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教学

2024-08-30

戏曲教学(共12篇)

1.戏曲教学 篇一

《 戏曲大舞台》教学设计

一、课题:七年级(下)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

二、教学对象分析:戏曲对于此阶段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我国传统戏曲还不是很了解,通过此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三、活动目标:

1、课外收集资料,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理解戏曲中的脸谱,行当等含义,并通过学戏,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

3、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感情和关注,为戏曲的明天开一剂药方。

四、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学生学习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文化艺术,还有很多关于戏曲方面的文化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激发学生了解戏曲文化的兴趣,认识戏曲大舞台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爱)。

(二)戏曲知识知多少:检验知识的收集,整理,有学生来主持。

(三)考考你:检验学生对戏曲知识的了解,掌握。

(四)出谋划策:

(五)作业

(六)全班齐唱“唱脸谱”。

六、教学媒体设计 教学困难 媒体设计

对戏曲的系统认识

利用幻灯片展示戏曲知识及配合学生表演的戏曲影视 课堂气氛的活跃

七、课程实施

(一)导入:(激发学生了解戏曲文化的兴趣,认识戏曲大舞台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爱)。

师: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主义,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分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的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贵,昆剧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板书:戏曲大舞台)

(二)戏曲知识知多少:检验知识的收集,整理,有学生来主持。

1、介绍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2、介绍戏曲的行当:生、旦、净、丑。由屏幕展示其画面,学生介绍。

3、主要戏曲剧种简介: 昆剧:介绍其形成及特点。京剧:

A、京剧的形成及特点。B、京剧旦角流派。C、自制脸谱欣赏。

D、模仿秀:“斗智”选段,“红灯记”选段,学生点评。黄梅戏:

A、黄梅戏的特点。

B、模仿秀“女驸马”选段,“天仙配”选段。豫剧:

A、豫剧的特点。B、模仿秀“花木兰”选段。

(三)考考你:检验学生对戏曲知识的了解,掌握。

1、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戏曲剧是什么?(中国戏曲)

2、中国戏曲起源于哪些形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

3、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昆剧)

4、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5、我国戏曲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唱,念,做,打)

6、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京剧)

7、戏曲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术手法(手,眼,身,法,步)

8、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没有实物的表演:虚拟)

9、发展于安徽安庆一带的剧种是(黄梅戏)

10、京剧“四大名旦”是(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

(四)出谋划策:刚才我们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也欣赏了戏曲的名段,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它博大的内涵,悠长的韵味,可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和影碟机的普及,流行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据绝对主流的地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极大冲击,同学们面对此现象,你们开动脑筋,谈一谈,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

(五)作业

1、选择你喜欢的一出戏,就其主要情节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小故事。

2、在你看戏,听戏,学戏的过程中,你一定有些感想或者有趣的经历,把它写下来。

(六)全班齐唱“唱脸谱”。

2.戏曲教学 篇二

关键词:戏曲,花旦,表演教学

一、神态方面的教学

在戏曲表演中讲求形神具备,这不仅要求演员形似,还要要求神似,这个神包括眼神、神态,面部表情等一些细微之处,将这些表现好了才可以让观众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才可以更好地将主人翁的形象刻画出来。比如《乌龙院》中的阎惜娇,在《杀惜》一折中她拿着晁盖写给宋江的书信,要求宋江写休书,在最初宋江不愿写时,她阴阳怪气的说道“不写?”然后转瞬就满面笑容的道“好,不写就不写,宋大爷您这坐着我们告辞了。”这里面最开始阎惜娇的阴阳怪气和转瞬间的笑逐颜开,还有其中包含的威胁和张狂都需要演员用除语言之外的神态将其表现出来。在宋江写休书前,其理直气壮地称要嫁与张文远,并在宋江写下休书索要晁盖的书信阎惜娇可怜兮兮的说“我们个妇道人家还能逃出您的手心吗?”这其中的神态变化也需要演员去细心琢磨。整个剧中阎惜娇的反复无常、寡淡冷清、得意洋洋、言而无信等一些表现在需要语言展现的同时更需要演员去用肢体语言去将其表现出来。

对于这个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是训练学生的神态展现意识,使其明白神态到位与否对整个戏曲演出的重要作用。这里一是可以通过看一些神态不到位的学生表演的曲目和一些神态到位的演员表演的曲目给人的整体舞台效果的对比来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具体的演出实践来让学生明白神态的重要性,使其从思想层面上加深认识。二是教导学生如何去把握好这些神态表演。这里面着重说一下眼神,我们都说眼神是心灵的窗户,眼神的到位与否对于表现剧中人物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演员的喜怒哀乐很多都是通过眼神来向观众传递,所以眼神的角度、运用是非常有技巧性的。这里面老师要向学生进行示范和讲解,一是让学生了解到剧中人物的具体形象和性格特点,二是细化到点的去为学生讲授,像是阎惜娇在威胁宋江时那种得意洋洋的表情,便需要眼神倾斜上扬,眼尾上挑等等。三是让学生通过名家视频观看去体味名家在做这样一些动作时是怎样的状态,去对优秀作品进行细细研磨。最后是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老师对其进行反复的指导、纠正,使其精益求精。

二、注重特近生活

戏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是对生活中人物的一种舞台刻画,虽然为加强舞台效果和影响力,在服饰、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了着重的刻画,但是他并没有脱离生活的实际。并且戏曲表演的方面便是观众,要想打动观众,赢得观众的喜爱,单单是靠绚烂的技能和华丽的语言是不够的,反而会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矫揉造作的感觉。因此在戏曲表演中如何使表演在具有舞台效果的同时更加贴切生活,贴切观众需要是我们所要思考同时也是我们需要教授给学生的。

以《拾玉镯》为例,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花旦曲目,这部戏诙谐幽默,带有着浓浓的喜剧色彩。所以演员在塑造人物时应当尽量将剧中人物所需要的机敏的眼神和灵巧的动作还有婀娜的身姿展现出来,并借助表演将任务细腻的心理刻画出来。在表演剧中人物孙玉娇时要注意表演的分寸,拿捏好火候,避免矫揉造作感觉到的产生。剧中的人物孙玉娇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她活泼可爱、心地善良且情窦初开,演员在表演时要注意将人物的这些性格特征表现出来。在表演中孙玉娇撵鸡、喂鸡、找鸡等场景是舞台所不能给予的,这便需要演员去自己把握。比如说喂鸡时,小鸡一定是跑的各处都是的,那么在表演时手势所指便不能仅仅在一个方位,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还原事实所在。在比如说是在做针线活时,要选花样、穿针引线、打结等等,这些生活化的场景都需要演员去一一表现出来,这边需要演员在表现时注意层次感。

三、戏曲花旦中的指法教学

指法在花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各种不同的花旦行当其指法也有所不同。像是闺门旦《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其自幼长于深闺大院,性格内向安静,因此其指法便是那种柔缓的指法,以表现人物的娇羞柔美。再看另一部戏《拷红》,它里面的主人翁——红娘,作为崔莺莺的丫鬟,因为其角色的地位的原因,并没有崔莺莺的娇羞感,而更多的是一种精明能干和活泼好动,所以在演红娘这一人物时,指法应当更加轻快,以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更好地突出。,所以说在花旦表演教学中,指法教学是其中关键的一点,它是增强舞台表现力的一项重要法宝。

在指法教学中一个是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体味剧中人物的性格,虽然花旦中的人物多用兰花指来展现,但是不同性格特点的人物会的指法也是略有不同的,像是《凤还巢》中主人公程雪娥在得知姐姐要代嫁时满心无奈和无力,这样在表现程雪娥这一人物形象时指法为兰花指手指向上微微弯曲,整体身段应当表现出一种闺门小姐那种愁思哀伤和无奈的感觉。第二是要注重让学生了解花旦的指法,比如说指法的种类、不同指法他们各自的特点,不同人物所需要的指法等。这种认知老师可以结合现代技术在戏曲教学的很多方面让学生领悟到,让学生加强对戏曲这方面的认识可以为后续的一系列实践教学打下很好的基础。当学生对戏曲理论知识有一个很好的掌握后,我们在教导学生一些神态和动作时,学生便可以很快的理解,并将其展现出来。

四、总结

花旦是京剧中一个重要的行当,是塑造剧中主人翁不可缺少的一环,他伴随京剧成长,历经辉煌与黯淡。其中有诸多老艺术家的不断努力和创新,现在老一辈艺术家在逐渐老去。我们现在应当做的便是努力继承他们的传统,并通过努力将之传承下去,使自己的学生可以以更好地方式去将花旦中的人物演绎出来。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表演史论》文化艺术出版社.[M].2002年10月第1版

[2]《京剧丛谈百年录》.河北教育出版社[M].1999年12月第1版

3.《戏曲大舞台》 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教学设计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一、设计理念

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愉悦的合作探究活动中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知识,同时陶冶学生高雅的艺术情操,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能力和探究情神。

二、活動准备

(1)调查学生对中国戏曲的了解程度,把学生分成小组上网查资料,了解掌握有关戏曲知识。(2)推荐网站:中国戏剧网(www.xijucn.com)河南戏曲网(www.hnxq.net)咚咚锵—中国戏曲网(www.dongdongqiang.com)。(3)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了解豫剧、河北邦子、京剧等剧种,也可以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情况进行选择。(4)根据搜集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拟定活动方案,分成四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制定学生个人得分和小组得分统计表。班长担任主持人,统计员2名,准备记分牌、奖品或礼物。根据得分,评比出最佳队员和冠军队,进行表彰奖励。

三、活动目标

(1)课外收集资料,了解中国戏曲传统艺术,提高艺术修养。(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理解戏曲中的脸谱,行当等含义,培养学生对舞台艺术的兴趣。(3)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情感。

四、活动重点

(1)收集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戏曲传统艺术。(2)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五、活动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活动课时

一课时

七、活动过程

(一)邀请音乐教师激情表演、感染学生,进入情境

邀请擅长京剧表演的张入林老师和擅长豫剧表演的潘海燕老师分别为我们大家表演京剧《沙家浜》和豫剧《花木兰》选段。

(二)展播戏曲、简介知识

(1)播放歌曲《唱脸谱》,介绍戏曲的起源:一说起源于傩(nuo),也就是最古老的民间歌舞。二说源于说唱艺术。三说源于滑稽戏。

(2)京剧的起源:京剧于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其前身为徽剧。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民国以后,上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京皮簧为“京戏”。“京戏”一名,实创自上海,而后流传至北京。

(3)戏曲角色:

末:男角。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剧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净:俗称“花脸”“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像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如《窦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

丑:又称“三花脸”或“小花脸”多扮演性格诙谐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杂剧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监斩官——外末。

杂:又称“杂当”。扮演老妇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4)教师小结:中国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多达三百多种,通过活动了解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我们热爱祖国文化艺术的情感,陶冶我们高尚的艺术情操。下面就让我们来考察一下同学们对戏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的情况。

(三)开心辞典——戏曲知识竞赛,检验学生知识积累情况

活动规则:每组基础分100分。必答题每题10分,答对加10分,答错不扣分,时间30秒。抢答题听到“开始”后才可以答题,犯规取消回答本题资格,答对每题加10分,答错每题扣10分,时间30秒。

1.小组必答

a.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剧种是什么?(中国戏曲)

b.中国戏曲起源于哪些形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

……

2.小组抢答

a.看戏曲片段,判断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剧种?(可找京剧、越剧、黄梅戏的片段,请学生判断。如《红灯记》《红楼梦》等。)

b.请列举两个以上戏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

评出优胜者,予以鼓励。

(四)欣赏戏曲、南腔北调

(1)出示学生收集的欣赏曲目的视频:①黄梅戏《天仙配》选段②京剧《玉堂春》选段③豫剧《朝阳沟》选段。(2)学生认真观赏,细心品味感悟:温馨提示:欣赏戏曲角度(唱词、唱腔、剧情、主旨及表演的动作、表情、神态、情感等。)(3)学生各抒己见,评说体会感受。(4)教师小结:大家能够从唱段的唱腔、曲调、内容、风格等方面点评,有些同学的评点很到位,能够准确地把握戏剧的特点,这对于平时不大接触戏曲的同学们来说很不容易,这种学习上的主动性和钻研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刚才大家欣赏了几段优美的戏曲段子,听别人唱得有滋有味的,同学们心里一定痒痒的,想不想也走上台来试一试身手。现在大家都行动起来,学唱戏曲。

(五)跃跃欲试、学唱脸谱

(1)出示《唱脸谱》歌词,播放戏曲视频。(2)学生对照歌词,学唱戏曲,领会技巧。(3)检查学唱效果,学生独唱,全班齐唱。(4)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表演非常精彩,京剧被誉为是“国剧”,京剧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集中表现,而京剧脸谱则成为中国戏曲脸谱艺术的代表。到了20世纪,京剧脸谱在不同流派的名家那里也获得完美发展,结合着表演形成了多种风格流派,更加注重角色性格的体现。

(六)总结评价、布置写作

(1)总结评价:这次“戏曲大舞台”的活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活动中不同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语文能力,对我们中国的戏曲有了更多的了解,我相信,这次活动后,同学们会更加热爱我们灿烂的中华戏曲文化。(2)任选一篇作文:①观看一段精彩片段,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②请以“我爱戏曲”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八、活动评价

①这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人人积极参与。②在活动中增长了收集材料的能力。③掌握相关的戏曲知识,培养了热爱祖国戏曲文化的情感。

九、活动反思

4.戏曲大舞台教学反思 篇四

篇一:戏曲大舞台>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都是反映人类文化的文章,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是戏曲文化。因此,我这堂课的目标定位是:了解中国戏曲相关知识,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本着这一目标,我尽可能的为学生的搭建认识戏曲、学习语文的舞台。

1、我为学生搭建认识戏曲的舞台

尽管我国流传到现在的戏曲种类繁多,而且这些戏曲都是精华,但作为十三四岁的中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喜爱要远远超过戏曲,怎样才能激起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呢?为他们搭建了解戏曲的舞台呢?

根据原有的知识储备(我原来教过音乐,虽不是个戏曲爱好者,但对戏曲有所了解),在备课过程中,我除了梳理自己已有的戏曲知识,还查阅了各种资料,寻找吸引学生的知识点。如果仅仅是向学生讲授这些知识,这堂课肯定会让学生恹恹欲睡。因此,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认识戏曲,比如:戏曲知识知多少、猜赏戏曲、辨别脸谱、演唱戏曲等,整个课堂异彩纷呈,学生们的对戏曲认识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特别是学生自演的《谁说女子不如男》《苏三起解》《夫妻双双把家还》、《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片段,虽然有的同学唱得不够精彩甚至跑调,但也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学生情绪高昂,从而达到了意想的效果。这一点从学生谈“对戏曲有了怎样的认识?”我已经知道学生已经对戏曲产生了兴趣。

2、我为学生搭建个性展示的舞台

这是一堂展示课,展示课必须有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为基础,这就不得不提到课前的准备。我提前两周布置任务,要求:自主阅读教材,同学间分组合作查找资料,了解中国戏曲的一般知识,了解戏曲文化知识和我们家乡的地方戏;模仿学唱一两个自己喜欢的戏曲片段;搜集几段精彩唱段,把自己对唱段的理解与同伴交流。学生在这两周里回家搜集查找资料,来到学校一有时间就交流整理资料,有的同学还跨班级收集资料(农村家庭大部分没有网络,戏曲方面的参考资料又少,因此资料的获得主要靠部分同学收集,大部分同学主要是交流整理),有的同学还把自己学到的戏曲片段教给同组的同学和其他想学的同学,课余时间时常会听到哼唱戏曲声音。这样通过搜集资料,既充分的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课堂展示做好了知识储备。而我设计教案时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把时间还给学生。课堂上我设置了让他们展示信息量丰富及整合处理信息能力的戏曲知识问答、脸谱的含义及举例,让他们展示演唱才能的戏曲表演、让他们展示写作与表达能力的戏曲赏析,让他们展示表达能力的谈“对戏曲的认识”等等,让学生得到自由充分的展示。而教师在课堂上仅仅起到穿针引线、调整课堂的作用。

3、我为学生搭建语文学习的舞台

我这堂课虽是展示课,但是我没有仅仅停留在把搜集来的知识简单回报这一层面上,而是尽可能的贯穿语文学习。因为如果脱离开>语文教学,也就不是一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

《戏曲大舞台》这一综合性学习课很容易上成热热闹闹的表演课、学唱课,戏曲知识课,往往忽视了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我这堂课的目标定位是:了解中国戏曲相关知识;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而且这次活动我重视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比如:对脸谱的识别不只是停留在脸谱辨别和代表的含义上,而是联系“平时描>写人物时要注意观察,刻画出特点”这一写作方法。又如:戏曲欣赏不只停留在让学生“悦耳”这一层面上,而是在欣赏的基础上让学生当堂对所听和所了解的戏曲的进行赏析,既培养了写作能力又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这节课不仅形式灵活,而且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语文学习这一舞台。

当然优点和不足往往是并存的。戏曲知识博大精深,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很难把戏曲重点知识全部挖出来(尤其是国粹京剧),这不仅是老师的遗憾,更是学生的损失。再者我班人数多,一节课很难让所有的学生有展示的机会,特别演唱和赏析往往只停留在少数几个人身上。

篇二:戏曲大舞台教学反思

备课之前,我认真研读了关于“构建主题课堂,实施大量阅读”的研究方案。其中提到:随着我省新课程计划的规范落实,语文中高年级课时大大缩减,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在现行教材内容不发生调整的情况下,每篇课文的学习习近平均不足一课时。

课标要求,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如果只是要求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恐怕鞭长莫及,落实起来也具有一定的难度。传统课堂上一节一课或多节一课,又完成不了阅读任务。因此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减时求效,去粗求精,追求学习的主题性、整合性、综合性”势在必行。

基于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确定了以“>戏剧大舞台”为本节课的主题,以藏戏为载体,并与京剧、黄梅戏、吕剧等地方戏进行有效组合与整合,努力探索尝试一条全新的“主题课堂”的语文教学之路。

《藏戏》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文章,本组文章主要介绍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藏戏,是祖国百花艺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

因为这篇文章极具民族特色,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因此在课前预习时,我给学生设计了一张“自主学习读书卡”,围绕《藏戏》一课进行自主学习:课前搜集藏戏的有关知识;了解藏戏的形成与特色;搜集你知道的其他地方戏的有关资料。

课堂上,我首先“播放戏曲,激趣导入”,让学生欣赏喜闻乐见的豫剧《花木兰》选段,从中感受戏曲的魅力,激发喜爱戏曲的情感,同时也为本节课的学习营造浓郁的戏曲氛围。

接着在下一环节中,我充分挖掘连接语的作用。在略读课文中,连接语所起的作用就如同精读课文中的课后题,它是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领路人,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但这些要求和方法又往往不是特别清楚明显的摆在学生面前,所以在学生从连接语中提取出信息之后,我又引导他们从找到的信息中梳理加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实效;又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大气、简约,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

接下来学生便带着浓浓的兴趣走进了文本,朗读课文,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主研读“藏戏形成”部分,通过朗读——复述——评价——感悟等方式,学生感受到藏戏形成的传奇色彩以及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同时也重点训练了学生对信息的提取、概括能力和复述的能力。

在自主研读“藏戏特色”部分,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落,并在小组内交流,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针对此环节谈得感受非常深刻,并对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全班交流,尤其是藏戏的面具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再次朗读感悟藏戏的面具特色之后,教师相机引入京剧脸谱的有关知识,为了使学生对国粹——京剧有初步的了解,又让学生欣赏《说唱脸谱》中的京剧选段,根据脸谱知识提示,感受京剧的脸谱同藏戏的面具一样也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此环节的学习,同学们一下子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尤其是当《说唱脸谱》的音乐一响起,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跟随音乐唱了起来。

当播放戏曲黄梅戏《天仙配》时,同学们的演唱声再次响彻课堂,伴随着悠扬的黄梅戏曲调,同学们进入了《配套练习册》第15课《黄梅戏》这篇文章的自主阅读。

在阅读《黄梅戏》时,充分体现了默读的优势。我想默读是一种非常有成效的读书方式,对语言文字的感悟,需要在默读静思中完成,学生只有静下心来,默读文本,沉浸其中,才能真正独立的体会情感,理解文本。同时还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标注自己的阅读>收获。

在本节课即将接近尾声时,又增设了一个“小戏迷,展才艺”的环节,再掀学习的新高潮。看到同学们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登台表演,当时,我觉得自己突然间真正体会到了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让学生们感兴趣、真正动起来的环节是多么的重要,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兴趣,他才愿意主动动脑去学习,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乐此不疲。

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把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更多的自主权留给学生自己。教师没有过多的干预,只是一个欣赏者,评价者,鼓励者。

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在感受藏戏的特色时,如果能让学生观看一段藏戏演出时的录相,我想比只阅读文字资料会更直观一些,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反思,努力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研讨,我受益匪浅,让我知道了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需,不断的探索语文教学新规律,深入理解高效课堂,改进教学,加大语文课堂容量,以大量阅读代替空洞的说教,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性、研究性、综合性学习。

新课改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树立新的语文教育观,建立单元主题教学意识,具有重组文本的气魄,具有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精神,努力探索构建主题课堂的教学基本模式。

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的“主题课堂”语文教学之路会走得更长更远。我也相信在我们老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随着“构建主题课堂,实施大量阅读”的开展与不断深入,一定会燃起学生读书的热情,整个课堂会充满了浓郁的油墨书香,书香也将为孩子的一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篇三:戏曲大舞台教学反思

北大钱理群教授曾说过:“语文课应该是一种精神的漫游,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我正是带着这样一种态度,尽量将综合性学习课组织得异彩纷呈,成为学生最喜爱的一个内容。

听几出悲欢戏,过一回梨园瘾,中国戏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课程目标》的总标明确提出要“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堂活动课,基本达到了这一预期目标。学生不仅了解到了戏曲知识,陶冶了情操,更激发了热爱祖国戏曲艺术的情感,甚至还会影响到孩子们一生的戏曲情结。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了语文综合能力,培养了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本课的设计,在课前准备、课上活动及课后延伸中都充分运用了专题网页。发现学生都很受用这一方式,可以自主地确定学习过程,选择学习内容。另外,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结果能以网页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这一新锐的形式,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强大的推动力,促使其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当今,数码技术已不再新鲜,但运用到课堂中来却不常见,本节课,我也做了这样一个大胆尝试,帮助学生用DV记录下他们到剧院参观采访的精彩过程,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开拓了学生视野,更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及口语表达能力。在采访准备阶段,整个小组的同学查找长春戏曲文化发展史,了解京剧、吉剧、二人转的艺术形态、现状及发展前景,准备现场解说稿,采访稿,消化记忆各种相关知识,以提高现场应变力,那精益求精、字斟句酌的态度和架式,活脱脱是专业的电台外景小主持,着实让我感动。虽然,很多地方还稍显稚嫩,但我相信,这是绝对是一个梦想的开始。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整理汇报材料,其中体现出的命题、总结、探索能力,让我暗暗震惊,你给学生多广的空间,他们就有多广的思维,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我想,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仅要有一颗诲人不倦的心,还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有要敢于放手的魄力,使信息技术从辅助“教”向辅助“学”渗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革命”,帮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本节活动课,除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外,还保持了语文课的特点,融入说、学、唱、写,这都是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此外,任何一堂课都不是孤立的,活动的最后,我发现孩子们意犹未尽,有鱼梗在喉,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于是,不失时机地步置写作训题目。在第二天的作文点评课上,真的又有许多惊喜突显出来。一些精彩篇目已链到网页上,这对他们来说,又是一个莫大的鼓舞。

5.六年级《戏曲人物》教学反思 篇五

《画戏曲人物》这一课是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以我国传统的戏剧表演为题材内容设计的课,通过欣赏、画脸谱、画戏剧人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各种戏曲有所了解,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使之对传统艺术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情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欣赏、认识,引导学生来认识、表现脸谱形象和人物动态,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观察、记忆和想象力,培养表现不同事物的造型能力。

本课教学通过画戏剧脸谱和画戏剧人物两个活动,使学生认识、了解和掌握戏剧脸谱和戏剧人物的基本表现方法及步骤,画出自己了解、熟悉的戏剧脸谱和戏剧人物。在题材内容上主要体现了我国传戏曲人物的化妆、服饰和动态形象,原教材对表现方法并没有限定,可以是线条刻画、色彩涂画、也可以是水墨表现,而我在教学中选用了国画这一形式,一是觉得国画和戏曲都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用水墨更能表现出戏曲的形式美;二:在高年级的美术教学中,学生的绘画表现已经逐步脱离低年级的意象期,他们更希望像成人一样作画,所以教学中应多注重技法和知识性,融欣赏与技能训练为一体。那么这节课,可以说是在第一课时“欣赏、了解戏曲知识,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是:欣赏了解——分析回顾——尝试应用——示范概括——创作表现——评价鼓励。

首先通过一戏曲人物的欣赏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戏曲的一些形式美,结合学生平常对戏曲的了解,让学生讨论,分析出戏曲人物的独特美,包括化妆、服饰、道具、动作造型等,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创作欲望。

接着,在分析回顾的环节中,以一组画家的戏曲人物作品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用笔用墨技法,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国画技法,比如说运笔、浓淡等,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国画基本技法在具体绘画创作中的运用。

在对绘画步骤的示范中,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不仅掌握水墨人物画的一般方法、步骤,还注意到表现画戏曲人物时所运用到的绘画技巧,比如夸张、装饰手法的应用,线条的流畅、变化,上色时的干、湿控制等。最后在通过一组画家和学生的作品,让学生领会到“画有法,而无定法”,从而让学生在自己的绘画创作中大胆创新,画出富有个性和感染力的作品。

总的来说,这一课的教学流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经探究理解之后进入想象和创作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和创作过程。学生琳琅满目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充满想象力的创造!

6.小学音乐课堂戏曲教学策略 篇六

一、小学音乐课堂的戏曲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小学生的音乐课本中已经将戏曲纳入音乐教科书,戏曲艺术也成为音乐教学中的一部分内容。但是学生却对戏曲提不起兴趣,很多学生感觉戏曲就是音长调高,就连戏词都听不懂,表达的情感也是稀里糊涂。如果在教师本身对戏曲也不甚了解的前提下,其教学质量就可想而知。很多音乐教师对于戏曲的教学方式十分陈旧,导致整个课堂没有一丝生机,戏曲音乐课要想顺利开展难于登天[1]。戏曲艺术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音乐教师更应该对戏曲提高重视程度,从自身做起,对戏曲进行深入了解,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对戏曲产生热爱,具备欣赏戏曲的能力,逐渐投入到戏曲学习中。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戏曲教学的策略

(一)教师将自身的戏曲修养全面提高

教师要抓住音乐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度的剖析和细致的研究。音乐教师对学生进行戏曲教学时,应该对自身的戏曲知识先进行补充,对自己所掌握的一些陈旧的戏曲知识要不断进行更新,对各个地区的戏曲要深入进行了解,并且能够进行示范演唱,相应的还要能够进行表演。对于戏曲一路以来的发展状况全面进行掌握,并对其理论知识深入展开学习,让自身的专业素养能够全面提升。

(二)教学方法要体现出高效

运用音语合璧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故事被大众当作最为广泛的诉说方式,音乐教学中,应该也运用故事这个载体让其发挥一定的推动作用,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让戏曲能够得到有效发展。教学模式:1.初始阶段,激发小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在初始阶段,教师可通过有效方法来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如教师可在课前穿戴好戏曲服饰,先让学生猜自己要做什么,之后给学生唱一段戏曲,借此导入课程,并吸引学生注意力。2.基本环节,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唱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向小学生进行提问,首先,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大家听的这些戏曲是我国的戏曲中那一类戏曲,这种戏曲盛行于那些区域?等学生全部回答之后,教师可以逐一进行解答,对学生回答错误的地方进行讲解[2]。为了激发小学生对于戏曲的兴趣,可以根据戏曲内容播放与戏曲相关的电影或者动画片,这样能够有效地将小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后期在学习戏曲的过程中就会比较容易。

(三)采用讲故事形式来进行戏曲教学

对小学生进行戏曲教学时,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来教学。例如: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的音乐教材中有一首戏剧《谁说女子不如男》,教师可以在学习该戏曲之前,先向学生讲述一下戏曲有关的.故事。该戏曲讲述的就是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教师可以借助《木兰辞》这篇文言文为学生进行解读,告诉学生花木兰是个巾帼英雄,在父亲年迈无力上沙场时,花木兰决然的以女儿身女扮男装上沙场替父从军。教师将这个故事讲述完之后,就直接引入当前的戏曲学习中,教师要告诉学生《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背景,这是花木兰在从军路上遇到一位同样步入沙场的男同伴,这位男同伴就抱怨世道对男女不公平,说为什么男的要上战场杀敌,女的就可以在家闲着。木兰在听到这番说辞的时候非常生气,就对这位姓刘的同伴进行了反驳,木兰的反驳让这位姓刘的同伴无地自容,对自己的认识进行了改变,和木兰一同步入沙场。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对这段戏词进行分析,“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从这一句戏词中就可以看出不凡的英雄气概,虽为女儿身,却有男儿志。通过对整个故事的深度剖析,学生将会对故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会感觉到戏曲的奇妙,对戏曲学习会产生浓烈的兴趣,这样将会给整个戏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让时尚引领戏曲同步

戏曲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距离的时间相对也比较久远,多数戏词小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场景方面也十分单调。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和戏曲有关系的歌曲,让学生对这些歌曲进行分析,例如:可以选择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很多学生有追星倾向,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对学生说:“大家喜不喜欢周杰伦?”肯定会有很多学生喜欢,之后教师再告诉学生这首歌里边融入了戏曲元素。并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自己能够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戏曲元素的歌曲,这样戏曲会不知不觉进入学生的心门。

三、结语

7.元明清戏曲教学初探 篇七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元明清时期文学的最大特色是戏曲与小说的发展与繁荣。在明清传奇里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中国戏曲所创造的如诗词一般的意境之美。因此,把元明清戏曲纳入到古典诗词的范畴,是元明清戏曲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又不能仅仅把它当作古典诗词,还应该把它还原到一定的戏曲情境中,把它作为一种流动的诗来看待。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现元明清戏曲之美,并把它传达给学生,从而感染和影响学生。因此在元明清戏曲教学中,首先应该体现“同而不同”的教学理念。

一、“同而不同”的教学理念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课堂上,一直存在重诗词文轻小说戏曲的现象,而小说和戏曲相比,则是重小说而轻戏曲,许多戏曲经典作品往往被忽略或被一带而过。即使在讲解戏曲作品中的某些经典片段时,在授课方式上与讲授诗词也并无多大的区别。戏曲与诗歌、散文、小说同为文学殿堂中的重要一员,若不能把戏曲和其他文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能对戏曲作正确和完整的解读,学生就不能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全貌,更不能领略中国古典戏曲之美。这完全违背了古代文学课程设置的宗旨。因此在“同”的一面,一是要重视戏曲,和诗词文教学一样,给戏曲教学充足的课时保障;二是要把戏曲当作一种诗体,充分挖掘其诗性内涵和诗性审美情境。在“不同”的一面,就是要还原戏曲作为综合艺术的本来面目。就语言而言,戏曲曲词是戏剧语言而非单纯的书面语,戏剧语言具有丰富的动作性、强烈的个性,饱孕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因此仅仅把元明清戏曲的曲词当作文学来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与诗歌中的语言主要表达的是诗人的主体情感不同,戏曲中的语言体现的是剧中人物的情感,所以“戏曲家在进行创作时要设身处地地为剧中人物考虑,不能离开戏剧情境无限度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因此戏曲中的意象的选择、意境的创造是要受戏剧的整体情境限制的”。[1]同样,我们也不能离开具体的戏剧情境来理解戏曲中的曲词,就此而言,还要把元明清文学中的戏曲文学还原成戏曲,才能最大可能地接近元明清戏曲的真实状貌,也才有可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元明清戏曲作品,从而喜欢上元明清戏曲。王国维曾说:“戏曲者,以歌舞演故事也。”“中国古典戏曲的歌舞化表演与中国戏曲的诗化内容是相宜的,是戏曲诗化的要求和体现。因为作为‘剧诗’的戏曲,表达的是一种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丰富的内容,要表现这种内容,只能采用一种更集中、更强调表现力的表演形式。歌舞表演的诗意内涵是适宜于诗化内容的展露和表现的。”[2]所以我们还要重视元明清戏曲的音乐属性和舞台属性。简单地说,在元明清戏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发现和发掘其文学之美,还要呈现其音乐之美和表演程式之美。

在当前的元明清戏曲教学中,仍然限于故事梗概的概括和重点段落及词语的赏析,依然是把元明清戏曲当作纯文学而非戏曲文学。这就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在讲解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时,杜丽娘游园时所唱的 [ 步步娇 ]、[ 醉扶归 ]、[ 皂罗袍 ] 诸曲,通常会被拿来讲解赏析,[ 步步娇 ]、[ 醉扶归 ] 诸曲写了杜丽娘对春光的向往、矜持和自我欣赏,既有对春光的描绘,也有青春少女顾影自怜、对镜严妆的描写。《牡丹亭》的语言虽则向来为人所称道,但也有让人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如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中就说:“《惊梦》首句云:‘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以游丝一缕,逗起情丝,发端一语,即费如许深心,可谓惨淡经营矣。然听歌《牡丹亭》者,百人之中有一二人解出此意否?”[3]很多学者也对“袅晴丝”句写专文进行阐释,足显其典雅艰深。然而这样的曲词通过演员的绘声绘色的表演,我们似乎和杜丽娘一块看到了阳光穿过树枝和花梢,斑驳地洒满了一院的情景。曲词里面有丰富的戏剧动作,舞台上的杜丽娘神情顾盼、舞蹈蹁跹,繁复的身段和细腻的唱腔与曲词完美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春光之美、美人之美、美人情怀之美,文学与音乐、舞蹈达到了高度的统一。音乐的美和舞蹈的美更衬托了文学上的美。可见在课堂上,结合所学作品观看和欣赏一些经典的戏曲表演片段,有助于学生理解原文,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

而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昆曲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明清时期的文人士大夫是昆曲最主要的受众和创作者,并且以自己的文化品格对昆曲的审美基调和艺术走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昆曲最具古典文学的气质,它以中国古典文学深厚的积淀为基础,在音乐上吸收了北曲和南戏的精华,风格合苍凉遒劲与清婉柔媚于一体。于丹在其《游园惊梦:昆曲审美之旅》中把昆曲的美概括为:深情之美、梦幻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4],以类型的方式展现了昆曲之美,凸显了昆曲的形貌和神韵。大学生作为年青一代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对传统戏曲的领悟和感受能力显然要强一些,更容易接受昆曲这种众美皆备的戏曲形式。明清传奇大多以昆腔进行演唱,元杂剧里面很多作品也被改为昆曲传奇登上戏曲舞台。所以,元明清文学与中国传统戏曲特别是昆曲关系最为密切,把元明清戏曲教学与昆曲表演结合起来,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全面理解元明清戏曲的重要途径。

二、把课堂教学延伸至校园

明清戏曲的教学不应仅仅限于课堂之上,应延伸至校园,亦应该结合时代特点,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方针,与社会上的各种资源相结合。自2001年昆曲被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逐渐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但因为昆曲本身属于高雅艺术,受教育程度和认知水平的影响,昆曲还不能被人们普遍接受。对此,政府和社会团体把推广和继承昆曲的目光投向大学校园,看重的就是大学生是知识青年群体。当前在把昆曲推向大学生群体的工作上相关部门已经做了一些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距离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新一代昆曲观众还有些遥远。戏曲艺术进校园,在重点城市的重点高校是时而有之的,而在一般普通高校,则几年才得一见。传统戏曲进校园,戏曲艺术在高校的传播和接受还得另辟蹊径。

这条蹊径就是戏曲与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结缘。高雅艺术进校园之所以动静很大,却收效甚微,原因在于它面向的是整个大学生群体,而大学专业差别很大,不排除有非文科专业的学生热衷于昆曲的,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在高校的学生昆曲团体中以文科特别是中文专业的学生居多。中文专业的学生古典文学的底子扎实,对以古典诗词为基础的昆曲曲词较易理解和接受,且对昆曲剧目和唱词较为熟悉。显然在相同频率观看昆曲演出的情况之下,昆曲在文科大学生中更易于推广和传播。

所以高校中的文科院校,特别是有中文专业的院系,要充分重视戏曲的熏染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提高方面的作用,要认识到“戏剧教育对于人们综合素质、自我表达能力、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对于培养人的个性和感受美的能力方面,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途径”。[5]为此,学校和相关院系应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加大资金投入,主动争取高雅艺术走进自己的校园,走进大学生的课堂,营造良好的昆曲文化氛围。还应该根据课程的需要,积极地与学院之外的艺术团体或个人联系,并形成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邀请他们定期为中文专业特别是古代文学课程的老师和学生演出或者开设讲座,演出元明清戏曲中的经典折子戏,甚至全本戏。召集喜欢昆曲的学生成立昆曲小组或者昆曲社团,请昆曲演员或专家学者来指导,传授昆曲表演技艺,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组织排演元明清戏曲中的一些在课堂上必讲的剧目。在这一系列集中的昆曲观、听、演活动之下,使整个元明清戏曲教学丰富立体,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把课堂教学扩展至校外

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剧场、走进昆曲专业或者业余社团。剧场有先进的演剧设施,良好的观剧氛围,观众容易被演员带入戏剧情境里面,通过看别人的故事,引发自己对现状的思考,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变得成熟,思维方式获得改变和提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无论是专业演员还是票友,要想把一出戏展现于舞台之上,都要经历成千上百次的苦苦锤炼。走进演员的生活和演习场景,能让学生明白没有任何事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从而完善人格,坚定意志,成为一个坚强的、能承受挫折的人。

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方法,已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激发他们的内在热情,所以我们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元明清戏曲作为中国古典文学重要的一部分,在课堂上自然应该充分展示其“文学性”的一面,而作为一种舞台艺术,亦不能忽视其“戏曲性”的一面,因此非常有必要把昆曲知识和昆曲表演带入课堂,使学生对元明清戏曲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同时感受它的文学魅力与戏剧魅力,并获得双重的审美感受。而且元明清戏曲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小小的教室里,学生在校园内外观演昆曲的审美体验与人生体验,会成为他们生命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摘要: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应该给予元明清戏曲足够的重视,把它纳入到传统的诗词教学体系中,同时更应该看到元明清戏曲作为舞台艺术的一面,把与元明清戏曲关系最为密切的昆曲表演与教学相结合,从而展现元明清戏曲的文学之美、唱腔之美、表演艺术之美,让学生在这美的教育与熏陶之下,在情感上受到启迪、精神上获得滋养、人格上得到升华。

8.试论戏曲把子功教学的若干体会 篇八

戏曲把子功武戏表演运用就中国的戏曲表演来说,它所涵盖的综合性较多,而在表达形式上以及故事情节和内容上,主要以唱、念、打、做这些形式来表现。因此,这就要求戏曲演员必须掌握着四种最基本的内容,而把子功又是基础中的基础。不用说,就能知道把子功对于整个戏曲的重要性。就把子功的动作上,最常见的动作有剑刺、刀砍、棍扫等一个人做的动作,这些在戏曲表演上是常见的。归根到底,把子功是脱离不了武术的本质,它的很多技巧和动作,在把子功上都有很清晰的表现,可是,戏曲中的把子功又是有它的独特招式,很根据不同的戏曲做出一定的改变,让把子式更加灵活。

一、戏剧把子功表演与作用

舞台上的戏曲常见的就有拼杀内容,通过跟敌人搏斗,让戏曲的表演更加丰富,而这里面就有把子功的处处表现。由于部分的戏剧剧本根本没有给演员唱演的情节,这种情况属于另一种表现内容,被称为折子戏,就仅仅通过演员肢体的冲突,再加上表情的到位,呈现给观众一种猛烈的画面,而且还会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人物的特性,不言语,就靠动作,反而会有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种戏剧表现情节已经流传了很久,渐渐地被人们所认可。在戏曲界被人广为熟悉的杨小楼,它的国剧宗师不是虚来的,他就是凭借过硬的把子功,再加上到位的嗓子,在他的表演中,将这两种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视觉听觉上得一种享受,这就从侧面了解到,把子戏功的重要,不只是字面上所能表达的。

二、戏曲表演中把子功的灵活运用

1.注重手眼协调

在戏曲界内,要是看一个戏曲演员的表演水平是高是低,就可以去看这个戏曲演员把子功的扎实与否,如果把子功的基础掌握的扎实,那么,在戏曲武戏的表演上就可以从他的手眼以及身体的协调上,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倘若表演的连贯自如,毫无疑问,该演员掌握的确实很扎实,有很高的水平。在整个戏曲界,把子功都是必须掌握的,在把子功掌握一般的情况下,武戏演员所塑造的形象就会很单一,机械,给戏曲的欣赏性打了个很大的折扣。这就要求平常的训练中,必须对眼、手、以及身体的协调有个大的联系。这也就需要注重步伐的迈出,一步一步地衔接,自然流畅。

2.注重身体的灵活性、敏捷性以及动作的控制

在所有的戏曲中,演员要想将整个戏曲表演的活灵活现,就必须在自己身体上大下功夫,不仅要结合剧本,做出与剧本相适应的动作,还要在身体的协调性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控制好身体的敏捷度,以及力度的大小。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全身部位的协调,手与手,眼与手,等等,丝毫不允许僵硬的动作出现,否则变影响戏曲的观赏性,肢体动作必须做到流畅。

3.加强准确性及力度的控制

把子的准确度对动作的标准至关重要,在戏曲的演出中,可以不夸张的讲,一个把子动作的失误就会导致整场戏的失败,而且掌控好把子的精准,也会在平常的训练上有很大作用,首先不至于造成误伤,随着把子步伐的加快,演员也会跟着提升自己的集中度,在整场表演中,会有一种飘散自若的感觉,给表演的欣赏性增加了一个度。这就需要演员在平时的训练当中,根据神经的反应灵敏,来调控相应部位肌肉的张驰程度,能将这些基本工作做好,就需要很长时间的练习。

三、如何巧妙地将把子功用到武戏中

1.加强基础训练,掌握表演技巧

大家舞台上的表演可谓是缤纷琳琅,每个动作都显示出其最花哨的表演,同时这些动作又是表演的精准到位,给人华而不花哨,中看又中用的效果,而这些最基本的表演丝毫离不开最基础的动作——把子功。打把子是很有节奏步骤的程序,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让每个动作都是准而精,而且相当有节奏的感觉,这才给戏曲的表演做下铺垫。“狠”是表演者的情绪要炽烈,在表演过程中如临实战,向观众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战斗氛围;“准”是指脚下部位和手的准确性以及对动作判断的准确性,如戏曲中的倒右把、倒正步、刨把、打点、砍封点、踏右步等,从动作要领到基本套数,从表演规范到表演技巧,从正反把的多端变化到步法的频繁进退,以及一些规范化要点、配合身段功和腿功的把子都应清楚明了,在表演时才能做到熟练运用。

2.将把子功与武术技巧结合应用

武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把子功的始祖,这是由于戏曲中的武戏就是根据武打动作而来的,而把子功又是武戏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尽管是由武打动作演变而来,但在演变的同时又做出了些改变,不同于最初的动作。毕竟把子功是为戏曲所打的基础,因此在观赏性上,再加上服饰的约束,很多武打动作做出了相应的简化,给戏曲的欣赏性增加很大的比分。不仅在最基础的动作上,也包括武器上的改变,刀枪剑戟,特别是大刀的改变,完全颠覆了以往大刀的路数用法,采用与之相反的道路,就拿关羽的大刀来说,批刺砍炸捅,这一系列的连贯动作,被全面的搬到戏曲舞台上,提升了观赏效果。

3.加深对戏曲情节及戏曲人物的了解

对于每个人物形象,都要求务必接近真实,力求还原度,戏曲也不例外。而把子功的掌握程度,就会对刻画整个人物形象有了鲜明的画笔,在舞台上的动作,表情,都是还原真实人物的手段,不仅如此,把子功在打斗的时候,会把战斗状态也给描绘的如实,还能将战斗的气氛渲染的很逼真,也给可欣赏性大大加分。

由于把子功在每部戏曲的地位是唯一独特的,会根据每部戏的特点,打造出属于这部戏应有的独特味道,这也是在所有的基本功训练中,把子功根本无法独立出来,这也成为了把子功的优势。把子功还会在特定的环境下,弥补一些人物环境对话不足的特点,在使用兵刃打斗的情况下,可以用充分的将角色的情感给表达出来,尽管一些戏曲作品在故事情节在设定上有差距,打把子就作为辅助情节,来做平衡差距,同时也给舞台增添了独有的气质,完全一举两得。

有的戏剧,有很多的相似情节,比如金兀术跟高宠的拼杀,以及杨七郎和韩昌的厮杀,这两个剧情极其相似,可是当细细欣赏的时候,就会发现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两场戏的斗杀上,尽管两场戏都是使用枪来对拼,可在出招与一些基本动作上是完全不同的。前戏是为了突出稳健,而后戏就需要在节奏上加快出招的速度。这样来说,打把子的不同是依据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个性,来打出一套属于这个情节的把子,为戏剧增添不一样的氛围。

然而,现在戏曲界的发展却没有跟得上以前的步伐,某些演员仅仅训练特定一项的技能,根本没有重视把子功的练习,这就导致他们的戏曲表演缺乏灵活性。所以,现在的戏曲演员,必须有沉下去的心态,以老艺术家的学习精神为指导,在加强某一项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不忘把子功的练习,只有做到这样,才会让戏曲趋于完美。

参考文献:

\[1\]郭墨浪.浅谈戏曲艺术把子功\[J\].大众文艺,2016,(01).

\[2\]张霞.浅谈中专戏曲专业把子课教学\[J\].读与写,2016,(05).

\[3\]张连英.把子功教学的改进尝试\[J\].大舞台,2016,(05).

9.语文《戏曲大舞台》教学设计 篇九

1、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文中的.成语

3、理解开卷有益的主旨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2、学生介绍作家作品,用课件进行资料补充

3、学生朗读

4、学生自译课文(一人译一句)

5、观看课本剧

6、由赏析课本剧引出朗读赏析,老师进行朗读指导

7、老师带读学生跟读学生自读

8、探究质疑

9、看图背课文

10、延伸拓展题

《戏曲大舞台》一课时教案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戏曲

3、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综合语文能力

二、活动过程:

1、学生主持人通过简介中国戏曲种类导入

2、梨园春秋(各学生小组派代表上讲台用课件展示所收集的戏曲资料,一边解说。

3、友情擂台

4、啼声初试组织学生唱几个简单的戏曲片段

10.戏曲教学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京剧文化艺术中的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和表演动作,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并培养他们对京剧的兴趣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观察、聆听、思考、分析、对比、归纳、实践等一系列活动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京剧的体验和理解,扩展了与音乐的相关文化知识,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京剧是我国的国粹,通过本课知识的教授,激发学生学习京剧的欲望,唤起学生了解、熟悉、热爱中国京剧及热爱祖国的高尚热情。【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京剧艺术产生兴趣,并知道京剧的四大行当及表演要素。【教学难点】

如何让初中的学生真正的融入到京剧艺术中去,并能大胆的进行模仿表演。

一、导入: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你们知道享誉全球的中华四大国粹是什么?(课件展示:中国国画,中国功夫,中国书法,中国戏曲)

你知道哪些常见的戏种?老师给大家听几个片段,你能说出曲种吗?1、2、3、4、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 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京剧《苏三起解》

除了这些常见的剧种以外,还有评剧、扬剧、昆曲、粤剧、……很多大大小小的地方戏就有360多种,在众多剧种当中,京剧可称得上老大哥,它历史

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之国粹,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必要去了解我国的京剧艺术。今天,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打开这丰富多彩的戏曲百科之京剧篇。

展示课题《戏曲百科——京剧篇》

二、新授:

1、京剧的起源

同学们知道京剧形成哪个地方?谁来向我们介绍一下京剧的起源? 1790年,为给乾隆皇帝祝寿,一位官员邀请了安徽地区四大微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进京演出,获得空前成功。后来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

2、京剧的行当

要听懂一场京戏那首先要了解京剧的行当,它可以辨别戏曲中的人物性格、年龄、身份,同学们知道京剧有哪些行当?

中国戏曲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有不少剧种把“末”归入“生”行,所以,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基本类型。

生: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四大行当中居首位的“生”行,生可以分为“老生、小生、武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同桌相互讨论,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可以从性别、年龄、服装上去观察。

共同点:扮演男性角色,略施彩墨。

老生:皆为中老年人;挂须;真声演唱;大多属正派理性善良人物 小生:年轻;化妆服装较艳丽;演唱以假声为主;个性上有忠良、淳厚之士也有奸诈刻薄之辈

武生:有武功的豪杰或武将皆为武生,都以武打为主。

娃娃生:娃娃生是专门扮演儿童一类的角色,用本嗓唱念的。旦:

在四大行当中有一个行当最出名,哪个行当?

旦可以分为正旦、老旦、花旦、花衫、武旦、彩旦,他们在性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扮演的什么角色?

旦共同点:扮演女性角色,略施彩墨

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朴素、端庄、娴静)。

花旦:活泼泼辣的青年妇女(俏皮、艳丽)。

花衫:把青衣沉静端庄的风格,花旦活泼伶俐的表演,以至于武旦的武打工架等等,各种不同的表演艺术,都捏在一块熔为一炉,创作出一种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行。我国著名四大名旦新编演出剧目,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属于花衫的范畴。

武旦:以武打为主(很强的本领,高超的武艺)。老旦:扮演老年妇女。

彩旦:彩旦俗称丑婆子,是以滑稽和诙谐的表演为主的喜剧性的角色 净:

净,是有鲜明的特征的一个行当,什么特征?花脸.面部勾画各种脸谱,在四大行当中,只有净、丑要勾画脸谱,净行勾画的整脸,丑行勾画局部。

净:扮演男性角色

正净:以唱为主,大多是朝廷重臣。

副净:以做工为主,重身段动作,多份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

武净:重把子工架和跌打摔打。丑

丑角的出场一般会引得哄堂大笑,属于喜剧角色,又称小花脸,他只在鼻梁和

眼窝间勾画一小块白粉。丑分为文丑和武丑,文丑的念白多,武丑机警幽默,武艺高超,俗话说:无丑不成戏,丑行以他独特的表演魅力征服观众。

丑:男、女角色皆有 文丑:念白多

武丑:机警幽默,武艺高超 生.旦.净.丑这就是京剧的四大行当。

3、猜一猜:观看京剧表演,分辨各自属于什么行当。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够初步的把握京剧人物角色的外貌特点,如果把这些角色搬到舞台上,你们还能迅速的分辨出来吗?

欣赏京剧视频(旦、净)

《红娘》——花旦 《铡美案》——正净

三、京剧的四大表演艺术特征

介绍京剧的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

1、唱

京剧把“唱”、“念”、“做”、“打”都综合在一起。在不同的剧目和场次中,“唱”、“念”、“做”、“打”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来说,京剧还是以“唱”为主,京剧界传统说法是“唱”居首位;在观众的语言中,把“演戏”说成是“唱戏”,这也可以说明,歌唱在戏曲中的重要地位。唱功必须有基本的技术功力,不仅要扩大音域音量,锻炼歌喉的耐力,还要学会归韵、运腔等技巧,因而唱功是品评一个演员技艺高下的重要因素。目前京剧已形成不同的唱腔流派,使得京剧的流派纷呈,它的唱以其绚烂多彩而独具魅力。

欣赏《贵妃醉酒》中《海岛冰轮初转腾》选段。

2、念:

京剧把“唱”作为重要表现手段,但它不是单独运用,而是经常与“念”配合,互为补充。

京剧的念白,是带有音乐性的说话,也叫「道白」。主要是两种:一种是「韵白」,用「湖广音」、「中州韵」说文绉绉的话,小生、老生、老旦、青衣、花脸都说韵白,表现庄重的神情;另一种叫「京白」,用多「儿音」的北京言来说,主要由花旦、彩旦、小丑、太监等使用,语调活泼流利,多表现幽默诙谐的内容和情感。京白贴近生活用语,使人感到亲切易懂,在剧中还可以起到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说京白并不表示剧中角色是北京人。还有一种叫方言白,京剧中也有少量使用其他方言的角色,如《打瓜园》中的老英雄念白用山西话,《秋江》裏的老艄公念四川白等。为了增加喜剧效果会使用几句方言白。

A:欣赏《拾玉镯》中刘媒婆与孙玉姣的对话,让学生感受剧中的念白是否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一样?

B:学习京剧《拾玉镯》中一段有趣的对白: 媒婆:回信最快也得三年。玉娇:忒多了。媒婆:三月 玉娇:还多!

媒婆:这么办,三天可不多了,我还得来回给你说去哪!玉娇:啊,三天。媒婆:唉,三天。

玉娇:正是。妈妈此去要谨言。媒婆:不必耵聍再二三。玉娇:挑灯等候青鸾至。媒婆:管保结成并蒂莲。请学生学习,上台表演。

3、做:

戏曲除了通过语言,而且要通过行动,来展示人物之间的关系,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京剧中的“做”正是为了完成以上任务而强调的一门功夫,所以称为“做功”也称“做派”。“做功”泛指表演技巧,它有一套特定的程式体系。京剧中对种种生活情景,如开门、关门、上楼、下楼、上船、下船、乘马、行舟、饮酒、跪拜,种种不胜枚举的情景,在表演时均有一定的程式可供使用。

A、下面老师做几个动作,请大家来判断这是什么动作?

B、这是《拾玉镯》中玉娇的一段做的表演,请大家仔细观察,玉娇在干什么?

4、打:

“打”是戏曲形体动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也是生活中格斗场面的高度艺术提炼。

京剧的武打范围广,难度大,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动作,尤其是大打出手时,刀枪满台飞,构成图案,有节奏、有层次,稳、准、美的体现着剧情。做为武戏的演员,需经过特别的训练,自觉地练功的道理就不言自明了。A:请学生观看一段“打”的视频

京剧在武戏剧目的丰富过程中,形成了武生行当,提高和发展了武打的技巧。那么,武生究竟需要哪些基本功夫呢?有两门功夫是必须具备的,这就是“把子功”和“毯子功”。“把子功”是传统武戏中所用兵器道具的统称,“毯子功”包括翻、跃、腾、扑各种技艺,俗称“筋斗”,因为这些技艺的难度大,技术复杂,练习时需要在毯子上进行,以免练功者受伤,所以又称“毯子功”。B:展示“水袖功”、“甩发功”、及“手绢功”图片。

四、小结

京剧是虚实结合的艺术,它的表演在审美特征上是独树一帜的。尤其与西方的写实性的表演是根本不同的。比如舞台上没有门,但是演员通过表演,却使观众看到了门的存在,使你必须承认有门。明明没有马,却让你承认有马,没有船,却让你承认有船。这就是京剧,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特征。让我们一起传承京剧,发展京剧,弘扬祖国民族文化。

《戏曲百科——京剧篇》教学反思

京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艺术,我在充分考虑借班上课和初二学生实际学情的基础上,设定了此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京剧文化艺术中的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和表演动作,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并培养他们对京剧的兴趣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观察、聆听、思考、分析、对比、归纳、实践等一系列活动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京剧的体验和理解,扩展了与音乐的相关文化知识,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京剧是我国的国粹,通过本课知识的教授,激发学生学习京剧的欲望,唤起学生了解、熟悉、热爱中国京剧及热爱祖国的高尚热情。教学重点:让学生对京剧艺术产生兴趣,并知道京剧的四大行当及表演要素。教学难点:如何让初中的学生真正的融入到京剧艺术中去,并能大胆的进行模仿表演。

本课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常见剧种听辨导入,通过精心制作课件,展示生、旦、净、丑各类行当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再通过欣赏对比两段京剧表演视频,引出京剧四大表演艺术特征唱、念、做、打。

如何在有限地课堂里让学生感受京剧,喜爱京剧,甚至大胆地

模仿表演京剧是我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因此,我从“念”入手,选择比较诙谐易懂的《拾玉镯》片段,让学生从看懂,听明白,到体会演员们念白的每一个腔调造成的表演效果,由浅入深,然后进行模仿表演。为了顺利完成这个环节,课件中特别注明京白,韵白个别用字的发音,教师示范讲解,力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学会这段念白。

11.浅谈艺术教育中的戏曲教学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艺术教育;戏曲教学;思考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异彩纷呈;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亦独具风彩,各领风骚。在众多的艺术种类中,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代表之一的戏曲艺术更是绚丽多姿。

一、发挥戏曲艺术的自身艺术魅力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它由诗、乐、舞以及美术、杂技等多种艺术以表演为中心综合而成,是一种特殊的综合艺术。从戏曲的定义来看是能促进学生多种艺术能力发展的。从戏曲艺术特点来看,其综合性特征是最受人民喜爱的,戏曲中的各种艺术成分,如文学、音乐、舞蹈、舞台美术、技艺等均被大家欣赏,有的关注唱词的文学性,有的偏爱唱腔旋律的流畅动听,有的醉心于热闹的锣鼓,有的随戏剧情节亦喜亦悲,这些无疑都能提高戏曲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如果老师们多从这些基本要素和细节处入手,还是有很多精彩的内容引起学生关注的。

二、戏曲的艺术教育要立足于传承文化的高度,富有创造性地渗透给学生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但当前对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遗产传承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中小学生对流行歌曲的热衷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但对于我们的民族音乐却知之甚少,甚至不屑一顾,这种现状不得不让我们在担忧的同时,也要对我们的艺术教育作出反思。事实证明,过去我们音乐教育中单纯的欣赏、教唱几首戏曲音乐所取得的成效微乎其微。我们一味强调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的学生对古老的戏曲失去兴趣,指责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产生了偏差,对现状的改变毫无用处。我们要从发现古老艺术中富有时代感、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其兴趣的部分入手,将二者创造性地结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使戏曲艺术的学习更有趣、更容易,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

1.戏曲艺术学习导入的角度要有创造性。孔子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可谓是学习的最佳状态,要实现它必须以“好之”为前提,而良好的教学艺术策略就是要将乐学思想有效地实施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没有兴趣的学习是被动和机械的。因此我们应从兴趣教学入手,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故事的讲述、对神话人物的认识、简单动作的表演、绚丽脸谱色彩的含义等多角度去切入戏曲学习,引导其自发、自觉、自主地学习这一原则。从艺术的角度去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戏曲对孩子的吸引力。

2.戏曲艺术的教学内容要富有创造性。过去的戏曲艺术教学停留在单一关注戏曲音乐上,忽略了其综合性。戏曲从其表演形式上讲,包括了唱、念、做、打四个部分,属于多种艺术能力相互渗透的艺术活动方式。这种多类艺术形式的综合,也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综合让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比如京剧手势含义的学习、不同人物台步的学习;越剧《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表演、川剧变脸的绝技学生模仿有困难,可用画笔绘制脸谱等,这些都可让艺术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活泼多样,使艺术能力的获得更自然、更容易,实现由浅入深的分层次教学和渗透,从而最终实现让学生喜爱戏曲艺术的目的。

3.戏曲艺术的教学环节设计要富有创造性。戏曲的艺术教学仅仅是欣赏和演唱是完全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努力营造学生艺术能力形成的环境,要去开发一些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强调艺术学习的参与性。以学唱和表演京剧学习为例,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易学易唱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学习之中。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教师应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他们进行参与性的艺术活动,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通过与时代结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艺术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戏曲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实践。2004年大型京剧《图兰朵》在保利大剧院未演先红,已收到来自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以色列五国邀请,中国京剧院使之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界舞台上。那么这是一个怎样既能让本国观众接受又能向世界展示中国京剧魅力的艺术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宏伟的建筑;服饰上尽显京剧服饰的华美;在表演形式上推陈出新,保留了京剧的原汁原味,采用“熟腔生曲”——以京剧的音乐为基础,外加外国民歌和意大利歌剧的主题,共同组成《图兰朵》的音乐成分,把各国观众所熟悉的《茉莉花》、《今夜无人入睡》的旋律和京剧的唱腔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完全不懂汉语的外国人在没有字幕或翻译的情况下,一听到这个旋律也会激起对《图兰朵》的兴趣和爱好。通过这部作品可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并将其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接触经典艺术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艺术品位,使他们知道艺术在人类发展史上以及在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价值,并相信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是有生命力的,是可以在我们的青年一代和世界各国人民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自信心及民族自豪感会从心底油然而生。

12.初中音乐课堂中的戏曲教学策略 篇十二

大家都知道, 现在的中学生最喜欢流行音乐, 有自己的偶像。所以要将他们带到音乐课本中, 介绍民歌或欣赏音乐作品时, 教师的引导很重要。而在戏曲教学中, 怎样将古老而又陌生的传统戏曲介绍给学生, 让他们产生兴趣, 从被迫学习到主动学习它, 作为音乐老师要下一番苦工。

下面我就将我在戏曲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感受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重视本土戏曲元素的挖掘教学

首先将戏曲教学的基础知识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我们在小学曾经发过一本戏曲简介, 在课上我与学生一起温故知新, 重新回忆书上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的记忆一下子回到从前, 在共鸣中将知识长久保存。

环境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的互动之中成长的, 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如何创设具有本土戏曲文化气息的环境, 是学生学习本土戏曲音乐的首要任务。我们应该重视设计环境、丰富环境、变化环境、利用环境对学生的熏陶, 让学生充分感受本土戏曲之美。

首先, 充分利用校园大环境的自然条件。学校是学生的第三个“家园”, 几乎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 我们应该好好地利用这一自然条件, 在学校的走廊、橱窗、音乐教室等公共场所, 粘贴具有本土特色的图片, 如郑板桥、梅兰芳等名家的图片;介绍本土音乐知识, 如兴化的《茅山号子》等。校园广播更是一个传播本土音乐最有利的媒体, 将本土音乐融入到校园环境中,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本土戏曲音乐的熏陶。

其次, 结合各种文艺活动, 为本土戏曲音乐的展示提供平台。在各种文艺活动中, 校艺术节、元旦会演、音乐课前5分钟等, 让学生收集有关本土音乐的资料。如小戏、道情的图片和剧照, 戏服、头饰、道具等进行展示或表演, 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本土音乐的精华所在;动手制作道具、京剧脸谱, 师生合作共同设计淮剧、京剧中的各种人物脸谱进行自编自演;在一些传统节日里, 中秋、元宵等, 可举行花灯比赛、十二月花名猜谜等, 让学生置身于民间艺术海洋中, 体会家乡的美, 现代的音, 传统的乐。

二、加强戏曲与生活的联系教学

如果一开始就讲传统戏剧, 学生一定是不好接受的, 太陌生, 太遥远了。所以我先用他们熟悉的电视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中一名选手的演唱激起他们的兴趣, 而那名选手的成功是由于哪些原因呢?学生回答说音乐后半部分引用京剧的唱段以及歌手反串的表演等。用提问的方式引出戏曲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妙处。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渐渐集中到戏曲上来。

例如:兴化的《板桥道情》属于歌谣, 歌词简单易懂、押韵, 内容朴实贴近学生的生活, 传唱性较强, 学生比较喜欢这一类的作品;而“道情”更是泰州地方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说唱曲艺浑朴抒情、风趣诙谐, 曲调简单淳朴, 表现力强, 语言口语化, 也有“即事道情”, 将刚发生的事情或是新闻用地方语言随编随唱, 创造性极强, 对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也有很大的作用。在课堂中让学生模仿道情表演姿势 (道情演唱方式简单, 艺人怀抱长长的蒙着鼓皮的道筒, 手持两片三、四尺长的简板, 竹片不紧不慢地打节奏, 忽紧忽慢地手拍道筒, 并用方言来演唱自己创编的歌词) , 使学生充分感受本土戏曲音乐的魅力;还可以介绍一些道情艺人的故事, 如:板桥先生表演道情, 令学生引以为傲, 从而喜欢本土音乐。

三、拓展音乐课外资源的戏曲教学

虽然我教的是初中的学生, 但在我的眼中, 他们还是一群孩子, 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在介绍戏曲时, 让学生学一些简单的戏曲手势, 眼神, 舞台步伐等。让学生们动起来, 增加他们对戏曲的感受力, 同时与戏曲人物慢慢的靠近, 试着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人物表现特色等。让戏剧的韵味在不知不觉中流入学生心田。例如《杨柳青》就是我们江苏的民歌, 在拓展延伸中我们就可以引人泰州民间号子《打麦号子》, 以此传扬我们本土戏曲;戏曲在课本上出现, 可见戏曲这类民间传统剧目的地位之高。尤其戏剧中的京剧更是泰州本土音乐文化的代表, 是国粹。因此, 我们可以在每一个戏曲单元中借题发挥补充来介绍传统京剧, 让学生了解更多家乡的音乐。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音乐作品, 创作的源泉都来源自生活, 是创作者在生活中的感受与提炼。而人世间只有真情才可以打动人心, 就拿我们唱歌来说, 在掌握了演唱的节奏音准, 技巧等之后, 最终的目标是有用真挚情感去演唱。我记得南艺的一位老师说过, 有感情的演唱才是歌唱者最终的目标。戏剧同样如此,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个要求呢。我经常教育学生要有同理心, 遇到任何事要理解, 感同身受。在介绍每一出戏曲时, 先要了解创作背景、创作源泉、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只有深刻了解作品的寓意, 才能与故事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其实戏曲舞台也是人的生活的一个缩影, 有时台上演的故事情节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由此让学生对戏曲有了同理心, 有了相同的感受, 有了共鸣, 也渐渐有了回应。

看书不能只看一遍, 学习戏曲音乐同样如此。因此我告诉学生课上时间毕竟有限, 我们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 我们老师可以利用一下地方资源, 而我们这里经常有地方戏淮剧的演出, 我们可以利用节假日等时间, 一起去观看淮剧演出。让孩子们走到后台去, 与演员们进行近距离的交流, 采访。让他们身临其近, 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戏曲的魅力。

上一篇:五年级上语文教案-迟到-北师大版.doc下一篇:年的记忆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