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思考(15篇)
1.关于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思考 篇一
对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摘 要: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即幼儿心理化,是现今社会下幼儿园教学活动所具有的新特征,主要包括: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活动化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本文就目前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思考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办法。
关键词:幼儿园 语言教学活动 游戏化 思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3到6岁是幼儿们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幼儿园语言教学对幼儿语言的发展及身心健康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施教过程中需要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来进行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活动化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幼儿在学前阶段正处于特殊的“游戏期”,在实施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必须有一套适应孩子们天性的方式。教学过程中添加游戏环节,能够适应孩子们爱玩的天性,让幼儿们在玩中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理解有偏差,造成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真正将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这一理念落实下去。现今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讲授过多,缺乏活泼生动的教学情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将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忽略了孩子们的主体性及学习阶段性。传统模式下的教师们在实际的语言教学中,并未认识到游戏对于语言教学的重要作用,往往并没有把游戏作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还仅仅停留在“游戏增加教学趣味”的认知水平。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来说,要求他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是比较困难的,他们思维比较活跃,容易开小差。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求教学过程活动的游戏化,才能在贴合幼儿们童真童趣的情况下实施有效教学,在游戏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1]
2.教学内容不够综合化
教学内容综合化是指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在“各司其职”的同时,需要给孩子们呈现整合的学习内容。幼儿园的孩子们初次接触知识,还没有对单个学习领域中所习得的碎片化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因此一个不够综合化的教学课堂会限制幼儿全方面的发展。当前有些幼儿园在教学课堂中,游戏课堂综合化依旧不够明显,比如老师在教幼儿们学习古诗时,会大致给孩子们解读古诗的含义,因为孩子们理解能力的限制,深层次的含义一概略过,使幼儿只是单纯理解古诗的表面含义而不了解其内涵。教师可以在游戏化的课堂中设计动画小视频或者故事,将古诗中的深层含义以生动地形式展现出来,让幼儿们真实的感受。[2]
3.课堂上教师和幼儿缺乏互动
现今很多幼儿园确实貌似做到了生动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有趣的情境教学模式,在授课时也能使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展现出来。但在执行过程中明显缺乏与幼儿们之间的互动,即与孩子们在肢体和思维上没有沟通。很多教师在开展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时,在教学课程设计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甚至对幼儿答案的预期,怎样衔接课上内容等等都做了详细的前期准备工作。虽然这样的课前准备对教师掌握课堂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这样的课程设计也会缺乏自由和创造力。在如此精心准备的课程设计之下,教师可能会存在潜在暗示孩子们说出预设的正确答案。在本质上仍然属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真正理解孩子们的需求,使幼儿们的思维能力被束缚和禁锢,教学效果难以提升。
二、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几点建议
1.贴近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游戏交流氛围
教师首先要足够了解孩子们当前的现状,而多与幼儿进行游戏与沟通。通过在游戏过程中与幼儿的沟通和交谈,拉进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能帮助教师们找到一条和孩子们最好的沟通方式,怎样表达使孩子更易于接受。教师通过营造出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并且还原游戏的本来作用,让孩子们尽情的投入游戏、享受游戏,在游戏活动教学中发展自身,并鼓励激发其自身的语言表达。在游戏开始后,教师也需要注意到不能?^度关注游戏中的对与错,或者是否偏离了预期,应顺应孩子们的发展,在游戏中培养孩子们独立的精神世界。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课堂来源于生活,与平常的生活资源密不可分,所以在创设幼儿园情境教学时,需要尽量与生活中的事务结合起来,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语言教学素材,将生活引入到课堂中来,使课堂的开展更加贴近生活。生活的多彩性和熟悉性能够增加情境教学的真实性和形象性,易于孩子们接受。教师要做到善于观察生活、创新地开展课程,在选择到与生活贴近的教育资源时,要注意将教学素材经过适当的包装,以突出游戏的趣味性,符合幼儿们学习与发展的规律。通过一堂生活化的教学课,使幼儿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享受游戏、释放天性,并且不知不觉在玩中得以学习和成长。
3.呈现综合化的课堂内容
幼儿教育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方面,并且这五部分之间能够在不同的领域内相互交叉影响,共同为幼儿教育的实施添砖加瓦。因此教学过程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幼儿们体验到完整的学习和游戏体验。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应该将课程内容所涵盖的内容范围都考虑进去,给幼儿们一堂全面的游戏化课堂。教师需要意识到,幼儿教学的最重要目的并不是要指单纯对某一门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是通过学习的渗透而起到开发幼儿思维的作用。
4.注重对幼儿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培养
在培养、启蒙幼儿思维的游戏化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设计一些情境和条件,为幼儿提供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教师应学会倾听幼儿的表达和想法,真正知道这些孩子们想要表达的是什么,适时扮演适当引导和介入的角色。比如教师在教美术时,可以根据季节,天气,节日等等相关主题,引导幼儿开展一系列的创意美术创作,可以让孩子以各种他们所认为的方式表达出内心的想法,开创智力。
结语
本文就目前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办法,以期能进一步完善现今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的游戏化,促进幼儿更加多元化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健煜.对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03,19(2):57-58.[2]刘张轶.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幼儿版,2016(25).
2.关于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思考 篇二
歌唱是音乐教学的基础部分,幼儿歌唱要掌握正确的姿势、发音、换气等技能,在此基础上初步分辨音乐,使幼儿从歌唱中享受到快乐。因为年龄关系,幼儿歌唱教学多选择结构较小、节拍较短的歌曲,歌词浅显易懂而富有故事性,或者使用大量象声词和拟人手法,总之要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若采取先静听后教唱的方式,显然对幼儿来说并不适合,他们处于人生启蒙期,活泼好动,因此,最适宜的教学法是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学习歌唱。遵循由浅入深的步骤,不能太过急躁,应当耐心引导幼儿逐渐进入歌唱状态。
具体方法也有很多,比如,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相应的情境可以使学生很快融入课堂,并有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进而加深对音乐的感知和领会。以歌曲《摇篮》为例,教师可选择音乐动画方式,通过白云、蓝天、星星、大海、花园等一系列美好的事物,把幼儿引进歌曲教学中。这首歌歌词也极易理解,可引导幼儿想象自己睡觉或者在母亲怀中熟睡的情境,或者随机抽取两名幼儿合作,面对面牵手做摇篮状演唱。
在《小老鼠打电话》《谁饿了》等歌曲中,幼儿其实很喜欢模仿小动物,不妨让他们扮演相应的角色,其他幼儿则在旁边跟着音乐节奏拍手。增添音乐歌唱教学的趣味性,陪伴幼儿常做游戏,在游戏中教学,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游戏教学法在音乐欣赏中的应用
音乐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美学,多数音乐都是对作者情感的反映,同样也能影响听者的情绪。审美情趣应该从小培养,所以,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有必要开设欣赏课,尽可能地接触更多的优秀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觉,久而久之,这种体验会对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个阶段,幼儿几乎是一张白纸,需合理选择音乐作品,养成良好的习惯,激发想象力,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身体动作不管是在歌唱还是音乐欣赏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游戏教学也要通过大量身体动作完成。
在小提琴曲《梁祝》中,教师不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出新颖有创意的想法,其实也检验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程度。例如《梁祝》经典选段,只有四个乐句,某教师带领幼儿做找朋友游戏,令幼儿扮演蝴蝶,两人或者三人一组,开始时令其分散站立,随着音乐声起,幼儿模仿蝴蝶扇动翅膀寻找小组成员。节拍停时,幼儿不能再动,最后检点哪些幼儿顺利找到了朋友并完成了任务。其中的关键在于幼儿要学会对乐句作出准确分辨,寻找朋友时不能与同伴发生碰撞。
比如,在《茉莉花》欣赏课中,让幼儿随着音乐旋律做动作,并非是设定好的动作,而是幼儿听到音乐后根据感觉做出相应的动作。可发现,不少幼儿都会模仿花朵,露出迷人的笑靥。随着音乐播放次数的增加,部分学生已经不自觉地聚在一起,同时模仿花朵绽放的情景。而其他幼儿,有的扮演蝴蝶,有的扮演蜜蜂在周围跑动。
三、游戏教学法在韵律教学中的应用
节奏韵律是学习音乐的重点,不但与音乐能力有关,还能影响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和精神体验。欢快的节奏会令小朋友兴奋,敢于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在幼儿音乐韵律教学中,以动作模仿和舞蹈为主,前者包括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生活情境等,如,敲打肚皮、模仿击鼓、用嘴模仿动物发声等;后者则包括简单的舞步、舞姿以及一些基础动作。
以《小胖鸭子捉迷藏》为例,教师可以在捉迷藏的游戏中开展教学,带领幼儿模仿小鸭子动作,按照节奏和歌词做动作。一群“小鸭子”在游泳,游着游着天黑了,“鸭妈妈”开始呼唤它们回家,但都不听。于是,鸭妈妈去捉小鸭子,小鸭子则开始四处躲避,比如,以低头的动作模仿鸭子把头潜入水中,如果小朋友做出这样的动作,鸭妈妈就只能另寻目标。最后,鸭妈妈提着竹篮,拿出“鱼虾”诱惑小鸭子,小鸭子们才依依不舍地从水中出来,回到鸭妈妈身边。
四、游戏教学法在打击乐教学中的应用
乐器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朋友而言,吹奏、弹奏的乐器并不太适合,打击乐器反倒是比较理想的乐器,如,小鼓、小锣、木鱼等。接触到这些打击乐器后,小朋友通常会很好奇,会毫无规律地乱敲乱打,此时教师要逐步引导他们按照前面学习的韵律节奏进行敲打,并指正他们的身体动作,使之和节奏保持一致。比如,教师先用几张图片做出规定,出示小老鼠的图片,其他幼儿则模仿小老鼠的叫声,负责打击的幼儿则选择相应的乐器,并敲打出相应的节拍。鼓励小朋友轮流打击乐器,比比谁做得更好。随着打击乐教学的开展,锻炼了学生的个人演奏能力,但也不能忽视合奏的练习。若教学效果良好,还可配上相应的舞蹈动作,使学生的音乐水平更上一个层次。
音乐可以使幼儿感到快乐美好,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但由于年龄问题,其音乐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应当坚持现代化素质教育理念,根据小朋友的身心特点,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游戏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姚琛.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王秀萍,储昭兴.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两次转换[J].学前教育研究,2015(3):49-54.
[3]丁晓梅.《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引下的幼儿园音乐教学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2014(18):57-58.
3.关于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天性,幼儿往往具象思维比较发达,一切从兴趣出发,这是他们的心理特点。因此,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地将幼儿教育和游戏进行结合,促使教育方式更充满乐趣。下面将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和相关思考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意义
传统幼儿教育课堂中,对幼儿来说有着一定的限制性,对幼儿的精神活跃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将产生阻碍性的影响,同时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背道而驰。相反,多种不同的游戏方式则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从而提升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将教育方式与游戏之间进行结合,不仅能促使幼儿在游戏中成长,更重要的是能丰富他们的思维能力,真正地体现教育的多样性特点。只有教师充分地认识到幼儿教育与游戏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对此加以利用,达到提升教育效率的目的。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表面上看与课程教育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关系,甚至传统观念会认为游戏会耽误孩子的学习。但事实上,将游戏融入幼儿的课程教育中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并且给予他们更多主动选择的权利,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减少心理压力。因此,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意义主要在于,强调幼儿的自我发展,同时也是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只有正确地利用教育方式,才能为未来的人才输送提供帮助,真正地提升教育有效性。
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施策略
1.活跃课堂氛围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他们的天性所在,是幼儿时期孩童最为重要的一种活动方式。因此,在幼儿园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地挖掘教材中的游戏因素,并融合到教学中去,这对营造好的教学氛围,提升教学中幼儿的积极性有重要的意义。在幼儿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并不可能所有的章节都围绕游戏进行展开,当中也存在着很多的正常教学内容,为了能促使教学活动更加灵活,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竞赛或者其他的教学方式来活跃气氛,促使教学更加生动化。竞赛的方式可以是个体之间的竞赛,也可以是群体之间的竞赛,这种方式虽然非游戏活动,但也能促使原本单调的教学变得形象化、生动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从而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2.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理念是幼儿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所在,它将直接地决定教学的成功或者失败。幼儿时期孩子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无法正确地理解一些生活当中的客观事物。因此,教师所设置的游戏一定要与幼儿的认知能力相符,并且要尽量地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融入教学环节当中去,从而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幼儿一般都很喜欢模仿一些生活当中的场景,例如,对电视中的一些舞蹈或者歌曲等进行模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来进行幼儿教学游戏的开展,在满足幼儿学习方面需要的同时也要培养其幼儿的思考能力,从而真正地帮助他们得到提升。但教师应当注意的是,探究性的游戏活动设置内容不能太难,否则幼儿将难以理解,也就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导致游戏活动的开展效果不良。
3.积极转变教师角色
对于幼儿来说教师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但要想促使幼儿能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那么教师就应当放下自己的身段,成为幼儿的玩伴。在传统教学活动当中教师所考虑到的大多数是向幼儿灌输什么样的知识,但知识的难度和高度都是由教师一个人所决定的,并不是所有的幼儿都能接受。殊不知,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也想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传递给教师,从而来实现他们的价值。因此,在进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地转换自己的角色,成为幼儿可以信任,并且能像玩伴一样沟通的教师。只有教师真正地融入幼儿群体中去,幼儿才能向教师敞开心扉,从而提升游戏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的天性,不仅能让幼儿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发展,同时还能促使他们的智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协调,这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将产生重要的意義,因此,在现代幼儿教育中游戏化的课程教育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耿君.谈幼儿园课程活动游戏化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5):78-80.
[2]任莉.和孩子一起造房子:小班课程游戏化学习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6(4):66-69.
4.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探索 篇四
数学其实是用来分析问题和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的逻辑智能。在许多方面,游戏都提供了安全、可控制和有趣的方式去发展孩子的数学——逻辑智能。对孩子来说,游戏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锻炼他们学会考虑一些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更好的促进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与理解。
一、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探究内容:
1、编制数学教学游戏:
(l)数学教学游戏主要有六种类型:情节性的教学游戏;操作性的教学游戏;运用各种感官的教学游戏;口头数学教学游戏;竞赛性教学游戏;数学智力游戏。编制数学教学游戏,必须根据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选择、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智力的发展,游戏化的程度宜逐渐减弱,游戏中宜减少游戏情景增加智力因素。小年龄的幼儿以有情景、有角色的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为主。中班幼儿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他们适宜开展各类游戏。如在中班“学习分类”活动中,我设计了“蚂蚁妈妈找宝宝”的情景游戏,最后通过游戏蚂蚁搬家的竞赛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分类。
(2)设计教学活动时,可选择不同的游戏形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以及集体进行的游戏等。这样既能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如中班数学“学习5的序数”中,既有幼儿的单独操作游戏“给小动物回家”,又有集体参与的游戏“找朋友排队”,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整个数学活动可以采用一个游戏主题贯穿始终,也可以各个环节运用不同形式的游戏。
(3)将数学活动与音乐、美术、体育等游戏性结合。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数学。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我让幼儿玩“抢椅子”的音乐游戏。当音乐一停,会又一位幼儿没有抢到椅子,这时,我就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幼儿能通过游戏实践获得“比较多少”的方法的数学知识。
2、幼儿数学游戏化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1)、教师是物质环境的提供者。
A、教师应从中班活动目标出发,设计各种游戏材料,为数学游戏化提供物质保证。在进行“认识数字4、5”的教学时,为让幼儿正确感知5以内数量,我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套数卡、实物印章以及做纸球用的皱纸。孩子们通过游戏“给数卡排队做实物卡”、“看数字做纸球”,很快就理解了数字所表示的物体的数量,体现了材料为数学游戏服务的宗旨。
B、教师要注意为幼儿创设与数学游戏活动相适应的数学环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在进行“比较6、7两数关系”的教学时,我设计了有趣的“小猫吃鱼”的游戏情景。当我出示了“金鱼缸”,继而又把6条小鱼放入“鱼缸”,当出示7只小猫后小朋友立即进入了小猫要吃鱼的游戏情景中,此时,我提出问题:小猫有几只,小鱼又有几只,他们一样多吗?怎么办?幼儿立刻议论开了。在这样的游戏情景中,幼儿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积极探索,轻松地获得了知识。此外,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游戏和自我发现的机会,我在活动室里专门开辟了一个数学活动角,放置了各种教玩具。其中有彩笔,纽扣、印泥,各种印章,操作卡片,大小珠子,塑料小动物,分类盒以及颜色不同的几何图形等等,幼儿可以三三两两、自发地随意地对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根据需要我及时地对各种材料进行添加、更换。“数卡接龙”、“给实物卡片排序”、“图形分类”、“看标记放图形”、“会变的数卡”等游戏,提高了孩子们数数、分类的能力,巩固了对各种图形的认识。
(2)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把教学活动从教师在教育目标控制下的对幼儿的施教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使幼儿的学习能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活动过程中,对于不同情况教师应善于以不同的角色——“合作者”、“发现者”、“援助者”、“评价者”对幼儿进行诱发、激励、辅导、组织、评价。因此我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通过观察、询问、交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性评价,并及时、准确地进行反馈、调整。我通常对以下情况进行观察:了解全班幼儿会不会使用材料?是不是对游戏活动感兴趣?看全班幼儿有几种不同的思路和做法?正确的有几种?错误的思路和做法是什么?有几种?有代表性的那些幼儿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幼儿做错的原因是什么?(教具设计不合理、没听清问题、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原有知识没掌握、动手能力差等)在幼儿的操作活动中,我一般通过交谈对幼儿进行启发、暗示,进行指导。
(3)教师应对不同形式和性质的游戏采用不同的指导。
在集体进行的游戏中,教师主要起组织与协调的作用,在小组玩的游戏中,教师起观察与鼓励合作的作用。在个别玩的游戏中,教师以观察为主,并对个别幼儿进行交谈与指导。在情景性、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中,教师一般以角色身份进行组织与指导,在操作性、竞赛性的游戏中,教师主要以评价者的身份进行启发与发现。
二、结果分析.1、激发了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由于幼儿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数学又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就更需要依靠直接的兴趣来进行学习,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强,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游戏不受外部的强制和干预,完全是幼儿自主自愿进行的,这是游戏的显著特点。幼儿在游戏中,活动和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动作、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情境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组织幼儿进行“感知6以内的数量,认读数字6”的教学活动,我以“参观动物园”引出课题,通过让幼儿目测不同排列的小动物,提高他们按群计数的能力.游戏中设置了森林背景图,一些幼儿领悉并喜爱的小动物在活动:小鸟在唱歌、小兔在弹琴、小鱼在跳舞、小猫在敲鼓、小猴吹喇叭。这些小动物形象动作生动有趣,符合中班幼儿的兴趣爱好,并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一下子吸引了全体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地去观察、发现、寻找,从而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如果以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来对这个内容进行教学,教师比较注意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幼儿的兴趣与能力方面的培养,准备的材料大多只有教师进行演示的教具,教师在开始直接引导幼儿对所学内容进行感知,少了游戏的环境和气氛,幼儿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影响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
数学教学游戏化是由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创设一定的游戏环境,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与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与好感。由于教学活动是通过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也和游戏一样,能够保障幼儿的心理健康,丰富幼儿的情感。通过教学活动游戏化,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游戏环境,能帮助幼儿消除平时学习中的紧张、厌烦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把教学活动变成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游戏中不存在任何强制性的驱使与束缚,幼儿在活动中没有强烈的完成任务的需要,没有严格的外部控制,能享受到一定的自由,因此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的体验和发挥。当利用材料操作成功时,会产生自豪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当失败时,也不会受到教师的责备,而是得到启发和鼓励。因此,幼儿能在活动中体验到自主感、胜任感等积极情绪,例如,“按6以内的数量分类”这一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两个游戏“分蛋糕”和“我来帮助你”。前一个游戏让小朋友根据小动物的要求,找出它们需要吃的蛋糕数量并送给它们。对同种不同数量的物体,按数量分类。后一个游戏通过让幼儿帮助熊猫整理家中的物品,学习把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物体按数量分类.在游戏的操作过程中,幼儿觉得自己是在帮助熊猫解决困难,从而充满自主性,乐意参加活动.当活动结束,熊猫感谢小朋友的帮助时,幼儿又从中体验到成功和劳动后的喜悦,并增强了自信心.
3、促进智力发展。
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学者布鲁纳研究了“游戏对3至5岁儿童解题能力的影响”,证实了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游戏可以为幼儿提供没有压力,但需要坚持性和毅力的良好的解决问题的环境,在游戏环境中,有利于幼儿思考和处理问题,并取得结果。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为幼儿在活动中接触各种材料提供了条件。幼儿在操作材料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各种材料的特性,体会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以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发展了视觉、听觉、嗅觉、肤觉等各种感官的感知能力,还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例如在“学习5以内序数”的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捉迷藏”游戏。小动物们分别躲在5棵树上,请幼儿把它们找出来,孩子们进行了积极地观察,并回答出“某某小动物藏在第几棵树上”,既认识了序数,又发展了观察力、思维力。在操作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探索尝试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断运用想象和思维,从而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各种经验,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又如,在“认识椭圆形”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小兔和小熊的争论,从而引出课题,让幼儿来进行评判。通过让幼儿观察圆和椭圆的外形,看看是不是一样;把两个图形分别比一比、折一折,说说发现了什么,在这一过程中,运用了各种感官的感知能力、观察力、注意力得到了加强,同时幼儿还须进行分析、比较、概括,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接下去教师通过幻灯片让幼儿欣赏辨认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椭圆形状组成的东西,并启发幼儿想象椭圆形组合的图形(如螃蟹、小鱼、气泡等)幼儿在游戏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想象与思维,并用语言说明想象与思维的结果,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4、培养非智力因素。
5.关于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思考 篇五
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幼儿园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的实践研究课题负责人:张婧 联系电话:***
年9月
201
3一、研究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教育创新的时代,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同样被关注着。幼儿园数学教育为顺应时代的要求,为让数学应用于幼儿的生活,不断的进行着探索与改革。《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把数学纳入了科学的领域,并用一句话概括了数学教育的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一目标提出后,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已经成为幼教界的一个关键词。其实,数学教育在我们的生活和游戏中无处不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幼儿好奇、好动、好问、好强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将幼儿园的数学教育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但在幼儿园教学中,过去教师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多地满足于幼儿记住了一些数字、能准确计算几道题,却忽视了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样容易造成幼儿感到枯燥乏味,压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游戏对于儿童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它是儿童最喜爱的幼儿园活动,是最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幼儿园活动之一。结合游戏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儿童摆脱枯燥抽象的数量概念,在欢愉、轻松有趣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和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基于以上原因,我班确立了《幼儿园数学幼儿园活动生活化、游戏化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积极尝试并寻找出幼儿数学学习与幼儿生活的连结点,使它们以有意义的问题的方式来呈现,从而引发幼儿对数学幼儿园活动游戏化解决的方式,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有效的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积极性、变通性,促进了幼儿智能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
二、概念的界定:
生活化:是指幼儿园教学材料、问题、情境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
游戏化:是指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活动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体现童趣化的幼儿园活动特征,以吸引幼儿的参与,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三、研究的价值
1、理论价值:深化对《纲要》中提出的“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的认识,为幼儿教育提供新的视角,为儿童发展心理学提供新的素材。
2、实践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使幼儿在玩中学习数学,在玩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情感。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师对发展幼儿思维的认识,从而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形成我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办学特色。
四、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以《纲要》精神为指导,试图通过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的开发和利用、数学游戏幼儿园活动设计以及与游戏幼儿园活动相适应的生活化、游戏化情境创设的研究,充分发挥情境在幼儿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诱导、启示作用,以有效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数学游戏化的实践,使幼儿掌握初步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渗透到规则和动作中去,从而使游戏成为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
3、通过这一实践研究使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内容来研究:
1、生活中数学素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挖掘生活中有价值的、适合园内幼儿知识基础和发展水平的、孩子们感兴趣的数学素材,进行筛选和整理,以丰富我园园本教材的幼儿园教学幼教资源。
2、数学游戏幼儿园活动设计的研究。
根据所筛选和整理的素材内容设计相应的游戏幼儿园活动,充分体现趣味性、童趣化、可操作的特点,以引发幼儿参与游戏幼儿园活动的积极性。
3、与数学游戏幼儿园活动相适应的生活化、游戏化情境创设的研究。
根据数学幼儿园活动的内容,设计和制作富有趣味性、幼儿园活动性,充满生活气息的游戏化情境,以利于激发和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建立幼儿园、家庭、社会网络一体化。
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不只是幼儿园的事,家庭教育也尤为重要。幼儿园应当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利用好这一教育幼教资源,引导家长在生活中帮助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和学习国内外有关幼儿数学教育、情境的创设和运用等方面的理论,为梳理课题研究的幼儿园教学理念提供借鉴,以指导课题研究实践。
2、行动研究法:结合开展幼儿数学游戏幼儿园活动的幼儿园教学实践,研究创设生活化、游戏化幼儿园教学情境的必要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为培养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形成经验性的理性认识提供实证。
3、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幼儿园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性化,逐步上升为合乎幼儿园教学原理的规律性认识,以进一步指导生活化、游戏化情境的创设,为培养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服务。
4、结合调查法、观察法、案例法等研究方法,确保研究过程科学合理性。
运用调查法以获取全面的研究资料,运用改进研究措施。观察法是及时获得并积累感性材料,验证假说的必要手段。运用案例法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七、研究阶段
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
(1)观察班内幼儿的实际情况,作好分析。
(2)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查阅文献资料,目的在于通过学习研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理解课题的理论依据,梳理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确定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制定实施方案。
(3)提出假设,制定具体的数学教育方案:目的在于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生活、活动区、环境、专门教学活动以及五领域相互渗透都是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的良好环境。
生活活动中的数学:A 充分挖掘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入园、盥洗、进餐、入厕、值日、收拾、整理)的数学教育因素,确定生活各环节的数学教育目标。B 根据教育目标设计活动,寻找策略。
活动区中的数学:A 充分挖掘各个活动区(益智区、建构区、美劳区、角色区、表演区、运动区)的数学教育因素,并确定各活动区的数学教育目标。B 根据教育目标投放玩具、材料。
实施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6月)
1、明确研究目标、主要内容,为课题研究做充分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准备。
2、选择、制定适合各年龄段幼儿数学游戏化幼儿园活动的内容。
(1)数学资料库:收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进行筛选和整理。
(2)游戏汇编室:收集和创编幼儿喜爱的数学游戏幼儿园活动。
(3)数学游戏指导坊:课题组教师收集有关数学幼儿园活动游戏化指导方面的资料,做好阅读笔记并及时进行梳理,努力在课堂幼儿园教学中创设与数学游戏幼儿园活动相适宜的生活化、游戏化情境。
3、收集在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活动中具有典型行为习惯特点的案例,并进行分析、解读、研究,形成有效的指导策略和侧重点。
4、撰写幼儿园教学研究论文与随笔。
总结阶段 :(2014年6月—7月)
1、撰写研究报告、相关论文及案例研究,组织教师将三年来的研究成果汇编成册。
2、将课题组自制数学幼儿园活动游戏化幼儿园教学的案例汇编成册。
3、完成结题研究报告的撰写,为课题研究的成果鉴定作好充分准备。
八、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自制数学幼儿园活动游戏化幼儿园教学案例集锦。
3、教育随笔和论文集。
4、课题幼儿园活动声像资料。
6.幼儿音乐活动游戏化的策略 篇六
音乐活动是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是他们和周围世界互动、学习的基本方式,在游戏中孩子们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对其运动器官的发展,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以及个性品质的形成都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能真正满足幼儿对音乐元素学习的需要,将游戏做为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融入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音乐气息、获得音乐知识;在学习中体验游戏过程的快乐,孩子们得到的不单单是美的体会,更是在智力、身体、个性、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开园至今,我园始终坚持“全面育人发展特色”的教育理念,通过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游戏化教学实践的研究,我们发现在音乐活动游戏化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形式化与低效化等问题。关注游戏的外在形式忽视游戏的基本精神;注重教师自身的教育意图忽视幼儿的需求与能力差异;注重游戏的情境性忽视挑战性与创新性等等。我认为,导致上述问题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教学目标的制定简单、教学内容的选择单调、互动形式的手法单一所导致的。教师们只有明确游戏的核心特性,尊重儿童的文化需求与个体差异,选择多元化的音乐活动内容,将游戏与音乐有机融合,不断提升教育机智与教学个性,才能增强音乐教育游戏化的有效性与适宜性,只有注重指导与策略,才能提高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
一、明确游戏活动的核心 游戏包含着丰富的快乐体验,乐趣是游戏必须具备的品质,是游戏的内在功能,正是源于游戏的兴趣性、自主性、愉悦性、活动性的特征,幼儿才能在游戏中成为真正的孩子。只有在教育活动中保持游戏的这些特质,才能培养富有游戏性的儿童,这是儿童发展的原动力,音乐、游戏、儿童因为快乐而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与快乐的体验密不可分,因此我们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干涉、限制幼儿的行为,应当为孩子们提供充足的准备材料,让他们在自由、自在、自主的游戏化音乐活动中,享受快乐的音乐之旅,追求身心的愉悦与成长的幸福。
二、尊重个体差异的需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我们要始终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原则。幼儿有着自己的文化,有着自己的逻辑、规则与独特的文化需求。游戏,作为儿童生活和儿童文化的一个自然而重要组成部分,它实际上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幼儿生存的一种状态。整体感知和反应、诗性逻辑、游戏精神构成了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3-6 岁的幼儿正处于感觉探索阶段,成人应在游戏化音乐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感觉探索,以培养幼儿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元认知能力,最终促进幼儿游戏性的发展。
我们必须顺应幼儿的特点与需要,把游戏、音乐、情境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幼儿对音乐进行整体性的感知与个性化的表现。如“一条小鱼游来了”是小班孩子们的“最爱”,每次进行歌表演他们都乐此不疲,孩子在游戏中喜欢夸张自己的动作,有节奏地四处穿行,表情动作生动可爱,由此孩子的情绪得到了最大愉悦。
三、强化音乐与游戏的融合
适宜、有效的游戏化音乐活动追求的是幼儿、音乐与游戏的有机融合,倡导以幼儿主体体验的游戏方式,其快乐来源于幼儿在游戏化音乐活动中的各种合理需要得以满足,追求的是“游戏音乐,健康成长”的主旨。
首先,教师需克服教学目标过于简单、直接。避免游戏与音乐简单而生硬的黏合,甚至相互对立等现象的发生,教师要将音乐活动的目标定位于即时性的技能学习与表演,关注幼儿的整体存在,将全面和谐、快乐成长作为最终目标,以游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活力。第二在组织集体性游戏化音乐活动时,我们教师在内容的选择、情景的创设、活动的组织环节中,多从教育的角度有更多的预设,尽可能的丰富互动形式,给孩子提供自主、自由的表现空间,引导幼儿保持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同时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第三教师必须注重研究幼儿在自然游戏状态下的音乐学习方式。没有生硬的教唱、指令和辅导,只有自然的生活情境与快乐的游戏情趣中,符合自己的能力与意愿挑战,与同伴间自由灵活的交往、互动才能激发幼儿持续的积极参与。如《丢手绢》、《马兰开花》那样,幼儿完全是在不知不觉的游戏状态下学会歌唱、学会游戏与动作,并享受其中的音乐审美、随乐运动以及与同伴间的快乐交往。
四、提升师者的智慧与个性
教育是一种智慧,一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教育智慧,这种智慧并非是自然禀赋我们师者的素养,而是需要我们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学习、反思、锤炼、提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游戏化音乐活动的组织需要教师运用多元的教学智慧,为孩子创设开放、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提供更多的自主自由选择与表达的权利与机会,及时发现幼儿富有创造性与个性的音乐表现方式,适时适当的予以赏识与鼓励。
富有教育智慧师者从不否定孩子,他们常常都是把“你的想法怎么这么特别呀!”、“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乖孩子”等激励幼儿的话语挂着嘴边。当幼儿遭遇困难时,又能巧妙地帮助他们化解尴尬,找到学习的窍门与成长的乐趣。如一些幼儿创编“机器人”动作时只作手部动作,教师用“我忘了把机器人腿上的开关打开了”这样的话语巧妙提示幼儿; 当幼儿动作不协调时,教师一拍脑袋“哎呀,我忘了,机器人出厂时要先检验调整的”,就巧妙化解了幼儿的不安,并开心地在教师的帮助下改善动作的协调性,提高表现力。
适宜与有效的游戏化教学活动还需要富有游戏性的教师。利伯曼关于教师所应具有的个性特征的研究表明,教师应具有幽默感、快乐和笑声、热情、积极参与、灵活、想象等八种良好的个性特征。我们可以看出这其中有半数以上与游戏性有关。幼儿教师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热情、幽默、风趣等良好个性,为游戏化音乐活动注入更多的笑声与乐趣,从而感染与打动孩子,有效提升活动的游戏活力。
7.关于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思考 篇七
下面我结合在数学竞赛中的教学实践活动“快乐时间”,探索数学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片段一:以生活化的游戏活动,认识整点。
教师:“小朋友猜猜,老师平时最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教师播放新闻联播的视频。教师:“我最喜欢看新闻联想,它是几点播放的呢?”这时出示钟面7点整。然后紧接着说:“你最喜欢看什么节目,你知道它是几点播放的吗?”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钟面时间的整点,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看时钟分针与时针的位置,在“说说看看”的游戏中得出结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点整。
片段二:在幼儿已认识整点的基础上进行游戏活动———开火车。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一起玩一玩‘开火车’的游戏。”屏幕出示昆山火车站的情境图。教师介绍游戏规则:现在我们来到了昆山火车站,火车站里有4列火车,分别开往不同的地方。这一列开往南京,这一列开往北京,还有一列开往上海,最后一列开往海南,我说“开往南京的火车马上就要出发了”,大家就一起拍手问“火车火车几时开”,开往南京方向的火车上的乘客就看着屏幕上的钟面回答几时整开。会玩吗?我们来试一试。
教师:“各位乘客请注意,开往上海方向的列车马上就要出发了。”幼儿:“火车火车几时开?”表示上海方向列车的幼儿根据屏幕上的时钟说出几点整。
片段三:在认识整点及学会整点的记录方式后,玩“找朋友”的游戏。教师给每名幼儿准备一张卡片,卡片上有两种表示时间的方式,一种是时钟,另外一种是时间记录表
教师:“我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张时间卡片,等会儿请你看好时间卡片后去找和你的卡片表示一个时间的好朋友,找到后,两个好朋友抱一抱,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直到音乐结束,两个好朋友面对面摆好造型,说明你已经找到朋友了了!清楚了吗?出发!”
音乐停,小朋友摆好造型。可是有一个幼儿找不到朋友了。教师:“你怎么啦?”幼儿:“我找不到这张卡片的朋友。”教师:“呀,你这张卡片好奇怪,他不是我们刚刚学的几时整,所以他找不到他的好朋友。小朋友们,它表示几点呀?原来,除了今天我们学的整点,还有很多很多的时间,就需要小朋友们平时多关注钟表,多了解时间,并要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那么,最后我们一起下去和你的好朋友做游戏分享快乐时间吧!”
一、在数学游戏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在“快乐数学”活动中,我运用生活化的数学情境让幼儿说说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并通过“说说看看”的游戏要幼儿初步感知整点,让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对整点的概念有个感性的认识,在这样的数学游戏中获得怎样才是整点的理性的经验。只有经历过才能真正了解含义,我相信,通过生活化的数学游戏后,每当幼儿再去看他喜欢的动画片时肯定会兴高采烈地告诉爸爸妈妈现在是几点整,或是当时钟在几点整时会准时打开电视机看他喜欢的动画片。如何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也需要我们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幼儿的世界,结合教学目标设计生活化的数学游戏情境,供幼儿学习。这正好也实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理念———教与学的统一。如在学习找规律时,教师可以从幼儿熟知的羊村里的喜羊羊、美羊羊等入手:他们将举行美食派对,这时候先要让他们买的菜看上去有规律,从中让幼儿来帮助小羊们给他们买的两三种菜有规律地排队,幼儿肯定会很乐意帮忙。
二、在数学游戏的操作中玩出数学经验
在片段二中,教师以玩开火车的游戏活动巩固认识整点的方法。在实践中,由于平时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提醒幼儿看时钟,如当3点整时我们会提醒幼儿说“分钟指到12了,现在是几点呀,我们该上课了等”,因此,“开火车”游戏对幼儿来说就显得过于简单。而过于简单或过于难的游戏都会对幼儿的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设计符合教学目标的适度、适量的数学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玩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数学经验。
(1)设计生活化的数学游戏。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应时刻注重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游戏的设计时,也应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考虑幼儿的现实世界,进行数学教学。
(2)探索多样化的数学游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编多样性的数学游戏,在操作中激发幼儿去挑战,让幼儿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在片段三中,运用了“找朋友”的游戏让幼儿主动去寻找与自己表示同一时间的朋友,并与朋友玩游戏,他们都很积极地去找朋友,但是其中一名幼儿找不到朋友,为什么呢?这就需要幼儿在课后自己去探索,也给认识半点做了铺垫。这样的游戏活动很自然地实现了我的教学目标,巩固了整点与整点的记录方式,并使两者相统一。
在数学游戏前,教师对材料的投放也应注意以下几点:1提供的游戏材料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2提供的游戏材料应具有探索性。3提供不同的游戏材料,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能力要求自主选择,获得成功。
结合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幼儿园教学只有将教、学、做统一,才能让幼儿在数学游戏的操作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在边玩边学中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
三、在数学游戏的迁移中解决生活问题
8.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探索 篇八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而幼儿年龄比较小,抽象思维能力差。数字对于幼儿来说,较抽象、枯燥,所以需要依靠直接的兴趣来引导学习。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游戏不受外部环境的干预,完全是幼儿自主自愿进行的,这是游戏的显著特点。幼儿在游戏中,活动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动作、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情境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
数学活动游戏化的实质是让幼儿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以启发或是引导等方式,让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以游戏为饵,诱导幼儿进入游戏中去,突破以往强制灌输的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为幼儿接受,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数学活动中游戏化教学的特点
由于幼儿在年龄上的特殊性,教学活动必须符合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对幼儿的接受能力有准确的考量。在数学活动中游戏化教学呈现出主动性、探索性、综合性、娱乐性和全面性等五大特点。
1.主动性。转变学习中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思维观念,明确教师在自身的教育过程或是幼儿学习过程中只是充当引导者,幼儿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使幼儿彻底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过程的转变。
2.探索性。游戏化数学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幼儿参与游戏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他们在游戏中,通过动手、动脑活动,认识所学内容,从而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3.综合性。数学教学游戏类型主要有以下六种:情节性教学游戏、操作性教学游戏、运用各感官的教学游戏、口头教学游戏、竞赛性教学游戏、数学智力游戏。游戏化教学活动通过以上六种模式,根据不同年龄开展不同游戏,综合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
4.娱乐性。让幼儿的学习充满乐趣,不再枯燥地背诗、不再烦闷地做题,以生动活泼的游戏作为学习知识的媒介,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不是逼迫幼兒学习。通过开展各类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
5.全面性。数学游戏活动与美术、音乐、体育等结合,让幼儿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接触,培养各自的兴趣爱好。同时,活动数学游戏所选择的游戏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动手型、动脑型及动口型全面结合,让幼儿全面发展,快乐学习。
二、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学的实践
1.精心编制各种教学游戏。笔者根据幼儿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创编和改编了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有趣的游戏,使幼儿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如游戏“七星瓢虫”,主要渗透了认识数字以及理解7的实际意义的要求,游戏“树叶变变变”则是让幼儿通过想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运用树叶进行美术创造活动,使幼儿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编制游戏时,笔者还设计了各种样式的游戏,如在游戏“飞舞的彩球”中,幼儿既可以自由玩彩球,又可以结伴玩彩球,还可以进行小组传球比赛,这些游戏既可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2.灵活指导各种性质和形式的游戏。在不同形式的游戏中,笔者分别以不同的身份进行指导。在幼儿个别玩的游戏中,笔者一般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时,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以不干预幼儿的游戏为准则;在幼儿结伴玩的游戏中,笔者主要以观察为主,并以参与者的身份或以游戏角色的语言提出建议,进行间接指导;在合作进行的小组游戏中,笔者以组织者或评判者的身份进行与教学要求有关的指导,并组织幼儿议论、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幼儿的游戏中还包含着丰富的认知成分,主要包括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这些认知成分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言语和操作贯穿于整个过程。游戏活动中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不仅构成了游戏的前提条件,而且贯穿于游戏的整个过程,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会先对所提供的材料的颜色、形状、大小等进行观察,并思索把它们做成什么,然后边观察边操作,最后做成心目中想做的物品。可见,游戏成了发展幼儿观察力的有效手段。在游戏中,幼儿的想象、思维也能得到充分发展。比如中班幼儿在以“秋天的颜色”为主题的教学游戏中,在教师的启发下,能从山林、湖水联想到大海,从小草、枫叶、菊花联想到松树,进而仿编诗歌。因此,笔者在设计游戏时有意识地渗透各种认知成分,如设计结构游戏时,要考虑充分渗透观察成分;设计角色游戏时,考虑充分挖掘儿童的想象力;在设智力游戏时,则要更多地渗透思维成分,同时要将各类游戏作协调安排,从而促进幼儿认知全面地发展。
9.关于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思考 篇九
摘 要: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音乐教育游戏化就是用游戏化、活动化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对幼儿而言,音乐就是一种游戏,只有幼儿从音乐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体验,音乐才能成为幼儿的需要,并被幼儿接纳。
关键词: 音乐教育 游戏化 有效策略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还不能把音乐活动当做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审美创造活动,他们只是为了满足活动需要、因为自己喜欢才进行音乐活动。对幼儿而言,音乐就是一种游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幼儿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的世界中,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
音乐教育游戏化就是用游戏化、活动化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只有幼儿从音乐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体验,音乐才能成为幼儿的需要,并且被幼儿接纳。游戏化的音乐教育是一种以幼儿为本的教育方式,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与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的美,享受大胆参与和自由表现的乐趣,并学习一些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音乐活动游戏化,让孩子乐不思蜀
游戏化体现在音乐教育的一切活动中,形式、方法、内容都比较自由、灵活、丰富多彩,使幼儿体验“玩”一样的感觉,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乐不思蜀。
1.活动内容丰富化,乐在动中。
根据幼儿好动的特点,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的思维和肢体都积极地运转。如在节奏创编活动中,用拍手、跺脚、拍肩膀,甚至可以拍小肚子、拍屁股表现节奏;在乐器编配中,拍手可以用什么乐器演奏、拍腿用什么乐器演奏等;还有乐器材料的选择,沙球可以用什么替代(饮料瓶灌小石子)?手鼓呢(小盘子和小勺子)?三角铁呢(啤酒瓶)?在音乐欣赏中,用体态律动表现音乐等,音乐活动不是单一地教授音乐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孩子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内容,全身心地在“玩”中表现自己,表现音乐。
2.活动组织多样化,乐在趣中。
音乐活动的形灵活而多样。根据幼儿好玩的特点,音乐活动要注意情趣性,要能激发幼儿兴趣。例如在《库企企》的音乐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感受曲风,表现音乐,我们设计了探寻宝藏的游戏。通过游戏,幼儿仿佛身临其境,骑着马儿,越过高山,跨越河流,历经千辛万苦,念着咒语找到宝藏。老师在游戏中只是一个“领路者”,给予幼儿情感上的满足,使幼儿自始至终处于一种良好的情感状态之中。最后,找到宝藏,不但让幼儿感受了音乐的速度和风格,而且使幼儿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
3.表现形式多元化,乐在奇中。
根据幼儿好奇的特点,多元化地表现音乐作品,将音乐知识或技能融入游戏中。如休止符在音乐教学中可谓是一个难点,我们在进行《小肥猪》音乐活动时,设计了一个帮小肥猪拍蚊子的情境游戏,加上语言节奏的练习“有―蚊―子―啪(拍手)”,让幼儿感受和掌握最后一拍休止符的时值,这样一来,幼儿既玩得开心,又能很好地掌握四分休止符的节奏。
4.增强活动探索性,乐在创造中。
幼儿的心理需要,是幼儿发起行动的内部动因。为了满足幼儿对探究、创新的需要,教师应有意识地经常向幼儿提供探究、创新的机会。在奥尔夫音乐理念中,强调元素性的音乐教育,即元素性的音乐、元素性的节奏和元素性的动作。在音乐活动中,有许多即兴创作和创编的游戏,例如《杯杯乐》活动,就是通过几个一次性纸杯,让幼儿进行四拍子节奏的感受和创编,从创编1个四拍到2个四拍,最后进行二声部的演奏,幼儿就在这几个小小的纸杯中“玩”得不亦乐乎,同时对2分音符、4分音符、8分音符及休止符的学习和运用表现得积极主动。
5.提高活动自主性,乐在参与中。
音乐活动中没有旁观者。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模糊了师生关系,更多的是以角色为阶梯的同伴关系。在进行《魔链》的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听着音乐跟着老师做动作,在8分音符和4分音符、2分音符转换过程中,幼儿始终不能掌握,后来利用角色游戏《猎人和大灰狼》,听到2分音符节奏就做大灰狼,听到4分音符的节奏就做小动物,听到8分音符的节奏就做猎人,幼儿很快就能掌握。
二、音乐环境丰富化,激发孩子生命活力
音乐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良好的音乐环境更能使人们形成积极的情绪和体验。音乐环境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1.选择音乐素材,营造视听环境。
在幼儿生活的周围,充满丰富多彩的视听音乐资料,把音乐环境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可在幼儿来离园、户外活动、进餐、午睡前、起床后等各环节播放适宜的音乐,使幼儿生活在一个舒适、愉快的音乐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熏陶和浸润。
2.创设活动空间,营造互动环境。
在幼儿园的活动室设置一个供幼儿自主选择、自发探索、自由操作摆弄的区域,提供丰富的音乐材料,如各类成品或自制的乐器、听音筒、图谱、节奏谱、表演道具、服装、多媒体设备等,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尝试使用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让幼儿在自主操作中体验和建构有关音乐的经验。
3.搭建展示平台,营造自信环境。
当幼儿对音乐有了一定认知后,他们更愿意通过肢体和动作表现对音乐的感受。我们结合各种主题活动,如“艺术节”、“我的舞台我做主”、“毕业典礼”、“童话月”等,充分满足幼儿展示的欲望。每当幼儿看见自己的音乐才能得到大家的肯定,他们的自豪就感油然而生,既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又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
三、音乐教育生活化,培养孩子游戏精神
根据《纲要》和《指南》精神,幼儿园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专门音乐人才,也不在于教幼儿一些简单的唱唱跳跳,而是为了让幼儿在音乐教育中受到美的熏陶,美化和丰富幼儿的心灵,满足幼儿活动与交往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要,让音乐真正走进幼儿的生活,使音乐成为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和终身需要,激发幼儿生命和智慧的活力,最终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快乐地成长。
日常生活中的刷牙声、炒菜声、各种餐具、炊具的敲打声等,引导幼儿仔细聆听、适当模仿,让他们在不断探索和创造中,获得喜悦和成功,增强自信,这就是游戏的精神。音乐教育游戏化就是追求音乐与游戏的有机融合,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陶冶幼儿,使幼儿沉浸在欢乐之中,通过美的渗透,潜移默化地、深入浅出地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幼儿音乐教育不是目的,而是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用游戏化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能够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0.关于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思考 篇十
每一项游戏的开始都有既定的规则局限,而幼儿时期对规则概念的理解很模糊,因此,采用传统模式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幼儿成长会有些吃力,而相应的给幼儿创造宽松的游戏环境更有利于幼儿的主动性发挥,独立性决策。这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捕捉到幼儿期的成长亮点,设计好游戏的基本框架,以幼儿的快乐为中心,服务意识为导向,开展户外自主游戏。具体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学习《幼儿活动指南》
《指南》点明了幼儿教育目标,让幼儿户外活动的开展更有针对性和价值性。幼儿园教师本着为幼儿良好的身体、愉快的心情、健壮的性格和协调的动作服务的宗旨,将游戏控制权转移到幼儿身上,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2、制定宽松有序的规则
很多幼儿园对幼儿户外活动游戏的种类和规则犯难:如活动空间大,成本就高,互动空间小很多活动施展不开。其实细想一下,即使铺设幼儿车跑道也不过5米,甚至将万米赛车跑道都可以搬到模型赛车平台上,孩子们按按手中的按钮就可以享受着激烈的角逐。幼儿户外游戏如果没有了规则就失去了幼儿教学意义,而规则的制定恰恰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幼儿游戏的教育效果。幼儿游戏规则要根据游戏本身特点,立足孩子的自主性,在给孩子快乐的同时增强孩子的能力培养。
3、游戏的选择
幼儿时期各年龄段孩子的兴趣焦点比较一致,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幼儿成长知识,熟悉各年龄段的幼儿发育期特点,针对幼儿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游戏。如幼儿期孩子一般会比较偏向玩滑梯、风车、寻宝和彩绘等游戏,而各游戏的玩法是教师组织的关键。
孩子们通过组团互动更愿意参与户外自主游戏,教师在游戏中扮演着引导和裁判的角色,加上家长的参与,让活动更富有赛感,让孩子们能感受到与家长游戏的快乐。幼儿的成长是短暂而又充满期待的,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可以选择草地足球、篮框投递,也可以选择插花绘画、喷泉赏鱼、物品搬运,总之,要尽量满足幼儿自主选材、自主结伴和自主操作的愿望,提升幼儿户外游戏的引导水平和育人效果。
二、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园户外活动最受家长关注的就是安全问题,由于幼儿活动性比较强,活动方位不确定因素多,有事一个孩子就需要配备一个育儿教师,给户外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有效的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有助于幼儿提高幼儿的安全防护能力。自主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良好的安全保障游戏才能被幼儿家长所接受。
1、标识运用
在游戏的过程中,合理的标识可以对幼儿游戏起到提示的作用,可以让幼儿更快的了解游戏的操作方法。游戏所使用的材料有时也是很好的安全提示标语,起点线,竞赛垫终点线和方向导引,会让运动变得更丰富。
标识运用不仅可以在视觉上下功夫,听觉的触动也会让孩子有安全防范意识,如活动的开场音乐和结束音乐要不同,这样孩子们在音乐的引导下便会跟随乐曲配合相应的活动。如当比赛结束后会听到:“回家了,回家了,玩具回家了!”,孩子们会把比赛器械放下,玩具送回到玩具回收处。
2、协商制定游戏规则
幼儿游戏规则制定可以说是难点,既要遵守基本的游戏套路,又要考虑孩子的感受需求和理解能力,有些游戏是可以采用同伴协商制定模式的,幼儿与同伴的游戏意见存在分歧,可以通过商议来达到规则统一,教师要把好游戏的基本套路,对协商部分采取引导的方式,避免包办。
教师要充分考虑游戏的自主性,为幼儿协商机制助力,如在综合活动区可以用废旧的多彩轮胎做隔离栏,才艺照做会展墙,给幼儿活动创造协商空间,将才艺相近的孩子更多的交流机会,增加游戏的互动性。如在小兵排雷游戏中,“小兵”要整齐化一,背着“炸药包”过“桥”,过桥的时候步伐则错落有致(防止桥受力不均),钻过“封锁线”,爬过防御区,越过“雷区”,最终吹响胜利的号角。
三、自主游戏、创新玩法
幼儿园户外游戏的目的是让孩子有更多的自主游戏机会,培养孩子的创新性。孩子天生具有丰富的创造力,而游戏过程中所迸出的新想法和新动作更能给游戏填姿填彩。自主游戏能让孩子在活动中勇于探索、不畏失败、克服困难和自我担当的良好品质。
11.幼儿园数学活动游戏化的有效运用 篇十一
但是,教师更多重视的是区域游戏和各类体育、音乐、智力游戏,对数学教学中有机运用游戏重视还不够,主要表现在:
1.游戏形式化。有部分教师将游戏活动和幼儿的数学教学尝试整合,但是,存在形式化的现象,游戏成为一种摆设,游戏的运用只是为了调节气氛,不能和教学的目标、幼儿的有效学习融合,不能很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2.许多老师还是使用传统的,长期以来一直是重视知识目标的达成,以教师的技能传授和幼儿机械的练习为主的数学教学,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特别的短,体验和发现不够。
陈鹤琴先生说:“孩子生来就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是游戏。”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鉴于幼儿喜爱游戏,游戏对幼儿发展的巨大价值,以及数学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的现状,我们要利用游戏化的教学手段,让幼儿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等一系列数学内容。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在数学活动中运用游戏化教学:
一、在数学活动中引入完整游戏,使教学游戏化
幼儿游戏不是单纯玩玩就结束,而是对幼儿的认知社会、情绪、语言、身体以及创造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想开展从游戏开始至游戏结束的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必须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教学。比如,图形为主题的集体教学中幼儿已对图形有概念的基础上,教师首先摆好大小不同的图形。然后,幼儿随意辨认、分类、识别大和小的图形等。最后让幼儿用图形制作服装扮演模特进行游戏表演活动。这样,在比较宽松的氛围中充分激发了幼儿参与兴趣和感觉器官的体验,无意识中认识了图形的种类。这就是在集体教学的游戏活动中渗透教育的一种形式。实践证明:幼儿被动地、注入式的学习不如幼儿在兴趣之中自然受教育效果好。
二、在数学活动中利用游戏因素,使教学游戏化
1.以游戏性的语言组织活动。这是教育中经常运用的策略,主要通过富有游戏性的语言来组织活动,比如,教师在活动开场时说:“今天,老师为小朋友请来了一个客人——图形宝宝,图形宝宝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2.以假想的方式组织活动。如在复习几何图形的数学活动中,我这样设计:“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图形乐园去玩。首先到达的是图形馆。”幼儿完全被吸引了,教室里的气氛安静且带有神秘感。我慢慢地掀开预先精心制作的图片,展现在幼儿面前的是一幅精心制作的图片,是一幅色彩鲜艳童话般的画面。我欢快地说:“奇妙的图形乐园真美,这里的花、草、房子、动物多漂亮啊!他们都是由图形组成的。找一找,都有些什么图形呀?”幼儿兴趣很高,都认真观察讨论起来……复习几何图形的目的已实现了一半。接着我说:“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去图形游艺馆,游艺馆里可好玩了,我们一样一样地玩,一关一关地闯,有没有信心获胜呀?”幼儿情绪高涨,信心百倍。接下来的涂色、打钩游戏和拼图游戏在活跃的气氛中圆满地完成。此外,幼儿在“排序宫”里学排序、在“水果乐园”里学数的组成、在“迷宫王国”学走迷宫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以“做做玩玩”的方式组织活动。主要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游戏规则进行游戏。如小班幼儿学习按大小、颜色分类的“插小旗”“送图形回家”游戏;中班幼儿感知数量认识数字的“印印章”“会变的数卡”“看数字穿木珠”的游戏,大班幼儿练习加减的“掷骰子列算式”“猜弹珠”游戏,认识整点半点“拨时钟”游戏等。旨在让幼儿在游戏中操作不同内容的学具,在探索中获得数学经验。
4.以比赛的形式组织活动。这种游戏主要是增强竞赛性,对于增强掌握知识的巩固程度和发展思维的敏捷性,作用较为突出。如中班扑克牌游戏《比大小》《小猫钓鱼》,大班《算式接龙》游戏等。在游戏中,比谁又快又对,能提高学习速度,激发荣誉感。比赛使一些原本枯燥而单调的活动具有游戏性,大大激发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三、在数学活动中创设游戏环境,使教学游戏化
在实踐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难以理解与掌握教师所提供的环境创设的内涵与意义,不熟悉教师所使用的惯用语法。为此,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便于幼儿理解的游戏教学环境,发挥游戏环境创设的作用。如:在教学“5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利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创设有趣的游戏化教学环境,在教学环节中这样对幼儿讲:鸡妈妈有个5个孩子,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老鹰抓走了一只小鸡,这时提问幼儿还剩几只小鸡?第二天,狡猾的老鹰趁着鸡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又抓了另一只小鸡,提同样的问题,这样,在游戏过程中不仅理解与掌握了“5以内的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积极性,还增加了教师与幼儿间的交流与互动,对构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和谐、友好关系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游戏化的教学理念在幼儿园教学中必不可少,特别是像数学这样比较枯燥乏味的活动,我们更应该在一种游戏化的模式里进行,这样才能使幼儿对活动更感兴趣,接受的更快。要做到游戏与教学的高度融合,还需要我们教育者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我们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方法,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氛围里成长!
参考文献:
[1]高祥.通过游戏来学与教:幼儿园游戏教学实践的个案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14.
12.幼儿园实施课程游戏化的研究 篇十二
一、课程游戏化的主要内容
1.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完善。课程游戏化是一项全新的教育理念,但并不是说就把以前旧的内容全盘否定,这种否定过去而重建一套游戏化课程的做法是走了极端路线。课程游戏化是在幼儿园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对现行的教育进行改革与完善,充分利用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经验,使课程游戏化更科学有效。但是,既然是改革,幼儿园就一定要分析以前教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课程应与《指南》进行对比照,找出不足之外,我们的课程建设是不是体现了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是不是以幼儿的学习为主要出发点,体现了幼儿的学习主体性?幼儿在游戏中学到了什么样的知识?学到了多少等等。
2.从整体上推动课程游戏化。游戏化并不是简单地把教案改一改就可以了,也不是多做一些游戏就可以了。而是应该把课程游戏化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先从理念的更新入手,准确地审视目前的课程建设水平,再多挖掘资源,研究游戏化组织的多种组织形式等,从多方面考虑,整体上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3.消除一些误解。很多老师认为课程游戏化就是游戏的设计有预定性目的,强调老师的指导作用,在课程表上写上游戏课,在活动中硬加游戏环节,进行专门的游戏比赛,对老师的游戏教学进行检查等,这些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要从幼儿的身心发展考虑,让课程游戏化成为一种育人的游戏活动,真正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课程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
1.运用游戏化课程帮助幼儿适应环境。大班的孩子经常接触绘本,他们能仔细观察图片,解读图片内容,大胆想象猜测故事情节,并愿意积极表达,但是孩子们对九宫格形式的绘本很少接触。大班的孩子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就要升入小学,进入新的环境,认识新的老师、新的同学,适应新的生活,很多幼儿对小学生活向往,也有些孩子有些畏惧,他们不知道如何去适应新的环境。我们可以运用游戏化的活动帮助幼儿很快适应生活环境。比如,《奥古斯汀》是一则绘本故事,它的文字非常少,用简短的文字构筑出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因为爸爸有了新的工作,喜欢画画的小企鹅奥古斯汀跟着爸爸妈妈搬家去北极,在那里他转进了新的学校、新的班级,认识了新的老师和同学,很快,奥古斯汀用自己的方式适应了新的生活。本次活动将绘本内容以九宫格的形式呈现,引导幼儿根据九宫格提供的关联图片信息进行分析和解读,并能积极表达,同时通过九宫格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懂得面对未知的环境要有积极的心态,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2.运用游戏化课程帮助幼儿形成丰富的语言。大班的孩子非常喜欢阅读绘本故事,故事中生动有趣的情节以及形象的画面能引起孩子们阅读与讲述的兴趣,他们能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故事线索能较快地理解并讲述故事内容。同时大班的孩子对动物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对一般人都比较害怕的蛇类有着独特的好奇。故事中的活动中大部分孩子能尝试用清楚的语句进行讲述,但是有的讲述不够完整,词汇量不够丰富。比如,举行一次绘本《克里克塔》的活动来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绘本《克里克塔》,故事主要描述的是一条友善、聪明、可爱的蛇与一位老太太温馨地生活在一起,老太太像爱孩子一样爱着这条蛇,蛇也像亲人一样和人们友好相处的故事。故事充满温情又不乏幽默,充满智慧又不乏想象。本次活动主要通过自主阅读和游戏感受蛇的聪明及与波特太太和小朋友的友好相处,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3.运用游戏化课程帮助幼儿学会社会交往。大班孩子喜欢绘本阅读,具有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在老师情境渲染下,能体会出绘本中角色的矛盾心理,并能结合生活经验自发产生帮助他人的意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由于缺乏自控能力往往不能很快改正,这时朋友的相伴和智慧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孩子们在智慧帮助朋友方面缺乏经验。比如,《怎样才能不吃掉我的朋友》是一本能一下抓住读者的眼球,勾起读者阅读兴趣的绘本。绘本中的主角是一只孤独、寂寞,且有着随时会吃掉朋友坏习惯的小恐龙,“怎么才能不吃掉我的朋友?”这是小恐龙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尽管每次他都想忍住不去吃掉朋友,可这个坏习惯却总是改不掉。直到一只个子小小、灵活聪明的小老鼠莫罗出现,它用了一个聪明的小计策教会了小恐龙做蛋糕。小恐龙在朋友莫罗的相伴和帮助下,改掉了吃朋友这个坏习惯。本次活动以绘本情景为载体,以“九宫格”游戏为推手,引导幼儿在倾听和观察中理解小恐龙“吃与不吃”的矛盾心理,懂得思辨,产生想帮助小恐龙这个朋友的意愿。最后孩子们在感受到“一个人做事有点难,有了朋友的帮忙就简单”的基础上,用画笔画下自己的帮助之法,进一步体验朋友相伴的重要。
参考文献
[1]虞永平.课程游戏化的意义和实施路径[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5(3)
[2]范晓丽.浅析幼儿园游戏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亚太教育.2016(10)
[3]徐仲武.读《幼稚园教材研究》,随想“课程游戏化”[J].幼儿100(教师版)2016(03)
13.小班美术教学游戏化的尝试 篇十三
分类:幼儿教育
当今世界是科学、文化、艺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的观念不断充斥着世界。同样,幼儿美术教育领域中,由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新观念,向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时常碰到这样的困惑:老师教的多了,孩子们极易被教学内容及老师牵着鼻子走,画面千篇一律;教的少了,孩子们又常为技巧不足难以表现所苦,画面缺乏生气。我在学习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有关优化整合的教育理论后,选用游戏与教学优化整合的思路,对小班幼儿美术教学进行了新的思考与实践,有了以下一些体会:
㈠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并带有游戏性的教材。
小班的幼儿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班美术活动教材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比如小班幼儿喜欢小动物,我们就可以设计“给小兔喂青草”、“小鱼吹泡泡”、“小鸭游泳”等绘画内容。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我帮妈妈喂小鸡”、“汉堡包”、“不倒娃娃“等等。同时选择的教材还必须具有游戏性,单调的涂色练习和临摹活动都不是小班幼儿所喜欢的,他们更喜欢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所以教师在选择小班幼儿美术活动教材时一定要注意以上两点。
㈡提供丰富有趣的游戏化材料。
要美术教学游戏化,就要优化与美术教学相适应的物质环境,使环境创设具有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往往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常常与教育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和条件有关。当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材料时幼儿会为材料而吸引,自然会主动地操作材料,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小班幼儿由于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各种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提供纸团让幼儿压印,提供棉线让幼儿印画等。如在纸团印画“美丽的果树“活动中,幼儿用废旧报纸团成的纸团蘸上颜料,随便压印,就能印成了一片片美丽的果林。又如在印章画”新年的礼物“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图形的积木,幼儿用这些材料蘸上颜料印在有树的纸上,一个个造型各异的新年的礼物挂在树上,成了一棵棵漂亮的新年树。活动结束时有的幼儿仍乐此不疲地印着新年的礼物,嘴里说着,“这是给妈妈的,这是给好朋友的……”有的幼儿还在为自己的杰作而欢呼雀跃。再如在染纸的活动中,幼儿用宣纸蘸上颜料,很快变成了一块块美丽的花手帕。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小班幼儿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游戏,绘画是件快乐的事情。
㈢采用生动形象的游戏化语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孩子有了表现兴趣就会激发创作激情,很投入美术活动。
⑴以游戏化的口吻导入,激起幼儿参与的兴趣。
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因此在活动中我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绘画活动《小猪》中,老师先给幼儿猜个谜语:大耳朵、小尾巴,睡觉打呼呼噜呼噜,这是什么小动物?猜出后随着音乐玩个《小猪睡觉》的游戏,轻松、有趣的音乐激起幼儿画小猪的欲望,而且谜语中也点出了小猪的特征,当幼儿对生活产生了兴趣,他们的激情与兴趣是惊人的。
⑵在教学中运用趣味性的语言引导幼儿自始至终的投入活动。
小班幼儿在绘画过程中,不会边观察边画,往往急于求成,画出的作品往往粗糙、散乱,有的孩子则表现得无从下手,有畏难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可能地运用形象性之语言概括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帮助幼儿掌握绘画要领,使其大胆地作画。比如画“蝴蝶”,我是这样说的,“两个圆圈肩并肩,开朵小花变蝴蝶。”通过形象的儿歌教学,孩子们很快地画出了蝴蝶的形象。又比如画“螃蟹”,上面一座桥,下面一座桥,接起变成小房子,左边四条路,右边四条路,上面两个小门洞,加上两把大剪刀,变成螃蟹爬爬爬。孩子们边念边画,很快地在不知不觉中,一只只可爱的小螃蟹跃然纸上。形象性之语言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使孩子们在无拘束的情况下绘画,效果非常好。
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美术活动中,往往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刚开始很有兴致的画,只是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容易情绪波动,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这时,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如有一次在画小鱼的活动中,洋洋小朋友画了一条小鱼就把画往我手里一放说:老师,不想画了。我没有强迫他再去画,而是用另外一种口气说:“哎呀,这条小鱼真好看,可惜没有朋友陪它,多可怜啊,你去帮它找几个朋友,好吗?”他点了点头,又认真的开始画起来。
㈣以欣赏的目光评价幼儿的作品。
幼儿表现美的形式是多样的,欣赏美的方式也可以多角度的。每个孩子都有被他人肯定的心理需求,同伴和老师的赞赏对孩子学习兴趣的保护有相当的积极作用,心理的满足也是孩子进一步创作探索的兴奋剂。在小班孩子的美术评价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自我欣赏、集体欣赏、相互欣赏等多种形式。幼儿园新《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的机会。小班孩子的鉴赏能力和表达方式受其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的限制,要想完全通过语言表述有相当的困难。因此利用游戏的方式是最令幼儿接受的。如把幼儿染好颜色的宣纸说成手帕,开手帕商店让幼儿来买,可以自己评价,再让同伴评价,最后才是老师评价。在老师指导和评价幼儿的作品时,我们克服“重效果轻过程”的偏见,从不以“像”与“不像”为尺度来衡量,而是从构思上是否新颖独特、想象是否奇妙特别、内容是否充满童趣、落笔是否大胆、画面是否丰
满等这些方面去评价。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激励性评价,充分挖掘幼儿绘画作品中成功的东西给予积极肯定,所用的语言也是“画得真有趣”、“与别人不一样”,或者说:“如果怎么怎么样就更好了。”如在绘画柳树的活动,我把柳树说成了柳树姑娘,把枝条说成了头发,最后评价时用了头发选美大赛的方法,比比谁画的柳树姑娘头发最美,有个孩子画的枝条都纠集在一起,应该说没有达到绘画要求,但是据他自己介绍说是把柳树姑娘的头发扎了起来,这样比较好看,而且还画了美丽的蝴蝶结,结果很多小朋友都认为他的柳树头发最美,我也为他的创意鼓起了掌。
总之,将小班美术教学游戏化,能使幼儿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着美术创作活动,且情绪愉快,思维活跃,绘画水平显著提高,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6.3.3 12:56| 利用农村用具培养幼儿创造能力
分类:幼儿教育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目标之一,即积极地尝试运用语言及其他非语言方式表达和表现生活,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见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是一种隐性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因此,《纲要》中又同时指出:“自主地选择各种材料、器具和多种形式进行表达和创造。
近年来,结合《纲要》精神,根据我园地处农村的地理优势,我们与孩子一起收集了蛇皮袋、大小不有的水缸、竹梯、木梯、筛子、扁担、小木凳、水桶、草绳、草垫、草圈、草席、等许多农村用具,在游戏、学习、运动等活动中合理利用这些农村用具,主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㈠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中孕育创造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幼儿产生了心理安全感和获得了心理自由时,最有利于他的创造性的发展和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对幼儿应持开放的态度,要充分尊重幼儿、相信幼儿,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在他们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下,创造性得以培养。
⒈引发幼儿创造动机
幼儿创造性的养成需要引发创造的动机,而在自主性的活动中投放丰富多样的材料,可以影响幼儿活动水平,引发幼儿创造动机。农村用具本身的特征就是低结构的,没有固定玩法的,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做做玩玩,但是材料过少又不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欲,因此在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自由选择材料的空间,将草圈、雪碧瓶、草绳、竹棒、蛇皮袋、草垫等有特色的材料分开放于一只只塑料筐中并陈列一角,鼓励孩子根据需要选择,宽松自由的环境给予孩子自由创造的空间,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玩出新花样,如钻进蛇皮袋在地上滚或学小袋鼠跳,用草垫当飞盘飞、顶在头上走或者当作障碍越过,用雪碧
瓶当尾巴玩或者用草圈套住雪碧瓶,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创造动机驱使下的成果。开放性的使用各种材料,扩大了孩子们创造表现的空间。
⒉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
《纲要》告诉我们:只有符合幼儿需要的活动,才能使其获得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更好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因此在活动中投放的材料要关注幼儿的兴趣,从幼儿的根本需要出发。
⑴农村用具和其他材料的搭配使用
农村用具的玩法具有灵活性和挑战性,不同年龄特征、个体差异的幼儿会对其产生不同的操作效果,因此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我也同时投放了深受幼儿喜爱的体育玩具,如垫子、轮胎、羊角球等,孩子们被这些鲜明的材料所吸引,创造兴趣由此激发,他们会按照个人能力差异,灵活多样的与体育用具搭配使用,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如用草垫当小河的石头,越过小河、爬过、翻过、滚过草地(垫子)或者还要走过独木桥(长木凳),然后到达终点;骑马(小凳子)、跳过轮胎,取到终点的宝贝;顶着草垫在梯子上爬等等。
⑵适量、适当的调整和补充材料。
材料的投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必须不断的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调整补充,不断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以提高幼儿的创造欲望。如一段时间后,幼儿对草垫子的玩法似乎有些腻卷,每次游戏幼儿不是把草垫子坐屁股下就是拿草垫子捉弄人,如何再次引发幼儿的兴趣迫在眉睫,这时一位家长送来被子,装在蛇皮袋里的,这一下子吸引了我:我将蛇皮袋底角挖两个洞,供幼儿两只脚伸进去,幼儿可以穿着蛇皮袋学袋鼠双脚并拢跳,将蛇皮袋两个底边剪开,幼儿套着在地上滚,或背着蛇皮袋走,很受小朋友的喜欢,何不将他们投放于体育器材中呢,让孩子们在原有制作材料的基础上再次擦出创造的火花呢?于是一只只制作精美的蛇皮袋玩具请到了活动室,引起了孩子创造游戏的兴趣,他们玩啊,乐啊,其乐无穷。可见,新材料既丰富了幼儿活动的内容,又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㈡和谐健康的运动环境中激发创造力,《幼儿园工作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玩具和教具。”我们幼儿园由此自制了竹梯、木梯、木凳等等,也发动家长利用竹子、稻草、木板制作了席子、筛子、草球、草垫、木桶、长凳等等利于孩子们运动的器材,每一种均可以玩出多种玩法,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又可激发创造力。⑴鼓励和引导幼儿一物多玩。
儿童天生具有创造力。他们不仅有创造的潜能,而且有创造的需要,尤其当创造是为了他们自己痴迷的活动服务时。儿童天性好动,运动是他们喜欢的活动。因此,在运动中我鼓励幼儿利用手中的农村用具一物多玩,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如:孩子们利用草绳互相合作玩出了甩“蛇”、跳绳、开车(两人各拉住两绳的一端向前走或跑)、走小路(将几根草绳排成小路状)、跨小河等许多种玩法。他
们有时通过交流从同伴玩法中受到启发想出了另一种新的玩法,充分发挥了想象,激发了创造。
⑵给孩子充分的探索机会。
马斯洛认为:在创造能力的激发阶段,创造者忘记了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只生活在此时此刻,他完全沉浸、陶醉和专注于现在的时刻和眼前的情形,倾心于现在的问题。他指出,这种“专注于此刻”的能力是任何创造必不可少的前提。因此,我们应当给幼儿以充分的探索机会,让他们不受干扰地探索创造。如:在体育活动“玩竹梯”中,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竹梯和轮胎、高跷等辅助材料的搭配运动。一开始,受平时非正规体育活动中玩竹梯方法的局限,不能一下子探索出更多的玩法,而预定内容中又有集体游戏活动。看到孩子们玩的那么专注,我放弃了原定计划,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从而发现孩子们能把竹梯架在几个轮胎上爬山;把竹梯平放当小河,踩着高跷过小河;将竹梯架在独木桥上当桥坡走上去……充分的探索,使孩子们的创造力得以尽情的发挥。
⑶融入游戏情景中发展创造。
幼儿喜欢游戏,在游戏的情景中运动使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得以较好地发挥,更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因此,在体育活动幼儿探索农村用具玩法时,我经常地设计一个游戏的情景,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如:“扇子飞碟”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个“动物运粮”的情景,“小动物们”先自己探索运粮方法,即扇子的各种玩法,有互相抛接扇子的,头顶着扇子走的,背扛着扇子爬的,腿夹着扇子跳的……到最后交流时,在共同设计好的“运粮”路线中又各显神通,用各自的“运粮”方法完成“运粮”任务。孩子们在这样的游戏情景中独创意识和表现意识都得到了激发。㈢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中发展创造力。
农村中到处都可以方便得到各种能够用来做做玩玩的材料,老师和幼儿共同收集各种农村用具制作小玩具的过程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的过程。幼儿利用自然形状塑造形象,它不需要工具切割造型,对幼儿来说利用自然形状塑造形象更为简单安全,更能发挥孩子对原有形象的再创造。例如:美术活动“瓶偶娃娃制作”中,孩子根据各种饮料瓶外观的特点,进行广泛的联想,认真的琢磨,适当选择辅助材料,做出各种动物的形象。另外在幼儿园每个孩子口袋里随处可见,我们利用随手可及的手帕做出只只逼真的老鼠,幼儿学的乐意,玩的开心。这些小玩具的制作就是幼儿通过想象、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产生灵感后的创造,他不仅优化了教育环境,还丰富了幼儿活动的内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指出:“我们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发展他们,不用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进行创造。”因此,我们教师正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培养出符合时代精神的创造型人才。
14.关于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思考 篇十四
众所周知的福禄贝尔被誉为“幼儿园之父”,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kindergarten”寓意为幼儿的花园。立足于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科学认识,他指出游戏具有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在机制——游戏是儿童活动的特点,通过各种游戏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变成独立的、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他的论证为“游戏”引进幼儿园教育、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传统的美术形式为教师讲解、幼儿模仿练习。教师和家长更注重的是学会了多少知识,绘画作品是否美观作为我们的评价标准。传统美术教学形式中教育者对美术教学的目的概念模糊、重视技能的传授、美术评价狭隘较为单一。忽略了培养幼儿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幼儿主动创造美、表现美的情趣也因此缺失。而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之后则又面临以下几个令众多青年教师无法把握的问题“教不教?”“教多少?”“怎么教?”带着以上几个问题,我们进行了美术教学游戏化教学探究。我认为要实现美术游戏化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游戏化课程。(1)课程的选择:
首先在课程的选择上有具备趣味性,贴合幼儿当年龄阶段特点,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选择自然界中和生活中的事物,让幼儿发现周围事物的美。例如:名字变变变、妈妈的发型。
其次,教师在选材上应挑选设计幼儿感兴趣、有充分发挥想象空间、具有游戏化的课程。例如:舞动的小手、拖色借形想象。
最后,课程的可以是某一趣味性的活动延伸,实现多个领域之间课题的整合,例如:故事活动道具背景的绘制与设计结合表演进行游戏、区角中美术区与角色游戏之间循环的整合。(2)课程的设计: 众所周知,一节课程的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一节精彩的课程离不开最开始导入部分的激趣环节。其中导入环节形式多种多样,有图片、视频、谜语、谈话等等、然而令幼儿最兴奋、最感兴趣的应为游戏导入,例如手型添画类型的课程,就可以采取最基本的手指游戏导入。当然,有一些课程并不适用于游戏化导入,就没有必要为了贴近游戏化而采取此种导入方式。
关于基本部分,游戏化教学“教不教”“教多少”“怎么教”,很多人认为,教学活动中的“教”是必须存在的,所以会纠结于教少了幼儿的技能不能得到提高,教多了孩子的绘画千篇一律。在我看来,必须存在的不是教,而是“引导”。在一节活动中,重要的不是表现教师有多么优秀,能教给孩子多少知识,而是幼儿这节课哪些知识技能得带了提高。就拿绘制动物来说,需要引导幼儿的是观察思考动物的特征,而不是教给幼儿画一幅动物的简笔画,局限幼儿的思维。例如:章鱼需要引导幼儿发现章鱼灵动的触角和独具特色的吸盘,借形想象活动中充分给予幼儿空间想象不同的事物。
结束部分:游戏化的结束似乎是给整节美术活动的一个提升,静动结合的活动使一节美术课与其他领域之间得到了整合。打破传统的点评的模式,这种更新颖的点评方式让人眼前一亮。而不同的美术内容游戏化结束的方式也不一样,如:动物成语绘制的结束部分便可让幼儿进行动物成语猜猜看的游戏,又或者是在某一表演活动延伸中以表演的游戏形式完成结束部分。
(二)材料游戏化。
美术活动的材料选择不仅仅局限于纸上作画,多种新颖的材料令人耳目一新。如:油画棒、水溶笔、水粉、棉签、吸管、绳子、玻璃珠,丰富多样的材料吸引着幼儿的眼球,让幼儿对美术活动充满兴趣。对于幼儿来说,他们进行的不仅仅是美术活动,而是“玩色”游戏。如手印、脚印、鞋印、蔬菜印等等,新奇的作画方式让幼儿感到惊喜,而颜色的冲击力带给幼儿视觉上的享受,使得他们的审美能力得以提高。
结合我个人对美术教学游戏化的设计观点、我尝试自己设计了一篇美术活动——动物成语。本节课程的设定围绕大班主题探究活动动物王国。在动物王国的大主题下,我班自创子主题活动——动物成语,围绕动物成语设计的课程,既能丰 富幼儿的对成语的知识经验储备,又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美术:动物成语
目标:
1、乐于参与美术活动,喜欢绘制动物成语。
2、能根据动物成语故事的名称特征大胆相信,并用绘画的形式表达。
3、通过游戏的方式加深幼儿对动物成语的印象。
物质材料准备:勾线笔、桌垫、黄色彩纸、羊羔图片、男孩女孩图片、范画五张。
知识经验准备:动物成语故事、图片 过程:
1、经验回顾。
提问:这是什么?看到羊羔你想到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羊的动物成语?除了羊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动物成语。你认为哪个成语最有趣?哪个成语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2、欣赏已绘制好的动物成语,幼儿猜测内容。
提问:图片上有什么?你觉得它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有什么成语表达的是这个意思?再看看,这是什么? 为什么你们一眼就能看出是这个成语呢。总结:动物成语绘制的像;没有无关的物品。
3、幼儿自由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你想画哪个成语?可以怎么画?
4、游戏环节。
(1)成语猜猜看。
(2)解救小羊羔。
本堂课的设计基于长期的动物成语知识经验储备,动物贴合幼儿生活,成语具备趣味性。活动设计中,教师提问语简单、不累赘,引导目的明确,充分给予幼儿讲述思考表达的空间。绘画过程中,根据每名幼儿绘画的不同成语进行引导,幼儿绘制“狡兔三窟”教师则抓住狡字进行提升,又或者幼儿绘制“兔死狐悲”教师则引导幼儿将狐狸悲伤的情感表现出来,利用巡回指导环节进行幼儿技能上 的一个提升。结束部分以游戏形式进行点评提升,以看图猜成语的游戏方式进行点评,幼儿明显兴趣浓厚。以解救小羊羔的游戏方式,让幼儿回顾所有的动物成语,再次加深幼儿对学过成语的印象。此次课内容设计新颖,独一无二。但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在选材上面,我仅仅运用了勾线笔和彩纸,虽然第二课时的时候我添加了剪刀、彩纸、闪光胶让幼儿剪贴加工,但若更仔细斟酌思考这节课可以设计得更加精彩,如提供多种废旧材料让幼儿剪切、粘贴出动物成语等,可以更好地让游戏化贯穿于整个美术教学的始终。以上仅为个人的一些观点,如有不足不对之处,还望多多指出。
鸟语花香——胡方宁
走马观花——谭景鸿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胡震宇
15.关于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思考 篇十五
关键词:音乐教育,游戏化,有效策略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 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幼儿还不能把音乐活动当做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审美创造活动, 他们只是为了满足活动需要、因为自己喜欢才进行音乐活动。对幼儿而言, 音乐就是一种游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幼儿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的世界中, 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 ”
音乐教育游戏化就是用游戏化、 活动化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 只有幼儿从音乐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音乐才能成为幼儿的需要, 并且被幼儿接纳。 游戏化的音乐教育是一种以幼儿为本的教育方式, 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与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的美, 享受大胆参与和自由表现的乐趣, 并学习一些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 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音乐活动游戏化, 让孩子乐不思蜀
游戏化体现在音乐教育的一切活动中, 形式、方法、内容都比较自由、灵活、丰富多彩, 使幼儿体验“玩”一样的感觉, 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乐不思蜀。
1.活动内容丰富化, 乐在动中。
根据幼儿好动的特点, 在音乐活动中, 让幼儿的思维和肢体都积极地运转。 如在节奏创编活动中, 用拍手、跺脚、拍肩膀, 甚至可以拍小肚子、拍屁股表现节奏;在乐器编配中, 拍手可以用什么乐器演奏、拍腿用什么乐器演奏等;还有乐器材料的选择, 沙球可以用什么替代 (饮料瓶灌小石子) ? 手鼓呢 (小盘子和小勺子) ?三角铁呢 (啤酒瓶) ? 在音乐欣赏中, 用体态律动表现音乐等, 音乐活动不是单一地教授音乐知识和技能, 而是让孩子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内容, 全身心地在“玩”中表现自己, 表现音乐。
2.活动组织多样化, 乐在趣中。
音乐活动的形灵活而多样。 根据幼儿好玩的特点, 音乐活动要注意情趣性, 要能激发幼儿兴趣。 例如在《库企企》的音乐活动中, 为了让幼儿感受曲风, 表现音乐, 我们设计了探寻宝藏的游戏。 通过游戏, 幼儿仿佛身临其境, 骑着马儿, 越过高山, 跨越河流, 历经千辛万苦, 念着咒语找到宝藏。 老师在游戏中只是一个“领路者”, 给予幼儿情感上的满足, 使幼儿自始至终处于一种良好的情感状态之中。 最后, 找到宝藏, 不但让幼儿感受了音乐的速度和风格, 而且使幼儿获得了成就感, 增强了自信心。
3.表现形式多元化, 乐在奇中。
根据幼儿好奇的特点, 多元化地表现音乐作品, 将音乐知识或技能融入游戏中。 如休止符在音乐教学中可谓是一个难点, 我们在进行《小肥猪》音乐活动时, 设计了一个帮小肥猪拍蚊子的情境游戏, 加上语言节奏的练习“有—蚊—子—啪 (拍手) ”, 让幼儿感受和掌握最后一拍休止符的时值, 这样一来, 幼儿既玩得开心, 又能很好地掌握四分休止符的节奏。
4.增强活动探索性, 乐在创造中。
幼儿的心理需要, 是幼儿发起行动的内部动因。 为了满足幼儿对探究、创新的需要, 教师应有意识地经常向幼儿提供探究、创新的机会。 在奥尔夫音乐理念中, 强调元素性的音乐教育, 即元素性的音乐、元素性的节奏和元素性的动作。 在音乐活动中, 有许多即兴创作和创编的游戏, 例如《杯杯乐》活动, 就是通过几个一次性纸杯, 让幼儿进行四拍子节奏的感受和创编, 从创编1个四拍到2个四拍, 最后进行二声部的演奏, 幼儿就在这几个小小的纸杯中“玩”得不亦乐乎, 同时对2分音符、4分音符、8分音符及休止符的学习和运用表现得积极主动。
5.提高活动自主性, 乐在参与中。
音乐活动中没有旁观者。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 模糊了师生关系, 更多的是以角色为阶梯的同伴关系。 在进行《魔链》的教学活动中, 让幼儿听着音乐跟着老师做动作, 在8分音符和4分音符、2分音符转换过程中, 幼儿始终不能掌握, 后来利用角色游戏《猎人和大灰狼》, 听到2分音符节奏就做大灰狼, 听到4分音符的节奏就做小动物, 听到8分音符的节奏就做猎人, 幼儿很快就能掌握。
二、音乐环境丰富化, 激发孩子生命活力
音乐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良好的音乐环境更能使人们形成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音乐环境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1.选择音乐素材, 营造视听环境。
在幼儿生活的周围, 充满丰富多彩的视听音乐资料, 把音乐环境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 可在幼儿来离园、户外活动、进餐、午睡前、起床后等各环节播放适宜的音乐, 使幼儿生活在一个舒适、愉快的音乐环境中, 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熏陶和浸润。
2.创设活动空间, 营造互动环境。
在幼儿园的活动室设置一个供幼儿自主选择、自发探索、自由操作摆弄的区域, 提供丰富的音乐材料, 如各类成品或自制的乐器、听音筒、图谱、节奏谱、表演道具、服装、多媒体设备等, 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 能力尝试使用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 最大限度地让幼儿在自主操作中体验和建构有关音乐的经验。
3.搭建展示平台, 营造自信环境。
当幼儿对音乐有了一定认知后, 他们更愿意通过肢体和动作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我们结合各种主题活动, 如 “艺术节”、“我的舞台我做主”、“毕业典礼”、“童话月”等, 充分满足幼儿展示的欲望。 每当幼儿看见自己的音乐才能得到大家的肯定, 他们的自豪就感油然而生, 既满足了幼儿的需要, 又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
三、音乐教育生活化, 培养孩子游戏精神
根据《纲要》和《指南》精神, 幼儿园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专门音乐人才, 也不在于教幼儿一些简单的唱唱跳跳, 而是为了让幼儿在音乐教育中受到美的熏陶, 美化和丰富幼儿的心灵, 满足幼儿活动与交往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要, 让音乐真正走进幼儿的生活, 使音乐成为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和终身需要, 激发幼儿生命和智慧的活力, 最终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快乐地成长。
日常生活中的刷牙声、炒菜声、各种餐具、炊具的敲打声等, 引导幼儿仔细聆听、适当模仿, 让他们在不断探索和创造中, 获得喜悦和成功, 增强自信, 这就是游戏的精神。 音乐教育游戏化就是追求音乐与游戏的有机融合, 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 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陶冶幼儿, 使幼儿沉浸在欢乐之中, 通过美的渗透, 潜移默化地、深入浅出地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幼儿音乐教育不是目的, 而是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用游戏化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 能够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程英.幼儿园音乐教育[M].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3.
【关于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农村幼儿园教学管理的思考09-23
关于幼儿园小班教学总结06-12
关于幼儿园的片段教学07-28
幼儿小学倾向化的危害07-10
关于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思考08-11
关于电工实训教学的思考与实践10-22
当前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思考08-11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09-06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些思考09-21
幼儿园室内室内游戏活动教学设计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