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的特征教案

2024-06-16

七年级生物的特征教案(精选11篇)

1.七年级生物的特征教案 篇一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对生命特征进行探讨,主要是引入一些常见的例子进行集体讨论,师生对话,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精神,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地位。

学法: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讨论、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从特殊到一般,从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教学设计:

(一)设计预习提纲,以问题的形式在课前发给同学们: 你家里有哪些生物?机器人和钟乳石是生物吗?什么是生物?

引导学生在家里进行观察,培养对本节课的兴趣,对知识形成已知部分和未知部分,让学生带者问题听课,逐步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生物。

(二)上课 检查预习题 通过提问的形式检查预习题的效果,学生回答起来不是很全面,教师应做适时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所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所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使学生对生物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因为学生对小动物较感兴趣,通过学生较感兴趣的小动物作切入点,创设情景。师叙述:我们见过电动玩具小狗,它会动、会叫,它是生物吗?与家里养的小狗相比,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学生回说出许多不同点。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启发:“如果你打它一下,它会跑吗?”“电动小狗会生小狗吗?以此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知道小狗的特征后,如何使学生对关于生物的认识达到共识呢?接着指导学生按照课本 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这一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对生物概念的认识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是知识的拓展,延伸。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三)复习

出示两道题:想想你(也就是人体)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当你看到路边的一棵草,一朵花时,是否认识到它们也有生命呢?

随着这两道题的解答,本节的重点内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及时的复习和巩固,并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地情感教育。

接着让学生回忆刚才地预习题地回答对生物和非生物地判断是否正确,加深学生地理解和记忆。

(四)作业 机器人是生物吗?参照课本 教学反思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本课的知识点就是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为了使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探究性学习,我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生物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获得有关生命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达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引入特征的例子,让学生根据已有得对生命的特征认识的知识去判断,从众多的生物事例中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新课标还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如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各种生物的视频,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在复习环节设计问题:当你看到路边的一棵草,一朵花时,是否认识到它们也有生命呢?提醒同学们别忘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要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三三”制放在自己的心中,讲,练,评相结合,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需求点,困难点。真正实现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习习惯)同重,教,学,管三法同步,优化设计过程,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新。

说课

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征》这节课是本套教材的开篇内容,它交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从而为本学科指出了研究的对象。本节内容的呈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从而召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3、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4、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讨论的组织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生物学,虽然具有一些小学自然课基础,但对生物的特征只具朦胧的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不强。

三、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探究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

究生物的特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说学习方法

学生以小主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目前我校还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基于这种实际条件,我一实物为教具,准备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实物,及一些图片。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实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虫,水瓶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小组竞赛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一开始上课,先进行一个小组竞赛,教师把师生课前准备的实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组把它们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写在纸条上,看哪组正确率最高,然后排列名次。这种导入新课 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2、充分质疑 分析讨论 畅所欲言

从上面的竞赛内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重点问题(1)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问题,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真正体现新课标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通过这一过程,教师收集学生的正确观点,纠正学生错误观点,使生物的共有特征在学生头脑中渐渐清晰,以利于接下来的教学的顺利进行。

3、举例和讨论 突破重难点

通过以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1)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吃饭?动物都要吃东西吗?植物也“吃饭”吗?它们吃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一出,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还争得面红耳赤。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知识,最后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下各小组达成共识,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大小便?动物都要排出体内的废物吗?动物还有哪些排出废物的途径?植物是怎样排出废物的?这说明生物都有什么现象?

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得出:生物都要排除体内的废物。

(3)小游戏、小讨论:拿东西在小组成员眼前晃一下,他会怎样?或拿东西想打他的头,他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植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证明你的说法?

对这些现象的原因,学生能解释的很少,而且解释的也不够到位,特别象植物对刺激有明显反映的例子少。这时教师做适当的解释得出结论即可。更多的疑问作为质疑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最后总结出: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4)小竞赛:

举例说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组举的多。谁能说出生物体是有什么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吗?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比谁的知识丰富,谁为小组作出的贡献大。由此启迪学生,平时要多用功学习,将来才有胜过别人的希望。“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由学生总结出: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什么样的,学生并不清楚,由此设疑,为以后的学习设下伏笔。

(5)学生讨论:

小猫掉到水里,长时间出不来会淹死,死亡原因是什么?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通过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把所知道的告诉给其他同学。通过表达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得出: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学生知识有限,只要求知道什么是呼吸,而不能对呼吸进行深入地探究。

4、课堂小结 课后延伸

通过以上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出生物的特征,教师板书。

同时提示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如果你对课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意见而需要补充和建议的话,课后可以进一步观察生物,查阅相关资料。

5、课堂练习

小组间举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问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教师做裁判。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呈现生物的六个特征

2.七年级生物课堂教学心得 篇二

一、钻研教材与备课

反思过去的教学,自己在备课中只是做了一些皮毛工作———对教学内容钻研的不够深入。由此,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自觉性不大和钻劲不足。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只有让学生重视了,需要了,他们才会主动自觉地去学。因此,挖掘教材中丰富的知识和事例是一个无形的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的前提。教材是否钻研透彻和备课是否深入很大程度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在展开课堂教学之前,生物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搜集每节课的相关生活事例资料,设计教学过程,思索将要运用到课堂中的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对于授课的各个环节确定方法和时间,做到每节课都有备而战,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坚持抓好授课环节

授课环节一般包括:导入新课﹑推进新课和小结新课。

导入是向学生传递课堂新知识的关键,富有疑问的导入会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授新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总结是一堂课的回放。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往往与枯燥无味并肩同行。因此,要想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收益,生物教师除了不断增强教学技能外,对课堂教学语言也要严格要求———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简洁明了,深入浅出,还要将备课过程中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运用到课堂中来,使课堂更加情感化﹑生动化。

三、利用教具与创设小话剧

刚着手生物学科教学的时候,我两手空空地走上三尺讲台,除了课本与教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课堂氛围逐步低沉了。

在多次反思与观察之后发现,我很少利用教具和创设情境教学。后来,我琢磨着把教具和情境创设引入课堂。例如,使用教具———染色体的双螺旋结构﹑细胞的结构模型和膈肌的运动模型等;组织学生表演小话剧———单细胞生物疟原虫对人类的影响﹑消化和吸收及影响不良等。由于教具的形象和小话剧的情趣,生物课堂也逐步变得活跃而富有情趣了。

四、理论与实践

为了能够博采众长,我经常参加科组公开课的听课与评课。从听课中,我领略到不同的教学方法,初步体味到了“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这句话的含义。

由于生物不作为中考科目,因此,一部分学生中出现了对生物学科无所谓的态度,导致他们的成绩总是不能提高。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如何能学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以“生物在生活﹑中考和高考中的作用”为话题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心理压力,并且在每节生物科结束之前布置一定的练习,在下节新课开始之前检查,通过化难为易的讲解完成上节课内容的复习。

五、开展实验,培养学生能力

3.七年级生物教案:种子的结构 篇三

知识目标

1、知道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

2、知道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区别。

能力目标

1、通过解剖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会简单的观察方法,以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两类种子结构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特殊到 一般的思维方法,形成善于通过分析,归纳而得出结论的习惯。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初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教学建议

一、知识体系图解

二、教材分析

1、本节的重点是种子的结构,而在种子的结构中种皮(包括种孔、种脐)和胚乳可以一般讲述,只要讲清其功能即可,而胚的结构则需详细说明。由于胚是将来一株完整的植物体的雏型,是一个没有完全分化的幼小植物体,而种皮及胚乳只是帮助胚完成生长发育的辅助结构。在胚萌发成幼苗的时候,种皮有胚乳就完成使命而脱落和消失了。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找到和说出胚在种子中的位置以及胚自身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同时了解这些结构在种子萌发后将形成幼苗的哪些部分。

2、由于要对种子的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就必须要进行种子的解剖。由于种子内胚的体积很小,其各部分结构不易看清,尤其是单子叶植物种子内的胚和胚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易剥离。所以,让学生了解胚的结构时可结合挂图、投影或利用实物投影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3、在观察玉米种子时,为了更全面地进行了解,可以先选一粒吸涨后的玉米种子,去掉种皮,用针将种子一侧中央的白色船形结构剥离,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这个结构的全貌,它就是胚。然后再按照教材指导学生将玉米种子沿胚的纵轴方向切开,然后向切面上滴加碘液进行观察。使学生从形态到结构有一个完整的对胚的认识。

4、在“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学生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观察种孔时,只要轻轻挤一挤,就可以从种孔中流出少量水,以证实种孔的存在与功能;

(2)使用放大镜要注意规范操作;

(3)观察胚的结构时,可用解剖针轻轻拨动,以了解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间的联系。

(4)用刀片纵切玉米种子时,玉米粒一定要泡软,若使用双刃刀片时,应用胶带将一个刃粘封,防止把手切破,切时要垫纸板,防止切破桌面。

三、教法建议

这是本章的重点节。这节课可以采用在课堂上边讲解边观察的方法进行。

1、通过“实验七”观察并认识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通过列表的形式比较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特点、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胚是植物的幼体,是种子中的重要结构。在实验时,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在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时,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种子的外形、颜色等特征。

(2)在观察玉米种子时,要强调什么是横切面,什么是纵切面,这对以后的生物课教学也是很重要的。同时还要说明玉米种子只是习惯上的名称。

(3)教师讲清楚解剖方法,并指导学生对照课文插图或挂图认识种子各部分的结构和作用。

(4)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结构的同时,了解其相应的功能。如:“胚根、胚轴,胚芽与子叶的关系?”、“胚根、胚轴、胚芽中的哪一部分与子叶相连?”为以后讲解种子萌发时各部分的生长发育打下基础。

(5)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总结出双子叶植物种子与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点,进而提出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的名称和概念。要注意,单、双子叶植物的区别不宜讲得绝对。

2、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误认为胚乳是胚的结构之一,却不认为子叶是胚的结构之一。因此,教师在比较种子结构时,应该特别强调胚的结构是包括子叶而不包括胚乳的。

3、联系实际,利用课本上提供的实验原理、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探究当地常见植物种子的结构特点。使学生的认识不只局限在菜豆种子和玉米籽粒上。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2、解剖、观察种子结构的方法。

难点:

1、胚的结构。

2、玉米种子的子叶、种皮和果皮的观察

手段:以学生讨论、完成探究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本课最好采取同步教学法,让学生手中有观察的实物材料,并能够亲手对材料进行处理(如剥离、挑取、染色、使用放大镜观察等)。在老师的指导下,边观察边听讲解,这样所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此外,像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各个学校都很容易得到,刀片在任何日用品商店都可以买到,至于放大镜前面已经介绍了自制的方法,所以,这样的教学方法在绝大多数学校应该是可行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种子(此活动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

2、强调:学生所收集的并不一定都是种子,有些是植物的果实。

3、提出问题:“大家收集的种子是形态各异的,那么,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点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观察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1、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

(1)首先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如:颜色、形状等。

(2)其次按要求解剖种子,观察其内部结构。由于种子的个体都较小,且各部分结构都很娇嫩,所以在观察时一定要避免损伤种子的各部分结构,仔细观察。

2、由于玉米种子的胚比较小,纵切后不能对其全面的了解,所以除按照课本中的要求完成实验,还可以让学生把玉米种子的果皮和种皮剥掉,可观察完整的胚。

3、组织学生完成实验:

(1)菜豆种子结构的观察:

指导学生完成观察并对照课本44页内容及插图,认识各部分的结构及功能。

总结: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2)玉米种子结构的观察:

指导学生完成观察并对照课本45页内容及插图,认识各部分的结构及功能。

总结: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3)组织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的种子的比较:

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二者之间有哪些异同之处?”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可与学生共同通过列表进行总结)

三、总结:

出示多种植物的种子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判断属于双子叶植物的种子还是单子叶植物的种子。

4.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四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的最后一节,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以,对本单元作宏观性的总括,描述了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从多个角度分析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家园。情感态度价值的内容多于知识性的内容。

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②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生物圈ⅱ号”这个典型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cai法相结合

课时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提问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过渡: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对教学内容起承上启下作用。

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提问学生:根椐自己的了解你们知道有多少种生态系统吗?

根据自己的了解列举种种生态系统。在课堂的开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三、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作用

1、cai展示各种生态系统的图片和特点。

2、播放视频“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1、分析老师展示的幻灯片猜出该图片和特点是属于那一种生态系统。

2、观看视频加深对各种生态系统的认识。

1、让学生猜猜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2、视频可以加深和补充一些知识。

四、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1、展示一幅企鹅哭诉自己被ddt害惨的漫画,让学生当一回侦探找出凶手。

2、创设问题情境:我国的母亲河黄河,起源于那里?最后又到达那里?来讲述河流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3、cai展示各生态各种生态系统的关系图。

4、播放视频“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提出问题:人类可以摸拟另外一个生物圈吗?

1、学生看书本的材料找出害惨企鹅的是人类。从企鹅故事中悟出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个整体。

2、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书本30页资料分析,说出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3、系统的认识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

4、学生从视频认识到人类不可以摸拟另外一个生物圈。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

1、做一回侦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客观认识人类破坏生物圈的行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要从我们身边的事情做起。

2、由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层层引导学生理解各种生态系统的联系。

3、进一步理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

4、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小结地球上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七、巩固练习

1、把与对应生态系统相关的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①草原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重要作用

②森林生态系统人的作用突出,且以农作物为主

③农田生态系统年降雨量少,以草木植物为主

④湿地生态系统以浮游植物为主,主要受光照、温度影响

⑤海洋生态系统消费者主要是人类,植物种类、数量少

5.七年级生物教案:人体废物的排出 篇五

一、知识:1、描述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

2、描述尿液的形成过程和排出过程

3、描述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二、能力:1、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断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关注人体废物排出的处理,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

教学重点:

1、描述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

2、描述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3、关注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

教学难点:

1、肾的结构与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的关系

2、概述人体废物排出的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引导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引入: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要排出哪些废物?

生:人体每天要排出尿液、大便、汗水等废物。

师:大家结合平时的观察,说一下尿液都有什么特征?

(二)、学习新课:

1、讨论探究:尿液的形成

成年人一昼夜产生的原尿约为150L,而每天的尿液量公为1~1.5L。这是为什么?

生:4人一组阅读表11—1 讨论:表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师:请个小组汇报所得的结果

师生交流

师:引导学生回忆肾的结构与功能

生:讨论,回忆肾的结构和功能

观察图11—4说出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

讨论: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师生交流:人体内废物排出体外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即排泄和排遗。

排泄(excrete)上人体将代谢的终产物,包括二氧化碳、无机盐、尿素、水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遗是将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及其他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如人体排便。

讨论:人体排泄的主要器官有哪些?

师生交流:人体排泄的主要器官有:肾、肺、和皮肤

学生归纳总结:尿液在肾中形成,其主要成分是:尿素、无机盐和水。当膀胱中的尿液达到一定量时,人就有尿意,应及时排尿。

师:讲解:二氧化碳通过肺排出体外时,还带走少量的水。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导管把汗液排到皮肤表面。汗液的主要成妥是水、无机盐和少量的尿素。

讨论:人体排遗的器官主要有哪些?

师生交流:人体排遗的器官主要是大肠和肛门,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在大肠中形成粪便,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

课堂小结:尿液的形成和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 第二课时 )

2、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

师:人体排出的尿液和粪便必须经过适当的处理,才不至于污染环境。

小组调查:居住地人粪尿的处理方法

小组交流:人粪尿处理不当,会对我们的健康带来什么影响?(P74)

本节小结: 尿液的形成

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

本章小结:P76

1、各样的废物:尿液、汗液、粪便等,必须用及时地排出体外。

2、排出废物的主要方式有两种:排泄和排遗

3、、尿液和粪便等废物排到环境中必须经过适当的处理才不至于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变废为宝。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人体废物的排出

一、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1、尿液的形成:血液→肾小球→肾小囊→原尿

2、肾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的过程称为肾的滤过作用

3、肾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葡萄糖等对人体有用的

物质重新被吸收进入毛细血管的过程

4、人体废物 (1)排泄:人体代谢终产物,包括二氧化碳、无机盐

排出的方式 尿素、水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2)排遗: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及其他物质排出体外的

过程。如人体排便

5、人体排泄的主要器官:肾、肺和皮肤

6、人体排遗的主要器官:大肠和肛门

二、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

1、生活污水处理后再排放

6.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篇六

1.知识:

(1)说出皮肤的结构组成,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些术语;

(2)理解皮肤的排泄功能。

2.能力:

(1)运用显微镜观察皮肤的结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区分能力;

(2)在教学创设的情境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切实体会皮肤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和技能,并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初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通过课堂中开展的活动,培养快速处理信息,灵活进行口头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显微镜观察了解皮肤结构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和分析问题。

(2)通过对皮肤结构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充分认识生物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3)通过介绍我国有关科学技术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皮肤与汗液分泌。

课时:一课时。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有多项功能,与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但由于教材将本节安排在人体废物的排出这章进行介绍,所以教学设计中应以排泄功能为主线来介绍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皮肤的结构,虽然在显微镜下较易观察,但学生可能不易区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需要教师点拨引导;皮肤的排泄功能部分,由于学生对汗液的形成和分泌,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借助CAI。

本课教学先以学生们较熟悉的宏观世界城市垃圾的清理作为类比使学生了解人体代谢废物及时排出的重要性。同时提问人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排出体内代谢废物?

[学生回答]①通过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体外;

②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③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借机回顾前面学习的两种排泄途径,同时引入今天皮肤的内容。

【新课导入】

师:有人说:皮肤我很熟悉呀!一人一张嘛(以轻松的话题开局)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描写皮肤的词句? (请同学列举)

学生争相发言:白皙、黝黑;皮厚如墙;油光满面;汗流满面;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只留青春不留痘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教师含笑而言:刚才同学们列举的词句十分生动有趣(给以肯定),可是细细想来,这些词句中,还隐含着关于皮肤的一系列问题(话题急转),比如,皮肤常年暴露在外,接触许多细菌,为什么不腐烂变质呢?有人肤白胜雪,有人皮黑似炭,人体的肤色为何会有不同?长青春痘是什么原因?人为何会出汗?(一连串发问,引起学生思考)这些无疑都与皮肤结构有关!

一、皮肤的结构

[活动]观察皮肤的结构

(1)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皮肤切片,获得有关皮肤结构的感性认识;

(2)对照大屏幕上皮肤构造图,辨别皮肤各组成部分;

(3)出示3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观察探究:

①皮肤有哪些结构?

②皮肤各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

③推测各部分结构功能。

[注意事项]

①教师巡视指导;

②请学生注意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以防压碎;

③观察完后,交回切片显微镜,做好实验收尾工作。

请学生对照屏幕上的皮肤结构示意图,说出皮肤的结构和细胞排列特点,推测有何功能。展示课件,小结皮肤的结构,并引导学生由结构认识功能。

皮肤的结构:表皮--角质层,生发层

真皮

皮肤附属物:毛皮、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

(1)表皮

在介绍生发层的分裂增长能力时,可引用一组数据来证实:人体整个表皮一般每3~4周就全部更换一次,人的一生中总共约要掉落18千克的皮肤碎屑在介绍经常晒太阳的人们为何皮肤会变得黑些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发层中的黑色素细胞。

(2)真皮

师: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看图),从厚度上看比表皮薄,还是比表皮厚啊?

生:厚!

师:真皮内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这有何作用呢?(Flash同时闪现这两部分结构)

教师演示:大家一起捏住自己的脸,再轻轻扭动,松开手,看皮肤有没有大的变化? (或以一块新鲜的较厚猪皮实验,撕、拽、拉)

生笑着同做:没有!

师继续演示:这是一张白纸,我把它抓住,再轻轻一扭,松开手,大家看看纸产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皱了!

师:这说明了什么? (再介绍《红楼梦》中贾宝玉和刘姥姥的皮肤差别)

生:真皮内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赋予了皮肤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师:在真皮内我们还可以看见感觉神经末梢和非常丰富的毛细血管(Flash分别闪烁)它们各有何作用?(通过Flash展现冬季与夏季毛细血管的变化,帮助学生直观感知、深入理解此知识点)

生:感觉神经末梢能使我们感受外界刺激;毛细血管可以通过自身的收缩与舒张来调节体温,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3)皮肤的附属结构

请学生观察自己的皮肤,说出皮肤还有哪些附属物,再在大屏幕中显示结构照片。

在对皮脂腺的介绍中,注意补充青春期预防青春痘的方法,做好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

二、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1)汗腺组成

分泌部:由弯曲成团的细管构成,周围有毛细血管

导管:细长的管道开口于皮肤表面

师:相信同学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夏日的骄阳下呆一会儿就会感到浑身冒汗。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以前人们不知道汗水是怎么来的?现代医学和生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真皮内隐藏着250万个小腺体,汗液就是从那里被输送到皮肤表面的。 (Flash闪现汗腺组成,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汗腺分泌部周围的毛细血管,并思考其作用)

(2)汗液的成分

教师演示:将手指按在镜面上,5秒钟后移开,发现镜面上留有水蒸气,以此证明汗液的成分有水。再请学生思考,并讲出证据,以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判断汗液的其他成分。

生:军训时,衣服和帽子上留有的白色的盐渍,汗的味道是咸的!说明还有无机盐。

生:烘烤汗液时应该会有臭味散发,说明汗液的成分中含有尿素。

(3)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结合信息技术,通过Flash动画来展示,整个过程避免了单纯语言描述的苍白无力,使教师的讲述变得生动而形象,学生的认识变得直观而明晰。)

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当环境温度较高或人体剧烈运动时,汗腺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部细胞从毛细血管中吸收了水、无机盐、尿素等物质形成汗液,再通过导管到达体表被排出。

(4)出汗的利弊

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出汗的利弊从而引出其功能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时间4分钟)。

生:有排泄作用!

生:调节体温的作用!

师乘势而问:如何实现的? (将问题深入)

生:汗的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热量,因此对人体的体温具有调节作用。

师:(点头赞许,同时播放Flash汗液的蒸发带走热量)除了刚才说到的皮肤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体温外,汗液的蒸发也可调节体温,特别是在人剧烈运动时,肌肉活动释放的热量相当于安静时的10~15倍,此时光靠皮肤的散热已经来不及了,并且要是这些热量不及时散发出去的话,足以使全身的血液沸腾,这时就要紧急开动全身皮肤的250万个汗腺,结果我们会大汗淋漓,靠汗水的蒸发带走热量。

师: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的,那么出汗有没有不好的地方? (转变话题顺便进行世界观教育)

生:大量出汗会使人体盐分流失,造成热痉挛,所以高温天气里,人们应及时补充水和盐分。

7.七年级生物血管教案 篇七

叶子是学生常见,也是绘画作品里经常出现的绘画题材,在学生平时的作品里更多的注重了色彩和外形的表现,包括日常的观察中都忽略了细小的叶脉的存在。究其原因,我们平时就缺少细节的观察,因此,本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突出美术学科的审美性、情感性、想象性,在一系列的观察、欣赏、探究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基本美术素养的形成。

1、紧扣审美这一主线,导入新课直接让学生夸夸叶子的美,从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出发,在感受叶子形状美、色彩美的基础上,运用放大的方法感受叶脉的存在与形状美,同时学会观察细节。

2、在重点观察网状叶脉的基础上,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主动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发现另一类形状的叶脉,在尝试画的过程中归纳线条粗细表现的方法,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学习用线添加、组合,表达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构建新知。

3、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倾听中想象,感受叶脉的内在精神――大爱无痕。通过送“幸运叶”这一教学环节,引发学生爱的情感,本课以歌曲《爱的人间》结束,升华学生的情感,切实体现美术学科本位,关注每一次引导对学生心灵的净化,关注眼睛和心灵的艺术共鸣。体现美术学科的情感性,人文性,让理性与情感更多的结合在一起。

4、美术是一种视觉语言性沟通或视觉语言性活动,其中“对话”与感受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收集大量图片,引导学生与自然“对话“,感受自然的美与神奇,与大师作品和小朋友作品“对话”,感受线的艺术魅力,与老师同学“对话”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对话中提高美术鉴赏力,产生情感共鸣,激发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

5、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作业,在摆放树叶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在互动评价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会欣赏他人,发现不足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全面提升个人素养。

教学目标:

1、观察叶子的外形以及叶脉的造型,能够说出叶脉的生长规律。

2、选择一片叶子最喜欢的或想象中的叶子,将它画下来,着重表现美丽的叶脉。

3、感受叶脉的美丽与神奇,学会关爱他人,形成合作意识。

课前准备:

准备课件,学生每人收集1~2片树叶、彩纸,剪刀、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收拿一片叶子问学生这是什么呀?

2、学生回答是树叶,让学生观察,在这张叶片上,你还看到了什么?一些线。你知道人们把他们叫做什么?(叶脉、叶茎)

师小结:叶子上的这些纤细的叶脉就同我们人的血管一样,遍布全身用来输送水份、养份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叶子上的小血管>>师板书课题。

二、感知、表现叶脉的生长规律。

(一)认识网状的叶脉

1、大屏幕展示:叶脉的标本,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叶脉――线的特点。师随机板书:多、密、长、短、粗、细、分叉、交叉

课件介绍主脉、支脉、次支脉。

请仔细看看自己收集来的叶子上的叶脉,他们的形状完全一样吗?它的叶脉和屏幕上那张叶脉形状完全一样吗?得出:相同形状的叶子,它们的叶脉肯定是不完全一样的。

2、尝试用线条表现叶脉的生长规律

①、你们能用线条画出叶脉的美吗?学生边画师边提示叶脉的特征,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能画出它们的粗细变化呢?

请2~3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其余学生在下面画。

3、师生点评小结,强调画一定要画出事物的特征。

①粗的叶脉和细的叶脉又是怎样表现的呢?学生归纳小结:a双线勾画b描边加粗。

②次支脉的生长的方向――从主脉向叶尖、叶边的方向生长,并越来越细,师帮助修改,强调画到叶边,叶尖。

③师帮助添画次支脉,老师经常说有的同学画面太空,缺少细节,什么是细节,把这些纤细的支脉画出来,这片叶子就有了细节了,强调细节产生美,使画面更生动,富有节奏感。

④学生修改作品、添加细节。图(2)图(3)

(二)认识平行状的叶脉,欣赏各种形状的叶子和叶脉,感受叶脉的神奇魅力

三、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与大师和小朋友的作品 “对话”,感受线的艺术魅力,激发想象力,创造力

(一)刚才我们运用了写实的手法画了真实的叶脉,然而我们在日常的绘画中更多地运用了想象、添加的方法使画面更精彩。请欣赏大师与小朋友的作品,课件出示:

1、(埃舍尔的《鱼》)和学生作品,猜一猜,哪幅画是大师的作品,为什么?在小朋友的画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呢?师引导欣赏:看似复杂的图形其实都是由简单的图形和一些变化的线条添加、组合而成的,其实只要我们稍微动一下脑筋,也能做得更好。

2、毕加索的作品,你看出来画面上画什么吗,他画的人很怪,一会儿看像正面,一会儿像侧面,人身上添加了好多各种各样的线条,画面很饱满,想象奇特。学生作品严谨、写实。

(二)欣赏其他小朋友的画

(三)欣赏了这些画,如果让你再画小血管,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学生交流。

五、实践创作,学会关心他人,形成合作精神

作业要求:

1、用写实或想象(用多种线条组合、添加)的方法画出最美的那片叶子。

2、把画好的叶子,沿着叶子边缘用剪刀把它剪下来贴到黑板的树上,让 “幸运树”更加茂盛。

8.七年级新版生物实验教案 篇八

实验教师:赵华琴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1)实验目的:了解食物中的能量 问题的提出:

花生(或其他)的种子中含有能量吗?

所需仪器用品:

花生种子、核桃种子、锥形瓶、酒精灯、试管夹、温度计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1、自制一个加热装置。

2、注入30ml的水。

3、称量一枚花生或核桃种子并点燃加热水。

4、测水温。

实验结论:

不同的食物中能量不一样。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刘静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2)实验目的: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问题的提出:

维生素C在蔬菜和水果中含量较高。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有没有差别呢?

所需仪器用品:

蔬菜汁液、苹果汁液、小烧杯、试管、滴管、所需药品:

高锰酸钾溶液

实验步骤:

分别把两种汁液中逐滴滴2ml高锰酸钾溶液中,直到褪色为止,记下滴数进行比较。

实验结论:

不同汁液中维生素C的含量不同。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

孟峥嵘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馒头在口腔是的变化(3)实验目的:了解馒头在口腔是的变化 问题的提出:

馒头在口腔中咀嚼时变甜是淀粉发生了变化吗?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系吗?

所需仪器用品:

馒头、消毒棉花、试管、唾液、所需药品:碘液 实验步骤:

取A、B、C三支试管,分别将馒头碎屑或馒头放入试管中,在分别注入清水或唾液,进行搅拌或不搅拌,同时放入370C的温水中,十分钟后加稀碘液,进行观察。

实验结论:

唾液使淀粉消化,咀嚼有助于消化。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赵荣华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观察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4)实验目的:认识小肠内部结构 问题的提出:

小肠的内表面适应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有哪些?

所需仪器用品:

小肠、镊子、培养皿、放大镜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取3-4cm长的小肠于培养皿中,用放大镜观察。

实验结论:

小肠内襞有皱襞和绒毛,增加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孙付连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5)实验目的:

通过给家长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尝试运用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关心长辈的饮食。

问题的提出:

怎么样的饮食才算营养合理的饮食?

所需仪器用品:

纸、笔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司桂华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测量胸围差(6)实验目的:

1、练习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了解自己的胸围差。

问题的提出:

如何测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的变化情况? 所需仪器用品:

软尺、纸、笔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1、软尺在胸前下缘要与乳头上缘平齐,后因定在两肩胛骨的下角。

2、记下深吸气和深呼气时的胸围。

3、测量3次,取平均值。

实验结论: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同学的胸围差不一样。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7)实验目的:

1、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2、学习抽样计数的方法。

问题的提出:

教室内外空气的尘埃粒子会一样多吗?(或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教室内外空气的尘埃粒子数量相同吗?)

所需仪器用品:

凡士林、载玻片、显微镜、缝衣针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1、在载玻片上均匀地涂上薄层凡士林置空气中。

2、在显微镜下计数。

实验结论:

不同的环境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多少不一样。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8)实验目的:

1、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2、学习抽样计数的方法。

3、尝试用所学的方法探究有关空气中尘埃粒子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

教室内外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量会一样多吗?(或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教室内空气的尘埃粒子数量相同吗?

所需仪器用品:

载玻片、宽为2厘米的透明胶带,剪刀、凡士林、记号笔、培养皿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教室内外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量不一样多。(或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教室内空气的尘埃粒子数量不一样多。)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9)实验目的:

1、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

2、分辨血管的种类及血液流动情况。

问题的提出:

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小鱼鳍内的血液流动吗?

所需仪器用品:

活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的头部和躯干部包起来,放在培养皿中,用显微镜观察。

实验结论:

血液在不同的血管中血流速度不一样,毛细血管只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膝跳反射(10)实验目的:

1、通过做膝跳反射实验,知道什么是反射。

2、学习做膝跳反射实验的方法。

问题的提出:

叩击膝盖下方韧带时,小腿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所需仪器用品:

椅子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1、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

2、用手掌内侧迅速击上面的那条腿膝盖下的韧带。

实验结论:

小腿跳起来,这是生来就有的反射活动。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测定反应速度(11)实验目的:

通过测定反应速度,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问题的提出:

男生和女生相比较,是男生的反应速度快还是女生的反应速度快呢?

所需仪器用品:

尺子、纸、笔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探究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12)实验目的: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问题的提出:

酸雨对生物真的有不利的影响吗? 在实验条件下怎样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所需仪器用品:清水、培养皿、汤匙、吸水纸、标签、喷壶、浸泡过的种子、pH试纸

所需药品:模拟酸雨(食醋)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13)实验目的:

探究废电池内的污染物对生物产生的影响。

问题的提出:

废电池会对生物产生危害吗?

所需仪器用品:

废电池、雨水、培养皿、标签、浸泡过的种子、幼苗、小桶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用废电池浸出液的稀释液来泡种子或浇幼苗。

实验结论:

9.生物下册七年级教案设计 篇九

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根据书中的提示分组讨论探究方案。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把讨论引向深入。适当进行实验操作的指导。

课堂汇报宣读设计方案,同学互相评价;展示实验结果。启发学生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肯定学生的成果。

课堂讨论根据资料讨论酸雨的危害;收集资料,讨论我国酸雨污染的状况;收集资料,认识酸雨污染的全球化特点。启发学生,将讨论进一步引向深入。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教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类越来越关注环境污染的问题。其中酸雨对环境的污染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什么是酸雨呢?

学生:酸性的雨。

教师:对,从化学角度上讲,我们周围的物质有些具有酸性,有些具有碱性,也有的是中性的。例如:纯水是中性的,没有味道;柠檬水,橙汁有酸味,醋的酸味较大,它们都是弱酸;小苏打水有略涩的碱性,而苛性钠水就涩涩的,碱味较大,它们是碱。我们规定了一种描述物质酸碱度的指标,叫PH值。任何溶液都有一定的PH值,在溶液温度为25℃时,溶液的PH在0-14之间。PH小于7的溶液都呈现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醋的;PH大于7的溶液都呈现碱性,PH越大碱性就越强;。正常的雨水的PH值一般在5.6以上,微微呈现酸性。当雨水的PH小于5.6的时候,我们就叫它酸雨。酸雨是怎么样产生的呢?

学生:根据书上的材料,酸雨是煤和汽车尾气造成的。

教师:酸雨为什么那么可怕?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一下?请同学们阅读探究提示,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

学生:怎样控制PH值?

教师:可以使用PH试纸。讲授使用方法。

教师:怎样测定酸雨条件下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的生长情况?

学生:用配置的酸雨浇灌种子和幼苗。

教师: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吗?

学生:需要。用清水浇灌种子和幼苗做对照组。

教师:怎样进行数量的统计?

学生:种子可以计算发芽和不发芽的种子各有多少,幼苗可以统计它们长多高。

教师:只做一组实验,实验的结果可靠吗?

学生:应该重复几次取平均值。

教师:这些问题你们回答得很好,思考了这些问题以后,你们可以设计自己的探究活动方案了。

学生:参照教材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互相补充和完善。

教师:也许有的同学注意到了我们学校每一栋教学楼前都设有一个废电池回收箱。为什么我们要单独回收废电池呢?

学生:废电池里含有很多污染环境的物质。

教师:我们再根据课本上的提示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首先,选取什么材料比较好呢?

学生:种子的发芽率比较好计算。

教师:为什么要讲废电池的浸出液进行稀释?

学生:否则毒性太大,种子都死了。

教师:现在请你仿照模拟酸雨的实验方案在设计一个探究废电池影响的实验方案。

教师:组织同学们利用课余的时间将自己的探究方案付诸实施。一星期后交流结果。

在下一节的课堂上学生展示结果,分析数据,得出自己的结论。

教学后记:

第三节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的计划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组调查自己周边的环境情况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了解社会,提高社会责任感;

2.通过调查、讨论和交流,发现环保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2.难点:调查自己周边的环境情况和人们的生活习惯,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到社区和有关单位去参观调查,从网络、报纸、杂志上收集资料。

2.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需要,准备投影或多媒体设备。

10.七年级生物的特征教案 篇十

一、设计思路:

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相关内容并且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

这一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在学生巩固“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出尿液的形成过程。再从资料分析以及图文讲解得出尿液的形成过程,理解肾单位的结构、泌尿系统的作用、人体其他排泄途径。最后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尿毒症以及血液透析的原理。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课程标准》“生物圈中的人”一个一级主题。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内容之上的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一部分内容“尿的形成与排出”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本节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探求新知前首先复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血液的组成,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与关爱生命的情感。

(2)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人体八大系统知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在不久前刚刚学习了《人体的呼吸》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本节内容涉及很多与自身相关的知识与实例,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3)教学条件分析: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学校各教师已安装了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更加多样化,教学效果更加灵活。教师可使用传统的黑板,也可使用多媒体电脑和电子白板。图片、音频以及动态视频等普遍使用于教学中。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2、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难点:

尿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描述其他排泄系统。

2、能力目标:能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肾脏的结构是与它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1.七年级初中生物教案 篇十一

新 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目 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 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章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节是在前一节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实地调查。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三、教学规划

__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明确调查的目的后,小组进行实地调查,最后进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__ 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一节调查课。在调查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调查?怎样开展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针对调查的目的小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然后小组分头进行调查、记录,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 __学重点

上一篇:实施工程师工作思路下一篇:VB猜数字程序设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