 而人之所罕至焉
C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其
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其熟能讥只乎 D 其真不知马也 E 汝其勿悲
3.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4.名
A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 莫名其妙 E 不名一文
F 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四)比较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叹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五)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识。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4.《临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六)分析后三段
1.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2.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讨论)三.朗读后三段,边读边翻译。四.作业:课后练习五.教学后记:
5.游褒禅山记教案 篇五
齐背课文。
二、鉴赏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三、拓展
选一篇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的游记(文言文、现代文都行),进一步领会、学习叙议结合的手法。
四、作业
6.草原课文教案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
(没有。)
在影视中见过吗?
(见过。)
谁来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草原?
2、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3、导入新课:
看来大家对对草原的了解还真不少。下面,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老舍走进草原,去浏览一番,领略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受美
1、谈话引入:
请同学们和邻近的小伙伴组成一个小旅游团,去草原浏览,切记不要走马观花,因为你们还有浏览任务呢。
2、出示自学要求:
⑴ 草原上的什么最使你留恋?为什么?
⑵ 设计一种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汇报方式,如:
画画、唱歌、朗读、从课外积累的知识等。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三、汇报交流美
1、草原的美景:
⑴ 学生:浏览后,我们觉得草原的景色实在太美了。
师:美在哪里呢?
生:美在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 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你们想唱什么歌呢?《天堂》、《我爱草原》、《我的草原》、《草原之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有谁能唱几句吗?一句、两句都可以。
教师播放VCD《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观赏,要求学生用手打节拍,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⑵ 学生:我们小组也特别留恋草原美景,尤其是那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绿和洁白的羊群。
教师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
⑶ 学生:草原的美景让我们看也看不够。如果说要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我们觉得《敕勒歌》最恰当了。
师:你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生背)
⑷ 播放《草原》的课文录相让学生观赏。
⑸ 朗读第一自然段:
请大家选择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读后,教师指名几个同学读一读,然后全班齐读。
⑹ 你们除了爱草原的美景,还爱什么?
学生:我们觉得草原不仅景美,人更美。我还爱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师:从哪里看出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
生答(略)
(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⑺ 练习表演:
学生先读课文的有关段落,选择一个场景自由练习表演,再指名上台表演,表演后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性的评价。
⑻ 从他们的表演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民族团结、蒙汉情深)
⑼ 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临别之际,作者发出了这样由衷的感叹。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创造美
1、在我们即将离开草原时,你最想说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
3、作业超市:
⑴ 画:
草原的美景。
⑵ 拍:
草原的风光。
⑶ 说:
向他人介绍草原。
⑷ 写:
7.课文白杨教案设计 篇七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阅读教学必须抓住“学习语言”这一根本。只有抓住“语言”这一本体,才能让新课标的先进理念得以充分落实。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教学要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在语言的学习中得以构筑的。
从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接受过程来看,它需要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接触语言符号→形成物象→提升意象→构筑思想。因此,本教学设计试图在逐层深入学习语言的基础上,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白杨世界
1、播放课件:
课件的背景音乐为歌曲《小白杨》,画面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
2、学生看完课件后交流感受:
⑴ 你们看到了什么?
⑵ 看完后有什么感受?
3、作家袁鹰曾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写下了《白杨》这篇课文,我们想不想跟随作家袁鹰,走进白杨树坚强而又美丽的世界?
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在于酝酿学生学习的心理场,激发学生走进白杨的`欲望和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张本。)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提出以下要求:
⑴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 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⑶ 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⑵ 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为下一步解读白杨物象铺垫。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阅读。)
三、解读物象,勾画白杨轮廓
1、勾画白杨生长环境——大戈壁的轮廓
师:请同学们拿起笔,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学生自读自划──全班汇报交流。
句子一: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句子二: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重点词语:茫茫;没有──没有──也没有──;浑黄一体。
2、勾画白杨的轮廓:
师: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词:高大挺秀、直、粗壮。
3、想象轮廓: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品着这样的词语,我们的脑海里里一定浮现出了一幅清晰的戈壁白杨图。请大家想一想,能把你想到的画面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吗?
(教学时主要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以上词句的揣摩与体会,想象出在茫茫大戈壁这一背荒凉景下白杨的高大挺秀。)
(设计意图:先把握“物象”,恰如郑板桥所说的画竹三过程之首:“眼中之竹”。)
四、品读意象,探究白杨神韵
1、深情朗读爸爸说的三句话,在细细品读中体会白杨的神韵:
⑴ 比较下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① 白杨树在任何时候都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②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③ 白杨树很直。
(体会白杨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漫长的岁月里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始终都是这样,用一个词来说,就叫自始至终或者始终如一。)
⑵ 联想具体环境展开述说:
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当风沙狂吼着袭来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当雨雪冰冷的落下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当干旱煎熬着大地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白杨树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从而体会出白杨树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
(设计意图:品读“意象”,正是由“眼中之竹”升华为“心中之竹”。)
五、领悟思想,构筑精神家园
1、白杨树在荒凉的戈壁中顽强地生长着,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还有谁也像白杨树一样,在那里默默奉献着?
2、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心愿和怎样的精神?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师:看来,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做无私的奉献。
3、爸爸像白杨,在你们眼里,你们觉得还有谁像白杨?你们愿意做一棵白杨吗?
8.语文课文 春联 教案设计 篇八
《春联》这篇课文是第七册中的一篇介绍春联的通俗小品文。课文描写了春联给新春带来的喜庆气氛,介绍了春联的内容和形式的特点,指出了读春联的语文学习功能。
全文4个自然段。第一段主要讲的是春联带给我们欢乐祥和的气氛,同时用了四副对联介绍了春联涉及的一般内容。春联的内容可以是:描绘美丽的春光;展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所选春联都比较通俗易懂。比较难懂的词语是“欣欣向荣”“百业兴”“烂漫”,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查资料解决。中国人过节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喜庆,这篇课文一开始就是喜庆的。
第二小节介绍了春联形式上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对仗”。什么是对仗?书上没有直接给出专业的解答,当然就算给小学生也不见得就能掌握。作者很聪明先举例来说明。通过“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的春联举例,得出对仗的意思——“上下联不仅字数相等,而且词类相当。”字数相等好理解,词类相当也好讲解,但是要想真正掌握,却是不那么容易的,因此作者紧跟着又说了一句需要“细心揣摩体会”才能“从中学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这话说的是有道理的。有些老师教学本课后,让学生尝试着创作一些对联,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来说,是值得嘉奖的。不过要注意一定要降低难度,毕竟春联是十分凝练的,如果能先从搜集春联开始来学习,可能比一开始就让学生创作效果要好。
第三小节介绍的是的春联的另一个特点——有“声律美”。什么是“声律美”?简单地说就是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用这个方法我们再来重读刚才出现的几个春联,一定会更有味道的。
9.满井游记课文教案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
一、品味课文清新自然、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游览时欢愉的心情,熟读成诵,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二、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一、课堂教学力求“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生动、活泼、有效地学习。
二、这是自读课文,作为写景小品,它精短饶有趣味,宜让学生反复涵咏,力争在课内熟读成诵,然后讨论仿写。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电教平台、《满井游记》教学软件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引人课文,简介作者,学生默读阅读提示第一段,教师出示教学目标 。
二、自读理解:
1、学生朗读课文,力求理解文意。
2、检查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教师读课文,学生口译。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清新自然的语言。
三、自读欣赏:
1、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光片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认真观看,用心体味。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②:“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的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鸽’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在理解、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欣赏。
学生边议边读边背,教师归纳。
(尽量由学生讲,教师只作必要引导)
第一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城中飞沙走砾,为下文正面记游作准备,有对比的`作用。
第二段逐句读来,怎样表达记游的次序?——第一句“廿二日……至满井”:点明所游之地。第二句“高柳……脱笼之鹄”:以堤柳、润土、旷野衬托心胸的舒畅。“若脱笼之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三句“于时……出于匣也”;写春水。“晶晶然……”作比喻,更见水的明澈。第四句“山峦……之始掠也”:写春山,细致地写山被雪洗之美,用“如倩女……始掠也”作比喻,形象化地描写春山的形色两美。第五句写春柳、春苗两景,笔墨不多,既显示燕地春色,又见观察之细。第六、七句,写游人,男男女女,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形态各异。第八句,运用了借代写鱼鸟,描绘出神态。第九句,议论句,强调燕郊“未始无春”,与第一段对照。
3、出示篇章结构图。(使用powerpoint幻灯软件)
若脱笼之鹄
春 水 总 静
春 山 |
满井早春图 春 柳 分
春 苗 |
游人、鱼鸟 总 动
未始 无春
4、学生朗读第二段,体会作者当时欢愉的心情。
5、再次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光片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学生尝试背诵第二段。
四、自读深化:
1、教师指导学生看阅读提示③:“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朱自清的《春》,引出“绘春图”,与“满井早春图”作比较。(使用 powerpoint 幻灯软件显示)
若脱笼之鹄 山水太阳
春 水 总 静 春 草
春 山 | 春 花
满井早春图 春 柳 分 春 风 绘春图
春 苗 | 春 雨
游人、鱼鸟 总 动 迎 春
未始 无春 颂 春
教师小结:同样是写春,虽然所写的景物不同,但写景时都注意到了抓住事物特征,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景物
描写,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仿写练习:《校园的早晨》。
(1)仿照两篇文章的结构,出示《校园的早晨》结构提示图:(使用powerpoint幻灯软件)
总写
早晨的---------
早晨的---------
校园的早晨 分写 早晨的---------
早晨的---------
早晨的---------
总写
(2)学生根据结构提示图,分组讨论。
(3)请几名学生谈谈作文的思路,写法。
五、布置作业 :
10.游褒禅山记教案 篇十
(一)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
1、通读一遍,独立感知
(1)读出文言节奏来,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
(2)不看注释,在读的过程中运用储存的相关知识,试着迅速理解、翻译词句的意思,并标出一时不能理解的词句。
(3)梳理整体印象。
2、根据整体印象,再默读一遍,理解不懂的词句。
读完后,借助注释、参考书、文言词典、同学老师和相关理解方法,试着去理解不懂的词句的意思和用法。
(二)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1、文学常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v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时代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解释黑体字的含义
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有碑仆道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何可胜道也哉:
3、指出古今异义并解释
非常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于是于是余有叹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至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学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古之学者必有师。
所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十一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指出此类活用并解释
慧褒始舍于其址。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有泉侧出。
入之甚寒,问其深火尚足以明也。
则其至又加少矣。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常在于险远。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5、一词多义
其
以故其后名之曰距其院东五里独其为文犹可识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而余亦悔其之
既其出视其左右谬其传咎其欲出者
吾其还也其可怪也欤其孰能讥之乎?其皆出于此乎。
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属予作文以记之文过饰非
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此乃天也
道
有碑仆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何可胜道也哉
6、特殊句式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有碑仆道。唐浮图会褒始舍于其址。
(三)整体感知
1、梳理本文思路
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已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2、思考下面问题
(1)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2)第二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3)第三段所写的作者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4)第四段,作者写了第二点心得体会。哪句话能表明作者的观点?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3总结:
本文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所感,把______和__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______”和“______”的道理。
(四)我的发现
1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根据本文请你设计一个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并提出你的看法。
问题:
解答:
方法总结:
二展示发现(上课展示自主合作的成果)
(一)展示成果
1、小组交流各自的自学收获和值得探究的问题,整理记录值得交流的自学收获,选出最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集体交流。
收获:
问题:
2、小组代表展示整合后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记录有价值的成果。(展示的方式有品读式、问答式、讨论式等方式)
各组同学发言中有价值的成果记录:
3、在各组交流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是:
问题:
认可原因:
(二)质疑问难(通过交流,你解决了很多疑难,你还有哪些疑难?)
探究题:议一议: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三)当堂训练
、讲述“三豕涉河”的故事。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
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总结发现
学有所得(自主整理学习收获,用一分钟时间概括本课的学习收获)
四拓展发现
(一)学以致用翻译句子(做到字字对应,通顺;不乱译,不漏译)
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夫夷以近则游着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二人之所罕至焉。
9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所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课外升华
高考链接文言训练
童子闻之,哑而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二气sA,赋形受质,人物是分。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麋鹿与庸狨,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鸿雁莫匿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而蚊且犹畏谨恐惧,白昼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见,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今有同类者,啜栗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W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今子一为蚊所,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本文有删节)注]①(shà):扇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形受质质:资质B.今人乃自贵其贵贵:以……为贵
C.畜妻而育子,同也畜:养D.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陵:欺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邻之厚,君之薄也
B.尔不谨,褰帷而放之人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C.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其孰能讥之乎
D.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台生困暑,夜卧(于)维中B.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其)端
C.其烟勃郁,(烟)左麾右旋,绕床数匝D.蚊一举喙,(人)即号天而诉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奏对、对策,原本用于臣子向君主陈述见解,提出建议。本文借用“对”的形式,以小喻大,借物讽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寻味。
B.本文由生活小事入笔,从闻蚊、拍蚊写到照蚊、驱蚊,然后引发议论,逐步推进,最后以天台生“叩心太息”、“坐以终夕”作结,照应开篇。
C.本文描写细致生动,颇富情趣;议论鞭辟入里,启人深思;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加之韵脚的巧妙运用,读来淋漓酣畅,令人击节赞叹。
【课文《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课文《水》教案设计09-10
课文《茶馆》的教案设计06-19
荷花-小学课文教案设计08-06
《谈笑》课文的教案设计08-31
课文花未眠的教案设计06-08
课文《春》优秀教案设计06-22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10-16
课文《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06-15
课文《我的第一本书》教案设计06-19
高中课文《紫藤萝瀑布》教案设计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