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的趣味性

2024-06-17

提高小学数学的趣味性(精选17篇)

1.提高小学数学的趣味性 篇一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一、幽默有趣的教学语言,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想知识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重要的创造工具。”因此,教师适时适度地运用好语言的幽默性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下学习,但也不可随意。教学幽默性在一些重点、难点、关键点采用幽默的形式往往能突破难点,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得比较牢固,印象比较深刻。比如,某教师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有84个头,190条腿,请你算一算,有多少只鸡?有多少只兔?学生看完题目后,议论纷纷,有的用心算,有的用笔算,但是始终算不出结果。有个学生说,要是每只鸡和每只兔的腿数一样就好办了。于是,某老师说:“请全体兔子提起前脚立正站好。”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神奇的眼睛,并站了起来。“现在,鸡和兔的腿数一样了,上面有84个头,下面有多少条腿呢?”“84 X 2 =168(条)”学生齐答。“跟原来的条件相比,少了多少条腿呢?”“少了190-168=22(条)”学生马上作出回答。“这22条腿到哪里去了呢?”“被兔子提起来了。”“那么现在你们知道有多少只兔子了吧?”“有11只兔子。”许多同学欢叫着。“鸡兔同笼”的这一解题方法,应该说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位老师采取了比较幽默有趣的语言和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学生一下子就明白总数少了22条腿,而每只兔子少了2条腿,因此有11只兔子。学生理解起来就化难为易啦。又如我在教学时,发现有个别同学在开小差,我就说:“我发现有个别学生„不入戏‟,我们一起来„重播‟刚才的内容,好不好?”此时,全班哄堂大笑,笑声把这些开小差的学生引入课堂,又让他们感觉不到老师直面的批评,避免产生抵触的情绪。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二、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将激励性的教学语言策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为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在课前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不断地鼓励,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在活动结束时,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评价中又注意引导学生评估优点,往好处看,从而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感和动机。另外,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在使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积极主动地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激励,这种做法所体现的教学思想就是教师要主动走到每个学生身边,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生命的主体。学生一旦感到自己被老师关注和认可,就会出现主动乐学的情景,这种情景下进行教学,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班上有位学生成绩不是很理想,并且胆子特别小,课堂上总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有几次我发现他想举手又不敢的时候,我就点名要他回答问题。当它回答正确后,便立刻表扬他“你的答案非常正确!老师真希望能再次听到你完整的答案。”如此几次之后,这位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就变得又大方又积极了,课堂上我还发现他的眼睛经常放出喜悦的光彩。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时如是说:“我真佩服你!你有己见、有思想、有个性!虽然同学们不是很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佩服你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老师的这一番话,让这位学生感到有一种“虽败尤荣”的喜悦涌上心头,还赢得了学生们经久不息的掌声。因此,老师学会运用赏识、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以给课堂教学增添几分趣味性。

三、通过竞赛、游戏等方式的练习巩固,把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推向高潮。

如果说导入是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前奏,探究新课是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发展,那么,练习巩固就是课堂教学趣味性的高潮。要把这个趣味性推向高潮,就要设计一些新奇刺激的练习巩固活动。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除法”练习巩固时,设计成模仿电视上经常出现的智力闯关竞赛,为了提高竞争的氛围,我特意把全班同学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分别命名为“快男组”和“超女组”进行闯关竞赛。这样一设计,学生的兴趣就空前地提高了许多,每一组员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竞赛当中来。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一来就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又如我们学校林小菇老师在进行教学“确定位置”的练习巩固时,设计成找小朋友的游戏,林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着位置的卡片,由学生找一找“你的小朋友”等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游戏则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活动,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内容于游戏当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思维活跃反应快,学起来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把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推向更高潮。

除此之外,伴随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恰当的使用这些手段,既可以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课堂教学质量,又可以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2.提高小学数学的趣味性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性,寓教于乐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 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 爱玩、好动是他们的天性, 注意力无法长久集中是他们学习的主要表现。针对小学生的这种学习现状, 教师应当顺应学生的天性, 将小学数学课堂打造成为生动有趣的学习乐园, 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本文主旨是在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的探究, 简单论述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的几点策略。

一、寓教于乐, 将游戏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

对于小学生来说, 做游戏是符合他们天性的活动, 因此将游戏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 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小学数学知识是一件事半功倍的教学策略。九宫格、21 点、送信、大富翁等游戏都是我在教小学一年级数学时经常使用的教学游戏。例如, 学生们在学习了30 以内加减法之后, 我就设计了一个能够把30 以内数字全部应用进去的21 点游戏。在上课之初, 将学生四人分为一个小组, 其中两个学生为一队, 每人手中握有教师自制的特殊纸牌, 然后让学生出示纸牌进行加减法, 游戏开始之后,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们都积极地参与其中, 热情高涨, 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数学计算能力。

二、创新教法, 引丰富教学手段到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的一个主要措施。在上文我们提到了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 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方式, 很难让小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 由于心智不够成熟, 他们对教师讲解的理论原理很难理解。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积极地引入多媒体等高新技术手段到小学数学课堂中去,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可以加入动画、图片、声音等元素, 教师将抽象的计算理论转化为直观生动的数学知识, 帮助小学生理解和记忆。

以上两点是我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的建议, 同时也是我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的实践和体会, 在此提出以上两点建议, 希望能够对同仁们的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提高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陈立新.浅谈小学数学的趣味教学[J].新课程 (中) .2011 (05)

3.提高小学数学的趣味性 篇三

关键词:数学广角 搭配问题 趣味性 提高 途径

【分类号】G623.5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通常都是极富有现实意义和开阔的发展空间,它不是死板硬套的纯理论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的引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数学活动中去触摸、去感悟、去验证、去探索、去创新,在这其中,有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也有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智慧火花,更有意想不到的创新思维闪耀,因此,作为引导者、组织者的教师,要通过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独具匠心地进行教学设计,面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开展趣味性的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教学效果最终落到实处。那么究竟如何提高趣味性,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谈话导入,设疑激趣

师:下周小刚的班级要举办一个联欢会,要求同学们穿上自己认为最漂亮、最帅气的一套服装,不过,小刚有好几件上衣和裤子,究竟穿哪套好呢?你能帮助小刚选一选吗?

(多媒体演示不同款式、颜色的三件衣服和三条裤子。)

生1:我喜欢白色衬衣和蓝色牛仔裤的搭配。

生2:我觉得黄体恤和蓝色牛仔裤也很搭。……

师:大家七嘴八舌建议了这么多,那么究竟上衣和裤子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上课伊始,教师提出的问题就为了巧妙的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探索中。其实,这种贴近生活抛砖引玉似的引导性对话,并不是过于生活化而淡化了数学化。把数学抽象的文字表述转换成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生活语言,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趣味化问题,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其充满好奇心。不仅能激起学生产生想解答、探究问题的欲望,还能催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二、实践操作,体验搭配

一个问题的提出,是为了下一步数学知识的传授做好铺垫。一些问题除了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外,还需要动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所谓实践操作,在基于数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饶有兴趣的进行实际验证,才能入脑入心,加强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

师:说到搭配方法,同学们大胆想一想、试一试,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呢?

生1:我想画图,三件衣服涂成红黄绿,三条裤子用蓝白黑。

生2:我要用1、2、3给衣服标号,用4、5、6给裤子标号。

生3:我用连线连起来。

生4:我分别给这些衣服裤子标上a、b、c、d、e、f的标签。

面对教师提出的这个“棘手”问题,学生们各自发动脑筋,纷纷想主意解决问题。有的用画笔,有的上下排顺序,有的连线,有的计算,这一步其实就是学生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初步观察的结果,经过一番思考,努力找寻解决问题的入手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是一种主体性的个性张扬。当然,学生认知能力有快有慢,一些学生思考问题较慢,当其他人举手表达自己的见解时,他还在分析、比较。此时,教师灵机一动——

师:还没有说出解决搭配方法的学生,要不要和你有相同办法的学生组成一组,一起发现最终的答案是什么?比一比哪种方法简单又快捷?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很快代表不同解决办法的小组就组成了,坐在一起兴致勃勃开始交流、讨论、思考、计算。

三、合作交流,优化意识

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阶段后,究竟哪一种方法更加简单快捷,带着比较和竞争的心态,每组学生都非常认真地计算搭配总数。在巡查中教师发现,一些学生虽然标示做的好,但是計算起来却是颠三倒四,毫无顺序可言。也有的学生丢三落四或者重复计数。从存在的问题中发现,学生忽略了搭配最关键的一条就是排列顺序。

师:请各组派出代表上黑板板演,看一看那组速度最快?

板演展示过程中,有的学生上下排列,上面表示衣服,下面表示裤子,上下连线,并分别写出了搭配的标号,最后写上总数。从中可以看出这组学生思路清晰,掌握要领,计算准确。还有的学生虽然答案写对了,但是从板演中可以看到,衣服裤子排列混乱,分类不明确,导致计算起来费时又费力。

师:刚才的板演过程中,各组同学要仔细观察,对比一下,想一想为什么你的计算错了,错在哪里?(计算有错的小组成员相互窃窃私语。)

生1:我重复计算了,这是因为我的排列有问题。

生2:我遗漏了。最后一件衣服忘了和第三条裤子搭配。

师(总结):无论我们采用哪一种标示,我们首先要解决顺序问题,其实可以有两种想法:一种从上衣出发,另一种从裤子出发。(有顺序地板书),搭配时,先选定一件上衣,再用这件上衣与不同的下装搭配后,再换一件上衣与不同的下装搭配,而不同的下装也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就叫有序,这样就不会重复,也不会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搭配问题。

而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发现了上衣件数、下装条数和搭配种类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搭配规律就是研究“几个几”,用乘法来计算。

四、回归生活,拓展空间

生活处处是数学。生活当中搭配问题的实例信手拈来,为了让学生所学的知识不断档,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把学生对数学产生的趣味性延续到生活当中,从解决生活的具体问题中深化数学意识,锻炼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序搭配以及搭配规律后,教师将生活中的搭配问题“迁移”到课堂中,如吃喝中的问题,通过幻灯片展示两类食物,一类是饮品包括可乐和果汁,一类是甜点包括蛋糕、面包和青草沙拉。饮料和甜点只能各选一种,究竟有多少种选择方法呀?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搭配的方法就不难说出这个问题的答案,为了跨越这种模仿的知识层面,教师开始不断增加饮品的数量或甜点种类,使得学生从不断拓展的问题中利用搭配规律轻松解决问题。又如关于亚洲杯足球赛或世界杯足球赛,小组赛时,每2个球队都要踢一场比赛,那么,其中有你最喜爱的一支球队,你知道一共要踢多少场吗?这些与从现实中提炼出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数学视野更加广阔,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尝试用所学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这就是学习数学真正的快乐所在。

4.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趣味性 篇四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变换学习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措施。如,在教学《刮脸》一文中,作了如下设计:(配乐:老师描述小贝当想要别人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大人,大摇大摆地走进理发店,对店员大声说话;并展示其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动作情形),再播放该情形的教学Flash课件,同时,让学生跟随着课件一起读,注意小贝当的大人语气,让学生体会小贝当的心理想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感知,读明白了,文章中的意思自然也就出来了,并很快悟出其中之意,从而达到了认识小贝当的思想目的。

二、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如,在教学《刮脸》一文中,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角色扮演,一个学生扮演小贝当,一个学生扮演店员,另外三个学生扮演顾客,老师先进行个别角色的指导,而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表演中,还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

三、提供讨论平台,让课堂焕发趣味性

教师与其搞“一言堂”将结论直接塞给学生,不如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和自由辩论的舞台。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合乎情理就给予肯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5.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写作趣味性 篇五

环境对人具有重大的塑造作用。因此,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造一定的写作教学情境,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写作的魅力,爱上写作。

比如,我们在组织学生写《美丽的春天》时,就可以使用多媒体先为学生展示春天的美丽景色,如花团锦簇的山野,绿草如茵的田园等等,通过这些图片资料的展示为学生构造一个“春”的情景。在这个情境的感染下,爱春之心自然滋长,此时进行“美丽的春天”专题写作就变得顺理成章了。有条件的话甚至还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的小花坛进行观察,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春的生机,完成写作。情景的构造往往能够调动学生多种学习感官,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对调动学生积极性,感染学生写作情绪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促进写作教学方式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生的学习往往具有导向作用。当学生对一个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的时候,就会随之对这个事物产生学习的欲望。而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因为教学模式的单一化,致使学生很难参与到学习中去,对写作兴趣大减。因此,在我们日常的写作教学中,教育者要尝试增加教学的多样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我们在“记叙文的写作方式”这一个知识点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如何写好记叙文”的小讨论会。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大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增加写作教学的随机性,锻炼学生的临场写作能力

以往的写作教学都是按照一定的安排进行的,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就能够知道下堂课将进行怎样的写作训练,这种方式虽然有利于学生做好写作准备,却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因为有些学生会根据相关题目,在网上寻找相关的文章进行记忆。教育者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个“记忆的复印件”而不是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因此,也就无法准确定位学生的写作问题,加以提点。

(四)增加写作教学反馈,从根本上摸清学生的需要

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实施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学生的反馈对使用的教学法进行及时的修正,以便于教学方式不断更新。只有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这种交互性,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法才能够真正适应于学生的学习,满足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对学生起到教育效果,成为有意义的教学行为。

6.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探讨论文 篇六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对于爱玩、爱动的小学生来说是相对枯燥、乏味的,他们对理论性、抽象性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大,有的甚至从小就认为数学学习很难,这就造成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大。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式,选择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以此为基础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使其能够在活动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1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倡导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秉持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来开展各种活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一般将自己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绝对服从即可。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将自己作为教学的权威,在课堂活动开展中有着不可挑战的权威,这就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受到各种束缚,教学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来构建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与学生合作中探究数学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情况和数学认知结构进行深入地观察与分析,对其个性差异予以充分的尊重,拉近师生关系,构建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以此为基础,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之感,“亲其师,信其道”,这样学生才能对该教师所讲授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

2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将自己作为数学教学的权威,凭借着教材、粉笔、黑板来构建数学课堂。学生在这种数学教学模式下只需要坐在课堂上硬着皮头皮来听教师的高谈阔论就可以,不需要对教师的讲解发表过多的意见,接受内容和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再加之,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极具抽象的学科,对于爱玩、爱动且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很难理解的科目。在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和数学自身抽象难懂的双重作用下,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很难产生兴趣,有的甚至会对此产生厌烦心理。针对这一点,教师就要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来构建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为了能够构建出具有趣味性的数学课堂,我会将课堂还给学生,根据数学应用性这一特点来为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解决数学问题,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我在讲两位数除法这一内容的时候,会让学生利用小木棍来进行动手操作,辅助教学。比如,当我提出15÷3=?的时候,学生可以将手中的小木棍平均分成3堆,看每一堆有多少根小木棍。通过这种亲自动手操练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得到正确的数学答案,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他们过分地依赖教师的教,将教师作为学习的拐杖,一旦离开教师的指导就无法自主进行数学学习。为了改变这一点,教师需要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基础知识传授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数学学习。只有这样,整个数学教学活动才能显得生动、有活力,学生才能在学到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学数学,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因此,我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一般会为学生创设一些探究情境,让他们在探究中进行数学自主学习。比如,在讲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一内容的时候,我会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物体的体积计算方式为基础,探究如何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课上,我会为学生准备一些带有刻度的方形或者圆柱形容器、尺子、水等,让他们回忆以前讲过的知识,利用所准备的物品来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我的问题提出之后,学生的探究积极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在小组里纷纷发言、讨论,并根据自己的讨论结果来进行测量。有的小组先将容器装些水,测出水的体积,然后将不规则物体放入水中再次进行测量,用这次的测量结果减去水的体积,以此获得最终的结果;有的小组直接将不规则物体进行分割,分割成长方体、正方体等,然后用尺子测量各个边的长度,利用已有的知识系统来进行计算……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自主探究到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还培养起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数学思维意识,为之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真正将学生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以此提高他们的数学探究能力和数学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仇广铖.如何有效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J].新课程导学,2016.

7.提高小学数学的趣味性 篇七

一、让学生在新颖的教学内容中引起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高中数学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造有趣的情境. ”经验告诉我们, 学生往往只对自己熟悉的、有趣味性的事物感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选择与数学课程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情境, 这样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这一节课我们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古印度曾有一位智者发明了国际象棋, 国王玩了以后很开心, 决定要奖励这位智者, 智者没有向国王索要金银珠宝, 而他的要求仅仅是:让国王往棋盘上放麦粒, 但是规定第一个格里放1 粒, 第二个格里放2 粒, 第三个格里放4 粒, 第四个格里放8 粒, 依次下去, 后面格子里的麦粒数是前面格子里的两倍, 棋盘共有64个格子, 国王一听笑了, 连忙答应了. 请你想一想, 国王能满足发明者的要求么?

本来这节课是枯燥乏味的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课, 但是通过大家熟悉的国际象棋情境的创设, 一下子就能激发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 问题一经提出, 学生们马上兴趣高涨, 全身心的投入问题的探讨当中, 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这节课, 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所以在教学中引入问题情境, 充分利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素材来创设学习情境, 同时设置具有高价值的问题或悬念, 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问题的真实存在, 并融入到解决问题的思考状态中. 进而使学生在兴趣中学到了知识.

二、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相关联

数学贴近生活, 并源于生活, 数学知识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但大部分学生既不知道如何用, 也不懂怎样学. 所以教师必须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和场景引入数学教学中来, 使学生能充分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比如:在讲《概率与统计中的抽样方法》时, 我让学生先回想自己在超市买水果的经历:因为无法判断水果是不是好吃, 也不能每个都尝一遍, 是不是我们习惯性随便挑几个? 同学们立刻感到很有趣, 纷纷表示自己有过这样的行为, 然后我告诉他们, 这种行为无形中就运用了数学中的“抽样方法”中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 同学们兴趣盎然地想深入了解这部分知识, 学习效果非常好.所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讲解我们所学的知识, 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

三、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 如果单纯的采取传统的模式: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 课堂注定死水一潭, 缺乏生机和活力, 为此,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选择恰当的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 使枯燥乏味课堂变得轻松活泼.如:高二数学《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这节课中, 从实际情况出发, 请一位座位在后面的同学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 教室里一共有三条过道, 观察这位同学能有几种走法, 同时让学生们讨论一下最多有几种走法, 通过实际参与和理论计算, 体会学习中的乐趣. 看似纯理论的乘法计数原理, 但是通过这名同学不停地在教室过道里的来回走动, 一定会带来同学们轻松的笑声, 而笑声的背后就是对计数原理的思考和探索, 这样就能轻松的获取知识, 体验了数学的乐趣.

四、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欢乐中激发学习愿望

著名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使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因此, 每节课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的关注. 特别要注意讲究课堂的艺术导入, 营造出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 精彩精炼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 更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 促进学生主动去求知, 进而把课堂推入高潮. 而数学教学语言一定要具有严谨性与精炼性, 启发性与诱导性, 趣味性与生动性.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 便会激起他无休止的追求欲望和力量. 能成为一个被赏识的学者是每个学生的共同愿望. 在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中, 作为教师应该尽力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 为学生提供一个体验成功的舞台, 让每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学习带来的乐趣和喜悦.人人都希望被赏识, 高中学生也不例外, 课堂上我把学生当作朋友, 进行交流式的知识探讨, 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 同时进行“激励式”评价, “你非常聪明”, “回答的太准确了! ”, “你的思维非常严密! ”, “把你好的想法分享给大家”, “让我们用掌声来感谢这位同学的回答! ”, 等等, 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这些语言强化学生的闪光点, 强化学生的成功意识,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激励式的评语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 在潜意识中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 对学习的态度也是乐意地, 主动地.

总之, 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教学手段, 方式方法, 教学技巧, 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可以使学生能够真正的体会出:乐于学、学中乐、学乐同行. 如果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能够认真专研自己的教学课堂,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数学, 一定能够有所收获, 对高考交一张满意的答卷.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高中数学相对各个学科中属于较难的, 因此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一个安排合理科学的教学内容、一个运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手法, 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就高中数学趣味性教学进行了几方面的总结.

8.提高小学数学的趣味性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年级 趣味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048-01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社会对于小学数学的期待也在逐渐提高。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不仅仅教会学生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作为教师,就应该懂得培养小学生兴趣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打造出高效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进而带动学生高效的学习。

一、重视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以兴趣激发趣味

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感性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所以,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选择所摄取的知识。也就是说,小学生对于哪一部分知识或者是哪一门学科产生兴趣,认为其充满趣味,就会注重靠近这一门知识。所以,数学教师就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尊重在课堂上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这样就能够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也只有学生全身心的参与,才可以积极地探究数学学习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1]。

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懂得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来组织数学教学。如,在“倍数与因数”的知识点讲解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针对其进行趣味化的讲解。在对倍数与因数数学关系进行阐述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将倍数看成为一个队伍当中的“司令”,将队伍之中的小兵使用因数来替代,这样就可以讓学生对于倍数和因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之后的课堂练习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所了解的3,5,9,11,13,15”这一些数字之中,有哪几个数字可以成为司令官“27”的小兵呢?这样的问题,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司令与小兵的设置方式也充满趣味性,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以情境激发趣味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是制胜法宝,同时也是快速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之一。在教学模式不断创新的今天,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应该重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真实性,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让小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乐知者,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教学情境,通过情境来带动情绪。利用教学情境,导入数学教学内容,就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数学知识探索的学习氛围,让学舜耕在了解数学知识应用领域的同时,还能够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应用彼此的结合起来[2]。

如,在分数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设置一个教学情境:“今天,我搬了新家,想要自己动手来粉刷一下墙面,我想将墙体的1/3涂成蓝色,2/3涂成绿色,但是无法想象出涂完之后是怎样的,你们可以帮我画一画么?”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让学生尝试着画出1/3和2/3的墙体,就可以给学生分数知识探究的动力,并且也可以将数学知识的应用型凸显出来,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提升了兴趣,不知不觉之中也会喜欢上这一种教学方式。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突破教学重难点,以课件激发趣味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锻炼其自主学习能力,要让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之中去。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合理地利用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与认识数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学习的快乐。基于这一要求,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数学知识的重难点展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与内容。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多媒体课件仅仅只能发挥其辅助的作用,教师不能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数学能力,能够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互的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快乐。在多媒体的辅助展示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自己的数学能力,适时地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出教学的重难点,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趣味[3]。

如,在百分数、分数以及小数互化的知识讲解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对于三者彼此之间的互化的方法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共同参与,让学生可以利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来进行数学方面的思考,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地提升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的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就需要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家长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趣味性的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的方式,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式,从而提升学习效率。这样一定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思想,同时也可以为深层次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邓延永.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J].学周刊,2014(11):188.

[2]范廷荣.浅谈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1(01):122-123.

9.小学趣味数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教案 篇九

教学内容:《神奇的莫比乌丝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增加对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的多种形式,主要教授莫比乌斯带。

2、另外教授一些数学计算的巧妙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莫比乌斯带”的特征,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4、利用简便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效率,更加高效的学习数学。

教学方法:提问题—做纸圈—剪纸圈—画纸圈—证明纸圈-提出相关数学巧算法

教学形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课前同学们准备了三张长方形的纸条,今天我们就用这些纸条来学习新知识。

提出问题:你能一次性,一笔把一张长方形的正反面都涂上颜色么?

二、认识莫比乌斯带

1、请同学们取出1号纸条,认真观察:这是一张普通的长方形纸条,它有几条边几个面?(引导学生观察)

2、你能把它变成两条边两个面吗? 学生动手操作:可以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圈。请学生上前演示,用手摸摸看两个面、两条边。

3、请同学们取出2号纸条,你能把它变成一条边一个面吗?请同学们试一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如果有的学生做出来,让孩子演示,教师给予赞赏;如果学生做不出来,教师边演示边口述:先做成一个普通的纸圈,然后将一端剪开翻180°,再用胶带粘牢。这样就完成了只有一个面一条边的纸圈。

4、请同学们按照老师演示的方法做一个这样的纸圈。(小组合作,互相帮助)

5、那这样一个纸圈真的是一条边、一个面吗?你想怎样来检验?(启发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来证明,教师引导学生把证明的过程展示给大家。)

6、你们知道这样的一个纸圈叫什么名字吗?(出示课题: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它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在偶然间发现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莫比乌斯带”,也有人叫它“莫比乌斯圈”,还有人管他叫“怪圈”。

三、研究莫比乌斯带

莫比乌斯带到底有多神奇呢?下面我们就用“剪”的办法来研究。老师先拿出平常的纸圈,问:如果沿着纸带的中间剪下去,会变成什么样呢?(老师动手剪,学生观察验证。)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是怎么剪的?(变成2个分开的纸圈)1、1/2剪莫比乌斯带

(1)现在,老师拿出莫比乌斯带,我们也用剪刀沿中线剪开这个莫比乌斯纸圈,同学们猜一猜会变成什么样子?(启发学生想象力)

(2)请同学们自己动手验证一下

(3)验证结果:变成了一个更大的圈。你们说神奇吗?大家还想不想继续研究?

2、1/3剪莫比乌斯带

(1)请同学们拿出3号纸条,再做成一个莫比乌斯带。

(2)如果我们要沿着三等分线剪,猜一猜:要剪几次?剪的结果会是怎样呢?小组轻声交流一下。

(3)学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帮助。

(4)验证结果:一个大圈套着一个小圈。

(5)问题:这个小圈和大圈是莫比乌斯带吗?请用刚才的方法证明一下。

3、其它剪法 从中间或是从三等分线剪莫比乌斯带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那你们还想怎样剪?结果会怎样呢?在小组内说说看。(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同学们的想法真好,课后同学们去实践一下,看看是不是你们猜想的结果。

四、生活中应用

莫比乌斯带不仅好玩有趣,而且还被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师在网络上搜集了好多有关于莫比乌斯带的应用,请同学们一起来看(课件展示):

1、过山车:有些过山车的跑道采用的就是莫比乌斯原理。

2、莫比乌斯爬梯:

3、三叶扭结:中国科技馆的标志性的物体,是由莫比乌斯带演变而成的。

4、克莱因瓶:克莱因瓶和莫比乌斯带非常相像。这是一个象球面那样封闭的曲面,但是它却只有一个面。一只爬在“瓶外”的蚂蚁,可以轻松地通过瓶颈而爬到“瓶内”去——事实上克莱因瓶并无内外之分!

五、课堂拓展

10.小学数学趣味活动方案 篇十

1、激发学生联合会学习数学的兴趣。

2、开放学生思维,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等。

3、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学会用最佳的方法来解题。

4、增加了实践的机会,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5、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多种能力,学生进行活动时,可以互相合作,也可以借鉴其他同学的不同想法,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二、活动重点

增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地点

二(1)教室

四、小组学生名单

二(1)学生名单:

蒋雨辰胡文雅孙雅慧赵欣沈妍张姝逸胡佳乐张倩闫瑞伟张良

二(2)学生名单:

王井宽 王瑞 王灿 施宁 王慧 杨宇航 田路程 西成浩

五、小组活动时间:

每周二:第三节课

辅导教师:

六、活动内容安排如下:

周次内容

第三周对于怎样派车比较合理的讨论

第四周数学游戏“扑克牌”

第五周让学生在操场上辨认方向

第六周数学游戏“难得第一”

第七周数学游戏“填最大数”

第八周测量活动

第十周“你说我算”数学游戏

第十一周数学游戏――神奇的“495”

第十二周口算竞赛

第十三周通过推、拉发现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第十四周设计漂亮的图案

第十五周豆牙生长情况统计表

11.如何提高职业中专数学的趣味性 篇十一

关键词:多样性;趣味性;学习习惯。

由于职业中专招生时是最后一批录取的,甚至于很多初中都没毕业的学生进入职专学习, 这就决定了职业中专的学生入学起点低、基础差。特别是数学这门学科,学生基础更差。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教师,自然会考虑怎么样来教好他们。苏联教育家孔德拉狄克曾指出:“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育方法。知识的明确性、具体性、根据性、有效性、可信性,有赖于对教育方法的有效利用。”而恰当的教育方法的采用,关键在于教育观念。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在数学教学方面,多数职业中专生存在着数学基础底子薄,很多简单的基础知识问题、公式、计算方法等,对他们来说都是全新的,或者说是大难题了。在学习上需从头学起,反复详讲,加深印象,增强记忆,补上缺漏。再进一步才是理解运用。所以学习时间要拉长、放慢。在学习情绪上就出现一种失落感,从而产生厌学、疲倦、恐惧和不安,心理上有很大的压力,思想包袱过重。要花很多时间来做这些与教材无关,而又不得不补做的事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总结出针对职业中专生的数学学习的方式方法,即:先培养好学生的最佳学习心态,其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样才能达到很好地教学效果和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一、学生失去数学学习兴趣及教师如何如提高学生的趣味性

兴趣是人的特有心理特征,兴趣可以培养,可以训练,可通过刺激来形成。人一旦有了兴趣,就能自觉为之追求。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获得数学经验,而且还要使学生树立数学意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数学态度,养成数学习惯,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并能够发挥其奇特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基于此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如有些学生常常对算术应用题、识图、几何证明、数理应用等方面存在着思维受阻、心理恐惧、胆怯等心理障碍。长时间的心理障碍会产生对数学厌倦、失去兴趣而抵触学习,甚至产生逃学等严重现象,这就是数学兴趣的失落。

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对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讲解时就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这一定理的理解。如在上课前,可先将教学器具出示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教具中找出垂线的个数,并标明垂线的位置关系,借此引导学生理解三垂线的概念及定理的表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造良好的开场,形成符合认识规律的刺激,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佳的学习心态,这也是作为老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二、学习效率低

数学的学习可谓是方法多样,形式奇特,但针对于个人,应该根据个人的特点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对于职业中专的学生来说,多数还处于心理发展的初期形成阶段,处于模仿家庭、社会、同学、老师的阶段,还不能够根据个人的特点找出适合自己的最好的学习方法。因此,老师应该根据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性格、心理素质等方面,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成绩达到教学要求。

三、知识提升的失败

数学知识要得到提升,需要创设学习的轻松感、愉悦感、新奇感、严谨感和成就感。充分尊重师生的人格与个性平等相待;充分认识不同年龄、不同个性、不同家庭环境的差异;理解他们的不同自控能力、心理能力和不同的抱负,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在教学中,应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不拘泥于一时一事,一段时间的分数,或一年半载的"进步";应因势利导,精益求精,不断加深内容,提高作业质量,加大难度,从另一个方向上提升境界,让他们在充分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达到游刃有余,发挥更大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数学思维的培养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a.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b.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c.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d.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辩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多数学生存在着数学思想方法缺乏、学习目标确定不当、思维惰性造成思维模糊、不会分析归纳,举一反三等方面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要通过:a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b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c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提高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的抽象程度;d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等方法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提供思维能力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职业中专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更新数学教学的观念,把握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才是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才能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雪丽:如何培养后进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 新教育(海南). 2007, 10: 65。

[2]罗开刚: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措施[J].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1(5): 71。

[3]陈树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J]. 时代教育. 2007, 8: 44。

[4]王庆艳: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 教育教学刊2007, 4(9): 71。

12.小学数学应强化教学的趣味性 篇十二

一、在课堂上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良好气氛

课堂教学是我们目前教学的基本形式, 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的气氛对学习活动是十人有利的。因此, 教学中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1.充分与学生情感交流, 加强心理交往

要注意运用教师的感染力, 在向学生提出要求时, 使学生感到亲切、善意, 这样做, 教师提出的要求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成为推动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师生“共同在解决问题”, 建立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师生之间的沟通、往来, 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的传递。但也经常借助于表情、手势、眼神等其它方式。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都与学生情感交流有关, 自己语气、声调、动作既要有分寸感, 又要有幽默感, 使学生不感到拘束。即使批评也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善意的。师生情感交融, “爱屋及乌”, 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在知识传授上“同频共振”, 情感交流上“情绪共鸣”。

2.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不挫伤学生积极性, 教学中允许学生畅述己见, 动手动脑结对议论, 给学生创造一个能主动探索的条件, 使之更生动活泼自觉地学习。要重视建立宝贵的师生共同见解的气氛。但是, 课堂上的民主式不是放任自流, 关键是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既有约束, 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课堂扭转中学到知识, 练到本领。具体讲, 一方面教师对学生要提要求, 有约束。如该记的必须记, 该熟练掌握的必须熟练掌握;另一方面, 鼓励学生对活动任务的方式进行讨论, 提出意见。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学生个性发展和给予精神上的积极鼓励。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颇有见地的信息, 教师作出明确肯定判断后, 暗中加以吸收, 并适当调整原来预想的教学方案, 使授课更严密、科学, 既鼓励了学生, 又使教学过程自然而流畅。

3.努力建立一个“我们在进步”的学习环境

从儿童心理特点来看, 当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内心, 产生对学习的愉快情感, 体验时, 就会增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信心更足。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结果, 利用学习成果反馈作用是很有成效的。在教学中应用反馈教学艺术,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师生的信息相互及时传递, 信息量得以控制, 取得最佳效果。另外, 要特别注意为差生在心理上精神上创造条件, 创造一种善意的环境, 激发他的兴趣和提高他的积极性, 这样差生的自信心就增强了, 上课不再担心、紧张, 对学习也就感到愉快了。

二、变枯燥无味为活泼有趣

六七岁的儿童刚刚跨入学校的大门, 对一切都存在着好奇心和新鲜感。从心理特点看, 他们渴望学习知识, 但感觉与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 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 从年龄特点看, 因年龄尚小, 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 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 感兴趣的全神贯注, 不感兴趣的则心不在焉。总之, 兴趣对低年级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 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 与教师的启发、诱导有关, 教师的教学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 要求教师“寓教于乐”、“教学有方”、“开窍有术”, 从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 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寓学习于游戏之中, 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

1.引导动手操作, 诱发求知欲望

所谓“动手能力”就是实际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进行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是十分必要的。七八岁的孩子很好动, 如果把他们好动的特点迁移到学习上, 让他们在学习时常常摸一摸、摆一摆, 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加深理解知识。因此, 在教学中, 可以常常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棍、圆片、三角形、小动物或摆算式等等。

2.形式新颖的练习方式

要把学生获得的知识变为技能, 需要反复多练。我采用多种感官参与的方法。如在组织学生做口算练习时, 除了大家常用的视算、听算和对口令外, 还可以用“打手势算”的练习方法。总之, 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

3.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

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 注意力不稳定, 不持久, 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变换教学方式, 通过做有趣的数学游戏, 让他们在玩中学, 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把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采用的游戏活动有:开火车、接力赛、夺红旗等。教材中的一些练习题, 做法上稍加改变, 也会深受学生的欢迎。因此, 一堂生动的游戏课, 可以调动全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玩中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4.生动有趣的学习竞赛

除了在游戏活动中搞些竞赛外, 还可以常搞“速算比赛”、“指得数比赛”和“抢答题比赛”等生动有趣的数学竞赛。大家跃跃欲试, 情绪高涨, 大大提高了练习的效果。

总之,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一个原则:“乐之者不如好之者”。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 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使他们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

摘要:趣味性是毛泽东同志早年提出的十大教授法之一,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运用于快乐教学更为重要。在实践中它不仅体现在教学语言方面, 而且也反映在教材的组织、现代教学手段的选用及教学活动具体安排等方面。因此, 小学教学应强化教学的趣味性, 本文从不同方面剖析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趣味性教学。

13.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法 篇十三

“同学们,你们会打扑克吗?”一双双小手都举了起来。“今天我们上课要打扑克,不是一般的扑克,而是数学扑克。”教室里鸦雀无声,几十双惊讶的目光投向老师。我拿出每种花的一至九张牌,一共36张。洗牌后,找一位同学任意抽出其中一张藏在课桌里。我又找两名同学,将剩余的牌摊开,取出每两张相加之和是10的牌,最后仅剩一张。这时我立刻说出刚才藏起来的牌是几。学生从课桌里将牌拿出一看,果然对了。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能猜对呢?”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一位同学准确地答出:“这 36张牌中,每两张牌的数可以组成 10,最后剩下的一张和藏的那张也能组成 10,所以能知道藏的牌是几?”大家明白了道理,同桌的二人便开始做“猜数”游戏,玩得很开心。在玩中学,在玩中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14.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研究 篇十四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虽然数学学科是抽象、枯燥的,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普遍喜欢玩游戏的特点,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这样,能够使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小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得轻松、愉快。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章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一些物品,在课中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游戏活动———超市购物,请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营业员,其余小组成员当顾客,在“小超市”里模拟购物活动。在学生“购物”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让学生感觉就像是真的在超市一样。通过购物、收银活动,学生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以及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当然,选取小游戏时,还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那些易于操作、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游戏。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一课时,由于学生天天和自己的座位打交道,对“位置”比较熟悉,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玩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例如,教师喊口令:脚向前跨一步,向后跨一步,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然后比一比,看谁的动作做得准确。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能够了解位置、方位等知识,为认识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做好铺垫。可见,将游戏融入数学学习中,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习得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二、设计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富有趣味,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这就要求教师研究教材,善于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子,并提出富有趣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在一场赛车比赛中,共有3辆车,它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方向出发,但是这3辆车的车轮形状是不一样的,它们的形状分别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请问:哪一辆车最先到达终点?该问题情境围绕教学内容《圆的认识》展开,问题虽然设计得很简单,却打破了学生原有的思维(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车的轮子是圆形的),因此,学生的探究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起来,并且兴致勃勃地参与交流讨论。可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从而点燃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

三、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能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究,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有的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单凭教师的讲解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学效果较差,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如摆一摆、分一分、做一做,指导学生制作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模具、模型等,能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概念,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比如,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请学生准备9根与教材要求的长度一样的小木棒,上课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用小木棒摆一摆,看看是否能够摆成一个三角形。学生们可以用不同长度的小木棒摆三角形,观察摆的结果。待学生完成动手摆三角形的任务后,再请学生们交流讨论,说一说自己摆三角形的体会。在摆三角形的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参与度很高,不仅掌握了摆三角形的方法,养成了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还发现了“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可以摆成三角形”这一规律,达到了本课教学的目的。乐之者不如好之者。作为数学老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学抽象的数学知识时,除了挖掘数学本身所蕴含的趣味因素之外,还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5.提高小学数学的趣味性 篇十五

一、创设情境, 以境致情,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 以境来达到入情的目的。一个有活力的数学课堂, 对学生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 让学生产生合作愿望, 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好的课堂引入, 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发现、积极探索、举一反三、承上启下, 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 也培养学生的科学发现精神、逻辑推理能力和曲径探幽的意境, 从而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最充分的开发。

例如, 在讲授“全等三角形”这一课程时, 我设计的是如下情境。

教师:有一天, 小明在打篮球时, 不小心把教室的窗户玻璃打破了一角, 形状近似一个三角形, 那么打下的玻璃与窗户上留的缺口有什么特点?掉下来的三角形玻璃与窗户缺口的形状、大小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

学生1:窗户上留的缺口应该是一个三角形, 它与掉下来的三角形玻璃的形状、大小是相同的。

教师:我们能否帮助小明把掉下来的玻璃放回去, 且刚好填补缺口?

学生2:只要把掉下来的玻璃按相同的方向放回去就可以了。

学生3:这很简单!像拼图一样。

教师 (赞许地) :说得真形象。如果把形状、大小都相同的两个图形叠放在一起, 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 (齐声) :重合。

教师:我们就把能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在全等形中,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一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全等三角形。

二、开放课堂空间,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活跃课堂氛围

多年来, 旧的教学方法一直有种习惯, 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讲得眉飞色舞, 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 课堂效率不高。其实,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不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 而且还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因而, 要多元化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确定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上,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一些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减少学生的束缚感, 给他们营造一个自由的良好氛围, 这样也有助于他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如在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课的教学中, 练习完成后我让学生谈学习的体会。有个学生就说:“既然公式法是由配方法而得的, 而且适合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 再说配方法解方程很麻烦, 容易错, 那么配方法就不重要了, 可以不再用它解方程了。”其他学生马上都表示有同感, 议论起来。这是在我意料之外的, 我没有针对性地给予回答, 而是干脆让学生展开讨论, 先讨论配方法到底重不重要, 再讨论哪些方程用配方法解简单。经过积极认真的讨论, 他们认为配方法是重要的, 没有配方法就没有公式法。这一及时的讨论不仅使学生体会了配方法的价值, 又增强了解题的灵活性。

三、借助多媒体, 创设趣味教学课堂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 都是教师在起主导作用, 主要强调接受和掌握, 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在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十分广泛的今天, 应借助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打造趣味教学课堂, 使教学达到高效率。例如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 我以“五一假期旅游”为活动背景, 让学生分组研究“五一假期旅游”的行程。首先, 让学生分小组登录互联网, 查阅各旅游区和各大旅行社信息, 了解相关的费用、时间及行程等。其次, 将搜集到的资料汇集到一起, 制成统计表。然后,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 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旅游行程及时间, 选择最佳的旅游路线, 决定乘坐何种交通工具去, 并且说明理由。最后, 由小组组长汇报, 师生评议, 评选出最佳统计表和最佳旅游线路, 并在全班发布。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 同时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学科知识, 学习信息技术, 学习做事, 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 开阔了视野, 激活了思维, 增强了想象,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现实的探索性数学活动中。

四、精心设计问题, 创设趣味教学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精心设置问题的坡度, 使学生步步深入并探究出规律。如在解决某一个具体数学问题时, 教师可以分层次地设问, 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一来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二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振作精神, 使难题的解决变得容易。譬如我在讲授“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 逐步提出如下问题。

①过一点可以画多少个圆?为什么?

②过两点可以画多少个圆?这些圆的圆心位置有什么规律?为什么?

③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A, B, C画圆, 这样的圆要经过A, B, 圆心应在哪里?这样的圆要经过B, C, 圆心又应在哪里?同时要经过点A, B, C, 圆心应该在哪里?

④这样的圆可以画多少个?

随着这些问题的逐一提出, 学生就会边动脑, 边动手, 逐步使问题得到解决, 从而使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五、反思解题策略, 优化解题思路

数学解题总是会使用某些解题策略, 解题策略的选择与运用对于解题过程的繁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解题结束后对解题策略进行反思, 多角度思考问题, 探索是否还有其他解法, 通过对不同解题策略的比较, 及时总结解题技巧, 增强解题过程中对解题思路的调整意识和能力, 从而达到优化解题思路的目的。通过对解题策略进行反思, 能够让学生对不同的解题策略进行对比分析, 作出合情合理的选择, 优化解题思路, 从而增强学生对解题过程中监控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恰当地使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熟练地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进而启迪思维, 开发智力, 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平面几何中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方法就有如下6种之多, 6种证法有一个共同的思路, 就是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为平角, 强调了辅助线的作用。我们认为辅助线起了牵线搭桥的作用。适当的讲解会使学生感到奇妙的解法既在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 从而兴趣倍增, 让学生始终乐于学习。我发现灵活的教学方法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更喜欢数学课。

16.提高小学数学的趣味性 篇十六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9.046

高中数学是学生在高中阶段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从入学起就开始进行数学学习,因此,数学学科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但是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与以往的数学学习有明显的区别,不管是学习思路,还是学习方法都有所不同,因此,学生想要在高中阶段学好数学学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通过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激情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存在一定的难度

随着基础教育阶段新课改的不断推行,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指导思想,但是,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却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就更加有难度,因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面临更多的挑战。

想要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首先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有一个轻松愉悦的心境,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感受到课堂教学中的快乐,并进一步感受到课堂教学是极为有趣的。然而学习压力大是高中学生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同时高中数学的抽象性又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同时也为教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想要有效的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虽然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经过广大教师的不断努力,归纳总结了很多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在下文中我与大家分享。

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有效措施

1.以班级的实际教学情况为依据。

想要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本班级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有的教师积极的响应新的教学理念,积极的学习态度从理论上来讲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却不能明显感觉到课堂教学变得更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明显感觉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趣,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没有从本班级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去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将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之前,要耐心的进行研究班级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要研究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出学生的兴趣点,做到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了如指掌,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高中学生一般比较喜欢社会上新潮的事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举例子的时候,可以将社会上比较新潮的事物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这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更好的被吸引。

2.注重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方法。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尤其是为了提高数学这一重要学科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人们一直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学这一焦点之上,实际上,课堂环境的管理对课堂教学是否有趣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而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并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够使课堂教学优化组合,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对课堂教学环境进行管理,使课堂教学环境对学生产生更多积极的影响,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环境进行管理,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感觉到课堂教学是有趣的。

教师一定要积极的学习与课堂教学管理相关的知识,并注重通过课堂教学管理方法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趣。

3.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单纯的进行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尤其是高中数学,学生会感觉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的更加不密切。因此,对很多学生而言,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厌倦的心理,有的学生甚至会出现数学学习就是做题的想法。实际上教师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与实际生活有效的结合,那么,整个课堂教学将会变得更加有趣。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能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浅显易懂,使学生能够更加顺利的去掌握数学知识,这样,就为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数学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使数学变得更加有生气,也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学习空间集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图形与实际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图形结合起来,引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具体的模型运用于实际的教学之中,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好的接受知识点,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劳逸结合。

高中阶段的学习是很紧张的,数学学习更加紧张,数学课堂教学的节奏十分快,紧张的学习往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疲惫,身心的疲惫使学生很难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数学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实现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劳逸结合很重要。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要注重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最多的知识,但是教师不能将数学课堂所有的时间都用于数学知识的讲解,还应该留出一部分学生个人的空间,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一道比较复杂的数学知识点的讲解之前,先给学生讲一个与数学相关的小故事,使学生得到短暂的放松,然会在对学生记性难度较大的数学知识点的讲解,这样,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压力。

劳逸结合并不会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相反,还会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变得更加浓厚,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数学学习。

17.小学趣味数学教案法之公鸡的智慧 篇十七

一只公鸡,看见主人走过来撒米给它吃,非常高兴。它希望每天都能吃到米。第二天,主人给它吃米,第三天,主人给它吃米,……第九十九天,主人给它吃米。于是,公鸡认为:主人永远给它吃米。第一百天,公鸡看见主人走过来,以为又有米吃了,可是主人把它捉住杀了。

公鸡用归纳法得出每天都有米吃的结论,显然是不完全的。公鸡的智慧有限,无法达到这样的认识。

在数学里,也常用不完全的归纳法来发现规律。不过,前面已经说过,这样得到的结论,都必须给出严格的证明才能成立。

与自然数n有关的结论,常常采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数学归纳法又叫做完全归纳法,在不会混淆的时候,可以简称为归纳法。它分为两个部分:

一、首先考虑最简单的情况,通常是证明n=1时结论成立。这一步称为奠基。

二、其次考虑能不能从前一步推出下面一步。也就是证明:要是结论在n-1时成立,那么结论在 n时也成立。这一步称为归纳。

要是这两部分都完成了,那就可由n=1时结论成立,推出在n=2时结论成立;由n=2时结论成立,又推出n=3时结论成立。这样逐步推下去,可以得出结论对于一切自然数都成立。

数学归纳法的思想在前面已经多次用到过。例如在第三节,我们实际上证明了:按照所说的.规则,2n(n≥4)根火柴可以两两合并起来。当时的做法,是先从最简单的情况做起,把八根火柴(n=4)两两合并起来。这就是奠基。

上一篇:五好公民教案下一篇:未成人保护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