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对策

2024-06-16

经济对策(共12篇)

1.经济对策 篇一

经济危机对策论文

关键词:经济危机

一、经济环境影响

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无疑对我国造成巨大的冲击。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迅速恶化,这使我国内部在投资、消费、出口这三方面本身固有的问题更加突出了。为此,很有必要深入分析一下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这些问题,进而及时寻找出缓解经济危机的办法,使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降到最小。

二、世界经济危机下的中国

经济问题投资、消费、出口,这三者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问题最终会体现在这三方面上。所以,这里就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对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问题进行分析。

1.投资问题。

拿投资来说,我国的投资比例是不平衡的。由于受世纪经济危机的影响,一直作为我们的产业重点的制造业的发展停滞不前,出口受阻,其结果必是带来巨大的损失。目前的投资需求以政府公共投资及其派生的引致性投资为主,市场性投资需求仍然没有恢复,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在政府投资计划完成后,投资增长的持续性和经济回升的稳定性还存在一些不稳固的因素。可以说,这些使我国的投资环境迅速恶化了。

2.消费问题。

消费的问题不仅仅是收入高低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医疗、教育、住房、商品物价水平等一系列的问题,对内消费的不足会使我们在经济危机中处于更加被动的状态。目前在我们的制造业大国里,显然消费水平是不足的,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更为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让我们的老顾客们大大减少了对我们商品的进口,加之我们自身的消费又不足,这时产能过剩的问题就出来了,商品积压,生产萎缩,以至一些中小企业纷纷倒闭。产能过剩带来的后果势必是资源消耗、贷款剧增,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继续下滑。可以说,在发生世界经济危机的今天,我们是否有足够大的内需对于我们能否抵抗住经济危机的`波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此,在这方面必须加强重视程度。

3.出口问题。

出口问题,它一定程度上牵涉了我国制造业。我们的制造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制造业,没有掌握专利和技术,在人民币升值与生产成本提高的压力下我们并没有权利提高销售价格。现在全球经济危机一来,我国制造业的出口量必定是锐减,我国制造业受到巨大打击。作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制造业出现了问题,我国经济是无法实现平稳发展的,我国的经济结构也一定会出现问题。综合上述,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极大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诸多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又相互影响,导致我国经济无法实现平稳发展。所以,下面就对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进行探索和思考,积极的尝试解决,以此来帮助我国逐步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稳定国内发展。

三、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

1.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以恢复我国经济元气。

恶化的投资环境使大家都把钱紧紧握在手里,不敢拿出来投资了。这样显然是不利于我国经济恢复元气的。因此,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需求萎缩的情况下,我们应积极开辟其他的国际潜力市场,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比如,广东就已经提出在粤澳港的区域基础上加强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为我们的制造业创造更多的出口渠道。此外,政府直接出手扶持制造业,鼓励制造业都是改善投资环境的积极措施。

2.实现有力、公平的金融监管,使我国经济走向正常发展轨道。

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放松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导致大量的住房抵押债券在全世界泛滥。金融衍生品的使用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旦离开严格的监管,各种违规现象就会发生,违规的操作一定会打破市场的平衡。所以,强化金融监管十分重要。我们要杜绝一切非法资金流动污染市场,合理引导资源流向有需要的企业,这样我国经济才能正常发展。此外,也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金融信用体系,促进市场的公平、公正,有序竞争,并实现经济、人口、环境间的和谐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源动力和可持续力。

3.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提高国民消费水平。

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是极为关键的。我们应建立一个包括政府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慈善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断加大这些方面的投入,减少消费者对未来的不确定。这对于提高我们百姓的消费水平,刺激大众的消费欲望是具有深远的意义的。消费水平提高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就能大大缓解,出口阻碍对我们制造业的打击也减轻了,我们整个社会的资金流动就会更加畅通、更加合理。另外,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帮助我国逐步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还要提升产业结构。尤其是面对现在的状况,提升产业结构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这项策略主要针对我国的制造业。要加大技术改造投资,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保护好我们的专利,掌握定价权,以使我们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更加主动有利的位置。

四、结束语

总的来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的今天,中国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我们必须在保持经济快速回升发展势头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以此缓解经济危机带给中国的不利影响,重新实现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2.经济对策 篇二

市场经济体制有着宏观调控的内在要求, 尽管目前存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 宏观调控在这两种政治体制下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否顺畅, 经济总体目标能否达到, 宏观调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市场经济形态下宏观调控的范围和力度值得研究。

市场经济从产生到现在都是在国家干预下运行的。自16世纪市场经济建立以来, 任何国家的实践模式都是在国家干预中进行, 市场经济的运行不可能超出政府的控制。历史上各国先后实行过的重商主义政策、自由放任政策、凯恩斯主义政策以及后凯恩斯主义政策, 都是政府主张实行国家干预的结果, 区别只在于干预的方式和干预的力度而已。市场经济运行的每个阶段, 都离不开国家的操持, 即使在崇尚自由放任的鼎盛阶段, 主流经济学家也没有绝对排除国家必要的直接干预。斯密认为君主需要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保护人民不使社会中任何人受其他人的欺侮或压迫并且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同样穆勒也肯定了必要的国家干预, 他认为国家干预是和市场经济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的。弗里德曼认为自由市场的存在不能排除政府的需要, 市场经济如足球场, 竞争的微观主体是足球队般的企业, 宏观调控者是足球裁判般的国家政府。市场经济运行的态势优劣和成效高下, 与宏观调控的能力和艺术有直接关系。

国家除了提供宏观调控, 同时还在中观层面的产业和地区层次发挥着重要影响。产业政策是指一国为实现其经济发展目标, 促进与限制某项产业, 规范产业组织, 优化产业布局, 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现代化主动干预产业经济活动的各种政策的集合。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产业结构合理的调整能够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人口地区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 重点分析一个地区三大产业在地区GDP中的比重, 以及进出口金额的比例。

二、现实的经济状态及其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中国经济受世界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 正面临着经济发展中的又一次机遇和挑战, 经济危机爆发以来, 中国政府将宏观调控政策迅速调整为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随后相机推出以四万亿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政策, 这些政策的有效应用使中国经济率先扭转困局, 走上复苏之路。

不可否认, 本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动摇了支撑中国经济的外部基础, 显现了中国经济的痼疾。中国经济的增长一直以来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这两个利器, 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出口产生很大冲击, 使得出口急剧下降, 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变慢。目前, 只有以本次经济危机为契机,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 中国经济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按照主流经济学的思想, 结合目前的经济状况, 现行中国经济的运行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 经济结构调整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作用弱化。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资源配置依赖政府一家作出, 而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变革后, 资源配置主要交由市场完成,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依照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进一步的市场化在更大程度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必然带来边际效率的弱化。

其次, 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减弱。中国曾经高达60%以上的外贸依存度是不符合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的。在世界共同面临困境时仍然以出口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和主要源泉显然是靠不住的, 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使得国际贸易明显削弱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最后,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威胁越来越大。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经十分严重, 曾毅在1994出版的专著《中国人口发展态势与对策探讨》中就指出“中国将是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国家, 老年人口的数量正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2000-2030年将是高速老龄化时期。2030-2050年将是高水平人口老化阶段, 到2050年, 全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将为3.3亿-4.7亿, 是现在的5倍, 其比例将在23%-27%。此外, 高龄老人增长迅速, 1997年我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比例为8.8%, 2050年将增加到20%左右。”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将大幅提升国民储蓄水平并直接弱化劳动力低廉这个传统比较优势。

三、当前宏观调控的原则

经济危机爆发以来, 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央调整了宏观调控的目标, 将其明确为保经济增长和保发展方式转变两个目标。为了保证这个任务的顺利完成, 必须坚持以下三项基本原则:

第一, 要坚持调控目标长短相结合的原则。世界经济危机的深化对中国经济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目前国内出现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复苏的因素, 这些变化对企业经营状况好转应该是有利的, 同时外需不足, 又使宏观经济面临严重下行的风险, 因此,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然有所调整, 保增长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目前最重要的调控目标。中国正在着力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中长期看, 这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 但从短期看, 这些转变也会给保经济增长带来一些压力, 因此, 宏观经济政策不仅要对长期发展有利, 还对短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的政策措施。根据目前的形势, 宏观调控必然采用不对称发展原则, 从区域角度看, 中西部地区应该是发展重点;从产业角度看, 所有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产业都应该是发展重点。

第二, 要坚持调控过程灵活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近来, 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迅速, 宏观调控政策要保持相当高的灵活性, 以使得政策和经济现实保持一致;同时, 重大政策的执行还要保持稳定性, 要防止重大政策的大起大落。如果宏观调控政策缺乏必要的灵活性或是缺乏必要的稳定性, 都会使得政府的经济刺激方案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 要坚持调控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相结合的原则。中央政府在宏观调控领域的作用不容忽视, 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近年来, 政府集权化的提高使得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但仅凭中央政府显然是不够的, 还得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能动性。中国地区经济差异很大, 中央政府很难作出能适应各个地区的通行的有效调控方案, 地方政府可以在自身权力和财力允许的限度内努力促进转型升级、技术创新, 并在要素供给方面给予企业尽量多的支持。具体说来, 地方政府能作出的调控主要涉及地方性扶持政策、地方性税收减免和地方性补贴政策等, 这些政策的综合运用能有效辅助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 保证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

四、完善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

当前, 国内外经济的迅速变动使得中国宏观调控面临许多新形势。结合以上对中国宏观调控的现状分析, 想要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国内创新能力, 是完成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前提。为此, 应该继续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提高新型产业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应该继续坚持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大科技领域的投资, 增强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 扩大中产阶级。中产阶级是社会的主力军, 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 应该成为拉动内需的消费主力军。要达到这个目的, 就必须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行一定的调整, 在分配过程中更好的体现积极扩大中产阶级比重的思路。具体执行过程中, 加快中小城镇建设规模和发展中小企业是扩大中产阶级的两大法宝。城镇化是未来主导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城镇化进程的深入, 可以引爆巨大的消费需求, 对内需能产生很大的拉动作用;中小企业在这次危机中受伤最大, 受惠最小, 中小企业是培育中产阶级的重要土壤, 中小企业如果得不到发展, 中产阶级比重就很难提高。

第三, 加大公共财政建设力度。从经济发展进程来看, 保障中国经济进入次高速增长目标必须要得到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中国积极推进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 本身就需要有公共财政体制的配套改革。建立公共财政体制,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是现阶段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 经济危机时期政府职能的转变成本远小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政府应该充分把握本次机遇, 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机遇, 加大公共财政建设力度。目前, 中国公共财政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建立, 但在保障民生、改善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公共财政体制重点在于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在完善财政支出领域集权和分权的同时, 需要进一步从税种上进行规范, 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的税权;同时赋予居民对地方政府预算更大的投票权, 以地方居民满意度为标准, 加强地方政府竞争, 促进公共财政的完善。

第四, 加强宏观调控中法律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宏观调控水平的提高, 应从行政规范式调控方式逐步转变为以法律规范的调控方式。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 确定中国宏观调控的基本规则和决策程序, 协调宏观调控手段和机构的活动, 特别是要加强新兴产业和知识经济领域的立法活动, 保证政府的宏观调控活动在法律规范内进行。

第五, 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效能。宏观调控效能发挥的程度与多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提高宏观调控效能, 首先要强化预警机制, 采用各领域、各学科先进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对宏观经济运行趋势作出事前的准确判断, 实现宏观从被动式调控向主动式调控转变;其次要强化协调机制, 通过政府宏观统筹, 构建完备的信息支撑体系, 使宏观调控信息传送准确及时, 有效地解决政府职能部门的“越位”、“错位”和“缺位”等问题;最后要强化监督检查机制, 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监督检查机构, 专门负责监督和检查政策的实施过程, 可以及时有效地纠正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保证宏观调控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周晓莉.我国政府面对金融危机的重大战略举措[J].现代经济, 2009 (3) .

[2]、梁炜, 任保平.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评价及现阶段的特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 (4) .

[3]、郑超愚.中国经济复苏与反危机的凯恩斯主义政策[J].新金融, 2009 (5) .

3.经济对策 篇三

【关键词】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对策

一、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存在经济管理认识误区

许多企业认为经济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内容,事实上企业经济管理不仅是财务管理的内容,更涵盖了企业诸多方面的活动内容。对企业经济管理认识有误,导致企业经济活动受到影响,甚至会制约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

2.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落后,整体经济管理观念缺乏

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粗放型经济管理现象严重,片面追求生产和销售最大化,盲目追加投资,造成投入多,效益差。企业内部缺乏完善整体经济管理制度,企业内各个部门分工及目标较为明确,但是企业内各部门间的协作及工作衔接联系却不顺畅,出现各自为政,影响了企业整体效率提升,无法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

3.企业经济管理组织落后

企业经济管理的组织模式单一化,沿用传统的早已被淘汰的“直线职能制”组织制式;主管或高层领导的管理幅度过宽,对无法对管理范围内的事项做出专业及精准的管理决策;经济管理工作中所收集的各类信息和数据与实际有较大的出入,导致高管无法据此进行科学客观的决策,失误率较高;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组织适应新情况的能力较差,反应迟钝,工作效率低下。

4.企业的文化与信息化建设落后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文化,许多企业没有形成与企业自身定位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无形中导致了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偏离了方向,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同时,许多企业信息化建设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导到了各类信息及数据的采集不全面、不精确,以及信息及数据处理不能做到实时处理,导致据此做出的经济管理决策不能准确及时应对各类变化,反应迟钝。

5.不合理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不能适时和有针对性的对企业在职经济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必要培训,导致其专业知识不能及时更新,思路及工作方式跟不上形势;不能适时引进急需的经济管理人员;缺乏对全体员工进行相应技能培训;不能适时对急需人才的岗位聘用相应的人员,补充新鲜血液,工作开展受限;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及绩效评估机制,企业员工没有凝聚力、向心力,调动不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新经济形势下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对策

1.企业应理顺经济管理的整体思路

企业经济管理要想得到改善,在管理层要正确认识经济管理不仅是财务管理的内容,而是涉及到企业活动的诸多方面,从各个方面影响企业总体目标的达成;要向企业的每个成员宣传经济管理,使其认识到自身在企业从事的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广大员工配合贯彻执行才能从整体上增强经济管理的执行力及达成效果。

2.实现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

制定一套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使得企业的发展规划与企业的总体目标、新经济形势相适应。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就要充分合理利用企业的各项资源,让企业各个部门协调起来,从企业的整体出发制定企业整体的发展计划和经营目标,各部门依据企业整体计划制定部门计划,并由企业高层对各部门计划进行修正,使各部门间计划能协调一致运作,增强部门间的合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推动力。

3.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的创新

合理的组织机构保证企业系统的正常运行,企业管理模式要从纵向转变为横向,管理模式扁平化是发展趋势,提高反应速度;合理调整主管及高层领导的管理范围,合理设定管理幅度,使之能对管理范围内的事项做出专业、精准的判断及决策;管理组织加强信息和数据收集处理工作,去伪存真,使之能成为企业科学决策的依据;管理组织架构根据形势适时调整,适应新形势,提高反应速度,提高处理事务的效率。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

建立起一套与企业自身定位、发展相符的企业文化,使之成为企业全体成员行动的指针;还要构建起经济管理创新的企业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经济管理创新文化氛围,用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来感召全体员工,来增强企业内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新力,使得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长远发展的动力。新形势下的企业发展需要构建与企业规模与发展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组织,全面收集、分析和处理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与数据,可以实现对企业经济状况及外部相关经济信息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实时监控,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准确分析实时的经济信息或数据,统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协调发展。

5.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4.国际经济冲突及对策论文 篇四

内容摘要:现如今,我国经济呈良好发展态势,在全球经济共同发展的同时,为了能够减缓日益矛盾的国际冲突,能够让国际间各个国家的经济冲突减小,让世界各国间的经济可以正常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构建出一个安稳和平的国际经济市场。培养和谐的国际经济市场营造出各个国家间合理的经济利益,需要制定能够让贸易交往的国家共赢的国际经济策略,从而慢慢缩短国际间各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的落差,提高全球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终把全球化经济下的国际冲突减小,进而合理规避。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经济战略

随着一体化经济逐渐走入国际市场,在这种国际经济环境下,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经济发展规则,在不同的规则下,国家之间产生国际经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为了能够营造出安稳的世界经济环境,就需要实施一些策略对各个国家间的经济冲突进行合理的规避,把各个国家的国际经济损失降低。因此,制定出能够实现双赢的策略和经济战略是非常重要的。

一、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经济冲突的含义

现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上各个国家间产生经济的冲突是一定会发生的情况,但这种情况不能够完全消除。对于国际中的一些“经济潜规则”问题、缩短南北间的经济差距问题等等都需要对其进行安全平稳的宏观调控。国际间曾经存在不平等的国际秩序和规则,权力的独断性在整个大的国际经济形势的冲击逐渐失去了原本所具有的价值,从专制性的地位变成了大众性的规则。全球化经济在逐渐迅猛的发展中,各个国家都在捍卫本国的主权,对本国的经济也有着一定的主导权力和控制能力,但是在一体化经济的背景下,需要国家对经济自主权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弱。这样的国际矛盾慢慢成为了各国关注的热点话题,从一个角度来说,各个国家认为,在国际间形成众多的国际性跨国公司是对本国经济的一种掠夺策略,跨国会对本国经济的自主性控制方面有干扰性。

二、目前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经济冲突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影响下的今天,全球一体化为很多国家带来了不少便利的条件,也为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全球经济中迅猛发展的自由经济,商品和服务等资本的流通程度也在逐渐加深,它们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多的商品流通量,这样就会导致经济全球化成为了经济发展必经的道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同,背景不同,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冲突,每个国家的经济在表面看似安稳的,但经常会有不安定的因素存在。在国际秩序形式逐渐转换的前提下为了营造一个和谐的全球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世界经济旨在规定一个安全平稳的经济秩序和规则。在这种秩序和规则下,将削弱国家自身对经济的控制力和约束力,但是会因为各个国家中不良因素的影响,这种方法会加强政府对本国家的经济干预,通过了政府的干预,各个国家的经济会优先并大部分考虑本国的经济现状,这也使各个国家间在进行经济往来时冲突发生的几率会不断加大,政府对国际经济自由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干预,也因此产生了国际上的经济冲突。

三、国际经济冲突的造就点

政府的强烈干预是导致国际经济冲突产生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政府旨在保护本国经济不受烦扰所以会采取相对保守的经济态度致使国内的经济开放程度逐渐减小,因此,会对自由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干扰,使得本国经济在大的经济环境面前丧失一定的竞争力,最严重时,可能会脱缓本国的经济发展进展。所谓经济一体化发展,是以整个国际全球化大背景为前提的,既想享受自由发展的经济模式带来的便利,又要以保护国家利益为重,以本国的经济发展策略为旗帜,再加上政府对本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上发展的干预,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最终引发了国际间的经济冲突。在政府的参与下,对本国的经济控制要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和相应的经济法律规定,这种政策的制定不仅是对本国的经济保护,同时也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体也产生了一定的干扰性,在某些利益上作出了一定的牺牲,对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是一种障碍。一方面,政府对自由经济进行干扰,它的目的就是使国外的经济发展对本国的经济产生干预并且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实施一定程度的保护意义。另一方面,政府在面对国际经济对本国经济造成影响时会采用相应的法律措施和手段来遏制这种现象,如各国间针对国际经济的冲击一般都会设立贸易壁垒等,政策和法律的双管齐下,使经济自由化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全球化经济是一种自由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国际经济大背景的存在为前提的,所以每个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政府的管制存在于整个全球化经济发展中,又影响着整个国际经济的发展,所以,本着“国家经济上进行合理的放宽,在主权上进行必要的控制”这个原则和规定,政府的`控制程度是国际经济冲突产生的根源。有些错误的理解在于全球化是想要对每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控制从而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经济体,但实际上,真的全球化是求同存异,为整个世界的经济构建出和谐良好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下大家友好竞争各自发展。

四、针对国际冲突的相关国际经济法

国际经济法对国际经济冲突的控制能力主要体现在国际经济法在发生经济冲突时起到的约束和控制的程度上,以及它的适用性和能力的广泛性上,从目前的国际经济状况来看,国际经济法对国际经济冲突的解决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经济的发展作为整个国家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的地位和实力的象征,因此经济冲突必然引起法律上的冲突。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它需要合理的经济市场规则,它要使每个国家能够愿意接受这个规则,并且按照这个规则合理合法地发展本国的经济,但是现在的国际经济规则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五、减少国际经济冲突的对策

(一)构建国际经济体制。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法抵挡经济球化的趋势,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模式的前提下,在国际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构建合理的经济体制才是减少国际经济冲突最好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构建国际经济法案,从而让每个国家都能够合理有效地参与到经济法案当中来,这是保证全球化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必然方法,这样能够保证每个地区的经济有序发展。要想制定健全并强大的法律体系,就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做好国与国,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协议,对其法律的适应过程进行一定程度的评估。然后,制定符合国内和国际的法律权限,通过各国间的相互协商最后进行具体的安排。

(二)正确面对冲突。国际经济冲突是无可避免的,每个国家都应该正确面对自身以及其他国家所管辖的冲突,冲突发生后,要立足于国际经济冲突的减小或解决的视角,正确面对冲突不盲目不冲动这样才可以想出较完美的解决对策。未雨绸缪才能应对自如,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要对本国的经济体系做到全面的了解,了解自身经济体制的性质,通过合理的协商和适当的退步和对管辖权的合理分配从而把各国的国际间的经济冲突得以解决。这是有效规避国际经济冲突的良好解决办法,每个国家在解决国际经济冲突的时候,都应该予以一定程度的认识。

(三)采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办法。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实则是一种逐渐进行的经济发展态势,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各个国家间的合作,以及区域性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国家间采用的如贸易壁垒式的潜规则,以及全球化并没有真正全球而只是发生在几个国家间的这种现象。因此,为了规避国际经济的冲突时,要在小范围内进行合理的磋商和探讨,在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进行多元化的合作,谨记合作双赢互惠互利的原则,作出适时的让步,这种方式在解决政府对经济全球化干预上面也有一定的成效。在经济合作中要制定出合理合法有效的合作模式,使得各方面的风险降到最低,使国际经济冲突出现的概率慢慢减小,最终使得国际冲突的办法得到合理的解决。

(四)构建合理的经济摩擦相对应的体系。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各个领域,各个企业应该怎么样有效避免国际经济冲突?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经济体系,要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使企业的财务数据和账目清晰便于分析,同时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从行业的层面来说,为了避免各种冲突的发生,就要号召行业权威组织一个有威望的机构,在这个机构中每个行业或企业的组织有一定的话语权,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平等的经济经验,及时调整相应的应对体系。

六、结语

根据本文的分析和探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发展一定会是蜿蜒曲折的,每个国家地区的经济情况不同,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就大不相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压力都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在关于经济的利益冲突一定会存在的前提下,要做好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就是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良好稳定和谐公平高校的国际经济环境,对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是必要的,也是每个国家应该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许多,肖冰.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经济冲突问题及其应对[J].江苏社会科学,,2

[2]邓云S.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经济冲突及其措施[J].中国商贸,,28

5.当前经济犯罪特点及打防对策 篇五

一是犯罪罪种增多,侵害面广。随着经济生活的广泛,经济环节的增多,经济犯罪罪种也随之增多,侵害的客体也增多。目前在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比如公司、企业、金融、保险、税收征管、证券市场、知识产权、购销合同、票据等各个社会经济活动领域,都有经济犯罪案件发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二是隐蔽性强,预谋性强。经济犯罪案有“隐形犯罪”之称。经济犯罪大多数都是犯罪行为人通过精心设计,采用伪装、隐蔽帐目、移花接木等手段,千方百计隐瞒事实真相,欺上瞒下,使其犯罪行为不易暴露。有的犯罪过程长达数年或更长的时间,等到罪行败露的时候,国家和集体的资财已遭受严重损失。三是作案手段专业化、智能化。经济犯罪嫌疑人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一定的金融、财税、贸易和会计、法律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具有长期从事经贸活动的经验。他们往往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智慧,在熟悉的经济业务领域中进行犯罪。许多犯罪行为人都有合法的经济活动身份作掩护。许多犯罪行为人在犯罪前事先经过周密的部署,犯罪中行动诡秘,不留痕迹,案发后应变能力强,使侦查机关不容易突破。四是社会破坏性、腐败伴生性。经济犯罪数额越来越大,动辄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地侵占国家社会财物。如巨额诈骗、侵占挪用国有资产等经济罪案,直接侵害公民个人利益,危害面广。这些案件对社会具有较大的破坏性,严重危害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同时,经济犯罪涉及面广,往往一个大要案件发生,其背后就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甚至较高层次的领导有某些方面的联系,与党政机关腐败、公务人员的贪污、社会不良风气相纠缠,有的经济犯罪分子以金钱开路编织关系网,寻找保护伞,有的内外勾结,权钱交易,经济犯罪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五是技术含量高,侦破难度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领域许多行业实行了计算机管理,给社会公众提供了方便,为发展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一些作案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更加快速,更加便捷地盗窃、诈骗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大量资财。

近年来,我县公安机关经侦部门在打击经济犯罪,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中认真履行法定职责,相继破获了一大批经济犯罪案件,依法严惩了一大批经济犯罪分子,为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辉煌战绩,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为我县经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犯罪的作案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犯罪数量一直居高不下,经济犯罪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越来越明显,加上在经侦执法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严重地制约着打击经济犯罪的力度。笔者结合实际,现就如何提升经侦工作打防力度,在此发表几点个人浅见,希望与大家探讨。

一、夯实经侦工作基础,提高防控和打击能力

多年来的经侦工作实践证明,经侦情报信息工作是经侦工作的基础性、支撑性业务,在经侦工作中起着先导的作用,是发现、控制和打击经济犯罪的手段之一。因此,经侦部门要树立情报导侦观念,大力加强经侦情报信息资料建设,广泛开辟信息渠道,尽力收集高质量、深层次的犯罪信息。要与各行政执法、经济运行、经济主管部门加强合作,强化公安机关内部各警种的协作,通过侦办案件开展阵地控制等多个渠道广泛收集、汇总各种情报信息。要全面掌握辖区内的公司、企业及法定代表人的工商注册、纳税情况和经济活动等情报资料,重点加强对违法犯罪嫌疑人员资料的积累和管理。通过对搜集、掌握的情报资料的分析、研判,及时发现、控制和打击经济犯罪。

二、建立打击经济犯罪预警机制,做到先发制效

预警机制是发现经济犯罪的重要途径。公安机关要逐步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经济犯罪监测系统,通过对经济犯罪形势的分析和对各种经济犯罪情报信息的监控、预测,增强对经济犯罪的预见能力,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预警信息。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针对性强,效果明显。近几年来,我们多是依靠事先制定的预警机制,做到目标明确,思想清晰,措施果断,效果明显,始终掌握斗争主动权。

三、建立打击经济犯罪的防控机制,有效控制经济犯罪

6.民营经济发展的调研对策 篇六

4、民营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企业融资靠银行贷款很难,民间借贷风险大,成本高,私营业主大部分精力在组织资金,维持简单再生产,规模难以扩张,效益无法提高。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有效资产不多,符合抵押资产较少,难以达到抵押贷款条件。一些企业的产品市场前景虽然看好,却苦于资金不足而难以扩大再生产,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重要因素。

5、传统行业比重大,科技型企业少。目前我市民营经济中优势产业、行业与项目较少,抵抗风险、持续发展能力较低。大多数民营企业集中于商业贸易、餐饮娱乐、运输修理、简单加工等几个领域,科技含量较低、市场占有率低,产品寿命和市场份额的预期风险较高。而从事产品开发、高新技术、出口创汇的比较少。

6、政策落实困难,经营环境不尽人意。近几年,我市大力整治投资发展软环境,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但仍有一些难如人意的地方,机关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等诸多问题仍然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存在,民营企业用地、户口申报、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仍受到一定限制。一方面,相对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仍然受到歧视,民营企业经营的行业限制范围大,在建设用地、银行贷款和税收等方面也多有不如。同时,由于体制、观念上的原因,一些政策很难落实到位,使民营企业难以平等地参与竞争。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经营环境仍然需要进一步改善。

三、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全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居民消费水平不断上升,无论经济基础还是发展环境都有了较大进步,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1、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环境优,发展快,环境差,发展慢,这是经很多地区实践证明了的真理。一要优化政策环境,尽快清理并取消那些不平等政策,落实民营企业本应享有的待遇,在政策上体现公平、公正和一视同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的政策环境。二要优化政务环境,进一步提高机关行政效能,强化服务意识,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主动服务、热情服务、优质服务。三要优化市场环境,建立一种自强、自律、诚信、公平、公正、开放的市场机制,为遵纪守法的民营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促成市场正当有序的竞争。

2、进一步搞好整体规划,明确发展重点

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战略,制定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选择一些重点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率先突破,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从局部到全部,从个体到整体,在全市形成燎原之势。要充分利用中心地区的“波及效应”和“扩散效应”,推进民营经济的`聚集化过程。要重点发展有传统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民营服务业、信息产业、旅游业和高科技产业。要选择已成为龙头企业和支柱的大型企业、有发展潜力和填补产业空白的中小企业、外向型和科技型企业作为重点企业进行培植。要重点扶持已列为重点支持发展目录的产品、出口创汇产品、高精尖技术产品和本地资源丰富的工业制成品等。

3、进一步加强载体建设,搭建发展平台

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这是发展民营经济的必然选择。要根据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等不同条件,科学制定和完善园区的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和服务力度,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园区,努力使园区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尽快形成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企业集群和特色产业板块。

4、进一步做好招引工作,拓展项目来源

如果按照早期温州那样的发展模式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话,想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必须实施超常举措,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来加快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动员优势企业、骨干企业参与招商,使其成为吸引外来投资的主要载体。进一步充实招商引资项目库,完善基础资料,排出重点项目,增强针对性,提高成功率。针对重点地区开展多层次的招商活动,做足做细做实招商工作,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5、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突破制约瓶颈

对民营企业要在各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之尽快壮大起来。在技改补贴方面,把民营企业的技改补贴统一纳入财政预算。在建设项目方面,除国防以外的建设项目,民营企业都可以参与建设。在生产经营用地方面,要让民营企业参与竞标。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对民营企业申请对外经营权、开展进出口业务、招商引资、对外投资,都应大力支持。在人才引进方面,支持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到民营企业兼职和承包技术项目,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工作,除享受该企业的待遇外,国家给予其他企业的优惠政策,也应同样享受。在税收方面,对民营企业从事国家鼓励的产业,以及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和安排下岗职工就业,要给予税收减免。

特别是在融资方面,要积极建立担保机构,设立担保基金,为民营企业信贷提供担保服务。政府部门应在银行与民营企业之间建立一条渠道,加强两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合作,突破民营企业的资金制约瓶颈,增强民营企业的发展后劲。

6、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鼓励开拓创新

民营企业要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发展,重要的是要加强民营企业家的培训,提高他们经营管理的素质。在企业的原始积累阶段,民营企业重视物质资本包括资金、技术等的积累,而对于人力资源这一软资本却投入很少。而今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转型、提升的加速,人才在企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做好人才引进工作。

7.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对策 篇七

1 整合组织力量, 形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向心力

溧水县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形成县镇村三级联动、群众热情参与、积极支持的局面, 汇聚成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强大向心力。一是县级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 分管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统筹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各项工作。二是镇村实施奖惩制度。为强化村级集体经济工作考核, 溧水县把相关指标纳入对镇的千分制考核, 镇对村签订目标责任状, 考核结果与镇村奖励挂钩, 形成了一级抓一级的良好氛围。三是村民分享强村果实。溧水县通过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 量化村级集体资产, 使村民分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

2 整合政策措施, 营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宽松环境

近年来, 溧水县结合实际, 整合各类政策措施, 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营造宽松发展环境。一是制定政策。溧水县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村级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二是明确地方税收奖励政策。对村引进落户在镇工业集中区的企业实现的税收, 地方留成部分奖励给村比例高于60%, 全县每年在2 000万元左右。三是落实土地扶持政策。对村引进的项目、企业, 优先安排进驻镇工业集中区;各镇工业集中区都预留一定面积的土地作为村级创业园;鼓励行政村在明晰土地权属关系的基础上, 将合法的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形式与外单位或个人经营合作。

3 整合村级资源, 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

溧水县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过程中, 坚持以规划为指引, 引导各村发挥比较优势, 优化“资金、资源、资产”利用, 同时积极化解村级不良债务, 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一是规划引领。溧水县组织53个经济薄弱村编制村级经济发展规划, 各村通过认真梳理自身“三资”要素禀赋, 挖掘资金、土地、山林、水面、区位、产业等比较优势, 坚持特色、错位发展, 理清了思路, 找准发展方向, 分解出各年度的确保目标和力争目标。二是错位发展。县财政加大扶持力度, 坚持错位发展, 避免同质竞争, 城镇周边村利用区位优势, 扶持建设门面房、商业楼出租, 山林、水面等资源丰富的村扶持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 无资源、资产的村扶持在镇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厂房或其他投资途径, 增加村经营性固定收入。三是化解村级债务。制定出化解村级债务的途径和方法, 同时强化对各村村级债务和收支变动情况的动态监测, 2012年溧水县村级不良债务比2011年年末下降15.8%, 解除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绊脚索”。

4 整合帮扶力量, 培育经济薄弱村内生增长能力

溧水县在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坚持“扶持两头、带动中间”的原则、整合各类帮扶力量, 重点突出经济薄弱村内生增长机制的建立。一是支持村级在各镇工业集中区统一兴建标准厂房。2010年根据南京市政府加强村级能力建设的要求, 该县及时研究出台了《加快村级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实施方案》, 实施了村级标房2年项目建设, 配套资金一年到位, 全县38个经济薄弱村分别建设5 000 m2以上的工业标准厂房, 县财政按每村100万元予以配比, 共配套村级标房建设补助资金3 800万元, 并对标房建设县权范围内的各项规费进行全额免除, 镇级配套道路、供电、供水、土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从2007年开始, 该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 重点扶持经营性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发展经济;同时镇级财政也按一定比例配套, 累计配套资金逾800万元。三是建立村企挂钩机制。该县从2007年开始, 借助南京市实施村企挂钩政策, 协调组织了市级50个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县级37个大中型企业与经济薄弱村挂钩帮扶, 帮助行政村发展村级工业、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产品开发等建设。四是巩固结对帮促成果。1989年以来该县组织县级机关部门与行政村结成对子, 利用机关部门的资源、资金优势帮助村一级发展经济。初步统计, 近几年全县机关部门每年帮助村级协调、落实扶持资金达2 000万元以上, 平均每个行政村达20万元以上。同时在镇内开展强村帮弱村活动。

该县将继续开拓村级经济发展新途径, 确保2015年所有村级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达到70万元以上, 力争100万元, 实现村均集体经济指标进入苏南先进县市行列。

摘要:从整合组织力量、政策措施、村级资源、扶助力量4个方面阐述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以期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力量,政策措施,村级资源,帮扶力量,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倪春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江海纵横, 2006 (4) :14-15.

[2]赵兴泉.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途径[J].农村工作通讯, 2006 (12) :32-34.

[3]韩俊, 张云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要有合适定位[J].发展研究, 2008 (11) :10-12.

8.经济对策 篇八

【摘要】 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云南经济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资源型产业、外贸领域等受到冲击。在面对困境的同时,提出了几点可供参考的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危机;云南经济

一、云南经济结构特点

1.支柱产业多为资源型工业。云南的经济支柱产业多为资源型工业,如煤炭采选、铜、铝、锡等有色金属产业;重化工业;橡胶产业等。

2.产品多为初级加工型,附加值不高。

3.企业规模较小,抵御风险能力差。云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少,企业规模较小,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相对较差。

二、此次金融危机对云南经济的影响

1.工业支柱产业发展受阻。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云南工业经济增长趋缓,几大支柱型工业产业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2008年10月份以来,钢铁、有色金属、煤、化肥等产品出现了产能释放严重不足的现象。省内小钢厂遭遇寒流,普遍停产,绝大部分高能耗产品产量增长趋缓,有的呈负增长。2008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同比增长-7.7%,其中铜、原铝、铅、锌、锡的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2.9%、-2.1%、-12.0%、-1.7%、-8.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产品出厂价格10月份出现了大幅下降,同比下跌17.9%。由此还引发煤炭、黑色金属、化工产品、农副食品加工产品等出厂价格涨幅回落。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持续,一季度,原煤、成品钢材产量、十种有色金属的产量分别下降15.6%、9.4%和14.9%,云南工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2.工业经济效益有所下滑。工业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企业总体盈利水平有所下降。2008年1~11月,云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累计比去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工业实现利润289.11亿元,同比下降20.4%,出现了自2006年4月份以来的首次下降。工业企业的资产营运能力、产销衔接水平等都较同期有所下滑。1~11月,工业企业亏损额高达69.2亿元,比2007年同期上升1.71倍。2009年1~2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7.62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0.6%;实现利税164.52亿元,下降21.6%;实现利润31.09亿元,下降58.5%。

3.对外贸易遭遇寒流。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云南进出口额出现回落、增速有所放缓,特别是2009年,下降势头明显。一季度,全省进出口总额13.4亿美元,仅为上年同期贸易额的51.0%,同比下降49.1%;上半年,云南与东盟的贸易额为12.8亿美元,同比下滑了6.6%。

4.就业水平受到一定影响。金融危机,导致云南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尤其是第二产业效益下滑,使得很多企业控制劳动生产成本,用人需求急剧下降,甚至减员增效,导致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外贸出口型企业由于对外依存度高,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出口的减速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三、促进云南经济恢复、发展的对策措施

1.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一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充分发挥云南独特的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云南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发展以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等为重点的生物产业,抓住机遇,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创意产业、现代物流业和科技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新兴服务业。

二是努力延伸产业链。云南要结合地方优势产业,积极延伸产业链,形成自己的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如可充分发挥农业产品特色,延伸特色农产品加工链,形成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挥磷化工产业的优势,以壮大磷化工产业、培育骨干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磷化工产业链的延伸,进一步扩大磷化工产业集群规模。

2.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尊重市场机制在优化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针对市场需求,进一步创造出优质产品、高端产品,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2)紧紧围绕培育和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提升产品的技术档次,转变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加强产学研的联合,进一步增强“产学研”合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3)传统产业必须整合资源,形成规模优势,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

3.不断推进自主创新。推进自主创新,必须努力在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人才资源开发、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使云南重点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云南日报理论部.《培育新的增长点》.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9.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篇九

毛颖洁

(云南财经大学 成人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本文旨在分析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

[提纲]

一、状况

(一)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

1、生产和资本国际化

2、经济全球化

3、区域经济集团化

(二)经济发展的方式

1、中国经济增长实效及其比较

2、目前的增长方式能够维持多久

3、经济发展方式与市场本质

4、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研行

二、对策

(一)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取得初步成效

(二)及时调整调控政策取向,促进三大需求积极变化

(三)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三、建议

(一)以“保增长、促转型”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

(二)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多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三)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四)加大政府对保障性住房投资,稳定房地产市场

(五)完善消费政策,进一步挖掘消费增长潜力

(六)完善外贸政策,帮助外向型企业渡过难关

(七)抓住有利时机,理顺资源能源价格

[关键词]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一、状况

(一)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

1、生产和资本国际化

(1)生产和资本国际化

10.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建议 篇十

7.7%,增幅低于预期。展望未来,稳增长政策以及换届效应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企业将由“去库存”逐步转入“补库存”,宏观经济运行将延续温和复苏态势。

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宏观调控。

一、我国宏观经济概括。

从宏观环境来看,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实现平稳增长的关键时期。由于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胀压力较大,并且调整经济结构的难度日益增加,因此中国将稳增长、抑通胀和调结构确定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与之相适应,中国需要在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上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积极的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第一,宏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增幅低于预期。第一季度,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GDP增长7.7%,分别较上年同期和第四季度放缓0.4个和0.2个百分点,增幅略低于预期。第二,投资名义增速较快,实际增速更快。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0.9%,增幅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从实际增速来看,剔除价格因素后,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20.7%,增幅同比加快2.5个百分点。第三,消费名义增速有所放缓,实际增速基本稳定。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4%,增幅同比放缓2.4个百分点。此外,价格因素影响到消费名义增速,第一季度商品零售价格仅上涨1.4%,同比放缓2.1个百分点。第四,出口增速好于预期,进口增长较慢。第一季度外部市场需求回暖,我国外贸出口同比增长18.4%,增幅同比提高10.8个百分点。我国部分能源和资源性产品进口量减少,也印证了国内需求不旺的特点。第五,物价温和上涨,房价大幅飙升。在国内货币流动性相对宽松、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增大,以及春节等因素作用下,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保持温和上涨态势,CPI同比上涨2.4%,涨幅同比放缓1.4个百分点;受国内经济延续企稳回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高等因素影响,工业生产者价格环比呈上涨趋势,第一季度PPI降幅收窄至-1.7%。社会普遍关心的房地产价格涨幅较大,按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计算,第一季度全国商品房平均价格同比上涨17.7%,而上年同期为下降1.1%。

(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与矛盾。

近日有外国媒体基于中国欠佳的经济数据发出“预测”说,中国和韩国可能会跟进全球降息潮,出台刺激经济政策。一个阶段以来,一些外国媒体和机构一直在加大推动中国

政府出台短期刺激经济政策的舆论攻势。他们对中国最近的经济数据有很多评说。评说之一是当下的经济增长与预期不合;评说之二是中国经济呈现弱复苏态势;评说之三是经济下滑态势确定。基于这样的分析结论,中国经济形势堪忧,接下来就会释放政策刺激的“预期”,特别是对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

中国经济目前的问题不是“缺钱”,而是有效投资需求不足。过去几年已经印发了很多钞票,流动性过剩又无处可流,相当于形成了高水位的“堰塞湖”,一旦决口,巨大的水量借助势能将引发势不可挡的灾害。居民存款从2007年的14万亿增加到2012年底的41万亿,5年增加了27万亿,无序发展的理财产品和地方债务的大幅攀升,都隐藏巨大的金融风险,若处理不当,这些都可能成为“货币堰塞湖”决堤的推力。特别是当下美欧日央行都在强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而热钱流入必然会加剧“货币堰塞湖”的风险。因此,正确判断当前的经济增长形势,防止政策资源特别是货币政策围着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增长转动从而加大“堰塞湖”决口的风险,是近期最应该避免的“黑天鹅”事件。

由此观之,中国经济当前显然不是危机状态,所以“复苏”之说很容易造成误解。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经济已走进了与过去30年不同的增长阶段,对“增长速度”当然需要重新认识,不然会误判形势,误导政策。

那么,到底该如何认识当前的增长速度?7.7%的增速与前30年平均两位数的增速长相比确实是放缓了,但这不完全是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由经济规律带来的潜在增速的必然变化,是我们需要深刻认识的。

首先,经济高增长的条件已经发生变化。以往30年高增长的外部“红利”和内部“红利”正在改变。贸易顺差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最高超过3个百分点,而最近三年贸易顺差增长对GDP的贡献是负。而更重要的,还在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改变以及其他要素比如石油价格的国际接轨,大大提高了制造业的成本。既然原有高增长的环境和条件已改变,经济增速放缓就势属必然。

其次,产业结构正在变化。经过了30余年的粗放式发展,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等问题,以及环境和资源约束都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都在制约这些行业有效投资的增长,而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势在必行。在新产业结构还未形成的时候,新的有效投资需求增长还无法补缺正在调整行业的投资减少,经济增速放缓不是太正常的现象么?

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路径的选择。

中国经济的当务之急,是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释放民间投资的能力,加大“增长后劲”的培育,以保持长期可持续的增长,而所有这些都不是短期刺激政策或依靠更宽松的货币政

策所能实现的。相信决策部门在无序和充满噪音的世界经济大环境中,能保持足够的镇定和清醒,特别是保持判断和把握中国经济形势趋势的自信,尊重经济规律,按照既定的发展战略,以改革释放制度红利,确保中国经济列车行驶在平稳持续发展的轨道上。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当前必须在保持中国宏观经济运转相对稳定的同时大力推行更多的合理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首要任务就是要继续加强通胀预期管理。

首先,当前必须要大力扶持农业生产,确保粮食供应充足,要对农业产品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规则加以大力监管,以便防止炒作投机,同时避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快速上涨,确保价格稳定,另外还要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及农产品等价格变动高度关注,以便能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缓解输入型通胀带来的压力。其次就是要适度提高存款利率,要对信贷规模进行合理控制,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合理均衡汇率的形成。最后就是要通过采取法律及必要的强制行政手段来积极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对市场过度投机行为加大打击和监管力度。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为了确保我国的经济发展平稳,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通过优化财政支出可以保障投资规模合理快速的增长。具体来说首先就是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合理的完善和管理,对于可能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其次要通过努力优化投资结构来严格限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同时对于代表了高科技的新能源及新材料要给予大力资金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除此之外,政府还要逐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加大投资倾斜力度。

(三)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推行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以便能有效解决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深层次问题。

具体来说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除了要调控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还要加快对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调整步伐。积极构建包括煤、电价、天然气及成品油等在内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价,彻底来改变资源要素价格长期不合理的情况。二是要不断加快垄断行业及部分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可以通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来在国有企业内部推行公司治理制度,还可以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能够进入到部分垄断行业的领域中来。三是在我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不够强大和世界经济复苏不到位的大形势下,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要过早停止,相反还要继续采取更多的必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当前的经济发展,以确保我国的经济能保持持续回升的发展态势,同时能有效缓解经济发展的压力。

其一,人为刺激更高的增长是反规律的行为。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在一段时间内有一定的内生稳定性,没有必要刻意出台“稳增长”的短期政策,“平稳”货币发行,对防止近期最大可能的人为改变增长态势加大金融风险的“黑天鹅”事件非常重要。当前增速处在潜在增长速度的判断还告诉我们,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投入比也在进入规模递减状态。在劳动力供给减少不能配合投资增长的情况下,更多的投资只能加剧规模递减效应,更多的货币投放使货币“空

转”比例更大,加剧本已在高水位的“货币堰塞湖”的风险,一不小心刺激政策可能成为“堰塞湖”决口的导火线。

其二,不出台短期刺激政策不等于政策不作为。虽然潜在增速放缓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规律性,但这并不说明当前的投入产出比和增长结构是完全合理的,也不说明阶段性的稳定增长速度就是未来可持续的增长速度。不出台短期“刺激”政策,不等于已被“蓄”在“货币堰塞湖”中的巨大流动性就没有风险了。

因此,短期内政策资源需要更务实地配置在有效投资需求的创造上,引导巨大的民间资金参与有效率的经济活动,以有序释放“货币堰塞湖”中的流动性。最近一系列审批制度改革,如铁路部分建设项目对民营企业开放,营改增税收试点范围扩大,中小企业税费减免政策延续等等,都在原来政策基础上向前跨进一大步,若进一步细化和可操作性,或将对改善经济运行状态有更直接的效果。

从根本上来说,按照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在规模递减状态下,更高的增长是靠加大技术进步来推动的。也就是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突破增长瓶颈。

11.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篇十一

摘 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一件大事,是摆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以县辖行政区域为单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基础,既相对独立,又高度开放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又是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汇合点和突破口,也是中心城市发展规模经济的强大支撑,更是加快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主战场,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解决当前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巩固我们党和国家执政基础,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理顺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完善和落实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一、理清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即将加入WTO;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我们必须适应这一新的形势,进一步理清和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总的要求是,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加快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加大市场运作、民营突破的工作力度,推动区域经济的特色化、外向化和高新化,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制订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努力增强目标和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前瞻性。

理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坚持富民强县。发展县域经济,是为了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达到既富民,又富縣;既提高城乡居民购买力,又增加县乡可用财力的目标。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各级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是检验县域经济发展成效的直接标志。要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与加强财源建设结合起来,既努力加快发展速度,增加经济总量,又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第二,坚持市场导向。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先导,把市场作为第一资源、第一车间,努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要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原则、方法和手段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实现县域经济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要加强市场建设,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行为。

第三,坚持因地制宜。各地区位、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不同,发展县域经济不能摘一个模式,必须坚持一切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县制宜,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努力发展特色经济。

第四,坚持科技创新。县域经济要加快发展、提高水平,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县战略,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大胆创新,开拓进取,重点抓好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

二、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调整和优化结构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县域经济整体素质和水平的关键。必须坚持在加快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努力实现快速发展。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1、大力抓好农业产业化。抓好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途径。要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充分依托资源优势,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真正把规模调大,把品种调优,把产业链条接长。要注重抓好种养业的良种选育、引进、繁殖,主攻名特优新产品,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和商品率。要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要坚持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益,基地建设应由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向几乡一品;一县几品或一县一品发展。要突出抓好农副产品加工,立足现有商办工业和乡镇企业,着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要着重抓好市场营销,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各类农民流通组织,切实抓好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2、努力实现县域工业化。目前,我省大多数县市仍处在农业经济阶段。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的过程,只有加快工业化,才能为县级财政建立稳定可靠的支柱和骨干财源,才能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才能为服务业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要强化兴工强县的意识和氛围,大造工业兴县富民的舆论,形成工业立县强县的共识,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坚定搞活搞强工业企业的信心。要配齐配强各级主管工业的领导骨干,各部门形成打好工业总体战的合力。加快农村工业化,必须国有、集体、个体和三资企业一起上,县、乡、村等几个轮子一起转,重点扶持一批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大搞农副产品加工,大力发展民营工业企业。要积极推广浏阳等地放开搞活中小企业的经验,继续深化县属企业的改制改组,增强企业活力。要引导企业注重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大力引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着力提升现有骨干企业水平。切实抓好企业管理,靠强化管理挖潜力、增效益。

3、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范、合理布局、产业支撑、突出特色、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走“乡镇工业小区、市场建设、城建发展”三位一体的路子,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以中心镇为重点,以建制镇为基础,辐射带动全县的城镇体系。要突出抓好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优先搞好县城扩容提质,逐步建设成为区域小城市,同时重点扶持2—3个或4—5个区域中心镇。加快小城镇建设要突出发展产业。把培育特色产业,放在小城镇建设第一位,使小城镇发展与推进农业产业化、调整和壮大乡镇企业、建设工业小区、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工业兴镇,商业活镇,特色强镇。要科学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按市场运作思路经营小城镇。放开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突出“以地生财”,实行招商开发、滚动发展;兴办各项城镇社会事业,也要按市场化运作,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12.经济对策 篇十二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重点口岸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中蒙俄经济走廊本质上属于一种跨边境次区域合作, 是途径国家少、通关成本低且穿越蒙古境内联通亚欧大陆的最短路线。它自天津、大连经二连浩特、满洲里, 通过蒙古、俄罗斯抵达欧洲 (波罗的海) 主要节点城市包括北京、天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及乌兰巴托、伊尔库茨克、叶卡捷琳堡、圣彼得堡等, 重点产业园区有满洲里和二连浩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蒙古赛音山达工业园区、俄罗斯喀山经济特区等。综合分析各口岸城市的发展基础、地理区位、资源秉赋及政策平台等情况, 二连浩特、满洲里、绥芬河和珲春是中蒙俄经济走廊最为关键的口岸节点城市。

(一) 优势

1. 区位优势

二连浩特、满洲里、绥芬河和珲春四大口岸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铁路、公路及航空交通运输网络, 是我国向北开放的最前沿和重要窗口。二连浩特北与蒙古国口岸城市扎门乌德隔界相望, 是我国对蒙开放的最大陆路口岸, 也是我国唯一的对蒙铁路口岸, 形成由二连浩特至乌兰巴托联通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的国际铁路通道。满洲里、绥芬河和珲春是我国对俄最主要的口岸。满洲里西北与俄罗斯接壤, 是我国最大的对俄口岸, 承担着中俄贸易65%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 与俄罗斯远东工业中心之一的赤塔及蒙古国的乔巴山构成了“黄金三角”, 极具跨境经济合作区位优势。绥芬河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 紧邻俄远东特殊发展区--自由港经济特区, 是黑龙江省最便捷的出海口, 也是承接我国东北振兴和俄远东开发两大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 被誉为连接东北亚和走向亚太地区的“黄金通道”。而绥芬河、哈尔滨、满洲里至俄罗斯的国际运输通道, 在乔巴山-阿尔山铁路建成后, 将形成一条新的中蒙俄国际运输大通道。珲春地处东北亚几何中心, 是欧亚大陆桥的起点之一, 至俄马哈林诺的国际铁路常态化运营, 距离俄远东最大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口 (海参崴) 仅190公里, 连接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 形成东北亚至欧洲的国际运输大通道。

2. 经济优势

近年来, 二连浩特、满洲里、绥芬河、珲春四大口岸经济发展迅速, 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2015年, 四大口岸城市经济分别增长10.5%、8.1%、5.1%和8%。除珲春市外, 其他三市的产业结构均以第三产业为主, 占比超过60%。随着我国内陆沿边开放的不断提速, 二连浩特市边境经济合作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跨境电子商务集散中心逐步形成, 国际贸易物流业稳步发展, 进出口加工业规模不断壮大, 绿色清洁能源业加快发展, 文化旅游业活力持续释放。满洲里依托自身资源及俄蒙毗邻地区资源优势, 积极发展煤转电、煤化工、金属冶炼等能源工业, 打造全国最大的进口木材加工集散基地、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输出基地, 发展汽车组装、电子产品生产和轻工、电子、服装等出口加工业, 积极开拓俄蒙旅游市场, 着力打造跨境精品旅游线路和休闲度假基地, 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绥芬河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俄罗斯木材进口集散地和商品集散地, 也是全国最大的俄罗斯食品销售中心, 该市外贸企业已与亚、欧、非、南北美、大洋洲的上百个国家的5000多家企业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 对俄贸易进出口商品达到141大类, 1000多个品种。珲春积极打造进口资源转化、出口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旅游休闲养生四大基地, 加快培育能源、有色金属、医药食品、纺织服装等百亿级产业以及木制品加工、电子信息、商贸物流、旅游服务等优势产业群体, 着力打造全省经济发展第三增长极。特别是四大口岸城市背靠我国东北三省一区腹地, 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和工业基地, 对口岸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辐射支撑作用。

3. 人文优势

四大口岸城市都是多民族聚居区, 拥有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人文, 与俄蒙多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防疫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初具规模, 从而为口岸经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近年来, 二连浩特与蒙古国立大学、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国立大学等蒙俄高等院校开展“2+2”联合办学, 常态化举办中蒙那达慕、“茶叶之路”文化节、中蒙汽车拉力赛、中蒙足球邀请赛等系列文体活动等;满洲里不断强化与俄蒙毗邻地区政府间交流机制, 积极推进与俄蒙友好城市建设, 着力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生态建设等领域务实合作, 并以中国北方科技博览会为平台积极承接俄罗斯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的转移;绥芬河先后成功举办中国国际口岸贸易博览会、首届中俄果蔬肉食品采购大会和旅游节等, 市民及商家店员均会讲俄语, 被誉为“会说俄语的城市”、“中俄友谊城”, 与俄罗斯17个城市开展常态化人文交流;晖春与俄斯哈桑区、阿尔乔姆结为友好城市, 加强与俄地方政府合作, 先后举办和参与企业对接会、展洽会和学术研讨会, 为区域经济合作搭建平台。

4. 生态优势

各口岸地处我国东北部及北部地区, 蕴涵多种生态资源, 对生态改善和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该区域内有锡林郭勒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 大、小兴安岭, 长白山等地的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区域内还有呼伦湖等多个湖泊和多条江河及多个国家地质公园。这种天象独特的生态优势将有助于发展农牧林业和跨境生态旅游业。

5. 政策优势

随着我国实施新一轮全方位对外开放, 国家出台了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 旨在打造形成国家沿边开放的新高地、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沿边重要经济增长区域以及东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 中俄两国共同编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 (2009—2018年) 》, 2015年中蒙俄共同确定《中俄蒙发展三方合作中期路线图》。不久前, 三方合作规划——《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发布, 将进一步推动中蒙俄三方合作走向深化。此外, 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战略及各类城市群发展战略等, 都将对口岸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助力。

6. 平台优势

目前, 四大口岸均已建立起多个机制平台。二连浩特、满洲里、绥芬河是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 珲春是国家国际合作示范区。满洲里所处的呼伦贝尔市为中俄蒙合作先导区, 珲春所处腹地长吉图区域为国家开发开放先导区。四大口岸拥有的常规化机制平台还包括边民互市贸易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及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等, 同时还正在争取设立跨境经济合作区、自由贸易试验区, 并积极探索发挥大图们江次区域 (GTI) 合作机制的作用。此外, 新创立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区域金融机构也将为口岸经济发展提供融资支持。

(二) 劣势

1. 俄蒙两国经济体量和市场规模较小

俄罗斯人口1.4亿人, 2015年GDP为13260.15亿美元。蒙古国人口295.9万人, 2015年GDP为117.58亿美元。可见, 俄蒙两国经济总量偏小和市场规模不大, 是制约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和相关口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 蒙俄两国主要向我国出口矿产资源、原木以及初级工业品, 进口轻工产品、机电产品、矿产品、食品、蔬果等, 我国与蒙俄两国的贸易来往已初具规模和水平。但是, 下一阶段如何通过相互间贸易促进三方投资和产能务实合作, 推动我国优势产能、资本、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 进一步打开蒙俄国内市场, 仍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2. 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薄弱

基础设施方面, 二连浩特、满洲里、绥芬河和珲春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关键口岸城市, 其基础设施相对要好于其他口岸, 目前铁路、公路和航空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但各口岸的物流园区、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 与其相邻的部分口岸和边民互市点基础配套设施仍比较陈旧, 口岸验货场、储货仓、联检查验设施等设施不完善、不配套, 显著影响了物流人流的快速通关作业和口岸功能的整体发挥。产业发展方面, 目前各口岸功能主要体现在货物过境通道上, 其整体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相互关联效应不强, 缺乏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 金融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还不够充分。

3. 体制机制创新仍显不足

目前, 四大口岸同走廊其他口岸之间的大通关效率仍然不高, 报关自动化、查验和检验程序化、口岸信息化管理等有待逐步完善, 陆路口岸与区外航空口岸、水运口岸等的高效合作和无缝对接尚未真正实现。从长远看, 各大口岸城市在探索内陆沿边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等方面仍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4. 综合经济开发能力有待提升

各口岸城市综合开发意识较为淡薄, 往往只注重口岸的门户、通道功能, 而忽视培育和发挥口岸的综合经济开发功能。目前, 各口岸产业集聚能力不强, 作为产业集群重要载体的工业园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推进区域合作一体化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尚未形成, 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吸引外资等平台功能较弱, 尚未能形成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在当地的拓展与延伸, 对周边地区经济和境外市场形成的辐射带动效应不强。

(三) 机遇

一是地缘板块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亚洲经济板块地位的显著提升, 其中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国际地位和重要性更加凸显。当前, 俄罗斯正实施远东大开发计划, 韩国实施东海战略, 日本启动日本海西海岸中心港口建设, 蒙古积极支持中蒙大通道建设, 为相关口岸经济发展与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机遇窗口。

二是政治互信和战略对接走向深化。目前看, 中蒙俄地缘政治形势明显好于中亚、南亚地区, 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三股势力的干扰相对较小。中蒙俄经济结构互补、国家发展战略契合、政治互信度高, 进一步激发了三国扩大合作的意愿, 特别是我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蒙古“草原之路”倡议有效对接, 为相关口岸经济发展与繁荣营造了有利的大环境。

三是相关政策规划实质推进。中蒙俄共同确定的《中俄蒙发展三方合作中期路线图》以及对外发布的《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 进一步明确了三方合作的重点方向和重点领域, 有利于三方开展务实合作, 把合作潜力转化为现实成果, 为相关口岸经济发展与繁荣提供重要的动力支撑。

(四) 挑战

一是地缘政治错综复杂。受国际局势和历史因素影响, 中俄、俄蒙以及中蒙之间的政治关系虽然总体较为稳定, 但仍然不能避免受到大国关系和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涉及我国向东北亚地区的开放, 不仅包括俄蒙两国, 还涉及日本、朝鲜和韩国等国家, 使东北亚地缘政治矛盾和复杂性不断显现。加之美国等域外大国利益博弈和战略介入, 进一步加剧本区域利益的分化, 增加了中蒙俄三方深度合作的不确定性。

二是文化、宗教及体制差异较大。由于俄蒙两国在民族、文化、宗教及现行体制等方面与我国存在差异, 西方国家关于“中国威胁论”的声音和论调在两国也有一定的市场, 往往表现为与我国开展深度合作时的某种疑虑或防范心理, 这显然不利于深化相互间的全面战略 (协作) 伙伴关系。

三是蒙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且相关标准与我不同。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蒙古国内基础设施落后, 交通和供电通讯等设施不配套、不完善, 均难以满足走廊建设的现实需求。特别是蒙古国内铁路覆盖率低, 铁路线很不发达, 运输线路少, 铁路设备和技术老化, 加上采用的是宽轨标准, 致使二连浩特到乌兰巴托双线铁路改造及阿尔山至乔巴山铁路建设标准衔接上面临较大的难度。

二、中蒙俄经济走廊重点口岸经济发展思路与定位

(一) 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和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规划, 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和“草原之路”倡议的有效对接, 加快实施“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 坚持“一条主线、二个依托、三个更加”的发展路径, 即以重点开发开放为主线;以区位、资源、产业、人文等资源特色优势和现有发展条件为依托, 以现有规划政策和机制平台为依托;更加注重推动口岸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更加注重推动口岸通道经济向口岸复合型经济转变, 更加注重发挥小沿边、中沿边和大沿边 (县级、地级、省级) 协同开放、联动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加快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共享的开放新格局。

(二) 发展定位

根据各主要口岸城市现有的基础条件, 其发展定位应聚焦或突出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成为全国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的新高地;

二是成为深化中蒙俄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

三是成为中蒙俄走廊建设的重要支点;

四是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先导区和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

五是成为创新绿色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的试验区;

六是成为沿边地区睦邻安邻富邻的示范区。

三、主要对策建议

当前, 各主要口岸城市应立足比较优势和基础条件, 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在此基础上, 利用好现有各类机制平台, 突出合作重点领域, 以“五通”促“五流”, 即以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为着力点, 积极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五流”大发展与大繁荣, 力争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开放、联动发展。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一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优化重点口岸经济发展环境和产业体系。加强口岸境内、境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加快优化口岸产业发展的软硬环境;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和国际产业转移, 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着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 利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服务门类齐全、市场秩序规范、要素与资源集聚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保税物流、第三方物流、铁海联运物流、特色产品的大型批发市场和集散中心等。

二是提升大通关效率, 加快推动“互联网+口岸”模式成熟定型。借鉴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 加快取消涉及口岸通关的行政审批事项, 优化内部审批程序。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手段, 加快推进“单一窗口”建设和“一站式作业”, 强化跨部门、跨地区通关协作, 推动一体化通关管理。加快口岸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立足综保区平台, 发挥口岸优势, 着力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建设, 引进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鼓励传统企业“电商化”, 积极发展B2B、O2O等模式的电子商务产业, 加快推动口岸经济“互联网+口岸”模式发展壮大。

三是利用好现有机制平台, 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整合提升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边境和跨境经济合作区、边境地区产业园区、境外产业园区、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 (GTI) 以及呼伦贝尔中蒙俄合作先导区等机制平台, 切实用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相关政策, 发挥好亚投行、丝路基金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平台的融资支撑作用, 继续发挥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国-俄罗斯博览会等平台的建设性作用。探索创新体制机制, 积极参与沿边金融综合改革, 倡导设立东北地区发展银行和东北亚开发银行, 力争早日加入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行列, 为建设中蒙俄自贸区或开展中蒙俄双边投资协定和自贸协定谈判奠定基础。

上一篇:公司法务部实习总结下一篇:对中国周边形势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