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

2024-08-10

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共11篇)(共11篇)

1.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 篇一

如何正确区分邪教与宗教 ——思品教学中的疑难解析

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教师进修学校

张芳

我在讲授“不良诱惑的危害”这一框题内容,倡导大家要坚决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的诱惑时,学生提出疑问:“法轮功是邪教,在我们村有好多男女老少,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跪着哭着嘴里念着‘主啊,我向您忏悔、向您赎罪,„„’。听说那些人都是信奉基督教的教徒。那么,基督教是邪教吗?”我回答道:同学们爱观察、爱思考,提出的问题很有探讨价值,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弄清什么是“基督教”、什么是“法轮功”?基督教,是以新《旧约全书》为圣经,信仰人类有原罪,相信耶稣为神子并被钉十字架从而洗清人类原罪、拯救人类的一神论宗教。显然,基督教是宗教。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可见,基督教及其教徒的活动是合法的,是受宪法保护的。而法轮功则是以李洪志为头目的组织,他宣称“宇宙再大,也没有我大”、“多少人我都能管,全人类我都能管”、“生病了不用打针吃药只须买吾书学功力,发力即能治病”等谬论,蛊惑人心、坑蒙拐骗、收敛钱财为其挥霍享受之用。法轮功的危害人人皆知、令人发指,从这点就可断定它是邪教。但要从实质上进行区分,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准确把握。

一、邪教不是宗教

首先,从宗教学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宗教可分为传统宗教和新兴宗教两种,“传统宗教”是指在时间上产生较早,具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犹太教等。而“新兴宗教”是相对于传统宗教而言的,一般指较之传统宗教晚出现并具有某些新的形态和特点的宗教。通常人们把19世纪或二战后兴起的宗教视为新兴宗教。

从这个意义上讲,“法轮功”与传统宗教是挨不上边的;那么,它是不是新兴宗教呢?我们从新兴宗教的一些特点来看两者的区别。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谈到这个问题时有一段十分精美的论述:“新兴宗教之中,有的逐渐自成一体。有的又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往上靠,努力朝着传统、主流的宗教靠拢,1 走向制度化,如巴哈伊、哈盖伊、摩门教;一个是往下沉,反正政府也不承认,大家也不喜欢,就走向神秘,走向极端,走向颓废,走向反政府、反社会,成为异端、邪教。”从这一段论述中可知,“法轮功”显然不属向主流宗教靠拢的那种,而正属于成为邪教的那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辛之声先生指出:“区分体系完善的宗教和形态粗劣的迷信,只要看看其中的‘至高无上者’是无限的、超越的‘神’,还是有限的、功利的‘人’,差不多就够了。”由此更能说明基督教是宗教,“法轮功”组织既不属传统宗教,亦不属新兴宗教,而是不折不扣的邪教。因为,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是“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它的至高无上者是“无限的、超越的‘神’”,而法轮功组织的至高无上者则是“有限的、功利的‘人’——李洪志”。

其次,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宗教有益于社会,而邪教有害于社会。中国宗教学会理事冯今源先生指出:“当代各种宗教,无论是传统宗教还是新兴宗教,都具有与各种社会形态良好的适应性,其活动都能在法律范围内进行。作为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不同的宗教从各自的信仰角度,对现实社会提出各种批评或建议,供社会管理者参考,有助于社会的进步。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它们吸收了人类文明史上创造的许多精神财富,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广大宗教信仰者的生活方式之一,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发挥着特有的协调功能和平衡机制的作用,成为社会稳定的一支力量。”邪教却不具备这样的特性,他们散布遁世思想,反对科学、反对生产,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妨害了人民的健康。

二、邪教危害宗教

就我国当前的邪教而言,都是打着宗教的幌子起家的,他们剽窃宗教教义,盗用宗教术语,恶意向宗教靠拢,企图利用宗教。例如,“法轮功”利用了佛教的教义,“主神教”利用了基督教的教义。他们的这种行为严重危害了正常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傅铁山主教指出:“从古到今,凡是存在邪教的地方,正统的宗教信仰就受到严峻的挑战。邪教对宗教身份与信仰理论的盗用,严重损害了宗教组织的形象,败坏了宗教团体的名声,玷污了正统宗教信仰的纯洁性;同时,邪教以神秘主义为工具,将人们正常的信仰心理引向歧途,破坏了人们正常的信仰生活,严重毒化人们的心灵,将大批追求至善至美的 2 善良民众,变成了邪教教主敌视与报复社会的驯服工具。”

三、反对邪教就是保护宗教

邪教不是宗教,它危害人类,危害社会,也危害宗教,所以我们要远离它并坚决反对它。我国政府坚决取缔邪教的决策是顺民意、得民心的。

由于邪教对宗教造成了直接威胁,故我国政府坚决取缔邪教也正是对宗教的保护。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孙锡培牧师指出:“只有反对邪教才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才能真正地维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事实也正如此,随着近年来对邪教的取缔及2001年底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的召开,宗教与邪教的区别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宗教的权利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落实,宗教的发展迎来了全新的契机。这些铁的事实也正是对那些攻击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之人无声的抗议。

总之,邪教决不是宗教,任何将邪教与宗教混为一谈的理论都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这种理论是站不住脚的。邪教不但不是宗教,反倒是宗教的死敌,邪教一日不除,宗教信仰自由就得不到保证。故此,坚决取缔邪教就是保护宗教,就是保护人权。正如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先生所言:“法轮功”是愚昧迷信、落后腐朽的表现,是对人之纯真信仰的侮辱和亵渎。在揭露批判“法轮功”的同时,我国的宗教信仰会继续得到社会公众的尊重和法律政策的保护,而广大宗教界人士也必定会继续通过道德的、修为的和革新的途径向超越的精神升华境界迈进,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为我国的安定团结和两个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2.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 篇二

免淘洗米顾名思义, 是指卫生指标合格, 不需要淘洗就可以做饭的大米。也就是说, 它将大米的家庭淘洗工序移到了大米加工单位进行, 精米厂对用常规加工成的大米成品进行再清理并增加一次或二次的淘洗, 然后进行干燥, 使精米水分控制在正常的流通范围内, 进行真空包装。免淘米不论是理化指标还是卫生指标, 均应符合执行的标准。免淘洗米的出现, 即减少了家庭主妇做饭时淘米的麻烦, 从环保意义上讲, 又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水的排放, 满足了现代化生活节奏的需要。

抛光米是在普通的成品大米加工工序中增加一道或二道抛光工序, 一般是在白米分级之前安装抛光机来完成, 抛光机的作用是通过压缩空气将雾化的水喷到大米表面, 靠米与米之间的摩擦擦去大米表面的浮糠, 增加米表面的亮度和透明度。现在我国各地的碾米加工业抛光机的使用量不断增加, 其中有进口的、有国产的。抛光机与色选机一样, 已成为高档米加工中不可缺少的设备。事实上, 经抛光后的大米, 特别是经湿法抛光后的大米, 其表面的晶莹程度、透明度、亮度确实有明显的提高, 大大地提高了精米的外观质量。但抛光后的大米不一定能达到免淘洗米的高质量标准, 特别是卫生指标, 抛光后的米做饭时仍需要淘洗。

然而, 目前一些商家将免淘洗米与湿式抛光机相联系, 一些加工企业引进使用抛光工序后, 将此工艺生产的大米就称为免淘洗米, 也有一些企业认为, 只有抛光机才能生产免淘洗米。使消费者步入消费误区, 甚至使一些消费者误认为买到的抛光米就是真正的高档免淘洗米。目前市场上的抛光米从加工工艺、产品质量指标、卫生指标到包装形式都尚未达到免淘洗的要求。在此笔者就免淘洗米与抛光米加工意义和方法谈几点看法, 目的使生产厂家及消费者正确区分免淘洗米和抛光米。

发展免淘洗米成为现代生活追求的目标和提高工作、生活效率的方式方法之一。生活质量的提高, 做饭效率和做饭质量就要提高, 而免淘洗米恰好适应了现代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同时发展免淘洗米能够节省资源, 利于环保。.但是, 免淘洗米的加工要求比较高, 一般分为湿法加工和干法加工。就湿法而言, 要求水洗、烘后的米质、食味不能降低;质量要稳定;合理的水分和良好的包装形式和材料;符合卫生指标等。

抛光米的生产主要是加工出的大米经过湿式抛光机再进行1次或2次抛光。抛光机实际上就是一种湿式碾米机, 其构造与摩擦式碾米机相同。抛光米抛光后的加工工序大部分同非免淘米的加工工序相同, 环境也一样, 但由于部分设备仍然是敞口;对设备及管道的材质也不太重视, 因此, 抛光后的大米即使达到卫生指标, 也还会出现加工中再污染的现象, 最终很难达到食品卫生要求。其包装、储藏、运输与普通大米也区别不大。

蔡淑珍 (北大荒米业有限公司)

3.如何正确认识梵呗与佛教音乐 篇三

2013年01月18日

文/法藏法师

梵呗对于中国的出家人而言,虽然不是一门被刻意强调的出家知能,然而却几乎是所有中国僧伽于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能力。凡是初级佛 学院,几乎无有例外的,一律开有梵呗的课程。寺院道场,每天朝、暮五堂功课固不必说,举凡开讲经大座、打

七、节日法会、信徒应酬等等,无一不用到梵呗。乃 至住茅蓬、公寓的,遇着信施檀越有事,佛法不坏人情,佛事酬唱亦在所难免。再如个人修忏用功、半月诵戒等等,在佛教的传统中,梵呗的运用几乎是无处不在 的。

然而出家这几年来,看到出家人对于梵呗的认知,率多一知半解,甚至认识偏差,因地不正的,亦不在少数。有些人不喜梵呗,坚持“梵呗无用论”或 “非佛本制论”,视一切佛门传统唱诵或仪式等,皆为异端而排斥之。完全无视于经、律之中,佛有开许的明文,以及如法从事梵呗,所产生的功德利益之事实。另 有一些人,为了某些原因,却“特别”喜爱梵呗,因此不免扩大施用。法会、人情、酬对、自行,不但传统梵唱无缺,甚至另作新编,配以乐器„„。大肆与声尘相 染,奇声怪唱,吟弄无已,美其名曰:音声佛事。却又无视于佛制不得歌舞观听,乃至箫、笛、吹呗等戒。更有一类藉此而虚应众生,稗贩佛法者,则更是等而下 之,不足论矣。

另一方面,由梵呗所异化出来的所谓“佛教音乐”,近几年来,正随着佛教的兴盛、与社会消费大众的喜爱,而逐渐地风行了起来。在此潮流下,不少出 家人,也投入了消费,甚至创作、演唱的行列当中,他(她)们的理由不外是:佛教音乐嘛!利益众生嘛!听听又无妨„„。然而,美音乃坏乱禅定之毒箭,佛陀早 有明训,是不是“佛教”音乐就不会有坏乱禅思的危险呢?而且,利益众生的方法很多,是不是所有的方法出家人都适宜投入?听音乐固然不是什么“大戒”,可是 心神荡漾久了,道心、道行会不会腐蚀?„„

数日前南部的友人送来几卷“佛教音乐”带,抽空听些,不禁感触良多。又逢去夏以来,集注《法华忏仪》,内中提及须用梵唱,亦曾为“是不是一定要 梵呗而唱诵?”与道友讨论过,同时也为此而请教过几位老法师。当然,在集注的过程中,自己亦亲自以梵呗之唱诵方式而修习之,这当中也的确累积了不少感触与 想法。此外,在历代的《高僧传》当中,率皆立有“诵经”或“呗唱”一科。可见,梵呗其实在中国不但流传久远,而且在修行、利他与住持佛法上,亦有其特殊的 重要性在。这种事实不但见于中国、日、韩、西藏、南洋、泰国等地,甚至中世纪时的西域诸国,亦有类似的法门存在。凡此种种,再加上其它平日的所见所闻,因 此决定就能力所及,援引经、论的说明,希望就梵呗的产生、利益与如法从事等,以及如何面对所谓的“佛教音乐”等问题,做一番粗浅的考察与分辨。不尽理想 处,愿教中前辈大德慈悲匡正。

梵呗之名义

梵呗,梵语bhasa,具称为“呗匿”或“婆师”、“婆陟”,略称“呗”。《高僧传》卷十三云:“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今言 “梵呗”乃是华梵并举。又作“赞呗”、“经呗”,因依梵土(印度)之曲谱而咏唱,故称梵呗。读前引云:“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因 此在中国,梵呗乃是专指以曲调赞咏或歌颂佛德、经法等而言,至于以曲调诵经,则中国古来皆习惯称之为“转读”,而不说是梵呗,此种用法与印度有别。《行事 钞》引《出要律仪》云:“如此郁鞞国语,翻为止断也,又云止息。由是外缘已止、已断,尔时寂静,任为法事也。”(见〈说戒正仪第十〉)又《法华玄赞》四云 :“婆陟,此云赞叹。”由此可知,梵呗具有“赞叹”及“止断”二义,乃是透过吟诵、赞叹佛德或讽咏经法之方式,而达到止断外缘、息却妄心,从而可以进行法 事之目的。

梵呗之成立

佛陀原则上是禁止以婆罗门法之声调读诵经文的,如《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九云:“若作吟咏之声,而授法者,得恶作罪。”又云:“若作婆罗门诵书 节段音韵,而读诵者,得越法罪”。但若以清净梵音,赞叹佛德、歌咏说法,则佛陀并皆许可,同前引云:“若说法时,或为赞叹,于隐屏处作吟讽声诵经,非犯” 又云:“若方言,若国法,随时吟咏为唱导者,斯亦不犯。”《法苑珠林》更引《十诵律》云:“为诸天闻呗心喜,故开呗声也”又引《毘尼母经》云:“佛告诸比 丘,听汝等呗。呗者言说之辞„„从修多罗乃至优婆提舍,随意所说十二部经。”又云:“(诸比丘问佛)若欲次第说文,众大文多,恐生疲厌。若略纂集好辞,直 示现义,不知如何?„„佛即听。诸比丘引经中要言妙辞,直显其义。”由此可知,佛陀已明确地听许比丘,就十二部经中,取其“要言妙辞”,以讽诵的方式而 “直显其义”。此外《高僧传》卷二,亦引鸠摩罗什法师对僧叡言:“天竺国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贵。经中偈颂皆其式也”由此更可了解到,在什大师的时代,歌呗佛、法,已是西域僧伽的重要知能之一。以上,皆是梵呗之所以产生,并流传于教中,乃至佛灭后的西 域诸国之根据。

梵呗之利益与用途

梵呗之原义,固然是为了止息内外妄缘,以歌咏经文的方式而达到自行、化他的效果,但其具体的利益,则不止于此。《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云:“五 天(印度)之地,初出家者。„„无问大乘、小乘,咸同遵此。有六意焉:

一、能知佛德之深远。

二、体制文之次第。

三、令舌根清净。

四、得胸藏开通。

五、处众 不惶。

六、长命无病。”又《高僧传》卷十三云:“夫圣人制乐,其德四焉:感天地、通神明、安万民、成性类。如听(准许)呗,亦其利有五:身体不疲、不忘所 忆、心不懈倦、音声不坏,诸天欢喜。”由于梵呗具有以上诸多利益(合摄心息缘与化他导众二利,则以上共有十三种利益),故自我国有梵呗流行以来,历代各宗 各派皆延用不辍,且迭有创发。

论及梵呗之应用,主要分三方面:一者用于日常朝暮课诵及六时行道当中(上供、过堂等亦属之);二者用于讲经前后及授归、授戒、拔荐、度亡等法会 仪式之中;三者用于道场忏法(正是以天台忏法为代表)的专精修持中。梵呗在这三方面的应用,除了具有摄心息缘、化他导众的使用利益之外,针对修忏当中,之 所以要运用梵呗,考其用意,除了尚有赞咏佛德、知法次第等目的外,最重要的,就是要透过清净梵音的讽诵,引发修忏者内在的忏悔、惭愧与体会、觉悟之心。时 下有人认为:修忏法时,可直诵忏文无妨。此议虽亦无不可,但天台大师之所以要令修忏行人,于必要之处,以梵呗行之,实有其深义在!这是今日欲修习忏法者,乃至欲修学中国佛教者,所不可不知的。

如法梵呗之相貌

梵呗虽具有如上种种功德力用,然而必须以梵音声,如法地讽诵,方能成就如上所说,种种自利利他之利益。《法华经》序品云:“梵音微妙,令人乐 闻”。《华严经》亦云:“演出清净微妙梵音,宣畅最上无上正法,闻者欢喜得净妙道”。然而何者才堪称是梵音微妙呢?《长阿含五阇尼沙经》云:“时梵(天)童子告忉利天曰: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其音遍周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 音。”对此梵音之五种特质,大明《三藏法数》有解释云:“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声”又云:“谓诸梵天,禅定持身,无诸欲行,而其音声端正质直而不邪 曲,是名正直音。„„心离欲染,爱乐律仪,而其音声柔和典雅,离诸粗狮,是名和雅音。„„不浊曰清,透明曰彻。谓诸梵天戒行清净,心地圆明,而其音声,清 净明彻,是名清彻音。„„净行圆满,心光湛寂,而其音声,幽深充满,而不浅陋,是名深满音。„„足备曰周,普通曰遍。谓诸梵天心光莹净,普映十方,而其音 声,周遍远闻,而不迫窄,是名周遍远闻音。”

又《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引《梵摩喻经》云:“如来说法声有八种:

一、最好声,二、易了声,三、柔软声,四、和周声,五、尊慧声,六、不误声,七、深妙声,八、不女声。言不漏阙,无得其短者。”此外《大智度论》卷四亦云,佛之梵音具有五种清净的特质:“

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播,闻而悦乐,三、入心敬爱,四、谛了易解,五、听者无厌”。以上这些音声特质,乃是佛于因位时,无量世中不恶口、说实言美语、教善语、不谤正法等,所感得之妙相(三十 二相之一)。方能令闻者随其根性而得利益,皆生善心而无杂乱,大小权实皆能谛解,断惑消疑,常爱乐欲闻。

然而,这些毕竟是佛的无上功德,方能圆满致此。至于我等凡夫,当如何以凡夫所能之音声而讽诵经法呢?宋朝赞宁法师有一原则,或可为吾人所把握。谓:“一言蔽之,但有感动龙神,能生物善者,为读诵之正音也”(见《宋高僧传》卷二十六)。然而何谓“正音”呢?既然梵呗于自修的目的,是用来歌赞佛德、吟叹佛法、抒己之诚,以启发悟性;于化他的目的,是用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以导俗入道的,因此其用音自然是为了“集众行香,取其静摄专仰”为目的。在 这样的前题下,梵呗之用音,当然就要以清净、悠远,庄严、肃穆,平雅、和缓,安定心神为高、为尚。尤其不可“淫音婉恋、娇弄颇繁”,如此徒增世俗贪着、推 荡心智,不但达不到梵呗的预期效果,反而有坏乱佛法、令生贪着而与道不应的过失!此外,梵呗之“用音”虽可依以上之原则而行,但是在曲调、旋律与节奏上,又该如何转折引弄,方能达到文显韵幽,清净自他身心,令人天闻皆欢喜的效果呢?梁朝慧皎法师云:“夫音乐感动,自古而然。„„故击石拊石,则百兽率舞;箫 韶九成,则凤凰来仪。鸟献且犹致感,况乃人神者哉?”(见《高僧传》卷十三)这是肯定梵呗足以化导人天,感应天地的道理。然而如何方能致此?法师接着有一 段很精彩的说明:“但转读之为懿,贵在声文两得。若唯声而不文,则道心无以得生;若唯文而不声,则俗情无以得入。故经言:‘以微妙音,歌叹佛德’,斯谓也(以上明根本)。而顷世学者,裁得首尾余声,便言擅名当世,经文起尽曾不措怀。或破句以合声,或分文以足韵,岂唯声之不足,亦乃文不成诠。听者唯增恍惚,闻之但益睡眠,使夫八真明珠未揜而曜,百味淳乳不浇而自薄,哀哉!(以上诫过失)若能精达经旨,泂晓音律,三位七声次而无乱,五言四句契而莫爽。其间起掷 荡举,平折放杀,游飞却转,反迭娇弄;动韵则流靡弗穷,张喉则变态无尽。故能炳发八音,光扬七善;壮而不猛、凝而不滞,弱而不野、刚而不锐,清而不扰、浊 而不蔽。谅足以起畅微言、怡养神性,故听声可以娱耳、聆语可以开襟。若然,可谓梵音深妙,令人乐闻者也”(以上明相貌)。由此可知,梵呗看似与修道无关,实则诚如赞宁法师云:“入道之要,三慧(闻、思、修)为门,若取闻持,勿(无)过读诵者矣。何则?始惟据本,本立则道生。„„须令广览多闻,复次背文高 唱。„„故(法华)经云: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法修行是也。”(见《宋高僧传》卷二十六)事实上,梵呗正是闻慧所依,正与修持有着密切的关系,望有 心行者,不以其通俗而轻视之。

中国梵呗之起源与发展

梵呗虽起源于印度,但由于中国文字以象形为主,音短而促,印度文字则以并音为主,音长而繁,两种语文的差异,以至古来“译文者众,传声盖寡”(《高僧传》卷十三)。之所以有这种情况,慧皎法师亦曾言:“良田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 长。是故金言(经文)有译,梵响无授。”(见前引)这种情形,尤其是负责翻译经文的古来大德,感触最为深刻。鸠摩罗什大师在对门弟子僧叡,论及西方辞体商 略同异时,即曾感叹:“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见前引卷二)因此,翻译既然无法达到梵呗的效 果,中国佛教欲使用梵呗,除了参考印度佛教之方式外,自行发展适合汉语使用的梵呗,则是必然之道。

关于汉地自行发展梵呗之始,相传起源于曹魏陈思王曹植游鱼山(山东省东阿县境)时,闻空中有梵天之赞,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而深受感应,遂摹其音律,撰文制音,写为梵呗。然依《法苑珠林》卷三十六记载,约于此同时,亦有康居国人康僧会法师入吴越,从事译经并亦善于梵呗,文云:“传泥洹呗,声制哀雅,擅美当世,音声之学咸取则焉。”故知梵呗之中国化,应有印度音韵之影响在。此后,中国化之梵呗,亦逐渐盛行于南方(植为北方人):齐梁时,南方 佛教兴盛,金陵文宣王萧子良更于永明七年(公元489年)“集京师善声沙门”于一处,专门研讨并创作佛教呗赞音乐,从此确立了以哀婉为主要特征的“南方梵 呗”风格。到了梁武帝时,由于武帝的崇敬佛法,更利用裁定梁朝雅乐的机会,大量地引入佛教梵乐于其中,将佛教音呗与中国商、周以来之传统音乐的融合,做了 最有力的推动,同时也促成了梵呗的“中国化”转型。而这些佛法色彩浓厚的梁朝雅乐,到了隋朝统一天下后,就顺理成章地被继续延用,而成了中国统一政府的 “华夏正声”了。此一事实,给予中国后来历代的清商乐与宫廷音乐,有了很深远的影响!直至唐朝时,随着俗讲风气的大盛,以及梁武帝时所创建,而一直延续下 来的“无遮大会”、“盂兰盆法会”等大型佛教仪式,早已为当时的佛教,提供了许多新的梵呗使用及弘扬的机会。因此,不但在宫廷中,来自西域佛国的佛教梵 乐,成了当时上流社会的“流行音乐”,同时透过“唱导师”(化俗法师)的深入民间布教,更使得民间亦有了佛教呗乐的流传,梵呗也因此渐盛于民间。此外,当 时的政府,甚至更将梵呗,立为译经道场九种职位之一,其受官方之重视可见一斑。

宋、元以后,由于梵呗及佛教音乐已有了明显的分化(此一“分化”始于唐朝唱导师的推动),使得脱离修道内涵的“佛教音乐”,已正式的出现在民间 艺术当中。同时由于此一艺术表现的深入民间,从而也反过来促成佛教音乐本身,有了进一步“通俗化”的倾向(然而纯正的“梵呗”则大体未变,以其纯由寺院法 会所使用及传承故)。甚至亦藉此分化与通俗化之便,佛教音乐在当时,正从各个方面,全面地影响着中国的说唱音乐、乐器演奏及宋词、元曲的词、曲牌之发展。例如词牌中的《菩萨蛮》、曲牌中的《双调五供养》,乃至七弦琴乐中的《普庵咒》等,皆是明显的例子。再者,继唐代“俗讲”而起的,是宋代的“写卷”,并一 直绵延至明、清,这对于近世多种的戏曲及曲艺音乐,也起了很大的影响。至于纯正的“梵呗”,则在元代,由于“瑜伽施食”的再兴(起于唐代),并配合着藏密 的引入,更使得此类正统梵呗(非佛教音乐),又有了另一层新的发展。相对于此的,宋代则是因为天台忏法大兴之故,有关修忏方面的梵呗,亦得到不少的发展和 应用。

到了明朝,佛教音乐已更加明显地分化为佛教乐曲(包括歌曲及音乐、套曲等)及传统梵呗两个部份。而属于化俗导众的佛教乐曲,更是受到了当时政府 的大力推广,例如明成祖便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颁布御制《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五十卷之多,通令全国佛子习唱,而其中亦有大量当时 流行的南北民间曲调在内(这是佛乐通俗化的又一明证)。此后的清朝两、三百年间,则大抵延着:梵呗继续保存;佛教乐曲则走向进一步与民间融合(吸纳民曲入 佛教仪式中,或输出佛曲入民间乐团里)的两个路线发展。大体上此时的梵呗是倾向衰微,而佛乐则进一步地倾向“异质化”。至此我们可以看出一千六百多年来,梵呗在中国发展的大概:由三国时期的草创与独创,到南北朝时期有选择性地融合,到唐、宋时期的定型、繁盛与对外发挥影响力,再到元、明、清以来的极度通俗 化,并逐渐地失去创造力、传承力与保护力,而步向受世俗乐曲混入与异质化的衰微阶段。

为了正本清源,同时也为了避免未来佛教梵呗的衰化和流俗,进而失去佛法自利利他的本意,因此对于“梵呗”已在历史的演变中,分化出佛教音乐“傍 支”的事实,今日之佛子实当有所考察与了解。一方面藉此,得以更正确地把握纯正梵呗的精神与传承,另一方面亦能明白地辨别“梵呗”与“佛教音乐”间的确实 分野,从而才能建立起面对梵呗及佛教音乐时应有的态度。这样的工作,应是处在这个“现代佛教音乐”正方兴未艾,而传统佛教梵呗却有失传及滥用现象的今日僧 伽,所当努力承担的。(以上参考《佛光大辞典》梵呗条,及《天宁寺唱诵》音带(一)所附“前言”,上海音象公司出品)

梵呗不如法运用之过失

我门从历代之高僧传当中,皆列有“读诵”一科的事实来看,可以知道梵呗在中国佛教当中,流传的久远与重要性。然而梵呗虽为佛陀所开,且亦为古来 中印大德所延用和开发,但必须如法从事,方能达到梵音深远,歌赞佛德,令人天生善、欢喜的目的。如若不能“声文两得”,讽诵得法,而令闻者清净、增上,则 不如法的梵呗从事,反而是有过失的。例如《毘尼母经》即云:“不得作半呗,(若作)得突吉罗罪!”。然而《法苑珠林》卷三十六云:“汉地流行,好为删略,所以处众作呗,多为半偈。”这是中国梵呗有不如法处的明显例证,今后佛子实当注意避免。此外,由于梵呗已在中国产生并流传一千六、七百年,在这漫长的时空 流传中,不免受到江湖应院门庭的经忏佛事影响。不但使得庄严、深妙之音声佛事,逐渐成为只求声韵富丽、哗众,而不求佛法理解、熏修内涵的表面化仪式。而且 对某些错用心的佛弟子而言,更将此清净的音声佛事,视为应付信徒,换取名闻、财利的工具,徒令有识之士不屑,教内教外增生诽谤,殊为可惜。尤有进者,影响 所及,更使天台一实相之忏法,亦被误解为不过是“接引众生”的通俗经忏法会罢了,至使天台忏法在元代以来,一直未被重视与适当弘扬。梵声微妙之庄严佛法,沦落至此,思之,实有甚深之痛!

另外,《四分行事钞资持记》中,亦引《四分律》云:“诸比丘欲歌咏声说法,佛言听。后有一比丘过差歌咏声说法,佛闻已告曰:汝莫如是说法。乃至 过差歌咏声说法,有五过失:

一、自生贪着音声,二、令闻者贪着音声,三、令闻者习学,四、俗人生慢心、不恭敬,五、静处思惟,但缘音声以乱禅思。故知本宗(指四分律宗)亦不全许。”(见〈说戒正义篇十〉),而《资持记》夹注更言:“今时诵者引弄音声,文句不显,人不乐闻,反生轻悔,何啻五过?”由此可知,若无因缘,乃至过差(过度地)以歌咏声说法,尚且有过,何况心不念道,声文不合,但求绮丽取宠,奇声怪唱,益求利养?则其罪愆弥大矣,望我同道慎之。

梵呗与佛教音乐的分野与把握

然而,上节所说的不如法,乃是针对“梵呗”本身的使用因地与方式等之不当而说的。但是梵呗所存在的如法、不如法问题,事实上并不如此单纯。过差 歌咏,既然有令自、他生贪着及坏乱禅修等,如上节所说的诸种过失,因此,在适当梵呗的施用之外,佛陀对于僧伽的歌唱乃至演奏乐器等,都是有明文禁止的。例 如沙弥戒中,第七条即制:“不歌舞倡妓,不往观听”,乃至《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中的观听作恶戒第三十三亦制:“不得听吹贝、鼓角、琴、瑟、筝、笛、箜 篌、歌叫、妓乐之声”。听尚且犯菩萨戒,何况自作呢?《法华经》方便品中虽有击鼓、吹呗、箫、笛、铜钹等,尽持供养之句,但却是“使人”作乐,而非僧伽自 作。由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佛陀所准许僧伽的,仅止于以清净、单纯的人声,依于内心的恭敬、肃穆和庄严、景仰之情,发而为咏叹诸佛或歌赞佛法的文句 之声。以声乐的技巧、唱腔尚且不可(此即有“过差”之失),更何况以乐器、乐曲伴奏、演唱?至于有关今日佛事法会中,所用的木鱼、大罊、钟、鼓等,大抵取 其声音清亮、悠远、沈稳、肃穆等特质而使用之,为的是带引大众节拍一致及增上专注和恭敬等,而非为了增加音乐的“效果”,因此若能如法使用(不要花俏如艺 人般),亦算是符合佛意的。基于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梵呗的施行与发展,若能谨守古调、古法(而且用心正当),则大体上不离梵呗原有之精神,是可以确 定的。

但是由于时空长久的递移,使得梵呗的原始精神已逐渐地模糊,再加上道行、道心的一代不如一代,已使得梵呗的认知与使用,渐渐地由单纯、朴素地修 道内涵,而分化、混同乃至异化变质,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虽然古来的一些呗句与偈赞等唱诵,透过僧伽的历代相承,而有不少仍然流传至今(当然失传的亦不 少)。但事实上今日的中国佛教,却又另外地存在一种“类梵呗”的,由梵呗所分化生出来的音声佛事,它的形式相当地多样化,我们大体可以将之定名为所谓的 “佛教音乐”。此类音乐大致上虽可明显地与传统梵呗分出界线来,但不可讳言,它是受了梵呗的启发,但却以化导世俗为目的,而逐渐发展出来的、已失去修行内 涵的音乐形式。面对这样的现实,身为一个出家人,我们所应努力去澄清和了解的是:梵呗与佛教音乐,其主要分野是什么?佛教音乐是如何在历史的演变中产生 的?一个出家人该如何面对梵呗与佛教音乐?

首先我们知道,依于上来诸节所说,梵呗存在与施用的唯一目的和理由,正是为了“修行”的目的而设。虽然梵呗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歌韵形式,但它的内 容、音律与使用心态等,佛法中自有明确的界定,决不可以混同于一般广义的“佛教音乐”之类。因为既然梵呗是修行人为了自他的“修行增上”而使用的,因此梵 呗就使用的因地上说,是为了表达对诸佛菩萨或佛法内容的尊重赞叹,或表达个人的宗教情操与修行心情等等,方能有所施用。若就梵呗的音声特性说,必须具备和 缓、平正、庄严、肃穆、凝神、定心等特质。再就梵呗的修行增上说,则必须达到道心增上、内思反省、扩大悲智、空性相应等效果。更就唱诵之后的心境说,必须 是轻安、清净、专注、无着等等反应。相对于此,则所谓的佛教音乐,论其因地,并非以“修行”为所需,而是以“化导俗情”为所求;论其音质,虽亦出于尊重赞 叹等宗教情操,但总不外以“通俗、易解、易受”为诉求,因此华丽、繁复、起伏娇弄有之,凝神、定心则非其所能;论其增上,则虽有种未来善根之功德,然总不 离以音尘悦耳为诱因,顺于众生贪着美音之本性故,终究是动荡心神而难与道法相应;论其心境,则作者、听者,多以取悦、诱引为事(否则化不到众生,甚至录音 带也可能卖不出去!),作者不免我执徒增,听者不免杂染益重,清净无着如何可求?(当然,纯宗教情操的创作,或亦有例外——如三宝歌即是)

由以上的分判二者,我们可以明显的认识到:身为一个出家人,就修行及住持三宝的立场说,确切的认识梵呗的重要性与特点,依着个人所需,而将正统(具有上来所说诸特质的)梵呗运用在修行上,并随缘随力地传承正统的梵呗(以正确的因心),无论自利或住持,皆是很有帮助的。就随缘化他的立场说,当事先 充份地了解并明确地把握出家人的僧伽形象及戒律用心,既使仍要从事“佛教音乐”的化导工作,亦应把握分寸,以白衣从事为宜。切勿徒泥“化他”之名,而失却 了自他佛法增上,及三宝常住的利益。(在此认知下,以出家人身份上台演奏、指挥、演唱献艺等,实不相宜)

面对梵呗与佛教音乐,两个不同领域与层次的音声佛事,身为出家人自身应有的认识与对待之道,大抵如上所说。接下来的考虑是:正统梵呗如何继续保 持其纯正与传持不辍,并且在佛教音乐可能大为兴盛的未来,不至于受到此一通俗化风潮的混同和异质化?当然,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其最直接的做法可能是 :由今日的僧伽发大心,将历来流传于各地的梵呗给予收集、整理、保存(录成光盘片、大量流通),并进行系统化教学等等。这的确是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方法(虽 然在人力、物力上将所费不赀),不无推行之必要。然而除此之外,我们却必须了解到,这种做法无论在观念上及行动上,都是属于“封闭型”的。事实上从中国化 梵呗的产生及演变史实看(参考前二节),如法的梵呗其实并不是自然存在的,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被前人所创造,并经时空、文化的洗礼,而逐渐演化成今日 这般模样的。尤有进者,既使在同一个时代中,不同地区亦流传着不同的梵呗唱腔,它们并皆具备了如法梵呗的特质在。因此,强固地保存既有,并非避免如法梵呗 被混同、异化或失传的唯一有效方法,因为梵呗其实是具有区域性及演化性的。保持如法梵呗的长远之计,依笔者浅见,不如以开放的心灵,努力去把握两项原则: 第一,正确理解并体会梵呗在修行上的意义与应有之特质,依此理解和体会,从而对现存的呗唱加以检别(去劣存优)、改良乃至创新。第二,由历史的演化中,去 了解梵呗的演变与分化因素,并配合对现实的考察,而将所谓的“佛教音乐”加以分类了解,并与梵呗严格区分(此亦是本文所重点要表达的),避免相互混淆,而 失去各自应有的功能,且模糊了彼此的立场。藉此而使得四众弟子,能依于各自的身份与需要等,对梵呗及佛教音乐采取不同的认知与对应之道。这样一来:一方面 佛陀所准许出家人从事的“梵呗”,将在健康而纯正的环境下,被正确地传承甚至再创造。二方面佛陀所制出家人不宜的所谓佛教“音乐”,也能在不混滥于梵呗的 前提下,不坏世间相地,令其自然发展,从而发挥其化导世俗的作用。如此两得相宜,既不坏清净修行及三宝幢相,也不妨世间弘化与方便诱引,这应是吾人今后面 对梵呗及佛教音乐时,最适当的认知与希望吧。

如法梵呗之条件

本节将离开有关“佛教音乐”的讨论,而针对出家众所最当了解的“梵呗”本身,讨论其如法从事的条件。我们从前数节的讨论中知道,梵呗虽是一种非 常利于自行化他的法门(从根本说)及修道应用知能(从方便说),但却必须运用如法、身心投入,方能离过有功。这主要当分三方面说,首先在梵呗从事的发心 上,必须纯正:乃是为求引发自己内心的善念与觉性,以微妙音声赞佛、法,舒发自身的悲情与敬意,乃至引领他人同入法海等目的,而作梵呗之吟诵、唱念。并非 为了沽名、求利等生死边事而为之。

其次,对于所唱,所诵之仪文、仪式的内容与含意,乃至作意、观想之方法与内涵等,皆须事先明了、熟娴,务必做到声合于文,文入于声,音生意至,意起声扬的境地,方能感发内在觉性的显发。从而更以此觉性,从事梵音诵唱,则更能使自他达到忘形于音韵,而又不坏音韵的冥合效果。这正是所谓观声是空,空 不碍有,入流亡所,能所尽尽,乃至觉、空双泯的中道境界。

第三,梵呗最重在音律之表现,与悲智之投入。虽修道不在发音、吟诵之技巧上,但梵呗之如法技巧,却是修忏等法门,观炼熏修之所以。因此,依于古 传之口授,以和缓平正、深沈哀宛、清亮庄严、悠远肃穆之好声,藉由熟练的梵唱技巧,方能将内心对三宝的崇仰、对佛法的体悟、对自身的忏悔、对众生的慈念与 悲心等等,透过声音而表露无遗!如此人与法合,法与声合,声与智合、智与悲合,不但法会圆周、自得大利,甚至感动人天、鬼神与百兽等,亦为自然之事。这也 正是梵呗的大妙与大用,且为历代大德所重视的所在,愿有心、有缘的大比丘僧,发长远心继承并弘扬此一门。

结论

《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声闻”,以音声而做佛事,成就自他两利的佛法修持,自从佛陀权开之后,就一直为西域与中土的历代大德所开发 并延用着。至少在中国,随着诵经的盛行与忏法的建立,它已俨然成了一门专修的法门。佛的三十二相中,有梵音一相,故音声在自行化他的运用上,有其决定的重 要性,是无庸置疑的。只是经过时空长久的流传,对于此种音声佛事的运用,无论在观念上(为名利或为修行?)、作法上(是否过差?)乃至实际的内容或技巧 上,都有了不少的异化与分化(如“佛教音乐”)现象。今日,当我们重新来面对这个,已是大部份佛子日常中所不可或缺的修行课题时,我们实在有必要去做一番 厘清、定位与重新再出发的工作。

4.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 篇四

从医生的角度来说,在为患者解决临床疾病的过程中,需要新药的用药信息和新的治疗方案,除了从专业医学杂志、报刊、网络了解之外,还需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需要有制药企业的医药学术代表做面对面的信息传递,比如临床拜访、扩大临床观察、循证医学观察、科室会议、学术研讨、沙龙组织、论文征集汇编、临床用药反馈、新适应症发现、毒副作用等临床危机事件的调查与处理等等,都离不开医药代表的身影。

因此,医药代表与医生的正确关系应该是纯粹的学术交流与信息跟踪、反馈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商务关系,至于现在火热的药品“带金”销售模式,成因很多。比如医生总体收入与其他行业(金融、地产、IT等)比较,相对偏低,大多数住院部的临床医生为患者做手术,一站就是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有位门诊医生曾告诉笔者,他一个上午开处方要用掉半支签字笔。这些医生一个月的公开收入可能还没有某些药企地区经理的收入高,尽管“医改”大方向是要逐步提高医生的待遇,向欧美、新加坡、香港等模式看齐,但眼前的现实是医生要养家、买房、买车、结婚生子、供养孩子学业、赡养老人、自身养老储备等等,没有一项不需要经济条件做后盾的。所以,就现阶段这种情况而言,对于“带金”这类销售模式,笔者即不赞成,也不反对。

只是想在这里强调一下,医药代表和医生应该更多地回归到九十年代初期的状况。

笔者1990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被某外企制药公司从学校招聘到企业,招聘的时候企业负责人就很明确地告诉我,将来的工作内容就是向负责医院的医生推广公司的药品。入司后经过半个多月的培训、考试、演练、讲解幻灯片以及和我的几个老前辈们跑他们负责的医院,观摩学习他们的工作流程和方法,之后我被派往哈尔滨开发新市场,每天的工作就是向我负责的20家医院的医生们面对面地介绍产品、发放试用样品、为科室组织产品介绍说明会、收集用药信息、指导他们如何与其他药品联合用药、征集公司产品在临床的一些新的用法、并反馈给公司,再在其他医院进行课题观察,等等,半个月会公司总部开一次营销会议,除了总结自己半个月以来的销售额、回款额、医院开发数量及进展、医生用药情况外,大家还要比样品发了多少,这一点到现在都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今天的销售模式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而且我们的收入与量无关,与每个人的工作量和工作品质相关联。

至于促销上,绝对没有“带金”一说,和同期的一些其他外企公司一样,我们也顶多是组织科室聚个餐,目的是讨论一些临床用药感受,医生之间相互影响一下。那时的临床医药代表拜访医生,送一只香港定做的礼品圆珠笔就很高兴了。医生们很愿意接受医药代表的拜访,因为由此可以了解新药动态,获得用药指导,参与科研等等。在与医生打交道的过程中,客情关系很单纯,而且很纯洁。记得有一年春节来临之际,和笔者平日相处不错的一位医生,竟然还为我春节回家准备了东北木耳和干蘑菇,还有一位医生还把笔者送上了火车,这种朴实而真挚的工作关系甚至影响到笔者后来的职业生涯和为人处世。

笔者认为,在现阶段适度回归也不是不可行,关键在于医药代表和医生们要懂得相互珍惜;懂得相互尊重;懂得相互理解;懂得相互感恩;懂得相互支持;懂得做事有度。

笔者从去年起开始修学佛法,对人生有了一些新的领悟,才更清楚地了解万事万物之间的“因、缘、果”的关系,比如你敲一下桌子,你听到了声音。“因”是有桌子和你,敲的动作是“缘”(条件的意思),你听到了声音是“果”;再比如你生在了你现在的家庭是“果”,你父母的结合是“缘”,那请问:“因”是什么?这是禅宗经常让人们禅的一个话头,那我现在要告诉你的是,你生在了你现在的家庭的“因”,是你前世的“业力”所牵所致,你相信吗?

之所以讲上述这个内容,就是不希望看到某些医生和某些医药代表们的群体迷失。所以,笔者在这几年从事了医药培训师的工作后,在为厂家医药代表培训如何提升销量的时候,笔者会特意强调并要求医药代表坚决要做到不能为上量做过度销售,或传播虚假信息,或做损害厂家、患者利益的事情。

假如,某一天上述这些医药代表们都做好了以上这几点,那么作为某些医生们应该如何做就不言自明了吧。

笔者撰写本文的本意,既不是为谁高兴而写,也不是因谁不高兴而不写,完全按照“中庸之道”,站在一个中立和事物是否符合“道”的角度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如有对号入座者,请见谅。

5.浅谈如何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课 篇五

一、改变思想, 适应改革开放的发展形势

改变原来传输技术、练习技术、完成动作的教学模式, 把素质教育提高到首位。练习的目的是玩中练、练中玩,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带动运动技术、技能的提高。例如“篮球的教与学”不必在开始时就用书本上的投篮动作去规范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 学生们在篮球运动中, 运球、传球、投篮, 能拼争抢, 无论做什么动作, 只要将球投进, 心情就会愉快, 兴趣也会越高, 在投球不进的时候, 就会询问总结原因, 然后通过学习, 开始用特定的投篮手法去练习。技术难度提高, 兴趣也会越来越高。假如一开始就让他去按规定的方式投篮, 如果投篮不进, 别人也都说不对, 试想他还能提起兴趣吗?这就说明, 积极参与活动, 以玩为主进行练习, 不仅增强了兴趣, 而且锻炼了体质。在这种情况下加入投篮课教学, 使学生在运动中懂得玩的价值、玩的方法、玩的目的, 以玩促学, 这就是体育与健康的基本要求。

二、熟悉大纲, 正确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的本质

大纲规定:通过体育教学活动, 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 增强学生体质, 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顽强、勇敢、朝气蓬勃的精神及优良的思想品德,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体育教学必须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 适应学生不同年龄层次身心发展, 提高我国民族素质。健康是保障, 紧张的学习、工作需要健康的身体为依托。体育锻炼增进健康, 但同时也要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 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和能力,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同时注意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对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不难看出, 关键问题是以“健康第一”为目的的全方位学习与锻炼, 要把握本质特征, 去认真组织合理安排, 体现出大纲的本质和要求。

三、正确实施愉快教学, 体现其特色

愉快的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安排组织, 将枯燥乏味的运动项目练习转化为有趣的活动, 以玩为主, 多进行成功教育,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自己的成功和参加体育的乐趣。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学习大纲, 正确变换, 正确实施。如50米让距跑, 慢跑中的分组绕地形跑, 软排的不落地练习等。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 使每个学生能通过愉快地练习, 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知道不经历磨难, 就不能成为坚韧不拔的国家栋梁之材。

四、树立目标, 确定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

终身体育锻炼意义重大。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 不但要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 增强学生体质,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顽强拼搏、朝气蓬勃的精神及优良的思想品德。使学生获得德、智、体全面发展。通过体育活动的正确引导,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学会并掌握几种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 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慢跑、体操等。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 随时随地地利用环境条件进行锻炼, 让体育伴随人的一生。体育与健康课的最终目的便是增强体质, 养成终身体育习惯。能够掌握一两种运动项目的技能。打下终身体育的基础。

五、加强修养与学习, 正确完成体育与健康的要求

体育与健康课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体育知识和医疗保健知识, 这样才能完成大纲规定的目标:即以育人为本, 配合德育、智育和美育,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为培养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准备。教师实施时要加强修养与学习,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加强体育锻炼, 保持身体素质, 对大纲所涉及的体育教学内容要能圆满完成, 避免各种因素造成的素质滑坡。如体操项目的生疏、身体发胖等, 从而无法示范技术动作, 造成为难情绪。

2. 加强专业技术学习。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弱项。应加强学习锻炼, 知难而上, 不耻下问, 将技术全面涉猎, 全面发展, 实现对大纲内容的全面贯彻。

3. 加强理论学习, 不断完善体育与健康知识。每位教师应扩大知识面, 特别是健康方面的知识。理论要正确, 不能出现错误。

综上所述, 现在每名体育教师都要以“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为出发点, 认真学习积极探索, 要适应新形势下体育与健康课的需要, 以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意识为出发点, 拓宽思路, 锐意创新, 不局限和停留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中, 真正把体育与健康教学上好、上活, 为实现教学总目标而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

[2]体育理论,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6.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 篇六

隆永红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是开放的、动态的、生成性的、更具有有挑战性的。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在教师的主动、积极地参与推动之下,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课堂调控有很大的转变。但是,不少教师有了学案,便按学案的步骤机械地、呆板地教学,原本有价值的教学案在教师机械的操作下失去了作用,他们开始走进了新课改的误区。

1.课前预设的误区

误区

一、学案是骨干教师或专家编写的,没有什么挑剔的,不做二次备课就上课。他们都说,他们备得很好,我没办法去修改。

2.学案使用操作的误区

误区

二、学案习题化。不少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教师少讲,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于是习题对话,用习题练习代替师生双边互动,忽略了学生主体能动性。

误区

三、学案使用机械化,程序化。没有让优质的学案生动情境化,看不到精彩的师生互动。

误区

四、有了学案忽略了教材。课堂失去了生动、有趣、精彩的情节。

笔者认为,除了个别教师态度不端正外,更多的教师走进了误区。他们没能将优质的学案情境化,情趣化,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习题对话,只增加学生的课业负责,学生疲倦了,教师也累了。就问题本质而言,就是没有正确认识、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在五环节教学模式下正确处理课堂预防与生成的关系?

一、预计与生成是辩证的统一体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1.预设与生成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新课程理念强调,达成预定教学双基目标那是自然,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有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过程的心理状态、学生学习态度、情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如果课堂只是进行单边预设的落实,那么课堂自然形成了满堂灌、注入式,课堂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兴趣自然不高,教学有效性低。因此,课堂需要师生双边互动,预设与生成对于教师、学生发展来讲,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二者是互补关系

2.预设与生成在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承的。

没有充分的预设、开放的预设、创造性的预设,就不会有精彩而有价值的生成。预设与生成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相互转化的特点,因此,他们既对立又统一,相辅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生成,生成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无效地预设。因为课堂的生成,才使得课堂具有了生机与活力,课堂才是互动有效地课堂,学生思维才具有创造力。

二、精彩生成源于精心预设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设想和安排。精彩的生成离不开之前的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

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容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

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知识背景,弄清知识点的形成及在整个知识体系结构中地位和作用,理清知识结构树型图。

第三、遵循儿童心理、生理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于是教师要全面了解儿童年龄特点、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明确思维动向。

第四、教活教材、活用教材。教材是教学的蓝本,应明确教材的基础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只有弄清教材每一幅图、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词,一个符号,对教材解读透彻,才能准确抓住课堂生成的资源,否则偏读文本甚至错误解读文本,课堂就失去精彩甚至可能出现知识性错误。更不要说达成预定教学目标。

第五、精心备课,撰写学案,充分预设课堂的各种可能,以及学习方法指导。只有用心、潜心准备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胸有成竹、运筹帷幄。

例如:在一次公开课《比的意义》教学时,有个学生提问:“一场足球比赛2:0是不是比?”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认为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结果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一场足球比赛2:0是比,一种认为足球比赛2:0不是比。看到这两种情况,教师因势利导,把认为2:0是比的为正方,认为不是比的为反方。进行辩论比赛。正方:我们认为2:0符合比的读写法。所以它是比。反方:怎么可能呢?若是比,那比的意义是什么呢?正方: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反方:一场足球比赛2:0这两个数是不是相除关系。正方:不是相除关系。反方:那是两队的比分,是两个队的进球数。正方:(点点头)对。反方:再说两个数相除关系,除数不能为0,也就是比的后项不能为0,所以,一场足球比赛2:0不是比。正方心服口服,全班同学报以热烈掌声。这节课,因学生的一个问题而放弃了原先预设的教案,创造生成一节成功的课,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又如:在一次送课活动中,教学三年级《简单分数加减法》时,一出示1/4+2/4时,一个学生大声地说,等于3/8。这出乎意料的回答一下打乱了我的思路,我开始紧张了,旁边听课的一位老师(原班的数学教师)在对他窃窃私语,批评他了。镇定一会儿,我表扬了这个学生,非常勇敢、大胆,能主动参与学习,我的他的眼神看得出,他非常愧疚给我添乱了。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然后汇报,并说明理由。教师在讨论汇报过程中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了1/4+2/4=3/4的算理。也就达成了教学的预定目标,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一个练习中,我叫了这位孩子练习1/6+3/6时,他不但能够准确说出答案,而且非常清楚地说出了算理。同学给他送去了掌声,我向他笑了,这位孩子也腼腆地笑了。

三、博览众长,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无论是课前的精心预设,还是课堂的动态生成,都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机智的最好体现,同时,教师通过这两种行为,也可以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自己对于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1.准确解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应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学生等多方面进行调研了解,学案编写才具有目的性、实效性、针对性,才能立足于教材并跳出教材看课堂、关注学生发展。

2.相互听评课,博览众长,取长补短

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组织教师多听专家大师的研讨课,听他们作报告,了解他们对新课程的理念的理解、运用,并学习在自己的课堂尝试。当然,这种外出学习的机会是有限的,要想自己专业成长,自己必须放下架子,在校内相互听评课,并主动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评析,多听同行的建议。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蔫。

3.坚持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 国外研究表明,写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认为一个教师不反思,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水平之上。坚持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过程中,日积月累,经常因为写论文而乏素材的困惑迎刃而解。

4.提升教学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而艺术语言不仅能表情达意,更重要的是能艺术地再现科学内容。教师要能把学生凝聚在自己的周围,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去启迪学生思维,发展思辩能力。

总之,新课程强调生成,绝不意味着不要预设,而是强调预设要为生成服务,是对教师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了解学生、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预设才富有价值,只有科学合理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教学改革,才能进一步深化,才能真正的实现预设因生成而美丽,生成因预防而精彩。

主要参考文献:

7.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 篇七

什么是效率和公平

效率:指人的活动的效率。人的活动是主体借助一定的手段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效率就是人的生产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成本不变,产出越大,效率越高;同样,产出不变,成本越低,效率越高。

公平:平等的对待公平,不平等的对待不公平。

人世间有很多公平的事,可是有一些事是不公平的,在这我不是要说,谁做的不对,只不过有些不公平的事发生在一些人身上是致命的。我不希望,有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利,做出一些 不平等的事。人都是有错的,只要不是有意的,可以原谅。但是即是这样,有时也会出现不好的事。如果你是他的上级,请你做事慎重。

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在相同程度上是不合理的。比如,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存在严重不公平。近几年,企业参照公务员加薪的比例,根据企业效益来自主上浮工资。然而,企业管理者设计制定的调资方案带有巨大的“利己性”——企业利润向高层和中层管理人员严重倾斜。部分管理者上涨工资份额是大多数职工群体上涨份额的好几倍。总之。一半以上的利润流向了企业上层,剩下的员工工资也就寥寥无几了。

企业分配制定的不公,与职工在收入分配,工资改革等方面缺乏话语权和监督权息息相关。制度的设计者得不到有效的制衡,制度就只能“造福”他们自身。我国《工会法》规定,企业调资和大的投资经营决策等事项,必须经职代会审议表决。可现实是,组成职代会的“职工代表”大部分是企业的高管和中层管理者,不合理的调资方案同样得以顺利实施,职代会沦为走过场。企业分配制度的不公,是城市中诸多不公正分配制度的一个缩影;企业管理层与职工之间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也正是城市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一面镜子。因此,在我看来,政府应该尽快出台符合经济规律,有利于城市良性发展的有效公共政策,不断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干预”和引导不公正的城市分配制度回到健康的轨道上来,在法制的框架内规范运行。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抑制或者消除过大的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这对解决乡村人口收入差距过大,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兼顾效率与公平: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8.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 篇八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反思, 并不是关于人类某一具体研究领域的认识的科学, 而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的认识的学说。只对某一具体领域的研究认识, 是具体科学, 如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学, 等等;而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进行认识的学说, 才是哲学。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关系。由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构成整个世界, 是整个世界的三个组成部分, 所以哲学又是关于整个世界的认识的学说。我们每一个人对整个世界所包含的各种事物、现象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认识, 当这种认识发展为比较稳定的根本观点时, 就形成了人的世界观。因此, 哲学也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而不是关于哪一具体研究领域的科学。

人的世界观具有三个特征:其一, 多样性, 即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也就是都有自己的世界观, 不同人的世界观是不一样的。世界观的多样性主要是生活在不同时间和地域的人们所受的教育程度和其他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其二, 发展变化性, 即人的世界观形成之后, 虽然比较稳定, 但只是相对的, 当人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时, 其世界观也会发生变化。其三, 在阶级社会中, 世界观具有一定的阶级色彩, 每一个阶级的领导者都要向本阶级灌输自己的世界观, 超阶级的世界观是不存在的。

根据“外延越大, 内涵越小”的逻辑学原理, 哲学的外延既然已扩展到对整个世界知识的认识, 则它的内涵只能暂如此定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是, 我们一定要注意, 世界观与哲学之间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二、世界观并不等于哲学

哲学并不是哲学家的事, 它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对周边的世界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形成各种各样的世界观, 并会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对待和解决身边的问题。然而每个人世界观都会成为哲学吗?每个人都会成为哲学家吗?显然不可能。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那么, 我们又如何判断人的世界观是否已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了呢?一般说来, 我们判断某一领域的研究是否形成理论的标准, 是看这种研究是否比较系统的回答了该领域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如果这种回答是系统的, 并回答了一系列基本问题, 而不是个别问题, 则我们应该承认关于这个领域的理论已形成。按照这一标准, 我们判断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否形成系统化的理论, 就要看他对整个世界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系列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是否做出了系统的回答, 如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物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自然界的发展是否有规律, 社会发展动力是什么, 人能否认识世界,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人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 等等。如果这些问题都能完整地回答了, 则其世界观应该说已达到了系统化、理论化的程度, 已经形成了哲学, 这个人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哲学家。

三、世界观的准确性决定哲学的科学性

在许多人的头脑中, 都认为哲学是一门科学, 哲学思想都是科学的世界观, 这是极端错误的。并非所有的哲学思想都是正确的, 哲学理论的正确性、科学性取决于世界观的准确性。由于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而人的世界观并非都是准确的, 即使已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 也未必能科学、准确地回答问题, 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具有局限性。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形成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哲学变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是唯一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积极投身于生产与革命实践活动, 并认真研究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 并大胆论证, 从而科学地、全面准确的提示了世界的本源, 提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形成了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的世界观。他们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并第一次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最终构成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 同时又是指导我们实践的重要的方法论, 我们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以启迪我们的思想, 使我们的世界观不断成熟和完善, 更科学有效地指导社会实践活动。

摘要: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但世界观并不等于哲学, 只有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哲学并非都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这是由世界观的正确与否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史上唯一科学的思想体系。本文将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作以上观点的阐述。

关键词:哲学,世界观,关系

参考文献

[1]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2版) ,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7月。

9.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 篇九

情感解析)

了解自己比了解别人更重要。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了解,他又怎能作好人生的战略部署呢?

认识自己往往比认识别人更难。认识别人,你是站在客观的角度以客观的标准去衡量的;但认识自己却不一样,认识自我受到主观意识的支配,增加了认识的难度。

了解自己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其实,能真正认识到自身优点和缺点的人并不多。自卑者常常看不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而自负者也很难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了解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就掌握了正确规划人生的第一手材料,这是赢得成功人生的基础。

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呢?

(1)借助于外力

认识自己必须站在客观的角度。就如同照镜子一样,人在没有外力帮助的情况下,无法看清自己的面貌,但给他一面镜子,他就能清楚地看清自己的模样。同样,你可以通过别人对你真实、客观的评价了解自己。

(2)主动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完全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自己,解剖自己

把自己的思想、言行独立己身,自己作为一个陌生人对已分离的自己进行评价。“人贵有自知之明”,客观地承认自己的优点,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缺点,借自己的慧眼先把自己看清楚,才能明确努力的方向。

(3)留一点儿时间反省

许多人终日忙碌碌,到处奔波劳累,奋斗不息,却没想过稍稍停下来留一点儿时间思考,他们每天和同事、朋友、家人打交道,却没有时间和自己进行一次对话。不要说没时间,不要吝惜你的时间,留一点儿时间反省自己益处多多。毛泽东主席不是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吗?其中更深一层的意思,是要人们能日常行事待人的空档,能够作一下自我的深刻反思自审。

10.竞争与合作 (教案) 篇十

竞争与合作

第一课时

导入:

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充满竞争。竞争的区域日益扩展,竞争的程度日益激烈。

寻找生活中的竞争

1、政治竞争:如总统职位竞选

2、经济竞争:如商家之间的竞争(价格大战)

3、军事(科技)竞争:如国家与国家之间开展武器装备的竞争

4、体育竞争:如运动场上的各类比赛

5、学业竞争:如测验或考试成绩的排名、文明班的评比

6、人才竞争:如求职市场上

7、文化竞争:如电影颁奖典礼上

小结: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竞争无处不在。(鹿与狼)

小结:梅花鹿正是有了竞争对手狼的追赶,时刻保持生命的活力。跑在前面的梅花鹿可以得到更好的食物,跑在最后的梅花鹿就成了狼的食物。

人天生有种惰性,没有竞争就会固步自封。竞争是前进的动力 那么到底什么是竞争?

一、竞争是前进的动力

1、什么是竞争?(书P73)

简单的说,竞争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力求超过他人,成为先进者。这种竞争就是自立自强。人在竞争条件下,不管干什么,都会加个“更加努力”,如更加努力的学习、更加努力的工作等。

竞争有良性竞争与恶性竞争之分

二、良性竞争与恶性竞争(书P73)

(举例)

三、全面看待竞争的作用

1、竞争的积极影响

(1)竞争对个人和群体来说

社会群体中的竞争能够激发人们的上进心和创造力,使个人的智慧与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掘和施展,群体也能够获得更快的发展进步。

1、图片(略)刘翔、罗伯斯个人成绩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这说明了什么?

“我要感谢我的对手(阿兰·约翰逊),与他同场竞技,更能提高我的成绩,是他促使我不断前进”。

2、英国某空调公司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2)竞争对国家和社会团体来说

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鼓励良性竞争,制止恶性竞争,可以加速各项事业的发展,加快社会进步。

材料:“没有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公司就不会有今天的局面,没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公司也不能有如今的风光。”

“战争不一定得你死我活,因为一个多世纪的相互竞争,维持了大众的好奇心,也促使两家企业不断推出新招,改进服务方式,使得喝可乐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基本是在这两个品牌之间选择。”--百事总裁

小结:如果没有了对手,没有强大的对手这个目标,让自己时时感到危机,我们的潜能就挖掘不出来。应该说,是对手造就了我们的成功,对手越强大,我们自己也就越强大。所以,我们还得感谢对手。

竞争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压力。竞争的压力具有两重性,它具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有的人能够化压力为动力,从而战胜重重困难,而有些人则会被压力压倒,失去信心和勇气。

2、竞争的消极影响

竞争的压力也可能带来消极影响。如果不能正确看待竞争结果,就可能被挫折感所压倒,陷入自卑而一蹶不振。还有的人由于不能面对竞争中的失败,怨天尤人,嫉妒成功者,心理失衡。

谈失败原因时直言:输在心理意志。

《北大研究生自缢身亡》

由于竞争压力增大,导致我国精神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预计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排名第一。

面对自己的失败,我们应认识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失败了并不意味着我们处处不如别人,也并不意味着我们一无所得,至少我们从失败中得到了经验和教训。因此我们必须克服自卑心理,扬长避短,勇敢地接受挑战,勇于在竞争中检验自己。

四、正确应对竞争的压力

1、面对竞争的压力,我们需要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

陈燮霞的心理素质一直很好,在压力面前能够调整好心态,应付自如

“练得不好时,我就会笑一笑,笑一笑什么都过去了。每天不管练得好不好,我都要笑一笑,心情放松一下。”

总结:要有良好的竞争心态,就必须克服自卑心理、嫉妒心理。扬长避短,勇敢地接受挑战,勇于在竞争中检验自己。在竞争中要有不畏强手,绝不示弱的精神和拼劲。通过学习不断储备知识,砥砺技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

竞争既是智慧、才能的比赛,也是品德、人格的比赛。在竞争中,我们必须采取正当的方式,坚守自己的人格。

2、面对竞争的压力,我们还必须采取正当的方式,遵守公平竞争规则,坚守自己的人格。

谈谈身边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及危害.(兴奋剂丑闻明星贿赂获奖考试作弊生意场广告中伤等)材料:美国前拳王泰森在与对手霍利菲尔德的对垒中,因为打不过手,竟然冲上去,咬掉对手的耳朵上的一块肉,并吐在拳台上,全场一片哗然。

他采用什么手段竞争?带来什么危害?

泰森的行为采用了不正当手段竞争,违反了公平法则,不仅受到要道德的谴责,更触犯了法律,受到法律惩罚 辩一辩

你认为下面哪些竞争可取吗,为什么?

1、为了考出好成绩,在考试中作弊

2、为了避免同桌成绩超过自己,偷偷地把对方的学习资料扔进厕所

3、班干部选举,为了当上班干部给每个选举的同学发一瓶可乐,让他们选自己

4、为了入团,故意讲竞争对方的坏话

5、作生意为了搞垮对方,诽谤对方商品的质量

竞争既是智慧、才能的比赛,也是品德、人格的比赛。在竞争中,必须采取正当的方式,坚守自己的人格。

我发现有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学生在考试时弄虚作假;有的学生为了取得老师的信任,打击诽谤他人;有些学生为了评上三好学生,拉拢同学;有的学生害怕别人在学习上超过自己采取“资料封闭”“复习误导”等。

我希望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因为,为了争胜而不择手段,做出有损自己人格品德的事情,对个人、对集体、对社会而言都是有害无益的。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责任。

3、在竞争中要尊重对手。

作业:

1、如何全面看待竞争的作用?

2、如何面对竞争的压力?

第二课时 导入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当今时代少不了竞争。一个国家只有竞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一个集体只有竞争才能不断地进步,—个人只有竞争才能更好地激发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我们要树立竞争意识,但竞争仅仅是双方的一决高下吗?请看下面的材料。材料:《一场不该输的比赛》(书P71)问:巴西队的惨败说明了什么?

小结:社会生活既需要竞争,也离不开合作。在竞争中还要学会合作。

“一朵鲜花开不出美丽的春天。”孤单的竞争是无力的,竞争呼唤合作。合作,是指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完成某项任务。团结合作是成功的保障。

二、合作,发展的基础

1、什么是合作?

2、团结合作才能成就伟大事业

古往今来的伟大事业无不取决于团结合作。

既然我们的社会生活离不开团结合作,那么我们如何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3、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1)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需要确立共同目标

(2)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需要理解沟通与宽容

在一个集体里很需要学会宽容,不应该斤斤计较。只有合作伙伴之间彼此主动理解与沟通,友爱与宽容,人与人之间才能形成一股合力,同心协力,共同努

力,奋斗目标才会实现,才能取得成功。

(3)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需要有奉献精神、团队精神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千手观音”这样的艺术精品,其成员不知洒下多少汗水。人们为它拍手叫好,说到底是因为它给予人们一种启示,一种力量。

请问:这里的“启示”和“力量”是什么?

(参考答案:人们之间需要团结合作;发扬团队精神。团结合作是成功的保障。„„)

三、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

1、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竞争与合作不是互相排斥,相反,两者常常是不可分割的,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

2、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团队之间、个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书P75)

3、学会竞争、学会合作,我们应该怎么做?(书P75)

作业:

1、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11.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 篇十一

地质工作从其根源上讲, 属于一项信息类的基础调查工作, 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讲, 地质学也可以被归类为信息科学。在地质学领域, 需要关注的信息多种多样, 相关人员除了要保证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外, 还需要保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地质进行分析, 从而得出某一地点的地质的找矿效果是否良好, 因此, 作为对地质样品检测分析具有着决定性作用的两方面内容, 化探分析和岩矿分析便显得尤为重要。

2地质样品检测分析方法概述及相互间的区别

在地质学领域, 地质样品检测的方法主要分为光谱分析, 化学分析, 化探分析及岩矿分析等很多种, 受专业水平及传统因素的影响, 大部分地质工作人员都会将光谱分析与化探分析混淆, 把化学分析与岩矿分析混淆, 这对地质样品分析进程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因此, 一定要区分好几种分析方法之间的区别, 这样才能更加顺利的完成地质样品检测工作, 从而提高找矿效果及找矿效率。

2.1如何区别光谱分析与化探分析

光谱分析这一分析方法主要是利用光谱这一媒介而完成的, 其主要目的是分析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化探分析主要指的是针对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样品而开展的一项检测工作。将两者对比不难发现, 光谱分析主要依靠是方法及原理, 而化探分析则更加注重地质样品的性质。由此可见, 相对于光谱分析来讲, 化探分析更加先进, 同时也更加符合科技发展的要求, 因此, 在实际的地质样品分析过程中, 利用化探分析的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将会更加可靠。

2.2如何区别化学分析与岩矿分析

化学分析这一地质样品分析方法主要依赖于化学反应而进行, 而岩矿分析则属于分析化学中的一项组成部分, 因此, 相对于化学分析来讲, 岩矿分析因其主要针对对象是岩矿, 会更加具有针对性。 目前为止, 利用岩矿分析方法能够确定的除了岩石及矿物的化学成分外还包括各化学成分所占的含量及比例, 由此可见, 岩矿分析与化学分析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关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别。

2.3在地址样品检测规范中, 岩矿分析与化探分析两者被共同列为了成分化学分析的领域, 并共同组成了整个成分化学分析这一分析方法。岩矿分析与化探分析两者与光谱分析化学分析之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前两者表现为对某一类地质样品检测方法的统称, 而后两者所表现的则是具体的进行地址样品检测的方法。

3如何对地质样品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和选择

3.1地质样品来源复杂, 种类繁多。所以一批样品多种元素分析, 选择的分析方法是组合完成的;一种元素、不同的含量选择的方法不尽相同;不同性质的样品、不同元素、不同含量的样品所采取的分析方法不同;一个区域一个元素的分析可能需要多种分析方法; 一个区域多种元素也需要多种方法去完成。一种分析方法完成不了一批样品, 一种分析方法也不可能完成多种元素, 一种元素也不是采用同一种分析方法。为此对于工作区域岩性不同的地质样品、或同一区域元素含量差异较大的地质样品, 都要选择相适应的组合分析。特别是岩石样品本身可能的组份复杂增加方法选择的难度, 元素间的干扰、样品含量高低的影响, 都导致质量的不稳定, 以至于可能造成“谬之千里”的检测结果。鉴于以上分析, 工作方法的开展, 较为合理的考虑是:对于地质样品不论是化探样品还是岩石矿物都应根据样品性质 (含量) 、分析质量要求来开展检测工作。

3.2化探批量样品所开展的化探样品化学成分分析, 考量更多的是分析方法检出限的考虑。化探样品数量较多, 一般数量上千至几千件 (至少一个图幅的样品) , 目标元素并不十分明确, 分析项目多, 检测分析元素十个至几十个, 主要目的是研究工作区域内的局部异常和变化, 客观地反映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分布, 进行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和和基础地质研究。此类样品特点是:样品间元素含量变化不大, 相互影响小, 高含量样品可报方法上限, 方便批量生产, 工作效率高, 相应成本较低。

3.3岩矿样品成分化学分析, 考量更多的是方法准确度、精密度, 重复性检测工作量大, 分析方法的允许误差小, 质量要求更高。 此类样品检测元素针对性较强, 目标元素比较明确。此类样品特点是:一般数量都较少, 往往是不足百件, 检测元素较少, 样品间元素含量变化较大, 大多存在相互影响, 工作方法一般依样品复杂程度来决定, 不方便批量生产, 检测成本高。

4化探分析与岩矿分析两者的作用

4.1化探分析、岩矿分析两者都称化学成份分析, 所以工作方法没有太大的区别。都共同依照:国家DZ/T0130-2006《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G93-01~12《岩石和矿石分析规程》化学成分分析开展工作。它们的主要区别集中在:数量及质量两个方面: 前者数量及分析元素项多, 后者少;目标元素后者具有针对性;质量方面前者双份检查少、要求误差宽、检出限精密度及准确度要求低。

4.2岩石样品采用化探方法进行分析无论出于何种考虑, 这在技术上、规范中都是不可取的, 由于其岩石矿物样品组份复杂、样品间某组份含量存在的差距可能带来的干扰, 以至可能造成错误的结论, 这一点在前文中已有论述。2011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的《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预算标准》中, 删除了化探样品综合分析预算标准, 保留了化探单项分析预算标准, 以免造成预算混乱, 这也从另一角度明确了化探样品与岩矿样品的区别。因为只要是岩矿样品, 实际检测成本变化不大, 因为样品性质没有改变, 分析方法也是依岩矿分析开展, 报出率也有要求, 如果检测元素项又少, 则意味着单项分析方法的报出元素少, 单个元素的分担的检测成本将进一步加大, 整个分析成本也将加大。再则样品数量直接影响单件样品管理及生产分摊成本。由此为之付出的检测成本决不亚于所谓的化学分析。

5结论

通过上述文章不难看出, 化探分析与岩矿分析作为成分化学分析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地质样品的检测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是否对两者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关系到实际地质样品检测是否能够很好的完成, 同时也关系着找矿工作是否能够更加顺利, 因此, 相关人员一定要注意区分两者与其他检测方法之间的差别, 以便于更加顺利的开展工作, 保证工作质量。

摘要:在我国地质学领域, 地质样品的检测工作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同样, 国家对地质样品的检测工作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因此, 作为地质样品检测中的两项内容, 化探分析和岩矿分析的质量一定要有效的得到保证, 这样才能使地质样品的检测工作更加符合国家的要求, 同时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国地质学领域的找矿效果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地质样品,化探分析,岩矿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廷栋.地球化学分析与极地地质调查研究[J].岩矿测试, 2012, 31 (6) :929-930.

[2]陈毓卅.对我国岩矿测试工作几点认识与建议[J].岩矿测试, 2011, 30 (4) :391-392.

上一篇:描写桂花的写景作文有感400字下一篇:年高考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