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效课堂教学研究结题总报告

2024-10-29

新课改下高效课堂教学研究结题总报告(精选16篇)

1.新课改下高效课堂教学研究结题总报告 篇一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计算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不论从基本的、长远的生活生产的需要,还是从学生成长期的学习需求来看,计算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计算学习是发展思维的有效载体。计算学习分习得知识和应用知识两大部分,小学数学形成运算概念和运算规则,一般从若干具体对象里提取本质的数学内容,这就开展了感知、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应用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选用相应的运算与方法,这就经历了判断、推理的过程。学生的数学思维在系统的计算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计算学习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心理和良好的习惯。一道稍复杂的计算,所包含的单项口算少则几道、多则几十道,还经常进位或退位,这就要求学生准确感知运算符号与数字信息,高度集中注意并且合理分配、适时转移,保持思考畅通、连贯、灵活,维持稳定的速度。

二、小学计算教学改革的历程回顾与启示1963年大纲开始要求将口算和笔算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而之前这两者是截然分开的,先口算,再笔算。

1978年以来有了“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的能力要求,在以“又快又准”来衡量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重要指标:合理性与灵活性。

1992年起,大纲采用了“让学生具有„„计算的能力”的叙述方式,从“能够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到“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世纪初,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对计算教学的价值重新定位,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并且把它和新课标中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的计算学习活动要从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转化成一个生动,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为此,苏教版教材计算教学内容以认数和计算为主线而设计,加强数感、运算意义的理解,选择适当的运算策略与工具;重视口算与估算的教学;淡化繁杂的计算、降低笔算的要求,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效融合。

三、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过程与方法

1、研究内容

①苏教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资源开发的研究。

创设情境,不只是为了将知识“粘贴”进去,更重要的要使知识能镶嵌到情境中,与情境内在的融为一体,情境的内容应很好地承载数学知识的本质,帮助学生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助于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实现旧知向新知的自主迁移。②注重过程,重视互动交流,提倡算法多样化。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从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中吸纳别人的经验,把他人的思维精华纳入到自己的认知领域,以提高和发展自己。引导学生互说、互评、互学,在比较中求真,在应用中内化。

③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教材将部分口算教学安排在笔算教学的前面,或与笔算教学穿插安排,加强口算教学,为笔算和简算教学奠定基础,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必由之路。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计算能力的形成,甚至影响数学能力的发展。重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中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渗透估算思想,让学生形成估算意识。

④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效融合的研究。

新课程把生活实践和应用意识渗透在计算教学当中,使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需要计算的问题,体会学习计算的实际意义。

2、研究过程

①准备阶段(2006.6—2006.10):

申报立项、制定实施方案、梳理苏教版小学计算教学内容。

②实施阶段(2006.11—2008.10):

立足课堂,开展专题研究;专家引领,促进课题研究有效深入。

⑧总结阶段(2008.11—2009.4):

收集资料、学生计算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撰定结题报告。

3、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分析与研究,制定具体对策,开展实践与研究,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优化教学课堂教学,构建教学模式。

经验总结法。组织和鼓励教师不断发展,及时总结,整理对苏教版国标小学数学数运算的教学目标,提炼对数运算教学的新的认识;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四、研究成果

1、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计算教学目标的整体认识

数运算教学的总目标:学生要知道各种运算的意义、基本法则及各种运算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判断,并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估算方法对计算结果的范围进行准确判断;能有序地排列算式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建立基本的数学敏感;使学生在计算学习过程中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一阶段:(小学一、二年级)培养目标:帮助学生建立判断和选择的自觉意识;帮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具体情境作出判断与选择。

内容链接:

一上:10以内加法和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下: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二上:表内乘、除法。

二下: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第二阶段:(小学三、四年级)培养目标:以笔算结构为主,将口算、估算和简算整合其中。养成学生判断和选择的习惯,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定的数学敏感。

内容链接:

三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三位数乘一位数。

三下: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

四上: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两步为主的四则混合运算;加、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四下:三位数乘两位数;(含三个运算符号)混合运算;乘法分配律。

第三阶段:(小学五、六年级)培养目标:使学生形成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确立整体把握数学问题的意识;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提供更多的判断与选择及主动迁移的机会与可能;在类比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差异性比较,帮助学生建立数范围的意识;在学生自觉进行判断与选择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计算结果可能范围的猜测和估计,强化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和整体把握数学问题的意识。

内容链接:

五上:小数加法和减法;小数乘、除法。

五下:分数加、减法。

六上:分数乘、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六下:百分数的四则计算。

2、形成了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计算教学实施新的认识

思考之一:口算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口算与笔算之间呈极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是四则运算内在规律决定的必然结果。多位数笔算其基本运算部分都可以分解为相应的几道乃至几十道基本口算题。笔算过程就是笔录口算的过程。学生的口算能力越高,其笔算能力也会相应越高。

口算作为一种独立的思维训练方式,不仅为个性化、多样化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而且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口算78-25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运用了数位、计数单位和数的组成等概念。

思考之二:估算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估算与口算、笔算、计算器计算是不同形式与方法的计算,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组成运算能力。

估算依靠口算,把比较复杂的计算看作接近的整十数、整百数的计算,通过口算得到原来计算的结果大致是多少。

估算促进口算。一年级(下册)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时候,教材编排了“先说出48+3、6+52„„37—

9、78—5„„的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这样的练习,估计得数是几十多,能引导学生注意加法的进位与不进位,减法的退位与不退位。

估算推动口算的算法优化,三年级(上册)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44+25,学生中会出现三种算法,提示学生应用估算,进行“先估计44+25、44+27的得数是几十多,再计

算”的练习,看个位数相加是否满10,是否需要进位的估算思路,形成先算44+20=64,再算64+5=69的口算方法。

估算对笔算的作用:能突破思维障碍,支持对笔算方法的探索,促进算法的形成;在进行较大数的计算时,估算能监控笔算的得数。

思考之三:情景的创设和复习铺垫的认识。

良好的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体验,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复习铺垫,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并不矛盾,不要因为创设情景而否定传统而有效的复习。

铺垫,课堂教学中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主要是取决于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起点。

思考之四:寻找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最佳契合点。

《课程标准》指出,避免程序化的叙述算理,学生算理的形成就在具体的情境中实现,要保证学生在掌握基本运算能力和熟练程度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形成数量意识,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的情景中抽象数学模型、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

计算教学需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理解到抽象算法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依样画葫芦”式的掌握,其迁移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应用。

思考之五:架设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的平衡桥梁。

我们在研究中认识到,算法多样化应是一种态度,是一个过程,是不同个体间的方法的多样化,而不是指每一个体的方法都要多样化,不要求每一个学生对同一计算掌握多种算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创新,而不是干篇一律。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不必为了体现多样化,刻意引导学生寻求“低思维层次算法”。

如何更有效地处理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这对矛盾,应以学生思维凭借的依据来看,可以分为基于动作的思维、基于形象的思维和基于符号与逻辑的思维。显然这三种思维并不在同一层次上,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而且必须优化,只是优化的过程应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规定和主观臆断的过程,应让学生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算法。

思考之六: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有效统一。

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二者不能偏废,在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学习计算法则的初期,教师要淡化问题解决的情境,凸显对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技巧的习得。待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后,要凸显解决问题的策略,让计算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3、课题研究中构建了计算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自从2006年课题实验之初,我们就努力尝试构建一种基于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符合农村小学计算教学的课堂模式。两年多来,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尝试,初步形成了以“唤醒——探究——建模——运用”为形式的一般模式。

第一环节:唤醒

“唤醒”是计算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需要精心设计与有效实施。创设良好的情景是唤醒学生相关生活经验的有效做法,设计典型的练习,往往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基础。

①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还原计算原型。

“10以内的加和减”,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接触计算。教学前,帮助学生复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唤醒学生的“10以内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分与合”知识与技能。②唤醒已有的计算技能,迁移计算方法。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前,根据教学内容(不进位加、进位加、连加、加法估算等),安排相应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回顾旧知,唤醒已有的知识结构。

第二环节:探究

当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技能被充分激活之后,自主探究便成为必然。我们可以通过习题改编的形式,从旧知识过渡到新内容,使学生对新内容有似曾相识之感,为新知的探究做好心理准备、提供方法支撑;也可以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尝试用计算解决问题。

①探究算理的形成过程。

在引导学生探究算理、领会算理的过程中,要体现生动性和现实性,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突出让学生经历、感受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不断经历、不断反思,自觉修正、内化算理,从而真正理解计算算理。

②探究数学计算的多样算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材中提出一份牛奶每月28元,订一份牛奶一年需要花多少钱?学生可以思考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探索的成果再引导如何用这些方法理解竖式计算。

③探究新旧知识的发展变化。

“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学生完全可以借用“100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咸)”的计算方法的计算方法迁移运用到后者,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运用迁移类推的方式,探究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第三环节:建模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能出现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作为组织者的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方法的反馈与交流,引导学生介绍计算过程,理解计算原理;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优化方法,建构计算模型。可以有效运用:生活经验提炼计算模型;比较归纳形成计算模型;迁移类推发展数学模型。

第四环节:运用

建构以后的模型是否真正融入已有的知识结构,需要一个外化过程做检验,这一过程就是运用。计算教学的模型运用环节往往是通过巩固练习实现的。练习设计的典型与否,对模型的巩固、拓展与深化作用不可低估。在“三位数乘两位数”运用环节中,可分4步设计:用“直接竖式或用竖式计算”两类基本练习,巩固建构的模型;运用纠错

练习,细化、优化、内化模型;设计“商店一共运进845个玩具熊,卖出537个。已经卖出的玩具熊单价是16元,共收多少元?”等此类综合练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拓展模型的空间:设计“在口里填数”等挑战性练习,深化对模型的理解与灵活运用。

4、课题研究促进师生的提升

学生方面:

2009年4月份,我们随机抽查了各个年级40名学生,对其整数计算能力进行调查和分析,学生规定时间内完成速度,达标率是100%,正确率高达96%。

学生呈现出:计算兴趣较浓、书写习惯认真、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判断和选择,灵活的运用方法进计算,对计算结果可能范围的猜测和估计的能力有所提高,能够形成一定的数学敏感。

教师方面:

通过研究,教师能够较好地转变教学观念,运用情境展开计算教学,做到计算教学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在计算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研究,教师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反思,撰写科研论文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先后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北京教育》、《湖南教育》、《山西教育》、《小学数学》等刊物上发表文章近30篇,在各级教学论文、案例的评比竞赛中,获奖论文50多篇。三年来,3人次参加了大丰市小学数学展评活动,均获一等奖,其中刘兴元老师于2008年11月份,代表大丰参加了盐城市小学数学教学竞赛,获二等奖。在盐城市第6批、大丰市第5、6批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评比中,有1人获盐城市小学数学教学能手的称号,有2人获大丰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的称号,有6人获大丰市小学数学教学能手的称号。

五、研究反思

计算教学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新教材中虽然降低了计算的难度,但不是让我们轻视计算教学。其目的是把计算教学纳入一个新的教材结构中,以改革“传统意义下”的计算教学的弊端。计算教学的许多优良传统有其合理性的内涵,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挖掘、总结、继承和发扬。

2.新课改下高效课堂教学研究结题总报告 篇二

一、现阶段英语课堂教学的情况与不足

(1) 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缺乏创造性。有的英语教师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不能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 不能把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无法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使用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 缺乏创造性。例如, 有的教师直接把学习内容写在黑板上, 直接讲述, 然后叫学生回答。这样, 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 英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比如把教学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进行自学。

(2) 教学内容细碎化, 缺乏整体性。英语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整体过程, 应该把各种英语知识串联起来, 形成完整的教学任务链。在英语教学中, 有的教师只是将某一个单元的课时进行细碎化整合, 无法将各种知识进行有机调整, 无法形成完整的整体教学。这样, 限制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 无法适应新课改模式下的教学要求, 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3) 过度看重口语教学, 忽视语法与词汇教学。一些教师认为英语教学应该看重口语练习, 忽视语法教学与词汇教学。诚然,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过去以语法与词汇教学为主要内容的英语课堂模式逐渐丢弃。但是, 词汇与语法是语言运用的基础, 如果教学不到位, 很难开展英语口语教学。因此, 教师还是需要适当注重词汇与语法的教学, 同时不要因为注重口语教学的流畅性, 而忽视口语教学中出现的错误。

二、构建新课改模式下英语高效课堂的策略

(1)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的同时, 转换自身教学角色。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不断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交流, 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利用真心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最为活跃的学习动机,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初中阶段英语教学是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为主, 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所以, 教师要研究学生的特点, 不断更新自身知识面, 语言表达尽量幽默风趣, 了解学生对哪些知识面感兴趣, 以亲切诚恳的态度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与态度, 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英语学习热情的投入。这就需要教师加强自身责任心与耐心, 在自己工作中投入巨大的热情与精力, 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2) 提倡自主合作学习方式,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新课改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倡导学生之间积极互动, 让学生明白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性。因此,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与合作。其一, 做好小组分组,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例如, 教师要对学生逐个建立学习档案, 了解每个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性。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特点, 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布置学习任务, 分工合作进行学习。有的同学语法较好, 就帮助语法不太好的同学, 使他得到进步;有的同学口语表达能力较好, 就带领小组成员练习口语。这样, 小组成员自主互助,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其二,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互动式学习课堂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踊跃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 展现独特的个性。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根据教学内容, 布置学习任务, 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合作式探究学习。每个小组把学习内容、独特想法等写成学习笔记, 互相传阅, 互相学习。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 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张扬自己个性, 肯定自我价值。

(3) 运用现代教学工具进行英语教学。当今是一个网络发达的时代, 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英语课堂。尤其是教师讲解听力与阅读理解时, 使用多媒体教学会让学习内容变得十分生动。学生更容易接受声音与文字图像相结合的立体教学, 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内容自行编辑与制作适合学生学习的多媒体材料。教学材料的丰富性可以打破教材单一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也有深刻的影响。英语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素养。值得注意的是, 过多的视觉材料会让有些学生不爱看书本材料, 精力集中于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料。所以, 教师运用视频材料时, 也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把握尺度。

三、结束语

总之, 高效英语课堂的构建是一项综合性工作, 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因此, 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明确自身教学不足之处, 根据具体情况, 给出相应对策, 丰富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推动英语教学进一步发展, 从而提升英语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英语能力。

摘要:针对现阶段英语课堂教学的情况与不足, 从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倡自主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运用现代教学工具进行英语教学三个方面, 研究构建新课改模式下英语高效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英语教学,高效课堂,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哲杭.英语高效课堂的预设与生成[J].当代教育论坛, 2012 (05) .

[2]王翠梅.新形势下的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分析[J].吉林教育, 2015 (02) .

3.新课改下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研究 篇三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关键。由于每天都面对大量的习题和试卷,学生常常会产生厌学情绪,失去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与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利用课余时间多和学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多和学生互动。另外,教师还应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参与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政治知识。

二、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

要想实现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教学,教师就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进,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里,得到知识、技能、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要采用合作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交流能力,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自主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用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的发现、探究、解决、运用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设备

由于高中政治课程内容抽象、枯燥,很多知识点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设备,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中的语言、文字变为图片、音频、视频,从而达到直观、动感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教给学生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之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还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归纳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还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新课改高效教学的目标。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想实现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教学,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相互交流各自的观点,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由教师进行相应的评价。这种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倾听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尤其是讨论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六、实行多样的激励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鼓励、奖励学生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因此,为了建立高中政治高效课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采取多样的激励措施。首先,教师应当和学生多多交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能。其次,在课堂提问和课堂练习后,教师应当适时鼓励学生,及时肯定学生取得的进步,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新课改下高效课堂教学研究结题总报告 篇四

结题报告

山泉镇镇后巨宝学校:马刚

一、课题的提出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核心,为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需要的小学学科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小学教学的的授课方式,改变呆板、机械的语言训练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师教的方式引导下,产生质的变化,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奠定好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我们提出要创新小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小学教学的要求,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大趋势。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基本理念之一是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基于这个要求,我们课题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指导,研究在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的前提下,使教师能指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通过活动的途径,和任务型的基本教学模式,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目标,促进现阶段农村小学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小学教学效益,为小学教学带来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1)收集、筛选、探索、研究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各种小学学科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与研究,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小学学科课堂教学的模式,并阐明适用条件。

(2)提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与小学学科课堂教学相匹配的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与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科学合理的小学课堂教学的方法,经实验验证,确能提高实验校的课堂教学效益,通过推广应用,能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能促进实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他们的带动,培养一批合格的小学教师队伍。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认为,要实现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重视学生主体实践活动对能力形成的作用。在师生间建立和谐、平等的教学氛

围,为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合作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学生有一个敢于实践、勤于实践的环境,因此,在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中体现出以下观点:

(1)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强化合作意识,使学生学习合作,学会合作。

(2)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在和谐民主的环境中自主、自由地学习、实践、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

(3)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较高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设定真实情景下的学习任务,预设各种活动,采用多元教学策略,使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指导帮助学生在各种合作的形式下,探究并完成学习任务。

(4)在教学中,要科学、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课题研究对象

山泉镇后巨宝小学全体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强调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以调查研究、实践探索、交流研讨为主要的科研手段,采用文献分析法、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调查与个案研究结合法等,以实验法为主,多种方法并用。

六、课题研究的进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4月—2007年4月)

1.建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制,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做好课题开题的宣传与发动,搞好开题会。

2.明确课题组成员的任务与行动计划,在总课题“新课程实施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的总体要求下,确定相应的课题,纳入工作计划,分工合作。

3.大量查阅与该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教学模式与方法的资料,对我县小学采用的教学策略、模式、方法现状进行调查摸底,明确研究方向。定期组织实验教师潜心学习研究教育理论,开展研讨会,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认识、建议方法,充分认识在课改实施的前提下,小学教学改变沉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探索全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2007年4月-200年4月)

1.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制订相应的项目调查,分类分析调查结果。

2.听课调研。课题组成员根据我县现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施情况听课,分析现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利弊。

3.实验筛选。在实验班中尝试使用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集累并整理感性的实验材料,筛选出较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4.继续进行实验的理论探索,通过学访学习各地的实验经验,通过分析比较,探究符合我县实际情况的实验方法和途径。

5.定期交流。每学期定期进行2次课题组成员研究进程和阶段成果汇报会,对实验进程和实验内容进行分析和调整,研究布置下阶段的行动计划。

6.积累材料。实验教师随时积累教学个案研究、心得体会、调查材料、跟踪、问卷调查、座谈等,并整理成文字材料,形成比较完整的资料。

7.指导实验教师撰写论文、教学叙事、个案分析等,并组织阶段成果的总结、展示及评选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4月-2010年4月)

在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总结,由课题总负责人写出专题结题报告和实验报告。

五、对实验研究的认识

1.进行实验必须努力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实验在保证整体性和连接性的同时,每一阶段的重点研究内容必须明确,并且有目的地开展各阶段实验活动,这是实验获得成功的前提。

2.实验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教师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使实验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3.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的关系。实验必须做好各项数据的统计与整理,对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才会使实验高效运作。

七、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本课题展望

(一)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们进行的这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讨研究,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在实验实施的这段时间里,虽然成绩显著,但由于经验不足、资金短缺,未能满足课题实验的需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由于研究力量的薄弱,我们只能选取小学学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作为实验研究的内容,只反映出课题所面对的整体课程改革的一个侧面。

(2)实验中,教师的教学情景的设置过于注重知识结构,对于学生认识策略的帮助还体现得不够。

(3)在教学评价方面,未能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

虽然课题研究即将结束,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应是我们不断探讨的课题,随着本课题后续的研究,以上这些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我们将继续把课题研究的成果落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为推动我县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做出新的贡献。

(二)本课题展望

5.新课改下高效课堂教学研究结题总报告 篇五

——结题报告

山阳县色河中学

陆德斌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问题

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机化学内容(人教版)主要分布在化学2(必修)的第三章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以及选修1《化学与生活》、选修2《化学与技术》、选修6《实验化学》的部分章节,新课标也作出了相应要求。本课题是围绕“教会学生学习”这一主题下,结合高二教学实际开展的,旨在探索实践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有机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一)学生学情摸底

我们面临是高二学生,在初中阶段了解了乙醇、乙酸等有机物,必修2中已有基本的有机知识储备。我们知道任何学科都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有机化学也不例外,可简单分为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两个大的方面。本章是学生经过初中和必修2的学习之后,在初步了解了某些常见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有机化学选修模块。

(二)教材分析、课标研读

我认为中学有机化学是有机化学中最简单、最基础的部分,但整个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对了解更多的有机知识、研究更广阔的有机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同学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但由于有机化学其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使之成为中学化学的难点,会考、高考的热点,其学习的方法又与无机化学的学习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如果不帮助学生总结有机化学的特点及学习的一般方法学生将很难入门。

(三)教育理论学习和教法设想

本学期我认真的再次研读了《课程标准》,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阅读了许多有关教学方法的期刊,如《化学教育》等,感觉在对教材把握和教学理念上有更高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怎样学习才会更轻松,效果更好!

(四)实践探索

这学期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对有机教学只开设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我就这一内容小结一下我的教学设想与尝试。

教材地位:本章有着承上启下,提纲挈领的作用。本章涉及的有机物的分类和命名、碳原子的结构特点、官能团、同分异构体等知识都可以归属到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的学习上,是学生系统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有机化学的分类思想、同分异构现象、命名方法等,在后续各章还会结合官能团体系的学习不断出现,巩固和深化;而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为学生打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使学生了解科技进步对有机化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为学生之后的探究学习活动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三、课题成果的主要内容

针对教学内容特点和学情,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1.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利用好教材的“思考与交流”和“学与问”的两个练习,然学生在“做中学”。教学中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练习、讨论、交流的时间我也参考山东和江苏两个版本的教材,设计阶梯式递进的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2.多媒体辅助。在教学中结合资料卡片,把碳原子成键特点的教学落点放在有机物结构的表示方法上,以具体有机物为例,区分结构式、结构简式和键线式。教材中作为科学视野的内容,新增了“碳原子的sp3杂化与甲烷的结构”的内容,由于比较抽象,建议根据各校选修模块学习的情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时的松紧灵活处理。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是学生初学有机化学就碰上的难点,往往因为思考不够全面、有序而写少了或写多(重复)了,因此引导学生关注思维的有序性,帮助学生归纳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

3.阅读法。如:对于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等物理分析方法的教学,只需要学生了解,不要深究其原理。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的图文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会学生如何读图、提取所需信息,明确每种图谱能解决什么问题。也可以事先由学生收集有关这些物理分析方法的电子资料(图片或视频录像等),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简单的介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在后续“烃的含氧衍生物”一章中多次出现,也是学生解题时判断同分异构体、确定有机物结构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学时可以多举两个例子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

4.学案自学法。给出阅读提纲,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行归纳命名原则;列出几个烷烃的结构简式和对应的系统命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或自主学习,发现并总结规律。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在教学都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动手练习。练习的方式也有多种,如给出结构简式写名称,给出名称写结构简式,同时给出结构简式和系统命名,判断名称是否正确,指出出错的原因等。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判断稍微复杂点的烷烃的主链时,容易出错,表现为为未能准确找出最长的碳链,究其原因是因为不熟悉具有空间结构的碳链的平面书写方式,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球棍模型,组装碳架,增强教学直观性,减少学生的错误认识。

四、课题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指示。”方法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在教与学具体协同过程中进行,只有重视方法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才能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落实素质教育。

6.新课改下高效课堂教学研究结题总报告 篇六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标》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强调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却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究竟有哪些联系,学生根本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新课标》同时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

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二、理论依据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1、陶行知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

2、陶行知的实践教学法,即“教、学、做”三者合一。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的人。因此他主张在教学方式上以“做”为中心,把教与学统一起来,改变传统教学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的状况。

(二)弗赖登塔尔(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的数学教育理论。弗赖登塔尔主张“现实的数学”,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三)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行为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学生应该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

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的认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集训结构的。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图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回归,把学生生活和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1、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生活的创造者,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积极引导学生把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3、通过研究,探索出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找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最佳切入口,使所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自己所必须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在数学上根据不同的能力水平有不同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内容

(一)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探索的研究。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养成随时加以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以多种途径去寻求问题的情景,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讨论和解决。

(二)创设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情境,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的研究。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我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经历“生活——数学——生活”这样一个数学学习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具体做法可以是:

1、创设直观性情境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

7.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效课堂 篇七

一、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高效, 对这一问题的论述非常多, 但有一个基本的描述, 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1. 效率的最大化。

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 课内外学业负担等。

2. 效益的最优化。

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

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 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 “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 “高效课堂”可以概括为:轻负担, 低消耗, 全维度, 高质量。

二、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新课堂教学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自主、合作、探究, 这样教师就要少讲精讲, 尽量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效课堂的标志不是教师讲了多少, 而是看学生读了多少、思维了多少、活动了多少, 看学生收获了多少。怎样才能达到上述的效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起。

1. 通过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树立正确教学理念。意识是行动的先导, 思想观念的正确与否必将决定行为的效果与价值的高低。因此, 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在先进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策划自己的教学行为, 才能适应教育新形势。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具备三种意识, 即主体意识、启发意识和民主意识。

主体意识就是课堂教学要树立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只是引导者和启发者,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课堂还给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必须彻底舍弃。

启发意识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用多种方式,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意识。课堂教学不再是“全盘授予”, 而是相机诱导,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教师适时适当地点拨诱导、设疑搭桥、总结提升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照亮学生思维的明灯。教师采用启发教学, 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 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信心,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民主意识实际上就是公民意识。教师与学生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和谐人际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切忌“画地为牢”、“以我为准”、“惟我独尊”,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服务者, 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有利于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 淡化教学活动的预设性和统一性, 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努力提升专业素质。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 学习新课程理论, 学习教材教法, 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 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等等。教师更应该做科研型教师, 反思教学行为, 总结教育教学规律, 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

(3)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新课改的重头戏。教师若能打破单一的模式束缚, 在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加以变化, 灵活而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就可以形成生动、活泼、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轻松的、有趣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激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升, 其结果必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4) 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一节课上完之后, 要及时反思这节课的得与失。成功的地方有哪些, 以后要继续发扬;失误的地方在哪儿, 为什么会失误, 能否避免这些失误的再次发生;哪些地方力度不够, 哪些地方花多了时间却没取得好的效果……多问自己, 多思考教学过程, 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一方面课堂的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会得到提升。

2. 通过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环节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课前准备。传统观点把课前准备叫做“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媒体……现在, “备课”一词已经被一个新的概念所代替, 就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感的生命过程, 对这样的一个过程, “备课”就显得比较简单, 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既是一个复杂的物质准备, 又是一个理想的心理预期。一提起教学设计, 自然就要想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文本化, 是用文本形式展示的教学蓝图。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和根本, 只有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率。

(2) 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课的导入与该课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新课的开端, 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 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 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 我们所有的计划, 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因此, 抓住这一点牵动一隅而提挈全篇,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主题探究。“主题”指课堂教学的主题, “探究”指师生对本课主题的学习和研究。传统的教学把这个环节称作“讲授新课”。新课堂的主题探究环节的处理方法百花齐放, 不拘一格。但新的主题探究的核心特点是“探究”, 而不是“接受”, 转变教师教的方式, 转变学生学的方式, 是这一教学环节的核心问题。“主题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这一环节实施得如何, 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课堂教学本身就存在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4) 强化巩固。强化巩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巩固一般发生在主题探究之后。课有课的巩固, 单元有单元的巩固。巩固的目的就是强化。但是强化不只发生在巩固阶段, 强化往往与主题探究交替进行。搞好这个环节可以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巩固 (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 ,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复习是巩固知识的主要手段) , 提倡积极的强化巩固 (积极的巩固, 可以使学生在巩固中前进) 。

(5) 总结拓展。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带着问号来, 带着问号走”。好的课堂总结, 既能使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得到升华和总结, 又能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拓展新的道路。

3. 通过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予人以鱼, 惠其一时;授之以渔, 惠其一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 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进而发现问题, 要给学生质疑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 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 学生会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 变“学会”为“会学”, 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 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8.新课改下高效课堂教学研究结题总报告 篇八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新课标理念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范围实施与普及,“高效课堂”逐渐成为教育教学领域人所共知的热门词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成了诸多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谋求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那么,究竟何谓“高效课堂”?教育工作者又当通过何种措施才能最终实现“构建高效课堂”这一目标呢?为此,笔者将以上述两个方面为切入点,谈谈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的几点认识与看法。

一、讲课前——导入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课堂导入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实践表明,良好的课堂导入如同一出戏的“序幕”,能在一开场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全部注意力,促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最大限度地集中自身的学习思维,从而积极、主动地融入教学的高潮——知识讲解环节。相反,假设教师的课堂导入老套死板、枯燥无味,不但实现不了课堂导入本应收获的丰硕成果,而且还很容易在上课伊始环节就让学生产生“这节课真没劲”“这节知识没意思”等类似错误而偏激的想法,更谈不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了。

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率,必须要对课堂导入这一环节给予高度的肯定与重视,并通过各种措施实现导入的新颖化、别致化。如此,方能真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打开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大门。须知,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

对此,我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与体会。例如,在教学《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这篇文章之时,我在上課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相信大家都有吃麦当劳的生活经历,那么你们对于麦当劳有哪些印象呢?”并要求学生仔细思考,积极表达。

学生大多有去麦当劳就餐的经历,因此,他们普遍对这一问题持有浓厚的探究兴趣与讨论欲望。如此一来,不但轻松实现了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的目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独树一帜的观点表达,还轻松地将《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这一新课巧妙地引导了出来,为当节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及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条件。

二、讲课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是学生的主观学习活动,因此,学生理所当然应在学习活动中处于真正的主体地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教育工作者应树立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真正主体地位。”并大力倡导“自主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

我个人认为,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在改变以往“灌输式”“填鸭式”等落后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深远的指导意义。

如,在教学梁思成先生《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这篇课文时,我摒弃了以往将教辅资料上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情感等内容照抄照搬、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模式,而是改为鼓励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在实现小组沟通与交流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归纳出作者透过文章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这样一来,就把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权全都交到学生手中,既真正尊重了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还促使他们在探究兴趣与讨论欲望的推动下真正地将自身融入自主归纳文章主旨的活动之中,这些都对帮助他们切实加深对于文章的认识及理解,提高当节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三、讲课后——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学科体系,通过系统而专业的语文知识学习,除了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日常生活中正常的人际沟通、社会交流之外,更多地体现在对学习者品行情操的陶冶、审美水平以及语文修养造诣的提升等方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充分凸显语文这一学科背后所蕴含的丰厚人文内涵,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促使学生自身整体素质的提升与进步”。

这就要求,教师不单单要重视语文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与教学,更要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功能。如,我在教学《祖国山川颂》这篇文章时,不仅仅交给学生基础的字词、文体知识,此外更是利用大量的时间及精力侧重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作者黄药眠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对于学生升华自身的情感态度、逐渐培养起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以及在实践中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都产生了极大的帮助。

总之,新形势下,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新课标的先进理念为指导,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模式,通过灵活运用各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以及教学质量的最佳化。相信,如此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目标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亚红.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2(04).

[2]顾琰琰.论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青年文学家,2013(09).

(作者单位 山东省定陶县第二中学)

9.新课改下美术高效课堂学习心得 篇九

发布者:周传辉 发布时间: 21/9/2011 PM 8:33:03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通过新课改的学习,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以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亲近教学,感到学习的快乐。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以领域?还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

美术学科于自然界紧密相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现象,一些具有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索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4、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教材中无限延伸。

5、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10.新课改下高效古诗词教学探索 篇十

古诗词赏析历来是中、高考热点,又是难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为此,笔者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猜阅标题,高屋建瓴。

欣赏诗词最先接触的是标题。标题是诗词的题眼,通过题眼这个“微言”,我们可以搜集到藏有诗词之“大义”的相关信息。阅读标题是敲开诗词欣赏这扇难启之门的砖头,我们千万不能放过。

阅读标题要学会抓点猜测:⒈抓时间:有没有时间性词语。⒉抓地点:有没有表示地点的词语。⒊抓人物:有没有写到人(物),又有哪些人(物)。⒋抓事件:是否涉及到某个背景事件,写到某个具体事情。⒌抓感情:抒发了什么感情,表达了什么思想。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认真阅读标题之后,我们猜测:“蝉”→写的也许是夏秋季节;“狱”→可能会有写“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无奈;可能会写“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怨气;可能会写因犯“莫须有”罪的悲愤;可能会写视死如归毫无畏惧的气节;“咏”→歌咏、赞美蝉,可能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蝉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二、注重作者,知人论世。

⒈注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任何诗词总是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一定社会的状况,我们在鉴赏诗词的时候,可以把作者放回到大的时代背景中,力图站在他所处的社会现实的高度来解读作品,挖掘出作者所赋予的深意。

⒉注重作者的创作风格。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把握住了这种风格,等于添了把打开古诗词鉴赏方便之门的钥匙,让我们心中多了些底气,胸中存有“成竹”。

三、研读注释,暗渡陈仓。

古诗词鉴赏中,提供给学生的注释量有限,有的寥寥数字,有的短短几行,但它很有价值,它是命题者给你的某种暗示。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或创作缘由,那是在提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倾向。有些注释帮你解词释句,那是在向你说明本诗词的史事用典或情境理趣。有的则简介作者,可能是在暗示你本诗词的写作风格或艺术特点。

例如,杨万里的《初人淮河》,其中诗句“中流以北即天涯”,命题者给出“天涯”的注释;原指极远地区,这里指宋金以淮河为界的边境线。由此回头再看第二句“人到淮河意不佳”,意思就不言自明了。

四、深挖内容,反复揣摩。

对诗词本身的阅读可分以下两个步骤:一是通读全诗,明确题材体式。二是连缀意象,探明立意。

意象,即意之象,就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主观情感、来自外部世界的客观物象,是一种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再简单一点说,即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古诗词中的意象,是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基于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意象的解读、连缀,领悟和把握附着其上的内涵底蕴。

⒈解读单个的特殊意象。意象因其文化环境和古代文人不断创作和丰富,表现出开放性特点,又因其兼融并蓄与自身的扬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些意象本身有着被普遍认同的象征内涵。解读单个的特殊意象对古诗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接触到此类意象时,可先考虑它的象征内涵。

如:因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故“莲”常比作高洁的人格。“柳”与“留”谐音,故“柳”蕴含着朋友间的离情别意,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丝”与“思”谐音,故“丝”在古典诗词里常作双关语,暗含着情人间绵绵无绝的相思情,如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月”有阴晴圆缺,“月亮”成了深寓着哀思、别情的象征意象,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喻愁,如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松”代表的则是一种傲霜斗雪、不折不挠的形象。“竹”则象征了民族气节。

⒉连缀整首诗的多组意象。意象的营构多取决于作者的人生态度、情感体验和周遭环境,我们只要把整首诗中的诸多意象连缀起来,进而叠加、碰撞、整合,然后发挥想像,不难体察并探明作品的立意主旨和艺术境界。

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由涧边、幽草、深树、黄鹂、春潮、急雨、横舟等七组意象,组成了一幅景色清丽,境界深幽的风景画,盎然春意,扑面而来。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意象直接组合,虽寥寥数语,然游子羁旅之愁、故乡之思,跃然纸上,达到了言简意丰的效果。

⒊围绕“情语”,遍寻词句。古诗词中,除记叙、描写之外,不乏直接抒发浓郁情感的句子,围绕此类“情理语”,遍寻词句,能够较快把握作者对景、物、人、事的态度、看法、感情,从而归纳出诗词的主旨。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出一种绵绵无绝的愁思。又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漫卷诗书喜欲狂”诗句,表现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

⒋透视技巧,通悟特色。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要为思想感情服务,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体验和审美趣味总是离不开诗词创作中多样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

五、整体权衡,全面参照。

诗题、作者、注释、诗词本身,如单看某一方面的内容,可能会以偏概全,因此,通盘考虑,综合评价,从总体上斟酌探究,再三权衡,可以深化因单方感受所得的粗浅印象,使感受不断趋于全面、细致、丰富、深入,且更接近于作品形象的实际,从而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偏废。如朱熹《观书有感》,单看诗作内容,可能会误以为是一首纯粹的写景明理诗,再看标题,不难发现,它实际上是以景作比,表达观书所思,揭示出盎然理趣。

六、诀窍点拨,落笔生辉。

⒈反复诵读,细细吟咏。读要读准节奏,读通层次,把握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吟咏要细,要慢,可以闭眼想象,最好做到作品之境与读者之情汇合交融,泯然为一。

11.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 篇十一

一节课的时间可以完成高质量的教学即为高效课堂。这里所说的不仅仅是一个老师的教导,更是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高效课堂不仅需要大量的教学能力,而且还需要高质量和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该如何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就成了必须面临的问题。

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应以新课程理念为基础,以当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提倡自我探索、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为基础,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主要表现在没有真正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没有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推行新课标以来,很多教师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理念存在着差别。比如,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过度地重视教学手段的多、新、奇,从而淡化了教学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尤为重要。那么研究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與必要。

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共享者。对于本课的内容,教师可以列出课程知识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比较难理解的知识。例如,在对数和对数运算中,学生可以通过指导案例的编写过程,掌握对数的概念,对对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老师在同一时间,可以巩固预览的内容,更可以添加到预览的知识点。所以,老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设计指导案例,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班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性设计。

在我看来,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预习和师生互动策略

二、创设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情境策略

三、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策略

四、营造良好氛围,扩大学生参与面策略

五、优化教学内容,促进课堂教学增效策略

六、构筑新型师生关系,加大感情投入策略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所谓“高效课堂”是教学活动,可以用最少的时间去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开展“高效课堂”研讨,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整个学校教育质量的目的。这也是和谐校园的建设,是校园建设中的精华

所在。

12.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探究 篇十二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占主体地位,学生学习过于被动;通常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的少,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以及缺乏独立思考。随着新课标的深入推行,教师要转变过去落后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具体来说,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的丰富多彩的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直观而又生动的教学方式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新课进行导入的过程中,通过借助多媒体能够将学生带到教学情境当中,再恰当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发散思维,能够实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合作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素质,具有合作能力的人更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应当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将来进入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实现思维的求异性。目前,很多学校都将合作学习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知识的互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学生能够积极地发言,并且听取学生的建议和评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机会有很多,教师应当充分抓紧机会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比如,可以让学生互相检查作业,提出合理性的意见。另外,教师不仅是以为引导者,而且还应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从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三、巧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选择不当则可能弄巧成拙,破坏课堂气氛。如何设计提问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选准时机,巧设疑难。在教学《嫦娥奔月》一课后,当我在问学生:你有什么美好的心愿要送给善良的月亮姐姐时,学生的回答让我惊喜。有的说:我想折好多纸星星,挂到天上和嫦娥阿姨做伴。有的说:我想登上月球,看看她到底长什么样子。还有的说:我想和嫦娥一块儿美化环境,绿化月球……言语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思维与思维产生了真实的碰撞,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

四、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小学语文课是堂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老师要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一堂高效的课不仅仅是以情感人,情景育人的教学过程,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尾,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语文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五、重视作业布置的科学性

布置作业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很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作业布置也是很有讲究的,如果运用得好,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布置作业,然而这时候时间有限且匆忙,教师没法讲述详细,学生也没法听清,并且由于占用学生课后休息时间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作业完成的效率显然不高。如果能在课前将作业布置下来,让学生明确只有认真课堂讲解,才能按照要求完成作业,有了这样的信号,学生就会听得很认真,作业完成的效率自然也就高很多。

然而布置作业不能随随便便,对待所有的学生都布置一样的作业往往没有针对性。而是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当分层进行作业设计,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提高能力。而作业分层,就是为了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跳一跳都有可以摘到“桃子”,使作业处在他们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提高他们写作的兴趣。

对分层作业的评价也不应建立在同一水平线上,而是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进步,都应当给予积极的评价。这样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尝到作业的甜头,时间长了,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形成作业上的良性循环。学生是学习、作业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要让学生从传统的“作业即按老师的要求巩固课堂上已经学过的知识”这一认识误区中走出来,明白作业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自己提高能力、掌握知识,作业过程完全是自我学习过程。另外,培养学生养成自我检测、自我激励的习惯,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习惯。小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最好时期,只有这种符合变化的实际的形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人。

摘要:提高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不仅是落实新课标的体现,而且也是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本文提出了打造高效课堂的对策:转变教学观念及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巧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以趣结尾,余音缭绕;重视作业布置的科学性。

13.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数学的高效课堂 篇十三

崇信县第三中学 马海军

摘要:教育事业的生命线就是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就在课堂,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是我们所研究的教育生命。高效不在是依靠传统的教师一言堂、高效在不是依靠题海战术,这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我们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模式下,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教师、学生高效、课堂教学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课堂偏重知识的传递,强调老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以学生的接受式学习为主。而高中新课标则要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注重在课堂中倡导以“创设问题、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交流与展示、教师点拨”为主要特征的课堂学习方法,通过对一个数学问题的提出,学生思考、交流、探究,解决数学问题,并会灵活应用解决一类问题。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阵地,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那么,在高中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打造一个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现已成为数学老师们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高效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作了一些初步探寻。

一、合理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有效探交流

高效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做到整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言论自由、和谐适宜的开放式课堂环境。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思维的真实状态便于教师及时采取对策,当学生交流时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吸收采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精华,及时总结经验,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双赢,另外设计的教学的内容必须有讨论的实效性,能够值得探究,值得交流,绝对不能够出现交流的形式主义。

二、致力于课堂教学力求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教学实践中,正是由于问题或困难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学习显得更为必要。每节新课前教师要求学生依据导学提纲预习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上,课前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中解决,课堂中未弄明白的问题课后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请教老师,实现真正的“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没有问题就寻找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在小组之间相互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多

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通过合作把小组解决的问题进行展示,让学生在展示结果的过程中培养大胆发言、培养自信,分享快乐。把问题分析留给学生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让学生解决问题,避免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当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施以援手。

三、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动力

人们常说成天享用山珍海味,天长日久也会厌食。当然教学方法也一个道理,每节课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统一模式,一成不变,学生一定会感觉枯燥无味,认真程度和参与热情会逐渐消散。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的变换各种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堂学习一直保持新鲜感和参与热情。只有调动起了学生的热情、学习积极主动性,课堂的高效才能得以保证。

四、多媒体的合理应用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许多知识点难于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貌似单调枯燥的书本知识,借助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及视频等先进技术,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创造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信息空间,极大地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当然,多媒体的应用一定要做到合理,不能将数学课变相成为幻灯片“播放”课,一节课洋洋洒洒几十张幻灯片,结果学生看的很热闹,教学效果很低下。

五、善于总结、善于反思是高效课堂的目的

“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一题多解,还要要求学生能够多题一解,即分析出问题的实质,找到某类题的通性,总结出通法。这样,可以将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14.小说教学高效课堂小课题结题报告 篇十四

立项号 2013XKT-GZYW009 负责人 吴俊婷、高凤霞 课题名称 小说教学中的高效课堂 所在单位 户县六中

一、课题背景

小说就是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载。小说是虚构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比现实更复杂,更典型。它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头绪较多。学生基础教查,有事概括情节都难以独自完成,更何况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还有小说主题的挖掘和理解,难以找到学习的切入点,突破口更不要说走进文体深入探究小说了。

基于此,教师要构建小说教学中的高效课堂,就必须注重对课的深入研究,包括对学生学情的充分了解,对小说文体特点的把握,对小说教法的深入探究,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综合探究,尤其大胆尝试合作探究式的小说教学中的高效课堂。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小说,激发起学生对小说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主动性、社会性、自主性、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高度创造性。由此可见,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获取对于客观世界认识的知识,发展社会适应性,这就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因此,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形成小说阅读能力,使学生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助、会话等学习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学习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体,注重分析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指出:创造是每个人能够做到又必须做到的事情。创新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我们要善于创造开放的教学情景,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 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实现小学教学的高效课堂。2 具体研究阶段、方法措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2---2013、3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目前解决此问题的方式方法,为下一步方案制定做好准备。第二阶段; 起步阶段。2013、3---2013、4 1.课题批准后,马上讨论、商量,达成了共识,认为在课题研究中要不断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提交认识统一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具体安排和调节。

2.在我校的青年教师多媒体听评课活动中,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作用,备课精心设计,按照备课改进,试讲,再改进,交换班上试讲,再次调整,改进问题的设置,最终形成适合学生的实际的教学过程设计,在研究过程中,充分了学情,引导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13、5---2014、1

1、认真研读相关理论,学习《新课标》,了解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提升自身理论素养。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理论依据。

2、搜集研读了相关专家名师的鉴赏小说的论文,观看名师的小说教学课堂实录,取长补短。

3、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情。

4、开展读书活动,增加学生内储,拉动内需。

5、试着尝试先学后教、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原则,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自我管理。力求做到没经过学生的认真自学,不讲解;没经过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不交流探究;没发现学生思维的困惑点和障碍点,不讲解,不解惑。在这一环节中注重理规律、理思路、理方法。尽力让课堂实现高效。

6、尽力采用多样化的、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创新和实践。通过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情感,态度等因素的和谐发展。让高效课堂真正高效。

7、针对教师在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在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8、定期总结与反思,继续学习相关资料,借助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进一步完善研究思路,确保方案顺利实施。

9、开展组内教研活动课,积累研究的素材、经验、方式、方法等。并开展评课议课活动。做好活动的总结与反思。研究有冲突,不能潜心搞研究。希望学校能从正常的教学考虑。研究结果与成效:

1、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2、资料包。

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思路

1、教师的时间有限,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正常的教学对小课题研究有冲突,不能潜心搞研究。希望学校能从正常的教学考虑。

2、硬件设施远远不足,工作中没有突现办公自动化,无电脑,工作环境过于闭塞。希望能加以改善。

3、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只是一两个学校的教师,研究思路不够广阔,因此,我们应积极与其它地方的老师探讨,寻求帮助,集思广益。而且农村学校信息闭塞,教师缺乏研究经验,成果不够显著,有些学生和老师有些气馁。我们应多与专家联系,常上网捕获有用信息。

4、农村中学的学生知识面不广,对语文学习重视程度低,手头书籍数量不足,积淀不厚,难以在短期内取得期望成绩。我们尽可能想办法,设想建立班级图书馆,学生捐书资源共享.5、小说高效课堂的建立本身难以在短时取得成效,需要长期坚持。我们必须去除急功近利的思想。

能否按期结题:

15.谈谈新课改下实现高效教学的对策 篇十五

一、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充分了解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做课本的主人

传统的教材观认为, 教材 (teaching materials) 就是课本 (text book) , 课本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这是对教材的一种狭隘理解。而高中课标里用“课程资源”一词来表示“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 即:课程资源 (curriculum resources) 是课程教材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这是一种全新的教材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充分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课程资源以课本为主。在如何使用课本方面, 专家们认为, 课本不是《圣经》, 不要做课本的奴隶, 要做课本的主人。课本只是教学的工具, 教师不是教课本, 而是用课本去教, 教师应该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课本, 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二、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 不断提高英语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

1. 边教边学, 在职自修。

这是许多英语教师亲身经历过, 或正在经历的自我修养过程。有些地区和学校, 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农村, 师资缺乏, 工作安排有困难, 可以让教师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英语教学广播节目或电视节目进行学习, 并要按计划做练习, 以便检验学习效果。

2. 发挥英语教研室、教研组的作用,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可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 针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教学研讨;也可组织全校性的教研活动, 针对英语教学中的语音、口语、词汇、语法、写作等专题进行经验交流或学术探讨。

3. 参加课改进修班, 接受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培训。

根据工作安排, 时间可长可短。进修内容可以是教学理论、教学方法, 或是口语训练。可到有关师范院校、教师进修学院或教育学院的进修班进行相应的培训。参加这类有针对性的进修班, 受训者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好的效果。

4. 开展国内校际交流活动。

学校之间可互派教师, 可让率先进行课改的学校教师到刚进行课改的学校任教, 也可让刚进行课改的学校老师到已课改的学校上一定量的英语课。“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通过不同学校教师的教学交流, 既可互相切磋教学技能技巧, 又可使基础薄弱学校的外语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少走弯路。

5. 开展适当的国际交流活动。

可以选派政治思想好、教学能力强的外语教师到英语国家进修、讲学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在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接受语言、文化、交际诸方面的培训。另外, 还可进行校际教师交流活动。中方选派外语教师到英语国家的中学教中文, 进修英语;外方选派教师来华教英语, 与中文教师共同执教, 可充分利用外国教师的母语优势培训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师。

6. 积极开展卓有成效的英语教学科研活动, 鼓励教师总结教学经验, 著书立说。

基础外语教育领域的广大教师中蕴藏着极大的教学科研潜力。学校的领导要鼓励外语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基础上, 努力从事教学科研, 撰写论文, 参加校内、校际或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教研室、教研组可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校本课题研究或从事教学实验活动。经过一段时间或一轮的教学活动, 将经验总结成文。鼓励教师实现由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教师转变。

三、重视外语教学法研究, 探索综合化教学之路

1. 科学地总结我国百余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所实施的各种英语教学法, 辩证地对待经验和教训。

不少教学法专家和老师为了推广某种教学法, 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我们应该给各种教学法以一定的历史地位, 对于不足, 要给以客观的评价。无论是经验或教训, 对于英语教学改革都是弥足珍贵的。只有总结和熟悉各种教学法, 才能在新课改当中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 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2. 实事求是地借鉴国外的外语教学法。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在50—60年代, 我们借鉴了前苏联的“自觉对比习理论及语言习得理论的引进和普及, “交际法”广泛运用于基础外语教学。这些教学法在一些地区和学校都取得了某些阶段性的效果。然而, 各种教学方法都是一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产物, 虽然每一种教学法都是建立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之上的, 比先前的教学法有所改进、创新, 但是, 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局限, 即使是曾经大受攻击的“语法翻译法”, 对于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也并非一无是处。而目前在国内备受推崇的“交际法”, 却因为缺乏一个系统的教学框架而导致其在教学运用中有所偏差, 在国内普遍出现一种重口头交际、轻读写, 重活动、轻效果的状况, 使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无源之水, 一番热热闹闹的“交际”过后, 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故而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某一教学法, 必须立足于教学实际 (包括特定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 ,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吸纳各家之长, 包括借鉴外国的先进教学法, 并将之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这才符合课改精神。总之, 对于从国外引进的教学法理论, 还需要及时总结, 予以改进, 以真正符合中国基础英语教育的实际, 符合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借鉴国外经验是我们的既定政策, 但是, 对于来自异域的各种各样的语言学习理论和教学方法, 实际, 进行取其精华的再创造工作。

3. 共同努力, 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法。

为了推进我国的基础英语教育, 深化高中英语课程改革, 我国的教学法专家和老师从事着长期艰苦细致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他们编著和出版了一系列教学法专著。我国基础外语教育领域蕴藏着丰富的人力资源。我们拥有一支庞大的基础外语教师队伍, 更有一批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他们以高度的敬业精神, 为基础英语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有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 博采众长, 融中、西外语教学经验的精华于一体, 创造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英语教学法。我们广大高中英语教师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形成新理念、新做法, 就一定能通过英语课程改革切实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志鹏.谈中学英语研究性学习 (J) .中小学教学研究

16.构建生物高效课堂小课题结题报告 篇十六

如何确保“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及其实施办法 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世界已经进入经济一体化、社会发展多元化的时代,需要更多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为了应对这种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方式,创新教育理念,探索教育模式,以加强学生在校学习知识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已成为广大教师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当前,我校推行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中如何追求“高效课堂”,是当前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但是通过调查,目前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效率不高的课仍占一定比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方式落后,三维目标达成度低下。教师重在知识的传授。很少涉及探究性问题。教师虽然知道要落实三维目标,但在教学时注重于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为活动而活动。

2.课堂沉闷,缺少互动。在教学中,仅有极少数的学生能与老师进行互动。大部分的学生处于沉默状态。即使有互动,也流于形式,课堂上经常把“对话”当“问答”。缺乏深层次的交流和碰撞,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没有被激活。

3.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学生本身也习惯于被动的接受知识,懒于思考、不善于问题的发现、探讨与交流。

4.教学手段落后,一支粉笔,一张黑板一讲到底。学生厌倦,效率低下。配备的多媒体形同虚设,造成资源的浪费。5.教学评价单一。缺乏激励性评价,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题是在构建生物高效课堂的背景下,结合我年级的实际,而提出来的改变生物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效率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一)研究的目的

开展本课题研究,主要是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重在探究、寻求促进高中生物课程高效的具体策略。它能够促进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落实,目的是构建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师教学规律的新型课堂,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通过一定的策略、手段、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自主学习状态的情况下,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并在积极互动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使我校的生物教育教学步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二)研究的意义

1.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平台,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培养一批乐于追求课堂教学艺术和勇于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型骨干教师。3.有利于实现我校生物教学的高效、持续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不是教师简单传授的过程,知识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在作为知识主体的学生和作为认识客体的知识之间的互动中,以主动、积极的建构主义获得,因此,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意义发现的过程,意义赋予的全过程,也是一种意义创造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特定情景中学习活动的交往性、合作性、互助性,强调交流、沟通、讨论等群体互动对知识构建的内在意义和价值。2.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几个学生组成小组一起合作和相互支持来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中,有五个基本要素:(1)积极的相互依赖(2)小组及每个小组成员的责任感(3)面对面的创设性的相互交流(4)小组技能(5)小组的自我评估 3.目标教学理论

目标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4.结构教学理论

学生通过学习所得的知识点是零碎的和凌乱的,必须经过人为加工,把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建立起来。

四、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组内成员商讨、确定课题名称,填写课题申请,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组织人员收集素材,整理加工,建立素材库,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 ?前期分析阶段:对学生进行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并进行样本分析,为今后的对策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

?教学实施阶段:按照不同时期的教学现状,通过多方面具体操作形成培养学生能力的体系,并探索确保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

具体安排: 1.由赵义民和刘志国老师针对学生学习现状上一节有针对性的现状改良课。2.由本组年轻教师上模仿性公开课。

3.通过阅读同课题老师的最新见解及分析,学习并领悟到许多优秀的方法,广泛搜集同课题教师的相关资料,借鉴有关研究成果。并及时网上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力争提高自身的认知和水平,并转载供大家学习、讨论。同时,积极与同年级、同学科老师及时交流心得与体会,互相取长补短。组织课题研究组成员讨论,因材施教地推出了试行的高效课堂模式,即目标导学、小组讨论、师生解疑、知识自测、学生反思的五步教学模式,以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4.将平行班分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实验班实施高效课堂模式,对照班沿用传统教学模式 5.结合实际教学的全过程,将自己的想法和设计的导学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及时上传,并和多位老师积极探讨。期间还进行了《关于构建生物高效课堂》的问卷调查工作,组织学生代表参加讨论、分析实验数据,不断完善方案。通过家长及学生及教师的积极配合收获甚多。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

1.最后几个月我几乎把设计的导学案全部上传,在此过程中对课题研究全过程再次进行反思,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及时发现存在的担忧和隐患,好的举措教师和学生都很

满意;不足之处又时常反复踌躇、瞻前顾后,生怕“副作用”过大,影响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庆幸的是,经过多位资深教师的指导,及时修改并完善了重要环节上的缺陷和不足。2.这多半年时间,我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为入手点,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高效性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生物问题的能力为最高点,努力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同时着手整理研究资料,进行课题研究汇总,逐渐形成研究报告。

五、课题的研究成果

1.编写了高二生物学案一套。2.撰写论文7篇。3.教学设计12篇。

4.通过对全年级理科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经过统计结果如下: 主要项目 对生物是对现行课新模式课通过新模 否有兴趣 堂模式的堂中的参式成绩提 满意度 与程度 高率 比例 83.2% 84.5% 较多 80% 5.通过对全年级理科班学生高二下第二次月考成绩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及格率 优秀率 32.1% 7% 从表一分析,大部分学生对生物感兴趣,对现行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赞成,并且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从表二分析,学生的及格率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出现了一定优秀率。基于以上数据结果,我们构建了目标导学、小组讨论、师生解疑、知识自测、学生反思的五步教学模式,希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目标导学,整体感知

教师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及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合一的讲学稿。在上课一开始,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一定的教学方式导入新课后,然后学生根据目标导学,认真研读教材,对本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力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对一些基本的内容要求能掌握。同时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小组讨论,自主构建

根据学生在研读中发现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质疑探究,学生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为了使这部分落实到位,收到理想的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学生参与教学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学生的各项活动,创设良好的参与教学的氛围。

(1)、在问题的设计上

?、是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符合生物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

(2)、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

?、是要根据课程、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资料分析、情境分析、分组讨论、探究实验、看图或图表分析等形式;?、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参与点,不能让少数学生在活动中成为观众或听众。3)、师生解疑,整体构建

在学生小组自主质疑探究、自主构建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形式,最后通过整合,形成本课的知识结构及技能体系。在课堂交流时:

一、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二、要给充分的时间;

三、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及时的评价,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知识结构的构建上:

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交流学生有能力自己构建的,教师决不能越沮代疤;

二、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努力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4)、习题巩固,反思提高

本步骤包括知识体系、练习题、反思三个栏目,知识体系可以让学生系统的了解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知识重难点,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知识。

练习题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精选习题,选题的原则一:少而精,有明确的练习目标,针对学生易错点有的放矢。原则二:难易适中,做到不选难题、偏题、怪题等,所选题的难易度能够培养学生的双基。总之,教学活动离不开习题,只有灵活、正确地运用习题,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反思栏目中我鼓励学生写自己的收获和建议,更鼓励学生写感受或建议,从而建立起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平台。当然,作为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此栏目树立学生的信心,鼓励学生乐观地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

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

1、运用固定模式教学,定模后课堂形式制式化,时间久了,学生会稍显浮躁,稍显疲沓。

2、运用有效课堂模式解决生物问题固然存在许多优势,但其他方式,如创设教学情景在有些课上的效果更为明显,如《胚胎工程》、《生物安全与生物伦理》等,是否可以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3、通过设立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比对,实验班存在的问题是,优秀率不如对照班,几次考试,最高分也不会在实验班出现。

4、与多位教师进行探讨,对陕西宜川中学进行实地考察,观摩有效课后,有一些感触,有效课倡导的是一种自主学习的一种理念,模式也可以多样化,传统优秀的教学经验完全可以适时揉入到新的课堂模式当中,更好地解决生物概念的教学问题。

5、培优工作可以以开展第二课堂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进行,提高优等生的生物成绩。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学任务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学习一定的生物知识,培养一定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为将来的科研科目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有效课堂在时代的呼唤中走来,课堂上师生情感交融、智慧碰撞、思维互动,教学并进。在有效课堂的模式下,探索高中生物课高效性的教学研究,通过高效课堂相关教学环节,实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解决了高中生物的教学困局,实现了把快乐还给学生,从学会、会学,到乐学、发展的教育目标。同时,也把快乐还给老师,真正实现我工作、我生活、我快乐。

参考文献 《生物课程标准》 《唐都学刊》 《生物教学参考》 《教师报》

《宜川中学导学案》

上一篇:自查阶段工作总结下一篇:下学期德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