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管理

2024-08-22

新型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管理(13篇)

1.新型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管理 篇一

2.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首先从思想上提高对地方文献开发与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在文献开发中,转变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做法。充分认识出版物的“海量”与资金匮乏这一对矛盾的坚锐性统一思想,调整思路,在馆藏建设中,重点突出地方文献。在经费缺乏的情况下,首先保证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建设有地方文献特色的文献资源库。

在地方文献的利用方面,图书馆要尽快由传统角色向现代角色转变。在读者服务工作中,不再满足于向读者提供文献的原件、而是以开发和研究地方文献信息内涵为已任。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和用户情报满意率。

2.2 建立文献保障体制。为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体制保障,是保障地方文献开发与利用的有力措施,以省图书馆为中心馆,建立全省统一协作的地方文献建设协作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协调贵州省各地区各图书馆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的任务。通过分工协调,明确各馆所担负的职责,藏书重点及范围,建立各馆以收藏本地区地方文献为主,补充以各协作馆文献为辅的全省性的地方文献资源库。

在地方文献的利用中,保障地方文献共享目标的实现,开展馆际互借,编制联合目录,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提高一馆读者利用多个馆藏的可能。打破馆与馆之间的资源界线,建立一个相互协调、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共同享用的科学、合理、实用的地方文献库。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更需要加强馆际问的合作,建库前各馆信息的互通,建库文献重点和范围的划定,软件格式的统一,录入细则的规范等等,以保障数据资源分布的合理性和数据库建设的规范性。在网络条件具备时,实现地方文献的联合编目和联机检索。真正实现地方文献的共建共享。

3 提高数据库质量

数据库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现代化的建设,没有高质量的文献数据库,就无法保障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转,影响到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提高对数据库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认识,对在数据录入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充分讨论,达到统一,制定规则。一但制定出规范条例,就不得随心所欲,以保证数据录入的规范化。加强数据的质量检查,选派责任心强,业务水平较高的同志做质量检查员,以确保数据库建设的质量。

4 提高资金保障率

充足的资金来源可提高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保障率。在当前资金困难的情况下,要多渠道的开辟资金的来源,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争取社会各界对图书馆发展的支持。在资金的使用中,首先保障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所需的资金。贵州省馆由于对地方文献建设的重要性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开辟多种途径,力保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

5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人员保障。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总体文化水平,通过多年的努力,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部分职工对于现代化技术将会短期内在图书馆工作中普遍应用的知识和心理准备都不足。许多工作人员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可以说一片空白。要跟上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步伐,适应现代化技术在地方文献建设中的应用,就要加大学习的力度。由于贵州省图书馆普遍经费不足,工作人员外出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通过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以提高现代化技术水平就成了大多数工作人员学习的主要途径。除此之外,请专家、学者到我省集中授课,用较少的经费使更多工作人员得到学习,是普遍提高工作人员现代化知识水平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峒胜.深圳地方文献的现状与未来.图书馆论坛。(5)

(苗玲 贵州省图书馆 )

〔出处〕 贵图学刊 第1期

2.新型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管理 篇二

1 非常规文献收集的原则

非常规文献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源, 不像常规文献那样出版正规, 影响着文献的收集和管理[3]。由于它类型多样复杂, 分散零乱, 缺泛连续性和完整性, 发行量少, 编辑和出版的标准不统一, 收集比较困难, 为了避免人力、物力、时间的重复浪费, 保证非常规文献收集的质量, 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1 针对性。准确收集非常规文献, 需要掌握文献需求和来源, 做到心中有数, 突出针对性。

1.2 预测性原则。开展收集工作时对用户需求变化加以预测, 严格认真筛选, 剔除无用的重复文献。

1.3 科学性原则。收集非常规文献需要运

用科学的方法, 研究收集信息分布规律, 根据人力财力状况从实际需求, 重点择选和确定信息密度大, 使用价值高的信息。

1.4 经济性原则。在购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 要本着少花钱不花钱的原则收集有用的非常规文献信息。

1.5 时效性原则。任何文献资料都有一定

的时效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 某些文献价值就会变小, 甚至成无用信息, 因此在收集非常规文献时做到速度快、内容新、质量高。

1.6 完整性。在收集非常规文献时对某一

学科、某一领域等方面要做到跟踪调查, 跟踪收集, 力求保持文献系统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非常规文献资料的信息功能。

2 非常规文献收集的途径

2.1 积极参加各地召开的商业会议或展览会, 悼念最新动态情报信息[4]。

2.2 情报机构可专门设立人员担负起此项

工作, 注意收集与本单位有关联的内部资料, 地方政府报告, 商业小册子[5]。

2.3 有些单位, 学术团体和作者, 为了宣传

自己, 交流信息, 经常免费赠阅各种资料, 通过赠索方式可获得无偿非常规文献资料。

2.4 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料与其它的单位进行交换, 目的是加强交流互为补充, 扩大文献资源。

2.5 信息工作人员要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

信息获得能力, 通过参加各种学术报告会可以当场收集到各种信息资料, 扩大信息源收集的范围, 增强信息采集能力。

3 对非常规文献要进行科学管理

3.1 对非常规文献的管理同常规文献一样,

要进行书目控制, 便于用户检索利用, 对非常规文献的管理要纳入常规文献的管理系统中, 将收集到的常规文献按图书馆管理常规文献进行分类加工, 然后送到各个业务部门进行管理。

3.2 定期检查清理, 重要的资料要力求保持

其连续性和完整性, 发现漏缺应通过发函等途径与有关单位及时取得联系, 保证文献资料交换工作的良性循环[6]。

3.3 进行专题汇集, 根据工作生产, 教学科

研需要, 确定若干专题, 再从收集至的文献中筛选出与专题有关的内容, 进行了专题报导, 专题综述, 专题资料汇编工作, 为开展专题服务做好准备[7]。

3.4 图书类型的非常规文献采编部部门要

分类编目后转送书库流通, 其中属于检索工具文献要交到参考咨询部管理, 特种文献交特藏室管理。

3.5 期刊、报纸、资料型非常规文献交期刊部管理, 先放期刊阅览, 在装订成册, 放过刊室外借流通。

4 如何管理好非常规文献

4.1 改变观念, 提高认识, 在当前面临书刊

大幅度涨价, 购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非常规文献无论从“质或量”的角度来看, 都是常规文献的一种很好的补充, 所以我们要改变观念, 开阔视野, 拓宽文献资源, 为用户服务。

4.2 由于非常规文献出版的不规范, 这就难

反映文献的整体特征, 首先, 要编制文献目录, 使无序的文献流面为有序的文献集合体, 以有效的提供给读者进行系统学习与研究。

4.3 收集到的非常规文献, 应进行科学的管

理, 充分利用, 文献按单题资料, 内部文件, 论著, 教材讲义, 论文汇编, 学位论文, 期刊检索, 书刊等分类, 排架。

4.4 为吸引更多的读者利用这些资料, 信息

员要加强对非常规文献日常的收集和整理, 将其中的新观点, 新方法, 新技术和新经验以题录等形式予以及时通报, 引起读者的重视和用户的重视, 加速知识和信息的物化过程, 以便读者尽快地掌握文献所反映的专业发展情况和发展方向。

总之, 非常规文献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 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在许多国家都建立了非常规文献研究和利用的专门机构, 重视并积极开发利用它, 使之成为信息流中有机的组成部分, 把它激活起来造福于社会, 为经济建设更好的服务。

摘要:非常规文献是一种有价值的文献资源, 由于它的类型复杂多样, 分布零散许多公共图书馆对这类文献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本文对公共图书馆如何收集和管理好这类文献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非常规文献,图书馆,管理

参考文献

[1]华凌.网络时代灰色文献的信息价值及其开发利用[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学版) 2003.36 (5) .

[2]王旭红.图书馆工作中非常规文献的管理[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9.

[3]陆正英.浅谈图书馆灰色文献的发掘和利用[J].盐成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1.

[4]徐立华.灰色文献的情报价值与开发利用研究[J].情报科学, 2006, 10.

[5]傅翠晓.浅析网上灰色情报的开发利用现状[J].现代情报, 2006 (6) 40-42.

3.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研究 篇三

摘要:数字阅读已经成为读者阅读的主体形式,而且在图书馆物理环境方面,空间短缺与空间合理利用是摆在图书馆面前的最现实的课题之一。当前形势下,如何进行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成为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纸质资源建设 数字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8.6

现阶段各个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数字文献已经成为图书馆主体文献,电子超星已有200余万种中文电子图书,Webl有100余万种外文电子图书,中国知网数据库有电子学术期刊4000余种。数字阅读已经成为读者阅读的主体形式,而且在图书馆物理环境方面,空间短缺与空间合理利用是摆在图书馆面前的最现实的课题之一。当前形势下,如何进行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成为重要的课题。

1.当前文献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

数字时代图书馆要改变过去的思维方式,对文献资源建设的认识、思想方式、机构组织和工作流程组织等都要重新思考。当前,应该用数字图书馆视角经营纸本图书馆及其资源建设,但是不能用纸本图书馆视角经营数字图书馆及其资源建设,并行不悖的纸本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及其资源建设。[1]分析当前文献资源体系的基本现状,中文图书主要以纸本采购为主,电子新书断档。中文期刊主要是使用电子数据库中的期刊,纸本的和电子的有重复,现阶段本馆里就存在纸本期刊保存和馆藏空间不足之间的矛盾,纸本期刊的保存和购买处于一个重新被审视的阶段。外文文献由纸本朝数字转型,由过去的重点保障向当前全面化体系化保障转型。数字资源多样化,难以切实把握,须分类分级与定位。

2.图书馆资源建设思路

2.1纸本资源建设

纸本图书馆资源建设思路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99%以上的进馆读者为学生,其进入图书馆选择书刊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浏览,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考级、休闲等,有的学生是查寻、引用资料与检索专业有关的文献。图书馆纸本文献资源建设应从体系保障出发建设,中外文献有所不同,纸本文献是图书馆底蕴的直观展示。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特色专业建设,进行特藏资源建设。图书馆空间要有预留,可以供更多纸质馆藏为读者服务。

2.1 针对中文纸质图书采购,在原有基础上,须考虑增品种减少复本,为每个学科制定详细具体的圈选办法,以保证纸本体系的完整,增大资料型文献采购比例。中文期刊须重新给中文纸本期刊建设定位,主要是读者在选择纸本和电子期刊时,因为电子期刊的方便性,读者会首选电子期刊,纸本期刊的使用者日趋减少,价格增长过快,而且占库严重。纸本期刊在采购时可以减少复份,对于电子更新快的期刊,可以不定纸本期刊。调整期刊阅览室的布局。外文纸本书刊,由纸本重点保障向电子体系化保障转化之后,原有的纸本建设须做调整,是因为纸本体系不全,利用率过低。在采购外文纸本书刊时,购置无电子版类的书刊,人文类书刊优先,维系少数重点学科体系和少量的重点期刊。

2.2 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

数字资源已经成为文献资源建设的主流。[2]数字资源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吸引力,可以一次性补充馆藏,一次性大量检索。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其优越性逐渐体现出来,数字出版是许多出版社的出版首选,图书馆经费支出的首选,是读者阅读的首选,尤其是期刊文献。

数字资源在形式与内容各方面均表现出与传统文献迥然不同的特点。

2.2.1 资源建设方式与内容变化

数字资源的采购特点,数字资源采购所属部门各不相同,其实质是主导思想的多样化,没有共识,其实,数字资源采购的最大特点是“流程采购”,购买前流程称为预采购,购买后流程,揭示、使用、评价等全程。采购方式转变,由单种采购转变为批量采购,由审核采购转为浏览下载采购。采购内容的延伸,数据库采购的主要形式是“打包采购”,造成买非所求,冗余采购。

2.2.2 资源驾驭能力发生变化

图书馆不能左右与把握自己买的内容,是否是数据商打包给图书馆,期刊是否每期都有,每期的文章是否齐全,更新及时,来源不同形成重复、与纸本之间的重复。数字资源的购买不能完全揭示自己买了的内容。数字资源与服务能力脱节,不容易观察谁在使用我们购买的数据库,怎样提供服务,提供什么形式的服务。

2.2.3 文献存储的方式与能力发生变化

大量许可证不允许非出版机构或代理机构存储,即在线使用不予存储,不计入固定资产。数字资源随着技术发展、时间变迁,图书馆投入巨大的基本导致单馆几乎无法具备存储能力,强行存储,造成重复浪费,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从可行性眼光看,存储只能是国家行为或商业行为,才具有持续的前景。[3]

2.2.4 数字文献与服务流程配套发生变化

传统文献的流程是采访、组织揭示、流通阅览、复审剔除,传统图书馆部门与分工是因此设立。数字资源建设须建立一套独立的数字资源文献流程与工作部门,或将电子资源加入传统流程,以廓清数字资源工作脉络。

2.2.5 出版商与代理商正在或已经充当了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的角色

出版商和代理商在资源的出版于选择上一直是主导,研究销售的策略,組织和揭示资源,提供数据平台、检索体系、导航、学科平台等资源服务,这些都导致了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的主动性逐渐消失,功能逐渐退化。

2.3 电子文献的分类采购

按出版发行分为学协会、出版社、代理商,按出版时间分为更新资源、回溯资源,按照学科分类程文科、理科、工科、医科、农林或者具体某一学科,按照文献形式分为期刊、图书、报纸、工具书和专利,按照表现形式分为文字、图片、视频、音频。

中文电子资源的分为学术期刊类、大众期刊类、普通期刊类、书目索引类、古籍类、年鉴方志类、论文类、报纸类、事实数据类、专利标准类、教学多媒体类、素质教育多媒体类、考试培训类。

3.数字资源采购的原则

数字资源采购应采用分级定位采购和分类采购结合进行,注重核心资源、边缘资源和外围资源的采购。在采购数字资源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有数字资源是否试用,试用时间多长;决定采购的底线标准;数据库的价格标准;数据库更新追踪;数据库使用统计;数据库使用成本标准;数据库停止购买问题等。

相信图书馆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建立一套新的文献资源建设体系,掌握新时期文献资源建设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王连明.数字时代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新探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1):11-14

2. 申晓娟,周晨,韩超.《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指南》解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1): 38-46

4.新型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管理 篇四

1999-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从研究论文、研究著作、研究作者等方面对1999-20公开出版发行的有关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指出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不足,并预测了未来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趋势.

作 者:丁学淑 DING Xue-shu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沈阳,110034刊 名:江西图书馆学刊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THE LIBRARY SCIENCE IN JIANGXI年,卷(期):39(4)分类号:G350关键词:图书馆 知识管理 文献计量分析

5.新型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管理 篇五

摘 要 本文对市场经济形势下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搜集地方文献的必要性,以及搜集范围、搜集利用手段等问题作了论述。

众所周知,对每个具体的图书馆来说,必须按照本馆的性质、任务及本馆读者的实际需求确定藏书范围。地方综合性大学担负着为本地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本地区经济建设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服务的重要使命,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浪潮中,它在教学和科研上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建设的结合更加密切。与此相联,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无论是为满足本校师生在新形势下对文献的新需求,还是出于自身主动走向市场经济、为本地区建设服务的目的,都必须有选择地搜集反映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的文献资料――地方文献,并把其作为藏书重点加以开发利用。但我们注意到,一些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由于片面理解地方文献属公共图书馆藏书重点的观念,对地方文献的搜集利用缺乏应有的重视,个别馆甚至连最起码的本地区经济统计资料也无法完整地提供给读者,这既不符合图书馆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的服务原则,也严重影响到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的服务效果。本文拟就市场经济形势下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搜集地方文献的必要性、以及搜集范围、搜集利用手段作一浅述。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搜集地方文献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不仅要搜集地方文献,而且应把其作为藏书重点加以开发利用,这是因为:

1、为广大在校学生服务必须搜集地方文献

高校图书馆为在校学生服务集中体现在配合学校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由于地方综合性大学对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满足本地区的需要,因此,大部分在校学生来源于本地区,毕业后一般也留在本地区工作,甚至一些外地籍学生也因受本地区宽松的人才环境吸引,毕业后主动在本地区扎根。因此,大多数在校学生都希望了解本地区的风土人情,尤其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以便毕业后尽快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图书馆成了他们查阅有关地方文献的最佳去处。有些学生甚至有意识地把研究本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与自己的学业结合起来。以我校经济系学生为例,近几年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来馆查阅宁波改革开放、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地方文献。特别是随着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就业由原来的国家统包统配改为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择优录用”,这迫使学生主动去了解本地区的人才需求状况,他们除了经常查阅当地报刊上有关人才需求状况、各单位招聘信息外,更希望图书馆履行情报职能,系统搜集本地区人才需求方面的地方文献,及时供他们参考,以便找到最能发挥他们自身才华的工作岗位。

2、为本校教师服务必须搜集地方文献

高校教师作为学校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直接承担者,是高校图书馆的重点服务对象。就职于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广大教师,同样需要本校图书馆为其提供地方文献服务。 改革开放促进地方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及人才流动的加快。在地方综合性大学尤其是建校历史较短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每年都有大批教师调入。譬如我校自1985年建校以来,年年扩大规模,每年调入的教师中,绝大多数原在外地工作,即使其中有一部分是本地籍人士,也因长期工作生活在外,对本地区状况反而人地两疏。这些新调入的教师为尽快熟悉当地环境,适应当地生活,并且在对学生因材施教的同时做到因“人”施教,迫切需要图书馆能提供有关本地区历史、现状的地方文献。我馆所藏的《宁波实用大全》、《宁波大观》等,历来是我校教师的阅读兴趣所在。

地方综合性大学一般是当地科技人才的集结地,学校也组织各学科力量承接了部分有关本地区的重点攻关项目,要完成这些科研项目,需要查阅有关地方文献。我校两位教师在参与编写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宁波的综合性词典――《宁波词典》时,就曾多次来馆查阅有关文献。我们所藏的有关宁波经济研究、浙东文化史研究等专题资料,都是为不少教师所青睐的热门资料。

3、为本校科技产业服务必须搜集地方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少地方综合性大学为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主动引进市场经济观念,逐渐形成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科技产业,如何积极主动地为这些科技产业服务,是当前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深化服务功能的一个重要课题。图书馆有必要把搜集地方文献作为履行情报职能,为学校科技产业服务的重要手段,即着重搜集以本地区科技发展状况、厂矿企业对新产品开发需求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文献,供本校科技产业部门参阅。这样,一方面便于这些部门集中力量开发当地市场急需的科技产品;另一方面,也便于他们为已有的科技产品找到满意的“婆家”,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4、图书馆自身走向市场经济,向社会开放必须搜集地方文献

高校图书馆在为本校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同时,应以本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为依托,主动投身市场经济的浪潮,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服务,这已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界的共识。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着眼点。首先是在本地区。但是,尽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十分丰富,若不及时了解当地经济建设对信息的实际需求,盲目投入人力物力搞信息开发,即使编成的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再多,也只是劳命伤财。因此,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要真正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有效信息,工作人员首先就必须走出馆门,及时搜集有关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动态,如市场经济信息、商品供求信息、科技开发信息等地方文献,然后才有可能根据本地区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利用本馆信息资源编成商务信息、科技产品信息等,提供给本地区信息需求用户。而且,图书馆也可视具体情况向这些信息需求用户收取一定报酬,使之成为一条开发情报资源、实行有偿服务的新路子。

二、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搜集范围

综上所述,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把地方文献作为藏书重点加以开发利用是十分必要的。这也并不违反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的原则。我们知道,公共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收藏包罗一切,凡涉及到本地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资源等等的书刊资料,不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的,都是其收藏对象,而且,凡是能搜集到的都作为永久性史料保存。由于公共图书馆是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图书馆,读者类型众多,不可能专门依据某一高校师生的需求来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对任何类型的图书馆来说,从自身读者需求出发收藏的文献中,必有一部分与其它类型图书馆收藏的文献重复。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搜集正是出于新形势下本校师生对文献的新需求,并为自身走向市场经济创造条件。也正是基于此,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搜集决非照搬公共图书馆的收藏范围,而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实用性原则,即从本馆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出发,有选择地加以搜集;二是时效性原则,把地方文献作为一种重要信息源加以搜集,力求搜集最新资料。因此,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当前搜集地方文献的范围应是:

1、介绍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的普及性读物。

2、与本校所承担的有关本地区的科研任务密切相关的专题研究资料。

3、反映本地区社会经济信息的各类资料,如反映本地区人才需求、商品需求、科技开发等方面信息的资料,本地区社会经济统计年鉴等等。

三、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搜集开发利用手段

与本地区公共图书馆相比,地方综合性图书馆与当地社会的联系相对较少,搜集地方文献确有一定困难。形势的发展又要求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快、准、新”地向读者提供地方文献。因此,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必须把地方文献的搜集作为日常业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确定专人负责,又强调内部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在具体搜集过程中讲究搜集方法的科学性和多样性,力争快速高效地收齐所需地方文献。笔者认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搜集地方文献的主要途径有:

1、订齐公开发行的有关本地区的图书、报纸、杂志。

2、从本馆收藏的外地报刊中选辑有关地方文献。

3、与本地区有关部门建立经常联系,及时搜集由这些单位参与编写的内部出版物,以及与本馆搜集范围密切相关的信息简报等零星资料。这是一种极为简捷有效的搜集方式。如与本地区人才交流中心等单位挂钩,搜集本地区人才供需的最新信息;与统计部门挂钩搜集本地区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与政协文史委员会、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等部门挂钩搜集本地区文史资料及其它介绍本地区的普及性读物;与科技情报所挂钩搜集本地区科技动态资料等等。

当然,与本地区有关部门挂钩搜集地方文献,并非一味索取。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可利用文献信息资料丰富的优势,满足这些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对地方文献的需求,实行互相合作,互惠互利。这也不失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在新形势下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服务的一种好形式。

4、与本地区地方文献的主要收藏单位――公共图书馆和档案馆密切合作,互通信息。因为这些单位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历史较长,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较大,对本地区信息比较灵通,地方文献搜集相对较全,向他们了解搜集线索,可以减少搜集过程中的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必要时还可利用文献复制等方式从他们的馆藏中选藏急需的地方文献。当然,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也应向他们提供有关线索,以便他们及时收藏有关地方文献。

我们已经明确,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搜集地方文献是为满足读者对文献的新需求,也就是说,搜集地方文献的最终目的是要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因此,如何科学地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是摆在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面前的一大新课题。地方文献在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搜集到的地方文献实行专室专藏,专人负责开发利用。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搜集到的地方文献实际上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因此,在开发利用时,要充分强调时效性,紧紧抓住一个“快”字,确立早利用、早开发、读者就早受益的观念,力争使搜集到的地方文献以最快的速度为读者所用。在服务手段上,除开辟专门阅览室直接陈列地方文献供读者查阅外,还要针对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积极主动地开展深层次服务,有选择地编制二次文献、三次文献,设法尽快提供给读者,必要时还可实行有偿服务。

6.新型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管理 篇六

郭丽娟龙慧

(柳州市图书馆广西柳州545001)

【文摘】民国文献是反映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文献,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公共图馆对民国文献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认识不足,使之长期处于三无状态(无目录、无专人管理、无开发),本文通过对柳州市图书馆馆藏的民国文献进行调查和分析,疏理出其存在的价值意义,并就其保存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民国文献文献价值文献保护开发利用

【收稿日期】2010-3-18

【作者简介】郭丽娟(1959-),女,广东翁源人,柳州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图书管理工作研究;龙慧(1964-),女,广西荔浦人,柳州市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图书管理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6【文章标识码】 A

Analysis on Resources Survey of the Documents of ROC in Liuzhou City Library

Guo Li-juanLong Hui

(Liuzhou Library,Liuzhou Guangxi 545001)

Abstract:literature of ROC is an important document about a society changing from the modern to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Due to historical reasons, most of the public libraries have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its literature value and historical value and make it in threelong-term non-state(non-directory, no special management, non-development).After analysis on resources survey of the documents of ROC in Liuzhou City Library, we have found out the value of its existence and will discuss briefly on the preserv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the literature of ROC;the value of documents;the preservation of documents;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民国时期的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至1949年9月是中国历史上从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由于新文化、新思想、新技术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产生了大量的图书文献。其形式有图书、期刊、报纸、手稿等。这些文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对研究发生重大变革的民国时期的社会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历经半个多世纪,存留于民间的民国文献如凤毛麟角。而存于官方图书馆的民国文献又如养入深闺,难与读者见面。为此,笔者通过对柳州市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进行调查和分析,疏理出其存在的价值意义,拟就其保存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粗浅的探讨。1柳州市图书馆民国文献的状况

1. 1馆藏民国文献的构成柳州市图书馆拥有民国文献2万余册,有线装、平装和精装,其来源主要通过接收、征捐二种方式构成。

接收:一是民国21年(1932年)名为“柳江民众图书馆”在“柳江图书馆”原址(现公园路小学南边)开馆后,在23年曾获政府下拨专款购入《万有文库》丛书一套4千册,解放初期柳州市人民教育馆(后为柳州市图书馆)接收了该套丛书中尚存部分及其它藏书;二为临近解放的时候,接收了被解放军截留的国民政府官员方觉慧南运的1万多册古籍文献(包括部分民国文献);三为接收了柳州名士覃连芳1949年解放前夕离开柳州市后留下的部分藏书,所接收的这些图书中的不少是民国时期的文献。

征捐:柳州市图书馆建馆初期,曾得到了广西省第一图书馆、第二图书馆大力支援,获捐了7000多册图书;1958年的5月在《柳州日报》登出了“一人捐书万人读”的倡议,向社会征集书刊,征到各种书刊7万余册;1958年8-10月,在全国一些发达地区为支援边远地区的图书馆建设的捐赠中,市馆曾派出征集小组到杭州、上海、南京、北京、抚顺等地征得古籍、线装书、日文版图书和各地新文艺书籍1万余册,以上捐赠中有不少为具有较高价值的民国文献。

1.2文献保存的现况

柳州市图书馆民国文献的保护与国内大多数图书馆一样,也存在三无状态(无目录、无指定专人管理、无开发利用),大量的民国线装书被当成古籍与之同放一室,除少数方志类图书外,众多的文献几乎不被利用、家底不清。二是由于民国时期正是手工造纸向近代机械造纸和印刷阶段过渡的时期,落后的工艺,造成馆藏民国文献纸质量差,保存期短,因此馆藏的民国文献破损严重,有的稍有翻动就有纸屑脱落。三是藏书环境不达标,无温控、湿控设备等,使得文献无有效的保护,民国文献正面临自然消亡的危险。

1.3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贵古贱今”观念在文献学界的巨大影响,加上国家对民国文献工作政策没有形成主导政策,使得民国文献的价值长期被忽视,搜集与整理工作迟滞。我馆的民国文献工作不被重视除上述原因外,还存在经费不足、修复工作滞后,缺乏专业修补技术人员等诸多问题。[1]

2柳州市图书馆民国图书中的文献价值

柳州市图书馆所所藏的2万多册民国文献中,有不少具有地方性的文献。地方文献又有“一方全史”之称,是自然区域社会的一切史料记载。其文献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是历史文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方位科学研究地方历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国时期的地方性图书作为当时历史的真实纪录和特殊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的主要载体,其价值不言而喻。

2.1地方方志类

我馆所藏的广西原属的历代省志、府志、县志等有21种,而民国时期修的方志为10种,主要有《柳州县志》、《柳城县志》(台湾影印本)、《象县志》、《来宾县志》(台湾影印)、《雒容县志》、《三江县志》(台湾影印)等。

其中以收藏的民国25年苏瀚涛总纂修的抄本《象县志》最具文献价值,书中有刘策群(任分纂)云:“志稿成书时正值战乱,苏瀚涛又病故,终末复勘审定付梓。只得匆促发抄,成稿五本。为日后重修纂《象县志》之基础。”(可见该志并未付印,柳州市图书馆藏有其中之一本,实属珍贵)。其次是收藏有民国37年刘策群总纂的《象县志初稿》(为抄本),尺寸为32 ×28cm。与成稿铅印的《象县志》比较,删改较大,稿本显见多人“圈阅”及多人修改的笔迹,其中有编目上的调整及增删,亦有内容上的删改。另外还另夹带一批与修志有关的散件资料及与修志有关的书信往来,其中夹带的附件中有“民国本县在国内外大学暨专门学校毕业人表”;“象县乡镇街道编制系统表”;“象县历田赋征收总额及实收数目统计表”;“象县现住人口统计表”,及多种图表草图及附表等等(未被收入付印本)。另还夹有民国37年9、10月议员、副议员、秘书及工作人员发放薪津表,其表项目繁多,有薪水、赏获东毫、谷、米、伙食、借支、存、欠等等,对研究民国时期的当地人物、政府公务人员经济状况、生活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象县志初稿》在《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广西地方志联合目录》中都未见提及,可见其藏本世人知之甚少,弥足珍贵。

从以上两志书中可以看出,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社会经济贫弱,所以修志时断时续,但统治阶层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还多次要求全国各级政府编修志书,其体例大部分依存清代以来的修志传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乱时期的特色,并注重对国计民生、文化教育、公共事业的记述,增加诸如实业、物产等新的内容,对研究民国文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2.2地方史料类

反映广西及柳州史料的民国时期图书约有百余种,期刊十余种,内容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主要有民国30年编《广西历届郡县沿革》、《广西边防纪要》、民国23年编的《广西全省各县地图》、民国28年编的《中国建设与广西建设》、民国24年编的《广西省农村调查》、民国28年编的李宗仁等人著的《广西之建设》、民国23年编的《广西年鉴》、民国24年编的《广西一览》。还存有少量期数的民国时期的报刊,主要有《广西农业》、《大华报》、《广西建设》《民声晚报》、《钢报》、《柳江日报》等。这些史料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状况,对研究社会转型期的广西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1935年出版《南宁染织厂概况》一书为例,该书由广西工商局编辑,为铅印、线装,有图10余幅及图表多幅。全书分筹备经过、工程概况、经济概况、法规、附录等六部分。书中介绍了南宁染织厂民国 22年(1933),由广西省政府工商局投资26万元兴建南宁染织厂,民国24年7月投产,工厂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位于邕江南岸亭子圩中渡口,装备有英、美、瑞士等国和上海30年代制造的织布机、筒子机、整经机、卷染机及其附属电气等设备132台套,是广西第一家省营动力机器染织工厂。该书对还广西当时的纺织业现状进行了调研及对建厂的前景进行分析和论证,并制定了建厂的规模和相关法规,以及送工人到外省培训的计划等,这对研究广西纺织业的起步与发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又如1927年编印的《调查中国在越南商务及侨务报告书》,该书为铅印本,线装,盖有

“上海总商局”章,封面题有“书记室存查”,作者苏希洵(旧桂系首领陆荣廷的女婿),是一个接受过欧洲新式教育的法学博士。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概述了中越双方的货物在本土输入中所占的位置、双方输入的大宗物品、双方输入税等。下篇谈及旅越华侨状况、旅越华侨人数及其职业、旅越华侨自治机构、旅越华侨所受之待遇、旅越华侨所享有的特权、华侨与越南人的关系(包括文字、通婚、宗教、交易)及双方重要文件等情况,是一部较全面记载民国时期中越双方贸易活动的文献,对研究中越双方的早期的商务活动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再如《修仁三诰蒋氏族谱》(民国38年),石印(12.5×14.5cm)线装本,不分卷,60页码,书中除记载了该族人口的繁衍、变化外,还记载抗战事件、民间习俗、祭祀活动、广西小学义务教育情况等情况,对研究当地的人口迁徙、政治、经济、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3文学著述类

柳州一贯被视为“少文”,然而我馆所藏的民国时期柳州人(或在本地辖地任过职者)的个人著述就有10多种,如韦麟阁的《小舟别墅遗集》(由其子韦绣孟整理于民国5年刊印),杨道霖的《柳州文椟》、《柳州公诗文集》,柯树勋民国4年出版的《普思沿边志略》,朱心源民国25年辑的《柳州县文艺集》,梁芳津民国37年刊印的《象台唱和集》、民国38年刊印的《荔江唱和集》,以及《罗池艺苑诗钟》等一批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对研究本地文化、壮族文人,外来文化对本地的影响等,具有着深远的意义。

3具有版本价值、文物价值的民国图书

柳州市图书馆所藏的民国文献大多由全国各地捐赠而来,因而其汇集了国内几十家不同的图书馆初藏章,有的还盖有陈垣、周作人、黄炎培、于右任等名人的私家藏书章及批校或题款过的图书,甚至还有辛亥革命时期无锡军政府文告、工作日志等,这些文献不仅具有文献价值、学术价值,还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具有民国“新善本”的特征。

以原黄炎培藏书为例,经初步清点馆藏的民国文献中,盖有宋体、蓝色的“非有斋藏”方形书印,或盖有“黄炎培”、“黄方刚”红色小方印章,或在封面上用毛笔题有“任之”、“韧之”、“抱一”、“方刚”等图书有近300种,上千册。黄炎培,字任之(又作韧之),笔名抱一,上海市川沙县人,“非有斋”是黄炎培先生为其在上海居室取的名]。方刚,则是黄炎培先生的长子,研究佛教、哲学,“方刚”的藏书以佛学、哲学类居多。

据笔者粗略统计,有黄先生亲笔提款过的书不少于20种。其中:

《徐文定公墨迹》题记中有:“民国五年六月十二日艾君北屏见赠,墨迹在徐家汇天主堂,辨学章疏碑在南门圣母堂,艾君言,炎培志”。

《心经笺注》封面有题记,明记该书由贾季英赠,有黄炎培书“民国八年七月二十一日自上海往厦门新宁船次读”。同时还记录了读书的笔记等。

《静然斋杂著》封面有黄炎培所题:“吕美荪女士赠,二十四、七、三十一。自青岛返[

2沪舟读完,内石柱山农行年录为甚有价值之史料。抱一”。

最为珍贵的还有《山西学务创始记》、《山西大学堂西学斋缘起》、《山西农务公牍》,这是黄炎培先生进行中国职业教育研究用过的书,其中《山西学务创始记》的扉页有姚明辉(教育家、史学专家)用毛笔小楷写的题记:“清光绪二十八年,先景宪公(姚明辉之父姚文栋。字景宪,中国近代外交史的拓荒者之一,清末随使出访日、德、俄等国,后致力于兴办新学,筹办过体育蚕桑学堂、云南大学堂和山西大学堂)奉山西巡抚岑春煊札委,督办山西省学务处并督办山西大学堂而山西全省学务从此创始,此记为当时刊印记录之一种,今已阙佚不全,计卷一存十页,卷二存十页,卷四存八页。民国十九年十二月奉上任之先生。”其余2册亦有姚明辉简短的说明等,书的封面题名均为黄炎培所书,并盖有“黄炎培”印,书中有多处用红线划出或夹小纸片20多张,并有用红、黑两种色笔批注。黄炎培先生根据书中所记载的史实,考证了自光绪谕各省州成立农林学堂之后,山西农学堂首先成立,在全国是最早的。还考证出“职业教育”一词“见于官文书,以光绪三十年姚文栋《山西农务公牍》为最早。”(见黄炎培的《三十五年来中国之职业教育》)。

可见,这些文献提供了黄炎培先生的学习、读书、交游及职教思想研究,对研究黄炎培思想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此外收藏的4千多册原版民国时期的日文书,这是抗战时期日本军各级将领、参战士兵、有关学者的著述,从书籍的出版日期看,有《日本民族的将来》(田中宽一著 1927年9月5日)、《陆军魂——日本陆军为何强大 ?》(和田龟治著 1942年8月28日)和《日满统治经济论》(小日山直登著 1932年10月20日)等等,书中对战争的记载,包括日清战争、日俄战争,尤其是对二战期间日军大面积侵占我国领土的情况,书中都有详尽的描述。还有不少是日军当年进攻广西的内容书籍。

如:《南宁战》详细记述了作者作为一个日本士兵之一亲自参与的“南宁攻略战”的全过程:如何乘坐6千吨的xx号运兵船,从东京湾出发进入中国广东海域;如何在珠江三角洲处抛锚过夜;如何进入钦州湾以及如何登陆并经由“恶路六十里”最后完成“南宁攻略”。在文章结尾标有成文日期和地点:昭和十四年十二月十日(即1939年12月10日)于废墟之钦州。这批日文书不仅仅是记载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更为重要的是:此为日本人自己记载的侵华史实。

4。民国文献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对策

民国文献的保护与利用是图书馆界长期以来共同面临的难题。由于民国文献的特殊性,使得民国文献的保护与利用长期处于尴尬的境地,在国家还没有出台具有全国性的整体系统的规划和工程指导性有关条例之前,各公共图书馆要根据自己的的馆藏情况,在具备一定的条件(人员素质、技术力量、设备)之后才能开发,不宜“轻举妄动”。就柳州市图书馆言之,笔者认为首先要将民国文献从古籍中剥离出来,摸清民国文献的家底,建立基本的书目,即便是进行扫描数字化,也要选择民国地方文献,以抢救文物的文献价值为原则。

其次是加强文献修复工作技术人员队伍的培训,培养一支专业修复队伍。柳州市图书馆古籍和民国文献约有5万册,这些文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和虫蛀,大多数文献用手轻轻翻动就会有碎屑脱落,文献的自然“消亡”正步步紧逼。而现仅有专业古籍修复人员一名,远远无法赶上文献修复的的需求,因此培养古籍修复技术人才队伍迫在眉睫。

三是积极向政府部门反映及与其沟通,同时还可借助社会各界人土多方向政府部门呼吁,争取政府加大经费的投入,按照古籍文献的保护方法对古籍、民国文献室进行改造,添置必要的设备,如湿控没备,开辟专室,增加一批防虫书柜来存放民国地方文献,购置高档的档案扫描仪,进行扫描等文献的数字化工作。

总之,民国文献具有史料价值与历史文物性,在学术界有“新善本”之说,尽管民国文献馆藏的主体是国家、南京、上海、广东等图书馆,但是各县级图书馆所藏的民国文献中,或许有已在公众面前消失已久的图书。各县级图书馆对于地方性的民国文献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加以保护,为地方建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继红,王和平.民国文献保护的有益尝试——兼谈公共图书馆新善本建设的得失[J].晋图学刊,2004(2):77-78

7.新型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管理 篇七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珍贵文献,管理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是在大学开展学术研究的最基本的支撑之一, 尤其是馆藏珍贵文献资料作为重要的学术资源, 其作用显得更重要, 受到大学的重视和保护。在保护和管理馆藏珍贵文献资料上, 不同的大学图书馆虽然有一定的差异, 但是基本上都以样本库、特藏库等形式严格控制借阅。这有利于珍贵文献资料的保护, 而直接限制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文献利用。因此, 需要探讨更加有效的珍贵文献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方式。

1 大学图书馆珍贵文献资源概念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馆藏珍贵历史文献一般指稀有、需要特殊储藏的古籍和特种文献, 如刻本、甲骨文、简策、敦煌遗书、金石拓本、舆图、书札、鱼鳞册、契约、文告、少数民族语文图书、高丽本 (指古代日本、朝鲜翻刻中国古籍) 等等。它们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收藏在全国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教育、民族、宗教、文物等系统藏书单位[1]。从“珍贵”概念的一般解释看, 大学图书馆珍贵文献资料应具有二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资料数量不多, 来源非常有限。甚至在国内只有几家图书馆拥有, 或除本馆外其它图书馆没有收藏, 因此, 必须要严防丢失。二是特定的环境下相对珍贵的资源。对本校学术科研尤其是对本校特色学科或优势学科的发展和学术科研活动, 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利用价值;或对本地区具有重要的历史馆藏价值, 需要重点保护的资源[2]。对于一种文献资料, 其“珍贵”性因不同的利用对象而有一定的差异。对大学图书馆来讲, 因不同的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特点, 对馆藏“珍贵”文献资源的认定原则和标准都存在一些差异。因此, 各大学图书馆要根据本校的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特点, 确定珍贵文献资料的认定原则和标准以及保护和管理方式。尤其是对一些处于“一般”和“珍贵”临界位置的文献资料, 更需要认真进行珍贵性范畴的界定工作, 绝不能按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要求或观点, 随意对某种文献资料判断和划归珍贵资料范围内。

2 珍贵文献资料在大学教学与科研中的价值和地位

2.1珍贵文献资料的学术价值。在图书馆馆藏珍贵文献资料中的相当部分可以直接被利用于大学教学科研工作。有些珍贵文献资料对特定学术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利用价值。如延边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李朝实录》对李氏朝鲜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对李氏朝鲜政权内部活动的了解有很大的帮助。再如本馆收藏的北朝鲜《劳动新闻》报刊, 尤其是包括1948年朝鲜国家成立前夕的该报创刊号在内的保存完好的初期报纸资料, 是研究朝鲜政权的树立与发展过程、朝鲜半岛现代史、初期朝韩关系方面不可缺少的非常珍贵的参考资料。另如解放前日伪时期的报刊资料, 就对本校相关研究部门研究延边地区反满抗日斗争史和朝鲜 (韩国) 独立运动史方面, 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很珍贵的参考资料。2.2珍贵文献资料在大学图书馆价值中的地位。任何图书馆的价值都是以馆藏文献资源为主要支撑。大学图书馆也是如此, 其功能和作用主要依赖于馆藏文献资源强度。而馆藏文献资源强度不仅在于文献资源数量, 也在于包括珍贵文献资料在内的馆藏特色。延边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价值特色之一, 就是以《朝鲜学———韩国学文献信息中心》收藏的上述珍贵资料。这些珍贵文献资料又是延边大学图书馆的重要馆藏特色, 在全国同类大学图书馆或地方图书馆中具有重要地位。2.3珍贵文献资源对大学地位的宏观影响。一般认为, 人才、实验设备和信息 (文献) 资源是大学的三大支柱。一定数量的珍贵文献资料不仅是一个大学图书馆价值特色的重要体现, 也对大学本身的地位产生影响, 是大学竞争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延边大学图书馆馆藏的上述珍贵文献资料作为本校特色学科———朝鲜 (韩国) 语学院及其它相关研究部门的很重要的学术资源支撑, 对学校的地位和竞争力也产生重要影响。如在延边大学211工程验收中, 上述馆藏特色资源受到了专家组的重要评价。

3 大学图书馆在保护珍贵文献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绝大多数大学图书馆都非常重视和保护馆藏珍贵文献资源, 但是其管理和保护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大部分大学图书馆现有建筑及设施条件无法满足珍贵历史文献保护标准, 再加上财力相当所限, 无力建设高质量的特藏书库。因此, 大学图书馆珍贵文献保护环境整体上与文化部2006年7月28日发布的《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相去甚远, 设施设备落后, 许多图书馆几乎没有图书保护的实验设备, 刻本、舆图、拓本等以纸质载体为主的珍贵历史文献受环境影响, 易酸化、脆化、孳生虫霉。同时, 广泛存在图书馆书库的结构、密闭性能、保温隔热性能、防水防潮性能、抗震性能、防光、防虫等特殊性能不完备, 珍贵文献损坏严重。而且从图书馆的管理和保护角度来看, 目前很多大学图书馆的资源管理与建设中存在归档范围界定不明确、涵盖面窄[3], 没有明确界定保护范围, 把珍贵图书资料和一般图书资料混在一起管理, 或一些实际珍贵资料没有被认定, 甚至在流通过程中被丢失等问题。另外, 有些大学图书馆的珍贵文献资料在各院、系过于分散分布, 且从登记到流通, 没有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 文献记录不清、保管混乱、部分珍贵文献资料长期在一些科研人员或院、系滞留不归, 却没有定期的流通查询等。由于珍贵文献具有较高文物价值, 拥有特定的收藏与交易市场, 很容易引起不法分子的觊觎, 造成珍品流失。这种现状不利于长期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些珍贵文献资料。

4 大学图书馆珍贵文献资源管理措施

近年来我国图书馆界开始重视图书馆档案建设与管理。其中包括馆藏文献资源档案化。如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方民根据《高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和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 编制出的高校图书馆档案分类表。该分类表把《馆藏资源》归类为“XZ16.3.2”[4]。本文认为, 对大学图书馆珍贵文资料的档案化既要建立图书馆内部档案, 还应该与校档案管理系统衔接。在此基本原则下, 对大学图书馆珍贵文献资料的档案化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步聚:第一步, 要进行专家鉴定。即以学校教学科研、学校档案馆和图书馆等部门的权威人员组成专家小组, 并按一定的原则对图书馆 (含各院系) 馆藏文献资料进行详细的调查, 并确定珍贵文献资料的具体对象。第二步, 以图书馆为主体, 认真研究对珍贵文献资料的协调管理模式。其中包括对珍贵文献资料的保管与流通模式、用户利用方法、监控保管状态及用户在利用珍贵文献资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等。第三步, 图书馆按一定的原则和顺序, 对已确定的馆藏珍贵文献资料建立必要的档案, 同时, 学校档案馆也在图书馆有关人员的协调和合作下, 对筛选出来的珍贵文献资料实施具有一定格式的文件化并对其进行档案登记。另外, 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中, 在新进图书资料中要及时发现、鉴定和档案化处理珍贵文献资料。总之, 珍贵文献资源是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 其开发利用不仅对大学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而且对大学的特色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起到重要作用。大学图书馆应建立和完善珍贵文献资料的鉴定、保护和流通模式, 积极筹资建设高质量的特藏书库, 加强珍贵文献资料保护的同时, 提高珍贵文献资料的利用率, 更好地为学校的特色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服务。

参考文献

[1]郑春汛, 赵伯兴.合作储存:关于珍贵文献保护的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 2009 (6) :36.[1]郑春汛, 赵伯兴.合作储存:关于珍贵文献保护的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 2009 (6) :36.

[2]刘建忠.论馆藏珍贵文献资源的利用与开发[J].新世纪图书馆, 2011 (4) :21.[2]刘建忠.论馆藏珍贵文献资源的利用与开发[J].新世纪图书馆, 2011 (4) :21.

[3]闫巧琴.优化业务档案管理促进图书馆创新发展[J].档案管理, 2012 (1) :83.[3]闫巧琴.优化业务档案管理促进图书馆创新发展[J].档案管理, 2012 (1) :83.

8.新型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管理 篇八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

在现在的高校中,同类院校间图书馆普遍存在着馆藏资源不足,文献资料分散、重复、缺漏以及总体保障能力下降等问题。怎样实现资源保障体系一站式查询检索,建立一个系统地平台,统一管理,多节点服务,已经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办法。

一、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在当今国内外图书馆界研究的的一个热点就是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问题,而这一问题也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一个必然趋势。为什么这样说,其基本因素有两点:第一,当今的社会,每年文献出版量急剧上升,文献资源的价格也急剧上涨,但是反观图书馆的资源购置经费确实严重短缺。这就导致了图书馆购买文献能力的下降,从而使广大读者在文献信息需求上得不到满足。从这一点看,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是,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使用,使得图书馆的组成方式和服务方式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与此同时作为知识与信息载体的文献本身,也在这种新技术的应用下发生了改变。而承担着文献收集、整理、储存、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图书馆本身,也因为电子文献和多媒体文献等新型网络资源的产生,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发生着改变。也正因为这些先进技术的产生,是图书馆必须突破单一纸质性文献借借还还的局限,像多载体、多学科、多形式的方向发展。然而,想要通过一个图书馆的力量使图书馆成为多载体、网络化,多功能的综合信息平台,这肯定是不可能达到的。只有通过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道路,通过互联网络的应用是多个馆互相合作,集团购买,才是即经济又能满足读者要求的最佳途径。

二、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

(一)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从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事件来看,共建和共享并非始终都是完美统一的。外文期刊和外文图书是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对象。但是,就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而言,除了外文期刊以外数字化信息资源和书目信息资源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数字化信息资源不需要副本,所以重复的建设数字化资源就是极大的浪费。

(二)缺乏全局观念

在对我国各大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表明,每个高校在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理论或实践上,都是各有所长。但却没有一所高校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有所建树的。大部分的高校在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上缺乏全局观念。在当今的网络时代,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应该包括管理体系、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书目信息获取体系、文献信息资源利用体系、文献传递体系等。这一模式应该是便与协调,易于操作、见效快的小共建大共享的模式。在其所有的體系中既有硬件体系,也有软件体系,它们都是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和文献资源传递网络化的必要保证,是同等重要的。但是大量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导致大量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而文献资源传递的网络化使信息资源获取的空间障碍彻底消失。而这些缺乏全局观念的做法,导致馆藏文献资源的地位急剧下降。

(三)无法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技术、管理和知识产权的有效利用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根本动力。由于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不平衡,管理体制、文献传递手段落后等因素的制约,虽然信息记录和传输方式的巨大变化,给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条件,但是在其效果上仍然不是很理想。这仍然无法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三、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可行性

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建设,不但需要技术上的保证,而且需要财政上的支持。久而久之,这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但是我们应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技术手段和经济发展是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不可逾越的两个先决条件。要想让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成为可能,就必须大量的投入资金,更广泛的将计算机技术、高密度储存技术和通讯技术等运用的图书馆中。也就是说,只有在经济和技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才能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建立起来。

根据我国的国情,在促进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方面,应该有法律作为保障,以使个图书馆积极的参与进来。但是这一建设又不能单纯的依靠行政命令来实现,应该使之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最近一些年来,也有不少的高校拿出了相当大的一部分经费用于图书馆计算机的配置上。但是由于无论是在在系统软件的研发上,还是在相应数据库的建立上都没有做够的投入,使得这些高校虽然在硬件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对硬件设施的利用率却非常低下。如果想要解决这一现状,系统软件的研制就必须更加规范更加标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各自为政,要向合作研制这条路上转变。要把实际应用价值和特色化作为数据库建设的重点。

政府要对重点大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财政上鼓励各重点高校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要使学校意识的,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会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起到促进和提高的作用,要让高校在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和教学科研上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个地方政府,为了保持自己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头,都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人才引进,或者自己培养。例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为了保障这一强劲势头,这一地区在从外部吸引人才的同时,先后成立了许多院校。政府在对这些院校图书馆每年的投入,都是内地地方性普通高校所不敢所想的。因为有了政府高额的投入,这些图书馆都有较高的起点,在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上走在了所有院校的前列。

四、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措施

(一)要有宏观的策略

作为信息的集散储藏地,图书馆必须走宏观布局,加强协调,联合发展的道路。要建立一个新型的权威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机构,这个机构必须要能够承担起统一信息资源管理职能与开发职能。要对传统图书馆中普遍存在的,资源重复与简单化问题进一步的解决,在其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上要不断加强。只有在全国宏观调控这一大背景下,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做出长期稳定的规划。那么,具有系统分布与层级互动特点的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才能实现。

(二)要有微观政策

各个高校内部文献资源能否共享,是实现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之所在。为了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创造有利制度和基本条件,整合资源开发与利用,使单一高校的内部资源潜力得到充分地发掘,禁止文献私有或资源割据。必须在图书馆与校内各级文献资源中心或文献资料室之间建立起网络与共享体制。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全国高校在内部图书馆与各级文献资料室的网络与共享体制并没有很好的建立,还处在专业化,级别化,条块化的封闭状态。这正是资源利用率低下,图书馆重复配置等问题出现的关键,同时也为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实现制造了障碍。

五、结语

建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是当今世界都在努力探索并积极实践的一个课题。我国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在政府的帮助和自身的专研下,积极建立或完善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丽艳.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团队管理 [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3).

[2]潘永祥等.试论信息时代的来临与图书馆的现代化[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7(2).

[3]杨明华.对高校文献资源建设的理性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7(4).

[4]孙 纬.浅谈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的资源共享[J].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3(1).

9.新型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管理 篇九

发布日期:2013-05-15

 浏览次数:419

2012年7月5日修订

为更好的提高文献类数据库资源使用效果,保证采购工作质量,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促进学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按照《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购管理办法》要求,结合电子资源采购工作的特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文献类数据库采购人员机构组成

成立跨部门文献数据库订购小组,明确职责、任务和操作流程,使文献数据库订购业务规范化。

成员:馆长、副馆长、资源建设部和技术支持部负责人

在实际订购过程中馆长可根据需要指定某个专业馆员加入到数据库的订购工作中,各部门负责人也可以根据需要指派其他人员参与。

二、工作职责

1.馆长:负责全面工作,负责与CALIS全国中心、BALIS北京中心和数据库公司等建立广泛联系,获取最新数据库应用动态,负责数据库订购最终决策,合同谈判和签署等;

2.副馆长:配合馆长工作,负责制定文献数据库建设方案,组织实施文献数据库订购工作;

3.技术支持部负责具体实施工作,(1)负责制定文献数据库建设方案计划。

(2)负责搜集、汇总最新文献数据库的相关信息,(3)组织新资源的试用、调查和评估,根据试用效果做出评估报告,并形成订购建议,(4)订购事物(含订购回执、合同文件)的处理,对已购资源的使用进行测评,并写出测评报告,(5)数据库的安装和维护,(6)数据库使用中的技术支持,IP段的变更通知,代理服务器的使用等,(7)组织资源使用的培训讲座,并通过专业馆员向系、部师生推送相应信息。

三、文献数据库订购原则

1.权威性原则:首选国内公认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权威性的数据库,应尽量选择包库形式或建立镜像站点, 以方便读者的使用和资源的共享,慎重购买不提供永久使用权的数据库。

2.实用性原则:采购的电子资源要适合学校的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需要,优化馆藏电子资源建设。

3.系统性原则:采购的电子资源要形成系统地、科学地、合理地馆藏结构体系。一是电子资源的专业覆盖比例要适当;二是电子资源种类要多类型、多样化;三是要与纸质文献协调发展,发挥资金投入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

4.先试用原则:电子资源试用是采购前的必备环节,为了保证电子资源的采购质量,在正式订购之前应充分的试用。通过试用,对电子资源的内容、检索功能、使用率和数据商的服务等客观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后,再决定是否购买,从制度上限制随意性。

5.科学性原则:针对电子资源采购的特点,构建一个科学、规范的电子资源采购程序与评价指标体系, 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

6.不重复购置原则:内容形式相类似的数据库不考虑重复购置。

7.连续性原则:购置的有些数据库是我校使用量大,使用率高的资源,读者已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依赖程度很高。同时,这些产品服务连续,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水平逐年提升,作为老用户,每年还可享受一定的价格优惠政策。因此,应该重点保证这些数据库使用的连续性。

四、文献数据库采购模式

1.联合采购方式与单馆订购方式相结合; 2.资源订购和资源服务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3.专业馆员参与。

五、电子资源试用及订购流程

1.除联合购买、续订的电子资源外,新种类电子资源推介商来我馆推荐时,一般由技术部进行接洽,并根据文献数据订购原则决定是否试用。凡对我校读者有用的专业性电子文献资源以及拟订购的电子资源都要求试用; 2.凡对决定试用的电子资源,由技术部负责安装提供试用,负责与数据库商联系协商宣传培训事宜;

3.电子资源试用时间:3个月—6个月。

电子资源试用期接近结束时,由技术部结合试用情况提出该数据库的综合评价意见。内容包括:数据库基本情况、收录内容、功能特点的描述,与同类数据库的比较,试用统计和读者反馈意见,服务方式和国内同行使用情况,以及是否推荐订购等;

4.凡有意向订购的电子资源,由馆长安排副馆长负责调查了解数据库相关信息,并指派相关人员写出详细调研报告。内容包括:数据库简介、主要内容、检索功能、并发数、资源保存方案、售后服务情况、读者试用反馈意见、读者荐购意见、相关同类资源的比较、相关图书馆的购买情况、价格方案、订购建议等;

6.测评报告报馆长审批; 经馆长审批同意后、作项目申报程序。

六、数据库需求认证细则 1.资料搜集阶段

信息获取渠道:外文数据库:CALIS全国中心组团信息、数据库公司或代理公司的推介;中文数据库:数据库公司推荐;读者推荐;兄弟图书馆购置情况。

信息处理方式:不同来源的信息汇总至电子资源订购小组,由技术部牵头进行处理。技术部经过初步调查和筛选确定处理办法,即:进入试用阶段、暂缓试用、拒绝试用等;

2.数据库试用阶段

(1)申请试用:由技术部负责,实行单馆联系试用;试用时间一般为3—6个月;试用内容包括全部数据或部分数据;

(2)组织试用:由技术部负责提供试用数据库的运行环境;试用时间一般选择3-6个月,避开寒暑假时间; 并进行数据库试用宣传与培训工作

(3)试用反馈收集与统计:试用统计数据搜集:根据数据库提供的后台统计功能进行数据库使用统计,全面了解读者对试用电子资源的使用情况,访问频次、时段分布等方面情况;统计项目包括总点击次数、月点击次数、日平均点击次数、每日点击次数、每日点击IP统计,每日读者访问时间段统计等;(4)使用反馈信息的搜集:开拓多种反馈意见收集途径,电子邮件,现场调查、个别访问、网上调查和专业馆员到各个系、部调查;

(5)实施部门:技术部及其他部门专业馆员配合。统计软件和网络调查表由技术部实现。

(6)试用数据库评价

评价方法: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读者评价和专业馆员评价采用定性评价等主观方法,资源订购小组成员评价采用定量方法。

评价原则:馆员评价和读者评价相结合。馆员评价包括专业馆员、资源订购组成员的评价;读者评价包括普通读者评价、特定读者评价;读者评价和馆员评价各有侧重,前者关注内容和使用便利性,后者关注综合性能。

七、退出机制

订购的数据库使用到6个月时,由技术部负责检查所订数据库的功能、质量和数据量等指标是否达到合同规定的要求,通过专业馆员和读者反馈途径收集应用信息,并将用户访问次数、供应商售后服务质量及数据库发生故障等情况写成书面报告,上报馆长。每年采购项目申报之前,技术部结合检查结果,写出是否续订该数据库的报告,对应用较少,供应商培训服务不到位的数据库实行淘汰退出机制。

10.新型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管理 篇十

1.1 地方文化教育需要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中记载了本地区的山川胜迹、灿烂文化和名人志士的传记和著述,可为地方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可利用地方文献开展素质教育,为全面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服务。熟悉国情、实事求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民俗风情等,对读者了解弘扬地方优秀文化,提高文化素质,是很好的教材。这就需要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1.2 地方建设事业需要地方文献

首先,地方决策机关需要地方文献。由于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状况、历史和现实的真实反映,因而对本地具有明显的资治作用,历来是各地政府机构进行决策时的重要依据。因此,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采集、研究和利用好地方文献,并通过各种文献形式,主动、及时地提供给本地区各级决策机构,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社会发展规划和有关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地方文献。各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资源和风俗民情有差异,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构、程度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思想观念和需求的变化,本地区的传统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失传,或者因市场不景气而停滞不前或消失,可以按地方文献中有关记载,对产品恢复生产,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开拓创新。人们通过地方文献提供的信息资源去研究、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生产传统畅销产品,开拓市场,振兴地方经济的事例已经很多很多。

2 采集地方文献的范围、措施和方法

地方文献的品种和数量多,凡记录有地方知识的各种文献信息载体都在采集之列。地方文献的采集范围有印刷文献、缩微文献(缩微胶卷、胶片)、视听文献(电影拷贝、电视录像带、录音带、电视直播节目等)、电子文献(磁带、软磁盘、交互式光盘等)和网上文献。地方文献按出版形式主要有图书、连续出版物、档案实物资料及其他资料,如谱谍、碑刻、拓片、图录、表册等,具体分为地方史料、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等。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应根据本地区实际和需要采集地方文献。

2.1 采集地方文献的范围

(1)本地区史料。地(市)县公共图书应采集本地区的史料文献,包括:(县)志、年鉴、专业志、汇编、手册及其他志书、有关本地区的革命历史文献、出土文献记录、有影响人物的族谱和重大事件、风土人情资料;土地、矿产资源调查资料和地图、图表及各种统计资料等。(市)县图书馆主要采集本(市)县域内的地方文献。

(2)地方出版物。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应采集本地区编辑出版的地方出版物,包括:各种报纸、杂志、专著,包括各种载体形式的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物。(市)县公共图馆以采集本(市)县地域内的此类文献为主。

(3)地方人士传记、著述及其研究资料。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应采集本地籍知名人士的著述,包括革命烈士、政治家、作家、艺术家、科学家、学者等的传记、手稿、著作等资料和外籍人士关于本地区的.有关著述。(市)县公共图书馆以采集本(市)县域内的此类文献为主。

2.2 采集地方文献的保障措施

(1)成立地方文献部。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应成立地方文献部,从组织上做好地方文献的采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保障工作。

(2)建立地方文献采集协作网络。采集地方文献的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出版单位多,特别是地方文献中很大一部分是非正式出版物,发行途径不畅,获取的难度大。地(市)县公共图书要与本地区内的市县(区)地方史志办、党史办、地名办、科委、政协文史委、学术团体、研究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大中专学校、大中型企业等单位和部门加强协作,密切联系,建立合作网络。县图书馆要成为地(市)公共图书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起一个中转站的作用。每个联系点确立联系人,明确各级网点的义务和职责,确保采集渠道畅通。

(3)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度。地方文献呈缴制,是由地方权力机关在整个地方行政区划范围内颁布和施行的一种“呈缴本”制度,对保障地方文献采集工作的顺利开展十分重要。地(市)公共图书馆要成为地方文献信息中心,要积极建议和督促政府建立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为图书馆广泛征集地方文献提供有效的保障。

(4)建立地方文献出版信息档案。加强与新闻出版部门等地方文献采集协作网络成员单位的联系,及时收集出版信息,建立地方文献出版信息档案。

(5)到旧书市场采集地方文献。应与当地有影响的旧书业主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搜求地方文献,将缺藏的书刊品种、拟购的地方文献书目告知对方,请对方在收购过程中给予特别注意。地(市)县公共图书馆要指定专人定期到旧书市场采集地方文献。实践证明,到旧书市场采集地方文献,价格便宜,常能采购到缺藏或漏购的、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

(6)开展馆际合作。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应与本地域内基层图书馆,如乡镇图书馆(室)、学校图书馆(室)、科学研究图书馆(室)、医院图书馆(室)等开展馆际合作,互通有无,交换资料。

2.3 采集地方文献的方法

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应面向社会,广渠道多途径地采集地方文献。

(1)征订:利用合作网络对公开出版和非公开出版的地方文献及时征订。

(2)现购:采访人员从图书市场上直接购得地方文献。图书文献市场包括各级新华书店、各类专业书店、出版机构的读者服务部及集体、个体书店。

(3)交换:与有关文献生产、发行、收藏单位以及个人间建立起良好的信息和文献合作交流关系,定期交换,扩大地方文献来源。

(4)募捐:接受个人、机构团体捐赠地方文献。

(5)代征:利用协作关系,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代为从文献持有者或文献持有机构中征集而非购买方式获取地方文献。

(6)复制:通过目录了解缺藏信息,在遵守版权的前提下复制地方文献。

(7)析出:许多地方文献收录于大型丛书、文集、报刊等文献中,可通过复印、摘抄、剪辑等手段收集、汇编。

3 做好地方文献保护工作

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中,有一定数量的古籍,善本图书也较多。保护好古籍,做好古籍整理抢救工作,至关重要。

3.1 做好常规保护工作

地(市)县公共图书对古籍首先要做好防虫、防光、防潮、防鼠、防火、防水、防盗、防尘等8防工作。要改善古籍书库的保管条件,做好温湿度和光照灰尘控制,配置各类护书用品,把古籍的自然损坏率降低至最低限度。

3.2 培训古籍管理人才

许多县公共图书馆缺乏古籍保护方面的专门人才。地(市)公共图书馆要举办古籍保护人员学习班,请古籍保护专家讲授古籍保护知识和技术,提高管理人员的古籍保护意识和古籍复制与修补技术。

3.3 抢救濒危古籍

目前,许多地(市)县公共图书馆,由于古籍保护人才不足,经费短缺,地方文献中的古籍损毁严重。应对濒危古籍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予以保护,如进行修补、限制借阅、采用复印本流通、进行电子化、数字化存储等等。

4 加强地方文献研究和利用

4.1建立地方文献研究室

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应建立地方文献研究室或阅览室,地方文献实行集中管理,单独分类、编目、排架,以利于资料查询和研究,提高利用率和工作效率。馆员和馆外专家都可以入室进行研究,以促进其开发利用。

4.2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

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应采用现代化手段建设一个较为全面的、便于大众使用的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以实现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起点要高,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除传统的一次文献利用外,还应向读者提供书目索引、文摘、专题汇编、主题综述、全文检索等方面的深层次地方文献服务。对地方文献的加工不应只是简单地分编登录,而应广泛应用激光照排、影视、计算机、网络通讯、缩微、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将分散于不同文献的地方信息分析出并予以整序、储存,编制地方文献书目索引、联合目录、专题书目,向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产品,例如,将地方特产、地方名人、风土民情、旅游景观等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建立地方名优产品数据库、人物资料数据库、风土民情数据库、旅游资料数据库等,为社会各界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远程传输、网络互联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

4.3 成立地方文献研究会

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应组织开展地方文献研究活动。地(市)图书馆成立地方文献研究会,县馆组织研究小组,聘请地方文献研究专家、学者当顾问,聘请文化教育界领导进入研究会理事班子,吸收有一定学识和研究能力的馆员到研究会来。会员一方面开展地方文献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协助图书馆采集、整理地方文献,实施研究与整理资料相结合。会员可深入名人故里、景点景区、文物保护单位等开展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探索本地区旅游开发、经济发展之路。有价值的论文可报送市、县委及政府,为其参考之用。

4.4 地方文献为经济建设服务

地方文献中的科技知识、致富信息、实用技术对本地区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具有直接或间接指导作用。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应把馆藏地方文献及其研究成果转化为信息产品,使之转化为生产力,走藏、研、产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11.新型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管理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图书馆 文献资源

国民教育体系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各职业学校图书馆抓住院校发展的机遇重新定位,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合理选择,制定新的建设计划,使图书馆粗具规模。但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读者的信息服务要求不断提高,图书馆原有的图书期刊资料等文献资源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对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根据办学性质办馆条件,职业及服务扩展特点,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的馆藏配置。

结合高职院校教育特点,注重文献资源配置:

首先,“以素质为中心,以能力为基础”是我国近年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和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它的培养目标有别与其他普通高校,具有较强的直接培养一线技术工人的针对性。在专业教学中不再单独地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按照高职技术岗位的应知应会要求进行模式教学。教师以教学为主,注重课堂教学和对学生进行实际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注重的是课堂教学和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侧重于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在教学实践中,广大师生都注重实用性、普及性、时效性等科技方面资料的查询。因此,图书馆在采集文献资料时应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重点采集具有实用性、普遍性,有助于提高教学、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有助于强化学生道德的文献,除了将院校利用率高的资料与教学实训比较密切的学科文献作为本馆的重点收藏外,还应购进适量的非专业性文献,以扩大师生的知识视野,满足读者的广泛需求。

其次,高职教育实际是“模生教育”,是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是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核心。它的培养目标是特定岗位的高技能人才,这就决定了他在高职教育的学习训练过程中,不能仅从掌握知识的程度来衡量,还要从行为、态度、历练、操作技能等方面来衡量。要培养岗位必要的核心能力,除了专业相关的文献外,读者还存在对文学、艺术、修养等方面文献的阅读需要,而图书馆拥有课堂以外的各种专业性、综合性文献资源,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得以延伸。因此,图书馆在馆藏配置时,应多采集培养其核心能力的资料,如交流、演算、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及涉及面广、可读性强的文献名著,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成功学方面的畅销书,包括敬业乐业、执著追求、 守信誉、讲效率、尊纪守法、团结协作等方面的书籍,让学生在不断追求,培养自信、充实自我的学习中成长。

最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各类知识型、技术型的人才,它设置专业的重要依据是职业技术的岗位群,受“行业牵动”,受就业市场的影响。其办学特色是企业和市场缺什么样的技术人才,就设置什么样的专业,它在不断变化调整中。为塑造实用型人才,忻州市职业技术学院从建院之初就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服务产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从2007年7月年学院开始与忻州市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校企联手,将教学实践环节延伸到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场所和技术指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应建立贯彻“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理念,根据学院与企业合作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及时跟踪,采集培养职业教育能力、专业技能测试等方面的各种文献资料,在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同时,密切注意学院的发展动向和专业设置变化,动态处理重点藏书与一般藏书的关系,并根据学院的专业要求,及时更新、补充、配置馆藏文献,从而不断优化与完善馆藏资源。

加强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满足师生对科研教学资料的需要:

高职院校图书馆在馆藏文献资源的建设配置上应坚持以专业设置为基础,做到积极主动,广泛征求各专业任课教师的意见,对各专业所需的文献资料要认真研究,准确定位。对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应系统采集反映其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的文献,完整采集重点学科的连续出版物,国内外文献,常规文献,印刷文献和电子网络型文献。要采集高质量的能满足重点学科建设发展需要的文献和新建专业、新开课程及新科研项目所急需的专业文献,确定重点学科文献收藏是定位于完备级水平,还是定位于研究级水平或数学级水平。根据学科的建设,图书经费等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采集收藏目标。根据国家或省级的标准确定达到完备级水平、研究级水平或数学级水平,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独、人独我全的专业特色馆藏。

例如,忻州市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是该学院的一个重点专业,学院图书馆在采集文献时对其专业的文献力求做到完整,并与国家有关的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建立了信息资源共享合作。由他们提供书目信息和网络信息服务,以满足较高层次读者的教学与科研需求为目的。图书馆还应组织有限的人力物力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网上有关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的信息加工和综合处理,建立标准的馆藏编目数据库体系,依托完善、标准的特色馆藏,创建具有特色的数据库,并在图书馆间建立专业信息导航系统,保证这部分文献收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便能全面系统的了解这一专业的发展过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使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数字图书馆可以作为医学信息的主要集散地,具有强大的信息资源,良好的自学环境,优良的网络设备和继续医学教育组织优势。所有这些优势都是发展继续医学教育所急需的和必要的,它們对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展开有着直接的支持作用。忻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和忻州市人民医院建立了互动合作机制,忻州市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的学生经常到忻州市人民医院各科进行实际训练来充实自己。

因地制宜,建立和发展网上电子文献信息资源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被存储在电子出版物上,各种类型的电子出版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这是因为电子出版物与印刷出版物相比,具有信息量大、体积小、检索率高、无场地限制等诸多优点。如今各种网上信息资源在保障学院教学科研文献需求方面已越来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图书馆应重视加强电子信息的利用,逐步发挥电子出版物、数据库资源和网上信息资源,改变过去单一的以印刷型载体为主的固定的存储方式,尽快建立起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多种类型载体的多媒体馆藏资源体系。但由于高职学院图书馆的起步晚,资源少,所以在采集电子文献时应区别于高校图书馆。要根据本馆的发展需要和自身特点与现状,以本单位教学科研任务为依据,对学院所需的各种文献图书,数字化文献数据,每年有计划、有选择地向大企业、中国数字图书馆等公司购买一些PDF格式的数字图书,对读者需求大、能满足学院教学、实训、科研需要的全文数据库和影响较大的期刊和报纸,可采取重点的引进和收藏,对利用率低、文种使用少的电子文献,有选择性的控制收藏,对价格高,而又需重点采集、要求精而全的学术性文献,可通过联合购买,也可通过馆际间的资源共建共享进行配置。同时积极开发利用网上各种免费资源,注意及时选择加工网上的信息资源,达到以最少的花费获得最多信息资料,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好的服务效果,尽快使传统的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转变。

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图书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高职学院图书馆只有踏踏实实地建设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系统的实用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才能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办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新形势下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赵慧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图书馆2000(2)

(2)祝娜 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j]现代情报 2002(11)

(3) 熊跃进 21世纪高校图书馆资源的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3(1)

(4)仇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j]图书馆建设 2005(5)

12.谈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策略 篇十二

一、进行共享教育, 优化内部结构

1. 俗话说:

“教会徒弟, 饿死师傅”, 这是人们的固有观念, 也是知识共享的一大思想阻碍, 所以, 思想障碍的消除同组织机构的设置一样重要, 只有当人们认同了知识共享这一理念, 知识共享才可以深入人心, 促使人们自主地共享, 积极地共享。

2. 一个组织能否发挥其整体最优效用, 首先考虑的是其内部机构是否合理。

图书馆自然也不例外。现有图书馆的组织机制, 严重影响着馆员之间的交流沟通, 金字塔式的结构, 减缓了知识的流转速度, 增加了知识转移成本。上下等级层次分明, 不利于馆员进行横向交流, 给馆员造成一定的心里压力, 这些都是不利于馆员进行隐性知识的交流。所以, 要淡化这种等级观念意识, 组织机构设置要扁平化, 上下信息传递, 平行沟通都要以最快速度的方式进行。

二、实现网络化, 数字化, 标准化, 共建共享

1. 所谓网络化, 简言之, 就是将各自独立的计算机通过线路连接而成的系统, 是通过网络可以连接分散于各处的信息系统。它使所有的资源能够克服地理位置的局限, 实现共享。网络化的最显著的功能就是以计算机为手段, 把人类现有的一切信息, 加速到电子的速度上。图书馆是公共获得信息的重要场所, 开展网络化服务和实现电子信息化, 已成为图书馆最重要任务之一。让“无围墙的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 “虚拟图书馆”等等设想, 随着通讯, 网络及信息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得以实现。

2.“数字图书馆”一词由英文Digital Library翻译而来, 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储存各种图文并茂的图书馆, 实质上它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 把各种不同载体, 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储, 以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的一个大型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是一门全新的科学技术, 也是一项全新的社会事业。简而言之, 就是一种拥有多媒体内容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能为用户方便, 快捷地提供信息的高水平服务机制。它对应于各种信息管理与传播的现实社会活动, 表现为种种新型信息资源组织和信息传播服务。它借鉴图书馆的资源组织模式, 借助计算机网络通讯等高科技术, 以普遍存取人类知识为目标, 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类和精准检索手段, 有效地进行信息整序, 使人们获取信息消费不受空间限制, 很大程度上也不受时间限制。其服务是以知识概念引导的方式, 将文字, 图像, 声音等数字化信息, 通过互联网传输, 从而做到信息资源共享。

可以想象, 当我们对图书馆的使用不受时间, 空间的限制时, 每个拥有任何电脑终端的用户只要通过互联网, 登录相关数字图书馆的网站, 都可以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方便快捷地享用世界上任何一个“信息空间”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知识的流动速度, 创新速度, 共享速度会以什么样的速度增长。这是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前竟, 也是为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的必经之路。

3. 标准化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 我们前面提到的网络化, 数字化, 都是以表准化为前提。这要求图书馆严格按照分类, 著录, 标引以及联机检索标准等工作的统一标准进行日常工作, 并保证其质量。

三、多元化服务, 增加借阅量

1. 无论是改变组织机构, 还是网络化, 数字化, 标准化图书室建设, 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 为用户提供最便捷的服务。

而用户的使用图书馆知识的数量, 频率, 又决定着知识共享的成效。公共图书馆的知识共享和用户对信息知识的需求, 二者是成正比例关系的, 用户对信息知识的需求促进了知识共享进程, 知识的深度共享, 又提升了用户需求。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东西地区发展不平衡, 知识信息的供给和投入远远不足。公共图书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完全走进所有公众的生活。所以, 公共图书馆不能坐等用户的到来, 也要走出去, 采用多种有效形式为公众服务。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 公共图书馆服务要有创新, 公众在图书馆不仅要求有获得知识的全利, 还要休闲, 娱乐等多种需求, 公共图书馆要成为集学习, 休闲, 娱乐为一体的公益性场所。在条件较差的地区, 图书馆的建设往往被忽略, 公众也会忽视对图书馆的利用。在一定条件下, 一定时期内, 图书馆不仅要加大对自身的宣传, 还要开展多种活动来培养公众利用图馆的热情, 提高图书馆的有效使用覆盖面。

2. 当今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在增加, 对服务的要求在提高。

图书馆应以新的视野, 探索新的服务模式积极构建适合本地实际状况和发展需求的图书馆服务网络。

1) 地方建立基层图书馆建设模式, 总分馆制体系模式, 区域性图书馆服务网络等, 拓宽了图书馆服务的路子, 也拓展发展空间。

2) 图书馆应在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 建设流动图书馆, 流动图书站等富有成效的农村图书馆网络, 把知识, 文化送到老百姓手中, 这些都是图书馆进行公益服务知识共享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3) 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 公共图书馆的触角可以延伸至各个社区, 分散集中的信息资源。例如,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向社区基层延伸中, 实现了信息技术支撑的通过网络实现的全市借阅一卡通, 通借通还, 全市书目网上查询, 在这种服务平台下, 公众获取知识更加便捷, 知识共享速度加快。

因地制宜, 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思路, 新做法, 增强服务的辐射能力, 扩大服务的覆盖面, 丰富服务内容与方法, 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 个性化服务, 以多种方式维护信息公平, 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实现公众知识共享。

四、结语

知识共享战略是一个长期艰巨的, 持久的过程, 任重而道远, 图书馆要结合自身特点, 联系实际, 改变自身结构,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积极投入到资源共享共建中来。尽快实现公共图书馆内部的知识共享, 用户间的知识共享;实现公共图书馆网络化, 数字化, 科技化, 服务多元化这一目标, 充分彰显其公益性特征, 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免费知识宝库。

参考文献

[1]韩依桐.数字图书馆与信息资源共享[G].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1) :21-24.

[2]王宇婴.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 2007 (1) :22-28.

[3]于爱香.略谈我国图书馆资源共享[G].图书馆建设, 2004 (4) :43-45.

[4]王真江.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问题研究[J].现代情报, 2005 (9) :24-25.

[5]戚敏仪.图书馆知识共享策略研究[G].图书馆园地, 2007 (21) :93-94.

13.新型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管理 篇十三

【摘要题】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

【关键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网络环境

近年来,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遇到了新问题,一是现实馆藏的严重不足。书刊价格逐年攀升,而书刊购置费常年停滞不前,购进的书刊品种逐年下降。二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用户不断增加,网上信息越来越丰富,互联网成了越来越多科研人员获取信息的渠道。地方社科院图书馆要摆脱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不再依赖院图书馆现实馆藏的尴尬现实,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加以反思,调整文献资源策略。

1 图书馆现实馆藏的严重不足

有限的购书经费与众多的学科设置使得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工作只能是“撒胡椒面”,结果是几乎所有的科研人员都在抱怨到馆新书及所订报刊太少,难以满足科研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不再依赖院图书馆。1997年徐亚男对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有的为图书情报中心)年购书经费的调查显示,上海社科院图书馆以130万元位居榜首;浙江、云南社科院图书馆在30万元以上;广东、天津社科院图书馆在20万元以上;另有10个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在10-20万元之间;还有6个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的年购书经费在6万元以下[1]。尽管近些年来各馆购书经费均有所增加,但幅度都不是很大,以河南社科院为例,1987年至1999年的13年间购书经费一直维持在15万元左右,直到2000年经费才涨至20万元。面对书刊品种的激增和价格的飞涨,这点经费可谓是“杯水车薪”。

与我国的书刊出版规模逐年上升的趋势相反,河南社科院图书馆的书刊订阅数量基本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且下降幅度越来越大。其他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的情况比河南社科院图书馆的窘境也好不到哪去。这点连高校一个资料室购书费都比不上的经费却要满足少则十几个,多则20几个研究所的科研需求,确实是勉为其难了。在全国地方社科院学科配置中,基本上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文学、史学、哲学、经济、法学、社会学等等学科应有尽有。如河南社科院科研人员不足百人,却设有经济研究所、农村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哲学研究所、法学与社会学研究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9个研究所和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墨学研究中心等3个研究中心;福建社科院科研和科辅人员加在一起不过123人,却设有经济研究所、亚太经济研究所、华侨华人研究所、现代台湾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哲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所9个研究所和法学研究室、三角号码辞书编辑室2个直属研究室,此外还设有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福建台湾文化研究中心、决策科学研究中心、客家研究中心、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公共关系研究中心、法律研究咨询中心、福建中华茶文化研究中心和法国远东学院福州中心10个研究中心[2]。图书馆为了照顾到各个研究所的科研需求,只能采取撒胡椒面的方法,结果是连每个专业的核心期刊都难保证。

2 互联网上丰富的社科信息资源

与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文献资源紧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些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2002年11月美国市场研究机构eTForcasts公司发布的一项统计报告显示,到2002年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预计将达到6.65亿人[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所做调查显示,1997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为29.9万台,上网用户总数62万人[4],时隔5年,到2002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已经达到2083万台,上网用户总数达到5910万人[5],分别增长了69倍和95倍。

因特网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根据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网站首页显示的数据,其网页索引数据库已突破30亿大关。2001年9月7日,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表明,截至2001年4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的域名总数为692490,网站总数为238249个,网页总数为159460056个,在线数据库的总数为45598个[6]。在这丰富的信息资源中不乏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历史、文学、教育等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的社会科学信息资源。

2.1 互联网上的社科图书、报刊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对象――图书、期刊、报纸等文献越来越多地被搬上互联网,数字图书馆、数字化期刊群是其集中发布形式。

数字图书馆使信息的传递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包括国界和语言的限制。读者可不受时间、空间和文献数量的限制,自由索取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源,除特别情况外,可以是全天候开放服务。2002年,国内已建起了200多家不同规模的数字化的图书馆,其中比较成规模的主要有超星数字图书馆(www.ssreader.com)、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www.21dmedia.com/)以及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www.Apabi.com)。

我国电子期刊的发展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到今天,已建立起中国期刊网 (www.cnki.net/)、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库(www.tydata.com/Visit.asp)等大型的网络电子期刊库。

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1994年以来国内公开出版的6000余种核心期刊与专业特色期刊的全文,目前积累全文文献680多万篇,其中文史哲专辑58万余篇、经济政治与法律专辑近150万篇、教育与社会科学专题50余万篇、新闻与传媒专题11万余篇、出版事业专题5万余篇、图书情报、档案及博物馆学专题10万余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CCND)》收录2000年6月以来国内公开发行的400余种重要报纸,文化、艺术、体育及各界人物、政治、军事与法律,经济、社会与教育、科学技术、恋爱婚姻家庭与健康等方面180余万篇文献,分6大专辑,36个专题数据库。

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1989年以来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药卫生、经济、教育和图书情报等学科12000余种期刊刊载的600余万篇文献,以科技类为主,但其收录的经济、教育和图书情报类期刊比较完备,经济类1600余种,教育类500余种、图书情报类269种。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收录1998年以来的理、工、农、医、人文5大类3000余种期刊,大部分为科技期刊,人文科学专辑收录大学学报(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经济学、图书情报等方面的社会科学期刊

250余种。

2.2 互联网上的社科灰色文献

互联网还蕴含着丰富的,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的灰色文献。因特网出现后,几乎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非正式出版文献,互联网上的灰色文献越来越丰富。那些大型的学科综合网站,如中国经济信息网(www.cei.gov.cn/)、北大法律信息网(chinalawinfo.com/)、国学网(www.guoxue.com)等,还有一些专业性学术网站,如道教文化资料库(www.gb.taoism.org.hk/)、简帛研究(www.bamboosilk.org/)、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www.chinarural.org/)等,集中了很多学术性信息资源,如研究动态、专家学者、专业论坛、重要文献、组织机构、学术期刊、统计数据、法律法规、学术会议等专业信息。这些网站的学术信息有的是经过充分论证、推理的结论,有的`是政府部门颁布的政策条文等,对于传统的人文学术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散布的各网站社科类学术信息,包括社科组织机构资源和一些专家、学者的个人主页,前者是指政府机构、教育及研究机构、学术协会等学术团体机构的最新研究信息与学术动态信息;后者是指个人学术频道,目前社科领域的不少学者在网上建立了个人学术站点,用于探讨专业理论研究,交流学习和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会议文献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信息资源。近年来,一些单位开始尝试将学位论文制作成数据库在网络上发布,比较成功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有中国期刊网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的《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等。《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MD)》收录全国300家博士培养单位的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5万余篇,其中文史哲专辑5271篇、经济政治与法律专辑12119篇、教育与社会科学1956篇、新闻与传媒265篇、图书情报、档案及博物馆学112篇,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收录质量最高、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CDDB)》收录自1980年以来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博士、博士后及硕士研究生论文,截至2003年4月,已入库36万余篇。

上一篇:《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说课稿(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下一篇:软文实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