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细节感动心灵(精选2篇)
1.捕捉细节感动心灵 篇一
捕捉教学细节 生成精彩课堂
荆门市东宝区象山小学
陈松能
发现和关注细节,反映教师的睿智和思想,体现教师的实力和功力。以往,我们教师习惯利用预设性的教案对学生进行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这种“牵引”式的教学,犹如教师设计好的一个“圈套”,设法领着学生往里跳,学生很少有思维火花的碰撞,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答案是统一的,学习是枯燥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作为活跃的思维个体,在教师引导下,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显得愈来愈重要。于是,如何在教学细节上下功夫,使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我们教师探索新的途径。一、一个巧妙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中,老师是通过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师巧妙设计教学和学生一起直面疑难,使学生真正激起对科学探究的意识,会对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教《电路出故障了》一课,教师将一个1.5V电池用电线串联两个额定电压为3.8V的小灯泡,发现灯泡一个有点亮,而另一个根本不亮。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询问学生:“老师手中的灯泡为什么不亮,你们能帮老师查出原因吗?”顿时,教室里沸腾了,有的同学说:“是灯泡坏了!”有的同学说:“是灯座的问题”还有的说“是电线的问题!”看到同学们探究的欲望这样强烈,教师进而问道:“你们有什么办法来检测呢?”教室里安静下来,接着有人开始窃窃私语„„就是这两个提问,让教室里一热一冷,表面上看好象是同学们遇到了难题,而实际上正是把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欲望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感性提升到理性,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有序研究状态中。
又如,教《物体是沉还是浮》一课,教师抓住现象引出问题,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教师精心准备教具,向学生展示大小相同但重量不同的几个瓶子在水中分别沉浮、悬浮的现象,学生根据看到的现象,提出了“为什么大小一样的瓶子,有的沉到水底,有的浮在水间,有的浮在水中?它们受到水的浮力一样吗?沉在水底的瓶子受到水的浮力了吗?”等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和需要提升的知识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使课堂生成了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探究的有效探究过程。二、一次课内外灵感的捕捉,促进探究活动更为生动
在教学中,科学教师似乎是最注意课前准备和材料应用的人,似乎都喜欢关注学生中的新鲜“玩意”。课堂中教师教学材料的创新和实验的重新设置,往往得益于教师课堂内外瞬间细节的捕捉。
如,我们做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发生偏折实验时,一般要求各组将准备的纸盒在烧杯中固定,让电筒光透过纸缝两次,一次杯中装水,一次不装水,并在杯的另一面标出两次光的位置。而我们在这次实验时,发现电筒光束不集中,且在杯中光速的距离过小过短或者偏向,实验现象很不直观。如何突破这一瓶颈,让学生看到准确、直观的实验现象,从而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光的偏折,从而深入了解折射现象呢?一次上课时,我偶尔发现一个调皮的学生将一束激光打在桌角处,光鲜红,十分集中。他自己在下面玩,没想到我会看得那么清楚。课后,我想,学生经常偷着玩的这种激光灯,光束集中,颜色鲜艳,能否让学生做这个实验既简单又直观呢?于是,我们想起了用激光水槽,后设一纸屏,行记下光点,后倒入水,当水淹没光束时,若光点发生位移,则证明光在两种不同介质中穿过时,会发生折射。果然,当水淹没光的一瞬间,不单光点位置移动较大,而且光束的偏折,同学们看得清清楚楚。顿时,同学们为自己实验成功欢呼不已;对于光在两种不同介质中穿过时,会发生折射的问题也迎刃而解。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课堂内探究活动的生动与否,是与教师平时对事物的观察力以及教师瞬间灵感的捕捉密不可分的,教师捕捉得好,便能使一节本来很不好理解的课变得浅显易懂,趣味性增强,从而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三、一句刻意的追问,构建一个立体的概念
课堂上,教师的一句引言,一句追问,都能使课堂灵动起来,甚至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从已有的表象认识中,迅速掌握探究的方法,发展探究的能力,理解探究的本质,形成形象的概念,从感性探究提高到理性探究,养成了较好的科学思维力。
如,在教《空气》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以“塑料袋中的空气”作为情景引入以后以“引导性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和思考的思路。如“塑料袋里的空气能看见吗?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这样学生就会围绕“怎样看到无形的空气”等相关问题去思考,学生这时会在一定的理解逻辑事实的基础上提出假设与作出猜测。进而,教师再追问,“为什么我们平时都没有发现自己生活在空气里?”进而,让学生回到概念上来,“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如此这样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定向思维能力。
还有,在“花的报名会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汇报,得出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单性花和双性花的概念,进而老师进一步追问:“这么多种类的花,它们受精强果的方式会一样吗?如果不一样,那又是怎样的呢?”通过这一步紧一步的追问,把学生引到花儿究竟是怎样受精结果这一关键性问题上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对已掌握概念进一步内化。
课堂上,老师只要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认真捕捉教学中的细枝末节,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欲,就会被充分激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由感性认识向理性探究推进,从而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促使自身科学概念得以形成,科学思维能力得以拓展,而我们的课堂,也会因此而更加鲜活,生命力更加强大。
2.捕捉细节感动心灵 篇二
合: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演讲的主题是:捕捉感动,大爱中国。
方:查尔斯?狄更斯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最好的时代,善行处处可见,最坏的时代,恶行比比皆是。
胡:兴利除弊,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吁。惩恶扬善,是我们恭敬虔诚的祈祷
方: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于人心。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动天地,即足以令人震撼。
胡:当感动中国的熟悉旋律在耳边唱响时,你是否已百感交集?当一位位楷模的事迹被深情朗诵时,你是否已泪流满面?
方:是的,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生活平淡如水,却充溢着心灵的无私无畏,在为他人的奉献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绽放了自己耀眼的光芒。
胡:是的,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行为默默无闻,却如春日里的甘霖,让我们内心的精神荒漠得到了滋润。
方:无论是年过八旬,却依然以微薄之力奉献社会的磨刀老人吴锦中,还是坚守在贫困山区,用生命撑起代代学子大学梦的化缘校长莫振高。
胡:他们都是至诚至善的大爱人,如同明灯,在黑暗中照亮我们前行的远方,仿若柔诗,温暖我们冰冷渴求的心房,更似春风,化解寒冬数万,激励着我们破土成长。
方:无论是为治疗疟疾执着于千百次实验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还是在火药雕刻岗位坚守28年的为载人航天保驾护航大国工匠徐立平。
胡:他们都是执着坚守的大爱人,如沙漠中的绿洲,滋润着我们干涸的意志,如苍茫中的火把,点亮了我们内心的希望,更若高耸的山峦,砥砺着我们攀登每一个高峰。
合:是他们,为我们展现出榜样的力量;是他们,为我们奏响时代的华章。
方:他们平凡,但不平庸;低调,却不沉定,他们于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默默耕耘,在朴实无华的外表下,跳动着一颗昂扬向上,永不骤息的心。
胡:他们如同一片青荇,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他们如同一片星辉,在斑斓里放歌。
方:是的,感动像一滴雨的透明,留在最深的心里;感动像一缕风的清新,成为你最深的记忆;感动像所有夜晚的月光,给你带来光明。
【捕捉细节感动心灵】推荐阅读: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留意小细节,捕捉动情点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02-19
细节感动作文11-12
以捕捉幸福为题作文07-04
感动患者服务细节50条06-20
初一捕捉幸福作文700字08-31
有关捕捉幸福作文五年级11-11
令人感动的细节100字08-23
读书心得-《捕捉孩子的敏感期》10-06
捕捉生活元素开展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11-09
读《细节决定成败》有感:抓住细节把握人生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