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2024-09-20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共13篇)

1.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设想】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显然,这本最大的书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如何把这篇偏重科学知识的文章上出语文味来,在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探索自然意识,获得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的同时,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识好字,读好文,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呢?在本课第二课时中,我打算从叔叔说的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这句话入手,跟着川川去刨根问底,从叔叔的话中去探索这本最大的书的奥秘。在刨根问底的过程中,让学生朗读、感悟、想象、探究,了解岩石这本最大的书,体会文中的情感,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岩石的作用及地壳的变化。

3、在对话中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激趣质疑

1、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最大的书》。齐读课题。

2、复习词语。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川川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找出问句,读好对话

1、为什么觉得川川是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呢?

2、交流。

3、快速读读课文,把川川提的问题找出来:

师生对读──同桌对读。

边读边想,从叔叔的话里,你解决了哪些问题?知道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刨根问底

1、爱刨根问底的川川们,从叔叔回答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

2、汇报交流:

⑴ 解决第一个问题:哪里有书啊?

交流,指导朗读。

⑵ 解决第二个问题:书里有字吗?(2和3随机调控)

① 出示第六小节。

② 你知道什么是书里的字呢?

③ 课件出示图片。指导朗读。

④ 看到这么多藏在岩石中的字,你想说些什么? 指导朗读

⑶ 解决第三个问题:这上面有图画吗?

① 课件出示化石,结合学习课后资料袋

② 指导朗读:

亿万年前的动植物就这样在岩石这本书中保存到了现在,成了书中最美丽的图画,真神奇!谁再来读一读?

⑷ 想象朗读,解决第四个问题:这能说明什么呢?

① 师范读。

② 听着叔叔的解释,看到地球亿万年间的变化,你想说些什么?

③ 多么神奇的变迁啊!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这神奇的现象展现在大家眼前?

⑸ 第五个问题:读了岩石书有什么用呢?

① 引读第十二小节

② 川川听了叔叔的话,会想些什么呢?

③ 指导读最后一小节。你能猜出他长大后想干什么吗?

四、拓展实践,课文延伸

1、今天,我们跟着川川去爬山,去刨根问底,从叔叔那里知道了有关岩石这本最大的书里的很多知识。你想对川川说些什么吗?

2、是啊!正是由于川川充满了好奇心,爱刨根问底,才能从有学问的叔叔那里获得这么多知识呢!

3、继续刨根问底:听了叔叔的介绍,你的脑海里还有什么问题吗?

4、这么多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你们也会刨根问底了!老师向你们推荐几个网站,还可以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哦!

5、小朋友们,不仅仅岩石是一本书,大自然中还有很多藏着奥秘的书呢!你觉得还有什么也是书呢?

是啊!大自然就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啊!在这些书里,藏着无穷的奥秘,让我们用心去观察,用眼睛去发现,多问一个为什么,学好眼前的这些书,长大了才能去读懂大自然中一本又一本的书!

五、写字指导

1、今天,我们还要来写写这几个字呢!

出示:质 厚 底

2、谁来读一读这三个字?能给他们找个朋友吗?

3、再来观察一下这三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哪个字需要老师的帮助?

底:老师指导,边讲解,边范写,学生书写。

厚、质:学生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师范写,学生书写。

2.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篇二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阅读教学亦复如是。在这篇课文的题目和内容中, 就存在着诸多的“疑点”, 我们的阅读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质疑, 从学生的问题出发, 切实解决学生的阅读疑惑。这样的阅读才是真阅读。

“陶不求甚解, 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面对学生的阅读质疑, 我们应教会学生潜心会文, 即让学生安安静静地把自己的心放置到文本之中, 反复地揣摩, 仔细地推敲, 认真地品味, 不断地咀嚼, 走进文本言语的深处, 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相链接, 读出文本三昧, 读出自我体验。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教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7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鲁滨逊的荒岛历险经历, 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体验, 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的含义。

4.领悟学会生存, 学会坚强的人生道理, 培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兴趣。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读题质疑

1.板书课题: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2.指名读题, 扣题质疑。

(1) 这本书的名字叫什么?作者是谁?

(2) 这本书写了什么内容?

(3) 为什么说这本书男孩子一定要读?女孩子要不要读呢?

……

3.师小结:这些问题, 在课文中大家都能找到答案,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这篇文章吧。

设计意图“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这个文题中, 有着很多的信息元素, 它会引发阅读者产生一连串的问题。“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什么?作者是谁?这本书写了什么内容?“男孩子必读”——为什么说这本书男孩子一定要读?女孩子要不要读呢?这些问题恰好可以作为引领学生深入阅读这篇文章的一级级台阶, 下面的教学即可循着这些问题, 展开文本阅读之旅。

二、检查预习, 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词, 读准字音。

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2.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15人逐节朗读课文, 思考:这本书的名字叫什么?作者是谁?这本书写了什么内容?

4.讨论交流板书。

书名:《鲁滨逊漂流记》;作者:笛福 (英国) ;内容:鲁滨逊荒岛历险生活。

5.默读课文, 提出问题, 在书旁作批注。

6.交流问题。

(1) 爷爷为什么把这本书送给爸爸, 爸爸为什么又把这本书送给我?

(2) 鲁滨逊的“聪明机智”和“坚强毅力”, 从哪些地方可以读出来?

(3) “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

(4) 我从这本书中获得了什么?

……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分为三个层次:一是, 读准字音, 尤其是生字的音, 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上所要求的“正确、流利地朗读”;二是, 对文本整体感知, 紧扣学生读题质疑的内容, 在初读中解答“书名”、“作者”、“内容”, 这是学生能独立完成的, 也是初读中应该完成的目标;三是, 针对文本中具体的语言文字内容, 再度引发学生质疑, 把初读引向深入, 这是解放学生的大脑, 让学生自主潜入文本之中。

三、精读课文7~12自然段, 体验荒岛历险, 感悟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7~12自然段, 简要概括地说说鲁滨逊荒岛历险生活过程。

2.讨论交流。

航海触礁——做木筏, 运东西, 搭帐篷——种大麦、水稻, 做面包, 养山羊、鹦鹉, 做家具——救“星期五”——离开孤岛。

3.出示句子:“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人。”

(1) 引导学生圈画关键词“聪明机智”、“坚强毅力”。

(2) 引导学生圈画词句:从哪些词句中, 你读出了鲁滨逊的“聪明机智”和“坚强毅力”?

(3) 讨论交流, 抓住重点。

“长达28年”——算一算是多少月, 多少天, 该如何“熬”过每一天?

“把沉船上的食物、制帆篷的布、枪支、弹药、淡水、酒、衣服、工具等一一送到岛上”——你觉得这里有没有哪一样东西可以不要?在灾难面前, 他还能如此有条不紊地安排, 这说明什么呢?

“种植……制作……捕捉并驯养……养了……做了……”从这些荒岛生活事情中, 你读出了什么?

“‘星期五’成了他忠实的仆人和朋友”, 这里的“仆人”和“朋友”你怎么理解, 矛盾吗?

……

4.指名朗读, 闭目想象, 体验荒岛历险, 感悟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课文7~12自然段讲述了《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内容, 在阅读这部分内容时, 故事情节内容可以尽量淡化, 而应着力在“体验荒岛历险, 感悟人物形象”上下些工夫。尤其是要扣住第8自然段中的“聪明机智”、“坚强毅力”这两个词, 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之中潜心会文、品词析句, 真切地体验鲁滨逊的荒岛历险过程, 形象地感悟鲁滨逊的大无畏的英雄形象。

四、指导写字, 完成作业

1.指导书写“礁”、“艘”、“筐”。

“礁”, 左窄右宽, 注意“四点底”的位置。

“艘”, 第五画是“提”, 第十三画的“竖”要穿过“横”。

“筐”, 下面的五“横”, 注意紧凑。

2.学生描红、临写, 完成习字册。

3.朗读课文7~12自然段, 说说《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的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文7~12自然段, 回味鲁滨逊荒岛历险生活。

2.引导学生自由交流:你喜欢鲁滨逊这个人物吗?你喜欢《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吗?为什么?

3.过渡:课文中的“我”也和你们一样, 喜欢这本书, 喜欢这本书中的主人公鲁滨逊。让我们继续来读课文13、14自然段。

设计意图复习7~12自然段, 是承接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而引发学生交流对“鲁滨逊”、《鲁滨逊漂流记》的看法, 则是为了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第13、14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13、14自然段, 感悟“我”眼中的鲁滨逊形象

1.指名朗读第13自然段。

2.出示句子:“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1) 联系课文内容, 说说这里的“危险”指什么?鲁滨逊是怎样面对这些“危险”的?

(2) “害怕危险的心理”和“危险本身”, 谁更可怕?为什么?“一万倍”说明了什么?

(3) 联系生活体验,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如生病了, 在黑夜中独自行走……

(4) 朗读, 背诵。

3.教师引读。

(师引读) 事实上的确如此: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 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

(生齐读) 也终将会成为一个成功者, 一个英雄。

4.谁就是这样的成功者, 这样的英雄呢?——鲁滨逊!让我们来看看鲁滨逊的形象。

5.指名朗读第14自然段, 用“——”画出描写鲁滨逊形象的语句。

6.教师引读。

(师引读) 我想象中的鲁滨逊是这个样子的:——

(生齐读) 身着羊皮短衣短裤……头顶撑一把又丑又笨的羊皮伞。

7.你喜欢鲁滨逊这个形象吗?哪一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8.教师引读。

让我们一起来把鲁滨逊的形象印在自己的脑海中。鲁滨逊是这个样子的:身着——, 腰间——, 肩上——, 背上——, 头顶——

9.这样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读着读着, 我忽然有了一种希望——

出示句子:“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像鲁滨逊那样的人, 一个探索者, 一个发明家, 一个善于创造性劳动的人。”

(1) 圈出关键词“探索者”、“发明家”、“善于创造性劳动的人”。

(2) 选一个说说你的理解。

(3) 朗读。

10.讨论交流:说说你眼中的鲁滨逊形象是什么样的。

一个成功者, 一个英雄, 一个探索者, 一个发明家, 一个善于创造性劳动的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解读第13自然段的重点句——“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一是要联系上下文, 在文本之中读懂“危险”的内涵, 读懂“害怕危险的心理”和“危险本身”谁更可怕;二是要联系生活体验, 在学生的相似经历中, 读出自己对这句话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解读第14自然段鲁滨逊形象, 主要采用两种不同的引读方式, 在读中想象感悟, 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鲁滨逊形象来。

三、精读课文1~6和15自然段, 感悟“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1.默读第1~6自然段, 思考:我手中的这本《鲁滨逊漂流记》是什么样子的?是怎么来的?

2.出示句段:

爷爷送给爸爸, 爸爸送给我, 真是一本三代相传的书。

(1) “维儿”是谁?“缅儿”又是谁?“三代”人依次是爷爷—— (吴敬山) , 爸爸—— (吴维) , 我—— (吴缅) 。

(2) 爸爸为什么要在扉页上写“学会生存”?

(3) 爷爷为什么要在扉页上写“这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4) 如果让你也在扉页上写一句话, 你准备写什么?

学会坚强!做一个勇敢者!困难面前永不畏惧!……

3.引读第6、15自然段。

三代相传—— (第6自然段) , 四代相传—— (第15自然段) 。

设计意图扣住文本中两段赠书的文字, 引导学生理清“三代相传”, 联系《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 读懂“学会生存”、“这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的内涵, 并在此基础上, 进行文本延伸——如果让你也在扉页上写一句话, 你准备写什么?这样的教学层次感分明, 简洁高效。

四、总结全文, 回归课题

1.齐读课题。

2.《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 告诉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坚强”, 这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那么学完课文, 我们班的女同学一定会有意见——女孩子要不要读呢?

这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这更是一本女孩子必读的书!!学会生存!学会坚强!

设计意图根据班上女生的阅读情绪, 在课的尾声处, 引发学生讨论——女孩子要不要读呢?这样的讨论一定会激起很多女孩子的共鸣, 从而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的内涵升华。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青少年版的《鲁滨逊漂流记》。

2.写一篇读书笔记。

3.《最大的书》教学反思怎么写 篇三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语文课都应该让学生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这节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

《最大的书》一课的生字比较多,要求会写的字就有十二个,其中带竖撇的字有五个,如何正确地书写竖撇这一笔画,也就是本课识字、写字教学环节的主要任务。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识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并掌握生字。只有提高孩子们对识字的兴趣,才能使孩子们对枯燥的生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增强识字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没有用常用的在黑板上书写生字的方法,而是利用课件展示“质”的笔顺,引导孩子们观察第一笔与第二笔的不同,那不同于平时的白底红字,明显放大的笔画,逐笔的书写,逐笔的比较,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识字、写字教学的有机结合,引发了孩子们识字写字的兴趣,使孩子们迅速有效地掌握了竖撇的`正确写法。

为了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扎扎实实地理解词语,这节课中,我采用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首先让孩子们在读课文的同时,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然后在课文的学习中自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理解“刨根问底”,先问孩子们:文中的川川总是在干什么?孩子们在读了几遍课文后,已对课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脱口而出:他总是在问问题。我接着问:问的问题多吗?问了哪些问题?面对川川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们就自然地明白了,原来把事情问明白,问到底就是“刨根问底”。这样的教学预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挥了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涉及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点较多,由于我的教学经验的缺乏,以至于后半节课的理解课文环节显得急追猛赶,朗读训练的时间明显不足,并且孩子们虽然理解了课文内容,但缺乏消化反刍的过程,这一点在拓展环节中体现尤为明显。当我问出:你知道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是书?孩子们正在思考,我就迫不及待抛出《绿色情报员》一文,阻碍了孩子们自己的思考,犯了越俎代庖的错误。

4.《最大的书》教案 篇四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

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因此,建议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关于本课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如果学生们有兴趣,可以在班级里开展“奇石博览会”,让他们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课堂是学生的,就该让学生把所思、所想、所知道的说出来。创设“伙伴合作学习”的情境,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抒发。

1.初读预习。

初读课文,勾画生字、喜欢的词语、不懂的字词。

2.互相交流。

(1)和同伴说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可以怎样记住其他的字?如:

“岩”,高山上的石壁就是“岩”;我去过重庆的红岩村,我还知道有部小说叫《红岩》。

“册”,教科书封面上写有“二年级下册”。

(2)把自己喜欢的生词读给同伴听,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这样引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促使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如,地质勘探队员──我喜欢书中的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因为他懂的东西多。

(3)向同桌请教不懂的字词。如,宝藏、矿物。

(4)和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争取把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读正确,读流利。

3.同桌向集体汇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以同桌为单位进行“朗读擂台赛”。一人读一句,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4.写字指导。

(1)写正确。

写半包围结构的字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王”。“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字形。还可以引导学生记住“有土才能埋”。

(2)写美观。

本课要求写的字中,出现了很多“竖撇”,如“质、厚、底”的左撇,“铁”字右边的第二撇,“册”字的两撇。建议重点指导竖撇的书写。指导应以示范为主,不妨多示范几次,让学生反复观察由“竖”到“撇”的`变化过程,然后再让学生反复练习,感悟由“竖”到“撇”的自然过渡。

(二)朗读感悟

本课以人物对话为主,教学时可以采取“角色体验”的方式,去读、演、悟

1.问中读。

“书”,为什么加引号呢?自由读课文,在文中找答案。

2.读中学。

(1)自由读。

好问的川川通过问,学到了好多有关地质方面的知识。你想知道他问些什么,学到些什么吗?请赶快读一读吧。

(2)伙伴对读。

找自己的伙伴读一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想想,你学到了什么?

(3)川川学到的,你学到了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3.演中悟。

(1)四人小组合作演一演。

角色选定。川川、叔叔、爸爸、旁白。

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

创编动作。爸爸在文中一句话都没说,你能设计出爸爸的动作神态吗?

合作演一演。

(2)集体评一评。

哪个角色演得好?为什么?

4.猜中想。

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

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想学他吗?

四、教学设计举例

片断:抓课题特点,引读激趣,培养边读边想、自主读书的能力

1.课题中“书”字为什么加个引号呢?指的是什么?读课文找答案。看谁找得快。

2.为什么把岩石称为“书”呢?读课文找根据,看谁找得全。

5.《最大的书》优秀教案 篇五

一棵大苹果树(能贴在黑板上);用吹塑纸做成的写有生字的10个大苹果(课文中要求认的10个字);

小黑板;本课要求写的生字卡12个。

【教学目标】

1.认识质、勘等10个生字,会写册、岩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了解一些地质勘探知识,增强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

写好笔画竖撇;有感情地朗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揭示课题(2分钟)

1.小朋友,我们都读过书,从书里学到了不少知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本书,可不是一般的书。请小朋友们看老师板书。

2.板书课题。说说你最想知道什么?

提出问题:书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呢?

开展活动,读文识字

(18分钟)

(一)读书展示会

1.是啊,书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呢?小朋友,你想知道这本书的奥秘吗?那就请你自己读读课文吧,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2.请小朋友自己去找一个学习伙伴,两人一组互相读课文给对方听,互相检查字音都读准了没有,句子都读通了没有。比一比哪一组小朋友最善于合作。

3.现在我们来评选最佳读书小组。哪个小组想读就举手读,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你们最喜欢的一个部分。

4.小朋友,你们的最佳读书小组选出来了吗?请你们跟我们这儿的读书小组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棒,好吗?

(二)结苹果、摘苹果

1.黑板上贴出一棵苹果树,出示写有生字的大苹果。

2.同学们,你能读出这些苹果中的生字吗?你读准一个字,老师就挂上一个苹果。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同学结出的苹果最多。

3.你们看,苹果树上已经结满了苹果。现在我想请小朋友来摘苹果,请不摘果的小朋友负责评一评谁摘得又快又好。

6.《最大的麦穗》教学札记 篇六

我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十一、十二册教材已经四个春秋了, 课文都是我耳熟能详的“老”作品。再次细细品读, 又会产生新的体会, 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旧书不厌百回读”。何况“年年岁岁书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当我们对教材有更深更新的体会时, 内心便会蓦地升腾出一股激动、一种欣喜, 就像呼吸好新鲜的空气一样, 每个细胞都变得充盈起来。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 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 揭示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机遇, 而不能东张西望, 错失良机的道理。面对熟悉的教材, 我对课文的重难点熟谙于心。然而, 熟文本怎样嚼出新鲜味?我开始仔细琢磨。

课后练习第四题是“读一读, 用带点的词语造句”。带点词语是关联词“虽然……但是……”和“即使……也……”。我略一沉思, 用关联词语整合全文, 突破重难点, 这一方法很适合。

《最大的麦穗》这课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的文字, 需要一定的关联词语来增强说理的透彻性, 且我班学生在关联词语的运用上缺乏语感, 常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现象, 何不借此教学契机, 训练学生使用关联词语说话和思辨能力呢?通过课堂实践, 我的预设和生成一样精彩, 做法如下。

第一课时, 在学生熟读课文, 初步了解大意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自己提出学习问题, 并把问题写在小纸条上, 署上名字交上来。顿时, 学生的问题如雪片般飞来。我对学生提的问题给予肯定和赞扬后, 进行梳理, 归纳为几个大问题:

1.弟子们是怎么摘麦穗的, 为什么没有摘到最大的一穗?

2.苏格拉底为什么说最大的一穗就是他们刚刚摘下的?

3.苏格拉底在弟子们摘麦穗前为什么要提“只许进不许退”的要求?

4.苏格拉底想通过摘麦穗这件事告诉弟子们一个什么人生道理?

第二课时开始, 我夸奖同学们:“大家上节课很会提问题, 不少问题很有研究价值, 可以说提到了文章的节骨眼上了。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研读课文来解决。”“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 我特地请来了四位‘嘉宾’。”正当大家好奇地张望时, 我出示四组关联词语:“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即使……也……”、“与其……不如……”, 并说:“它们是关联词语大家族中的知名人士, 大家认识吗?” (生笑答:“认识。”) “等会回答问题时可以请出你需要的‘嘉宾’助阵, 看谁会识‘人’, 有眼光!” (学生兴趣大增, 受好奇心驱使急于学习新内容)

我让学生默读写弟子们怎样摘麦穗的二、三、四小节, 读后谈谈整体感受。把学生的零星感受整理归纳并板书:

摘麦穗时:态度认真, 要求严格, 追求完美。

挑选时:眼界不开阔, 不珍惜眼前一穗, 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

这时, 我让学生“请出”一位“嘉宾”来评价弟子们摘麦穗的表现, 学生一致选用“虽然……但是……”来评价, 先是分散评价,

生1:“虽然弟子们摘麦穗态度认真, 但是眼界不开阔, 总是埋头或低头向前走。”

生2:“虽然弟子们选择的态度认真, 要求很严格, 但是他们随便丢掉眼前的一穗, 很可惜。”

生3:“虽然弟子们追求最大, 追求完美是没有错的, 但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 不及时定夺, 延误时机, 不明智。”

后来我引导学生用“虽然……但是……”综合评价弟子们的做法, 他们熟练地概括如下:

生:“虽然弟子们摘麦穗时态度认真, 要求严格, 追求完美, 但是他们的眼界不开阔, 不珍惜眼前机遇, 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

这个回答解决了“弟子们是怎样摘麦穗的”这个问题。

接下来我让同学们读第5小节, 引导他们选用“因为……所以……”说明弟子们两手空空的原因。

生:“因为弟子们摘麦穗时, 不珍惜眼前的一穗, 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 一再地延误时机, 所以最终两手空空, 一无所获。”

这时我适时地抛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苏格拉底认为最大的一穗就是他们刚刚摘下的?让我们看苏格拉底是怎样解释最大一穗的, 瞧, 他也借助我今天请的两位嘉宾说话呢。”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 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 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时一名学生提出疑问:“难道弟子们摘下任意一穗都是最大的吗?”这个问题很有思考价值, 我引导同学们回顾上文, 联系“这时, 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这句话理解。顿时, 学生恍然大悟。此时已经有不少同学争着解释自己对“最大一穗”的理解了。我要求他们用上“虽然……但是”或“即使……也”说话。

生1:“虽然弟子们刚刚摘下的不一定是最大的, 但对于两手空空来说这一穗就是最大的。”

生2:“即使弟子们摘下的是全麦地里最小的一穗, 和两手空空比也是最大的。”

此时的学生见解越来越深刻, 思维越来越缜密, 不仅理解了苏格拉底说话的意思, 更赋予“最大一穗”新的诠释, 那就是与其苦苦找寻不易得到的那一穗, 不如抓住眼前的一穗。归根结底, 还是要立足“眼前”才具有现实意义。

那么, 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如何摘麦穗吗, 他想通过这件事告诉弟子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当我把最后一个问题, 也是本课的核心问题抛给学生时, 他们自然地到最后一段中去寻找答案。

有了上面的训练做铺垫, 学生的思路已被打开, 理解最后一个问题便成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了。同时, 他们也从上面的学习中摸索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就是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作为支撑, 先化解问题, 再进行糅合, 从而突破问题堡垒。我先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分析“不失时机”和“错失良机”的原因和结果, 再用“与其……不如”总结明白的道理。学生的回答丝丝入扣, 精彩纷呈, 他们除了熟练使用课以上四个关联词语, 还大胆使用“只有……才”, “如果……就”等常用的关联词语。他们的理解由浅入深, 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生1:“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 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有的人因为不失时机地摘下颗粒饱满的麦穗, 所以收获丰厚;而有的人则因东张西望, 一再地错失良机, 所以两手空空, 一事无成, 后悔莫及。”

生2:“与其东张西望, 一再地错失良机, 不如当机立断, 抓住眼前机遇。”

生3:有的说:“与其好高骛远, 眼高手低, 不如立足眼前, 完成当前任务。”

生4:“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 只有抓住眼前机遇, 脚踏实地完成当前任务, 才有可能实现理想。否则, 将虚度光阴, 一事无成。”

一个同学不甘示弱, 他要用上本课的所有“嘉宾”为自己说话。

生5:“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 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有的人因为知道最大的一穗不易得到, 即使碰见也不一定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所以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 结果收获丰厚;而有的人因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 所以一再地丧失机遇, 一事无成。与其错失良机, 虚度光阴, 不如抓住眼前机遇, 扎扎实实完成当前任务。作为小学生, 我们应当趁年少, 从小打好基础, 长大才能干一番事业, 不然到老后悔就来不及了。古人说得好:‘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等人。’苏格拉底之所以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 是想让弟子们明白‘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发言的同学话音刚落, 全班同学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不禁为同学们的出色表现暗暗叫绝。孩子们不是没有语感, 不是没话可说, 而是需要老师为他们搭建语言表达的平台, 为他们的语言和思维导航。只要方法对头, 找准突破口, 善于指引, 就一样能点石成金, 化平淡为神奇。

最后, 我在课堂上总结道:“现在, 苏格拉底的麦穗故事已经成处世的经典理论, 或者说叫‘麦穗智慧’, 通过这节课学习, 大家也收获了很多麦穗!关联词语可帮了大忙, 它们在为你的发言助威, 给你自信!给你力量!为了表达对它们的感谢, 请任选一个造句, 作为话别好吗?” (学生发言的激情和质量不在话下。)

这节课, 我巧借关联词语, 很好地整合了课文, 去粗取精, 成功地攻克了难点, 顺利解决了课后问题。关联词语在为学生理解文本, 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时提供了有力的语理支撑。在引导学生运用关联词语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由分散到集中, 再到分散, 不仅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更促进了学生的认识由模糊粗浅逐渐走向清晰深刻。

《最大的麦穗》这篇老课文, 因为赋予了它新的生长点, 以全新的视角和切入口设计整合, 课堂就呈现出别样的精彩。“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文本无华, 善钻遂现灵光”, 善钻就是善于思考。思想家说, 思考是一种美德;艺术家说, 思考最具有魅力;教育家说, 思考能产生智慧;社会学家说, 思考是一种生存状态。我要说, 思考即力量, 它使人充实, 而充实的生命才会永远年轻。

摘要:熟文本怎样嚼出新鲜味, 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文章以《最大的麦穗》这一借事说理的散文为例, 简述怎样借用教学契机, 训练学生使用关联词语说话和思辨能力, 弥补学生在关联词语运用上缺乏语感的不足。

7.神奇的书-教学设计 篇七

这是一首外国的儿童诗,它借诗歌的形式,用富含哲理的语言。介绍了书带给人们的是乐无穷,它是知识的海洋,给予人世的真谛、净化人的心灵。全诗共有4个小节。读时琅琅上口,同时又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儿。

学情分析

儿童化的语言,让原本深奥难读的诗文变得容易理解、孩子们更是喜爱有加,五年诗歌的积累,不管是对诗的鉴赏能力,还是仿写诗的能力都有一定的基础,所以老师无需细细精讲,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鉴赏,感悟这首诗的内涵。

2、抓住能唤起学生相似感受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理解。

3、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谈谈书带给人们的实际效用--举例说明,从而激发同学们读书的热情。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文章拓展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与书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中书带给你了什么?从而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诗的脉络

1、认字环节

点出“履”“扉”这个字,并解释以及这几个词浩瀚、一贫如洗、朴质无华

2、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建议:由学生说出书的作用,然后教师可以伺机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读:齐读、指明读、比赛读、男女生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书的神奇。激发读书的热情)

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

(诗中之字贵如金,浓缩就是精华,每一小节短短的诗文都可以成为每一位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源泉,他们可以给每个人带来一个与书结伴的故事,从而升华自己的感性认识。重点对2、3、4小节加强理解)

三、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你曾经都读过什么书?有什么感悟?

(学生从读诗、体会诗、再到讲故事经历了这样步步洗礼,感情的升华,让学生脱口而出自创得诗歌,有了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

你能尝试着背诵本篇诗歌?

(从读诗、悟诗、讲诗再到背诗学生已经对本课诗文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为下步的仿写诗歌做好了充分准备)

四、拓展延伸

拿起手中的神奇之笔,续写《神奇的书》这首诗,抒发你对书的感情

8.有创意的书教学设计 篇八

《有创意的书》教学设计

五大连池市太平乡中学 曹亮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十五课《有创意的书》,属于“设计·应用” 学习领域。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了解书籍装帧的基础知识,还要找到切入点,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美术知识(色彩知识、美术字设计、手工制作等)和语文学科结合起来,并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大胆创新,为自制的故事书进行配图和装饰,做成一本新颖有趣的故事书。本课展示的书,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如立体书、镂刻书、异形书、布书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并结合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书籍的设计意识,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美术素养,对于美术新知识接受能力很强,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拥有一颗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课向同学们展示了各种手工书的作品,学生通过欣赏和制作有创意的书中体验制作和设计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初步了解书籍装帧的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用学过的美术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自制一本新颖有趣的书。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热爱书籍、珍爱书籍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初步了解书籍装帧的基础知识,进行故事书的制作。教学难点:学生找到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连接点,制作一本新颖的故事书。

五、工具:

彩色卡纸、A4白色打印纸、剪刀、双面胶、彩笔等工具。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教师展示各种手工书作品,让学生们欣赏。

同学们你们见过这样的书吗?想不想自己也做一本漂亮的手工书?出示课题《有创意的书》

五大连池市“国培计划”(2016-2017)送教下乡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展示各种手工书,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顺利的引出本课课题。)

(二)发展阶段

1、课件展示各式各样的书:立体书、布书、异型书、镂空书、经折装书,让同学们欣赏。

2、讲解书的构成要素:

(1)封面、封底

PPT出示图片进一步细化封面、封底的设计要求

(2)内页

播放微课视频,让同学们仔细观看,自己动手尝试用A4纸做一本书的内页。(设计意图:利用图例展示对书籍的造型及构成要素进行学习,能够使同学们对创意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不局限于常见的书籍。)

(三)深入阶段

如何设计出有创意的书(利用教材中的图例进行分析)教师示范:利用微课视频进行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微课让同学们可以我清楚的观察到创意书的制作过程。)

(四)学生创作:(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1、以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根据老师提供的素材完成一本有创意的书。

2、作品有独特的构思。

3、合理布局、造型美观、色彩协调。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循环播放各种手工书电子影集。同学们展开他们丰富的想象去完成创意书的设计。教师巡视,指导同学们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实践体会创意书的设计制作过程。利用动感影集播放创意书图片,给同学们提供灵感,并插入优美的音乐,让同们在轻松的环境下去完成设计。)

(五)展评阶段

教师把学生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学生自己介绍创意及制作方法,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做恰当点评,以表扬鼓励为主。

(六)拓展延伸

9.如何使英语教学资源发挥最大作用 篇九

一、正确地认识、把握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和依据,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课本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因此必须摒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另外,教师还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不是为了教材而教学生,而是为了学生而使用教材,整合教材资源实现由“教材”过渡到“学材”。特别是在设计高学段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较强,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一定的英语基础但兴趣不高的现状来设计课堂教学。

二、教学资源的整合要有选择性

就我们目前在教学中采用较多的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People’s education press(人民教育出版社)这两个版本的教材来说,其中就有许多互通的知识。外研社版的教材内容比较正统,词汇实用,注重学科融合。人教版的教材口语地道,具有情境性,话题明确,与实际联系密切,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评价,深受学生的喜爱。除此之外,还有洪恩英语教学等可选择的英语课外资源。基于各种教材的特点,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可以汲取其中有“营养”的成分,使各种教材相互融合,使其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大放异彩。所以教学资源的整合必须是有选择性地、有兼容性地整合。

三、教学资源的整合必须为英语教学服务

正如经济必须要为政治上层建筑服务一样,教学资源的整合也必须要为英语教学服务,否则就与我们的初衷相违背了。例如:在讲授“We love animals.”这堂课时,在备课的过程当中,我首先有选择性地搜集了其他几种教材中相近课题的资源。比如词汇、句型、歌曲、童谣、游戏、表演等等。那么如何让这些教材资源为我的英语课堂教学服务呢?当然,我必须以“We love animals.”这一课题为主线,把教科书及其他的教材资源融合在一起。我选择了一首名为Angels Watching Over Me的歌曲作为热身活动;然后是词汇的教学,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了童谣和动作展示,以此来深化学生对单词的记忆;之后是句型教学,在这个环节中加入了其他教材中的部分句型,插入了一个游戏来做句型的转换,巩固句型;之后组织了一个听音猜动物的游戏;最后又戴上动物的面具进行表演,复习当堂课所学知识,并以Angels Watching Over Me这首歌结尾,对学生提出:“保护动物,爱护地球,争做小天使”的呼吁。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做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整合的工作,使这些教学资源很好地为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服务。

四、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

教师应多角度钻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学资源,要尽可能地由教学资源的“复制者”转变为教学资源的“创造者”。特别是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外,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的文化,拓展其文化视野,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应进一步丰富英语的文化积淀,挖掘出更多、更好的英语文化背景资料,多搜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资源。例如:在教颜色时,教材中出现了white, black, green, red, brown等常用颜色单词,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颜色单词向学生渗透相关的英语国家文化的知识:如不少颜色单词同时还是人的姓氏,像怀特、布莱克、布朗、格林等。

创造性地使用、开发教学资源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但教师应注意教学资源的整合不能随意,不仅要考虑英语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规律,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对各类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裁剪”,从而使各类教学资源成为真正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材”。

10.《几种有趣的书》教学计划 篇十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几种有趣的书的发展历程。体会中国古代,现代人的聪明才智。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11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1、了解书的发展过程的几个阶从而懂得事物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2、认识11个生字。

教学准备:插图或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你们喜欢读什么书?你认为这些书怎么样?那你知道他们的历史吗?你们手中用来学知识的书,在两千多年前可不是这么轻,用起来这么方便的。你想知道它是怎样发展而来的吗?让我们快快进入今天的“快乐读书屋吧!”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

2、检查生字,练读。

3、小组合作读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动笔画一画,把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4、指名读课文,标出段落。

三、结合插图,理解课文。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 议一议,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书籍发展的几个阶段。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读懂了什么,有疑问的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四、拓展延伸

11.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篇十一

情感目标:学习课文,知道人类有哪些不用文字的记事和通讯方法。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学生自主识字,学认生字10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得是什么?(出示“书”“信”)生:一本书和一封信。板书:书和信

师;这里面都写满了什么?(字、汉字、文字)板书:文字

师: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课文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可是在汉字还没出现的时候,人们是怎么传递信息的?(学生思考、讨论)

生:那时候的人们是不交往的。

生:他们可以用语言交流。

生:他们可以送东西。

……

师:你们知道那时候人们也有自己的书信,却是不用文字的书和信,你们信吗?(学生半信半疑)不信我们一起乘坐时光隧道去看看。

红笔板书课题:不用

评析:创设认知中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抓住学生好奇心理,形成学生渴望学习的心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3.小组合作学习生词、生字,教师巡视,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4.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学生分组接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标出段序(5段)集体评价。

评析:在学生已有识字能力和识字方法基础上,在整个识字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听、说、读、写、看,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每个孩子的体验和认知水平不同,记忆生字的方法自然也不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识记,让学生自己悟出汉字的特点,编口诀记忆生字,互相教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一个学习活动的点拨者、引导者。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师引导学生再自读课文,说说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通过读我知道了古代有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记事。

师问: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第一段中讲到了“结绳记事”。

教师及时抓住“结绳”一词,(出示各色绳子)让学生边说边动手实验。(大结记大事,小结记小事,绿绳记……)

评析:用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直观、形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生:通过读我知道了用贝壳也可以记事。

生:通过读我知道了送给别的民族枪或是箭,就是一封宣战书。

(指导朗读:怎样读出严厉的语气?个别读、教师范读、集体读)……

2.师总评: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讲得很好,看来自读的能力提高的很快。现在请两个同学完整地讲讲这一课的内容。

3.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默读课文,想一想自己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组内提出,先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出来,全班一起帮你。

4.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分辨:分别,区别。

代替: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因为用贝壳记事比用绳结记事更容易分辨所以用贝壳代替绳结。

譬如:就是举个例子,打个比方。(让学生用譬如说一句话)

严厉:严肃。(让学生用严厉说一句话)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师总结:学习了课文,你知道有哪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评析: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强烈愿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针对课堂时间有限,而学生提出的问题较多的现象,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解决部分简单问题,老师在巡视时,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集体讨论解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重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拓展活动。

1.师:现在科学进步了,人们有了更加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你们知道有哪些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吗?(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生:有电话,有互联网,有电报,有传真机,有手机短信,有BP机……

2.想一想,将来人们还会用什么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进行交流?(同桌互说,个别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设想真棒,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老师相信你们的设想都能成为现实,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我们的理想而奋斗。好吗?

12.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篇十二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书的特征,学习简单分类,了解图书与人们的关系。

2、喜爱图书,并能用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对书的感受及经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材料及环境创设:

各类书籍、书架、模拟小图书馆。

活动流程:

一、观察认识

1、带领幼儿进入小小图书馆,引导幼儿每人选一本书。

提问:你选的是本什么书?

2、大家选的书是不一样的。[.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但是图书有许多一样的地方,请小朋友仔细找一找。

辅助提问:

(1)书有封面,指给大家看

(2)书有封底吗?找一找

(3)书内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在书的角落里的找找。

(这数字就书的页码)你手中的书有多少页码?翻到最后一页就知道了。

教师小结:所有的书都有封面、封底和页码。

3、提问:为什么书要有页码?

教师小结:书的页码从小到大,它告诉我们看书时,应该按照顺序从第一页开始,一页一页看。

二、阅读分类

1、小朋友按照页码的顺序看人手中的书,书中有什么?说件什么事?

2、儿看书。

提问:

(1)这本书说件什么事?

(2)你喜欢看这本书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书有各种各样的内容。有的书是讲故事的,有的书是教小朋友画画、折手工、做游戏的,还有的书是告诉我们新知识的。

3、们就把不同的书整理一下,这样选书时就很方便了。

第一个书架放故事书。

每二个书架放折手工、画画、做游戏的书。

4、儿分类整理图书。

(教师随机引导,特别关注能力较差的幼儿较差的幼儿操作过程。)

5、师小结:图书整理得真整齐。第一个书架是小朋友爱看的故事书,第二个书架是画画、折手工、猜谜语、做游戏的书,第三个书架上放着告诉小朋友新知识的书。

三、感知讲述

1、朋友喜欢看书,爸爸妈妈也喜欢看书。现在我们就来告诉大家,平时爸爸妈妈喜爱看什么书?为什么喜欢看这本书?

2、儿广泛地说。(启发幼儿这本书?爸爸为什么喜欢看这本书?

教师小结:原来,爸爸妈妈也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他们真了不起。看那么多的书,能让爸爸妈妈学到更多的知识。

3、你们猜猜,老师喜欢看什么书?请你们选一本老师最喜欢看的书?

4、幼儿为老师选书。

提问:你为老师先选了一本什么书?为什么选这本书?

小朋友为老师选了这么多的书,老师都喜欢。我要一本一本仔细地年看,等看完了,再把这书里有趣的知识告诉大家。

教学反思:

幼儿很愿意和同伴们来分享自己看过的图书,这个环节不是简单的分享,而是幼儿把书中好听的故事、有趣的图画和同伴一起交流,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能体验到分享的快乐。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也非常的重要,教师的细心观察及指导也能有针对性的培养幼儿的阅读技能。

13.二年级语文下册最大的书教案 篇十三

一、“以词解词”内部链接

一提到“以词解词”,大家一定会持反对意见,这不是我们一直所摒弃的吗?但是,依据课文的特点,对于《最大的“书”》一课却是实用而且巧妙的。课文《最大的“书”》中有一个词语肯定是孩子们所陌生的,那就是――地质勘探队员。学生对这一职业是干什么的?一定会有疑惑。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不能置之不理。可是如果生硬地将词典里的解释告诉学生,对学生更是晦涩难懂。(地质是地壳的成分和结构,勘探是对已发现的矿床进行勘察探测,以查明矿藏。)这样对学生而言,不啻是“雾里看花”。

经过细读,我发现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为孩子理解地质勘探奠基。如“煤炭 岩石 矿物 宝藏”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课文中的原汁原味的语境进行教学。于是,可以这样设计:

●先认读词语:地质勘探队员

●再认读词语:岩石 煤炭 矿物 宝藏

●教师讲解:地质勘探队员就是通过对地质的勘探和研究,就能知道哪里有煤炭,哪里有宝藏,哪些是有价值的矿物……他们能读懂不会说话的关于地质这本大书。科学家可以推测地球发展的年代,地壳的运动情况,各种生物的变化情况。

●读句子: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把这本“书”读懂,就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

细细地琢磨这个环节,不难发现教者遵循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同时更巧妙的是――以词解词。将课文中的词语组块进行教学,这样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词语教学的价值。因为用课文中的词语营造了一个思维的训练场。学生可以将这几个零散的、看似不相干的词语,通过“地质勘探队员”这一个词,串联了起来。在这样原汁原味的语境中既反复地认读了生词,又有利于孩子在课文内部找到联系,渗透一种思维――联系着理解,联系着思考,这种思维对学习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学习的好方法。经常这样的训练,这样的渗透会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思维基础。

二、“刨根问底”显见过程

在课文中有这样一个词语――刨根问底,怎样引领孩子理解这个词语呢?我们不妨让孩子画一画川川问了叔叔几个问题?这样就一目了然了,教师可以引导:像川川这样一个接一个地提问,想要把问题都弄懂,有点“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感觉,用书中的一个词就叫“刨根问底”。你看,“刨”字是“立刀旁”,真有一种一问到底的决心啊!

这样教学,让孩子在划一划,想一想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联前想后的能力,让这一个小小的词语更加有张力!

三、“说文解字”彰显文化

除了这几个词语中的生字之外,课文中还有要求会认的字,“一册、脚印、雨痕、厚厚的书”。其中“册”、“印”的造字很有意思,如果教学时有意识地渗透汉字的字理,在近似“说文解字”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地对汉字有感性的认知,从而对汉字文化的历久弥香产生兴趣甚至热爱,长此以往,会为孩子的人生启蒙打下精神的底色。

“册”字,我们可以边画字边介绍:在古代,还没有发明纸,所以古人就把字写在了一条一条的竹简上,然后用线穿起来,你看,“册”这个字多象呀!要不然人家会说,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呢!

上一篇: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范文下一篇:《走在路上》读后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