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些思考

2024-09-21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些思考(精选18篇)

1.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些思考 篇一

关于初中物理课后作业布置的有效性与实效性的一些思考

大连市第五十五中学

娄新南

现代教育把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个性化放在首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初中物理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实践过程,其中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完成这一过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在当前减负的形势下,提高课后作业布置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对提高整个初中物理的整体教学水平显得非常重要。

减负,即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其实从多年前实施素质教育时起,一直在喊,喊道现在,但一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无怪乎二个主要原因,一是测试初中学生学习最终效果和标准的中考试题,和教学内容中的例题及课本习题相比,太难;二是教师担心减负特别是减轻学生课后作业将导致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这也是多年以来一直困扰着教师使教师心理感到比较纠结和矛盾的症结所在.如果说实施素质教育时是倡导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那么现在则是必须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己改过去倡导为必须,变为必须这么做的行政性指令.足见当前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我想主要表现在这一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二是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仅违反教育规律,特别是违反少年儿童成长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三是现实实践效果中的反面极端事例的不断增多和社会呼声的日益高涨,到了下决心必须彻底解决、必须有令必行,违令必究的端口.这一决定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在于减负的同时减轻学生学业上的心理压力,遵循教育及少年儿童的心理和生理成长发展规律,从根本上切实保护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使他们在愉快学习的同时,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大大减轻了教师的作业批改负担,将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当中解放出来,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和作业布置的研究当中,以此来推动整个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当前减负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实施:一是减少和调整学生的在校时间;二是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对教师来讲,摆在教师面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幅度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按规定,初中学生的课后作业每天不能超过1.5小时,若按初三以往作业量较大的语、数、外、物、化5门学科计算,平均每天每科最多不超过0.3小时,即18分钟的书面作业,这还没有考虑5门以外其他学科的作业.眼下,在中考这一指挥棒没有进行改革和明确难易程度调整和要求之前,既要减负,又必须保证教学质量这一前提不能动摇,这是办学宗旨的要求使然.因此,如何提高课后作业布置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就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在当前的情况下,以物理学科为例,究竟如何提高物理课后作业布置的有效性与实效性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想首先必须分析以往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才能找出行之有效的因应之策.据我对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和调查的情况来看,过去作业布置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作业量大,没有针对性或者针对性不强, 随意性、重复性题目多。表现在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内容的研究上,对课后作业的布置缺乏研究或者研究的不够,往往从节后第一题布置到最后一题或者到中间某个题.学生除了要完成课本习题外,还被其他习题所累,身陷题海不能自拔.二是作业内容同一,缺乏层次,上、中、下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做同样的作业,学生则迫于教师的强制性措施,能力基础薄弱的学生要么抄袭他人作业,要么置中间推理计算过程于不顾,盲目地凑结论,换来一个按时交作业的假象。三是有的作业个别题目偏难,没有顾及多数学生的能力要求。个别学生抄作业和教师批作业尽管日复一日疲惫不堪,却收效甚微。

克服和解决上述存在的弊端, 提高物理课后作业布置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我认为, 当前应该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实施解决.一.加强作业的备课研究,精选物理课后作业题, 提高课后作业的有效性.精选物理课后作业题目,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从课本和练习册中,把作业题选精出来,或教师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物理作业题,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和检测,而且避免随意性,练得恰到好处,完成习题的时间严格控制在18分钟以内。这里,精选的目的集中体现数量少而质量高上面.物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就决定了物理作业不能过滥,更不能简单地以熟求巧,而必须精选,这是减负的重要手段。精选的目的是保证有较高质量的教学要求.这有别于课堂中的巩固练习,又不是巩固练习的简单重复,而是课堂巩固练习的有效延伸,是在课堂巩固练习基础上的适当提升,包括思维和能力的适度提升和训练.要达到这一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备教学内容之外,加大备课后作业的力度,认真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使课后作业体现在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知识的训练上,力求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来设计作业,从而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二.分层布置作业,加强反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练有所获,增强作业布置的实效性.考虑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层次, 避免一刀切,作业有简到难,循序渐进适度提升,最后留一、二道选做题,满足中上学生的能力要求.基础题,适合基础较弱的学生完成,并要求做课本相应习题和难度相近的习题;中档题,在基础题的基础上适度提升,中下学生可以做,选做题或稍难题,有能力的学生自己选做,教师只是规定必须完成的量。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克服题海战术。教师在精选习题时由于保证了每个习题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针对性,学生做完后能从题中总结一类题的解题通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使学困生更加关注基础,量力而行,不必为每天完不成作业或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某科作业而烦恼;优秀的学生通过选做题进行适当的拔高,思维能力大大增强.作业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减少,同时为教师作业批改和研究留出了宝贵时间,通过作业的批改和反馈,教师及时获得教学效果的第一手信息,发现问题及时通过下次课前或者“三翻扔题”时间予以解决,从而增强了作业布置的实效性.大连市第五十五中学物理组

娄新南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二日

2.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些思考 篇二

通过了解, 笔者认识到, 农村初中学生大多起点低, 解决数学问题, 首先需要创设问题情景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在合作探究中循序渐进的完成既定的任务, 而在平时授课时, 一些较难的问题在教学中是无法回避的, 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入课堂讲解清楚, 避免学生因为感觉枯燥而不愿意思考。

比如这么一个例子:“有一些班级领树苗植树, 一班领100棵和剩下的1/10, 二班领200棵和剩下的1/10, 三班领300棵和剩下的1/10……一共有多少棵树苗?有多少个班级?”这个问题, 学生也发觉直接假设班级似乎有难度就退而求其次先假设树苗总数为X棵, 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多数学生不会找等量关系, 也就难于列出方程。同时, 由于城乡的不均衡发展, 农村学生想独立思考, 但不知思考什么, 学生想交流, 但是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理解本题, 交流其实流于形式。这时要求我们教师课前备课要备学生, 本题笔者采取办法是和学生先快速复习多项式列法, 这样孩子大多可以说出第一班取走的树苗数为100+ (X-100) /10, 然后一起探究第二班取走的树苗数, 这个较为复杂最好先让优生说出“二班领剩下的1/10”怎么列出多项式?这样分步解决即[X-200-100- (X-100) /10]/10, 再根据题意中各班的树苗数量相等条件列式为:100+ (X-100) /10=200+[X-200-100- (X-100) /10]/10求解得:X=8100即树苗总数为8100, 代入100+ (X-100) /10得出第一班取走树苗数为900。同理, 根据题意中各班的树苗数量相等条件可列式得班级数为:8100÷900=9, 即有9个班。

还有, 我们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时, 需要注意合理引导, 避免在小组合作时, 优生在小组中充当核心人物, 主宰整个活动过程, 而那些基础较差、思维较慢的学生则无所适从, 并没有真正参与教学中去。只有多鼓励孩子踊跃回答参与, 把学生与教师间的情感互动起来, 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重视作业设计

现在学生的作业质量低, 有些是对知识的掌握欠缺, 有些则是作业态度马虎,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对作业结构进行一下调整:

1. 必做作业, 教师根据每天教学要求和任务, 设计一些基本题和课堂设计问题变式让学生独立完成, 从中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动态以便对症下药。

2. 选做作业, 每天设计一些课堂知识延伸问题让掌握好的学生独立思考, 激发优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成就感。章节结束时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章节知识内容的整理, 指导学生自编学习测验, 把自编测验互相交流作为课后作业, 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教学中以“生”为主的理念。

3. 设计课前预学课后复习学案, 这也是需要教师花心思牺牲一些课余时间, 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经过本人实践, 效果非常好, 孩子们学习数学没有那么困难了, 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

其实我觉得也可以在课余随机提问,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快速进步提高的学习方法, 了解学生薄弱的环节或还没掌握的知识点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个漏洞。让孩子知道老师还是关心他们的学习, 真正切实感到温暖。有时候问学生一些问题, 老师可以检测出学生哪儿掌握的不牢固, 会有针对性的给他们补补, 从而能够促进他们的数学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衡量, 不能依据学生能否做几个题目、考试的成绩来衡量, 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

1. 是否能解决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

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如测量旗杆的高度、何时获得利润最大等等, 学生从中可以慢慢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改变他们对数学“只需要会加减乘除能算账就行”的错误观念。

2. 是否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 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要大胆的问出来, 从而解决学习中的一些死结, 让他们更顺利的学习。比如前文所提到“植树问题”也有学生巧妙的利用图表数形结合办法列出很简单方程就解决了, 直接设有x班级, 将倒数第二个班级所取剩余1/10进一步想成最后一个班级1/9, 而100x-100 (x-1) =100, 所以便列出方程

1/9*100x=100, 既简洁又很快就把班级求出, 而不是如前文所言间接求出。

这道题反映出平时教学中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 学生只有在没有课堂压力的情况下, 才喜爱所教老师的科目, 才会乐于学习。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笔者常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 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表扬后, 能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看出, 他们得到了极大的鼓舞, 在农村教学多年, 感触最深的还是学生们的质朴与善良, 平时教学中要多鼓励, 多赞许, 让他们体验到解决数学学习上困难的成就感。

其实, 社会对孩子有正面影响也有反面影响, 我们只有有意识地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 做好家校联系, 让学生认识到初中阶段是长身体、长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良好个性的重要阶段, 要想将来成就一番事业, 必须勤学苦练在今天。总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是任重而道远的。

摘要: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 尤其是生源处在相对薄弱的情况下, 我们更应该注意教学方法, 对自己的教育对象要深入全面了解, 对教材深入分析,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培养他们的能力。

3.关于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一些思考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模式 思考

一、学习借鉴多种教学模式,博采众长,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模式:

1、教授模式

它属于最基本的传统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但学生没有太多独立思考与反思的时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上较差,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影响,也教学效果。它的基本模式是:

复习讲授——理解记忆——练习巩固——检查反馈

它是以前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模式。前苏联凯洛夫五环教学,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科、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也属于这个模式。多年以来,在这个基本模式下,为了探索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变革,演变出一些新的形式,正在被广泛运用。

2、发现模式

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学理论,为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性,不少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探索总结经常在一些思维价值较高的课例上运用发现模式进行教学,基本程序是:

创设情境——分析研究——猜测归纳——验证反思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研究问题的方法。但是相对来说教学进度较慢,基础较差的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这种教学模式整体或部分的在教学中运用,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3、自学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各地各个学科的老师总结、创造出了多种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程序是:

布置提纲——自学教材——讨论交流——练习巩固——自评反馈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阅读、理解、交流、运用能力。对于阅读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采用自学模式十分的有利。但这也有可能是一部分学习成绩较差、基础能力薄弱的学生几乎完全学习不到知识点。

4、掌握模式

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的教学理论,注重反馈和评价作用。不少地区使用的目标教学模式属于此类,基本程序是:

目标定向——实施教学——形成性检测——反馈矫正——平行性检测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了目标和评价,注重把教学过程分解,教学目的更加直接明确,有利于加强基础,防止分化,在师生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该种模式适应性更强。

当然,除了以上教学模式,还有结构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和注重学生合作讨论的教学模式等等;还有一些教师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当地实际教学情况、学生整体接受能力的强弱,独创的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这里不再一一介绍。这些基本教学模式反映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数学教育学、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也是多年来数学教学丰富经验和教改的结晶。对它们的学习、研究和改进,是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综合、灵活、发展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立足实际和整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对于较为固有的教学模式来说也是这样,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应当有规可循,但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不应当也不能依靠某一种教学模式来实现他的全部功能。重要的是教学要方式要多管齐下,针对具体情况,选择、设计最能体现教学规律,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过程。

为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整体功能,保持教学系统的最大活力,在教学中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符合思维规律的整体结构。教师模式的多样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为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创造条件。当然,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要从教学目的、教学要求、课型内容、学生水平、教师能力、教学条件等多方面入手来考虑。

三、了解发展教学模式的新思路,开拓创新,深化教学改革

从教学改革的方向出发,当前发展中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呢?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有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先哲孔子所强调的方法。而当前废止注入式,提倡启发式仍是教学过程中继承与发展的核心思想。数学教学是教学思维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尤其是在思维上深层次的参与,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培养能力,全面培养素质的关键。为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有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是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2、运用系统科学的整体、有序、反馈三个基本原理指导组织教学过程

一方面要从整体效益和结构考虑优化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反馈和矫正环节在教学中的作用,并立足于教学系统的开放与发展,把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具体运用到教学模式的学习发展上来。

3、注重非智力性因素的运用,注重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教学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发动、维持、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吸收、借鉴、扬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教学模式中进一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学生主动、活泼、生动的学习,有“需要学”到“爱学”再到“学会”最后到“会学”,注重学法指导,突出从学的视角进行教学教学模式改革,无疑是一个需要加强的问题。

4、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改进教学模式

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引入课堂,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为教学过程的现代化创造了条件。怎样有效的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工具进行教学式探究,构建新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当前又一个值得探讨与研究的课题。

4.初中作文有效教学的一些思考 篇四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人所共知的,可以说作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然作文教学现实如何呢?

一是传统地沿袭。老师布置一题目,学生写作,教师评改,再反馈给学生。老师觉得作文苦和累,一次作文评改实在让语文老师苦不堪言,以每本作文3分钟计,一个教师两个班在120--170人之间(我们县多是大班额),一次作文评改要6--9个小时,更让老师难过的是,学生往往对教师的评改不屑一顾。且在作文课上学生更是一“愁”莫展,抓头搔耳,真是咬断笔杆也无语。

二是砍掉作文课。尤其是近些年的中考,由于阅卷方面的原因,使作文水平似不分高下,往往作文的好与差与语文成绩似乎没有关联,作文仅凭字数和书写给分的现象不在少数。应试教育因素使得不少语文教师放弃作文教学。在学校把数学、英语都是放在比语文重要得多的地位,哪怕物理化学分值比语文低,仍然还是在师生心目中比语文重要。我校的课表上语文周课时5节,英语、数学6节,理化4节。(课程计划语文6节,英语3节,数学5节)因为课时少,更因为作文优劣似不影响语文成绩,何不砍掉呢?

三是作文教学梯度不明,小学生的作文与初中生的作文好像没有多大差别,七年级与九年级更感觉不到差别。有人戏说,作文课是最好上的,一个题目可以让学生忙活两节课。这也就把我们语文教师放在一个尴尬的境地:我们的价值体现在哪呢?

粗略地说,这些都可以让我们感觉到作文教学效果不明显,作文教学的效率低下。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作了些尝试与探索,偶有些许收获。

首先是对作文教学的认识引导。我觉得应试也是一个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因素,完全脱离应试,于我们目前的教学也不现实。我常从作文在语文试卷的分值、作文对语文成绩影响方面去激励学生。当然我更多的是愿意从作文带给我们的快乐与收获上去引导学生,让他们觉得作文其实是很快乐的事。教师身体力行,把自己写的东西和学生交流,博客、QQ日志让学生去浏览,把自己与学生、在教学上的感悟写在上面,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写作的快乐,告诉学生:写作不只是可以记录自己成长的足迹,还能让自己成长历程更精彩;它不只是记录,还是深刻的思考;它不只是可以作为一种生存的工具,它还可以作为一种生活的方式。时代在变,学生迷恋网络的已不在少数,我也曾想阻止,后来发现是“禁果分外甜”,我和他们做了许多的“斗争”,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万般无奈之下,我觉得不如顺从,于是就干脆建一个群,2007级我带的一个班,我就建了一个群,我们全班同学可以在上边交流自己的思想。有一次,我在处理班级事件时犯了主观错误,我把自己对这件事的反省写在上面,结果,那个同学不仅没怨我,反而还很感动。后来,大家在上面写作的热情更高了。这也许就是意外的收获吧!我们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和学生一起走进现代化教学的平台,学生会更有兴趣。只有师生达成共识,都觉得作文有用有趣,作文教学才会有效,才会高效。

其次,作文训练一定要有明显的梯度。七--九年级,每个年级作文要有明确的目标,把这目标分解到每次作文中去,每次只训练一个点,且每次必须训练到位。如写人的文章,写人的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等,每次只练一个点,把这个点要练到一个高度,从作品中去感悟,在生活中去体验,在写作中去实践。如肖像描写,我先让学生收集他觉得写得特别精彩的,展示给大家,还要学生对自己推荐的作点评,让他们从中悟出写人外貌的一些方法经验,这不是一节课就能做到的,可以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形形色色的人,总结出某类人的共性,抓住每一个人的个性,让学生明白,其实我们平常总爱觉得某人像什么人,就是因为这类人有其共性,只有让每一个人都有其特点,他才能活起来。每一次作文只解决一个问题,方向明确,才有可能实现。面面俱到的结果是面面都未到。我以为这样的作文教学才是有效的。

第三,评改作文的有效性。我曾在2011级两个班的七年级时,每周专门用一节课作为作文点评课,我会把全班学生的作文让学生任意抽出其中几本,然后被抽到的学生念自己的作文,其他学生一边听,还可以一边作记录,然后自由点评,写得好的作品,通过大家点评,作者当然会很有成就感,其他的学生也学到了不少的`方法。当然,我每次也要准备几本有代表性的给大家点评。事实上这种点评比老师埋头苦干的结果好得多,有效得多。也可以分组评改,全班交流;交换评改,相互学习;自评自改,不断提高……总之,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才会有所提高。这样的评改看似低效,其实比起教师闭门修改有效,且点滴的收获让全班分享,这就有效,这就是高效!

第四,作文教学课堂向课外发展。其实初中语文课堂时间非常有限,要在课堂上通过几节作文课就让学生爱上写作,写出情文并茂的东西来,实在有些让人为难。让学生爱上生活,爱上写作,让他们有动笔的冲动,描绘生活,书写人生,那才是教学最佳境界。这些年我常给学生单独布置作文题目,这样写作的效果最好。比如我班一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无法自拔,我和学生谈心,了解他对网络游戏的认识,然后我说:这东西还真的很有趣,遗憾的是我一直没玩过,我也没时间去玩,这样吧,你把玩游戏的那种精彩写出来,让我也过把网瘾如何?第二天,那个学生写了一篇题为《我

的网络生活》,说实话,我的确是这一次才深深地知道那个东西有多大的吸引力。让学生写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这样的发展才能真正激起学生写作的冲动和灵感,这样的作文才会有效。

我一直认为作文无非两方面。一方面是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想什么就能说出来,且尽可能流畅而又有创意的表达。这就是我们平时重点做的,看范文,学例文,恐怕作用也大抵在此。这当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所能,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训练。另一方面是培养孩子的思维,我常给学生说,凡成大家者,首先是有深刻的思想。能流传千古的名作,首先是深刻的思想与超人的智慧。这一点较之前者更难。很多大家没有专门经过写作的培训,他能写出惊世名篇,原因就在于此。他们有深刻的思想,超人的智慧,或者是常人不及的善良与博大的胸怀。于是我想到,我们教学生作文,首先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苏东坡、范仲淹、鲁迅、老舍、雨果-----哪一个不是做人的楷模?把握了这些核心的东西,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能有效,高效了。

5.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些思考 篇五

课题组研究认为:有效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一个科学的选择过程,需要综合地、全面地、具体的考虑教学系统中的四要素。

1、选方法要考虑内容要素。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方法,一般地来说,不同学科性质的教材,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艺术性强的学科(音乐和美术)和科学性强的学科(物理、化学)。在教学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别。比如:我们语文、外语的教学多采用讲读法,物理、化学的教学多采用演示、实验法。数学的教学多采用练习法。同样练习法,不同的学科练习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语文和外语教学时说话练习,数理化的教学时解题练习。

2、选方法要考虑学生要素

不同的学生,其智力、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心理特点,以及所在班级、学校的班风、校风各不相同,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那些能促进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正确学习态度的教学方法,比如,我们地理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多用生动形象的直观方法,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还根据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实际水平、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综合考虑选取教学方法。

3、选方法要考虑目标要素

教学目标是教学任务的具体化,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合不同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每一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目的和任务不同,就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要选择与教学目和任务相适应的,能够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为了使学生形成技能和技巧,就要运用练习法;如果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发展智力,则应采取谈话法、讨论法;如果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则应采取书面作业的练习方法。

4、选方法要考虑其功能、适用范围和条件要素

6.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科学教学思考 篇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热词.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我们要将学生培养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那么,对于初中科学学科而言,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呢?下面结合“巧妙判断导线首尾”的探究实验谈一些笔者的思考.一、提出探究问题,供给探究器材

1.提出探究问题.学校有一束电缆线,该电缆线内部一共存在同一种颜色的三根导线,导致从黑箱的外侧无法判断哪两端是属于同一根导线的.这一束电缆线相当长,一端在校门口,另外一端在实验室.请大家根据平时课堂上所学,想一想有没有方法将这三根导线的端点进行区分.写出你的探究方案,然后我们一起来评价,看谁的方法巧妙.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最佳方法是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用于探究与解决实际问题.该问题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又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同时,能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学习的价值,促使学生养成用科学的思维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2.供给探究器材.模拟那束电缆线的黑箱(在黑箱的内部设置三根导线,黑箱的外侧各设置三个接线端),干电池(1节),小灯泡(2只),开关、导线若干.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器材的给定,能将实际问题模型化.从提供的器材来看,都是学生熟悉的实验器材,而且操作简便又不失对实际问题的模拟.除了用实验室器材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自制低成本实验器具进行探究活动,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二、定制探究目标,明确评价要点

没有目标的探究势必没有太多的体验度.在明确的探究目标下,向着目标有序推进,不仅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能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并在探究中提高能力.对于具体的探究活动而言,探究目标应围绕着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提出科学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探究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的探究过程.那么,如何评价学生完成探究目标的状况呢?笔者结合探究内容设置评价要点,便于考核与评价学生的探究过程,使学生通过评价来了解自己的探究成效,并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巧妙判断导线首尾”实验,是一个应用简单电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性实验.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实验探究过程中的评价要点,笔者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设置.(1)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能否形成一个正确的电路;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最优方案.(2)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能否按电路图连接成正确的电路;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如开关是否先断开;是否体现良好的实验习惯(如是否检查电路,实验完毕是否整理器材等);能否列表格记录实验结果.(3)表达交流与相互合作.能否在实验报告中清楚地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能否在讨论方案时相互启发;能否在实验中相互协作;能否对实验结果共同分析;能否在汇报交流时相互配合.三、设计探究方案

这是一个黑箱模拟实验.实验设计思路,可以从黑箱到白箱再到黑箱.设计实验方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①用导线把端点短接,可以同一侧的两个端点或三个端点;②用一只或两只灯泡,如两只灯泡,可以在同侧或异侧;③灯泡与电源可以直接连接和不直接连接,可以在同侧和异侧.1.常见方案的设计.方案1:如图1,用导线连接1和2两端,然后分别在4和5间、4和6间、5和6间串接电源和灯泡,灯泡亮时,3端必定与右侧空端为同一导线的两端.然后用导线把1和3端连接,用同样的方法判断出另一导线的两端.结果与分析:由表1中①②③可知,3和4两端属同一导线;由④⑤⑥可知,2和6两端属同一导线;由⑦⑧⑨可知,1和5两端属同一导线.只要实验操作前6步,就能判断出三根导线的首尾.方案2:把灯泡接在1和2两端,然后分别在4和5间、4和6间、5和6间串接电源和灯泡.当灯泡亮时,3端必定与右侧空端为同一导线的两端.然后把灯泡接在1和3两端,用同样的方法判断出另一导线的两端.结果与分析: 由表2中①②③可知,3和4两端属同一导线;由④⑤⑥可知,2和6两端属同一导线;由⑦⑧⑨可知,1和5两端属同一导线.只要实验操作前6步,就能判断出三根导线的首尾.方案3:将A、B两只灯泡分别接在1和2端与2和3端之间,然后分别在4和5、4和6、5和6两端间接电池.如果两只灯光都亮,就说明灯泡是串联的关系.通过分析判断出2端必定与此时右侧空端为同一导线的两端.如果A灯亮,B灯不亮,就能判断出另一导线的两端.结果与分析:由表3中①可知,2和6两端属同一导线;由②可知,1和5两端属同一导线;由③可知,3和4?啥耸敉?一导线.只要实验操作前2步,就能判断出三根导线的首尾.从学生设计的探究方案来看,学生思维得以充分发散.虽然说可能还有其他的方法,但是学生在小组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已经有了尝试的意识,而且有一种方案比选和优化的实践体验.除了方案的比选外,我们还可以将问题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如,改变探究条件:如果实验器材中有电压表,但没有灯泡,其他实验器材不变,此时如何运用电压表判断电缆线中的导线首尾?又如,改变探究情景: 如果三根导线中其中一根断线,其他实验器材仍不变,此时如何判断电缆线中哪一根导线断路?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进一步探究与思考.四、教学启示与感悟

7.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些思考 篇七

一、广泛的阅读是触发写作创意和灵感的最好途径

教育教学论文写作最重要的就是创意、灵感的触发, 而广泛的阅读是触发创意和灵感的最好途径, 无数先贤的文章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只要我们在阅读中注意联系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 往往就能获得奇妙独特的创意和灵感。我偶然翻到《读者》里的一个故事:公元前525年波斯国王冈比西斯打败了埃及并俘虏了埃及国王普撒美尼托斯。冈比西斯为了彻底征服埃及的人心, 把普撒美尼托斯和埃及的贵族囚禁在一起, 当他们的女儿们穿着奴隶的衣服痛哭着走过他们面前时, 许多贵族痛哭流涕, 只有普撒美尼托斯无动于衷。随后又有将被处死的两千多名埃及男青年走过, 普撒美尼托斯依然沉默不语。当一个伶仃的老乞丐走了过来, 普撒美尼托斯认出他是原先与自己一起饮酒作乐的同伴, 普撒美尼托斯突然嚎啕大哭起来, 边哭边用手打自己的脑袋。历史学家真实地记录了这个看似不合情感逻辑的事件。情感这个东西, 有时并不太按道理与逻辑运行, 有时情感的流变运行, 不要说旁人不易理解, 就是当事人自己也难以说清道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似乎习惯于以一种有规范的逻辑来实现情感的沟通和交流。在情感教育的实践中, 许多教育工作者也在努力探索, 寻求一种情感交流沟通的规律性。然而人的情感错综复杂, 情感的传达与回馈有时并不遵循一定的逻辑。这样一个故事能很好地诠释这种情感的非逻辑性特征。基于这样的启迪和思考, 就可以联系教育实际中的一些现象, 写一篇文章就不难了。

二、关注同行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独到之处

孔子说:“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他独到的优势和长处, 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特别是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与分析, 对学生的生动引导和启发, 对某一理念的准确贯彻和把握, 往往让人醍醐灌顶, 带动思考, 促进反思, 触发思想灵感的火花。听过一节公开课《捕蛇者说》, 文中借捕蛇者之口交代了捕蛇的辛酸和不幸:“吾祖死于是, 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几死者数矣。”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捕蛇者一家的痛苦呢?老师引导学生去设想祖父或是父亲临终前一天出门捕蛇的情形:祖父 (或父亲) 挥手和家人告别, 祖母 (或母亲) 倚门含泪, 内心深处充满了深深的担忧, 也许每一次的告别都是诀别。当暮色渐渐降临, 犹如家人心头的阴影愈来愈浓……当一家人跌跌撞撞在山林间找到祖父 (或父亲) 已经僵硬发黑的尸体, 心中长久的担忧终于变为了现实……几个同学的想象描述, 老师的渲染, 让在座的学生无不悚然动容, 心有戚戚焉。这当时就给了我极大地震撼, 也让我有了这样的思考: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必须以文本为基础, 但仅仅局限于文本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借助文本,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从而真正领悟文本的神韵和魅力。这些思考和触动不就是最鲜活的教育教学写作素材吗?但这里要提醒一句:学习他人、借鉴他人, 是为了提高自己而不是变成他人, 一定要珍视自己在教育教学研究和思考方面的个性化。

三、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著名音乐家谭盾初到美国因生活所迫和一个黑人琴手在一个繁华的街区卖艺, 不久谭盾去大学进修深造。十年后已经是著名音乐家的谭盾在当年“最赚钱的地盘”上又遇见那位黑人琴手。黑人琴手的脸上一如往昔地露着得意、满足与陶醉的神情, 他很热情地跟谭盾打招呼:“兄弟, 好久没见啦, 你现在在哪里拉琴啊?”谭盾说出了一个很有名的音乐厅的名字。黑人琴手又问道:“那家音乐厅的门前也是个好地盘, 也很好赚钱吗?”“还好, 生意还不错!”谭盾没有细说, 只简单地答道。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谭盾和黑人琴手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你欣赏哪种生活态度呢?请简要谈谈你的感受。这题目很能反映学生对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学生们的答案却出乎意料的一致:欣赏谭盾的生活态度, 因为他面对生活是一种积极进取、永不满足的态度。以我所执教的两个班级为例共114人, 只有一位同学欣赏黑人琴手的生活态度, 他这样写道:我比较欣赏黑人琴手对待生活的态度。虽然他的职业并不是太好, 生活也比较艰苦, 但他没有多少压力, 很乐观,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就是这样。也许他对这位黑人琴手的人生态度理解并不深刻, 但让人欣慰的是毕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看到了不同的选择, 即使这声音很小, 很微弱, 还很稚嫩。作为老师我不禁深思———难道我们的人生只有一种选择?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选择竟是如此一致?我们的教育应该平和地告诉我们的孩子:人生有很多种选择, 我们很多人都会成为平凡普通的人, 也许这样会让更多的孩子成为幸福的平凡的普通人。可以这样说, 这样的思考本身就是教育教学写作。

四、重视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关于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怕写, 老师怕改, 作文指导和训练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实效性。如何才能打破这块坚冰呢?首先要破除大部分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 那么老师对学生习作的指导和训练就要追求趣味性———学生高兴写;追求简明性———学生容易写;追求操作性———指导学生这样写就能写好;追求明确性———学生知道写什么;追求系统性———学生经过系统的有层次的训练不断进步。每一点都可以成为一个深入研究的课题。这些困难往往是一座座有待开发的宝藏, 只要用心研究就会发现里面大有文章可作。其实在这些问题和困难面前, 我的思考是有限的, 但我意识到这些问题和困难对于教育教学论文写作是极为丰富的素材库, 值得每个人好好思考和研究。

摘要: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有许多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内容, 而这些正是教育教学写作的源头活水。

8.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些思考 篇八

一、构建教学情境,营造生成学习环境

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真实情感的感受与体验,要想科学知识的学习效果达到最好,则初中科学教师必须积极构建教学情境和营造生成学习环境,还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情景诱导。情景诱导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开拓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初中科学教师在对科学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以内心情感为基础,通过相应的导入方式构建出科学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堂环境和生成学习环境,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此来提高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并提升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浙教版初中七年级科学教材目录中,学习到第四章第五节的“物质的溶解性”时,科学教师积极创设以下情境:在10毫升清水中分别滴入NaCl、KNO5和Ca(OH)2,这三种物质溶剂种类相同,保持温度相同,但溶质的种类不同。在清水内将这三种物质充分溶解,并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对与溶解性接近的词语,以此来理解溶解性的概念。这样积极构建教学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科学知识学习的参与度和兴趣,更有利于初中科学教师营造良好的科学课堂氛围。

二、进行弹性预设,奠定生成教学基础

初中科学教师奠定生成教学的基础主要是通过在课堂教学前对科学课程的标准进行解读,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进行弹性预设。所以科学教师更好地实现弹性预设、奠定生成性教学基础的主要方式为: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后,科学教师再精心地进行弹性预设,使课程教学设计达到指定的目标,并对所要达成目标的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后果做出分析与讨论,以此为生成性教学储存足够的空间,使其充分发挥效能。如在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目录中,学习到第二章“牛顿第一定律”这一内容时,科学教师可以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准备好实验小车、碗、清水,邀请两位学生进行全班示范,把一碗水放置在小车上,保持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摩擦力。当碗与清水处于静止状态时,碗里的水也保持不动,当学生突然拉动这辆小车时,碗里的水因为固有的惯性往后方洒出;当碗与清水保持匀速运动时,碗里的水又保持了原有的固定状态。这时教师先抛出生成性问题,例如:为什么水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呢?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与预测,提出了“水与小车之间存在力或者惯性”,最后通过具体的研究证明,发现“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状态或者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强迫它改变了这种状态”。又如,当学习到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天气与气候”时,科学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找好最近几天当地的天气与气温状况,并根据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分析,之后可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大胆推断与假设,即“明天的气温大概为多少度”及“未来几天的降水状况”。通过这样的弹性预设与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三、鼓励自主探究,培养生成学习习惯

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谨记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和主体地位,主动引导与激励学生大胆提出高质量的生成性问题,并针对其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与自主学习,培养出生成学习的习惯。如在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目录中,当学习到“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这一课程内容时,科学教师可以“金属钠”作为例子,把金属钠放置在水面上,看到金属钠不但迅速浮起,而且快速熔成小球,发出一些微声响,这样的状态结束后教师再往金属钠上滴酚酞,发现酚酞迅速变为红色。这时科学教师可向学生抛出问题,如,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什么?当钠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时,有学生会产生疑问,可能是生成的其他物质才使钠浮在水面上,科学教师便可以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开展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对产生的质疑进行自主研究与探索,然后再对学生生成的信息进行一定的总结与提炼,把实践目标、实践过程与实践结果转变成全班同学共同的精神财富。科学教师树立这样的教学意识,不但会让教学环境民主化、和谐化和宽容化,师生之间处在平等地位,而且会营造一种轻松欢乐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有助于生成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促进互动交流,实现动态生成过程

生成性教学的主要来源便是科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和互动往来。在实现教学课堂动态的生成过程中,不仅仅是科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还可以有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向其他人发出信息等。课堂教学过程是科学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研究科学新知识、课程内容生成的过程,所以要求科学教师在课程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和学习程度的变化,适时适当地调整好教学环节与教学进度,这样才能达到动态生成的目的。如在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教材目录中,学习到“摩擦的利与弊”这一内容时,科学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两组,其中持“摩擦的利方面”这一观点为一大组,反之,持“摩擦的弊方面”这一观点为一大组,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后通过小组讨论与团队合作的方式,收集并整理好关于摩擦力的实际案例与数据资料。科学教师再利用课堂中的10~20分钟,让学生在讲台上进行演讲,底下的听众可随时提出质疑。通过这样的做法不但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感情,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科学课程的兴趣。

综上所述,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和主体。生成性教学课堂的主体为学生,课堂环境是科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的平台和位置场所,是灌满科学智慧与探究激情的综合性生成过程。本文就初中科学如何实施生成性教学提出了具体策略,即构建教学情境,营造生成学习环境;进行弹性预设,奠定生成教学基础;鼓励自主探究,培养生成学习习惯;促进互动交流,实现动态生成过程。除此之外,初中科学教师还应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课堂驾驭能力,依靠个人机智积极应对生成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困难,为生成性教学提供足够的预留弹性空间。

参考文献

[1]葛先园.试论研讨焦点事件对培养法科学生生成性思维的重要性[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4:74-76.

[2]张德良,石萌,张峰,张小敬.回归武术之本真:再论我国学校武术课程设计[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02:137-142.

9.关于法商结合的一些思考 篇九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法商结合的时代”这是孙选中院长11月28日在中国政法大学“开创法商管理新时代”论坛中所提到的理念,纵观这个商业竞争激烈的时代,商业行为离不开法律的应用和规范,法律也寸步不离地在影响着商业行为。基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这种需求,商科院校所培养的法律人才必须是法商结合的人才。那么,什么是法商结合,我们所培养的法商结合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高等教育应该怎样构建法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面将就这些问题展开一些思考与讨论。

1.“法商结合”结合的究竟是什么?

既然叫做法商管理,顾名思义是法学学科与经济管理类学科的结合,这样全新的学科模式尚在摸索阶段,我们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相互结合融会贯通,这种结合不仅仅是知识的结合,更是思维的结合。法律思维讲求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如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理念等。商事思维则是指按照商人的理念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商事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

在实际问题面前,仅有法律思维或者仅有商事思维都是不够的。培养法商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尤其要注重融合“法”和“商”两种思维这样,在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知识的同时要具备过硬的法律知识功底(尤其是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的民商、经济法律知识),在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同时要兼顾合法性问题。具备这样法商结合素质的人才才能够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培养出真正的法商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必然要求我们的学生在思维、观念层面上有所突破,决不能局限于“法”和“商”两种知识的简单相加。

2.如何处理教师知识结构单一与学生复合能力间的矛盾?

培养法商结合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课程教学改革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充分发挥我们政法院校的学科背景,利用现有师资优势,进行法商结合办学特色的课程教学改革,是实现法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

在现有基础上完善法学教师的商科知识结构。要把学生培养成法商结合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必然要求专业课程的教师具备扎实的“法”和“商”知识结构。胜任法学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在不断提高自己法学专业理论素养、紧跟法学前沿的基础上,还必须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商科知识结构。相应的,也应将商科教师引入法学学堂,在原有知识体系上不断扩充完善,使其各有侧重所有所长但不至于知识体系过于单一。

10.关于高考加分的一些冷思考 篇十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都命中高考加分”,2011年4月21日的南方周末似乎又“闯祸”了,因为它再次提起了“高考加分”这个与我们“和谐社会”十分不和谐话题。前几年中青报做了一回“watchdog”,连续报道了很多关于高考加分沦为特权的工具,制造新的社会不公之后,一度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甚至迫使教育部和某些省市调整了加分政策。但是几年过去了,公众的热度过去了,于是各种加分丑恶内幕再次出现,并且愈演愈烈,各种“天才”大爆发,让我们不禁要问:“高考加分,你是举贤不避亲呢还是为二代们准备的高考高速列车?”

相比起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取代察举征辟(推荐制),现代的高考取代文革时期的推荐、评审制这种监督乏力的社会人才选拔制,“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应该是相对来说最好的方式了,至少它对咱普通老百姓来说是最公平的。然而,高考还是留了个“后门”——加分。高考加分本是国家为照顾特殊人群出台的高招政策,符合条件的高考考生可以在分数线以下按照规定的分值降低录取。高考加分政策是高考中的特长生加分政策,是为了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参加高考的学生拥有体育、文艺等方面的专长,又经过了专业部门的测试,在考试成绩之外给予一定的加分,是在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下,鼓励学生注重全面素质提高的一项措施。获得高考加分资格的考生可以享受增加20分、10分或者优先录取等不同档

次的投档照顾。然而,现实的社会总是比我们的高层们想象的要重口

味得多。一位家长说:“如果把高考比作一次赛车的话,能享受加分

待遇的学生就仿佛搭上了运动性能卓越的跑车,他们在高考的跑道上

尽情狂奔,而无法享受加分政策的孩子就只能驾驶着自己性能平平的汽车,甚至是老爷车在高考的跑道上吃力地前进,谁不希望自己的孩

子能坐上跑车呢?”于是,各位考生和家长们硬是削尖了脑袋想在“加

分”上面做点文章,以便自己能“赢在起跑线上”。照顾少数民族的加分还情有可原,但是以贬低应试教育的办法、打着所谓素质教育(其

实根本不是)旗号的一类加分,实则是有权势钱财者为“出身教育”

开拓的另一条通道。

人才是一个国家民族生生不息,昌盛繁荣的命脉,而人才的选拔

制度则关系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力,是国家力量的基石。建立一套

完整的在纵深和横向上都适合国情人才选拔制度至关重要。中国皇权

制度能维系两千余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隋唐以后建立起比较

严格而公平的科举制度,给贫寒子弟提供了一条走向社会上层的通

道。否则,如果延续魏晋时期的察举征辟,“门阀制度”盛行,“下

品无豪门,上品无寒门”一定会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我们不是没有

这方面的教训的,文革期间,依靠“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等荒谬的方式“选贤举能”,造成了社会人才的断层,给

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不可估计的损失。文革结束,高考恢复,咱们的普

通老百姓是拍手称快啊,不为别的,这是老百姓“光耀门楣”的唯一

途径。是的,高考发展到今天是存在着种种弊端,比如深陷应试教育的泥潭,是需要修正和完善。但是,决不能采取例如“高考加分”这

开历史倒车的方法。据了解,高考加分名目繁多,除了教育部统一规

定的项目外还有各省市自己的一些相关规定,而这些所谓的自主规定

也就给一些别有用心者找到了漏洞,提供了机会。南方周末在本期报

道中称“折算下来,她练了6个小时就创造了速成国家二级运动员的记录”,这种“天才”恐怕在世界的射击界都找不到第二个吧,贵州

招生办这个玩笑开大了。而更匪夷所思的事还不少,中国青年报记者

李斌和万兴亚在统一测试现场看到了许多可笑的场面:13秒7是跑

100米的合格成绩,但有考生跑出了21秒34;在转身腾空踢腿的时

候,一名将要进行武术测试的女生差点倒在地上,然后忘了下一步应

该怎么做;女子铅球达标线是9.8米,一名白白胖胖的女生扔出了

3.84米„„这种“天才”也是可以成为国家二级运动员的?“加分”

背后巨大的利益关系也许可以解释这些“天才们”的来源。有的人说

高考加分的政策的初衷是好的,只是执行时出现了各种问题,才让有的投机分子有机可趁,只要加强监管,这种现象是可以防止的。可是,前几年我们也是这么认为的,我们的各级教育部门也都做出了相应的反应,可是结果呢?马克思说的好——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利益存在,他们就会冒百分之百的危险,09重庆文科高考状元民族问题是一个

悲剧,现在的贵州射击他“天才大爆发又是一个悲剧„„釜底抽薪要

从根本上入手,或许只有废除加分政策才能从根本上防止高考加分舞

弊现象,才能还咱老百姓一个真正公平、公开、公正的高考,才能为

11.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些思考 篇十一

一、科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

1.习得性无助感的形成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被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当个体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时,会导致学习与生活中积极主动性的丧失,这将给其一生的发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

关于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塞利格曼认为其形成可分为四个阶段:(1)获得体验。该阶段个体努力进行反应却没有结果,在这种状况下个体会体验各种失败与挫折。(2)形成失败与挫折的基础上的认知。这时个体会感到自己对外部事件的主观反应与结果没有关系,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的认知,逐渐形成无助感。(3)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结果不可控”的认知和期待使个体觉得自己对外部事件无能为力或感到无所适从,觉得即使努力也不能取得成功,这时导致无助感的扩展。(4)表现出动机、认知、情绪上的损害。还未进入某些知识的学习,已经心生畏惧,无法体会新知识的吸引力,无法开展主动学习,进而影响后来的学习,长此以往转化成性格上的自卑。至此这种消极的学习心理已经形成。

2.科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生成

根据塞利格曼关于习得性无助感的过程分析,我们大体上可以描述出初中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一般形成过程。首先是获得科学学习挫折的体验。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大多是以小学科学学习中对自然界的形象、感性的粗浅认识为起点的,在初中的科学学习中逐渐遭遇到了需要理性分析的几个学习难点,这些困难累积起来使得部分学生无法从科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反而带来了挫折体验,学生为了不再体验到这种挫折感,便产生了对待科学学习的退缩性行为。其次,是在体验的基础上对科学学习进行认知。由于初一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当他们面对“测量中的估读问题”、“月相的形成”、“地球的公转原理及产生的自然现象”、“时区和日界线的换算”等上涉天文下及地理的综合科学问题时,往往不善于分析造成自己科学入门困难或失败的实际原因是什么,在归因时不免会认为是由于自己学习能力低下、理解能力差才导致自己学习科学困难,继而形成了“我学习能力低下、理解能力差”的认识,而不知道有些知识本身被初次认识时确实有难度,而且这种认知难度很大程度上跟个体的知识起点有关,但这种知识起点的认知范围是可以随着生活经历的丰富不断补充和扩展的。因为能力是不易改变的,这样他们就把学习科学看作是不可控的,“科学我肯定学不好”,于是,学习科学的习得性无助感慢慢形成。由于学生长期没有达到预期学习目标,屡次遭受失败的挫折,产生消极认知,这种消极心理一旦形成之后,将直接导致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学习动机的降低,他们将害怕科学这门学科,而越是这样,学生就越无法通过正常的科学学习来消除实际在科学学习中难免遇到的知识难点所带来的挫折体验,而越无法消除挫折体验就越会害怕科学学科的学习,这就慢慢形成了一个难以摆脱的消极心理怪圈,导致科学学习入门受阻。

对科学教学而言,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在动力。本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但是初一科学每一块学习内容和训练的侧重点都是有所不同的,有些内容其要求高于部分学生现有科学知识的经验和水平,对于学生原有的常识性的了解作了一定知识性的深入。因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暂时的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学会归因、积极寻找对策,对于科学学习暂时困难的解决、挫折感的消除以及科学问题分析能力的提高无疑是最重要的。而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发现,导致部分学生产生科学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的最根本原因恰恰是他们在遭遇科学学习挫折时的不正确归因,将造成挫折的原因消极地归于个人能力问题,对挫折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这些学生之所以会对科学学习困难归因失当,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学生的科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较弱。不少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原有认知水平跟现有知识之间有稍大的落差,暂时造成成功经验较少,难以对科学学习产生较强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不能客观地认识到自己在科学学习中的实际困难,对自己的科学学习潜力和实际水平评价过于消极,造成科学学习自我效能感低。(2)过于功利化的科学学习思想。由于科学学科在中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学生提高成绩的愿望比较急切,但暂时对学习科学的方法还未找到门路,学习效果不理想,失望情绪由此产生。(3)教师教学的不得法。有的教师过分追求科学学习训练的强度,不顾实际地提出过高的知识要求,不注重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的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存在“做探究不如看探究,看探究不如讲探究”的想法,奉行“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的应试教学模式,远离科学教学的全面提高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宗旨。上述几方面的因素促成了部分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生成。

二、科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消除对策

1.学会正确归因,构筑科学学习的成功的自我评价

学生对科学学习困难的不正确归因导致其习得性无助感的生成,造成他们学习积极性下降,对科学学习畏难、惧怕,因此有必要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地归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在失败时把原因归于自己努力不够或者方法不对头,相信努力与结果之间具有必然性,那么在面对失败时便不容易灰心丧气,而是会积极思考、寻找成功的方法,继续努力,表现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养成主动乐观的良好心态;而如果将失败归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则容易产生无能为力的无助感,致使动机下降,情绪抑郁,表现出被动消极的学习态度。因此,作为学生心目中的知识权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和承认自己的努力,关注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策略,因为努力和学习方法的选择是自我可以控制的内部因素,是可以改变的。当学生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不够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强化、肯定;当学生将科学学习成绩不良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时,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将之归因于学习方法和努力程度,告诉学生失败只是因为你的不努力或者学习方法和技巧有问题,让学生相信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这个目标,目前的失败只是暂时的,是个人的努力还不够或没有掌握好正确的学习方法。此外,教师对待学生的努力要给予及时的反馈,告诉他们努力获得了相应的结果,使他们不断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这样,他们才能从无助感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学会考虑如何提高水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使用各种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坚持努力去取得进步。

2.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增强科学学习自我效能感

习得性无助感的形成与习得过程中的失败、挫折体验有关,如果会正确归因,失败可以是成功之母,但这对于心理年龄还不太成熟的中学生却未必适合,因为在他们看来,任何失败都是百分之百的否定。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应该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并能通过科学学习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这就要求教师,第一要转变教学观念。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科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科学教学观。第二,同时讲究教学的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拨时重在创设特定的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的环境和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第三,在学习科学知识过程中诱导学生的探究欲望,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我爱学习”。第四,评价时重在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亮点”,多鼓励,并给予及时的肯定,不采用挖苦讽刺或者漠然处之的消极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科学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他们对科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当学生逐渐养成自己的科学学习心理品质,科学学习对他们而言就是一件充满快乐的创造性活动而不是精神上的痛苦煎熬,他们就能够理性地充满信心地对待、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实际学习困难。

3.解决实际困难,切实提高科学学习水平

通过增强学生的科学学习自我效能感,创造消除科学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的可能性。但是科学学习习得性无助感是学生在多次遭遇到科学学习困难后产生的,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解决这些现实的科学学习困难的话,这种挫折感就难以真正得到消除,那么学生也就难以真正从这种科学学习的心理窘境中解放出来。因此,教师还必须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实际困难,切实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科学学习任务一致的情况下,不同能力起点的学生,他们所存在的科学学习困难是有差别的。事实上,学生对于一个具体的科学学习任务并非真的是一无所知。因此,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科学学习困难,教师更重要的是要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来引导、激活学生原有的科学知识积淀,诱导其知识和能力向新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顺利迁移,有效地解决科学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当然,在完善学生科学学习能力结构的过程中,教师绝不可越俎代庖,或采用“一刀切”的办法,否则,不但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科学学习习得性无助感,反而会诱发他们科学学习的依赖心理,压抑他们的创造性和探究的欲望。

12.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些思考 篇十二

一、初中数学课堂的基本概况

初中数学较小学数学的难度大, 更具有理论性与逻辑性, 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共同构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校组织教学的关键和主要形式, 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初中数学信息、培养数学基本技能和数学素养、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的基本原则, 遵循数学教学的规律, 按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方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的一种课堂形式.

高效初中数学课堂的构建能够充分地利用资源, 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 更加容易实现教学的目标.

二、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存在的基本问题

1. 大多数初中数学老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 满足于现状, 不致力于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水平, 认为初中数学的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各种考试, 能够升学就足以. 教师在讲学的时候按照课本教学, 甚至备课这一环节也被省略了, 在讲课的时候随便应付, 只讲解课本上的理论公式、定理、案例, 最后完成课后作业就行了, 导致学生只会套用, 不会随机应变、举一反三,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2. 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都不一样 , 但是许多老师采取一样的教学方法, 在讲解知识的时候没有照顾到理解能力差的同学, 这就使得学生之间的课堂学习差距加大, 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这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3. 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 学习的兴趣不浓 , 认为学习很枯燥, 这些学生很有可能扰乱课堂的教学秩序, 不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 降低了课堂的效率, 不利于教师进行管理.

4. 课堂的互动活动少 , 大多数是老师授课 , 学生听讲 , 学生没能融入到课堂中去, 使得学生上课更加容易分心与走神, 上课时的积极性不高, 对老师的依赖性大. 老师的这种方法, 大大地限制了学生开创性思维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探索与讨论问题.

三、解决构建高效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问题的基本措施与策略

1.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 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向新型的教学方法转变,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教师应当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的基本原则, 遵循数学教学的规律, 按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方案和备课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总结, 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来改进教学方案, 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加能够实现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与数学素养, 最终达到构建高效数学教学课堂的目的.

2.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与理解情况进行教学 , 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初中数学知识, 让理解能力差的学生也能够理解数学理论知识, 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增强学生的信心.

3. 教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造情景教学, 是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各种知识点与理论知识和概念、法则, 让学生能够更加形象的认识抽象知识,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4.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安排教学的互动形式 , 让学生能够融入到数学课堂中来, 积极的参与其中. 教师还应该精心布置作业, 启发学生的探究与分析, 让学生积极思考, 提高学生的与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提高课堂的效率.

四、结论

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能够提高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利用率, 能够促使学生数学学习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率. 这一系统的课堂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中去, 师生共同构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 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的质量, 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进度

参考文献

[1]孟小娟.浅谈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J].语数外学习 (初中版下旬, 2013 (8) .

[2]杨财港.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陕西教育 (教学版) , 2012 (11) .

[3]张新.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育策略探讨[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 , 2010 (4) .

13.对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十三

摘要:初中科学是初中的一门综合学科,强调让学生了解科学概貌,感悟科学探究过程,认识观察实验方法。在科学教学时,要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在师生互动的课堂中,用丰富的科学事实带给学生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让学生喜欢科学,会利用科学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本文结合自己过去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对初中科学教学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初中科学 课堂教学 学生兴趣 有效性

一、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在课程设置上,科学课程设置在6~7年级,它是小学1~5年级的自然科学启蒙教育走向初中8~9年级的分科(物理、化学、生物)科学教育的准备和过渡。在内容上,它是小学1~5年级自然科学的延续,又与接下来8~9年级的分科(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相关联。在教学中,要把握它的承上启下作用,不让学生感觉到仅仅是对小学自然科学的重复,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又不使教学难度化,让学生失去学习科学的信心。基于此,需要教师明确科学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做到准确把控,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所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二、依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六七年级的学生一般12~13岁,正处在儿童向青年过渡的少年时期。他们生气勃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中学的一切都使他们感到新鲜、快乐。但进入中学后,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接受一些直观、感性的知识,而要通过识记和运用把这些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为更加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使学生成为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清楚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比如学习光年时,练习册上有道题目问:四光年相当于多少千米。这里计算是9.46×1012=3.78×1013,而很多同学写的答案却是:37.8×1012。不清楚他们怎么会这样错,这就是基本的科学记数法呀。带着不解我向数学老师请教,得知科学记数法还没有学,但接下来的数学课就会学到。于是在等待他们数学课上学过这个内容后,我再安排让学生订正练习册,这次大多数学生都是做正确了。所以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特点,碰到学生不懂的内容,可在教学中进行适当补充或对教学内容适当的调整。

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用学生可接受的方式,把知识呈现出来。如在学习《海底世界》一节时,课本上用一个表格来说明“无论纬度的高低,海底表层的温度都在5度以下,都是非常寒冷。”若把整张表格直接呈现,大部分同学读起都会有些困难。于是我就对表格进行了拆分,先从引导学生看懂表头开始,再逐渐呈现不同纬度的温度,让学生一一回答。这样一来,学生们很容易就得得出结论了。再比如在《循环系统》的教学过程中,课本上心脏的结构图较为复杂(如图一),学生学习时抓不住重点,难以掌握。为了帮助学生对心脏结构的直观认识,我绘制了心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二)。通过示意图,直观的展现了心脏的结构,学生也就不再感觉这个知识点复杂难懂了。运用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让教学处于“最近发展区”之中。这样通过给一些难点知识铺设“台阶”,让学生感觉到“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新的知识,不但激发学生的热情,又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三、注重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战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是学生积极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知识的过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有效解决教学任务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学习的自主性和多样性,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乐趣和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养成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1、精心设计科学的第一课

14.关于征地拆迁扫尾工作的一些思考 篇十四

2011年3月底,高新区管委会组织2009年进入高新区工作的员工下基层锻炼,我是其中的一员,被分配到高新区拆迁扫尾指挥部第七期征地拆迁扫尾组工作,担任协拆员。

从2011年4月1日至今,共下户接触了8户七期剩余拆迁户。完成拆除其中2户,与剩余拆迁户接触过程中,我有过疑惑,有过思考,也得到了一些经验。

当我被分配到扫尾组工作时,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我要与“钉子户”打交道了,在以往电视网络得出的“钉子户”印象是蛮横、不讲道理而且固执的。然而,通过与拆迁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交流,通过与剩余拆迁户的接触,我改变了对“钉子户”的印象,觉得他们是“可敬、可爱、可怜”的一群人。所谓“可敬”,表现在他们为了高新区的发展建设,为了经济发展,愿意背井离乡,愿意离开自己耕作劳动一辈子的土地,搬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失去工作。尽管可能得到了一些经济上的补偿,对于当地勤劳的劳动者,这无疑需要作出非常大的牺牲。所谓“可爱”,表现在当拆迁组工作人员上户时,他们不但没有恶意抵触,而且非常好客,把平时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的东西拿出来招待我们。所谓“可怜”,表现在他们对拆迁的认识存在问题,千方百计的想多弄钱,而不管政策允不允许,其利益诉求能不能实现。

在征地拆迁工作过程中,通过与拆迁户的沟通了解,发现以下问题:第一、某些拆迁户尤其是剩余拆迁户在沟通的时候习惯隐藏其真实想法,当拆迁工作人员问及其利益诉求时,他们习惯通过另外的诉求隐藏其真实诉求。第二、某些拆迁户存在一定程度的精神疾病,与其沟通存在问题,例如:有个别拆迁户表示要近百亿的拆迁补偿费才肯拆迁。第三、个别拆迁户不愿意配合拆迁工作人员工作,当拆迁工作人员与他们谈及拆迁问题时,他们不是默不作声就是情绪激动甚至破口大骂。第四、拆迁户拆迁后搬入新居,城市化后,他们失去了耕地,失去了工作,而手头上有一笔钱,他们相对的缺乏理财观念和方法,他们把这笔钱用于购

买汽车之类的消费品,或者甚至一场豪赌输得干干净净,如何对拆迁户进行理财指导、心理指导,如何为拆迁户安排失业失地后的工作,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五、剩余拆迁户对拆迁补偿预期过高,或者说利益诉求过高,而拆迁工作人员只能按政策提出补偿方案,两者存在矛盾导致拆迁工作无法顺利完成。

对拆迁工作以及拆迁户慢慢熟悉以后,我在工作之余开始了一些思考:“政府为什么要进行拆迁?”,“拆迁户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拆迁工作该如何完善?”。

对于这三个问题,我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拆迁工作是国家完成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步骤。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中国农村还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进程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政府通过“土地出让金”以及“税金”的形式卖地,从民间吸收大量资本,进而把这笔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拆迁以及招商引资,于是,扩大了城市的规模以容纳更多的城市化人口,引进更多的企业为城市化增量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在政府的这三项工作中,“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和“拆迁”工作是“招商引资”工作的基础。而“拆迁”工作又是最关键最困难的工作。

第二、拆迁户问题的本质是恐惧加怀疑:“拆迁失地以后收入来源的恐惧”以及“拆迁补偿是否公平的怀疑”。客观的说,拆迁完成后,拆迁户的物质财富将会有一个质的提升,绝大多数拆迁户在心里是很欢迎拆迁的。然而,大多数拆迁户从小生活在相对偏僻的农村,缺乏谋生技能与理财手段,正是因为这种技能和手段的缺失,导致拆迁户产生一种担心,即手握一大笔财富又缺乏谋生技能与理财手段的自己能否让财富越来越多,还是坐吃山空再多年以后穷困潦倒。拆迁户对“拆迁补偿是否公平的怀疑”是很容易理解的,谁也不愿意自己吃亏,对于拆迁户来说,互相之间会有很多补偿数额的比较,补偿少了,对拆迁户来说,不但是物质的损失,更是面子的损失。

15.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些思考 篇十五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

物理学研究的是关于物质的基本性质和能量转换的系统知识。物理的教学包括物理知识教学、物理能力培养和物理方法教育三部分,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重视了物理知识的教学和物理能力的培养, 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物理方法的教育。其实物理教学的三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在教学实践中这三者不能独立进行。方法教育比之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 在表现形式上往往较为含蓄, 但它处于更高的层次, 它是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骨架和指南。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能否自觉地把物理学方法的教育渗透、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分类和统计

1.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类别

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因素可归纳为三类:物理方法、思维方法、数学方法。每一类又包含若干具体的方法, 如下图所示。由此, 物理方法教育、物理知识教学和物理能力培养互相联系, 构成中学物理教学的全部。

2.初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物理方法统计

初中物理教学中获得知识的物理方法主要包括8种物理方法

初中应用知识的物理方法在课标中出现次数的统计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建议

首先, 不少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时, 往往只注重结论, 忽视过程, 记笔记也只记黑板上的条条杠杠。这样所学到的必然是死的物理知识, 不利于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在教材中涉及到概念及引入规律教学时, 我们可以模拟物理学家的探索过程实施教学。其大体顺序是:提出问题、引起猜想、观察实验、分析推理、归纳总结。例如在压强的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明确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并让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是否正确, 需要实验证实, 进一步让学生考虑两个因素对压强的影响又该如何研究?再提出控制变量法, 再经过归纳总结得到压强的定义。这样模拟科学家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体会与学习物理学方法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 对于有些物理概念的建立, 我们还可以用归纳、概括、抽象的方法。比如要建立“力”的概念, 教材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中先举了几个有力发生的例子, 然后和学生一起归纳, 通过抽象、概括, 把“推、拉、提、压”等现象的本质归结为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入“力”的概念。

再次, 物理学的方法教育有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两种。对于初中学生, 考虑其接受能力, 再加上课堂教学时间紧, 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方法应当以隐性为主, 不必对所用到的科学方法的内容进行解释 (少数除外) 。另外, 有些方法的理论较难, 学生不易接受, 如果处理不当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长期坚持用正确的方法来研究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能潜移默化, 使学生逐步掌握物理学方法。例如力学和电学综合题的分析和解题方法, 对学生来说, 一直是个难点, 学生不太可能一次掌握。我们可以在研究力学问题时, 按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建立模型, 然后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过程, 画出受力示意图, 最后选择合适的的规律列方程并运用数学知识解方程的思路进行分析, 长期言传身教的结果是学生必然掌握了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再如研究电学问题时, 坚持按分析电路特点及变化过程, 画出各种情况的分析电路图, 然后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电学规律建立方程 (组) 的正确方法进行, 这对于学生是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长期下来学生必然掌握了这些重要的方法。

第四, 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就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观察的方法。学生观察物理实验不能像“看戏”一样, 仅仅觉得好玩就行了。而是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一次物理实验的许多现象中有目的的观察主要的现象, 并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逐步推理得到该实验的结论。当然要想得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还需多做几个实验或多举几个例子归纳总结, 从而由特殊到一般得到实验结论。那种只看表面现象, 就死记结论, 忽略过程分析的方法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例如在《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节的压缩空气点火的演示实验中, 学生能够观察到棉花燃烧的实验现象, 燃烧需要氧气和达到燃点这两个条件是学生所知道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厚玻璃筒内的温度达到棉花燃点的呢?通过分析推理, 学生逐渐认识到这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 使空气的内能增大, 温度升高所致。另外, 再举钻木取火、弯折铁丝、锻打牙膏皮等大家熟悉的例子, 就能归纳分析出对物体做功, 物体的内能增大, 伴随着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这一实验结论。同样, 在演示物体对外做功, 本身内能减少的实验时, 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塞子跳起现象, 但这不是本实验的目的, 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观察到塞子跳起时瓶中出现水雾, 为此, 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去多演示几次, 引导学生观察, 并进一步推理出瓶内空气推动塞子做功时, 内能减少, 温度降低, 使瓶内的水蒸气液化成水雾。

第五, 数学和物理联系密切, 许多数学方法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初中物理中用的比较多的数学方法有图象法、比例法等。

1.图象法是初中物理应用最多的一种数学方法, 在速度、热现象、光学、力学、电学中都有图象教学的内容。图象有简明直观的特点, 用它描述物理规律, 容易被初中生接受。例如:在《熔化和凝固》一节教学中, 在实验的基础上, 得出了图象, 再通过分析与比较, 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2.比例法在初中物理中应用也很多, 所有用公式描述的物理概念与规律, 都有比例法教学的内容。比例法还往往和变量控制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物理量的定义公式中运用比例法时不能违背实际的物理含义。例如在密度、比热、电阻等定义公式中就要注意这一点。这也是物理公式和数学公式相区别的一个地方。

总之, 在物理教学中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 不仅能教给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同时也会逐步养成学生科学的态度, 树立了科学的观念, 而且也训练了学生各种基础能力, 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转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摘要:伴随着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对科学方法教育也在逐步走向深入, 本文就科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及怎样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进行了探讨和例证。

关键词:素质教育,科学方法,物理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袁哲诚著《.物理教学中的人文因素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1997年

[2]张主方著《.物理方法教育内容的构建和实施途径》

[3]张培荣著《.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物理学方法的教育》

16.关于生本教育的一些思考 篇十六

[关键词]生本教育 教育方式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9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通过生本教育的学习,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我们教师不论在理论和意识上要与时俱进,而且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我用生本教育的理念对自己过去的教学理念和行为进行了反思,下面谈谈本人对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用新理念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新课标倡导教师活用教材,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智慧以及情感,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形成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生本教育主要是: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使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学生的亲力亲为,培养他们的社会能力(责任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生本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充分体会到受教育的真谛,享受到受教育的乐趣,从而得到良好的发展。生本教育摈弃学生负担的“六多、一难、一重”。“六多”即辅导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和竞赛多;“一难”即学习内容难;“一重”即学生的心理负担重。我们每位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学习生本教育新理念,并将其渗透于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用爱打造有活力的课堂

倡导爱的教育,激扬学生的生命力,是生本教育的本质。生本教育课堂表现为:学生在课内、课外感受学习的快乐;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争先恐后地举手,自信大方地表达,充满主见而又不失童趣地争辩。一个个“小精灵”都是知识、思想和方法的生产者。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不可或缺,但切勿操之过急。正如郭思乐教授打比方时说:“教师站在小树苗旁,看着那些自己就会长高的小树苗,教师要告诫自己,比起学生能够做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只是选一个地方,帮助它长根,我们不能钻进树木中干预和代替它生长。我们的培育,最基本的施肥和浇水,是对根部来作用,而不是对着叶子浇水、施肥。”教师要用心地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给他们爱的空间,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杜绝歧视、讽刺、体罚等与教学目的相违背的行为产生。教师应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和需求出发,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提供一些学生乐意接受和有参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适时、适当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具体如下:(1)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变“教”为“启”、变“教”为“帮”;(2)学生角色的转变,即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3)教室功能的转变,即变“教室”为“学室”、变“讲堂”为“学堂”。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生本教育把情和把爱融入课堂,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进而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用自己的情感激励学生,以情动人,把笑容和爱心带进课堂,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感受“爱”的滋润,进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用责任心造就学生的未来

生本教育追求的是尊重生命、尊重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生本教育期盼的是让学校不再成为为了升学率而逐鹿的战场,而是成为生机勃勃、生命绽放的百花园;让教师不再是燃尽光明的蜡烛,而是和学生一起成长,脸上洋溢着幸福感的教育工作者。生本教育一切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当然,这需要我们的责任心和实际行动。美国教育家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的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因此,教师要用高度的责任心去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和学习动机,让学生收获学习的快乐,感受学习的幸福。面对学生的学习,教师更要有慢慢欣赏的心态,说负责的话、做负责的事、当负责的人,引领学生走上一段愉快的学习旅程。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课文或批改作业;让学生布置课内、课外作业;让学生出题,考其他同学;让学生当小演员,上台展示情境对话等。尽可能多组织学生参与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效果显著,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基。

总之,通过对生本教育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和体会到,只有不断地学习,接受新思想和新理念,才能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作为教师,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转变师生角色,以学生的成长为己任,为学生的发展奠基,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收获着并快乐着。

17.关于一些个人理财的方法 篇十七

可能很多人看到记账这两个字都感觉没必要,感觉每天的开销都比较琐碎,又很麻烦。但是对一个连记账的人来说,你很难知道你每个月的钱都花在哪里了。如果你不给你的每个月做预算与计划,你就无法存到钱。月光族越来越多就是因为没有每个月的资金开销规划而导致的。解决方法是:用一个APP开始随身记账,了解自己每个月的钱都花在哪里了,了解每个月自己的必要开销是多少,每个月能够存下的钱就一目了然了。

个人理财方法二:合理利用信用卡

合理利用信用卡——就是合理利用每个月的账单期。如果你信用卡刷的得当,你会有50多天的一个账单,但是一定要记住一点的是——在你没有很大经济能力下,千万不要提前去消费,因为这个是要还的。这50多天的一个账单期相当于你的一个免息借款时间,你可以将它投入XX宝或者是短期的P2P平台来进行盈利,但是不要选择高风险的理财方式。

18.关于学校发展的一些思考 篇十八

由于工作的要求和学习的需要,这为一些学校“重新洗牌”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于是一些原来薄弱的学校在奋起直追中崛起,一些原来还算不错的学校在行动迟缓中却退出人们的视野,校干抢抓机遇有所成就者有之,不思进取坐等观望者有之,不顾教育规律盲目实践效益不高者有之----感慨之余,也引发对了学校发展的一些粗浅的思索。

一所学校的发展程度如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常规管理,二是特色发展。在实际的工作中,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常规管理为特色发展提供保障,特色发展促进常规管理前进一步,提高一层。

第一部分对常规管理的思考

学校工作水平低,最根本性的原因是管理的粗放化。“学校无小事事事为教育”,粗放式的管理导致思想松散、责任不清、主动意识不强,更严重的事,这种“粗放”的空气因为“破窗效应”迅速蔓延至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学校整体管理水平低已成事实。要使一个落后的学校成为一个合格的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必由之路。

一、常规工作要主体化系列化

常规工作繁而多,哪个也不能舍弃。但是面面俱到又容易导致哪个都不深入。而某段时期内围绕主题,系列组织,则会使常规工作充满色彩,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在系列活动的组织中,很容易可以集思广益,将活动深入化,能够探索出常规管理中的一些好的方式和方法。

二、制定制度,发挥全体人员的力量促进学校发展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从一个侧面说明校长的核心作用,一个优秀长会将这种核心作用表现在对学校发展的规划和共同愿景的引导上,而不是沉没于事务性行的琐屑常规工作中不能自拔(当然不排除有些校长甘愿将忙碌当成充实的做法)。常规工作要做到精细化,必须发挥学校每个中层管理者的力量,主动积极的工作。首先要有明确的分工,这是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先决条件;其次要利用追问制度强化落实,采取“问题——措施——成效——待解决的问题——预期的目的”,螺旋往复的方式,让每一个细节落到地;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承担责任。校长的跨级指挥容易使中层校干坐等观望或产生抵触情绪,“方式我选择,责任我承担”要成为中层管理者的工作原则。

在常规管理工作中,制定科学有效的制度可以实现上述的目标。下面谈一下关于制度的建设。

好的制度是激发教师积极性,维持学校公平的基础;好的制度不是写在纸上,而是深入人心;好的制度一定代表学校的主流力量,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好的制度因为遵循程序大于正义的原则,从而也就能够使校长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得以解脱。尽管永远没有完全科学的制度,但法治永远大于人治。建设学校良好的制度文化,是学校存在的基础,更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强调奉献而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导致管理粗放的重要原因。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科学的制度才能让每个人的思维触角无限延伸到工作范围的角落,是保障常规工作落到实处的根本。

建设制度文化,要从下面几点着手:

(一)好的制度应该体现学校的核心价值主体力量

1、好的制度要使好人得到好报

制度是学校文化的一种隐形力量,可以引导学校的价值观,一个学校要发展,必须发挥广大的教师的积极性,所以制度必须体现最广大教师的最主流要素。要给那些“好人”及时的好报。“好人”包括以下几种:工作优质的、工作量大的、责任重大的、稀缺不可替代的、对学校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

2、洞悉需要,给“好人”恰当的“好报”

不同的教师为不同目的而教书,洞悉需要,才能提高奖励的效果。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将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有观点说是7个层次,加上了审美的需要和认识与理解的需要),根据需要的程度,成金字塔形排列。后来,又提出,在教师群体(学术群体)中,其需要层次符合倒金字塔形。可以看出,有些教师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有时比别的需要更看重。有的人为了获得展示的舞台,有的为了有更好的成长的空间,有的为了有健康的环境-----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奖励方式:如果有钱,那就首先给“好人”一些实惠;如果囊中羞涩,那就给“好人”名声,虽然这可能引起某些人的妒嫉,但不管怎么样,既可以激发好人的积极性,又可以为其他教师树立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如果你还能说了算,那就给好人一些权力,让他有更多的舞台展示自己;还不要忘记给好人一些机会,开会的机会,学习的机会---都是人被重视的一种体现;如果学校还有条件,不妨给好人一点设施条件,好的可以配备笔记本等,差一些的可以倒出个小小的储物间,给好人一个单独的办公室,让其有多独立的时间思考。如果以上都不行,那就给好人一点自由,让其在工作中少些应付,多些精力去发展自己。

3、给“好报”的几点注意事项(1)明确是手段不是目的。

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明确知道奖励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为达到何种愿景才进行奖励,必须提前明确地让组织成员知道,并通过怎样的努力和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就可以得到奖励。

(2)让每一个成员都获得奖励的机会。

对成员进行奖励,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做出那种惊天动地的成就和贡献,教育者在工作中持续不断地寻求自身的价值,为学校的改革不断作出一点一滴的贡献,这些都是值得奖励的。在奖励中加上很多的限制条件,如“只奖励10%”,“工作三年以上的老师才有资格”等等,都严重降低了奖励的效果,必须保证要尽量多的人成为成功者,一个团队才有焕发的生命力。阿特金森在成就动机理论中实验表明:最佳的成功概率是1/2左右。如果对少数人或少数小组进行奖励,往往会招致其他大多数人的妒忌而产生负面效应。

(3)提高奖励的真实度,降低奖励的频率。

小罚不如不罚,小奖不如不奖。奖励过于频繁,将会失去效果,有道是过犹不及。管理者在花费努力去奖励时,更应该花费精力去考虑,在工作的哪一点上,奖励是最有效的。给予成员的奖励,应该代表了发自内心的任何和赞扬,一旦失去了真实,奖励就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4)奖励和事迹同在。

一般来说,我们总是把奖励看作是一种单一的形式对待,这使奖励的手段作用大大降低。为了让大多数成员明确奖励的价值性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伴随着奖励,要有事迹说明,通过事迹说明,让其他人了解这些成员对某工作所做的努力。

(5)用好象征性奖励

奖励并一定是实物就效果好。运用实物很可能招来同伴的怨恨,用好证书、徽章、匾,仪式等,对于激发成员的内在动力更有价值。

(二)学校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制度

1、学校要建立目标考核制度

目标考核制度作为对教师工作的一种引导,可以以量化的形式出现,这样的制度不是写在纸上,不是挂在墙上,而是要成为每一位教师明确的行为指南。目标考核制度是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由于教育的境遇性和绩效模糊性的特点,对于一些无法量化的东西强迫量化,不是离本质近了,而是离本质更加远了。量化的评估往往规范的是平庸者的行为,却容易伤害有灵气和创造性的人。

2、建立学校的创新制度

创新制度可以用来鼓励特色发展,弥补目标考核制度的不足,可以采取民主评议、问卷调查、个人问讯、个能体验的方式进行。利用教师成长档案袋的形式,通过互动让教师感受成功,共享成长,对促进有创造性教师的成长也是不错的方式。

3、建立学校的过程性评估制度

教育具有境域性、复杂性的特点,为了限制那些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教师行为,采用过程性评估的方式,使教师时刻对学生有质量意识。过程性评估可以采用家长参与、学生参与、公开热线等形式进行。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坚持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一旦如目前某些检查备课笔记的重量不重质的情况,过程性评估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在。

(三)慎重对待制度的出台过程

很多校长为了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出台的制度,却在推行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障碍,或者在推行的过程中没有达到实效性的效果,使制度流于形式。学校制度代表的是学校的主流力量,所以一定要和广大的教师做好沟通(参与不一定代表有决策权,但体现的是一种尊重和认可),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制度的实施达到效果最大化。

对一项新制度的出台,首先一定要现在已范围内预热,即使作为校长的你已经胸有成竹,也不能操之过急。预热的方式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查摆问题、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提起等方式进行。其次要开展民主生活会,可以先在领导班子间进行,然后在全体教师间进行。在民主生活会前要了解学校主要成员的意见,使其和自己观点保持一致。在全体人员的会议上,校长不能以一种盛气凌人的家事来宣布什么,最好就是少说话甚至不说话,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态度,依靠领导班子和学校主要任务的力量进行正确的导向。第三,制度一旦形成,必须马上形成正式文件,进行贯彻执行,并且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其权威性。

(四)执行制度注意事项

1、制度必须具有连贯性和稳定性。制度是个系统工程,为了完成一项工作,往往是一系列的制度而非一个,朝令夕改会降低校长的执行力。

2、制度内容要增加激励性减少惩罚性语言,易于被老师接受。

3、在给教师好报时,一定要掌握好是制度不是校长个人。一旦校长表现出个人行为对某教师进行奖励,将会祸害匪浅。

4、成立学校工作仲裁委员会,从学校发展来说,体现公平公正,从个人成长来说,是校长转移矛盾,从琐屑事务中解脱的良好方式,可以有更多的精力用在学校发展的思考上。

三、对常规管理方式细节的思考

1、站着开会

“长而无效”是导致教师开会或集体备课不认真的直接原因,喜闻一所学校为了改进集体备课效果,制定措施两条:一是集体备课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二是每个人都要说且不能重复前面的。措施一出,原来的沉默代而成为争抢发言的局面,谁也不愿意落在后面甘作尴尬。很多时候,措施上的微小改变,就是效果上的巨大改变,换位思考,触及教师心灵的策略应该被管理着细细琢磨,不断创新。

2、不分是非

责任分明是发挥中层管理者积极性的首要要素,但真正面对出现的问题,还必须从教育的整合性、模糊型、复杂性为出发点。过于追究责任往往造成明哲保身相互推诿,而教育的问题恰恰是模糊的,有时又是无法割裂的。当问题出现后,先分析事情的原因而非直接问责,因为是分析问题,大家自然容易讨论,在解决问题中其实也就明确了责任。不分是非,有时更容易激发一个人的积极性。

3、看重每一个人

很多时候,对一所学校印象不好,是来自不礼貌的门卫。在校长那里,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是学校形象的代表,看中每一个人,让他明确学校的发展规划和重大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部分,关于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考

文化是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外在表现,成为一个学校兴衰荣枯的决定性因素。特色作为学校文化的外在呈现形式,是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切入点”。但特色不能成为孤立的特色,否则会因为苍白而失去生命力,特色应该成为学校整体工作推进的切入点,要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

一、特色发展对校长提出的要求

“事物之独胜处曰创新”,要创新,需要一个学校管理者的“三感一识”:要有随时超越的的雄心,在超越中体验成就感;要有在竞争中随时落伍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要不断学习,有愿意接受新事物,在行动上对新事物有敏感性的新意感;要有将新理念新经验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积极尝试敢于冒险的胆识。一个优秀的校长不仅是教育家,还是思想家,更是战略家。

一个学校若长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那校长首先要反思,在理念、行动和能力上是否已经“老化”。

一个有特色的学校也不能沾沾自喜,要随时反思“三感一识”,因为特色一旦被别人仿效就不再是特色,即使没有被仿效,一个耳熟能详的“老”特色,在人们的心目中会逐渐失色。所以,要及时提高特色的含金量,既要持之以恒,又要不断创新,丰富内涵,提升水准。

校长要引领教师做好时间管理,时间管理并非单指将时间用心规划,而是人生规划,你的每一秒所做的工作使你的目标迈进了多少?烦琐的事务性工作,最终导致的就是走向平庸。

以崇高的品德感召人,以典范的言行影响人,以突出的才智征服人,一个校长才会树立权威,唤起忠诚。

二、抓住机遇,成就特色:

学校要时刻准备,一旦抓住适合的特色,立即决策,做到决心大、动作快,力求使办学特色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境地。一是要有时代敏感性,广博的视野,一旦抓住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主题,快速行动,做好领路人;二是在教育现象中反其道而行,独树一帜取得效益;三是捆绑名校(借助名校),借鸡生蛋,将先进经验迅速本土化。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杜朗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大同中学的学分制改革,晋远中学的走班制、套餐制课程等都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对象。

三、特色要做成全体师生的特色

学校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发展,学生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师发展,教师发展的坚实基础上学校发展,校长、教师、学生共同承载着学校特色发展的责任。如果特色只是校长或某个教师的特色,注定该特色的苍白无力。教师不要只获得理念认同,学校要为每一位教师明确责任和任务,充分利用评价机制,加大推进力度,这样才能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

四、创建校本课程,让特色凝固下来

上一篇:中心学校总结下一篇:汉字教学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