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一比课例反思

2024-08-05

比一比课例反思(13篇)

1.比一比课例反思 篇一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主要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其教学重点难点是: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能正确掌握比长短、比高矮、比轻重相应的不同比较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正确运用生活中已经积累的一些直接经验,建立起“长、短、高、矮、轻、重”的概念;学会正确的比较方法,进而形成学生的比较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1、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以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如:在学生探索比的方法时安排了比长短的游戏,让学生“同桌比比,比手指,比铅笔。这使学生感到新奇,好像在玩。参与活动的兴趣也提高了,并认真地比出长短来,从而总结出正确的比长短的的方法来。再如:在学会比高矮后,又安排了排队游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全力投入比一比的各项活动中,并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联系生活,主动探索

当学生学会了比长短、高矮后,联系生活经验,说说、比比身边的事物,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合作交流。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交流成果中,学生不断地体尝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本组的发现,感到我们小组棒,看到全班的发现,又会意识到全班同学都很聪明。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又能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生认识天平时的一个教学细节。学生通过教师介绍,大都能明白天平可以用来称物体的轻重,可究竟如何判断谁重谁轻,在学生的概念上还不是很清晰。教学中,我联系小朋友平时游戏的场景,依次引导:“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如果老师和你一起玩,会怎样?”结合学生的回答我进一步介绍:“天平称东西时,就和跷跷板一样,重的会落下来,轻的会翘起来。”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简单的物理知识,这种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立刻领悟到了如何判断天平左右托盘上的两样物体的轻重,教学效果显著。

2.比一比课例反思 篇二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 大家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新课改的重心在课堂, 关键在教师。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教研室以“聚焦课堂研究, 提升教育质量”为主题开展了专题调研, 各小学也进行了专题研讨, 片区活动、校与校联谊等活动形式, 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提供平台。最近的三校联谊活动, 全区十几所小学的教师参与了此项活动。此项活动由两名不同学校的教师进行展示, 听课教师参与点评。通过听课、评课活动, 上课教师和评课教师都对“同题异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二、“同题异构”的概念界定

“同题异构”指的是不同教师将对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郏灵萍2010) 。设计的不同决定了在同一主题下有了不同的解读。两位教师在“同题”中“异构”, 在异构中获得认同。尽管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班级均不相同, 但“同题异构”都是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目标。“同题异构”不仅仅是教学理念的对比, 还是交流互补。既能让上课教师互相学习, 更能让听课教师感受不同课堂的魅力。在听评课过程中“异中求同, 同中求异”, 引发了参与者智慧的碰撞。目前, 许多学校在尝试开展以“同题异构”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打开教师的思路, 真正做到共同发展。

三、“同题异构”的课例分析

以江苏版小学牛津英语3B Unit 9 Shopping Part A Learn to say部分的教学内容为例。两位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 学生会听、说、读、写单词a cap, a vest;复习其他服装类单词, 并运用于所学句型当中;能听懂、会说购物用语:“Can I help you? What color? How much is it? ...yuan, please.”, 并能较熟练地运用到日常交际用语的问答当中。两位教师在教学实施中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特点:

(一) 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新知导入方法活泼而有效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中教学活动设计的灵魂, 只有目标定位准确, 教学过程才有其重要意义, 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目标明确以后, 两位教师都能围绕本堂课的主题开展教学, 使教学各环节衔接紧密。同时两位教师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有了充分的了解, 设计出了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大部分的服装类词汇, 句型当中“Can I help you? What color? ”都已学过, 两位教师都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设计了两种方法相近 (游戏活动) 却形式各异的有效教学活动, 即在游戏中复习旧知,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1. 教师A设计为:

活动一:Talk about the information:

I’m Miss Zhou.What’s your name?

I like brown.What colour do you like?

I like my dress.Do you like it?

I like singing. Do you like singing? (齐唱一首节奏欢快的歌曲)

I like 19.What number do you like?

It’s Children’s Day.

活动二:Children’s Day is coming, what would you like? (旧知的巩固, 情景的创设)

学生在挑选四种不同颜色的礼物的过程中复习旧知“I’d like...”,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类似于童话故事的有趣游戏 (芝麻开门) :The ... box, the ...box, please open。打开的四个盒子包含了对食物、水果、玩具和服装的复习, 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并引出课题“Shopping和shopping用语:Can I help you?”。

2. 教师B设计为:

活动一:Choose one house—Pet Shop, Fruit Shop, Clothes Shop (通过这一活动复习已学旧知) 复习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活动二:They’re shops, 引出课题:shop+ping=shopping, Unit 9 Shopping, 并介绍shopping用语“Can I help you?”。

反思:教师在平时备课和上课时, 不能忽略学生已有的经验。一、二年级学生已完成了四册教材的学习, 虽然现在使用的三年级教材在其他地区是起始教材, 教师也不能从零起点进行课堂预设。但这两堂课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旧知的学习设计为游戏活动, 在游戏中进行巩固, 唤醒学生记忆,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课异构”是由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和原有水平决定的, 他们为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提供了保障。

(二) 教学策略途径多元, 词汇教学方法多变而有效

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 单词是由字母组合而成的, 组成单词的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是有规律可循的, 进入中年级, 教师就必须循序渐进地展开拼读规则的教学。首先, 要关注元音字母的发音, 抓好元音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其次, 读单词时, 归纳它们的发音规律, 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元音字母与发音的联系图。学生如果掌握了单词的拼读方法、发音技巧, 则可以轻松记忆。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单纯的语音教学, 简单、机械的拼读、正音、记忆, 必然会使他们觉得枯燥、乏味, 会“磨灭”学生的兴趣。教师将英语语音教学变得生动、形象非常重要。因此, 两位教师都用了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准单词、记忆单词, 把单词放入句子情景中, 使之具有了实在意义, 符合词不离句、句不离境的教学理念。

1. 在学习单词hat时, 教师A设计了如下chant活动:

A hat and a cap/ 覸/ / 覸/ hat, / 覸/ / 覸/ cap, This is a hat and that is a cap. The hat is for the rat (大老鼠) , and the cap is for the cat.

教师不仅让学生学习了hat这个目标语单词, 还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了cap与hat的区别。学生在琅琅上口的chant活动中很好地掌握了两个新授词汇并记住了发音规律, 同时也能将两个单词读准并牢记在心。

2. 在学习vest这一单词时, 教师B把单词放入设计情景当中, 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境的理念:

首先, 通过图片中v字领先让学生体会到该单词的构词规律。

其次, 通过对此场景的描述来比较单词的发音规律, 便于学生更好地记忆:The yellow vest is on the desk。

反思:既然英语单词的发音具有一定规律, 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认识这些规律。因此, 在英语词汇学习方面,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音形义结合的方法能迅速学会和记住单词的发音, 并形成拼写该单词的初步印象, 教师可以利用Chant, Rhyme, Song等有节奏、有一定韵律且朗朗上口的朗读活动、游戏活动达到对学生眼、耳、口等器官的冲击, 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唱、游、演中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以提高学生课后回忆、巩固、存储该单词的成功率。

(三) 教学资源源于生活, 语言运用场景真实而有效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 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只有创设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 并能使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情境, 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动力, 进而使学生在一种亲切、自然的情境中体验、学习语言。

1.教师A设计了为自己的一对儿女买帽子的生活场景:

I’d like a ___ for my daughter and a ___ for my son.

通过贴价格标签带领学生认识价格的表达方法, 使学生易于理解, 一目了然。最后的Father’s Day的德育则是非常好的教学提升。

2. 教师B创设了一个到Cap Shop买帽子的场景, 联系学生前几个单元学过的非常有特征的职业, 引出各种帽子, 并形成一段对话与学生操练, 在操练中进一步巩固所学:

A :Can I help you? B:A cap, please. A :What______? B:Green / White /... A:Here you are. B:Thanks.

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可以很快地联想到从事这些职业的人所戴的帽子的颜色, 与服务员的对话真实且有效, 而交警的黄色背心制服又是学生每天在马路上见到的最寻常的生活场景, 学习vest这个单词自然水到渠成。最后的任务设计为购物, 并要求A penny saved is a penny earned。既有德育的效果, 又提供给学生动脑筋去购物的机会, 为节省每一分钱设计出最合理的购买方法, 打开了学生的思维, 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反思:任何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体现者, 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 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 并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风格迥异的教师在追求大同的过程中, 只有保持真我, 才能展现异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

3.小学英语研讨课例教学反思 篇三

最近,我在广州市越秀区中星小学执教了一堂四年级英语研讨课。该班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喜欢合作性学习,但部分学生不太愿意开口交流,说的能力较弱。本节课是小学英语广州版“Success with English”第7册Module 3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是复习以往学过的休闲活动的词汇和短语。学生通过游戏、小组讨论等方式总结出邀请用语。教学以party为主线,通过对国外一些流行party文化的渗透学习,运用小组协作,联系生活,综合运用动词短语与邀请用语。

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这是一节的巩固型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可能会对已学知识缺乏新鲜感,所以在设计主题任务时,我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设计任务。教学以party为主线,通过对外国一些流行party文化的渗透学习,以流行音乐的活力将学生引入到“Different people like different things”中去,引导学生总结语言知识,然后通过趣味图片、音频、邀请卡、故事、海报、宣传活动等途径进一步激发并维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听、说、读、写等多途径、全方位地巩固操练语言知识。外国的趣味文化,激起了学生的童趣,引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表现欲,对引发并推动后续学习活动提供了动力。

学习任务的真实性

在本节课中,我不断地创设情景,把新语言知识有机地融汇在精心创设的语境中,让学生在真实语言情景中感受并理解新语言知识,使新知识依附于旧知识。例如填写邀请卡、设计海报、拉票宣传等活动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做起来会觉得熟悉而得心應手,确保了语言输入的真实性。

任务学习的层次性

本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喜欢合作性学习,但少部分学生不太愿意开口交流,说的能力较弱。所以我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当前的能力和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使学习任务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主要设计了以下任务:小结已学的各种活动短语、总结邀请用语;填写邀请卡;进行故事学习;设计海报;进行现场邀请活动。进行任务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任务的层次性:一是复习以往学过的休闲活动的词汇和短语,完成图片机械操练,总结邀请用语;二是通过第一步的操练,让学生做听力练习,填写邀请卡;三是从第一、二步的听、说、写的练习到阅读学习,小组合作回答问题;四是从听、说、读的练习到写、做的运用,小组合作设计俱乐部的海报,并写出邀请函;五是现场邀请活动,这一步是前面所有环节的综合,也是语言输出的最直接的途径。

任务学习的延续性

我认为,任务学习不应只是走马观花,而应具有延续性。例如,听力时的填写邀请卡,故事阅读的学习制作海报,这两者都为后来的设计俱乐部海报做延续性铺垫;学生现场宣传拉票,为下周的派对做准备。这些都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提供了指引,也促进了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地持续发展。就在我写反思文章的这几天,学生还在不断地给校内老师派发他们制作的邀请卡,为派对活动做准备;在做好常规学习的同时,他们还在热情高涨地进行着派对活动的准备。这些设计和后续活动,对学生兴趣的维持、学习任务的拓展、言语的实践运用都具有很好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4.《比一比》教学反思 篇四

该课要求学生在观察比较的活动中,初步认识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导入过程,我借助一支铅笔、两只铅笔让学生初步感知比较长短,并且让学生了解,比较是要建立在两个甚至两个以上东西的基础上的,并且,同一支铅笔,在与不同长度的铅笔比较的过程中它可能是长也可能是短的。

《比一比》一课中,最难的部分是,一个红萝卜和三个胡萝卜一样重,比较一个红萝卜和一个胡萝卜谁重,学生要将三个胡萝卜从整体到个别抽象出来,十分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这一过程我利用了现场展示,借助三块橡皮和一个文具盒来演示天平的过程。一开始无法理解如何比较的学生都是按照物体的大小来比较,渐渐地学生能从动态过程中逐渐理解到同样的`重量下,个数比较多的物体单个质量较轻。

5.《比一比》的教学反思 篇五

我上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1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这方面学生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一方面他们在学习100以内数的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数的大小比较;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常会接触甚至亲自解决过这样的问题。但是,究竟怎样比较三位数的大小,不少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因而如何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学,并把似懂非懂的知识上升成理性的思考是这节课我思考的重点。

依据这个,反思这节课,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方面:

1、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学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如:例题的引出,原来例题是枯燥的数字出现,而我创设一个龟兔赛跑的情境,让学生自己选定自己的选手,然后加入到比赛中,接着同位比较。这样呢,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引出新知。又如:在巩固练习中,分别设计了三轮摆数字游戏,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充分创设活动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

如:在探索比较方法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比较数的大小方法上有进一步的提升,培养数学思维和合作能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比较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学时尽量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比较方法,充分尊重学生。不给学生概括比较数的大小的抽象法则。

又如:在玩PK游戏中的第三轮时,让学生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个数位上,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做事策略,如抽到的数字较小时可以考虑放在个位,相反则放在百位上。这一轮里,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3、动态生成课程资源,加深认识

我觉得要有教学资源的意识,认识到课堂上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宝贵,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在游戏中,每个数字的出现都是动态生成的资源,从教学中看,我觉得这资源是有效的。如:在第三轮游戏中,男组出现了数字不是最优化组合的情况。我立即捕捉住这一即时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重新反思,把数字再作调整,为学生的思维提升创设了一个平台。

有待改进的地方是:在创设龟兔赛跑的游戏时,5号小兔设计比较生动,学生注意力都被它吸引,所以多数同学都选取了5号,形成1000与1000比较的资源较多,而对其它数的比较的选择较少,在此拖延了时间,如让我再作思考,我会凸现龟兔赛跑的故事,说明小龟努力也可以赢小兔的。从而引导学生多向选择,那么学生生成的资源将会更丰富,效果会更能突现。

6.《比一比》数学教学反思 篇六

一、比一比,营造氛围

课的伊始,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比一比这一课。我们也要比一比哪一小组上课认真,哪一小组会动脑筋,哪一小组学到的本领多。(出示小组评价栏比一比)评价栏为九个花瓣围成的一朵花,代表九个小组。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入学不久,活泼好动,用评比竞赛的方式比较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也能让孩子联系实际理解比一比在生活中的具体含义。

二、比一比,学习韵文

片段二

师:图上有这么多东西,我们今天就来比一比,黄牛和花猫比,怎么比?(一个大,一个小)(相机出示韵文课件,指名读)

师:用上比,还可以怎么说。

生:黄牛比花猫大,花猫比黄牛小。

师:鸭子和小鸟怎么比?

生;一边多一边少

(出示韵文,指名读)

师:用上比,还可以怎么说。

生:鸭子比小鸟多,小鸟比鸭子少。

比大小,比多少是韵文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不仅让孩子通过看图、读韵文对黄牛和花猫、小鸟和鸭子进行比较,之后,设计了用上比来改变句式说,加深了对大小、多少的认识,在语言文字中进行思维的训练。

三、比一比,训练朗读

本课韵文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很适合朗读训练。根据本课的特点,在朗读课文这一环节中,主要采用挑战读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教师提示你还想怎么读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小朋友们有的说,我想挑战同桌。我想挑战好朋友。还有的说,我想挑战小组。最后小朋友还把韵文编成课中操,边读边做,使课堂充满学习的乐趣。

四、比一比,学习生字

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学习群、颗、堆三个生字。群和堆作为量词用法的不同也是本课的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1、图上的鸭子和小鸟有多少?(课件出示一群鸭子一只鸟)群、只就叫量词。

2、看图,理解好多聚在一起,才能叫群。

3、用一群说话,一群人,一群大雁,一群海鸥,一群小鸡。

4、图上的水果有多少?(一堆杏子和一个桃子)

5、看图,一堆怎么理解?数量多,叠在一起,才能叫堆

6、用一堆说话,一堆桔子,一堆花生,一堆树叶。

7、如果老师把堆换成群可以吗?为什么?

通过这样的比较,让学生懂得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让他们感到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主动识字的愿望。

五、比一比,指导写字

识字片段:

师出示要写的字小、少。

师:怎么记住它?

生:我发现少字比小字多一笔。

师: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

师指导书写,少第二笔点要往上移,要会让,就向小朋友相处一样,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生书空、描红、仿写、评议。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阅读的基础,是写作的基础。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低年级的识字、韵文教学也是首先研究教材,把握重难点。然后围绕识字的重点确定教法、学法。在比中学,学中比,体现了本课的特点,又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课堂应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这学期我自己也感觉课堂上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忽视了儿童的情感需要。课后,我强烈地感觉让课堂充满情趣,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识字教学本身内在的要求。语文生来就是为着放飞儿童的梦想而存在的,每一个汉字都可以激发孩子无穷的想象,一个个汉字连缀起来那就是一片放飞的天空。

7.比一比课例反思 篇七

学生在第九周晚测中第5、8、10题显微镜的使用和第13题细胞识图出现的知识盲区和审题过程中失误导致错解题目。

题例 (一)

解题过程中平衡班学生不注意题干要求, 只完成了一种证明活细胞的验证方法;要求回答蛋白质分泌物, 答案中有回答氨基酸的, 也有回答激素的, 属于审题不清晰。第二类问题是学生知识性问题错误, 激素不全是蛋白质, 性激素是属于脂质类;第三类问题是学生用课外知识或跨学科知识引起争议, 用Mn O2代替Fe Cl3进行无机催化酶与有机催化酶的催化效率的比较, 现象是两者都有气体释放。但生物实验过程中要求单一变量, 不能影响实验结果, 而Mn O2是固体, Fe Cl3是溶液, 在取放时怎样保证两者一样?有一定难度, 且在实验步骤上增多, 在理论上用Mn O2代替Fe Cl3可能结果一样, 但引起学生甚至老师的争议。要回答问题我们都用没有争议的答案应该比较好。

题例 (二)

学生对《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学习显微镜使用不够认真且对知识扩充没有很好地做笔记, 实验中学生没有对镜头的形状、长短与放大倍数作总结, 有螺纹的镜头是物镜, 没有螺纹的镜头是目镜, 且对物镜来说镜头越长, 放大倍数越大;对目镜来说镜头越长, 放大倍数越小。所以此题应该是B选项。为此, 在讲授显微镜的学习要点时应该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 如图。

(2) 注意镜头的形状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3) 视野中物像的大小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4) 关于物像中细胞数目的计算。

二、新复习内容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由现象及本质, 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2.关注蛋白质的新进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及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脱水缩合反应,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授课过程】

课堂前五分钟针对本班学生是普通班的特点, 进行氨基酸通式和二肽脱水缩合的默写, 使用实物投影仪点评学生的默写情况, 学生出现以下争议:

一式是教科书通式, 学生牢牢记得, 在二式中学生认为是碳原子连接在氢原子上, 在写法上应该是氢原子在前面而氮原子在后面。学生纷纷举手表示不支持二式写法。最后部分学生还拿出教科书一板一眼地说:“老师你在篡改教科书。请你阅读书本第21页。”在跨学科和分子结构平面图与立体图的知识考查有较大争议。

学生阅读教材后以填空题的形式展现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

(一) 氨基酸及其种类

1. 种类

(1) 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___种。

(2) 根据能否在人体内合成可分为___和___两类。

(3) 结构通式___, 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___的不同。

2. 结构特点

(1)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___和___。

(2) 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___。

(二) 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脱水缩合过程:一个氨基酸分子的___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___相连接, 同时脱去___。

(三) 例题分析

五分钟后统计学生答案:选A的27人、选B的5人、选C的和选D的都是13人。提问选B的学生, 学生表现无从下手, 不知怎样入手去解题;提问选C的学生, 解题方法用了排除法, 认为B选项不是氨基酸。而对A、C和D却不懂分析, 这部分学生在解题上头脑还是清晰, 但识图能力不够。

已知化合物二肽的分子式为C7H12O5N2, 有七个碳原子, 甘氨酸 (C2H5O2N) 中有2个碳原子, 余下的x氨基酸当然是2个碳原子。就可以排除了C和D选项, 从而得出是A选项。所以解这类题目应该首先要教会学生识图, 然后对两个标记元素C和N作详细分析, 也可以首先从是否是氨基酸入手解题。

三、对本节课的思考

1.本节课的构思:测试检测出学生对显微镜使用方法和步骤的掌握不正确, 通过评讲两道习题重新要求学生掌握显微镜使用方法和步骤, 加强学生对图形的分析, 规范学生用生物专业术语回答问题, 也通过检测, 了解学生对题干信息捕获能力不够强, 从而在本节课中加强对题干信息的捕获能力。

2.批改试卷, 记录学生的答题情况、知识点缺漏, 评讲时有的放矢, 集中解决某一个或某几个知识点, 避免在课堂上因评讲习题而浪费时间, 影响教学进度。

3.新复习课时先解决课本基础习题, 后进行例题分析, 难度由浅入深, 由点到面进行渗透。将教材重点词语挖空后让学生进行填空, 加强学生的记忆。全面完成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复习。

8.比一比课例反思 篇八

近年来,先后获山东省教学成果、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社科成果三等奖2项,市教学成果、社科成果一等奖7项,市社科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其中8项列首位)。主持的3项课题通过省级鉴定,1项课题市级结题;正在主持研究的省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及以上课题研究5项。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6篇,4篇收录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其中,探索命制的“新课程地理试题”和设计的“初中地理活动设计”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连载29期,与全国地理同行交流,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编书籍《区域推进校本研究的探索与实践》、《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初中地理10分钟掌控课堂》等16部,副主编、参编24部。

肥城市自2005年探索集体备课、课例研究及观课议课等方式,逐步形成了“三课两评一反思”的特色课例研究范式,其典型做法收录于《泰安教育年鉴》,先后在刊物与网站上报道,并编入《区域推进校本研究的探索与实践》(华文出版社)一书。

一、“三课两评一反思”课例研究范式解读

课例研究是指围绕课堂教学打磨与水平提升,针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案例,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的各种研究活动,包括执教教师的备课、上课、反思、改进与提高,研究人员的量表设计、课堂观察与评议,以及活动过程中组内同伴之间、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与反思等。通过对课堂个案的研究,探寻课堂教学的普遍性规律,以达到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反思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课”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课前、课中、课后,即三个时间段;二是基于个人经验的备课、基于同伴互助的备课、基于实践反思的备课,即三次备课;三是常态课、改进课、提高课,即三次上课;四是常态课、改进课、提高课进行中的三次观课。

“两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于个人经验备课之后的集体评议和课堂实施之后再次备课评议;二是常态课之后的评议与改进课之后的评议。

“一反思”是指在课例研究中反思贯穿这一活动的全过程。

1.课前

第一步,召开课前会议。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召开会议,对每位成员进行分工,明确执教教师和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即课例研究的主题,确定观察内容,设定观察点,并根据研究者(观察者)的爱好特长进行合理分工。

第二步,执教教师完全凭个人经验备课,即一备,形成初步的教学方案;研究者个人根据所分担的观察点,制作科学易行的观察量表。观察量表的设计要遵循两个标准,即效度标准和实用性标准。效度标准是指所选择的观察指标必须比较全面地揭示我们所要观察的内容;实用性标准是指所选择的观察指标要简洁,便于速记、反思,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设计观察量表还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具有前瞻性的视野,要深入思考各观察点最需要思量的问题、要素,力求特色,突出创新。

第三步,集体评议观察量表。在研究者制作观察量表的基础上,教研组或备课组成员针对量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将自己特色化的想法呈现给老师们,最后达成共识,研究者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观察量表。在这活动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对比、分析、吸纳、接受,不断地交流、反思、完善、提高。

2.课中

第一步,由执教教师上课,这节课是执教教师完全凭个人的经验或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设计的原始课,称为“常态课”,即一课。研究者根据自己所分担的视角分成若干小组,各自带着课前准备好的观察量表进入课堂观课,并记录观察到的各种课堂现象,即一观。

第二步,研究者根据课堂观察记录,对课堂观察结果做出定性或定量分析,进行课堂现象诊断,写出所观察视角的总体课堂评议。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各观察小组成员与执教教师一起,对备课和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和广泛的交流,即一评。在这个过程中,执教教师与研究者不断地寻找个人经验与团队智慧的差距,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改进优化课堂的方法,最终达成共识。执教教师进一步修改完善备课,即二备。研究者也根据课堂实际、观察及交流情况继续修订观察量表。

第三步,执教教师根据二次备课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完善,然后选取其他平行班级再次执教同一节课的内容,这节课是广泛吸纳同伴经验与集体智慧之后的加工课,称为“改进课”,即二课。同时,研究者带着新修订的观察量表,按照观察小组分工,突出执教老师的课堂问题,再次进行课堂观察,并如实详尽地记录相关情况,即二观。

第四步,在改进课上,执教教师可能有新的问题出现,也可能是老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研究者根据在课堂上观察到的新情况,以观察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汇总,并作出诊断与分析之后进行第二次研讨,即二评。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和作用,对执教老师的课提出新的改进建议和办法。执教老师根据各成员的建议、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及学生的课堂反映对教学设计进行再次修改与完善,即三备。关注教学的改进与生成,力求理念内化与教育效果相统一。同时,研究者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再次修改观察量表。

第五步,执教教师按照第三次备课的教学设计,在不同的班级进行第三次上课,这节课是基于教学实践与再次集体研讨之后的优化课,称为“提高课”,即三课。研究者根据多次修改完善的观察量表,以改进提升课堂效果为目的,再次进行观课,即三观。

第六步,参与课例研究的所有成员从观察者与执教教师等不同的角度,对整个课例研究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形成课例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一般包括观察点选点说明、观察结果分析(对执教教师课堂的总体评价、主要优点、教学建议、课堂细节)、自我反思(对我的启示)等方面。

3.课后

第一步,召开课后评议。执教者进行反思性说课,重点说出本节课的特色做法、存在的问题与自己的困惑。研究者围绕观察点对观察记录的信息进行整理与汇总,对课堂现象进行分析与判断,对现象背后的原因及意义作出合理解释,并进行全面反思,即一个整体反思。关注研究过程,注重实践应用,感悟教育智慧,提升专业水平。最后,教研组或备课组内商议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和措施,达成共识。

第二步,课例研究活动总结。组内每位成员都要写出本次活动的总结,重点突出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值得借鉴学习的经验与做法,自己的反思与感悟。教研组或备课组整理汇总所有相关材料,形成一个完整的课例研究过程资料。

“三课两评一反思”的课例研究,基于校本,立足教师,针对课堂真问题,集个人经验备课、同伴互助备课、实践反思备课三次备课于一体,将常态课、改进课、提高课三课递进为一程,把课堂观察、课堂诊断、课堂评价等技术手段融入研究,采取团队合作、协同研究、群体反思、共同提高等有效方式,磨课砺课,研课锻课,全力提升团队课堂教学水平,是一种立体式、全方位、多元性、精致化的课例研究方式。

二、课例研究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三课两评一反思”的课例研究,为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和教师团队的共同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课例研究的场所在学校,阵地在课堂,是教师最擅长的、基于实践性情境的反思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将科研与教研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确立为科研课题,逐步把教师引向研究的道路上,教师在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碰撞、思辨中互相磨合、优化,最终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达到改进课堂的目的。成功的课例研究活动可以解决一些具体的教学问题,培养一批教师,带动教研组发展,教师还能养成在教学中研究、研究中教学的良好工作习惯。“三课两评一反思”的课例研究,改变了课堂教学,促进了教研组建设,提升了教师专业素质,带动了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的大发展。

一是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近年来,先后有20余人获全国优秀教师或教育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正高级教师;1人被评为齐鲁名师;15人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166人被评为省、市教学能手;110余人获全国优质课或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奖;800余人省、市优质课奖;16人被评为市、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0余人被评为泰山功勋教师、泰山名师;156人被评为泰安市学科带头人;90余人获省、市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教师在各级各类专业报刊杂志每年发表文章近3000篇。

二是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师的发展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每年指导学生1万余人次在国家、省、市举办各类比赛中获奖,其中国家专利近百项;20013年10月,承办了“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第七届学术年会暨现场研讨会”,全面展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知名专家、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近年来,无论是高考,还是初中学业考试,教育教学质量始终在泰安市处于领先地位,小学考试合格率与优秀率、学前教育入园率及保教质量等均居泰安市前列,赢得了社会对教育的广泛赞誉,连续3年在泰安市科学发展观考核、社情民意调查中,教育满意率均名列泰安市第一。

三是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进了肥城教育的大发展。近年来,肥城先后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市、山东省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肥城教育城乡之间、学段之间、学校之间均衡发展,教育事业高位、内涵、优质发展,目前正朝着教育现代化方向强力迈进。

9.比一比课例反思 篇九

教学目标:

1、让幼儿感知并认识数字1、2、3。

2、幼儿学会用手指表示数字1、2、3。

3、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感知并认识数字1、2、3。

教学准备:

1、卡通数字1、2、3。

2、数字1、2、3的大卡片以及相应图片。

3、魔术口袋,各色数量的塑料小胶棒、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4、各色数字1、2、3小卡片幼儿人手一套。

5、数字儿歌磁带。

6、自制数字箱三个。

教学方法

游戏法、情景法、练习法,赏识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认识数字1、2、31、教师组织幼儿一起玩手指游戏:“长长短短,高高矮矮,大大小小,宽宽窄窄,胖胖瘦瘦,咕噜咕噜1,咕噜咕噜2,咕噜咕噜3,我们大家一起玩。”

2、听数字儿歌,引出数字1、2、3

儿歌:

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浮水上,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扬,5像秤钩秤东西,6像口哨能吹响,7像镰刀割小麦,8像麻花拧一遭,9像勺子能盛饭,10像筷子加鸡蛋。

今天我们请来了数字宝宝1、2、3,我们看看他们像歌曲里唱的那样,像铅笔、小鸭和耳朵吗?(分别出示卡通数字1、2、3,让小朋友观察数字形状)

3、让小朋友大胆想像数字1、2、3还像什么,感知字形。(对大胆想象,积极回答的幼儿给予掌声鼓励)

4、感知数字1、2、3

分别请出大数字宝宝1、2、3(出示数字大卡片),将数字和卡通图片相对应,让幼儿看看数字是否像歌曲中唱的一样,加深幼儿对数字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随意出示大数字卡,让幼儿念出卡片上相应的数字。

5、用手指表示数字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伸出你灵巧的小手,告诉我你的小手都有那些本领?(幼儿自由回答)那么你会用小手表示1、2、3吗?教师出示不同个数的实物,让幼儿点数,并用手指比划1、2、3来表示物体的个数,同时纠正幼儿的错误手势。

教师说出数字,幼儿用手指来表示。同时也可以选择幼儿担任小老师。

游戏:看实物出手指。

教师从魔术口袋中拿出相应数量的塑料小胶棒、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让幼儿点数,说出数量同时用手指头来表示其数量是几。

活动延伸:

1、游戏:数字宝宝回家(加强对字形的感知和认识)

(小朋友们真棒,现在数字宝宝请小朋友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带领幼儿随音乐走出活动室,在草坪上撒上1、2、3的各色数字小卡片,让幼儿将数字1、2、3捡起来分别送回他们的家里。

2、数字找朋友比赛:

(草坪上摆放有数量是3的:积木、小桶、盒子;数量是2的:苹果、香蕉、梨子;数量是1的:帽子、鞋、衣服。)将小朋友分做两组进行比赛,分别把自己的数字卡片放在摆的实物下,看哪一组摆的快而正确。

教学反思

把对1、2、3…数字的感知与游戏结合在一起,既培养了幼儿的点数数的能力,又达到了幼儿游戏的目的,整个活动幼儿情绪高涨。再通过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对数字进行形象化的比喻,加深了对数字的记忆。利用魔术口袋变换不同图形的卡片,练习让幼儿用手指表示个数,慢慢让数所表示的意义深入幼儿的心里。最后利用“数字宝宝回家”、“数字找朋友”的游戏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一个数所表示的是物体的个数。同时也锻炼了幼儿小手的灵活性,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

10.比一比课例反思 篇十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情景表演,了解睡觉的正确睡姿,知道睡觉时不能随便玩玩具。

2、乐意参加歌表演,能运用自己掌握的正确的健康知识指导玩具娃娃睡觉。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1、小狗玩偶一个,任何形象的玩偶幼儿人手一个。

2、挂图

活动过程:

1、以情景表演的方式,向幼儿提出问题,引发幼儿对不健康的午睡行为的思考。

(1)问题一:为什么不能蒙头睡觉。

小结:睡觉时蒙着被子,会感觉很闷,喘不过气来。我们睡觉的时候也要呼吸新鲜空气,不能蒙头大睡。

(2)问题二:树胶的时候为什么不能玩玩具?

小结:不能带玩具上床睡觉,玩具上的尖角很危险,会伤害小朋友。

(3)问题三:为什么不能趴着睡?

小结:趴着睡觉,身体会压到自己的心脏,就会感觉很不舒服。

2、引导幼儿观看图片,了解睡觉的正确姿势。

3、游戏“宝宝睡觉了”。

想一想,宝宝怎么睡才更舒服?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

11.比一比课例反思 篇十一

活动目的:

1、学会简单的比较方法,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2、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

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难点:

学习高矮排序,能在一组物体中找出比某物高(矮)的其余物体。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高矮不一的木棒、积木、瓶子、杯子、套娃等等。

2、演示教具:两棵高矮不同的树。

活动过程:

一、目测比较物体的高矮。

1、出示两个娃娃,引导幼儿观察。

“这是谁啊?(两个娃娃)我把她们都放在这张平平的桌子上。看看这两个娃娃谁比谁高?谁比谁矮?(大娃娃比小娃娃高,小娃娃比大娃娃矮。)”

2、再出示一个中娃娃,引导幼儿比较。

“我还有一个娃娃,我也把她放在这张平平的桌子上,并放在这两个娃娃的中间,这里就有1、2、3三个娃娃。看看她比哪个娃娃高?比哪个娃娃矮?(比这个小娃娃高,比这个大娃娃矮。)原来她们是比过以后才能知道高矮。”

二、幼儿和幼儿小组比高矮活动。

1、请一高一矮两个幼儿上来比高矮。

“刚才我们的娃娃比过高矮了,那我们小朋友也来比一比吧,我先请这一组的两个小朋友上来,你们都站在平平的地板上。看看这两个小朋友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再请一个中等个子的幼儿上来,三个小朋友比高矮。

“我再请一个小朋友上来,站在地板上,在这两个小朋友的中间,看看她比谁高?“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她比谁矮?”

3、我知道还有其他组的小朋友也想来比一比,再请这组的两个小朋友上来。同上。

三、幼儿和树小组比高矮。

1、幼儿和大树比高矮。

“现在我请小朋友和别的东西比一比,知道是什么吗?(树)我把树放在平平的地板上,树高还是矮啊?(不知道)要想知道树是高还是矮是要有东西和它比的,那我请这组的一个(中个)小朋友来和这棵树比一比。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出示小树。“你们说是小朋友矮,那我还有一棵小树,也把它放在平平的地上,看看现在是谁比谁高?谁比谁矮?那小朋友和两棵树比一比是(小朋友比大树矮,小朋友比小树高。)”

3、我知道还有其他组的小朋友也想来和树比一比,再请那组的一个(高个)小朋友上来。谁最高?谁最矮?(大树比小树高,大树比小朋友矮。)

小结:高和矮是要通过比较以后才能知道的,单独一个东西不能判断高矮。

四、按高矮排序。

1、“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具,这些玩具有高有矮,请你们在桌子上去比一比,按高矮来排排队。”

每个小朋友使用以下几类操作材料:

(1)按瓶子高矮排序;

(2)按套娃的高矮排序;

(3)用积木从低到高叠楼梯;

(4)按杯子高矮排序;

(5)按小棒高矮排序。

2、讨论:请个别幼儿把排好的玩具拿到讲台来,这是什么玩具?数数有几个?教师指其中一个问,说说比这个玩具高的有哪些?比它矮的有哪些玩具?

五、户外活动

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

“今天我们学会了怎么样比高矮,现在我们从矮到高排着队,到外面找一找,有什么东西可以比高矮。”

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比较高矮;学会运用高高的、矮矮的、比较高、比较矮、最高、最矮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12.比一比课例反思 篇十二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运动水平,提高幼儿的肌体协调能力。

2、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竞争的意识,并能遵守游戏规则。

3、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4、促进幼儿手脚和全身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活动准备:

一些小型的篮球架和小篮球(幼儿分成几组,数量就为几)。

活动过程:

1、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

2、每一小组都排成一列,站在统一的起跑线后。

3、排头小朋友跑到篮球架处(距离幼儿队伍10"15米),然后跳起来投篮。

4、要求捡起投进篮筐的球,抱着球跑回出发地,把球交给后面的幼儿。

5、第二名幼儿接到球后,重复第一名幼儿的动作。

6、以此类推,直至排尾幼儿抱着球回到队伍中,才算结束任务。

7、比较哪组幼儿投进的最多则赢得比赛。

注意事项:

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幼儿的安全,特别是队伍中幼儿会出现推搡的动作,尤其要当心。应多做提醒!

教学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但是对于小班来说,既要让他们记住活动内容又要保证安全还要活动的井井有条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始终都以语言来提示幼儿注意安全。

13.《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 篇十三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1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跟小燕子和燕子妈妈打招呼。这节课,同学们要要去看看小燕子到底有哪些发现。不过,我们先要跟“生字宝宝”打声招呼。大家还记得它们吗?(出示课件)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自由小声朗读一遍课文,说说小燕子有哪些发现?

2、“小燕子”(学生)向“燕子妈妈”(老师)汇报到“菜园里”(课文)发现了什么?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冬瓜 躺 大 绿 细毛

茄子 挂 小 紫 小刺

3、指导朗读小燕子说的话,读出高兴得语气。

“妈妈,妈妈,冬瓜是大的,茄子是小的。”

“妈妈,妈妈,冬瓜是青的,茄子是紫的。”

“妈妈,妈妈,我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4、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小燕子每次会有不同的发现

5、出示冬瓜和茄子的实物,引导学生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掂量轻重,切开来闻闻、尝尝等)

6、观察事物的方法有很多,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用(师指眼、耳鼻口等部位,让学生总结)

(三)拓展延伸

老师总结:这节课大家学得很认真,每一位同学都像是聪明伶俐的小燕子。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也学学小燕子,去观察一下黄瓜和辣椒有什么不一样,可以把它们不同的地方画下来,也可以写下来,告诉你的家人和同学。

2、完成课后“说说读读”

板书设计: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冬瓜 茄子

第一次 大 小

第二次 青 紫

第三次 皮上有细毛 柄上有小刺

教学反思:

一、这一节课,孩子们始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高采烈地读,认真地观察,积极地表达,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语文课,才是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课,而有了孩子们的喜爱就意味着获得了成功的一半。教学这篇课文,我并没有遵循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读读找找画画,小燕子去菜园看了几次?每次都看到了什么?而是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童话故事,好玩好动的性格特点,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老师就是燕子妈妈,大家都是可爱的小燕子,想要演好小燕子,就必须认真读好课文,学生觉得新鲜有趣,在角色的扮演中读课文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当他们当“小燕子”来回答妈妈的话时,又是那么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读文后的收获。

二、面对低年级学生,又该如何让他们初步体会课文中角色的情感,并用朗读来表现出来呢?如果只是在老师的指令之下被动地读书,又怎么能读出情感?我通过巧妙地引导发现,用燕子妈妈的口气引导他们感受小燕子发现了许多不同后,心情非常高兴,从而让他们自己体会到应该怎么来读小燕子的话。

三、在教学中,我注重生活体验,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冬瓜与茄子切开让学生观察,使他们懂得,观察事物不但可以看,还可以摸,可以闻,可以尝。同时注意对教材的拓和延伸,让学生回家去观察黄瓜与辣椒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在课堂上学,在生活中去巩固所学的知识,去关注生活,将学生从课内引向了课外。相信通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课文的学习,认真观察事物的这一道理和观察事物的方法已经深深地、鲜活地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2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改变了一般一年级的教学思路。没有一开始就着手识字,而是先让学生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拼音,不理解的词可以问同学、可以问老师。

我逐个自然段检查课文朗读是否通顺、流利、有感情,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学生都很踊跃,大家都读不好的地方,老师范读,直到整篇课文大家都读得较为通顺了,才结束阅读,到此为止用了一堂课的时间。

第二节课,我出示问题让学生在读课文,并在课文中找的问题的答案,比如:小燕子几次飞去菜园观察?

每次观察到的茄子和冬瓜有什么不同?

小燕子用什么方法观察的?

等等问题,而且问题逐步加深难度,孩子们读得很来劲,这种带问题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效果很好,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课文内容都处理完了,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本课的生字,去读,去理解,就简单多了。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3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人教版第一册的一篇课文。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做了精心地准备。但在正式讲课时,学生的节外生枝却打乱了我的阵脚。不过,也正是这些“意外”给我留下了难忘的经历。

课堂上,每个教学环节正如我预料的那样顺利地进行着。这时,我班的“智多星”钱亦初高高举手了。我想:他的发言肯定精彩,说不定会锦上添花。谁知他站起来说道:“老师,我可以问个问题吗?”这可不是我预设的教学环节呀,怎么办?让不让他问。让他问,他会问什么?万一……可不让他问,会挫伤他的积极性。况且,鼓励学生质疑、解疑不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吗?

我犹豫一下后,微笑着说:“当然可以。”“老师,我知道冬瓜和茄子还有很多不同,燕子妈妈怎么不让小燕子再去观察得仔细一点,为什么只让它去看了三次就笑了,就满意啦?”这个小机灵鬼,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还有了自己的看法。这是个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呀!得抓住这个教育契机,我引导到:“孩子们,你们知道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

──“小燕子学会观察了,燕子妈妈高兴地笑了!”

──“小燕子进步了,燕子妈妈才笑的。”

──“小燕子看得一次比一次仔细,燕子妈妈就笑了。”

孩子们小手高举,看来课文内容已经学得不错了。我话锋一转:“刚才亦初问得好,冬瓜和茄子还有很多不一样呢,燕子妈妈笑着鼓励了小燕子,她又会怎么对小燕子说呢?小燕子又会怎么做呢?让我们也来当当小作者,编编《一次比一次进步·续集》,好吗?你们先和小伙伴们讨论一下吧。”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在位子上议论开啦。看得出来,这是他们喜欢的话题,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讨论,很热烈。不一会儿,小手如林。

“老师,我先来。”是钱亦初,“燕子妈妈会说‘孩子,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妈妈很高兴。可是,你再去菜园里看看,它们还有什么不一样?你要想办法看得更仔细哟?’”他学着燕子妈妈的语气像模像样地说着,俨然就是“燕子妈妈”了。

“我来,我来!”孩子们很喜欢他们的“燕子妈妈”,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争先恐后地叫着。

──“妈妈,我摸到了冬瓜的皮有些粗糙,茄子的皮很光滑。”

──“妈妈,妈妈,我看到了冬瓜和茄子生长的地方也不一样。”

──“妈妈,妈妈,我尝到了冬瓜和茄子的味道不一样。”

──“妈妈,我问到了,冬瓜和茄子里面也不一样……”

──“妈妈,妈妈,我去试过了,冬瓜是重的,茄子是轻的。”

……

一只只“小燕子”欢快地叫着,议论着,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钱亦初的问题也迎刃而解,我这才暗暗松了口气。可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却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争先恐后地问:“冬瓜为什么是青的?茄子为什么是紫的?”“燕子妈妈为什么让小燕子去三次,这样飞来飞去多麻烦,它为什么不教小燕子方法,让它一次就观察好呢?”“小燕子这样飞来飞去多辛苦呀,燕子妈妈真的爱小燕子吗?”……

看到孩子们因自己会发现问题而欣喜的笑脸、发亮的眼神和期待的目光,我怎么还能按预定的环节进行教学呢?尽管后面的一些环节正是我精心预设的精彩所在。于是,我毅然放弃了预定的教学设计,顺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针对课文发表意见,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解决问题。由于得到了老师的鼓励、支持和信任,学生有了自主的权利,他们显得异常兴奋,思路也特别开阔。

【课后反思】

这堂课也许没有我原先预设的那么“精彩”和“完美”,但它是真实的,它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发展。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呼声。可扪心自问:我们每个老师都做到了吗?在我们的课堂上还是有很多老师怕听到学生说“不”,怕学生在课堂上节外生枝。平时,很多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课堂不再在教师“胸有成竹”的调控之下进行,学生们想提什么问题,会提什么问题,他们的问题老师解决不了怎么办?因此,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学生走。

可今天课堂上的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教学的轻松,我很庆幸没有掐断这一根根激起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导火索。是呀,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能听到学生的声音。有问题才证明在思考,有讨论才证明在探究。教师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去探索他们的思维方式,把学生看成是鲜活的个体,把课堂看成是学生成长的经历,真正理解学生,为他们构建起无过错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得到理解、尊重和信任,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我这样去做了,同时,又产生了新的困惑,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孩子,提的问题五花八门,然而,这就是学生喜欢的,想要探讨的问题,感兴趣的话题,所以提问积极性高涨,思维火花不断闪现。我想,对于这样一种质疑的积极性,对于这样一种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我们要保护,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但如果要解决这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那么我们的语文课无疑成了语文课,科学课、思想品德课……的“大拼盘”,似乎失去了语文课的意义,语文课中的教学目标自然不会全部落实。面对着这种矛盾,我常常困惑着。在语文课堂中,要不要教学生学会提问?要不要帮学生梳理问题?学生提的问题与语文知识无关要不要都给予明确的答复?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得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我想,如果学生的问题是老师引导出来的,这些问题是学生真正感兴趣,想要了解的吗?这样的问题有什么意义?难怪我们的很多学生到了高年级越来越不会提问。在这样的“引导”中,他们慢慢地学会和懂得揣摩老师的想法,提问也常常正中老师的下怀,可却越来越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创见。 我们教师不能为学生创设、提供主动提问的条件,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主动提问,都成为阻碍学生问题意识发展的不利因素。

罗杰斯认为,产生创造性创见的外部条件是自由和和安全。当我们放开孩子的手脚让他们自由地问时,他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古怪,非常幼稚,甚至是极度荒诞时,如果老师委婉地告诉他,你想的问题没有意义,创新活动就难以进行下去。与其妄下断言,不如延时评价。有时,怪念头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才会开出智慧之花。

我们的语文课堂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提高学生发现文本和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敏感度。真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提真问题,真帮学生解决问题,这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问题从学生中来,是学生关心的,是他们自己提出的,这样的问题有吸引力,有挑战性。哪怕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教学显得不是那么流畅、精美,哪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因为不会而“卡脖”了,也应该在所不惜。

愿我们的课堂能真正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声音,愿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来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4

今天上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上完之后和学姐做了一个交流,感觉迸出了一些新的想法,赶紧记录下来。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则有趣的童话故事,通过小燕子三次观察菜园中冬瓜和茄子的区别来告诉孩子观察要认真,做事要仔细的道理。

我原本的上法是按步就班型的。从课文的第一段一直下来,让孩子在读上感悟,在读中感受小燕子的观察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样的上法,孩子进入文本比较慢,也是老师牵着孩子一步步走进文本。没有把文本的情趣充分挖掘出来。

而项老师的上法就充满情趣多了。她先让孩子自己读课文,直到读熟,然后分小组朗读课文,检查了一下朗读情况。接着,她问孩子课文的内容都记住了没有,孩子各个都表现地比较兴奋,都说会了。于是,让孩子把书背面朝上,考一考孩子。考的过程就是对课文内容理解学习的一个过程。小燕子一共去了几次菜园?每一次分别观察到了什么?第一次,观察到冬瓜大,茄子小;第二次观察到冬瓜绿,茄子紫;第三次观察到冬瓜皮上有细毛,茄子柄上有小刺。然后分别板书:

冬瓜 茄子

第一次 大 小

第二次 绿 紫

第三次 皮上有细毛 柄上有小刺

我想,让孩子在读熟文本以后,脱离文本进行问答,给了学生内化的时间和复述课文主要内容的机会。这样的方法比从第一段学到第二段的效果要好很多。在这样的环节之后再回到文本中,让学生找出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话,再进行对话朗读训练。这样课文上起来比较简单,又充满童趣。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5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认真”乃做人做事基本的能力和品质。如果一个人干什么都总是马马虎虎,那么必将一事无成。

二 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的良好品质,课文的内容生动有趣,用故事的形式告诉学生深刻的道理,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还安排了关于识字,写字,句式练习等基础知识的学习。

三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本课的课文及生字、规范正确的书写本课的生字。

四 教与学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篇童话故事,名字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请同学们翻书,看谁先找到。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吧。一边听一边用手指着书。认真听,仔细看。播放朗读录音,学生专心听故事看书。(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读习惯)。

师:喜欢这个故事吧,你们能不能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生:圈出来,看生字表上的注音,也可以查字表。

生:可以问老师,问同学。

生:还要把这个字多读几遍。

师:好!大家互相帮助,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我们刚才说的这些办法来解决。同时,给每一段标上序号。

(学生读书积极主动,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个别精力不集中的同学。大多数学生读过两遍后,教师叫停,总结表扬学生读书认真、仔细。)

师:课文共有几段?

生:共有八段。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找四名同学每人读两段课文。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认真听,并用手指着字,读到哪儿,指到哪儿。

学生开始读,遇到读不顺的地方,教师学生一起帮忙,顺利读完。

教师小结,并总结学生读书认真,听讲认真。

(三) 精读课文,理解课文。

师:大家一起读课文好吗?已经会读的同学,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来读,还不太会读的同学,只要用手指着,把每个字读对就可以了。

学生一起读,出现困难,让学生把这一句连读两遍,课文读完后,教师再小结,表扬学生学习认真、仔细。

师:再自己读读课文,读熟的同学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法。读得还不熟的同学,只要能继续练习把课文读会就可以。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读书要求,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身心愉快地投入到读书中。)

学生认真读完书。

教师小结后,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读书收获。

生:我知道了,小燕子认真观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教师板书‘认真’两字。及时总结每个学生的发言,表扬学生读书认真,肯定学生的回答。)

师: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课文中的词语不知道大家认得怎么样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你们可以读读试试。

出示词语卡片,学生齐读,然后了几组同学“开火车读”,其他的学生跟读。

师:大多数同学能认出这些词语。那么,把课文中的字拿出来,你能读出来吗? 请小组长帮助老师一起来检查一下大家认字的情况。小组长用每个同学的生字卡片来检查认字情况。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再告诉他怎样读。然后我们来汇报各小组的检查情况。

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巡回,了解各小组的情况,及时提醒个别贪玩的学生投入学习。各组检查完后,各小组组长汇报坚持检查情况,包括汇报他自己的认字情况。教师肯定小组长工作认真负责。

师:我们已经会读这些字的同学,能不能帮助你们组中那些还不会读的同学把这些字都读会?怎么教?

学生开始学习。

教师继续巡回检查,了解学习情况,组织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

小组长说说自己小组中有哪些同学进步了。

教师用卡片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会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师:同学们学习很努力,老师很高兴。我想和大家一起读读课文,好吗?

老师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二四六段女生读,三五七段男生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你们同桌分段读好吗?男生读一三五七单数段,女生读二四六八双数段。读完以后,说说谁读得好。

学生开始练读,读完后,教师让学生说说同学读得哪些地方好,学生积极说出同学朗读的长处。

(认完生字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再次尽情朗读,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

师:课文读完了,我们知道小燕子认真观察,知道了冬瓜和茄子有许多不同。我们也把自己准备好的西红柿和黄瓜拿出来看看,仔细观察他们有什么不同?

师:现在你们有什么想法想说一说吗?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观察到的和忽略了的地方。

(四)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说明大家确实认真读书了,能把书读明白。以后希望你们做事情也能像小燕子一样认真。

五 作业设置:

把《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个童话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听。

六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完以后,反思一下,我觉得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美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几个层层深入的环节,从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同时在最后一个摸黄瓜和西红柿的环节,通过亲身实践,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认真”二字。在进行识字游戏这一环节中学生互教互学,对生字有了初步的感知,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受到了如何正确对待朋友的熏陶,师生感情融洽。

不足之处在于:朗读的办法由教师决定,这又限制了学生的喜好。

改进措施:朗读的方法应当继续放手给学生,由学生自己选择读书的方法,这样会更加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朗读的愿望。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6

课改的大潮汹涌澎湃。 沐浴课改的阳光,我们的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以往有所不同。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更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科的整合;注重联系生活调动生活体验等等。作为新课改浪潮下的一名小学老师,我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的教学中,为实践这些课改的新理念做了一些的努力。

片断一: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之后)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生字,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拿出燕子妈妈的头饰)我是燕子妈妈,你们都是“小燕子”。

(学生觉得很有趣,都哈哈笑了起来,有的还展开双臂,扑起“翅膀”来。)

师:孩子们,请你们赶快飞到菜园里,把你的发现告诉“妈妈”吧!可以一个人练读,也可以几只小燕子一起讨论讨论。

(生兴奋地、热烈地边读边找有关的句子)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读给妈妈听?

生1:妈妈,妈妈,冬瓜是大的,茄子是小的。

生2:妈妈,妈妈,冬瓜是青的,茄子是紫的。

生3:(抢着读)妈妈,妈妈,我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师:哎呀,我的小燕子们可真聪明呀!你们发现了冬瓜和茄子这么多不同的地方,心里高兴吗?

生:当然高兴啦!

师:(故意皱眉)那我怎么没听出来呀??

生:(歪着头,眨着眼想了一会儿)我知道了!我们应该要读得很高兴才行呀!

师:(笑着点头)那你们就试着用兴奋、高兴的语气读一读吧!

(生练读后,用多种方法读)

片断二:

师:小燕子们,为什么你们第一次、第二次都没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第三次却发现了呢?

生1:这次我看得特别认真。

生2:因为我一次比一次看得认真呀。

生3:(调皮地)这一次我还用手摸了,才知道有小刺,粗粗的。

师:你们真是妈妈的好孩子,不但会用眼睛看,还知道用手摸。真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呀!

师:(出示实物冬瓜和茄子)你们知道它们还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摇头,有的在小声议论,有的在思考)

师:让我们一起切开冬瓜和茄子,你们可以看一看,可以闻一闻,也可以捏一捏,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生1:(兴奋地)老师,我看到了!冬瓜里面的的籽是扁扁,白白的,茄子的籽很小很小,比芝麻还要小!

生2:(高高地举起了手)我闻到它们的气味不一样。

生3:(迫不及待地补充)吃起来也不一样啊!

生4:我用手摸的,冬瓜硬硬的,里面滑滑的,茄子是软的。

生5:我把冬瓜和茄子拿起来,发现冬瓜比较重,茄子比较轻呀!

生:…….

师:(开心地笑了)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啊,我真佩服你们!

看来我们观察事物的方法有很多,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用(师指眼、耳鼻口等部位,让学生总结)

师:这节课大家学得很认真,每一位同学都像是聪明伶俐的小燕子。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也学学小燕子,去观察一下西红柿和萝卜有什么不一样,可以把它们不同的地方画下来,也可以写下来,告诉你的家人和同学。

反思与研究

这一节课,孩子们始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高采列地读,认真地观察,积极地表达,下课铃响以后,还有很多孩子嚷嚷着:“老师,我还有发现!”他们的高涨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语文课,才是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课,而有了孩子们的喜爱就意味着获得了成功的一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有利条件,更好地去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我并没有遵循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读读找找,小燕子去菜园看了几次?每次都看到了什么?而是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童话故事,好玩好动的性格特点,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老师就是燕子妈妈,大家都是可爱的小燕子,想要演好小燕子,就必须认真读好课文,学生觉得新鲜有趣,在角色的扮演中读课文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当他们当“小燕子”来回答妈妈的话时,又是那么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读文后的收获。

面对低年级学生,又该如何让他们初步体会课文中角色的情感,并用朗读来表现出来呢?如果只是在老师的指令之下被动地读书,又怎么能读出情感?我通过巧妙地引导发现,用燕子妈妈的口气引导他们感受小燕子发现了许多不同后,心情非常高兴,从而让他们自己体会到应该怎么来读小燕子的话。

在教学中,我注重生活体验,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冬瓜与茄子切开让学生观察,使他们懂得,观察事物不但可以看,还可以摸,可以闻,可以尝。提供给学生学习和发现的平台。同时注意对教材的开发、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家去观察西红柿与萝卜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在课堂上学,在生活中去巩固所学的知识,去关注生活,将学生从课内引向了课外。上第二课时的时候,很多学生带来了他们对萝卜和西红柿不同之处的认识,个个兴高采烈地要求展示,有的画,有的说,兴趣盎然,相信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课文的学习,认真观察事物的这一道理和观察事物的方法已经深深地、鲜活地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再不是老师强迫灌输,一遍又一遍地口头复述所带来的书面印象了。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7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篇颇具寓意的童话故事。趣味性强,在主人公小燕子和燕子妈妈之间有丰富的对话。故事由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到菜园去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展开,小燕子去看了三次,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它观察得一次比一次认真仔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告诉我们: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一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把握住了课文的重难点,以读为本,坚持读中感知,读中品悟。至始至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一、生动活泼

妙趣横生

根据儿童爱玩爱动的特点,教学一开始就飞来一个受大家欢迎的小燕子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而且小燕子在课堂中不断出现,让孩子们把它当作是我们的学习伙伴。课中穿插活动,用孩子们喜欢的旋律唱老师自编的儿歌,不仅使孩子们乐在其中,同时也巧妙地起到了过渡作用。至始至终,整个课堂都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二、民主和谐

师生互动

老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开了学生的手脚,比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巧妙的扮作燕子妈妈,学生也扮作小燕子。边演、边学、边思考。启发学生如何去观察,用亲切的话语及时地鼓励他们,在课堂上不断掀起一个个高潮。也只有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课堂上才有接连不断的意外惊喜出现。由此看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给他们施展个性的机会,学生就会成为课堂上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三、情境体验

读中感悟

本课妙就妙在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境氛围。让学生溶入角色,变作可爱的小燕子边唱边飞到菜园里去观察。这样学生的读会更加的主动、积极,一次比一次高兴的感情。在不断的演练中,不仅很巧妙训练了学生地朗读,读得声情并茂,还煅炼了他们口语交际能力。

四、亲身实践

拓展思维

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需求下,老师把冬瓜和茄子带到课堂当中。通过启发、点拔、讨论、演练,学生带来的惊喜不断。去观察、结果有的学习小燕子用身体去触摸知道冬瓜皮硬,茄子软;有的根据平时的经验知道冬瓜里有小籽,而茄子没有籽;有的又看到冬瓜花是黄的,茄子花是紫的,冬瓜躺在地上,而茄子挂在枝上;还有的展开丰富的想象觉得冬瓜像一个胖娃娃,茄子像一条小虫

多么可爱的一群小燕子,他们已经学会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并且还能展开奇妙的想像。实践让他们学到了新的知识。

五、形象板书

别具一格

本课板书不仅简洁明白,而且非常形象,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首先,老师用纸做成可爱的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然后在和学生共同总结的情况下用简笔画完成: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拓展练习部分,学生独立观察后,只在小组内交流了自己看到了什么,并没有讨论一下是怎样观察到的。如果能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将会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观察的方法。在最后的总结全文时,略显仓促,师的结语不够精彩。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8

这节课,在讲《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课文之前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思考,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到菜园去了几次,小燕子回来后都分别看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对妈妈说的?”

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立刻行动起来。我呢!也像往常一样,在同学们之间,来回巡视着,观察着,想看看同学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开始孩子们都认真的.读着课文,可是读完一遍课文后,有的同学却拿出文具当玩具玩了起来;而有的同学东瞧瞧,西看看,不知道在干什么好;还有的同学干脆就和同学聊起天来,根本没有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看着同学们的表现,我不免有些生气,心想:这些孩子们不好好读文,怎么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呢?正在这时,我忽然看见吴兆盟同学在书上画着什么。看到此情景,我心里更生气了,心想:“不认真读书,还在书上画小人儿。我边想边怒气冲冲的走到他身旁,想以他为典型,好好批评批评全班学生。而当我来到他的身边,却发现我错了。只见他一手扶着书,一手拿着铅笔正在把课文中描写的这样的句子画上了横线:“小燕子飞去了;小燕子又飞去了;小燕子又一次飞去了”等三条横线,看到他画的句子,我欣喜的想:这不正是我所要的问题的答案吗?

想到这儿,我立刻抚摸着孩子的头,轻声的问:“孩子,你画的是什么呀?”“老师,我把您刚才提出的问题的答案,画了下来,一会儿回答问题时,我就知道怎么回答了。”“你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说完我立刻拿起吴兆盟的书,回到了讲台前,把他画上横线的句子,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给大家看,并对同学们说:“瞧,吴兆盟同学多会学习、多会思考问题呀!他知道在一边读书时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还能在书上找出答案,并把它画了下来。快来为他会学习、会思考问题的这种做法,鼓鼓掌,希望同学们都来向他学习。”听了老师的话,孩子们不由自主的把头转向吴兆盟,用羡慕的目光望着他,并向他竖起大拇指。看着孩子们的表情,我接着又说:“老师相信你们,也能真正做到边读课文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把老师提的问题的答案用铅笔在书上画下来,因为老师提出的问题的答案都在书上呢,只要你是个有心的孩子,一定也能找出问题的答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话,再次向吴兆盟同学投去了敬佩的目光。接下来的学习,老师在提出问题时,同学们都会认认真真的一行一行、一句一句的读着,并真的在书上边找着边画着答案。此时看到同学们认真学习的情境,我会心的笑了。

通过吴兆盟同学这个小小的举动使我认识到两点:一是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以往我们总觉得教给学生边读书边在书上圈圈点点,寻找答案,那是高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学习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根本做不到这一点,或者说不需要低年级老师去培养,去训练。而吴兆盟同学的这种学习表现却使我扭转了这个错误的想法。记得新课程倡导下的学生观写到: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它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熟练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就说明只要我们教师能够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大胆的、有意识的开展教学活动,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并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去培养去训练,相信学生确实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能的,学生也一定能获得应有的学习方法。

二是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培养者,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记得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也就是说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师为了不教。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他就会主动的去探索、去发现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以及提出的新问题,这不正是一种创新性学习吗?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9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片童话故事。小燕子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它观察得一次比一次认真,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这篇童话将“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这篇文章浅显易懂,在这节课中,我首先用仔细、和高兴两个词分别说一句话,其中用仔细这个词说话时,学生们说的不算太好,今后应再加强说话方面的练习。动词运用的练习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导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找不同的游戏,学生们观察的很仔细,逐个找出了两幅图的不同点,教学反思《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顺势我说:“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你们知道吗,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小燕子也很善于观察。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小燕子是如何善于观察的。”顺利导入新课。

我将本课的重点放在课文的朗读上,这篇文章主要是分角色朗读,我运用了几种朗读方法,让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我制作的两个小燕子的头饰,让同学们戴着头饰上台表演。在这个环节,学生们表演的情况不是很好,也许是紧张、害怕的缘故。今后,要多多鼓励他们,充分培养他们的勇气和自信心。

这个班的孩子有些多动,注意力不太集中,我在这节课上强调纪律的次数稍嫌多了些。老师们给的建议是可换种说法,多用些鼓励性的语言激励他们。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10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笔者曾撰文论述中国当代小语名师那极富激励性的课堂教学语言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个性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作用。如今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上,许许多多的小学语文教师也正运用着极富激励性的语言来激励、唤醒、鼓舞我们的学生。

教学一年级上册第15课《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时,由于课文篇幅一下子比前面的课文长了许多。一部分学生在读通课文时遇到了困难。是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用上恰如其分、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在指名读时,一位学生第一遍读成:“你到菜园,去看看冬瓜茄子有什么不一样?”有两个地方读错了。老师说:“别着急,看仔细,请再读一遍。”第二次,学生读成:“你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老师说:“真棒,有一个地方改过来了,再看仔细,老师相信还有一个地方你也能改过来。”学生第三次读,一个字也没有读错。此时,全班同学都情不自禁地为他鼓起掌来。老师说:“你真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相信此时此刻,这个场景,这句与课题密切联系的鼓励语,将铭刻在这位学生的心中,也会伴随着全班同学共同成长。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11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篇童话故事。小燕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它观察的一次比一次认真细仔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这篇童话将“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这篇文章浅显易懂,我指导学生用读一读,标一标,圈一圈,画一画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隐含的道理。分角色朗读更是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找出小燕子的三次发现后,我对同学们说:“小燕子经过三次仔细观察,发现了冬瓜与茄子的不同点。老师相信你们比小燕子更认真、更仔细。请仔细观察,你还发现冬瓜与茄子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同学们的发现出乎我的意料啊,大家纷纷说:“冬瓜的花是黄的,茄子的花是紫的”“冬瓜的叶子象手掌,茄子的叶子比较长”“在吃冬瓜的时候要把里面的瓤取出来,而茄子可以整个吃”。这节课大家学得很认真,每一位同学都像是聪明伶俐的小燕子。孩子们始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高采列地读,认真地观察,积极地表达,下课铃响以后,还有很多孩子嚷嚷着:“老师,我还有发现!”他们的高涨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语文课,才是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课,而有了孩子们的喜爱就意味着获得了成功的一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有利条件,更好地去激发他们的兴趣。”

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童话故事,好玩好动的性格特点,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我们师生乘坐“聪明一号列车”去燕子家做客,观看燕子妈妈考小燕子,这样同学们就必须认真读好课文,学生觉得新鲜有趣。

但是,我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比如:识字这一环节处理的比较零乱,没能突出重点;学生讨论秩序较乱,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等等。

总之,课改的大潮汹涌澎湃。沐浴课改的阳光,我们的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以往有所不同。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更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科的整合;注重联系生活调动生活体验等等。作为新课改浪潮下的一名小学老师,我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为更好的适应新课改而努力奋斗。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12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篇童话故事。小燕子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它观察得一次比一次认真仔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这篇童话将“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教学这篇课文我抓住低一年级学生喜欢童话故事,好玩好动的性格特点,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努力使课堂贴近生活,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同时,我更多采取鼓励的方式,尤其是那些平时不太多发言的孩子,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也来展示自己。在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也注意到讲评结合。这一节课,孩子们表现得很不错,而且认真地观察,积极地表达,他们的高涨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语文课,才是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课。 但是,我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首先是教学过程中在进度的把握上显得有些着急,学生紧张起来的时候我应该慢下来,才能更好的掌控好课堂氛围。其次是识字教学环节设计应由易到难,分好层次,才能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以后还要多注意语言的精准,声调的起伏,评价语也要具体、详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学习,不断改进,突出重点,做到得义得言,根据生情不断发展和变化,真正教出语文味来,使课堂教学更加优化。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13

课程改革的春风给原本机械、沉闷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下,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在短短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下面举个给我印象较深的例子:

在《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集体交流了小燕子三次去菜园观察发现冬瓜和茄子的三个不同之处,教案中接下来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突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冬瓜和茄子还有不同的地方。一时,下面就有另外几位小朋友响应。说实话,我在备课时没有往这方面想过,十分惊喜学生的发现。于是,我鼓励小朋友们大胆地说,他们兴致勃勃地说出了许许多多课文中没有介绍到的知识,如:冬瓜的花是淡黄色的,茄子的花是紫色的;冬瓜的叶子像手掌、大大的,茄子的叶子椭圆形、小小的;冬瓜有细细弯弯的藤,而茄子没有;冬瓜的皮硬硬的,茄子的皮软一些,而且很光滑我听了兴奋地说:你们说的这些不同之处小燕子还没来得及发现呢,如果燕子妈妈再让小燕子去观察、实践,它也一定能发现的。我就让学生小组讨论,可以仿照文中的对话续编童话故事,喜欢表演的小朋友可以分角色演一演。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小组巧妙地帮扶。后来汇报时,学生说得津津有味,表演得活灵活现。虽然后面的教学任务无法按预定课时完成,但这种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了目标预定的要求,活跃了学生思维,锻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创造想象力,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反思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我大多是按照备课时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往往被动地在老师预定的范围内活动,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如今,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学,更应该根据学生的现实表现来及时调整教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定教,从而发展性地完成教学。课堂上,教师不应拘泥于备课时设计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需要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师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不同体验、不同思考决不能漠然视之,要用相应的对策,创设良好的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14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小燕子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它观察得一次比一次认真仔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这篇童话将“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教学这篇课文,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童话故事,好玩好动的性格特点,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老师就是燕子妈妈,大家都是可爱的小燕子,想要演好小燕子,就必须认真读好课文。学生觉得新鲜有趣,在角色的扮演中读课文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当他们当“小燕子”来回答妈妈的话时,又是那么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读文后的收获。一年级的学生该如何让他们初步体会课文中角色的情感,并用朗读来表现出来呢?如果只是在老师的指令之下被动地读书,又怎么能读出情感?我通过巧妙地引导发现,用燕子妈妈的口气引导他们感受小燕子发现了许多不同后,心情非常高兴,从而让他们自己体会到应该怎么来读小燕子的话。

这一节课,孩子们始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高采列地读,认真地观察,积极地表达,下课铃响以后,还有很多孩子嚷嚷着:“老师,我还有发现!”他们的高涨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语文课,才是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课,而有了孩子们的喜爱就意味着获得了成功的一半。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生活体验,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冬瓜与茄子切开让学生观察,使他们懂得,观察事物不但可以看,还可以摸,可以闻,可以尝。提供给学生学习和发现的平台。同时注意对教材的开发、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家去观察两种水果或蔬菜的不同之处,学生在课堂上学,在生活中去巩固所学的知识,去关注生活,将学生从课内引向了课外。上第二课时的时候,很多学生带来了他们对两种水果或蔬菜的不同之处的认识,个个兴高采烈地要求展示,有的画,有的说,兴趣盎然。相信通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课文的学习,认真观察事物的这一道理和观察事物的方法已经深深地、鲜活地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再不是老师强迫灌输,一遍又一遍地口头复述所带来的书面印象了。

但是,我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首先是教学过程中在进度的把握上显得有些着急,学生紧张起来的时候我应该慢下来,才能更好的掌控好课堂氛围。其次是识字教学环节设计应由易到难,分好层次,才能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以后还要多注意语言的精准,声调的起伏,评价语也要具体、详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改进,真正教出语文味来,使课堂教学更加优化。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15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篇童话。小燕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它观察的一次比一次认真仔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这篇童话将“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上完这一课,我的感悟很多,我想,对词语的理解很多时候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对文章一些内涵的把握有时也不必说的那么明确,很多时候,我就和孩子一起,在词,词组成的句子,句子组成的段落、文章中,用心去体会,在会心的微笑中,领悟一份感动,一份无须言明的理解。这篇文章浅显易懂,我指导学生用“读一读,标一标,圈一圈,画一画”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隐含的道理。同学们用了自己喜欢的符号来标、圈、画,学习兴趣异常高涨。

分角色朗读更是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教学中,没有过多的讲解,运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就那样引着孩子美美地读着,读“妈妈,妈妈,冬瓜大,茄子小!”,读得很高兴,仿佛自己就是一只成功的小燕子快乐地飞到妈妈的面前;读妈妈的话时,孩子们又那么亲切,俨然就成了一个个慈祥的妈妈。就这样轻轻地读,柔柔地读,读出无限的欢乐,无限的爱意……

上一篇:银行成立周年庆祝福语下一篇:pmc部门的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