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政治生活第七课(共10篇)
1.复习政治生活第七课 篇一
一、选择题
1.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大力繁荣文化、发展文化、丰富文化,提升文化的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A.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力量 B.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力量 C.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D.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解析:选C。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上,A、B、D项只是中华文化在某一方面的表现,C项最全面,故应选C项。
2.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这句话强调()A.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特质
B.国家要发展,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 C.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D.发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解析:选C。鲁迅先生的这句话意在强调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应选C。A是民族精神的含义。B是爱国主义对国家的重要性。D仅强调发扬民族精神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外延缩小,不合题意。
3.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又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上述精神的共同内涵是()①爱国主义 ②团结统一 ③勤劳勇敢 ④自强不息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理解。材料中列举的几种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突出表现。①②③④都是其共同内涵,故选D。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这句诗主要体现出()A.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C.中华民族爱好和平D.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解析:选B。“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感,故选B。
5.2012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93周年。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下列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正确的是()①爱国主义是抽象的,是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感觉 ②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③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④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是不同的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A。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所以①表述错误,②③④是对爱国主义的正确认识,故选A项。
6.一段时间以来,南海、钓鱼岛局势紧张。对此中国爱国学生纷纷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从文化生活角度,材料主要说明()A.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B.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C.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D.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
解析:选A。我们不能仅仅把爱国主义放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说明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7.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当代青年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应主要()A.汲取和借鉴西方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
B.安心在国内生活和工作,不为海外条件所诱惑 C.积极走出国门,减轻国内就业的压力
D.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祖国统一贡献力量
解析:选D。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D项正确。
8.在中国格言的海洋里,有两个意义相近的古老格言:“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若一家”。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A.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优良品格 B.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C.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意识 D.注重团结、呼唤统一的民族精神
解析:选D。此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题中的格言,体现了中华民族注重团结、呼唤统一的民族精神,故选D。
9.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们向世界展现了中华健儿们自强不息、超越自我、永不言弃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反映自强不息精神的典故、名言是()①“夸父逐日” ②“大禹治水” ③“愚公移山” ④“精卫填海” ⑤土尔扈特东归 ⑥天道酬勤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解析:选A。①②③④符合题意。⑤土尔扈特东归体现了团结统一,⑥天道酬勤体现了勤劳勇敢,应排除。
10.民族精神具有实践性和发展性,中华民族精神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①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中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中 ③中国革命和建设中 ④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近百年来”、“主要体现”,故排除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11.近一个时期,罗阳这个与航母紧密联系着的名字,触动了亿万人民的心灵。他忠于祖国,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用生命擎起舰载机起飞。罗阳精神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的升华。这说明()A.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B.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 C.民族精神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D.必须发挥民族精神的支柱作用
解析:选B。本题考查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应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12.胡锦涛在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时强调,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尤其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之所以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是因为()A.民族精神是我国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B.民族精神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C.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D.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解析:选D。民族精神属于文化的范畴,它的力量表现为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A夸大了民族精神的作用,排除;B观点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思想道德
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C观点错误。
13.有人认为:“经济建设是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那么,弘扬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事。”这种观点()①正确揭示了经济建设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关系 ②割裂了经济建设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关系 ③否认了弘扬民族精神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④肯定了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这是一道辨析性质的选择题,解答时注意思维的全面性和辩证性,①不是题目所表明的观点,②③看到了命题中观点的错误方面,④肯定了命题中观点的正确方面。
14.握住你的手/握住岁月的光荣/平凡的故事珍藏所有的感动/不屈的脊梁扛起大地天空„„伸出我的手/传递时代的光荣/崭新的世界相约收获的笑容/挺直的脊梁/扛起强国的梦„„歌曲《新的光荣》反映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该()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②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 ③以民族精神推动民族富强 ④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歌曲《新的光荣》强调要挺直脊梁,扛起强国的梦。为此,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筑牢中华民族精神支柱,以民族精神推动民族富强。故①②③④说法都正确。
15.2012年我国经济社会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①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②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③全盘继承传统文化 ④全面拒绝外来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选A。对外来文化要坚持辩证、全面的观点,③④观点错误,故不选。
二、非选择题
16.2012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75周年纪念日。勿忘国耻,需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万众一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而不懈奋斗。
(1)有人认为: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民族精神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你赞同这种说法吗?根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当今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何在?
解析:本题第(1)问具有思辨性,对于设问要坚持两种态度,并分别说明原因,在组织答案时,要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选取最适合自己回答的角度。第(2)问主要紧扣教材知识作答。
答案:(1)答案一:赞同。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民族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答案二:不赞同。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民族精神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观点只强调了文化的反作用,忽视了经济、政治的作用。(上述两种答案均可)(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17.近年来,山东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抓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加强国情、省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深入挖掘和整合山东丰富的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齐鲁儿女忠厚正直、豁达纯朴、崇尚礼仪、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的优良传统,着力培育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山东精神。
(1)新山东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有何关系?(2)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新山东精神?
(3)结合材料回答,如何弘扬和培育新山东精神? 解析:本题以山东精神为背景材料,考查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回答第(1)问,要指出山东精神的实质,然后回答二者之间的关系。第(2)问,可从文化的作用和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意义等方面来回答。第(3)问,可依据教材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结合山东精神的内涵来回答。
答案:(1)新山东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内容。新山东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丰富与发展。
(2)①新山东精神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②弘扬新山东精神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④弘扬新山东精神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3)①必须立足于山东省发展先进文化的实践。青年学生应该成为新山东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②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主心骨”的作用。③必须继承和发扬齐鲁儿女忠厚正直、豁达纯朴、崇尚礼仪、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的优良传统。④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⑤必须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2.复习政治生活第七课 篇二
第二框题 法不可违 复习指导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1页“小勤的故事”,思考书中的问题: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做出如此丢面子的事?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小勤由于不懂法律作了违法的事,这样的事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不作违法的事这是我们行为的底线,也是对我们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
2、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1-92页的插图故事并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他们自己落得什么结果?
①故事中的李某等三人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李某等三人受到公安机关的“警告”处罚。
②故事中的朱某的行为触犯了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的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原主,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③故事中的赵某,触犯了我国刑法的规定,已构成了抢劫罪。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3、填写P93页的表格:
情景
对社会的危害
违反的法律
应承担的责任
所属违法类别
一
相对较轻
行政管理法规
应受到行政制裁
行政违法
二
相对较轻
民事法律法规
应承担民事责任
民事违法
三
比较严重
刑法
应受到刑法处罚
刑事违法
4、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
违法行为的含义: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分类: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1)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2)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3)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其中,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特别提醒:在行政法、民法、刑法之上,还有宪法。违法宪法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简称为违宪行为。一切违宪行为都要受到追究。)
5、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
三类违法行为相比较而言,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
6、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有哪些?
1)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根据上面分析,请大家填写教材第94页的表。)
2)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3)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①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②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③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7、填写教材第94页的表格:
行为表现
违反的法律
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一般违法行为
殴打他人致其重伤甚至死亡
触犯了 法律?
(特别提醒:犯罪历来是我国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我国法律的严厉打击。)
8、什么是刑罚?刑罚有几种类型?
刑罚有较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手段。(学生划书)
我国的刑罚种类可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使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不是拘留)、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不是罚款)、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为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可以拓展一些内容)
9、学生阅读教材第96页的故事,回答:①开玩笑也犯法吗?②如果人们在无意中犯法,就可以原谅吗?③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
都是玩笑惹的祸。看来我们开玩笑也要分清场合,要把握分寸,玩笑楷的不当会害人害己的。这个材料也告诉我们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包括无意中违法),都是违法行为,都会给社会造成危害,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3.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七课内容总结 篇三
第一框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 按劳分配为主体
1.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3.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4.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5.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1)生产决定分配;
(2)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3)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2.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第二框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一 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根本的区别。3.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二.兼顾效率与公平
1.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2.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3.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4.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七课知识点总结 篇四
知识点一: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课本71—74)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1)是什么--我国已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2)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①坚持和完善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②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提供法律保障。
③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提供制度保障。④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首要原则):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族团结(重要原则):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照耀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本原则):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知识点二: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课本75—78)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①前提:国家的统一领导;
②范围: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2.我国民族自治地区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3.我国的民族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治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1)自治权含义: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利。(注意:行使自治权的主体只能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治权”不是“高度自治权”,更不是“完全自治”。)
(2)自治权包括:①立法自治权;②经济自治权;③文化管理自治权。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知识点三:我国的宗教政策课本(79—82)1.我国的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4)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内涵:(略)
(2)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方面:保护信仰宗教地自由;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侵犯这一权利,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4)国家保护一切争吵的宗教活动。
(5)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3.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目的: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4.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原因: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2)要求:①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②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与民族的集体利益; ③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④支持他们与各民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6.对待宗教的正确态度:
我们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7.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结合起来。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复习政治生活第七课 篇五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现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2)意义: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改革是强国之路 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制的地位: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集体经济:含义: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的经济。地位: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6、非公有制经济
(1)个体经济(2)私营经济(3)外资经济
7、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存在的意义
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根本原因)
实践证明: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分配
1、按劳分配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3、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1)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
(2)按生产要素分配
5、效率: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由我国的根本任务的国情决定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国情: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6、兼顾公平
(1)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7、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即对立统一)
(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2)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8、效率和公平相统一
(1)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又要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6.复习政治生活第七课 篇六
第七课 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命题人 :刘方君审核人:高一政治组时间:20130515
【课前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掌握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自觉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学习重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学习难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知识梳理】:要求利用课前10分钟,结合生活实际和学案预习,初步把握教材原理、重难点。
把导学案内容充实。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便于课堂上针对性强化学习。
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的民族概况
2、为什么说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3、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4、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原则 ①含义:
②原因:
③具体表现:
(2)民族团结原则 ①含义:
②意义(重要性):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①含义:
②原因:
(4)三项原则之间的关系
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预习自测】:
1.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民族矛盾突出,而我国各民族却能和睦相处,共同致力于现代化建设事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我国有民族统一的历史传统B、各个民族都对中国的历史作出过贡献 C、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已不存在D、新中国成立后,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铲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根源
2.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牢记使命,不负重托,认真履行职责,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强调民族团结是因为 ①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②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③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④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基础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在我国,讲力量和成绩,是56个民族共同的力量和成绩;讲困难和挫折,是56个民族共同的困难和挫折;讲前途和未来,是56个民族共同的前途和未来。这表明了我国各民族()
①有着共同的历史命运②不存在利益差别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④加强团结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前提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知识拓展】
1.准确理解“民族平等”
(1)民族平等着重讲各民族地位平等,即我国各民族享有权利方面已实现了真正的平等,但由于历史、地理、社会各方面的原因,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还很不平衡,还不可能很快消除民族之间的差距,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因而影响了平等权利的充分行使。
(2)在民族平等权利中最重要的就是参政权。少数民族参加人民代表大会是实现民族平等和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有效形式。
2.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与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采取特殊支持和帮助不矛盾.(1)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事实上的差异,因此,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尤其是经济发展给予特殊照顾,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对民族地区采取扶持和帮助政策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从而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团结,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对民族地区进行扶持帮助正是民族平等原则的体现和反映,并未违背民族平等原则。
【课内探究学案】
★探究交流要求:小组内讨论交流预习成果,互相解疑答惑,完善问题答案,并标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展示。
【课内探究一】:欣赏歌曲《爱我中华》: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靳奋起的步伐 爱我中华 建设我们的国家 爱我中华 中华雄姿英发 爱我中华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1)歌曲反映了我国目前怎样的民族状况?
(2)我国形成了一种怎样的民族关系?
(3)形成这种新型民族关系的原因是什么?
【课内探究二】:材料一:2012年3月5日8点40分,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近3000名人
大代表陆续进入会场,55个少数民族的代表近360人,占代表总人数的13.88%,他们肩负着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从各会议驻地陆续奔向人民大会堂,共商国是,同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 目前,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3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语种达80多种;21个少数民族有现行的本民族文字27种,这些文字都实现了计算机信息处理。西藏中小学普遍实行藏语教学或藏汉语双语教学,从小学到高中共16门学科的181种课本、122种教学参考书和16种教学大纲被编译成藏文。继蒙古文网站之后,世界首家藏文网站——同元藏文网站已于1999年12月在中国兰州西北民族学院建成。
材料二: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后,全国上下团结一致、紧急行动。4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地震灾区,察看灾情,看望慰问灾区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与此同时,胡锦涛主席提前结束对拉美的访问,于18日飞抵灾区视察灾情,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国家领导人亲临灾区慰问指导,各地群众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截至5月1日16时,青海玉树共接收全国救灾捐赠款物41.9亿元,包括捐款35.1亿元,物资折款6.8亿元。各民族携手同心,抗震救灾。
材料三2011年,“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布局新十年的开端。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西部地区陆续新开工60个重大建设工程,投资总规模约8500亿元人民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1%,西部贫困发生率下降10.5%。(1)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哪些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是怎样体现的?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上述基本原则内在联系的认识。
【结构构建】:
【误区警示】
1、我国已经消除了民族差别。
2、我国已经消除了民族压迫,已经不存在民族问题了。
3、我国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民族平等已经彻底实现。
【课堂检测】:
1、“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汉族和藏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歌词的寓意是 ①我国的民族差别已不存在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③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日益巩固④我国各民族已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
2、(2010•湖北)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思想,“以和为贵”就是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要以团结互助,友好相处为最高境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一位小女孩《歌唱祖国》的稚嫩歌声中,身穿56个民族服饰的小朋友们簇拥着国旗走来,这体现了()
①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②我国各民族同步发展③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④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共同繁荣
A.①③④B.①③C.③④D.②③④
3、(09•焦作十一中期中)内蒙古自治区60年来的成就说明:必须把坚持发展做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一说法的理论依据是
A.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B.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C.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D.没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就不会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4、2009年7月16日,国家民委举办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权事业发展新闻发布会。国家民委负责人指出:依法打击新疆“7•5”暴力恐怖活动,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有利于全国各族人民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在我国,依法打击暴力恐怖活动,维护民族团结,是因为()①我国各民族绝无高低优劣之分,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②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③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基础④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5、2009年1月15日,教育部发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全国中小学要设置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并根据不同年级开设不同课程,保证相应学时。作为公民,维护民族团结必须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②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③与各民族同胞平等相处 ④严厉制裁民族分裂分子
A ①④B ②③C ②④D ①③
6、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
义民族关系。认真落实中央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先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同时,加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教育,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要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充分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温家宝总理的报告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哪些基本原则?是怎样体现的?
【课后拓展学案】
1、(2011·安徽文综)为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内地省市根据国家要求认真落实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落实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①是增进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治保证 ②是贯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原则的具体表现③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④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2011·江苏单科)2010年8月,江苏举行“七彩假日——民族团结‘手拉手、一家亲、一世情’”夏令营活动,这是贯彻落实《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的实际行动。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①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文化基础 ②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意识③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 ④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途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3、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8%,但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少数民族代表有411名,约占全国人大代表总数的14%,即使人数再少的少数民族也至少有一个代表。这体现了()。
A.少数民族在我国享有特殊的政治权利 B.我国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C.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D.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4、2011年5月5~9日,***在新疆考察调研时强调,“维护新疆的和谐稳定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并要求全疆各族群众一定要深切认识到稳定是福,**是祸,既要求得当前稳定,也要全面实现长治久安,以各民族大团结来实现长治久安。***反复强调保持新疆和谐稳定,这是因为()。
7.复习政治生活第七课 篇七
《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白皮书发表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白皮书。西藏白皮书全文约3万字,包括五个部分。西藏真正步入现代文明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发展阶段,西藏不仅建立起全新的社会制度,而且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西藏走上今天的发展道路,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了人类社会进步潮流,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符合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条道路上,西藏各族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西藏实现了由贫穷落后向富裕文明的跨越,以崭新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西藏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西藏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积极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西藏发展进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西藏走上的发展道路是正确的。
【思维导图】
③
②
①
【创新演练】
1.《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白皮书指出:“经过西藏人民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团结奋斗,西藏已经走上一条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西藏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原因主要有()①各族人民团结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了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创造性 ②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③我国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西藏属于我国民族自治地区,因此不适用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1 故排除③。
答案:B 2.历史事实充分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西藏作为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是地方与国家的关系。下列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C.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中央政权统一领导下的特别行政区 D.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外交自治权
解析: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故A项错误;民族自治地区不是特别行政区,故C项错误;D项表述错误。
答案:B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2016年是《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32周年。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各族人民才会有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之所以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因为它()①是实现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保障 ③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④是制定国家其他具体制度的前提和基础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解析:①②正确地说明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入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是制定其他制度的基础,③④错误。
答案:B 2.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设立的省级自治机关是()A.人民政府、人民检察院 B.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 C.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 D.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
解析:本题考查对自治机关的理解。C正确。司法机关和人民政协都不是自治机关,A、B、D错误。
答案:C 3.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有关法律,先后制定了若干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全国依法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这表明,我国()①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②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③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 ④各民族享有相同的权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人民权利有保障体现了①;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体现了③。人民代表大会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之分,②错误。各民族享有的权利不同,④说法错误。
答案:C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加强民族团结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就要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成果,它体现了()①国家尊重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②国家加强保障和不断扩大少数民族享有的政治权利 ③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总高于国家的整体利益 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尊重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①④说法正确。公民享有的权利是法律规定的,不能随意地扩大或缩小,②说法错误。③表述错误。
答案:C 5.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棉花产量居全国首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成为全国最大的蔗糖生产和综合利用基地……这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C.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D.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消除民族差距
解析:题干侧重于新疆和广西的经济发展,所以C项最符合题意,A、B两项均与题意无关。由于各种原因,各民族还存在差距,排除D项。
答案:C 6.从雪域高原到茫茫戈壁,从红土南疆到天山南北,占共和国国土面积六成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克服了转型期的阵痛,砥砺奋进,实现了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的发展目标。上述事实充分说明民族区域自治是()A.实现各民族政治平等的可靠保障 B.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有效机制 C.建立各民族新型关系的制度保障 D.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保证
解析:紧紧抓住材料的中心思想,“占共和国国土面积六成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说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克服了转型期的阵痛,砥砺奋进,实现了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的发展目标”强调的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D符合题意。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7.《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发展少数民族事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有人认为,只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一定能促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请结合所学知识,就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促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但也需要从其他方面努力。
答案:(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因而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8.复习政治生活第七课 篇八
课 第一框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来源:学科网ZXXK]
[来源:学&科&网Z&X&X&K]
1.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折射出()
A.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B.中华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
C.中华民族精神是世界上最可贵的精神
D.不同的民族精神有不同的时代特色
解析:“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自古以来”表明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A项符合题意,B、C两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A
2.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时期的仁人志士们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屈斗争,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伟大业绩,也铸就了弥足珍贵的辛亥革命精神,辛亥革命精神()
A.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之中
B.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C.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D.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
解析:题干主要表明辛亥革命铸就了辛亥革命精神,因此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
3.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央一套正在播出电视文献片《辛亥革命》,该片再现了孙中山先生“集毕生之精力以赴之,百折而不挠”的革命历程,孙中山从事革命事业所表现的民族精神是()
A.善良朴实
C.自强不息B.爱好和平D.艰苦朴素 [来源:学_科_网]
解析:本题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理解,表现了孙中山先生矢志不渝、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C应选。
答案:C
4.香港大学最新民意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香港人为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而感到自豪,每年国庆前,各个民间社团热心策划,缜密安排,自行组织庆祝活动;日常生活中,升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仪式成为不少机关学校的重要仪式。上述事例表明()[来源:Z#xx#k.Com] ①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是一致的 ②爱国主义应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 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A.①②③
C.②③④B.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④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①②③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答案:A
5.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对祖国最深厚、最高尚的感情,它培育了无数的爱国志士。从屈原的“虽九死亦犹未悔”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孙中山的救国图存,振兴中华;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们的伟大思想和光辉实践都说明()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内涵 ③民族精神产生于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中 ④这些名人的文化修养程度高[来源:学科网][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B.①③④ D.③④ A.①②C.②③④
解析:从古至今,爱国主义世代相传,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内涵,但是,爱国主义始终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故①②是正确的,③④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本题应选A项。
答案:A
6.《沂蒙》用“红嫂”式的质朴表现“红嫂”的崇高,真实地展示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又一壮歌。这表明()
①沂蒙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对于民族精神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③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内涵是相同的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A.②③
B.①④ D.①③④ [来源:Zxxk.Com] C.①②④
解析: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因而②的说法是错误的;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内涵是不同的,③说法不对。故答案选B。
答案:B
7.(2012·洛阳统考)《论语》、《孟子》、《韩非子》、四大名著、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寄小读者》等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我们阅读,就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材料表明()
A.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B.只有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C.所有文化作品中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D.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解析:许多文学作品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表明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有着深厚的渊源,A说法错误,应该是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在中华民族精神上,B、C说法绝对化,只有D符合题意。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8.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请写出下列精神是如何体现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
解析: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然后将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阅兵精神的主要内容按中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进行归类即可。
答案:(1)抗震救灾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体现了团结统一精神;“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体现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2)奥运精神:“为国争光”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勇攀高峰”体现了勤劳勇敢精神;“精益求精”体现了自强不息精神;“团结协作”体现了团结统一精神。
(3)载人航天精神:体现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来源:学|科|网]
9.第七课酒歌 篇九
教学目标:
1.感受《酒歌》的豪迈情绪,能用热情、欢快的声音演唱土家族民歌《酒歌》。2.想像唱酒歌时的情景,边唱边做情景表演。教学重难点:
能用热情、欢快的声音演唱土家族民歌《酒歌》;边唱边做情景表演。教学用具:
课件、电子琴、酒杯等。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拍手律动。
播放斯琴格日乐演唱的蒙古族《酒歌》,师生随乐参与拍手律动。设问:刚才同学们听到的这首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心情? 生:欢快、愉悦、高兴??
二、新课教授《酒歌》。
师: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土家族民歌《酒歌》,希望你们带着高兴的心情继续学习。1.教师范唱,生仔细聆听,歌曲里唱了些什么? 生:??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首歌的歌词非常质朴,唱出了土家族朋友间纯真的友谊。2.师生朗读歌词,有节奏、有感情地。
设问:我们应带着怎样的情感来朗读歌词,客人才会一饮而尽呢? 生:?? 师:你们的表现特别棒,可以尝试和你的同桌手拿酒杯随乐朗读。3.跟琴唱谱。
划拍唱谱,自主熟悉旋律。师指导。4.用la音轻声哼唱旋律,注意音准。5.二声部合作:
高声部教学、低声部教学,师生合作、分组合作。
三、创设情景,综合表演。
1.播放背景音乐土家族民歌《酒歌》。
三五人一组,想像好友们在一起相聚喝酒时的情景,边唱《酒歌》边表演。2.分组表演,教师加入。
演唱组、舞蹈组、表演组。师生一起欢庆。(生生互评、师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
10.复习政治生活第七课 篇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阐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3、了解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4、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长期的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大政治优势,使学生理解并拥护这一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的历史责任。
【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生活在汉族地区,受到实际情况和生活阅历所限,对少数民族地方实行的区域自治知之甚少。本课理论性强,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理解本课内容有一定难度。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教学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情景展示:请同学们观看昭君出塞图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以及中央政府赠送宝鼎视频[来源:学科网] 问:这些资料说明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生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师: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第二框(多媒体打出板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学习新课】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9页的探究活动(多媒体打出板书): 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师:这样三个问题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逐个进行。这则探究活动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这一制度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媒体打出板书):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师: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的含义是什么?(多媒体打出板书):
设置了三个探究小问题,让学生一起来了解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学生自己构建出: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师:很好,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一含义呢?生:┈┈┈。师:理解这一含义要注意以下四点。(多媒体课件展示第一点)
(1)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多媒体展示我国版图,让学生找出五个自治区,加深印象。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师:那么,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都有那些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0页的探究活动,思考下面两个问题。生:┅┅┅┅。师:那么,关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我们该如何理解呢?这就是我们要理解的第二点。生:┅┅┅┅。(多媒体课件展示第二点)
(2)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通过简短的材料来判断行使了哪一个自治权,增加学生的知识。师:以上是第二点,下面看第三点(多媒体课件展示第三点)[来源:学*科*网](3)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进行六个判断题的训练,加深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师: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除了要注意上述三点外,还要注意第四点(多媒体课件展示第四点)。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师:那么,如何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多媒体打出板书):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师:这一问题我们该如何理解呢?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少数民族分布图”和一段历史资料(多媒体课件展示)思考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
师:上述图片和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生:图片反映了我国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材料反映了经过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我国各民族之间已经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师:这样的民族分布特点和民族传统对我国的民族政策有什么影响呢?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师,很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同时,它也对我国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那么,它有什么积极意义呢?(多媒体打出板书)欣赏中央政府支持西藏发展的视频。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1页“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的象征”的图片,并结合教材第81页的探究活动,思考这一图片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生:它象征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师:因此,我们可以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生:维护国家统一。(多媒体打出板书):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师:关于这一点,我们该如何理解呢?生: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多媒体打出板书):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权力。师:关于这一点,我们该如何理解呢?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祖国统一大家庭内,使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满足了各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多媒体打出板书):
3、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师:关于这一点,我们该如何理解呢?生:各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这使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那么这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有何意义呢?生: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师:,不错,这就是第四点(多媒体打出板书):
4、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师:关于这一点,我们该如何理解呢?生: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能够密切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民族、各地区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通过材料和连线,进一步加深对四个有利于的理解。
师:我们已经把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学习完毕,现在我们回到教材第79页探究活动,关于这三个问题你知道了吗?生:┅┅┅。(多媒体课件展示):
教师引导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那么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学生如何对待这一制度呢?(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实行它是由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显示出了不比的优越性,成为了我国的一大政治优势,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学生要通过学习理解和拥护它,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的历史使命。
易错归纳与讲评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2.我国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3.民族自治地方可以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所有事务。4.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党的领导。
5.我国民族自治的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自治乡)。6.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检察院 7.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课堂小结】:由学生来进行小结。本节课主要讲了两大块内容,一个是“是什么”,第二个就是“为什么”,从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角度思考。【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复习政治生活第七课】推荐阅读:
高考政治生活复习09-11
考研政治复习:哲学复习规划09-09
~~政治复习总结09-27
二中高三政治复习总结和复习计划10-15
高三政治复习卷06-25
高三政治复习教案07-16
高二政治复习专题训练08-02
高三政治复习热点一08-18
高三政治复习教学心得09-02
政治中考复习资料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