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学考试中心

2024-08-11

国家医学考试中心(12篇)

1.国家医学考试中心 篇一

十一、基础医学类

基础医学

十二、预防医学类

预防医学(旧专业为预防医学、环境医学、卫生检验、营养与食品卫生、妇幼卫生)、卫生检验、妇幼保健医学、营养学

十三、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临床医学(旧专业为临床医学、儿童医学、放射医学、医学营养学)、麻醉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放射医学、眼视光学、康复治疗学、精神医学、医学技术、听力学、医学实验学、医学美容技术

十四、口腔医学类

口腔医学、口腔修复工艺学

十五、中医学类

中医学(旧专业为中医学、中医五官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医文献学)、针灸推拿学(旧专业为针灸学、推拿学)、蒙医学、藏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维医学

十六、法医学类

法医学

十七、护理学类

护理学(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十八、药学类

药学(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旧专业为药学、药物分析、药理学、临床医学、药物化学)、中药学(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旧专业为中药学、中药检定、中药药理学、中药制药(部分)、中药资源、药用植物(部分))、药物制剂(授医学或工学学士学位)、中草药栽培与鉴定、藏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应用药学、临床药学、海洋药学、药事管理、蒙药学

2.国家医学考试中心 篇二

据记者了解,在为期5天的大会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主任冯雪教授,不仅主持了心脏康复创新及发展论坛峰会开幕式暨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康复研究中心成立仪式,还在多个分论坛上作了《阜外医院Ⅰ期心脏康复》《心脏康复———心血管病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及生存率的改善空间》《中国心脏康复发展之路———过去、现在、未来》等多场学术报告。本次会议闭幕后,本刊记者就成立不久的国家心血管病康复中心成立背景及定位、我国首部《中西医结合Ⅰ期心脏康复专家共识》的相关内容,以及“心脏康复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的举办情况,对冯雪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我国心脏康复工作组建“国家队”

采访一开始,冯雪教授首先谈到了我国心脏康复工作的总体局势。她认为:我国心脏疾病的治疗水平国际领先,但康复水准却亟待提高。

冯雪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当前,由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富足,高盐、高油食物摄入量也越来越大;而且,全球化和城市化速度日益加快,致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压力也随之增加;还有出行方式的改变、体力活动逐渐减少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引起中国人心血管问题泛滥的主要原因。《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中显示,2014年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仍居各种疾病死亡原因的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在农村为44.60%,在城市为42.51%;也就是说,我国每5例疾病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据AHA发布的《心脏病与卒中统计数据(2016版)》显示,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心血管病风险明显下降的同时,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不降反升。事实上,尽管中国心血管病的治疗水平已达国际先进之列,但预防和康复环节却至少落后国际顶尖水平20年。

冯雪认为,在上述情况下,我国政府给予了康复产业空前的支持力度,国家政策的改善也给心脏康复事业带来了强大助力。《“十三·五”健康中国建设规划》纲领性文件中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并全力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更好地保障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此外,我国政府还从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善防治康养医疗服务体系等方面,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而且,心脏康复目前也部分进入了国家医保范围。根据中央近期的医改精神,不久的将来,在大幅度降低药物、检验费用的同时提高康复的人工费用,支持医疗资源均衡分布,推动公立医院转型康复机构等。

只有专业的队伍,才能有专业的水平,才能值得患者信赖。冯雪教授进一步介绍说,基于我国心血管诊疗体系的迫切需求和积极配合国家政策的初衷,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作为心血管疾病防治国家队,高瞻远瞩,公派优秀青年医师出国深造,学习发达国家心脏康复诊疗先进技术和经验,并与中国传统医学结合应用于心脏康复临床实践,取得了多项显著的研究成果。2016年4月28日,在胡盛寿院士等专家、学者的强力支持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以下简称“阜外心脏康复中心”)正式在阜外医院挂牌成立。这标志着心脏康复事业在国家级平台上终于迈出了实际应用的一步。

谈及阜外心脏康复中心当前的运行情况,冯雪教授介绍说,目前,中心已经完成以心血管医生为核心的心肺康复师、中医师、心理医生、康复护师、营养师等跨学科、跨专业的团队组建,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完善了一系列的标准化临床流程。作为国家级团队,阜外心脏康复中心以“落地推广”为己任,力求解决基层医院心血管疾病康复工作难点、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问题。冯雪表示,阜外心脏康复中心将会为心脏康复学科体系建设和事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继而弥补我国防治康养的缺口,构建医疗行业新的生态体系。

冯雪还表示,在政策指引和专业医疗团队指导下,群众对于心脏康复医疗的认知和观念必将得到转变。她还认为,心脏康复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我国医疗、康复、护理产业及康复延伸下的医养结合产业,即将全面迈入高速发展阶段。

本土化的心脏康复“中西结合”效益显著

CHC2016大会还发布了我国首部《中西医结合Ⅰ期心脏康复专家共识》。谈到这部专家共识出台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冯雪教授介绍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认为,目前我国的心脏康复医学有四个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当前我们应该让更多的医院和医生理解心脏康复的概念,重视心脏康复理念;二是我国需要搭建广泛高效的学术平台,产生基于国人的有效循证证据,形成国人自己的心脏康复指南;三是我们必须大力培养心脏康复人才,壮大心脏康复医疗队伍,满足我国心脏康复需求;四是基于当前情况,我们需要让心脏疾病患者、患者家属乃至全体社会都能理解心脏康复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心脏康复事业的良性发展。此外,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内科、心脑血管科专家陈可冀院士在谈到心脏康复运动时也认为,我国传统医学强调“动静结合”的思维,这对于改善康复对象的心肺功能,提高锻炼安全性、改善机体功能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基于上述认识,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牵头,胡盛寿、陈可冀、高润霖、葛均波四位院士发起了编撰《中西医结合Ⅰ期心脏康复专家共识》这一行动。作为本专家共识的主编,冯雪教授详细介绍说,国外的研究和临床经验证实了全面综合的心脏康复方案所带来的益处,这种康复理念也与中医几千年来“复健”“标本兼治”的思想一脉相承。而且,心脏康复带来的各种效益是显著的:对于患者个体而言,心脏康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医院而言,心脏康复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快病房周转率,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让心血管疾病患者更快更好地重回日常生活和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价值,能避免优秀劳动力的丧失与留滞,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效益。同时,医保覆盖等政策支持和专业机构的积极介入,也为心脏康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此情况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心内科、心外科、运动康复、营养科、中医科、疼痛科等领域多位权威专家进行了两次线下讨论和多次网络讨论,历时近2年,最终定稿完成了我国首部《中西医结合Ⅰ期心脏康复专家共识》。陈可冀院士团队全程参与了《共识》中西医结合部分的编写,共识内容深得陈院士提出的“动静结合”的精妙。葛均波院士认为,该《共识》具备“三个首次”:首次规范了Ⅰ期心脏康复适用人群及运动相对禁忌症,首次详细描述Ⅰ期心脏康复前的评估及宣教方案,首次提出了中西医结合Ⅰ期心脏康复的“九久康复”方案;这将对心脏康复的未来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另据记者了解,在这个专家共识发布之前,身为阜外心脏康复中心主任和本专家共识的主编,冯雪教授即倡导举办“心脏康复全国推广公益行”活动。该项目经过3个多月的周密筹备,已经在本次大会上举行了隆重的启动仪式。冯雪教授就此介绍说:“以本专家共识的出台为契机,这项公益活动的宗旨是以全国各省心血管优势三甲医院为核心,带动其医联体内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完成心脏康复专业团队建设、临床路径和收费体系建设;以学术沙龙、健康教育以及专业培训班的形式,未来的公益行活动将主要从以下四点来进行:一是邀请权威专家详细解读共识,深入推广标准化心脏康复流程;二是积极推进全国心脏康复基层公益行项目,共建三级管理模式;三是多中心临床科研合作,加速我国心脏康复学科发展;四是邀请多家主流媒体追踪报道,加强心脏康复宣传力度。此外,这个项目还将动用全社会的力量,以图促进优势医疗资源的合理分布,解决建立心脏康复学科的瓶颈问题,培养适应学科发展的专科人才,普及全民心脏康复观念意识。”

我国心脏康复事业将掀开新的篇章

在本次大会期间,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心脏康复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圆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500名心脏康复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共谋创新,统筹发展。本论坛的名誉主席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胡盛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冯雪教授本人出任论坛主席。

“心脏康复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包括了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康复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心脏康复创新与发展论坛峰会开幕式、心脏康复全国推广公益行的启动仪式以及两个分论坛,内容十分丰富。

冯雪教授详细介绍说,在8月12日上午举行的高峰论坛上,著名学者、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党委书记李惠君发表了题为《全面创新,以人为本,践行防治康养医学新生态》的讲话。他明确指出:当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老年人慢性病防治面临严重挑战。我们要提高认识,有所作为,探索好学科的结合。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开创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发表《立足中西医结合探索中国心脏康复新模式》的演讲。他特别提出将中医知识引入康复治疗,强调中西结合,并且要有“本土情怀和全球化视野”。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候任主席、WHO-ISPRM国际康复救灾委员会主席、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2013年国际大会主席励建安教授发表了《老年心脏康复机遇与挑战》的讲话。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康复设备的新进展方面要拓展新领域这一观点,其中包括训练方法可视化、趣味化;评估、训练、监测一体化;管理智能化;医务人员-患者-家属交互网络化。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张抒扬教授发表了题为《从临床医疗到心脏康复:全程化关注》的演讲,提出心脏康复是个多赢的体系,其开展不仅仅是医疗手段的进步,更是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医疗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转变的具体体现,需要“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加强中心和基层的共同合作。学术内容覆盖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治疗学、大数据和互联网等多个方面。当天下午还举办了两个学术论坛,来自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进行了学术分享,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心脏康复临床实践、专家共识的解读等内容。

谈到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康复研究中心的成立背景,冯雪教授说,目前工作在心脏康复临床及科研一线的人员多为女性工作者,由于学科起步较晚,同时基于此学科的特点,心脏康复需要进行大量的公益性宣传教育工作,以使心脏康复观念广泛深入人民群众;而且,女性天赋的亲和力与细致耐心的性别特点,不仅十分适合这方面的工作,更是推动心脏康复领域的临床、科研、宣教等各项工作的强大力量。因此,成立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康复研究中心十分必要!

基于此,8月11日,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康复研究中心成立预备会议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在预备会议上,经过民主选举,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张抒扬当选为主任委员,冯雪教授和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主任陈韵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康复科及心血管病康复中心主任刘遂心、河南省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副院长刘慧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一区主任薛玉梅当选为副主委;本次会议上还选出委员84人。

8月12日,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康复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召开。中国女医师协会会长何界生、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党委书记李惠君、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等到场并致辞,来自与心脏康复领域相关的众多专家学者共同见证了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康复研究中心的成立,全国各地近百家医院、多家社会组织和单位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研究中心的成立,还广泛获得了国内外相关组织以及知名专家学者的祝贺;这在中国心脏康复事业的发展史上,将起到一个里程碑式的作用。

在成立大会上,冯雪教授与在座同道一同畅谈了对于心脏康复的感悟。关于心脏康复她主要提到了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从医疗到健康的回归,强调医疗的本质应该是回归健康;二是从恢弘到人性的回归,强调医学不再是做了多少例手术、达到什么高度,而是对深入到患者细节的关心;三是从标准到精准的回归,强调大数据除了给我们带来了群体性规律之外,更多的是基于个体的思考和预判,而心脏康复践行的个性化服务,正是体现了精准的回归;四是从纵深到生态的回归,提出心脏康复营造的正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甚至跨行业的生态体系。

在采访中冯雪教授强调,与诸多学会的心脏康复专委会不同,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康复研究中心将立足公益,预期以各种公益形式的活动,推广心脏康复理念;在此基础上同时开展学术的推广和深入研究。她认为,这将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心脏康复医疗服务,对于中国女医师协会及心脏康复科学领域,也都标志着一个重大的进步,同时还预示着作为健康中国重要组成部分的心脏康复事业,至此将掀开新的篇章!

专家简介

3.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医学类选题探析 篇三

1.资助理由统计分析:突出创新、体现传承

在《2015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中“二、资助范围与资助重点”包括八大类,细分为33项,既是对《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管理办法》第十二条中“主要资助范围”的细化解释,又明确资助范围扩展到哪些特定范围。近五年来,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的所有医学类选题,均符合《2015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的资助范围条款,如第四类“(四)文化建设和中华文化传承”之“1.具有重要思想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重大文化积累价值,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繁荣具有重要作用的出版项目”,标示简注为“4.1”。例如,2011年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医学类项目汇总与资助主要理由,见表1。

表1 2011年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医学类选题名称、

出版单位及资助主要理由

序号选题名称出版单位资助主要理由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彩图版)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神经外科学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6.1);神经外科诊疗技术重大创新成果(6.3)

2生育力保护和生殖储备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有限公司生殖科学国内一流研究成果(6.1)

3中华道地药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重大文化积累价值,对于传播中医药具有重要作用(4.1);反映中药史研究方面重要成就和普及科技知识的高水平通俗读物(6.4)

4图说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寄生虫领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或国内一流的研究成果(6.1)

5胎儿及新生儿心脏病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临床医学国内一流研究成果(6.1)

6中华手术彩图全解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临床手术学重大创新成果(6.3)

7

中华医学统计百科全书中国统计出版社反映中国医学研究方面重要成就,具有史料价值(6.4)

8英文版中医走出去文库人民卫生出版社宣传中医,传播当代中医药创新成果的对外翻译作品(7.3)

9显微外科手术图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显微外科手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6.1);显微外科手术创新成果(6.3)

10航空航天医学全书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航空航天医学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6.1);反映航空航天医学新技术的创新成果(6.3)

2009至2014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医学类选题共计90项,约占所有资助项目的6.06%。以这90个项目作为统计资料样本,就宏观方面做整理以示概要,见表2。各个项目获得资助的原因往往是多重的,很难截然区分,但是为了研究方便仍将其划分主次,符合其他资助理由的项目占比太少故略去。

表2 医学类历年获得资助的主要理由类别统计

资助年度200920102011201220132014合计

资助医学类数目1231016272290

符合4.1资助数目20123513

符合6.1资助数目7161016939

符合6.3资助数目51428525

符合7.1资助数目0110035

……-------

具有多重资助理由数目31357827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医学类选题集中体现在最新优秀研究成果的出版上,主要范围包括自然科学各领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或国内一流研究成果的出版项目、反映新兴学科与新技术领域重大创新成果的出版项目、反映中国科技史研究方面重要成就的出版项目和普及科技知识的高水平通俗读物,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集学术之大成的出版项目,创作形式主要为汇编整理或编著等。此外,出版媒介载体绝大多数为纸质,只有一种含有影像制品。由于公示资料有限,没有作者和著录资料,原创性精品图书的占比统计不详,从基本信息来看,占比是相当低的。

2.医学学科统计分析:中西并重、优中选优

历年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医学类项目的数量与占比,见表3。例如,2012年,全国共出版新书24.2万种,而同期医药卫生类出版新书约1.04万种,占比为4.29%,与整个医学学科在国家科技发展中的地位相吻合。

表3 历年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医学类项目情况

资助年度200920102011201220132014

资助总数22795190205340317

医学类资助种类12310162722

比例5.28%3.16%5.26%7.80%7.94%6.94%

历年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医学学科分类情况见表4,传统医学相对占比较大,获批资助的概率比基础医学要高,临床医学也比基础医学占比大。在基础或临床医学方面提出创新性理论、技术或方法,有明确、肯定的学术价值,内容丰富、翔实的选题获得资助的概率较大。目前,我国从事临床医学研究的人员比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人多,相当一部分人存在“重临床、轻基础,重实效、轻理论”的观念。基础医学研究周期长,资金投入较大,相对缺乏基础型临床医生,独创性的成果甚少,因而优秀学术专著较少。医学专业相对来说越来越细化,学科知识反而越来越融合,交叉知识融合后更易出现新理论、新技术、新应用,边缘化专业、小专业(从事人员不多的专业)、涉及多学科知识应用等专业往往易被关注而受到资助。

表4 历年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医学学科分类情况

资助年度200920102011201220132014

传统医学4224107

临床医学406997

基础医学110364

其他302024

3.出版单位统计分析:公平竞争、机会均等

医学图书的出版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专业出版,目前全国有出版社580多家(包括副牌社33家),其中医学专业出版社11家,从事出版医学图书的综合性出版社380多家,从历年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医学类项目的出版单位情况来看(见表5),刚开始三年体现不出医学专业出版社的优势,近两年稍微改观,占比相对提高。从单纯的统计数据来看,获得资助与出版社主管、主办单位没有相关性,这也体现了“自愿申请、公平竞争、专家评审、择优立项”的原则。

表5 历年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医学类项目出版单位情况

资助年度200920102011201220132014

入选出版社总数11310162318

中央部委出版社103464

地方出版社92581110

大学出版社112464

医学专业社204595

4.提高医学选题申报成功率:充分调研,发现价值

医学科学是自然科学领域中重要的而且发展较快的学科门类,不断地向生命科学技术领域纵深发展,新问题、新技术、新学科不断涌现。可以说医学类的选题信息也是浩如烟海,如何取舍是摆在每位策划编辑尤其是医学策划编辑面前的重要课题。敬业、负责、主动是大多数策划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做好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引领国家文化价值的导向,是所有出版人的追求和荣誉,但要“拿到、做好”项目谈何容易。认真研读《国家出版基金申报指南》中“资助范围与资助重点”、明确出版资助的主要理由等,是非常关键的。“资助理由”的本质体现了出版物的价值取向,以此为标杆,加之策划编辑既有丰富的出版理论知识,又有敏锐的市场嗅觉,更有投身于出版职业的工作激情,长期耕耘,定有收获。2013年,郑州大学出版社申报《人体动态组织学(10卷)》获得成功,并获批270多万元资助,就缘于策划编辑的充分调研和价值发现。“人体动态组织学丛书”是作者长期从事人体形态学科学研究的成果,主要由3000多幅实拍显微彩色图片和图像说明组成,图像珍贵,以图说理,形象生动;贯穿人体组织动力学的有五大理论支柱,即细胞无丝分裂、细胞演化系、干细胞流通与配送、神经系统参与器官实质构建和细胞核复新,各册对不同理论各有侧重。这套图书是作者几十年科研、教学工作的结晶,投稿几家出版社均无结果。郑州大学出版社获知这一选题信息之后,多次联系、拜访作者,走访专业领域名家,查阅资料,发现其潜在的公益性、精品性和传世性,并梳理其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认真对照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申报指南》,发现该丛书符合的资助理由有多条,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基础医学中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第一,项目为原创作品,代表了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从组织学角度探究干细胞来源、流通及演化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目前尚无同类书出版,填补了中华民族在该学科研究领域的空白;第二,项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理论创新项目,对促进人体科学发展,促进中医科学化,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第三,项目以图说理,形象生动,观点独到,具有完备的图像资料和全新的编排方式。策划编辑掌握主要资料之后,经过精心准备,精准核算,如实填报,申报一举成功。

[1]缪立平.201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经验谈[J].出版参考,2014(3):6-8.

[2]张小玲,傅松滨.浅谈临床医学研究与基础医学研究之关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2):47-48.

[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J].中国出版,2013(8):6-20.

[4]李长青. 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遴选规律探析[J]. 出版参考,2012(5):8-11.

4.国家医学考试中心 篇四

【考纲要求】

1.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症、医院感染的概念。

2.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3.细菌的致病性:(1)细菌的毒力;(2)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4.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

5.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后果。

6.胞外菌感染、胞内菌感染、外毒素致病的免疫特点。

7.细菌感染的来源。

8.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

【考点纵览】

1.正常菌群有关的概念。

2.条件致病菌在异位寄生、免疫力低下和菌群失调时致病。

3.细菌的毒力是由侵袭力和毒素决定的。

4.侵袭力主要包括细菌的英膜、菌毛等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类。

5.细菌内外毒素的区别。

6.宿主的非特异免疫力主要由屏障结构、吞噬细胞及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微生物因子构成。

7.吞噬分为完全吞噬和不完全吞噬。

8.对于不同类型细菌感染,体液免疫和细菌免疫有所侧重。

9.根据感染的来源分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10.什么叫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历年考题点津】

1.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最主要的诱因是

a.黏膜面损伤

b.抗生素的滥用

c.细菌寄居部位的改变

d.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e.放疗化疗的应用

答案:c

2.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致病因素是

a.外毒素

b.荚膜

c.磷壁酸

d.血浆凝固酶

e.透明质酸酶

答案:a

3.对于细菌内毒素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发热

b.白细胞升高

 

c.微循环障碍

d. dic

e.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

答案:e

4.在下列各种外毒素中,属于神经毒素的是

a.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

b.红疹毒素

c.肉毒毒素

d.白喉毒素

e.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答案:c

5.细菌内毒素的特征是

a.只有革兰阴性细菌产生

b.少数革兰阳性细菌产生

c.细菌在生活状态下释放

d.抗原性强

e.不耐热

答案:a

6.内毒素的主要成分是

a.肽聚糖

b.蛋白质

c.脂蛋白

d.核酸

e.脂多糖

5.国家医学考试中心 篇五

【考纲要求】

1.基本概念:(1)免疫球蛋白(ig);(2)抗体(ab)。

2.免疫球蛋白的结构:(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2)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3)免疫球蛋白的酶解片段;(4)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3.免疫球蛋白的类型:(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类、亚类、型和亚型;(2)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异型;(3)免疫球蛋白的独特型。 来源:考试大

4.免疫球蛋白的功能:(1)免疫球蛋白v区的功能;(2)免疫球蛋白c区的功能。

5.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i)igg的特性和功能;(2)igm的特性和功能;(3)iga的特性和功能;(4)igg的特性和功能;(5)igd的特性和功能。

6.抗体的制备:(1)多克隆抗体;(2)单克隆抗体;(3)基因工程抗体。

【考点纵览】 来源:考试大

1.免疫球蛋白的概念、结构,功能区的组成和生物学作用以及免疫球蛋白独特型。

2.五种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生物学意义。

3.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和基因工程抗体的分类。

【历年考题点津】

1.有关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说法,哪种是正确的

a.免疫球蛋白就是抗体,二者具有相同的含义 来源:考试大

b.免疫球蛋白均为抗体,抗体不一定都是免疫球蛋白

c.免疫球蛋白与抗体不同,二者也不相关

d.抗体均为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并不一定都是抗体

e.抗体和免疫球蛋白只存在于血液和体液中,二者均具有免疫功能

答案:d

2.关于ig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具有抗原性

b.igd构成的免疫复合物可通过clq激活补体来源:考试大

c.igm中含分泌片

d.ig有κ和λ两类重链

e.可被胃蛋白酶水解成fab和fc段 来源:考试大

答案:a

3.具有亲细胞作用的抗体是

a.igm

b.igd

c.ige

d.igg

e.iga

6.国家医学考试中心 篇六

【考纳要求】

1.血清学反应:(1)概念;(2)沉淀反应;(3)凝集反应。

2.免疫标记技术:(1)免疫荧光技术;(2)放射免疫分析;(3)酶免疫分析;(4)化学发光物质标记技术;(5)免疫印迹试验。

3.免疫细胞的检测技术:(1)淋巴细胞的分离与鉴定技术(免疫荧光法、磁珠分离法、流式细胞术);(2)t细胞的功能测定技术(增殖试验、细胞毒试验);(3)b细胞的功能测定技术(增殖试验、抗体形成试验)。

4.细胞因子检测技术:(1)生物活性检测;(2)elisa;(3)pcr。

【考点纵览】

1.沉淀反应和凝集反应的区别,免疫学检测的三大标记技术的原理和主要应用。 来源:考试大

2.淋巴细胞分离和鉴定的方法,淋巴细胞转化的原理和应用。

3.细胞因子的检测方法和意义。

【历年考题点津】

1.要从混合的t、b细胞中分离t细胞,最佳的方法是

a.流式细胞技术

b.放射免疫分析法

c.elisa

d.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e.免疫电泳 来源:考试大

答案:a

2.检测血清中一种微量的小分子肽,下列方法中最敏感的是

a.免疫荧光技术

b.放射免疫分析法

c.双向琼脂扩散法

d.单向琼脂扩散法 来源:考试大

e.对流免疫电泳

7.国家医学考试中心 篇七

一、医学免疫系统的原理及与审计本质的比较

1. 医学免疫系统原理与审计本质。

医学上讲的免疫系统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是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其功能的亢进会对自身器官或组织产生伤害。

2011年7月,刘家义审计长提出了“审计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论断。这一重要结论从国家治理的需要出发提出了审计本质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将审计本质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审计本质的免疫系统论可以参照医学免疫系统论来加以分析研究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1)中医理论与内部审计。中医在我国的发展历经几千年,主要讲调阴阳,调气血,调五脏六腑。中医认为“调”重在调理人自身的修复能力。自古中医就有言“三分治,七分养”,这是中医的精髓,也是中医的根本。

中医理论的研究与审计的内部审计大致相当。审计的内部审计是由部门内部独立于财会部门以外的专职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其审计主体是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即提高组织内部的“免疫系统”,使组织能够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统”来规避一些可以避免的“疾病”。

(2)西医理论与外部审计。西医与中医的“调”不同,西医治疗疾病注重客观指标,查到病变所在、病因所在,方可治疗。但是在日常的西医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因为长期服用某种药物而导致机体形成了抗药性,再换成其他的新药,病人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西医理论的研究与审计的外部审计大致相当。外部审计是由独立的外部机构以第三者身份提供的签证活动,对国家权力部门或社会公众负责。通过第三方的身份进行审计就可以大大降低组织的风险,从而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

(3)中西医结合与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临床上也往往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如西医查不到体内有任何病理性改变而病人最主要的反应是自我感觉不适,如头晕、乏力等,或者西医的治疗方法没有中医的疗程短、副作用小、价格低廉,这样就有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必要性。

2003年发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指出,所谓“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就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与会计师事务所、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中的沟通与合作。经过多年实际应用得出的结果表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二、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失常现象及原因分析

医学上认为造成人体免疫力降低的因素主要有:心里焦虑或者过度悲观、身体过度劳累、锻炼不够和人体的自然老化。相对这四点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的原因,我们可以分析出造成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失常的四点原因:审计部门独立性的缺失、审计部门握权太紧、审计队伍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能力不足、审计创新力度不足。

1. 审计部门独立性缺失。

人体过度焦虑或者过度悲观会影响人体免疫力的稳定。焦虑、悲观等情绪大部分是由于外界因素导致的(不排除少部分自身原因)。所以,外界的影响因素对免疫力的影响颇大。

原则上,国家审计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审计部门,如果国家审计失去其独立性又将如何?事实上,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缺失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失去独立性的审计部门被各种政府部门控制,失去其自身的作用,甚至有的已经沦为他人变相贪污违法的工具。这样的一个审计部门没有办法实施其正当职能,职员没有话语权,职员的工作积极性长期受到影响,势必影响部门的工作效力。

2. 审计部门握权太紧。

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体经常在身体极度劳累的情况下仍然在工作,对免疫力的影响可想而知。

国家审计的各项工作一直都是由审计部门独立完成。审计部门可以适当将这些工作转移出去。审计部门虽然是一个严谨的部门,但并不意味着只有亲自实施的结果才是最优的,适当放权有时能起到一加一等于三的效果。

3. 审计队伍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能力不足。

人体需要加强锻炼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只有从内部提高的免疫力才是中医讲的“内调”,才是增强免疫力的根本。

国家审计“免疫力”的外部治理、内部治理的核心仍然是人,是进行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审计队伍。审计队伍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技能参差不齐对审计结果的影响可想而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一直是审计部门一项重要的项目。

4. 审计部门创新不足。

人体的自然老化对免疫力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人体的自然老化,人体的机能慢慢退化,细胞的再生功能慢慢减弱,机体从维持自身所需的供养到逐步不能维持,这都是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的不可避免的原因。

相对于人体自然老化对免疫力下降的影响,审计部门也有着同样的担忧。审计部门自身的老化不是指审计部门将随着本身的老化而逐渐消失,而是其长期单一的功能对其今后发展的影响,所以,创新力的缺失也是造成审计部门免疫力下降的不可避免的原因。

三、国家审计免疫力提升的措施

中医讲,治病不能只是治标,要治本。审计部门想要提高其“免疫力”,也要有“治本”的决心。

1. 加强国家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建设。

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经济监督与免疫系统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没有审计的独立性,这些都将失去意义。委托人、审计人与被审计人之间必须是相对独立的,尤其是作为审计人的审计机关的独立性更加重要。如果作为审计人的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不能保障的话,那很有可能会出现一种政府“自己审自己”的情况,各级审计机关在审计同级政府的时候是作为它的一个行政职能部门而进行的工作,这样的结果就是审计的形式与实质均为政府对政府本身的审计过程,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2. 努力完善国家的审计制度、审计结果公开制度以及适当公开审计部门权力外放。

(1)努力完善国家的审计制度可以有效地将审计工作中存在的漏洞进行修补,将审计风险中潜在的风险进行抵御,如果能对审计工作中认为可能涉及的违规、违纪行为做到及早发现,进而提前预防,更好地发挥审计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的作用。

(2)审计结果公开制度的推行,可以提高审计的透明度、质量和水平,将审计的结果公开范围扩大,这有利于提高审计监督工作的效率。同时,这也是老百姓希望看到的,让老百姓清楚自己所缴纳的每一分钱的去处,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需要。

(3)审计部门的过分集权不利于审计工作的进行。审计部门应该将可以外放的权力外包出去,既可以减少审计部门的工作压力,又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3. 提高审计队伍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能力。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一直是审计部门一项重要的项目,审计队伍政治理论素质和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可以有效减少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等行为。因此,提高审计队伍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能力对提高审计部门的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 持续改进国家审计的创新机制。

相对于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的人体自然衰老原因,国家审计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国家审计不必担心其在短期内的消亡,因此,促进国家审计的“新陈代谢”就成了国家审计避免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不可或缺的。创新,不断的审计创新必将提高审计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宋常.“免疫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国家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1):4-11.

[2]叶子荣,马东山.我国国家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02—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6):12-24.

[3]刘家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J].中国审计,2011(16):6-11.

[4]蔡春,朱荣,蔡利.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J].审计研究,2012(1):8-11.

8.国家医学考试中心 篇八

【摘 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颁布以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体质虽有所改良,但前景不容乐观,分析《标准》实施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体育;改革;学生体质

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好坏是一件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素质的大事,关系到国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2002年国家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制定、颁布和实施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充分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教育观。有利于“教测分离”,促进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活动,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学校体育的全面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家学生体育健康标准的含义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涵盖的是与学校体育密切相关的学生身体健康范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测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锻炼效果的评价标准,是国家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健康的概念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名称的外延涉及到它的激励和教育功能、反馈功能和指导锻炼功能。为了界定它的内涵,又避免与三维的健康概念混淆,故将“体质”作为“健康”的定语以示其内涵。

二、基于《标准》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调整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较以往的大纲对体育教学改革具有更大的开放空间,就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给予了很大的自主性,并鼓励开设与创建特色体育校本课程。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兴趣和生活,从健康的角度来说“要让学生获得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习惯,明确体育锻炼的原理和方法,真正掌握一两项锻炼的内容,以达到健身的目的”。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课程都是以选项课的形式开设的。一般来说,所有项目的选项课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都有积极作用,但由于运动项目的特点,不同项目选项课的作用实际上一定会有一些差别,不同项目选项课之间在《标准》的各项指标增长幅度方面都存在差异。对于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的体育教学,应该使每个学生的体质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不应该出现偏颇。篮球班学生的握力和立定跳远,乒乓球班学生体前屈均有所提高,但耐力素质普遍较低。如果按常见的“迎合大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开设选项课,为了学生体质的全面发展,必须在保持运动项目特点的前提下,根据体育教学的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不能完全照搬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训练方法与内容,即要将竞技体育教材化,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三、结合《标准》的实施,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1.加强体质健康教育宣传,完善体质评价体系

体质健康理论教育是健康教育,体育教育和多领域知识的经验总结。体育教学要对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知识传播,扩大学习知识面,科学掌握锻炼技巧,形成良好的锻炼行为。《标准》在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方面的测试评价,会让学生从可观的数据上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促使学生重新认识自身健康,激发其主动锻炼身体的意识,使过去被动式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去锻炼。成立体质健康测试小组是高校的首要之选,摆脱“大锅饭”的落后局面,完善体质测试工作制度和保障制度,健全学生体质成绩公告平台,积极通过学校的平台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及配套的运动处方,从而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健身锻炼。

2.大学生体质综合评价与信息反馈系统构建了内外一体化教学新模式

新的标准因其涵盖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又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更有利于开发体育的显性功能及其育人的隐性功能,符合高校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心理需求和审美情趣。以大学生体质综合评价与信息反馈系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新模式有利于促使以运动技术为主线的运动教育向完美人的身心为目标的健身育人方向转变,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体育课程与课外活动的“内外一体化”教学新模式的构建,真正促使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终身体育相接轨。

四、结论

(1)在《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学与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干预策略——学校体育工作的这两个方面均产生了一系列变化。

(2)《标准》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在于:教学目标更加重视学生健康,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多元化,施教者的内容更加丰富。

(3)《标准》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科学、合理的健身方案。

(4)加强新生入学时《标准》的宣传与教育工作,根据测试成绩,合理规划教学工作。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标准》的实施体系,建立及时、准确的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洪,姜建华,方爱莲.浙江省大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和干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642-644.

[2]邵洪范,夏蒂,李国泰等.2002年重庆市大学生体质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3,(4):62-66.

9.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篇九

1月7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2015年展会运营总结会”在上海西郊假日酒店举行,此次会议主题为“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增进合作,携手前进”。上海市商务委顾军副主任、青浦区张新文副区长、市会展行业协会会长陈先进、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志平出席,公司常务副总裁王彦华主持会议。上海市会展办、市消防局、区经委、公安等领导,以及在国家会展中心落户或签约的各展会主办方、媒体代表等近百人参加了会议。

王志平首先致辞答谢,总结回顾2015年运营工作的同时,还介绍了未来实施“高大上”展览战略、营造良好办展环境、打造一流会展商务平台和服务上海会展业发展四个方面的工作目标。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顾军代表市会展办和市级运营保障指挥中心办公室讲话,充分肯定了国家会展中心在招商招展、宣传推介、重点展会保障、综合协调等方面所做的工作;青浦区副区长张新文代表区政府对会展政策支持、配套服务等方面作了介绍;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会长陈先进就会展业发展趋势和大家进行了交流;青浦区有关职能部门还热情介绍了人文、景观及投资环境等内容,并安排了体验活动。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对外贸易广州展览总公司、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上海东浩兰生国际服务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工博会项目分公司的代表,分别结合上海车展、医药展、建材家博会、服装面料展、工博会,交流办展感想,并对2016年的展会运营提出了建议和希望。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自试运营以来,在市区政府、行业协会和各大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已成功举办了包括“小试”“中试”“大试”在内的四十余场展会,2015年展会运营严格落实了市委书记韩正“安全、有序、高效”的要求,发挥了拉动消费的巨大作用,促进了会商旅文的联动融合,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圆满成功。

目前,国家会展中心正在制定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年,中心将按照“规范、标准、创新、开拓”的总体工作思路,围绕搭建一体化的运营体系和打造国家会展中心服务品牌的目标,更好地服务各类展会,建设国际一流会展平台。

10.国家医学考试中心 篇十

一、对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 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是现代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的新要求

《语言文字法》提出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而对于医学生来说, 由于其特殊性进入社会后需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以医生为中心, 只注重疾病本身, 而忽视患病之人, 这种旧的医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思想观念转变的步伐, 因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就因运而生。新的模式要求改变临床传统的“看病不看人”, 在进行诊断时要了解患者的社会背景和心理特征, 既要开医学处方, 又要开社会处方。加强医患之间的交流是医生行医问诊必须借助的途径, 只有当医患交流和谐共处了, 才可能提高医疗治病救人的效率, 减轻和缓解医患矛盾。

2. 良好的医患交流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的

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 试行) 》中规定: 毕业生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应“珍视生命, 关爱病人, 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 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一名合格的医生除了掌握基本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医疗技术之外, 还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和较高的人文素养, 其中就包括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有效沟通能力。医疗工作的核心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这就要求医生既要治疗疾病, 同时也要与患者建立良好互信合作的关系。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医生, 必须在具备精湛医术的同时培养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 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对提高临床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生的沟通能力是他们临床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 (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IIME) 在1999年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 提出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要具备职业价值态度、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等七个方面基本要求, 下含6O项指标, 沟通能力占9项。“为了提高医疗方案的准确性和病人的满意度, 毕业生必须能够做到:1注意倾听、收集和综合与各种问题有关的信息, 并能理解其实质内容;2会运用沟通技巧, 对病人及他们的家属有深入的了解, 并使他们能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接受医疗方案; 3有效地与同事、教师、社区、其他部门以及公共媒体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 4通过有效的团队协作与涉及医疗保健的其他专业人员合作共事; 5具有教别人学习的能力和积极的态度;6对有助于改善与病人及社区之间的关系的文化和个人的因素的敏感性;7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沟通; 8建立和妥善保管医疗档案;9能综合并向听众介绍适合他们需要的信息, 与他们讨论关于解决个人和社会重要问题的可达到的和可接受的行动计划。”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医院中, 实习生、见习生的比例大都占到医护人员总数的50%以上。如果医学生在实习中能掌握较好的沟通技巧, 巧妙地处理医患关系, 让患者在求医的过程中信任自己, 理解自己, 在提高自身临床教学效果的同时, 对树立医院良好口碑亦有重要意义。

二、国家语言文字法背景下加强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措施

1. 从课程设置上加强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医学院校作为理工类院校, 对学生交流沟通技巧方面的培养上, 可通过一些开设的课程来实现, 如开设选修课程《普通话》或是开设必修课程“大学语文”, 其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语感和分析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学文字语言的兴趣与爱好。可以说文科类教学与普通话教学之间的要求是一致的, 都是对语言类进行标准化的应用。就“口头作文”训练一项, 大学语文教材可谓是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精华的集合, 各种系统的文史哲知识和典故常识都在语文教材与大学语文课堂一一汇集呈现, 使学生的内涵得到极大提升, 在口头作文时就会有话可说。

2. 在普通话测试训练中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普通话口语训练把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沟通表达交流是语言的根本属性, 学习普通话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良好的交际能力和收放自如的交际能力, 可在普通话测试训练中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普通话测试包括四个部分:单音节字的朗读、词组的朗读、一篇短文的朗读和一篇命题口头作文, 通过这几种方式的练习, 切切实实的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而分值分布分别为10分、20分、30分、40分, 很明显学生应把重点放在分值大的命题口头作文上, 普通话的教学环节虽然提供有40个话题范围, 但是可以不局限于这些话题范围, 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 如学生日常生活每一天, 学习情况, 喜欢的某本书, 热播的电视剧等, 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述, 可以让学生自己受益的同时, 也可以让全班人员受益, 学生除得到普通话口语表达训练外, 其综合素质同时得到提高。

3. 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通过学工处、学校团委组织的主题演讲、辩论赛等大型活动对学生进行锻炼, 实行医患沟通的模拟、实习等, 日常生活有着丰富的谈资, 也使学生的口语表达在生活中得到锻炼。比如可以通过各种情景剧, 让学生练习倾听、说话的技巧, 而且通过医患双重角色扮演, 学生们能体会到各自所处的心理状态, 运用到现实中去。用各种即兴话题形式, 让那些没有正式参赛的学生也有“说话表达”的机会。

4. 通过普通话口语训练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普通话是非常优美的语言, 是我国规范化的国语, 能字正腔圆, 富含节奏美和音韵美的普通话能产生悦耳动听的美感, 同时也能引起心理上的好感。在日常交际中, 悦耳动听的声音会带来好心情, 能轻松的传递信息, 表达感情, 达到沟通的目的;普通话口语训练中有一项就是朗读能力的训练, 要求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声情并茂, 真正融入自己的感情, 长期的训练可以增加学生气质中美的因素。朗读的内容有自然风光的赞美, 有对母爱的歌颂, 有对亲朋的眷恋, 有对生命的讴歌, 学生从中不仅了解了知识, 更强化对祖国、对自然、对生命、对亲朋的热爱。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了人的精神境界, 实现了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

总之, 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过程, 加强对医学生沟通交际能力的培养, 构筑和谐的医患沟通关系, 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交流作用。

摘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推广应用, 提高了应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我们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来审视大学生沟通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普通话推广的背景下加强医学生沟通交际能力的培养, 对于改善医患沟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医学生,沟通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文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 》的通知 (教高[2008]9号) .2008.

11.国家医学考试中心 篇十一

《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耳鼻喉科杂志》、《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检验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中华理疗杂志》、《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华肿瘤杂志》、《中华核医学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华放射医学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护理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国公共卫生学报》、《营养学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地方病学杂志》、《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中华医院管理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华法医学杂志》、《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卫生研究》、《中国公共卫生》、《中国妇幼保健》、《现代康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国食品与营养》医学。全在。,线提,供。

《解剖学报》、《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国病毒学》、《中国免疫学杂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细胞与分子免疫学》、《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华物理医学杂志》、《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中国医史杂志》、《医学教育》、《医师进修杂志》。

《生理学报》、《生理科学进展》、《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中国医药工业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癌症》、《肿瘤》、《中国急救医学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医学》、《中国危重病杂志》、《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国外医学(各专业学科分册)》、《中国医学文摘(含各专业学科)》、《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国微创外科杂志》、《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输血杂志》、《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杂志》、《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心电学杂志》、《临床心血管病》、《临床消化病杂志》《消化内镜杂志》、《中国防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病学杂志》、《中华精神病学杂志》、《中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神经科学》、《功能性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杂志》、《临床神经科学》、《中华神经科杂志》、《临床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国激光医学杂志》、《中国神经科学杂志》、《神经解剖学杂志》、《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解剖学杂志》、《普外临床》、《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普外基础与临床》、《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综合临床医学》、《临床荟粹》、《临床内科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临床检验杂志》、《中国肿瘤临床》、《中国肛肠病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临床骨科杂志》、《中国胸心外科临床杂志》、《临床泌尿外科杂志》、《实用泌尿外科杂志》、《男性学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生殖医学杂志》、《遗传》、《中国实用妇产科与产科杂志》、《实用妇产科杂志》、《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中国优生优育》、《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新生儿杂志》、《小儿急救医学杂志》、《中华眼外伤职业性眼病杂志》、《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中华烧伤杂志》、《中华眼底病学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实用眼科杂志》、《眼科研究》、《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牙体牙髓

牙周病学杂志》、《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现代口腔医学杂志》、《中国麻风》、《中国皮肤性病杂志》、《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疼痛学杂志》、《麻醉与重症监测治疗》、《中华病理外科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杂志》、《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医用放射技术杂志》、《同位素应用杂志》、《医学影像技术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自然医学杂志》、《免疫学杂志》、《人民军医》、《色谱》、《微生物学通报》、《病毒学报》、《卫生毒理学》、《卫生毒理学杂志》、《中华放射》、《中级医刊》、《实用护理杂志》、《护士进修杂志》、《南方护理杂志》、《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地方病通报》、《中国消毒学杂志》、《中国卫生》、《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中国计划免疫》、《中国寄生虫病防治》、《中国卫生检验》、《中国医院管理》、《中国学校卫生》、《卫生职业教育》、《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杂志》、《中国防疫杂志》、《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环境与健康杂志》、《辐射防护》、《中国工业医学杂志》、《工业卫生与职业病》、《中国厂矿医学》、《劳动保护》、《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药学学报》、《中国药理学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药物分析杂志》、《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海洋药物》、《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房》、《中国药事》、《药学进展》、《中国现代应用药学》、《中国抗生素》、《新药与临床》、《现代应用药学》、《中国新药杂志》。

《中国医药学报》、《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针灸》、《中国骨伤》、《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草药》、《中国中医药科技》、《中成药》、《中医药学报》、《中药新药与临床》、《实用中西医结合》、《中药通报》、《针刺研究》、《新中医》、《中药药理与临床》、《中药材》、《中医研究》、《中医教育》、《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2.区域医学中心理论初探 篇十二

关键词:区域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

早在1997年, 重庆市启动了“长江上游医学中心”建设的筹划工作, 此后一直努力致力于该区域医学中心的建设工作。有学者认为“西部地区已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医疗技术服务网络, 中心城市已具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指导作用;因此提出了建设西部医学中心的设想”[1]。此外更有学者提出“在卫生部的直接指导下, 以综合性大学 (含医学) 为依托, 制定切实可行的区域医学发展规划, 努力建设国家级医学中心。……就目前我国医学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区域性差异看, 可以考虑在东西部地区各选择一个点进行国家级医学中心的建设”[2]。2007年3月, 上海市卫生局发布《上海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上海要初步建成亚洲医疗中心城市之一, 要在实现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 把上海市建设成亚洲医学中心。而事实上, 成为亚洲医学中心, 一直是上海努力的目标之一[3]。正当部分中心城市纷纷致力于规划或筹建长江上游地区、西部地区乃至于亚洲地区的医学中心的时候, 2009年7月卫生部发布了《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原则 (试行) 》 (以下简称《设置原则》) 的征求意见稿。《设置原则》计划将全国划分为七大医疗服务区域, 每个区域内设置1到3个国家综合性医疗中心, 相关专科专业设置1到3个国家专科性医疗中心。那么卫生部计划拟在七大医疗服务区域建设的区域医疗中心, 与部分中心城市所规划或筹建的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区域医学中心是否存在着联系和区别呢?即两者是内涵同一还是相互包含、是相互促进还是冲突抵触、以及在卫生部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的大背景下部分中心城市如何建设区域医学中心?尽管《设置原则》对区域医疗中心的内涵和建设做了详尽的规定, 但是国内对两者的关联以及区域医学中心的相关理论研究却是匮乏的。因此, 加强对两者关系尤其是区域医学中心内涵和建设的基础理论的研究, 具有现实而长远的意义。

1 区域医疗中心与区域医学中心之比较

《设置原则》规定“区域医疗中心是指为一定区域内居民提供代表该区域先进水平的医疗服务, 承担一定的人才培养、医学科研、教学等任务的医院, 区域医疗中心同时承担服务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和技术支持。区域医疗中心按照服务的地域范围和医疗辐射能力分为国家、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医疗中心”。由此可见区域医疗中心仅仅指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划分内具有先进医疗服务水平的中心医院, 这显然与部分中心城市所努力筹建的区域医学中心是有区别的。上海市自2001年起, 有计划地在市三级医院建设若干个临床医疗水平达国内领先及国际先进的临床医学中心;迄今经过3次选拔, 共有在建临床医学中心33个[4]。为“加速上海成为亚洲医学中心的进程, 在医院、学科和人才三个结构调整的基础上, 临床医学中心将形成管理现代、服务精良、技术先进、设备完善, 以诊治疑难杂症为宗旨, 并具有相当规模的标志性医疗中心”[5]。由此可见, 上海市作为亚洲医学中心的支撑框架是其地域内若干标志性的临床医疗中心 (三级医院) , 而这些医院重在疑难杂症诊治的先进医疗技术。除了不明确强调医学教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处置等综合能力外, 这些临床医学中心与《设置原则》中规定的各个行政区划级别 (主要是国家级和省级) 的区域医疗中心的功能几乎是等同的。由此可见, 城市医学中心的范围大于区域医疗中心, 一个城市医学中心必须涵括若干高级别的区域医疗中心。区域医疗中心是一个个单独的中心医院, 而区域医学中心的范围不仅包括这些中心医院, 而且延伸至区域内某个中心城市整个的医疗卫生服务综合体系。

只有当一个城市在区域内形成了以若干高级别区域医疗中心为基础的医学综合体系, 才具备了升华为医学中心的可能。然而区域医学中心的形成并不局限于这一个条件, 其形成还有赖于其他的一些条件, 这就需要对区域医学中心的内涵进行深入地研究。

2 区域医学中心内涵的相关理论

2.1 区域医学中心的内涵

以医疗卫生为主体的医学行业是高科技、高强度、高风险的智力密集型服务行业, 其行业的高技术性含量不仅决定了医疗卫生事业是大量、广泛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行业, 而且对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和素质水平有极高的要求, 这一根本特点决定了在医学事业的发展中科技进步和优秀人才所具有的重要推动作用。作为一个区域内处于领先水平的医学中心, 在医学科技创新和医学人才培养上这两大核心要素上必然处于先进的水平。因此, 医学科技和医学人才不仅是医学行业的核心要素, 也成为贯穿整个城市医学中心的核心和基本要素, 即但凡涉及医学科技和医学人才的方面都应属于医学中心的建设内容。区域医疗中心 (或区域临床医学中心) 虽然涵括了在区域内处于先进水平的综合性医院和各类专科性医院, 也涉及一定的人才培养、医学科研、教学, 但范围毕竟主要限于临床医疗服务领域, 并无法涉及整个医学综合体系。事实上, 医学的范畴远远大于临床医学, 医学还涵括了基础医学、公共卫生、社会医学等众多领域。因此, 作为区域内医学资源集中整合体系的城市医学中心, 必然是以医学技术和医学人才为载体的、集医疗卫生和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整个医学有机体系, 涵括了区域内的临床医疗中心、公共卫生中心、医学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医学高级人才的培育和聚集中心等几个组成部分。

在区域医学中心的组成部分中, 由医疗机构体系组成的临床医疗子中心无疑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在区域医学中心的建设中起着主要作用, 而其他三个子中心则起到了次要作用。这是因为医学作为一门应用为主的科学, 医疗机构尤其是中心医院的临床医疗技术的水平最能反映一个地区医学水平的高低。如上海市建设的亚洲医学中心的主要定位就是亚洲的临床医疗中心, 其核心的构架体系就是由若干临床医疗水平达国内领先及国际先进的临床医学中心 (三级医院) 组成。然而, 尽管临床医疗中心的地位重要, 但要促成一个城市的整体医学水平的先进, 则需要涵括其他的子中心,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将区域医学中心仅仅等同于区域的临床医疗中心, 这样的定位无疑是不完整的。首先, 公共卫生服务是一种成本低、效果好的服务, 涉及到区域内居民的健康和寿命。如美国城乡卫生行政人员委员会就将公共卫生定义为“通过评价、政策发展和保障措施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一门科学和艺术。公共卫生的意义早已超出医学科学的范畴, 具有极重要的社会学意义”[6]。试想一个区域内的居民能得到良好的临床医疗服务, 却无法有效地防控疾病和健康长寿, 这样的医疗水平只能是一种畸形的先进, 并不能真正增进人民的福祉、保障健康权这一基本人权的实现。因此, 以建设一批拥有高水平人才的高素质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基础, 建立一套有效的监测报告预警系统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建立具有完善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与慢性非传染病的监测、检验实验基地, 形成对区域内疾病防控系统起到技术指导作用的公共卫生中心意义重大。其次, 医学科技创新与进步的基础是医学的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关乎医学的未来, 区域医学中心的先进性就有赖于区域内医学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的持续发展。因此, 深化区域内卫生科技体制改革, 统筹调整医学科研机构布局, 发展医学重点与优势学科以及高新技术基地及其研究机构, 强化不同隶属关系的医疗、教学、科研单位科技活动的联合与协作, 建立并形成新型的医学科研群体和具有区域特色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中心关乎区域医学中心的技术前景。最后, 区域医学中心的建设必然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培养和聚集, 而医学人才的“成才之路应当坚持医教研一体化均衡全面发展”[7]。医学教育具有终生教育的特点, 医学人才成长过程包括职前和职后教育两个部分。前者主要为学历教育, 后者主要包括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两部分。虽然医学高级人才的培养最终落脚在医疗技术和医学科研实践的职后教育环节, 但医科院校的学历教育却是成就医学人才的基础和源泉。没有素质优良、源源不断的医学学历教育人才的产出, 绝不可能造就医学优秀人才层出不穷的区域医学中心。有学者就指出医学中心的建设的“必须加强卫生部对全国医学工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积极组织制定区域性医学发展规划, 充分发挥原卫生部属重点医科大学的作用, 尽快建设国家级医学中心”[8]。通过该学者“尚需要依托融合了原卫生部属高校的综合性大学, 建设区域性国家级医学中心”的观点可见, 具备医科大学是一个城市创建医学中心的基础。只有不断提升和发展区域内医科大学的职前教育实力, 并结合临床医疗、公共卫生和医学科研机构对医学人才的职后教育, 才能为区域医学中心的建设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因此, 区域内形成医学高级人才的培养和聚集体系中心, 是区域医学中心形成的人的要素。

2.2 区域医学中心的指标体系和概念分类

2.2.1 区域医学中心的指标体系

作为某个城市整体医学资源水平和状况的综合体现, 临床医疗中心、公共卫生中心、医学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医学高级人才的培育和聚集中心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实体卫生机构的类别划分, 如临床医疗中心就等于医疗机构体系、公共卫生中心就等于公共卫生机构体系。这些子中心的内容无法绝对地区分而呈现为相互交融和作用的有机体系 (如医学人才的培养就涵盖医疗、教学和科研等各类卫生机构) , 这就决定了医学中心并非是城市的各类医学实体机构体系的组织而属于抽象的理论概括或无形资产的范畴。那么如何来考核和评价区域医学中心或某一个子中心的功能好坏和水平高低呢, 这就涉及到医学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事实上, 医学中心要体现无形资产的价值特征, 则必然涵括两个指标体系:即内在的评价指标和外在的评价指标。其内在的指标体系又可以具体细分为设施条件、学科技术、人才队伍和管理运行机制四个方面, 使得医学中心的功能水平不再由某类卫生机构的运营状况来分析评估, 从而可以用分解后的四个指标来科学和直观地评价医学中心功能水平的优劣。医学中心外在的指标体系主要反映医学中心对外的辐射影响能力, 也可以细分为影响度、知名度、美誉度三个社会评价指标来考核。事实上, 通过内外两大评价指标体系来指导医学中心的建设工作, 才能全面地实现医学中心的既定目标。

2.2.2 区域医学中心的概念分类

基于医学中心的上述特点, 则应着重于医学中心的功效进行抽象地概括定义而非具体地赋予其定义。即区域医学中心应指在一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 医学行业资源丰富且集中, 众多具有先进水平的卫生机构汇集在交通和通讯便捷的大型中心城市, 形成区域内医学资源的集中整合体系;通过依托区域内中心城市强大的医学科技实力和众多的医学人才, 集中优势医学资源, 带动区域内及周边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中心自身具备在区域内先进的、层次类别齐备甚至在部分领域具备领先水平 (如国际或国内水平) 的医疗卫生和教学科研功能, 对一定地域范围有强大的辐射影响能力, 能够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内卫生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的中心。医学中心区域不仅能够享受到本区域内先进的、功能齐备甚至部分领域顶级领先水平的卫生服务, 而且其他的地区可以从医学中心获得所需要的医学人才、卫生服务、医学技术和医学信息等卫生资源, 甚至学习医学中心卫生事业的管理模式和法律政策模式, 从而体现医学中心的对外辐射影响力。

同时, 区域医学中心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和体系, 绝不能严格按照一个国家行政区域划分的级别来进行层级分类, 而只能根据其所涉及的大致地域范围进行层级划分。按照医学中心辐射和影响地域 (地理区域) 范围的不同, 可以把医学中心划分为国际范围内的国际级医学中心, 全国范围内的国家级医学中心, 国内局部地域范围内的局域级医学中心。重庆市所建设的“长江上游医学中心”, 无疑是区域医学中心中最低的层级——局域级医学中心, 而上海市所筹建的亚洲医学中心则属于高级别的国际级医学中心。

3 区域医学中心建设的基本原则

由于区域医学中心的建设涉及到整个城市医学资源的集中整合和提升优化, 是一个全新、复杂甚至艰巨的体系和任务。为保障其建设工作实施的科学、规范、有序和成功, 在建设中应当坚持和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以此来指引医学中心的建设。

3.1 医学中心的建设应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 医学中心建设是政府行为,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必须承担起导向、投入与监管的职责。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 也要利用市场激励和调节作用, 鼓励良性竞争和合理的分配机制, 以保证投入产出的高效率, 促进医学资源向着具有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方向投入。其次, 医学中心建设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 要把政府投入和市场投入结合起来以建立完备的医学行业的投融资体系。一方面要强化政府投入, 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多渠道、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资金投入, 如鼓励社会资金力量、信贷风险基金、国际合作项目投入、外资投入甚至可鼓励少数医疗卫生机构试行股份制改造以增加投融资渠道。

3.2 坚持医学中心的建设与城市的区域卫生规划相结合的原则

1999年3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卫生部印发《关于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区域卫生规划以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保护与增进健康为目的, 对机构、床位、人员、设备等卫生资源进行统筹规划, 合理配置。区域卫生规划作为一种手段, 其目的在于卫生资源的科学配置, 实现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效率。区域医学中心的建设, 则是对区域内卫生资源配置的提升和优化, 以期产生区域内领先的医疗卫生和教学科研水平, 最终为区域居民提供优质先进的卫生服务。事实上, 公平和效率不仅是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 而且本身就是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一项目标, 因此先进水平的区域医学中心的建设与基本保障的区域卫生规划的目标并不冲突。医学中心致力于高水平卫生服务的提供, 而后者致力于基本卫生服务的提供, 两者的有机结合既保障了基本卫生服务公益性主导地位, 又满足了区域内群众高层次、多样化的卫生服务需求, 才能真正做到了卫生资源的合理和优化配置。同时, 区域医学中心在起到先进性示范作用的同时, 也将加快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这是因为区域内卫生资源的优化组合, 必将涉及到其区域内卫生机构的结构调整和资源重组, 对建立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 医学中心建设中秉承机构建设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医学中心的建设有赖于各类参与主体的不懈努力, 其过程中需要各类医学行业机构自身不断完善发展。鉴于医学中心的先进性和前所未有, 故而也要求各类医学行业机构在中心建设过程中要及时对其运行体制进行改革创新, 建设符合中心要求的现代化运营体制, 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

3.4 医学中心建设强化卫生法制建设与完备监督奖惩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 区域中心的建设一开始就应纳入城市卫生法制建设的轨道中, 即一边建设中心一边完善相配套的卫生法律、法规, 以保证医学中心的建设始终在法律的强力保障和直接依据之下, 使中心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既定和固定之策, 以保障中心建设的人力和财力需求。其次, 建立完备的监督和奖惩机制。这就要求在医学中心的建设过程中, 对有关主体完成目标的过程和绩效进行监督考核, 同时对目标完成的优劣施以奖惩机制, 以保证医学中心建设计划的实施和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文贤, 毛萌, 姬郁林.建设西部医学中心的设想[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9 (3) :188.

[2]孙荣国.积极制定区域医学发展规划建设国家级医学中心[J].卫生软科学, 2002, 16 (3) :6~7.

[3]胥会云.上海医疗资源向郊区倾斜努力建成亚洲医学中心[A].第一财经日报, 2008-11-21.

[4]张勘, 夏擎世, 许铁峰.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4, 20 (11) :672~674.

[5]张勘, 刘俊.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建设计划基本思路及实施情况[J].中国卫生资源, 2002, 5 (5) :238~239.

[6]王陇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7~

[7]张勘.上海学科人才建设现状和成效分析及前瞻[J].社区卫生健康, 2008, 7 (3) :160~163.

上一篇:何为企业生存之命脉下一篇:第一章广告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