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黄蓓佳

2024-08-28

走进黄蓓佳(共3篇)

1.走进黄蓓佳 篇一

诗歌《我希望》摘自黄蓓佳的小说《请和我同行》,系作者的同学孙霄兵所作。1980年读到时,正上高中,当时读起来虽有些朦胧,却使人倍感清新,“苦”中品出一丝幽幽的“甜”来。确实给我带来了丝丝的畅意,从而伴随我走过了卅年的风风雨雨,激励我度过了无数的坎坎坷坷。当时能背诵下来就是两篇文章,一个是散文《岳阳楼记》,再个就是诗歌《我希望》;70年代有《少女日记》、《梅花党》、《第二次握手》手抄本在民间悄然盛行,80年代我只手抄了这两部风马牛不相及的作品。

诗歌《我希望》叛逆的个性、大胆地想象力,当时有些忌讳的死亡、坟场之类的语言让我感到作者的无畏和坦荡,诗的风格如莲花般的清香,露水般的`纯净,这属于黄蓓佳的一片天,刻下了我几十年的烙印。今天读来感觉依然那么有张力、有激情、有股豪气。

在商品经济年代的如今,“不要什么月圆花好,不要什么笛短箫长,要穷,穷得像茶”会遭到很多女孩的鄙视;“我们一样,就敢暗夜里,徘徊白色的坟场,去倾听鸱鸮的惨笑”恐怕也寥寥无几了,与你能共享收获和幸福,不能分担曲折和逆境带来的不愉快,更不能“我们一样,就敢挽起朝晖,踩着鲜花,走向死亡”。

《我希望》

我希望

人们常问我,应该找什么样的伴侣呢?我说——

我希望她和我一样,

胸中有血,心头有伤。

不要什么月圆花好,

不要什么笛短箫长。

要穷,穷得像茶,

苦中一缕清香。

要傲,傲得像兰,

高挂一脸秋霜。

我们一样,就敢暗夜里,

徘徊白色的坟场,

去倾听鸱鸮的惨笑,

追逐那飘移的荧光。

我们一样,就敢在森林里,

打下通往前程的标桩。

那管枯枝上,猿伸长臂,

何惧石丛里蛇吐绿芒。

我们一样,就敢随着大鲸,

划起一叶咿哑的扁舟,

去探索那遥远的海港,

任凭风如丧钟,雾似飞网。

我们一样,就敢在泥沼里,

种下松籽,让它成梁,

我们一样,就敢挽起朝晖,

踩着鲜花,走向死亡。

虽然我只是一粒芝麻,

被风吹离了茎的故乡。

远别云雀婉啭的歌喉,

远别玫瑰迷人的芬芳。

我坚信也有另一颗芝麻,

躺在风风雨雨的大地上。

我们虽未相识,但我们终极乐观,

因为我们欣赏的是同一轮太阳。

就这样,在遮天的星群里,

去寻找那粒闪烁的微光。

就这样,在蔽日的密林里,

去辨认那片模糊的叶掌。

黄蓓佳,1955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县。曾就读于黄桥中学。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4年,曾借调到《雨花》杂志社工作。17岁就踏入文学之门的黄蓓佳,从1973年在上海《朝霞》丛刊发表处女作《补考》起,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毕业被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做专业作家。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

1972年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并发表处女作《补考》。以后陆续在《钟山》《文汇月刊》《上海文学》《安徽文学》《收获》等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儿童文学作品。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夜夜狂欢》《玫瑰房间》、《派克式左轮》、《新乱世佳人》等等。出版《黄蓓佳文集》等小说集、长篇小说、散文随笔集、儿童文学作品20余部。其中儿童长篇小说《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分别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冰心图书奖等奖项。发表长、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儿童文学、电影电视剧本500余万字。作品曾在台湾出版,并被翻译成日、俄、英、德等文字。

黄蓓佳的小说《心声》,写一位与万卡有着相似命运的小男孩,要求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万卡》,遭到老师拒绝,通过故事揭示了社会生活和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小说以其深沉的思想内涵,凄楚的人物形象,纤丽的情节叙述和令人伤感的语言表达,感染着读者。小说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被选入《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儿童文学集》。

2.走进黄蓓佳 篇二

黄蓓佳是当代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家, 她一直游走于成人文学和儿童文学两个天地, 但并不匆忙。她不仅善于揭示人类生活的本质和时代心性, 也在不动声色之中致力于表现儿童世界的真与善, 在喧嚣之中建构一片宁静的心灵净土, 温暖人心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黄蓓佳十七岁就开始发表作品, 较早的代表性作品是《小船, 小船》, 在江南水乡的气息中, 给人以清新明丽的感受。她的多部儿童文学作品如《我要做好孩子》、《我飞了》、《亲亲我的妈妈》等小说, 不仅征服了无数少年儿童, 也赢得了众多成年人的喜爱。

黄蓓佳出生在一个靠近长江边的小县城———如皋, 她的童年是在十年浩劫中度过的, “文革”开始时, 她刚刚读完小学六年级。她的父母都是教师, 还有一位很会讲故事的外婆, 良好的家庭环境孕育了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学的喜爱。中学毕业后黄蓓佳来到长江口的一个小岛插队落户, 下乡插队的生活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曾说过, “我总觉得生活是从插队的那一天起才真正开始的”。我们可以从黄蓓佳的许多作品中依稀看到她待过的那个美丽小岛, 看到她与岛上“淳朴、憨厚、勤快、也懂事”的孩子结下的深厚情谊。那段平凡而又难忘的生活经历为她日后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也造就了她似梦似幻的诗意文学风格。恢复高考之后, 黄蓓佳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科班的熏陶让她的文学功底更为扎实, 自身的经历也使她对社会中的真伪、善恶、美丑有了更为深切的理解。

黄蓓佳是一位具有很高艺术自觉性的作家, 她认为儿童文学不仅要带给孩子乐趣, 更要给孩子“有深度的阅读”。在她看来, 对于儿童文学的创作, 我们不必弯腰去放低自己的姿态, 从而迁就孩子的高度, 而是要通过儿童文学作品让孩子去踮起脚、伸开腰, 舒展灵魂, 去努力触碰和攀登, 要在他们有限的成长时间中, 送去最好的精神食粮。她的作品少了些说教气, 也无心去为孩童“立言”, 她要展现的就是儿童的世界, 就是他们的纯真、童真与烂漫, 在简言浅语间触碰灵魂, 温暖人心也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正如她自己所言, “儿童文学的魅力在于它的纯美。每写完一本儿童文学, 心里就像被洗过了一样, 那么干净, 那么透明, 跟写成人文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享受”[2]。

作为一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 必然对儿童的成长规律有所了解, 必然对儿童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所认识, 从而思考怎样通过她的作品来倡导和展示理想的儿童生活和儿童教育。但前提是这种作品中生活的展示是可信的, 通过作品所流露出的情感是真实的, 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孩子, 从中所传达出的道理和教益也才能被他们所接受。黄蓓佳在这一点上是明智的, 她就像一位性情温厚而又感情丰富的大姐姐在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诉说着自己的童年故事, 娓娓动听。

在她的很多作品中都反应出了当下儿童生活和教育中的问题, 《我要做好孩子》里, 让读者去思考到底怎样是好孩子, 怎样是坏孩子。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到底该用怎样的标准去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让一群年少的小孩去过早地面对残酷的淘汰制, 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悲哀, 这样的方式又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怎样的伤害。而在小说《在你的身后》的结尾抛出这样一段话:“生活不会把它的宠儿一辈子高高捧在手上, 人没有生来的高贵和低贱, 愿意把自己贴近生活的人, 生活才会慷慨地给予他一切。妹妹, 你还小, 今年才十七岁啊, 你面前还有这么长长的一条路。你瞧, 我这样的人都没有被人遗忘, 你还害怕什么?”虽是一个哥哥对妹妹的训诫, 也是作者借他之口委婉而又真诚地告诉更多的孩童用一个平视的心态去对待生活, 不骄傲也不妄自菲薄, 不放弃并且乐观的去生活。《今天我是升旗手》也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荣誉感对一个人来说到底应该占有多大的分量, 小学生肖晓为当一回升旗手, 几经波折和感情的起伏, 学校在宣扬这种荣誉感的同时又该如何把握分寸, 从而呵护每一个少年的心灵。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充满英雄主义和阳刚之美的小男孩, 他精力充沛、想象迭出, 作者可能无力改变儿童的处境和现状, 但是她想在少年一代中提倡理想主义, “鼓励他们崇拜英雄, 张扬他们的好胜心和进取心, 诱发他们天性中善良和道德的纯粹。”[3]这些问题的提出, 给小孩也给成人带来深刻的人生启迪。

黄蓓佳作为一位清醒的作家, 她在充分理解儿童、深入他们内心世界的基础上, 对儿童教育的现状进行着反思, 并且用带有倾向性的笔触引导孩子去认知这个世界, 她以一个女性作家所特有的细腻、温和与慈爱尽可能的给予孩子们关于生活的答案。

对于儿童文学来说, 其最重要的审美本质在于情感的体现,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以真切的情感氛围来熏陶儿童, 使儿童在获得审美趣味的同时在感动中成长。黄蓓佳在她的创作活动中也是如此践行的, 她的作品总是有一股亲切的温暖的力量感动着你我。她曾在早期创作自述《我寻找一支桨》中说到, “什么样的作品是孩子们最最喜欢的?我尝试着写出各种风格题材的作品, 交给他们自己挑选, 结果发现唯有那些写人和人之间的感情的, 写得真挚、深切、纯洁、隽永的, 他们会一遍两遍地看, 看完了还会在心里久久盘绕、回味、思索, 再也忘不掉”[4]。

黄蓓佳作品中的温暖首先体现在对人与人之间感情的营造。《今天我是升旗手》中学校看中得过奖的林茜茜, 临时用她取代了肖晓升旗手的位置, 可是当林茜茜晕倒的时候, 是肖晓冲上去背起了她, 并且为她换病房、筹钱治病, 肖晓的行为感动了林茜茜, 也感动了周围的同学, 林茜茜不再像以前那样冷漠, 她也懂得替别人着想了, 这种感情的变化和情感力量的体现就是黄蓓佳想极力体现的, 她想让小读者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懂得什么是宽容, 什么是理解, 应该怎样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小船, 小船》是黄蓓佳作品中很有特色的一篇, 这个小短篇主要讲述的就是一对姐妹帮助一个残疾儿童上学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生活中被无数次的提及, 但是黄蓓佳却能将这样一个故事写得非常动人情怀, 将和谐、淳朴的人性美展现地淋漓尽致。此外, 不管是在《唱给妈妈的歌》, 还是在表现善良、友情的《芦花飘飞的时候》、《我飞了》等等作品中, 情感都是维系这些作品的重要因素, 也是打动小读者的关键所在。

文学形象是作品的核心, 不同的文学形象也往往包涵着作家不同的审美情感, 作品中的形象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就必须是有生活实感的, 真切可信并且有血有肉。黄蓓佳在自己的儿童文学创作中, 以自己特有的灵性和母性深情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儿童形象。而这一批人物形象又具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黄蓓佳的《心声》写出了一个心灵纯净却一直默默无闻的男孩李京京的心声。这个内心充满情感的不起眼的小不点儿, 最终以他真挚深情的内心呼唤, 征服了往日不了解他的同学和老师。同样以《小船, 小船》为例, 虽然是一个寻常的故事, 作者却成功地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 芦芦虽身体残疾, 却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敏感的外界洞察能力, 用他妈妈的话说, “残疾的孩子嘛, 少只脚, 多个心眼儿”。而姐妹俩虽然都是老师, 做着同样的工作, 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特点, 作者借芦芦的眼光, 揭示出小刘老师助人为乐、体贴入微的美好品质, 也体现了小玲老师热情、开朗的性格特点。小玲老师不但继承了姐姐的美好品质, 而且敢于创新, 敢于改革, 以一身蓬勃的朝气弥补了姐姐性格上的某些不足。通过三个人的故事富有诗意地展示了江南水乡的人情世态。《芦花飘飞的时候》中小岛上的人们都有着同情心, 内心细腻、真诚, 没有太多的险恶人心, 遵循着一种美好的传统道德原则, 体现着自然、纯真的人性。

在儿童文学中, 鲜明的人物形象不仅能够使儿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而且还能成为儿童心目中的榜样, 在不知不觉中感染着儿童, 教育着儿童。正如王瑞祥先生所言, “不是成人作者将自己的结论塞到儿童文学作品中去, 而是要让儿童读者在艺术形象中, ‘自然地理解事物的意义’, ‘自动地发现现实’”[5]。黄蓓佳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给人很深刻的印象, 她想传达的信息自然而然地感化着孩童。

黄蓓佳生于靠长江边的一个小镇, 并且曾插队水乡, 独特的地域文化影响让她的很多作品中弥漫着浓浓的江南水乡气息, 再加上她细腻而带有情感的表述, 增添了小说的诗意氛围, 如《深山里的孩子们》中, “柔软的草叶轻拂着他们的面颊, 痒丝丝的, 舒服极了。小时候, 他们在睡梦里, 也常常有这种舒适和幸福的感觉。那是妈妈的手在抚摸他们的小脸”。又如《芦花飘飞的时候》, 作者对江滩有着这样的描写, “在外江堤到内江堤这一大片滩地里, 铺天盖地全是雪白雪白的花绒。秋风吹过, 长长的花穗儿轻飘飘地荡过来, 荡过去, 就像满天的白云铺开在滩地上。人站在堤上, 好似站在云之间, 雾之中, 望着望着脚下的浮云, 仿佛自己也飘飘荡荡成了腾云驾雾的仙人”。这样的意象组成的图画把读者带入到宁静、美丽而又唯美的意境中, 作品读来就像是一首诗, 一曲童谣, 一种让人回味不尽的心绪。这样一种悠远、温情的氛围给人温暖而甜腻的感觉, 不仅让孩子们, 也让成人在喧嚣的时代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感受。

在叙事视角上, 黄蓓佳广泛采用儿童的视角, 借助儿童的眼光和口吻来讲述故事, 成功的实现了从成人到儿童的角色置换。她通过简单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人性之美和纯净的精神世界。《今天我是升旗手》讲述的是少年肖晓追求自己理想———当升旗手的成长经历, 而在这一段历程中, 以肖晓为首的一群少年收获的不仅仅是实现理想, 他们长大了, 懂事了, 小说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他们故事的完结。儿童看世界的眼光往往是单纯新奇的, 他们纯真的性格使他们更容易把握生活的美好, 让人读起来充满着诗意的美感。《小船、小船》闪动着作者苦涩而纯净的童心, 氤氲着江南的气息, 水乡的诗情画意和风土人情活现在读者眼前。《遥远的风铃》透过林小芽的眼睛, 讲述了江心洲的世事沧桑和人性沉浮;《我飞了》中单明明以幼稚的行为帮助杜小亚, 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纯洁的童心和真挚的友谊。作家把握了儿童视角的“滤化”功能, 用细腻的语言和纯真的童心传达真挚的情感, 剔除了成人世界中的虚伪和丑陋。

在叙事技巧上, 黄蓓佳很注重叙事的节制美, 不论在语言、叙述还是情感上都有所节制而不泛滥。在《草镯子》中, 作家以八岁女孩梅香的视角来讲述她所看到的一切。小说里有梅香一家人生活的叙述, 也有隔壁裁缝一家的生活, 还有呆二小这样的赤贫劳苦人民的生活与命运以及梅香父亲在家庭之外的情感经历。小说的涉及面很广, 从小城里的富裕家庭到底层手工劳动者及赤贫者等的生活状况都有不同表现。但作家始终是以梅香的家庭生活为圆心来展开, 在对父亲的婚外情及社会内在结构的表现方面也讲究点面结合, 恰如其分。黄蓓佳在作品中也很注重叙述节奏的把握, 努力做到松弛结合。以《遥远的风铃》为例, 它讲述的是主人公小芽从14岁到19岁的成长故事, 表现了特殊年代的世事沧桑, 时间跨度较大。作品分为十二个部分:场部、学校、情书、冬雪、医生、风铃、惊变、秋阳、摇晃、艺校、影展、高考, 文章是通过景物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倒叙、插叙等手段来控制叙事速度、增强作品节奏感, 让作品松弛有度, 波澜起伏。

身为女性作家, 黄蓓佳以温婉、细腻的叙述语言与作家所要传达的情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向儿童传达出真切、隽永的意义。她在看似平凡的细节中发掘人物的心灵之美, 以细致的感觉指向人性中的闪光点, 因而其作品中回荡着温柔和煦的人情美、人性美。那充满温情的笔触总能反映出儿童的真实情感,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使儿童获得深刻体验的同时体悟着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价值。

她的细腻还体现在敏锐的文学嗅觉上, 她能从司空见惯的内容中挖掘出贴近心灵的体悟, 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当我还在童年》反映的是童年生活中一件极细小的事情。作品中的“我”那份内疚的感情, 曾潜藏在许多孩子的内心深处, 或朦里朦胧, 或转瞬即逝, 然而黄蓓佳抓住了这细微之中闪光的思想, 也就是内疚之中包含的同情心、乐于助人的正义感, 将其生动形象地铺开来描写, 如文中所言, 五岁的“我”在看到比我大一些的孩童表演杂技时, 竟闭上了眼睛, 不忍心再看。“我真盼望着大家都走, 让小姐姐下来歇一歇, 擦把汗。真的, 为什么要看这个呢?”体现了年少之时“我”的同情之心。作者将这种细微的人心之美展现在小读者面前。《五 (1) 班的“备忘录”》是一篇表现小学生现实生活的作品。作者采用孩子们写备忘录的形式, 让作品中的几个班干部和“改正了缺点的孩子”查克, 各自在李老师留下的“备忘录”上直抒胸臆, 实际上也是向读者轮流表演。作者巧妙地将这种学校生活的平常事串联成篇, 写得活泼、明快, 有声有色, 很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也有强烈的文学感染力。

黄蓓佳的儿童文学没有矫揉造作的煽情, 没有夸张过度的情感, 而是一种娓娓道来的感动。她善于抓住孩子们平凡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细微末节”, 有声有色地铺展成篇, 像一片片轻柔的芦花从孩子们眼底徐徐飘过, 又像是一湾清泉潺潺流入孩子们的心扉, 她笔下的亲情、友情淳朴而真诚, 这种真切、自然的情感往往最能打动人心, 让小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的教育。

3.黄蓓佳与《遥远的风铃》 篇三

关键字:黄蓓佳;小芽;青春;成长

中图分类号:I28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16-02

《遥远的风铃》是黄蓓佳创作的一篇优秀的青少年成长小说。小说背景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围绕着一个江心小岛展开叙述。主人公小芽成长的历史带有着鲜明的作家个人痕迹。通过这篇小说,我们可以一窥作家的青少年时代,探寻难忘的生活经历对作家本人的成长与创作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一、《遥远的风铃》创作缘由

黄蓓佳在散文自选集《阿姨你住过的地方》中,多次提及一个长满芦苇花的美丽小岛—江心洲,它“是我度过青春时光的插队地点。”①1972年黄蓓佳高中毕业后于1974年下乡插队,在这里度过了四年难忘的插队生活,考上北大后离开此地,赴京求学。四年的农场生活是她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段过程,她坦言自开始文学创作,“已经替别人写过很多童年故事”,②“也应该替自己写一点,留下一个纪念”,③于是有了这本成长小说的诞生。黄蓓佳在小说的后记中提到过一个“成长”概念,黄蓓佳定义它为:“由鱼变人的撕裂的疼痛。”这类似于医学上的“生长痛”的特定术语“恰如其分地表述了这种奇异的身体感觉。”④故事围绕林小芽和她身边的乡民们、下乡的知青和下放的教师们,在70年代南方某江心小岛上展开。林小芽“在不复杂的年龄段,却经历过了死亡、爱情、忠贞、背叛、仇杀、温暖、友谊、纠缠等等人世间的复杂情愫”,⑤目睹了身边的世事沧桑和人性浮沉。她经历了撕裂般的疼痛,在四五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鱼到人的蜕变,得到了属于她自己的成长。黄蓓佳借由林小芽的成长,写出了一段不能遗忘的时光。

二、《遥远的风铃》中作家的个人痕迹

黄蓓佳在《我的青苹果时代》中讲到她中学时代的一些往事。“文革”后期,她随父母下放到黄桥中学任教,在这所学校度过了中学时代。小芽在刚进中学时胆小寡言,在班里毫不起眼。直到某天机缘巧合,牢记住数学老师在隔壁班提前讲授的知识,并因上课配合老师得到了赞扬,从此她爱上数学。“她潜睡着的智力和才华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活像童话中忽然睁开眼睛的睡美人”⑥除数学外,别科成绩也窜上来,每门都出类拔萃。小芽的这段开窍故事正是黄蓓佳亲身经历过的。黄蓓佳刚刚插班进黄中的时候对数学毫无兴趣,成绩也很勉强。后来有次数学公开课,她回答了一个她之前学过的“勾股定理”的内容,得到了老师的赞扬并被老师另眼相待,受宠若惊的黄蓓佳自此不敢对数学有所懈怠,慢慢地竟是对数学产生了强烈兴趣,“倏忽开窍了一样……连带着其他功课也好了,对自己有了信心……”⑦作家十分感激两位数学老师对她的鞭策和鼓励,数学开发智力,参加高考时,黄蓓佳考的文科但凭数学高分考上了北大。

《遥远的风铃》中小芽一直默默地喜欢着一个叫做贺天宇的知青。大她六岁的贺天宇甫一出现就用他干净清爽的气质让小芽生出对异性的亲近。这个温柔体贴又仗义的大男孩既满足了小芽内心想要有个兄长的愿望,又用他骨子里带有的孤傲忧郁激发了一个女性天生的母性情怀。小芽在不知爱情为何物的年纪里情窦初开了,她矜持得陪伴在贺天宇的身边,用自己的方式关注他维护他,默默地看着李小娟、商影影和叶飘零对他的爱和追求,在商影影精神失常殺人之后眼睁睁看着贺天宇因愧疚迅速衰老失去生气。小芽最终明白这个男孩对待的她温柔和爱护仅仅是出于习惯和礼貌,初恋无疾而终,而贺天宇娶妻生子,彻底告别了男孩时代。贺天宇这个人物形象贯穿了故事的始终,在他成长的历程中同时见证了小芽的成长。贺天宇教给小芽什么是甜蜜酸涩的爱情,也将她带进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殿堂。关于贺天宇这个人物的原型,黄蓓佳在散文《在我最美丽的时候我遇见谁》提到过,她在插队的四年生活中曾短暂地喜欢过隔壁农场的一个男知青,“因为那份爱恋非常隐秘,没有一个人知道,包括男孩自己。”直到最后,“我们之间没有任何故事发生。”⑧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长满了芦苇的的江心小岛上,岛上风光宜人,充满了大自然的野趣。芦苇滩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用温医生的话来讲,就是“千百年的造化!日出日落那样壮美,潮涨潮落的时候惊心动魄,春来了芦苇发芽一片新绿,夏天芦苇花开得像雪。”⑨黄蓓佳在小说中不吝笔墨,细细描绘了美丽的芦苇滩,让人读来仿佛身处其中,同感其壮美。作家娴熟生动的描绘正是来自她插队四年的生活经验。黄蓓佳当年插队落户的小岛便有这样一个芦苇滩。作家回忆道:“在那块肥沃的土地上,芦苇高大茁壮,铺天盖地,时时刻刻积蓄着力量要跟我们争夺生存的地盘,完完全全显示着一种雄性勃发的壮美和奇观。”⑩初春新绿的芦芽,在清明节过后长势飞快,坚挺丰润的芦叶在风中哗啦啦作响,让人仿佛能从叶香闻出粽子的清香。端午节用江心洲的芦叶包粽子,只一片就能包一大个,包好的粽子剥开,不但异香扑鼻还分外好看,“但见颗颗米粒碧绿油亮,用一只精致瓷碟盛了,案头一供,说是翡翠艺术品,准有人信。”⑾夏天的傍晚,蚊虫在芦苇尖梢疯狂交配,被晚风吹散开来,人们就遭了殃,小芽的弟弟发明的熏蚊棒便派上了用场。秋天芦苇花开最是好看,初开的芦苇花细长柔韧,握在手中冰凉滑腻,黄蓓佳说“那种柔若无骨的手感,我至今没有在别的物体上体验到。”⑿芦苇花长老之后便是苇絮织网的时节了,漫天飞絮杂乱无章,凄美又烦人。小芽刚从河边打回一桶水,水面上瞬间就被浮上一层苇花,“像清碧碧的水中长了霉点,气得小芽直想连水带脏物哗啦一声泼了。”⒀等到芦苇收割,江边的大片土地便只显出一派苍凉和空旷。岛上少了一道天然屏障,“西北风长驱直入,发出尖利的啸叫,一副来势汹汹准备在岛上安营扎寨的架势。”⒁冬天来到时,芦苇堆的屋子就成了冰窖。田地上了冻,农场各队便招呼人们到仓库里,男的搓草绳编框修农具,女的剥棉桃,使冬日的仓库整日弥漫着一种乡间特有的无比踏实的气息。直到来年开春,芦叶发了新绿,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小说中的芦苇在作家的笔下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植物,成为了一种意象,有了独特的象征意味,贯穿了整本小说。芦苇长在美丽的江心小岛上,本岛上的乡民和由于各种原因来到岛上的人群:纯朴的农业工人、个性魅力十足的右派老师、自由散漫的下放知青、特立独行的上海导演和医生等一起这个小岛上生产生活。芦苇不但好看,能净化污水,而且浑身是宝:芦苇棒驱蚊、芦苇花能扎扫帚,做鞋子,花絮能填枕头、芦苇秆能当饲料,可以造纸造丝,编织席帘、芦叶能包粽子,芦根能吃能做药。朴素实用又好看的芦苇就像小岛上的人群,一起建设小岛,为小岛增添活力。《遥远的风铃》中的芦苇让小说更加含蓄深刻,赋予了小说以深意,给读者留下了咀嚼回味的余地。

黄蓓佳在回忆青少年时代时,提到过十七岁时被父亲逼迫着去考艺校的经历,在《遥远的风铃》中,小芽也被逼着考了一回艺校,最终因为太过紧张晕厥在考场上而不了了之。黄蓓佳虽然最终没有走上演员的道路,但她目睹了艺考初试的许多经典片段,这些片段,她也借由小芽的视角写了下来。那些考生们各个都表现出骄人的尊贵和矜持,男孩像王子女孩像公主。手指细长架势十足的男孩子拉了一个乡间小调让人大失所望;梳着大辫子的姑娘表演样板戏太过用力甩短半截辫子闹了笑话;一个哑巴男孩自编自奏的二胡曲《风中芦苇》却令全场震撼。黄蓓佳在她的小说中,给予哑巴男孩一个角色,并在二十年后让他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才能,弥补了二十年的遗憾。现实中不能圆满的,作家用妙笔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令人欣慰。

1977年恢复高考,黄蓓佳在父亲的帮助和指导下报名参加,经过紧张的复习和预考终考,等来了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她回忆起拿到通知书那天的情形时说:“我伸手去接我们会计手里的那个信封,手哆嗦得厉害,半天都撕不开解释的封口。此后我的一生中,再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激动。”⒂小说中小芽是在欧老师的督促和指导下参加高考,并最终考上复旦大学。故事的结尾,小芽即将坐船离开江心岛去上海读大学的时候,终于在江面上看到了温医生生前一直想看的江猪。睿智、高贵、孩子气般可爱的温医生已经离开了,他的梦想虽然没有实现,但他借由江猪告诉小芽什么是更高的精神追求,推着小芽更进一步,在小芽身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得到了圆满。《遥远的风铃》完结,小芽的故事暂时告一段落,她在温医生,叶导演,右派老师,贺天宇等人的人格、学问、素养和追求的影响下不断地进步。正是这些人的无私帮助,让小芽的精神得以成长,帮助小芽完成了从鱼到人的蜕变。

三、青少年时代经历对作家的成长与创作产生的影响

黄蓓佳的中学时代穿插着一个又一个的政治活动,她随下放的父母来到黄桥,父母教书,她在学校上课。正是在黄桥中学,她对学习开了窍,成绩从此名列前茅,这为她今后的高考打下了夯实的知识基础。在应付忆苦思甜的班会和作文的时候,她用模棱两可的言辞保护自己,在一场又一场的智力游戏中胜出,她开玩笑说:“我在那期间变得日益聪明起来,并且打下了日后当作家写小说编故事的基础。”⒃高中的时候,她参加了学校的征文比賽,一篇五千字的《补考》在学校报栏里展出,语文老师九十八个红双圈的超高评价让她对写作产生了憧憬。偶然一次,县文化馆的同志来学校办事,看到报栏里的文章就揭下来带走,刊登在了县办刊物上,后来又将《补考》刊登在了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正式刊物上,黄蓓佳在父亲的鼓励下陆续开始了更多的小说创作。她回忆这段经历时说:“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我的人生之路大概不会是现在走的这一条。我喜欢我现在的职业,也因此要感谢张老师,感谢母校黄中的报栏,感谢在我成长的年代中曾经帮助、鼓励和抚慰过我的一切人。”⒄

一九六八年,因为“复课闹革命”,黄蓓佳成了“文革”后的第一批中学生,开始“学工学农学军”。学农的生活给黄蓓佳留下的是美好的鸟语花香的印象。在夏收秋收时节,中学生们排着队去农田做些拔草、摘棉花这些费时费工但没有技术含量的农活。戴着草帽手握镰刀让野风吹鼓了衣襟的装扮,像是电影画报上的漂亮演员,让黄蓓佳对农村生活充满了浪漫幻想。夏收连着端午节,每天上工能带三只撒满白糖的赤豆粽;秋收时芦苇花开,沿路边走边抚摸一路的柔韧滑腻的芦苇花。这些少年时代的快乐让黄蓓佳印象深刻,因此在中学毕业后分配进工厂和下乡插队两种人生选择中,她毫不犹豫选了下乡。这便有了四年的农场插队生活,在这四年里,她像她笔下的小芽一样,在开满了芦苇花的江心小岛逐渐成长起来。

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当时还在农场插队的黄蓓佳报名参加,在报考文科还是理科的问题上,她因在文学创作已小有成绩,录取文科更有优势的缘由选了文科,又因为数学成绩好,最后顺利考上了北京大学。正是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少年文艺》的主编独具慧眼向她约稿,从此黄蓓佳开始了儿童文学的创作。用黄蓓佳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人生就是一次次的偶然,无数个偶然的片段组成了生命之链。不是“文革”停课两年,年幼的我会一直跌跌爬爬地跟班学习,永无开窍之日;不是数学老师的一次课堂提问,我的数学天分不会开发出来,为日后考上名校打好基础;不是语文老师给我的九十八个红双圈,我不会成为作家;不是《少年文艺》顾老师的一封约稿信,我会跟我的无数个少年读者失之交臂……”⒅

独特的生活经历给予了黄蓓佳创作的源泉,正是这青少年时代的难忘经历为作家以后的成长和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也因此,有了《遥远的风铃》这本青少年成长小说的诞生。

参考文献:

[1]黄蓓佳,遥远的风铃,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2月第9次印刷.

[2]黄蓓佳,阿姨你住过的地方,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次印刷.

[3]舒晋瑜,黄蓓佳:40岁后,我对回忆铭心刻骨,中华读书报,2012年8月22日第12版.

[4]谭华,黄蓓佳:带给孩子们真善美的儿童文学,光明日报,2013年9月24日第13版.

[5]陈香,黄蓓佳:成人文学让我释放儿童文学让我纯净,中华读书报,2008年8月20 日第12版。

注释:

① 《阿姨你住过的地方》自序 P5

②《阿姨你住过的地方》自序 P5

③《阿姨你住过的地方》自序 P5

④《遥远的风铃》-《后记:隐秘的成长》 P292

⑤《遥远的风铃》-《后记:隐秘的成长》 P292

⑥《遥远的风铃》 P28

⑦《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P5

⑧《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P11

⑨《遥远的风铃》 P268

⑩《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P73

⑾《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P74

⑿《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P75

⒀《遥远的风铃》P1

⒁《遥远的风铃》P57

⒂《阿姨你住过的地方》P30

⒃《阿姨你住过的地方》P5

⒄《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P7

⒅《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P225

上一篇:我最想依靠的人是你下一篇:校庆活动主持人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