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2024-09-23

习作指导教学设计(共15篇)

1.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篇一

《习作指导——桥》教学设计

格力巴蜀文井江小学

罗志华

一、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1、听音乐导入。

2、生思考;这首歌写出了北京的桥的什么特点呢?歌中说到的桥有哪些呢?

3、你们想看看这些千姿百态,瑰丽无比的桥吗?现在就和老师一起去看看这些美丽的桥吧。

4、课件展示桥的图片

5、同学们这些桥很美是吧,你们可知道桥的演变历史吗? 6,课件展示桥的演变过程、同学们我们现在知道桥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每座桥还都有独自的风采,或者,还有动人的故事。

那么,我们就来 说说自己喜欢的桥,可以简单的介绍一两句。(学生回忆汇报)适时评价

3、老师也有一座最喜欢的桥,你想知道有关它的信息吗?

4、师最喜欢的是《卢沟桥》(课件出示内容)

5、说说老师介绍了卢沟桥哪几方面的内容?

随机板板书:样子,特点,故事,感受。

6、你能试着象老师这样来介绍一下你所喜欢的桥吗?(学生介绍)适时评价

6,是啊,生活中的桥千姿百态,多种多样。为我们的生活增加了无尽的美丽和情趣。自古以来,桥就以它独特的魅力,成为许多文人志士的描写对象。那么这节老师可就给你一个机会,让你也来夸一夸你所知道的桥,或者是你想设计的桥,一起来完成一篇关于桥的作文。板书“桥”

二、分析作文要求,确定选材;

1、课件

出示作文要求,找本次作文题目,内容方面的要求。分析“自拟题目”“写一篇有关桥的习作”

2、学生自己想一想要写有关桥的什么方面的内容,并说说原因。同桌交流、指名汇报。适时评价

3、把学生说的内容进行整理,(真实的桥、心桥、想像的桥)不论想写什么,都是在表达一种赞美和喜爱之情。这就是本次作文的主题,你写的内容要围绕着这个主题。

4、根据你确定的内容为自己的作文起一个响亮的题目。(交流汇报)师适时评价。

三、指导写法,学生试口述自己的初稿;

5、相信现在同学们一定对于自己要写什么已经心中有数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再一起来研究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该怎么写。

6、可以用上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作文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8、如果说现实中真实的桥沟通了道路,那么无形的桥沟通的却是心灵。你是怎么理解心桥的呢?(生谈自己的看法)

9、生活中,你什么时候发现过这座桥的存在呢?(生回答)

10、师总结(课件配乐)是啊,生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爱、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老师对学生的细心教育、邻里之间的相互照应、大到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尊重、国家之间的和平相处,构筑成形形色色的无形桥。只要你细心的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就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通过老师的介绍,你一定想起了一些让你感动的事。来,说说。(学生交流)

师提示写法。(板书“事情”)突出“情”,在结尾深化感情,扣题

11、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不论大真实的桥,还是心桥,都是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等同学们长大之后,一定会出现许多更奇异的桥。大家也可以写写想像中的未来之桥。写的时候可以仿照第一种的写法,写出你想像中桥的样子、特点。最重要的是要写出它有那些奇特的功能。板书功能。生交流自己想像中桥会有那些功能?适时评价

四、学生试写作文,交流、师生共评;

2.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篇二

一、积累语言,丰富修辞

积累语言是习作教学的第一步。语言积累的过程与学生感知事物、认知事物的过程十分相似,掌握好这一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增强学生对词汇的敏感度。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词汇的积累上,以增加他们的文学底蕴,丰富他们的词汇库。积累语言同样要注意方法,我们将其分为两个层面进行教学:第一个层面是词汇量的积累,在日常阅读中让学生将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记住,并且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如形容人物外貌的:面容清秀、白皙、红润、水汪汪、俊俏、五官端正等。形容教师的:园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呕心沥血、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等。对于一些不常见的词汇,我们就要注意教给学生记忆方法,如“馥郁”一词,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将其与芬芳、花香联系到一起;如“绯红”一词,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将其与夕阳、火烧云联系到一起。这样的联想式记忆法可以增强学生对生词的记忆和理解。第二个层面是修辞方法的积累,即在日常阅读中将恰当的、充满美感的修辞方法或是句子记录下来、引用过来,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二、借鉴学习,形成风格

在教给学生习作知识前,我们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文章,以及文章是如何构成的。文章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一篇优秀的文章是离不开情感、词汇、修辞以及整体的写作风格的。情感是个人的,我们暂且不谈。除了上文提到的词汇和修辞方法的积累外,如何确立学生的写作风格就是习作教学的第二步。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不乏这样的教学案例:教师教学时虽注重学生习作语言的积累,但一部分学生的习作质量仍然上不去,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十分迷茫。其实这样的教学结果有一部分原因要归咎于教师没有为学生确立明朗的写作风格。

文章是一种整体化的艺术形式,段与段之间要求有明确的承接关系,一篇文章中的所有词句、修辞都是要为情感表达、事件叙述、情境描写而服务的。如,在习作教学中仅仅注重词汇和修辞的积累,而不注重文章的整体化,将会使文章失去主线,显得散而无神,就像是一个睡眼惺忪、精神萎靡的美丽女子,即便她的五官再精致也会让人看着不舒服,得不了高分。作文亦是如此。小学课本中的文章不仅结构精巧,而且写作风格多样,主题明确。在日常阅读练习中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课文的写作风格,将有助于突出学生的文章主题,使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到“整体”对于文章的重要性。

三、感受情感,领悟生活

如果说上文所述的积累语言、形成风格是通过高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那写作教学的第三步———情感就不是光靠“教”就能形成的。情感是文章写作的初衷,也为文章的贯通提供了主要线索,可以说情感是文章的精气神,是文章的中心主旨,是使文章血肉丰满、熠熠生辉的关键。情感细腻的文章即使辞藻朴实,读起来同样令人动容;情感粗糙的文章即使词汇华丽,读起来也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3.三个指导让习作教学更具实效 篇三

关键词:作文;观察;鼓励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76-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习作时要做到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只有会表达,表达好,才有可能乐于表达。如何克服学生心中的恐惧,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习作的方法,在学生习作的过程中不断地给予引导与鼓励,让学生在有表达的欲望时,做到有话要写,有话会写,有话能写好。这样,我相信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会表达了,一定会乐于表达。

一、指导观察,丰富见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可见,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经常地观察,才能积累取之不尽的习作源泉。

1、指导学生有选择性的观察

世界万物,美丽的东西很多,不管观察什么要有选择性地,否则千头万绪,提起笔来就不知道写什么好。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一处家乡的风景时,很多学生都选择写麒麟山。可是麒麟山的景色很多,有山,有树,有花,有草,有亭子十几座,有游乐场,有动物园,有人民英雄纪念碑。如果老师不进行指导,很多学生就无从下笔,就会像记流水帐似什么都写,这样面面俱到反而没有将一处景色写具体。此时老师可以这样指导,让学生选择麒麟山最有特点的事物进行观察。很多同学就知道选择山上的树、亭子和麒麟阁,因为这三种东西是麒麟山独有的,是最有代表性的。这样学生写的时候就会把重点放在这三处景物上,看过作文的人也能在心中留下麒麟山的印象。

2、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很多学生写作时往往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样的作文非常杂乱,让人摸不着头脑。而学生在观察时做到有序,写起作文一定也有序。我觉得从小就养成有序地观察事物的习惯甚至能让学生的一生都养成有条理的做事的习惯。例如在指导学生观察植物的时候学生可以让学生按从远到近地观察,走到近处观察时再按顺序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也会按照观察的顺序有条理地写下来,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层次会特别清晰。

3、观察要注意细节

闻名世界的惠普创始人戴维.帕卡德曾感叹“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可见细节的作用很大也很重要。例如我们在观察人的时候,要善于去捕捉人物的细节,如人的一个眼神可能传达出来的是母爱,一个细小动作,在你受伤时爸爸轻轻地帮你吹伤口,这里传达的是爸爸对你的爱,一句感人的话,可能只是奶奶在你每天出门的那句唠叨:“过马路要小心。”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只有注意生活中的细节,细心地观察,才能写得具体,才能打动人。

4、边观察边做好记录

俗话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由于有时候学生观察的对象具有抽象性,这时学生适当地做好记录,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了。

二、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技巧。

每堂作文课教师都应该进行写作技巧的渗透。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刚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小学生,他们对写作还很陌生,不管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事物要他们写出来,都觉得无从下笔。

1、准确使用动词

例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中,作者叶圣陶在写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用上了一系列的动词,准确形象生动地在读者面前刻画了爬山虎的动作,读着课文就能使读者脑海中浮现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懂得当有一连串的动作发生时,可以用上意思相近的几组词,动词的连续运用不仅能丰富作文,更能使你的作文用词更为准确。使得文章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文章读起来也不至于那么枯燥了。而“连续使用动词,巧妙使用近义词”这种写作技巧的渗透更是深入学生的内心,如果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如果碰到描写一连串的动作时就可以用上以上的方法,使自己的作文更加生动有趣。

2、教给修改的方法

做为刚刚接触写作的小学生,修改作文更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教给学生借鉴优秀作文的方法。学生写好作文后,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评,首先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习作,指出学生在哪些方面写得比较好,哪些方面值得借鉴,还可以在哪些方面更进一步。再拿出一些中下等水平的习作引导如何向优秀的习作努力,该在哪些方面更具体完整些。

还可以教给学生修改病句的一些方法,熟练掌握修改符号的运用。在平时的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在学生写好作文后就应该要求学生自己运用修改符号恰当地修改自己的作文,从而使自己的作文更加的通顺,根治语病。为丰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之间互改。

学生在写作时,教师要多一些鼓励,因为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是希望老师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以此产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可以是表扬某同学的在文章中用的一个词特别的好,可以表扬他的哪个句子写得特别棒,还可以表扬他经过修改后的作文比起前几次的作文来说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表扬的方式让学生产生习作的愉悦,以此爱上写作。

参考文献:

[1] 张燕.小学生作文指导-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1

4.习作6指导课教案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两幅图,准确地把握图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能围绕中心,抓住重点,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把故事写具体,写完整,写生动。

教学重点、难点:

能仔细观察图画,准确理解图意,并展开合理想象,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具体。

教学准备:PPT、习作用纸

课时安排:2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篆书燕

2、燕子是一种益鸟,自古以来,咱们中国人就很乐意燕子在自己的房屋中筑巢,生儿育女,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吉祥、有福的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习作6中的故事就发生在燕子身上.(板书:习作6)

(二)、指导看图,把握图意

1、请大家仔细观察两幅图,从图上你知道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吗?

2、此时此刻,小燕子的处境怎样?

3、眼看一只燕子从天而降,这只小猫有何表现?(表情:眼睛胡须等;动作:身体、腿、爪;叫声;心理)

4、如果你是小燕子,看到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站在面前,你会有怎样的反应?(神色:眼睛;动作:身体、头、爪、翅;叫声;内心)

5、谁能将这个画面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呢?

(三)、大胆想象

1、图画到这儿就戛然而止了,可故事却没有结束,?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设想各种可能性)

2、同学想象力真丰富,想到了那么多的可能性,现在请大家以组为单位说说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说到你的故事中去。

3、给所编的故事拟一个题目。

(四)、结语

同学们想的丰富,说的精彩。无论你选择了怎样的可能性,只要你的想象合情合理就行。课后请大家将整个故事完整地写下来,再给它拟一个有个性的题目,我相信丰富的想象一定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更多的感动。

板书: 习作6

所见

所闻

5.说明文习作指导教学方案 篇五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写说明文的基本能力。(形式:列提纲、写作、修改)

教学重点:写作

教学难点:写作

教具:胶片(1张)

教学设想:

前面教师与学生共同、系统地学习了有关说明文的知识,并且学生进行了片断练习。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在写说明文方面有所进步,为了趁热打铁,提高基本的能力,我准备在此再进行一次大作文指导。其基本步骤是:

(1)讲述片断作文的`缺点,引入新课。

(2)出示作文题目,《我们的教室》,并分组讨论“我们的教室”应向读者介绍的内容。

(3)写作。

(4)交换修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次片断作文,导入新课:优点:

(1)基本上合符了说明文的要求,不再象过去一样写成记叙文。

(2)并且能够综合地运用几种说明方法。

缺点:

(1)介绍事物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

(2)缺乏条理性。

(3)在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时,过多地叙述了用来作比较的事物,给人留下了似乎在介绍两件事的感觉。

二、出示练习题目:《我们的教室》

三、让学生尝试着列提纲,其中提纲内容应包括如下方面:

1.你想介绍我们教室的哪些方面。

2.在介绍教室的各个部分时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3.按照怎样的顺序。

四、教师根据学生的提纲,给学生作写作提示:教师应强调以下几点:(要求幻灯显示)

1.关键是要说明其整体上的特征。包括形状上、结构上的特征。

2.建筑物占有空间,其构造的各个部分都有一定的位置。因此,在介绍整体特征后,要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有序地展开说明,如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前到后,由上到下等。

6.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篇六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板书:春天)

2、谈话:春天其实就在我们的眼睛里,在我们的心里,同学们,你们发现春天了吗?这节课我们把春天带进教室好吗?

二、交流感受,评比总结

1、引导学生口头交流:你在哪儿找到了春天?怎么在景物上发现了春天的痕迹?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有什么想法?

学生谈谈自己所发现的春天,并说出内心感受,只要是自己观察后的心得体会,教师就给予赞扬。

2、师谈谈自己发现的春天,说出点滴感受,说出真情实感。学生评:听了老师的叙述,感受到了什么?从哪里感受到春天的美丽跟生机勃勃?从哪里感受到老师对春天的热爱?

3、小组互说互评,然后汇报--哪些同学说出了对春天的感受,师给予奖励。

交流:怎么说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能说出对春天的感受?

4、总结:说出事物的特点,说出内心的感受,说出观察后的发现和心得,别人就能体会到春天的美丽,感受到自己对春天的热爱。(根据总结板书)

三、明确要求,自主动笔

1、激发写作欲望:春天是个美好的季节,它在人们的眼睛里,在歌声里,在同学们的心里,我真想在大家的笔下也看到春天。

2、明确写作要求:刚才大家说得非常清楚,具体。这离不开有序跟丰富大胆的想象,也离不开大家对春天的感受。写时也一样,要做到有序清楚,写出真情实感,不写错别字。

3、学生动笔,师巡视,并对个别写作困难的学生作指导。

四、朗读习作,指导修改。

选择几篇典型习作,读一读评一评。结合评议,引导学生作口头修改。

作者邮箱: lxgshml@21cn.com

7.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篇七

“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在实践中能否“有效”?“效果”如何?是否“高效”?本人尝试用“读者意识”的理念在写作教学的拟制标题、习作行文、优化修改三个环节上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同时, 结合自己在写作中的反复摸索、不断改进, 初步验证“读者意识”可以较好地改善学生的写作思维习惯, 明显提升学生的习作行文水平, 显著提高参与写作修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将实践体会概括于后, 祈请方家指正。

一、聚焦“读者”靶子, 弱化习作标题的随意散漫

1. 抓住聚焦性阅读重点, 拟制准确简明的标题

读后感类文章的标题是否准确、鲜明、简洁, 谁说了算, 显然是读者而不是作者。只有读者认可了、肯定了标题, 才能最终让读者聚焦文本、不忍释卷。

试比较读后感类文章选用“实题”与“虚题”之间的差异。《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经典文章, 邹忌与齐王都可以作为“读后感”赞扬的对象。诗人臧克家写了“实题”的读后感《纳谏与止谤》, 是立足“赞齐王纳谏”的。如果将邹忌作为赞扬对象, 从课文中可以概括出哪些方面的读后感“实题”呢?深入研读课文, 观察邹忌的一系列行为———三问其美、忌不自信、孰视徐公、窥镜自视、暮寝而思, 至少可以从“认真观察”、“自以为非”、“深入思考”、“善于婉讽”, 找出四个“感点”———《成功始于“孰视之”》、《邹忌“窥镜”的启示》、《可贵的“暮寝而思之”》、《学习邹忌的“讽”劝艺术》等[2]。显然, 以上四个“读后感”“实”题, 就比“读……有感”之类的“虚”题, 来得聚焦、来得深透、来得精彩。

这些“实”题关注了阅读的重点, 既体现了围绕思考点“邹忌”进行发散思维, 又包含着辐合到思维原点“邹忌”的思维过程, 比“虚”题更准确、更鲜明、更简洁 (不仅仅是字数的多少) , 体现出前后两者对“邹忌行为”认识程度的深浅之别、效能差异, 传达出发人深省与平淡无奇之间的思考能级。这些“实”题浮出水面的过程, 不可避免地与习作者的思维水平深浅、宽窄幅度相伴相随, 这些读后感的“实”题, 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决定了行文思路旋律和节奏的基调。

阅读者面对经过辛苦提炼、新鲜出炉的读后感“实”题, 已经行进在读者和作者心中架设起的相通彩虹之上, 初步建立了文本与读本指向一致的对话机制。在蕴涵富矿的标题引领下, 读者在一定程度上会包容和完善“文本”中涉及的信息、联想和想象。习作者也决不甘心辜负精心所得的好题目, 总是会千方百计地调动和挖掘自己的潜能和积累, 甚至不厌其烦地对已经成型的文本进行增、删、换、调, 长时间地激发作者写出货真价实的读后感热情, 有理由相信作者不愿意舍此而图“套子作文”。

2. 扣住选择性阅读特性, 拟制新鲜生动的标题

读者是否选择阅读文本, 标题无疑是选择指向考虑的首要因素。在阅读热点层出不穷, 阅读材料大量涌现, 甚至“信息爆炸”之时, 如何让读者选择阅读你的作品, 或者满足读者在阅读文本中的某种期待, 首先也要看标题, 看它能否吸引读者的“眼球”, 从而顺利通过读者筛选的“第一关”。所谓“看报看题, 读书读皮”, “题”和“皮”都是指与标题新鲜生动要素密切相关的吸引力因子。

新鲜生动的标题, 至少表现为“言人之未言”、“言人之欲言”方面的特点。例如, 作文题《谁是成功之“父”?》让读者立刻联想到是对成语“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质疑, 容易引出“失败后是否一定会获得成功”的思考。显然满足于此还仅仅停留在“怎样看待失败”的层面, 仍然难以明确揭示“失败+□□→成功”的奥秘。继续思考才可能深入到“成功之父”便是“总结”:只有不断总结才可能成功的层次。再深入一步, 光知道“总结”还不够, 还应该进一步探讨它是怎样的“总结”:生活中是否能真正获得成功, 既不决定于是否失败过, 失败过多少次, 也不取决于是否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 它取决于失败后是否能正确总结[3]。这个标题无论是思考的深度还是选用的语词都体现了新颖脱俗的特点, 读者没有理由放弃选择阅读如此发人深思文题之下的文本文字!

一看到文题《好男须当“兵”》, 读者只要稍作思忖, 就容易体会“言人之欲言”背后的深意。“兵”, 极易让读者明白千百年间“普通战士”的地位相当卑贱, 而且生命安全难以保证, 因此, 稍有地位、有些办法的人就千方百计地去逃避当兵的基本意思。进一步联想, 更有优秀人才就根本不必去当兵, 否则就是大材小用、极大浪费的错误观点。文题《好男须当“兵”》, 尤其是加引号的“兵”字, 迫使读者在看似平淡的文题之后, 触发联系思考近年来许多人对当“兵”———包括各条战线、各类岗位普通一“兵”的光荣感、使命感在逐年淡化的现实, 彰显出文题和文本有极强现实意义的主旨所在[4]。

作者和读者在心灵契合中收获的愉悦, 引领习作者在拟制标题时放弃选择“粗”制“懒”造的简便方法, 而愿意在比较诸多候选标题之后的优中选优、精益求精。反复提炼、不轻易出手背后, 作者付出的“自讨苦吃”越多, 就越有可能给读者更多“眼前一亮”的精彩。读者心中清楚, 标题的打磨, 折射着作者在立意不断提升、措辞反复推敲、思路逐渐清晰的“否定之否定”, 甚至包含文章成型之后不断修改的“艰难历程”。

二、瞄准“读者”靶心, 明晰习作行文的流畅详略

1. 挤压言之无物的空话, 写出反映读者心声的实话

不少习作者存在一种误解:不抄报纸, 不跟着人家说几句大话, 文章就没有“质量”, 政治性就不强, 就没有深度。久而久之, 习作思想愈见贫乏, 习作内容愈见空洞, 说空话、套话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甚至“时尚”。具体而言, 习作难见作者的真实思想, 多是蚂蚁搬家———搬用他文的现成思路、观点。更有甚者, 套用别人的细节、袭用他文的语言。面对面目可憎、味同嚼蜡的文本, 读者岂有不退避三舍之理?

按照惯常的行文方式, 文题《为“丧家之犬”而“额手称庆”》极易写成淡而无奇的“教训 (说理) 文”———空话充斥习作, 读者厌读不已。习作者为了摒弃空话, 写出实话, 注意从日常细致观察到的宠物小狗所受的百般呵护切入, 极写吃罐头、细食, 睡沙发, 套毛衣, 洗温水澡, 甚至还有的享受了焗油染色的“特殊待遇”。习作行文至此, 读者期待的可能是宠物似乎应该“受宠若惊”, 由此而感到欣慰, 获得极大的满足。可是习作者笔下那条伤心的小狗却偏偏不领“人情”, 居然从“另类”的脑袋里想到了另一个方面:“丧家之犬”比家犬有更大的自由度, 借题发挥地表达出对“野性”的渴望, 并且仿佛是充满黑色幽默地在代“犬子”呼唤:“还我自由”[5]。读者在寓言式的文本阅读时充分享受愉悦, 也在忍俊不禁中生发深思。习作者走出空话连篇的窘境, 开辟了现身说法、实话实说的成功之路。

“文似看山不喜平。”读者希望看到文本中怎样的“不平”呢?读者固然不愿意在文本中看到寡淡如水的语句, 其实更不愿意看到新意缺乏的思想。习作者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阅历, 固然制约了色彩斑斓的文字和深刻睿智思想出现。实际上, 读者的“愿接受心理”告诉我们:读者是相当宽容的, 读者决不会苛求在习作中看到波澜壮阔的沧桑巨变, 而更倾向于了解习作者平凡生活背后不平淡的一面, 分享习作者发掘出的当下部分独生子女生活状况与文中之犬产生的通感。

撰写行文时要反复引导习作者花大力气对素材作深刻而反复的挖掘, 让习作者充分认识到, 我们日常生活是琐碎的, 是需要习作者提炼、概括、类比的, 将生活中的片段加以整合, 找到事物与事物、人与人、事物与人之间的联系点、共同点、相关点, 写出一类事件中的共通点, 就让文章产生了张力, 让不同的读者阅读时产生回味、咀嚼, 习作者的实话就像投进读者心湖中的石子, 在读者的心中激起波澜。

2. 抛弃言不由衷的假话, 写出吸引深度阅读的真话

考场作文为了突出“不平”, 习作者的捷径是杜撰一个破碎的家庭以凸显主人公的奋发, 或编造死去亲人突显生活的艰辛, 或设置一场车祸或火灾营造世事的艰难……似乎非如此, 就没有办法走出平淡的阴霾。殊不知, 此法看似走进新天地的同时, 又陷入更深的泥沼:都采蚂蚁搬家之法, “读者”见第一次面尚有新意, “似曾相识反复来”, 读者眼中的新鲜感必将减退, 直至荡然无存, 这些都是假话惹的祸。

跌宕起伏的故事固然可贵, 但是凡人小事对于习作者来说更是常态, 只要用心来描摹, 同样可能写出它的“真”精彩。前者是“核”武器, 后者是认识和思维水平提升、写作能力质变的“常规”武器。“核”武器威力大, 但可遇不可求;“常规”武器威力小但实惠, “近身防御”和“短兵相接”时屡建奇功。

文题《握住________的手》, 大多数的习作者难以有机会握住伟人的手、名人的手或是明星的手, 鲜有机会与他们发生动人一幕的机缘。那么, 是编造自己与名人的邂逅, 或是设计与明星的握手?“编”行不行?那要看你的“编剧”水准了, 若是还未到炉火纯青地步, 其中的破绽可能击穿高分的期盼。指一条路, 劝你握住最亲近人的手, 或者是爷爷, 可能是妈妈, 也许是舅舅, 抑或是姑姑……他们虽然是平凡人, 但是他们也许都有只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你的任务就是花点功夫深入挖掘, 将蕴含的独特魅力呈现在“读者”面前, 你发掘出来的闪光之处绝对不至于与别人“撞车”。不论习作者发掘出来的手多么平凡:哪怕是做馒头的手、哪怕是开绞车的手、哪怕是扦脚工的手……只要是习作者用心在观察、用心去体会、用心来倾诉, “不平” (独特) 的故事都将触动读者心中敏感的神经末梢。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中乡邮员的质朴和坚韧,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的那份执着和坚守, 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 有的只是凡人深藏心中的“纯真”, 不是同样让大江南北的读者为之动容、动情?

熟练掌握和娴熟运用“防身”“御敌”的常规武器, 立足对凡人小事的深度开掘, 平凡人的敬业, 身边人的体贴, 左邻右舍的友善, 陌路人的举手之劳……都隐含着感人的片段和精彩的瞬间。既然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那么每个人就是一个独特的世界。这些“不同”和“独特”, 就是真实而生动的素材源泉。在写人之前, 需要直接或间接跟他交朋友, 深入了解他的个性;在写事之前, 就要周咨博访, 深入挖掘, 写出这件事情的独特之真。比如, 写风景, 不能光写山是如何的青, 水是如何的绿, 要写出它之所以能叫人留连忘返的奥妙。这是读者关注的, 想深度了解的。

三、校正“缺位”偏差, 优化习作修改的耗效比例

1. 教师多做“读者”:变“评判者”为“建议者”

长期以来, 教师批改作文, 花力气最多的是判分和写终结性评语。尽管教师兢兢业业, 学生获益寥寥, 但是教师却始终难以走出这些“既定规则”所划之牢。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 教师首先是一个“读者”, 在习作未“发表”前, “第一读者”的教师将“阅读障碍”告知作者, 作为习作修改的参考凭据。习作者有了清除“阅读障碍”的清晰目标, 加上“建议者”适时的点拨, 有利于习作者找到适当的工具和材料 (带动学生在寻找“材料”中的大量阅读) , 通过增、删、调、换, 砍、削、修、剪, 铲除、填平和清扫“障碍”, 让第二读者、第三读者, 乃至更多的“读者”享受无障碍阅读的乐趣。

教师由“评判者”转变为“建议者”, 可以先区分“类型”, 然后再根据症状轻重进行快速诊治:同是感冒, 但是各人康复方案不同:或多喝水, 或多休息, 或吃感冒药, 或打点滴……显然, 开出的“药方”就不再只是清一色的吊盐水, 更不需要都去住院。习作者心中有数了, 自然会遵照“医嘱”, 找药来治, 争取早日康复, 进而或注意保养, 或坚持锻炼……

教师批改习作的生产力解放出来, 就有“下水”和理论提升的时间保证, 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处在充电状态, 处理写作疑难杂症的“医术”就有望不断提升。教师指导能力与指导效率的“水涨”, 带动的是习作质量的“船高”。角色与观念的转变, 带来的是“读者”与“作者”平等对话, 帮助教师走出自主权丧失、顾此失彼, 以及学生得益不多、兴趣和动力衰退的恶性循环怪圈, 有望快速步入教师掌握写作教学主动权、学生积极投入的良性发展之中。

2. 作者也做“读者”:变“旁观者”为“参与者”

目前的终结性评改“模式”, 学生大多只是看看总批和分数, 批改的地方越多越懒得看。因为不少的评改意见是点到为止, 或不得要领, 而且时间滞后的评语与习作者基本已经淡忘的事实, 可以想见其收效甚微。习作中存在的缺点未能得到有效改善, 下一篇习作仍然处于自我摸索状态, 结果是:低级错误重复犯, 思维训练难实践, 习作质量转圈圈。

“读者”与“作者”平等对话机制未能建立, 制约了习作修改的质量和热情。虽然习作批语中不乏“建议”性评语, 但是, 因为缺乏继续修改的要求和机制, 教师有心出力但聚焦不够, 或者教师有心指导但学生不知情、更不领情, 效果难以实现。其结果, 教师疲于奔命、低水平重复, 愈感作文难教, 习作进步不显、应付的烦恼多于“创作”的愉悦, 厌倦、头痛或痛苦萦绕其中。缺乏“动力”的写作专列, 缓慢前行、艰难跋涉, 甚至熄火“罢工”不足为奇。

教师不妨换一种做法:习作者兼做“读者”, 在修改环节变“旁观”为“参与”, 首先扫清习作中存在的低水平障碍, 提升水准后的习作让教师再指导,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益。事实证明, 学生真正成为写作、修改的主人, 在修改时才能较真, 变“甩手掌柜”为“勤快伙计”, 在“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上反复打磨, 引进“发表” (更多读者阅读) 目标, 鼓励编撰作文集交流, 或在网上发表。学生的修改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更多的“读者”意见成为修改环节的积极因素, 事半功倍之效不再是纸上谈兵。

修改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处方”。因为, 学生习作者与学生读者的思想认识水平, 基本上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学生习作者要写出让处于同一水平层次的学生读者有所感、有所得的习作, 一挥而就肯定难以做到。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企图一次就认识透、写得好, 是不符合认识规律的。“文不厌千回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更何况是学生习作呢?有了习作修改的思考点, 就有目标、有方向、有标准, 再写深、写透每一个题材, 反复修改好每一篇习作, 咬定“每篇”不放松, 最终与拟题、立意、行文等其他环节形成合力, 享受习作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的愉悦和成功就不再是奢望。

参考文献

[1]林一平.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3.

[2]李杏保.作文评析与扩展训练.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1.

8.阅读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习作指导 篇八

在阅读教学中时时渗透习作指导,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整个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要真正实现读写结合,就必须注重阅读教学渗透习作指导的科学设计。在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中优秀的语言文字,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练笔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多年的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写作指导的做法和体会。

一、加强句式、说话训练

作文打基础要从最基本的词语句式训练开始,从一二年级开始,便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结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安排了许多词语、句式训练。苏教版二年级第四册《月亮湾》一文中:“我的家在月亮湾,月亮湾是个美丽的村子。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桥。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一群群鱼儿在河里游来游去。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河岸上长着许多桃树。春天,树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过了桥,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村子的后面是山。山坡上有一片茶树。茶园里不时飘来采茶姑娘欢快的笑声。”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关键是“美丽”。下文都是围绕这个词来写的,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自己家乡的美丽而自豪的感情,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用“美丽”这个词说一句话。第二自然段写村前的景色,引导学生按“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的顺序,有条理地口叙月亮湾村前的景色。叙述时要抓住“月牙一样”、“绕着”、“缓缓”等词语,让学生了解月亮湾的地形和地名的由来,体会月亮湾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再抓住“鱼儿”、“小桥”、“绿树”、“青山”、“桃树”、“桃花”、“农田”和“清清”、“倒映”、“一群群”、“灿烂”、“绿油油”等词语引导学生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月亮湾山清水秀、红绿相映、充满生趣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第三自然段写村后的景色,要拆住“一片”、“茶树”、“欢快”、“笑声”等词语,引导学生想象月亮湾满山茶树茂盛生长的景象,体会人们依靠辛勤劳动,改变家乡面貌的喜悦心情。学完了课文,让学生依照课文的结构,说一说自己家乡的样子,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而且要条理清楚,语言形象、生动。阅读教学中,注意加强句式训练,及时进行说话训练,扎扎实实,反复进行,而不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也是基础知识目标的落实,坚持训练,就会逐渐使孩子们基础牢固,语言规范。习作时就不会表述不清,病句连篇。

二、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的使用也不容忽视,特别是中低年级,刚写作文时不会正确使用标点。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既有助于朗读,又使他们学会了如何正确运用。苏教版三年级第六册《跟踪台风的卫星》一课,里面有很多对话,在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认识对话时引号的用法。提示语在前的,如“在波浪滔滔的海面上,台风睡醒了,他刚刚舒展开巨大的身子,猛然望见天空中有颗小星星不停地朝他眨着眼睛,便大声嚷道:“你是谁?竟敢盯住我!” 提示语在中间的,如“哈,”小星星笑了笑说,“我是第三代气象卫星,人们叫我时刻跟踪你,监视你,直到你消失为止。”提示语在后面的,如“想掉我?没门儿!”气象卫星用嘲笑的口气对他说。直接对话的,没有提示语的,如“可我偏偏爱跟着你走… …”“哼,我要把你甩掉!”

高年级学生要注意引导省略号的不同用法。苏教版六年级第12册《理想的风筝》这一课,着重让学生认识省略号的不同用法,如果在阅读教学中都能引导学生体会,那么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就不会乱用标点符号了。如;“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这里的省略号表示引文的省略。“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了我们……不,他不会的。”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语言突然中断。“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思念您……”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引入思索。

三、巧妙填补课文空白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它通过虚实相间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教材中有不少文章写得含蓄委婉、言简意赅,给学生留下想象、延伸、拓展的空间。教学时,教师应留心捕捉这些留白点,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把简练的语句写具体,把意犹未尽的意蕴表达出来。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苏教版第八册《鸟语》一课,通过讲述“我”与鸟儿交谈、倾听并揣摩鸟语的情景,表达了“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提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课文中主要详细写了“我”跟随布谷鸟、喜鹊进行的有趣对话,而略写了画眉、黄莺、百灵等鸟的语言以及和“我”的对话,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叫声和与“我”的对话。

四、延续情感、整合感悟

有许多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们要巧妙把握教材延伸点,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内容的延伸,情感的升华,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恰到好处的课堂练笔,同样可以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狐狸和乌鸦》一课,讲了爱听好话的乌鸦被狡猾的狐狸夺走了嘴里的肉片。

练笔:展开想象,有一天,乌鸦又出来找到了一片肉,又见到了上次的那只狐狸,会发生什么事呢?

让学生小练笔,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新的层次,对课文中心的感受达到了新的境界。

9.《我的小伙伴》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篇九

柳河县实验小学夏福丽

教学目标:

1、用一两件事来介绍小伙伴,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2、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要表达真情实感。教学重难点:

1、所选的事例能突出小伙伴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让学生所写的文章内容具体,叙述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近代曾出现过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他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中国现代的圣人,他就是——鲁迅

前几天,我们对语文第五组课文进行了学习,认识了这位大文豪,也对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印象深刻。

二、明确习作要求:

拿《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为例,作者是怎样把闰土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使其跃然纸上的呢? 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从中学到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生汇报)

这节课我们就要灵活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请大家看作文要求,认真读一读,看看你能从中读懂什么?出示习作要求

习作要求:《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单几件事情,使闰土单形象跃然纸上,你也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单小伙伴,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运用本单元描写人物的方法。中心要明确,内容具体生动,语句要通顺。汇报: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写自己的小伙伴 生:通过具体事例来写人 生: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师:特点包括哪些呢?

(爱好、兴趣、品质、精神、性格、特征、体态……)师相机板书

师:写人就是要写出人物的特点,你的小伙伴有什么特点? 生:……

生:运用本单元描写人物的方法。生:内容要具体、生动,语句要通顺。生:……

三、指导习作

1、学习本组课文时,老师就让同学们注意观察你的小伙伴,去发现他们身上的特点了,那么谁能说说你的小伙伴是谁?他有什么特点?你想通过什么事例来写他的特点呢?(生汇报,教师相机强抓住调典型事例,做到详略得当、正、侧面描写、环境描写)

2、你想写谁?什么事例?和同桌说一说。

3、你想选一个什么题目?

以文章中心命题,以文章内容命题,这是最常用的命题方式,题目要新颖。

4、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具体生动呢?

(按一定顺序写)生汇报构篇方式。

总结:孩子们,我们从三年级就开始写写人的文章,老师希望大家能跳出以往写人的模式,结合我们对第五组课文的学习,加上自己的想法,创作出与众不同的文章来。现在开始习作。

10.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展现自我,能抓住自己的外貌特征,给自己画一张自画像。

2.对照插图,读懂例文《我的自画像》,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知图文结合介绍自己的方法。

3.初步领会介绍人物的基本要领:抓住人物的整体形象、长相、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

4.在自我观察和相互提示下,写一段介绍自己的话,注意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写下来,并配上自己创作的自画像。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外貌特征,通过神态描写反映一个人的性情。难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个性特征。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小镜子 3.彩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唱一唱”

1.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上一堂习作指导课,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小小的我》。(多媒体播放)2.“天地间走来了小小的我”,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展现自我”,为自己画一张自画像。板书课题:《我的自画像》

二、面对自我“看一看”

(一)观察“镜子中的我”,抓住特征。

1.那么,你了解你自己吗?知道自己长得什么样儿吗?请拿出小镜子,仔细欣赏镜子里的自己吧。(出示“看一看”要求)2.学生自我欣赏、观察,小声描述自己的外貌。

(二)欣赏杜小虎等自画像,学习画法。(多媒体呈现图片)1.你看杜小虎的自画像,哪些地方画得特别像呢?

同桌说说。指名说。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不错,杜小虎抓住了自己主要的外貌特征来画,你瞧,那笑眯眯的眼睛,大大的脑袋,多可爱!2.我们再来欣赏其他小朋友的一些自画像。(多媒体出示图片)3.教师小结:其实,画自画像,很简单,就是大胆地用彩笔描绘出自己的形象,把五官、衣着上最明显、最突出的地方画出来。

三、拿起彩笔“画一画”

1.激发兴趣:看了这些自画像,同学们难道不想尝试着给自己画一幅自画像吗?

2.出示“画一画”要求:(1)对着镜子,把自己的外貌画出来。(2)要抓住外貌特点,突出五官特征。

四、自由展示“猜一猜”

1.教师把画好的自画像张贴在黑板上,请“对号入座”,猜一猜他(她)是谁?

2.学生说猜的结果和理由。对不像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意见。

小结:同学们画的都不错,基本上抓住了自己外貌、衣着上的特点,真不愧是“小画家”!

五、学习例文“读一读”

1.杜小虎小朋友不仅给自己画了像,还写了篇作文,题目就叫《我的自画像》。请打开课本,读一读例文,想一想杜小虎是怎么介绍自己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1)读了例文,你知道杜小虎是个怎样的小朋友了吗?他是怎样来介绍自己的?(2)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自己?要注意些什么?

3.小组讨论后,推荐同学参加全班交流。4.归纳本次习作要点:

⑴可以介绍自己年龄、身材、长相、性格、爱好等。⑵要抓住特点——与别人不同的地方。⑶要按一定的顺序。

六、口头作文“说一说”

1.知道怎么写了,还要能口头介绍自己。我们来听听杜小虎等小朋友是怎么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多媒体播放例文朗读)

2.听了杜小虎和田雅心的自我介绍,同学们想不想也像他们那样介绍自己呢? 出示说话要求:

(1)拿着自画像,介绍自己的年龄、身材、长相、性格和兴趣爱好等。

(2)注意说出自己的特点----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3)介绍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3.在小组内进行自我介绍,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提醒、补充。出示“好词语花篮”,供学生选用。

瓜子脸

国字脸

鸭蛋脸

长方脸

圆脸 披肩发

长辫子 小平头

笑眯眯

胖乎乎

老实 调皮 机灵

聪明

漂亮

秀气 苗条 圆头圆脑

虎头虎脑

愣头愣脑

傻乎乎 活泼开朗

天真烂漫

美丽大方

可爱 爱好广泛

开动脑筋

积极发言

认真

4.小组推荐说得较好的同学向全班介绍自己,互相评议,共同提高。

七、独立起草“写一写” 1.学生独立仿写,教师加强巡视指导。

2.提醒学生注意:语句通顺写具体,标点正确无错字。八.互读互改“评一评”

1.写好后,请两三个同学上台把草稿读给大家听听,请大家给点意见。

及时组织讨论评议,提出修改意见。出示评议要点:

是否抓住了自己的特征?是否按照了一定的顺序? 2.小组内互读互改,对照评议要点,修改自己的习作。

3.改好后誊写到习作本上,做到字迹工整,格式正确,不写错别字 4.还可以把自己的自画像贴在习作本上,以便图文对照。板书设计: 我的自画像

年龄

身材

长相

性格

爱好 有顺序

11.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篇十一

现象一:教学内容过于笼统,指导缺乏针对性

在一次观摩习作教学比赛中,参赛的课例教学内容是语文s版三至六年级每个单元作文,比赛老师随机抽取其中一个教学内容,概含不同年级不同文体,笔者发现以下几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一样:

【六年级】一件讲规则的事情:抓住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写(写事情)

【四年级】家乡的习俗:抓住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写(写活动)

【三年级】一封感谢信:抓住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写(写信)

【五年级】我和某某:抓住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写(写人物)

以上课例不同年级、不同体裁,教师的习作指导不约而同地锁定在人物的细节描写这个教学内容上。这样脱离文体的指导,脱离年段具体目标的指导,缺乏对写作内容的尊重,对儿童习作有多少帮助呢?难怪有些学者说:“写作教学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教师教什么,而在于教师根本没有教。”

要走出上述的困境,教师首先要对整个小学阶段各个年段习作的文体及其要求了然于胸,做到心中有“谱”。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写作的关键时期,应当让每个儿童充分体认所接触到的文体基本样式,熟练地掌握各种文体的结构性知识,如写人的文体采用“外貌+典型事件”;记事的文体采用“起因+经过+结果”;状物的文体采用“外形+生活习性(生长过程等)”;写景的文体采用“整体+部分+整体”;实用文体采用“缘由+策略”。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儿童进行适合自我的个性化表达。

然而,小学教材中的习作内容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体系,相同的文体、不同的年段的习作训练目标是不同的。这时候,文体性知识仅仅是一个框架结构,而真实的写作需要若干具体的言语细节来呈现,这些细节性知识才是习作个体最为紧缺的。比如说语文s版五年级“写一个我喜欢的人”与四年级“夸夸同学的闪光点”同样是写人,如果仅仅从文体知识角度去考量,是难以达成本次习作训练的目标的;如果仅仅从人物的细节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呈现,针对性也是不强的。作为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表达中心——“喜欢”和“闪光点”去细化习作要求,思考本次习作究竟需要怎样的语言、怎样的动作、怎么的神态、怎样的心理活动(见表1)。

现象二: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指导缺乏可操作性

【课例呈现一】《一件关于规则的事》教学片段

师:ppt出示关于遵守或不遵守规则的图片。

师: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看见或经历过守规则或不守规则的故事?

(此环节老师提问了8位学生,都是让学生说关于守规则或不守规则的故事。)

师:今天我们就来写一件关于规则的事,请同学们看屏幕,怎样写?

出示ppt,请一生读习作要求

师:同学们知道怎么写了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1:要围绕一个中心写。

生2:开头概括主题,中间写典型事例,结尾写感受。

师:我们要把典型事例写具体,怎样写具体?要抓住哪些重点来写?

生3: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

生4:要有条理地写出来,还要写上感受。(板书:有条理)

师:好的,咱们动笔吧,写作时间20分钟。

这节课, 教师花了大部分时间教学生“写什么”。这些指导都只是一些静态的、描述性的知识,所起的作用仅止于“呼唤”“注意”,使学生“知道”而已。对于“怎样写”,老师只是出示教材中习作的要求,让学生读一读之后提问学生“怎么写”,把这节课最需要老师扶持的问题抛给学生。这样的指导课问题主要在教师对学生“怎么写”指导缺位,或者说是粗浅的空泛指导。正如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在《写作教学教什么》一书指出的:“我们的中小学几乎没有写作教学。……在学生开始着手思考,到他的作文最终完成,写作中间的这一大块,教师其实并没有指导。”这样教作文,更恰切的说是“叫作文”,教师的作用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写作组织者的角色:提出写作话题→明确写作要求→发起写作指令。

怎样的作文指导课才是可操作性强呢?且看一位老师教学《家乡的变化》一课,老师着眼于如何写好赞美家乡的文段教学,以《桂林山水》中排比句及比喻句为范例,指导学生仿照例句:油城路真直啊,〓;油城路真宽啊,〓;油城路真平啊,〓……说好描述油城路美的句子,从而迁移到赞美自己家乡的其他方面。

“辞以情发”,这只是写作的开始,但“辞”如何铺展,“发”往何处,这需要必要的言语路径和基本的表达框架来引导。老师在习作教学中最大的存在价值就是对在场的每个儿童的言语困境“扶助”,而“扶助”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鼓励,更重要的是技术层面的指导。该老师针对本次习作的文体(写景类)特点,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写作知识——排比句、比喻句的教学。学生有了相应的写作知识,写起赞美家乡就水到渠成了。

现象三:教学目标过于全面,指导缺乏阶梯性

【课例呈现二】《介绍自己喜欢的风味食品》教学片段

一、观察食品说外形

(一)播放《舌尖上的中国》视频片段,引入激兴趣

(二)观察食品悟方法

1. 出示风味食品——鱼丸,提出观察要求,引导学生抓住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去观察。

2. 学生观察鱼丸,边看边交流。

3. 全班交流观察结果,师相机指导学生抓特点、按顺序描述。学会用上打比方等常用的说明方法。

二、品味食品明特点

(一)尝一尝:出示品尝的要求,学生品尝鱼丸。

(二)说一说

1. 全班交流分享品尝鱼丸的过程和独特的感受。

2. 品读文段,指导学生细致入微地表达。

3. 小结表达方法。

三、描写食品悟方法

(一)妙笔生花

1. 出示要求写片段:选取鱼丸的“样子”或“味道”写一个片段(时间6分钟)

2. 习作片段展示、评改。

3. 巧用过渡。试用过渡语把两段话串联起来。

四、总结写法促表达

(一)组合成篇巧安排

看板书,把描写鱼丸的几个方面串联起来,并拟个恰当的题目。

《介绍自己喜欢的风味食品》一课,以鱼丸为例,现场让学生观察品尝鱼丸,指导学生从颜色、外形、味道、制作方法、食用方法、食品的来历等角度介绍风味食品。因鱼丸是现场观察与品尝,课堂气氛是比较活跃的,学生也能顺着老师的指导,完成本节课的任务。但细细想来,这样的课是不是老师的指导过于全面了呢?在一节课当中要讲的习作知识和技巧有:1. 观察的方法——按顺序、抓特点;2. 打比方等说明方法;3. 品尝食品的细节描写——连贯动作;4. 把外形和味道部分连接起来——材料的串联;5. 给文章拟题。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过多,指导面面俱到,导致每一个目标都是蜻蜓点水,或者重点部分的时间被挤压。

这种现象,是老师没有很好地把握各年段训练目标,不知道该节习作课学生要用到的部分知识在前面已经讲过,或者不知要突破难点的着力点在哪里,生怕讲漏了什么,心中没有建立起习作训练的阶梯。现行的习作教材将各种文体的习作训练切割成零碎的小块,分散在各年级上下册中。大多一线教师不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更摸不准同类习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都成了自由的习作课程“建设者”,每个学段的每个学期几乎各自为政,互不关联。这样造成了不同年级的同一种文体的训练项目,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路径既面面俱到又重重复复。

江苏省无锡新区教研培训中心主任吴勇在《舌尖上的美味》一课,他把指导的精力花在“如何真实具体地写出美食的滋味”这一重点上,而滋味往往是“只可意味不可言传”的东西。是学生习作的难点所在。吴老师用三篇儿童习作引领学生习得写滋味的方法:臭豆腐运用了“运动变化法”,biǎngbiǎng面采用“分层列举法”,上海小笼包依靠“反衬对比法”。然后再次品味这三篇例文,发现都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教师把习作知识和写作方法教给学生,再让学生变换情境,现学现用,实现迁移。这样的指导,体现了年段教学目标,区分度高,避免不同年级之间重复教学的现象,体现习作训练的序列化和阶梯性。

12.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篇十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生有机地渗透习作的指导与培养呢?根据小学语文的编排体系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向学生进行习作知识和写作能力的指导、培养,这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一、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习作知识

首先是结合语文教学进行词、句的渗透。因为词句是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单位,一篇好的文章就得用词准确,语言优美。因此,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应特别重视词、句的教学。我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中,讲解“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句时,就紧紧抓住“摇篮”一词进行启发、引导,先让学生查义,在让学生换词,最后教师总结。作者在这句中用上“摇篮”一词不但准确,而且使语句表达的意思更加形象优美。在语文教学中还应激发学生积累词语和摘抄优美语句的兴趣习惯,如描写人物外貌的、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景物的……

1.结合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段的熏陶和感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抓住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分析、讲解,这是为小学生习作打基础的关键。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可爱的草堂》一文时,就重点抓住“说走就走……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这段作为重点分析、讲解。先让学生找出中心句,再让学生读读想想,这段写什么(大而美),最后引导学生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描写的。此外,我还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感悟草堂的美景。通过这样的长期讲读训练,就会让学生在写作中更能完整的表达意思和表达效果。

2.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有机地渗透文章的结构顺序。一篇好的文章,不但用词准确,语句优美,而且还得有好的结构顺序。对小学生来说,一般要求他们掌握写人、记事、写景、说明、参观、游记等常见的文体结构顺序。

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首先让学生读后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接着让学生勾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即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灵车来前——灵车来时——灵车过后),然后让学生轻声朗读全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个顺序步步写实的。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作习惯

要想学生的习作有条有理,达到最佳效果,教师除了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写作知识外,还应对学生的习作习惯进行培养。对学生习作习惯的培养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二是锻炼学生的习作意志,三是培养学生习作的观察能力。

1.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活动的心理特征。要想学生爱好习作,就得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方法很多,我常采用的是学生口述,教师表扬和评语鼓励等方法。如我在三年级时把全班同学带到操场上按游戏规则让学生分组参加“斗牛”比赛,紧张激烈的比赛之后,让学生回到教室口述比赛的经过,凡口述层次清楚的我就口头表扬:“你真棒”!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对作文差的同学,教师的评语要有鼓励性,千万不要轻易批上“马虎”的评语,这样会严重损伤学生的习作兴趣。

2.培养学生的习作意志。意志,它是人在行动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在指导学生习作中,教师不但要重视习作兴趣的培养,而且还要注重学生习作意志的培养锻炼。“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这句古人名言深刻地揭示了一个人要成功,就得有一种顽强的意志力作后盾,习作也是如此。我在让学生观察玉米种子发芽、长叶的过程时,都叫每个同学在家做小实验,把玉米生长的全过程记下来再整理成一篇作文。这种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还有意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习作意志。

3.培养学生习作的观察能力。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知觉。写好文章的关键在于观察,因为写作来源于社会生活。在每次习作前,教师都必须让学生去体验生活,观察事物。根据所写的内容不同,教师也得随之告诉学生观察的方法和顺序。如《一次拔河比赛》和《我的同桌》,前者是让学生观察比赛前、比赛中和比赛后,重点则是比赛中。后者是让学生观察同桌的外貌、同桌的言行等,而观察的重点是同桌言行。

13.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篇十三

万江育华小学

黄燕

在口语交际课中,我们已经都介绍了自己记忆中印象深刻的一个人。谈到了自己的小伙伴的特点。大家都有了强烈的写的欲望,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我们的小伙伴。完成一篇习作。写完后大家交流交流。【教学目标】

1、能把自己讲述的内容进行整理,并能利用写人的技巧写出比较生动的场景片段。

2、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习作,取长补短,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学重难点】

能利用写人的技巧写出比较生动的场景片段,学会简单修改。【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兴致很浓,都介绍了自己记忆中印象深刻的一个人。谈到了自己的小伙伴的特点。大家都有了强烈的写的欲望,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我们的小伙伴。

二、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1.复习指导,范文引路

《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的几件事情,使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你也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的小伙伴,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课件出示)2.开启思路,确定对象。师:说说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我的写作对象是谁?他有怎样的特点?围绕这一个特点,可以用怎样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这几件事情可以怎样安排顺序?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本单元中我们认识的主人公——少年闰土,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出示课件)请直接回答老师的问题。

(聪明能干)的闰土

(机智勇敢)的闰土(活泼可爱)的闰土

(知识丰富)的闰土

师: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回答得很正确。闰土的这些性格特征又是从文中哪几件事例中体现出来的?(生:雪地捕鸟、海滩拾贝、瓜田刺猹、看跳鱼儿。)要想把一个人写得活灵活现,光通过一两件事,行吗?还需要对人物进行哪些描写呢?

师小结:抓住人物的的语言、行动、神态来表现人物,不仅可以把人物写活,而且能够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写得打动人心。

师:说得很好,其实,这几个方面的描写,彼此之间并没有分得那么清楚,可以单独写,也可以穿插共同使用。下面的这个场景描写就是以这种写法来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好,我们来读一读下面一段例文。(课件出示)

3、课件出示《小书虫》范文

4、课件出示<<我的小伙伴>>习作要求

5、师归纳,大屏幕出示歌谣

师:同学们,老师把描写人物的方法编了个歌谣,请同学们齐读一下: 描写人物

外貌抓特征 行动要细致 语言需恰当 神态贵逼真 心理得真实

具体事例一两件 人物如同站跟前

6、教师结合板书小结:同学们,只要我们牢记写人文章的要求:(精选事例、抓住细节、突显特点)并运用这些写法,一定能把写人的文章写好,我们来试试吧。

三、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2.学生完成初稿,师生共评,修改习作。要求:一读,用波浪线画出闪光点

二读,寻找修改点,修改习作 3.组内互读互改。

四、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由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重点注意是否写出了特点。3.教师点评。4.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课后,希望大家继续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修改好了再誊写在习作本上,和同学、家人或朋友交流分享。板书设计:特点 事件 具体

突显特点 精选事例 抓住细节

14.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篇十四

(习作指导)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这个打千世界里,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人。在这些人中,有你的亲人、老师、同学,有默默无闻的清洁工……你认为谁最值得尊敬、佩服,为什么让你尊敬、佩服?想把他的事迹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吗?

二、交流材料。

1、学生交流自己最尊敬或佩服的一个人的事件。

过渡谈话: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了这么多可歌可泣的人。其他同学肯定还想说,我们就自由组成小组相互介绍一下好吗?

2、小组相互交流。

谁能用最简练的一两句话说出敬佩的原因?

3、学生随谈教师随把这些话写在黑板上(可起提示作用)。

4、教师也可以谈最喜欢的人的事迹。

四、拟作。

过渡谈话:你对心目中这位了不起的人物这么尊敬、佩服,想不想把他写下来?

1、出示习作要求,学生读要求。

(1) 从身边选择一个最尊敬、佩服的人写下来,要用一两件事写出自己尊敬或佩服的原因。

(2) 要把内容写具体。

教师启发谈话:现在就请你起笔,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相信你一定能把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写具体,使别人读了也深受感动。

2、学生习作,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意图:在写作方法上不做过多的指导,目的在于让学生自由表达,倾吐真情。]

15.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篇十五

一、“教”的应然存在 :写作需教

写作不可教的言论渊源已久。鲁迅在《作文秘诀》中风趣地说 :作文偏偏无秘诀。假使有, 每个作家早就传给子孙了。然而, 作家中, 祖传的很少。几乎每个作家在谈及自己的写作成长之路时, 有感谢生活的历练, 感谢特殊的经历, 感谢独一无二的机遇, 很少有感谢教师的教学。20世纪80年代教坛上就广为流传着关于写作教学的三大言论 :“取消论”——学校不教, 干脆取消 ;“补课论”——课内无法教, 课外自己补 ;“三个不”——不可知, 不可言, 不可教。“三个不”主张写作依靠阅读, 仰仗天赋, 是神而明之的灵感偶得。和写作无缘或者天分不足的是不可知的, 知道的也说不清楚。教师是无法教的, 作家不是“教”出来的。这些信息不断叠加强化, 大众形成一种认识 :写作不可教。直到1985年, 刘锡庆教授的《基础写作学》作为广播电视大学的讲义第一次出版 (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再版) , 算是在写作学领域内对“写作不可教”的言论展开批评。南京大学裴显生教授在序言中赞其为“第一个以写作学作为书名, 对写作学的基本理论进行别开生面的探讨, 构建起一个新的写作理论框架, 做了有说服力的阐述, 回应了时代的呼唤, 功不可没”。从这时开始, 写作“是否可教”才进入探讨与论战阶段。

对“写作可教”的初步认识并未给写作教学实践带来福音。相反, 写作教学一度滑入“技法”教学的泥潭。不少教师将生硬的、格式化、套路化、概念化的写作技法当作是写作水平提升的救命稻草, 在教学中反复强调, 生搬硬套, 畸形地实施强化训练, 导致大部分学生厌倦写作, 畏惧写作。“写作可教”给学习写作的儿童带来的是未曾预料的乏味与痛苦。随后出现的几种至今仍然流行的写作教学模式, 诸如 :茶馆式, 基本训练分格教学法, “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 ;“文体——知识点——能力”作文训练序列法 ;情境作文教学法 ;读写结合实验 ;快速作文教学实验 ;大作文改革实验……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引起兴趣, 受到媒体热捧报道, 但是都没有彻底改变学生畏惧写作的现状。但对这些实践或理论的学习都给我们启发, 促使我们回过头来, 从本源上重新认识写作, 以此判断写作是否有“教”的存在可能。

1. “写作需教”基于对写作本质的认识。写作在中国已有千百年历史, 历来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承载着中华文化, 是当代人沟通古今, 面向新世界, 面对新生活最为基础的学科。写作, 简单说就是写文章。陈望道先生在《作文讲义法》中说 :文章, 是一种传达意思的工具。唐弢在《文章修养》中说 :人类有表现欲望, 用文字来实现这种表现的, 就是文章了。因此, 刘锡庆先生依此归纳了写作的三个本质属性 :其一, 写作是一种行为过程 ;其二, 写作是一种能力体现 ;其三, 写作是一种工具。

写作的行为过程并非单纯“写”这么简单。陆机为说明写作的过程之妙而作《文赋》。他说“恒患意不称物, 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 能之难也。故作《文赋》, 以述先士之盛藻, 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 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也记载“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可见, 写作过程是物——情——文的转化, 由对外在固有的或是内心存在的各种形式的“物”的认识, 先转化为作者的思维, 酝酿成情感, 最后以文字的形式倾吐呈现。写, 仅仅是最后的表象, 而之前的转化过程才是真正的行为过程。教, 能在这个过程中促进转化顺利实现。教给儿童如何搜集素材, 如何根据需要选择和运用素材 ;指导儿童体验生活, 积累语言 ;在表达遇阻时提供帮助。教, 可以辐射写作行为的全过程, 为写作顺畅提供保障。

著名作家茹志鹃在《漫谈我的创作经历》中说 :“我在写每一篇东西的时候, 哪怕是一篇短短的散文, 我都在调动我的一切储备, 好像这篇写完了以后别的东西不准写了似的。是的, 我写每一篇东西的时候, 我都翻箱倒柜, 把所有的储藏, 只要能用的都使用上去, 哪怕并不是用在文字上。”这段话形象地告诉我们, 写作所需要的能力就是一种综合调度的能力。作前构思, 摄材, 组材 ;作中的行文, 布局, 编撰 ;作后调整, 修改等各种能力都在过程中被不断调度、认识、组合、分解、取舍、拼贴。能力强的儿童就能自然, 不露痕迹地运用 ;能力不足的就感到艰难, 无法操作或是僵硬地拼凑。教对于协调写作的各种因素, 调度各种储备, 综合各方面能力都起到作用。教, 能够在儿童较为薄弱的方面进行补缺, 促进儿童更有效地展示自己的所长。协调的结果, 就是写作能力的提升。

写作所需要的能力就是一种综合调度的能力。作前构思, 摄材, 组材 ;作中的行文, 布局, 编撰 ;作后调整, 修改等各种能力都在过程中被不断调度、认识、组合、分解、取舍、拼贴。

写作是个体运用语言这一工具, 将内心的思维转化为言语表达的实践。“教”对于“写”的作用, “工具说”给予更为直观的解释——教写作就是教会儿童运用写作这种工具表情达意。用工具, 最佳的方法就是手把手地教。教和写的实践会在运用中磨合。教, 能缩减个体摸索的过程, 尽快进入灵活掌握运用的阶段。从无到有的探索确实是一种乐趣, 但写作作为教学课程, 并不要求每个儿童都像先贤一样, 耗尽精力重复探索已知。教, 能让儿童跨越原始认知过程, 直接进入写作发展快车道, 将运用写作这一“工具”的过程变得更加简约、明晰、顺畅。同时, 教也能让教师在实践中提高教学的能力, 是互惠的共赢过程。所以, 教的存在价值就在于设计情景, 开发命题, 拓宽思路, 创造机会, 让儿童不断处于实践状态。

2. “写作需教”为写作心理内核所决定。写作看似简单, 其实是个复杂的工程。写作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所特有思维表达过程, 也是一项蕴含着复杂的认知, 情感的综合性工作。写作者要有明晰的写作目的, 要满足个体与他人交际交流的愿望, 要准确地表现作者个人的特征, 表达作者的期望, 还要完成对信息的加工、重组、再分配等, 每一项都涉及写作者的心理反应。写作, 可以看做是一种心理活动。

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提出的写作认知负荷理论是写作心理学领域内较为核心的认知理论, 具体解释了写作心理是怎么回事, 写作障碍的产生以及消除, 写作能力的发展与建构等, 也为“进行时”教学存在的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认知负荷理论认为 :问题解决与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认知加工活动均需要消耗认知资源。倘若活动所需的资源总量超过了个体所具有的资源总量, 就会引起资源分配不足, 从而影响学习的效率, 称之为认知超载。我们常听儿童说写作时感觉“压力大, 心理负担重”, 就是认知超载的表现。写作中产生的认知超载因素较多, 来自外部的有素材缺乏、命题无趣、生活积累不够等 ;来自作者自身的有语言组织能力不足、写作动力不够、写作目标不明、表达意识缺失等。如何减轻负担呢?朱晓兵博士在《写作教学心理学》中, 引述国外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的“单人纸牌游戏技巧获得”的实验结果, 得出结论为 :学习者获得合适的自动化图式, 就可以减少对认知资源的需求, 降低认知的负荷。反之, 如果没有图式可以利用, 认知负荷将会增高。将认知负荷降至最低时, 学习将会是最为有效的。

这里涉及到最为关键的概念——图式。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 在康德的认识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把图式看作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 一种技巧。早期的图式, 是一种先验的范畴, 靠日积月累。生活过程, 就是最大的图式获得资源库。现代认知理论下的图式泛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课程体系下的儿童写作, 图式的获得可以通过实施教学来实现。影响认知负荷的因素有三个方面 :学习者, 学习任务, 学习环境, “进行时”教学可以在写作全过程整合, 协调各种资源, 补充形成解决写作困难所需的各种图式。写作前, 儿童需要消耗的认知资源有素材、写作知识、写作技能, 这些完全可以通过“教”来补充。教给儿童如何选材, 讲授写作知识, 让其写作图式不断丰富 ;写作过程中需消耗的认知资源有审题能力、构思能力、旧知调用、尝试想象、写作策略采用等, 都可以通过“教”获得。例如“进行时”主张注重过程教学, 实施全程教学陪伴, 不断观察儿童写作状态,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等, 都属于鲜活的图式重构 ;作后的修改中, 需要的认知资源有修改的方法, 语感反应等, 可以通过互动修改的“教”予以补充。“进行时”的修改环节采用的就是“生生互动, 师生对话, 写后即改, 改后再写”的模式, 这样的设计都是为了及时补充和形成新的资源储备。

学习者获得合适的自动化图式, 就可以减少对认知资源的需求, 降低认知的负荷。反之, 如果没有图式可以利用, 认知负荷将会增高。将认知负荷降至最低时, 学习将会是最为有效的。

3. “写作需教”是真实的学情呼唤。持有写作不需教, 不可教观念的人, 忽略了儿童写作的现实需要, 没有从学情视角关注到儿童对“教”的真情呼唤。不少人主张写作不是教出来的, 写作水平的提升依赖阅读。读得充分了, 自然就会写,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这是典型的“以读代写说”;还有人抵制之前那种生硬的技法, 人为窄化, 扭曲了“教”的本意, 这属于“技法排斥型”;也有强调写作靠天赋, 灵感, 这是“教学无用论”。三者都是用成年人的观点来衡量儿童写作, 忽视学情, 必然导致写作困难。

关于“以读代写说”。真实学情中的阅读和写作, 并非单纯的线性逻辑, 不存在替代关系, 未必能发生“你好我就好”的连带反应。阅读是写作的先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有载 :“读书如同销铜, 聚铜入炉, 大鞴扇之, 不销不止, 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 铜既销矣, 随模铸器, 一冶即成, 只要识模, 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也。”可见, 阅读确实能起到熏陶, 浸润, 潜移默化, 提升表达水平, 搭建起通往写作的语感图式桥梁的作用。但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并非万能, 大量只读不会写的事例就是最好的证明。唐彪的《读书作文谱》中就说“多读乃藉人之工夫, 多做乃切实求己工夫, 其益相去远矣。”当代写作教学中的读写互动, 讲究读中积累, 渐入佳境, 但更多表现为“马上种马上收”的迁移模仿。而写作教学长期陷入“通过模仿改变文章品质”的泥潭, 这不能不说是我们高估了阅读对于写作所能起到的作用。一篇文章的品质表现在文句、文意、文面、文体、文心、文气上, 简单的模仿句式只能仿其面, 让文章失意、失心、失气。因此, 优秀作家除了是个痴迷的读者之外, 更多在透露写作秘诀时强调“写”本身。例如, 列夫·托尔斯泰说“应该写了又写”;契诃夫说“要写写写, 尽量多写。即使写得多而没有写好也不要紧, 日后会好起来的。”儿童写作的真实学情是读写并轨, 齐头并进, 写, 不能转嫁给读, 需要教。

关于“技法排斥型”。主张不需技法不要教的大多崇尚写作学中的真言“我口述我心”。我们承认写作需要真性情, 要心口合一, 真情表达。但我们不能忽视儿童写作和成年人写作的差别。也有人以宋代谢枋的“放胆文”为例, 强烈主张放胆, 放手让儿童自由写。《文章轨范》卷一至卷二确为“放胆文”, 卷三至卷七为“小心文”。谢枋所谓的“放胆文”不是儿童习作, 而是在指导士子科举考试的成年人作品。所谓的“放胆”与“小心”, 是在修辞章法以及写作态度上作区别, 不能生搬硬套, 望文生义。《语文课程标准》将小学阶段的写成的作文定义为“习作”, 就是界定了儿童写作的练习特质, 这极大区别于成年人的文学创作, 不能以同样标准对待。其意义在“习”的象形字训诂上可见一斑。“习”字原先画作一图, 上部分是鸟的羽毛, 下面是太阳的图案。合起来就表示一只小鸟在太阳下练习飞翔。小鸟学飞有三个特点 :不怕失败, 多次尝试, 有大鸟指导。把这些特点组合起来, 对儿童写作就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儿童写作需要多次练习 ;写错了不要紧, 写不好更不要紧, 写作就是重新梳理思路, 发现不足, 是尝试错误的艺术 ;儿童写作需要有经验的成年人, 特别是专业教师指导, 指导的意义在于通过尝试错误, 发现正道。“习”和“教”一脉相连。因此, 著名特教师周一贯老师著有《儿童作文教学论》, 将儿童写作概括为 :能以独特的童眼看待世界 ;能以丰富的童情理解世界 ;能以稚嫩的童心感受世界 ;能以无忌的童言表达世界。儿童的稚嫩与天真, 真的需要教师悉心指导。

持有“教学无用论”的, 有对前两项误解 ;有对个别天才型作家的膜拜 ;最重要的依旧是对儿童写作的学情不够明晰。他们认为写作靠天赋, 生下来就擅长写作, 后天不需要通过太多的努力, 更不能用技法“绳之以法”。不会写的, 教了也是白费力气。其实, 任何一个作家要想写出优秀的作品, 多写、好好写就是不二法门。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善于写作的, 即便是天才作家, 也要有特殊的经历, 也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得以施展天赋。欧阳修介绍写作秘诀时说“无它术, 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自工 ;世人患作文字少, 又懒读书, 每一篇出, 即求过人, 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 多作自能见之。”刘锡庆先生也发现当代学子在写作上取巧而不成, 他说 :“没有二三百篇的练习是难以过写作关的。少写是一般人常有的毛病, 多写, 要不怕露丑。”写作进步需要努力, 过程中能配合科学的“教”, 就能让练习更有针对性, 进步更快更明显。

摘要:写作教学进行时的探索者们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读, 发现了儿童写作全程中“教”的应然存在, 主张写作是课程, 教师不能放弃教学, 确定了教的必然重心为教写作思维, 以“一动五导”的基本教学模式确保教的实然有效。这就是进行时教学的三大特质。

上一篇:中学网管工作流程下一篇:大学开学大一新生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