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井区当前粮食生产情况的汇报

2024-10-25

贡井区当前粮食生产情况的汇报(5篇)

1.贡井区当前粮食生产情况的汇报 篇一

秋季粮食生产情况汇报材料

秋季粮食生产情况汇报材料

秋作物生产时间短,回旋余地小,夺取秋粮丰收,需要抓好生产生产上的每个环节。尤其是秋粮生产在全年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抓好秋粮生产、夺取全年粮食丰收,也是县委、县政府贯彻省委、省政府夺取秋粮丰收实现全年粮食产量超千亿斤的重要举措。为搞好秋粮生产,县委、县政府在人员、物资配备等方面作了精心筹划和布置,为秋粮丰产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将县秋粮生产情况汇报如下:

一、今年秋粮生产情况

为了解今年我县秋作物种植面积情况,县农业局于6月23-25日组织科技人员对我县10个乡镇区秋作物种植面积进行了调查统计,现将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今年县秋作物总面积为100万亩,其中秋粮60万亩,比去年减少3.5万亩,减幅4.7%;在种植的秋粮中,玉米40万亩,比上年减少4.5万亩,减幅5.3%;大豆和红薯与上年基本持平。在种植的经济物中,棉花8.0万亩,比上年减少8.3%;花生10万亩,比上年增加4.3%;蔬菜和瓜类20万亩,比上年增加10.4%。

从上述调查情况看,我县秋作物种植面积是:粮食作物面积略减,经济作物面积增加。具体分析:在秋粮内部,玉米面积略减,大豆、红薯略增;经济作物面积增加,棉花因费工费时投入大,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多,加上今年价格回落面积减少。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一是红薯、大豆市场价格持续走高。二是种植粮食作物省工省时,农民能外出打工多。三是畜牧业的发展,粮食作物中玉米面积稳定。因近两年花生增产,价格上涨,而且国家实施了粮油陪增计划,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面积增加。蔬菜和瓜类市场需求量增大,价格连年持续走高,经济效益好,农民种植积极性高。

二、秋粮主导品种推广情况

根据种子管理站部门掌握的品种销售情况,种植面积较多的品种名称及面积分别是:郑单958种植面积20万亩,蠡玉16种植面积4万亩,先玉335种植面积4万亩。其它品种占12万亩。

三、秋粮生产与管理情况

由于今年小麦>收获期推迟,造成秋作物播种较常年略偏晚,加上近期病虫危害和高温干旱等诸多因素,对秋作物生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关于“三夏”生产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关键措施落实,保证了“三夏”生产的顺利开展,大部分秋作物做到了适期播种,为夺取秋季丰收奠定了一定基础。但由于降雨持续偏少,致使部分秋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县干旱面积已达15万亩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秋作物的出苗和生长发育。

为夺取秋粮丰产丰收,杞县引导群众及时进行了中耕、追肥、化学除草、浇水以及搞好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切实抓好以抗旱为重点的秋粮田间管理工作,由于今年小麦收获期推迟,收获进度慢,杞县农民抓住时机,收获一块,播种一块,浇水一块,人停机不停。截止目前,已累计中耕85.3万亩(次)、追肥55.1万亩(次),化学除草40.4万亩(次),浇水130.0万亩(次),防治病虫害30.5万亩(次)。现在秋粮大田整体长势较好。

(一)技术措施落实情况:县农业局充分利用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把农业技术人员分成5个技术服务小组,分乡包村,解决农民在秋粮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1、抓好抗旱播种,及时查苗补种。秋作物播种后,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秋作物缺苗断垄现象,我们及时宣传、组织群众抓住墒情好的有利时机抓好秋苗补种工作。

2、适时定苗,确保合理密度。今年秋作物出苗后,我局分片包乡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苗情调查,对缺苗断垄严重的地块,指导农民及时进行了催芽补种。对缺苗20%以下的地块,玉米在4-5叶定苗时,去弱留壮,剔稠补稀,就近留双株补缺;大豆在第一对真叶出现时,结合定苗,对缺苗断垄地块进行带土移栽补缺;红薯用原始预备苗浇水移栽等应变措施,确保种植密度。

3、全面中耕,铲除田间杂草。我县秋作物大部分为铁茬播种,苗齐后普遍中耕了一遍,能有效疏松土壤、破除板结、保持土壤墒情、铲除田间杂草、培育壮苗。

4、搞好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在防治玉米各种病虫害的措施中,重点做好玉米粗缩病防治工作。由于上两年大蒜茬玉米大面积发生粗缩病,给农民造成重大损失。为做到未雨绸缪,县农业局及时召集植保、农技、种子等农艺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20多人,召开了玉米粗缩病防治工作会议,与会专家对今年玉米粗缩病发生与防治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并形成了宣传共识,形成了县玉米粗缩病防治技术意见,印发3万余份进行宣传。又在县电视台作了玉米粗缩病防治技术讲座,要求农民选好种子和错期播种并密切注意灰飞虱迁灰规律和及时防治。

5、科学追肥,促进增产。我局今年在全县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深施、喷施微肥等技术措施。指导农民玉米施肥要分次科学施肥,严禁施肥“一炮轰”。在施好种肥和苗肥的基础上,分别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适时、适量、合理追施肥料。大豆在定苗后,结合中耕,亩追施10-15公斤磷铵,花期喷施硼、铜等微肥。红薯苗期结合中耕,亩施磷铵20-25公斤,钾肥5-10公斤,团棵期亩追尿素8-10公斤。花生在始花前,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0公斤、过磷酸钙30-50公斤。提倡肥料深施,严禁在对作物施肥时进行丢施或撒施。

四、积极推广四大技术措施

1、配方施肥技术

不同作物都有自己独特的需肥特性,并且在各个生育阶段的需肥量及养分配比都有不同。因此掌握土壤营养状况,及时调整土壤营养供应量,对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过少或过多造成的养分失衡均对作物产生不良影响。今年我们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对全县的土壤进行了土壤化验,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尤其是万亩示范方进行重点取土化验,共化验土样余份,根据化验结果配方施肥,避免了施肥的盲目性,全县配方施肥面积占玉米种植面积80%以上。

2、化除化控技术

化学除草具有省时、省工、高效的作用。化控能防止作物旺长,促使秋作物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减少养分过分消耗。目前,全县大部分秋作物都进行了化除化控,化除化控面积占秋作物播种面积的50%以上。

3、玉米“一增四改技术”

一增:增加种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地将现有品种的种植密度普遍增加500-1000株/亩。改变了过去农民稀植大穗的种植习惯,密度增加了,据调查今年玉米种植密度比去年增加550棵以上。“四改”:一是改种耐密品种。二是改套种为平播,铁茬直播,并适当延迟收获。三是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四是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发挥农机在玉米生产中的作用,减少人工播种、收割面积,逐步扩大机耕、机种、机收等玉米全程机械作业比例。

五、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县委、县政府要求各有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实施好秋粮生产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细,确保抓出成效。为此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夺取秋粮丰收任务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分解到乡镇、村,落实到田间地块。同时要求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共同为秋粮丰产丰收作贡献。财政、金融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农业部门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第一线,大力搞好技术>培训和指导,真正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气象部门加强天气预测预报,重点做好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及服务工作,加强土壤墒情的监测和预报工作,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抗灾夺丰收搞好服务。供销、石油、电力等部门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的调运供应工作,保证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等农资充足供应和用电需要。农业、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联手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违法事件,切实维护了农民利益。确保秋粮生产再上新台阶。

六、问题与建议

1、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多,导致秋粮作物管理粗放,如玉米、大豆不进行人工间苗;玉米施肥不科学,撒施肥料比重过大,降低了肥料利用率;个别农户病虫防治不及时等。

2、乡级农技人员匮乏,县级科技服务手段落后,秋粮高产栽培技术普及率较低。个别农民对玉米品种稀植密种,密植稀种,造成减产或产量不高。

3、对秋粮生产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各级各部门对秋粮生产的重视程度与夏粮相比,相差甚远,包括农民对秋粮生产也存在误区,对秋粮重视不够。

4、目前干旱问题突出,井灌条件有限,制约了产量的进一步提升。建议:秋粮产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重视秋粮生产,改善农业技术部门服务手段,强化技术服务,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秋粮生产再上新台阶大有希望。

2.**区当前烟叶生产情况汇报 篇二

为打牢全面完成2020年烟叶生产目标任务基础,稳步推进全区2020年烤烟生产高质量发展进程,2020年**区着力构建“党建+烟叶生产”工作模式,围绕“稳总量、优结构、促增收”的工作思路,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切实抓好当前烟叶工作。现将当前烟叶生产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谋划,高质量推进2020年烟叶生产工作

(一)精准落实会议精神。继全省烟叶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全区迅速行动,组织召开全区烟叶工作会议,安排部署2020年烟叶生产工作。坚定“提供优质原料和增加烟农收入”的目标,通过优化种植布局,增加有效产出;控制户均面积在100亩以下,重点发展30-60亩的种烟农户,提高烟叶管理水平;狠抓平衡施肥、大田管理、不适用烟叶处理、专业化烘烤、精准收购等关键技术环节,提高有效产出;抓实多元增收,拓宽增收渠道;打造产业化示范体,引领产业发展等措施,全力保障2020年生产目标任务完成。

(二)狠抓计划落实。2019年全区收购烟叶2.25万担,100%完成网签计划,未出现丰产烟叶情况。2020年全区计划种植面积0.84万亩,计划收购量2万担。按照“自下而上报”和“自上而下批”相结合的分配方式,计划、烟农、烟地、物资、设施“五配套”的分配原则将计划分解至各条收购线。收购结束,即刻启动2020年种植摸底工作,早准备、早谋划、早落实。一是抓好政策宣传。认真研判2020年烤烟产业发展严峻形势,通过走村串寨组织烟农召开座谈会、柴火会、院坝会,对烟农种烟意愿进行摸底调查及政策宣传,让烟农种明白烟,种放心烟。二是稳定烟农队伍。做好种植主体培育及优化,认真分析2019年种植主体烤烟收益情况,做好总结,积极宣传动员,切实巩固传统骨干烟农。对近三年种烟农户及有种烟意愿的农户进行逐户走访,了解烟叶种植收益情况,稳定铁杆骨干烟农及职业烟农队伍,确保现有烟农队伍不下滑、不流失。三是认真规划烟区,因地制宜开展优化布局。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烟地规划工作成果,在已规划区域基础上,以烟叶站(收购线)为单位,在设施配套、土壤条件适宜的基础上,结合烟农意愿,重点按照“适度规模化、相对集中连片”的要求,组织全体技术员逐组、逐村、逐乡(镇),逐丘逐块全面摸清、准确统计意向烟地。及时提报意向烟区需求,争取政府出台政策并抓好落实,赢得主动权。截止目前,全区落实种植主体170户,面积0.9555万亩。户均面积56.2亩。

(三)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根据《安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在调整产业结构中抓好2020年烤烟产业发展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主动与区政府对接,争取相关政策支持。目前与区烟办对接,继续执行2019年结构调整补贴政策:上等烟50元/担,中等烟50元/担;施足有机肥烟农,油饼补贴30元/亩、建档贫困户有机肥补贴35元/亩;示范点补助100元/亩。与区农行对接烟农贷工作,烟农贷款额度最高30万元;贷款利率固定为月息3.625%。

二、万众一心,稳步推进生产备耕

(一)统筹规划,做好冬翻压青。为保证翻犁进度,全区统筹规划,切实将深翻与烟地落实、绿肥压青同步推进,做到“落实一片、翻犁一片、压青一片”,截止当前翻犁烟地7787亩,完成落实面积的81.49%;其中专业化深翻4720亩,占比60.61%。2020年全区绿肥计划种植5000亩,种植品种为油菜。于11月5日启动绿肥播种工作,通过加强宣传、严格落实10元/亩补贴政策,目前已播种5222亩,完成计划104.44%。

(二)提前谋划,做好育苗准备。2020年全区按0.84万亩9盘/亩安排育苗。计划育苗77868盘,安排育苗点15个,预计使用4个育苗工场(育苗大棚23个)、插地大棚24个,截止目前各育苗点正在清理消毒中,浮盘消毒64500张,完成82.8%。预计育苗时间为2月10-2月15日。

(三)持续发力,做实烟农增收。为拓宽烟农增收渠道。在发展多种经营拓展中,在充分考虑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前提下,**区慎重选择项目,利用13个育苗棚共1.5万平方米进行蔬菜育苗、花卉种植,6座烤房木炭脱水,2台拖拉机翻耕非烟地200亩,利用基本烟田轮作红菜苔、白菜等经济作物356余亩,预计产值168.87万元余元,利润31.20万余元。增收项目就近解决用工4086个次,实现务工收入49万元。2020年全区将继续加大多元增收力度,采取“烟农+合作社+烟草工作+龙头公司”的产业发展模式,推进烤烟产业与其他产业轮作间作。大力推广荷兰豆、红菜苔等成熟种植项目,提高土地利用率。用活闲置资产,通过使用育苗大棚培育蔬菜苗、种植薯类、花卉,闲置烤房种植虫草花、加工木炭等形式提高闲置资产的综合利用率。

(四)创新驱动,做精产业综合示范。一是通过加强与政府部门协调沟通,目前已在十字乡完成产业综合体规划1个,规划面积1200亩,已完成部分土地流转工作,规划报告已编制并完成县、市两级评审,已报省局评审。拟用三年时间完成产业综合体建设,总投入概算1109万元,其中政府投入609万元,烟草配套投入500万元。2020年拟完成土地流转400亩,土地整理200亩,建设机耕路3公里,完成育苗工场维修。拟通过落实高标准农田整治,烟水配套工程;试点推行“以合作社为平台,农户以土地入股分红、以及合作社进行土地长期流转后抵押贷款”的土地流转模式示范;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生产、烘烤、分级实训基地);改革生产组织模式;进行农机专业服务队与其他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周年运行示范

;“烟蔬一体化”的轮作方式示范;“闲置烤房虫草花、双孢菇种植”等综合设施利用示范等方式促进各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烟农收入。二是拟在**天马基地依托烟科院已流转土地500余亩,开展产业综合体建设项目研究,探索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及土地流转机制、利益联结机制,系统建立产业综合体建设管理模式。

(五)强化布局,优选好田好土。目前全区落实面积0.9555万亩。涉及种烟乡镇7个,较去年减少1个;种烟村29个,较去年减少6个;其中:万担乡1个,面积5255亩,占已落实面积的54.99%;千亩村2个,面积4305亩,占已落实面积的45.05%。100亩以上连片19片,面积达9228亩,连片率达到96.58%,呈现“小集中,大串联”“珍珠项链式”的烟区格局。烟地轮作比例达82%以上,土壤肥力较往年有较大提升,中等肥力以上土地9532亩,占比99.75%,为2020年烟叶生产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3.无为县当前农业生产情况汇报 篇三

(2010年4月29日)

一、农业基本情况

无为县素有“鱼米之乡”美称。全县耕地总面积165万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129万亩,临时性耕地36万亩;水域面积47.6万亩,可养水面33万亩,实际养殖水面23万亩;总人口140万,其中农业人口98.2万,是全省典型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无为县位于全国和安徽高品质棉花、“双低”油菜、优质稻、畜禽、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区,粮棉油和水产品生产先后跨入全国百强县,是全省第一植棉大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县,连续9年获省“渔业富民工程”先进县称号,2009年获全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县称号。

2009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08.8万亩,总产51.7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80.4万亩,总产42.2万吨,占粮食总产的81.8%。油料播种面积53.2万亩,总产9.3万吨。棉花播种面积54.4万亩,总产4.1万吨。蔬菜瓜果播种面积32.2万亩,总产48.6万吨。肉类总产5万吨,禽蛋总产3.1万吨,牛奶总产3235吨。水产养殖面积22万亩,水产品总产5.7万吨。全县农业总产值68.6亿元,比上年增长6%;农业增加值34.9亿元,占全县GDP的19.28%。农民人均纯收入5280元,增长10.5%,其中:工资性收入2184元,占41.36%;家庭经营性收入2695元,占51.02%;财产性收入142元,占2.69%;转移性收入259元,占4.91%。50家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利润总额2.9亿元,实交税金3261.7万元,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6家(光明粮油、四海食品、永安米业、益海嘉里、天成纺织、荣第羽绒),实现销售收入22.1亿元,利润总额1.2亿元,实交税金1371万元,益海嘉里(安徽)粮油工业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达13.3亿元,利润6069万元,纳税333万元。全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143家,成员总数达20985人,其中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23家,社员5171人,带动农户8万多户,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16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4家。全县有19个省名牌农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2个省著名商标,3个“全国放心粮油”产品,5个“省放心粮油”产品。“三品”认证达41个,其中“有机食品”15个、“绿色食品”11个、“无公害农产品”14个。

二、当前农业生产情况

一、午季作物。一是油菜减产已成定局。我县是全省油菜生产大县,由于受去年初冬暴雪和今年春季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影响,油菜冬前绿叶数较常年少2.5叶左右,春季生长量严重不足,苗情普遍较差,个体小,预计全县50万亩油菜平均单产120公斤左右,较去年减少3成左右,亩产值减少200元以上;二是小麦生产好于往年。主要受国家扶持粮食生产优惠政策的拉动,我县小麦生产面积快速增长,2009年全县小麦播种面积20万亩,较上年增加5万多亩,由于去年秋种土壤墒情好,今年春管及时、技术措施到位,目前小麦苗情转化快、长势均衡,预计全县小麦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较去年增产1成左右;三是蔬菜生产效益持续增长。全县秋冬季蔬菜面积30万亩,其中大棚蔬菜9万亩,蒜苔6万亩,马铃薯5万亩,虽然单产有所下降,但由于大部分蔬菜市场价格持续走高,越冬蔬菜生产平均亩产值达5000元左右,部分大棚蔬菜亩产值达万元以上,农民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

二、春播作物。主要表现为播种时间偏迟,播种质量较差。入春以来,全县持续低温寡照,据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4月份以来我县平均气温13.3 ℃,较常年低2.4 ℃,日照时数105.1小时,较常年少24.2小时,导致早稻、棉花等作物播种时间推迟,出苗率低。据统计早稻已播秧田1500亩,可栽大田1.5万亩,早稻直播4亩,基本完成全县早稻计划播种面积;棉花育苗1.2万亩,可栽大田60万亩,但4月上中旬播种出苗率普遍低于往年,苗床病害严重、死苗率高、棉苗素质差,对今年棉花生产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一季稻播种将集中在5月上中旬,受国家政策影响,预计全县一季稻播种面积较上年将进一步扩大。

三、畜牧业。畜牧业生产基本保持稳定,畜禽饲养量微幅上涨,市场生猪价格低位运行,其他畜禽产品价格与往年持平。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不断扩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速度加快。

三、今年以来农业主要工作

针对当前农业生产形势,近两个月以来,国家、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布置各项工作,为贯彻落实上级一系列关于加强农业工作的指导精神,我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全年农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全年农业发展目标。

第一,宣传落实惠农政策。3月20日,我县邀请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张红宇司长来无为作学术报告,县四大班子、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直部门负责人、县乡农业系统中层以上干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业科技示范户代表共360多人,听取了张司长对中央1号文件的解读。印发《致广大农民朋友一封信》等明白纸3万多份到农民手中,组织送科技下乡5场次,接受农民现场咨询,加强各项惠农政策的宣传。目前,全县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资金4501.3万元已全部打卡发放到户;小麦、油菜良种补贴资金正在打卡发放;首批760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

第二,抓好春耕春管工作。一是加强田间管理。针对异常气候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2月份以来,我县及时下发了《关于抓好当前农业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午季作物田管各项技术措施意见,通过电视、广播、会议、培训班、病虫情报、手机短信、农技人员进村入户等方式,指导各地重点抓好早施重施油菜蕾苔肥、小麦拔节肥和清沟沥水等田管措施。二是整顿农资市场。农业、工商、质监等多个部门对农资市场进行集中整治,共出动执法车辆30台次,出勤执法人员150人次,抽取各类农业投入品248组,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放心药、放心肥。目前,春耕物质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基本平稳。

第三,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一是加大油菜高产创建示范成果的宣传。2009年,我县在汤沟镇和福渡镇建立部级油菜高

产创建示范片,在县乡农技人员的精心指导下,高产创建成效显著。据初步预测,在后期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核心示范片油菜亩产达215公斤,比非示范片增产80%左右,近期,全县将组织乡村干部和科技示范户现场观摩。加快油菜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速度。二是落实水稻、棉花高产创建任务。全县以“万千百户”为抓手,在11个重点产棉乡镇和12个水稻主产区开展水稻、棉花高产创建活动,建立部级万亩高产示范片两个,千亩示范片24个,培育50名高产示范户。目前,县农委已派出技术人员16名,驻点专抓棉花、水稻高产示范片。

第四,积极做好农业科技服务。一是开展春季送科技下乡活动。开展送科技下乡5次,发放技术明白纸7万份、科技书籍5000册、光盘1000余张,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24次,接受现场和电话技术咨询3万多人次。二是开展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活动。根据省农委统一部署,4-5月份,组织县乡农业技术人员,每人联系10个农业科技示范,深入到田间地头、塘口畜舍,落实午季作物田间管理各项措施,组织春耕备耕、春播春种和鱼苗鱼种生产,抓好春季动物集中免疫工作。三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县农委成立农业科技讲师团到乡镇巡回开展技术培训,全县已分别开展了甜叶菊种植、棉花水浮育苗、控失肥应用等新技术培训,共举办培训班30场次,培训农民近万人次。

第五,抓好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一是进一步健全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制。县政府与各乡镇分别签订《动物防疫目标责任书》,各乡镇与行政村也签订《动物防疫目标责任书》,并督促所有规模养殖场签订防疫承诺书,进一步落实动物疫病防控

责任制。二是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建立县、乡、村三级督查机制,每月督查一次,做到注射、挂标、发证、建档、消毒五到位,确保四种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免疫抗体合格率、耳标打挂率、免疫档案建档率、免疫证明发放率五个100%,实现“应免尽免,不留死角”。三是加强防疫疫苗和应急物资储备。截止目前,全县已储备禽流感疫苗250万毫升、口蹄疫疫苗37万毫升、猪瘟疫苗30万头份、猪蓝耳病疫苗65万毫升。

第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是正常开展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在二坝、白茆蔬菜生产基地,以及无城中心菜市场、东方大市场定期开展蔬菜农业残抽检,检测获“三品”认证的蔬菜产品。截止目前,全县共检测蔬菜样品268个批次(豇豆样品15个批次),农药残留未检出率达99.3%,其中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产品农残检测合格率达100%;二是全面落实供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各项任务。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县政府研究制定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方案》,召开了供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题工作会议,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作出全面部署,并分别同各乡镇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的责任,重点加强供沪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环节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监控,确保上海世博会期间我县供沪农产品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三、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异常天气的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受全球环境、气候影响,近几年,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如2009年6月28日连续两天降雨量达260毫米以上,7月22日日全食后近

一个月的低温寡照等,11月15-17日初冬的暴雪以及今年年初以来的长期阴雨低温,都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二、落后的农田水利设施难以保证高产创建目标的实现。通过多年投资建设,我县农田水利设施已有明显改善,但由于国家对中小圩口小农田水利设施、渠道清理、山塘开挖等投入少,加上部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管理措施不到位,农田易涝、易旱面积大,农业生产实现高产创建目标难。

三、不稳定的农资和农产品市场价格给农业增收带给更多的变数。突出表现为丰产不丰收、增产不增效,从2008年开始,县农委开展了对种植业“百村千户”调查,据2008年对1150户的调查,水稻亩产在较上年略有增长的情况下,因农资价格特别是化肥价格暴涨,种植效益普遍下降,棉花因灾亩产降低6.4%,由于籽棉收购价格由上年平均275元/担大幅降低到225元/担,亩效益下降53.9%,少数种粮大户和棉花生产户出现亏本。2009年对1035户的调查,水稻生产因成本降低,效益明显上升;棉花生产亩产因灾减产,因生产成本降低,籽棉收购价由上年225元/担上涨到325元/担,亩纯收入却较上年增长90.04%,四、逐步弱化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严重制约了农业成果的快速转化。一是“网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成的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已不复存在,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三权”下放,村级农技员已荡然无存;二是“人散”。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三权下放后,近10年来未进农业院校毕业生,年龄老化,加上50%在编人员被抽调或离岗,平均每个乡镇从事农技

推广的专业人员只有2-3人,年龄也都在40岁以上,在越来越多地承担各项农业、农村工作的情况下,人力严重不足;三是“经费不足”。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逐步加大了对农业投入,但乡镇财政投入仍然不足,表现在农技推广设备落后,手段单一,没有稳定的工作经费,农技推广工作举步维艰。

五、低素质的从业人员难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据2009年调查,被调查农户劳动力人数2820人,其中1743人(占61.8%)在家务农,1077人(占38.2%)外出务工。在务农人员中按年龄机构分:20-35岁123人,占7.1%;36-50岁630人,占36.1%;51-60岁566人,占32.5%;60岁以上424人,占24.3%。即50岁以上占务农人员一半以上(56.85%)。按文化程度分:文盲471人,占27.0%;小学815人,占46.8%;初中408人,占23.4%;高中49人,占2.8%;即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70%以上(73.8%)。按性别分:男性939人,占53.9%;女性804人,占46.1%。从业人员高年龄、低素质的现状,造成对优新品种,配套新技术、市场信息的接受程度低,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首先抓好春季农业生产。一是保午粮丰收。进一步广泛发动群众,加强小麦中后期管理和赤霉病的防治,及时做好清沟沥水,排除田间渍涝,努力夺取午粮丰收;二是保春耕作物面积不减。扩大一季稻生产,利用近期晴好天气,指导农民加强苗床管理,加强惠农政策宣传和落实,引导农民确保春播面积不减少。

其次,切实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落实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制,加强督查和指导,实行集中免疫、月月补免,做到“五统一”、“五不漏”,努力确保防疫密度和免疫质量,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促进畜牧业生产稳定。

第三深入开展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活动。组织县乡现有在岗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塘口、畜舍,全力以赴投入到当前春季生产,加强农业技术服务,提高农业技术到位率,推动农业生产形势迅速好转。

第四进一步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加强农资市场检查,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各类非法生产、经营农业投入品的坑农害农行为,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净化农资市场,为春季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第五加强供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禁限用农药为重点的农业投入品监管,抓好生产基地投入品档案和生产、销售记录,开展蔬菜产品等农产品产地检测,全面实行产地准出制度,确保我县世博会期间供沪农产品质量不出现质量安全事件。

五、几点建议

1、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专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技第一线工作,实行“以条为主、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配备村级农技员,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2、加大对农田小水利建设的投入。以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末级渠道的配套改造为主,兼顾灌溉及排水工程、新建小

微型水源工程,科学安排除涝、灌溉、降渍工程,做到塘、井、站、桥、涵、闸配套,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标准,建设稳产高产农田。

4.贡井区当前粮食生产情况的汇报 篇四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州农业局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对春季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各项工作的领导,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当前我县农业生产情况

1、农业工作进展情况根据我州农业工作的有关要求,及时将农业生产任务分解下达,并出台下达实施意见。据目前统计,已完成小春农作物播种亩,其中粮食播面为亩,完成大春农作物播种亩,其中粮食播面为亩。

2、农资储备情况为圆满完成我县今年我县农业生产任务,我局积极调运各类农用物资,截至目前我县已调运玉米良种26吨(其中阿单10号8吨、翼承单交3号18吨)农药4吨、化肥5吨、复合肥25吨、地膜8吨。

3、主推技术完成情况截止目前已在全县完成玉米地膜覆盖3500亩、测土配方15000亩、机耕作业3000亩、机播500亩、绿色防控30000亩

二、高产创建任务完成情况

完成情况

1、已完成玉米高产创建基地1000亩,在中咱乡完成玉米高产示范点300亩;

2、已在中咱、亚日贡、昌波等乡建设完成油菜高产创建基地4000亩,主推“绵油11”号油菜品种;

3、已在中咱乡、措拉乡、亚日贡乡、波密乡建设完成青稞高产创建基地10000亩,推广品种为“康青6号”、“康青7号

4、已在夏邛镇、党巴乡、松多乡、苏哇龙乡、中咱乡建设完成马铃薯高产基地规6000亩5、1

已在夏邛镇、苏哇龙乡建设完成优质小麦高产创建基地10000亩,以苏哇龙乡为高产创建示范点,促进良种良法入户到田;

6、在夏邛镇、苏哇龙建设蔬菜高产创建基地500亩,以钢架塑料棚、日光温室为创新点,露地栽培为主,提供全程技术服务,促进我县蔬菜更加规模化、标准化。

三、完成的特色亮点项目情况

1、为进一步规范我县南区海椒种植技术,提高南区海椒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已在苏哇龙乡建设完成400亩南区海椒生产基地。

2、为了给农民群众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在去年种植南区大蒜获得显著经济效益基础上,今年我局在中咱乡把大蒜种植作为今年一个特色任务产业来抓,实行了大面积推广种植,截止目前已全面完成150亩“南区大蒜”的种植,我局不仅组织了农业技术服务组为种植户提供了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而且为大蒜种植户提供了科肥料和农药等农用物资的支持。

3、为了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酿酒葡萄产业基地,我县已在竹巴龙乡、苏哇龙乡建设完成三个葡萄种植基地:(1)、基里农业综合开发基地已种植酿酒葡萄50亩,并以建设完善水池、沟渠、滴灌设施、水泥桩葡萄架等基础设施;(2)、各瓦顶农业综合开发基地已种植酿酒葡萄50亩,并已建设完善水池、沟渠、水泥桩等灌溉设施;(3)、苏哇龙乡酿酒葡萄基地分别在南戈村、王大龙村、绒差绒村建成了100亩、60亩、40亩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加强葡萄田间管理力度,根据各葡萄基地不同的缺苗情况进行补种,其中苏哇龙乡王大龙村1000株、绒差绒村2000株、南戈村1000株、竹巴笼乡基里坝和厄瓜顶4000株,并指导各葡萄种植户进行除草、施肥、立

桩等工作。

4、继续在我县南戈村继续推广西瓜种植,今年西瓜的推广示范种植面积50亩。

四、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今年我局结合民生工程的开展,进行了农牧民实用技术的培训,针对我县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作物田间管理、经济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的培训,截至目前我县已完成农民工实用技术培训5.5万人次,完成新型农民培训80人次、农机培训30人。

2、在县农牧局的领导下我站严格按照农产品残留物检测程序对我县鲜食农产品进行例行检测,目前共完成农药残留检测16个蔬菜品种,合格率达100%,确保了人们食品安全,保障消费权益

3、狠抓病虫测报,及时发布病虫情报,科学指导全县病虫防治,针对小麦条锈病、小麦蚜虫等小麦主要病虫认真开展系统测报,及时上报小春病虫害报表,为夺取今年小春粮食丰收作出了贡献。

4、结合我县农业生产工作的开展积极展开农机的使用、维护、保养及,安全作业进行了现场培训,并就农机补贴政策进行了宣传、讲解。通过现场示范,广大群众对充分肯定耕整机的工作效率和优越性能,现场接受培训人数达185人,认真开展农机购臵补贴工作,按照省、州关于农机购臵补贴工作的要求,对前来购机的农户进行了详细网上登记,截止目前已确认购臵证书66份。

5、按时完成各类农情信息、数据统计、工作总结等上报工作,截止目前已发农业信息25期。

五、下一步工作

1、继续完成今年下班的各项生产任务目标和高产创建任务。

2、加强大春农作物的田间管理和各特色、亮点农业的管理力度。

3、完成我县承担了两项玉米区域示范工作。

4、继续按规定程序开展下半年的农机购臵补贴工作。

5.BBB粮食市场情况汇报 篇五

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为掌握了解BBB地区2011年早、中晚稻生产有关情况,根据分公司要求,在库领导的重视下,组织了专门人员,对辖区各产粮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市场调研工作,现将早、中晚种植生产情况和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辖区粮食种植生产情况。

1、早稻种植生产受各类物价上涨、人工成本上涨、“双季改种单季”和受旱涝急转等自然灾害影响,呈现出播种面积同比减少、总产略减单产增加和种植成本上升明显的特点。

我们对辖区各个产粮县区都做了详尽调查,早稻种植面积和亩产数量减少较多,同比2010年减少约25%。据初步调查,今年早稻生产种植直接成本由于化肥、农药价格较去年略有上涨,种植成本比去年也增加约12-18元/亩,平均约为575元/亩:其中化肥117元/亩、种子按1.5公斤计算48元/亩、农药40元/亩、机械耕田、机械插秧、机械收割合约140元/亩,加之购置农膜、秧板和整理费用、短途运输费用及施药、施肥人工费用共约为230元/亩。

2、中稻种植生产形势较好,呈现出播种面积同比略增,总产单产提高和优质稻种植比例进一步提高的特点,生产种植成本比早稻成本略有增加。

二、辖区内早稻收购价格变化情况和中晚稻收购市场分析。

1、早稻收购价格呈现出高开稳走再上涨的走势,今年早稻收购特点是收购时间提前、动手早、收购价格上涨较快,农户惜售心理较强和新陈差价进一步扩大等特点。7月中旬开秤价为110元/百斤,7月25日收购达到115元/百斤,8月3日收购价达到118元/百斤,目前,市场收购价在120-122元/百斤。造成早稻收购价一路上扬的主要原因是:受各级储备粮补库需求的影响,特别是浙江、广东和福建等销区省级储备补库价格的高开高走带动了产区早稻价格上涨,浙江补库价从开秤价130元/百斤到目前收购价达到138-145元。现早稻收购已进入收尾阶段,但销区补库还有一定的缺口,所以早稻价格走势以稳中上涨为主。

2、中晚稻收购形势分析。受物价持续上涨、农户惜售心理严重,收购主体增多、国家政策性粮食库存减少和早稻价格在高价位运行支撑的多种因素影响下,中晚稻收购价将会高开稳走小幅上涨为主,但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难以改变“稻强米弱”的态势。如国家继续实行政策性粮食拍卖和中央储备粮定向销售等多种宏观调控手段,将有利于

稳定新中晚稻收购价格,但对陈粮价格起到打压作用,新陈差价继续扩大,无法回归到合理范围,这对我们中储粮轮换经营是不利的。

BBB

【贡井区当前粮食生产情况的汇报】推荐阅读:

上一篇:【分享】《幼儿教育的细节》读后感下一篇:德育管理网络图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