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

2024-12-04

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共8篇)

1.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 篇一

自治区商务厅到我市开展外贸工作调研

(供稿:百色市商务局办公室)

2008年11日至12日,为深入了解、分析和应对越南当前经济形势对全区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全面了解边境小额贸易出口支持政策的作用,由自治区商务厅、南宁海关、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到我市开展外贸工作调研。

8月11日下午,在靖西县华西国际大酒店召开调研座谈会。百色市、靖西县、那坡县商务(边贸)局领导、外贸科长及海关、检验检疫、公安边防、工商、税务、银行、外汇部门负责人、对越贸易企业代表等20人参加了座谈会。会上,由市商务局汇报了越南经济形势对我市外贸进出口的影响以及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补贴政策作用情况等。调研组还于8月12日上午实地查看了龙邦海关进出口报关报检情况。

调研组对我市应对越南盾贬值、经济下滑所采取的外贸进出 措施表示肯定。同时,对我市如何做好外贸进出口工作提出很好的意见与建议,为我市外贸进出口工作指明了方向。

调研期间,市商务局杜建军局长、黎清堂副局长、庾宏宽科长、黄晋科长以及市外汇管理局韦丽华科长陪同考察与调研。

2.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 篇二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我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通过创新体制机制, 不断将文化场所向社会开放, 大大增强了公共文化设施的承载能力。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 这也给文化市场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文化城大剧院、老年人活动中心、群艺馆、青少年宫、北大厅壁画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功能日臻完善。据统计, 截止2013年前三季度, 科技馆、城展馆日均接待省内外来客420余人, 这标志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文化惠民工程, 诸如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大院、文化剧场等正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逐步成为了城乡居民求知的课堂、求健康的乐园, 求致富的良友, 不断满足着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2、文化活动异彩纷呈、精品不断

围绕“愚公移山, 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先后打造了大型抒情寓言豫剧、神话豫剧《愚公移山》, 其中寓言豫剧《愚公移山》荣获第11届河南戏剧最高奖“河南文华奖”, 2011年拍摄现代豫剧《王屋山的女人》, 同样获得第12届“河南文华奖”殊荣, 重新整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屋琴书》资料, 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

3、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迅速

我市农村现有文化站11个;全市成立的、可以进行商业演出的业余剧团26个, 农村旱船、腰鼓、竹马、秧歌、盘鼓、舞狮等演出团队30余个, 农村文化活动向经常化、多样化、规范化发展。

二、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薄弱环节

1、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

公共文化设施是居民享用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支撑, 近年来我市虽然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上投入的资金逐年攀升。据不完全统计, 近年来我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文化口年均投入资金约为60余万元, 但这与城乡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 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2、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

据调查, 文化城老年人活动中心、群艺馆、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设施还有进一步优化资源, 创新体制, 提高利用率的空间。图书馆作为我市文化书籍的汇聚中心, 是全市居民享用文化盛宴的核心地带。据统计, 我市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70余万册, 但2013年计划书量约为30-40余万册, 年均利用率为28%左右, 每天进馆人数为1500余人, 且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居多。2009年农村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 配备了图书、桌櫈等基本设施, 农村文化活动大院、文化剧场器材完备, 但据调查, 这些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 有的甚至因使用不当、管理不善等原因毁坏严重。

3、优秀文化遗产挖掘意识不够

我市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 如济渎庙、阳台宫、大明寺、奉仙观、延庆寺、轵国古城等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 如玉皇庙、汤帝庙、关帝庙等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3处, 如薛子忠烈士旧迹纪念地, 柏林长春观、烈士陵园等等。但我市挖掘文化遗产资源的力度不够, 没有将丰富的遗产资源充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进行传承。

4、公共文化资源管理不到位

据调查, 城市社区公共文化资源一般是由省市相关部门直接配备, 有的则是由上级部门划拨资金专款专用, 用于器材购买、文化培训等等。我市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一般由社区直接管理, 农村一般是村使用村管理, 但很多村居对基层文化设施管理意识淡薄, 管理人员责任心差, 导致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提高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分析

1、加大投资力度, 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提高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扩大投资是关键。首先加大投资能为文化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提供重要保障。文化基础设施是传播公共文化的载体, 要想让公共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就必须注重载体建设。例如公共文化传播的版面、器材、场馆、文化知识培训机构等等。其次必须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经调查显示, 农村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近年来, 我市经过逐步扩大投资, 文化惠农政策的实施,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更加强烈, 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还不能够满足农民的需要, 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尽快规划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大力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2、转换机制, 稳定队伍, 进一步优化文化人才管理

首先要完善文化单位人员的任用制度。目前我市文化机构人员的任用还不统一、不规范。下一步必须制定、完善文化城、文化服务中心 (站) 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专业人员岗位的职责、任职条件、聘任期限、考核指标等体系, 按照按岗聘用、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原则, 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 依据公开、择优的原则公开招聘优秀人才, 做到能上能下, 能进能出, 优胜劣汰, 充分激发文化工作者的活力和激情。

其次是提高待遇, 稳定发展农村文化队伍。目前乡镇一级文化工作者工资、福利能够保证, 但村级文化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只有为数不多的村聘请了文化管理员, 大多数村则由村里委派村支两委人员临时负责, 以致于农家书屋、基层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常时间无人使用, 处于闲置状态, 有的甚至损坏严重。为此, 建议有关部门以稳定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为目标, 将这部分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确保专项资金按时到位。

3、创新机制,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居民的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 文化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期。面对新形势新要求, 我市的文化事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有力保障, 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一些公共文化单位功能定位不清, 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总量不足, 服务质量及效率不高, 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严重, 迫切需要改革创新加以解决。

首先要创新公共文化事业运行机制。要以市场经济的眼光审视公共文化事业的运行状况, 通过市场解决机制僵化问题, 激发内在动力和活力, 提高服务城乡居民的积极性。赋予文化事业单位应有的自主管理权限, 吸纳有能力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和基层群众参与对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监管;探索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 使基层文化阵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索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新路径、运行新机制, 推动形成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整体使用效益。

其次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结合我市公共文化资源, 立足本土, 自主开发能够反映我市时代特色和城市精神的文化活动;创新体制, 依托我市区位优势和城市资源, 积极承接国内外大型文化活动, 让外界先进文化走进来, 济源优秀文化走出去;结合基层特色, 形成不设门槛、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注重与民俗、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浓厚文化氛围, 以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助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提升。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关系着我市文化事业的发展, 其服务能力的高低、质量的好坏, 是衡量一个地方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市委宣传部的安排, 市委党校由基础教研室承担, 以小组讨论、现场考察等形式, 在全市重点领域开展了如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调查研究。

3.关于我市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篇三

一、我市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园区已经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扩展

期。无论市本级还是县市区,各工业园区均呈快速发展之势,突出表现在园区面积迅速扩张。截止2006年年底,全市10个工业园区建设面积达36.1平方公里,比上年同期增长13.7%;入园企业达965家,其中投产企业671家。

二是园区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去年,全市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7%;完成工业总产值263亿元,增长60.3%;完成销售收入252.2亿元,增长60.7%;实现利润16.5亿元,增长73.7%;实现税收14.2亿元,增长65.2%。奉新县过去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除了一些零星的竹木加工小厂外,几乎没有像样的企业。随着工业园区的兴起,工业已成为该县的支柱板块,去年工业园区提供的税收已占全县财政收入的71.7%。

三是园区已经成为转移城乡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近几年,宜春各地在工业园区发展中,始终注意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之路,把扩大就业、转移剩余劳动力,作为园区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工业园区已成为吸纳城乡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目前,全市农民在工业园区就业人数达到17.6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5.1万人,增长40.8%,其中从业人员最多的奉新工业园达到3.1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9000余人。

四是园区已成为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平台。各地在工业园区建设中,把工业化与城市化结合起来,把工业园区看作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平台,形成了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的互动格局,有力地带动了城市建设,促进了人口集聚,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上高工业园区无论是规划还是建设,都高人一筹。园区内生产、生活等功能区布局合理,与县城总体规划相衔接,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工业城初其规模。目前,该工业园建成面积达6.2平方公里。

二、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当说,我市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在吸引外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发展中加以规范和解决。

1、土地集约效应不明显。从相关经济指标在园区每文秘杂烩网平方公里的分布情况看,宜春与全省的平均水平作比较,每平方公里分摊的年产品销售收入比全省要少15321万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0.4%;每平方公里分摊的年出口交货值比全省少3528万元,仅相当于全省的33.1%;每平方公里分摊的年税金为1716万元,仅相当于全省的53%;每平方公里吸纳的从业人员2779人,比全省少955人。工业园区作为工业企业聚集的区域,在土地利用率等方面是有限制要求的。目前土地集约效应情况表明,我市工业园区入驻企业数量并不多,生产规模大、投资项目大的企业较少。

2、产业聚集特征不明显。目前,在宜春地域范围内,有大小工业园区10个,除了袁州医药园等少数园区有一些地方特色,多数工业园区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尚未形成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对外未形成“宜春园区”这一品牌特色的竞争优势。10个园区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涉及31个行业大类,表面上看行业众多,但产业零散,企业关联度不大,园区内的企业大多只是地理空间的聚集,是企业数量上的简单“堆砌”。袁州医药园虽然产业特色较为明显,但实际上园区企业涉及产业范围有医药、食品、化工、服装等十几个行业大类,只有5家医药企业,大部分企业关联度不大,产业链无法形成,工业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和附着力不强。

3、园区布局不够合理。目前,我市有的园区文秘杂烩网还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在园区选址上,全市有3个工业园距离县城近10公里甚至10公里以上,有的县市工业园分布在3个地方,既占用了不少耕地,又对扩张县城规模、推进城市化进程不利;在园内布局上,多数没有区分功能小区,入园企业先来后到地混杂在一起,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差距。如有的园区将食品加工企业与化工企业摆在同一区域布局,加上环保等措施一时难以跟上,这对园区健康发展难免留下隐患。

4、园区企业根植性不强。根植性不仅是地理上的靠近,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本地联系,它表明企业的经济行为已

深深嵌入当地社会关系中。根植性是产业地方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形成产业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目前,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大多数是招商引资进来的,与当地原有企业、原有产业及当地资源、市场,还缺乏紧密的有机联系和牢固的共生关系。有些企业根植性不强,没有与当地经济发展形成深度嵌合,在做大做强地方支柱产业方面积极性不高。类似上高旺旺集团利用当地大量农

副产品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实现外商增利、农户增收、政府财政增长的三赢企业,全市并不太多。

5、引进企业层次不高。从全市各工业园区看,我市引进的企业大多是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的传统加工型企业,项目整体规模、水平、档次不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较低,不同程度地存在雷同。还有一些企业主要是看中我们的资源,属于高耗能的企业,大企业、名牌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入驻园区数量较少。

三、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的对策

今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态势,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把决战工业园区作为“三大战役”的重头戏来抓,务求经济开发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和实效。就当前来看,加快我市园区建设与发展,要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上下功夫。在土地政策偏紧的情况下,企业用地成为工业园区扩大发展的制约因素。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清理一块。对征而未建、多征少建进行清理,对有土地无项目,或围地不用的企业坚决收回土地使用权。二是集约一块。要把企业的绿化用地控制在30%以下,鼓励企业在现有土地上增量扩股,加大投资密度。苏州、无锡等地工业园区投资密度均在500万元一亩。我市提出省级工业园达到50万元一亩,这种强度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今后,投资强度或密度低于100万元一亩的企业要限制入园,没达到50万元一亩的要限期达标,留下一些土地给大企业入驻。三是鼓励一块。鼓励现有企业和在建企业建设多层厂房。苏州、无锡等地都把建设多层厂房当成节约土地的有效举措,这方面我市亦应制订标准,给予政策扶持。四是把投资密度和经济密度作为考核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实际出发,按不同产业确定相应的投资密度和经济密度,避免造成土地资源以及园区投入的浪费,防止先期入园企业占地多、产出低等现象的出现。

二是在提升集约发展水平上下功夫。一个园区要充分体现内涵和功能,体现在它内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以特色的思路培育园区的产业特色,形成产业优势。一是在招商引资中,要注意整合资源,搞好产业招商。一方面加大专业化招商力度,培育产业特色。要进一步加强医药、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招商引资,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搞专业招商会,如樟树市可搞医药招商会,丰城市可搞建材招商会。另一方面,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增强产业竞争力度。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考虑产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延伸,推动外资企业扩大与当地产业的关联度和本土化发展,防止外资企业向比较成本低的地区再转移。二是根据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如:樟树市以医药工业为主导;丰城市以建材工业为主导;市本级以机电产业为主导;宜丰、铜鼓、奉新、靖安等地以竹木加工工业为主导;上高、高安、万载等地以农产品工业为主导。从而使每个园区凸显特色,形成主导产业相对集中的特色产业群。三是在园区的产业布局上,打破区域界限,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调配引资项目。根据行业发展情况、产业发展前景等要素,通过科学论证,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对市、县两级工业园区合理布局、准确定位,适当划分功能,培植产业特色,引导、规范同类企业相对集中进园,形成产业优势。坚持谁引资、谁受益的原则,项目入园由市里统一安排,既服从全市一盘棋,又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合力。

4.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 篇四

一、基本情况

多年以来,我市印刷业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2003年市新闻出版局成立后,把发展印刷业作为带动整个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组织人力进行大量的调研和论证,采取走出去参观,引进国内龙头印刷企业来吉考察等办法,积极扶持我市印刷业发展。同时,省新闻出版局对吉林市印刷业发展也给予了许多政策上的倾斜,提出了在吉林市建设辐射全省乃至东北亚的印刷基地的发展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印刷业状况有所改观,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一是以充分的市场调查为依托,积极为各县(市)区牵线搭桥,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先进印刷企业来我市投资建厂,目前,福建亿龙彩印已在我市舒兰投资亿元建厂。今年5月可建成投产;二是整合内部资源,通过组织业户走出去参观学习,促使经营者转变营销理念,由“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转变,由“等、靠、要”向“谋、抢、创”转变。2003年以前,我市印刷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整个行业中没有一台四色印刷机,到2011年底,我市已经拥有各类四色印刷机30多台,还有几台是进口设备,同时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基础数据

吉林地区共有登记在册印刷企业255家,其中市区209

1家,外县(市)46家。一年以前,通过对157家印刷企业产值、利税、从业人员等方面的调研,数据汇总情况如下。

1、产值。2011年印刷业产值2.8亿元(其中:包装装潢印刷业产值1.6亿元,主要以纸箱为主,占总产值的54%;出版物印制业和其他印刷品印制业产值1.2亿元,占总产值的46%)。产值超千万的企业有3户,占1.9%;产值超500万的有4户,占2.5%;产值100-500万之间有20户,占12.7% ;产值50-100万之间有21户,占13.4%;产值低于50万的有112户,占69.4%。

2.利税。2010年上缴利税为665.6万元(其中:国税482.1万元,地税183.4万元)。利税超过50万有4户,利税10-50万有8户,利税不足10万元有145户。

三、市场分析

印刷业中,包装印刷始终是发展最快、利润最高的领域。其中,制药和食品业又是利润较高的行业。而制药和食品行业又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特别是省政府已经把吉林市作为全省重要制药基地,我市食品、药品两个行业发展非常迅速,2006年,我市这两个行业的产值之合为114亿元,2008年为216亿元,2010年就达到了351亿元。平均年增幅超过50多亿元,由此可见我市包装印刷市场需求空间增幅的巨大。

以2010年为例,我市食品、药品两个行业总产值合计为35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制药企业22家,年产值为50亿元;

2000余家食品生产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263家,年产值约301亿元。这两个行业是包装印刷需求较大的行业,按包装印刷产值占总产值10%(其中制药行业占制药总产值13.7%)计算,每年我市包装印刷产值至少为35亿元。另外,正在建设中的亚洲最大的中新食品区项目,现已率先投资建设了100万头生猪生产项目,从饲养到餐桌,建成运营后将需要更大量的包装印刷品。

除了包装印刷外,我市书刊印刷潜力也很大。吉林省是出版大省,印刷小省,我市有《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求医问药》、《短篇小说》等多家知名期刊;拥有多所大中专院校,学校每年自编教材很多,需要大量的学生用书;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宣传画册、内部资料印刷品也在逐年增多;另外,在省新闻出版局的规划中,已经将吉林市作为发展印刷业的一个重要基地。吉林人民出版社、东北师大出版社、长春出版社、吉林教育出版社、吉林科技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等省内知名出版社承诺,只要吉林市建立印刷园区或基地,出版社的书刊印刷将由吉林市承印,几家出版社年产值保守估算约8亿元。

上述两类印刷行业,每年均有35至45亿元的产值空间,但90%以上活源都外流了,我市只能承揽外包装等最低端纸箱印刷活源和少量食品包装印刷活源,产值仅为1.4亿元。

四、主要问题

1、缺乏先进管理模式及开拓进取精神。企业经营者大多思想保守,小富即安、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对市场发展前景持观望态度,缺乏市场开拓信心和勇气。大多是家族式管理模式,内部管理实行“一言堂”,从采购—生产—销售到设计—排版—印刷,几乎都是老板自己亲历亲为,缺少团队合作意识。

2、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市场占有率低。我市印刷企业200余户,数量多、质量差。由于历史、资金等制约因素,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生产能力差,技术、设备落后,效率不高。行业缺少龙头企业拉动,未形成集群效应。全市印刷业中产值超千万的仅有3户,超500万的4户,市场占有率低,在行业中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无法拉动全行业整体发展。

3、缺乏专业分工,企业经营模式单一。我市印刷企业,几乎都是“小而全”,没有“专、特、精”企业。一个印刷活,不讲分工协作,不讲专业分工,自己家从设计、排版、印刷一条龙,哪个环节都能干,哪个环节都干不精。

五、对策措施

1、树立“大印刷”产业发展观。把吉林市印刷业放在省内、东北亚大格局中去考虑,深入研究东北地区印刷产业发展格局,突出地域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增强整体意识,强化专业分工,加强信息沟通,深化与兄弟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主动完善产业链,寻找发展机会,规避竞争风险。

2、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我市印刷企业总量不少,但真正具有规模的几乎没有,这是制约我市印刷业整体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要积极引进像福建亿龙彩印这样的龙头企业,带动全行业的快速发展。

3、谋划建设印刷园区。集群式发展是工业企业做大做强的标志。我市也将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对全市印刷业进行产业调整,积极做好“印刷工业园区”项目的引进,结合实际制定发展规划,为企业做大做强创造良好条件。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对现有印刷企业清理、整顿,重新登记,把现有规模小、处于恶性竞争状态或“休眠”状态的企业淘汰出局,新批企业一律进入园区。

4、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市新闻出版局及相关部门要为印刷企业与制药、食品等行业提供服务平台,实现供需见面,以促进本市包装装潢印刷活源尽可能留在本市,缩小生产半径。同时,把印刷业作为政府重点扶持的行业。

吉林市新闻出版局

5.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 篇五

市工商联

我市中小微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掌握我市中小微企业发展现状,促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促和谐”,根据长沙市委办公厅《关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开展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长办通知〔2012〕12号)要求,由我会牵头,联合市政府研究室、市工信委、市统计局、市工商局组成课题组,采取邀请市直有关单位座谈,到部分县、市(区)、园区、中小微企业实地调研,发放调查问卷(见附表一)等方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我市中小微企业发展迅速、贡献巨大

中小微企业是指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中小微企业各行业划型标准见附表二)。有关数据表明,中小微企业作为长沙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品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中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到2011年底,长沙市中小微企业单位数占全部企业单位数的99%以上。2011年长沙中小微企业实现增加值1807.6亿元,占gdp的32.2%,同比增长3.8%;实现营业收入7669亿元,增长10.9%;实现税收316.9亿元,占国地两税收入合计的37.9%,同比增长15.2%,成为稳定财政收支平衡的重要保障。2011年长沙市中小微企业经营总体情况运行较好,从问卷调查的情况看,经营势头良好和经营情况正常平稳的占比近80%,亏损企业占比20%,其中重度亏损的只有1家(图表1)。图表1:被调研企业2011年经营总体情况

(二)中小微企业是优化经济结构的源动力。我市中小微企业广泛地分布于一、二、三产业,几乎涉及到所有的竞争性行业和领域,但以二、三产业为主。2011年,中小微企业增加值分三大产业看:第一产业3.9亿元,第二产业1113.5亿元,第三产。

福利、前景等各种条件、环境相对大企业、国企和机关事业单位较差,企业“招人难”、“留人难”现象日益凸现,中小企业员工流失比较普遍。有近70%的中小微企业反映招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才(图表6),85%以上的中小微企业反映在用工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其中工程机械产业、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成为用工需求的主体,占人才需求总缺口的66%。三是用地紧张。据调查问卷显示,企业用地能够解决的仅为20%,无法解决或有一定困难的达到66%,可以说绝大部分中小微企业用地紧张(图表7)。长沙经开区2010年批准入园的25个项目至今无法落地。

图表6:企业招人难的主要原因占比情况 图表7:企业用地供应解决情况

(三)成本攀升,经营压力持续增大。据对56家中小微企业调查显示,初步估计2012年全年净利润减少的有32家,占56家所调研企业的58%,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是因为成本增加(图表8)。一是原材料成本上升。由于各国持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国际大宗商品在高位震荡,涨快跌慢;加之国内实行能源、资源价格改革,推动了我国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在课题组调研的56家企业中,有28家企业认为原材料价格上涨制约着企业发展,占比达到50%。二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被调研企业中,由于工人工资上涨而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有39家,占比69.6%。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部分原来用工不规范的中小微企业开始规范执行新的用工制度、劳动保障、社会保险等政策,增加了用工成本。另外企业用工难和工人生活成本的不断上涨,加之为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市政府长政函〔2011〕99号文件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导致工资和相关保险费等持续上升。三是融资成本上升。目前中小微企业银行信贷平均综合成本为10%-12%,若需要通过担保取得贷款,平均综合成本为13%-15%。而企业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为银行,有近50%以上的中小微企业是通过银行贷款融资,而这种融资需求和供给的不平衡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图表8:初步估计2012年全年净利润的企业分布情况

(四)自身限制,内生动力不够强劲。2012中小企业“用才难”更显突出,科技人员比例在15%以下的企业占50%,技工缺口在30%以上的占90%,技师、科研人才、职业管理人缺口100%;受调查的企业人才中,中级以上职称的进展全部从业人员的14.56%;在企业科技人员比例偏低的情况下,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水平的科技人才脱离了科技岗位,转向企业管理;另一方面由于许多科技人员在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纷纷跳槽到了外地的大企业,使企业花费很大代价培养出来的人才流失。人才紧缺,是我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不足的根本原因。59.4%的认为不具备自主创新能力,65.7%的近期不准备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力度。调查显示,仅有29%的企业是属于科技型企业,传统型企业占比高达71%(图表9),可以说创新不强和缺乏高新技术仍是影响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提升竞争力的软肋。图表9:被调研企业类型分布情况

(五)执行不力,政策环境有待优化。尽管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但仍存在不连续、不稳定、不配套、不全面等问题,导致政策难到位、难落实。一是准入门槛依然偏高。一些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可以进入的行业或领域存在“玻璃门”现象,由于部门或地区垄断经营者的存在,中小企业仍然很难进入或者难以充分进入,如加油站、液化气站、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教育、医疗、经营性市政设施等。以非公经济为主的中小微企业在投资立项、能源供应、贷款支持、征用土地、人才使用等方面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享受同等待遇的相关政策也不完善或难以落实,挤压了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二是政策落实仍需加强。在市对242户企业调查中,当问及“贵企业希望政府和相关部门解决哪些问题”时:57%的企业希望减轻税费;50%的企业希望拓宽融资渠道,简化贷款手续、加强信贷支持;45.4%的企业希望加大产业政策倾斜力度;41.7%的企业希望降低贷款利率水平;33.1%的企业希望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有40%以上的中小微企业从未享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税收、融资、用人、用地等优惠扶持政策(图表10)。目前,对中小微企业的管理和指导涉及到工信委、工商、金融、质监、卫生、税务、物价、工商联等众多部门和行业组织,管理分散,各部门的职能虽然各有侧重,但职能互有交叉重复,协调配合运行机制不健全,中小微企业真正有难事时难以找到组织;且政府在制定政策、财政补贴、行政审批等方面存在“重大轻小”的倾向。无疑,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仍需借力政府部门的政策倾斜和金融等相关行业的支持,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以立法的形式把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固定下来。三是公共服务不完善。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中小微企业还没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来支持。中小微企业在政策信息、产业方向、技术创新、中介服务、管理指导、资金筹集等方面难以得到有效的服务支持,行政社会事务办事难,程序复杂,政策不透明,部分行政事业机关对企业办事依然存在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图表10:被调研企业中近两年享受过政府各项扶持优惠政策的情况

四是行政收费较重。向中小微企业收取的费用项目繁多,达十余项,而且重复收费现象也较突出,征收标准的随意性较大。有超过40%以上的企业认为税收负担过重是制约企业经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宁乡经开区一家企业反映其收费项目高达十九项之多,而且不是两三次收完,多次收费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运作。以上各种因素推动中小微企业逐步进入高成本时代,中小微企业发展压力与日俱增(图表11)。

图表11:影响和制约企业经营发展的主要因素情况(被调研企业数量分布)

三、支持我市中小微企业“稳增长,促和谐”的建议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稳增长、促和谐,我们不仅需要加快大型企业产业升级步伐,更需要大力发展中小微型企业,利用他们的快速反应能力及创新能力来改造传统产业、催生新兴产业。调研中,基层与企业普遍呼吁:指导思想要由“抓大放小”转向“抓小促大”。明确“既要有顶天立地的企业,也要有铺天盖地的小微型企业”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小微型企业“船小好调头”的优势,研究解决小微型企业发展问题。政策取向要由“原则指令”转向“配套细化”。加紧出台相关政策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细则;出台我市更宽松的财税金融政策;进一步查清行政收费项目,降低准入门槛;优化经营环境。政府职能要由“自由裁量”转向“约束实施”。建立完整的事前参与、过程监督和事后评估机制,减少执行者手上过大的自由量裁权,切实提高政策的执行力。服务导向要由“一般均衡”转向“重点倾斜”。抓住中央高度关注小微型企业发展的契机,深化职能部门,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重点摸索促进小微型企业“稳增长,促和谐”的机制和途径。

6.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 篇六

一、土壤耕作制度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截止到2008年年底,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39.72万kW, 农用拖拉机保有量80093台,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 (50ps以上) 11605台, 小型拖拉机68488台;配套农具100371台, 其中大中型配套农具13219台;联合收获机971台, 农业机械已构成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农业机械品种、数量的迅速增长, 全市大豆、玉米播种, 水稻插秧, 大豆、水稻、玉米收获, 深松整地, 秸茬还田等机械化作业项目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农业机械化水平普遍提高, 机械耕地、播种、收获面积分别达到614、585、304万亩, 机耕、播种、中耕、收获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0.52%、86.37%、93.88%、44.93%, 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8.92%, 农业生产中80%以上的劳动量由农业机械承担。土壤耕作制度也随着农机化的发展逐渐发生着变化, 各级农机管理部门针对长期使用传统铧式犁产生新的犁底层问题, 结合我市的特点, 大力推广应用深松耕法, 传统耕法被彻底打破。深松耕法具有成本低、效益高、耕层深, 既不打乱耕层, 又能打破犁底层、蓄水保墒、增温放寒等许多优点, 深受农民的欢迎, 发展十分迅速。从1995年开始示范试验到目前的大面积推广, 深松整地由无到有, 面积在逐年扩大, 2008年达到252.5万亩, 占全年秋耕整地任务的41.12%。深松联合整地技术已被多数农户认可, 以深松耕法为主的土壤耕作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

二、发展趋势

土壤耕作制度 (或土壤耕作技术体系) 是在轮耕换茬基础上, 以深松整地为核心, 与作物种植制度相适应建立的一系列连续、配套、科学的土壤耕作措施的合理组合。为种植制度中每个作物创造较适宜的土壤环境, 既满足作物高产的要求, 又能低耗高效。如果深松整地上不去, 科学的耕作制度就建立不起来, 农业的旱涝风险就在所难免, 特别是通过大型机械深松作业, 彻底改变了土壤耕层构造, 有效地调节和控制土壤肥力, 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深松整地, 可以在不打乱土壤耕层的前提下, 打破犁底层, 加深耕层, 扩大“土壤水库”容量, 改善耕地的理化性能, 增强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从我市多年的实践看, 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深松整地, 能把耕层由现在的12~15cm加深到25~45cm, 表土耕层每加深1cm, 每亩可以增加2t蓄水能力, 储存3mm降雨, 一次降雨40~50mm地表也不会有明水。尤其是在秋季整地, 可以接纳秋冬降水, 避免春季气候干燥期动土, 能有效地解决我市十年九春旱问题。因此, 建立土壤耕作制度是在新形势下推动农业标准化建设,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

全市各级农机部门经过多年实践, 探索出了适合我市旱作农业特点的新的土壤耕作制度。这些经验和做法可以概括为:“以深松为基础, 以少耕为原则, 以蓄水保墒和提高地力为核心, 实行深耕、免耕、浅耕相结合, 松、翻、耙 (旋) 、碎茬技术组合应用的‘三·三’土壤耕作制度。”这个土壤耕作制度在实际应用中, 主要是充分利用深松后效, 实行一年深松、一年免耕 (原垄种) 、一年浅耕 (耙、旋、浅翻) 作业, 实现耕地三年轮耕一遍, 作物三年轮作一遍的农艺要求, 达到蓄水保墒、增强地力、抗旱抗涝的目的。从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发, 全市在推进土壤耕作制度方面, 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根据自然条件和土壤特点, 有重点地建立完善土壤耕作模式。全市县、乡、村都要在《黑龙江省土壤耕作模式》的基础上, 建立适合本区域特点的土壤耕作制度。制订合理土壤耕作制的原则是:①根据作物特性, 前后茬作物间的关系和农耗期水、肥、病虫害、杂草等情况, 合理安排耕作措施的程序、时间、深度、使用方法和农具。②根据气候、地形和土壤特点, 针对性采取适宜的耕作措施, 以趋利避害。 (3) 在为作物创造适宜土壤环境的前提下, 尽量采用联合作业, 以减轻多次作业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减少能耗, 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具体应体现为:干旱地域, 年降雨量少, 气候干燥, 旱灾频发, 要以抗旱保墒为重点, 建立残茬覆盖、免耕播种, 中耕深松、药剂灭草, 伏秋松耕、整地压实的土壤耕作模式;平坦易旱区, 要以蓄水保墒为重点, 建立秋耕整地、少耕深松, 抢墒播种、中耕灭草, 轮耕轮作、深浅免耕结合, 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的土壤耕作模式;冷凉低湿易涝区, 地势低洼, 土壤粘重通透性差, 旱涝交替发生, 要以散墒增温为重点, 建立早春耙地散墒增温, 平翻深松渗水散墒, 全方位深松通透排水, 鼠道深松排水治涝, 心土耕作改良土壤, 大垄台田增温防涝的土壤耕作模式;盐碱地域, 耕层内盐碱度高, 土壤瘠薄, 要以改良土壤为重点, 建立浅翻深松加深耕层, 中耕深松盐碱下渗, 心土耕作改善结构, 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的土壤耕作模式;丘陵漫岗区, 坡耕地多, 水土流失严重, 要以水土保持为重点, 建立等高耕作、横坡打垄, 间隔深松、带状耕作, 垄作区田、沟间筑埂, 蓄水聚肥、集土免耕的土壤耕作模式;水田地区, 要以节水灌溉为重点, 激光平地、扩大规模, 原茬泡田、搅浆整地, 间隔深松、防淤治涝, 翻旋结合、整平耙细的土壤耕作模式。在建立土壤耕作模式的同时, 建立起“三·三”土壤轮耕制度, 研究有效的机制, 推动“三·三”轮耕制度的落实和秋整地工作的开展。

7.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 篇七

●三明市政协调研组

根据市委2007年重点调研课题安排,市政协组织调研组于6月上旬深入到沙县等8个县(市、区),开展关于加快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调研活动,并广泛征求各民主党派及相关部门的意见,其间,还组织部份政协委员赴浙江等地考察物流体系建设情况。现综合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与基础条件

1、现代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我市现有公路里程12793公里,路网密度为48.1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18公里,在建项目有三泉、永武高速公路,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的项目有永宁、厦沙、永漳和建宁——浦城连接线。目前,全市等级公路达5686公里,占总里程的44.6%。向莆铁路年内可望动工,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的铁路项目有长沙——泉州、建宁——龙岩、三明——长汀铁路。三明机场开工续建,并将规划建设三明(沙县)综合客运中心、三明(沙县)公铁水联运货运中心。信息通信网络发展较快,全市已形成以程控交换、光纤、数字微传播为主,有线与无线通信相结合的信息通信网络。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并行的综合运输体系和通讯网络正在逐步形成,成为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支撑。

2、物资集散疏运能力明显提高。截止去年底,全市拥有营运货运车辆13298辆,总吨位59840吨;现有三明和永安2家等级货运站;有货运经营企业127家,个体运输户3574户。2006年全市铁路货运到发量2154万吨,占全省1/3;公路货运量4070万吨,居全省第3位。2006年货运周转量27033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1.5%,基本满足社会物质的运输需求。还建成了一批平战结合、军民共用的仓储设施。

3、物流服务方式呈多样化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出现了积极的发展势头,超市、专卖店、便利店等新的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蓬勃兴起,全市已发展各类配送中心26个、城市和县城连锁超市网点236个。麦当劳、肯德基、国美电器、新华都、永辉集团等知名企业连锁店,以及别克、大众、现代等品牌汽车4S店相继落户我市。由传统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成的第三方物流的企业加快发展,如三明兄弟物流公司、厦门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三明分公司等企业运行良好。我市已初步规划建设以三明市区、永安、沙县经济繁荣带为中心,大田、尤溪、宁化为节点的现代物流业区域格局。

4、商品交易市场不断拓展。目前,全市已建立商品交易市场190个,总面积68万平方米,其中交易额上亿元的市场12个,拥有各类商业门点4.3万个,平均每千人拥有商业网点16.7个,高于全国中等城市的平均水平。建成了家具市场、汽车销售市场、建材装饰材料市场、钢材市场、农资市场和水果、服装、粮食、水产、糖烟酒

批发市场等,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主导、专业市场和零售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类别的商品市场体系,形成了遍布城区、辐射农村的流通网络和商业网点,为发展物流业提供了重要载体和流通渠道。

5、现代物流的物质基础不断增强。经济持续发展,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物质基础。截止去年底,我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61家,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52家(大型企业16家),上市公司5家,同时,拥有全省最大的钢铁、化肥、水泥、煤炭、造纸、森工等企业,是福建省的重要制造业基地。还有大量的粮食、水果等农产品。经济的持续发展形成强大的综合物流,是现代物流业发展最根本的内驱力。预计“十一五”末全市货运量达5535万吨,比2006年增长36%;货运周转量达521305万吨公里,比2006年增长93%。这些都表明:三明有物可流,流量不断增大。

二、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

1、对发展现代物流的认识不到位。有的部门单位存在“重生产轻物流”的倾向,对发展现代物流缺乏必要的宣传和引导,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物流资源。物流企业存在“仓库+车队”等同于现代物流的观念,发展现代物流主动性不强,运作中的物流企业仍延续计划经济时代的运作模式,层次还比较低。工商企业普遍存在“求人不如求己”的观念,许多企业物流服务仍在内部完成,从而限制了高效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发展。此外,物流业的统计工作未纳入统计调查体系,缺乏基本的统计数据。

2、物流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一是仓储和装卸设施水平低。全市仅有仓储102座26.4万平方米,且有一些区位布局、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发挥不充分;货场标准化程度低,装卸设备陈旧老化、现代化水平低,致使物流效率不高。二是市区停车场严重缺乏,据统计,目前市区机动车保有量达49000多辆,其中大型汽车约2000辆,中小型汽车约10000辆,低速货车及二、三轮摩托车约37000多辆,但市区仅有各类停车场106处停车泊位3758个,实际可用停车泊位2441个(被挪用23处1317个),梅列、三元两区均无大型货车停车场,大型货车大多停放于入城口、江滨路旁。目前市区在规划建设中,有的大型建筑未配地下停车场,有的改变使用性质或挪作他用,停车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三是缺乏一个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全市虽有300多个信息网站,但大多是各自为战,各行各业各单位的信息不能互通,不能形成联运配送一条龙服务,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形不成全市物流市场体系。此外,水运、空运项目正在建设中,可供选择的运输渠道较少。

3、物流服务的组织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实行按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部门管理体制,分割了全社会的物流资源,使各种物流要素之间难以有效衔接和协调,造成了成本提高,资源浪费,影响和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发展。部门资源垄断破坏了现代物流系统的完整性,使一次物流变为多次中转,阻碍了大流通的形成和现代物流功能的发挥。同时,现代物流中介组织也不发达,使物流服务水平和质量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此外,据反映,我市货运车辆办证手续较繁、收费较多,致使不少货运车辆牌照外挂;交通管理

部门以罚代管现象时有发生,加上受购车贷款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输业发展壮大。

4、农村流通网络不健全。农村商品流通成本高、市场监管工作薄弱,特别是商品双向流通渠道不畅,边远乡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深入实施难度较大。市场建设简单重复,大都规模小、类型单一,城乡的农贸消费品市场均以日用品销售为主。市场缺乏产业依托,区域特色市场、专业市场寥寥无几,部分市场基础条件简陋、硬件设施差,影响了市场综合效应的发挥。农副产品的“绿色通道”难以畅通,跨省运输仍未解决。

5、物流人才短缺。目前市属国有企业物流管理人员仅266人,专业技术人员488人。物流业从业人员主要以仓储和运输服务人员为主,普遍缺乏现代物流经营、管理和运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特别是缺乏物流方案设计运作、信息处理方面的人才,制约了我市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三、对策建议与政策措施

1、立足高起点高站位,科学制定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现代物流业是现代经济的火车头。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产业层次、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加大推进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力度。坚持与推进三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用现代物流理念,制定物流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三明发展现代物流的方针、目标和在全省中的功能定位,确定重点物流枢纽和物流园区(基地)、重点物流企业的布局,策划一批现代物流业建设项目,引导社会投资的合理投向。建议将加快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列入全市重点产业之一,成立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并牵头组织规划调研,市财政安排专项经费,邀请知名专业机构编制我市现代物流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2、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重点物流项目。一是围绕“3+1”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与之相配套的物流项目,重点建设海峡西岸金属材料制品市场、重卡汽车物流中心、铸锻材料制品物流中心、三明市广式家具市场等辐射力强的大型市场。二是依托三明连接沿海和内陆的特殊区位,结合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建设,借鉴河北石家庄市兴建“内陆港”的经验,重点抓好列入省“十一五”规划的闽西北(沙县)现代物流园区和翁墩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发挥海西物流业发展重要节点作用。围绕专业批发市场、连锁商业企业,加快建设三明邮政物流中心等10个中心。三是着力抓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集市场、信息、仓储、配送、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中心;结合市区企业“退二进三”,规划建设大型停车场、集装箱货场和标准化仓储设施等;同时,整合、规范现有停车场,逐步解决市区停车难、乱停车的问题。

3、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流通主体。要整合利用和改造提升现有物流资源,鼓励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业务整合,发展一批大型化、社会化、专业化物流企业。整合流通资源,引导仓储、运输、邮政等企业走联合发展道路,形成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配送企业。同时,通过市场竞争,筛选一批运作灵活的小型企业,满足社会不同物流需求,形成少数大企业为主导、大量小企业为补充的稳定的物流产业“金字塔”结构。鼓励拥有自己物流车队的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和资产,借鉴现代物流模式,组建独立运作、独立核算、具有行业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挥商会作用,引导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集团公司和大型物流企业。支持行业协会和经济、技术、管理、人才等社会中介组织建立、完善为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

4、发展农村物流产业,推进农村物流网络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村流通网络。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按照规定的标准要求,建立城乡连接、互动畅通的农村流通网络。二是构建新型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努力搞活农产品流通。建立仓储及预冷保鲜设施、加工配送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培育无公害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建设乡村农贸市场。三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鼓励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综合服务社和农产品流通协会,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市场营销等服务。四是加大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建议将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给予支持,设立农村物流财政专项基金,主要用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信贷服务模式,探索部门或单位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信贷方式,满足流通企业资金需要。五是推动落实全国性支持鲜活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对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按规定给予降低或免收通行费的优惠,真正实现省际互通。

5、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努力推进物流信息化。一是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完善信息发布、信息查询和综合服务等服务功能。利用现有通讯、电视、广播、网络资源,依托“数字三明”的建设,将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城市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物流业务宽带信息网络和大中型企业的物流信息网络,为电子商务提供广泛、及时、准确的国内外物流信息和相关增值业务。二是推动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引导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业务需求,广泛采用信息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实现信息流与物流的同步统一;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并与全市性的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相对接,着力建设一批知名品牌市场。三是引导工商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实现订单处理一体化、仓库管理职能化、货物跟踪全程化、客户咨询自动化,提升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四是推进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设施以及条形码、信息交换、智能标签等技术。五是积极发展物流信息服务业,鼓励、扶持专业化的物流信息服务企业,组织各类信息资源,为物流企业提供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鼓励、促进物流策划、咨询等服务业发展。加强物流统计工作,建立完善基础数据。

6、加强物流专业人才和营销队伍建设,全力提升物流业市场竞争力。人才是物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所在。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尽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懂科技、善管理、会营销的中高层物流管理人才。组织对物流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等,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物流企业管理水平。建立物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机

制,提高物流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积极吸引省内外物流管理、技术等高层次人才,鼓励企业与物流咨询机构、科研院校等进行多种形式的资本与技术融合,提高物流业人力资源自主开发能力。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实现物流系统的产学研联动发展。鼓励三明学院按照市场需求开办和设置现代物流专业及课程,为现代物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

7、着力改善物流业发展环境,促进现代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快推进市县一体化和城市联盟进程,促进产业集聚、人气集聚。二是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要把现代物流业发展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导向作用,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三是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进入的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允许社会各方面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开展物流基础建设。四是加大对外开放步伐,鼓励有条件的物流企业“走出去”,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五是推行联合检查。对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经营方式、统一服务规范和统一销售价格的连锁经营企业和管理机构健全的商品市场,工商、环保、城管、物价、消防等部门要依法行政,加强协调,推行多部门组织的联合检查,减少对连锁经营企业的多头、重复检查。六是清理取缔各种乱收费。对涉及物流业的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不合法收费一律取消,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严格收费登记卡制度。七是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和调控。建立健全市场监测指标体系,对市场运行状况、重要商品供求及价格走势等进行实时监测,提高预测预警能力。制订完善重要商品供应的应急预案,建立快速应急反应机制,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市场稳定。

8、发挥“试点城市”优势,尽快出台扶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1)每年财政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物流重点项目建设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2)认真贯彻落实《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新增货车落籍和非正常外挂车辆回迁市区的若干意见》,简化车辆挂牌、年检手续,降低规费标准,减轻运输企业和个体运输户负担,解决部分物流运输企业车辆牌照外挂、税源流失的问题;(3)企业以原有土地自行改造为物流配送中心、仓储中心,凡未涉及产权变更、转让的,可免予缴纳土地出让金;(4)在城市规划上给予流通产业发展必要的预留空间;(5)对失业人员从事物流服务业和吸纳失业职工的物流企业,按照再就业有关优惠政策给予行政事业收费、税收等相关政策优惠;(6)对新建、改扩建专业市场(不含生活及其它附属设施),属地方的费用视具体情况给予政策照顾;(7)对符合鼓励项目的外来投资者按招商引资相关政策给予优惠;(8)对外来客商和进城经商的农民在户籍管理、子女上学、房产购置以及其他方面采取一些灵活的政策,鼓励经营者向市场流动。建议向上争取以下政策扶持:(1)统一并适当降低物流企业的营业税税率;(2)允许物流企业开具的专用运输发票都能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3)对于物流总代理商取得的营业收入,应该扣除转包的部分,仅

8.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 篇八

按照《政协*市委员会*协商计划安排》,为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实现“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目标,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于*月下旬,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及住建、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公积金中心等部门负责人,赴*个县市区,就我市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的要求,不断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房地产开发规模不断扩大、住房品质逐步提升,基本形成了以普通商品房为主、公租房和廉租房为辅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

1.房地产业进一步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家,其中一级资质*家,二级资质*家,三级资质*家,四级资质*家,暂定资质*家。全市共有在建、在售房地产开发项目*个,其中新建项目*个,续建项目*个,呈现出购销两旺的局面。

2.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供应持续增加。房地产投资方面,今年*-*月份,全市房地产累计开发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其中中心城区房地产累计开发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商品房供应方面,今年*-*月份,全市新增商品住房*套,预售面积*万㎡,同比增长*%。中心城区新增商品住房*套,预售面积*万㎡,同比增长*%。

3.商品住房销售增长、成交均价同比上涨。商品房销售方面,今年*-*月份,全市商品住房销售面积*万㎡,*套,销售面积同比增长*%,套数同比增长*%。中心城区商品住房销售面积*万㎡,*套,销售面积同比增长*%,套数同比增长*%。商品房销售价格方面,今年*月份,全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均价*元/㎡,同比增长*%,环比增长*%。其中,中心城区商品住房销售均价*元/㎡,同比增长*%,环比增长*%。同时,商品住房库存水平全面收窄。中心城区新建商品住房库存面积*万㎡,可售住宅*套。新建商品住房库存去化周期为*个月,较*年下降*%,较*年下降*%,较*年下降*%。

4.住宅项目用地保障力度不断加大。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成立了稳地价长效调控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加大了中心城区土地统征储备力度,今年*月份,国土资源和规划部门全年计划供应住宅用地*亩,比去年实际供应量增长*%。截至目前,中心城区供应住宅用地*亩,具备供地条件*宗*亩将根据市场需求逐步投放,处置消化造成闲置住宅用地*亩,在年底前全面完成中心城区出让住宅用地*亩任务。

二、存在问题

(一)土地供应总量不足与土地闲置现象并存。

今年以来,国土部门加大了住宅用地供应力度,无论是计划供应总量,还是当前供应量都全面超越往年,但与持续走高的房价和群众购房的需求相比,住房用地供应仍然不足。受土地整合、审批管控、规划调整等因素影响,住宅用地资源趋紧,尤其是中心城区可用土地逐年减少,高新区、西沙、东沙等热点区域住宅有效供应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市场供需失衡导致稳控市场压力增大。部分已供住宅用地不能及时转化为有效的住房供给,近*年中心城区累计供应住宅用地*宗、*亩,但因种种原因有*亩土地尚未开发利用,占供应总量的*%。

(二)市场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一是建房成本与市场预期差距较大。受土地价格、原材料、人工等成本刚性增长影响,新建商品房成本逐年上涨,加之企业追求利润与购房者企盼低价房源的矛盾依然突出。比如,高新区南区土地未整合到位,“滨水西岸”、“崇文雅苑”棚改拆迁不到位,科创新城限制用地规划审批,无法启动供地及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二是区域性矛盾凸显。受教育、周边基础配套等资源配置不均衡影响,我市中心城区、部分县区房地产市场出现区域性“冷热不均”现象。中心城区学区房周边的楼盘销售比较火爆。例如*年高新一中附近的“颐和家园”项目开盘即售罄,“曼哈顿”项目房源供不应求,“一号院”项目等成交活跃,且楼盘均价达到*万元/㎡,部分楼层已达到*万元/㎡;周边配套相对差点的项目(非学区房)销售价格比较稳定,如迎宾大道的“迎宾佳苑”、“亚都嘉府”,南郊片区的“荣轩家园”、“东城新筑”。*市滨河新区楼盘均价*元/㎡,部分好地段楼盘均价已过万元,较*年销售价格同比上涨*%,老城区楼盘均价*元/㎡,同比上涨*%。绥德县今年批准预售项目*个,同比增长*%,新建商品房均价*元/㎡,同比增长*%。三是租赁住房供需结构性矛盾严重。我市的租赁住房需求群体主要为来榆、留榆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或外来务工人员,受个人经济能力和职住因素等影响,需求多为面积小、租金低的主城区房屋;而我市中心城区住房租赁市场的房源多为大面积房屋,交通便捷、生活便利、性价比高的小面积房屋较少。四是购房群体出现两极分化。*中心城区刚需住房需求群体趋向饱和,改善型住房仍受追捧。*年以来,高新和西沙片区依旧一房难求,东沙、北郊片区今年*月以来楼盘销售渐趋理性。

(三)监管联动机制亟待健全。

房地产市场监管涉及住建、发改、资源规划、市场监管、税务等多个部门,由于不少监管环节职责不清晰、配合不紧密等原因,造成市场监管漏洞。存在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的相关数据统计口径不统一、内容不完整、数据信息公布不全面不及时等现象。房地产企业、中介机构为规避调控政策,出现了销售现场信息公示不实、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房屋或者收取未标明的费用。有的通过散布涨价信息等方式哄抬房价;有的未取得预售许可证销售商品房,捂盘惜售或变相囤积房源;有的存在违背购房者意愿搭售车位车库、签订阴阳合同、虚假装修等违规乱象。*年机构改革后,部分县区商品房预售职能由住建局划转至行政审批局,住建部门作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牵头部门,与行政审批局出现了权责不符、相互扯皮的情况。

(四)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一是基础设施不配套。我市老城区部分建设项目、新开发地块受周边区域环境限制,项目红线内外建设进度不衔接,房地产项目竣工验收后周边道路、管网等市政配套设施不能同步交付使用,学校、医院、幼儿园、养老机构等公益项目因规划、征地、资金等原因,不能与房地产项目同时建成投运,造成房屋建成后无法及时移交,导致部分楼盘滞销。二是幼儿园配建不规范。虽然新建住宅项目配建幼儿园已基本落实到位,建成后移交教育和民政部门(街道办)运营管理,对缓解“入园难”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产权不清晰,经营主体不明确,全市缺乏统一的政策和法律依据。三是邻里中心配建执行难。虽然对*市中心城区新建住宅项目邻里中心配置结构体系、建设标准、建筑规模、权属问题和土地性质等事项作了明确规定,对提高我市城市规划建设标准,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但刚刚起步,执行难度大,可操作性差。

(五)公积金普惠性作用发挥有限。

根据国务院、省市政府有关文件规定,其在职职工不分用工性质,包括聘用人员、人事代理人员、劳务派遣人员等都应依法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按月足额为职工缴纳公积金。但目前,全市财政供养的协管员、村官、社区专职人员、公益性工勤岗位人员和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劳务派遣人员均未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也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低收入职工的积极性,住房公积金在保障中低收入者购房中的普惠性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以来,我市中心城区和部分县区房地产市场升温较快,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供求失衡。

*年以后,中心城区房地产用地供应开始缩减,自*年后,开始加大土地供应量。*年,高新区的房地产用地成交亩价为近十年最高值,达到*万元/亩。西南新区的房地产供应主要集中在*-*年,其中已供未开发的土地达到*亩,自*年开始没有新供应房地产用地。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积压购房需求逐步释放。居民住房消费在疫情期间受到短期抑制,但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因居家隔离发生较大变化,一部分人以追求大户型、高品质、优质物业服务为代表的消费需求被激发释放。二是西安楼市溢出效应带动。近年来西安楼市持续火爆以及双限政策的出台,一部分人投资需求及改善住房在我市就地转化。三是购房者的从众效应。市场价格的快速上涨导致刚需购房预期紧张,加之购房者存在买涨不买跌的从众心理,进一步推动了房价的上涨。

(二)资本投资。

受通货膨胀影响,资金持有者缺乏很好的投资渠道,为规避资产贬值风险,在没有更好更安全投资获利渠道的情况下,对房地产投资的选择增多。同时,动力煤由今年*月份*元/吨,上涨至*月份*/吨,价格暴涨*%,一部分煤炭利润进入房地产市场,导致房地产市场升温迅速,进一步推高房价。

(三)人口流入。

据我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常住人口*万人,居住城镇的占*%,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个百分点,*年增加*万人。其中*个县市区人口增加,分别是:榆阳区*万人、*市*万人、靖边县*万人、定边县*万人,其余县区均程度不同减少。榆阳区增加的人口最多,他们对住房的刚需和对高素质教育的需求是助推*中心城区高房价的中坚力量。

(四)传统习惯。

“存钱不如买房”“结婚必须有房”“有钱首先买房”的传统观念,已经成为我市居民的普遍价值认同。一些有购买力的市民为争取到优质教育资源,不惜高价在学校、行政办公中心周边买房。据统计,*年全市各项存款余额高达*亿元,民间资本缺乏自由发挥的通道,在没有更好投资项目和更高投资能力情况下,买房已成为资本保值增值的最佳选择。

三、对策建议

(一)坚持政策引导,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毫不动摇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继续深化“一城一策”“因城施策”,落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二是加强政策调控。坚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推进房地产开发建设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从各县市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发展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公租房,适度发展中高档商品房,形成各种价位档次住房供给的合理配置,坚决抑制投机炒房,引导正常需求稳步释放,形成理性购买心态,避免出现房价大起大落。要围绕房地产建设布局调整,抓好新开项目地供应的分析论证,严格控制高档商品住房的土地供给,加大对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的土地供给力度。三是要综合施策。长远看,对商品房市场不宜过多进行直接干预,在调控手段上要从过于依赖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经济、法规和行政手段转变,采取规划控制、土地供给、税收调节、构建住房保障体系等综合手段进行调控。要建立商品住房价格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市场需求与接受能力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评价和监测预警体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二)关注民生福祉,不断健全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要加快构建由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组成的住房保障体系。公租房对城镇低保、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兜牢保基本的底线;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面向阶段性住房困难的新市民;共有产权住房主要解决在本地稳定居住、稳定工作的无房或住房低于标准水平的夹心群体的住房问题,同时应保证新建保障性住房占新增商品住房一定的比例。

一是根据低收入人口数量和本级财政的承受能力建设社会保障性住房。

建立政府主导、政策扶持、价格控制、定向供给的新机制,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可采取政府直接组织自建或政府在开发项目招标时,明确房地产商必须建设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由政府回购两种形式。要通过财政预算投入、土地出让金减免、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补充、银行政策性贷款支持、鼓励社会自捐赠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量入为出,实事求是,绝不能因盲目决策而入不敷出,无以为继。府谷县*年规划建设*套保障房,累计开工*套,建成*套,正在建设*套。因项目资金问题,*套租赁型保障房至今未开工建设,导致新府山保障房项目长期无法收尾,致使县上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该项目已累计投资*亿元,现完善还需*多亿元。

二是补齐住房租赁市场短板促进“租售并举”。

榆阳、*、靖边、定边等*个人口净流人城市,应将租赁用地纳入城市规划、供地计划。同时完善租赁用地出让方式,出让价款可分次或按年缴纳,从源头保障低成本租赁用地的供给;鼓励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用地建设租赁住房。无房职工数量大或周边租赁住房供不应求的企事业单位(园区),由单位提出申请,经当地政府批准,可利用自有存量建设用地自建,或以土地入股方式与开发单位合作建设租赁住房,户型、面积和租金实行严格的控制,全部房源面向无房职工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体系。土地用途与性质保持不变,可免土地收益金或出让金;加快明确存量物业改建租赁住房的政策。低效或闲置的非住宅物业,经过消防安全评估,条件许可的允许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不缴土地出让金或收益金;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鼓励银行提供长期低息贷款支持租赁住房项目建设,并推动保险资金投资租赁住房建设。要统筹保障房和公共租赁用房规划和建设,研究出台优惠政策,支持高新区、科创新城大规模建设“人才公寓”,一方面作为吸引人才来榆的优惠条件,另一方面借以平抑房价。

三是进一步提高住房保障管理的精细化和精准化水平。

要将符合条件的新市民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保障,并精准识别、精准保障。要建立住房保障资源有效利用的制度保证。住房保障管理的一大难题是退出管理,存在“进来就出不去”的现象,这也是我市目前在保障性住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对退出标准的设定、如何审核查处、采取何种退出机制、有什么惩处办法等都需要住房保障政策明确规定,做到住房保障的公平和住房保障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保障土地供给,破解因供地不足引发的供需矛盾。

一是优化供地结构。按照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理念,优化城市各类用地的空间规划结构,处理好住宅用地、商服用地、工业用地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即生活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建立人地挂钩机制,建设用地供应特别是住宅用地供应应该与城市人口规模和新增人口规模挂钩。根据住房人群需求情况,科学合理确定商品房、保障房、公共租赁用房供地比例、商住比例和供地区域,防止因土地供应量大幅波动而引发房价大起大落问题;要在切实保障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宅用地供给的同时,适度增加改善型、高品质商品住房供地,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住房需求。二是加强储备调控。要加大净地储备调控力度,根据当前的去化周期,适时调整供地计划,切实加快土地供应节奏。要不断改进商品住房用地供应方式,研究制定“限房价、竞地价”等措施,建立房价地价联动机制,防止高地价抬高房价。深圳*年第二批住宅用地规定,地块溢价率上限统一由*%调整为*%,达到溢价率上限后即摇号。广州也规定地价最高溢价率不超*%,“竞品质”试点地块的溢价率上限由*%调整为*%,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三是依法处置闲置地。各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配合,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后监管,对已供土地的开工、竣工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有效盘活存量土地,依法从快处置闲置地,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探讨对超期闲置土地征收闲置费或收回使用权,建立土地闲置超规模、超期限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退出机制等,确保已供应的土地尽快形成有效住房供应。

(四)加强规划引领,切实增强城市整体性系统性生长线。

一是明确发展目标。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精神,建立分层次、分区域协调管控机制,以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基础,合理确定城市人口、用水、用地规模,合理确定开发建设密度和强度。提高*中心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区域中心城市,推动多中心、组团式发展。二是科学编制规划。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流动变化趋势、住房供需状况、基础设施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实际情况,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测算房地产建设空间布局和建设总量,合理规划住房用地规模、结构、时序,科学编制住房发展规划。三是均衡配置资源。优先或同步建设居住区配套市政设施,以及幼儿园、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社区综合体、养老机构、公园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居住区功能,增强居住的便利性和舒适度,引导产业、就业和人口有序流动,促进职住平衡,带动周边配套住房的开发建设,切实改变我市局部区域资源配置失衡、公共资源扎堆等突出难题。借鉴深圳做法,通过优质教育资源有序合理流动等措施,解决好我市高新区

“学区房”房价过高的问题,以增强市民幸福感、获得感。

(五)加强科学监管,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按照中省“总体有目标、片区有控价、调控有手段”的要求,加快构建科学的房价控制体系,落实房价地价“双控”政策。一是加强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房地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强化信息共享,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提高监管能力,推动大数据管理成果服务于市场发展和监督管理;相关部门要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对调控范围内的购房人群作出区分,并探索在持有环节做文章,对调控政策在不同群体中可能造成的影响作出更充分更精准的预判,尽最大能力防止“误伤”刚需群体。二是及时公开信息。要加强和规范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相关数据的统计发布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为政府科学决策、房屋交易各方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依据。三是要强化预售监管。适时将商品房认购环节纳入监管,建成预售管理平台,采取

“线上诚意登记、公证摇号”和“线下公证选房”的模式开展销售工作,有效控制多头签约、多头购房,杜绝炒买炒卖房产行为。意向购房人通过预售管理平台进行实名意向登记,一次只能参与一个商品住房项目的登记,在该项目选房结束后,方可参与下一个商品住房项目的意向登记。登记购房人选中房屋后连续两次放弃签约的,一年内不再接受其填报意向登记信息。有效制止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协同炒房、违背购房者意愿搭售车位车库、虚报装修价格、签订阴阳合同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典型案件查处力度,发挥震慑作用。

(六)强化刚性约束,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

日前,市住房住房公积金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住房公积金缴存人数为*%,远低于西安市的*%和宝鸡市的*%。因此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覆盖面,有效保障企业职工合法权益。一是规范合同文本格式。将建缴住房公积金相关条款内容写入人社部门规范劳动合同文本范畴,只要企业招聘劳动务工人员,就必须建缴住房公积金,有效推动住房公积金扩面建缴工作有序开展。二是建立非公企业住房公积金缴存奖补政策。借鉴安徽省滁州市的成功经验,鼓励上规模非公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可采取阶段性奖补政策,对将建缴住房公积金人数超过总人数一定比例的规模企业,按单位缴存公积金的*%予以财政补贴,有序引导非公企业正常缴存公积金。同时在起步缴存阶段也有效减轻企业负担,有助于企业职工队伍的稳定,也能解决企业职工的购房的资金需求。三是做到财政供养人员全覆盖。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协管员、劳务派遣人员及其他财政供养的公益性岗位人员等建立公积金制度。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的协管员、劳务派遣人员及其他公益性岗位人员等,这部分人员中所在单位绝大多数未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按照中省市有关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的相关意见,这部分财政供养人员应当缴存住房公积金,可由本级财政预算资金予以实施,保障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以解决他们的实际购房困难问题。

上一篇:外事办公室工作亮点下一篇:小学生坐火车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