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音乐论文

2024-10-06

古筝音乐论文(12篇)

1.古筝音乐论文 篇一

活动主题:艺术学院举办“飞翔”声乐古筝音乐会 活动时间:2011年10月21日 活动地点:东海礼堂

活动内容:2011年10月21日晚18:30,飞翔声乐古筝音乐会在东海礼堂举行,此次音乐会是艺术学院08级学生李洋和朱盼两同学的毕业汇报演出音乐会。艺术学院张平青副院长、张海刚副院长、张家信教授等出席了此次音乐会,艺术学院师生800余人聆听了此场视听盛会。

音乐会中以李洋同学演唱的歌曲《再见了,大别山》拉开了序幕,分别单独演唱了《想亲娘》、《鹰翔》、《乌苏里船歌》、《格桑梅朵》、《小白杨》、《老师,我总是想起你》、《老男孩》朱盼同学分别演奏了《云裳诉》、《雪山春晓》、《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梁祝》、《你是风儿我是沙》,以及两人共同合作的一首《一帘幽梦》。音乐会包含了独唱,独奏,钢琴古筝合奏,古筝独奏伴舞等,优美动听的音乐,多彩多姿的舞蹈,让在座的师生们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之中,并为之沉醉。音乐会中李洋的父母神秘出现更使李洋泪洒舞台。最后,张家信教授上台针对本场音乐会做出点评。本场音乐会在李洋和张家信老师合唱的一首《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徐徐落下帷幕。

李洋和朱盼在老师们的精心培养与指导下走上了舞台,李洋同学多次参加集团和学校的大型演出,并在山东省教育厅主办的多项大赛中获奖。台上他们光艳四照,台下他们每时每刻都严格要求自己,学校的排练场上处处洒满了他们辛勤的汗水,同时也换来了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音乐会虽然只有一个多小时,但是老师与同学们的热情高涨,这是一场演奏会但也是一场感人的毕业音乐会,也是自己四年的学生生活的汇报总结。这是南山学院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是艺术学院坚持以生为本、服务社会所结的累累硕果之一。

2.古筝音乐论文 篇二

一、从聆听和思考等角度促进演奏技巧与表现能力的提高

作为人心灵深处的一种声音, 音乐于琴弦中的回荡需要建立在娴熟的演奏技术前提之下, 在身心体验过程中营造动人的音乐美感, 这是表达特定音乐意象的关键所在。从古筝教学中“技术”与“音乐”的相互融合分析, 有效的聆听与思考是促进演奏技巧与表现能力提高的关键所在。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概括:第一, 从教师示范演奏及录音聆听中进行古筝演奏技巧的学习, 这就需要从学生实际的理解水平出发, 在作品选择方面应尽可能偏向于短小、优美和浅显的, 比如《丰收锣鼓》、《渔舟唱晚》等。在优美的音乐演奏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这对于学生欣赏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第二, 通过聆听自我古筝演奏来强化内心感受, 加深对演奏技巧的理解。作为一种情感艺术, 音乐的表现依赖于娴熟技巧的掌握, 因此只有亲身的感受和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到这一震慑灵魂的艺术魅力, 促进音乐与艺术之间的巧妙交融。第三, 重视在古筝教学中实施必要的反向思维训练。因材施教是提高古筝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这与科学的演奏方法休戚相关。因此在古筝教学中可通过反向思维的方式对学生的练琴方法予以正确的指导, 相较于正向思维方法而言, 所谓的反向思维法是对传统常规思考方法的革新, 借助对思考对象空间或时间排列顺序的转换寻找更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路径, 这对于学生古筝演奏技巧掌握尤为重要。

二、突出肢体训练在古筝演奏中的重要性

古筝演奏的肢体训练也是促进“音乐”与“技术”相互交融的有效路径之一, 这是由于古筝演奏过程中对于演奏者的身体、手臂及手指都有对应的要求, 只有控制好各肢体之间的平衡和提高控制能力才能演奏出动人的乐章。从肢体训练中的抬手和落手动作来看, 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并无显著差异, 只是对于肢体控制能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手的自然垂落是首先需要训练的内容。不同于其他乐器教学, 从古筝角度实践不难看出, 一般演奏速度越快对应的演奏效果反而不能令人满意, 这是由于快速演奏的过程中手指自然处于僵硬的状态, 这自然难以体现古筝乐器演奏的美感。慢速练习过程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古筝演奏技巧, 理解演奏过程中的技术难点, 而演奏前学生也需要对其中的演奏速度做到心中有数, 控制好手指与大脑之间的运转速度, 这样的演奏过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神经系统的一种反应, 肢体控制动作也是肌肉运动的过程, 在反复练习和记忆中学生能够在“有意的自然”中追求音乐与技术之间的平衡感。

三、从传统音乐中吸取养分

古筝这一古老的汉民族弦乐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 而具体的民间古筝音乐表现形式划分也显得较为多样化, 因此古筝教学中对于传统音乐养分的吸收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深刻理解民间民俗音乐的精髓, 才能更好地在音乐中融入技术, 因此技艺对于古筝学习而言既是基础同时也是必要的养分。传统的古筝名曲中有着丰富的技巧与内涵, 对于其中音乐特色和演奏技巧的分析不仅能够实现对音律和节拍的有效调整, 且更加有利于演奏者情感意识的表达, 是对演奏空间的有效拓展过程。由此不难分析, 演奏技巧绝非是学习者演奏古筝的本质目的, 而是通过音乐演奏其感受其中蕴藏的情感, 在合理的想象中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这既是对演奏者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 同时也使得古筝演奏的过程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有效结合, 促进“技术”在“音乐”中的渗透。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针对古筝教学中的演奏问题, 需要切实做到“技术”与“音乐”的相互统一, 以技术为基础促进音乐的融合, 这是提高古筝演奏美感的关键所在。除此之外, 演奏者自身对于作品的理解以及丰富的情感也不可缺少, 只有强化对古筝音乐演奏的整体认知才能真正实现以情动人的目的。

摘要:享有“群声之王, 众声之师”美育的古筝在我国民间器乐演奏中有着重要的位置, 随着对民间乐器演奏的逐渐普及, 古筝乐器的爱好者数量趋于攀升, 不断增加的古筝学习者对于古筝教学质量自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古筝教学在演奏和授课方面遭遇一些困境, 如何处理好“音乐”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古筝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这是对古筝学习者感知与技能的双重训练过程。艺术改革依赖于理念的创新, 同时也是古筝授课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音乐”与“技术”交融方面针对古筝教学的演奏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古筝教学,音乐,技术,演奏技巧

参考文献

[1]邹霁.浅谈古筝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J].科教文汇, 2008, 4.

[2]罗燕.谈古筝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铜仁学院学报, 2008, 10.

3.深析古筝音乐美学的发展 篇三

关键词:古筝 音乐美学 悲情美学 气韵合观

古筝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传统民族乐器,随着时代的变迁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古筝是一门以演奏为主的音乐艺术,在感觉主导的基础上拥有其自身的特点,古筝音乐美学源自于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经过了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进程,社会性较强。从古至今,古筝音乐美学始终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

一、古筝音乐美学的起源

古筝兴起于“二女争瑟”,到战国时期,受当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经济等因素影响,古筝得以广泛流传,并在向不同区域渗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美学特征。

古筝音乐美学滋生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并有一段漫长而有序的发展历程。最初古筝音乐美学是以中国封建社会为土壤开始滋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凡古筝使用者或受众皆属于特定的社会阶层,身上具有这一阶层独特的历史印记,然后这种印记又被植入古筝音乐美学发展的过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到现代,虽然其中的阶级性已经大大减弱,但是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自身独有的文化特征,古筝音乐美学受新时期的影响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但不论怎样发展,古筝音乐始终都是以具体的音乐内容、演奏手法等为基本载体,通过曲谱和技法等共同构成古筝音乐的审美特征。

二、古筝音乐美学的发展历程

(一)古筝音乐悲情美学发展

悲情美学是古筝音乐美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在古筝艺术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其音乐母题也不断丰富而呈现出多样化,悲情艺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宣泄出口,逐渐发展成为古筝音乐的主要分支,悲情美学也成为古筝音乐美学发展历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阶段。古筝音乐悲情美学所带给人的感受应该用热耳酸心来形容,一切体现悲凉、悲壮、悲伤、悲愤等悲剧美学元素的作品,在古筝曲中所占有的分量是不容小觑的。例如《苏武思乡》《姜女泪》《临安遗恨》等古筝作品,表达的皆是悲壮、悲伤、悲凉等美学情感,这些悲情美学元素融合于一体,不断发展,就构成了完整的古筝音乐悲情美学。

古筝音乐悲情美学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发展历程。悲情美学始于战国末期,到两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时期,悲情美学以一种浅淡和外化的方式在古筝音乐中加以表达,从宋朝开始,古筝音乐流行以悲为美,并且此后悲情美学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中,通过长时间的缓慢发展,最终在古筝音乐美学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影响。

古筝音乐悲情美学的特征包括悲壮、悲伤、悲凉等多种,其中慷慨激昂的悲壮是我国古筝音乐悲情美学的主导特征。以《临安遗恨》为例,此曲主要表达的是岳飞悲壮的一生,开头一句就奠定了整首曲子的悲壮基调,在开头的慷慨激昂以后,随之而来的是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但是于含蓄之中又更加将岳飞征战疆场,最终却落得“三十功名尘与土”的悲壮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国仇家恨,千军万马,最终化为尘土飞扬,有心报国,到头来终是难圆己愿,令人无限惋惜。

古筝音乐悲情美学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从古代延伸至今,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最终美学情感与音乐情感完美融合,由此形成了古筝音乐独特的悲情美学特质。

(二)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美学发展

所谓气韵伴随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而产生,在人与自然、自然万物之间不断滋生出无限的生机。气韵是中国传统美学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气韵的认识从古代即已开始,并不断发展延伸至今。中国的传统美学认识,气韵普遍存在于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生长、呼吸、律动,都是气韵的一种生动的表现。至司空图时代,以意境、物境、情境为主体的三境说代表了气韵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至此,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美学开始拥有了自身独特的美学特质。

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美学源自于中国传统的艺术美学,并在具体的演奏技法以及古筝材质选择等方面得以体现。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美学十分注重演奏以及曲谱与自然之间的气韵流动和协调,纵观古往今来的诸多古筝名曲,无不体现了这一重要特征。

从古筝演奏技法来看,传统的演奏技法主要分为左、右手两大类,左手韵是演奏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平直音线经过左手在弦上持续的上下颤动后,单调的音线开始体现出优美的颤音,这样的审美享受是由古筝演奏技法所营造出来的,更是技法背后独有的气韵合观所赋予的。从单薄的直线转变成曲折的波浪曲线,通过气韵将原有的平淡冲破之后,波浪所表达出来的正是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美学特征所带来的审美感受。

气韵合观在整个古筝音乐美学发展历程中一直处于活跃清晰的状态,这种将个人情感与自然天地融合的方式所创造出来的美学特征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据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气韵合观作为中国传统的美学特征,始终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对古筝音乐美学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古筝音乐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具有悲情美学的特质,又充分体现了气韵合观所带来的灵动。从战国时期起源并发展至今,古筝音乐的美学特质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完善,最后形成自己所独有的特点,既有时代的印记,又不缺乏自身的魅力,它所表现出来的是属于自己的,同时又与中国传统美学息息相关的审美特征。古筝音乐在这样的美学特质引导下,将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完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

参考文献:

[1]王殉.中国古筝音乐美学研究论纲[J].艺术百家,2011,(06).

[2]李姣.浅谈古筝表演与音乐美学原则的结合[J].艺术科技,2014,(02).

[3]杨秀丽.古筝乐曲中美学意蕴研究[J].音乐大观,2013,(19).

4.古筝音乐论文 篇四

今年是筝会第三届领导班子开展工作的第三年,也是筝会成立以来遭遇困难较多的一年。十个新开辟的郊区考场第一次运转。办公室、主考场、乐理培训相继被迫变更地点。但经多方共同努力,逐一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筝会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现将今年工作案报如下:

一、加强民主决策、提升工作质量:

集思广益,畅通言路是筝会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而发动群众,统一思想则是把工作做好的保证。今年我会共召开会长和会长扩大会议十三次。工作班子会议十五次。会长会议的议题涵盖了筝会的全部工作,并做出决议。工作班子是具体执行,具体操作。我们的工作班子工作热情之高,效率之快。任务紧急时用“日以继夜,废寝忘食”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而大部分情况下这些工作都是无偿的。正是有了领导班子比较统一的思想,加上一批对古筝事业布满激情的工作人员,筝会的工作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二、主动接受领导、加强上下沟通:

作为__音乐家协会下属的古筝专业委员会,必须认真的接受__音协的领导,对此我们有充分的熟悉。今年我们先后二次与音协领导约谈,汇报我会工作,反映我们的想法,得到了音协领导热情的支持和鼓励,并提出相应的指示和建议。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筝会工作的质量,开拓了我们的工作思路。

三、考级又有新进步、人数质量双提升:

在克服了场地变换等困难后,经努力今年考级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进步。(1)考级人数由去年的6100余人增加到今年将7300余人。净增近1200人。(2)理顺了10个分考区的工作程序和配套措施,为明年的考级奠定了良好基础。(3)对考级电脑程序作了修改使之更为科学、合理。(4)对考级相关规定作了一定的调整,使之更为严密,进一步保证了考级的质量。

四、创造学习条件、提高会员素质:

作为群众性的学术团体,为会员提供一定的业务学习和交流的条件是我们的职责。今年我们邀请了西安音乐学院樊艺凤副教授来为我会会员作了“陕西风格和陕西筝曲”的讲座。我会领导也深入基层开办讲座,并对部分会员进行业务指导。筝会还组织会员观摩“赵一古筝独奏音乐会”和“伍洋古筝独奏音乐会”。这些活动对提高会员的业务水平。开拓会员的视野,无疑是大有帮助的。

五、加强交流、增进友谊:

广交朋友,促进交流是筝会历年坚持的工作之一。今年我们接待了来自加拿大的范上娥,来自河南的赵曼琴,来自陕西的樊艺凤。这些朋友在筝界均有较大的影响,在古筝艺术上各有造诣。通过交流彼此传递了信息,交换了对古筝事业发展的看法和设想,使我们开拓了思路,当然同时也扩大了本会的影响。

六、搭建各种平台、增强筝会合力: 筝会作为民间组织,要使筝会具有战斗力,发挥会员的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为了增强筝会的凝聚力和会员的向心力,我们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学术讲座、年终聚会、外出考察等等。这些活动促进了会员间的交流,也保证筝会领导与会员间的沟通,从而加强了筝会的团结,增强了筝会的凝聚力。对还不是我会会员的筝界人士,我们都是主动联系、主动关心,使他们感受到筝会的暖和。作为日常工作,我们还每年二次(春节、中秋)上门慰问本会的顾问孟波同志和闫黎雯同志。

七、做好发展工作、增加新生力量:

在非会员筝界人士中不少是__音乐院或各地音乐院、校研究生或本科毕业生,也有不少是各地来沪工作的艺术院校、师大艺术系毕业生,还有一些是长期从事古筝教学有一定成绩的同仁。我们选择了一批同志,对他们观察和培养,经过几年的努力,今年我们吸收新会员25名。这将进一步增强筝会的力量。

5.古筝音乐论文 篇五

古筝教学心得篇一

古筝,这一古雅的民族乐器,因其音色优美、容易上手,又独具民族特色而深受学生及家长的青睐。进而日益成为人们丰富文化生活、陶冶艺术情操、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怎样通过合理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同时,潜意识的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行为素质,并使他们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自觉的、愉快的学习古筝。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古筝教学的几点体会。

1.根据心理特点,强化兴趣、情感。要将启发、引导和发展学生学筝兴趣,提高到重要议事日程上予以研究。在我的教学中,曾遇到这样的情况:个别学生开始学古筝时很高兴,但后来渐渐下降,甚至于坐在筝前愁眉苦脸。原因是虽然家长喜欢古筝艺术,很热情地让孩子来学习,但不考虑学生心理,对孩子“恨铁不成钢”,总是责备。诚然,兴趣不能替代意志力的培养,更不能替代才能,但是有了兴趣,就可以使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教这样的学生,我在上第一节课时,先请程度深的学生表演几手曲子,例如《渔舟唱晚》、《战台风》等,并做乐曲介绍,这时我发现他的眼睛瞪得大大地看着、听着,羡慕得不得了。这时我就告诉他:音乐就像语言一样有其自己的文字,你必须会读会看,才能学懂。这样第一节课的乐理知识的教学就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但是下课时,学生拉着我问:“老师,什么时候教我弹琴?”可见,学生对弹琴产生了兴趣。在这种状态下开始学琴,学生即高兴主动的积极学习,效果就比较好。

2.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和学生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都有极强的自尊心,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欣赏自己,从而更好的要求和教育学生。许多优秀的教师都深深地认识到“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热爱学生”。教师应该主动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作一名“严师”固然回让学生因为畏惧而认真练琴,但也会引起一些学生的抵触心理,相比较而言,耐心的讲解、和蔼的态度会让学生更乐意接受,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丝毫没有被强迫的感觉,着无疑是一种成功的教育。同时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古筝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激励的过程。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目光,课间与学生一段亲切的交谈都会激起学生学筝的热情。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能体现出教师水平的高低。在对学生的赏识鼓励中尤其要学会接纳学生的失败和不足,只有这样,赏识和鼓励才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鼓励并不是不要批评,而是应将批评融于鼓励之中,批评过程中要充满着热情的期待,要让学生真切感觉到老师是他的知心朋友。

3.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学生在学古筝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手腕无法放松、按音不准或不完成作业等情况。这时候老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将他们一开始由于对古筝感到新鲜、好奇而产生的外在兴趣转变为稳定的内在兴趣。一味地训斥和责骂只会是学生丧失自信心,同时,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很有可能导致厌学。当然,仅仅靠语言引导是不够的。在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兴趣。运用形象的比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在教认音时可将倍低音区12356比喻为穿两只鞋子,即在音符下家两点;低音区12356比喻为穿一只鞋子,即在音符下加一点;中音区12356比喻为不穿鞋不戴帽;高音区12356比喻为戴一顶帽子,即在音符上加一点;倍高音区1比喻为戴两顶帽子,即在1上家两点。这样,学生易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又如在练习音阶式勾拖练习时可想象爬楼梯,让学生比比哪一个又稳又好,这样就将枯燥的练习形象化,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对掌握不同的节奏型往往会出现困难和混淆。因此我根据生活中的不同音响特点编写了一些节奏歌谣进行归类比较,让学生反复练唱、分析对比。例如:“二八”节奏像钟摆:“滴答滴答”;“四个十六”节奏像打机枪:“哒哒哒哒”;“后附点”节奏像喇叭响“笛笛”;“八十六”节奏像敲鼓“咚哒哒”;“十六八”节奏像母鸡叫“咯咯嗒”......这样利用平时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事物,帮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法加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既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上课也显得深动有趣,而且对以后的听音记谱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4.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如何科学、合理地布置学生的课外作业,也是教师能否教好学生的关键所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速度和开窍的早晚都是不一样的,所教师应该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各自不同的情况布置适量适度的作业,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加以肯定,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增强他们练筝的兴趣。

5.合理评价,相互切磋。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因此我们的学生要经常参加各种演出。通过观摩和交流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舞台经验,而且只要节目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赞誉,对孩子们而言就是莫大的鼓励,高涨的练琴兴趣就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只要不断了解学生、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朋友,才能探索出一套更为贴近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学筝的持久兴趣。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刻,采用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减少学生学筝的心理负担,让他们轻装上阵,从学习古筝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古筝教学心得篇二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在素质教学中的特殊作用,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加入了学习的行列。如何让学生在音乐的天地里体验、感知音乐的神奇,收获学习的乐趣,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结合我的古筝教学谈一些感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此我深有体会。对孩子来说,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伊始,学生对古筝充满了好奇心,这是因为人对陌生的事物要比熟悉的事物更有兴趣,对陌生事物有征服感,“物以稀为贵”也是这个道理。但是我们所期待的以天然的兴趣来学琴的想法是很难实现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兴趣会逐渐减弱。每天枯燥的基本功练习,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练习时间,在短时间内兴趣会被烦躁所代替。这时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我会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贴近儿童生活的,较为熟悉的儿歌、电视剧主题曲等作为练习曲进行训练,如在初级教学中选择“笑傲江湖”、“找朋友”等乐曲,同时结合基本指法教学来激发巩固学习兴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掌握古筝的演奏技巧。

采用演奏和表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的学习进程,我会定期集中同一水平的学生在一起上课,我还会在教学过程中举行一些星期音乐会,每一名学生弹一首最拿手的曲子,其他学生提出演奏过程中的不足,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让学生在表演中提高演奏水平和竞争意识,增加舞台经验,在学习中体现成功,享受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学生的态度要和蔼,对待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教师要及时加以鼓励,但是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失误,教师必须严厉和坚决地加以纠正,以保证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与此同时,要注重和家长充分沟通,鼓励孩子的学习热情,加强换位思考,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心态,毕竟,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寓教于乐,劳逸结合,才会让孩子们认定学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培养孩子们的乐感和表现力。我在教学中,会把音乐的语言放在重点,尽量将无形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体会音乐作品的内在意境。如在学习乐曲“雪山春晓”中,在引子部分,我会给学生讲解此曲描述的是西藏连绵起伏的雪山在春回大地时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演奏上,我要求无论是摇指、琶音还是刮奏都应尽可能地连贯饱满,尽可能地表现出宽广而辽阔的意境,摇指与刮奏不要带音头,每个音的音质要明亮饱满。更重要的是根据所给旋律的线条做出清晰的断句,才能使旋律的层次更加清晰,并且根据乐句做强弱起伏,这样才能把雪山的神秘晶莹的感觉表现出来。在流水部分,我会引导学生,水流是变换的,丰富多彩的,如何从冰川的融化到汇成小溪直至流入大海,在演奏上,要求旋律线条均由右手大指来体现,因此右手大指应保证饱满的清晰度,同样随乐句进行强弱变化,左手下行琶音要注意均匀之外,还应加强手指的连贯性,象一根绳子一样将散落的珠子均匀地连在一起等等类似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乐曲是有内涵的,是有生命的,想要陶冶观众,首先要陶冶自己。

增强孩子的创造力。我认为,在古筝教学中,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要让学生成为开拓型、创新型、创造型的新一代,就要培养他们从小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并且能高度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完成从填鸭式教学到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在学生进入高级乐曲练习时,就要注重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尝试的理解和表现力的培养,让其在演奏前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视角情怀,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责任重于泰山。我并且利用大量时间练习,除了对古筝的热爱,更在于强烈的责任感,想给学生一杯水,自身必须要具备一桶水,新的时代,需要教师作长流水,努力学习最先进的理念,最超前的技巧,把它们传授给学生们,为学生的成长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古筝教学心得篇三

古筝这件历史悠久古朴的民族乐器,有着“国琴”的尊称,它因为历史上的辉煌和百姓的喜爱,早就有“国宝”的美誉,外国朋友还称古筝为“东方钢琴”,因为民乐被惯称为“国乐”也被知音们赋予了“国魂”,从古代皇族国戚到今天的普通老百姓都对古筝有着特别的喜爱,因而日益成为人们丰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怎么合理的教学,使学生们能在提高精神素质,文化素质,艺术修养的同时,也能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下自觉,快乐的学习古筝,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个人的教学心得体会。

一 把握学生心态,激发学筝热情

许多初学的孩子并不是因为自己爱好而来学,而是因为爸妈喜欢,所以送他们来学的,针对这样的情况我通常让老学生弹一两首曲子给他们听,等他们来了兴致以后,我会自己弹一曲她们耳熟能“唱”的童谣,继而借机告诉他们认弦,以及一些初级的基本指法,一节课下来她们能用基本指法弹奏《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样简单的曲子,让孩子觉得原来学古筝就是这么简单,那么这样的开始已让孩子对琴有了兴趣及再弹下去的激情。

二 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

古筝本身是一件难练的乐器,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小这根本情况有计划、有步骤的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水到渠成的让孩子们打下扎实的基本功,科学的掌握古筝演奏技巧,例:左右手要从基本手型,及 大指、中指、食指的指法开始逐渐拓展,在练习指法的同时穿插与指法符合的乐曲,意在留住兴趣的同时加强了指法的练习。在一些稍为复杂的乐曲教学时可化繁为简,如《浏阳河》有双手的配合时,我们可以先练右手,再练左手,配合的时候就容易多了。一个原则,遵循规律不要让孩子们有过重的负担。

三 个别辅导与集体教学相结合,促进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通过近几年古筝教学实践,我发现个别辅导对于初学者效果比较好,因为初学者对新授的内容理解不够,以致练习有难度,基本指法不规范等,这就需要老师安排时间进行专门辅导,通过个别辅导便于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顺利通过初级基础阶段的学习。学生通过初级阶段的学习后,演奏已有所提高,指法也规范了,可以进行集体教学。所谓“集体”,就是将学琴进度相同的孩子组成一个班级,利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进行辅导。在班级组织时,建议6—8人,每次课一个半小时为宜,从指法训练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段,每半个小时为一个时段。第一个时段先练习基本指法,由老师带着一起弹。其间,总会遇到一些差异,比如熟练程度的差异,有的学生演奏很熟练,那些速度慢的学生就会感觉自己技不如人,他们就会着急,有的会不求质量而乱弹,有的会丧失信心而放弃。这时老师就要帮助他们,引导他们放慢速度,一步一个脚印地练习。几套指法练习完后,老师要做适当的检查。第二个时段是检查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轮番演奏,以了解学生这一个星期在家练习的情况,并让学生相互指出各自和缺点和不足,同时纠正她们的指法毛病和其他不正确的弹奏方法,当然,上课中在点出缺点的同时别忘了逐个肯定他们的优点。

第三个时段就是教授新的乐曲,我们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为主,教前先将乐谱按筝曲的韵味唱给他们听,然后让学生跟老师一起唱,大概三到五次以后,他们的脑子里就有了一个特定的旋律,学习起来自然顺畅得多。

四 让家长做家庭教师,督促孩子练琴

老师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家长有力的督促是儿童成功学筝的有力保障。怎样让家长当好家庭教师,督促孩子练琴呢?

1、帮家长树立正确的观点

古筝教学初期,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学古筝将来影响学习文化课,学习成绩会下降。因此对学生督促不力,没有合理安排练琴时间,让孩子在家里随便练习几下,这样不仅严重的影响了老师的教学进度,孩子也因在家没有练习好,而怕被老师批评,这样下去的后果就是孩子学琴的兴趣越来越低,最终导致半途而废。事实上,通过教学的实践,我们发现弹古筝能促进少儿的智力开发,增强记忆能力,二十一根弦弹奏出不同音响,不同节拍的乐曲,需要花一定的脑筋,音乐训练了学生的听觉能力和记忆力。这对孩子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因此老师要多与家长沟通,要耐心向家长讲解学习古筝的好处,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点。

2、让家长旁听

我们在对学生集体授课时,可以邀请学生家长旁听,即可让家长掌握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还帮孩子记住上课的内容及弹奏的方法,以便回家后更好的督促孩子认真练习。

3、让家长掌握孩子练琴的方法

对于未成年的儿童而言,从每天练什么,到今天怎么练,都是由家长来掌握决定的,因为孩子的天性是贪玩、好动的,积极主动的学生毕竟是极少数。如果没有家长每天的循循善诱,小孩是坚持不好的。所以先让家长掌握练琴的程序。其次,告诉家长合理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给小孩坚持练习。再次,让家长尊重小孩,公平对待小孩,多用赞美的话语鼓励他,激起孩子学筝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

总之“教”海无涯,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孩子更好的继承、发展、提高、繁荣古筝事业,是每一个古筝老师应尽的职责,也是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终身的光荣使命。


猜你感兴趣:

1.学古筝的好处

2.学习古筝的作文

3.如何快速学好古筝

6.古筝考级须知 篇六

有三个带普遍性问题须引起注意:

一、克服紧张情绪。考试紧张是多数人的“临床易发症”,而且年龄愈大几率愈高,“症状”愈甚。分析其原因,无外乎是心理压力大、担心考不好;或者技术尚不过硬,担心演奏中发生故障;也有的人不适应陌生环境等等,都可能导致情绪紧张。克服紧张的根本办法,就是平时要苦练基本功,做到技术过硬,曲谱烂熟于心,演奏娴热自如,考试自然就有信心,有信心就不会紧张。所谓“艺高心胆大”就是这个最朴素的道理。实在不行,你就假装不紧张也有效果。另外,平时应该多找机会作表演性的锻炼,提高面对生人、生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是可行方法之一。二是作好考前准备。如梭查古筝定弦准不准,试验弦的张力软硬手感,指甲是否戴好了,琴架、坐凳是否搁置稳妥、高低是否合适等,尽量避免临场发生故障。

三、最关键的是,演奏时一定要排除一切杂念、全神灌注、集中精力投入演奏。这是每个演奏者必须具备的艺术素质和表演作风。

考生入场后,应首先向评委老师交验准考证,报告自己的考号、姓名以及报考的曲目名称,以便评委验证和准备。考试完毕不要忘了带走准考证。

多数考生都比较注意礼貌、注意仪表,这是精神文明的体现,值得肯定。笔者注意到.来自某一地区的考生,全是十二、三岁的窈窕淑女,全穿各式旗袍,往筝前一坐,随着乐曲起浮跌宕,甚是赏心悦目,颇有置身于舞台音乐会的审美感觉;而今年的西宁考点又出现一道新风景:百余人的考生全部身着白色T恤衫,胸前印着一个偌大的“筝”字。在诸多专业考级峰会上尤其显得卓尔不群,格外生机蓬勃。它昭示着古筝学科正在掘起的张力和自信,给人以执着向上的群体冲击的鼓舞,值得称道。但我们对此没有提倡或禁止的义务。然而有些不良现象是应该引起注意的,如考试时衣着不整,或只穿背心、吊带裙、拖鞋等;演奏时口里大声唱着曲谱;脚下踏着拍子;钟摆似的摇头晃脑;眼睛向评委扫来扫去;窥视考级评语……等等,均属不正之风,切勿效仿。

古筝考级知识问答一

1、为什么要考级?

答: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空前的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伴随着经济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带来了文化生活的多元性选择空间,人们在衣食饱暖之余,更加注意提升自我精神境界和文化艺术修养。业余爱好选择某种乐器,既可以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又是一种高尚的娱乐,娱已娱人,何乐而不为?这就是掀起古筝热潮的原因。另外,在子女升学、就业等人生重大抉择中,往往对于具有某种特长的考生采取“特招”或优先录取的优惠政策,从而大大激发了青少年学习古筝的热情。古筝考级就是为了对众多学筝者的学习程度和艺术水平,有一个权威部门认可的评价,以作为自己业余学习古筝的等级鉴定和在社会招生、招工竞争中的合法有效凭证。

2、考级曲目到底分几级?

答:古筝考级曲目就目前所编辑出版的教本而言,一般分为9级或10级。如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考级委员会编的教本分为9级;而中华民族管弦学会编的教本则分为10级。还有其它艺术院校和政府主管部门编印的教本,也有9级或者10级的,不一而同。无论分9级还是分10级,其宗旨都相同:第一,这些衡量学习程度和艺术水平的曲目大多相同;或者说,第9级和第10级的曲目在演奏技能和艺术水准方面,基本属于同一层次。这就好比坐公共汽车,你要从起点到达终点目的地,距离是一定的,至于中途分几站,似乎并不重要。第二,无论分几级,其目的都是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繁多曲目中,划定一个专家公认的、相对规范而又便于识辨和操作的公约标准,作为共遵守的考核依据,才产生了一级、二级……九级、十级的级别划分。其实这完全是近年来掀起了学筝热、考级热的产物。需要说的是,级别的高低,却不是以数学概念上的加减多少来划分,而是以技术含量为手段,达到艺术表现的高下优劣来评判的。

3、同是一曲《寒鸦戏水》,为什么有的教本定五级,有的定七级?

答: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形成同曲不同级的原因很多:第一,属于同名异曲。就是曲名相同而演奏的曲调和手法不同,或不完全相同。这种情况多为民间传统乐曲,在流传过程中,经过演奏者不断地发挥、创造,大大丰富了演奏手法,并出现了不同风格特色和流派,从而也就出现了不同的“传谱”和演奏版本。不同版本的曲目,虽然沿用着同样的传统曲名,但其演奏技术含量和难易程度也就有了差别。所以“同名异曲”的级别不同,也就是自然的了。如《蕉窗夜雨》、《寒鸦戏水》、《出水莲》等属于此。

有些经典名曲,如《渔舟唱晚》、《汉宫秋月》、《寒鸦戏水》、《柳青娘》等,表面看似简单,其实艺术张力很大,表现空间十分深厚,很难给予一个精确定级。所以,有的古筝专业教师甚至提出,类似这类曲目,压根儿不适宜用于古筝定级为考核曲目。第二,现行考级的曲目中,也有同名同曲,但被规定成不同级别的现象。这里边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可分两类:一类属于决策者的审美取向不同,比如有人偏重于欢快热烈的火爆曲子、有人偏重优美抒情的淡雅曲子;有人偏重于左手技巧、有人偏重右手技巧;有人偏重快速、激情的,有人偏重时尚的新曲新作,有人偏重传统的经典曲目;有人偏重双手弹,有人偏单手弹等等,不同的审美取向,就会对同一曲目,划定成不同的级别。这里也不排除个别“排他”心理和门派歧视等不健康因素所致,但无大碍。

4、考级曲目可以变通吗?

答:不可以。现在考级一般都是演奏两首同一级别的曲目,比如考五级,就演奏两首五级曲目(限于同一教本);考八级就演奏两首八级曲目,不能是考八级用六级、七级的曲目来“变通”,也不能是用九级、十级来代替。

但有一种情况是可以被认可的。也就是中国音乐家协会考级委员会在编辑出版《全国古筝演奏(业余)考级作品集》的“前言”中,中国音协考级委员会秘书长顾春雨先生说:“对于这套曲目,他(指该书执行主编邱大成)的编辑思想是:„尽可能的选用些各流派有代表性的古筝曲。同时,考虑到筝流派多,作品也多,这套考级作品集里不可能都容纳,所以他主张以这套曲目为基础,考试时可根据某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自选曲止供学生选择‟。我认为,这样既顾及到全国考级总体水准的平衡,也有利于促进各古筝流派的发展,所以深表赞同。”笔者对此也深表赏识。但具体执行起来不好操作,可行的办法是,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当地的古筝专家们集体研究,“适当补充一些自选曲目供学生选择”,并经主管部门审阅批准,才能在考级时“灵活掌握”,参照执行。但必须在规定性的必选曲目中选一首,自选一首。

5、能不能“跳级”?考完十级需要学几年?

答:可以。按有关规定,一般按照从一级到十级,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级考评。但由于考级工作一般都是每年(暑假)进行一次,而学筝的人因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不同,有的学得的慢,有的学得快;有的一年学习一级,有的一年学习两级,甚至三级、四级(这种现象主要在初级程度)如果按照每年只考一级,那么从一级到十逐级考完,就得连续考十年,这显然不适应实际需要。

业余学筝者绝大多数都在校学生,平时功课压力重,课外作业多,练琴时间少,根据业余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初级一年学习两级,中级两年学习三级,高级一年学习一级,这样可在七年内时间考完九级、十级。如果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筝,到初中一年级就基本学完十级曲目,不影响初三年级的升学复习考试。

还有一附带出来另一个问题:既然考试可“跳级”报考,那么,学习是否可以跳级学习呢?在回答之前,先反问一句“为什么学习古筝?为什么要跳级呢?如果你自己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答案自然就有了。若以笔者之见,学习古筝也是一门专门技艺,首先得扎扎实实打好基础,苦练基本功,而后才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叫水到渠成,要遵循学习法则,遵循艺术规律。没有艰苦的历炼,没有广泛的知识修养,没有艺术上丰厚积累,是不可能达到高级别的境界的,你想从三级一下跳到十级,即便你有一对超人的双手能把十级曲子弹下来,那也可能是自己的“十级”水平。学筝也和盖楼同理,先得打好基础,再盖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如果嫌麻烦,还想偷工、省料、盖了第一层就想盖第十层,行吗?

6、问:考生不适应考场的筝怎么办?

答:可以自备筝。自备筝如果需要转调不也麻烦吗?所以考场一般备两台筝:一台D调,一台G调。两个调的筝一般够用了。至于某些变音、变调的曲目(一般是高级别的),考生可以临时变调或自备乐器均可。这里有三个问题须注意:一是自备乐器由于来回折腾,常常出现弦音不准而影响演奏效果;二是弹筝还应学会适应不同乐器的能力。面对一台陌生的筝,不要急于一坐就弹,应首先轻轻弹一下全部音列(所有弦).听听弦准不准。再用左手按压,找一下按弦的软硬轻重的感觉,这只用几秒钟完成,这既是一种锻炼和适应,也应是一种职业习惯才对;三是报考高级别的考生需要临时变音、变调的,应该由自己熟练完成。考场评委不应替代高级别考生定音调弦。

7、问:考场每次准入几个考生?

答:对此没有硬性规定,三五人不等。有种说法是:多进几个人,可以多听他人的演奏,有利于互相观摩,互相学习,以取长补短.也有点公开和透明的味道。但是,多有多的弊端,尤其小孩子自制能力较差,多人挤在一起就忍不住,时有交头接耳、作声作色、来回走动,总会整出点声音来,甚至有个别耐不住性子而毫无顾忌地躺在凳子上睡将起来等怪象。这既分散考生注意力,影响考生情绪.也是违反考场纪律的极不严肃的行为,严重影响考试正常进行,是绝对不允许的。考点承办方应根据考生实际情况,恰当地安排考场准人人数,无论进场人数多少,都应保持考场肃静和良好的秩序,不能影响考生的正常演奏,违犯考场纪律。

8、问:考级能不能看谱?

答:不能。

9、问:演奏中出现故障会不会影响考试成绩?

答:这要看具体情况。如果属于自然事故,比如弦断;琴码倒了,指甲飞了等意外.评委们一般都会原谅,不影响考试成绩;但如果是人为故障,比如错弹、漏弹(少弹)、多弹、忘谱、中断等失误,评委会视其情况酌情扣分,失误多了当然会影响成绩。

10、问:常有这样的情况:演奏正进行中被评委叫停,或者评委直接指定只奏该曲某些片段。这样会不会影响演奏的完整性?为什么不让把两首曲子完整地弹完再停呢?

答:首先须知,这纯粹是评委们掌握的考评技术问题,习惯说法叫“抽考”。所谓“抽考”,就是有目的地选择该曲中某些有代表性的、技术含量、艺术含量比较集中的片段来指定考生演奏。其所以这样作,原因有三:

一是考点承办方预先安排的考生人数多,不可能在规定时间内考完而又必须考完;评委只好压缩时间,选择某些代表性片段来演奏。二是单纯从衡量考生演奏水平而言没必要让考生从头弹到尾。其实,有经验的评委们只需在最初一两分钟就已经看出该考生的音乐资质、基本技能和艺术表现能力等。以后的听审只是对其判断的再验证。当然,某些高难技术或华彩段落,评委是不会疏漏不听的,而且通常正是选择这样的片段来指定考生演奏。如果难点能弹好,简单的就可以不听了。三是主管方面有相关规定,允许评委临场指定考生演奏某些片段,或随时终止其演奏。

须说明的是,并非所有考级都是“抽考”,只要在考点规定的时间内能够考完规定的考生数量,评委们总是乐于聆听完整的演奏的。

11、问:考试时,考生要注意些什么?

答:考生入场后,应首先向评委老师交验准考证,报告自己的考号、姓名以及报考的曲目名称,以便评委验证和准备。考试完毕不要忘了带走准考证。

有三个带普遍性问题须引起注意:

一是克服紧张情绪。考试紧张是多数人的“临床易发症”,而且年龄愈大几率愈高,“症状”愈甚。分析其原因,无外乎是心理压力大、担心考不好;或者技术尚不过硬,担心演奏中发生故障;也有的人不适应陌生环境等等,都可能导致情绪紧张。克服紧张的根本办法,就是平时要苦练基本功,做到技术过硬,曲谱烂熟于心,演奏娴热自如,考试自然就有信心,有信心就不会紧张。所谓“艺高心胆大”就是这个最朴素的道理。实在不行,你就假装不紧张也有效果。另外,平时应该多找机会作表演性的锻炼,提高面对生人、生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是可行方法之一。

二是作好考前准备。如检查古筝定弦准不准,试验弦的张力软硬手感,指甲是否戴好了,琴架、坐凳是否搁置稳妥、高低是否合适等,尽量避免临场发生故障。

三是最关键的,演奏时一定要排除一切杂念、全神贯注、集中精力投入演奏。这是每个演奏者必须具备的艺术素质和表演作风。

7.古筝音乐论文 篇七

古筝已有2000多年历史, 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既能柔美细腻, 又能宏伟磅礴。同时, 随着时代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创作突破了传统的五声音阶结构型, 进一步扩展了筝的表现力。如今, 很多家长希望把孩子从小培养的多才多艺, 所以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四五岁就开始习筝。但学习古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大部分少年儿童学筝时断时续, 兴趣不持久。重要的是, 他们缺乏兴趣, 或兴趣不持久。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当我们面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时, 会很投入, 而且印象深刻时, 就产生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成功的秘诀。

一、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一) 激发学琴原动力

以琴激趣, 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由于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年龄较小, 他们对古筝有很强的好奇心, 但缺乏耐性, 思想不集中。所以在感情上就要和他们亲近, 让孩子在心理上接受和喜欢自己。作为教师, 还要抓住儿童爱玩好动的特点, 他们一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 所以要使无意识变为有意识, 完成从好奇心到产生兴趣的转变。在少儿刚接触古筝时, 要从基本功抓起, 因为基本功的好坏对能否弹好古筝至关的重要。但是练习基本功时的单一和枯燥会使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慢慢产生厌倦,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一些措施, 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比如把基本功和熟悉的儿歌小曲子结合起来, 当他们听见熟悉的儿歌后, 就会合着拍子轻声哼唱。通过这种技巧与乐曲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以美的旋律, 来激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

(二) 提高审美感知力

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 因此在古筝作品中想要把节奏、音色、力度、速度表现出来的话, 一定要从技巧开始抓起。把勾、托、抹、劈、滑、揉等技巧教学同审美教育联系在一起, 只有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 才能在演奏古筝时, 把作品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 在儿童古筝教学中, 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对古筝音乐的审美感知力, 通过结合典型的乐曲, 去启发学生感知不同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不同作用。从技能教学中让学生感知什么是筝乐美以及如何达到这种美, 从而唤起学生对美得向往和追求, 所以教师在范奏中要注意古筝技巧的正确方法。古筝音乐的表现力是由诸多要素结合而产生的, 相同的音乐要素, 不同的学生演奏出来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重要的是学生凭自己的感受去体会与理解。

(三) 增强音乐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则是无限的, 所以音乐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古筝教学中一定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提高对音乐的领悟能力, 而音乐想象力又是审美领悟能力提升的关键。如《渔舟唱晚》是一首优美、典雅而富有情趣的曲子, 它引用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为题, 描绘了夕阳西下, 小船轻轻荡漾, 辛苦的渔民忘却一天的疲劳, 悠闲自得, 满载而归的画面。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在脑中去想象画面, 置身其中。在学生充分理解曲目的内容后, 再去识谱演奏, 这样就会显得轻松愉快。在古筝教学中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提高对音乐的领悟能力。

二、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凡是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 才会作出更多的投入并使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 兴趣一经形成, 就会吸引儿童去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兴趣是一种心理特征, 它不是生来固有的, 是后天培养形成的, 是生活所需激发而发展起来的。俗话说:“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自身”。在这个入门阶段, 老师担负着正确引导学生兴趣的责任。俗话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学琴的过程中, 很多学生都将自己的老师视为榜样, 视为偶像。假如, 一个老师对于古筝事业执着追求, 那他的学生也会对古筝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 若老师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教学, 那他学生的兴趣也会大大打折。所以, 老师的兴趣和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是成正比的。

三、培养学习兴趣的几个要素

(一) 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渠道

因材施教是传统教学的重要理念, 也是尊重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兴趣的主要渠道。少年儿童学习古筝基本上都是利用课余时间。但是存在年龄、能力和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 使教学很难采取固定的模式。这就要求古筝教师, 必须全面的摸清每个学生的情况, 做到了如指掌。并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 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 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 家长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纽带

儿童学筝启蒙教学的成败取决于三方面因素, 首先是孩子自身天赋和勤奋, 其次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态度, 剩下的一点则是家长的密切配合与辅导。实际上, 对于年幼的初学者来说, 家长起着“助教”的作用。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首先, 家长应注意对待孩子的态度、语气和语言。另外, 家长还要培养孩子独立练琴的能力。最后, 家长不要急于求成而要适时奖励, 不然容易信心减去, 兴趣低落, 还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弹琴不是件容易事, 它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 要做到手、眼、脑并用, 让孩子协调好这一切本来就是件复杂的事情。所以有缺点是正常的, 可能一个缺点克服了, 又会有新的缺点需要克服, 这都不足为怪。只要脚踏实地, 最终都会积少成多, 取得可观的进步。

(三) 循序渐进是学好古筝的重要方法

科学的安排练习时间, 学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 教师必须根据儿童年龄小这一特点, 有计划地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教学内容, 循序渐进的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首先, 要固定练琴时间, 养成定时对音乐的兴奋习惯, 提高效率, 快速进入状态达到省时的作用。要持之以恒, 连续不间断地上课, 在每次古筝课后要安排练习, 来巩固当天所学。其次, 要明确练习的目的, 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练习方式来适应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短的特点, 将一天中可以用来练习的时间分散开来使用。在练习时要做到, 认真正确地练好每一遍, 不强求数量。争取在最少的时间完成任务, 养成注意力集中, 认真练琴的好习惯。

结语

学习古筝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在学习过程中, 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耐心的启发和正确的指导, 使儿童能够自然地亲近古筝从而在美妙的琴声中健康快乐的成长。艺术是无止境的, 要使学生在自由和愉快的音乐中, 自主地感受音乐,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素质。

摘要:在素质教育备受关注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少儿开始热衷于古筝学习。但是大多数学筝者存在学习不持久的问题。分析了该现象背后的原因, 本文提出少儿学筝效率低的问题, 浅谈了兴趣培养在少儿古筝教学中的重要性, 论证了教学中的兴趣培养是提高学琴效率的关键。

关键词:少儿古筝,音乐教学,兴趣,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彤.中国筝曲的继承与发展[J].艺术研究, 2006.4, 4-6.

[2]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6, 9-12.

[3]常俊玲.原生态艺术传承与儿童审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3, 56-60.

[4]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福州:人民出版社, 2004.8, 32-35.

[5]龙德君.少儿古筝教材[M].北京:蓝天出版社, 1999.6, 102-103.

[6]王虹.浅谈儿童古筝教学的几点体会[J].科技信息, 2007.5, 3-4.

[7]卢家楣.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J].心理科学, 2005.6, 6-7.

[8]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9, 45-48.

8.古筝硕士范冉毕业音乐会将办 篇八

本报讯 中央音乐学院古筝硕士研究生范冉5月18日将在北京音乐厅举办毕业音乐会“华筝鸣籁”。届时,这位已经在音乐界小有名气的青年古筝演奏家将淋漓尽致地展现她出众的技法以及独树一帜的演奏风格,倾情演绎《打虎上山》《汉江韵》《三迭》等经典曲目和新创作品。

范冉1982年出生于北京,从小就表现出很好的音乐天赋,4岁开始学习古筝,1994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2000年考入该校本科,后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央音乐学院古筝演奏家李萌教授的研究生。十几年系统的古筝艺术学习、训练不仅使范冉具备了高超的演奏技艺,更使她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了深切的认识和理解。范冉的古筝演奏极重视对古筝强烈抒情功能的挖掘运用,其音质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共鸣性,形成流畅、灵活、华丽、深情、极富人生况味的演奏风格。范冉2005年获第五届全国金钟音乐奖银奖,并在南京举行专场音乐会。同年获全国文华艺术政府奖(古筝青年专业组)银奖,并获全国文华艺术政府奖小型组合古筝银奖,在业界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毕业音乐会曲目,即是范冉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广为听众喜爱的保留曲目,这些颇具难度的曲目在其扎实的技巧烘托之下,将把听众带入一个古典纯美的艺术天地。音乐会还选择了作曲家叶小纲精心创作的古筝曲《三迭》、青年作曲家周静金钟奖获奖之作《陌桑》、李萌教授新作《月色清明》等现代技法作品。作曲家莫凡还特别为此次音乐会创作了颇具海南风情、旋律清丽的《黎之引》。这些精心编排的曲目将为听众带来丰富多元的听觉享受,领略古筝古朴而年轻的韵律。吴祖强为音乐会题辞“奏弹赶追典范 乐音翔飞冉冉”,朴东生则寄语:“筝韵传情”。

9.古筝教案 篇九

第一课

【教学过程】

一、《前进着的车轮》:

1.分指的连贯性不好,注意每指的接替。2.力度?

二、《秦桑曲》:

1.首先要知道“秦”的含义,陕西一代成为“秦地”。2.了解秦地的民间音乐、调子等。

3.微#

4、微b7的音乐特点。

4.乐曲不熟练,左手按音不准确,耳朵仔细听。

第二课

【教学过程】

一、《前进着的车轮》:

1、手指之间的交替性。

2、颗粒性?

二、《秦桑曲》:

1、秦地曲子的风格是微#

4、微b7。

2、切分音拖满。

3、左手的功夫,揉弦的感觉。

4、触弦的方法?

第三课

【教学过程】

一、《前进着的车轮》:

1、分指的连续性加强。

2、力量向下坠。

二、《秦桑曲》:

1、开头的气势?用手臂带动手腕,手腕带动指间,把每个音甩出来。

2、八度刚劲有力。

3、微#

4、微b7一定要按准。

4、尽可能的用大拇指弹拨和劈托指法。

第四课

【教学过程】

一、《前进着的车轮》:

1、双手触弦的位置靠中间一些。

2、左手功力加强,力度不够。

二、《秦桑曲》:

1.指法劈托挑出来单独练,重点练。2.左手按弦要更迅速,无尾音。3.学会用手腕带动手指演奏。4.扫弦的方法?爆发力?

第五课

【教学过程】

一、《上楼》:

1、弹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到筝曲的派别,属于哪一流派。

2、韵味来自左手功夫,韵味是右手声音的延续。

3、上楼的情感特点:轻巧、活泼、欢畅、伶俐。

要注意这首曲子的整体情感发展过程。

第六课

【教学过程】

一、《上楼》:

1、乐曲的连贯流畅,找出自己感觉不满意的地方,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细化。

2、曲子的韵味,关键在于左手,颤、揉、按、滑技巧之中。

3、切分音运用的都是“符点颤音”,又叫“迟到颤音”。

4、对上滑音、颤音的理解不够准确。

第七课

【教学过程】

一、《上楼》:

1、具有河南风格特点的经典传统曲目,虽不算长,技法也不是很难,但要弹得十分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谁上楼?一个11.12岁的女孩子,她聪明伶俐、机灵顽皮、欢快活泼、心地善良、行动敏捷轻巧,又有一些鬼心眼,时不时又爱搞一些恶作剧。上楼干什么呢?传递老夫人同意张生与莺莺的婚事。乐曲显得生动有趣,符合丫鬟红娘特有的性格意境。

第八课

【教学过程】

一、《上楼》:

1、力度上速度上音色上的对比处理。

2、出指干净利落,有强弱对比,刻画出上楼的情景,并使之带有轻盈的感觉。

3、演奏时应注意既有技巧内容,又有情感内容。

学曲子要细心,对指法技巧的含义真正搞明白,搞对再去运用。

第九课

【教学过程】

一、《白云》(摇指练习):

1、音连?

2、跳弦和绕弦的技巧?

二、《蕉窗夜雨》:

1、《蕉窗夜雨》是我国广东客家筝艺流派中的优秀代表曲目之一。

2、《蕉窗夜雨》古朴、典雅、流畅、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

3、《全宋词》中所写的《浣溪沙》:“江上秋高风怒号,江声不断雁嗷嗷,别魂迢递为君销。一夜不眠孤客耳,耳边愁听雨萧萧,碧沙窗外有芭蕉。”

第十课

【教学过程】

一、《白云》(摇指练习):

1.力放出来。

2.由弱到强,由强到弱。

二、《蕉窗夜雨》:

1、酷如一副优美的中国山水画卷。充满了客家文化天人合一的哲理。

2、据传此曲源于宋代,是描绘旅居他乡的伊人在万籁俱静、夜色深沉中,聆听雨打芭蕉的淅沥声而引发的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3、经过已故客家筝艺大家罗九香先生对客家筝曲的精深研究,对调骨(旋律骨干音)加以变化,由抑、扬、顿、挫的最佳布局以及速度的徐疾转折的独特安排,将全曲反复五遍演奏,使其成为古筝曲目的一代绝响。

【教学后记】

该生在学习方面还要加强自觉性,光靠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与练习是不够的,希望自己能够在这方面多加油。

《茉莉芬芳》古筝课教案

教案 2007-12-07 09:12:52 阅读23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郑州艺术学校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现代古筝的技法,学生左右手的协调配合,乐曲中间复调音乐的处理,左右手四指的灵活应用。

2、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江南地方色彩音乐的风格特征,学习演奏古筝乐曲《茉莉芬芳》,了解乐曲处理和

音色特点。

3、熟悉G调琴弦的弦位。

教学重点

熟悉G调琴弦的弦位和乐曲的整体风格。

教学难点

学生左右手的协调配合,乐曲中间复调音乐的处理,音色的处理和左手的吟、揉、滑、按。

课型:古筝教学课 课时:45分钟

学生: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学生练习指法(左右手配合的指法),使得手指灵活,配合乐曲进行。

2、复习一遍《将军令》,熟悉G调琴弦的弦位。

二、教师导入

让学生了解乐曲和作者。茉莉芬芳,何占豪作曲,何占豪先生是一位民乐大师,写出了很多好听的乐曲,他的风格就是“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他的作品除了注重戏剧性、抒情性外,还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茉莉芬芳》这首乐曲作于1991年,是作者取材于江苏民歌《茉莉花》。这首乐曲就是以现代古筝音乐来阐述民间小调的,整个音乐被何占豪先生处理的犹如交响乐曲,古筝也在先生的笔下被化成了一个交响乐团,全曲犹如田园诗意般抒情流畅,赞美了茉莉花的洁白无暇和扑鼻芳香,具有浓郁的江南

地方色彩。(教师活动)

三、教材分析

《茉莉芬芳》这首乐曲一共五段,开头有一小段散板的引子,幽静典雅、缓缓道来。接着进入由音乐主题构成的一段沁人心脾的抒情慢板,然后稍作停顿,一段由主题音乐发展的华彩乐段。这一段里,旋律活泼,节奏欢快,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基本功才能表达出来。快板之后,乐曲又恢复到了由主题音乐构成的一小

段抒情慢板,直至结束。

教学手段

教师试奏、讲解。教学方式和模式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为主动”,课堂教学中,尽量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共同学习,创设“感受、理解、互动、探索、创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结:

对本课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肯定学生主动学习及积极创新的精神。

布置课后作业

10.古筝教学计划 篇十

1、让儿童通过古筝演奏接触与学习音乐。

2、通过古筝演奏得到关于手部机能的初步有序的训练。古筝中级班:

1、通过演奏一些耳熟能详的古筝名曲来陶冶情操。

2、让学生能有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他的情感来演奏古筝乐曲。

二、古筝教学内容: 古筝初级班:

(一)、学习与掌握古筝演奏的基本指法

1、左右手四指各自的拨弦动作

2、左右手大食、大中、大食中、大食中无各手指的指法组合

3、和音、和弦的演奏方法

4、大指摇的演奏方法

5、左手揉弦、按弦的演奏方法

(二)、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1.音高的识别

2.节拍、节奏的组合 3.音色的识别 4.音乐表现 古筝中级班:

(一)、学习弹奏乐曲《雪山春晓》、《战台风》

(二)、了解乐曲的风格和创作背景

三、需要达到的程度: 古筝初级班:

从家长的意愿出发,学习内容要与古筝考级曲目相联,但是不能一味追求考级的东西,要弹好古筝,必须持之以恒,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暂设定第一年达到上海音乐学院一级到二级的考级曲目程度,这学期主要就是能通过学习,会弹奏简单的古筝乐曲。古筝中级班:

古筝中级班学员基本已都考完五级,但是有些学生的基本功还不够扎实,所以要弹好五到七级的乐曲,必须先把基础打好,这学期会多练一些指法上的练习曲,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能熟练弹奏七级代表曲目《雪山春晓》和《战台风》。

四、古筝教材内容: 古筝初级班:

1.孙文妍等编写的<< 幼儿古筝教程 >> 2.上音考级曲目

3.少年儿童古筝教程

(一)古筝中级班:

1、每日必弹古筝指法练习曲

2、《古筝考级曲目》(上)

五、古筝教学进度: 古筝初级班: 寒假前约十六节课

1. 第一至第四次课程以熟悉古筝音位为主 2. 第五至第八次课程以确立演奏手型为主 3. 第九至第十二次课程以确立手腕摆动动作为主 4. 第十三至第十六次课程巩固一至十二节课的内容

通过十六次课程,使儿童初步掌握到古筝演奏的基本指法和自然和谐的手型,以及良好的用力方式。古筝中级班:

1、第一至第四次课程以弹奏典型的指法“勾托抹托”和“脱腕摇”

2、第五至第八次课程主要学习弹奏乐曲《雪山春晓》

3、第九至第十二次课程主要一欣赏为主,演奏为辅,学习乐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战台风》。

11.古筝音乐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师范类院校 器乐教学 古筝小组课 基础教学

师范类院校承担着培养基层一线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使命,对在校学生们的音乐综合素质需要有较高的要求,其中,民族器乐的培养不仅是我国学生学习音乐的重点之一,同时对我国民族传统器乐的传播和发展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所以对如何去培养好这类学生,作为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一、学生的特点

首先,需要阐述笔者现在所教授的古筝学生和了解到的其他师范类院校学生的一个平均水平。这些了解来自于笔者担任此类教师工作三年时間和在这期间所观看到的校内外的演出,以及担任些校内外比赛的评委工作。这类学生在学艺术上是较为有代表性的一群。他们部分是有较长时间的器乐学习,但是目的性不强,在学习的过程中,断断续续,直到高一或者更晚的时候觉得想以音乐类这个台阶上大学,然后才开始对器乐进入真正的学习;另一类是本来完全没有接触器乐的学习,但是想在短时间通过学习器乐以此来应付高考,也是想通过此台阶上大学的,他们的器乐学习时间更短,一般是二到三年,甚至有些只有一年,可以说是完全属于临时抱佛脚型。这些学生大部分在经历准备高考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考试的专业要求,往往是不顾及自己的专业水平到达什么程度而选择和自己水平极不相称的乐曲作为考试曲目,例如难度大的曲目有《溟山》、《云裳诉》、《西域随想》、《临安遗恨》等,这些曲目对于这类高考生来讲都非常有难度,首先在技术上根本不可能胜任,更不要提及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内涵等;而还有些难度中等的,例如《打虎上山》、《草原英雄小姐妹》、《幻想曲》等,学生们很多音都弹不清楚,更谈不上乐曲要求的速度和力度。很明显可以看出在练习过程中,很多基础的不扎实使得他们开始乱练琴,忽略了许多古筝的基础技术和音乐知识,并且还养成非常多的坏毛病,甚至很多学生在练下难度高的乐曲并且参加了考试还自以为已经达到相等的水平,其实中间漏洞之大给他们埋下了很多隐患。这些隐患就开始在他们进入大学进行专业学习之后慢慢出现,有些学生可以马上感悟到,可有些学生则因为音乐素质低而变得非常不能理解和痛苦。

二、学习的重点

对这些学生的水平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在教学上必须给他们树立好正确的教学观,那就是打好基础这个中心点,这就是教学的重点。相信从小到大,每个老师对学生的要求都会是打好扎实的基础,为以后更长远的学习和理想建筑好的根基,乐器更加不会是例外。所以在教学中,笔者也非常坚持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过在刚开始的教学中,这样的教学观念肯定会受到一点点的打击和阻碍。速成的学习方式让许多学生形成了乐器很容易学的观念,普遍对乐曲的质量好坏没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后来笔者慢慢做了些总结和在教学上的小小调整,还是坚持自己最初的教学观念没有放弃。

无论是针对程度低的学生还是程度高的学生都必须坚持这一点。程度高些的在教学设计上不会一开始就从他们的水平上往上教,会从基础出发去补充他们在以前业余学习中的不足,把每个人的弱项加强,为他们以后如果有更大的理想(考研或者从事专业的演奏与教学工作)而打下扎实的基础。而针对程度低的同学基础这一块更是重中之重,因为他们毕业就业如果从事教学这一块,那对于他们将来所教的学生来讲,基础的学习是多么重要。在他们从事的教学中无论是专业还是兼职,他们一旦担任这样的角色那么就必须承担起教育好下一代的重任,而作为教育他们的老师,更有责任把正确的教学观念传授给他们。另外部分程度较低的学生也不乏有非常热爱古筝专业的,希望自己在这一块有建树,不管他们是否可以达到,都不要轻易扼杀他们的理想,应该是支持的态度,而基础的扎实对他们长远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教学观念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真正接受或者做到,即使他们在经过老师的传授中懂得这个道理。程度高的学生,有些会因为自己的目光短浅而容易好高骛远,希望学习难度非常大的乐曲,殊不知自己并未达到这样的水平,练习与自己水平不相称的乐曲,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危害大,甚至会后退,因为会巩固更多的坏毛病。在给他们学习的乐曲中,需要有有较多的练习曲,例如项斯华的《每日必弹——古筝指序练习》等,从较浅的开始补起,他们会不太愿意练习,因为他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很少需要练习练习曲,只知道弹奏乐曲,所以在技术上,尤其是难度技术上有很大的缺口。尤其要提及的是进行这样的练习也不能马虎应付,而是在练习中对练习曲有诸多高要求,以此练出高质量;再者就是乐曲,选择较简单但是针对性很强的乐曲学起,也偶尔只是乐曲片段,但是学生会容易而看不上这些乐曲,但是却不能真正弹好这些乐曲,所以要给他们施加一定的压力或者使一点激将法,就是让学生们如果要证明自己可以弹难度大的曲目,那先把这些认为简单的曲目弹奏好达到老师的要求。这些乐曲包括程度低的《浏阳河》《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要让学生对此类乐曲不能抱着随便弹的态度,因为这些脍炙人口的曲目往往是他们进入社会演出或者教学用得最多的曲目。而程度低的学生更因为在高考中速成,养成了以为乐器(古筝)是很容易学习的观念,在进入专业的学习中没有耐心去扎实自己的基础,并且都对音乐知识的了解更加是处于一个初学者的状态,所以这些学生在一开始进入大学的学习中应该要把他们这些基础的不足补起来,并且还要补扎实,要让他们明白,基础的学习就是他们大学学习内容里的重点。

三、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不建议一成不变或者死板教学,尤其是学习艺术音乐这一类,更加不适合,但是学习乐器必然是有反复练习很枯燥的过程,这也需要学生有耐心或者更确切讲要训练他们的耐心,因为他们已经算是成人,应该更加理性的练琴才可以真正提高,一步一个脚印才是正确的学习理念,要告诉他们学乐器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道理。但是这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是极大的考验,因为这样的学习不仅是需要耐心还需要老师非常细腻,在于每一个环节,学生不一定能坚持住,这个时候在监督他们和鼓励他们的同时,就要变化一些内容来让他们进行练习,最小程度地避免他们粗心练习,为的是完成他们学习的目标,这样才可以顺利过渡到下一个目标。另外就是老师自身的示范非常重要,因为第一在示范中学生可以非常快的得到视觉上的刺激和马上可以效仿,另一方面,好的示范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很大的作用,换句话说,做个好榜样给学生看,她们会希望学成好的榜样,他们对好的演奏效果有向往。经历了几年的磨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变得更加容易与快速,很容易地从之前的经验中快速分辨出学生的程度并为他们找到合适的辅导方法,确定他们是要加强基础的练习还是要进行进阶的演奏锻炼,还是直接切入到难度曲目的选择等等,这大大提高了授课的效率,不同程度的学生也得益这种为他们量身定做的训练办法快速地进入到不同的学习阶段并逐步地提升中。这些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经验。由于我们的教学课堂比较特殊,属于专业授课,有一对一授课,一对二和三授课,所以更加必须是针对学生的程度来做出些相应的调整,并且交流更加深入,这很重要,因为课堂学生人数少,跟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很多想法和建议和学生沟通起来都是比较直接的,也可以了解的学生的想法,还可以让他们互相对比自己的不足相互学习和彼此督促。

四、学习的目的

最后是学习的目的,高师院校肩负着培养师资力量的特殊要求。其实在前面学习的重点中就提及到学生毕业的去向有多数还是以教师这一块为主,这也比较符合他们现在所学的专业。所以教学的目的以他们出去从事教学这一行为主是非常合理的事。不过另一方面就是不能忽略了演奏表演这一块,学生们学习的是表演专业,所以在表演这一块应鼓励他们抓住多点机会去展现自己,大胆面对舞台和观众,尤其现在的社会需要这样的文艺工作者,无论是私营企业还是事业单位,这也大大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老师都希望培养的学生能学有所用,所以支持学生多去参加些演出活动和比赛,也通过这些去证明自己和鼓励自己,当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取得别人的认可和成绩时,更加增强自己的学习热情。在这一块也有胆怯的学生,在平时教学中安排部分学生进行些合奏和重奏的排练,现在的筝曲重奏合奏的资料都很多。在这样的排练中消除他们的胆怯心理和锻炼他们彼此间合作的能力,并给他们些演出的机会。

12.古筝音乐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儒家,音乐思想,古筝,语境,体现

二、儒家音乐思想对古筝演奏技艺的影响

“人类的色彩意识从远古时代就存在,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色彩都以其变幻不定的形式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世界。人类所赋予色彩的装饰与象征意义在不断开拓变化……”[1]随着仪式音乐的发展, 古筝音乐的色彩也渐渐备受青睐, 并应用在古筝音乐的创作和表演中。古筝音乐中对“色彩”的重用, 不仅改变了古筝音乐文化的样式和传统文化艺术的面貌, 给人类带来了绚丽多彩的听觉享受、感官享受, 也给人们的古筝文化和内心精神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俄国音乐家里姆斯基—克萨科夫曾进行过“色彩音乐”的实验, 并取得了积极的艺术成就。他的好友、音乐家拉赫马尼诺夫在《回忆录》中给予充分和高度评价。他说:“在这些作品里, 人们对音乐想要表达的“气象的”情景从无丝毫的怀疑。如果是一场暴风雪, 雪花似乎从木管和小提琴的音孔中飞舞地飘落而出;阳光高照时, 所有的乐器都发出炫目的光辉;描写流水时, 浪花潺潺地在乐队中四处溅泼, 而这种效果不是用廉价的竖琴刮奏制造出来的;描写天空闪烁着星光的冬夜时。他是一个乐队音响的调色大师……”[2]这种对音色的注重, 也同样影响了当前社会语境中古筝音乐的色彩探索和创新思维。传统的古筝音乐色彩一般较为凝重、沉重、让人有一种静心深思的意境, 起到象征、暗示的作用。当前的古筝音乐发展的新倾向是, 对于多样性的色彩、多层次的音色、多幻觉的音乐意境等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当前的古筝音乐中逐渐出现了物化的色彩感, 主要是通过古筝音乐创作技法的暗示性调配与处理, 呈现于听觉对各种古筝演奏声音的感受中;从另一个角度讲, 社会语境与受众正在于能够以对古筝的感觉和想象把客观世界的现实图象转化为主观世界的心灵图象, 并以最佳的古筝音响语言, 将这一心灵图象物化为能够表达自我情感的音响图式, 并由感性意象直接深入审美的意象。古筝音乐从此多了一样最为关键的审美功能和审美趣味。

古筝音乐中的社会文化与社会心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逐渐注重古筝音乐对人的感化、心理影响作用, 注重古筝音乐的审美与仪式的一体化和综合化, 必要时往往会舍弃社会仪式文化的满足需要, 而选择古筝的艺术功能。当前, 在多种场合中的古筝音乐已经不再需要现场演出, 而是采用多种方式的媒介进行音乐播放,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古筝音乐的影响和传播。

三、现代儒家思想语境对古筝音乐理念发展的影响

现代社会语境的发展变化, 主要体现在古筝音乐自觉意识的发展、独立方面。在古筝音乐发展史上, 关于现代古筝音乐与传统古筝音乐的划分, 有好多争议, 这些争议的深层原因都是源于对于古筝音乐作用与地位的不同看法。主要争议存在于民国年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古筝音乐的划分问题。因为这一时期的古筝音乐文化体系和风格逐渐被打破, 无法还原社会文化发展的形态。古筝艺术开始以一种更为独特的艺术风格登上演奏舞台。而在此之前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时期所出现的古筝音乐都属于传统仪式音乐的范畴。

在诸多的古筝音乐作品中, 以《战台风》、《春江花月夜》《出水莲》等一大批的新作, 颠覆了古筝在过去的传统发展模式和风格特点, 以一种更为激进、广阔、宽容的心态表现着生活、社会中的情绪和历史发展演变。如今, 当时很新潮、备受争议的很多的独奏、齐奏等优秀民间音乐代表作品, 都被认定为传统艺术, 新的古筝音乐风格再次挑战着人们的内在审美和艺术感应系统。传统古筝音乐意识与现代古筝音乐意识的划分, 折射出的是我国文化发展传统的历史转折与社会新变化, 也是古筝音乐在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中的再认识和重新定位。

现代儒家音乐思想语境的发展, 还反映在社会科技进步方面。以唱片作为媒介记录、古筝音乐成为另一个音乐传播的重要手段。唱片给人们的仪式音乐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随时随地的使用古筝艺术音乐对于人们来讲不再是梦想。唱片同样影响着古筝音乐家的艺术生涯, 使他们的演奏、风格、形式、活动等进一步延伸, 优秀的作家、艺人以及作品一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人群中传播。音像制品为媒介的古筝音乐传播历史始于唱片工业的发展, 相对乐谱传播模式, 唱片工业更加专业化。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 古筝音乐的听觉对于音乐质量的要求较高, 并且每个人欣赏美的标准不同, 都希望能够自由的欣赏自身所喜爱的音乐, 唱片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人们自修选择的需求, 而数字技术的出现推动音响制品的进一步发展, 使人们的感官也得到了满足。所以古筝艺术的发展完全具备了一种新的传播特点:层次性、多元性、综合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可以为古筝艺术的理念发展和突破提供足够的受众基础。而这些受众虽然已经不再是一种饱学儒家思想知识的人群, 但是儒家音乐思想和文化思想的传统影响还是会以某种民风、民俗的形式得到遗存和反映, 因而儒家音乐思想还是会以某种其它的方式得到发展。

古筝音乐的创作、使用与接受、传媒途径等都体现出了儒家音乐思想更为广泛、自由、便捷的新时代语境特点, 也展现出了古筝艺术的演艺者、欣赏者对传统古筝音乐审美的更新要求和心理颠覆, 起到了推动儒家音乐思想在新的语境下获得古筝发展新动力与新风格的作用。因而, 古筝音乐需要脱离过去的风格、情绪、样式等, 逐渐达到审美与文化活动的一体化、综合性倾向, 满足各种层次的不同需求, 当然也需要折射儒家思想的精神——毕竟, 作为一种文化积淀, 儒家思想是难以回避的文化心理。■

参考文献

[1]钱品辉.色彩设计与应用[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 3.

上一篇:行路难下一篇:干部双语培训班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