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24-07-16

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精选8篇)

1.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一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敬南镇果河小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自主地、积极地、执著地探索。《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孜孜不倦,全神贯注地沉浸于求知的境界中。因此,使学生喜欢数学,对数学感兴趣,建立自信心,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传递、交流的双向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亲其师则信其道。”人的感情有潜移功能,小学生则更为强烈。学生如果喜欢他们的老师,那么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就会产生兴趣。

要想得到学生的喜爱,教师必须首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事实证明,小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容易受到挫伤。在课堂上,当学生敢问而又问得不当,敢说而又说得不对时,如果不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正确对待,相反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嘲笑、指责、歧视,那就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刺伤,就有可能由积极变为消极,大大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每个学生,即使常常受到批评的学生,也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欲望,也有对成功的期盼和肯定的渴求。如果教师能够向这些学生敞开爱的大门,那么这份爱心对于他们来说尤为珍贵。如果能够为学生创造展示和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珍惜、爱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就会表现出异常积极的态度,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而真挚的情感。他们会把感激之情化作学习的动力,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对问题回答得十分完满的学生赞一声:“你说得真好!”“你表现得非常出色!”对问题回答得不够完满的学生说:“你说得虽然不完全正确,但只要你再想一想,你一定能回答得更好!”对于想回答而又不敢回答的学生,老师给予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你能行!”的鼓励。让孩子们在老师的赞扬声中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直接关系着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把书本数学变为生活数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把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兴趣。怎样才能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喜欢数学呢?教师可将教材例题、习题的情节作适当的改编,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有生活气息的学习内容。例如:教学“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时,教师先请学生汇报课前购买商品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及三者间的关系。

三、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的重要手段。通过动手操作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获取知识,更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多角度去观察认知对象,促进分析与探究。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知识。教师让每位学生先准备一个任意平行四边形,再让学生沿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得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接着让学生通过旋转、平移,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操作,学生很快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样学生不但能很牢固地掌握了知识,而且激发了他们勇于探索知识奥妙的情趣,让他们成为获取知识的劳动者,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主人。

四、进行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学生取得成功后,因成功而产生的自信心可以成为追求新目标,新成绩的新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体验成功是培植自信心,激发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师应面向全体,关注差异,根据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背景来设计教学,创造条件,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五、巧妙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中。因此,新课的导入设计十分重要。导入的关键在于突出一个“激”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尽快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教师以故事引入:“一天,小白兔和小灰兔给山羊伯伯收白菜,山羊伯伯把6筐白菜按1:1分给它们,那么两只兔各分得几筐?分得同样多吗?第二天,小白兔总结经验,动作迅速地帮山羊伯伯收了许多白菜,山羊伯伯很高兴,又把6筐白菜按2:1分给小白兔和小灰兔,这时两只兔各分得几筐?还是平均分吗?”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体会到“平均分”只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殊情况,迫切想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学生思维积极,求知欲强烈。

当然,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手段、方法很多。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形成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体验艰辛探索的历程以及获得成功的喜悦。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情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促使他们主动发展。

2.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二

一、构建和谐氛围, 引领学生参与

精彩的课堂是师生“零距离”的沟通, 是师生敞开心扉放飞思绪的真情对话, 是学生个性张扬, 自我充分展示的结晶.学生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与和谐的氛围中, 才能无拘无束, 完全张开求索的双臂, 充分展开想像的翅膀.因而, 我们要“蹲下身子”, 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创建一个宽容的课堂氛围, 与学生一道分享自己的情感与体验.

诚然, 教育离不开批评, 但真正有效的批评不等于激烈的“暴风骤雨”, 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采用四颗糖果教育学生的故事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由此可见, 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数学作为基础学科, 更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老师要巧妙地组织语言, 让一个个原本枯燥的数字变成跳动的音符,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幽默与智慧, 从而爱上老师, 爱上这一学科.

二、培养观察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 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 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 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的表象, 抓住本质, 发现规律, 达到不断获取新知, 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

在教学中要尽量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 运用幻灯、模型、实物等教具, 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综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而不至于在深奥的数学迷宫中迷失方向.例如:在讲解第九册练习二十一第5题计算加料面积一题时, 我考虑学生对加料斗没有接触过这一事实, 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四个层次进行观察分析: (1) 这个加料斗的四侧面是什么形状; (2) 让学生观察这个加料斗上下两个面是空的, 从而使学生初步感知, 计算加料斗的面积、四侧面的面积; (3) 让学生进一步观察侧面的四个梯形是否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4) 将这个加料斗沿一梯形的一条腰拆开, 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将抽象化为具体化, 使难题迎刃而解.同时经过问题的解答给学生留下了较深刻的关于“空间”这一概念的初步印象, 对今后学习体积作了铺垫.

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 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 因此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去思考, 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 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加强思维训练, 提高学习激情

思维能力的培养, 是数学教学的核心, 把握好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时机, 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简单地说, 这一时机就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驰骋想像的空间, 为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从而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例如:在教材第二册32页例8:学校养了7只黑兔, 12只白兔, 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指导学生读题, (1) 请学生说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边说, 老师边出示12只白兔和7只黑兔图; (2) 提问: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是什么意思? (白兔和黑兔同样多的数目以外还有几只) (3) 老师演示, 把白兔和黑兔一只一只地对着, 中间有虚线连起来. (引导学生观察, 白兔和黑兔对着的有7只, 是同样多的部分, 还有5只没有对着, 这5只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 (4) 看图说一说: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应该怎么办? (从白兔里去掉黑兔同样多的数目, 剩下的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 (5) 怎样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板书12-7=5 (只) , 答白兔比黑兔多5只) (6) 小节提问: (a) 从白兔里面去掉与黑兔同样多的只数后剩下的是什么? (b) 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就是求什么?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只) (c) 想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什么方法计算?这样学生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 有了这个基础进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少) 多少的教学就顺利了这样做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四、创设课堂情景, 开启智慧之门

小学数学的绝大多数内容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找准每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 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 “眼过千遍, 不如手过一遍”, 在数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走出课堂, 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我在教学“认识长度单位”这一内容时, 根据教材要求, 组织学生用米尺量一量的实际操作学生对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有了初步认识后, 进一步认识100米和1000米实际有多长, 任凭想像与抽象的换算是很难感知清楚的.于是我组织学生走出课堂, 实地测量.让每个学生都在预先量好的100米的距离上走一走要用多少步;然后, 自己再推算走1000米大约用多少步;在此基础上, 师生共同沿着操场走一走, 体会1000米的长短这样, 学生在走一走、算一算的实践过程中, 开阔了视野, 体验了真知, 实现了由感知到联想的飞跃.

3.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三

【关键词】数学兴趣 创设情景 师生关系 非智力因素

我們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驱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联系数学知识,抓住热点、活点、趣点,正确引导、挖掘开发数学知识的趣源,在教学中通过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统一,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喜爱,让学生在清新的感知活动中掌握知识,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学习方法,真正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精彩、美妙和有趣。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巧妙的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需要老师引导、培养和保护才能形成和发展。因此老师要创设情景,切实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要求,使每一个学生充满强烈的求知欲。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感情

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习兴趣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良好气氛里学习,师生情感融洽,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任意驰骋,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基本满足后,爱的需要和受尊重的需要就会突出出来,成为主要需要。学生都是得到了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人,只有对他们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创新意识的萌发和滋长。相反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融洽,那么必然导致学生对数学课的胆怯、冷漠,渐渐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反感。

三、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引着走”决不能“抱着走”,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下面几点情感:

新鲜感,要让学生对内容乏味的数学学习有一种新鲜感,这要求教师吸引学生,有时甚至要玩点“花样”,让他们先感到数学世界其实很有趣、很精彩,从而勾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在“新”字上做文章,以“新”激发学生的“好奇”,促使其自愿、自主的学习,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这样的教学,既增长了知识,又让学生感到把数学融入了牢记之中,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的愿望或理解一定能实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曾有一位科学家这样说过,自信+努力=成功。是否努力,关键靠学生自己,而能否自信主要靠教师。对学生而言,自信能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和创造力,能更好的促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充分的激情,首先教师必须充分的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在自信的支持下,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对教师而言,要发扬民主,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功。

愉悦感,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跟所任教的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他们喜欢你,也往往喜欢上了你上的数学课,表示出强烈的数学兴趣,并能主动的接受你所讲授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的自身形象和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在课堂内外真诚、和蔼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针对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心理特征,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教学王国中尽情的遨游,让他们从中学会会学、乐学、善学,使他们的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4.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四

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数学美主要表现为内在美、逻辑美、理智美。数学美是隐蔽的美,深邃的美,美在思想内容。要领悟数学美,必须通过“抽象枯燥”的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任何智能活动都少不了人的情感,数学美是对数学对象融入情感的产物。数学美育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掌握数学内容,培养数学创造能力及体会数学的价值等方面 都有积极的意义。

从学生学习中的反映,诸如“数学好玩”、“能使人动脑子”、“数学有无穷的奥秘”等来分析,他们已初步感受到数学美。但一般说来,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因此,需要教师利用教材的数学美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应揭示问题的新颖或形态的优美,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分析问题时,应使学生感受到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巧妙、新奇,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掌握;在小结时,应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谐、统一、简洁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可以使他们感受数学知识结构的美妙。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数学中逐渐进行“数学美”的渗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启迪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

二、以坚定的数学信仰和高雅的数学气质去感染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要树立积极向上的数学价值观,坚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力量。教师的数学信仰从数学教学中自然地反映出来,对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简洁的语言、深刻的道理、广博的知识、精湛的解释、严谨的推理、直观的图示、优美的板书、历史的出处与沿革,这一切都体现了高雅的数学气质,这必然让学生喜欢教师,喜欢数学。

5.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五

数学教学反思: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严谨、应用又很广泛的学科,它是有一系列的概念、公式、规律组成的科学体系。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地学好数学,为学习其它知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的学习需要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什么?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对能进一步丰富知识的内容有兴趣,对能进一步启迪思维的内容有兴趣,对能用学过的知识来探索新知识有兴趣,尤其是对自己还不明白,而有迫切需要知道的知识更感兴趣。因此,不断采用新颖的、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追求是数学教学的一项任务。教师应善于积极创造传授知识的条件与情境,用具体形象的教学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教师要善于把比较高深的内容变得十分通俗形象。例如:

在讲“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把现流通的人民币给学生观察,通过比较,学生自己就能发现人民币的特征,并且把自己对于人民币的了解介绍给同学和老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通过对人民币的学习,学生还学会了如何使用人民币。课堂上还可以进行小小购物活动,让学生用手中的人民币去购买喜欢的商品,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如果在平时的课堂上多举些身边生活中的实例,就可以使学

生趣味盎然,消除对数学知识的神秘感。

二、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讲授“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让学生先观察生活中的角。学生很快指出黑板、电视、窗户、桌子、书本等等很多事物上面都有角,但是他们指出的大多都是一个点。这时,我没有马上指出他们的错误,而是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大大的点,问学生:“这是角吗?”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不是角,是点。”“可是,你们刚才指出的角都是这样的。现在,你们再想一想,怎样才能准确的指出这些角?”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后,明白了,角应该是由一个顶点和从顶点上引出的两条边围成图形。这样设计,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以一些生动的实例来增加问题的新鲜感,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多举“选班干”,“选三好学生”,“学生排队做游戏”等实际例子,使学生领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学到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增加学习兴趣。

如学习了万以内数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数一数班级人数,帮助家长计算家庭收入;学习了米、千克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用米尺量一量身高,书本、课桌的宽和长,用秤称出一个鸭梨或一个苹果的重量;学习小时、分、秒,可以让学生认识钟表所表示的时间,会计算从家到学校需要多少时间。这样,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生动活跃。

提出矛盾问题,引起学生急需解惑。

例如在教授“求平均数”一课时,可以在开始设计这样的活动。每组选出三名同学进行跳绳比赛,统计出一共跳绳的数量。

第一小组65+50+48=163(个)

第二小组60+65+58=183(个)

同学们齐声答到:“第二组跳的多。”这时老师可以加入进去说:“没关系。老师帮助第一小组。”老师一分钟跳了70个,加到第一小组中,65+50+48+70=233(个),这时有的学生答到:“第一小组跳得多了。”有的学生说:“不对,还是第二小组跳得多。”矛盾开始产生,学生都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

四、适当增加学习中的难度,让学生“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没有难度或难度太大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

在“求平均数”一课快要结束时,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经过统计,小明家每个季度的用水量如下图

第一季度 24吨

第二季度 38吨

第三季度 21吨

你能不能求出小明家每月用水多少吨?

这道题学生需要动脑筋想一个季度是4个月,三个季度就是4×3=12个月。(24+38+21)÷12求出的才是小明家一个月的平均用水量。由此还可以引申求平均一天的用水量。学生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书本中没有的问题,感到了一种解决难题的满足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

五、用知识迁移,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在讲授“100以内加减法”时,可以让学生用已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知识,自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学生可以看书或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到答案。这样学生的印象会非常深刻,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而且知识掌握也非常扎实。

6.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六

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李军

兴趣是指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是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然而它却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材是以“生活一数学”,“活动一思考”为主线展开的,注意现实生活与数学联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下面,就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课堂导入情境化

新课程提出的“有意义的数学应该是现实的”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只有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才能体现课程改革的真谛。一打开课本,就能给学生这样一个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每一点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从而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数学问题中去。而且是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学习的自觉程度就越高,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及其数学思想,关键是在于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去引入。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节内容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我们班有三位同学姓‘王’,谁能又快又好地剪出这个‘王’字?这个‘王’字有什么特征?”先让学生动手剪一剪,试~试,想一想,谈一谈。然后再出示:“北京故宫图”、“飞机”、“中国结”、“脸谱”等图形,让他们找找这些图形有何共同特点?从而引入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刻理解“理念”和“建议”的内涵,把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如: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我把例题改编成本班学生居住的分布情况,并画成平面图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这样学生从平面图上一眼就可以看出自己住在哪条大道、哪条小巷中,哪条街道住的学生多、哪条街道住的学生少,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三、抽象问题直观化

根据课程的特点,贯彻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我先在黑板上画一个较大的圆,然后把剪好的一个较小的圆贴在黑板上移动,便出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而且对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的判定,学生感觉很有趣,产生联想,使一堂枯燥的抽象的课变得活泼起来。教师若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确信生活离不开数学,便可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了二次函数后,马上学习应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利润最大、最小值问题。

四、设计练习竞赛化

《新课标》要求“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设计。那么,怎样才能使所设计的课堂练习有效,有利于学生发展呢?初中生竞争性强,在教学中充分应用这一点,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选代表发言、分组讨论、生与生、师与生、组与组之间比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比准确性、比速度快、比方法巧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完“弧长和扇形面积”之后,可以让水平相当的学生来一次竞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这样做会促使学生自觉地探究高效的学习方法。

五、课堂氛围和谐化

在课堂上,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和蔼可亲,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在关注自己。要走下讲台去亲近学生,学会用学生的思维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把更多的自由时间和发言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加以肯定鼓励,认真的解答,如果学生所提的问题荒谬或者是不可思议,也应肯定这种质疑的精神。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他们的过失,给学生改进的时间和机会,多给予激励和赞美,使学生自然消除错误,乐于钻研,要善于边上课边调整教学内容,善于聆听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新鲜感和动感、满足感和愉悦感。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从“数学现实”出发,找出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亲身经历,用自已的心灵亲自感悟,就会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7.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七

一、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的重要能力, 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 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的表象, 抓住本质, 发现规律, 达到不断获取新知、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

二、加强直观教学

在教学中, 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 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 “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 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 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 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用多媒体教学, 能增加教学容量, 设计实际问题情景, 重新组织教材结构网络,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多媒体的应用能丰富课堂教学容量.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 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采用多媒体教学, 设计课件时从以下方面考虑情况:

1. 增加问题情景设计, 激起课堂高潮

在对一堂课进行设计时, 采用网络技巧及特写处理, 并进行问题的情景设计,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配上轻松的背景音乐, 使同学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2. 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 培养师生感情

课堂40分钟学生如果老是听着老师来说, 思维肯定会很疲倦的.有了多媒体以后,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再加上我们在每一课件的适当位置给予学生思考与活动、讨论的时间, 既让学生积极参与, 又用注意学生的学习反应, 克服因人机对话造成的情感淡薄的问题.

三、重视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 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 仅教师的演示, 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 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肤浅的, 只有让每名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 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 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 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 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 发展学习兴趣, 获取知识.

8.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八

【关键词】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44-01

小学生年龄尚小,在学习方面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总是需要教师和家长耳提面命,督促学习。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呢?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学习的欲望,从而不用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便可认真听讲,快乐学习。

一、学习兴趣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兴趣是指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的一种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一个人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倾向,便会主动、积极、执著地去探索。数学学习中,有诸多的定理与机械、枯燥的法则,缺乏兴趣,就会感觉数学学习难度大,从而对数学失去学习的信心。而只有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孜孜不倦地学习数学中的知识,并产生更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学习兴趣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农村小学生更需要足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学的四个环节入手:

1.新课导入激趣

在新课的开始部分,教师要想方设法抓住学生的眼球,利用有趣的导入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从课程的一开始就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吸引他们一步步进入到课堂中,使学习获得成效。比如,在导入新课时,一般教师都是直入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XXXX”,这样的导入毫无新意,十分乏味,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而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给学生将一个包含着本节课数学知识的小故事或者是小笑话,提出疑问,或者设计精彩的多媒体课件,用课件中的视频或者图片导入,再或者利用实物导入,请学生根据实物来思考本节课的知识点……这些导入的方式都是十分有趣的,可以大大地激发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一下子被教师和课堂所吸引,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来。比如,在教学“认识时间”时,我就拿来了一个电子挂钟,用电子挂钟去教学生认识时间,学生都瞪大眼睛看着电子钟,教学效果十分好。又比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可以出示一些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生活实物,如烟酒盒、茶叶盒、魔方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及其特征,然后再引入新课,就会十分有效。

2.创设情境激趣

所谓的情境,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生活情境、问题情境、质疑情境、问题情境等,这些情境的创设都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 “认识人民币”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人民币和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来引导学生,告诉学生人民币的作用和用法,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将实物放在桌子上,摆上价签,创设“购物”的生活情境:我们去超市购物,带了1张100元和2张10元的钞票,可以买哪些东西?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被大大调动了起来,都纷纷参与到了课堂购物的环节中来。

3.设计活动激趣

小学生喜欢活泼、新颖、有趣的活动,不喜欢沉闷、无趣、枯燥的课堂。尤其是农村小学生,所接受的教育都是比较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所以兴趣十分匮乏。而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课堂小游戏——比如“3”的倍数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个“轮流报数,避开3”的小游戏,让学生在遇到含有3或者是3的倍数的数字则跳过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于3和3的倍数了解得更多。当然,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性的活动和竞争性的活动——如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时,要求学生分小组测量教师的墙壁,计算墙面面积,看哪个组最快、最准确地完成测量与计算工作。

4.布置作业激趣

每一个学科都會布置作业,因此作业成为了学生放学后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由于作业众多,且形式单一,多为计算题、教辅书上的练习题、应用题等,所以不受学生欢迎,有些学生甚至会敷衍了事,或者直接抄袭。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应从作业内容、形式的布置入手,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促使他们通过自己思考、请教别人来完成课后作业。比如,在“大数的认识”一节内容中,教师可以布置如下作业:上网查阅关于面积的大数、关于人数的大数、关于金钱的大数。这是一个比较灵活的作业,既训练了学生关于大数的认知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于一些常识知识的了解,并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最关键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不会感觉到作业的枯燥和单调。

三、结语

可以说,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原动力,是数学学习的源泉。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离不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课堂导入,创设情境,开展一些活动,并布置有趣的作业,如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可以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置身于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庆武.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

[2]董天德.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学周刊,2014(15)

上一篇:党风廉政社会评价下一篇:卫浴装修设计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