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课程

2024-08-22

统计学课程(共13篇)(共13篇)

1.统计学课程 篇一

统计学课程设计感想

此次统计学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统计意识和思想,运用收集数据的方法,并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选用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推断,获得相关经验,进一步理解统计的特点与规律,培养与提高学生独立从事统计工作的能力。

我在这次统计学课程设计里的主要工作是进行问卷调查数据的汇总,分析,总结,并给出可行性的建议。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也让我对统计的方法,操作,以及重要性有了深刻的体会。

由于统计的职能侧重于通过数据资料,来反映和描述企业的经营活动,不是直接掌控企业管理某个过程的实际业务,因而在企业管理处于粗放管理状态,企业内部呈现一言堂和长官意志时,统计工作往往不被重视,甚至把统计看成是为了完成国家统计报表上报任务才设置的职能,是可有可无的,成了企业的负担。但是,如果我们的企业家们是真心实意地要抓管理,降低消耗,节省费用,减少成本开支,提高产品产量和产品质量,那么就一时一天也离不开统计数据资料,就必须运用统计分析、统计预测方法,就必须运用统计数据的记录、分析和描述手段来监控、描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可以说,在对经济活动和经济指标的分析方面,统计是最方便、最有力、最有效的方法和最基本的手段。

应该看到:我们许多公司、企业,由于企业领导不善于运用统计方法来对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细致、科学的分析,造成公司经济活动的原始记录不全面、不准确,许多重要的经济、质量、成本、生产等各方面都缺乏准确的记录,导致企业各种经济数据失真、造假,在管理上只能看到结果,不能分析其原因,不能描述过程的状态。不能通过数量分析来揭示问题的内部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趋势。成为导致许多企业没有劳动定额和消耗标准,管理混乱,费用失控,经济效益低下的关键所在,导致在管理措施上只治标、不治本,在经营上感情用事,盲目决策、瞎指挥。使公司的管理水平长期低下、粗放;抓管理始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可以说切实加强公司企业的统计工作,发挥统计分析的作用,已经成为解决上述诸多矛盾的一个突破口,成为改进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完善经济核算、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利润水平,实现管理全面升级的一项基础性的基本建设。由此,统计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统计资料是企业制定经营计划,进行科学的经营决策的基本依据,统计核算是加强产品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完善企业经济核算的重要手段。统计数据,是企业制订劳动定额、产品消耗定额和经营计划的基本依据和基础,统一管理统计数据资料,建立起完善的内部统计信息传递系统,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完善监督考核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手段。现对如何进一步做好统计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全面加强统计工作,配齐统计人员。公司应在综合部门设立一名专职综合计划统计人员,负责组织全公司综合计划统计工作,侧重做好员工出勤、劳动工资、绩效考核、安全生产和经营计划完成情况的统计工作。负责组织指导各车间、各部门的业务统计,统一管理各种统计报表资料,开展统计调查、统计分析工作。各部门和生产车间原则上应配备兼职统计人员,兼职统计必须以统计工作为主兼做其他业务,全面完成部门和车间的统计工作。其中:由于经营部门承担着从供方——企业——到顾客价值链的管理业务,因此,必须配备一名有专业能力和水平的专职或兼职计划统计人员。

2、由综合统计统一管理、发布各种统计数据。今后一律由公司综合统计承担对外提供统计报表资料的任务。其他部门非经综合计划统计同意,不准对外提供统计数据资料。今后公司对部门工作进行考核、检查、评比和总结,原则上一律以综合计划统计提供的数据为准。当业务统计与综合统计发生矛盾时,应查清事实,协调解决。对不能协调解决的,必须维护综合统计的权威。

3、提高统计工作的时效性和权威性。公司综合统计有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要求,独立的向各部门、各车间进行统计调查,查阅各种文件、各种原始凭证,业务凭证和有关的票据,收集各种统计信息资料。各部门、各车间应积极予以协助配合,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刁难、推委、搪塞和拒绝。为使公司综合统计人员全面了解生产经营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综合计划统计人员有权列席参加生产经营方面的有关会议,包括生产经营调度会议,经济核算会议,经济活动分析、质量分析会议,生产经营计划会议等。

4、综合统计人员,应根据企业管理的实际和领导的要求,在公司内设计一套综合反映企业采购、生产、质量、消耗、营销、仓储和效益情况的内部报表,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全面的向总经理提供统计报表资料,完成各种统计调查、统计分析任务。指导各车间、各部门的统计业务工作,培训指导各车间、各部门的统计人员。定期公布企业生产经营、质量目标和绩效考核的数据,开展统计分析核算,运用统计监督,为公司领导指导工作提供依据。

5、建立强有力的统计信息网络。为在不增加非生产人员的前提下,做好企业的各项统计工作,建议由车间班组长兼任生产统计;由产品质检人员兼任质量统计;由仓库库管员兼任仓库统计。

6、各级领导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与支持,确保统计人员有足够的时间从事统计工作,为统计人员提供必要的业务学习、培训机会与条件,保持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性,以确保统计工作的连续性。把各车间、各部门统计工作完成的怎样,作为考核车间、科室全年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凡不能按时按要求完成统计工作的,部门负责人、车间主任个人不得评为先进、模范。

在这几天的课程设计中,我基本上掌握了统计工作的一些具体操作细节,知道统计工作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要出一流成果,就必须要有专业的统计人才和认真严肃的工作态度。

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统计专业知识,阅读了大量统计方面的各种杂志,论文 集,书籍等,进一步掌握了统计技能,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但在短暂的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也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应更加努力,让自己掌握好更多的专业知识,更好的运用统计这门科学。

最后,通过此次课程设计,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更本学不到的东西,仿佛自己一下子成熟了,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懂得了学习的意义,时间的宝贵,人生的真谛。明白人世间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勇敢去面对人生中的每个驿站!这让我清楚地感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看清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让我认识到了会计工作应支持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和不耻下问的精神,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总代表地去思考,多听别人的建议,不要太过急燥,要对自己所做事去负责。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统计学课程 篇二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

(一) 教学与考试方式单一

目前, 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主要是采取课堂教学方式, 或者沿用传统的黑板授课方式, 或者单纯地依赖多媒体授课。课堂教学一般围绕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解、提问, 学生被动学习, 学生独立思考机会缺失。另外, 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非常单一, 缺乏创新性。大学教育中,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方式基本上由任课教师命题, 学生参加闭卷或开卷考试, 教师阅卷评分。考试内容覆盖面小, 考试内容比较陈旧, 一般为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 案例分析题或其他开放性题目很少涉及, 学生死记硬背为主, 高分低能现象明显, 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 教学内容枯燥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 其内容包含统计基本概念、描述性统计、抽样调查、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统计指数、非参数检验、综合评价等理论及方法, 涉及的定理、公式非常多且繁杂。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和枯燥,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动力不足, 非常容易出现教师在讲台讲得十分起劲, 学生在下面聊天、睡觉更加起劲的尴尬局面, 严重影响了统计学课堂教学的效果。统计理论难以理解, 统计方法及公式繁多复杂, 教学内容缺乏兴趣, 客观上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 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害怕和抵触, 以考试及格为最终目标, 根本无法谈及对统计思想的理解, 对统计理论和方法的灵活应用。

(三) 教与学之间缺乏互动

目前的统计教学方法呆板, 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课堂练习和课后的作业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唯一渠道, 教学与实践脱节比较严重。传统统计学课程教学基本上借鉴高等数学课程的满堂灌教学模式, 一块黑板, 一支粉笔, 教师在黑板进行统计理论的解释、统计公式的推导, 学生在下面听讲、记笔记, 课后给学生布置作业做练习题, 教学方法方式非常单一。这种满堂灌教学模式, 是一种单向的传授模式, 除了偶尔的上课提问之外, 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交流非常少, 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是缺乏, 教师无法掌握学生真正理解程度, 学生没有机会表达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 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近年来, 虽然一些高校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但也是治标不治本,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仍然缺少, 并未能真正解决教与学之间缺乏互动的问题。

(四) 偏重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缺失

目前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偏重于统计学知识的传授包括统计定理讲解、统计习题训练和统计公式掌握等, 学生采用死记硬背方法学习, 很少注重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掌握统计理论、统计公式, 但是无法将这些理论和公式运用到具体实际问题的解决。课堂任其满耳灌, 课后应付作业题, 期末攻克考试题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 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而这些能力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却很少涉及。只有将统计学课程教学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 才能真正发挥统计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与举措

结合统计学课程特点, 以及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如教学内容枯燥、教与学之间缺乏互动和偏重知识传授, 学生能力培养缺失等, 本文提出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具体思路为: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 形成合作团队;统计学课程教学与实践调查任务同时开展, 边学习, 边选择地方经济难题边开展社会实践, 然后将调查研究成果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 选拔优秀团队参加统计学学科竞赛, 最终形成“课堂理论教学——社会实践调查———课堂小组讨论———参加学科竞赛———服务地方经济”的新型教学模式, 提升了学生的统计理论和实践水平, 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力求达到的目标: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僵化教学方式, 构建新型教与学互动机制模式即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模式;增强统计学课程教学的趣味性, 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 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学生掌握统计理论知识同时, 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营造学生团队合作环境, 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注重理论应用实际, 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内容及举措为: (1) 开展班级分组, 一般以7人为一个团队, 组长:总负责;成员1牵头负责项目1, 其他成员配合完成, 内容为调查方案设计, 时间在1-3周;成员2牵头负责项目2, 其他成员配合完成, 内容为调查问卷设计, 时间在4-6周;成员3牵头负责项目3, 其他成员配合完成, 内容为描述性统计分析报告, 时间在7-9周;成员4牵头负责项目4, 其他成员配合完成, 内容为推断性统计分析报告, 时间在9-14周;成员5和6牵头负责项目5, 其他成员配合完成, 内容为整套调查研究报告, 时间在14-18周, 团队所有成员均需参加实地调查, 获取统计数据。 (2) 适当控制教师课堂教师讲解的课时, 增加课程实践教学如小组讨论、方案设计、实地调查、数据处理的课时;课堂理论教学进度与社会实践调查相结合、同步开展, 包括小组分组、确定调查题目、统计方案设计、问卷设计、实地调查、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结论探讨等, 理论教学与实践调查一一对应, 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效果。 (3) 以“浙江省大学生统计方案设计大赛”学科竞赛为平台, 选拔优秀团队参加学科竞赛, 着力开展统计学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小组讨论等内容。 (4) 强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学生团队的全过程, 包括前期准备、中期外出调查、后期数据处理及讨论等, 每个团队演示自己的调查研究成果, 接受学生们的提问, 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 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赞军.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探讨[J].统计教育, 2006, (3) .

[2]刘强.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统计教育, 2007, (4) .

[3]闫春, 刘伟.统计学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案例与实践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 2011, (1) .

3.《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三

关键词:统计学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统计学》是高等学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是管理者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工具,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然而,学生首先普遍的感受是统计学概念抽象、公式多而复杂、不好掌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其次,学生对本课程缺乏认识,未能深刻了解统计学的思想,往往以满足于通过考试为目的;再者,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看到公式就头疼,对统计学有着本能的排斥,缺乏学好统计学的自信心。针对以上现状,作为一名统计学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上有所突破,以教学改革带动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方面

《统计学》教材的版本较多,内容大同小异,《统计学原理》多是介绍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还有一些适合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材,还包括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内容。我们学院选用的是非统计专业较为适用的《统计学原理》教材。但无论是哪类教材的理论性均较强,脱离实际,不能较好地适应教学需要。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依据教材章节内容,通过板书按部就班地讲解各种概念和方法,教学方式单一。尽管现在许多高校已经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现教学内容,但是由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很抽象,很多指标的计算方法又比较繁琐,学生仍然缺乏对实际事物的具体认知,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考核方面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

二、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是“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在工作岗位上具有较强的持续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就要突出其中的能力培养目标,实施过程也要紧紧围绕这些能力目标,为此,学生必须参与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来,成为课程教学的主体。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计算机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的计算技术已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和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授课内容应使学生理解统计学的思想、讲清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以及如何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过程可以交由计算机去完成。

(二)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教师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来。

1. 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要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会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使学生能够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等形式,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 改单向接受式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为此,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对学习统计学的浓厚兴趣,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不断地在自我实现中超越自我。教师要从现实的、有兴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开始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统计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学习统计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3. 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比较关注学生能否记住计算公式、分析方法等内容。但是,课堂教学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通过实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可以让学生组成若干小组,根据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设计调查方案,随着讲课内容的不断深入,同步进行一次真正的统计活动,包括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的输入,计算与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等,从而体验整个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效果很好。

(三)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4.人力资源统计学 课程练习 篇四

09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姓名:学号:班级:

习题1、2010年5月份某企业的劳动者平均人数1000人,制度公休7天。劳动构成时间有关规定资料如下:

1)全日缺勤1010工日,非全日缺勤4600工时;

2)全日停工50工日,非全日停工950工时;

3)全日非生产100工日,非全日非生产750工时;

4)公休日加班250工日,加点1750工时。

核算5月份劳动者各项时间指标。

习题

2、某企业某月制度工日23天,每日制度工作时间为8小时,工人月平均人数为450人,全月增加值746550元,该月全日停工及全日缺勤共900工日,非全日停工及非全日缺勤共4500工时。

要求:(1)计算该月份时劳动生产率、日劳动生产率及月劳动生产率;

(2)用数字说明该月份时劳动生产率与日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以及日劳动生产率与月劳

动生产率的关系;

(3)计算该月份由于每日制度工时未能充分利用对日劳动生产率造成的损失;

(4)计算该月份由于制度工日未能充分利用对月劳动生产率造成的损失;

5.统计学课程 篇五

我是一名普通青年教师,从本科一直到博士研究生一致就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对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粗浅,在数据处理方面很对时候也是现学现用。走上讲台以后更是感觉到自己这方面知识的欠缺,不能将调查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合理科学的分析,如何提出自己适合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内容更是非常吃力,经常出现一些矛盾的地方,或者在有些时候教学设计比较困顿和迷茫,因为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求不一样,学习层次学习能力也不一样,说起来容易,可是教学过程中却又是另一种情形,平时请教了许多的同事,请教老教师,反复跟学生沟通,有很多地方仍然有些不足。

2013年下半年,我非常有幸参加教师发展在线的研修学习,收获很多,在统计学知识体系的把握的深度上、内容贯穿上、具体问题情境设计上都有了新的认识。

李勇教授不愧是教学一线的资深老教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他都对知识点的把握,如何跟学生沟通,在教学中每个内容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结合自己长期以来的教学经历给出一些好的建议。李教授没有仅就教材内容进行教授,而是面向授课的群体,广大的受训教师有针对性的授课,从统计学课程的开始到结尾来了一次号脉,这些指点无疑是很强的见解的。同时呢,他也根据所在学校的学生的情况,不乏幽默生动的插入一些小的例子,这些例子我相信也是广大教师经常遇到的情况。在这里我也不能一一列举。总的来说,对我的启发如下:

统计学课程的讲授我将改变以往数理课程的公式推导模式进行,虽然有很多的非常优秀的教材,不乏经典教材,但是他们非常侧重于公式的推导,原理的证明,性质的解释,用这样的教材给非数学专业的医学类专业学生上课,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受不了,老师又累的够呛,又难于将教学内容应用于医学问题实际,我希望多参考一些案例教材,不仅仅是医学统计学,经济统计学,适当对每个知识点的讲授结合案例和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这点也是我们医学院校的教材选用标准,教材不恰当,授课课件不一致都是需要避免的。

当然,也不能过多追求教学内容的案例化,出来知识点就旁征博引,海阔天空一番,本末倒置,一盘散沙,这样与统计学课程的宗旨背离了,好像是在将科普知识,如何处理好这个矛盾问题,就要注意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理论知识为主线,案例素材作为辅料的这个一个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理论的深度与现实应用的需要,同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中,我们考虑多媒体课件与黑板板书相结合的形式,我们学校几乎所有课程都采用了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但是,发现有些时候很难讲清楚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东西,黑板板书就被派上用场了。传统的板书教具不可缺少。虽然多媒体技术用起来省力气、干净,对于推理性的东西还不适合,进度上学生也感觉老师讲得像行云流水一样,不能在感官上尝出滋味来。眼高手低,知识理解不深刻。甚至教师互动的时候都很困难。感受很多,这里我也不一一列举了。

课外作业、复习、考试出题和学习内容的辅导问题上,我最后说说,在理工科院校,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侧重于做题复习再做题再提高的规律上,但是我要说,在我们医学院校失效了,做题只是一方面,适当地例题、习题可以提高知识理解的深度,但是医学生学习数理统计贵在领会与医学问题相结合的多环节多层面,理解熟悉的要求更加重要,反复做题价值和意义并不大,不重视推导和公式的记忆,但是对于统计学方法的思想、设计和应用,对于概率论模型的设计、思想和应用显得比较重要,但是首先要讲清楚方法,适当拓展,考试和做题很难考出水平来,于是我们尝试加大平时考核的比例,考试作为考核的一种形式占一定比例,平时的考核包含多种形式,可以步骤一个小组讨论的问题、作业本、小报告、课时表现都可以作为考核内容。课堂辅导,也加强学生对于统计学知识、思想、设计和应用的重心上来,同步做一些引导,解决他们学习的困惑,指引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让他们入门课程,学习深入,发挥积极性。除此之外,引入统计学的一些小故事也是有必要的,鉴于他们学习了一些医学课程如医药学、临床知识、流行病学知识,选材注意范围。

一个比较好的举措是,我们的统计学基础课程上学期学习,下学期就开设《SPSS软件与应用》,对统计学方法,马上就可以采用软件操作实现,衔接的效果当然是十分好的,我们将在今后进行优化,不断借鉴、不断改进、不断适应,争取最大限度的发挥课程的积极性,效率第一,革新不停息。

当然,学习交流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式,各家经验、诸子百家我们都要借鉴,博采众长,理工科院校的、医学类院校的好的做法我们都拿来。

很多好的想法,不说太多,感谢教师发展在线、感谢何教授的生动授课,他们讲得太好了,含金量太高了。以后这些资源共享于广大教师可不可以,现在时代呼吁知识信息化、资源网络化、教育人本化。虽然学校报销这笔费用,但是如能够免费共享的话更方便学习。我将学习贵网站的很多课程,多学,多借鉴。

以上是部分感受,当然还有很多……

6.统计学课程 篇六

说 明:

1)主要内容为前8章,每章的重点复习内容已用黄色标出;

2)每章中,凡“重点内容”可能涉及论述题型,“基本概念”最多涉及简述题型。建议对应“可能的考点”进行针对性复习;

3)卷面切忌雷同。为此,建议大家进行相对独立的复习和完全独立的答题,以保证个性化的卷面回答,避免/减少郁闷;

4)不明之处,可咨询。

第一章导 论

1.重点内容

统计学:内容/思想/典型方法

2.基本概念

三类统计数据: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总体与样本

参数与统计量:均值、方差/标准差、比例

3.可能的考点

◎ 举例说明三类统计数据的特点与区别

◎ 应用统计学的总体参数主要有哪些?为什么现实中要关注均值和方差? ◎ 结合自身工作,谈谈统计学学习的主要体会

第二章数据收集

注:本章内容包含第六章6.1节(概率抽样方法)

1.重点内容

抽样调查方案设计

抽样调查问卷设计

2.基本概念

随机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

3.可能的考点

◎ 举例说明分层抽样方法(或四种随机抽样方法结合)的使用

◎ 抽样调查方案设计——结合案例1(化工污染公众评价)

◎ 抽样调查问卷设计——结合案例2(林缘社区利益损失)

第三章数据的图表展示(不要求)

第四章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1.基本概念

众数、中位数、分位数等

2.可能的问题

◎ 众数/中位数/均值的适用数据类型,均值可能失真的情形

第五章概率分布

1.基本概念

正态分布

2.可能的考点

◎ 正态分布的主要特点、重要意义及其应用

第六章抽样分布

注:本章内容不包含6.1节,不包含6.4节

1.基本概念

总体分布、抽样分布

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正态分布、t-分布)

样本方差的抽样分布(χ2分布)

第七章 参数估计

注:本章内容不包含7.3节,不包含7.4节 1.基本概念

点估计与区间估计

点估计的无偏性

2.可能的考点

◎ 举例说明点估计与区间估计的特点及联系

◎ 举例说明无偏估计的含义

◎ 举例描述总体均值区间估计的方法和过程

第八章 假设检验

注:本章内容独立于课本 1.重点内容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利用该原理解释某些现实问题

第一类错误与第二类错误:含义、合理解释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可能的考点

◎ 配件质量检验(附案例3):理解与解释

附:案例3(配件质量检验)

WSR304是某类重型机车的一种金属配件,按技术设计,其标准长度为6.0cm,高于或低于该标准均被认为不合格。然而,我们知道,由于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产生的误差,实际上几乎没有一件配件的长度真正为6.0cm。

MRT是生产/组装重型机车的一家中型企业,它对配件的质量要求十分严格。在购进WSR304配件时,MRT的一般做法是先招标,然后对中标配件商提供的配件样品进行质量检验及分析,最后依据分析结果决定是否采购。

最近一次WSR304配件质量检验的过程如下:MRT的质量检验专家在一个中标配件商提供的一批WSR304配件中随机抽出了9 件进行测量,测得配件样本长度的均值为6.25cm,标准差为0.30cm,然后在该批配件的长度服从某一正态分布的假设下,专家进行了相关的计算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他们认为该批配件的长度指标不符合质量标准,于是否定了采购计划。

相关问题:

1)上述配件质量检验使用了统计学中的什么方法?基本原理是什么?

2)否定采购计划是否意味着该批配件的长度指标一定不符合质量标准?

7.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篇七

一、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对于统计学来说, 其主要内容是学习统计的方法。由于该科目的学习内容属于较为实用的理论知识, 因此, 要针对这一点向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学习思想的灌输。要让学生认识到, 学习统计学, 并非是一项纯粹的理论学习, 它在现实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而学会统计学, 再学习本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的时候, 就会倍感轻松。改变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态度, 让学生明白, 来到高职院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一种生存的技能, 而并非是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而学习统计。

二、让统计学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如何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 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就要看教师如何引导教学。例如一个事件的统计, 通过不同的方法统计计算的结果一定是不相同的, 而最终事件得出的结论应当是相同的。让学生明白各种统计方法的计算方式, 是为了让学生在应对各种各样的事件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 而并非是要学生做过多的无用之功。统计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应当注重课堂与学生的互动, 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就说明学生在课堂上是听讲的, 千万不要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课后。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热情本就不高, 如果把问题留在课下, 期待于学生在课下解决, 那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当堂解决。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 需要注意的是, 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该问题的答案或结论是什么。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是引导学生, 启发学生, 朝着答案的方向去进行思考。在讲述理统计学的理论内容的时候, 教师可以举出实际例子, 让学生清楚明白的学习统计学的统计方法。

三、实施项目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统计学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统计学所讲讲述的内容。在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中, 主要是讲述统计方法统计计算等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 可以让学生形成小组式学习, 4-5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在这个教学方法中值得一提的是,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力, 这在统计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

当一个统计方法学习完毕之后, 就可以实施这种项目教学法。启动一个统计项目。由两到三个小组负责一个统计项目的统计工作, 他们相互之间不会做出任何交流, 只有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这样他们采取的统计方法就可以区分出来。只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即可。每个小组使用的方法不同, 他们所用的统计时间也不相同, 所以, 找出该事件中用时最短的一个小组, 就说明他们所用的统计方法是最为恰当的。

对于统计工作来说, 统计的方法不同, 计算得出的结果不同, 但是针对同一事件统计出的结论是相同的。因此对于统计学的教学来说, 统计方法的使用是没有对错之分的, 真正值得区分的是统计方法是否得当。而让学生理解是否恰当的巧妙途径, 就是让学生亲自验证这些统计方法是否真的适用于统计此类事件。学生通过接受项目, 对项目事件进行讨论及分析, 可以正确判断该事件统计工作适用于哪种统计方法, 一旦确定了统计方法后, 只需要注意数据计算过程中的准确性就可以了。那么这样的项目训练既可以让学生迅速掌握统计的计算方法, 也可以让学生熟悉该类事件的数据特点。只要根据特点去讨论分析使用统计方法, 那么对于统计学的教学就可以轻松很多。

当学生最终将统计学课程学习完毕后, 可以让学生负责一个综合性的事件统计。运用统计学的各种统计方法对事件中需要统计的项目进行统计。当然还是以小组套论的形式进行, 在综合事件中, 统计事件多种多样, 而适用的统计方法也是不尽相同, 因此, 这个测试是对于统计学教学结果的最好验证。学生将该综合事件中的统计事件合理应用统计方法进行统计者, 则视为运用统计学精到学生, 给予成绩为优秀;对于该综合实践中运用统计方法并不得当, 但最终得出正确结论者, 则视为不能灵活应用统计学, 给予该学生成绩为良好;对于使用统计方法得当, 而未能得出准确结论者, 则视为对统计学的内容未完全领会, 对于数据计算等不能精准给予答案, 给予这样的学生成绩为及格;而未能完成统计工作的, 并且对统计方法混乱不知所用者, 则视为对统计学内容未完成学习任务, 给予成绩为差。如此, 项目教学法就完成了。该方法的使用不仅仅可以让教师知道学生是否理解所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去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 还可以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让学生遇到问题时尽可能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中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探析, 表明了在高职院校中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让学生改变学习态度, 了解学习统计学的目的;其次要在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进行教学活动;第三要结合项目实践教学法,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深刻理解统计学的统计方法, 统计计算, 以及统计实务。让每一个学生在高职院校的课堂上走向社会时都能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向辉, 邓红.对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 :44-46

8.统计学课程 篇八

关键字:统计学专业;统计软件;教学改革

G642

统计学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一直是教师探讨的重点,以提高教学效率为主采取一系列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观学习思维,面对统计学中各个知识点能够通过借助统计软件平台,有效促进自我学习能力,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一、《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设置及教学问题

决策是经济研究及管理中的关键要素,而预测又是决策的一大前提。《统计预测与决策》这门课程对于研究经济及管理至关重要,做为统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程,重视学生的综合性培养。使得学生在面对社会经济问题时,能够快速建立统计思维模式,具有实践意义。

而如今教学面临诸多困难,很多学生在接受《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知识时,感到学习吃力。导致这一因素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有些学生没有足够的相关知识基础,当课程要求理论和实践结合时,会有些力不从心。另外,《统计预测与决策》安排的课时较少,使得学生不能保证足够时间的深入学习。最后就学生本身而言,其对于相关课程缺乏学习的兴趣,影响教学质量。

就《统计预测与决策》这门学科来看,其知识内容涵盖的很广,不仅包括数学、统计学还有经济学,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复杂多向的学科,需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坚实教学,另外为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兼顾统计学专业学生在面对经济管理问题时,合理运用统计预测与决策方法进行问题的解决。全面培养学生问题的处理能力,在教学改革中一直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二、探索教学改革新模式

对于统计预测与决策教学改革,深入分析相关模式的应用,在教学中探索课程教育的最大价值。面对教学改革带来的挑战,实施科学有利的教学方法,是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前提。

1.经典案例教学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使用之前发生过的生活中一些经典的案例,可以利用时下最热的事点引入课堂知识教育,提高经济或管理领域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学生通过案例进行自我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结合统计学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的实践性。

2.实验教学辅助法

理论是实验教学的前提,而实践教学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了加深学生对《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理论知识的彻底掌握,根据课改要求在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机会,在实验课上学生一人一机,通过自己收集或教师给定的经济数据,进行自我操作分析统计相关计量结果。结合统计软件的应用,熟练掌握课堂知识并进行训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实验中发现易错的环节,并及时改正。问题的发生是学习的开始,加深薄弱环节的处理,教师辅助完成任务,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加深理论印象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3.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点,教师通过指定一些学习任务对学生产生“驱动”作用。通过一些客观存在的经济问题,引发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运用其自身思维方式寻找答案,在实践中发挥理论价值。从实际出发,学生对问题展开分工、整理、方案实施等过程,经过对实际问题的自我处理,主动的参与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整个过程中形成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关知识理论的掌握也水到渠成。

三、借助统计软件实训平台实施教学改革

1.軟件实训目的

为了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统计学数据的处理能力,考虑通过统计软件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对《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知识的加强巩固。通过统计软件实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提高最理论知识的加深认识,建立自我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为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可以快速进行分析处理,在经济或管理中得到更大价值的应用。

2.统计软件实训的现状

统计软件数据文件的建立与编辑,经济系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经济系统的聚类分析,统计质量控制图。以上是统计软件实训的四个主要内容安排,配合课程需要将理论与实训紧密结合,是当下统计学教育的专业建设需求。

3.统计软件实训平台教学时间安排

根据《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的具体安排,进行统计软件实训。教师需要详细记录课时信息及进度,按照具体教学模块安排软件实训,使得学生紧密结合理论的同时借助统计软件实训平台,有效强化预测与决策的综合能力。统计软件实训平台会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程度,有效推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统计软件实训成绩考核

应该将统计软件实训的考核成绩设置入整体课程考核中,重视软件实训在课程中的应用。将课时实训与理论紧密结合,“趁热打铁”可以巩固《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学生更全面、扎实的学习功底。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概念性理解,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快速进行处理。

四、统计软件实训平台在教学中的改进

1.实训平台形式选择

教师应该考虑根据学生们在实训中的一些意见或实训报告,在实训中使用更容易符合学生需求的实训形式。其中验证性形式和综合实训形式,是课堂实训重点采用的实训形式。操作性较强、独立性较强的内容一般适合验证性试验。在系统上更具优势的综合性实训形式,与前者相得益彰,教师根据课时结合实训形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训中通过统计软件实训平台,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适时调整实训形式保证统计软件的高效进行。

2.实训时间的安排

由于《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具有复杂性和实践性这些特点,对于软件实训的时间安排,应该考虑适当增加。学生在足够的时间里可以继续探索相关领域的扩展性知识,提高学生具体分析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统计软件实训平台的进一步延伸,学生快速适应实训环境,体现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

五、结束语

将统计软件实训做为改革任务,实现统计学下课程教育的有效性,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和思想范围。充分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学习的兴趣感,主动参与到课程问题探索,发挥课程学习的最大价值。经过调查发现,通过统计软件实训平台介入教学,优化了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实际中培养逻辑思维、统计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桂梅.浅谈计算机实训室建设和管理[J].软件.2014(03).

[2]廖伟文.高校计算机实训室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11).

[3]周源泉.统计预测概述[J].质量与可靠性.2014(01).

9.统计学课程 篇九

1统计学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1.1岗位需求的现实需要

统计学是一门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科学,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质,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面向的是一线工作岗位,对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很迫切的要求,要求学生上手快、能力强,能够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而在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理论知识上反而不会过多强调,基于这样的岗位需求,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是最主要的内容,项目教学法解决的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学生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用学生自主完成具体任务的形式来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职业素质,也符合社会岗位现实的需要。

1.2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探索高效优质的教学模式,以求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统计学基础课程概念多、公式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而同时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连贯,忽略了能力的锻炼提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项目教学法讲究项目实战,需要学生运用统计工具来解决真实的问题,对个人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也较好地达到了改变传统课堂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3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

中职学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能力培养是教学的核心,也是职业学校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重要的区别。个人实际技能既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现,也是走向社会表现自身竞争实力的重要砝码。在统计学基础这门工具方法论的课程中掌握一定的知识从而能够娴熟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成才的必然选择。

2项目教学法在统计学课程中的实施

2.1小组的组建

项目教学注重团队的合作和协同,不提倡个人的单打独斗,因此确定小组、分好小组是开展活动的重要环节。在统计学课程中,成立以4-6人为一组的若干个小组较为适宜,尤其要注意把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学生混合编组,并推选出负责任的小组组长。

2.2项目目标任务的确定

统计学基础课程在项目教学法的指导下,应该创新思维,打破固有知识的结构,按照问题导向来安排组织任务,每个项目都要以真实的现实问题为载体,以解决问题为项目的最终目标,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活动都应该是学生自主,教师引导,切忌越殂代疱。

2.3资料分析和报告编写

实践调查必然产生大量的资料,科学合理的整理、去伪存真的取舍非常关键,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数据资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这个过程教师的指导非常必要。最后就是以调查小组为单位,把分析整理的资料运用所学的知识编写为调查报告。

2.4结果评定和考核

能力培养是项目教学的重点,在学业的考核和评定上就要格外关注学习的过程,既要有过程性评价,也要有综合性评价。既要分析总结小组的整体情况,也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表现,也要有小组体现的职业素质表现。个人学业考核的重点要综合考虑: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协作中的表现以及任务完成情况等。

3项目教学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3.1正确认识个人自主探究和小组分工协作

在统计学课程中,各种知识材料、情境任务都是为了学生探究学习、解决问题服务,教师只是辅助者,参与而不能替代,更不能包办,要注意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小组分工协作的方式有利于在小组成员的交流碰撞中激起学习热情,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和团队精神的形成,个人的自主探究和小组的分工协作是互相促进提高的。

3.2充分营造学习情境和整合资源

项目教学应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学习知识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引导或者创设锻炼学生、机会充分的学习环境,要综合运用视频、音频、图像展示等现代化手段,整合使用各种音像资料、网络资源、图书期刊、行业资讯等各种有关的内容,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掌握学习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能够形成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

3.3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角色分工

10.统计学课程 篇十

面向统计学专业,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应用性强的学生,相应进行其基础课程数学分析和概率论的教学改革。将两学科统筹安排,从教学内容重点的调整、教学内容顺序的变更、数学分析和概率论知识点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以及两课程知识点的相互渗透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本文通过诸多实例,具体阐述了教学改革的方法。

为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应用性强的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对其专业基础课程数学分析和概率论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不仅在两门课程各自的教学中调整了内容重点,渗透相关知识点在统计学后继专业课程中的应用,而且在两门课程同步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安排了教学内容的顺序,相互渗透两门课程的知识。在统筹安排下,我们进行了数学分析和概率论的课程改革。

一、统计学专业数学分析课程改革的研究

数学分析内容经典,体系完整,理论推理严密,既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为统计学后继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工具。在数学分析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在教学理念中突出数学分析的思想性和增强应用能力,在教学内容中抓住主要内容,融入建模思想,增设实验课程,以及在教学方法中按学生能力,采用分层等教学改革外,我们结合统计学专业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

第一,调整课程教学的重点。统计学专业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应用性强的学生为目标。在数学分析的教学中,对重要知识点深入讲解,使学生理解其思想,并通过例题加深体会;而对过于繁杂的证明可适当降低要求,且对一些知识点在几何、物理中的应用部分可作为学生课下自学内容。例如在讲授“实数的完备性”这一章的内容时,授课时重点讲解定理的思想,而对定理的证明适当降低要求,并且证明部分在数学分析第三学期讲授。这样安排一方面是由于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对数学理论证明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另一方也可以避免学生在数学分析学习的前期因繁杂的证明而失去信心和兴趣,而且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讲解更多的例题、以及数学分析知识点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例如在学习“定积分的性质和计算”之后,讲解定积分在统计学中的应用,而对于定积分在几何以及物理中的应用略讲。诸如利用定积分求平面曲线的弧长与曲率,旋转曲面的面积等几何应用部分,以及利用定积分求液体静压力,引力等物理应用部分安排作为学生课下自学内容。同样,在讲解隐函数定理、重积分等的应用时,对其在几何、物理中的应用略讲,而讲解其在统计中的应用。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统计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数学分析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提前感受统计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应用。

第二,渗透数学分析知识在统计学中的应用。比如在讲授“微分中值定理”、“泰勒公式”、“极值定理”、“定积分”、“隐函数定理”、“傅里叶级数”时,可渗透其在统计学中的应用。在介绍知识点和性质之后,以例题的形式讲解这些知识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例如在“多元函数极值问题”的教学中,以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为例题,讲解极值判别法在统计学中的应用,并且提出有实际应用背景方面的例题,比如销售收入和广告费用支出之间的关系。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建模的方法,又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分析的奇妙,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导数的运算”时,以数理统计学的最大似然估计中对似然函数求导取得最值点为例题,渗透导数知识在统计学中的应用;在讲解“高阶导数”时,以时间序列分析中的ARIMA模型为例题,渗透高阶求导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应用;在讲解“一致连续性”时,以概率统计中特征函数为例题,证明特征函数的一致连续性。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分析对统计学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又使学生提前了解了统计学中的部分知识点及其应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分析和统计学课程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第三,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的顺序。为加开更多的应用型统计专业课程,在统计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概率论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数理统计课程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这便需要对先修课程数学分析的进度安排加以调整,以便适应后继专业课程的开设。例如学生在学习概率论中“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的相关知识之前,在数学分析中已经学习了重积分的概念、性质和计算,因而在数学分析三个学期的教学中,应合理调整讲授内容的顺序。具体安排如下:讲解了一元函数的极限和微积分后,介绍多元函数的极限、微分学和重积分,之后再讲授数项级数、函数项级数和幂级数的知识;对于实数的完备性部分仅在数学分析第一学期中讲授定理的思想和应用,而将定理的证明部分安排在第三学期讲解;对于曲线积分、曲面积分、含参量积分部分,安排在第三学期讲授,同时隐函数定理、傅里叶级数也安排在第三学期讲授。这样调整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的顺序,既可以使得概率论、数理统计等课程正常开展,又可以兼顾数学分析知识体系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第四,在数学分析的教学中开设专题。在数学分析第三学期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概率论的相关知识,可开设“数学分析方法在概率论中的应用”、“数学分析方法在统计学中的应用”、“概率论方法在数学分析中的应用”等专题。在专题课上,可通过归纳总结、引入相关例题的方式,介绍数学分析知识在概率论、数理统计、回归分析、时间序列等中的应用;同样也可介绍用概率论方法解决极限问题、无穷级数问题、积分问题、恒等式与不等式问题等。通过这些专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各学科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统计学专业概率论课程改革的研究

概率论是随机数学的典型代表,其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应用广泛。结合统计学专业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

第一,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一方面精心挑选具有实际背景的例题,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概率论广泛的应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在知识点和例题的讲解中,尽量以具体数字代替抽象的数学符号,避免因符号的抽象性而带来学生理解难度的增大,降低概率论在教学过程中的抽象性。

第二,调整课程教学的重点,并且渗透概率论知识在统计学中的应用。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1)重点讲解在统计学后继专业课程中使用较多的知识点,并通过例题让学生深入体会这些知识点的内涵和应用。例如“贝叶斯公式”、“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指数分布”、“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相关系数”、“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等知识点。(2)对于一些极限定理,授课时重点讲解定理和性质的思想,并通过例题使学生理解其内涵,学会其应用的方法;而对于证明部分,可适当降低要求,或采取学生课下自学的.方式。例如“概率的上(下)连续性”相关性质的证明,常用的几个“大数定律”的证明和“中心极限定理”的证明。(3)由于授课对象为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对一些概率论中的非核心内容而在后继统计学专业课程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要详细讲解。例如“伽玛分布”、“蒙特卡罗法”(由随机变量函数的性质获得产生随机数的方法)、“分位数”等内容。(4)在概率论课程的教学中,渗透概率论知识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例如讲解“中心极限定理”在大样本检验中的应用,“二项分布”在符号检验中的应用,“超几何分布”在Brown-Mood中位数检验中的应用,“Lindburg-Levy中心极限定理”在正态随机数的产生和数值计算误差分析中的应用。

第三,在概率论课程上,适当提前讲解部分数学分析的知识。虽然在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对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了调整,但是为了保证概率论课程的正常进行,仍需在概率论课上提前讲授数学分析的部分知识点。例如在讲解“概率的公理化定义”和“离散型随机变量数学期望”时,经过教学改革调整后的数学分析课程还未讲授数项级数部分,这便需要在概率论课程上提前讲解级数的定义和绝对收敛的相关知识。这些讲解无需深入,只需满足概率论课程的正常开展即可。

第四,开设处理实际生活中随机问题的专题。通过介绍一些处理概率论问题中既有趣又有用的新思想、新方法与新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可开设“分赌资问题”、“抽牌游戏”、“信封与信配对问题”、“人寿保险问题”、“乘客等车时间问题”、“下电梯问题”、“价格预测”等专题。

三、概率论与数学分析方法的相互应用

虽然数学分析与概率论是数学的两个不同分支,但数学分析的发展为概率论奠定了基础,而概率论中随机性、反因果论也推动着数学分析的发展。二者的紧密结合性不仅体现在学科发展上,而且在教学上也有着相辅相成的意义。

(一)在数学分析教学中融入建模思想,引入用概率解题的方法

概率论思维与一般数学思维的结构类同,通过建立适当的模型,应用概率方法不仅能解决一些随机的数学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一些确定的数学问题。寻找并归纳总结概率方法、模型和概率论中相关定理在数学分析中的应用,比如用概率论知识方法解决极限问题、无穷级数问题、积分问题、恒等式与不等式问题等。将一些确定性的问题转化为随机性的问题,使得数学分析中某些比较繁杂的问题得以高效、简捷地解决,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的奇妙所在。例如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定积分(随机投点法),利用“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的性质简化积分的计算等。在下述数学分析求重积分的例题中,用普通的近似方法无法求解,而利用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可获得n重积分(n很大时)的极限值。

(二)在概率论教学中体会数学分析的思想内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门学科,有广泛的应用性。但同时,自Kolmogrov提出公理化体系之后,概率论中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是通过分析手段。概率论是在数学分析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概率论的学习中可巩固数学分析的基础知识,在概率论数学化论证和严密的推理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分析的内涵,理解数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使知识整体化、系统化。例如,在概率论中讲授“分布函数”时,学生可巩固数学分析中“无穷积分”的知识;在讲授“泊松分布”时,学生可体会“泰勒展开”的意义;在讲授“正态分布的数学期望与方差”时,学生可通过积分求值的计算过程对数学分析知识有所巩固提高;在讲授“连续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时,学生可巩固“变上限积分”的知识;在讲授“分布”时,学生可认识到“欧拉积分”的重要性;在讲授“连续随机变量的条件分布”时,学生可体会“积分中值定理”的应用。

在概率论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分析的思想内涵,而且通过概率论的实际解题,帮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分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处理“配对问题”——“在一个有n个人参加的晚会上,每个人带了一件礼物,且假定各人带的礼物都不相同。晚会期间各人从放在一起的n件礼物中随机抽取一件,问至少有一个人自己抽到自己礼物的概率是多少”时,通过概率的加法公式可得到至少有一个人自己抽到自己礼物的概率。当n≥5时,计算较为繁杂,这时若用的泰勒展开,便可得到此概率的近似值,极大地简化了计算。

11.统计学课程 篇十一

关键词: 生物统计;教学改革;农业类高职高专院校

中国分类号:H191

生物统计学是畜牧兽医等农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其理论比较深奥难懂,对数学知识的要求也较高,而高职高专的生源质量决定了学生对其很难产生兴趣。为满足现代农业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行教学改革成为目前农业高职高专生物统计学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农业类高职高专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分析

1.改革教学模式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由传统的“理论(70%)+实训(30%)”教学模式向理实一体化教学转变,可大幅增加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强化训练相关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的教学流程,让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关案例从学生历年的毕业论文中选取,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理实一体化教学可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减少教学时间,可以由现在的45学时压缩至30-40学时,减轻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业负担。

2.革新教学内容

生物统计学内容繁杂,原理和公式都很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难以系统地掌握。农业类高职高专学生生源质量普遍不高,所以如果不对相关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精简和弱化,学生会陷入本末倒置,对于这些原理和公式的应用不能充分掌握和了解,进而限制学生在学习实践和今后的工作和科研中不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改革,精简原理,弱化公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突出相关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能学习到足够的理论知识,又能掌握相应的实践能力。

3.改变教学重点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关的统计原理和公式作为讲解的重点,不仅学生在吸收和理解上会存在障碍,同时从实用价值来说同样也无太多必要性。因此,改变过去教学中只注重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推导,转变为着重讲解统计方法适用的条件,统计结果的判断和选择,具体实践案例的分析和阐述,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操作,加强数据分析的专业解释和剖析。例如在卡方检验中注重讲解卡方公式和矫正公式各自适用的条件,在df=1的独立性检验案例中,比较Pearson卡方和连续性矫正的卡方值的差异,根据原理分析选择矫正卡方值的原因,突出专业知识对统计结果判断和选择的指导作用。

二、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革新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与之配套的教学方法构建上。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得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生物统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是在机房进行教学活动,相应的软硬件必需满足教学的需求。视频监控软件iVMS可以帮助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使学生专心参与教学活动。局域网授课软件Topdomain可以将课件和操作演示直接呈现在每一位学生的电脑屏幕上,吸引学生专注教学内容;另外授课软件可以将数据文件直接分发给每一位学生,节约了输入数据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往届学生的就业状况以及本校的专业特色来开发校本教材,编写一本适合本校特色的生物统计学教材,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与实践接轨。“飞鼠”鼠标的使用让教师可以脱离讲台,融入到学生中来,让“教与学”转变为“一起学”,加强师生互动,及时获得教学信息反馈。

2. 采用实践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要和教学模式相适应,改变以往的开卷笔试考核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采用实践考核,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真实反映学生应用能力的水平。以2-3人的小组为单位,制作课程教学PPT或统计分析软件教学视频,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联系相关专业合作企业提供生产实践中的实际数据,提供数据分析等技术服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其他专业教师合作,设计相应的试验方案、分析处理试验结果,带领综合评分较高的小组为其他专业的学生举办讲座,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3.培养兴趣,鼓励自学

生物统计涉及的分析方法眾多,相应的统计软件功能也很强大,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全部系统的学习。因此,生物统计课程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从而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

三、结语

农业类高职高专的生物统计学课程改革,是一个教学与实际不断融合的过程,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获得反馈信息,促进教学相长,适时调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昆太,程新.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2013(14):93-94.

[2] 马相如,冯亮,顾延生.信息时代高等院校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2):158-159.

[3] 徐向华,刘翠英,李仁英等.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3(12): 5618-5619,5621.

[4] 袁文业,彭惠茹,张洪亮等.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及实践效果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04):478-482.

[5] 张以忠,邓琳琼.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86-88.

[6] 杜瑞卿,杨建伟.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02):26,28.

[7] 王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构建第二课堂教学体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79.

[8]王永立,乔琳,樊淑华.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尝试[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05):82-84.

12.统计学课程 篇十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很多高校都把统计学作为选修课, 在非经济类的专业中开设, 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复合型人才。2011年初,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新的研究生专业目录中, 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 为统计学科和统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近年来, 在统计学公共选修课教学的过程中发现, 部分选课的学生是非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 原因是对本门课程比较感兴趣, 意识到了统计学知识对于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想增加自己的知识量, 因而选择在校期间为自己补充经济、管理类相关课程, 但由于统计学理论性较强, 概念又比较抽象、公式多、运算复杂, 又涉及一些数学知识, 尤其是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 普遍反映难学。

二统计学作为公共选修课程的实践方法

1. 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

在诸多学生学习的动机中, 兴趣是最积极的内发性学习动力。在授课中, 采用设疑、启发、讨论、鼓励等方法, 营造出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调动他们边听课、边参与的积极性;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变灌输式为吸收式;在听课过程中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 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是共同参与者和完成者, “教”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 “教”只是教学手段, 而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的目的。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知识的导入才会成为可能, 教学任务才可能得以实现。

2. 突出多媒体课件在统计学教学中的优势

在统计学教学中, 采用多媒体的使用与讲授式、启发式、探究式等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取长补短、调动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多媒体以生动的画面、逼真的声效, 营造出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情境交融的教学氛围, 并把统计学课本上枯燥、繁杂的内容转化为鲜活、丰富的教学内容, 形成有效的感官刺激、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注意力。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 选用优秀的统计学教材

教材是学生的学习之本, 是学生的终身老师。优秀的教材可使教师教得轻松, 同时也能使学生少走弯路。可选取国内外权威作者编写的教材, 这些教材的专业性和层次性较强。在教材选用上, 应放宽界限, 适当选择一些统计学专业的教材, 提倡学生阅读优秀的英文影印版教材及中译本教材。国内的很多教材过于重视数学的公式和推导, 忽略统计方法的软件使用, 往往只给出几个例子, 而且这些例子很多时候并没有说明如何根据软件操作得到。虽然可以通过软件操作手册掌握软件的使用, 但这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统计学教材要体现出应用性, 紧密联系社会实践, 强调统计思想的内涵与应用。教材要适应统计学的需要, 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统计软件的使用, 记忆并运用统计公式不再适用于大部分学生, 传统的利用手算的一些简捷公式和方法已过时。

4. 注重联系实际

从被动的教授理论知识转化为联系实际的应用, 改革传统老旧的方法, 通过让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进行考核, 掌握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写出统计报告的全部过程,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课堂现场教学、指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 通过参加学校或其他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 同时为了避免教材中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可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专题研究、参与实习、见习企业管理等方法加强实践锻炼。此外, 教师还应不断地加强后续学习, 关注知识动态, 更新知识体系, 将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补充到教学中, 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5. 改革教学方式和内容, 合理评定学生的成绩

检验学生学习情况, 评估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考试。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能够维持好教学秩序, 对选修课考试一般都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 这种方式也存在着缺陷, 考试的目的应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素质和创造力, 因此要适当地调整考试内容和方式, 以适应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 首先要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 相对应的课本和教材中的大量例题, 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 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对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显然与教学的目的和专业的发展不相符。为此, 统计学作为公共选修课的考试, 首先应改变考试组织方式,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例如, 在教学中, 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其次, 在考试内容上, 应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及推理能力。第三, 在学生成绩的测评上, 应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的成绩等综合评定。通过综合评定,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扎实地学好基础知识。

6. 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增进情感交流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只有师生之间民主、平等, 课堂气氛和谐、融洽, 学生才能想学、乐学, 才会对学习感兴趣, 可采用大声表扬、小声批评的办法, 这样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并获得成功。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应在问题不是很难的情况下获得学习统计学的信心, 强化学生积极的行为习惯。

13.数理统计课程建设 篇十三

《数理统计》课程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教育平台必修课程.数理统计的研究对象是随机现象的规律性.是在现代数学和概率论基础上,对随机现象进行观察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并在概率的意义下,作出统计推断和预测直至为采取决策和行动提供依据和建议的一门数学学科,是应用数学的基础。凡是有大量数据出现的地方,都要用到数理统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理统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掌握数理统计的基础理论,初步具备用数理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从事中学数学中有关内容的教学奠定基础。

为切实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把《数理统计》课程建设成适应培养目标要求的精品课程,制定如下规划。

一、师资队伍

为满足该课程发展的需要,使师资队伍在数量、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更趋合理,对师资队伍建设拟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在选配教师时,要考虑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形成梯队。

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开展专题讨论、交流与学术研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

2.实施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培养计划。争取主持和承担教研或科研课题,撰写关于数理统计的高质量教研或科研论文。加强对外交流,争取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

初步确定可从以下几个课题筛选。

(1)探索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3)数理统计中的反例;(4)《数理统计》如何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5)《数理统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

二、教学手段

要求任课教师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

三、教学资料和教学文件

1.对《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教学文件及时进行修订。2.在选用优秀教材的基础上编写教学参考资料,并要求教师为学生指定优秀参考书。

3.配合本课程教学,进一步提高多媒体课件的技术含量。

4.教学进度表是完成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目的和要求的执行性文件。任课教师应在学期初制定出规范的教学进度表,经系、院审批后,严格执行。

5.教案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本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有完整、规范的教案。

6.充实试题库。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关注国内外高校《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动态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的发展,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强课程的基础性和先进性,理论表述的现代化和应用性,使学生了解数理统计的发展和应用,掌握数理统计的知识与理论框架。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在教学前提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设想方案,教学结束后,写出教学总结。

2.要求任课教师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改“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实践式”等灵活教学方式。强调以问题为纲,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每次课后,任课教师都要留适当的作业,并全批全改,课后固定时间、地点辅导答疑。

四、考试与成绩评定

课程考试是检查与评估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实行教学监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强考试命题与试题分析的科学性,试题要符合大纲,符合命题基本要求,要有一定深度、广度,重点突出,难度适当,既要反映知识掌握情况,又要考查能力水平,要有适当的难度、区分度,还要有题型变化。

结合平时作业,专题小论文等综合评定成绩。

五、课程资源上网计划

1.编写数理统计学习参考资料,并上传到课程网站共享; 2.建立模拟题库,并上传到课程网站共享; 3.完善数学演示试验,并上传到课程网站共享;

4.开展网上教学,建立师生互动交流系统,例如利用在线答疑功能使得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老师也可以做到及时解答,克服传统教学答疑的定地点、定时间的缺点。

5.完善教学课件及其他教学资源。

上一篇:新华区卫生局规范行政处罚下一篇:团结的班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