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西师大版《1~5的认识》教案

2024-08-10

一年级数学西师大版《1~5的认识》教案(精选10篇)

1.一年级数学西师大版《1~5的认识》教案 篇一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与方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弄清方程和等式两个概概念

3.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方程与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推点

重点:

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难点:弄清方程和等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课件出示做习题,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谈话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用字母表数或表系数量关系,今天我们就学习新的知识<<方程的意义>》,出示课题。(板书课题)学习今天的知识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天平。(PPT出示天平图)。

认识天平:天平是由天平秤和砝码组成的。因为物体的质量有轻重,所以砝码也有大小,砝码越大就越重。把要称量的物体放在左边的托盘,右边的托盘放相应的砝码,当天平平衡、指针指在正中央,说明这个物体的重量就是砝码的重量。

三、实际操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左盘放50克的两个砝码,右盘放上100克砝码。

师提问:

(1)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处于什么状态?(平衡)

(2)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左右相等)

师: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了状态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0+50=

I00

师:

50+50=100这个式子是用等号连接的。数学上就把“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左右两边相等。

师:其实“等式”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过去学过的加减、乘、除

运算时就得到许的“等式”。谁能说几个等式?(请学生回答)

2.老师提问:如果要称一个杯子的重量,如何操作天平。(左物右码)

课件出示第二幅图:一个天平左盘上放了一个玻璃杯,右盘上放100克重的砝码,正好平衡。

师: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处于什么状态?

(平衡)

师;对,我们知道了杯子重100克。

3.师:在空杯子里加满水,右边不变,天平会怎样?

(天平失去平衡)

你发现了什么?哪边重?

(左低右高、左边重)

题问:如果水重X克,杯子和水重多少?(一怀水共重的少?)

生:

100+x

师:要使天平平衡应该怎么办?

(加砝码)

4.课件演示:在右边加100克砝码。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那边重?(天平不平衡,左低右高,左边重)

师:天平左边重100+X,右边重200克,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生:100+x

200

师:像100+x

210

这样左右两边不相等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5.继续演示:在右边增加100克法码,观察能否让天平平衡。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天平平衡了)

师: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生:

100+x

300

(它也是一个不等式).6.课件演示:将右盘中一个100克砝码换成50的克法码

师:看现在天平处于什么状态?

(平衡)用一个式子表示(100+X=250)

师:

100+X=250是一个等式,因为它由“=”连接,左右相等。

7.课件出示:一本练本x元,3本2.4元。

提问:你们可以用一个式子表式这个等量关系吗?

生:3x=2.4

8.课件出示以上所有的式子,和些其它式子。让学生找出等式。再从等式中找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给出方程的意义:

像100+x=250,3x=2.4

...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哪些式子是方程。

62+口=78

3x+口=42是不是友程。

2.看图式方程。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第6页

练习十四,第2题前两题。

六、板书设计

50+50=100(等式)

等式:用等号连的式于叫等式。

100+x

200

(不等式)

100+X

300

(不等式)

100+X

=

250

(方程)

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2.一年级数学西师大版《1~5的认识》教案 篇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为教科书38页-39页例1例2.“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是在一年级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立体图形的面、棱、顶点的感知与分析,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本课学习中可能对长方体棱的特征理解困难,采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看一看,摸一摸等方式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增强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难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教具各一个、长方体框架一个、课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一个、若干小棒和连接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各种物体,说出它的形状。

2、切土豆的过程中,认识面,棱,顶点。

3、出示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循序渐进,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一)、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自主观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4人小组合作观察讨论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异同点。

(2)组长组织有序交流,并做记录。

2、请一个小组上台板书,并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3、小结:同学们通过观察讨论发现了长、正方体的特征,首先从数量上发现它们的相同点,然后从形状和大小方面发现面的特征。

(二)、渐次展开,探究长方体棱的特征。

1.动手操作,探究“棱”的特征。

从实物的长方体上,很不方便看出棱的特征,我们除了观察,还可以搭一个长方体。

(1)、课件出示

:材料中配有颜色不同的小棒;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长方体框架,并思考:选哪12根小棒?长度相等的小棒怎样摆放才能搭成长方体?

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活动,比比哪组合作得最棒,收获最多.(2)讨论后一个小组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3)、小结:长方体的棱分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请一名同学找相对的棱,同时全班同学一起指相对的棱。

2、变式呈现,理解长、宽、高

(1)、逐次擦去棱,想象长方体。先擦去一条,展开想象。再擦去几条条,继续想象。最后,发现最少保留三条不同方向的棱就可以想象出长方体原来的样子。

相机揭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

(2)、辨认长、宽、高。

变换教具的摆放位置,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哪些棱的长度。

3、展开想象,探究或验证“面”的特征。

(1)、根据长、宽、高想象长方体的6个面,选择合适的长方形配面。

(2)、交流演示,发现面的特征:这个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3)、变化棱的长度,认识特殊的长方体。观察发现: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4)、寻找身边这样的特殊长方体。

4、动态演示正方体变化过程,想想正方体为什么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巩固练习,发展能力。

小结: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接下来,给出物体的长宽高,猜测它是什么物体。

1、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魔方,骰子,文具盒

2、长、宽、高分别是26厘米、18.5厘米、0.7厘米,数学书、新华字典、文具盒

3、当长、宽、高分别是26厘米、18.5厘米、0.1毫米,猜猜是什么物体?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长方体、正方体

长方体

正方体

顶点

分3组,每组4条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长度都相等

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有2个对面是正方形)

3.一年级数学西师大版《1~5的认识》教案 篇三

教科书第23页例1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非零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类推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倍数?你能找出50以内3的倍数、7的倍数和9的倍数吗? 2是哪些数的倍数?

3请你说一说找倍数的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就要应用这些知识来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探讨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找出50以内4的倍数和6的倍数。在自己的练习单中把4的倍数用圆圈圈起来,把6的倍数用三角形圈起来。练习单: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师:在用圆和三角形圈4和6的倍数时,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有的数只圈了圆或三角形,有的数又圈了圆又圈了三角形。师:哪些数上圈了圆,哪些数上圈了三角形?

引导学生说出圈了圆的是4的倍数,圈了三角形的是6的倍数。师:那么既圈了圆又圈了三角形的数呢?

引导学生发现既圈了圆和三角形的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师:你能把你的发现填在下面的圈里吗? 完成后抽学生汇报。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12,24,36,48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所以,我们把12,24,36和48叫做4和6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

师:现在你们知道什么叫公倍数了吗?

引导学生说出: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师:20以内2和3的公倍数有哪些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20以内2和3的公倍数有6,12,18。师:这些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多少呢? 生:6。

(接着板书: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师:你知道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吗? 生:是12。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呢?

生:因为4和6的公倍数有12,24,36,48……其中12是最小的一个,所以12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数。

师:请你用这种方法,找出8和12的最小公倍数。学生找出来后,问学生是怎样找的,全班集体订正。

[简评:教学中用画圆圈和三角形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有的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从而理解和掌握公倍数的概念。这个认知过程既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又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学习用短除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找倍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但是大家觉得这样找麻烦不麻烦呢?

生:这样找太麻烦了。

师:所以,我们应该找一个又快又对地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这就是用短除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怎样用短除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呢?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在前面是怎样用短除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

引导学生回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且把这个短除法板书出来。如: 师:在这个短除法中,作为除数的“2”表示什么?作为商的“2”和“3”又分别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从倍数和因数的角度看,作为除数的“2”是4和6的公因数,作为商的“2”和“3”是4和6各自的因数。

师:4和6的最小公倍数应该是哪些因数的乘积呢? 应该是4和6的公因数与4和6各自因数的乘积。如果学生分析有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已经知道的4和6的公倍数12分解质因数,也就是用12=2×2×3的方式,让学生明白4和6的最小公倍数应该是4和6的公因数与4和6各自因数的乘积。师:现在知道怎样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了吗?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应该先用短除法来除,除到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除数和商相乘,乘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2×2×3=12。试一试:用短除法找出6和8的最小公倍数。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都有哪些收获?讲给同学们听听。

四、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六第1,2,3题。

通分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4页的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六中的相关练习。

1理解通分的意义。使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通分,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练地进行通分。

2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渗透转化和比较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设疑激趣

12/5里有()个1/5,4/5里有()个1/5。24/7=()/28 3/8=15/()3/7=()/21 3求下列每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12和187和96和30 4织布厂有甲、乙两台织布机,甲台织布机每分生产7/8m花布,乙台织布机每分生产5/8m花布,哪台机器生产得快?

师:怎样比较哪台机器生产得快?

生:78里有7个18,58里有5个18。78大于58,所以甲织布机生产得快。5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

师:怎样比较哪个工人检验得快? 生:看78和56谁大,谁就检验得快。师:能用第4题的方法比较吗? 生:不能。

二、探究发现

师:比较7/8和5/6时有困难,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7/8和5/6的分母不相同,不能直接比较。师:同学们能不能借助一些已经学过的知识,设法把这些分数转化成我们能直接比较出大小的分数,再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呢?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生:我们可以先把它们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然后再比较。师:根据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来转化? 生:分数的基本性质。

(板书: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转化分母相同的分数)师:要把7/8和5/6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先要确定什么? 生:先确定相同的分母。

师:现在各小组先确定7/8和5/6的相同的分母,再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转化。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让有不同解法的同学汇报并板书。估计有以下几种解法。生1:我们发现48是8和6的公倍数,可以用48作相同的分母。我们是这样做的: 7/8=7×6/8×6=42/48

5/6=5×8/6×8=40/48 因为42/48>40/48,所以7/8>5/6。

生2:我们发现24是8和6的公倍数,可以用24作相同的分母。我们是这样做的: 7/8=7×3/8×3=21/25/6=5×4/6×4=20/24 因为21/24>20/24,所以7/8>5/6。师:这两种方法都达到了转化为相同分母的目的。“相同分母”选哪个数比较好?为什么? 生1:我认为两个都是8和6的公倍数,选24和48作相同的分母都可以。

生2:我认为选24作8和6的公分母时,计算简便一些。如选用较大的公分母作相同分母,师:通常选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相同的分母。我们把选定的“相同分母”称为公分母。师: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转化成相同分母的过程,运用了什么数学思想?这个转化过程在数学上称作什么呢?请大家自学课本第24页。生:运用了转化的思想。学生看书汇报。师(指板书):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的过程,叫通分。

把原来板书中的“→”换成“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完成板书。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通分)

三、巩固应用

1第24页课堂活动。

师:第一个图中的2/3通分转化成6/9,从图上看,阴影部分的面积有没有发生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通分时,分数的大小不变。

2通分:2/7和5/11

3/10和7/20

5/9和4/15

四、归纳梳理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五、拓展延伸

师:要比较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除了通分以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合作解决第26页思考题。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用多种办法解决。(通分、画图……)

通分

一、情境引入

教师出示例2的情境图,学生说从图中得到的信息。

师:一个工人1时检验了这箱产品的7/8,另一个工人1时检验了这箱产品的5/6,你能直接比较出哪位工人检验得快些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我们以前学的都是将分母一样的分数进行比较,这里的两个分数分母不一样大。

师:分母一样的分数叫做同分母分数,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叫做异分母分数。怎样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呢?

生: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来比。师:不错,在转化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使学生意识到转化时要注意不能使原来的分数大小发生变化。师:怎样才能使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而分数的大小不发生变化呢?这就要用到我们前面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下面研究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选择哪个数来做这两个分数的新分母呢?

组织学生讨论发现:这个数应该既是8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师:像这种既是8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8和6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

二、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师:怎么找8和6的公倍数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先回忆一下我们前面是怎样找公因数的。生:先分别找出两个数的因数,再看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师: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找两个数的公倍数。教师边说边板书:

(1)找两个数的倍数;(2)找两个数公有的倍数。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找出8和6的公倍数。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汇报找倍数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8的倍数有:8,16,24,32,40,48,56,64…… 6的倍数有:6,12,18,24,30,36,42,48…… 师:为什么要打省略号呢?

生:因为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多的,不可能写完一个数的所有倍数。师:那么8和6公有的倍数有哪些?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8和6公有的倍数有:24,48……

师:我们把24,48……这些8和6公有的倍数叫做8和6的公倍数。在这些公倍数中最小的是几? 生:24。

师:24就是8和6的最小公倍数。(板书:最小公倍数)

师:想一想,能不能找到8和6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不能找到两个数最大的公倍数,因为不能找到两个数最大的倍数。

三、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这样找到了8和6的公倍数后,我们就可以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了。同学们可以选择8和6的公倍数24作新分母,也可以选择它们的公倍数48作新分母,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它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同学们会吗?(生:会)大家试一试吧。学生解答后,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7/8=7×3/8×3=21/24

7/8=7×6/8×6=42/48

5/6=5×4/6×4=20/24

5/6=5×8/6×8=40/48 师:现在能比较出谁检验得快一些吗? 生:叔叔检验得要快一些。

师:用24作新分母和48作新分母的答案都一样吗?(生:都一样)但用谁作新分母计算简便些呢?

生:用24作新分母计算简便一些。

4.一年级数学西师大版《1~5的认识》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94页例

3、例4,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九第3~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有关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简单问题,2.能力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3.情感目标: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七巧板、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学生解答后,抽学生的答案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七巧板,在七巧板中找出三角形并计算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计算后汇报,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汇报这样几个问题:

(1)在计算这个三角形面积之前,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

(2)为什么要先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呢?(因为三角形面积是用底乘高除以2来算,要先知道底和高,才能算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3)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重点让学生说怎样找三角形底边对应的高)

(4)怎样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5)把这个三角形放在方格纸上数一数,看它的面积是多少?和计算出来的面积是一样的吗?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简评:通过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计算三角形面积需要底和高这两个条件;用在方格纸上数的方式,验证面积计算公式是正确的,进一步强化学生应用面积计算公式的自觉性。】

2.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求铺这块草坪大约需要多少元,要注意思考哪几个问题?

引导学生关注两个问题:

(1)要注意问题中有“大约”两个字,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不需要求出精确的数,因此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用估算的方法。

(2)注意要求铺这块草坪大约需要多少元,要先求出这块草坪的面积。因为铺草坪的费用与草坪的面积有关。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分析,可以确定这样一个解题思路,就是要先算出草坪面积,再算铺这么大面积的草坪要多少钱。(随着讲解作右图的板书)那么怎样算草坪的面积呢?

学生:用32×14÷2。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呢?

学生:因为“三角形面积=底×高÷2”,这个三角形的底是32m,高是14m,把这些数代到这个公式中,就是32×14÷2。

教师:请同学们算出这块草坪的面积。

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计算铺这块草坪大约需要多少元。先想想算式该怎样列?

学生:19×224。

教师:你准备怎样计算这个算式?

引导学生说出把19看作20,把224看作220来进行估算。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算呢?

学生:因为题中需要的是一个近似数,不要求十分精确。这样把19看作20,把224看作220来算,比较接近准确值,又使计算比较简便。

教师:老师也同意你们的意见,请你们按这样的想法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并写出答语。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4~6题,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简评:这个教学环节属于解决简单问题的教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要求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重点要关注的几个问题,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教学设计中还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通过及时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例4。(多媒体课件出示例4)

教师:这道题有两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第1个问题。要求做200面这样的小红旗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红纸,你觉得应该怎样想?

引导学生说出要先求出做1面小红旗需要多大的红纸,再求做200面小红旗需要多大的红纸。

教师:同学们可以按这个思路把这个问题解答出来。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是不是给你一张不管是什么形状的面积是144000平方厘米,也就是14.4平方米的红纸,就能做出200面这样的小红旗呢?

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算出的14.4平方米是做200面小红旗至少需要的红纸,也就是要求一点也不浪费才能做成这样的200面小红旗。使学生理解如果长和宽不刚好是小红旗底和高的整倍数,就可能出现浪费,这样14.4平方米的红纸就不能做成200面小红旗了。

教师:结合同学们刚才的分析,我们来解答第2个问题,要求长2.56米、宽0.9米的长方形纸大约能做多少面这样的小红旗,小组讨论一下,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出要注意的问题是:

(1)注意长方形纸的长和宽是不是三角形底和高的整倍数。

(2)注意这道题的基本的解题思路是长方形纸的面积包含多少个小红旗的面积。

教师:同学们分析一下,长方形纸的长和宽是不是三角形底和高的整倍数。

学生分析后回答:长方形的宽0.9m刚好是三角形底0.45m的2倍;长方形长2.56m刚好是三角形高0.32m的8倍。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按刚才我们分析的解题思路算出大约能做多少面这样的小红旗。

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答案。

【简评:由于有上道例题的分析基础,这道题在教学时没有用过多的时间分析解题思路,重点放在这道题的教学难点上,抓住计算的结果是做200面小红旗至少要用的红纸,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至少”是什么意思,把这个难点突破以后,学生分析第2个问题就比较容易了。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作业。

5.一年级数学西师大版《1~5的认识》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比较方法,能正确地经历分数大小的比较。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理题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树立学会数学的信心,培养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体会比较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灵活地选用方法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进行铺垫

1.我们学校,教学楼占校园面积的十分之三,宿舍楼占校园面积的六分之一,操场占校园面积的七分之二,请问教学楼和宿舍楼谁占得面积最大?

2.怎么比较比较六分之一和十分之三的大小呢?

二.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我们学校的宿舍楼占学校的六分之一和教学楼占学校面积的十分之三究竟谁的面积大呢?

1.问:根据题目的要求,怎样才能知道宿舍楼和操场谁的面积大呢?你能想办法比较这个分数的大小吗?

2.学生独立思考。

3.小组合作交流。

4.组织学生汇报(多种方法:1、画图进行比较;与二分之一比较;2、化成小数比较;3、先通分再比较)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并适当进行指导。

(1)画图进行比较。问:为什么两条线段的长度要画一样长?

(2)化成小数比较。问: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

(3)先通分再比较。帮助学生把思考过程写完整:

=

=

==

因为〈

所以〈

所以,教学楼比宿舍楼占得面积多。

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4)观察上例进行比较。6和10的公倍数作分母;并且是6和10的最小公倍数做分母。

(让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给了学生更大、更自主的空间。教师再进行适当指导,使学生对每一种方法的认识更加深刻.)

三.优化方法,进行小结

1、在这几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学生可以进行辩论。

2、统一认识:一般情况下可以先通分再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但应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哪种方法简便就用哪种方法。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3、把下列分数通分和

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2.解题思路:先找每组两个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再化成大小相等、分母相同的分数。

3、学以致用:明明和玲玲用同样的一份稿件进行打字比赛,明明用了小时打完,玲玲用了小时打完,他们两个谁打的快?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请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

问:这几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你能评价一下这节课学得怎样?课后希望大家能将新学到的本领应用到生活中,找一找生活中哪里有关于比较分数大小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六.课堂作业:

1、用分数表示除法算式的商,再比较每组题商的大小。

3÷5

5÷8

1÷6

4÷9

÷4

13÷102、完成课后习题作业

6.一年级数学西师大版《1~5的认识》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索并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类比的方法去探索、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较为熟练地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的春季运动会刚刚落下帷幕,你们看,小动物也来凑热闹了,开起了它们的运动会。

(多媒体出示第63页动物运动会的主题图)

教师:动物运动会上都有哪些比赛项目呢?

学生:有赛跑、拍皮球比赛、吹泡泡比赛、荡秋千比赛、跳绳比赛……

教师;从你的仔细观察中,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我发现了一只小猪吹泡泡1分吹了40个,另一只小猪3分吹了135个,我想知道它们谁吹得多?谁能赢?

教师:很明显啊,135个比40个多。

学生:老师,这样是不能比的,40个是1分吹的,135个是3分的。

教师:那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只要算出3分吹135个泡泡的小猪1分吹泡泡的个数就能比较了。

教师:能用算式表示吗?

学生:算式是135÷3。

(板书算式)

学生:我还有问题,图上有一只小猫跳绳3分跳了312下,另一只小猫2分跳了198下,我想知道它们谁跳得快些?

教师:这个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学生:可以像刚才那样,看看它们1分谁跳的个数多,算式是312÷3,198÷2。

(板书算式)

教师: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不过要解决同学们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就要用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

[点评:创设了学生喜欢的“动物运动会”场景,提出了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解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二、迁移类比,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引导观察

教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为了让我们的校园更绿更美,各个学校都在开展植树活动。(出示例1情景图)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1:学校门口有6捆树苗

学生2:我还知道了这是600株树苗。有可能每捆100株,6捆就是600株。

学生3:图中还告诉我们,这600株树苗要平均分给2所学校,问每所学校分得多少株?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

学生:600÷2。

(板书算式)

2.自主探索,交流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算法。

教师:这个除法算式与过去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它是一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算式。

教师:能通过独立思考找到计算的方法和答案吗?

学生:当然能。教师:那试试吧。

(2)汇报交流。

学生1:我直接把6捆树苗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应该是3捆,因为一捆是100株,3捆就是3个100,也就是300。

教师:不错啊,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再做。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2:把600÷2看成是把6个百平均分成2份,6(个百)÷2=3(个百),同样能算出是300。

教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答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思考了的。

学生3:因为300×2=600,所以600÷2=300。

教师:做除法想乘法,很好的主意。

学生4:原来我们学习过6÷2=3,60÷2=30,以此类推,我想600÷2就应该等于300。

教师:哦,你能举一反三,真棒!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学生:我想……

3.归纳小结,得出方法

教师:通过对这道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算式的解答,你们得出了什么方法没有?

学生1:可以根据除法的意义找到答案。

学生2:还可以把这样的题目转化成已经会做的题目。

……

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和已有的经验,发现了平分6捆树苗和平分6株树苗的方法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只是把“株”这个单位换成了“捆”。计算的时候,不管是做除法想乘法,还是根据6÷2=3推出600÷2=300,都能得到正确答案。

[点评:教学例1时教师从引导学生观察树苗图入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口算方法进行讨论交流,同时老师不失时机地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初步领悟运用类推的方法去探究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展示了学生各自的思维活动过程,既让学生自主探索了口算方法,同时又体现了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1.口令游戏

(1)师生对口令。

800÷4400÷2900÷3600÷2500÷5

(2)同桌两人相互出题对口令。

2.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让学生独立口算,然后订正答案。再引导学生对上、下两道共4组题进行比较,发现规律。

3.成练习十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火车车厢上的题目,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集体订正,不仅可以让学生顺着开火车,还可以倒着开。

四、反思总结

7.一年级数学西师大版《1~5的认识》教案 篇七

学习目标 :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标准不同,分数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2.在具体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学习重点: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学习难点: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课件

任意大小的圆

一、复习引入

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了分数,还记得吗?(出示第一张幻灯片)。

学生拿出大小不同的圆,平均分成2份,为什么大小不一样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出示第二张幻灯片)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

活动二:(另附点子图)

活动三:(板书拿彩笔的总数,1/2对应的部分数,看到这些数你有什么问题想问?让学生总结整体不同,对应的部分也不同。)

此时顺便解决导入时的问题(半圆大小)。

三、反馈提升

1.分数小游戏

请1个同学站起来,请学生先后说出这位同学占大组人数、小组人数、全班人数、全校人数的几分之几。

思考:请同学们想一想,同样一个人,怎么可以用那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

发散: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2.达标检测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3.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猜成语中的数学。

四、全课总结:

1.你学会了什么?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知识吗?

若时间有剩余,就让学生做思考题

五、布置作业

《分数的再认识》课后反思

教学完这节课,我有以下的收获:

1.注重结合实际展开教学。

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已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如教师利用学生已对分数意义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相同的1/2,得到不同的结果,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体验整体“1”不同,同一个分数所表示数量的不同。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会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下,学生通过拿彩笔、画一画、分数小游戏、辩一辩等活动,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分数意义的建构。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3.让学生在生活大背景下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且用于生活。本节课创设了多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新知。如“分彩笔”、“猜本数”、“分数小游戏”、“估一估”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践、讨论交流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分数,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4.注重学生的全面参与、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通过组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使全休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参与整个学习活动之中,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师在课堂上确保学生有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在教学中我还应注意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让学生能清晰地说出心中所想,使听者更加明白。

5.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中,通过“世界读书日”引入,观看贫困山区孩子读书的图片,教育孩子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好好学习。进而引出捐款。课尾,又介绍了分数的历史,使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8.一年级数学西师大版《1~5的认识》教案 篇八

1、进一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适合自己的、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难点: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电脑演示:美丽的森林里松鼠在四处活动,还伴随着清脆的松鼠的叫声。

(2)老师想知道有几只松鼠,谁愿意帮我?你是怎么知道的?

(3)多媒体继续演示.又跳来两只松鼠。 (学生观察)

师:这时你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些什么?

(4)“一共有几只松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3+2=)

2、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小组合作,探索多种算法。

师:3+2等于几?

你是怎样算出来的?请把你的方法告诉你小组内的同学们。

(2)全班交流算法。

(对使用不同算法的小朋友给予鼓励,并在“3+2=”的等号后面板书“5”)

师:刚才有一位小朋友是用我们学过的“3”和“2”组成“5”来计算的,这个办法很好,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来算一算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

四、教学总结

9.一年级数学西师大版《1~5的认识》教案 篇九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1~5各数,并用来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会正确读写

1~5各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1~5的写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1~5的基数含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5的数字卡片,点子图;

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

出示主题画:

问:这么多可爱的动物中,你喜欢哪一种?数出你喜欢的动物的数目,用同样多的小圆片表示出来。

板书课题:1~5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摆一摆

你能根据摆出的圆片的个数,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吗?

2、感知数的顺序

(1)逐次感知数的顺序:学生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是几?再摆1个呢?

依次感知3、4、5的来源。

出示点子图,你来给他们5个排队。

摆好后提问:5的前面一个数是几?2的后面一个数呢?……

(3)数一数:让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三、巩固运用、深化拓展

1、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1~5这几个数?

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数量为1,2,3,4,5的物体,看来只要同学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周围有好多的数学问题。

2、猜数游戏

一个数在2的后面,这个数可能是几?也可能是几?……

3、写一写

刚才我们认识了1~5,你们愿意写一写吗?在书上第16页描写,比一比谁写得最好。写得好的上台展示。

(4)练一练

完成练习三的1~2题。

4、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同桌互相说说,再告诉大家。

10.一年级数学西师大版《1~5的认识》教案 篇十

第5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1课时 6、7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P39、P40及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7两个数,并且会读、会写,同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阶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教学难点】: 6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计数器、小棒若干、图片若干、尺子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从0数到5,再从5数到0。2.出示0—5六个数字,读数。

二、新授

教案学案

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1.学习数数和认数。(1)出示第39页的主题图。(2)观察思考。

说一说画面上有什么?各有多少?(小组交流)

(3)交流、汇报。

(4)抽象出画面中的数。

问:桌子的张数、同学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6表示)板书:6

问:椅子的把数、师生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7表示)板书:7

2.教学数序。(出示教材39-40页图片)

(1)学生认真观察计数器上的珠子有几颗?(5颗)再拨一颗是几颗珠子?(6颗)再拨一颗是多少呢?(7颗)

(2)通过直尺,直观教学数序。

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一找5、6、7的位置。

(3)教师将直尺图展示出来,只写出0、1、2、3、4、5,并排列他们的顺序。

问:6和7应该写在什么位置呢? 3.比较大小。

(1)先摆5个圆片,在下面再摆6个圆片。

问: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板书:5<6

6>5

教案学案

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2)先摆6个圆片,在下面再摆7个圆片。问: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板书:6<7

7>6 4.教学6、7的序数。

(1)看书第40页。从左数第6瓶里有几条金鱼。

(2)有6条金鱼的瓶子是第几瓶。

(3)从左边数找到第7瓶,再数一数瓶里有多少条金鱼。5.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启发想像6和7像什么?(6像哨子,7像拐杖等。)(2)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

(3)学生在书上写字格中描出6、7。提醒学生坐姿端正,眼与书之间保持合理的距离,书写要工整美观。

三、巩固练习1.抢答练习。

(1)5后面的数是几?

(2)6后面的数是几?

(3)7前面的数是几? 2.完成教材43页练习九第1-3题。

(1)第1、2题。出示题目,明确要求,学生完成题目。

(2)完成第3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完成练习。适当引导学生对“6只”和“7只”作比较,加深学生对基数意义和

教案学案

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序数意义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6和7的认识

【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

5<6

6>5

教案学案

6<7 7>6

上一篇:感恩母亲节小学满分作文500字下一篇:春季开学教师工作会议校长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