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管理制度(12篇)
1.课程管理制度 篇一
广播操、眼保健操、活动课程是中学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学生体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不断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特做如下要求:
1、坚持每天一次广播操,一次眼保健操制度。
2、课间操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与,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坚持晴天室外操,雨天室内操。班主任老师跟班,负责班级管理,体育老师一人整队,其余体育老师分级部检查、监督学生做操情况。每天对学生做操情况进行汇总。
3、要求课间操各班集合整队,做到快、静、齐,做操动作准确、优美,姿态正确规范,态度认真严肃,并组织学生检查,教师抽查,每周公布一次评比结果,将学生合格情况载入体育合格证。
4、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活动课程,做到时间、场地、器材、经费、教师五保证,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5、活动课程的内容与形式要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不同特长、不同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判素质的全面提高。
6、班级制定本班的活动方案,坚持依照课外体育活动安排表进行,由各班主任负责组织,体育教师负责巡回指导,做好活动情况登记,搞好学期总结测评。
7、学校坚持每年四月份和十一月份举办学校体育节、艺术节,使参加人数达到学生总数的100%。
8、成立校级田径队、舞蹈队、合唱队、管乐队、科技活动组、信息技术活动小组等课外文体活动小组,促使初中生全面发展。
9、在课外文体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教育,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10、学校对班主任及其他教师落实此项制度情况进行考核,学期末与教师奖惩挂钩,与教师学年度考评挂钩,与教师评优选先挂钩。
2.课程管理制度 篇二
基于这种情况, 我们本着节约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尊重学生选课自主权的原则, 从2 0 0 8年7月开始着手搭建校本课程管理系统。经过两轮修改完善, 现已开发出贴近我校实际的, 高效、实用、数字化的校本课程管理系统。
一、构建高效、实用的校本课程管理系统
由于系统的使用者是学校的全体教师与学生, 因此要在操作上简单、易用, 无需添置额外的硬件与软件, 节约开发成本。经过论证, 我们最终选用容易开发且通用性高的A S P+A c c e s s组合进行系统开发。依据操作流程 (见下图) , 将系统设计为四部分:系统管理模块、教师模块、学生模块和班主任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员可输入年级信息以及各班学生人数, 生成初始的学生账号;可以添加或删除学生账号、编辑学生信息、清除某位学生的选课信息;可以管理教师账号, 并能审核教师申报的校本课程;可以对教师上传的校本课程教案等资料进行管理;可以将数据库进行备份和初始化。
教师模块。教师注册账号, 登录后能在自己的页面申报校本课程, 在课程未审核通过的状态下能编辑修改。课程审核通过后, 教师便可以上传课程资源, 还能查看选择自己课程的学生信息, 对他们的考勤、课堂表现和课程成绩进行评定。
学生模块。学生可使用教学处统一核配的账号与密码登录系统, 查看自己所在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 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程, 学生还可以查看自己所选课程的学习资料, 查看自己的学习情况、考勤情况和课堂表现。
班主任模块。班主任可以随时查看本班学生的选课情况、考勤、课堂表现和成绩。
这样设计的优点非常明显。一是操作简单。由于系统界面友好、人性化, 教师通过该系统即可完成校本课程的申报, 并可以方便地修改、上传校本课程资源及对学生的考评。根据系统给出的操作提示, 学生能够快速选择自己喜欢的校本课程进行学习。管理者则可通过管理后台, 对课程、评价、教师和学生等信息进行管理和编辑。二是管理方便。借助选课管理系统, 管理者能够随时监控和了解学校整体的选课情况, 做出及时的反馈和修正。根据选课学生人数的多少, 管理者在后台对各课程能否开课进行审核。若课程不满足开课要求, 则将其设为“未审核”, 并通知各班学生重新选课。待所有学生完成选择后, 公布各课程的上课地点, 并开始开课。此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学生的信息,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在整个选课、开课的过程中, 无论是教学处, 还是开课教师或是学生, 都感到非常轻松, 不再忙乱, 管理起来十分方便。
二、加强对校本课程的过程管理
1. 成立校本课程组织机构
为确保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建设领导小组, 负责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并统筹规划和领导工作。学校还成立了由年级主任、主管校本课程的副校长以及教学处人员组成的校本课程审批小组, 根据《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各年级的具体情况以及校内外课程资源情况, 集体审议教师上传到系统的校本课程纲要, 并及时向开发课程的教师反馈审议意见。
2. 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
我校实行了“1+1”的校本课程研学模式, 即每周课表上和课下都要有1学时的校本研学时间。这样, 每个学生每学期共有近3 0学时的校本研学时间。为了有效管理和监控该模式, 我们要求高一教师每周备好2课时的校本课程教案, 课代表要填写校本课程的课堂记录, 学生每周都要填写课下校本课程记录本, 在下周上课前交给教师批阅备案。教师要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并把学生上交的记录本作为期末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
3. 重视对教师的考核和激励
我校从2 0 0 1年起就要求所有教师具备“上好1门基础课, 开设1门~2门校本课程”的能力, 切实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课工作。每学期每位教师的授课量不应少于2 6个学时, 教案不应少于1 3个。为了激励教师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学校对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发放课酬, 把校本课程的教学情况纳入教师的业绩管理, 作为评职、评优的重要条件, 并开展一系列评选活动, 如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等。
4. 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组合
我校对课程资源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开发资源的整合。我校充分利用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所处C B D的地区优势, 借助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课程资源, 加大课程资源整合力度, 为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教师潜力资源的整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关键在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师的自身价值, 提高教师们开发的积极性, 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几年的实践让我们认识到, 在充分发挥个体作用的同时, 也要注意群体潜力的整合, 从而优势互补, 形成合力。三是阶梯性教材整合。实现了教师自编教材、校内教材、学校间教材、地方教材的整合。
5. 摸索出责任细化的“走班制”管理方法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尝试, 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责任细化的“走班制”管理方法。校级领导负责全校校本课程的制度建设和资源建设。教学管理处负责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逐一落实, 并据此进行校本课程师资的调配以及课时的安排, 督促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管理等工作。年级组制定各自年级组的操作方案, 协助教学管理处安排教学场地。备课组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校本教材的编写等。班主任负责随时登录课程选课系统, 查看本班学生的考勤和课堂表现, 协助开课教师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任课教师在开学的第一次课上, 要指定课代表, 固定学生座位, 课下要及时在选课系统对学生的考勤和课堂表现做出评价。
三、开发出七大系列校本课程
有了校本课程平台, 我校校本课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开发出了以延伸学生学科视野为中心的菜单式学科学习拓展性课程、以开发学生智力为中心的学科竞赛课程、以服务奥运为中心的小语种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为中心的科技活动类课程、以经纶午间论坛为中心的校园文化课程等七大类特色校本课程。以学科学习拓展性课程为例, 其内容要求是强化各学科的知识, 特别是要进行学法指导。由各学科备课组和教学管理处负责组织实施。课程实施的形式是课程招标, 教师网上申报, 学生自由选课。目前已开发出北京文化、数学解题方法、英语听说和阅读、学生公司、历史人物解读、天空与宇宙、生活中的物理、趣味化学实验、生物奥秘、轻轻松松玩转计算机等校本课程。
许多学生通过参加“数学解题方法”、“新概念英语同步拓展”等课程的学习, 掌握了解题技巧, 数学和外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一位学生将校本课程与科技活动相结合, 写出了关于雨水收集的小论文, 在市级科技小论文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在物理组教师的指导下, 我校学生在市、区级物理竞赛中也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近一两年来, 学生的学习成果获得了1 0 0多项国家级、市级、区级奖励。
3.高职英语网络课程管理制度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职英语;网络课程;管理制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更新跃进,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网络课程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然而虽然建立了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但是缺乏有效的管理学习制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缺乏监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负面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公共英语,其改革与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在不断的改革与探索中备受关注。近几年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对公共英语教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改革。其中实施公共英语课程第二课堂的建设和相应的管理制度是符合当前公共英语教学发展规律的,实施的效果良好,具有广泛的操作性,对教师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都存在着促进作用。有利于教学考核的公正、公平,有利于教学评价的科学、有效,有利于教风、学风的好转。更重要的是,第二课堂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成绩是来自于平时的努力结果,而不是靠期末的复习效果,它取决于公共英语课程的平时学习、掌握与理解。
一、高职英语网络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
1.缺乏自主性
目前高职英语网络课程信息资源丰富,题目、模块建设纵向横向都很完善,然而缺少一套有效的监测管理体系,很难捕捉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状态。教师对学生在线时间、完成进度、反馈成果的掌握程度不够全面。
2.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缺乏确定性
通过多个学期的英语网络课程学习,学生在自身水平的提高上并未体现出明显的成效,无纸化考试效果和纸质考试效果差不多。学生英语成绩普遍提升效果不明显。
3.指导教师未能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在学习、教授的过程中除了布置的网络作业之外,指导老师对于学生是否学习了其他相关的资源、是否存在自主学习性的程度掌握情况不佳。学生对高职英语网络学习普遍存在着应付的心态,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作业之后继续学习的情绪淡化浓重。
4.高职英语网络课程的学习未能和学分有效挂钩
当前高职英语网络课程的建设主要是教师承担,建成之后也只是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定位低,效果不明显,学生完成了网络课程布置的任务之后并不能和学分衔接起来,无法起到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二、解决高职英语网络课程学习的管理制度
1.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性
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可根据各自不同的需求、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积极主动、有创设性地独立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和学习形式,积极思考并探索学习英语的策略,并将其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际中去。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情感投入,从而收获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些能力都将为其将来的事业和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一套监测体系
在系统平台中融入监测体系,检测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间、作业完成情况、模块登入次数情况。指导教师及时做好相关记录,把这些学习情况在传统课堂中定时公布出来,让学生可以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以此来督促学生奋进学习。
3.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经常更新网络资源,引入学生兴趣的学习内容。将教材文本的“冰冷”的内容转化为动画、图像等视听材料,真实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英语学习环境,做到“可视、可听、可达”,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水到渠成。
4.融入学分制度
在网络课程学习的初始,就告诉学生网络课程与学分衔接,督促学生重视网络课程的参与和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之后给予学生一定的加分。这样就能大大地提升英语学科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同时还能充分调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双向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教师教学更加具有活力,学生学习也更加感兴趣,从而实现学生从英语学习的“被动者”向“主动者”的身份转变。
总之,高职英语网络课程虽然符合当前教学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缺乏自主性、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缺乏确定性、指导教师未能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高职英语网络课程的学习未能和学分有效挂钩等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模式,既彰显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新思维的目的,最终获得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郭锋萍.运用第二课堂活动拓展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证研究[D].东南大学,2006.
4.实验中学课程管理工作制度 篇四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管理与评价诸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我校为切实推进课改工作,根据国家和省颁课程方案,建立并逐步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工作制度。
一、资源配备:
1、教师配备。为确保新课程实验顺利开展,组建一支学历层次较高、业务素质精良,年龄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师队伍。
2、教室配备。配备全省一流的校园网络及教室终端设备。
3、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最新资料,配备配套教学软件。
4、课改经费。筹措资金,优先落实课改实验经费。
5、后勤服务。后勤为课改服务,主动、及时提供物质保障。
二、课程开设:
国家课程: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
地方课程:安徽地理、安徽历史、写字、可爱的淮南、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 校本课程:信息技术校本教程、实验中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科技艺术周、社会实践、中学生团校、棋类培训、航模培训。
三、管理组织:
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拟开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其中,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为充分体现上述课程的特定价值及互补性,特成立“淮南实验中学课程管理领导小组”。
四、管理办法:
1、师资培训。“先培训后上岗”。课改工作中教师观念的变革是最重要的,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
师要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
培训内容:①新课程标准解读;②新课程编写的新理念等;③新教材的使用及教法;④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⑤新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⑥信息技术培训。培训形式:专题讲座、参与式活动、大组学习、讨论、座谈等。培训课时:师均接受校级培训150课时以上。
2、课题研究。①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过程,必须以心理科学理论为基础,以教育科研为导向,深入课题研究,打一场攻坚战。
3、教学研讨。教师教学理念的真实体现在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研究活动无疑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1)集体备课。重点探索教材教法,新课程教学设计。
(2)公开教学。上实验课、示范课、对比课,重点探究新课程
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新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3)专题研究。重点研究新课程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
(4)教学活动评比。优质课评比、课改案例、优秀教学设计等评比活动,重点探索高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及时总结推广课改中的经验。
4、制度与管理。加强管理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学校在管理和指导课程改革实验中建立相关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操作,用制度来加强管理。
(1)例会制度。课改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改实验的研究、组织。管理、协调和实施。每两周召开工作会议,排找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认真研究这些问题的成因,商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策略。例会采用课改情况阶段分析会、教师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并规划和部署下阶段工作。
(2)研讨制度。本学期在教学活动月举行新教师汇报课、新课程研讨课,承担区内专题研讨活动1次以上。确保课题实验健康发展。
(3)家校联系制度。开办课程改革实验家长培训班,学校在期初、期中各组织一次社区开放日活动,组织家长听课,召开家长座谈会,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实施课改的意见和建议。在社区大环境支持下的课改更具生命力。
(4)培训制度。与区级课改培训工作同步,每月组织1——2次专题性学习。形成不断培训,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注意实验教师与非实验教师之间的“反哺”式培训,非实验教师同样应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穿老鞋;走新路”。每阶段都要为后续培训作好准备。
(5)评比奖励制度。课改领导小组组织形式多样的参与式评比活动,如评比优秀课、优秀案例、优秀论文。优秀课件等。对新课程实验中成绩突出的个人给予奖励。
5、评价与考核。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作用;它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建立教师、学生成长记录袋:教育、教研活动规范运作,建立材料档案库;建立现代课堂教学框架结构,并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制度;班主任建立创特色班级活动档案库。
(1)学生评价。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发展功能。通过学生成长记录袋、平时观察、访谈等多种方法。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内容上,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也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信心、兴趣等方面。在期末考试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作改进。采用书面考查与开放性考查(开卷、口试、动手操作、调查实践、情境体验等)相结合的方法,并探索允许学生有两次或两次以上考试机会,以好的一次作为学生的成绩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的状况,把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相结合,使评价更为民主、客观。
(2)教师评价。摒弃传统的师评模式,用新课程理念评价教师。评价与考核教师教学工作时,主要观其课程改革实验中的态度、实践、创新、成效。在评价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科研时,把教师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放在首位。评价中,注意教师个体差异;注重专业和个性发展。
5.管理沟通课程感想 篇五
沟通是成功人生的通行证,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单独的人不能脱离集体而存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源于高超的沟通技巧,学了管理沟通的课,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我感触最深的几点:
五个映像最深的知识点
(一)九型人格理论(二)男人和女人沟通的技巧(三)开会的技巧(四)简历的写作(五)产品说明书
四个最有帮助的知识点
(一)九型人格
九型人格分为完美型,助人型,成就型,自我型,理智型,疑惑型,活跃型,领袖型,和平型。九型人格不仅仅是一种精妙的性格分析工具,更主要的是为个人修养与自我提升、历练提供更深入的洞察力,与当今其它性格分类法不同,九型性格揭示了人们内在最深层的价值观和注意力焦点,它不受表面的外在行为的变化所影响。它可以让人真正地知己知彼,可以帮助人明白自己的个性,从而完全接纳自己的短处、活出自己的长处;可以让人明白其它不同人的个性类型,从而懂得如何与不同的人交往沟通及融洽相处,与别人建立更真挚、和谐的合作伙伴关系。(二)如何开会:
谁参加?谁主持?谁控制?谁先发言?谁负责和谁追踪?谁在浪费时间?谁做总结?诸如此类的问题,体现了开会的复杂性,要想真正开好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三)简历的写作
简历的写作涵盖了基本信息,取得的证书,工作经历,社团活动,性格特点
五个方面的内容,缺一不可。
撰写简历是求职者必备的技能,一份优秀的简历往往能给公司留下很好的印像,对于我们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学习了老师的课程后,简要归纳了几点最为重要的:
1.简历最多一张A4的纸张,排版简洁明快。
2.根据应聘的岗位,有选择性的描述个人经历,并选出一件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具体阐述在这个过程。
3.突出自己的闪光点,即核心竞争力,让贵公司相信你可以为他们创造财富。
4.在介绍完自己以后,一定要对所求职的公司有一定的了解,让贵公司感受到你的诚意。
(四)产品说明会
客户一定要来(时间,地点,客户积累,客户筛选),会中一定要听(公司开发商),成交一定要大胆(会场布置),服务一定要周到。
会前:对有关销售人员的招聘和培训,提高销售员的技能。前期的策划,时间地点会场的布置等,保证会议按照程序进行,可以制作一张流程图。找准目标客户,确保客户一定会来,可以采取邀约的方式,提前预约。
会中:迎接人员时刻保持微笑。充分把握来宾的消费心理,会议内容能够打动消费者,利用从众心理,以一定的折扣或奖品,大胆成交。
会后:对顾客进行回访,让消费者感受到企业的温暖,提升企业形象。
三个即刻运用的知识点
(一)九型人格
这一点,应用到与上司交往中,举个例子来说,小王的上司属于领袖型,他追求权力,不愿意受人控制,靠自己的意志来掌管生活,具体表现为有的时候具有攻击性,以自我为中心、轻视懦弱、尊重强人。在了解到上司的领导方式后,我们就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有的放矢,面对上司做错了的地方,我们可以采取委婉的方式加以劝告,而不是争锋相对,一次不行,我们可以通过旁敲侧击的方法加以引导,让上司自己领悟,或者找到一位权威人士,以第三者的方式劝说。深入了解九型人格理论,对我们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男人和女人的沟通
由于男女性格的不同,导致男人和女人说话方式不一样,男的追求一种“等级”,女的追求一种“连带”关系。因此,在男女交往中,尤其是婚姻生活中,相互理解,换位思考,了解男女说话的特点,显得尤为重要。
在男人和女人的对话中:
女人说:我再也不想坐公交车了!挤死了!被别人踩了好几脚!(解析她:我这样的好身材,穿得这样漂亮的女孩怎么能被面包样挤来挤去的!女人希望自己扮演一个弱者的形象来博取别人的同情,看,我多么地楚楚可怜啊!)
男人:又不是你一个人在挤,大家不天天都在坐车吗?(解析他:你不是天天在坐车吗?男人总是不理解女人在瞬间的情绪的风云突变,觉得不可理喻。殊不知女人就是希望你能多安慰安慰她,让她感觉到你很在乎她而已。)
从这个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女人很多时候需要的是一种安慰,让她感受到你对她的爱,而不是一味的指责。(三)如何开会
举个切身的例子,为了完成课堂的小组作业,往往需要组员的交流,不开会组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开会的效率又比较低下,还容易引起同学的反感,因此,如何组织高效的会议,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总结出开会需要注意的四个方面:
1.会议的时间、日期和地点:应尽可能确保大多数人能够出席会议,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考虑晚上9:30-10:30,用餐时间往往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我能够为他们买单,他们会很乐意参加这个会议的。
2.公布会议流程:作为组长,会前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对这次会议的主题,流程都要形成具体的框架,并且在会前向每位组员告知此次会议的流程。
3.分配任务,明确每个人担当的角色:计时员,记录者,引导者,与会者,每个角色安排好人员,组长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对于任何偏离主题的讨论,都要引导到主题上,组长最好不要参加讨论,而是要扮演一位引导者的角色。
6.课程管理制度 篇六
我园作为一家特色幼儿园, 对于如何制定和完善幼儿园课程管理制度建设尤为重视, 这是因为, 课程是在“本”上建立起来的, 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有效载体, 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幼儿园的课程方案更是一个有意图而可灵活调整的开发系统, 我园在《规程》、《纲要》精神的指导下, 正在根据当前本园幼儿的发展现状, 现实的需要, 发展的特点, 以及园长、教师、家长的状况, 不断健全和完善幼儿园课程管理组织与机制, 制定出新的课程管理制度, 努力建立一套自觉自律的评价体系, 为开展富有特色和成效的幼儿园课程园本化教研及课程实践活动而努力。笔者针对本园现状, 对课程管理制度提出了一些想法和改进措施。
一、制定和完善课程管理制度
课程管理是以一定的制度或条例的制约性为保证的。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我们建立了维系和规范课程运作稳定的常规性课程管理制度, 例如:“备课听课制度”、“考核奖励制度”、“作息制度”, 同时对课程园本化运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情况, 进行及时补充、调整或更新有关制度, 建立临时性制度, 如可新增“教科研制度”、“学习制度”、“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对话交流制度”、“教学问题累积制度”等, 从课程改革的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同问题、不同角度、不同时间和不同层面构建不同的制度和适宜的运行程序, 以确保幼儿园课程的有序进行, 激励教师的不断成长。
二、全面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开展课程园本化研训
英国课程专家斯滕豪斯有一句名言“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编制”。为了快速、有效地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我们可多方位、多渠道地进行师资培训, 从而取得更大的成效。
1. 以课程园本化培训为基础, 转变教师观念。
组织教师反复认真地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 逐条加以剖析、理解和内化, 使老师们对课程有新的认识, 并树立起新的课程观: (1) 课程不等于教材, 而是教学的整个过程, 一日活动皆课程; (2) 课程其实是一种对话, 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建构探索知识的过程; (3) 课程不是静态的跑道, 而是动态的跑的过程; (4) “教师即课程”, 课程在教师手中展开, 教师展开课程的过程是开发资源的过程; (5) “环境即课程”, 环境和材料蕴涵丰富的教育内容和资源, 即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
2. 搭建学习平台, 营造教研氛围。
(1) 诊断式教研
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们经常会遇到困难, 产生困惑和疑虑,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可在教研组中开展诊断式教研, 大家都来做“医生”, 现场对活动进行“诊断”, 即教研组选择一个研讨主题, 大家事先做好准备, 推选一名青年教师组织实施一个活动为案例, 全组老师们在平等的氛围中, 针对研讨主题围绕施教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观摩、研讨、交流, 从而帮助教师解决其在课程实施中、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2) 反思式教研
“教学+反思=成长”, 教师只有学会反思, 才能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不断的实践、反馈、调整、再实践, 从而使教育教学更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成为最适合幼儿的教育。可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为每位教师建立个人教育活动录像资料, 将每位教师的公开课、研究课等教学活动进行录像, 在教研活动中组织老师们对照录像进行点评或进行自我反思研究, 以切实提高老师们制定计划、评价教育活动的能力, 进而促进教师驾驭课程能力的提升。
(3) 头脑风暴式教研
可根据幼儿园教师的现状, 采取集体参与的小组研讨活动形式, 全体老师可通过抽签分成三个小组, 各小组商议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 分头查找资料, 大家再围绕研讨主题在各小组中进行讨论、商议发表观点, 运用板报的形式由中心发言人在全组展示本小组的研讨观点。这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减轻了不善言词教师发言的压力, 调动了她们参与研讨的兴趣, 大家的思维在放松的环境中相互碰撞, 许多问题在交流激荡下迎刃而解, 既解决了老师们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又达到了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教研学习效果。
三、探索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考察和分析, 以确定其价值和适宜性的过程。课程评价在整个课程系统工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既是课程工作的“终点”, 又是课程继续发展的“起点”, 而且伴随着课程运作的全过程。我们在课程园本化的探索中逐步认识到正确把握评价的标准、采取恰当的评价形式对课程发展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 因此在建立课程评价体系时需不断调整评价的标准和形式, 使评价标准和形式与幼儿、教师、课程的发展相一致。
1. 建立课程评价标准, 促进课程建设科学化。
评价标准可分为四大块, 在课程编制上注重评估课程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及课程园本资源的开发与实施;在课程的组织中注重评估幼儿园课程管理制度和组织原则及课程建设保障;课程的实施中注重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评估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进展;课程多元评价方面注重从教师、幼儿、家长及社会各个角度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评价。
2. 完善各项活动测评, 促进课程园本化实施。
为使课程顺利开展与落实, 幼儿园需依据制定的课程管理制度, 出台各项检查量表。幼儿园可结合教师实施课程制定《教学活动评价表》、《教师月工作绩效考核表》、《教师日常教学管理检查表》, 在此基础上, 还可建立《班级工作评价表》、《班级环境创设评价表》、《自制玩具统计表》等多角度检查教师课程的执行情况。另外, 为保证课程园本化的落实, 幼儿园可制定《行政日常工作检查表》, 把幼儿园特色课程开展实施作为每日常规检查的必查项目;还可结合幼儿的发展评估课程实施情况实行《班级幼儿发展评估测试表》、《幼儿参与教育活动问卷分析表》;另外, 为取得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支持, 设计出各项家长问卷调查表等。这些评估可从教师、幼儿、家长三方面入手, 从而更有效地促进课程的实施与落实。
3. 转变评价角度, 促进教师、幼儿与课程同步成长。
(1) 对教师的评价应由领导评价的单一形式向个人反思自评、教研研讨、家长评价等多种形式转变。特别是教师“档案袋式成果展示”评价, 注重教师的自评, 记录个人成长足迹。
(2) 对幼儿的评价注重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过程, 从以教师评价为主向以幼儿自评、师生互评、家长参评等为主的多种形式转变。
通过对课程评价标准和形式的调整, 不仅可促进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化, 而且可使我们更好地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师和幼儿, 从而更好地把握课程园本化的探索方向。
课程园本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应坚持可持续化发展的思路, 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完善理念, 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幼儿园课程实施体系。
摘要:完善幼儿园课程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满足本园和幼儿发展的需要, 使课程更贴近、更适合本园的教育对象与本园的发展的实际。本文作者从本园幼儿的发展现状, 现实的需要, 发展的特点, 园长、教师、家长的状况出发, 从管理上提出幼儿园课程管理制度的想法和改进措施, 主要体现在课程组织、课程研园本训、课程评价体系上。
关键词:课程组织,幼儿园课程管理制度,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袁爱玲.冷静思考园本课程的热潮.学前教育研究, 2002, (10) .
7.推行课程领导 提高管理效能 篇七
一、课程领导的实质
课程领导的实质就是少一点行政管理,多一点引发,通俗地说,就是“少管多理”。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课程管理理念需要因时因地的更新,以适应课程发展的需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是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课程领导的现实意义
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需要。课程领导模式排除了不必要的消极因素,有利于形成操作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效能,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学校规模扩大的需要。规模决定结构,结构决定效能。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协调管理的工作量也相应增加,只有改善职权配置,提升领导者个人决策水平,才能切实做到增能增效少增人。
三是建立学习型学校的需要。学习型学校非常强调学校内部的互动和参与。“校长室一专业部”课程领导体制“强调管理以基层为主,强调管理重心的下移。尽最大的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让最下层员工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管理重心的下移使教师都感到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样就会提高教职工的积极性,保证上下级沟通,形成互相理解、协调合作的校园文化。
四是学校人性化管理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需要。课程领导,是以学生为圆心,教师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和服务,领导者为教师提供优质服务,不是由下向上负责,而是由外向内负责,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同时,学校其他中层机构代表校长室对专业部的指导与协调,有效地解决了“管理幅度大,下级协调较差,同级沟通困难”等问题。所以,“校长室一专业部”领导模式特别强调团队协作,强调各部门的协调配合。
五是推进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学生”,而课程领导模式能更有效地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文化课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之中。
二、课程领导的步骤和措施
1课程的发展需要组建一个和谐、合作的课程领导团队
课程领导的实施实际上是在团队中进行的,是一个共同决策的过程,营造好一个课程领导的团队,是实现有效课程领导的前提。课程的决策、实施和开发,需要团队的努力和创造力,需要校长和全体教师的群策群力、精诚合作和智慧分享。
首先,要组建一个团结、合作的课程领导团队。不同的课程领导团队,就有不同的课程目的和不同的课程编制模式。参与课程决策的人员不同,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工作态度不同,课程活动追求的目标就不同,形成的课程形态也不同;课程领导团队的思想不同,课程开发的哲学基础不同,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也不同。课程专家乔治·A·比彻姆认为有五类人员应参加课程决策:①专业人物;②团体代表,包括专业人士和一些任课教师:③专职人员;④非专业的市民代表;⑤学生。课程也需要有以上人员参与,即教育领导、教育专家、教师、学员、学员单位或社区单位代表。
其次。强调团队中各个层面的权力分配。权力共享是国外课程领导的重要思想。在课程的设置、开发和评价过程中,要重视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这三者权力和责任的重新分配。校长要科学履行和行使课程领导的职责和权力,并合理赋予教师、学生以及有关课程专家参与课程领导的权力;教师要改变“独立”观念,主动参与课程领导,通过民主参与和决策分享,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
第三,营造合作伙伴式的团队文化。由于教师具有独立的人格,所以他们更希望得到尊重。因此,团队领导要注意团队中各成员之间的沟通,注意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在团队中营造合作伙伴式文化,将课程领导组织建构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2课程的充分发展需要教师、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员的广泛参与
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就没有课程的充分发展。
教师参与课程领导能优化教育课程本身。教师通过参与学校课程的工作,可以贡献他们的实践知识,以确认计划的可行性,从而提高课程的适切性。不仅如此,教师参与课程领导也能促进学校的改革。因为教师在参与课程领导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合作的工作关系,养成合作的工作能力,可形成一种比较积极的氛围,从而促进整个学校的发展,
课程领导的最终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程无论在设计还是在实施过程中,都应以学生为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了解学生的希望和要求,要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智能水平相当,要考虑学生健全发展的可能性,要使课程达到以上目标,必须适当考虑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条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8.管理学课程 篇八
2006/08--2008/02:时代光华
培训课程:名家讲座
培训描述: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 余世维《职业经理人常犯的11种错误》余世维《赢在执行》 余世维《管理者的有效沟通技巧》尤登弘《数字管理》 李践《砍掉成本:企业家的12把财务砍刀》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领导的沟通艺术》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分层授权vs分层负责》 余逸鹤《没有任何借口》 刘敏兴《5S推行实务》周昌湘《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 张晓彤《绩效管理实务》 张文《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 姜汝祥《锡恩持续增长模式操作方案》 吴维库《现代企业战略管理实务与案例分析》 李雪峰《企业发展战略设计与实施要务》
9.管理课程心得 篇九
清楚地记得自己选课的时的想法:“管理沟通?不过是一门技能课罢了,没事,应该很简单的,那就选吧!”但是在上了第一节课之后,知道自己先入为主的想法是多么的愚昧无知。
通过这门课程,客观地说不是这门课程本身让自己学到东西,确切的应该是这个过程体验丰富了自己经历。具体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或许是由于自己性格或其他的原因,很多时候在与人沟通的时候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总是自己一个人叽叽喳喳,很少给别人说话的机会。可是在学习了沟通六大原则(尊重、效用、真诚、智慧、理性、情感)后,了解自己的这种做法极其有待改进。很多时候由于以自己为中心而造成对别人的误解以及对信息的误读,这也是在与人沟通的时不易打通渠道的障碍之一。
其次,在这一个课程中有两个环节让我记忆深刻,同时也给自己很大的震撼。
第一:读《华为的冬天》感想点评。很多时候,作为所谓大学生的我们,总以为自己交上来的作业作为“臭教授”的老师是不会认真看的,简简单单就可以蒙混过光,因此在《华为的冬天》读后感写作中,大部分的同学都是应付了事,不是从网上copy,就是充当勤劳的搬运工···这些倒还是其次,真正让人反思的是黎老师给我们的点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同学的表现是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的,如果自己是站在台上的那个人,自己的表现如何,现在是与我们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老师在给我们点评,他怀着的是一片愿我们成长的赤诚之心,如果是到社会上,面对很多不理解,不公平的待遇,毫无缘由的批评时,我们又应何去何从……
第二:辩论赛。这是自己上台的第五场辩论赛,但是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可能是第一次。可是他们的表现还是接近党和人民的要求的,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自信大增,还有自己辩论能力的提高,辩友之间友谊的巩固……在刚刚听说要进行辩论赛的时候,自己内心真的很挣扎,因为三年前的一场辩论赛把自己狠狠的打击了……那时候决定以后不要再参加辩论赛,很感谢这门课程让我有机会重新面对自己弱点的,进而克服,这是我在辩论赛当中收获最大的东西!
最后,这一门课程,让我更加了解了一位好老师——黎平老师。以前上过他的两门课程,但那时候还小,根本不懂得老师的一片苦心……通过这三十多节课的进一步接触,很多时候自己会对他提出的一些观点抵触,但是细细回想起来,还是因为自己太稚嫩了。非常感谢他能用这样一种上课方式来给我们授课,而不再是原来那些填鸭式教育,是他让我在上课的过程中明白了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10.课程管理制度 篇十
【关键词】大学体育;重建;教学管理制度;建构;整体教育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明确:大学体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课程目标以体育文化与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品德素养多元整体发展。从而表明了大学体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取向。然而,课程目标多元整体发展战略的教学实施和人才培养的价值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设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全面实施教学改革,才得以实现课程教育目标。课题以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方法,针对当前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建立多元整体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管理,探究课程教学目标建设与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体育教学建立多元整体目标与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健康素质和人文社会素养的全面发展是时代赋予高素质人才形成的基本要素,社会意志需要未来人才心身健康全面发展。大学体育课程是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说明促进学生心身多元整体发展是体育教育的特性。高素质人才发展的全面性、健康多维性和体育教育功能多元性,产生了课程教学多元整体目标的时代特征。同时,现代体育强大的人文魅力也构成大学生体育参与目的的多元化发展,调查显示大学生锻炼身体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着力增强人文素养提升,更全面修善身心成为他们体育参与和学习的共同追求。人才成长的全面性需求是 体育课程多元整体目标建设的依据,反映出课程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对接。
二、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
(一)盛行分数管理。分数是评定学业成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但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分数被绝对化,分数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异化为控制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工具,扭曲了教学的价值取向。
(二)“权”为本。学校管理不能没有权力,但是“权力至上”却与教育主旨和使命相背离。教育管理的权力是服从于学校培养人、造就人的使命,偏离这一方向的任何权力都会摧残人、摧残精神、摧残文化。权力管理也影响形成了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关系,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现行体育课中教师们习惯于“教师为主导”,并不提“学生是主体”。教学方式突出教师威严与地位,压制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与主动性。
三、重建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多元整体目标教学
(一)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师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学校教育应改变“家长式”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健全由教师、学生、教育专家共同组成的教学管理会议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师和学生有法定形式和正常渠道参与课程教学管理工作,强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机制的建立大力促进民主教学环境的创建,形成民主宽松、创新共谋的教学空间,让广大师生真正成为教育发展的主人。
(二)建立以“育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研究制度
多元整体目标的实施是一个开放性的探索过程,教研部和每位教师都应承担起探索、创新的职责。同时,课程多元目标的建立与推行对教师也提出转型要求,教师角色要由“教书匠”转换为“研究者”,教师必须学会反思、研究、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这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需。体育教学研究必须以课程发展为本,以培养人才、造就人才为本,从?“教书育人”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育人质量、提升教育价值的目的。
(三)建立课程教学多元评价机制
教学考评是学校管理的日常工作,它对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和控制作用。因此,应重建推进课程目标教学的多元评价机制,由教师、学生、课程专家、评价专家、教学管理组建评价机构,科学民主地进行评价设计和实施评价。建全多元评价体系,形成整体性、开放性的动态评价,推动课程多元整体目标的教学实施。
(四)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制度
建立长期的、开放的教师专业培训制度。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造就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育师资队伍。体育教师也要注重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调整知识结构,树立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使命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北京,教体艺[2002]13号
[2]陈聆.解读新课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季浏.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石鸥.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5]周瑞琪.对新《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思考[J].武汉体院学报,2003(5)
11.课程管理制度 篇十一
现在是信息时代——一个知识成为生产力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基本必要条件, 残酷的市场竞争使信息管理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新法则和技能。IDC的研究显示, 财富500强企业中, 信息技术投资超过生产设备投资的企业达到65%, 同时, 企业网络投资的回报率则高达10倍以上。审视这些数字的背后不难发现:能否更快更好的获得和处理信息, 已经成为竞争制胜的关键。现在企业评价的标准已经发生细微却是根本性的转变——强健有力要比规模庞大更具有未来价值。在信息时代, 管理信息系统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管理信息系统涉及信息、信息技术和人这三种重要的组织资源的协调和使用, 它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完成与信息处理和信息管理相关的一切任务。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的学科, 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 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应用数学、管理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 研究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等一系列过程, 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的学科。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建议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各大高校的很多专业都有开设, 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 教学内容和要求学生所要达到的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管理类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主要是从事管理相关工作, 在校学习管理知识和技能, 并能够把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中去, 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针对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中, 偏向于“管”, 偏向于讨论如何从管理者的角度认识与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 讨论如何进行组织的信息化进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系统, 控制和协调系统的开发过程, 起到一个管理者的作用, 通过两个学期的实际教学笔者发现, 很多的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在这门课中的角色, 定位出现偏差, 自然就达不到目标。
1.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 是课程成功建设的先决条件。目前, 国内对于MIS课程的教学目标普遍是使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初步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 懂得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在实现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等, 比较注重系统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方法的教学。国外一些大学管理类专业的MIS课程的教学目标, 比如哈佛大学是理解各种信息技术如何改变工作;麻省理工学院是为更好的做出有关信息系统的决策提供手段和方法;斯坦福大学是理解支撑信息系统的技术学习, 使用提取信息的新手段和新方法等[2]。国外大学MIS课程的教学目标比较偏重于信息技术、方法和手段的使用, 更好的偏向于“管”。针对国内管理类学生的具体情况, 可以在系统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方法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关于信息技术、决策手段和方法等内容。
对于管理类的学生来讲, 对教学目标也要有明确的认识。刚接触到这门课的时候学生很容易认为这是一门计算机类课程, 管理类学生的计算机相关知识相对较少, 在心理就会产生对这门课的不重视, 在进行教学之前要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 让学生认识到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是“三分靠技术, 七分靠管理”, 明确管理信息系统与人的关系, 人是MIS的主体。明确管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的关系, 事实上有了管理就有了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 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 计算机只是MIS的一个工具, 它满足了信息处理的需要, 又极大的推动了MIS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的神经系统, 是一个人机系统, 是每个企业都具有的系统。
2. 案例与教学结合
案例教学在国外的M IS教学中已经很普遍了, 例如哈佛大学就有一个庞大的案例信息库。它已经成为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 增强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
管理信息系统中涉及到的很多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 建议在开始这门课程之前, 教师能够给学生演示并简单讲解一个管理信息系统, 最好能够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M IS, 比如物流管理专业可以选择库存管理信息系统或者第三方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 企业管理专业可以选择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性认识, 去学习这门课程就不会那么盲目。
在讲授系统开发的不同阶段, 可以用一个开发案例贯穿整个教学, 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去完成知识的学习, 也为学生上机实验过程打基础。对于不同理论知识的理解时也要结合一些小的案例来进行。教师将自己掌握的实际的MIS开发过程中的经验和常见的问题都要及时准确的传授给学生, 比如企业在准备开发信息系统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有哪些管理人员参与, 主要由哪些人员负责等等。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实际的经验, 这也是学生最想得到的。
3. 上机实验与教学相结合
上机实验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 也是使学生从理论认识到感性认识的一个过程, 加深学生对MIS及其开发过程的理解。M IS开发过程的5个阶段:系统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维护, 上机实验应该在开发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安排, 而且应该尽量地使这五个过程连续, 最后学生得到的是一个完整的M IS。建议可以让学生去开发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学校的食堂管理信息系统等贴近学生生活的, 而且是学生比较熟悉流程的系统, 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 而且有信息把这个系统开发出来。如果让学生去开发一些像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 学生对于这样的实际过程并不清楚, 没有通过实践, 工作流程也不清楚, 开发就无从谈起, 即使要求学生去做实际调查, 但是学生还处于上课阶段, 时间安排就成了问题, 效果也不会理想。所以上机实验效果的好坏与所选择的对象系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但是像第三方管理信息系统这类系统可以作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案例, 因为教师对这样的流程是很清楚的。
4. 整体的课程安排
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 并结合管理类学生的专业特点, 建议在大三或大四的上学期来开设这门课程, 因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的、交叉学科, 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之前, 学生要具备管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等相关知识。建议课时安排见表。
三、结论
信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之一,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将日益增大, 只有掌握及时有效的信息, 才会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信息管理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将是现代知识工作者的基本技能,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讲授和建设也会越来越受到关注。提高教学质量, 是每一位教师努力的方向, 只有教学体系合理, 教学方法适当, 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文从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角度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将不断的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
[1]斯蒂芬·哈德:信息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M].第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2
12.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究 篇十二
一、课题研究背景
2008年秋季,我省普通高中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第三年。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革命,是包括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管理制度在内的全方位的变革。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学校的教学组织机构、规范体系、内在激励机制、教学管理制度必将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因此,研究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势在必行,教学管理制度重建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外在保障,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年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面对着一个个非常实际的亟需调整的教学管理问题,例如,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组织集体备课,如何写教案,如何组织观摩研讨、评课、议课,教师工作量如何计算,教师考核评价怎么进行,学生期末综合评价如何进行等。我们认识到,原来的一套教学管理制度已有很多不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要使新的课程改革推向深入,必须重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管理制度。
二、对教学管理制度的认识 从课程社会学的角度而言,课程实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校教育价值观和学校文化重建的过程。由此可见,新课程的推行也是新的教育理念和学校人本文化推行的过程。有人认为,新课程改革持续发展有三大推动力:第一,热情和责任;第二,校本研究制度的建设;第三,学校文化重建。我们以为新课程持续发展核心的动力应该是新的学校文化。在新课程推进中,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学校文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学校及其内部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精神)和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就是学校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制定的行为规范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众所周知,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将教育目的、课程蓝图变为现实。由此看来,如果说面对新课程学校文化制度必须重建,那么,我们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应该放在“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上。
什么是教学管理制度?简单地说,就是保障教学系统有效运行的组织形式和行为规范。用外延方式来下定义,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和教师教学的行为准则(教学常规)的总和,它包括教学思想管理、课程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评价与考试管理、教研科研管理和教学行政管理等。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而教学管理制度则是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事实上,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领域,都未把教学管理上升到“制度”的层面。大多数的《教育学》、《教育原理》、《教学论》书上讲“教育制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而不提教学制度,甚至在《学校管理学》著作里也很少有专章论及“教学管理制度”。实践上以“教学常规”论之。但教学管理制度确实存在,它具体表现为一种教学组织结构,比如班级授课制;有一套关于教学程序与教学行为的规范体系,比如教学常规;同时它还是一套分类系统与激励机制,如教师的职称晋升等。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系统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教学系统是由有形的教学
人员、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学时空等物质和无形的课程理念、教学思想等意识组成。正是通过教学管理制度,如同计算机程序一样,把教学系统的各种因素连接成一个整体,保证教学活动有序、规范、高效地运行。一方面,课程理念、教学思想总是借助一定的制度才能转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变成现实;另一方面,人员设施等又总要不得不借助于制度才得以合理地开发与利用。
三、学校重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学校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已经逐渐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了,有的甚至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的障碍,矛盾越来越突出,重建问题显得越来越急迫,教学管理制度如果不尽快重建,可能成为新课程深入实施的“瓶颈”。大家越来越认识到教学管理制度重建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与新课程的实施相适应、相促进,又是新课程实施的保障。
随着学校重建工作的推进,出现了一些必须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第一,学校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意义认识滞后,重建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1.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的基础理论先天不足。一方面,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重建理论只是零星论述,不够明确,不成系统,作为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指导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与之相关的只是侧重与课程实施相关的课程计划、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的指导;在钟启泉等主编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中只对与新课程实施的课程计划、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考试评价等的重建进行比较详细的论述,有利于解决新课程实施中急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缺乏系统的论述和理论层面的指导,不利于学校理解和开展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工作。
另一方面,课程改革专家、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也是滞后的,较早见诸报端的是余文森发表于2002年05月28日第003版《教育时报》上的《如何重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但仅局限在理念的指导。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理论缺乏系统的论述和指导,使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重建教学管理制度的工作思路不清,无所适从。
2.新课程的实施策略使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处于被动地位。
新课程开始在实验区实施的时候,实施的策略是“自下而上”,边实验、边总结、边提高。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使广大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管理制度与新课程实施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新课程开始实施时重点在于教师的观念转变和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与之相配套的对于指导、规范教师观念转变和课堂实施的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却没有马上引起大家的关注。高中阶段开始实施新课程以后,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带来的变化与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的矛盾更为突出,学校纷纷将这项工作的探索和研究提上日程,但很多仅仅停留在选课制度、学分制度等急需解决的问题上,处于缺什么,补什么,满足于在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的修修补补的状态。
第二,重视教学管理制度内容的重建忽略了与制度共生的管理机制的转变,缺乏对教学管理制度的内容和形式(管理体制)系统的规划和探讨。
1.没有意识到教学管理制度重建涉及的内容和层面比较多,且多为根本性的问题,需要改变原来的管理机制。
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包括教学思想管理、课程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评价与考试管理、教研科研管理和教学行政管理等以及实现这些管理的运行系统。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多元智能理论”树立育人目标,突破学科中心,突出了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倡导发展性评价,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弹性的课程管理,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此次新课程实验涉及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全方位变革,新课程的实施也必将引起普通高中学校课程设置、课程编排、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教学实施层面的改革。”这些改革的内容涉及教学管理的各个层面,而且都是一些根本的问题,确保这些制度实施贯彻的管理机制也必须跟着变化,才能确保新课程的组织的管理活动能够持续地运行。
2.只重教学管理制度的内容重建,忽略了教学管理制度要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需要制度内容与管理机制一致。
《现代汉语词典》中,“制度”是办事规章或行动准则。但教学管理制度因为其功能的不同决定了它不仅仅是指保障教学系统有效运行的规章或行动准则,还应该包含与其内容实施相适应的组织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只有形式与内容统一,即相适应,方能促进内容的发展,由于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在实践中又要重视形式,要善于及时改变已经过时、陈旧的形式,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更多的关注到了在改变原有教学管理制度的内容和制定新的制度,也就是对制度的内容本身投入更多的关注,忽略了思考和探讨管理的内容变了,在管理的体制上是否应该相应的发生变化。现行的教学管理形式(体制)是与原来旧的教学管理制度的运行是一致的,也是统一的,重建教学管理制度之后,现行的教学管理的组织形式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只有使教学管理的体制与教学管理制度相一致,才能发挥出教学管理的效率,反之,则会限制和压抑教学管理应有的效率。
第三,被动等待和“拿来主义”,使重建工作脱离实际需要,缺乏可操作性。1.被动等待上级和专家的指示,使教学管理制度重建滞后于实际需要。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它既与新课程的实施相适应又是新课程实施的保证。作为保障学校教学实施这一中心工作的教学管理制度,包含教学思想的管理;包含制定学校课程方案、开发校本课程、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技术类、艺术类课程等的课程计划管理;包含集体备课、课堂质量、学生作业、课后
辅导、选课指导等的教学常规管理;包含选课与排班管理、教师配置与课表制定、学分与学籍管理、场所资源的管理的教学行政管理以及质量监控管理和教科研管理等,既包含宏观也包含微观,所涉及的对象既包含学校领导、教师,也包括学生甚至是家长;所涉及的行为既有学校行政运行的整体行为,也涉及师生的个体行为。在整个复杂的系统运作和实施过程中学生、教师、学校等会发现原来的教学管理制度与新课程实施不适应的地方、不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消极的等待上级和专家的指示,就会使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滞后于新课程实施的实际需求。
2.生搬硬套、照搬全抄的“拿来主义”作风使教学管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围绕新课程带来的变化,学校在落实和重建教学管理制度时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由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学校领导、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才能有效地实施,达到解决学校实施新课程带来的教学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但有的学校要么照搬别的学校的相关制度,要么硬套上级的文件,结果造成重建的制度不是针对本校在实施新课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制度的内容空泛不具体,制度的条文模棱两可,不利于师生的理解和掌握;造成制度的程序繁杂不清,不利于师生操作和运用;制度不配套,不能互相衔接,无法形成整体发挥综合效应等脱离学校实际的情况。时间久了,这样的教学管理制度慢慢地被师生们束之高阁,使之流于形式,效果大打折扣,失去了重建教学管理制度应有的意义。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重建的问题,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重视,纷纷对教学管理制度重建进行了指导和探讨。《纲要》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要求“建立教育部门、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制度”。试验区的教育主管部门下发了《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指导意见(试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稿)》等文件,提出“此次新课程实验涉及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全方位变革,新课程的实施也必将引起普通高中学校课程设置、课程编排、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教学实施层面的改革。”对建立教学管理制度提出了指导意见。
有些课程改革专家、学者也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他们通过反思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以权为本,形式主义泛滥”,“以权为本,权力至上”的弊端,提出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的观点,为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教学管理制度重建指明了方向。但是大都缺乏比较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需要引起学校的重视。
四、教学管理制度重建的方向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高中的教学改革也需要加大力度。教学的改革需要管理的支持,管理需要制度作保障。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新教学常规,建立新的教学规范
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在其著作《教育学》中,把对教师教学规范的探求从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前与课后,形成了著名的教学工作的“五环节”说,这就是至今仍在中小学中广泛流行的: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教学常规是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在新课改背景下,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不仅使新课程理念有现实的落脚点,而且也是提高教学整体质量、实现教师发展的最有效、最现实、最可行的途径。
本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我省不少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上存在着误区:第一,规矩越多越好。许多学校至少有二三十条教学常规,某校仅“备课”就有五条常规;而其中 “集体备课” 一条,又要求做到“五统一”(即统一教学内容,统一目的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练习)。并且每一条常规都要进行评估,可见其烦琐的程度。这给学校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同时也严重制约了教师个人创造性的发挥。过多的规矩,异化成了束缚教师个性化教学的枷锁,教师的自主性一旦被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又有谁来调动呢? 第二,流于形式,无从落实。学校制定的教学常规过于抽象、笼统,脱离实际,流于形式,导致教师无法操作,教务处无从监管。譬如,一所学校的上课常规之一:“既反对满堂灌,也反对满堂问;既反对虚无化的分析,也反对以练代讲的做法。”这样的常规让老师如何执行呢?教师在课堂上是讲,还是不讲好呢?一堂课45分钟到底应该怎样讲,恐怕连制度制定者也不知道怎样做。第三,制度与分数和经济挂钩。教学常规制度管理变成了简单的量化评分,有的学校还制订了“教学常规检查扣分细则”,要求全体教职工严格按常规基本要求去做,各项扣分按学期累计,作为对每位教职工考勤、考绩、职称评定、评优评先、职务聘任的依据之一。这样,教师成了被管教的对象,领导变成了监工,“依法治校”变成了“以罚治校”,教学常规管理异化成了检查监管(以教案检查、作业批改检查最为典型)和量化评分。
新课改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第一,教学常规管理一定要与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理念相结合。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师生的民主参与很重要,这是他们的权力。作为管理者,要把教师作为平等的事业伙伴来对待,努力营造学校民主参与的制度和文化,使教师把教育当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的事业。
某校组织的“教学六认真”检查,(具体内容)曾经遭到老师们的质疑。一部分老师抄写了资料应付检查,一部分老师干脆公开抵制,在他们看来,这种检查只是为了找毛病、挑刺,是形式主义的做法,不能反映老师的真实水平。针对教师反映的问题,该校校长采取了一系列整改措施。学校通过教代会修改了原来的“教学六认真”的检查制度。经过修改的教学检查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检查的目的,修正并丰富了教学检查的内容。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由于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参与制定的,增加了制度的透明度,也使教职工理解了教学检查的目的,消除了以往教学检查中教师的抵触、拖延、弄虚作假等现象,使学校的常规管理走步入规范化的轨道。
第二,教学常规管理一定要有利于改进工作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新课程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制定的新的教学常规应该是能够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只有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常规下,教师才能转变单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才能促使自身的专业成长,实现师生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们的调查中,“学校对于备课环节的检查”一项,62%的教师认为,学校管理人员定时检查教案,检查形式单一,检查仍停留在教案的书写是否认真、环节是否完备等形式化水平上,教师每学期必须要写满满的一大本,写少了要被冠以备课简单、不认真、不负责、不敬业的帽子。这些僵硬的备课管理要求,使备课成了教师沉重的负担,教师为应付检查不动脑筋抄教参,抄教案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教师成了这种僵化的、机械的管理制度下的奴隶,没有了自主创新,甚至没有了教学活力;还有一些学校对备课的管理仍然倾向于标准化与统一化,单元课时进度要统一、课时教案模式要统一等,这些现象使备课趋于形式化,失去了教师教学特色,阻碍了教师的教学创新。
我们的教学检查的作用应该是了解情况,改进工作,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我们的教学检查不应该是为应付上级检查而检查,为评估而检查,为分配奖金而检查,为检查而检查,不应该是浪费人力、财力、时间的误入歧途的检查。如果教师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写教案,那么,无论其内容多么充实,形式多么完整,书写多么认真,如果没有收到积极的教学效果,其价值等于零。那种机械僵化的备课管理制度,无论其多么具体明确,多么健全完善,多么冠冕堂皇,只要有碍教师扎扎实实的备课,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备课的实际效果,其价值也同样等于零。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小营中心小学的“0教案”备课管理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从2002年4月开始,该校取消了对教师书面教案的检查,不再以书面教案的编写情况作为考核教师备课实效的依据。提倡教案形式多样化,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自行选择教案表达方式,可以在教材、教参上批注,可以在以前的教案本上圈点勾画,可以写提纲,也可以制卡片,还可以什么都不写,老师们形象地将此改革称之为“0教案”。“0教案”给了教师一份难得的自由,让教师不再成为教案的奴隶,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了更大的自主权。教师不必再花大量的时间去写“花架子”教案,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把握教材、研究教学上,把自己的智慧、情感、个性魅力更多地投入到教学情境的创设之中,创造出焕发生机活力的课堂。
第三,教学常规管理既要严格又要适度,更要便于操作、评估。从表面上看,规范越多,似乎秩序越强,越有效。实际上太多的规范是很难长期实施和监督的。所以要拟订简单、明确、适度、具体、可操作的教学常规。这样,既能控制、调节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又不过分地约束、限制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管理,不是把人管死,而是要把人管活。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走出教学工作高效率的新路。
2、建立教学行为反思制度
任何教师在教学上取得的成就,不仅仅是靠他们多年的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靠自我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一种良好的教学习惯,能否坚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一名教师进取心、责任心、勇气和意志力的表现,是教师能否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好新课程理念的决定因素。教学反思包括对新课程理念的反思、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既可以撰写教学的成功之处,也可以写不足之处;既可以总结教学机智,也可以分析学生的创新,还可以写“再教设计”,逐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如何指导教师学会反思?
第一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营造全员反思氛围。学校管理者要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机会,积极向教师传播反思的先进理念,在全校建立起全员反思的氛围。第二让教师明确反思的意义,认清反思的广度和深度。要让教师了解到,反思是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过程,是进行创造性劳动和超越自我的过程。
反思的广度就是要能够全面的看待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不仅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基本框架,而且不会遗漏其中的重要细节和主要因素。反思的深度是指能够深入到教育事物的内部,把握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揭露引发事件的根本原因,并且善于预见事件的发展进程和结果。
第三审视教师的专业结构,鼓励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
要唤醒教师的反思意训、增强其反思能力,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往往反映出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寻到要源,使主体的理论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这是一个漫长的持续学习与提高的过程。
就知识结构而言,反思也更关注教师知识结构中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和改善。这类知识的获得,因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靠他人的给予是不可能的。
第四寻找典型形象,进行案例指导 典型形象具有教育性。在现实的中国教育领域中,涌现出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家,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模式和方法具有极高的理论蕴涵;他们的成长过程体现出了自我反思的价值和意义,对这些典型的剖析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范型。同时,可利用适宜机会,对各种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引导教师从这些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反思自己的差距,寻找自己的突破点。
第五在科研中进行反思能力的培养。
从教师最熟悉、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开展课题研究,给教师从事实践反思提供更多“实战”机会。让教师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提出各自关注的问题,使课题研
究成为教师生活和工作的组成部分。
开设“成长与创新”教师沙龙,引导教师在参与、互动中提高反思能力。建议教师记反思日记,并与其他教师共同分析。
第六是合作对话式反思。
反思可以其他人合作进行。让来自不同教研组、不同年龄、甚至不同学校的教师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对此进行曲讨论分析,然后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所共享。
第七是让教师多反思遇到的问题。
对具体问题的反思往往更具有针对性。如有一位数学教师反映说,他的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学习成绩好的能在区里拿我次,而不好的只得几十分甚至十几分。学校领导与其共同探讨,这位教师发现自己讲课速度很快,且很少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有一些学生能够跟上他的思路,掌握所教的内容,所以学习成绩非常好;跟不上的学生,就落得很远。这位教师通过反思,找到问题的根源,改进了教学方法,一步步走出了困境。
学校管理者要针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引导教师回顾、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提问的方式,促教师反思教学实践,发现问题,运用新课程理念来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每位领导每次听完课后都能这样做,每次遇到问题都能这样做,与教师共同反思,使教师能切实按照新理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即日可待。
3、建立新型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之一,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核心是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即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在新课程实验推进过程中,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变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评价。我省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有了较大转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但受当前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制约和影响,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转变还不到位,总是存在评价方式不变,应试教育难以改变的困惑和认识。教师中心、一讲到底、重知轻能、重教轻学等传统教学方式,新教材老教法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已经成为影响我省课改推进步伐、取得实效的主因之一。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推进素质教育。但从我省课改总体现状看,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究其原因,唯成绩、唯分数论的教育教学评价是一大障碍。实施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已经是我们必须面对,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当前我省教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评价目的与功能异化。教学评价的目的本该是诊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调整,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中发现,教师普遍反映学校的评价目的和功能,无论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均被异化。对于教师而言,评价是以奖惩为目的,是为了考核教师(公开课的异化、末位淘汰等)、为了证明学校的实力、为了迎合家长及社会不合理的需求等;对于学生而言,评价的功能萎缩为甄别学生,把学生区分为三六九等,以决定对其的不同对待。二是评价内容的学业化。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知识,只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学业成绩又窄化为学科分数,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评价。三是评价手段单一化和唯量化。“以考代评”现象很难改变。四是评价主体局限化。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学生没有发言权,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多元主体评价模式;五是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这些问题制约着新课程的实施,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逐步建立起适合我省教育教学实际,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
在这方面,我校在学生评价方面的具体做法是:编制《成长历程》,对学生实施个性化的发展性评价。2005年7月我校编印了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手册——《学习成长历程》。这本《学习成长历程》不仅纵向展示同学们的学习进步情况,也为同学们提供了判断评价自己,激励自己,自加压力的机会。手册中设计了“人生理想”、“高中三年奋斗目标”、“我的学习榜样”、“反思自勉感悟”等栏目,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记下成长历程中的得失与感悟,经常反思自我,长善救失,刻苦修炼,把学习成长历程作为自我教育的教鞭、自我管理的戒尺、自我战胜的号角。一本“手册”使用三年,学校领导、各科任课老师、班主任和家长对学生寄予厚望,该手册还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家校联系的特点,学生在“本月测验与成绩自我分析”一览填上考试成绩并写出存在的问题与自我分析,老师除了对学生的表现施以量化的评价外,还可以作出描述,手册中还设计了“家长对我的评价与期望”、“班主任与家长通信”两栏,加强家长和老师的联系。
我们组织了有关班主任对该手册进行了理性的分析,普遍认为它具有以下的优势:
“记录成长轨迹,留下美好回忆”,富有保存价值。《成长历程》集中记录了学生三年六个学期的学习情况、成长轨迹。翻开首页,校长如诗如画的寄语饱含谆谆教诲、殷切盼望和美好祝愿。各门学科的评价、“人生理想”、“承诺”、“家长对我的评价与期望”,真实而多彩地记录了高中三年自己的成长轨迹,留下美好的回忆。毕业后,若干年后,甚至老了,重新翻开它,母校的记忆相信会如潮水般涌来,美丽而绵远„„
评价内容更全面,体现素质教育。《学习成长历程》不再仅仅把各科成绩放在突出的位置,而是体现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课程设置中的所有科目都对学生进行了评价,无形中告诉学生不能偏科,每门学科都很重要。另外,评价内容不仅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心理品质,还注重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发
展等;不仅评价在校的表现,也关注到家庭、社会服务意识等。
评价项目更细化,体现努力方向。对每一门学科的评价,《学习成长历程》都分成若干板块,每一板块又分出多条,每一条都是具体的要求,不仅对学生有了量化的具体准则,也明确地指明了学生努力的方向,以期达成目标。
主体意识更突出,体现人文关怀。《学习成长历程》建立了“高中三年奋斗目标”,还有“我的承诺”,“老师对我说”、“家长对我的评价与期望”,采用了第一人称——“我”,人文关怀的凸显,让学生有了一种被尊重、被重视的主人翁感觉,也给了学生张扬个性、自主使用《学习成长历程》的机会和权利。《学习成长历程》成了学生自我鞭策、主动积极要求向上的一种动力催生源泉。
从反馈的信息来看,家长普遍感到这本评价手册所罗列的内容非常全面、细致,编排恰当,印刷精美,同时给予了我们工作的极大肯定。如有一位高一年级的学生家长在反馈表写道:“《学习成长历程》能够连续、发展性地评估学生的情况,而不是仅仅以一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学习成长历程》还得到了我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
4、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管理进入教学管理系统 90年代以前,我国中小学不存在课程管理的理念。1992年,国家首次把“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课程管理体制也分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块。2008年我省推行新课程改革,将学校推上了课程管理主体的地位,学校课程和部分地方课程将由学校自主开发、编制,两年来,我省一些中小学在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开发设计方面展开了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极大地激发了学校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对学校课程的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新领域,我们需要加强对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学分记载和学校课程资料的管理。
以我校校本课程建设为例,我校专门成立了校本课程编写委员会,教师在全面理解新课程精神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编写校本课程。2006年我校编写出版了《基础书法教程》、《交际礼仪教程》、《学习方法指导》、《生命安全教程》、《心理健康指导》、《普通话口语》、《神韵漯河》等八种校本教材。这些教材丰富和充实了校本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目前,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一年级开设了“基础书法课”、“交际礼仪课”、“高中生学习方法指导”、“生命安全常识课”,二年级开设了“心理健康指导课”、“普通话口语课”、“神韵漯河”等课程。我们还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比如,家电维修、建筑知识常识、缝纫技术等。这些课程的开设,深受学生好评,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此外是“研究型课程”的开发,学校要通过“研究型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之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研究性课程的内容既包括学科内的专题,也包括跨学科的综合性专题。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大纲增设的一些此类参考性专题。如语文学科的“家乡方言研究”,“我家乡的历
史名人研究”;物理学科的“家用电器的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化学学科的“调查本地区燃料的种类、性能、发热量、价格以及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合理使用的建议”等。有些研究性学习注重教给学生研究方法,如上海市徐汇中学设置了高中三年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高一,初步了解课题研究的方法;高二,能基本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高三,深化课题组的研究,初步掌握课题研究工作的一般方法。
5、课堂教学管理改革方兴未艾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它既是新旧教育观念最厉害的交汇点,又是教学改革最活跃的前沿阵地。两年来,我省高中在推进新课程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与成功经验,都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展开的,如分层教学、小班化教学、跑班制、弹性课时、课堂教学的自学——指导模式、目标教学模式、合作探究模式等等。所有这些改革都表明,我省的高中课堂教学及管理形式正在发生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的弊端(教材本位、偏重知识传授的管理目标,强调规范化、制度化、呆板划一的管理方法,高度集中、一刀切的管理体制)已受到强有力的冲击,课堂管理的创新职能正日益得到重视。我们相信,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各类资源要素的重组和创新,其中包括师生相互关系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课堂时空结构的重新设计等,我省的高中教学一定会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景象。
6、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管理分析的数量化。
【课程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班级管理课程说课程10-01
管理课程08-29
有道课程管理09-12
管理能力提升课程大纲06-09
培训机构课程管理06-13
培训管理课程大纲06-19
管理会计课程总结07-28
管理技能开发课程总结08-01
营销管理课程大纲08-02
工厂生产管理课程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