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句研究

2024-06-22

复句研究(共8篇)(共8篇)

1.复句研究 篇一

因果复句一般由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组成。这类复句两个分句间的关系有两种。

一种是说明因果关系,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个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都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因果关系复句,常用“因为(由于)……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因为”“由于”“所以”“因此”等关联词语。例如:

因为非对称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

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

大家因为时常见到听到接触到,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

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结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

前三句是“前因后果”:前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后一个分句说明结果;第四句是“前果后因”:前一个分句先说明情况,后一个分句补充说明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这些句子有的成对使用关联词语,有的只在一个分句中使用,都清楚地表明了前后分句的因果关系。

另一种是推论因果关系,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个分句表示由这个依据或前提推出的结论。这种结论带有主观性,可能是事实,也可能不是事实。这种关系的复句一般用“既然……就……”等关联词语来表示。例如:

既然普洛诃尔说这是野狗,那它就是野狗。

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

假设复句一般由两个有假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假如”“假若”“倘若”“要是”等,它们常和副词“那么”“就”“便”等配合使用。例如:

如果于勒叔叔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假如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就得不到。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对了。

还有一种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某种情况,并先退让一步,承认它为事实,后一个分句说出一个跟假设的情况不相应的结果。常用“即使(纵然、哪怕、就算)……也……”的格式。例如:

这样的考证、新解,即使不是牵强附会,也是以牺牲诗的艺术为代价的。

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2.复句研究 篇二

中文信息处理是计算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信息处理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它在网络社会和网络经济中的国际竞争能力。

现在人们一般把中文信息处理的进程分为三个大阶段: 字处理、词处理和句与篇章处理。目前,我国在字、词处理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汉字识别技术、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汉字字形技术、现代汉语自动分词和词性标注技术等,各项研究成果都已投入实际应用。中文信息处理正在向句与篇章的处理阶段艰难迈进。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怎么让计算机处理、理解自然语言中一个句子和篇章的意义,怎么让计算机生成一个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和篇章”( 许嘉璐,2000) 。国内外很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都在努力攻克句处理的难关,例如哈工大信息检索研究所运用中心词驱动的短语结构语法( HPSG) 、功能合一文法( FUG) 、词汇功能文法( LFG) 、依存语法及配价语法设计各种句法分析器,就句法和语义自动分析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力求把这些知识转换成计算机可读的形式语言。

复句是复杂的句子,是汉语语法的重要实体单位,它表达的语义信息丰富而复杂,在信息处理领域具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内容。关系词( 又称关系标记、关联词) 在现代汉语复句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汉语语法、语义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邢福义,2001) 。但是,复句关系词的计算机自动识别是一个难题: 一方面,关系词构成形态灵活,可以是副词、连词、助词、超词形式;另一方面,一个词有时充当关系词,有时又不充当关系词( 吕叔湘2004) 。例如:

( 1) 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下雪结冰,他都不改自定的时间表,提前半小时赶到工地。

( 2) 不管李登辉如何改变身份,谁都知道他是政界人物。

例( 1) 中的“是”是关系词,它引导的分句与“还是”引导的分句构成并列句式; 而例( 2) 中的“是”仅仅作为句子成分,不是关系词。

另一方面,关系词的语法语义类别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同形异类、同形异构和同形异义等三类,这种多样性造成歧义现象复杂。例如关系词“也”,它既可以和“即使”搭配,充当假设关系词; 也可以和“虽然”搭配,充当让步关系词; 还可以和“也”搭配,充当并列关系词; 和“不仅仅”搭配,充当递进关系词。再如,句式“不是不A,就是B”有两种结构,一种是“不是”与“就是”搭配,分句形成选择关系,如“不是不理睬,就是哼一声”; 另一种是“不是”与“就是”搭配,分句间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如“她不是不知道累,她就是愿意多干一会儿”。

这些给计算机自动识别关系词带来很大困难,计算机不但需要一定的技巧来处理超词形式的关系词,而且还需要克服分词及词性标注的不准确性带来的误差。

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全面考察语料库中关系词的用法,系统地总结和揭示关系词多样性的意义因素,探索复句关系词自动识别的理论、方法和实现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1) 有助于促进机器翻译的研究。对复句而言,关系词形成的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起着制约的作用。因此,在机器翻译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关系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关系词搭配构成的格式的逻辑意义,是保证翻译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关系词的类型判断有误,句子的翻译就会与句子的原意相差甚远。比如,“不是/就是”是一个常见的关系词对,当它们表示选择关系时,可以翻译成“either…or”,如“这次旅行,不是去桂林,就是去云南”,对应的译文为“This journey we either go to guilin or to yunnan”; 当“不是”取否定义时,则应翻译成“not…but”,如“不是我不想买,就是太贵了”,可以翻译成“It’s not I don’t want to buy,but it is tooexpensive”。不过这只是字面上的翻译,如果计算机正确掌握了“不是不A,就是B”在取否定义时的等价格式“不A,是因为B”,那么译文就会让人更好理解,如上例可以翻译成“I don’twant to buy,because it is too expensive”。

( 2) 有助于推进中文信息处理向句与篇章处理阶段发展。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研究复句关系词自动识别,不仅能够为复句层次结构的计算机自动识别提供基础,而且能够为计算机处理复句的逻辑语义奠定基础,为进一步研究计算机自动识别复句,直至识别汉语句子和篇章奠定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为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服务。

关系词是复句中标示关系的一个重要构件,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分句的语义,也影响着复句层次关系的识别。例如关系词的句法语义信息虽然能够标示分句间的句法关联和语义关系,但关系词搭配形式本身却不能确定分句间结合成不同结构层次的先后顺序。例如:

( 3) 这次试验虽然成功和失败都有可能,但是由于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产生不小影响,因此要及早制定对策。

例( 3) 有4个分句和6个复句关系词,每个分句都有关系词,其中第二分句出现3个关系词。即使计算机掌握了关系词的搭配关系,知道“虽然”与“但是”搭配,“由于”与“因此”搭配,“无论”与“都”搭配,但这些关系词的搭配关系如何构成复句的层次结构,就需要研究关系词不同隐现形式对复句层次关系识别的影响,揭示关系词的句法特征与分句间的层次组配顺序的制约关系,从而针对关系词不同隐现形式和分句层次组合顺序,采用“分而治之”的处理策略,为最终解决复句层次关系的自动识别提供方法。

二研究基础

复句和复句关系词历来是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学术界对复句和复句关系词的研究成果很多,代表性著作有邢福义的《复句与关系词语》《汉语复句研究》《汉语的复句系统和复句句式》等,范开泰的《关联词语》,林杏光的《复句与表达》,王维贤的《现代汉语复句新解》,陈中干的《现代汉语复句研究》,郭志良的《现代汉语转折词语研究》,马清华的《关联成分的语法化方式》,马明艳的《“要不是”句式的三维考察》,周有斌的《“不是A,就是B”句表述对象的数量及作用》,李敏的《“十五”以来汉语复句研究的新进展》,储泽祥的《汉语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与“联系项居中原则”》,宗守云的《“倒是”转折句的语义模式》,等等。

关于复句和复句关系词的信息处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最近十多年,而且已经成为语言学家和信息学家所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内容。鲁松、宋柔( 2001) 从机器翻译的角度,研究判定汉语描述型复句分句间的内在联系的形式化处理方法,给出了完整的关系判定规则,并提出采用中心分句动态判定方法来解决部分复句处理规则局部性的问题; 鲁松、白硕( 2001) 以复句的层次关系研究为对象,将多重复句的层次结构形式化为层次关系树,并采用上下文无关文法表示多重复句,提出一种基于具有预测机制、自底向上、部分数据驱动的确定性移出—规约算法来处理多重复句的层次关系。高维君( 2000) 将机器学习应用于汉语复句关系词的歧义辨别,提高了汉语复句关系词语识别的正确率。李晋霞、刘云( 2003) 在复句本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二重复句的自动分析; 洪鹿平、张霄军( 2008) 通过确定逗号的功能来判断复句的切分点,将复句转化为分句的有序集,在此基础上,采用条件随机场( CRF) 来判定分句间的语义关系。还有邹嘉彦( 1998) 使用机械匹配的方法来确定关系词语和复句关系,并进行语料篇章关系词的标注。

尹蔚、罗进军( 2007) 以“是p,还是q”有标选择复句中关系标记的识别为例,总结出制约有标复句合用型关系词的自动识别的四条规律: 语序制约律、相互制约律、句法空间制约律、亲密度制约律。罗进军( 2008) 又根据关系标记与句法语义环境的关系,将关系标记分为强式关系标记和弱式关系标记,并讨论了关系词的识别流程。

以上研究均为本文从应用角度研究复句关系词的自动识别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学基础和丰富的语料素材。但是从中文信息处理角度分析,这些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 1) 从考察范围来看,重视个案研究,忽略了系统研究。由于语料库中语料的数量巨大,且关系词在语言现象中灵活多样,从个人精力的角度来讲,个案研究当然是很多学者选择的出发点。但是,要想实现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则是必需的。比如,很多研究都涉及关系词的歧义问题,但没有研究给出每一种关系词的所有可能的歧义现象。

( 2) 从研究方法来看,重描写,轻解释。其一,很多研究中讨论了关系词的连用现象。比如,表转折和让步的连用( “然而 + 即便”———然而即便如此,这种“结义”的神圣光环亦未能完全掩饰其本身固有的阴影) ,表转折和转折的连用( “然而 + 却”———其情节极其简单,然而/却耐人咀嚼) 。但是,F( 然而 + 却) 与F( 然而) + F( 却) 的关系如何,却没有明确的说明和解释。其二,扩展现象,如“无论是谁,无论他做了多大的贡献,都不能徇私枉法,都不能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中的“无论……无论……都……都……”是搭配“无论……都……”的双向扩展,那么,搭配的关系词可以如何扩展,不能如何扩展,则没有解释说明。而这些知识恰恰是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所需要的。

( 3) 从可操作性来看,很多研究都是从理论上进行的定性研究,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总结出来的一些规则、规律,而有些规律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计算机操作起来很困难,因为计算机需要的是实际可行的定量知识。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新一代语言学派的生成语法理论,以及以生成语法理论为基础的孟德鸠语法、广义的词组结构语法、词汇—功能语法、关系语法等为西语系的理解与翻译提供了规则化、形式化的理论。美国学者W. C. Mann和S. A. Thompson于20世纪80年代初创立了篇章生成和分析的理论———修辞结构理论( Rhetorical StructureTheory,简称RST理论) ,该理论从小句之间的关系入手,小句之间的关系组成高一层次,然后再由更大的语言单位之间的语义关系组成篇章。RST理论用关系形式描写语篇不同层级的修辞结构,是一套比较完整和成熟的理论体系,是篇章理解的重要理论。Pollard与Sag于1987年提出的中心词驱动短语结构文法( head-driven phrase struture grammar,简称HPSG) 关注的是具体的、表层的结构,它包含表层对象、基于约束和词汇主义等三方面内容,它不像生成语法那样存在多层句法结构,而只有单一的句法结构,所以HPSG的整个架构是建立在约束机制上,语法规则、语法原则和词项描述都是通过约束来实现的。

90年代,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了宾州树库( Penn Tree Bank) ,在此基础上扩展成宾州标注树库( penn discourse treebank) 。它采用框架分析的思想,增加功能标记,突出中心依存关系,标注句子中主要句法成分的语法功能,其中有大量人工总结的匹配规则; 可以提取有用的句法、语义信息和更丰富的规则机制,标注了关联词及其论元( 谓词) 。

汉语复句关系词是复句中用来联结分句、表明关系的词语,从逻辑语义的角度分析,复句关系词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词类系统中,复句关系词不属于特定的类; 二是在语法单位中,复句关系词不处于固定的级; 三是在造句功能上,复句关系词不具有划一性,有的只表明复句关系而不作句子成分,有的既表明复句关系,同时又兼作某个句子成分。

正是因为复句关系词的这三个特点,使得计算机在处理复句关系词时需要综合考虑句法、语义、语境以及逻辑关系等多种因素。由于汉语的特殊性,特别是汉语复句关系词的特殊性,使得国外的生成语法理论,以及在生成语法理论为基础的孟德鸠语法、广义的词组结构语法、词汇—功能语法、关系语法等一系列的西文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不能简单地直接应用到汉语复句关系词的自动识别的研究中。

目前,基于规则的应用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包括中文信息处理、金融、管理等各个研究领域和社会的各行各业。虽然国内外基于规则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将规则应用于复句关系词自动识别的研究与应用现在却仍是空白。因此,从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的角度来研究关系词的句法语义特征及其统计特征,从定性分析过渡到定量分析,使得总结的规律、规则具有可操作性,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三规则的约束类型

在研究计算机自动识别现代汉语复句关系词的过程中发现: 一方面,复句关系词自动识别过程中,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规则来解决; 另一方面,根据复句关系词的各种特征及其约束条件制定一系列的相应规则,将其组织成规则库,用来保存和管理各种规则,并将其作为系统知识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提高复句关系词自动识别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基于已构建的汉语复句语料库和复句关系词本体知识库,挖掘出关系标记在复句中充当关系词的特征规律,再将特征规律整理为规则,据此建立相应的关系标记规则库,是研究关系词计算机自动识别方法和策略的关键。在研究中发现,在各个关系词对的规则的约束条件中,既有共同的约束特征,也有各自独特的约束特征,即影响关系标记识别的因素很多,使得识别过程需要综合形式语法、事理逻辑、句法语义的复杂计算。而在语料中发现,当关系标记位置相邻时,可直接标识或简化其识别过程。例如:

( 4) “电热褥”不仅能驱寒解乏,消除潮气,而且还是理想的家用医疗器具。

( 5) 弗兰克斯认为,布什“有领袖的天分”,而且还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领导人。

( 6) 只要到北戴河他就要下水,而且还是浪越大越往浪里面钻。

以上例句中都有连用关系标记1“而且还是”,当“而且”“还是”位置相邻时,大部分如例( 4) 句式“不仅/不但( 是) ……,而且还是……”。在这种句式下,“而且”为关系词且为递进关系,“还是”不做关系词,但“还”为关系词。也有一部分如例( 5) ( 6) ,“而且”单独出现,前面没有与之搭配的前呼标记2,这种情况下,“还是”表现出两种功能: 一是如例( 5) ,既表递进,又兼句法成分; 二是如例( 6) ,只表递进。分析研究发现,当“而且”“还是”之类的关系标记对紧邻出现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约束条件判断其是否为真正的关系词。

在整理各个标记对的规则时发现,所有规则的约束条件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有的与句法相关,有的与字形相关,有的与位置相关。通过归纳,我们总结出12种约束类型:

1) 字面约束

字面约束是指在字形、字面特征上的约束,主要出现在判断关系标记后面是否出现书面停顿符号、某个符号是否为指定的符号、关系标记A与关系标记B是否紧邻共现等情形。例如:在标记对“虽说……可是……”的约束条件中,条件“‘可是’紧跟‘那’‘这’后”属于字面约束,在规则库中表示为“这/那 > 可是”; 约束条件“End( clause( 其次) ) ! =‘其次’”也属于字面约束,表示标记“其次”所在分句的最后一个词语不等于字符串“其次”。

2) 分句位置约束

分句位置约束是指关系词所在的分句是否紧邻,或者分句的索引号之差是否满足一定的值。它反映的是复句语流中分句之间的位置特征。分句位置约束用函数D( ) 来描述。例如:对标记序列“首先……其次……最后”,分句位置类型的约束条件“D( C1,C2) = 1∧D( C2,C3)= 1”表示索引号为C1的分句与索引号为C2的分句的距离为1 ( 即紧邻) ,索引号为C2的分句与索引号为C3的分句的距离为1,概括地讲,就是标记“首先”“其次”“最后”所在的三个分句紧邻。

3) 关系标记位置约束

关系标记位置约束是描述关系标记是否处于同一分句的约束。对于搭配的关系标记对,若它们处于同一分句,则属于紧缩句,系统将不进行处理。关系标 记位置约束用函数same Clause( ) 来描述。例如,对标记序列“不仅……而且…… 也…… ( 更) 何况”,有一条规则为:

same Clause( “而且”,“也”) ∧D( “也”,“( 更) 何况”) > 3→R( 不仅) = true∧R( 而且) =true∧R( 也) = true∧R( ( 更) 何况) = true

其中,same Clause( “而且”,“也”) 表示标记“而且”与“也”处于同一分句。

4) 标记类型约束

标记类型约束主要考察两个关系标记是否具有相同的逻辑语义类型。这类约束主要出现在判断是否有包孕结构的情形。例如,在考察“不仅……还……”时,有一个约束条件“X,Y之间不包含不同类型的前关系标记”,其表达式为:

该式中same Type的解释为,其中HSi是一个同类标记集。这里,概念“同类标记集”与“标记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标记群”是由具有相同的语义类别的关系词搭配对形成的集合,而“同类标记集”是指由具有相同语义类别的关系词形成的集合。对于标记序列“不是……而是……”,在标记群中它是一个元素〈不是,而是〉,而在同类标记集中它是两个元素〈不是〉,〈而是〉。

5) 句法约束

句法约束是指约束条件与句法结构相联系。它主要出现在判断某些关系标记后面是否有某些特殊的句法结构的情形。例如: 在考察“只要……就……”时,有一个约束条件“只要 >mp”,表示关系标记“只要”后紧接数量名词短语。

6) 极性约束

极性约束主要考察分句之间的极性特征。例如在考察标记序列“只要……就……而……”时,其规则为:

其中,约束条件“P( 就,而) = - 1”表示“就”所在的分句与“而”关涉的分句的极性相反。

7) 词性约束

词性约束是指在分词准确的情况下,某个词的词性是否为特定的词性。如在考察“只要……就……”时,有一个约束条件为: Pos( 就) =‘p’,表示“就”在分句中为介词。

8) 分句数目约束

该约束主要考察复句中分句的数量是否满足特定约束。该约束用函数Num( ) 来描述。如在考察“也……( 更) 何况”时,其规则为:

其中,Num( MYM) = 2表示当前考察的复句的分句数应该为2。

9) 语义约束

语义约束是指在语义层面的约束,在复句分析中,主要表现为分句之间的语义关联度的约束。如在考察“不仅……甚至……而且”时,其规则为:

Num( MYM) > 3 + ~ same Clause( “不仅”,“甚至”) ∧ ~ same Clause( “甚至”,“而且”) ∧D( “不仅”,“甚至”) > 1 + SR( 不仅,甚至) < SR( 甚至 - 1,甚至) →R( 不仅) = true∧R( 甚至)= true∧R( 而且) = true

其中,约束条件SR( 不仅,甚至) < SR( 甚至 - 1,甚至) 属于语义约束。SR( ) 是表示语义关联度的函数,SR( 甚至 - 1,甚至) 中,“甚至 - 1”表示“甚至”所在分句的前一分句,SR( 甚至- 1,甚至) 表示“甚至”所在分句与前一分句之间的语义关联度。

10) 句式约束

句式约束是指分句之间在句式特征上的约束。如在考察“不仅……而且……只要……就……甚至”时,其规则为:

D( C1,C2) = 1∧D( C2,C3 ) = 1∧D( C3,C4 ) = 1∧D( C4,C5 ) = 1 + S ( Intro( “就”) ) = S( Intro( “甚至”) ) →R( 不仅) = true∧R( 而且) = true∧R( 只要) = true∧R( 就) = true∧R( 甚至) = true∧( ( C1,C2) ,( C3,( C4,C5) ) )

其中,S( Intro( “就”) ) = S( Intro( “甚至”) ) 是一个句式约束,表示“就”与“甚至”引导的成分的句式特征相同。

11) 关系标记的隐现约束

关系标记的隐现约束是指某些关系标记的出现制约其他关系标记的出现。

在规则库的设计中,采用了两个函数用来描述关系标记的隐现约束特征,分别为Without( ) 和exclude( ) 。Without( A,B) 表示关系标记A与B之间没有其他的关系标记,exclude( A)表示在A所在的分句中,除了关系标记A以外,分句内无其他关系标记。

12) 逻辑语义约束

逻辑语义约束是指分句之间在逻辑语义上的约束,主要表现为逻辑语义类型约束和逻辑语义距离约束。在规则库的设计中,用函数Logic S( ) 来描述逻辑语义类型的约束特征,用函数logic D( ) 来描述逻辑语义距离的约束特征。例如:

( 7) 与其说“四个坚持”是统帅、是灵魂,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还不如说,经济建设的顺利推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四个坚持”的统帅、灵魂和生命线。

在例( 7) 中,“是统帅”的分句编号为C1,“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分句编号为C3。虽然C1与C3在物理位置上并不紧邻,但它们在逻辑上是紧邻的,即logic D( C1,C3) = 1,且Logic S( C1,C3) = 并列。

四结语

关系词在汉语复句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汉语语法、语义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关系词的计算机自动识别是一个难题: 一方面,关系词构成形态灵活,可以是副词、连词、助词、超词形式;另一方面,关系词的语法语义类别多样,歧义现象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类,即同形异类、同形异构和同形异义。

本文分析了计算机自动识别复句关系词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基础,重点研究规则的12类约束条件,并给出了具体的实例。在此基础上,还将进一步研究规则的制定方法和表示方法,研究“基于规则的关系词自动识别”系统的规则库的基本结构,为深入研究计算机自动识别复句关系词和复句的方法,以及自动识别汉语句子和篇章的方法奠定基础。

摘要:关系词在汉语复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汉语语法、语义的重要研究内容,在信息处理领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复句关系词的计算机自动识别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本文从中文信息处理角度,研究“基于规则的关系词自动识别”系统中规则的约束条件,为进一步研究计算机自动识别复句的方法以及自动识别汉语句子和篇章的方法奠定基础。

3.复句研究 篇三

关键词:汉语 日语 一致关系假设复句 假定条件复句 语义 语法 语用

汉语和日语中都存在着复句,都分为联合复句(日语中称“并列复句”)和偏正复句(日语中称“主从复句”)两大类。在汉语中偏正复句分为5类,分别是:条件、假设、因果、目的、转折等;在日语中,偏正复句分为7类,分别是:条件、转折、让步、原因、目的、比况、程度等。二者尽管分类的名称不同,但所包含的意义关系都是全面的。汉语中假设复句分为一致关系和相背关系两类;日语的条件复句分假定条件、既定条件、恒定条件和无条件四类。其中,汉语“一致关系假设复句”与日语“假定条件复句”都表示“如果、要是、假如”的意思,都是从假设推断出顺势的结果,但是在具体的意义、语法结构和应用上有一定差异,具有可比性。本文将从“语义、语法、语用”这个3方面,用对比的方式来分析二者的相异之处,以达到对这两种复句更透彻的理解。

一、语义方面的对比

“所谓语义,简单地说,就是指语音所传达的信息内容,是指用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级语言单位所包含的意义以及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1]这在本文对比的汉语“一致关系假设复句”与日语“假定条件复句”中主要体现在关联词的意义和整个复句表达的句义两方面。

(一)关联词意义方面的对比

汉语“一致关系假设复句”与日语“假定条件复句”都由一定的关联词语引导或连接。这里的“关联词意义”不单纯指关联词的概念意义,也指关联词对假设分句和结果分句的引导或指示意义。

1.汉语“一致关系假设复句”的关联词的意义

汉语“一致关系假设复句”的关联词存在合用和单用两种情况。合用的有:如果∕假如∕假使∕假若∕假设∕倘若∕倘使∕若是∕若∕要是∕万一A,就∕那么∕那∕便∕则B;单用的有:那、那么、就、便、则、的话。其中,如“如果,假如,假使,假若,假设,倘若,倘使,若是,若,要是,万一”,这些都表示假设意义,引导出假设情况;像“那、那么、就、便、则、的话”,这些都表示结果意义,引导由之前的假设推断出的结果。汉语中假设意义和结果意义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一起出现。例如:

(1)如今假若翠翠又同妈妈一样,老船夫的年龄,还能把小雏儿再抚育下去吗?(沈从文《边城》)

(2)他走,我便走。

(3)如果你们同意,我就跟他一起走。

例(1)的关联词“假若”引出假设“翠翠又同妈妈一样”;例(2)的关联词“便”引出结果“走”;例(3)是引导假设的“如果”和引导结果的“就”的合用。

2.日语“假定条件复句”的关联词的意义

日语“假定条件复句”的关联词有:ば、と、たら(だら)、なら。还有很多由这些关联词语发展出来的惯用型:とすれば、としたら、とすると、といえば、となれば、となったら等等。这些关联词语都放在假定条件的后面表示假设,不表示结果。例如:

(4)結婚披露宴のスピーチを友達に頼んだら,彼女はこころよく引き受けてくれた。(高桥吉民,李鹏《最新日语能力测试必备N1》)

(如果拜托作为好朋友的她在结婚典礼上致辞,她一定会欣然接受。)

(5)死ぬとすれば、20歳上の私のほうが早いはずだ。

(如果要死的话,也应该是年长20岁的我先死。)

这两句话的关联词都表示假设意义,存在于假设分句中,结果分句中没有表示结果意义的关联词语。

(二)句义方面的对比

这里的句义指整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汉语“一致关系假设复句”与日语“假定条件复句”在表达将来意义和过去意义、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否定意义等方面有所不同。

1.将来意义和过去意义的表达方式对比

将来意义上的假定,即动作没完成的假定,称为“未了假定”;过去意义上的假定,即动作完成之后的假定,称为“完了假定”。

汉语“一致关系假设复句”要表达“未了假定”和“完了假定”可以用同一个关联词,也可以用不同的关联词,即与关联词语的选择无关。例如:

(6)如果你要读这本书,我可以借给你。

(7)如果我读完了这本书,我可以借给你。

例(6)的动作“借”发生在前一个假定动作“读”之前,是“未了假定”;例(7)的动作“借”发生在前一个假定动作“读”之后,是“完了假定”,两句话都用了关联词语“如果”,把“如果”都换成“假如”,或其中一句的“如果”换成“假如”都是可以的。

日语“假定条件复句”中,要表达“未了假定”意义时对关联词没有特殊要求,根据句义选择相应的关联词即可;表达“完了假定”意义时一般要用たら(だら),因为“た型”带有“实现、完了、产生”的意义。例如:

(8)この本を読むなら貸してあげますよ。

(如果你要读这本书,我可以借给你。)

(9)この本を読んだら貸してあげますよ。

(如果我读完了这本书,我可以借给你。)

(10)あなたが大連に来たければ、話してくれますよ。

(假如你想来大连,就跟我说哦。)

(11)あなたが大連に来たら、案内してあげますよ。

(要是你来大连,我给你做导游。)

例(8)与例(6)意思一样,是“未了假定”,用了关联词语“なら”;例(9)与例(7)意思一样,是“完了假定”,但是用了带有完成意义的关联词だら。例(10)的“说”发生在假定动作“来”之前,是“未了假定”,用了关联词语“ば”,不是例(8)的“なら”,可见日语对“未了假定”的关联词没有特殊要求;例(11)的“做导游”发生在假定动作“来”之后,是“完了假定”,也用了带有完成意义的关联词语たら。

2.客观事实与主观意志的表达方式对比

汉语“一致关系假设复句”中,无论句子要表达的是客观的现实还是主观的意志或主张,不会对关联词语的选择造成影响,都可以用,甚至可以替换。例如:

(12)倘若不吃饭,肚子就会饿。

(13)假若另外高处有一个上帝,这上帝且有一双手支配一切,很明显的事,十分公道的办法,是应把祖父先收回去,再来让那个年青的在新的生活上得到应分接受那幸或不幸,才合道理。(沈从文《边城》)

例(12)表达的意思是一个客观事实,是常理,用了关联词语“倘若”;例(13)是一个主观意志上的假设,假设了有“上帝”的存在,用了关联词语“假若”,这两句话的关联词语可以互换,句子依然成立。

在日语“假定条件复句”中,如果要表达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表达一定的客观事理,关联词一般用“と”,“と”不可用于表达“意志、命令、希望”等意思,要表达这种意思,可以用“ば、たら、なら”。例如:

(14)ご飯を食べないと、おなかがすきますよ。(倘若不吃饭,肚子就会饿。)

(15)そばに犬でもいれば、すぐ犬のほうにかんしんはいってしまう。

(井上 靖「幼き日のこと」)

(如果身旁有一条狗,那么马上就被狗吸引过去了。)

例(14)与例(12)意思一样,表达的是一种客观事实,用了关联词“と”;例(15)是一种主观假设,说话人假设了如果旁边有狗会怎么样,用了关联词“ば”,但二者不能互换,因为“と”不能用于主观假设。

如果是反事实的假设复句,关联词就不可以用“と”,因为此时表示的不是客观事实,而是纯属虚构的条件,违背了客观现实,这时一般用“なら”。同样,汉语的反事实假设复句,关联词都可以用,甚至可以替换。例如:

(16)如果太阳从西边出来,我就嫁给你。

(17)日が西から昇って来たなら、君と結婚する。

这两句话是一个意思,“太阳从西边出来”是不可能发生的,违背客观现实的,是“反事实假设复句”。例(16)的关联词“如果”可以换成“要是”或“倘若”等等;日语例(17)用了关联词“なら”,而且只能用“なら”,不可以用“と”。

3.否定意义的表达方式对比

汉语“一致关系假设复句”中,根据句义,在分句中可以出现否定词,表示否定意义的假设或否定意义的结果。例如:

(18)若是我没叫住她,她也许就走了。

(19)要是下雨,运动会就不参加了。

(20)如果他不去,我就不安心。

例(18)是否定意义的假设,实际上“我叫住了他”;例(19)是否定意义的结果,“不参加”;例(20)是否定意义的假设和否定意义的结果,“不去”和“不安心”。

汉语“一致关系假设复句”的某些关联词语也有否定的形式,如“要不是,若不是,如果不是,倘若不是”等等,这些关联词语的否定与分句的肯定或否定无关,而且其后引导的分句都是客观发生过的。例如:

(21)若不是我叫住她,她也许就走了。

(22)要不是他没说清楚,我也就不会误会他。

例(21)中的“我叫住他”是肯定的,例(22)中的“他没说清楚”是否定的。可见,关联词语的否定并不制约着假设分句的肯定或否定,“我叫住他”和“他没说清楚”都是客观事实,已经发生过的。

在日语“假定条件复句”中,否定词一定出现在分句中,关联词没有否定形式。例如:

(23)私が呼ばなかったら、彼はもう行ってしまうかもしれません。

(若是我没叫住他,他也许就走了。)

(24)雨が降ったら、運動会は参加しない。

(要是下雨,运动会就不参加了。)

(25)彼が行かなければ、私は安心できない。

(如果他不去,我就不安心。)

例(23)与例(18)、(21)的意思一样,汉语有两种说法,日语只有这一种,否定存在于动词“呼ばない”;例(24)的否定存在于结果“参加しない”;例(25)否定存在于假设“行かない”和结果“安心できない”。

二、语法方面的对比

“语法是音义结合的各结构单位之间的组织规则的汇集”(胡晓燕,2008),分为词法和句法两大类。在本文对比的汉语“一致关系假设复句”与日语“假定条件复句”中,词法主要体现在关联词与其前后成分的关系上,句法主要体现在分句之间的位置关系上,下文将从这两方面进行对比。

(一)关联词与其前后成分的关系的对比

由于汉语和日语的语法手段不同,所以汉语“一致关系假设复句”与日语“假定条件复句”对关联词的要求不同,比如在前后词语的搭配方面、与前后成分的位置关系方面。

1.关联词与其前后词语的搭配问题

黄伯荣、廖序东(2007)认为,“汉语的实词较少表示语法意义的形态变化,虚词(和语序)成了表示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显得特别重要。”所以汉语“一致关系假设复句”的关联词在使用时,自身没有形态变化,也不用考虑前后词的形态变化,关联词具有独立性,可以放在句首。

(26)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鲁迅《伤逝》)

(27)倘若,你是真的想过我,就不应该不给我消息。

日语是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假定条件复句”的关联词又都是附属词,是没有独立性的,必须附属在独立词的后面,构成一个文节。“在不至于影响对句子的意义的理解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把句子划分成最小的段落,这种段落就叫作‘文节”(皮细庚,2010)。所以日语“假定条件复句”关联词的使用与其前面的词的活用变化关系很大,这就涉及到了“接续”问题。像“たら”(だら)要接在动词的连用形后,“ば”要接在动词的“ば型”后,“なら、と”要接在动词终止型后。例如:

(28)分からないところがあったら、彼に聞いてください。(ある连用形+たら)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问他。)

(29)この技術を使えば、これまで燃料問題が一挙に解決するだろう。

(高桥吉民,李鹏《最新日语能力测试必备N1》)(使う的ば型)

(如果使用这个技术,一直以来的燃料问题就可以一下子解决了。)

(30)大学に行くなら、何を勉強したいと思いますか。(行く的终止型+なら)

(要是上大学的话,想学什么?)

(31)それを中国語に訳すと、どう言いますか。(訳す的终止型+と)

(如果把它翻译成汉语,应该怎么说?)

2.关联词与其前后成分的位置关系对比

汉语“一致关系假设复句”的关联词可以放在分句的主语前或主语后,像“如果、假如、假设、假若、倘若、若是、要是、万一”放在假设分句的主语前、后都可以,只不过放在假设主语前时表示的是对一个完整事件的假设,放在假设主语后时表示的是对动作的假设,这时暗指结果分句的主语与假设分句的主语相同;“那么、那”和“就、便”由于词性不同,分别放在结果分句的主语前和主语后。但无论放在分句主语的前后,一定是在分句的动词前(助词“的话”除外),即“关联词+S+V,结果分句”“S+关联词+V,结果分句”“假设分句,关联词+S+V”“假设分句,S+关联词+V”。例如:

(32)如果我的家不是那样逼我,我也许不会那么轻率地爱上了林省民;如果林省民不是那么欺凌着我,我也无由接受你的抚慰。(梅娘《鱼》)

(33)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沈从文《边城》)

(34)如果没有异议,那么我们就这么办了。

(35)你往西走,我便往东走。

日语“假定条件复句”的关联词必须放在假设分句的主语和动词后,即“S+V+关联词,后一分句”。例如:

(36)もしこの研究に成功すれば、燃料改善に大きく貢献するであろう。

(如果这项研究成功,会对燃料改善做出巨大贡献。)

(37)東京タワーに登ったら、全市の建物が眺められた。

(登上东京塔,全市的建筑物都可以看到。)

(二)分句间的位置关系对比

汉语“一致关系假设复句”的假设分句和结果分句的位置可以互换,二者之间的“假设—结果”关系不变。例如:

(38)如果你认为有必要的话,我马上去办。

(39)你一定能听到石油掀起的波浪声,假如你把耳朵贴到油管子上。

例(38)可以变成“我马上去办,如果你认为有必要的话”,此时强调后一个分句。例(39)可以变成“假如你把耳朵贴到油管子上,你一定能听到石油掀起的波浪声”。

日语“假定条件复句”的分句位置不可以互换。例如:

(40)もしあなたは必要があると考えれば、私はすぐ処理する。

(如果你认为有必要的话,我马上去办。)

(41)耳が油を付く管にびったりくっつくと、石油の波浪の声を聞こえます。

(你一定能听到石油掀起的波浪声,假如你把耳朵贴到油管子上。)

这两句话不能变成“私はすぐ処理する、もしあなたは必要があると考えれば”和“石油の波浪の声を聞こえます、耳が油を付く管にびったりくっつくと”。因为日语“假定条件复句”的关联词属于接续助词,起到承前接后的作用,强调顺势,关联词的前面是条件后面是结果,前后必须都有内容。

三、语用方面的对比

语用指语言的运用,是交际双方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等的活动。这在本文对比的汉语“一致关系假设复句”与日语“假定条件复句”中主要体现在“特定语境下的关联词的运用”和“句子的运用”两方面。

(一)关联词运用情况的对比

根据特定的语境不同,汉语“一致关系假设复句”的关联词存在着连用、省略等语用问题,下文将从这两方面与日语“假定条件复句”的关联词的运用进行对比。

1.关联词的连用情况对比

a.关联词与关联词连用的情况

汉语“一致关系假设复句”的关联词可以相互连用,连用形式主要有:“如果+要是,要是+如果,如果+万一,设若+要是,假设+如果,假如+要,万一+要是,要是+万一,要+万一”(谢晓明,2008)等等,通常会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出现在强调某一假设的语境中。例如:

(42)设若骆驼们要是象骡马那样不老实,也许倒能叫他打起精神去注意它们,而骆驼偏偏是这么驯顺,驯顺得使他不耐烦。(老舍《骆驼祥子》)

(43)假设如果把企业这个组织比成是一个人的话,有一只蚊子叮了你,这就是竞争对手。

日语“假定条件复句”的关联词“と、なら、たら、ば”则不能连用,只能根据语义和语境选择一个用。

b.关联词与其他词连用的情况

汉语“一致关系假设复句”的关联词“如果,要是,假如,假使,假若,假设,倘若,倘使,若是,万一”可以和助词“的话”连用,通常起到缓和语气的作用,出现在日常生活的对话中。例如:

(44)若是你不爱我的话,则希望你的答复能使我满意。(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45)倘若把倒霉的事也看做是命运中的一部分的话,那便可以说命运伸出的一个巴掌很容易就让一个人改变自己正常的生活行程。(方方《定数》)

日语“假定条件复句”中不存在像“的话”这样能够放在假设分句的结尾,与每个关联词语都可搭配的词,但是大多可以在句首加入副词“もし”。例如:

(46)もしあなたは必要があると考えれば、私はすぐ処理する。

(如果你认为有必要,我马上去办。)

(47)もしお暇なら、一緒にいきませんか。

(如果没事儿的话,一起去吧!)

2.关联词的省略情况对比

汉语“一致关系假设复句”,“有时候从句子表达的意思上可以直接体会出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因此就省略了关联词语。这种靠‘意合法来体会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只出现在汉语中。”(秦礼君,2006:206)因为有一定的语境限制,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要表达的意思,关联词就可以省略。例如:

(48)你们真爱吃,赶明儿我再买去!

(49)不认识到这一点,学术的提升会受到损害。

例(48)省略了关联词“要是……就……”,还原原句句应该是“你们要是真爱吃,赶明儿我就再买去!”例(49)省略了关联词“如果……就……”,还原原句应该是“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学术的提升就会受到损害。”

而日语属于黏着语,靠词的黏着表达意思,关联词语和其前面的词关系紧密,因此关联词不能省略。例如:

(50)あなたたちはほんとにすきなら、もう一度買ってあげますよ。

(你们要是真爱吃,赶明儿我就再买去!)

(51)この点を了解しなければ、学術の改善に悪い影響がある。

(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学术的进步、提高就会受到损害。)

(二)句子运用情况的对比

不同的语境对句子的运用有着不同的制约。下文将从正式场合下的将来意义和特定意义∕偶然意义两方面,对汉语“一致关系假设复句”和日语“假定条件复句”的运用情况进行对比。

1.正式场合下的“将来意义”的表达情况

汉语“一致关系假设复句”可以在结果分句的动词前加“将/将会”,表示将来,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地出现于较正式的场合,表达较严肃的意义。例如:

(52)她说,如果被关押的法国囚犯可以回国接受审判,有关部门将会按照恰当的法律程序办理。(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53)住建部:如果房价有异动,调控力度将会加码。(2011年地产新闻)

(54)倘若失去网络,我们将会怎样?

例(52)、(53)都是正式场合的新闻播报,例(54)表达了一个引人深思的严肃话题。

日语中则没有这样的习惯,在较正式的场合下,不会像汉语一样有表示将来意义的词可加。

2.特定语境下的特定意义、偶然意义的表达情况

汉语“一致关系假设复句”要表达具有特定性或偶然性的意义,关联词都可以用,也可以相互替换。例如:

(55)假若那时我跟他结婚的话,一定更幸福。

(56)要是心情不好就回去吧!

例(55)特定了“那时我跟他结婚”,是一次性的,偶然性的,用了关联词“假若”;例(56)特定了“心情不好”,可能发生在欢乐的宴会上,用了与例(42)不同的关联词“要是”。

日语“假定条件复句”中,如果句子要表达一定的特定性和偶然性,一般要用“たら”。例如:

(57)あの時、私は彼と結婚したら、もっと幸せだったと思います。

(假若那时我跟他结婚的话,一定更幸福。)

(58)“気分が悪かったら帰ったほうがいい。”

(要是心情不好就回去吧!)

(59)五時になったら、出発することにしよう。

(如果到了五点我们就走吧。)

这三句话都具有特定性,受一定的语境限制,都用了关联词“たら”,不可以换成其他关联词。

综上所述,汉语“一致关系假设复句”与日语“假定条件复句”的不同之处有很多。本文仅从语义、语法和语用三方面进行对比和分析,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对二者的相异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的研究会对汉语和日语的比较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皮细庚.新编日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3]秦礼君.日汉比较语法[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6.

[4]罗进军.“假设—求解”型有标假设复句[J].语文研究,2009,

(1).

[5]丁永强.反事实假设复句的逻辑分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2006,(4).

[6]胡晓研.语言学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周炎辉.日语语法——词法· 句法[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5.

[8]孙满绪.日语语法表现辨析[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

[9]赵基天,丛恵媛,金青华.新概念日语语法[M].长春:吉林出版

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10]谢晓明.假设类复句关系词语连用情况考察[J].汉语学报,

2010,(2).

[11]于日平.复句中绝对时态和相对时态的功能分工[J].日语学习

与研究,2003,(3).

[12]马春华.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的欧化:将+主句动词[J].安徽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4.初中语文复句类型 篇四

(一)知识概述

1、复句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相关的简单句子构成的句子。构成复句的简单句子叫分句。

2、复句类型

⑴并列关系:几个分句分别叙述有关联的几件事情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这样的复句叫并列关系复句。

常用关联词: 也……,也…… 又……,又……

既……,又(也)……

一边……,一边…… 一会儿……,一会儿…… 有时……,有时 …… 一方面……,(另、又)一方面…… 不是……,而是……

⑵承接复句:几个分句是连续动作或先后发生的事,分句次序一般不能随意改动。常用关联词:

首先(起先)……,然后(后来)…… 就 便 才 于是 然后 后来 接着 跟着 ⑶选择关系:几个分句分别说出两种或几种可能的情况,让人从中选择,这样的复句叫选择关系复句。

常用的关联词语: 不是……,就是 …… 是……,还是……

要么……,要么 …… 或者……,或者 …… 宁可……,也不……

与其……,不如(毋宁)……

⑷递进关系:后面的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一般由轻到重,有小到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的复句叫做选择关系的复句。

常有的关联词语:

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反而)…… 尚且……,何况……

别说(慢说、不要说)……,连(就是)……

⑸转折关系:后一句表述的事实,与前一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复句叫转折关系复句。常有的关联词语:

虽然(尽管)……,但是(可是、却、而)…… 但是 但 可 可是 然而 却 不过 只是 不过 倒

⑹假设关系:前一个分句说出一种假设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假设实现后要 产生的结果的复句。

常有的关联词语:

如果(假如、倘若、若、要是、要)……,就(那么、那、便)即使(就是、就算、纵然、哪怕)……,也(还)…… ⑺条件关系:前一个分句提出一种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满足这种条件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

常有的关联词语:

只要……,就(都、便、总)…… 只有(唯有、除非)……,才(否则)……

无论(不论、不管、任、任凭)……,都(总、总是、也、还)…… ⑻因果关系: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个分句说明结果的复句。常有的关联词语:

因为(由于)……,所以(就、因而、以致)……

之所以……是因为 …… 既然……,那么(就、又、便)…… 因而 因此 由于 所以 以致

(二)反馈练习判断下列复句的类型

1、他还不是一个共产党员,还不能参加这样的大会。

2、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3、他先把介绍信给恒元看了,然后便说这人是怎样一身土气。

4、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5、孩子飞也似地跑,或者蹲在乌桕树下赌玩石子。

6、与其说它是城市,还不如说它是渔村更合适。

7、凉风,即使是一点点,也给了人们许多希望。

8、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

9、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

10、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

11、记者参加了这个会,并且听了著名演员梅兰芳演出的京剧。

12、我宁可自己多做一些,也不把工作推给别人。

13、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

14、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5、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这样年青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

16、既然普洛诃尔说这是野狗,那它就是野狗。

17、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8、只要有水源,单新疆自治区尚有一亿亩荒地可以开垦。

19、不论天气是好是坏,运动会都照常举行。20、你端起酒碗来说几句,我放下筷子来接几声。

21、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22、与其碌碌无为地混这一生,不如壮烈地去死。

23、哥哥嫂嫂既然扔开他像泼出去的水,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

24、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复句类型

答案:

1、因果

2、并列

3、承接。

4、递进

5、选择

6、选择

7、假设

8、条件

9、并列

10、并列

11、递进

12、选择

13、选择

14、选择

15、转折

16、因果

17、假设

18、条件

19、条件20、并列

21、递进

22、选择

23、因果

5.单句与复句的区别 篇五

单句和复句如何区别?一般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区别:

(1)定义法。

单句,只有一个主谓语部分;

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组成,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

例1:“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3个单句组成的一个复句,用“也”连接前两个分句,同第3个分句表示并列。

(2)抓主干法:

再长再复杂的单句都可用此法简缩成非常简洁明了的句子。且句子主干中只有一套主谓语部分。

例2:“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主干:这是教训。

(3)外部标志法:

复句构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按照一定的次序直接结合起来,这个复句没有关联词语。另一种复句是借助关联词语组合起来的,对这种复句,只要划出表示各种意义的关联词语,就可知它是一个复句,这些关联词语就成了复句的外部语言标志。

例3:“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关联词:不但……而且……(递进关系)

不过使用此方法有时还需要结合使用前两种方法,才能准确区别单复句,因为有些单句的某些成分有的也是由复句充当的。

例4:“我们只是认为:无节制地信手乱花,即使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也是有背于节约精神的。”

这个句子,“认为”的宾语是由一个二重复句充当的。如果看到有关联词就判定它是复句,那就错了。

1、无论你还是我都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

2、片面强调政治,而不注重学习,都是不对的。

3、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

4、只是在冬季,我才能看到这种景象。

5、我们依照规章制度,罚王峰停工三天。

一、看标点。

倘若句子从头至尾只在句后有一个标点(句号、问号或感叹号),这句子一定是单句;有些句子,标点不止两个,但仍可能是单句。

二、查谓语。

在句间有标点(逗号或分号)的情况下,单句与复句的区别关键在谓语。只有一个谓语是单句;有两上或两个以上谓语是复句。

三、辨关联词语。

辨别关联词语的作用,不少复句借助关联词语,但有时有关联词语却是强调个别句子成分,关键还是看有几个谓语。

只有共产党,才是领导我们穷人闹翻身的大救星。

句中的“只有……才……“这一关联词语,“只有起了强调作用,全句只有一个谓语“是“,所以是单句。

A.老师打开书本,开始上课。

B.无论谁,都必须遵守纪律.C.然而,他们要求于人的是什么呢?

D.暴风雨冲过的荒草,象用梳子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E.这是普遍真理,任何地区、任何时代都适用的真理.答案:单句有b、c、d、e,复句有a

我去年曾经去过那里,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上,一个石羊蹲在草地里呢。(“破的石马倒在地上,一个石羊蹲在草地里呢”是动词“看见”的宾语,而整个句子是只有一个层次的单层复句)(单层复句)

1、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说,拥有隐私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这是——

A.单句

B、复句

2、即使他港口答应,你也千万不要当真。这是-----

A、单句

B、转折复句

C、条件复句

D、假设复句

3、他们在社会关系的链条上,有着自己的价值取向。这是——

A、承接复句

B、并列复句

C、因果复句

D、单句

4、不甘平庸与浪漫的徐志摩注定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个辛苦的情人。这是——

A、主谓句

B、递进复句

C、并列复句

D、承接复句

5、无论什么,都不能消除她的烦恼。这是-----

A、转折复句

B、条件复句

C、假设复句

D、单句

6、为了维护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安全,我们必须抛弃单就“外经贸论”的传统思路。这是-----

A、承接复句

B、目的复句

C、单句

D、条件复句

7、无论是在跨国公司工作,还是创立自己的国际型企业,都必须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这是——

A、单句

B、转折复句

C、因果复句

D、条件复句

8、发放个人消费贷款,对活跃市场、改善人民生活、扩大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

A、条件复句

B、单句

C、目的复句

D、因果复句

9、人类教育的历史的现实都证明,单纯的科学教育和单纯的人文教育一样,将会造成理智的扭曲。这是——

A、条件复句

B、并列复句

C、转折复句

D、单句

10、下列关于复句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分句在意义上紧密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

B、分句之间互相不作句子成分。

C、复句的结尾在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表示停顿。

D、复句必须使用关联词语表示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11、复句与单句的区别在于——

A、单句内部没有停顿,复句的分句之间可以有停顿。

B、单句不能使用关联词语,复句经常使用关联词语。

C、单句内部的停顿不能用分号表示,分句之间的停顿用逗号或分号表示。

D、单句不能表示相对完整的意思,复句可以表示比较复杂的意思。

12、下列关于分句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句不能由非主谓句构成B、分句的主语如果不同,前后分句的主语都江堰市不能省略。

C、分句的主语如果相同,主语一般只出现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中,其余的分句多省略主语。

D、分句内部不能有停顿。

13、下列关于关联词语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关联词语主要由连词来充当,副词不能连接分句。

B、关联词语在复句中只起连接分句的作用,不能作句子成分。

C、有些复句必须使用关联词语,否则意思表达就不明确。

D、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位于前一分句的主语之前。

14、下列复句中属于并列复句的是——

A、既然当了领导干部,就要高标准严要求。

B、脚穴既是神经的聚集点,又汇集了人体多种神经末梢。

C、这些人也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也是因家境贫穷连小学、初中都没念。

D、他不仅要干繁重的活,而且还得挑起全家生活与劳作的重任。

15、关于下面句子说法正确的是——凡是校园内最新最好的建筑,几乎都是冠以某某名字的,就是说都是某某人赞助而建的。

A、“凡是……都是……就是说”是分句之间的关联词语。

B、关联词语“就是说”表示分句间是解说关系。

D、这个分句包含三个分句。

E、“凡是校园内最新最好的建筑”与“几乎都是冠以某某名字的”之间是条件关系。

16、下列句子中是选择复句是——

A、国外大学宁可把学生送出去,再高薪把他们请回来,也不允许学生读母校的研究生。

B、说实在的,我也搞不懂是怎么回事,也不想去搞懂它。

C、无论师长还是学生,跨系间的兼课或选课犹如邻居间的串门。

D、多一点翻译的技能还在其次,更主要的,还是受一点美英华文化的熏陶。

17、下列句子中不是条件复句的是——

A、只有高等学校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办学思路和模式。

B、患这种病要经常锻炼,否则肌肉会继续萎缩。

C、互联网目前只有中国能保持百分之百的增长速度,其它市场增长都江堰市在百分之二十以下。

D、只要轻视消费者利益的状况不改变,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就无法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保护。

18、下列复句中不是转折复句的是——

A、即使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先生也从不向困难低头。

B、新闻事业发展迅速,但国内的新闻学教材却几十年不变。

C、尽管诗歌不是宗教,但诗歌却蕴含着宗教一样神圣而不容亵渎的情感。

D、这部戏本可以当戏说让观众作为故事看,却偏将其归为“历史正剧”。

6.多重复句分析与检验的方法 篇六

江苏省海安农业工程学校 陈志祥

多重复句是一种内部结构严密而又较为复杂的语言单位。它是考察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较好的语言材料,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多重复句分句多,层次关系复杂,这就给多重复句的分析带来一定的困难。一条多重复句如何分析,分析得是否正确是有一些方法的,不过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如此,仍有参考价值,本文介绍几种。(一)两分法

第一重关系是全句要叙述.说明的中心意思,揭示全句的主要矛盾。因此,第一层的划分,须将全句分做相对完整的两部分,两部分之间可以是因果、条件、假设、转折等各种关系,切割时,要密切注视将全句整分为二(有两个以上第一层是并列、选择关系的除外),或切分后有剩余,就要考虑第一重关系的分析是否恰当。① 虽然如此,│②党的领导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却因为陷入了新 转折 的严重的左倾错误,||③以致不但没有在红军胜利,人民抗日反蒋的有利形

因果 势下,将革命推向前进,|||④反而使革命受到新的挫折。

递进 ①②之间转折关系,②③之间因果关系,③④之间递进关系。那么,哪个是统辖全句的主要关系呢?倘在②③之间划分第一层,全句看做因果两部分,则①是赘余的.游离的;倘在③④之间划分第一层,把全句看成递进关系的两部分,①②两句是赘余的,包括不进去。所以必须在①与②③④之间划第--层,全句是一个转析关系的复句。这种分析或检验的方法,不只适用于第一层次,也适用于其它各层次。但是这种检验方法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的两部分各自或其中之一在结构上不具有相对完整性,固然说明切分有问题,但不能反过来说,只要划出来的两部分在结构上各自具有完整性就证明切分是正确的。

⑵①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是必要的,│②没有知识分子||③“四化” 因果 假设 就不能实现。

对这个句子的第一层次划分在②③分句之间或①②分句之间,划出的两部分在结构上都是相对完整的。但第一

种划分是不正确的。对这类例子,这种检验方法是无能为力的。(二)换位法

所谓换位法,就是看分出来的两部分能不能交换位置,换位后分句之间的关系不变,句子通顺,只不过分句次序由“顺装”变成了“倒装”,或反之,说明划分是正确的。如果换位后分句之间的关系变了,或句子别扭,说明切分是不正确的,换位时可按原意加减个别词语。

(3)①如果领导想了解下情,||②就得听取群众的意见,│③尽管群众

假设 转折 有些意见不那么正确。

这个句子的第一层次划分似有两处可划:一是划在①②分句之间,二是划在②③分句之间。两种方法切分出来的两部分结构上都是完整的,到底哪一种正确,我们可以用“换位法”来检验,按第一种划分换位,其结果是:领导就得听取群众的意见,尽管群众有些意见不正确,如果领导想了解下情。按第二种切分换位,其结果是: 尽管群众有些意见不那么正确,但是如果领导想了解下情,就得听取群众的意见。

显然按第二种划分换位组成的句子比按第一种划分换位组成的句子通顺,说明第二种划分正确。

这种检验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一般说来,只有转折、目的、因果、假设、条件等复句的分句才有“顺装”与”倒装“的问题,因此”换位法“也只适于这类多重复句,而不适用于并列、承接、选择、递进等多重复句。(三)压缩法

多重复句是一般复句的扩展,我们检验多重复句划分是否正确时,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采取压缩法,即将多重复句压缩成一般复句,这时看看前后两个分句是否能构成原来划分的语法关系。如果能,就说明划分正确;不能,就说明划分不正确。

(4)①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②那么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 假设 条件 ③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④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并列

这句我们可以首先将第三重关系的两个分句压缩掉一个,使这句变成二重关系复句: 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那么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 假设 条件 众所不需要的。

然后再将第二重条件关系的偏句压缩掉,使这句变成一般复句: 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那么这种人群众是不需要的。假设

这个一般复句不但能成立,而且概括了原三重复句的主要意思,说明原句的分析是正确的。压缩法的原则是必须保留原句的主要意思,否则尽管压缩成的一般复句能成立,也是不正确的。(四)代入法

多重复句一般分句较多,错综交叉,纠缠在一起。为了避开细节删除枝叶,尽快突进到复句的主干部分,找清第一层关系,或检验第一层关系是否正确,可以采用化简代入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基本保留原来句子的意思和重要的关联词语,去掉枝叶。必要时用代词代入,简化复句关系,便于总体驾驭。(5)①他也曾为体面的夫,体面的父,│②他的邻人来访问他,||③到他 并列 并列 这里来午餐,||④学习些聪明的节省和持家的方法。

并列

在保留基本意思的前提下,化简代入:”他如何,邻人如何“。“他如何”止于”父“,”邻人如何“止于句末。经过简化,使关系明朗化,眉目较清晰,全句是并列关系,因此第一层在①②之间。(五)关联法

所谓关联法,就是抓住关联词语,划分关联词语的管辖范围,尤其要抓住能够统领全句的关联词语,以之作为划分检验第一层次的标志。所谓统领全句,就是这套(或这个)关联词语能将整个句子一分为二,成为两个”部分“。具体地说,一个多重复句首尾两句有一对关联词语互相呼应,或后一个关联词语不在句末,但可以管到句末,那么第一层就划在带后一个关联词语的句子前。例如:(6)不管这些思想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是处在多么神圣的地位,│哥白尼还是从实事求是出发,证明地球和其它行星一样都按照同一规律运行,为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宇宙观奠定了基础。(7)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 指正。

(8)我们要提倡正确的东西,反对错误的东西,│但是不要害怕人们接触错误的东西。

例(6)的”不管„„还是„„“,例(7)的”因为„„所以„„”,例(8)的“但是”是“(虽然)„„但是„„”省略,都将句子一分为二,因而也是“统领全句”的。这样,我们就从关联词语所在的分句之间划分出第一层次,只要第一层次划分是正确的,仍然可用此法划分第二层、第三层。

如果呼应的一对关联词语,前一个不在句首,那么它们中间不是第一层次切分处。例如: ⑼①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②如果不凭借空气,||③鸟就永远 条件 假设 不能飞到高空。“如果”与“就”呼应,“如果”不在句首,这就说明它们只在多重复句的部分中起关联作用,因此第一层不应划在它们的中间,即③分句前,这样只有划在②分句前。⑽①提高是应该强调的,│②但是片面地强调提高,|| ③强调到了不

转折 并列 适当的程度,|||④那就错了。假设

“但是”后可添加“如果”与“就”呼应,因“如果”不在句首,所以第一层不应划在“如果”与“就”之间,即不能划在③分句末④分句前,这样就只能划在②分句前。

具有某种关系的两个分句,如果包含在另一对关联词语中或可以受其中一个关联词语的管辖,那么这两个分句的层次低于这对关联词语所关联的两部分的层次。例如: ⑾①倘说,因为我们是人,||②所以以表现人性为限,│ ③那么无产者

因果 假设 就因为是无产阶级,||④所以要做无产阶级。因果

句中“倘说”与“那么”呼应,因此①②分句处在“倘说„„那么“ 之间(或者说受”倘说“的管辖),③④分句受”那么“的管辖,所以①与②分句和③与④分句的层次比”倘说„„那么„„“关联的两部分的层次低,因此第一层不在②句后或④分句前划,而只能划在③分句前。

⑿①我们纪念他,│②不仅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③是个伟大的文学

因果 并列

家,||④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民族革命的急先锋,|||⑤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

并列 递进

句中可在”我们“后添加上”之所以“与后边两个”因为“相呼应。②③分句处在”不仅„„而且“当中,④⑤分句在”而且“的管辖范围内,所以,②分句与③④分句和⑤分句的层次比”不仅„„而且“所关联的两部分的层次低,又因为“不仅”不在句首,所以第一层只能划在②分句前,第二层划在④分句前。

互相呼应的一对关联词语,如果其中一个或两个都多次重复使用,那么使用同一关联词语的各分句间是并列关系,其层次低于这对关联词语表示的意义关系的层次。例如:(13)①我国所以有力量,||②所以坚强巩固,│③还因为它得到全世界 并列 因果 工人和农民深刻的同情和坚决的支持。句中的两个“所以”都与“因为”呼应,表示因果关系,“所以”重复使用,因此①②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比因果关系低一层次,这样,第一层只有划分在③分句前。如果前一组关联词语与后一组关联词语相同,则第一层一定

在两组关联词语中间,一定是并列关系,第一层的两侧均出现第二层。

(14)①我们不但看到近期的需要,|||②而且必须预见远期的需要;递进

│③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④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化科学 并列 递进 技术的发展趋势。

两组”不仅„„而且„„”同时使用,因此②③分句间是第一层,是并列关系。第一层前后,①②分句间和③④分句间各有一个第二层,是递进关系。

如果中间的一个分句,出现了两个关联词语,前一个关联词语与前面分句的关联词语呼应,后一个关联词语与后一个分句的关联词语呼应,那么在这分句前,往往是第一层,后面是第二层。例如:(15)①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②那么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假设 ||③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条件

第二分句出现了两个关联词语“那么不管”,“那么”跟前一分句的“如果”呼应,“不管”跟后一分句的“也”呼应,因此,①②分句间应该是第一层,②③分句间是第二层。(六)标点法

所谓标点法,就是要抓住能够体现分句包含关系的标点符号,分句间经常使用冒号(:)、分句(;)、逗号(,)。它们停顿时间的长短依次是冒号>分号>逗号,停顿时间的长短,一般说来也恰好体现了分句的大小包含关系,如果一个句子里同时出现了这三种或其中两种标点符号,原则上应将第一层划在停顿时间较长的标点符号处。(16)①做,要靠想来指导;||②想,要靠做来证明:│③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列 解说(17)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 并列

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并列并列 例(16)句中同时出现了冒号、分号、逗号,第一层次在冒号处。例(17)同时出现了分号、逗号,第一层次在分号处。这种方法确定第一层虽然简便,但这不处处可行,比如有些句子间使用了一种标点符号,或者虽然使用了不同的标点符号,但却不能体现分句的包含关系,这时,就不好凭借标点符号来确定第一层次了。(七)关系法

所谓关系法,就是扣紧意义关系,搞清分句间疏密度,从而确定第一重关系。这里所谓疏密度是指分句关系的远近,很显然,这是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来分析多重复句,看分几个大的意思,其间又各包括几个小的意思。一般说来,分句间关系疏的是第一层。

(18)①穿的虽然是长衫,│②可是又脏又破,||③似乎十多年没有补,转折 解说 ||| ④也没有洗。并列

(19)①他站住,│②脸上现出欢喜与凄凉的神情,||③动着嘴唇,并列 并列

|||④却没有作声。并列

例(18)三个分句相比,②③④之间关系近,是说衣服脏破的样子,③④之间更近一层,是说似乎像什么样子,①与②③④之间关系最远,是说虽是长衫,但是很脏,很破。全句应看作转折关系句,①与②③④间划第一层。例(19)四个分句也并非等距离拉开的,③④关系最密:都是写嘴唇;②与③④关系较密,写脸上的表情;①与②③④之间关系最疏:一写动作,一写脸上表情;所以应当在①与②③④之间划第一层,这是个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八)主语法

所谓主语法,就是根据分句的不同主语,划分复句层次关系的方法。(2O)①我的名字在文艺界是陌生的,||②由于产量不多,|||③《自由 因果 并列

谈》以外又不常见,│④那些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就疑神疑鬼,||⑤妄

因果 并列 加推测起来,|||⑥以为这是鲁迅的化名。

并列

考察第一重时,可以注意两个主语: 我的名字 { 那些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

这是这个复句叙述的两个角度,涉及的两个重要对象,又是第二重两个分句的主语(⑥承前省),吃透了这一点,第一重不难看出。主语法适用于具有两个主语以上的多重关系复句。(九)结构法

多重复句在结构上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一定的结构规律可循,例如二重复句的常见结构:a、单句+一般复句,b、一般单句+单句,c、一般复句+一般复句;三重复句,包含三个结构层次,常见的形式有:a、单句十二重复句,b、二重复句十单句,c、二重复句+复句,d二重复句十二重复句。二重、三重复句较为多见,四重、五重以上的复句较少,它们的构成规律可依三重复句类推,拿到一条多重复句,首先弄清楚由几个分句组成,然后分析它是由什么结构组成,这时就可以确定第一重关系,其他层次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例如:(21)①我们不尊重客观事实,||②并且不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递进 │③那么工作一定会受到挫折。假设

(22)①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②只有对 并列

这种文化加以改造,||③才能建成无产阶级的文化,│④没有这样的认识,条件 并列 ||⑤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假设

例(21)由三个分句组成,这很简单,它只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单句十复句,一种是复句十单句,哪一种正确呢?稍加分析,就会发现第二种正确,因为①②分句是提出的假设条件,③分句是由此推出的结果。粗看好像第一种分析也正确,这样第一重关系就是递进关系,第二重是假设关系,但仔细分析就不行了,因为②③两个分句虽能构成假设关系,但②分句是对①分句的递进,它们同是表示假设的条件。

例(22)虽有5个分句,但是结构层次非常清楚,即”二重复句十复句“的结构,由此可见第一层次应在①②③与④分句之间,并列关系,再继续分析,二重复句由”复句十单句“的结构组成,第一层前面的第二层在①②与③分句之间,第三层在①②分句之间;第一层后面的第二层在④⑤分句之间。(十)中心(结论)法一个语段、句群,有一个中心,一个多重复句一般也有一个 中心,这个中心(结论)分句,往往就是第一重的正句。

(23)①这媳妇长得很好看,│②高高的鼻梁,||③弯弯的眉,||④额 解说 并列 并列 前一溜蓬松的刘海。

(24)①她一手提着竹篮,|||②内中一个饭碗,空的;|| ③手拄着一

并列 并列

支比她更长的竹竿,|||④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似乎是一个乞丐了。并列 并列(25)①想有乔木,|||②想看好花,|||③一定要有好土: ||④没有好 并列 假设 并列 土,|||⑤便没有好花,│⑥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假设 解说

(26)①商店里有两种电视机:│②一种是”福日,||③一种 解说 并列 是“飞跃”。

(27)①一种是现代书本上的知识,||②一种是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

并列 识,│③二者都有片面性。解说

例(23)的第一个分句说“这媳妇长得很好看”,下面几个名词谓语分句是具体说如何好看,因此第一个分句是中心句,第一层次应划在中心句后。例(24)则与之相反,前面几分句是具体说祥林嫂如何贫穷,最后一句总括,是全句的结论,因此第一层次应划在结论句之前。例(25)的结论句是⑥,①②③④⑤都是陈述“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的原因,因此第一层应在⑤⑥之间。例句(26)是①分句总说,②③分句是分说,第一重应在①②之间。(27)是

①②分说,③是总说,第一重在②③之间。(十一)类比法

多重复句尽管较复杂,但只要理清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就能比较容易分清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而采用类比法能帮助初学者清理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所谓类比法,就是用数学上的四则运算的法则和多重复句的逻辑层次关系的相似之处,分析出多重复句层次关系的方法。A.1十2。例如:(28)他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工作能力强。递进 B.1十2十3。例如:(29)他学习成绩优异,│工作能力强,│思想品德也好。并列 并列 C.(1+2)x3。例如:(30)他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工作能力强,│所以大家一致推选他 递进 因果 当班长。

复句①就像算式①一样,由两个分句组成,只有一种逻辑关系,结构上只有一个层次,复句②就像算式②一样,由三个分句组成,但只有一种逻辑关系,结构上也只有一个层次,复句③就像算式③一样,由三个分句组成,所不同的是它有两种逻辑关系,而这种逻辑关系所处的地位不同,因果关系是全句的总的逻辑关系,递进关系是"因”这部分的逻辑关系,所以这个复句结构上有两个层次。

算式②③虽然都是算式①的扩展,但两种扩展不同,算式②是把算式①中的两个数作为两个单位和另一个数加,形成一个递加算式,算式③是把算式①中两个数作为一个单位和另一个单位组合形成一个乘法算式。其被乘数又是一个加法算式,因而形成两个层次。

从B、C的情况可以看出,复句扩展时,如果仅仅是分句数量的增多,层次没有增加,那是一般复句;如果不仅分句增加,而且层次也复杂了,则变成了多重复句。

从以上算式A、B、C可以看出多重复句是一般复句的扩展,以及多重复句的特点。下面的两个算式可以帮助我们分清多重复句的层次。D.(1十2)x(3十4)。例如:

(31)①镇上的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②但音调和先前不同了,③也还有人和她讲话,④但笑容却冷冷的了。(32)①如果没有氧,②光有氢,③或者没有氢,④光有氧,⑤都不能搞成水。根据这两个多重复句内部的逻辑关系,给它们加上了括号,使之变成这样形式:(1)(镇上的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2)[(如果没有氧,光有氢,)(或者没有氢,光有氧,)]都不能搞成水。

这样复句的层次就显而易见了,因为只有知道了多重复句结构上是怎样一层套一层的,才能正确无误地给它分层次,而要知道多重复句结构上是怎样一层套一层,先必须弄清楚多重复句内部各部分逻辑关系,要弄清多重复句内部的逻辑关系,又必须先弄清楚这个多重复句内部有哪几种逻辑关系。根据上面的分析,以上两条复句应这样划分:(33)①镇上的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②但音调和先前不同,│③也 转折 并列 和她说话,||④但是笑容却冷冷的了。

转折

(34)① 如果没有氧,|||②光有氢,||③或者没有氢,│④光有氧,并列

选择 并列 │⑤都不能搞成水。假设

确定或检验第一层次的十一种方法,有的只要用一种方法就行了,有的要用两种以上的方法,就一条复句而言,往往用的方法越多越准确。这十一种方法也适用于第一层次之外的各个层次,因为去掉第一层中的两部分中的一部分,剩下的部分仍有一个第一层,由此类推,直到每个分句是单句结构为止,分析复句本来艰难,掌握以上十一法,就会化难为易,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全句总观底层验证———多重复句分层方法的探讨

临夏中学 崔学林

正确理解多重复句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正确理解文意的重要方法,也是进行准确推理的基矗划分复句的目的在于理解它;反过来讲,只有理解正确了,才能划分得正确。

分析多重复句时,准确把握第一层关系,是解开整个句子结构的关键。第一层划分得是否正确,需要得到验证。一般采用的检验方法是:①看前后两部分的内部意义是否完整;②除了承接、递进复句外,前后两部分可以换位而句意通顺不变。但是这两个方法并不完全可靠,往往是划到此处与划到彼处都能经得起这两个方法的检验。解决这一难题,必须遵守一个原则,即反复推敲全句,在总体内容上站住脚,同时又辅助以各分句间关系的推敲,可简称为“全句总观,底层验证”的方法。现试用这个方法进行实例分析。

下面这个句子,须联系文章总的思想来考虑它:

①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②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寂寞的悲哀罢,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④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⑤使他不惮于前驱。

这个句子从表面上看,有两处可以划作第一层:A式,①与②之间;B式,②与③之间。显然,A式不符合文意。作者无意说明自己“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特点与“不免呐喊”之间的关系。B式符合文意。因为“并非„„不能已于言”和“未能忘怀„„悲哀”这两个性质表面看来矛盾,但是却反映了作者的两种本质特点:前者表现了斗争经验的增长,后者表现了不忘斗争的精神。而作者有意强调后者,所以整个多重复句的意思是要表达“未能忘怀„„悲哀”与“不免呐喊”之间的关系。这样,将第一层划在②③分句之间,有利于说明作者的经历与当时的思想情绪之间的因果关系,符合文章主题和作者思想的逻辑。以上分析,说明了总观全句乃至整篇文章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就会成为见仁见智的争吵,难以说明孰是孰非。

在多重复句中,低层与高层之间的联系是由低层的整体与之相联的,所以不能把低层里的部分拆开与之相联。请看下面例句:

①即使是真理,②即使是人民的呼声,③如果没有在我的感情上找到触发点,④还没有化为我的血肉,我的灵魂,⑤我就不写,⑥因为我还没有资格写。

①②两句是并列相联,提出了两个假设的前提;③④两句是并列相联,也提出了两个假设的前提。③④是偏句,提出假设;⑤是正句,说出结果。这样,①②和③④⑤组成了一个假设关系的判断:①②先退一步,把假设当事实承认下来,③④⑤作为它的正句,说出与假设一旦实现后的结果相反的情况。这种关系式,有强调正句的意思。有人以为①②③④联合作⑤的假设条件,这种看法不合理。首先,①②先让步,而③④⑤却得出了相反的结果,而这个结果是由③④⑤联合起来的综合意思表达的,不能拆开。再者,只有①②,得不出⑤的结果,但只要有③④的条件,就可以得出⑤的结果。可见,③④⑤的因果关系很紧密。另外,“如果„„就„„”这套关联词本身也表明③④与⑤之间的关系紧密于①与⑤之间的关系。

至此,这个复句可分为三个组段:①②———③④⑤———⑥。即

①Ⅲ②Ⅱ③Ⅲ④Ⅲ⑤Ⅰ⑥

并列假设并列假设因果

多层复句的低层之间的逻辑联系紧密,如果小层次内部意思连不起来,读不通,那么就证明划分有问题。因此,要进行底层验证,并在“底层验证”的同时,对“全句总观”也来点关照,问题就会更清楚。

一种关系是由其前后的句意总的关联而组成,而并不是只对其中主句(正句)的关联。因此,理解句意时,必须将前后意思总体理解。请再看下面例子:

①如果说,学习共产主义只限于了解共产主著作、书本和小册子里的东西,②那我们就很容易造出一批共产主义的书呆子和吹牛家,③而这往往会使我们受到损害,④因为这种人虽然把共产主义书本和小册子上的东西读得烂熟,⑤却不善于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⑥也不会按共产主义的真理要求去行动。

①②③是一个假设判断,④⑤⑥是对①②③的总体原因的解释,即“不善于„„融会贯通”、“不会按共产主义的真理要求去行动”就是只肤浅了解书本知识,造成“书呆子”,“吹牛”,使事业受到损害的原因。那么,这个复句的正确划分应是:

①Ⅱ②Ⅲ③Ⅰ④Ⅱ⑤Ⅲ⑥

假设并列因果转折并列

7.复句研究 篇七

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介绍一下转折类复句, 对留学生使用虽然类转折词的偏误进行归类, 总结规律, 并提出教学建议。

一.虽然类复句类型

大部分语法书上, 都把复句的类型分为三大类:并列类、因果类和转折类, 为了研究的方便, 我们根据转折类复句关联词语前后的出现多少, 把转折类复句分为三类:

第一类:虽然……, 但是然而……

虽然用在前一小句, 表示让步, 肯定或承认某一事实, 可用在主语前或主语后。“但是、然而”用在后一小句, 引出和上文相对立的意思。可以连接小句或句子, 连接短语时所连接的多为修饰语, 与“而”相近。但是后面可以加逗号表示停顿, 还可以加“却、还”等副词。这个句型中的“虽然”可以省略, 但是在表示已有的事足以影响后面的论述时“虽然”不能省略。

第二类:……, ……但……

用法同第一类。所不同的是, 这种句型中“但”后面不能加逗号不能有停顿。

第三类:……, 虽然……

这一类转折句, 表示转折的部分在前面, 表示一种事实或者结果, “但是、可是”不出现。“虽然”引导的小句用于后分句, 表示补充说明前面的事实, “虽然”一定要在主语前面。这种句型多用于书面语中。

二.留学生偏误实例分析

我们对本校一年级留学生的汉语作文进行了统计和调查, 整理和归纳了留学生作业中转折复句出现的偏误类型如下:

(一) 遗漏偏误。

1、转折连词遗漏。

(1) 虽然我说的话, 她有点儿懂, 她说的话, 我听不懂, 我们两个人都很开心。

(2) 虽然法律很重要, 我还是讨厌, 因为用的字眼很复杂。

(3) 那天我觉得这么痛苦, 但是我还继续努力学习。

在前两例中, 关联词语只在前一个分句处出现了“虽然”, 在后分句中出现了与前面事实不相应的结果, 应该加上转折词“但是”, 表示前后意义的转折。

在第三例中, 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 后一分句的事实并没有因为前者而不成立, 是说前面的事实不足以影响后面的论述。所以前面应该加上表示让步的连词“虽然”。

综上所述, 上述病句可改正为:

(1) 虽然我说的话, 她有点儿懂, 她说的话, 我听不懂, 但是我们两个人都很开心。

(2) 虽然法律很重要, 但是我还是讨厌学习, 因为它用的字眼很复杂。

(3) 那天虽然我觉得那么痛苦, 但是我还继续努力学习。

2、主语遗漏。

(1) 1年级的时候, 虽然一点点学过汉语关联的一门课, 可是比中文系的学生差很大了。

(2) 石头已有了一半, 还是不够, 但也好累。

(3) 总之, 上了大学有助于你成功, 但是又不是足够的。

在第一例中, 前后主语一致, 都为“我”, 至少应出现一个, 但在留学生作业中, 前后都没有加。第三、五例与第一例同。

在第二例中, 前后分句的主语不一致, “有了一半”的主语是“石头”, 后分句中“很累”的主语应该是“他”。所以后分句主语不能省略。

在第三例中, 但是后面的分句缺少主语, 这个主语应是指代前分句的, 可用指示代词“这”。

改正:

(1) 1年级的时候, 虽然我学过一点点与汉语关联的一门课, 可是比中文系的学生差很远了。

(2) 石头已有了一半, 还是不够, 但他好累。

(3) 总之, 上了大学有助于你成功, 但是这又不是足够的。

(二) 误加偏误。

(1) 综上所述, 宠物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 但给我们和别人带来麻烦。

这个例子中, 前面句子和后面句子说的是事物的两个方面, 是并列关系, 不存在转折的语义关系, 应改“但”为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上述句子可改正为:

(1) 综上所述, 宠物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 也给我们和别人带来麻烦。

再看一个例子:

(2) 我的表哥考上名牌大学的法学专业。但刚开始的第一月, 他已经觉得很枯燥。

这个例子中, 前后分句间并没有转折关系, 不应用“但”。前后是承接关系。

可改为:

我的表哥考上名牌大学的法学专业。刚开学一个月, 他就已经觉得很枯燥了。

(三) 误代偏误。

1、转折连词之间的误代。

(1) 总而言之, 上了大学只是对你得到成功有帮助, 但是自信心、志气和付出努力是最重要的成功条件。

在这一例中, 前后分句语义上虽然有转折关系, 但是, 后面的转折词要和前面的只是搭配, 而且, 只是轻微的转折, 且它们是分述不同的情况, 因此, 用“而”来表示转折比较合适。

可改正为:

总而言之, 上了大学只是对你得到成功有帮助, 而自信心、志气和付出努力才是最重要的成功条件。

(2) “保护环境”听起来很重大, 个人没法处理的问题。但实际上, 我们身边有许多的解决办法。

在这一例中, “听起来很重大”是虚假情况, 后面“有许多的解决办法”是真实情况, 用“其实”或“实际上”就行了。

改正:

“保护环境”听起来很重大, 是个人没法处理的问题。实际上, 我们身边有许多的解决办法。

2、转折连词和表示其它关系连词的误代。

(1) 我来中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会汉语, 但来中国以后我发现了自己了解中国或者韩国的历史的机会比在韩国生活的时候多了。

(2) 轮训从小受过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 但他阅读兴趣十分广泛。

上述一例后一分句总是比前一分句更进一层, 是递进关系, 用“而且”比较合适。而在第二例中, 前后分句之间没有转折关系, 是因果关系。因此可用“所以”。可改为:

(1) 我来中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会汉语, 而且来中国以后我发现了自己了解中国或者韩国的历史的机会比在韩国生活的时候多了。

(2) 轮训从小受过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 所以他阅读兴趣十分广泛。

(四) 错序偏误。

(1) 平定省面积虽然不大, 但拥有肥沃耕地。

(2) 我国面积虽然不大, 但是有很多好玩的地方。

改正:

(1) 平定省面积虽然不大, 但耕地却很肥沃。

(2) 我国虽然面积不大, 但是有很多好玩的地方。

这种错序偏误不但在转折复句中出现, 也在其它情况下出现。如:

(3) 保护环境是现在我们必须重视的事情之一

(4) 随着迅速的经济发展

在 (3) 中, “现在”是“必须重视”的限定成分, 它们共同构成谓语部分, 而与作为主语的“我们”无关, 因此, 应放在主语后。

在 (4) 中, “迅速”是形容发展的速度的, 而不能用来修饰作为主语的“经济”。

改正:

(3) 保护环境是我们现在必须重视的事情之一

(4)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我们可以看出, 语序偏误在留学生作文中很常见, 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和研究。这是因为语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 而在外国留学生的母语里没有这样的语法, 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母语语法的影响, 出现一些偏误。

三.偏误小结

1. 语义上, 不能很好地辨别

分句和分句之间是否存在转折关系, 而把转折词语和表示其它逻辑关系的词语混淆。在转折连词词语内部进行选择时, 学生在判断是否该用“虽然”类词语时经常出错, 而导致“虽然”类转折词语和其它的转折词语混用。

2. 语法结构规则上:

(1) 当虽然出现在前一分句, 且前后分句存在转折关系时, 后分句要有与虽然配套的“但是”出现。

(2) 当两个分句前后主语相同时, 至少要出现一个主语。当两个句子前后主语不同时, 后一分句的主语不能省略, 而学生经常把它省略。

(3) 语序问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为重点来学习。

我们只有了解并注意到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这些偏误, 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使之加以巩固, 以便更好地掌握好汉语。

参考文献

[1].刘珣2000,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8.复句研究 篇八

关键词:“了1” 语篇 行为承接 隐现

关于制约“了1”出现的因素,学界讨论颇多,但主要集中在“了1”出现的句内强制因素的讨论上。有时候,“了1”使用时所受到的制约并不是强制性的、绝对的,而是非强制性的、相对的。这些因素并不是来自语法结构内部的,而是来源于语义重心设置和语用特点的制约。

一、研究方法

行为承接关系,即行为事件发生的先后线性排列的复句类型。根据叙事主线按照时序依次排列,前一个结束,后一个开始。它们作为叙事主线上的一个环节,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出现。如:

(1)他掸了掸身上的尘土,/缓步向游戏房外走,/然后消失在门口刺眼的光芒之中。(《游戏房》)

(2)男人直起腰,/吐出一口浓烟,/面无表情地看了看胡利。(《海面平静》)

例(1)中的“他掸了掸身上的尘土”为前景事件,这里的背景信息不是辅助信息或者与前景事件同时发生的伴随事件,而是与前景事件同处于一条叙事主线上的。由于叙事中的意义和重要性都小于前景事件,是次要事件,因此添加“了1”作为前景事件出现。而例(2)中的“看”因为“了1”的出现而被设置为前景事件。

本文选取叙事型复句类型中一个最典型的类别——行为承接关系,在自建9万字的封闭语料中对“了1”的制约因素进行观察。自建本族人语料库的语料来源2007年发表的当代的短篇小说。

二、“了1”的隐现

我们就该复句关系中,“了1”可用可不用的情况进行考察。根据语料中的数据显示,共出现“了1”351次,可用可不用的有151处,占总用例的43.02%。可用可不用的情况详见下表:

由表1、表2可知:

第一,在两个分句的复句类型中,起句中“V了V”句式可隐去“了1”的比例最大(100%),其次是“动补式+了”(53.19%);末句中“动补式+了”句式可隐去“了1”的比例上升为最大(75.00%),“V了V”退居第二位(57.14%);无论是起句还是末句,“V了V”和“动补式+了”这两种句式均有超过一半的用例可以隐去“了1”,而“V+了(+O)”句式可隐去“了1”的比例均很低。

第二,在三个及以上分句的类型中,中间句可隐去“了1”的比例最高(58.57%),其次是末句(40.74%),起句的“了1”较少可以隐去,尤其是“V+了(+O)”句式中的“了1”,一般不能省去。

另外,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发现:在“行为承接”分句中,“了1”出现的与否,可以显示分句之间的“亲疏”关系。即“了1”出现的分句与后面紧邻的分句之间的停顿较大。因此在篇章中,想要显示行为的承接关系及连贯性,也常常用“了1”的隐或现来显示。如:

(3)她咽了咽唾沫,/润了润嗓子,/对着那男人的背影笑了起来。(《白粮票》)

每个分句都用了“了1”,三个分句之间的停顿性较大,读起来句句分离,三个动作的独立性很强。但是如果隐去一两个“了1”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如:

(3′)她咽咽唾沫,/润润嗓子,/对着那男人的背影笑了起来。

例(3′)中,三个动作几乎没有停顿,一气呵成。再如:

(3〞)她咽咽唾沫,/润了润嗓子,/对着那男人的背影笑了起来。

例句(3〞)中,以第二个分句为界,前兩个分句之间较为紧密,第三个分句与其之间停顿较大。

因此在探讨“行为承接”关系中“了1”的隐现的时候,不妨将分句之间的停顿性作为一个制约因素:作者的表义需求制约着“了1”的隐现,分句之间关系的“亲疏”要求以“了1”的隐或现来显示,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出现“了1”的分句与后面分句之间意义的停顿较大。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从上面的研究不难发现,“行为承接”类型复句是“了1”出现的一个典型环境,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该复句的讲练,特别是针对“了1”出现的不同位置进行讲练,可以采取对比、设置情景、完成会话等方法,让学生意识到所要表达的重心的不同。

参考文献:

[1][新]邓守信.The acquisition of“了le”in L2 Chinese[J].世界汉语教学,1999,(1).

[2]陈忠.“了”的隐现规律及其成因考察[J].汉语学习,2002,(1).

[3]李兴亚.试说动态助词“了”的自由隐现[J].中国语文,1989,(5).

[4]武果.语篇场景设置与动态助词“了”的隐现[A].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二辑)[C].2004,(4).

[5]张黎.“界变”论——关于现代汉语“了”及其相关现象[J].汉语学习,2003,(1).

[6]阿成.四棵松[J].山花,2007,(6).

[7]艾伟.游戏房[J].长城,2007,(1).

[8]毕飞宇.家事[J].钟山,2007,(5).

[9]陈俊文.土豆花开[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7,(3).

[10]戴晓东.狗殇 [J].十月,2007,(5).

[11]红柯.大漠人家[J].山花,2007,(4).

[12]刘庆邦.黄花绣[J].人民文学,2007,(6).

[13]许岩.白粮票[J].上海文学,2007,(12).

[14]于晓威.厚墙[J].西部华语文学,2007,(7).

[15]燕华君.老房间[J].苏州杂志,2007,(3).

[16]王棵.海面平静[J].文学界,2007,(8).

上一篇:综合阅读教案第一课下一篇:110指挥中心2009年工作要点(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