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课堂成效

2024-10-23

语用课堂成效(精选12篇)

1.语用课堂成效 篇一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的学习更应注重语言文字的应用和实践。语文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不断发挥创造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和综合修养。本文将从语文阅读教学的寻点、感悟和迁用三个方面着手,重点在于构建语用型课堂,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用;寻点;感悟;迁用

“语用”即是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考试,而在于能否灵活运用,将我国的优美文字和经典文化发扬光大。小学生学习语文,就是研究文字、语言和积累基础知识的阶段,这样才能在灵活掌握的基础上提高应用能力。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阅读是主体和重点,构建“语用型”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找寻经典佳作供学生阅读,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对所学知识加以利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活学活用,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更是对内在品质的提升和历练。通过吸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和学生的道德思想境界。

一、寻点—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把握学习的突破口和知识点

文章的文体指文章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和戏剧等等。构建语用型课堂,就要在充分了解不同文体的前提下,寻找语言训练学习的重要知识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应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不同体裁的文章学习要点,具有语用意识,立足教学大纲重点,找准知识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突破口,开拓学生思维。例如阅读记叙文需要理清文章的开头、结尾和高潮,把握重点段落和核心思想;阅读散文,学习优美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情感,为写作积累素材;阅读说明文,通过学习重点字词,把握所描述事物的特点;阅读童话故事,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所运用的拟人、夸张手法等。在掌握文学体裁的特点和文章脉络后,体会重点字词的运用。因为,往往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也使文章境界升华,还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二、感悟—阅读中感知语言魅力,提升语言知识,增强语感能力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语言文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表达特定的含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从语境中体会语言意思的能力,构建语用型课堂教学模式,将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要深入理解“绿”的意思,为什么这一个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个字怎样将江南春天的美刻画出来?作者在斟酌字句时,也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是作者本人都不满意,都没能将眼前的美景和作者的心境表现出来,经过反复试验琢磨,最后当“绿”字脱口而出时,作者兴奋不已,“绿”不仅是春天的颜色,也是动词有变绿的意思,春风一吹,就把江南染成了绿色,多么叫人兴奋,春天多么美好,也把作者迫切归家的快乐心情渲染出来,可谓之妙!汉字具有其本身义,放到不同的语境中又会有引申义。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义不一样,这此知识点的积累和差别,需要学生在大量阅读中积累基础知识,并不断培养语感。教师在构建语用课堂教学时,要在课下做足备课准备,设置好课堂问题,同时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带着问题上课,并在课堂上给子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谈论时间,让学生自己体悟语言意义,同时,通过老师的讲解,深化和内化知识。至于文章的修辞手法,也是需要学生慢慢领悟的。对于小学生可以将优美的词句摘抄积累下来,反复诵读,以此作为写作的材料积累,因为这是写作文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阅读一理解一体悟一模仿一造句”的过程,达到对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三、迁用—理解辨析字词的音形义,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迁用顾名思义就是模仿利用。文字和语言的学习目的在于利用和创新,只有学生自己能灵活运用了,才说明将文章吃透了,学到了。语用也是要有由浅入深的过程,先帮助学生扎实基础知识,再遣词造句,一步步达到出口成章的目的。辨析字词的意义是第一步,小学生语文对于课文中字词的音形义需要教师认真讲解,除了掌握字词的写法还要明自字和词的意思,以及相近字词的区别,并能加以区分和应用。例如“花瓣”的“瓣”和“分辨”的“辨”字形相似,意义和读音大不相同;“弄虚作假”和“放假”都有“假”字,读音却不同,像这样的词语需要教师认真讲解,通过词语辨析,帮助学生完成词汇积累过程,并在运用和深刻体会中,吃透词语的含义。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语用课程实践,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的活动场景,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练,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其次,造句练习也是揣摩字词意义的良好方法,通过阅读文章找出相近词句,然后模拟练习,逐步达到自我创新的水平。再次训练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能力。通过对字词语义的理解,对句子语境的揣摩,逐步达到分析课文的能力并能模仿写作。例如在学习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就要把握童话特点和文章主题,找到作者通过描写怎样的情境和场景再现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从而引起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命运的同情。

2.语用课堂成效 篇二

关键词:创新,课堂模式,语用能力

英语作为一门具有很强工具性的语言知识类学科, 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是其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语用能力主要是指听话人对语境的合理认识能力以及在理解语境的基础上理解他人意图并能准确表达自己意图的能力。要在英语课堂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单纯依靠传统的知识传授和课本讲解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结合语言学习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的变化来不断对英语课堂模式加以调整和创新。

一、多元互动, 引导交际

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多种教学元素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的相互沟通和碰撞, 其中既包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显性互动, 也包括多种教学手段的优势互动、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掌握的互动以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互动等的隐性互动。

根据牛津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的特点, 我设置了每节课课前十分钟的“Free speaking&discussing”环节。例如, 牛津高中英语 (模块一) Unit 1的单元主题为“School life”, 在学习这个单元每一个课时的开始十分钟, 我都留给学生如“The most exciting thing in my school life”等与该单元主题相关的话题, 让学生自由发言, 并在一两段小发言之后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简短讨论。通过这样的小演讲和互动, 不仅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还能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更是教师了解学生对于语言知识掌握情况的绝佳时机。在每一次讨论的教师总结环节, 我还会合理运用上节课学习过的或者是这节课即将学习的语法知识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进一步充实这个课前小环节, 做到高效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高频率的沟通与互动, 在课堂上形成一定的语境氛围, 并在这种氛围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完成大量的交际互动, 就能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拓展资源, 升华语感

语言总是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也不例外。要想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 也必然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不同表现方式的英语, 以更好地适应英语在现实生活应用中的语境特征, 提高学生语言应用的能力。

在日常英语课堂中, 教师应该更多地通过一些经典的英语电影、歌曲以及诗歌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并且增强学生的语感, 巩固词组和固定搭配的识记, 弥补学生在非英语母语的日常环境中学习英语的缺陷。例如, 我在给全班同学放映了经典欧美电影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肖申克的救赎》) 之后, 又带领他们重温了经典台词, 并且学习了经典台词中的语言知识, 如:

Red: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my friend;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Hope can drive a man insane. (瑞德:让我来告诉你一些事情, 我的朋友:希望是一件危险的事, 希望能叫人发疯。)

句子中的“drive a man insane”就是对于固定搭配“drive somebody adj.”的一个复习, 而新单词“insane”又是“crazy”的近义词。

通过欧美经典电影的放映, 学生不仅锻炼了听力, 进一步熟识了日常英语语言运用特点, 而且了解了英语母语的文化环境, 语用能力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三、融入生活, 应用写作

英语的运用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 而能在写作中灵活地应用英语知识更是具备良好语用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 结合英语应用与现实生活来锻炼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是提升他们语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很多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动词、形容词、副词以及一些句型的用法, 却忽略了名词的扩展与记忆, 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的写作能力较弱。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没有日常生活词汇量的积累, 就无法真正学会生活中的英语,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融入生活去写作。例如, 在牛津译林版高中英语 (模块7) 第一单元“living with technology”的作业中, 我给学生布置了“the technology that change our life (改变我们生活的科技) ”的主题写作, 意在引导学生去查询科技专用词汇来完成这项作业。在学生的作业中, 我也很欣慰地看到有学生运用了“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 ”, “infrared sensation (红外线感应) ”, “maglev train (磁悬浮列车) ”等平时在课本上学习不到的, 却是生活中切实接触到的词汇。

通过融入生活的主题写作, 学生能够自主拓展并运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英语词汇, 这很好地契合了英语自主学习的精神, 并且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使英语回归生活。

多元互动的英语课堂, 辅之以丰富多样的视听资源, 成功创设了英语运用的语境和氛围, 助力学生锻炼交际能力的同时, 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语感。而融入生活的应用写作, 则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在日常写作中的英语运用能力, 对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文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7) .

3.凸显“语用”价值 芬芳阅读课堂 篇三

一、揣摩好词佳句促融合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词句,让学生品出精妙,领悟用法,为今后的写作积累丰富的词汇,进而学会运用,以培养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桂花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对于句子中“浸”这个字,笔者先从字理上分析,这个字带“氵”,和水有关,本意是指一个东西泡在水里。课文中的“浸”又是指什么呢?学生说是指人们都陶醉在桂花香里了。凭借对“浸”的揣摩,学生迅捷地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这时笔者让学生们置换角色——成为作者琦君的左邻右舍,说说自己处在那样环境中的感受。学生们的感悟精彩纷呈。但笔者没有就此打住,紧接着激活他们存储的生活记忆,引导他们用“浸”说话,说说自己什么时候曾经“浸”在哪里过?学生有的说:“奶奶走了,我们一家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有的说:“晨诵午读时,同学们浸润在一片芬芳的书香里。”……最后,笔者又将学生的思绪引回到课堂上:“我们也正沉浸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这样,学生紧扣重点词语,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切己体验,自主深入地诠释了“浸”的内涵并得以运用。如此,由理解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到运用语言,循序渐进,有效提高了学生运用言语形式表达言语内容的能力,实现了“言”和“意”的相互转换、相互融合。

二、模仿句式段落促迁移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仿写训练,是完成“模仿→创造”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这种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语言训练形式,有利于学生把握言语运用的本质和规律,更有助于语言的迁移和运用。

仿写包括句式仿写和段落仿写。不管是哪种仿写都要先在课文的语境中进行言语实践,再引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的目的。教学《四季》时,笔者在学生感悟课文的表达方式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春、夏、秋、冬不同景致的图片,作为凭借以降低难度,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来说说——看到什么?他怎么说?说什么?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按这样的句式创造性地说话。此时学生潜在的语言素材得到挖掘,他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画面。例如,梨花朵朵,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西瓜圆圆,他挺着大肚子说:“我是夏天。” 稻谷黄黄,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雪花飘飘,他顽皮地说:“我是冬天。”……这种句式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提高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真正促进他们吸收和内化课文的语言,为写话夯实了基础。

三、补写留白内容促增值

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目的是留给欣赏者以无尽的遐想空间。写文章也是如此,往往意犹未尽,留下耐人寻味的“空白”。在许多课文中就常存在留白现象,这也为学生的言语训练提供了契机。要想凭借这些极具内涵的空白点,让学生与文本、作者深入对话,就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准确捕捉这些“空白”,并恰到好处地挖掘、引导。如《荷花》一文中有个句子:“这满池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笔者就利用这个空白点问:“荷花会有哪些姿势呢?”学生结合观察视频,展开了丰富的想象:“那朵怒放的白荷花,多像一位快乐的天使,穿着洁白的衣裳在微风中翩翩起舞。”“瞧,那几朵荷花亭亭玉立,正向我们展示它们婀娜的身姿!”“那朵红色的荷花低着头,躲在荷花丛中,与荷叶轻轻诉说昨夜的好梦”……学生在说话过程中,融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中,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翱翔,使原本静止的画面“活”了起来,他们的灵性和悟性得到充分的挖掘。“补白”让文本的内容在学生智慧的碰撞中得到了丰富,让文本的价值在学生的言语体验中得以增加,同时也让我们的阅读课堂飘溢着智慧的芬芳。

四、改换文体角色促创新

改换文体角色指的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改变课文的体裁、叙述方法、角色等,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训练形式。这种训练以课文为依托,说话、写话的语言材料源于课文,又经过自身的改造组合,不仅促进言语的积极转化,而且还在言语的创造性能力这一更高层次上得到提升和锻炼。例如,《日月潭》一文,在描写日月潭的清晨和中午的美景时,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笔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描写景物条理清楚、措辞优美的特点,让学生把课文的内容写成导游词,并尽量用上文中优美的词句。在教《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古诗时,笔者让学生在充分理解了诗词的思想和意境之后,引导他们变换文体写成记叙文。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原诗的理解,同时提高了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并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语用”的兴趣。

五、续编故事情节促拓展

续编故事是一种拓展练习,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有效途径。续编时要根据原材料所提供的线索、人物性格以及作者的思维方式等,来续编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活动,使原文的情节得以进一步发展。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中最后一句:“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个结尾有点伤感,看着学生带着遗憾的表情,笔者想,何不引导他们想象小村庄十年以后的情景呢?那时候的小村庄会变成什么样子?人们又会怎么做呢?于是笔者就以《十年后的小村庄》为题要求学生续写文章。学生“情动而辞发”,个个情绪高涨,都进入了一种言语倾吐的积极而活跃的状态之中。这种写是一次心灵的震撼,是一场灵魂的洗礼,也是创新思维发展的一种历练。

这样立足文本,理解文本,又超越文本的训练,是对文本解读的延伸和拓展,是对文本阅读的一种更高层次的领悟。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变得丰润,言语智慧也因此得以提升。

4.语用课堂成效 篇四

——读《让语文回家》有感

刘仁增老师在《让语文回家》一书中从什么是“语用”、在教学中如何凸显“语用”、语用教学的历史、语用教学的现实价值,这四个方面向我们宏观地阐述了他所倡导的“语用型”教学的观点。同时,从教师教学的实际出发,给我们具体地介绍了语用型教学如何进行内容选择、课堂操作、言意融合及教材编制,更让人值得细细品味的是刘老师本书中超过全部内容三分之二页面中所呈现的案例。每一个案例都详细介绍了课文的背景,教学前的构想和课堂教学实录,从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刘老师是怎样把他的“语用”观渗透落实到他的课堂教学中去的。反复品读后,对在课堂中如何体现“语用”,我也有了自己的看法。我结合书中呈现的第三个案例《掌声》谈谈我的理解。

《掌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体会爱、表达爱。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子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编者在这篇课文后设计了3个习题,分别是有感情地朗读,看到英子的变化交流各自的想法,抄写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句子。这样一篇人文气息浓郁的文章编排在这样一个人文气息浓郁的单元,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用情太深以至于难以自拔,不知不觉就上成了煽情的思想品德课。而刘老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除了编者课文后习题所列之外,还增加了一条: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体会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中心和通过人物行为表现认为内心的方法。这样的目标定位让整堂课有了语文味,使学生品读了文章,还知道了这样的好“文章”是如何写出来的。刘老师抓住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要把热烈而持久的掌声送给英子”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着重探究。在学生充分读懂课文内容之后引导学生抓住“总是”、“默默”、“早早”、“不愿意”等词语谈谈体会并想象补白

当英子默默坐着的时候,她想:

。当英子立刻把头低下去的时候,她想:

。当英子慢吞吞地站起来的时候,她想:

。这三处补白正是根据课文文字浅显、与学生的生活很贴近的特点,抓住英子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通过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展开想象体验的方法,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深层体会她当时痛苦、矛盾、犹豫、很不自信的心理状态,对英子的畏缩、自卑的形象产生共鸣,实现了在文字和情感里走个来回。学生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学习准确理解和表达内心的想法,正是体现了刘老师的“语用观”。刘老师在他的“语用型”教学的观点阐述中提到:

所谓“亲历”,就是亲自经历、亲身体验。一个人言语能力的提高,肯定是自己的事,其他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学习者必须强化自身的亲历亲为和切实体验。

刘老师还说:“语用型”教学讲求“以语言带动内容”。课堂教学以语言应用为主线,带动对课文内容、情节和思想的理解,即教师强化学生对语言的表达特点及语言对思想内容的表现力的认识,引导他们学习语言表达的方式。

最后,刘老师出示本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选择一次最难忘、最让你感动的掌声写下来,把掌声响起的过程和你的变化、感受写具体。

这最后一个环节对整堂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在充分理解、领悟文章通过人物行为表现内心的方法之后,马上把这样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使这样的方法得到巩固和落实,充分内化。

5.语用课堂成效 篇五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用意识,提升语用能力

黄艳艳

(福建省厦门市乌石浦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思想品德教育、智力发展、习惯培养等方面都应渗透在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因此,要想让学生能上好语文课,就必须扎实地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激发学生语言运用的潜在意识(即语用意识),提升其语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离不开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尤为重要的环节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通过语言文字及其符号来触发和激活学生的感受,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文本内容,体会语言魅力,感悟文本所传递的情感,进而激发其潜在的语用意识,提升语用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语用意识的渗透,教师的处理存在以下几种不良状态:或无视语用存在,滔滔不绝,“引”着学生感悟完了一篇文章;或稿中有语用,而行动却乏力,简简单单,“点”了几个词句过了一下文段;或过场式展现了一番语用情况,糊里糊涂,“演”了一番,学生却无所得。

语用意识的培养需要在语言文字的赏析和揣摩之下形成,语用意识的形成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提升语用能力。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帮助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渗透语用。

一、揣摩和赏析语言文字,培养语用意识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理解、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理解和品味语言是为培养语用意识服务的。

1.咬文嚼字,揣摩语言,感知语言魅力

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字词、句段进行合理、适度、富有情境的“咬”文“嚼”字,能让学生领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魅力,能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提升品读文章的能力。在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句,注意重复出现的词句,注意语言短路等特殊语言现象,学会揣摩语言,并将自己揣摩的感受进行适当批注。

2.赏析诵读,体会意蕴,提升语言感知力

读是理解、感悟的基本前提;读能培养语感,()能促进语用意识的进一步形成。身为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揣摩,在读中感悟。学生通过对精彩句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进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和鉴别能力。

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很美的写景散文,需要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美美地朗读,让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执教本课时,主要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赛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景色美。在充分感悟美的基础上,领会本课语言表达的特点,让学生在仿说仿写、交流感悟时,绽放语言光芒。

二、运用和拓展语言文字,提升语用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准确理解、恰当表达的能力,还需要提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运用和拓展语言的能力(即语用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跟别人进行交流,而交流最主要的手段是口语。口语表达能力是展现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口语表达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交流的效果。

1.读中促说

语文阅读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范例,也是学生说话的依据,更是提高口语交际的重要平台。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够学习语言,吸收词汇,感悟他人的表达方式,这就为自己的说创造了条件。因此,应重视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动口说,有话可说、会说、实说。

说话的形式有许多,如模仿句式说话、看插图想象说话、看板书练习说话等。同时,教师还应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进行交流:或讨论争辩、或角色扮演、或续编故事等。

2.读中促写

阅读教学中的练笔是进行语言积累、运用,提高语用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都能够意识到课堂练笔的`重要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能充分挖掘文本,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练笔,让更多的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更好地展现自己,提高能力。

纸笔练习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优美句段的仿写,可以是情节简略处的扩写,可以是故事结尾处的续写,可以是体裁变换式的改写,可以是文段空白处的补写,也可以是角色互换式的试写。

如,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二篇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

严监生的吝啬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但严监生内心的想法又是如何的?为帮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严监生,老师做了适当的课外延伸,让严监生的整体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他的性格中有悭吝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不乏人情的一面。由于他没有家族优势,至死也怕严老大,他活得卑微,死得窝囊。在学生了解严监生后,请学生角色互换,如果你是严监生:伸着两根指头指着灯草的你,此时在想些什么?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汲取语言精华,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语用意识,提升语用能力。只有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学生的语用能力才能得以提高,语文素养才能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6.语用,让语文课堂散发灵性的光芒 篇六

一、落实一个“读”字, 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 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 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可见“读”不是单纯的认识文字, 而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知能力。我国也有“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古训, 从中分明能看出“读”对语言运用的重要性。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 切不可疏漏“读”的环节, 不可轻视“读”的作用, 应当有效的创设情境, 让学生身心投入地读, 酣畅淋漓地读, 在读中领悟词句的深意, 感知修辞的曼妙, 体味文本的内涵, 培养语感, 借“读”提高“用”的能力和效率。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教学, 教师在“读”上下足了功夫, 首先读题, 师:读了题目, 你有什么问题吗?教师以此让学生去思考, 去质疑,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要抱母亲?生:“第一次”抱母亲一定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这样的训练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接着,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要求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揣摩句子的停顿, 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 教师做适当指导, 师:读书其实就像平时说话, 自然一点才更真切, 更真挚;最后, 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 教师进一步追问, 师:从文中“我”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读了母亲的话, 你又体会到了什么?自然而然的化“学”为“用”, 变“读”为“说”, 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组织运用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这个教学案例中, 教师让学生在多层次的“读”中进行感悟和思考, 享受审美的乐趣, 将语言感知和运用化作一种内在的需求, 而语文课堂也高潮迭起, 欢快的笑声和朗朗书生交织成一首和谐之曲。

二、强调一个“辩”字, 在辨析中增加积累

语言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语言兴趣唤醒的一个过程。中华汉语文化博大精深, 每一个词, 每一个字在运用上都蕴藏着奥妙, 这句话为什么这样说, 而不那样说?这种说法好不好, 为什么?这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可不可以换一个?教师应当慧眼识珠, 引导学生驻足不曾发现的语言风景, 深入辨析, 增加积累, 从而体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例如: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古诗教学中, 作者在诗中只字未提“书”, 但题目却为《观书有感》, 如何引导学生透过字面意思来感知古诗蕴含的哲理, 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 教师在范读课文时, 故意将《观书有感》读成了《观塘有感》, 老师话音刚落, 讲台下已经质疑声四起, 生:老师, 不对, 应当是《观书有感》。师:是吗?那你们能从古诗内容中找到“书”字吗?生:不能。师:那我们换一换又何妨呢?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 生:我觉得不行, 诗人应该是坐在塘边读书, 由方塘联想到读书, 不单单是写方塘。生:我认为诗人以源头活水比喻不断学习, 实际上写得是读书, 所以必须是“观书有感”。生:一个人要像方塘一样, 要想保持清澈, 就要活到老, 学到老, 最终揭示的道理在“书”, 而不在“塘”……师:是啊!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擅长将抽象的东西用形象的方法表现出来, 既然是“观书有感”就一定有与书相关的道理, 从大家刚才的讨论中, 我们发现用词必须仔细推敲, 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

看似寻常时, 实则奇崛处。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找准训练点, 让学生进行用词的比较, 在词语的比较中锤炼语言, 丰富积累, 增强体验, 让语文课堂上绽放出思维与智慧的火花。

三、尝试一个“仿”字, 在仿创中提高能力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 或者在遣词造句上, 或者在布局谋篇上, 或者在表情达意上, 都有着自己独特的, 示范性的内容和特点。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有效发掘语用训练点, 引导学生根据文本中“特色”的地方进行仿创训练, 不求面面俱到, 只求一课一得, 扎实走好每一步, 一步一个脚印的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例如: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学, 教师让学生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师:初读文章,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学生的回答不拘一格, “自由快乐”“充满生机”“色彩缤纷”……师:为什么是这样的园子呢?学生开始在文中找依据, 生:我在“铲地”这个情节中, 体会到“我”在园子中的自由、开心和快乐。师:假设你是文中的“我”, 你又如何表达这份快乐呢?请以“ () 愿意 () 就 () , 想 () 就 () ”为句式写话。面对这样的仿写, 孩子们高兴极了, 纷纷挖空心思地写起来, 生:茄子愿意长多紫就长多紫, 想多黑就多黑, 变成一个黑脸包公都不怕。生:西红柿愿意多红就多红, 想变成天边的晚霞就变成晚霞……孩子们稚嫩而天真的语言肆意的流淌着, 化作一个个音符, 在课堂上回荡。

恰是未曾着墨处, 烟波浩渺满目前。在这个教学案例中, 教师安排学生仿写, 留下的不仅是语言的空白, 还是“借景抒情”写法的训练, 从而内化了学生对文本写作特点的理解, 有效的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 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强调突出语用教学, 重分析的同时不能轻积累, 重理解的同时不能轻运用, “用”是教学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 散发灵性的光芒。

摘要: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应归结于语言文字的有效运用, 只有“用”方显其价值和意义。因此,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语用教学经验, 以小学语文为例, 探讨灵活高效的语用教学方法, 为促进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现代语文生活能力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用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杜洁琼.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00 (03)

7.语用课堂成效 篇七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著名作家李汉荣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一起读课题。

生(齐):山中访友(板书:山中的朋友)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师:多有诗意的题目呀!下面请同学们拿起课文纸,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课文都读过一遍了吗?(生点头)文中有一些词语不大好读,咱们一起来读。(出示PPT)

生(齐):汩汩、吟诵、看客、瀑布、雄浑、湛蓝

三、“访”字入题,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课文《山中访友》这“访”字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

生1:是拜访的意思。

师:还可以理解为——

生2:访问。

生3:来访。

生4:探访。

师:同学们词汇量真丰富。课文中,作者访问了山中哪些朋友呢?请快速浏览课文。

师:谁来说一说?

生:有古桥,树木,有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还有落花、落日、岩石、雷阵雨。

师:真厉害,一下子就找出这么多,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峡谷。

四、聚焦第五段,品读独特的感受

(一)自由读

师:同学们,这山中的一切,哪一个不是我们的朋友呢?来,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课文,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和他们打打招呼吧。(生自由读)

(二)指名读

师:看同学们读得摇头晃脑的,早被这山中的朋友吸引住了。这些朋友当中,你最想和谁打招呼呢?

生1:我最想和那飞流的瀑布打招呼: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浑浊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把“浑”读成了“hùn”)

师:注意这个字的读音:雄浑(hún)。

生跟读:雄浑(hún)。

师:把词语放进句子中再读一遍。(生再读)

师:你还想跟哪位朋友打招呼呢?

生2: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师:多么有诗意的表达啊!

生3: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师:多么独特的感受呀!

生4: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学生读得太急)

师(提示):慢一点,把白云的悠然自在读出来。

生(再读):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语速稍慢)

师: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就能把句子读好。

生5: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师:听你的读书,老师感受到了小云雀的欢呼雀跃。

生6: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师: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悬崖的气势磅礴。

(三)师生合作读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是有滋有味,入情入境。老师和你们一起合作读好吗?(生齐:好)请看屏幕(PPT),老师读前面的句子,同学们读红色部分的句子。

师:你好,清凉的山泉,

生:(齐读)你捧出……重新梳妆吗?

师:你好,汩汩的溪流,

生:(齐读)你吟诵着……与你唱和吗?

师:你好,飞流的瀑布,

生:(齐读)你天生的金嗓子……多么有气势!

师:你好,陡峭的悬崖,

生:(齐读)深深的峡谷……刻满了智慧。

师:你好,悠悠的白云,

生:(齐读)你洁白的身影……更加湛蓝。

师: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

生:(齐读)我猜你们……看到的好风景。

五、感受写法,体会诗意的表达

(一)感受写作特点

师:同学们,读着读着,你发现这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吗?

生:我发现课文的句子都是一对一的问候形式。

生:我发现这个自然段有拟人的成分,还用了排比的手法。

师:都是用什么作排比呢?

生:用了“你好”,从第三句开始。(板书:你好!)

师:作者连用6个“你好”来问候山中的朋友,这样写会让我们感觉——

生:感觉更加亲切。

生:更加清新自然。

师:这段话在表达上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还写出了节奏,写出了山中的朋友各自不同的特点。

师:这些山中朋友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山泉是——(清凉的),溪流是——(汩汩的),瀑布是——(飞流的),悬崖是——(陡峭的),白云是——(悠悠的),云雀是——(淘气的)。

生:我还发现了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山中那些朋友的热爱。

师:也就是作者写出了自己独特的——

生:喜爱之情。

师:这叫独特的感受。(板书:独特的感受)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这段文字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所以我们感觉这些文字——

生:特别优美。

生:就像是一首小诗。

师:这就叫“诗意的表达”。(板书:诗意的表达)

师:同学们(指板书),课文就是用这样的句式,写出作者对山中朋友的问候,所以课题就叫——

生(齐):山中访友。

师:现在我们再看课题中这个“访”字,你觉得理解为什么更准确?

生1:我觉得理解为“拜访”更好。“拜访”可以体现出作者和山中的朋友感情很好。

生2:我认为用“探访”更好。因为“探”有探望的意思,看出作者和山中的朋友已经很熟悉,他们之间已经是老朋友了。

师:同学们,你们都读出了自己对文字独特的理解,独特的感受。

(二)配乐感情朗读

师:作者就是用自己独特的感受,用诗意的表达,把这段话写得多么有情有义,有滋有味。下面,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好好地感受这段话。

(断行成诗,音乐伴奏,生齐读第5段)

(三)学法迁移

师:从大家饱含深情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你们已经把自己融入其中了。同学们,课文中除了写到这些山中的朋友,还写到了其他的朋友,第三自然段就写到了——

生(齐):桥。

师:谁来读读“桥”这段话?

生:那座古桥是……唯有你依然如旧。

师:你的朗读把自己投入进去了,能够用上面这样的句式来问候一下老桥吗?

生1:你好,德高望重的古桥,你在涧水上弓着腰,是让我从你背上踏过吗?

师:能够活用文中句子来说话,还可以怎样向老桥打招呼吗?

生2:你好,德高望重的老桥,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

师:谁能跳出课文的表达,多一点自己的创作?

生3:你好,德高望重的老桥,谢谢你让我在你的腰上俯身凝望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六、展开想象,仿写创作

师:其实,除了文中写到的这些朋友,作者在山中还拜访了很多很多朋友。(在“你好!(山中)的朋友”后板书“……”)同学们,展开你的想象,打开你的思路,想想作者还可能会拜访到哪些朋友呢?

生1:你好,活泼的小鹿,你在草地上欢快地跳来跳去,是要我和你一起玩耍吗?

师:多有意思的表达呀!我们把掌声送给她。

生2:你好,自由的小鸟,你在空中无忧无虑地飞着,是要我跟你歌一起飞翔吗?(掌声)

师:多美的画面呀!

生3:你好,美丽的蝴蝶,你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是要我和你一起翩翩起舞吗?(掌声)

师:多美好的一种境界呀!还有吗?(全班静下来,再没人举手)

师(环视了一周,停了一下):同学们,或许当我们静下来想一想,从我们的笔端可能会流淌出更多优美的文字。下面,请同学们用我们这样的句式,选择你喜欢的一两个朋友,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一写吧。

(生堂上写话,时间5分钟。师巡堂指导,提示学生:灵感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多写几句;可以仿照课文的写法,把自己独特的感受给写进去,还可以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进行诗意的表达。)

师:好,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文字?

生1:你好,威严的老鹰,你在空中自由地飞翔,是邀我跟你一起遨游吗?

师:想象多么丰富。

生2:你好,呼来呼去的风,你激动得呼呼响,是要告诉我你多年的见闻吗?(掌声)

生3:你好,欢快的小鱼,你在溪流中嬉戏玩耍,是邀我一起在溪流中畅游吗?

生4:你好,可爱的小树,你在山间动来动去,是邀我欣赏山中的美景吗?

师:山中的一草一木在你笔下都动起来,有感情了。

生5:你好,美丽的落叶,你在风中翩翩起舞,你是想我与你一起舞蹈吗?

师:多唯美的画面呀!

生6:你好,清凉的山风,你调皮地扇过我的发梢,是要我与你一起玩耍吗?

师:“调皮”这个词用得多有意思。

生7:你好,飞奔的骏马,你是在向我发来比赛的挑战书吗?(鼓掌)

师:你把自己当成骏马的好朋友了。

生8:你好,轻盈的蒲公英,你在微风中飞翔着与我挥手,是在邀我与你一起远游吗?(鼓掌)

生9:你好,青青的小草,看你从土里探出头来,是想看看我的样子吗?

师:你的用词多生动,多有诗意呀!

生10:你好,德高望重的古桥,你为什么要弓着腰呢?是要我在桥上俯身凝望着那人影吗?

师:这次你终于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了。(笑声)

生11:老师,我可以重复刚才说过的吗?

师(笑):可以,说吧!

生11:你好,可爱的鸭子,你在河里自由自在游泳,是要我跟你一起嬉戏吗?你好,顽皮的小猴,你在树上荡来荡去,是要我和你一起荡秋千吗?你好,可爱的小鸟,你无忧无虑地飞着,是要我和你一起遨翔吗?

师:看来你太谦虚了。这哪是在重复呢,分明就是再创作嘛!(掌声,下课铃声响)

8.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用策略 篇八

一、陈述性语言——规范流畅,力求示范性

在语文教学中,或交代背景材料、或介绍学习内容、或陈述基本观点、或点明写作方法,都需要运用陈述性的教学语言。教师在操作这种具有说明和强调性质的语言时,应格外注意用语的规范性和流畅性,力求起到语文教师本身用语的示范性功能。

不论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均处在学习语言的重要阶段,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本身,对学生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自身语言的规范性。具体而言,首先要注意发音的正确;其次要善于选择恰当的词和句子,并注意构成句子时语法结构的正确;最后,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连贯性、逻辑性和论证性。做到了上述三点,就可说是为学生的母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语言蓝本。

据说,上海余漪老师的学生使用语言一般都较准确和流畅,且不乏优美甚至华丽。一次,一位学生在回答问题用了“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含而不露,露而不浮”等句子,一旁听课的上海师大中文系的学生觉得这些话语并非初中生所能说出,以为这是学生事先作了准备所致。然而,当他们听了余老师半个多月的课之后,不禁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原来,余老师的教学语言是那么的准确、规范、流畅、优美,难怪她的学生们会拥有如此超乎寻常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是教师教学语言引领性和示范性的表现,这就是教师语言对学生语言能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二、阐释性语言——形象生动,力求感染性

培根曾指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此话形象地说明了文学与数学不同的学科特点。同理,要实现不同的表达目的,就应采用不同的言语方式。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对这些古今中外的佳作名篇进行阐释时,教师应尽量采用生动活泼、情感丰富、形象具体、含蓄蕴藉的语言策略,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这些文学作品的内涵。

例如:有位教师在解释“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诗时,指出:“第一句写诗人做客异乡,一愁时间漫长,二愁空间遥远,三愁触景生情,四愁境遇尴尬,真是愁上加愁,怎一个“愁”字了得。第二句则是一个“苦”字:思乡苦,孤单苦,多病苦,年迈苦……”[1]这种极具艺术性的言语形式,既解释出了诗句的理性意义,又深入挖掘出了潜藏在诗句底层的情感意义;它不仅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而且还能有效地启迪学生深入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对诗作产生深刻的感悟和理解。

反之,如只是片面地看重阐释语言的认知目标,强调语文各个知识点的学习,其结果则会使语言的表现力日趋淡化。有的教师为了强调释词的准确性,经常脱离课文的特定语境而简单化地用词语的定义来解释词语,使原本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如有一位教师把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简单地解释为:“很多很多山上没有鸟飞,千万条道路上看不到人影。只有一条小船上坐着披蓑衣的老头,尽管天下着大雪,江水冰冷,但他还是一个人钓着鱼。”显然,这种文字翻译法并非是对诗句内容的阐释和分析。这种阐释,只能让学生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而无法领悟和感受到作者那种报国无门的惆怅心情。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让学生停留在语言指称功能的认知上,而无法获得美感的体会,更难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三、点拨性语言——以小见大,力求启发性

教学艺术的妙处,是善于引导。以小见大、明晰而富有启发性的点拔性语言,不仅能有效引导学生展开“山重水复”的深入思考,还能把学生带入“柳暗花明”的境地。因此,我们应注意积极采用这一语用策略。事实上,凡优秀的教师都会为如何在课文的关键处作出有效的引导而潜心设计。

如:有位教师在分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巧妙地抓住了一个“呸”字进行点拨。他先是让同学们联系人物性格,思考“呸”字表达了鲁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当学生纷纷发表了意见后,该老师小结道:“这个‘呸!’字,不仅吐出了鲁达对当时社会邪恶力量的仇视,还表现出了对郑屠夫这类无赖小人的蔑视,形象地展示了鲁达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2]“呸”字的分析相对于整篇文章而言固然是个小问题,但对学生理解课文却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点拨的关键要平中出奇,以小见大,注重启发作用。

四、总结性语言——言简意赅,力求易记性

精确、简约而又便于记忆,是实施总结性教学时应注意采用的一种言语策略,即能用简约的语言表达清楚的,切勿花费多余的文字。

如,在总结《烈日暴雨下的祥子》一文的主要内容时,多数教师会概括为:“《烈日暴雨下的祥子》虽然写的是夏天里太阳最热、暴雨最大的一天,但它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为生存而“拼命活着”的悲惨现实,同时暴露出当时社会黑暗和残酷的本质。”而有位教师则只在黑板上写下了:“烈日(酷热)与暴雨(肆虐)--->祥子(悲惨生活)--->主旨(揭露旧社会的黑暗与残酷的现实)。”显然,这种精约易记的概括性语言,是学生更乐意接受的方式。另如余漪老师,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都坚持着这种“丰而不余一言,简而不失一词”的语用策略,

总之,教师语言表达的策略,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新课标更是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明确自己课堂“引导者”的身份,积极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语言策略,以自身语言的“示范性”“感染性”“启发性”和“简约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注释:

[1][2]朱昌元.名师课堂教学实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蒋同林.崔达送.教师语言纲要[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

[2]沈祥和.言语得体——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3]谭轶斌.教师的语言修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韦志诚.教学语言论(新版)[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5]朱昌元.名师课堂教学实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6]丁世平.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特点浅析[J].茂名学院学报,2003,(02).

[7]李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谈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要求[J].金筑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01).

[8]王文燕.提高语文课堂语言表现力需把握的五个环节[J].煤炭高等教育,2003,(06).

[9]赵岩,王雪芬.教师的课堂语言[J].河北教育,1999,(06).

9.语用课堂成效 篇九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课程, 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学语文是人们学习语言和文字的基础课程,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以语言文字运用为重点, 加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打造高效语文语用型课堂。

一、通过创设语境、情境进行教学

由于小学生的语言系统和文字运用能力还不够完善,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对小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语境, 实现对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能够由此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等全面发展, 并提高学生的智力、情感和品质。由于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 语文教师通过创设语境和情境, 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该语言的使用环境和所表达的情感, 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并使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如, 教师在教学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时, 为了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更加全面掌握该首诗的含义, 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向学生讲述李白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即李白原本是某大官的手下, 但该名大官由于谋杀皇帝没有成功, 导致李白受到牵连, 要被押往边疆。当李白被押至白帝城, 心灰意冷之际, 传来皇上的圣旨, 宣布释放李白回家。李白此时百感交集, 在从白帝城返回江陵的早晨, 写下了这首诗。此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李白写作该首诗的心情, 让学生能够更加体会到该首诗的真实含义。

教师需要通过创设语境, 让学生了解到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含义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如在上学或工作期间, “今天是星期天”则会含有今天放假, 不用上学或上班的意思, 而如果是在寒暑假或国庆等长假期间, “今天是星期天”则可能单纯地指今天是星期天。语文教师灵活应用语境进行教学, 能够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境。又如, 教师在进行《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时, 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 让学生融入到该首诗的情境中, 全面理解和感受该首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可以了解到该首诗虽然讲述的是离别之情, 但该首诗的背景正处在烟花三月最美好的黄鹤楼到扬州, 因此可以看出诗人浪漫的情怀和谈论理想的情境。学生逐渐体会作者和文中人物在当时的心情, 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该首诗的意义和情感。

二、引领学生掌握语言情感和语用方法

打造语用型课堂, 主要是为了能够快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及时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 使学生能够通过掌握语言中的关键词句, 对语言进行品味, 从而充分体会语言的内涵和运用方法。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字典和词典了解语句的字面意思, 让学生能够通过字面意思理解该语句的内涵。如, 在教学句子“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 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时, 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该句子的关键词句, 即“回味”, 学生通过理解“回味”一词, 可以了解到回味是指对已经经历过或接触过的事物进行重新体味的意思, 即该事物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值得拿出来品味。此时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到骏马和大牛的情感和想法, 从而进一步理解该句子的涵义。

语文教师除了需要学生能够理解词句的表面意思和内在涵义外, 还需要学生能够体会到词句的情感, 例如, 教师在进行《水》的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体会其中“水滑过我们的脸……滑过我们的胸和背……滑过我们的大腿和膝盖……”此时学生可以抓住该句话

过”一词背后的情感, 或让学生利用其他词语替代滑过, 了解滑过与其他词语的不同。如学生可以利用“淌过”或“流过”等进行比较, 可以发现滑过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可以感受到水滑过就像是母亲的手在抚摸, 具有温暖的感觉。语文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措施, 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体会到课文最深处的情感, 且为学生打造了更加夯实的语用基础。

三、注重对评价性语用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对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利用语言进行评价, 主要分为赞美语言和批评语言。赞美语言和批评语言需要分别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应用, 其中赞美语言主要是起到鼓励、消除尴尬、祝贺等作用, 但如何正确利用赞美语言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融入到学习环境中, 是语文教师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如教师在运用语言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时, 可以采用“刚刚某某学生听课非常认真, 他一定能够回答出这个问题”, 该句话能够带给学生莫大的鼓励, 使学生充满自信, 冷静思考问题。教师需要慎重运用批评语言, 即使学生真的有错误的行为, 教师首先也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不能直接采用批评性语言, 否则会让学生更加不自信, 与我国当前教学理念中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不符。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还要注意鼓励性语言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如果单纯地采用普遍的夸奖方式, 则会让学生感到比较麻木, 使鼓励性语言不再有鼓励作用。如教师在让学生谈论人生理想时,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想, 此时教师可以了解学生为什么会有当飞行员、科学家、教师等理想, 然后在后面加一句我“相信你肯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学生在朗读课本过程中存在情感不足、声音过小或朗读不流畅等问题, 教师可以采用“如果给你充分的准备时间, 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所以下次一定要注意仔细地准备, 老师期待看到你的进步”。

四、注重对提问性语用教学

如今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主要是以学生为本, 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兴趣, 采用引导式和提问式的方法进行教学, 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然而正确运用提问语言进行提问, 使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 成为教师的难题。有些语文教师虽然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但如果问题与学生兴趣关联不大, 或者问题比较死板, 则会让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 导致提问作用的无效性。目前很多教师在提问时, 过于注重对知识点的回忆, 没有有效做好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作用, 因此语文教师需要通过提问, 锻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如教师在教学《早发白帝城》时, 首先可以向学生提问《早发白帝城》的作者是谁, 我们还学过这位作者的什么文章。此时学生会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 并马上作答, 即作者是李白。有些学生甚至可以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知识, 向其他学生介绍李白的经历及其其他的著名诗句。

又如, 教师在教学《狐狸与乌鸦》时, 因为该篇课文的故事性比较强, 因此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该篇课文的涵义。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认为狐狸这个角色怎么样?”有很多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 会认为狐狸比较狡猾, 喜欢不劳而获, 而少部分学生则会认为狐狸比较聪明, 它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找到食物。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到狐狸是通过欺骗的方法, 获取食物, 这样的方法不可取。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教学事业的发展, 如今我国教学注重以学生为本,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语用型课堂的教学, 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提高其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姚小英.语用型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小学教学参考, 2016 (24) .

[2]韩国富.语用与情感齐飞, 能力共应用一色[J].学苑教育, 2016 (16) .

10.语用课堂成效 篇十

关键词:语言能力,语用能力,英语课堂教学

传统英语课堂特别是中学课堂的教学十分注重学生语言能力 (linguistic competence) 的培养, 注重教授学生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却较少地注重学生语用能力 (pragmatic competence) 的发展。如今, 在大学英语专业的课堂上, 已经看到教师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为发展学生语用能力所做的努力, 但受传统教学思维定势以及以语法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测试方法的影响, 大部分英语教师对于语法能力的关注依旧处于核心的地位, 而对于语用能力的培养却处于次要的地位, 结果导致了学生积累了很多语言知识, 考试考了很高的分数, 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却无法自如地运用。在本文中, 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学习经历, 就英语课堂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发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建议。

1 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区分

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语言能力关注语言信息中的语音、音系、形态和句法, 而语用能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73年, 罗宾·莱考夫 (Robin Lakoff) 基于语言的认知指称功能和人际功能, 提出了语用能力的两条规则:清晰和礼貌。自此以后, Canale和Swain (1980) , Bachman (1990) , Ellen Bialystok (1993) , Ji-Young (2002) 和Anne Barron (2003) [2]也各自对语用能力这个概念给出了定义或模型。但是关于语用能力, 更为全面的观点把它看成是多元的, 即包含语言语用能力 (prag malinguistic competence) 、社会语用能力 (sociopragmatic compe tence) 、认知语用能力 (pragmacognitive competence) 和话语能力 (discoursal competence) 。

语用能力的获得与文化背景、社会风俗和会话机制息息相关,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享有一定数量相同的社会风俗和会话机制, 成年学习者确实本身就能从中得到很大一部分的二语语用知识 (Kasper&Rose, 2001:4) , 然而, 在学习外语时语用方面的指导依旧是必须的, 因为在两种语言之间, 在文化方面存在很多的不同, 而且研究表明, 二语语用能力的发展并不是随着二语语言能力自然增长的, 同时, 一些人虽能在母语环境中交流自如, 但是在二语语境中却缺少对其二语语境的敏感性。对于语用能力和教学之间的关系, Rose和Kasper在《语言教学中的语用学》 (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一书中指出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1) 课堂教学对学生语用能力发展的作用;

2) 课堂该如何为学生发展语用能力提供机会;

3) 语用能力教学的教学方法[2]

本文将围绕第二个方面:课堂该如何为学生发展语用能力提供机会重点展开。

2 在英语课堂中发展语用能力的必要性

无可否认, 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是不能完全割裂开的, 两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孰轻孰重不少学者都有过探索, 但却依旧难下定论:过于注重语言能力会使得学生熟知很多语音、语法结构规则, 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往往无法自如应对;而若过于注重语用能力一方面会使得教学过程显得比较随意, 另一方面, 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相互关系难以把握, 因而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语法能力的培养。

然而, 以笔者自身的学习经历来看, 即使在学习了较多的语言知识之后, 在中学及大学低年级阶段, 在与以英语为母语者进行交谈时常会出现一下子不知如何应答的尴尬情形, 也会出现难以看懂国外的一些广告标语的情况, 其中大部分的原因便是因为语用能力的缺乏。学习英语的目的并不在于背了多少单词与课文, 学了多少语法, 而在于应切切实实地能够使用它。同时, 尽管学生能够在课余利用各式各样的途径接触到英语, 但就目前来看, 课堂仍是我国外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因此, 在英语课堂中发展语用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3 在英语课堂中发展语用能力的途径

对于如何在英语课堂中发展语用能力, “Rose提出把学生语用知识意识的培养融入英语教学之中。语用意识的培养就是在课堂中通过运用一些描述框架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来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这种教学不在于传授某种具体的语言行为知识, 而在于使学生对语言使用中因情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言语变化更加敏感。”[3]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首先要注意提高他们的语用意识。比如, 教师应通过合适的教学手法让学生明白:在中文和英文中, 对别人表示祝贺或惋惜有怎样的不同;在对话时, 由于对话双方熟悉程度的不同, 用中文和英文表达时, 措辞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教学手段方面, 除了在教学法中运用较之隐性教学法对于语用能力发展更为有效的显性教学法, 较之暗示教学法更为有效的交际教学法, 较之归纳法更为有效的演绎法以外[3], 教师需要积极思考寻找有效的教学手段, 对于此, 笔者有如下建议:1) 可在教学中适量加入角色扮演 (role play) 的内容, 积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境, 同时此角色扮演的内容能够基于当堂课所学习的语言知识, 使得语言知识在学习之后能够得到及时的巩固和运用, 使得语言知识的建构和言语技能的运用结合起来。在操练的过程中, 教师并不是旁观者, 其作用十分重要, 因为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 学生很有可能有意无意地忽略语言知识的作用, 以致其语言知识的使用不够准确, 因此教师必须进行及时适当的干预, 纠正其错误。2) 可在教学中适当运用电影谈话等影音资料。在英美影片和采访谈话中, 学生能够较为直观地置身于语用场景中, 直观地看到已知的语言知识是如何运用在具体场景中的。在此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不仅要对影音资料做整体的介绍, 同时也要将语言知识提取出来做仔细的分析并且要就其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背景做进一步的拓展。3)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抽出部分时间介绍一些与国外人们生活相关的内容, 比如广告、产品说明书、路标等, 笔者认为这些都会对语用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从笔者的学习经历来看, 在高中毕业时, 虽然已经有了相当一部分语言知识的积累, 但是当看到一些国外的广告或产品说明书时, 看不懂的情况仍频频发生, 如今, 海外交流项目越来越多, 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便可走出国门,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抽出部分时间或者在遇到相应知识点时做一些适当的拓展将会对出国学生日后的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4) 为了有序、可控地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笔者建议可以在课堂教授的基础上在考试当中适当变化一下考试内容, 加入一些语用知识的测试, 如在考题中可以对一个语用场景进行文字描述, 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 再对具体对话进行应答。

此外, 为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 除了在课堂上运用合适的教学法、一系列较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及辅以语用知识测试, 教师自身的语用理论知识和实践也相当重要。作为教师, 应该能够将语用学知识中与英语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相关知识与原则运用到教学中。此处以一则阅读理解教学为例, 在Hiroshima—the‘Liveliest’city in Japan一文中, 作者是一个美国记者, 到广岛采访, 在欢迎晚宴后, 作者访问了原子弹受害者的病房, 一个老渔民患者说:“…each day of suffering…I make a new little paper bird (lucky bird) …and congratulate myself on the good fortune that my illness has brought me…”[5]读完这段文字, 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既然是“受罪”怎么可能又“幸运”呢?确实, 这段文字描述在字面意思和它的言外之音上存在一段差距, 然而, 教师根据语用学中知识很明显地可以看出老渔翁的话违反质的原则, 他的真实意思是多么地心酸和言不由衷。作为老师, 在理解后应该把学生理解上存在的这段差距补上, 传达给学生这个弦外之音, 这同样也符合维果斯基要创设“最近发展区”的理念。然而, 最终能否成功传达并且让学生看到语言知识与它在使用中的不同有赖于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水平。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不仅学生要发展自身的语用能力, 教师自身的语用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也非常重要。外语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尽力发展自身的语用能力。

4 本文的局限性

在上文中笔者提出了一些关于教学中发展语用能力的方法, 并且笔者也有十多年的英语学习经历, 但是由于教学经验有限, 因此在看待教学方法的问题上难免会不够全面深入, 提出的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运用电影演讲谈话等影音资料、介绍与国外人们生活相关的内容以及在考试中加入语用知识的测试以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方法也只是一些个人主观的看法和建议, 还未运用于实践当中进行全面的考量。同时, 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 本文在提出建议时缺乏对英语课堂情况全面的实证调查, 这些都是本文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5 结束语

本文在区分了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基础上, 根据笔者学习英语的亲身经历, 对于如今英语课堂中依旧存在的重语言能力发展轻语用能力发展的现状, 给出了一些看法与建议。英语的学习不仅仅在于要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在于在具体的情境下, 学生要会使用语言。就目前来看, 由于学生接触英语的主要场所依旧是课堂, 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要积极使用显性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和演绎法等有效的教学法以及角色扮演、运用音像资料等一系列较有效的教学手段并辅以语用知识测试进行教学, 以使得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发展。学生是课堂的发展性主体, 而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性主体。作为教师, 应积极地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

本研究是对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语用能力的初步探索, 其目的在于能够使得语用能力的发展得到一定的重视, 同时, 也使师生双方都能看到对于语用能力的发展我们各自还有很多事需要做。

参考文献

[1]Rose K R, Kasper G.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C].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陈新仁.A New Coursebook in 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3]杨满珍.对大学英语语用能力教学的思考[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9, 20 (2) .

[4]鲁苓.发展语用能力:从交际法到语际语用学[J].中国外语, 2006, 3 (2) .

11.语用课堂成效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219-01

语用,就是语言运用,是语文学科独特的具有个性的教学目标,也是新课标明确提出的要求。它不单纯是传统语言教学以语言的储存为重点,也不单纯是现代语文教学以理解语言为重点,而在“说”和“写”,即学生表达运用语言的能力上。如果说儿童学习语言,从“不理解——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增加语言运用的训练,是增强语言感悟实效的需要,又是语文教学目标实现的需要。那么,如何追寻流淌“语用”的课堂,让生命的表达大放异彩呢?

一、点染亮丽的词语

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现”。表现,是人固有的言语生命的欲求,作为教师,要唤醒、顺应和养护这种欲求。学生学习亮丽的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更重要的目标是指向于“言语表现”,缺乏表现力度的词语,是没有生命力的僵死符号。因此,教学亮丽的词语,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词语在表现中最大限度地增值。这样,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能很快地转化为“积极词汇”,这样的词语,才是有效度的词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语境中借助亮丽的词语进行写话说话训练,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聚焦经典的句子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能力发展的“瓶颈”。叶圣陶先生说:“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这时很自然的。”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文本资源取之不尽,如何有效地利用好文本资源,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的经典句子,发掘文本的表达方法,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呢?《匆匆》一文中,有一段经典句子:“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教学中,我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句子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

师:“你能学着作者这样,也写几句,描写被虚度的日子是怎样溜走的吗?”

生1:“上课讲话的时候,日子悄悄地从唇边滑过了;玩耍的时候,日子无声地溜去了;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不知不觉地逃走了。”

生2:“玩游戏机时,日子从按键上跳去了;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电视屏幕前溜去了;逛街时,日子从脚下逃去了。”……

通过经典句子的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同时也进行了“语用”的迁移。先让学生读文中的这段语,再让学生接读自己仿写的句子。在一遍遍的修正中,孩子们的文字表达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孩子们的惜时观念得到了强化,表达的技巧得到有效训练。

三、揣摩撩眼的标点

一篇精美的课文总是由文字和不同的标点符号组成,恰当的标点符号往往是引导“语用”的好契机。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运用个人生活经验,结合文本具体语境,揣摩撩眼的标点,在言语运用中,使隐含的言语信息、言语情感还原出来。如教学《鸟的天堂》动态部分时,原文是:“……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我首先引导学生质疑这部分的标点:“这个片断末尾用了句号,换成省略号会不会好一点?”学生先是呆了,然后激烈争论后认为:还是省略号好。我再启发:“请同学代老舍爷爷,将省略号的内容与出来,好吗?”一个标点的更改,打开了学生的创新闸门,用“有的_____,有的_____,,有的_____,”说出了更多鸟的姿态:“有的在梳理自己五彩的羽毛,有的在悠闲地散步,有的站在树梢歌唱。”“有的在洗脸,有的在互相抓痒痒,有的在与同伴窃窃私语。”……

我再适时小结:“因为鸟的天堂多得不可计数,早晨,百鸟醒来,大家都在为新的一天作准备,姿态万千,用句号就表示结束了,当然不够理想。巴金看了你们这些小作家的创作,一定会为你们有自己的阅读见解而欣慰!”虽然课文范文很有权威性和规范性,但只要有批判阅读的意识,就能迸发创新的火花,获得超越文本的阅读体会。

四、激活精美的插图

学生的表达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空洞、缺乏感情。课文中的插图大都是课文中重点的段落内容和课文中心的体现,是学生“语用”的好素材。因为课本中的插图内容丰富,意象鲜明,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看图,学生就会打开思维,滔滔不绝,教师要做的就是适时地引导点拨,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精彩。如第一册《雪孩子》,配有多幅精美的插图。在导入这篇课文时,我出示了第一幅雪景,然后通过自己绘声绘色的语言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入这个白雪世界。

师:今天早上,我起床穿好衣服,推开窗一看,哇——你看到了什么呀?

生1:有好多好多白雪。

生2:树上、地上、屋顶上到处是雪。

生3:树上、地上、屋顶上到处是白茫茫的雪,真漂亮。

生4:啊,好一个银色的世界!……

12.构建心理自信,提高课堂成效 篇十二

一、分层设标,分组教学,用成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分层教学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可能实现目标,从而激发其学习自信心。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设计各层次练习题,使之都有达标的机会; 采用弹性评价,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成功,特别是让后进生经常能有成功的愉悦。“成就感”会大大激发其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从而实现教学成绩的大面积提高。

将班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组均有各种兴趣爱好者,有好绘画的,好唱歌的,好朗读的,好表演的。课前都要求各组对所学新内容作充分的预习。好绘画的利用简笔画画出各单词表达图形、对话内容等; 好朗读的准确地领读单词、对话; 好表演的作好充分准备,随时对课文内容进行表演;全组将所学内容总结规律,让好唱的同学用大家都熟悉的歌或顺口遛的形式将它唱出或说出。在课前,评出绘画最好的一组,将其作品作为本节课的教具,并保存; 评出总结规律最好的一组,供全班同学参考记忆,课堂上选出领读最棒的,第二天晨读,他( 她) 就是小老师。这样,将同学们兴趣和学英语结合起来,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同学们不但上课兴趣高,课前的预习工作也准备得很充分,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用成就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其主动、自觉学习,是由“不知”到“知之”的过渡和转变,起到了调动其积极性的作用。

二、情感铺路,用爱心造就学生的自信心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教师的爱应该洒向班里的每个学生,而不应仅对优秀生关怀备致,对后进生不闻不问。由于种种原因,后进生往往对教师有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对老师时时戒备,处处设防,甚至恶言相向。而实际上,这样的学生,也有自尊心、荣誉感。古人云:“感人之心者,莫过于情”。只要对其不歧视,加倍维护他们的自尊心,用爱心浇灌他们干涸的心灵,用爱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要相信每个孩子“你能,你行,你成功”,从情感上帮助、支持、信任他们,将成功的信任交在他们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关怀,用师爱去融化他们心灵的坚冰,点燃他们心中自尊和进取的火花,就等于把一缕智慧的阳光洒向学生心中,寒冬腊月也会有三分明媚春光。

特级教师钱梦龙曾经教过一个差班的语文,当时班上极大部分同学不会写作文。钱老师第一次教学生写作文,题目是《我的一家》,只提两点要求: 一是题目写在第一行的中间,二是要分段,家里有一个人写一段,要大家放手写。作文批好后发下来了,学生们都大吃一惊,差不多个个都是八、九十分的高分,感到十分意外。钱老师说: “你们的作文都符合老师的两个要求,当然应该得高分。以后每次作文我都提一两个要求,只要你们能做到,也都能得高分。大家只管大胆地去写。”以后同学们按照钱老师的一个一个的要求,一步一步地放手去写,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最后毕业时的语文成绩竟超过了原先的优秀班。

用爱心铸就的自信心,使学生的学习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是由“知之”向“好知”的飞跃。这样学生就会因“尊其师”而“乐其道”。当我们用爱心去培养学生自信心时,你会发现,我们每天拥抱的是一个新的太阳。

三、持之以恒,用耐心坚定学生的自信心

如果前面的“成就感”和“爱心”只是从兴趣和爱好上来激发引导学生的自信心的话,那么要想使学生把这种好的品质定格为一种终生受用的习惯,则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兴趣和爱好是会转移的,特别是后进生常会犯冷热病,易反复。所以对后进生,仅有爱心是不够。它还需要细致入微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恒心,才能取得成效。因为后进生也有上进求好的愿望,但缺乏毅力和自制力,在进步过程中,往往经受不信外界不良的影响而出现反复。而教师对后进生在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复,要以最大的耐心冷静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鼓励他们继续进步,同时,依靠班集体的力量及家长配合进行转化工作。

一个好老师仅有满腔的热情和爱心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不厌其烦和持之以恒的耐心,它才是最终造就优秀品质所不可缺少的素质。例如,为了使后进生能听懂本节课的所学的内容,在上课前,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先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详细复习一遍,多举例子,直到听懂为止; 课堂上,新旧内容结合,轻轻松松掌握新知识; 课后要求他们每天必须写学习日记,记出当天所学知识及相关基础知识,且每天面批,在面批过程中,引导他们用这些知识点灵活地造句或编写对话。实践证明只有做到了持之以恒,诲人不倦,才能真正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使之终生受益。

四、捕捉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后进生虽然缺点多,但他们也同样希望受到师生的尊重和老师的表扬。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他们取得进步、获得成功时,及时肯定、衷心祝贺,借此增强其自尊心,确立其自信心,强化其正确行为,并促使其将这种优势或进步迁移到其他方面,对后进生提要求须经过慎重周密的考虑,循序渐进地一步一步提出,使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能产生成功后的情绪体验,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使他们更加满怀信心地去实现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如此不断深化,将逐步变后进生为先进。

在我的班上有一位成绩偏下的学生A,篮球打得很棒。有一段时间他上课时有点心不在焉,此时,我要求同学们来译一个句子: “A同学篮球打得很好,是吗?”我将同学们的正确译句写在黑板上,问A同学: “Can you say it again?”( 你能重复一遍吗?) 他不好意思地重复了一遍。“Very good,your pronunciation is as good as your basketball. ( 很好,你的发音和你的球技一样棒) ”,同学们为他的回答和我的赞扬而鼓掌。课后,我了解到,他非常想加入校篮球队。在我的推荐下,他成了校篮球队队员。球场上他表现相当积极,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

上一篇:记一次集体活动450字作文下一篇:私人企业新年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