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护理要点

2024-10-27

肺栓塞护理要点(共12篇)(共12篇)

1.肺栓塞护理要点 篇一

肺栓塞(课本+课件)

 PE=肺栓塞,PTE=肺血栓栓塞症  流行病学

 病理生理学基础

 深静脉血栓+肺血栓栓塞→静脉血栓栓塞症

 血栓形成基础-Virchow三要素: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缓慢 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课件图要记住)

 通气/血流(V /Q)比例失调、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反射性支气管痉挛→低氧血症、喘息/肺部哮鸣

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课件图要记住)

 右心压力增高,右心衰竭

 左心:

1、肺静脉回流减少;左室充盈下降体循环压减低

2、右室充盈压升高,室间隔左移。

 冠脉供血不足。原因:

1、右室室壁张力增加

2、体循环低血压  原发性危险因素(了解)

 我国蛋白S缺乏最常见  继发性危险因素(了解)

 危险因素:(长期制动、卧床)严重外伤,外科手术,下肢骨折,关节置换术,脊髓手术,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妊娠

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多样,重者可以休克,轻者基本无症状)

 呼吸困难及气促(最常见),胸痛-胸膜炎性胸痛(45.2%)/心绞痛样疼痛(30%),咳嗽(56.2%),咯血,心悸,晕厥,烦躁不安、惊恐、濒死感  肺梗死三联征仅见于约20%患者:呼吸困难、胸痛、咯血  辅助检查(第三版课本:红字为确诊手段,一项阳性即可明确诊断) 动脉血气分析(血气正常不能排除肺栓塞可能)

 低氧血症  低碳酸血症  心电图

 右心负荷过重表现:SⅠQⅢTⅢ征(Ⅰ导联的S 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q波及T波倒置)、肺型P波、完全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 心肌缺血表现:V1-2 T波改变和ST段异常(前壁缺血表现)、窦性心动过速(对低血压的代偿)

 胸部X线平片

 肺血管阻塞征

 肺血管纹理变细、稀疏或消失  肺动脉高压及右心扩大征

 右下肺动脉干增宽或伴截断征  肺动脉段膨隆,右心室增大  继发改变

 肺野局部浸润影

 以胸膜为基底的实变影(Hampton’s 隆起) 患侧膈肌抬高,胸腔积液

 血浆D-二聚体

 高灵敏度,低特异度,临床上主要用其阴性(<500μg/L)作为排除诊断的指标。

 超声心动图  作为确诊手段(与课本P118及课件前文有出入,试着理解一下:有经验的超声科医生可以据此确诊(老师)/偶尔可发现肺动脉近段的血栓或右心血栓的直接征象(课本))

 提供PTE的间接征象:右心室壁局部运动幅度降、右心室和(或)右心房扩大、室间隔左移和运动异常,左心室变小,近端肺动脉扩张,三尖瓣反流速度增快,估测肺动脉收缩压增高

 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

 无创、安全,适用于妊娠期妇女、肾衰病人、碘造影剂过敏者  结果解读

 高度可能性:肺灌注扫描有缺损,肺通气扫描正常。 正常或接近正常

 非诊断性异常:肺灌注扫描和肺通气扫描都有缺损 (不能鉴别血栓性与血管炎狭窄等所致的阻塞) 螺旋CT和电子束CT肺动脉造影(CTPA)

 直接征象:①充盈缺损;②完全闭塞;③ “轨道征” ④肺动脉纤细,腔内灌注减低,不均匀

 间接征象:①“马赛克”征;②肺梗死灶;③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 (金标准)

 磁共振成像(MRI)肺动脉造影  肺动脉造影

 其他引起肺栓塞的因素: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脂肪栓塞、感染性肺栓塞、滋养组织肺栓塞、肺瘤栓栓塞、寄生虫性肺栓塞、药物性肺栓塞、器械性肺栓塞  鉴别诊断(课本P120)

 冠心病:都可有心肌缺血表现,但冠心病有其自身发病特点,心电图和心肌酶水平的动态变化,冠脉造影

 肺炎:PTE也可有咳嗽、咯血、呼吸困难、胸膜炎样胸痛,肺不张,肺不张,肺部阴影,甚至合并胸痛。但肺炎多有咳脓痰伴寒战、高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高,抗生素治疗有效。

 主动脉夹层:都可有胸痛。主动脉夹层多有高血压,疼痛较剧烈,胸片常显示纵膈增宽,心超和胸部CT造影检查可见主动脉夹层征象。 与其他表现为胸腔积液、晕厥、休克的疾病的鉴别 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 诊断流程(了解)严重程度首先看是否有休克/低血压。

 治疗

 一般治疗:

 高度疑诊或确诊急性PTE患者

 监护:生命体征、ECG、ABG。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入ICU。

 准备溶栓治疗者:尽量避免有创检查及多次静脉穿刺。 高度疑诊或确诊下肢近端DVT患者

 卧床2周、保持大便通畅  对症处理

 镇静、抗焦虑、止痛、抗生素

 急救措施

 低氧血症:氧疗;机械通气  急性肺心病合并低血压或休克:多巴酚丁胺、多巴胺  抗凝(基础性治疗方法)

 常用药物: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  新药:利伐沙班、啊哌沙班、达比加群、依度沙班

 起始抗凝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长期抗凝可以用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肝素

 抗凝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复发性的、栓子来源不明的、血栓危险因素长期存在的需要延长抗凝时间

 溶栓(高危/大面积PTE)

 静脉溶栓适应证:

 收缩压低于90mmHg(持续15min)(Grade 2B), 出现休克表现:心率进行性增快;收缩压进行性下降,但没有低于90mmHg;’UCG右心功能恶化;心衰血清学指标进行性增高,心衰加重其他表现(颈静脉怒涨/湿冷/少尿/神志异常)

 抗凝患者出现病情恶化(Grade 2C) 导管溶栓/取栓:技术难度较大,开展少

 溶栓常用药物:rt-PA、链激酶(SK)、尿激酶(UK) 溶栓治疗最重要的并发症是出血  外科治疗、介入治疗、腔静脉滤器  特殊情况

 妊娠:使用V/Q确诊,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原因是华法林能通过胎盘) 肿瘤合并肺栓塞

 段以下肺栓塞:根据再发风险决定是否抗凝

2.肺栓塞护理要点 篇二

关键词:肺栓塞,介入治疗,护理

肺栓塞是由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栓子进入肺循环造成肺动脉及其分支阻塞的病理过程。多见于50岁以上, 男性多于女性, 与长期卧床血流缓慢易形成静脉系统血栓及骨折、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大手术后、肺癌等因素有关, 这些因素通过各种方式影响了凝血机制和损伤了静脉内膜时, 均可形成静脉栓塞而发生肺栓塞 。常见的栓子有深静脉血栓、右心房或右心室血栓、感染性病灶、肿瘤、脂肪栓、羊水栓、空气栓等, 以肺血栓栓塞 (PTE) 为最多见 (占82%) [1]。近年来, 由于诊断意识及诊断技术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肺栓塞被确诊, 及早治疗, 降低了病死率。现将肺栓塞病人的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5年—2008年3月共收治肺栓塞病人35例, 全部按“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与治疗指南 (草案) ”[2]标准得到确诊, 其中男20例, 女15例;50岁以上32例, 50岁以下3例;除1例因病重死亡外, 其余均治愈或好转出院。

1.2 临床症状

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及气促, 尤以活动后明显, 为肺栓塞最重要的临床症状, 可伴有发绀、胸痛常为钝痛;烦躁不安、惊恐甚至濒死感;咯血常为小量咯血;晕厥, 提示有大的肺栓塞存在, 发作时可伴有脑供血不足;咳嗽、心悸甚至休克。临床上有时出现“肺梗死三联征”, 即同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

1.3 治疗原则

一般处理, 绝对卧床休息、吸氧、止痛;抗凝治疗, 常用肝素疗法、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溶栓疗法, 常用药物为尿激酶和链激酶;外科治疗, 可采用肺动脉栓子切除术, 特别是在体外循环机辅助下进行肺动脉栓子切除术;介入治疗, 即经导管介入取栓术及腔静脉滤器的应用等。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有的病人由于呼吸困难、胸痛, 有濒死感, 精神非常紧张, 此时要给予心理疏导, 向病人介绍肺栓塞的有关知识, 解除病人的精神压力, 以配合治疗[3,4]。有的病人由于自觉症状改善, 想下床活动, 此时要给病人讲解卧床休息的重要性, 以免栓子脱落, 再次造成栓塞。

2.1.2 有效制动

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双下肢用力及按摩, 避免做增加腹压的动作, 如咳嗽剧烈, 应予对症处理。

2.1.3 合理营养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清谈、易消化、富含纤维素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2.1.4 生活护理

保持病房安静、整洁, 协助病人在床上进食及大小便, 保持口腔清洁及病人卫生, 协助翻身、叩背, 预防压疮发生。

2.2 病情观察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是早期发现肺栓塞的唯一途径[5]。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脉搏、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发绀、胸痛、咯血、休克等症状, 加强巡视, 尤以夜间为甚,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报告医生[6,7]。

2.3 用药护理

肺栓塞内科治疗大多采用抗凝及溶栓处理, 护理措施得当与否对肺栓塞的预后好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征象, 如有皮肤黏膜出血、齿龈出血、胃肠道出血、头痛、呕吐等脑出血倾向, 及时报告医生。注射时尽量“一针见血”, 拔针时按压时间适当延长。根据医嘱监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大便隐血试验, 如有异常, 及时报告医生。加强健康宣教, 指导病人抗凝期间如何进行自我护理及观察。

2.4 介入治疗护理

行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后, 30 min巡视1次, 观察穿刺处有无出血和血肿, 若穿刺处出血较多, 应报告医师, 及时处理。因穿刺处需加压包扎, 应注意观察加压患肢及足背皮肤颜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的情况, 防止肢体缺血坏死;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12 h, 防止血栓形成。

2.5 出院指导

指导病人根据医嘱坚持服药, 尤其是抗凝药物。指导病人根据医嘱定时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 (INR) 或凝血酶原时间。培养病人的自我观察能力, 告诉病人出院后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劳累。指导病人注意下肢的活动情况, 如有静脉曲张, 及时处理, 以免血栓复发。定时复诊。

参考文献

[1]蔡柏蔷.呼吸内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501.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与治疗指南 (草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1, 24:259-264.

[3]耿志洁.围术期并发肺栓塞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8, 22 (9B) :2353-2354.

[4]张慧.肺栓塞病人的急救与护理[J].家庭护士, 2008, 6 (3C) :799.

[5]魏力.围手术期肺栓塞的评估及其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 2005, 19 (8A) :1464-1465.

[6]刘美莲, 赵菲, 邵松玲.肺栓塞病人的急救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7C) :1896-1897.

3.肺栓塞病人怎样护理 篇三

肺栓塞病人的一般护理

适宜的治疗和休息环境,保持病室及床铺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新鲜。

绝对卧床休息,协助病人饮水、进食以及大小便等基本生活需要。防止活动促使静脉血栓脱落,发生再次肺栓塞。每两小时协助病人翻身一次,避免拖、拉、推,并按摩受压部位,以预防褥疮的发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咳嗽等,以免增加腹腔压力,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鼓励患者多做床上下肢主动或被动活动,注意保持患肢的功能,抬高患肢,以利静脉血的回流。密切观察患肢的皮肤颜色、温度、水肿程度,严禁挤压、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造成再次肺栓塞。

注意保暖,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重要生命体征:如呼吸、血压、心率、心律及体温等。及时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为医生治疗提供依据。

4.保持口腔清洁,做好口腔护理。

5.给予低盐、低钠、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

6.观察用药反应。密切观察各种药物的效果及副作用,如抗生素类引起各种反应、溶栓药引起出血现象、血管扩张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等。

7.心理护理。本病发病急,持续胸闷、胸痛、低氧血症给患者带来频死感,易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对预后感到失望。语言上多加以疏导、安慰、解释、鼓励,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肺栓塞病人溶栓治疗后的护理

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期间,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动。注意观察病人皮肤黏膜、齿龈、胃肠道有无出血,注射部位有无血肿,拔针后按压时间要适当延长。发现出血倾向,要及时报告医师,及时给予处理。溶栓治疗后要做到:

1.心理护理。溶栓后患者临床上自觉症状减轻,均有不同程度的想下床活动的愿望,这时患者应了解溶栓后仍需卧床休息,以免栓子脱落,造成再栓塞。

2.有效制动。急性肺栓塞溶栓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松动,极易脱落,要绝对卧床2周,不能做双下肢用力的动作及做双下肢按摩。另外,要避免腹压增加的因素,如上呼吸道感染,要积极治疗,以免咳嗽时腹压增大,造成血栓脱落;吸烟者应劝其戒烟;卧床期间所有的外出检查均要平车接送。

3.做好皮肤护理。注意患者皮肤保护,如床垫的软硬度要适中,保持皮肤干燥、床单平整。每2~3小时翻身1次,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破损。

4.合理营养。保证疾病恢复期的营养,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为宜。

5.保持大便通畅。除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外,必要时可给予缓泻剂或甘油灌肠。 6.患者出院后要做到:①定期随诊,按时服药,特别是抗凝剂的服用,一定要保证按医嘱服用;②自我观察出血现象;③按照医嘱定期复查抗凝指标,了解并学会看抗凝指标化验单;④生活中注意下肢的活动,有下肢静脉曲张者可穿弹力袜等,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液滞留,血栓复发;⑤病情有变化时及时就医。

肺栓塞病人的术后护理

行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后,每30分针观察穿刺处有无出血和血肿,若穿刺处出血较多,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因穿刺处需加压包扎,应注意观察加压患肢及足背皮肤颜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的情况,防止肢体缺血坏死;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12小时,防止血栓形成。

4.肺栓塞护理要点 篇四

静脉血栓栓塞是骨科、妇产科、脑系科等大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临床上轻者无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尤其对于肺栓塞来说,肺栓塞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在美国是继高血压、心肌梗死排序第3位的循环系统疾病。长期以来,我国医学界一直将PTE视为少见病,以致造成大量的漏诊、误诊,许多病人因此而致残、致死。急性PTE起病急,病死率高,在近期创伤、脊柱、下肢骨折后卧床,骨科手术后的病人中时有发生,而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误诊率仍高达80%左右。PTE是住院期间较常见的肺部疾病和致死原因之一。

1、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原因分析

1.1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手术中脊髓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血流减慢;麻醉时静脉壁平滑肌松弛,使内皮细胞受牵拉而胶质暴露;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以及术中出血、输血等。大手术后,凝血因子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因而处于高凝和抗凝功能削弱状态。大手术后,因切口疼痛或其它问题须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有时膝下垫枕呈屈曲状态,均可使血流缓慢,从而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大手术后的感染可致血管周围组织化脓性炎症,亦可损伤静脉管壁的内膜,使血小板黏附在病变的内膜上,进而发展成血栓。下肢深静脉是最常见的静脉血栓形成部位。由于解剖因素,左下肢DVT 的发生率高。大于35岁,肥胖以及术前长期住院,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常伴有静脉血流缓慢,故DVT 的发生风险也升高。此外,合并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静脉曲张、有静脉血栓形成史及血凝异常疾病,均可增加围手术期发生DVT的风险。

1.2肺栓塞(pulmonnary 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其发病率在心血管疾病中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占致死原因的第三位。手术是引起肺栓塞的高危因素。肺栓塞发生的危险程度与手术大小、手术时间和患者年龄密切相关。最常见的是静脉系统的血栓随血流堵塞肺动脉而发生的疾病,血栓多来自机体的深静脉,肺栓塞患者中约80%存在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在致死性肺栓塞的病例中,下腔静脉、髂总静脉、股静脉血栓出现的几率是腘静脉、足部静脉血栓发生率的3倍。

2、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临床表现

2.1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约50%~80%的DVT 可无临床表现。临床有症状和体征的DVT 均由于血栓所致静脉壁炎变及静脉回流障碍所引起的,因而其症状完全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大小和部位以及血栓形成的范围和性质。DVT临床上常分为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由于范围较小,临床症状可不明显,仅有小腿部疼痛和压痛以及小腿轻度肿胀(不超过健侧3 cm),Homans征(直腿伸踝试验)阳性,Neuhof征(腓肠肌压迫试验)阳性。当血栓延伸到髂股静脉时,主要有三个特征:①产生局部持续性疼痛,压痛位于髂股静脉的体表部位;②患肢肿胀超过健侧3 cm以上;③浅静脉曲张。广泛性髂股静脉闭塞,称为股青肿或蓝色静脉炎,这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类型。患肢剧痛,严重肿胀、紫绀、肢冷,足背与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严重高热甚至出现休克。如果血栓延伸至下腔静脉时,双下肢、臀部、下腹和外生殖器均明显水肿。如果血栓脱落,可酿成肺栓塞。

2.2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都在患者较长时间卧床后下床活动或排尿排便时突然头晕、晕厥、休克、呼吸困难、面色发绀、深大呼吸, 继而呼吸循环衰竭, PTE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临床医生应熟悉其临床表现结合病史及易患因素综合分析,并作相应检查,从而减少PTE的误诊和漏诊,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将临床表现归纳为:(1)呼吸困难及气促:是肺栓塞最常见的症状,约80%~90%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其程度与栓塞面积有关;(2)胸痛:表现为胸膜炎性胸痛和心绞痛样胸痛,胸膜炎性胸痛发生率约为40%~70%,提示栓塞部位靠近外周,预后可能较好,心绞痛样胸痛的发生率约为4%~12%,体循环低血压、冠状动脉痉挛,右心室张力增高等因素引起冠脉血流减少,加之低氧血症和心肌耗氧量增加是引起心绞痛样胸痛的重要原因,严重者可出现心肌梗死;(3)晕厥:是由于心输出量突然下降造成的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引起,可以是PTE唯一首发症状,多合并呼吸困难和气促,往往为大块栓子栓塞、死亡率高达40%,其中部分患者可猝死;(4)因呼吸困难和剧烈胸痛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惊恐和濒死感,发生率约为55%,大面积PTE患者可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5)咳血:多于栓塞后24 h出现,主要反映局部肺泡血性渗出,早期为鲜红色,数日后可变为暗红色,占11%~30%;(6)咳嗽,多为干咳或伴有少量白痰,继发感染时可出现脓痰;(7)心动过速,心率>100次/min,多于栓塞后立即出现,发生率30%~40%;(8)发热:因出血坏死物质吸收或继发感染等因素约43%患者出现发热。结合体检患侧呼吸运动减低,膈肌上抬,肺下界上移,肺底活动度减少,病变部位叩诊呈浊音,听诊可闻及细湿罗音和哮鸣音;(9)可有下肢水肿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应体征等有助于诊断。3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治疗 3.1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措施

DVT 的治疗目的可以归纳为3 个方面:(1)预防肺梗死造成的死亡;(2)防止静脉血栓复发;(3)防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目前抗凝溶栓是DVT 的主要治疗方法。(1)抗凝疗法。

(2)溶栓疗法。溶栓疗法主要用药是尿激酶、链激酶及t PA。3.2对急性肺栓塞的病人要注意全身情况,保持安静,绝对卧床,避免用力防止栓子再次落。严密监测呼吸、心率、血压、静脉压、心电图及血气的变化。给予吸氧提高PaO2,对合并严重呼吸衰竭可使用经面罩无创机械通气或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应避免气管切开,以免在抗凝或溶栓过程中局部大量出血,同时应维持心肺功能,抗休克

和纠正心率失常。急性肺栓塞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常用的抗凝药物为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华法令;常用的溶栓药物为尿激酶(UK)、链激酶(SK)和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rt

PA可使纤维蛋白溶解局限于血栓部位,而不至于出现全身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4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与护理

护理方法根据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实施整体护理,包括基础护理、科学有效的机械护理、健康教育。

4.1 密切观察

严密观察术后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肢体活动等情况,如活动时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胸闷、气短、心悸、咳嗽、大汗、意识不清等情况要高度警惕发生肺栓塞的可能,立即给予平卧、吸氧,并报告医生及时行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胸片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病人卧床期间,应观察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足背动脉的搏动和下肢静脉的充盈情况,必要时做四肢血管彩色多普勒。重点观察下肢肿胀的程度,每天做2次小腿腓肠肌实验检查,阳性者提示腓肠肌静脉丛有血栓形成,应视为深静脉血栓(DVT)的早期症状,要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发生DVT后,由于组织缺血缺氧,皮肤温度可逐渐由暖变冷,肤色苍白,觉冷,尤以肢端为重。皮肤出现青紫花斑,此时需采取保暖措施,受累肢体可用湿热敷,温度宜在38℃~40℃以缓解血管痉挛,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切忌挤、按摩肢体,防止栓子脱落,及时应用抗凝、溶栓疗法等

4.2基础护理

4.2.1①术后返回病房立即开始下肢按摩,由远端向近端挤压肌肉,促进静脉血液回流。②术后抬高患肢时,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必要时下肢热敷,促进血液循环。③鼓励患者尽早开始足趾主动活动,并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每小时12~15次,以增加横膈肌运动,减少胸腔压力,促进血液循环。④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逐渐增加肢体各关节的活动范围以及肌力锻炼。鼓励病人在床上多翻身或尽早开始经常的膝、踝、趾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避免长时间的半卧位。对年老体弱者指导家属为其定时按摩四肢肌肉,并进行双下肢曲伸运动,以利于血液循环。术后24 h~48 h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若术后持续卧床超过4 d者,要定时进行下肢的被动运动,多活动膝关节和踝关节,并定时翻身,也可较好促进下肢静脉血流而预防血栓形成。同时注意观察有无静脉血栓形成的指征,例如大腿肿胀、肤色变暗,小腿压痛及肿胀等;下地前嘱病人及家属一定要配合,病人应在床上坐5 min~10 min,在无头晕不适症状后,再慢慢地坐床边活动双下肢,然后床边活动10 min,第1 d时间不宜过长,以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注意避免PE发生。⑤劝吸烟的患者戒烟,避免因尼古丁等刺激引起血管收缩和增加血液黏稠度

4.2.2静脉血管的护理 输液时尽量采用上肢静脉输液,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特别是股静脉的穿刺。若非要使用下肢静脉,应保证一

次穿刺成功,减少不必要的股静脉穿刺。选择小分支输液时,针头宜细。要提高穿刺质量,操作力求一次成功。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途经给药者,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使用对静脉有刺激性的药物时更应注意,以防诱发血栓形成。拔针后棉球按压时间不宜过长,扎止血带不宜过紧。

4.2.3保持大便通畅 用力解大便时,易使已形成的栓子在未溶解前脱落,造成肺栓塞。所以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非常重要。指导病人术后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易消化的软食,对大便干燥的病人,酌情使用开塞露或甘油剂,以保持大便通畅。向病人讲解术后第1次大便应在床边进行,且旁边要有医护人员或家属看护,排便时不能过分用力,以防发生PE。

4.2.4警惕肺栓塞的形成,其一般发生在血栓形成1~2周内,且多发生在久卧后开始活动时。当DVT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时,要意识到肺栓塞的可能,并及时处理。对突发性原因不明的呼吸困难、心悸、气短、胸闷、酷似心绞痛、心肌梗死样疼痛等,特别是出现脑缺氧的症状,如头痛、头昏、晕厥、视物模糊等,更要引起重视。疑似肺栓塞早期症状,应立即取端坐位,双下肢下垂,减少回心血量,同时给予镇静剂;立即给高浓度氧气间断吸入,观察呼吸困难、发绀是否好转;严格控制输液速度(30滴/min)及输液量(不超过1500ml/24h),以免加重心脏负荷;及时执行医嘱,并做好时间记录,同时药物交接班要明确,以保证药物在规定时间内滴入。

4.3机械预防措施:主要应用逐级加压弹力袜和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等机械方法,其作用是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阻止深静脉扩张,保护静脉内膜不致损伤,并有防止足、股部静脉血流迟缓、促进血液回流、增加静脉血液流速的作用,从而减少静脉淤滞,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可根据患者年龄、手术时间长短及手术等级,可只选用弹力袜,或弹力袜加加压装置。弹力袜穿着长度从足部到大腿根部,要特别注意,不能在袜的近端有弹力圈,以避免近端压力太大,反而影响静脉回流。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时应检查各接口的密闭性,捆绑时防止管道扭曲,袖带与患肢接触面以容下一指为宜,避开肢体关节及导管处,同时注意观察患肢皮温、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个别患者还可使用足底静脉泵,可迅速挤压足部静脉,增加血流速度。

4.5药物预防措施:药物预防是预防DVT的根本措施,而基本预防和机械预防是药物预防的辅助措施。遵医嘱术后4~6 h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可赛或速碧林)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每日1次。用药时间7~10 d。用药期间应严密观察肢体的肿胀程度、肤色、感觉、浅静脉充盈情况,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时难以判断肢体是否存在肿胀,可用皮尺测量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并进行两侧对比,以了解肿胀情况。在抗凝治疗期间最常见并发症为出血,要注意调控补液速度,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等指标,注意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手术切口出血、泌尿系统和消化道出血及注射部位出血等情况。

5康复期患者护理及指导

康复治疗的目标是减轻症状、促进血管再通、消除诱发血栓形成的各种危险因素。要经常采用直立体位,避免血容量降低;足量饮水,保证合理的血容量;预防便秘,避免腹内压升高;禁止在血栓形成的肢体进行静脉输液;禁止在血栓不稳定的肢体进行脉动压力治疗和深部按摩。治疗过程中要严密注意观察肢体皮肤色泽和肿胀情况,以判断效果。6小结

5.外科术后合并肺栓塞的护理 篇五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回顾通辽市医院2007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外科术后诊断为肺栓塞的患者共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9~75岁,平均(51±13)岁。死亡病例4例(13.3%)。一般情况见表1,所行手术见表2。

1.2 主要临床表现、检查及诊断

肺栓塞症状主要发生在术后半月内,以术后2~4 d为常见,特别是便秘以及卧床几天后突然下床走动。主要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气短、大汗淋漓、胸痛、胸闷等。4例死亡病例中有3例是突发肺栓塞猝死,1例出现不可纠正的低氧血症呼吸衰竭死亡。

辅助检查:动脉血气分析显示肺栓塞患者均存在低氧血症。心电图呈以SIQIIITIII伴或不伴V1-4导联ST-T改变为主的动态变化过程,偶有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急查血D-二聚体均>100μg/L。患者通过行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并结合螺旋CT肺动脉造影,以及临床表现结合心电图、血气分析结果,D-二聚体结果等临床诊断。

1.3 治疗及预后

给予溶栓、抗凝治疗好转者36例,未来得及治疗或由于病情未给予溶栓或抗凝治疗者4例,均死亡。

2 讨论

2.1 肺栓塞发生的机制

肺栓塞是一种潜在致死性疾病。术后肺栓塞的原因大多来自下肢深静脉血栓[4]。既往研究表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血管内膜损伤、凝血亢进以及血液凝滞。手术中的操作损伤了血管内膜,启动凝血过程;而手术中的创伤、出血等导致了组织因子的释放和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和纤溶因子的增多,使凝血亢进;加上术后卧床,下肢肌肉泵的作用消失,血流缓慢,长期输液对血管内膜损伤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5]。而且术后由于卧床导致的便秘、用力屏气排便也可使外周静脉压升高,静脉血流突然增多而使已经形成的血栓栓子脱落,通过血液循环阻塞在肺动脉,引发肺栓塞[6]。

2.2 肺栓塞的危险因素

根据本研究显示,肺栓塞患者男女比例基本是1:1,肺栓塞患者中较多患者合并躯体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而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回顾的30例肺栓塞患者中,骨科手术(骨折及关节置换)后肺栓塞患者占较大比例。另外有研究显示:手术时间长、年龄40岁以上、糖尿病、吸烟、肥胖、下肢静脉炎或血栓形成、血液凝固的亢进、纤维蛋白原升高均为肺栓塞的高危因素[7,8]。

2.3 肺栓塞的术前及术中预防护理

手术之前医师护士要对患者身体的一般情况有较详细的评估,对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长期吸烟的患者要密切监测,另外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使患者充分了解术后早期活动的必要性以及注意事项。(1)嘱咐患者健康饮食,避免暴饮暴食。(2)鼓励患者多坚持进行有氧运动等体育锻炼。对于既往存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可建议其穿弹力袜,服抗凝剂。在术前宣教中着重普及术后早期活动的作用及重要性的内容,并演示术后早期活动的方法。如果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可抬高下肢或者间断小腿气动压迫,必要时检测下肢血压,从而预防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4 肺栓塞的术后预防护理

通过术前的健康教育,术后在对患者进行阵痛的前提下,鼓励并协助患者尽早活动下肢,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快下地活动,以此来促进下肢静脉的回流。活动应该遵循由被动活动到主动活动,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术后初期不能下床的话可先在床上做抬腿、翻身等活动,多按摩下肢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教会患者床上使用便器,鼓励接受床上排泄。术后需检查或换床时应使用平车。术后第1次下床应十分谨慎(特别是长期卧床的患者)。下地前嘱患者及家属一定要配合,患者应在床上坐5~10 min,在无头晕不适症状后,再慢慢地坐床边活动双下肢,然后床边活动10 min,第1天时间不宜过长,以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注意避免肺栓塞发生。对于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尤其注意术后监测凝血功能及患者生命体征,注意辨别是否有血栓形成的指征(如下肢肿胀,肤色变化、腓肠肌压痛等)。如活动时突然出现咳嗽、胸痛、呼吸急促、气短、大汗、心悸、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下降、意识不清等情况,要高度警惕发生肺栓塞的可能。对于手术之后早期的患者,仍需随时观察他们切口状况。

2.5 发生肺栓塞时的护理

发生肺栓塞时,护士配合医生积极抢救、治疗患者的同时,需要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的护理。肺栓塞一般发病较急,病情进展快,患者容易出现惊慌、恐惧等情绪[9]。而且,肺栓塞时部分形成死腔样通气导致气体交换差,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表现,有人甚至有濒死感[10]。这时可以帮助并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因为情绪激动时可诱发栓子脱落[11]。患者发生肺栓塞时,家属也会因此产生焦虑、烦躁等情绪,治疗前主动与家属沟通,充分告知病情及可能的预后,使其能相信医护人员并主动配合治疗。治疗时可能会溶栓,应注意及时掌握患者凝血功能,监测患者是否有出血等情况。

2.6 肺栓塞的健康教育护理

出院后患者尽量不要长期一个姿势坐卧,应每间隔3~5 h就活动一下。教会患者收缩腿部肌肉以及按摩的方法。避免交叉腿等有碍下肢静脉回流的不良生活习惯。多吃含植物纤维的食物,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嘱咐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凝血情况,并指定家庭护理计划。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可能出现的出血或再栓塞的情况,知道患者在出现不适时及时就诊[12]。

近年来,我国肺栓塞发病率显著增高,由于对肺栓塞认识不够而导致误诊率80%[13]。肺栓塞对很多术后患者的健康产生威胁,预防性干预能有效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加强术后肺栓塞的护理,不仅能够缩短住院时间,还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故值得在临床上继续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外科手术术后患者肺栓塞的发生情况,提醒护理应重视对术中及术后肺栓塞的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内蒙古通辽市医院20072012年期间于外科手术后发生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该期间术后诊断肺栓塞患者30例,患者年龄2975岁,平均(51±13)岁,死亡者4例;术后肺栓塞较常见于骨科手术后。结论 手术是肺栓塞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术后肺栓塞不限于老年人,也常见于年轻患者,应引起临床护理注意。

6.肺栓塞护理要点 篇六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2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65-02

肺动脉栓塞是一种致死率较高的疾病,已引起医学工作者的普遍关注。肺栓塞是脑卒中致命的并发症。本文将对我院自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急性脑卒中合并肺栓塞的1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4例患者为2007年1月到2010年12月收住急性卒中单元271例经头颅CT或MR(DWI)证实急性卒中患者的一部分。均为男性,年龄48-82岁,平均71.35±8.85岁。1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并进行卧床治疗,病程为1周至8周之间,卧床时间为1周至2周之间。其中脑梗死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1例;脑出血2例。14例患者并发肺栓塞的发病时间为2至14天之间,平均发病时间为7±1.2天。经治疗后13例患者均在入院2周至4周后康复出院,12例患者在出院后指导其继续服用华法令,并对所有患者均進行6个月随访,未发现复发病例。1例患者出现脑出血自动放弃治疗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PE 我科卒中患者急性期均收住卒中单元中监护和治疗,并发急性肺栓塞患者的症状体征中:①脉搏-氧饱和度(SPO2)小于90%的患者为14例;②11例患者出现急性意识水平下降现象;③7例患者出现紫绀症状;④3例患者出现晕厥症状;⑤2例患者出现咯血症状;⑥2例患者出现咳嗽症状;⑦2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⑧1例患者出现胸痛症状。14例患者均根据2001年《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1]的诊断标准确诊为肺栓塞疾病。14例患者均进行CT肺动脉造影医学影像证实为肺栓塞。所以护士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急性卒中不明原因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嗜睡、昏睡、昏迷等急性意识水平下降患者,SPO2低于90%,应高度重视,及时通知医师,以便尽早得到确诊和治疗。

2.2 护理 发生肺栓塞时立即予患者平卧,避免做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3-5L/min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此时患者会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护理人员要陪伴在病人身边,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使其有安全感,减轻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做好脑卒中的常规护理。

2.3 用药及护理 14例患者均未能给予溶栓治疗,原因是其均有溶栓禁忌症。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1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同时给予抗凝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应用5000IU低分子肝素钠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给药,每隔12小时给药一次。在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的第2天对患者进行华法令口服治疗,连续治疗7天后,单用华法令对患者进行治疗。1例患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在第23天发病,对其进行血液稀释,并给予对症治疗。1例患者出现脑出血现象,从而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3例患者均在2-4周后康复出院。用药期间,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血肿;患者皮肤黏膜、牙龈、泌尿系统、胃肠道有无出血。告之用药期间勿挖鼻,用力擤鼻,使用软毛牙刷刷牙,动作轻柔。给予清淡、纤维丰富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若出现出血征象,应立即报告医生尽早处理。

2.4 出院指导

2.4.1 嘱患者继续按时按量服用华法令,同时门诊随诊。每2周1次,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2]。

2.4.2 若患者同时合并其他疾病,需进行其他药物的治疗时,应及时向主治医生进行咨询,以避免由于所服用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而致药效在患者体内出现异常现象;

2.4.3 再次告知:平时注意避免患者出现碰撞现象,在刷牙时使用软毛牙刷,若患者出现鼻血、皮肤青紫、牙龈出血等情况时应及时去医院进行诊治;

2.4.4 患者若食用维生素K含量较高的食物时,可能影响患者体内所使用的抗凝药物疗效,维生素K含量较高的食物有芥菜、菠菜、西兰花、海带、青萝卜、紫菜等,日常饮食中应注意对上述食物份量进行控制;忌烟酒、大量维生素C、中药补品、大量维生素E等。

3 讨论

综上所述,急性卒中并发肺栓塞患者临床症状大多无典型的呼吸困难、咯血三联征以及胸痛等,多数患者首要临床表现为急性意识水平下降,所占比例高达78.57%。急性意识水平下降现象如患者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反应迟钝、昏迷以及昏睡等,急性卒中单元中监测到患者血氧饱和度低于90%,可高度怀疑患者出现肺栓塞疾病。因此,对急性卒中患者若临床出现不明原因的急性意识水平下降现象,且其血氧饱和度低于90%,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警惕患者可能并发急性肺动脉栓塞疾病[3],争取抢救机会,同时在用抗凝药物期间,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出血体征,精心护理和正确宣教,从而使患者转危为安,促进了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5):259-264.

[2] 唐凤.肺癌术后肺动脉栓塞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37):176.

7.如何查出肺栓塞 篇七

首选是普通X线胸片,对典型病例可见到区域性肺血管纹理的稀疏、纤细,肺透过度增加,未受累部分可呈现纹理相应增多。如果发生肺梗死,可有特征性影像。如果累及范围较大可出现肺动脉高压征象。但是,平片检出的常是临床典型的病例,其敏感性、特异性均较低。

放射性核素肺通气及肺灌注扫描(V/Q)是无创的方法,其敏感性与特异性可达90%和85%。放射性核素检查不能直接显示栓塞部位、形态,是其缺点。目前已成功合成新型核素血栓显像剂,即锝标记的抗人体活化血小板单克隆抗体,能够鉴别新鲜血栓或陈旧血栓,将大大提高诊断率。

肺动脉造影在临床上始终是“金标准”,但并未广泛应用,在英国也只有三分之一的医院可以做此项检查,我国则更少,且导管及造影检查有6%并发症,0.5%的死亡率。对于急性或重症肺栓塞,病人处于紧急状态下,此项检查几乎不可能实现。血管的重叠使外围肺动脉栓塞显影受到限制,胸肺疾病可以造成诊断困难,而产生假阳性是其缺点。目前,肺动脉造影并不是肺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近年发展起来的螺旋CT,特别是电子束CT(EBCT)问世以来可以直接显示肺血管,后者由于扫描速度快,没有移动伪影,与有创性肺动脉造影比较,对肺栓塞诊断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7%。其最大的优点是无创,几乎没有并发症,对急症肺栓塞检查尤为有价值,对指导治疗(急性肺栓塞作溶栓治疗,慢性中央型肺栓塞作手术治疗)及评价治疗效果是可靠的,目前已经可替代常规肺动脉造影。其缺点是对肺段以下的外围肺栓塞诊断尚存在困难。此时参考核素V/Q检查有一定帮助。幸好,肺段以下发生栓塞的机会仅占6%。

核磁共振(MRI)对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主干的栓塞诊断有一定价值。平扫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使肺动、静脉同时显示,影响因素多,诊断有一定限度。采用三维TOF技术诊断也受到限制。目前采用闭气超高速扫描序列应用首次通过造影增强法,仅采取肺动脉期影像,是有苗头的无创检查方法。MRI对于外周肺动脉栓塞的检出敏感性更高。

超声心动图诊断肺动脉栓塞也在应用,对于中央型肺动脉栓塞诊断有一定价值,作为筛选检查,对于可疑病例不失为一项良好的无创检查方法。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较好探测到主肺动脉和左、右肺动脉,对肺动脉栓塞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80%~90%。但是,重症病人难以接受经食管超声检查。

医生对肺栓塞影像学检查应有充分认识,临床检查步骤如下:当怀疑就诊病人肺栓塞时,首先摄X线胸片并做同位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对临床高度怀疑的病人或为了进一步治疗的病人,应做EBCT或螺旋CT增强扫描(或MRI)检查。对于肺段以上的肺栓塞,上述CT可以作出明确的诊断,其准确性可达95%;对诊断仍不明确或CT征象不能鉴别时,方可考虑做有创性的肺动脉造影检查。

肺动脉造影并不是惟一的确诊方法,况且是有创检查,有一定的造影并发症和死亡率,急性或重症不适于此项检查。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医院不能开展肺动脉造影。CT检查无创、安全,对肺栓塞定性诊断准确率高,便于治疗后随访,有螺旋CT设备的医院均可开展,可以大大提高肺栓塞诊断率。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开展肺动脉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能够直观显示肺动脉三维解剖,使CT诊断不受体位影响,为教学、外科治疗提供更为直接的诊断信息。

8.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八

关键词:肺血栓栓塞症,护理

肺血栓栓塞症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 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疾病, 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1]。临床出现呼吸困难、剧烈胸痛、咯血、发热症状。PTE是脱落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的病理过程, 常系一种合并症, 血管阻塞后发生肺组织坏死者称为肺梗塞。在临床上如未被正确诊治, 死亡率较高,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30例肺栓塞患者, 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 均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30例肺栓塞患者, 男19例, 女11例, 年龄28~85岁, 该30例患者入院时均经我院64排增强CT确诊为肺动脉栓塞;其中2例化验血D-二聚体正常, 心脏彩超均显示肺动脉高压;彩超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0例;出现少量咯血5例, 一过性晕厥4例。

1.2 结果

6例患者行溶栓及抗凝治疗, 24例患者经增强CT检查为小面积栓塞故给予抗凝治疗;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 无一例复发。

2 护理

2.1 病情与观察

PTE症状有时较为隐匿, 故需加强对患者症状、体征、生命征进行严密监测, 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及早处理。

2.1.1 PTE患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 不同病例常有不同的症状组合, 但均缺乏特异性。各病例所表现症状的严重程度亦有很大差别, 可以从无症状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甚或发生猝死。 ①呼吸困难及气促:是最常见的症状, 尤以活动后明显; ②胸痛:包括胸膜炎性胸痛 或心绞痛样疼痛;③晕厥:可为PTE的惟一或首发症状;④烦躁不安、惊恐甚至濒死感;⑤咯血:常为小量咯血, 大咯血少见;⑥咳嗽;⑦心悸 。需注意临床上出现所谓“肺栓塞三联征” (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 者不足30%。如对以上临床症状的观察中, 发现有新发或加重的应怀疑病情的变化, 应及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心律、血压、血气分析等。

2.1.2 体征的观察 ①呼吸急促:呼吸频率>20次/min, 是最常见的体征;②心动过速; ③血压变化, 严重时可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④紫绀;⑤发热:多为低热, 少数患者可有中度以上的发热;⑥颈静脉充盈或搏动;⑦肺部可闻及哮鸣音和 (或) 细湿音, 偶可闻及血管杂音;⑧胸腔积液的相应体征;⑨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或分裂, P2>A2, 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

2.2 呼吸支持

PTE患者多有低氧血症, 甚至呼吸衰竭, 一般为1型呼吸衰竭, 应及时、积极纠正低氧, 可通过加大吸氧流量、应用文丘里面罩、无创通气、有创通气等措施, 应避免做气管切开, 以免在抗凝或溶栓过程中局部大量出血。在使用无创通气时, 应注意人机配合, 避免烦躁不安, 可能会加重病情, 应耐心解释, 仔细观察, 及时调节压力。

2.3 卧床与休息

引起PTE的血栓主要来源于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腔静脉径路、上腔静脉径路或右心腔, 其中大部分来源于下肢深静脉, 特别是从腘静脉上端到髂静脉段的下肢近端深静脉 (约占50%~90%) 。剧烈活动可导致下肢血栓脱落, 加重病情。在治疗2~3周内以卧床休息为主, 避免下地活动, 但较长时间的卧床可能会有利于新的下肢血栓的形成, 在床上可适当做一些足的伸屈运动、使用弹力袜等, 密切观察下肢肿胀程度、皮肤颜色及皮温等。大便保持通畅, 避免便秘, 可较为积极的采取口服润便药物、肛用开塞露甚至灌肠等措施。我科曾有正规抗凝治疗2周的患者, 因晨起排便后出现猝死的案例。可能与腹腔压力增加及较长时间的下蹲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促成新血栓的形成有关。

2.4 心理护理

急性PTE发病突然, 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濒死感等恐惧心理, 护士应主动陪护, 给予充分关怀, 耐心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讲解PTE成功的诊治病例, 让患者充满信心, 以利于配合治疗, 必要时可适当应用镇静剂。

2.5 溶栓治疗护理

溶栓治疗可迅速溶解部分或全部血栓, 恢复肺组织再灌注, 减小肺动脉阻力, 降低肺动脉压, 改善右室功能, 减少严重PTE患者的病死率和复发率。溶栓治疗主要适用于大面积PTE病例, 即出现因栓塞所致休克和 (或) 低血压的病例;对于次大面积PTE, 即血压正常但超声心动图显示右室运动功能减退或临床上出现右心功能不全表现的病例, 若无禁忌证可以进行溶栓;对于血压和右室运动均正常的病例不推荐进行溶栓。溶栓时应严格密切监测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 观察患者胸闷、胸痛、发热、呼吸等[2]。密切观察溶栓药物引起的出血现象, 如皮肤黏膜的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黑便、血尿等, 观察有无头痛、呕吐、意识变化等颅内出血征象。

2.6 抗凝治疗护理

抗凝治疗可以有效地防止血栓再形成和复发, 同时机体自身纤溶机制溶解已形成的血栓。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凝药物主要有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尽量在脐周5 cm以外皮下注射, 注射时捏起皮肤垂直进针, 拔针后, 按压穿刺点时间要延长, 用药期间教会患者自我护理方法, 如避免磕碰、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解大便、避免硬质食物。

3 讨论

PTE目前已成为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过去曾将肺血栓栓塞症视为少见疾病, 但据国内部分医院的初步统计和依临床经验估计, 在我国肺血栓栓塞症绝非少见病, 而且近年来其发病例数有增加的趋势。护士应掌握PTE的症状辨别、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知识。护理重点为严密观察病情、卧床休息、呼吸支持、心理护理、溶栓及抗凝治疗的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1, 24 (5) :259-264.

9.肺栓塞护理要点 篇九

1 临床资料

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在本院行外科手术治疗后存在并发APE高危因素的10例患者, 其中男6例, 女4例, 年龄 (54.3±13.8) 岁。手术类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5例, 脾破裂修补术2例, 子宫肌瘤切除手术2例, 胃癌切除术1例。合并疾病:糖尿病5例, 高血压病、心房颤动各4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3例。经过术后相应的基础护理和病情监测, 均未发生急性肺栓塞 (APE) 的早期病状及其他副反应。

2 护理

2.1 基础护理

2.1.1 肢体护理

术后保持足够的休息, 尽量减少活动。注意保护肢体, 禁止按摩和热敷, 可将患者膝关节屈曲150°, 双下肢抬高20~30°, 以利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禁止在双下肢输液和采血, 翻身时动作要轻柔。

2.1.2 环境护理

维持病房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保持良好的通风, 控制噪音, 做好保暖措施,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避免产气食物和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 避免患者因咳嗽导致病情突然加重, 或便秘导致的腹压增加影响静脉回流。

2.1.3心理护理

急性肺栓塞发病较突然, 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消除紧张情绪, 增强治疗信心。

2.1.4 健康教育

给予相关的健康教育, 如衣着宜柔软宽松、用软毛牙刷刷牙等, 避免碰撞硬物和搔抓皮肤。

2.1.5 疼痛护理

指导疼痛感觉明显的患者深呼吸, 通过冥想或聊天等方式转移注意力,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药。

2.1.6合并症护理

加强对原发疾病的治疗和监测,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干预措施。本组4例高血压病患者避免情绪剧烈波动, 将收缩压控制在140~160mm Hg;5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6~1 0 m m ol/L;3例C O P D患者避免感染和便秘。加强营养护理, 改善患者体质。

2.2 病情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呼吸、神志、瞳孔、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脉搏等变化。定期监测足部皮肤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大腿周径等变化情况, 观察是否有胸痛、咳嗽、咯血等症状。应用抗凝药期间, 密切监测药物副反应, 如出血、低血压等。引导患者准确表达自己的临床感受, 规范记录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 并定期总结, 及时与主治医师进行信息交流。加强气道管理注意如下:一是气道畅通无阻, 无漏;二是气道湿化, 及时清除口腔和气道分泌物, 避免感染;三是严格无菌操作规范, 避免损伤皮肤。

3 体会

APE的危险因素包括原发创伤及手术创伤导致的凝血机制失衡, 使血液呈高凝状态;麻醉导致的静脉血液流速减低和回心血量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及心房纤颤、恶性肿瘤、COPD、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等[2], 其中DVT是诱发A PE的最常见和最主要因素。但DVT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与其他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为了避免或减少APE发生, 对由高危风险的患者入院后就要进行APE相关危险因素评估, 给予预防性护理。从APE的疾病特点来看, 其治疗效果主要受呼吸功能和溶栓情况的影响[3]。呼吸功能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 溶栓虽然有助于改善病情, 但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应加强护理监测。

基础护理对改善患者病情、降低患者身心应激反应、减少能量消耗和刺激性因子的产生、改善呼吸功能均有积极意义。有文献报道[4], 相关危险因素不仅影响到APE的发生, 还影响到APE的进展。因此, 对相关危险因素给予积极干预和针对性的重点护理, 会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玉芬, 王淑慧, 岳洪涛.5例普通外科手术后急性重症肺栓塞的临床分析和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6) :523.

[2]迟春妹.1例行股静脉穿刺后形成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治疗与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 2009, 28 (5) :135.

[3]马晓春.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南 (2009) [J].中华内科杂志, 2009, 48 (9) :788.

10.肺栓塞的诊治进展 篇十

[关键词] 肺拴塞;PE诊治;效果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PE)是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引起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其临床特征以肺循环及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1]。近年来,对PE的诊治研究的不断深入,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和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

1.1病因和危险因素

PE发病率很高,在美国是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居于第三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达10%,仅次于肿瘤和心机梗死居于第三位的临床死因[1]。血栓性深静脉炎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其主要原因,60~85%的栓子来源于下肢静脉和盆腔静脉[2]。其次是心肺疾病和恶性肿瘤,国内以肺癌、消化道肿瘤多见,国外以胰腺癌多见。其他病因有长骨骨折致脂肪栓塞、口服避孕药、意外事故和减压病造成空气栓塞、寄生虫和异物栓塞等。危险因因素包括血液淤滞、静脉系统内皮损伤和血液高粘状等。原发性危险因素常见有V因子突变、蛋白C缺乏和抗凝血酶Ⅲ缺乏等。继发性危险因素常见有[3]:①创伤、骨折、外科手术;②各种原因的制动或长期卧床、长途航空或乘车旅行;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血液粘滞性过高、克隆病;④基础疾病:脑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机梗死、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⑤口服避孕药、妊娠、产后期等。

1.2临床表现:

PE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以从无症状到猝死,故误诊率高达70%以上[4]。症状严重程度取决于栓子的大小和数量,是否存在其它心肺疾病及血栓溶解的快慢等。PE典型三联征,即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不足30%[5]。主要症状有:突发性呼吸困难,活动后加剧;胸痛,多为胸膜性疼痛;咳嗽咯血,晕厥、腹痛、焦虑等。突发晕厥可以是PE的唯一首发症状,其发生率约为11%~20%,其中有约30%表现为反复性晕厥[6],是由于大块血栓阻塞50%以上肺血管引起。主要体征:心动加速、紫绀、低血压或休克、肺部湿性罗音、哮鸣音或胸膜摩按音,颈静脉充盈、肺动脉第2音亢进、奔马律等。胸膜性疼痛、咳嗽或咯血多见外周小栓塞;呼吸困难、晕厥或紫绀常多见较大面积的PE。紫绀和低血压或休克多因巨大栓塞引起。

2 各项检查及临床意义

PE诊断依据,有存在PE的易发因素的患者,尤其是有下肢静脉栓塞表现者,有以下临床表现者应疑为PE:(1)突发原因不明的气促、劳力性呼吸困难和紫绀,又不能用原有的心肺疾病所解释。(2)突发肺梗塞三联征。(3)不明原因的急性或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可伴有休克、昏厥或心律紊乱。(4)基础疾病急剧变化或肺炎样表现,但经过抗感染治疗无效,或者不明原因的急性胸膜炎等,亦要注意PE的可能性。考虑有PE的可能时,需要进行各项检查来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是PE诊断的主要依据[7]。

2.1 D—二聚体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降解物,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物之一,其敏感性高达92~100%,特异性仅为40~43%[8]。主要用作排除诊断,若其含量<500mg/L,可排除低、中危PE。

2.2心肌生化标志物

主要用于PE的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价[9-10]。PE患者血心肌肌钙蛋白水平和心肌损伤程度与临床预后呈明显正相关,肌钙蛋白水平升高的其死亡率是其正常的5倍。B型利钠肽>150pg/ml,提示病情危重,心肌损害严重。肌钙蛋白和B型利钠肽联合检测,更有利于对发病时血压正常的患者进行临床危险分层。N未端B型尿钠肽前体<600ug/L的患者临床预后好,而<600ug/L,且肌钙蛋白<0.07/L,死亡率为3.7%。N未端B型尿钠肽前体≥600ug/L,且肌钙蛋白≥0.07ug/L,死亡率则高达33%。

2.3血气分析

肺血管床堵塞达15%以上即可出现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增大。其对PE诊断只有参考意义。

2.4心电图

80%PE有右心室负荷过重的心电图改变,表现为V1~V4T波倒置和ST段改变。在确诊PE中有约15~25%有典型的S1QⅢTⅢ[11],这一特征性表现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常在发病后14天内消失。有研究者认为胸前导联的T波倒置不仅可作为早期诊断PE的指标,还可作为判断PE严重性和评价溶栓疗效的指标[12]。

2.5胸部X线

80%PE在发病后12~36h或者数天内出现胸部X线改变。主要表现为栓塞区肺血管纹理稀疏或消失、肺野透亮度增加;肺野局部浸润性阴影,常为尖部指向肺门楔形阴影;右室增大;或伴少量胸腔积液等。PE的胸部X线征象无特异性,但对疑似PE提供线索和帮助鉴别引起呼吸困难的其他肺部疾病有意义。

2.6超声心动图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检出右心系统和近心端肺动脉内血栓较为准确的方法。一但获得血栓的直接征象即可确诊PE。直接征象为发现肺动脉的近端血栓或右心血栓。间接征象为:右室壁局部运动幅度降低、右心室和(或)右心房扩大、室内隔左移和运动异常、近端肺动脉扩张、下腔静脉扩张等。发现间接征象,可提示或高度怀疑PE。超声检查可以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为PE诊断提供间接依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测PE的敏感性达到80%,特异性达100%。血管内超声技术已开始对应用于PE的研究,动物体内研究结果显示,其诊断PE的敏感性达到100%[13]。

2.7螺旋CT及CT肺血管造影

可清晰显示段以上肺动脉内的栓子,对段及段以上肺动脉的血栓栓塞具有确诊价值。但对亚段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有限。多排螺旋CT扫描速度更快,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有研究者认为,64排螺旋CT动脉造影可作为临床疑诊PE病例的首选检查方法[14]。

2.8 MRI检查

MRI对段以上肺动脉内栓子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对外周肺动脉显影不良,其临床诊断价值与螺旋CT相似。优点是不用碘造影剂,适用于碘过敏者患者;同时可进行双下肢深静脉显影,发现DVT的证据。MRI不仅能显示肺动脉,且可鉴别新旧血栓,为溶栓方案提供依据。同时MRI还能够观察血流动力学及肺动脉压的变化[15]。缺点是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不如螺旋CT。

2.9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

是PE的重要诊断方法,典型征象是呈肺段分布的肺灌注缺损,并与通气显像不匹配。灌注扫描结果正常,一般即可排除PE。肺灌扫描结果不正常,胸部X线正常或出现区域性肺纹理减少与肺血管分布不均,可支持PE的诊断,加上下肢身静脉血栓检查阳性,PE诊断可成立[13]。

2.10肺动脉造影

以前被认为是PE诊断的金标准。因血管造影是有创检查,其并发症可能有致死的危险。无创性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有同样的的诊断价值,故目前临床上较少使用,仅用于一些疑难患者或需要介入治疗的患者。

3 治疗方法的效果及预后

3.1一般治疗

凡确诊或高度怀疑PE患者,应严格监测生命征,绝对卧床休息。严重胸痛、焦虑者给予止痛镇静处理,低氧血症和休克者予吸氧或机械通气及抗休克治疗。

3.2溶栓治疗

溶栓是PE的主要治疗方法,可迅速溶解部分或全部肺动脉分支内的血栓,恢复肺组织再灌注,减少严重PE患者的死亡率和复发率。溶栓治疗时间窗为发病后14d内,出现症状后48h内溶栓可获最大收益,但症状后6~14d溶栓仍有益。其适应证:大块肺血栓栓塞症。如没有禁忌症,要积极迅速进行溶栓治疗。其绝对禁忌证:有活动性出血和近期有自发性颅内出血。其并主要发症是出血,发生率为5%,致死性出血发生率约为1%。常用溶栓治疗方案:①尿激酶:首次负荷量4400IU/kg,静注10min,随后以2200IU/(kg·h)持续静滴12h,是国内常用方案。②链激酶:首次负荷量25000IU,静注30分钟,随后以10000IU/h持续静滴24小时。链激酶可出现过敏反应,应注意观察。同时6个月内不宜再次使用。③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50~100mg持续静脉滴注2小时。

3.3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PE的基础治疗。非大面积PE患者都应积极予抗凝治疗,大面积PE先行溶栓治疗,后使用抗凝治疗。其禁忌证:活动性出血、凝血功能障碍、未予控制的严重高血压等,其主要并发症是出血。常用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①肝素:作用快,予3000~5000IU或按80IU/kg静注,继之以18IU/(kg·h)持续静滴,最少连续5天。开始治疗最初24h内每4~6h测定APTT一次,根据APPT调整剂量,尽快使APPT达到并维持于正常值的1.5~2.5倍,达稳定治疗水平后改为每天测定APPT一次。如使用中出现血小板迅速或持续降低30%以上,或血小板计数<100×109/L,停用肝素。②低分子肝素:具有血浆半衰期长、可皮下注射、生物活性高、剂量效应关系容易预测等优点。一般根据体质量给药,每天1~2次皮下注射,疗效与普通肝素相似,但不需检测APTT和调整剂量。③华法林:华法林属香豆素类口服抗凝剂,为维生素K拮抗剂。其起效较慢,需要数天时间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初始剂量为3.0~5.0mg,开始与肝素同时使用4~5天,当连续两天测定INR达到2.0~3.0时或PT延长至正常值的1.5~2.5倍时,即可停止使用肝素,单独口服华法林。抗凝疗程因人而异,特发性PE及继发于可逆危险因素者华法林治疗至少3个月,此后根据风险获益评估决定是否需长期抗凝治疗。首次发作且出血风险低,有复发可能,但无诱因的PE患者,均推荐长期抗凝治疗;PE合并肿瘤者应使用低分子肝素3~6个月,然后长期使用华法林直至肿瘤治愈。长期抗凝治者INR>3.0时出血危险增大,应停服抗凝剂,口服或注射维生素K:1~2mg,有严重出血者应静脉注射维生素K和新鲜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16]。

3.4介入治疗和外科肺动脉取栓术

介入治疗包括导管血栓吸除术、导管导丝碎栓术、经皮导管肺动脉局部溶栓术、局部机械消散术、球囊扩张碎栓术、支架植人术。1998年召开的国际PE研讨会提出介入治疗条件[17]:急性大面积PE;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溶栓治疗失败或有禁忌;有经皮心肺支持禁忌或不能实施;有训练有素的介入医师队伍。外科肺动脉栓子摘除术用于:大面积PE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溶栓治疗失败;有溶栓治疗禁忌证的患者。有报道显示,接受介入检查和治疗的患者院内病死率为11%,未接受者病死率达45%,说明了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但也存在较高风险,应权衡利弊,严格掌握适应证。

PE是一种常见心肺疾病,具高发病率、高误诊率、高病死率的特点。常规尸检PE发现率为52~64%[18]。生前确诊率国外为10~30%,国内仅为7.8%。凡能及时诊断和治疗的病人死亡率为7%,而延误诊断死亡率为60%,其中33%于发病后1小时内迅速死亡[19]。因此临床医师应熟练掌握PE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提高诊断意识及诊断水平,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61.

[2]焦传军,陈阳.肺栓塞的病因和发病机制[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7):187-189.

[3]蒋建文.肺栓塞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2):2399-2400.

[4]梁振宇,蔡绍曦,佟万成等.肺栓塞首诊失误原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2009,21(3):509-511

[5]胡志东.急性肺栓塞的临床治疗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73-74.

[6]史文冰.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肺栓塞13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5):713-714

[7]司斌,胡振红,曾群丽,等.不同影像学方法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价值[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7,6(3):201-204.

[8]凌宙贵,明莫瑜,刘卫等.D—二聚体阴性排除肺栓塞的临床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诊疗杂志,53(3):263-264.

[9]庞羽中,徐欣.肺栓塞相关性心脏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循环,2009,13(5):447-449.

[10]张冬,王慧敏,何慧洁等.脑钠肽对急性肺栓塞预后的评估[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21):3334—3339.

[11]田新,杨鹏.心电图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临床新医学,2009,2(5):534-535.

[12]杜淑珍.心电图在急性肺栓塞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2010,24:161

[13]何炼图,汤庆.超声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与疗效评估中的作用[J].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0,16(3):278-280.

[14]苏剑,王彬生,石宁.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肺栓塞的临床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2011,17(3):105-106.

[15]郭景财,郑向红,陈炜等.核素肺灌注显像对急性肺栓塞的临床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12):1522-1524.

[16]杜春华.肺栓塞的药物治疗.山东医药[J].2010,50(3):107-108.

[17]成炜,于文成.肺栓塞的介入治疗[J].山东医药,2010,50(3):109-110.

[18]张欣,于文成.肺栓塞的诊治进展[J].山东医药,2010,50(3):106-107.

11.肺栓塞护理要点 篇十一

1 临床资料

26例病人中, 男16例, 女10例;年龄22岁~86岁;血栓均来自下肢深静脉,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16例, 胸痛胸闷14例, 咳嗽12例, 咯血或痰中带血10例, 大汗晕厥4例, 同时存在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三联征者 8例, 呼吸>20/min 16例、体温>38 ℃12例、血压<80/60 mmHg (1 mmHg=0.133 kPa) 11例, 窦性心动过速>100/min 14例, 肺内闻及湿性啰音19例, 下肢水肿16例, 所有病人均经超声心动图, 心电图、螺旋CT、血气分析、肺动脉造影、D-2聚体检查确诊。经应用低分子肝素、尿激酶、纤溶酶及口服华法林抗凝溶栓治疗15 d~40 d, 14例治愈, 8例好转, 4例死亡, 其中9例置入腔静脉滤器。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肺栓塞后栓塞部分形成无效腔样通气, 不能进行有效气体交换, 导致胸痛、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表现, 部分病人极度恐惧甚至产生濒死感。本组病例中有10例病人有恐惧及濒死感, 经允许病人家属陪伴, 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 向病人及家属耐心细致地讲解与本病有关的知识及治疗方法, 并向病人介绍溶栓成功的病例, 均能使病人情绪稳定, 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

2.2 病情观察

PE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缺乏特异性, 有文献报道, 发生肺栓塞的病人中有20%~30%因未能及时发现、及时诊断治疗而死亡, 若能及时诊治病死率可下降8%[2]。因此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定期复查动脉血气、心电图, 如果病人突然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面色苍白伴有胸痛应考虑肺梗死的发生, 应及时报告医生做进一步处理。

2.3 溶栓及抗凝治疗的护理

2.3.1 一般护理

病人置于单人抢救病房, 行心电监护,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病人病情给予鼻导管给氧、面罩给氧或使用无创机械通气, 准备好急救药品及物品, 选用健侧肢体的血管,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最好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固定, 以避免反复穿刺针眼部位渗血, 准确执行医嘱, 药物要现配现用, 要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渗漏、出血现象, 严格无菌操作, 预防感染, 各种注射完毕应延长注射部位的按压时间, 要准确调节注射泵的推注速度, 尿激酶不能用酸性液体稀释以免药效下降。

2.3.2 出血的观察

溶栓的主要副反应就是出血, 如皮下淤血、鼻出血、内脏出血、颅内出血[3]。 应仔细观察病人口腔黏膜变化、齿龈有无出血、大小便的颜色、注射部位有无血肿, 避免不必要的肌肉注射, 以免增加出血机会;避免碰撞, 每日查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本组病例中有3例出现鼻出血, 经停用溶栓治疗1 d后出血停止。5例出现穿刺处渗血, 停用溶栓药物后逐渐消失。

2.4 健康指导

首先应告知病人易患肺血栓栓塞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因大多数血栓栓子起源于下肢深静脉, 因此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DVT) 是防止肺血栓栓塞发生的有效方法, 凡高危人群都应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 术后病人尽早下床活动, 膝关节屈伸活动, 2 h 1次, 每次5 min。长期卧床病人, 嘱病人卧床期间多饮水, 防止血液黏稠, 定期更换体位, 多做深呼吸以助静脉回流, 注意下肢运动, 避免形成下肢静脉血栓。有下肢静脉病的病人要及时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以防血液滞留血栓复发。告诉病人及家属按时口服抗凝药物的重要性, 在服用抗凝剂期间要定期复查凝血指标, 如需服用抗生素及解热镇痛药要在医生指导下运用, 以免影响抗凝剂的作用, 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抗凝剂剂量, 教会病人如何观察有否出血征象, 如出现突发性呼吸困难、咯血、胸痛、晕厥、下肢肿痛等应立即就医[4] , 置入滤器者要定期复查滤器的位置及滤器上有无血栓形成。指导病人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易消化的软食, 保持大便通畅,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劝其戒烟, 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饮食,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摘要:[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方法]密切观察26例肺血栓栓塞症病人病情, 给予及时诊治及护理干预。[结果]26例病人中, 14例治愈, 8例好转, 4例死亡。[结论]严密观察病情, 早期识别肺栓塞症状, 及时诊治及对症护理, 适时对病人进行健康指导, 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肺栓塞,呼吸功能障碍,护理

参考文献

[1]夏态军.创伤病人合并肺栓塞的临床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 2006, 11 (1) :58.

[2]俞森洋.老年人肺栓塞的诊断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2, 21 (5) :394-397.

[3]王秀花.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的护理[J].中原医刊, 2004, 31 (16) :53.

12.生活中如何预防肺栓塞 篇十二

肺栓塞实际上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属于一种常见急症,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夺去患者的生命,生活中应警惕肺栓塞的发生。要想预防肺栓塞,首先要在生活中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易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更要提高警惕。创伤、长期卧床、静脉曲张、静脉插管、盆腔和髋部手术、肥胖、糖尿病、避孕药或其他原因的凝血机制亢进等,容易诱发静脉血栓形成。

※ 生活中如何预防肺栓塞

防止肺栓塞发生要早期识别危险因素和早期预防。在一般人群中加强健康教育,在高危人群中加强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高危人群包括急性腹部或胸部的大型手术后及髋或膝关节置换术后,有髋部骨折、严重创伤和急性脊柱损伤等的患者;长期操作电脑者和预期要长时间坐飞机、汽车或火车者(时间超过6个小时);长期卧床或需要制动人群;孕产妇;40岁以上、肥胖或有血脂异常患者;此外,还包括恶性肿瘤、心梗及心功能不全患者、口服避孕药妇女、患有肾病综合征的儿童、血液病患者、先天缺乏某种抗凝因子的易栓症患者。对危险人群,改变生活方式很重要,如戒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方面应注意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量饮茶。

※ 足底按摩小心肺栓塞

一些长期从事案头工作的白领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下肢静脉栓塞,这类人如果到不正规的地方沐足,按摩师用力、手法不正确的话,很容易把已在下肢形成了栓塞的“栓子”挤下来。这些脱落的栓子通过血液可以流到人体的其他地方,流到肺部就引起了肺栓塞。即使原来没有栓塞的人,如果按摩师用力不当的话,外力也会损伤血管内皮,从而形成栓塞。

※ 长途旅行应警惕肺栓塞

长途旅行时,要经常站起来活动活动,以防发生疾病。由于车上拥挤,很少活动。静脉血流动是靠肌肉挤压形成的,在长途旅行时,身体长时间不活动,处于一种姿势,使血流缓慢,特别是下肢的静脉血液回流差,所以在深静脉就形成了血栓。除此之外,如果病人原有下肢的血管病变,如静脉炎、静脉曲张等,当人突然站立时,血栓便脱落。从而阻碍肺泡的换气功能,严重的会猝死。旅途中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胸闷、气促、咯血,或突发晕厥,要高度警惕深静脉血栓形成。

※ 剖宫产后警惕肺栓塞

肺动脉栓塞是剖宫产术后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其病情凶险、复杂,死亡率高。产后第1周是栓塞多发期,产妇应及早下床,并做适量运动。掌握由小到大、逐步增加的运动原则,以不感到疲劳为限度,特别是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应鼓励、帮助产妇下床活动,有利于防止血栓形成,对卧床病人,要按摩下肢、足部,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大便时引起腹内压增高,迫使栓子脱落。剖宫产术后如果出现了一侧下肢肿胀、不适、疼痛,应高度怀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湿敷或理疗,消除炎症,控制感染,必要时给予抗凝及溶栓治疗。

※ 肥胖、久卧不动者当心肺栓塞

老年人特别是肥胖者、高血脂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患有静脉曲张者、因中风引起静脉淤滞者、长期卧床者等,是特别需要警惕肺栓塞发生的人群。久坐不动,超过两小时血液黏度就会增加17%。长期卧床者和各种大手术后的患者,要按照医嘱及时抬高下肢,进行必要适当的按摩和活动,以预防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 久坐电脑前易引发肺栓塞

长期久坐电脑前工作或上网游戏1~2小时,就应该站起来运动一下,有意识地活动下肢,做下蹲等动作,加快下肢血液流动,平时可穿弹力袜;长期卧床者,可经常按摩下肢促进血液循环。一旦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要立即送医院急诊。

※ 预防肺栓塞的饮食

饮食结构不当或饮食习惯不良,也可能导致血栓的形成,危及健康。合理的饮食安排主要在于控制总能量的供给,以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许多食物对防治血栓形成是有益的,应提高其在饮食组成中的比例,此类食物包括:玉米油、花生油、豆类、黑木耳、紫菜、海带、燕麦、芝麻等。蔬菜、水果及谷物,能保证饮食中有较高的维生素,各类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6、维生素C等,对预防血栓有益。合理营养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为宜,少食速溶性易发酸食物。

生活中能滋养肺部的食物很多,如萝卜能治疗肺热咳嗽、痰稠等症,痰多、咳嗽者较为适宜食用白萝卜;荸荠对伤津、痰热、咳嗽等症有效,食用荸荠能清热生津,生吃、煮水均可;而梨有清痰止咳、清心润肺、解毒利尿等功效,银耳可以治疗阴虚肺燥、干咳、痰稠等症;百合能缓解咳嗽、失眠、神经衰弱等,食用百合以熬粥、煮水饮效果较佳;而绿豆,适宜于内火旺盛的人。由于人的个体素质差异较大,所以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症选择食物。

上一篇:《促织》说课.(第一课时)下一篇:浩辰CAD教程:绘图环境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