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探究的论文

2024-07-20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探究的论文(精选16篇)

1.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探究的论文 篇一

在新课改的环境下,高中语文的工作被提出要使用创新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科学化的要求,所以整合式教学方法逐渐被很多高中语文教师所接受,并且开始推广。为什么高中语文的整合式教育方法会被很多人接受,归结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它符合现代科学教学的目标,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所以语文整合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是必然的。

一、高中语文的教学现状

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最熟悉不过,议案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负责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主要是被动的接受信息以应付考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学生形成了死记硬背的机械化学习模式,忽视了学生自己的创新能力,导致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急剧下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也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所以这种模式必须进行改变。

二、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的内涵

1.整合式教学文本。教学文本通俗易懂的说就是日常教学中所用的教材。整合式教学文本的意思就是根据教学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将一些内容相近、主题中心思想相似的文章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从而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在讲解一篇文章的时候通常会花上好几节课的时间,在整合式教学中,要求教师在一节课中能够多讲几篇文章,使得文章主题更为明显,方便学生的理解。

2.整合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传统上的所有文章的教学方式都千篇 一律。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就是教师读一遍然后对文章进行解析,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在整合式教学方式中,要求教师适当的转变身份,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机会来思考,开发学生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创新能力。

三、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中急需一种新的方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整合式教学拥有科学教育教学的理念以及现代化的教学环境,这种创新性教学设计是把高中语文课堂整合成综合的对话课堂和活动课堂的一个新型教学活动的过程。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方法是对我国传统课堂的一个改革过程,是为了推动高中素质教育的`进程。高中语文整合性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符合我国现代科学教学教育目标。我国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目标是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应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从而让课堂科学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语文课本中的知识,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审美观念以及自我创新能力。语文常常拥有很大的语言魅力,这就需要学生自我去欣赏感受语言文化的底蕴。

2.实行素质教育是我国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开始推行素质教育,在很多大学中率先实行了素质测评与毕业挂钩。对于高中阶段的教学更应该打好这方面的基础。()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全方面发展,不能只是单方面的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不让学生自己去动脑。高中的语文教学一方面需要完成教学大纲上的内容,同时还要兼顾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开发他们对语言的分析、鉴赏和运用的综合实践能力,很好地引导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去体会文章中作者的思想,培养学生对语文课本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对语文作品的阅读、思考、鉴赏能力,从而积极健康的发展。

四、高中语文实施整合式教学的意义

1.创造全新的教学结构。高中语文实施整合教学可以将传统的教学结构转变成一课多文或多课多文。全新的教学结构主要是运用“主题现行”的办法,通过对多篇文章的阅读以及理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这种教学结构要求各教育机构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围绕主题思想展开。教学的材料要与主题相似的文章放在一起,尽量避免学生去学习文章作者的思想,避免出现对同一作者都采取相同的思想去理解。

2.促进语文教学观念的改变。语文教学观念应该从目标论转向过程论。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学目标为主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教学目标外的知识,而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的教学。而进行转变以后,教师会注重对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注重学生和教师的情感交流。

3.语文教学内容得到一个整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因为将不同的文章根据其中心思想以及创造风格、知识点的不同来进行分类和整理,就会促进语文课堂内容的多面性,让学生能够学习更多的知识。

4.帮助学生培养个人情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很大一部分是对于文章内容以及文字的欣赏,让学生对语文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和艺术手法有充分的理解,从而提高他们对美的欣赏,进而提高个人情操。

五、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设计

前文也多次提到,对于高中语文的整合式教学是以现代化教学教育的理念来引导的,强调教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结合和统一,培养了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个人情操。语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所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是帮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感知与认识以及热爱之情,形成正确健康的性格。在高中语文整合式的设计中主要有以下两部分。

1.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任务进行整合式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教学都是按照指定的教学大纲以及目标来进行的教学,在整合式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将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需要,将不同的内容、相同主题的文章联系在一起向学生传授,为学生呈现一个多样化的教学课堂。

2.将高中语文特点和高中生学习特点进行整合式教学设计。这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要教授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表达方法等的不同来寻找一种合适的教学方案。通过对他们的整理归纳得出一种整合式的教学方案。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把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让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能够独立思考。

3. 语文整合式教育的具体应用方法:(1)寻找重点,完成目标整合。在进行语文整合式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从教材和方法这两方面入手,首先需要找到合适整合的教育教材,所以要求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重点、抓住主线、运用明确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点实现目标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注重抓住文章的重点,并不是一篇文章每个部分都应该讲到,而是应该围绕文章的重点,很自然的与其他相似文章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2)丰富话题,完成与内容的整合。这里所提到的话题是针对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用来与学生交流的话题。整合式的教学总的来说是非常讲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的,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自顾自地讲是不被采用的,而是应该通过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话题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问,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3)将书本知识有效的结合在实践中,完成资源的整合。学习书本知识是为了以后的实践中能够灵活的运用,所以在语文的整合式教育中,就需要强调语文书本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教师在教课中可以开拓室外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也可以布置与语文教学符合的实践任务,让学生根据实践来理解文章内容,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资源的整合。(4)强化练习,完成过程的整合。通常练习是为了巩固知识,这是很多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模式,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有效结合。学生获得了新知识以后,需要一定的练习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现完整的整合。(5)问题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实现语文教学,在学生的自我扮演过程中可以深刻地领会文本。同时在角色扮演中,更能揣摩到文章所表现的任务情感。学生在扮演过程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境中,了解到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这就锻炼了学生在文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6)多媒体教学与竞赛教学方法整合。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更有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够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中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将重要的片段播放出来,让学生欣赏,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展开课堂竞赛,比如抢答比赛和辩论赛。大多数高中生都是处在青春期,有着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可以利用这点,将教学资源与竞赛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六、结语

总而言之,对高中语文的整合式教学是目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未来语文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殷亚楠。高中语文的整合式教学探析[J].新课程导学,,(24):83.

[2]姜彦民。浅论高中语文的整合式教学[J].考试周刊,,(81):34.

[3]陈赛茅。试论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32-36.

[4]叶召勇。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探讨[J].科学导报,2013,(3):72.

[5]胡楠楠。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探讨[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4):150.

2.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探究的论文 篇二

所谓的整合式教学是一个具有多重意涵的概念,对于整合式教学概念的剖析与廓清对于我们深入探讨其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功能与意义是一个重要前提。广义地说,整合式教学主要包括教学文本的整合与教学方法的整合。

教学文本的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主题的需要,将题材相似、主题相近的多篇文本进行关联、穿插与融合,呈现出一种综合、立体、开放的教学形式。实际上,文本整合教学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是由现行的教材条件决定的。我们知道,新课标以前的教材大多以选文体裁组合单元,教材选文偏重思想性、工具性、知识性。这种教材形式形成的教材观是把教材纯粹当作学科知识的载体,“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必须是定论、共识或某一领域公认的原理、法则、定理,不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和研讨的余地。因此,教材就是要罗列学生应掌握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法则,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认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①由此种教材观支配的教学模式必然是把教材内容的掌握和目标的达成当作课堂教学的全部目的,而从根本上忽视了语文教育应该注重的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审美能力以及道德意识的培养。与传统教材形式不同,新的语文教材,比如苏教版教材,在价值形式上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结构形式上,把单一的文选式结构改变为跨文本、超文选的块状结构。显然,为适应这样的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定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以利于更好地阐释主题。而由此采取的整合式教学便与传统多课一文的教学模式不同,它采取的是一种一课多文的教学形式,也就是每一节课堂教学都必须综合贯穿某个专题的多篇或全部课文,以服务于主题的解说。也就是说,惟有在教学过程中秉持整合理念、运用整合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教材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以苏教版必修一的“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为例。此专题按“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的思路分成三个板块,其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在体验文本的过程中感悟自然之美,提高审美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存之境的基础上,沿着作者的思路与表达来感受作者在自然景物面前体现出的精神世界。其中,“谛听天籁”这个板块由《江南的冬景》和《西地平线上》两篇课文组成,它们表达的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自然之美,江南风景与西北风光可谓相互补充、互相辉映。本板块是要鼓励学生去发现、欣赏自然美本身,而两个文本素材在这一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是可以且应该为自然之美的共同主题服务的。“感悟自然”板块侧重于面对自然景物来抒发人生感悟,即借景抒情或借景抒怀,它显然是对前一个板块的进一步深化,其目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对丰富人类生命体验的重要作用。《赤壁赋》与《始得西山宴游记》两篇文章都是作者在遭贬的人生际遇中,寄情山水、怡乐自然之作。《赤壁赋》“乐水”,《始得西山宴游记》“乐山”。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山水之乐不在山水,在于作者的生活态度。“湖山沉思”板块中的《神的一滴》与《像山那样思考》这两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思,是对前两个板块的深化与升华。此板块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潜心涵泳,深入体察,体味课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哲思。

根据上述可知,教材文本整合的最基本形式是板块内部文本的整合与板块文本之间的整合。板块内部的文本是根据预先设置的板块主题进行整合教学,比如“谛听天籁”板块的两篇文章因其题材和主旨的相关性而具有很强的整合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两篇文章被纳入同一板块标题之下已然说明了一切,其他两个板块也是如此。板块文本之间的整合则是指同一专题下的各个板块文本因其题材和主旨的相互关联而具备了整合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例如,“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这三个板块分别对应着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这三类主题,很明显,这三类主题形成了某种逻辑上的层层递进与层层深入的关系。欣赏自然还是对较为纯粹的自然之景的描绘与观察,感悟自然则是对景物背后的自然之心的体会,而沉思自然更是对超脱绝尘的自然之神的领悟。这三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在生产实践发展过程中历史性形成的,也是人类主体在自然怀抱中哺育成长所逐渐形成的处理自身与自然关系的三种态度。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人面对自然形成的三种关系(态度)不是截然区分,它们乃是互相包含、互相指涉的,任何一种关系(态度)都蕴含着其余两种。我们可以发现,“谛听天籁”的板块主题其实已经包含了其余两种主题元素,其教学过程势必指向对其余两个板块主题的关注和探讨。同理,对“感悟自然”板块的教学既能对“谛听天籁”展开回溯也将进一步向“湖山沉思”升华。三个板块及其主题之间的衔接和贯联是非常自然且符合逻辑的,它们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主题的整一性与文本的综合性,这是由教材结构模式所内在包含的,也是教材设计的初衷。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教材文本的整合可以帮助他们意识到各种教育目标之间的联系。“只有当学生们看到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且将这些联系整合进他们自己的意义框架的时候,才会发生真正的学习。”②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整合。一般来说,教师要根据教学文本的题材、体裁、思想主旨等特点合理地运用与之相适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实践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等。显然,传统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体制的牵引和工具理性意识的影响,运用最多的还是单纯对课文进行解释、评注的传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基本是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绝对主体,学生只能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此它是一种缺乏创造性与能动性的教学方法。而且,当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长期支配课堂的时候,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便会大打折扣。与此不同,新课标要求凸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组织、引导、启发的作用。所以,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便是要引进丰富多元的、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教师从权威的课堂主宰者转变成轻灵的引路者,学生则从恭顺的服从者成长为在知识海洋中劈涛斩浪的自由战士。

当然,在传统的教材背景下的多课一文的课程模式也可运用多种方法的整合教学,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其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在应试体制框架内形成的单向灌输模式已经根深蒂固,特别是教材的结构特点很难为多元方法的引入提供自由的空间。而新教材的专题式、板块式的结构设计,首先迫使教师不得不在教学方法上引入多元主义的视角,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规定和教学目标的设置也要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主动求知和探索精神。

比如苏教版必修二的“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个专题,其中“灵魂对白”板块的《雷雨》(节选)就可以采用情感体验式和问题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此之前可让学生先了解《雷雨》的故事梗概,简要介绍一些有关戏剧欣赏的知识。这里的情感体验式教学是要让学生扮演剧中角色进行对话朗读,通过语言来揣摩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由此让学生体会周朴园和鲁侍萍两个人物思想的前后变化。戏剧的核心是矛盾冲突,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可以使其更加深刻地把握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而问题式教学是要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些问题去阅读剧本:侍萍想让周朴园认出自己吗?哪些台词表现了她内心的活动?周朴园愿意和侍萍相认吗?认出侍萍后,他的内心世界有什么变化?剧本中的人物矛盾是什么性质的矛盾?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充分讨论,并且允许保留不同意见。不仅如此,《雷雨》还可以与“美与丑的看台”中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选自《巴黎圣母院》)进行整合对比,让学生比较侍萍的眼泪与伽西莫多的眼泪所蕴含的感情色彩有何不同?这种差异是由什么造成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就戏剧和小说对人物形象刻画方式之异同进行探讨,使他们对两种体裁的文学特性有更深入的体会。

再比如“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谛听天籁”板块,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描写不同自然景物的不同的语言风格及其所营造的意境美,这显然要以体验式教学为主导。但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江南的冬景》还可采取更为开放的实践式教学,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冬日江南的自然美景,去切身感受作者在文中描绘的景色及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或幻灯来展示《西地平线上》描写的西北粗犷、壮阔的自然风貌,并引领学生体验由其生发的人文情怀。不仅如此,就像前文所述,欣赏自然与感悟自然、思考自然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当我们过渡到对“湖山沉思”板块的教学时,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文本的整合与教学方法的整合所依据的原则是有区别的。文本整合是因为教学文本受到同一主题(板块主题或单元主题)的引领,教师需要启发学生找到文本之间的关联点以建构合理的意义框架。教学方法的整合则要着眼于同一主题支配下的多元化文本,这种多元文本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阐释主题,但最终都是为专题或板块的中心意旨服务的。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是响应语文新课标精神的号召和新教材实施的实际要求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它从根本上契合素质教育的历史趋势,也符合语文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作为高中语文在新课标、新教材语境中为推进素质教育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整合式教学目前仍然处于尝试、探索阶段,无论在理论建构还是教学实践方面都还非常薄弱,需要广大的语文界同仁作深入、大胆地拓进与发展。不过我们相信,只要坚持素质教育这一根本原则和总体方向不动摇,整合式教学必将以其高度的人文性、自由性和开放性特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描绘异常广阔的实践图景。

参考文献

[1]王丽、宫欣怡《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3.高中语文的整合式教学探析 篇三

一、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的内涵

1.整合式教学文本。教学文本通俗易懂的说就是日常教学中所用的教材。整合式教学文本的意思就是根据教学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将一些内容相近、主题中心思想相似的文章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从而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在讲解一篇文章的时候通常会花上好几节课的时间,在整合式教学中,要求教师在一节课中能够多讲几篇文章,使得文章主题更为明显,方便学生的理解。

2.整合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传统上的所有文章的教学方式都千篇一律。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就是教师读一遍然后对文章进行解析,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在整合式教学方式中,要求教师适当的转变身份,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机会来思考,开发学生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创新能力。

二、高中语文实施整合式教学的意义

1.创造全新的教学结构。高中语文实施整合教学可以将传统的教学结构转变成一课多文或多课多文。全新的教学结构主要是运用“主题现行”的办法,通过对多篇文章的阅读以及理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这种教学结构要求各教育机构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围绕主题思想展开。教学的材料要与主题相似的文章放在一起,尽量避免学生去学习文章作者的思想,避免出现对同一作者都采取相同的思想去理解。

2.促进语文教学观念的改变。语文教学观念应该从目标论转向过程论。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学目标为主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教学目标外的知识,而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的教学。而进行转变以后,教师会注重对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注重学生和教师的情感交流。

3.语文教学内容得到一个整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因为将不同的文章根据其中心思想以及创造风格、知识点的不同来进行分类和整理,就会促进语文课堂内容的多面性,让学生能够学习更多的知识。

4.帮助学生培养个人情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很大一部分是对于文章内容以及文字的欣赏,让学生对语文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和艺术手法有充分的理解,从而提高他们对美的欣赏,进而提高个人情操。

三、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设计

前文也多次提到,对于高中语文的整合式教学是以现代化教学教育的理念来引导的,强调教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结合和统一,培养了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个人情操。语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所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是帮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感知与认识以及热爱之情,形成正确健康的性格。在高中语文整合式的设计中主要有以下两部分。

1.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任务进行整合式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教学都是按照指定的教学大纲以及目标来进行的教学,在整合式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将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需要,将不同的内容、相同主题的文章联系在一起向学生传授,为学生呈现一个多样化的教学课堂。

2.将高中语文特点和高中生学习特点进行整合式教学设计。这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要教授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表达方法等的不同来寻找一种合适的教学方案。通过对他们的整理归纳得出一种整合式的教学方案。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把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让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能够独立思考。

3.语文整合式教育的具体应用方法:

(1)寻找重点,完成目标整合。在进行语文整合式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从教材和方法这两方面入手,首先需要找到合适整合的教育教材,所以要求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重点、抓住主线、运用明确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点实现目标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注重抓住文章的重点,并不是一篇文章每个部分都应该讲到,而是应该围绕文章的重点,很自然的与其他相似文章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2)丰富话题,完成与内容的整合。这里所提到的话题是针对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用来与学生交流的话题。整合式的教学总的来说是非常讲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的,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自顾自地讲是不被采用的,而是应该通过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话题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问,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3)将书本知识有效的结合在实践中,完成资源的整合。学习书本知识是为了以后的实践中能够灵活的运用,所以在语文的整合式教育中,就需要强调语文书本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教师在教课中可以开拓室外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也可以布置与语文教学符合的实践任务,让学生根据实践来理解文章内容,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资源的整合。

(4)强化练习,完成过程的整合。通常练习是为了巩固知识,这是很多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模式,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有效结合。学生获得了新知识以后,需要一定的练习量来加深對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现完整的整合。

(5)问题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实现语文教学,在学生的自我扮演过程中可以深刻地领会文本。同时在角色扮演中,更能揣摩到文章所表现的任务情感。学生在扮演过程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境中,了解到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这就锻炼了学生在文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6)多媒体教学与竞赛教学方法整合。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更有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够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中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将重要的片段播放出来,让学生欣赏,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展开课堂竞赛,比如抢答比赛和辩论赛。大多数高中生都是处在青春期,有着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可以利用这点,将教学资源与竞赛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四、结语

4.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探究的论文 篇四

摘 要:在新课改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水平也必然要随之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探讨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目前,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有益方式与探索。高中英语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探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及整体水平。

关键词: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9-013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9.087

所谓翻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采用与原有教学方式相反的套路,即将以前采用的教学模式翻转过来。目前,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在美国应用比较成熟,在国内的实践运用中还比较少。要使这种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的写作课堂上得到有效运用,就需要教师从课堂内外的时间以及课堂内外的教学任务进行调整,以让学生来掌握住主动性为中心,从而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当然,这还需要与一些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以此来使得高中英语的写作质量有更大提升。因此,本文将以高中英语教材为例,探讨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如何应用。

一、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原来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比起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有的反而更加喜欢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没有多大效果的。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在保证主导性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一点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是一致的。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在平时的高中英语写作的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例如,我们在进行关于“Friendship”这个话题写作时,为了使得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充分得到体现,首先便需要让学生来确定一个话题,如“Friends and friendship”或者是“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在让学生自主选择了话题之后,便可以引发他们先进行口述英语作为练习,让他们将平时所积累的一些素材说出来,如“Describe your friends in English”或“Figure out the problems between friends and then find different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s”这之类的问题,让他们进行口头表述。然后教师只需要提供一些在作文中所需要表述的类似“Do you like making friends? How do get in touch you’re your friends? Do you have many friends? Where are they now? Do you have any old friends in our school? Have you made any new friends in our class?”之类的问题,让学生从中选取几个作为中心来进行描写。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可以达到“翻转课堂”想要达到的目的。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中,教师还要改进现有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使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例如,可以试着将微课这种教学方式与“翻转课堂”相结合。

例如,在我们“English around the world”的写作时,首先需要注意这三个问题,即“Talk about English languages”“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以及“Practice expressing language difficulties in communication”。

首先,教??要将这节作文课的注意点通过微课视频的方式在25分钟之内讲完,在剩余时间,便可以由学生来对这篇文章有疑点提问,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还能够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其次,就可通过提问来对这篇作文进行构思,如“Can you name some countries in which English is spoken?”“How did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 come about?”或者是“Why do you think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want to learn English?”通过微课视频教学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构思,使得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增强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学生对写作的热情也得到了激发。学生的热情一旦被引爆,那么他们的高中英语写作水平必然会显著提升。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其实质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其理论与实际是需要相辅相成、互相结合的。那么,如何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将高中英语写作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呢?比如,我们要对“school morning”这个话题进行英语写作,如果只是让学生想象,那么写作效果很可能不尽如人意。但如果我们带着学生熟悉一遍学校的早晨时光,学生就都会有一个感观,那么下笔自会如有神助。而且,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也是契合了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使得他们不用整日闷在教室中,而是出去走一走、看一看。这种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并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结语

总之,“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益处,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这种方式,并不断探索创新,使其在实践中不断与高中英语写作课堂相适应。这样才能使这种教学模式适应我国的教学实际,并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5.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探究的论文 篇五

“非智力因素”对于学习和事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语文课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一门基础学科和技能学科都无法相比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前所未有的被加以重视,并被提升到一个重要的高度。那么,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如何培养非智力因素呢?

一、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形成学习的良好情感基础

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好恶心理倾向,它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具有直接感受事物、认知事物的作用,而且还以一种心境的形式启迪、协调、加强或抑制着认知的强度和效率,是实现知行转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中介。同时,它还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即如果是学生愿意接受的信息,那么他就会义无反顾地以积极的情感去认可和接受;相反,他就会用消极的态度和否定的情感予以否认和排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这一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在学习中如何发现,如何探究,如何创新,并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交流等活动,尝试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教师作为教学的导演,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其师生间情感的双向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认知和情感有机结合。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营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

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以满足其学习需要的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动机的性质影响学习活动的水平和效能,它能够发动有目的的某些行为,又能遏制目的的另一些行为。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学生中最喜欢上语文课的学生不到15%,而数学、英语则高达90%以上,究其原因,许多学生的回答十分干脆:语文没有数理化和英语那样用途大。这不能不让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深思。不可否认,任何人的学习都是带有目的性和功利性的,“无用而不学”,这当然无可厚非,同时,我们也不难找出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越俎代庖,忽视主体。语文课探究性学习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景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在学习体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否乐于去认知事物的意识倾向。实践证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的时候,他们的情感、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就会和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一样自发地活跃起来,并始终如一地保持高昂的情感状态和坚持不懈的学习毅力,同时,也对所感兴趣的事物能给予优先的注意,并一往情深地去探求,去领会。否则,他们就会对学习表现出厌倦、排斥等倾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要旨就在于此。

首先,要将探究性课题内容的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统一,使学生既有明确的探究科学知识的目的,又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学习的材料具有趣味性。”趣味性并非外加的东西,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就这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研究中去挖掘,去体味,去感受,并进而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内存。探究性学习对客体的确立和材料的选取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角度宜小不宜大。角度小了,涉及面就小,容易取材和研究。(2)角度宜新不宜俗。角度新了,能够产生兴趣,激发欲望。(3)角度要扬己之 1

长避己之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学生乐于探究的,认识深刻的,并能展示学生才华的角度。

6.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探究的论文 篇六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模式探究

伍连珠

摘要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又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现实。基于以上两点,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中,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又要融合新课改创新精神,努力创建一个既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又高效、实用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有很多学生看着一篇几百字的短文经常大嚷:“我不知道里面写的是什么!”作文课上,好多学生面对着作文题目,不是积极地去寻找素材,构思篇章,而是在桌上同时摊开几本作文书,从这篇文章上剪个头,再从那篇文章上裁个尾,中间东拼一句,西凑一句。看着一篇篇令人啼笑皆非的剪辑式的作文,笔者不禁有些酸楚,这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丧失,是学生语文思维的退化和萎缩。

近日,在一次阶段考试中,笔者发现有好多学生面对语文试题心不在焉。学生在考试中这种极度轻松的表现,正是因为学生丧失学习的原动力,也就是缺少对知识强烈的渴求。学生这种无所谓的、极度轻松的表现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前途,还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于是, 经过我们的研讨,觉得诗歌鉴赏的教学我们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教学模式。

一、自主预习,设疑激趣。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绝佳途径,也能体现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学习诗歌的前一堂课,要及时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可以留一些问题让学生完成。根据诗歌的特点,你可以设置以下形式的问题:

1、搜集有关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展示。

2、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3、写100字左右的初读感言。

4、由这首诗我联想到了哪首诗,为什么。

5、请画出这首诗在你脑海中的画面。

6、以“诗人,我想对你说”为题写200字左右的文章。这些作业要避免形式,一定落到实处,学生一定要认真完成,可以独立,也可以合作。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时间,好的给予表扬奖励,差的要给予批评。当然,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通过多姿多彩的预习形式,既可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也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预习中真正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二、巧妙导入,烘托渲染。

1、知诗人,明背景。“文章和为时而作,诗歌和为事而作。”任何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创作背景。学习古诗,只有先了解这个诗人及创作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这首诗。这可以以学生展示预习作业的形式展开。基于学生搜集的作家和创作背景资料,教师巧妙衔接,导入新课。

2、巧构思,激兴趣。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教师可利用多种手段,巧妙构思,创造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言要极力渲染,有感染力,尽最大的努力,以最快的速度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反复吟诵,整体感知。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可以使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因此,古诗课堂离不开反复吟诵。

1、榜样示范,激发愿望。

榜样示范原理是观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学习依赖于重要的榜样示范活动。我建议教师一定要进行范读,力求做到声情并茂,并鼓励学生会读得更好。这无疑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诵读愿望。

2、自由吟诵,避免齐读。

学生带着强烈的诵读愿望,自由吟诵,情感自由发挥,初步感知诗歌。我不建议齐读。每个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同,情感把握,音高,语速都不尽相同,如果齐读的话,就会使学生为了读齐而读,无形中阻碍了个性发展。

3、学生评价,个体点拨。

由学生评价某一个学生读得好在哪里,应该改进的在哪里。这个学生在同学的帮助点拨下反复吟诵,改进,直到同学们满意为止。让学生的进步在课堂上明现,构建一个自由、互助,和谐的课堂。

4、优秀展示,极力称赞。

学生中藏龙卧虎,一定有朗诵特长的人才。这样的学生一定要在课堂上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要极力称赞,树立榜样,不仅是学生的榜样,也是老师学习的榜样。在师生、学生之间形成互学,互助的良好氛围。

四、巧设问题,理解鉴赏。

对于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我不建议采取逐句鉴赏,这与新课改提倡的教学要强调重点,避免面面俱到是相违背的。因为高考诗歌鉴赏就是以简答的形式出现,为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密切联系高考,我建议以设置问题的形式展开讨论来完成。让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的同时,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并掌握诗歌的学习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对于问题的设置一定要精心,仔细,我觉得应该具备以下几点要求:

1、符合学生对诗歌学习的认知规律,即品形象——入意境——体诗情——赏手法——味语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2、抓住特色,突出重点。一首诗的特色,就是其优秀的地方,也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我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凸显其学习重点的地位。

3、难易适中,温故知新。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即将进入高二的学生,在高一我们已经学习不少唐宋诗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因此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一道题如果所有学生都不会,或者所有学生都会,这个题的设置都是不成功的。每道题难易适中,题与题之间也要有难易的梯度。知识是具有连贯性的,出题时要尽量做到温故而知新。

4、巧设铺垫,点拨引导。在教学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巧妙的设置悬念去铺垫,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播和引导,时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5、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新课改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那就必然离不开小组讨论的形式。我建议可以根据座位的位置来分成若干个固定的小组,最好是6个人一小组。回答问题时要有一人代表发言。要根据发言的情况进行评比。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强调重点,拓展延伸。

每一课都有一个重点,学习重点可以在课前提出,也可在鉴赏诗歌后总结出。我们建议最好是通过学生回答问题,自己能发现这节课应该讲的重点是什么,一定要强调重点,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讲的是什么。要应以教师讲解为主,也可适当启发引导。

六、学生反馈,当堂检验。

一堂课上的好坏关键要看学生掌握的如何。当堂学的内容,当堂消化并当堂检验。一首诗学完以后,最好要当堂背会。可以以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看谁背得快,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背会。

七、设置专栏,课后评比。

7.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探究的论文 篇七

中学物理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 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物理课堂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中, 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等条件的限制, 实验效果不如人意。而采用模拟型实验教学模式, 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 模拟一些重要的在目前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 可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 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这除与物理学本身的上述特点有关之外, 也与传统教学密不可分。传统教学主要通过黑板、教科书传递教学信息, 在承载信息种类和能力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信息技术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联动力强, 更具有可视性、模拟性、交互性、重组性、智能化等优势。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 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 而是要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创设新型的教学情境。它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提高认知能力, 克服物理学习中的障碍, 培养探索科学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 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1. 教师观念必须转变。

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师, 首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彻底摈弃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落后因素和成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以学生为中心, 以服务、帮助学生学习作为宗旨, 以调动学生自主探索、求知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前提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只有在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发展学生的能力, 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否则, 完全可能仅仅只把信息技术作为向学生强行灌输的一种新的工具而已。

2. 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 我们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掌握一定程度的应用信息技术, 能熟练掌握教学软件的使用方法, 具备一定的制作教学软件的能力, 还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进而创造信息的能力。在这方面青年教师能力较强, 老教师还应多向他们虚心学习, 实现优势互补。

三、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个注意点

1.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切忌本末倒置。

美食家品食讲究的是色、香、味齐全, 学习则要求学生眼、耳、手、脑齐到, 且关键是要脑到, 要动脑。有些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把课件做得非常花哨, 文字、声音、图片、影像、动画一应俱全, 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技术细节和美化上, 一播放起来, 教室里显得非常热闹, 认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对在课堂上怎样与学生互动, 怎样启发学生思维, 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却不太重视, 过于追求表面的浮华, 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这种做法, 实际上是本末倒置, 忘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表面上学生的眼、耳、手也许都到了, 但关键的脑没到, 实际教学效果肯定差。

2.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要认清其功能。

8.论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 篇八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88-02

在素质教育化的当下,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仍在不断地深入发展。高中语文作为高中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则是在此方面重要创新进取的教学形态,其注重在综合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知识信息储备能力及素养。在素质教育不断推广的当下,为了更好地发挥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的作用,相关教育工作人员应对整合式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采取建设性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一、合理设计教学练习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进行合理的设计,整合教学内容,并通过开展语文文字实践训练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一到两个合适的语文练习,这样不仅可以简化语文教学的内容,还可以缩减繁琐的课文对话,更好地帮助学生通过实际练习了解文章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加个人语言文字的素养。

例如,教师在进行《荷塘月色》课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可设计适当的小练习,令学生在阅读相关段落的过程中完成填空练习。学生在填写过程中,可以对文章进行梳理、理解以及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同时,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便会认真地阅读文章,捕捉相关信息。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不断地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对语文学习的逻辑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布置的小练习,也是对课文内容的整合,将课文设计成巧妙的练习,达到教学整合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在个人语言理解、整理以及运用等方面的能力。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话题

在素质教育化的教学过程中,语文对话在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合理运用对话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当然,语文对话质量的高低间接影响着教学实践效果,因此,教师在采用对话教学模式时,应对课堂内容进行一定的精简与选择。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话题,并且按照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进行有机的整合,通过精简教学流程,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在讲解《和时间赛跑》一文时,可选择合适的教学话题,整合教学内容。该篇文章中,教学的难点主要是父亲的话语,因此教师可根据该难点,设计讨论话题,按照“父亲的话语对作者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与讨论,开展提问学生对文章父亲话语的理解,并说明父亲的话为什么会使作者产生困惑。通过该话题内容的开展,学生会进行不断地思考与探究,认识到作者是由于不清楚时间一去不复返的原因而产生困扰,从而明白文章内容的真谛,理解文章的难点。围绕某个话题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整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章内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找出文章的关键内容

在现代化的高中教学阶段,一些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篇幅较长,如若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有序的讲解,则需要大量的教学时间,且达到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篇幅比较长的文章进行一定的整合,跳出文章内容的写作顺序,找出文章的关键内容,并进入深入的探究,根据文章关键点制定教学主线,并对教学目标进行一定的整合。

例如,教师在讲解阅读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时,若教师进行一段一段的讲解,不仅会缺乏阅读课的精髓,还会使课堂失去生机。因此,对于该篇文章的讲解,教师可首先让学生进行通篇阅读,然后提炼出文章的关键词“拦路虎”、“下马威”,在理解关键词的基础上,直接开展重点教学,制定文章教学计划,通过分析文章的重点及难点,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铁路修建的内涵,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四、拓展文章相关内容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便会对相关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并将文章内容与拓展资料想结合,而后进行相应的讲解。对文章内容加以拓宽,整合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展课文的深度,从而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解李白的《将进酒》一诗时,某些相关资料说明此诗体现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复杂的情感会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从而使学生对诗作进行更加深入的品读,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句的内涵,体悟作者的情感。教师通过对文章古诗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与有机的整合,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整合式教学作为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中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目前仍处于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的阶段。为了更好地发挥整合式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相关教师人员仍需不断地努力,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海奇.高中语文的整合式教学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281-282.

9.探究式教学高中语文论文 篇九

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的情境性原则主要是应在具体情境下开展语文探究性教学。教师要熟练应用电子媒体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采用不同的手段,比如:范读、游戏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会使整个语文课堂充满和谐、民主的气氛,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教师要创造适合语文教学内容的情景,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此推动探究性教学的开展。

二、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实施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探究对象

实施语文探究性教学时,首先应明确探究对象,必须知道需要探究的.是什么,这样才能找到探究的关键点,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探究。探究对象可以从文本着手,本文就是信息的集合,我们可以通过对文本中的信息进行深入探究;针对作品的主题展开探究;对文章中重要语句进行探究。每个文本在选材、语言、结构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探究。

(二)合理利用教材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材当做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把教材内的知识原封不动的传授给学生,使教师本身成为教材的奴隶,没有发挥自身的教学真正任务,这样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就丧失了对内容探究的欲望。因此,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必须合理利用教材,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作用。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联系,延伸到课外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不只局限在教材内,通过课外知识的讲解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考能力,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推动了探究性教学的发展。同时也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删减,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驾驭教材,因此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删减,从而优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语文学习。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是语文探究性教学的最主要的目的,学生要学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应用。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探索正确答案,最终解决所给出问题。讨论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应用,用自身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讨论中得到知识的积累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语文知识的欲望。

(四)培养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进行语文探究性教学过程中,不能忘记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潜能。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激发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的深入语文知识的学习中,享受语文带给自己的快乐。

三、结语

10.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探究的论文 篇十

厦门市湖滨中学 郑银叶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特别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创设有声有色的学习情境已经是语文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学习情境的创设也存在不少问题,导致了情境与目标分离的现象。分析问题所在探讨有效的学习情境如何创设的对策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学习情境,类型,存在问题,方法,对策。

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特别重视学习情境的设计,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设备的普遍使用,大部分的城市中学的课堂已经全部配备多媒体设备。于是,在语文课阅读课公开课教学研讨中,大部分的教学设计会使用多媒体的音频视频作为学习情境创设的重要环节。音频视频确实让课堂有声有色起来,但这些设计是否是必要的、有效的,和实际的学习任务有没有直接的关系,会不会影响课堂主要学习目标的达成,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笔者所在的地区四个语文学科公开课课例(《伶官传序》、《出师表》、《雪》、《再别康桥》)很典型,它基本上可以代表语文阅读教学创设学习情境的最普遍做法,本文想借这些课例来分析学习情境创设的问题。

一、学习情境创设五种类型

1、用老师的真实的经历、下水作文创设真实的有吸引力的情境。比如《伶官传序》课里老师用了自己的滁州游记来引入课文。

2、采用和教材内容有关的音乐,渲染课堂氛围。比如课例里的《雪》,采用彭丽媛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引入就是这个类型。

3、从作家生平材料入手,知人论世,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进一步深化。这个类型使用非常普遍,几乎是所有的老师,所有的课文大多采用这种方式。当然这是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的表现,文如其人,文以载道,所以要通过对作者生平的分析来促进对作品的理解。比如《雪》的鲁迅生平的介绍,《伶官传序》里欧阳修的生平。

4、选择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影视作品片段,引入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出师表》选用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引入。

5、选择和作品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把抽象的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形象。比如《雪》中“雪”的图片,《再别康桥》里精美的的康桥的图片。

这些做法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激发兴趣,渲染氛围方面有比较好的效果。但如果从学习情境设计的有效性来分析的话,可能就会发现有很多方面可以进一步改善。

二、存在问题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伶官传序》这个课例。学习情境创设的效果评估要紧扣教学目的,所以我们的分析都以教学设计里表述的学习目标为评价依据。

这篇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这样表述的:

知识与技能 ①文言积累,重点字词句点拨。②理清作者写作思路,领悟作者创作动机,体会名言警句的思想感情。③评析文章篇章结构的特点,进行写作迁移训练。过程与方法 :初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文意;再读文本,研讨作者写作思路,文章篇章结构的特点;三读文本,延伸拓展,进行写作迁移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研读文本,了解古圣人及其思想风貌,领悟作者创作动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情境的设计只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我们可以从六点来分析:第一点: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看,本课学习情境设计是教师的真实活动,老师的游历文章,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榜样作用,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第二点:目标达成方面,本课学习情境的设臵对学习目标的了解古圣人及其思想风貌有帮助,但这个学习内容实际上在初中的《醉翁亭记》已经学习了,本节课的学习是复习而已。本课的学习情境对领悟创作动机,体会本课的作者在本篇史论中渗透的思想感情的关联不强,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帮助不大。第三点,从适合教学内容与否这一点看,对欧阳修的评价内容要适当改造。不应注重对欧阳修人生情味的欣赏而是对欧阳修的历史观,儒者的家国情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共情。第四点,从严格意义上讲,在符合学习者的特征这一点上,有对旧知识的复习,没有对新知识的有效拓展来提升学生的知识面,能力水平。第五点,是否尽量采用真实的情境方面,本课例是满分。第六点,时间、时机是否恰当。理想的的学习情境蕴含学习主题,学习活动。悬疑性和活动性蕴含其中。很可惜,这个可以后面的学习主题与情境无关。

第二课课例,鲁迅先生的《雪》。课例的学习情境设计是采用和教材内容有关的音乐——彭丽媛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引入就来渲染课堂氛围,创造一种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对雪产生美好的情感。教师的课堂学习目标是: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分析这些目标和情境可能有关的是前三点。但文章内容和情感和《我爱你,塞北的雪》相距太大,而且教学内容里没有两者 的对比,因此对三个目标都没有帮助。这样的设计尽管有很多喜欢音乐的人一进课堂非常愉悦,表扬图片精美,但这样的情境有效性不高。

第三个课例《出师表》,学习情境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出师表”片段。学习目标是:

1、品析语句体会作者忠君爱国的深情。

2、结合自己阅读感受,在品读中体会诸葛亮忧国忘身、知恩图报、勇担重任、鞠躬尽瘁的精神。这两个目标都指明了达成目标的途径是品析语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尽管播放影视片段的时候学生,听课教师都很有兴趣,但播完之后进入文本的阅读反倒产生读文章不如看电视有趣的感慨。影视片段的作用没有和授课的目标联系,自然也就对目标的达成意义不大。

第四个课例《再别康桥》,学习情境是徐志摩的复杂的感情生活,剑桥的美丽的图片。学习目标是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美、绘画美、建筑美。学习情境的设计里最吸引学生的徐志摩的感情生活实际上不仅没有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作用反倒把学生引入学习主题的旁支,浪费了时间。剑桥的的精美图片可以给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提供形象化的帮助,可同时也混淆了图画和文学语言的最大差别,文学语言比绘画更抽象,是一种需要生命体验和想象力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文学作品的鉴赏是一种审美的活动,需要想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种含羞带怯的柔情,有什么样的图片能表达这样的风韵呢?而且提供了图片反倒妨害了学生想象的自由,不利于想象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很多常见的阅读课的学习情境的设计方案,有待改进!

三、方法与对策

鉴于常见的设计误区,情境与学习目标、学习主题、学习的活动相关严重不足的教训,在实践中我总结出四种问题情境创设方式,这四种方法得益于孙绍振教授的微观文本分析理论——还原法、比较法,还有多年以前上海特级教师彭仕强老师的启发。

(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提供多面性,逼迫学生找立场。

在文学鉴赏领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早已是评论界的共识。传统教学理论以传授知识为核心,教师的思维会陷入一个怪圈,那就是把教学参考用书上文学鉴赏的观点用各种办法让学生理解进而接受,实际上,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传统教学参考书上的意见还经常是落后于时代的不代表学术界较高水平的鉴赏,让学生记忆这样的内容徒增学生的记忆负担。好在新课程的教师参考用书已经改变做法,一般同一篇选文他会选择几种不同的观点提供给老师作参考。培养阅读能力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信息、接触不同立场、不同的观念,让学习者自己判断、选择,在判断选择中培养他的判断选择能力。这种情境创设方法我称之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提供多面性,逼迫学生找立场。比如在执教苏东坡经典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我把本课的学习情境设计成一个问题情境:《念奴娇 •赤壁怀

古》一词的情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同时提供给学生古诗词评析的大家叶嘉莹先生的赏析文章和教参上持反对意见的文章。千古名篇尚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同时课堂的学习活动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学习,协作交流,发表意见,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自相矛盾为哪般——追踪历史,呈现变化,引导学生究根底。

现实生活中,小到一个人说话,大到两国外交发言,前后措辞不一致是常见的现象,探究这种变化,往往能有独到的发现。文学作品版本不同,表述的文字不同的现象甚至发展为一门专门的学说。文学鉴赏课运用这种创设情境法往往有好效果。比如2006年11月第2版2011年4月印刷的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部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选入了杜甫的名篇《登岳阳楼》,其中有一个字做了修改。“乾坤日夜浮”其中的“夜”由第一版的“月”改成了“夜”。那么到底那个字用得好呢?为什么出版社和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专家要做这个更动?这个问题的后面就是诗歌的意境的揣摩,鉴赏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学习情境是:品味诗歌,和出版社的专家商榷这个版本的用字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类的学习情境的设臵语文课阅读教学可以大有作为,因为作家的修改稿、不同版本、不同译家的翻译非常丰富,都可以作为学习情境设计的资源。

(三)情人眼里出西施——揭开情感面纱回归理性,引导学生析文本。

文学作品之所以是文学作品,不是它们如何客观精准的反应了客观现实,而是它们体现了作家个人强烈的个性特征,给予读者千姿百态的审美体验。文学的奥秘价值往往就蕴含在这种个性化里。但是,我们的学生往往被作家的高超技巧直接俘虏,陷入一种感觉得到说不出来的困境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只有更深 的理解文学形象构成的秘密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也是培养提升学生鉴赏力的必经之路。

所以,揭开作品的情感面纱,发现它与理性逻辑的差异,设臵学习情境就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鉴赏作品。

这个方法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的阅读课教学。

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开头就讲,作者最喜欢故都的清、静、悲凉。喜欢清、静可以理解,喜欢悲凉就是一个有违理性的表达,完全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感受。愿意将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来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更是一种非理性的爱恋,把这个非理性设计为学习情境就能深入文本。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也是这样的。如果说“珠玉之城”华贵富丽,“国王的梦境”应有尽有,城市宜居,动静合宜是动人的理由是比较能理解的,但“北平有法律与触犯法律的人,守法的警察与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与保护盗贼的人,乞丐与乞丐之王。”这一部

分不是很奇怪吗?有守法的警察说明北平治安良好,有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和保护盗贼的人不就说明北平治安不好吗?从这个非理性入手就可以深入林语堂的林语堂对北平的情感的独特点之所在。再举一个诗歌的例子,比如《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悄悄的我走了”,还可理解,“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可能吗?这是符合现实的吗?如果这不是生活的真实,而是诗人情感世界的真实,那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就深入了文本的核心。

(四)纸做的花儿不结果——真实的任务情境,激发学生高投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真实的问题情境,认为真实的学习情境有特别的学习意义。人本主义的罗杰斯认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是对学生个人最有意义的学习,只有针对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才会全身心的投入。所以在上面的三种学习情境的设计中最好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环境的实际设计出 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是与任教课程相关的问题。这一点非常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上例中的写一篇600字的文章和教材编写者互动就是一个结合巧妙的例子。在戴望舒的《雨巷》的学习中,笔者也设计过这样的学习情境:假设你是央视一个MTV的导演,你要给《雨巷》的诗歌朗诵配上一个合乎诗歌意境的画面,你需要选择一个女主角,请你根据诗歌的意境,描述她的气质类型,写一份招聘的广告。同时写出一份造型设计说明,给片中女主角做形象设计。这个学习情境紧扣文本,只有深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意蕴才能做出恰当的活动设计说明。活动完成了,学习的目标也实现了。

以上四种情境创设方式是笔者多年听课、上课、学习的个人总结。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出于各种教学目的也在自觉不自觉地使用,并不是只有在新课程实验中才运用的。只是可能没有新课程的理论自觉罢了。当然,学习情境的设计一定还有很多种巧妙的设计思路,这仅仅是笔者个人的有限的思考罢了。

参考文献:

【1】百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何克抗编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何克抗主编.教育技术培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4】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5】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6】潘新和.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8】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

11.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探究的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 信息技术;政治课堂;课件

1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以计算机及网络设施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介入教育教学的程度得以迅速提高。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很快便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热点。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中的尖端领域,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和使用等方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超强功能,使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得以大大扩展。信息技术在政治课教学辅助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在课堂上政治教师要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更优化,教学效果更显著,就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地运用,充分发挥其优势。

2 加快信息技术环境下政治教师技能培训

2.1 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政治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素养

当今科技文化发展迅猛,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政治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素养,很难培养学生掌握最先进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教师必须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体系,认真研究本学科的知识要点,在教学中合理采用最能恰当表现学习内容的教学媒体进行课程设计。把文本、图形、表格、多媒体动画等多维技术进行优化组合,使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能起到变抽象为形象、变远为近、变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拓宽视野和启迪思维的作用。

2.2 教师需要长期的专业培养和信息技术训练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不是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积累。教师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也要注重在实际教学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名成熟的政治教师除了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外,还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实际操练。教师应掌握良好的教学技能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了解一些常见的应用软件;应加强对相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力度,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能处理简单的故障,避免浪费课堂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控制教学的节奏,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合理调整教学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

3 信息技术对优化高中政治课堂的作用

3.1 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兴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可信性

高中政治教材中大量的概念和原理都很抽象,逻辑性很强,如果采用枯燥呆板的理论灌输方式来讲解,势必使学生对政治课失去兴趣,也使得教师的讲解缺乏可信度。而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20多种感官的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做过一项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而两者加起来就有94%。信息技术利用图形、图像、声音等综合手段将具体形象的画面展示在学生眼前,增强了教师讲解的可信度。如在教学“世界文化多样性”这一框时,笔者就通过多媒体视频让学生欣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部分精彩片段,通过向学生展示栩栩如生的画面,并将声、文、色、形作用于学生的眼、耳、脑等各种感官,让学生领略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达到感情上共鸣的效果。

3.2 扩大练习容量,巩固课堂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易混点进行课堂练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但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如果把题目抄在黑板上或口头念,既浪费时间,题目容量又不大,即使使用小黑板,也不能达到好的效果。实践证明,教师如果通过多媒体展示,能加快课堂节奏,节省课堂时间,增加练习容量。同时,还能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练习,使他们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3.3 创建全新的教学设计模式,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

在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教学设计的整合中,教师利用制作的各种课件,具有一般教学工具所达不到的理想的功能,具有快捷性、形象直观性、容量的硕大性、优美性、游戏特性,可虚拟现实,可反复演示再现情景。现代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的完美整合,融合它们各自的个性,交互它们优越的特性,让它们有机结合,把教学的困难点、抽象性形象地展现出来,借以提高学生的兴奋点和学习情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调动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产生良好的效应。

在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教学设计的整合中,教师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将教学资源分为基本元素材与教学集成元素材两类:基本元素材包括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集成素材有课件、课案等;基本元素材供教师自己组合课件时使用,集成元素材是已经组合好的课件,教师可以在学科教学中直接使用。同时学生也可通过资源注册共享教师设计的学科资源。通过这种手段可以直观、形象、生动、逼真地表现教学所确定的内容,形声兼备、感染力强,符合认识规律。因此,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课堂容量,加大了课堂教学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4 可以实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材生活化”

1)通过对书本知识的有效还原,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具有形象性、综合性等特点,便于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原理通过直观、具体、形象的媒体作用加以理解和掌握。如在讲解哲学“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时,利用Flash动画“谷堆和秃头形成过程”形象地说明:“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种动感的画面可以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并有效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并且可以体现现代教学手段的魅力,优化教学内容。

2)学生通过制作5分钟的课上时事点评,优化课堂教学。教师通过网络把当天最热门的时事运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国家与国际组织有关知识去点评,既有效地解决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材生活化途径问题,也通过“时事点评”向学生补充“营养”。

安排学生把搜集来的新闻按照6个“W”要素(即:when、where、who、what、how、why)依次进行整理记录,以备课上竞答使用。在点评时不能照本宣科,必须把整理好的新闻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国家与国际组织的有关知识加工以后去点评。要求每个学生按6个“W”要素来记录、整理新闻,可就一条或两条。这样为教材生活化打开了一条捷径。

例如,当学习完事物的对立统一的原理后,结合高一学过的三大产业,有一个学生联系社会上当前汽车产业的发展状况对汽车文明作出如下评价:“汽车文明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汽车工业同样也是我们发展的核心产业,但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对任何事件作出合理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判断,同样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确立这样的意识,任何的发展我们都应对其负面效应有足够的认识。”再结合教师的点评使学生明白学习政治的功能和特点,必须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培养一种辩证思维的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12.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探究的论文 篇十二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美术鉴赏

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美术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将大有裨益。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美的内涵通过图片、声音、影像呈现出来。教材内容是有限的,美术的学习仅仅依靠书本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互联网中的素材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并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尤其在鉴赏课中,教材上列举的仅仅是一些代表性作品,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很枯燥,无法体会作品的魅力所在。利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欣赏更多相关的美术作品,体会更多作品的内涵,最终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例如,在欣赏外国绘画作品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开展教学活动。外国绘画作品有其鲜明的特点,学生了解外国绘画作品及其历史文化背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得来的。所以,教师在讲课前,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精心整理后,在课堂上播放。教师可以将不同时期的作品,按历史发展顺序展现出来。

多媒体技术不仅弥补了教材资源的局限性,还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美的视角无法完全用语言准确地阐述出来的不足。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大多是组织学生看课本,而教材内容是静止的,但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将这些静止的作品通过动态的影像资料展现出来,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作品的特点以及创作的背景,让学生体会到作品所表达的美和内涵。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成效。美术的教学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它没有太多的理论知识,无法用定理、公式去诠释。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耐心地欣赏国内外艺术作品,慢慢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将作品之美融入课堂氛围中,营造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让高中美术课堂更加生动、高效。

例如,在讲解“中国建筑艺术欣赏”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现我国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为了让学生了解古代的宫殿建筑,笔者在备课时选择了《还珠格格》中的一些片段让学生观看,观看视频之后,可以请学生概括出我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特征。电视剧中呈现一座座四角攒尖的宫廷建筑,学生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古代宫廷建筑的宏伟壮观和富丽堂皇,在时空上拉近了学生与这些场景的距离。比起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快、更直观地了解宫廷建筑的特点。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有许多环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美术是一个比较感性的学科,虽然学生通过阅览课本中的图画也能学到知识,但是要想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还需要教师采用更加直观的辅助手段。

三、利用多媒体增强教学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负责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少,导致课堂教学比较单一,学生缺乏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能力。新课改强调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增加课堂的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课堂的高效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使静态的美术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能够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工艺美术”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解了书籍的保护与书皮的制作。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大多数学生都有给书籍包书皮的经历。上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制作书皮的经验。有学生说:“自己非常喜欢漂亮的书皮,每当开学,都会去买很多书皮把课本包起来。”也有学生说:“书皮都是自己去买一些好看的彩纸,然后制作出来的。”教师还可以让这些学生在讲台上示范自己制作书皮的过程。课上,学生都很积极地分享了自己制作书皮的方法与技巧,然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展示其他制作书皮的方法,并让学生在课堂上为自己的同桌制作一个漂亮的书皮。

在高中美术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让课堂充满活力,增进学生间的友谊。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进行指导,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3.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探究的论文 篇十三

“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为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而实施的课堂教学策略,它一方面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另一方面,使课堂与学生得到和谐发展。职业高中的学生生源素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文化层次更是参差不齐,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刀切”,必然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素质好的学生会出现吃不饱的现象,而素质差的学生则根本就消化不了那么多的课堂教学内容。而分层次教学的提出,正是充分考虑这些学生的差异,使更多学生得到最有效的发展。

职业高中学生文化层次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刀切”,不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上不去,也会给今后的专业课教学带来难度。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就会睡觉或者捣乱,给课堂的秩序带来破坏,更有甚者还会“吓跑”学生,产生新的流失率。但我们相信,学生不管怎么样的差别,都可以分而育之。而分而育之的渠道之一就是实施分层教学。

本课题以2009航空宾馆班为实验班。在开学初,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平时的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学习习惯及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取学生自报和教师考查相结合的办法,把学生按好、中、差分为A、B、C三层。

一、分层次教学的目标

1.发展A层

发展A层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特长,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B层

提高B层学生,使他们较为牢固地掌握教材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努力争取成为A层学生。

3.帮助C层

帮助C层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质量,稳步发展成为B层学生。

二、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做法

1.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备课要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当然,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要求,对相同内容的层次要求也应随知识、能力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在分层教学目标确定后,应制定分层教学方法,筛选不同的训练内容,设置分层练习、作业,设计反馈检测题。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C层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如何促进A层学生潜能的发展。

2.分层授课

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分层设疑,通过分层提问、讨论、答疑等形式使各层次学生学懂本节课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对基础差的低层次学生,训练要求采取“低起步,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办法;对于中层次学生,我们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的方式进行;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进行“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的基础训练。例如在《山居秋暝》的教学过程中,在诵读环节多提问C层学生,适当地表扬,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诗文内容的分析环节尽量提问B层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而在诗文主旨较为难以理解的环节,尽量提问A层学生。在练习题环节,也要注意难易梯度,对诗文的理解这样简单的问题提问C层学生,激发C层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你是一名导游,来到王维当年闲居的蓝田辋川,你如何向你的游客介绍这怡人的美景呢?”这样的拓展练习,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再进行口语表达,相对较难,这类问题提问A层学生,使A层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分层授课能够照顾到各层的学生,避免两头学生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

3.分层布置作业

分层布置作业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质和量的作业,使各层学生得以提高,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对C层,可以量少质低;对A层则可以量多质高;B层学生介于二者之间。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采用“隐形分层”,层次不同,辅导不同。对A层学生深化、扩展知识面,对C层则采用深入浅出、通俗化、兴趣化的教法,同时带动B层学生。另外,无论对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要多关心,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动机、锲而不舍的进取热情、高度的注意力和稳定的学习情绪,身心都能健康成长。虽然每个层次的标准不同,但教学过程要固守一个原则,那就是要唤醒、激励学生的主体意识。

14.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探究的论文 篇十四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实施明显作用是使得高中语文教学理念有了突破性发展。新的教学模式主要引入有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网络学习等教学模式,而探究学习既是专家和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也是目前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重点和难点,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适应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和要求,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方法和精神,而且能够在提高学生感受、观察、分析、判断能力方面发挥作用,扩大学生思考范围和深度,使语文学习成为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因此,对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具有很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的内涵

所谓高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探究为主教学模式。具体的说,整个教学过程在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为前提,教师为启发,教材为探究内容一个让学生自己探究、表达、质疑、讨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操作程序包括自读存疑、自主探疑、点拨释疑、自结应用等几个环节,这种学习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模式十分注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其自学能力以及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以一个导师形象出现,其任务是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主获取知识、锻炼他们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教师承担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和氛围以便能够促使探究的顺利开展。最后,教师还要注意把握探究的深度并且能够评价探究的成败。通过上述种种可知,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和学生都参与的教学模式,他们分别以导师和主人的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

二、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创新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抛弃传统教学模式,采取能够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此模式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教师要根据一定的模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没有充分的基础知识和生活感受的积累,要想展开启发教学诱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只能是空想。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储备和生活感受的积累,熟练运用多样的启发方式,使学生保持思维新鲜感,促使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形成。其次,语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灵活设计导入形式。如在新课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媒体器材多方面、多角度地诱发学生,激发学生对课文理解与对生活的感悟,使学生品味作品中的人生情感与人物的喜欢悲离,加深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与人生情感的探究欲望。第三,启发时机的选择是引导学生探究活动的关键要素。能抓住启发学生探究活动的良好时机,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机问题不仅是教师对问题提出顺序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探究思维深度与广度的把握。教师要注重“留白”在探究启发中的应用。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同时也拓宽了思维的范围与深度。

2.创造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高中语文课程是人文内涵和语言文字的有效结合,因此,高中语文课程的探究内容非常丰富,而且探究的过程是讲究情感的投入和发展的。所以,只有科学合理的创造探究性学习情境,才能更好的确保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实施。首先,教师可以借助虚拟情境的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在理解、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人为地再现文章意境,利用语言文字,声情并茂地虚拟情境,使学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3.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探究意识

新课标认为语文教学刻不容缓的工作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的兴趣、能力,作为心理特征,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兴趣爱好吸引人去从事某种活动,促进人的能力提高、智力发展,并从中得到成果,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因此更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兴趣爱好,增强能力。于漪老师也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和获得动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新课标同时指出语文学习要通过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科内外的结合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模式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它有着联盛的生命力,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广和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对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会使得学生的个人素质大大的提高,于社会和国家包括学生个人有着深远的意义。所以要坚持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坚持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5.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探究 篇十五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

近年来,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普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比较显著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 由于其独特的教学魅力, 受到了广大中学教师喜爱, 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文章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 就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作粗浅的探究, 以供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参考。

1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语文教师信息素养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 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而作为这个平台的主导者, 语文教师如何在这样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发挥自己的潜能, 为学生展现出语文教师应有的综合素质?我想, 我们应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大环境下, 提高信息素养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和传统的信息基础。语文教师必须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 同时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技能, 如熟悉办公软件 (word, ppt等) 的使用, 能够了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基本原理, 熟练地排除计算机常见故障, 这样才能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 在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过程中排除一些常见的“拦路虎”, 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展。

多媒体教学素养。现代教学, 多媒体已经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媒体设施, 如录音机, 幻灯机, 数码相机, 视频展示台等硬件的使用, 同时要结合所需要的软件进行教学。如计算机软件的PPT可以用来制作精美的课件, 如果要制作出更加美观的图片和动画, 教师不妨可以学习photoshop, flash, 3ds max等软件, 以更好地提高多媒体素养。

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不断地获取网上海量知识, 了解我们的课外时事、社会百态, 洞察缤纷世界。要想把信息技术合理地整合于我们的语文教学, 教师除了具备了一定信息知识和素养之外, 还必须具备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

2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备课效率

大家都知道, 教材是师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材料,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和进行学习的基本工具。教师要把教材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方法, 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很好予以把握, 做好上课的充分准备。要想上好一节课, 一定要先备好一节课。传统的备课方式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或教学材料, 用笔把备课资料写入准备好的“教案本”里面, 然后再结合“一张嘴+粉笔+黑板”的模式进行授课。这样的备课形式既花费时间又没有任何的特色, 效率和效益都特别低。

因此, 语文教师要认真结合语文学科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这样的自身特点,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中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 学会使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 突破教材内容的局限, 扩充教学知识容量,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提高备课效率。

3 利用信息技术, 创设教学情境, 转变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只能用“一张嘴+粉笔+黑板”这些简单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灌输课本知识。在这样的一个教学平台中, 教师只用自身的语言和体态模拟简易的教学情境, 而不能使用信息技术中提供的多媒体等设备创设丰富多彩, 集声音、视频、动画、图形和图像于一身的教学情境, 这样显然就非常单调, 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能很好地营造课堂气氛。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充分结合多媒体教学, 采用直观形象、活泼逼真的形式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视觉、听觉等角度给学生传授知识, 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比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 教师可以预先选择一个车站,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 可以用摄像机摄录一段在车站里送别的情境, 然后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先观看这段录像, 让学生进入情境, 然后教师下载一些关于朱自清的父亲的图片, 激发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与父亲离别的感情, 最后可以让一些学生自述与家人分别的亲身经历, 如父亲或母亲送自己远行上学等情境, 完全与课文中朱自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 这种新颖的教学手段, 改变了“教”与“学”的模式, 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又可以加深同学们对亲人的关爱, 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4 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要理解“整合”本身的含义, 所谓整合 (integration) 在英语中的主要含义是综合、融合、集成、成为整体、一体化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的结合,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所以, 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过程中不能盲目随机整合, 把整合变成随意的、简单的结合。为了适应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教师要明确整合的概念, 理解整合的真正意义, 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 让教师自己首先融入到信息技术中去。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要做到有内容实质, 不能只在表面形式上下工夫。许多语文老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已经基本定型, 要适应新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授课可能会有些难度, 更不用说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了, 因此会产生简单利用信息技术凑合、以表面形式没有内容实质的方式进行教学的现象。所以,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 教师要明确整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 而不能只在形式上敷衍, 要讲究实际成效。语文教师要合理地根据语文教学教材的需要, 把握学习语文的规律, 选用合适的信息资料, 采用得当的策略, 通过适当的途径, 运用有效的形式, 让学生的学习活起来, 同时语文教师要注意信息量的把握度, 信息量不要过大, 要适中, 要选择一些让学生感兴趣, 让他们乐于接受的信息。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许多语文教师对学科整合认识还不够, 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效果没有信心, 以为学科整合只是随便应付的事情, 今天做了, 明天就放弃了。因此, 语文教师要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这个崭新的教学模式有耐心和信心, 不能只凭一时的热情和兴趣, 当然对这个新教学模式的成效更不能急于求成, 要日积月累, 从点点滴滴的成果中体会到这种教学模式的乐趣。另外, 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更新速度很快, 教师要与时俱进, 不能原地踏步, 要及时更新自己的信息量, 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不被时代所抛弃。

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学生学习语文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它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前景广阔的崭新领域,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平台。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学习, 努力探索, 我们相信, 在新时代的要求下, 我们一定能够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为语文教学增添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檀爱民, 李开明.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4/29.

[2]李青.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天中学刊, 2004/05.

[3]吕育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初探, 河南科技, 2007/07.

[4]韩昌有.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 促进学科课程整合, 科技信息, 2007/09.

16.初中历史与语文整合教学探究 篇十六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语文学科 整合教学

我国自古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语文写作离不开丰富历史素材的支持,历史学习也需要文学色彩的渲染,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明显高于历史学习,最后导致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知之甚少,但对语文教材却耳熟能详。因此,在现代历史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推进历史教学改革进程,我们教师可以将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进行适当的整合,在学习历史事件的时候与语文教材内容进行衔接,增加历史教学的文学色彩,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学生历史综合素养。

一、从历史人物方面进行整合

掌握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增强对人物的记忆和认识是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但在历史课本上,对人物的描写一般都简单概括,并没有深入全面的展开,这对学生深入了解人物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设计历史人物的课文,对人物的描写也会比较形象细致,因此,教师要注意从历史人物方面进行整合,帮助学生从特定历史环境中去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形象,帮助学生对人物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时,受到社会舆论和他人评价的影响,学生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存在很大的误解,认为曹操就如同在戏曲中看到的那样,诗歌唱白脸的奸雄佞臣,为了摆正学生错误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在语文课上学习的曹操所作的诗文,比如《龟虽寿》和《观沧海》,当学生看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这些表达了作者壮阔胸襟和伟大抱负的语句时,学生便能意识到这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军事家、政治家在一种典型的环境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流动。然后再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一步走进曹操的内心世界,通过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学生会明白赤壁之战的爆发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理解曹操之所以发动赤壁之战是因为曹操想要统一中国,结局三国割据的局面,还百姓一个和平繁荣的太平盛世。再例如,在学习清明八股取士的危害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八股取士制度对思想和文化的摧残和破坏,教师可以联系语文课本中《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文章,由于文章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遭受八股取士制度迫害摧残的知识分子,更直接的说明了八股取士制度只是为统治阶级来培养忠实奴才工具,提高学生形象感知能力,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引入语文课文深化历史现象

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章,大都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背景和风貌,也就是作品的历史背景。而历史背景指的是某一特定时期国家的政治及经济状态,它直接决定了当下的文学作品风貌。反过来,文学作品是社会现象的浓缩,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学生曾经学过的课文,可以加深他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可以引入鲁迅先生的文章《药》,文章通过明暗两条线索,体现出人民群众对革命的困惑与不理解,深刻揭示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导致革命没有深入群众,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也是辛亥革命最终走向失败的原因之一。通过引入学生所熟知的文章,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也实现了历史知识的形象化与具体化。

三、从历史事件方面进行整合

历史课本是对知识点的总结,它侧重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对历史事件生动描写的文章,是学生深入剖析历史事件的好帮手。例如,在教学抗日战争相关内容时,可以与《小英雄雨来》、《冀中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等文章进行整合,加深学生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克服各种艰辛险阻,历经八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另外,在学习古人各派思想的时候,教师可以与《论语》、《庄子》、《孟子二章》等文章进行整合,加深学生对各派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将历史与语文整合起来实施教

学,可以为历史涂上一层文学光彩,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尤其在今天素质教育改革呼声最强烈的时期,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用文史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宋家成主编.素质教育新教案[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5

[3]戴军. 历史教学创新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01)

[4]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国庆知识竞赛内容下一篇:企业门户网站建设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