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总结

2024-09-28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总结(共16篇)

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总结 篇一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编写意图、教学建议及评价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

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7、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

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2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教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二)加减法的处理

1、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2、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

3、加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加减法的提前混编。加减法提前混编的优点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即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从不同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加减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

4、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三)空间与图形的安排

1、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

2、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

(五)分类与统计的编排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教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五、教材的评价建议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2.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总结 篇二

笔者所在地区为农村, 受各方面条件所限制, 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惑, 总觉得如果能把教材中的一些内容适当地修改、调整一下, 可能效果会更好。

一、教材比较适合城市学生使用, 不适合农村学生

如, “超市购物”“小小图书馆”“公交车站”等主题情境虽然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但这些情境大多是城市孩子熟悉和接触的情境, 不太适合农村学生使用。比如,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64页的“我们赢了”这一内容时, 教材首先创设了北京申奥成功这一情境。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 就没有几个学生知道奥运会是怎么回事, 一个个都显得很茫然。结果教师只能花费很长时间来简单讲解奥运会的相关知识, 这样直接影响了课堂上40分钟的效果。很多农村孩子都是留守儿童, 跟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他 (她) 们的生活中根本接触不到如奥运会、买鲜花……这样的情境, 就是超市购物、图书馆、公交车站、儿童乐园这样的情境也是极少有参与的经历。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但是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很陌生, 这种学习就要大打折扣了。

如果让农村地区的教师结合当地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创造性的改编教材行不行呢?可是, 农村教师大多课时都很重, 试想有几个教师能在一天上完5节或6节课之余, 面对各种作业、备课, 还能有精力去创造、去改编教材呢?即使有的能改编教材来使用, 也仅仅只能是改编其中的极少部分, 不可能把所有不适合农村使用的教材统统改编、调整。因此建议编者在编排教材时能否考虑这一点, 使教材适合的范围更广一些。

二、教材中有的例题后面的练习题与例题关系不大, 甚至超出学生学习的范围

比如, 三年级下册第28页“电影院”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 (进位) 乘法的计算方法, 但在“试一试”中却安排了 (48-12) ÷6这样一题, 该题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几乎没有关联, 这样安排, 实在令人费解。

又如, 二年级下册第20页练习三第一题的最后一题30÷ (6-3) , 该题乍一看, 与学习的内容相符合, 但是后一步的计算明显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 属于三年级上册的内容, 很难让大部分学生自己独立解答。

三、教材后面附页的设计有待改进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北师大版教材在每本课本的附页均安排了一些图案、图形, 这样安排正符合小学生的学习主要依靠动作进行思维, 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感知,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力,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然而, 在实践中我却看到这样一幕:

一位教师在教学“展开与折叠”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6~17页内容) 时, 开始都很顺利, 让学生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接着为了让学生经历从“面”转化成“体”的过程, 该教师利用课本附页一的图形, 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折一折等活动, 知道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在学生的操作中, 我注意到有几个学生因为动手能力欠缺, 剪得弯弯曲曲, 比别的同学慢很多。时间慢慢过去了, 还没有做好。教师只好停止操作, 接着进行下一个环节。但这几个学生却还在悄悄继续刚才的操作, 根本没有听教师讲课, 结果可想而知。

另外, 学生为了剪这些图形, 还要从家里把剪刀带进校园, 这又增加了校园的不安全因素。

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总结 篇三

【关键词】北师大 小学数学 教材

2001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通过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并于该年9月在我国十八个省市开始试用,而今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安徽阜阳也不例外。相较于传统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贴近,且拥有十分丰富多彩的内容、有趣味,形式美观、有趣味等众多优越性。采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热情,使得学生们敢于积极地发言,在课堂上起到主导作用。然而,它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本文将针对北师大版小学教学教材的主要特征进行具体分析。

1 北师大版小学教学教材的优势

1.1 确立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

现代认知心理学觉得,在校小学生均拥有十分丰富多彩的知识积累与生活体验,他们不但具有众多教学活动经验,而且还具备对数学进行充分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由于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背景与社会文化氛围的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思维方法上也存在着的差异。北师大版教材供应了众多学生操作、做实验、观察以及独立思考的素材,促使学习者群体能够进行沟通与交流,在数学实践活动当中对数学知识、方法与思想加以理解与运用。

1.2 北师大版小学教学教材图文并茂、方式多样化、儿童化、趣味化

从教材的呈现方式上来看,北师大版教材充分思量到学生的认知事物的规律以及年龄特征,加大同现实社会与学生生活的关联性。在事例选择上,充分挖掘出儿童身边的事例,促使教材变得愈加社会化、生活化、趣味化。当然,其还注重教材的弹性化与个性化,为学生的思维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沟通与研究。

1.3 重视数学的运用问题

纵观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情况,我们可将其视成“理论联系实际”。北师大版小学教材大力突出运用数学知识、主动研究与探索、学习。与此同时,启发学生运用意识,调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地灵活地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式去解决问题。其具体反映在以下三大方面当中,即:加大数学思想的渗透力度;重视学生的培养,使其在生活当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运用自身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积极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领悟到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性。

2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不足之处

2.1 内容繁杂凌乱,缺乏系统性

从教学体系上来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教学体系全盘否定了以往的教学体系,并提出了新的教学体系。在每一册教材当中,都设置了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这四大板块的内容。同时,在教授知识的过程当中,跳跃幅度过大,显得繁杂、凌乱不堪。此外,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知识内容脱节现象严重,缺乏较好的系统性,如此就切断了知识体系,使得学生们对知识的不连贯接收无法适应。

2.2 重视提问,却忽略了分析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当中,将“解决问题”取代了原来教材当中的“应用题”,并经常提出“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之类的问题。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十分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以及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然而却很少指引数量关系分析。

2.3 计算方式多样化,使学生无法适从

问题、方法与答案等的不唯一性与开放性是新教材的一大重要优势。然而,一直以来,教师们都无法完全掌握其开放的度。就拿算法多样化的问题来说吧,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而言,激励算法的多样化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成绩欠佳的学生的表现都十分很好,可缺乏归类意识,所以稍微有些不一样,学生也均觉得自己的方式是独特的。

总而言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出现的最富有特色的一种教材,其正处于编排适用时期。坦白说,其的确有其过人之处,但是同样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对教材进行正确地看待,将教材的独特之处与学生的实际状况、自己的实践经验充分地结合起来,才可发挥出北师大版教材的优越性,以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凡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的主要特点[J].中学数学教育:初中版,2004:16-19.

[2]赵鸿阳.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信息,2008(11)

[3]周晓林.“小数的意义”教材解读及教学思考[J].小学数学,2010(10)

[4]高凌飈.教材分析评估的模型和层次[J].课程·教材·教法,2001

[5]王海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J].教育指南,2009(4)

4.浅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教学 篇四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新理念体现得比较充分,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作为新教材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现将我在两年多的新教材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广大实施新教材的老师共同分享:

一、教材内容,体现的是生活化的数学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打开北师大一年级数学课本,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生动有趣的、图文并、丰富多彩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示,都是学生生活中看得见,用得着,听得懂,体会得到的,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觉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我在教学时多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使数学教学具体、直观、形象。

二、教材内容,体现的是活动化的数学

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没有给出例题的字样,而是以认一认,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等形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说、好玩的特征的活动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同时,也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们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互动互爱,轻松、愉快地体验和学习数学,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材内容,体现的是问题化的数学 新教材注重在教学中诱发学生大胆思维,猜想、控索、尝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我在教学中采取开放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继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版本的编排有些偏难

比如:第一册的有关钟表的认识这一单元,第一课时让学生认识整时、半点,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因它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可接受程度。可第二课时让学生认识“几点多一些”、“快几点了”这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因为学生毕竟才6周岁,他们对“多一些”、“快一些”等这些概念比较模糊,很难区分,认知能力达不到这个水平。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部分学生很难接受。

有部分习题难度很大,大部分学生很难自己独立完成作业,而需要由教师或家长来陪同完成,如果没人辅导是完不成学习任务的。

五、版本的编排忽略了学生实际

在第三册乘法、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材编排中,北师大教材比老教材增加了一半的课时教学,编者意图非常明显,要学生通过操作体会乘法、除法的产生和意义,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但是也许他们忽略了学生实际,现在已经是21世纪,学生已经对乘法、除法有一定的认识,而且在课堂上学生也很难按照编者的意图,循序渐进的体会知识。

5.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篇五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1.1、单元学习内容及联系:

已学过相关内容

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直角、锐

角与钝角

认识长方形、正方

形与平行四边形

四年级上册

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认识平角与周角

认识角的度量单位

2.单元教材编写特点:

本单元安排研究三角形、探索与发现

(一)(二),由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三角形内角和度数,用撕、折的方法,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通过摆一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和大于第三边。这样安排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3.单元目标

1. 通过分类活动,认识不同类别图形的特征。2.认识并能识别哪些图形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3.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4.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5.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6.能在方格纸上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4.单元教学重、难点

1.能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2.知道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并能根据已知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出第三个角。3.能根据提供的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其是否能围成三角形。4.会辨认平行四边形与梯形。

逐课分析:

图形分类

1.教材分析和理解:

通过分类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1课时

1、通过分类对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类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2.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三角形的分类

1.教材分析和理解:

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1课时

通过分类活动,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3.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2.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

1.教材分析和理解:

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1课时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º。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3、[教学重、难点]

1、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º。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1.教材分析和理解:

为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在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过程中,让学生体验通过对实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从中发现和归纳结论的方法。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1课时

1、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3、教学重、难点 :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四边形分类”

1.教材分析和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已认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四边形按两组对边是否平行可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其它四边形。教学分类方法后,教材还安排一些相应的练习,其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集合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1课时

1、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3、教学重、难点

1.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图案欣赏

1.教材分析和理解:

能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感受图案的美;并能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1课时

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感受图形的美。

2、会利用基本图形的平移,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3.[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感受图形的美。

2、会利用基本图形的平移,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数图形中的学问

1.教材分析和理解:

教材中“数图形中的学问”一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数图形的过程中体会找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特征,有序思考等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所以本节课重在让学生体会找规律的过程,不必要抽象出公式。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1课时

1、在数图形的过程中,体验有序的数法,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2、通过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找规律的过程,渗透“转化”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3、体会到按一定的规律或分类去做,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有序思维和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3.[教学重、难点]

6.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总结 篇六

7月22日---7月23日,我有幸参加了定西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培训研讨会,聆听了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教研员朱育红老师对数学教材的解读与介绍,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就本次学习活动进行汇报:

(一)精心设计“情境 +问题串”的呈现方式,为自然而然地展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数学教学过程提供基础环境和主要脉络

在创设“情境”和设计“问题串”的过程中,每一位教材的执笔者最关注,实际上也是整个编写团队最费心思调研、思考、不断讨论的最主要问题就是“由一个特定情境承载的课程内容所引发的关键学习目标到底是什么”“学生进入这个情境后可能的思考过程、方法策略、问题困惑又是什么”“如何有机地把学习目标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机地、内在地整合成一条主线,即‘问题串’”。事实上,学生随着这一特定意义下“问题串”的学习与思考过程,将自始至终会围绕着本单元最核心的内容、最有价值的话题展开数学活动,而活动的有效开展和不断深入将直接有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因而这个过程同时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过程,而且好的“问题串”还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数学学习活动。同时,“问题串”的设计、选择与呈现直接服务于课程的学习目标,这无疑对广大基层的一线教师准确理解和驾驭教材、创造性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也能有效避免教师反映过去教材提供的问题开放性过大、目的不明晰而造成的教与学的困难。

(二)在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下,更加重视学习目标的整体实现

教材一直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此次改版,我们根据课程标准修订的精神,为促进学习目标的整体实现,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持续努力:

1.注重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

对于基本活动经验,教材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体现。第一,设计专门的积累活动经验的课,在这些课中一般不以学习某个具体的概念、公式为目标,而是通过设计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数学思考的经验。例如,一年级上册第14页“快乐的午餐”,这是一节新增的帮助学生积累“一一对应”活动经验的课,帮助学生体会数量的多与少,为后面学习数的大小的意义奠定基础。第二,在一节课学习的“问题串”中,设计积累活动经验的活动和问题。例如,三年级面积的学习,教材在问题串中设计了一个问题:如何比较两个通过直接观察无法判断的图形的面积?学生可以通过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再剪拼比较。进一步,如果两个图形不能移动,学生将想到用统一的小的“单位”(如橡皮、硬币、小方块等)来量,哪个图形含的“单位”多哪个图形的面积就大。在这个问题中,学生积累了“运用小实物的某一个表面去度量大的物体的面积”的经验,在为形成“面积单位”打下了基础的同时,也进一步感受了面积的意义。

对于基本数学思想,教材力求通过设计活动和问题,体现抽象、推理和模型思想。对于抽象,体现从数量到数、从物体到图形的抽象,以及从数到字母的抽象。对于推理,既体现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又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和多种方式说明道理。对于模型思想,将体现数学建模的全过程。实际上,教材中到处体现着基本数学思想,这里仅举一年级的一个例子。对于数的认识,非常重要的是体现从数量到数的抽象过程,在一年级上册第4页“快乐的家园”,体现出从 1个太阳、1棵树、1个萝卜、1筐萝卜等数量中抽象出数“1”的过程,以及从其他数量中抽象出其他数的过程。

2.注重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

部分内容问题串的设计,体现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例如,一年级下册第 49页“采松果”,首先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教材还设计了专门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活动,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不同的设计要求。同时,在每学期期中的整理与复习中,专门设立了“我提出的问题”的栏目,鼓励学生整理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在回顾整理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问题。目前,教材呈现的问题都来源于真实的学生调研,征集了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提出的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包括他们的一些“发现”。比如:“七巧板中为什么没有长方形”,“为什么能够站稳的都是立体图形?我们能想办法让平面图形站稳吗”,“生活中的数数不完,咱们能学完吗”。尽管一年级的学生语言可能还稍显稚嫩,但他们的不断思考、不断的“新”想法使我们感动,相信也一定会给广大同龄小朋友以启发。

3.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重要数学概念的掌握和基本运算技能的形成

为了提高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教材采取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多角度理解、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应用等形式。例如,对于多角度理解,教材通过设计问题和活动,鼓励学生举例、解释、描述、联系,还通过提供学具操作、图形直观等形式为学生理解提供适当的“脚手架”。例如,如前所述,对于加法和减法意义的学习,教材除了体现从多个情境中反复体会并抽象出数学运算的过程,同时增加了根据算式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讲故事”或者“画一画”的活动和练习,体现对于运算意义的理解。又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道理,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学具(小棒、计数器、方块、数线等),并做了系统设计。一年级“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小棒为主要的学具,鼓励学生借助小棒探索方法;同时以计数器、数线为辅助学具,帮助学生加强对于算理的理解。可以说,新世纪小学数学第4版教材基本改变了“依靠记忆理解概念”“依靠简单重复训练形成技能”的做法。

4.注重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新世纪小学数学的不懈追求。修订后的新版教材通过呈现丰富的情境、设计挑战性的问题、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体现数学的价值,以及自始至终伴随学习全过程的4个典型“人物”各具特色的活动与对话等,以求达到不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教材始终贯穿对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比如,对于反思习惯,教材通过多种层次的活动鼓励学生对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在每学期都安排整理与复习、总复习,鼓励学生进行阶段总结。在整理与复习、总复习中,不仅仅是设计一些题目供学生练习巩固,更设计了“回顾整理”、“回顾与交流”帮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回顾学习过程、整理学习内容,同时体现学生的成长足迹。在每学期都安排了“本学期你学到了什么”,旨在帮助学生对于本学期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在综合与实践中,安排了学生自评的活动。久而久之,学会自我反思将逐渐成为学生们内在的学习品质而受用终身。

(三)情境设计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

教材一直关注设计有趣的、现实的、蕴涵数学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这构成了教材的鲜明特点。进一步,情境设计上应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情境的素材来源尽可能广泛,富有文化内涵,处理好不同题材的平衡。教材修改中注重了农村情境与城市情境的平衡,尽可能使用通用情境,适当增加农村情境,达到城市题材和农村题材比例相当。在一年级教材的主题情境设计中,童话、寓言、游戏、环保、体育等通用题材达80%,纯城市题材占9.2%,纯农村题材占10.8%。

(四)重新梳理和设计练习题,提供数量合适、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习题 作为学习用的教科书教材一直关注练习的设计,注重设计一些促进理解、解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的习题。但同时,实验区教师反映练习题容量略有不足,部分练习“跳跃性”较大。

为此,第4版教材重新梳理和仔细设计了每一道练习题目,力求提供数量合适、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习题。在数量上,1课时 2页的内容,其中包括 1页练一练;2课时3页的内容,其中包括1.5页的练一练。正文和练习的篇幅按照1:1的比例配置。练习题的层次上更加清晰合理,通常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和拓展练习三个层次,题量分配比例大致为6:3:1或7:2:1;题目的呈现顺序与正文的内容顺序和问题串的顺序尽可能一致。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避免部分练习中题目“跳跃性”较大的现象,同时也将方便教师的教学,减少无序设计可能给教师带来的不必要的工作负担,从另一个角度帮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研究学生、指导学习、因材施教,以及自身专业提升等工作上。

(五)遵循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本套教材多年来一直积极倡导“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一现代数学教育理念。在新一轮教材修订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如何尊重学生发展的多样化、丰富性和差异性,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学习的机会。

一方面,教材通过设计拓展性问题和作业、提供更好丰富的阅读材料等体现教材的弹性和可选择性;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教材编写过程中,自始至终把“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作为指导教材编写的重要准则,面对同一个情境、同一句话语、同一个问题、同一个方法,在教材容量、题材版面、呈现方式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从数学学习的第一天始,学会尊重并欣赏他人对于同一内容的不同理解,学会尊重并欣赏他人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学会独立思考并积极与他人分享自己对问题的独特理解,„„。因此,第4版教材依然通过就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角度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呈现学生的多种想法、甚至是学生的原始作品,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等各种形式,„„。所有这一切努力,都是在试图传达这套教材在尊重每一个个体、体现人文关怀、倡导教育民主、鼓励独立思考与自由表达、提倡合作与交流等价值观念上的点滴努力与探索。

7.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总结 篇七

小学语文教材中容纳了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 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 教材中共有23篇课文蕴含了我国的红色文化内容。其中二年级教材中有《祖国在我心中》《歌唱二小放牛郎》《江凡》《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4篇课文;三年级教材中有《国徽》《回自己的祖国去》《朱德的扁担》等3篇课文;四年级教材中有《爱我中华》《飞夺泸定桥》《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纪念日》《七子之歌》等5篇课文;五年级教材中有《一个苹果》1篇课文;六年级教材中有《一夜的工作》《长江之歌》《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长城赞》《我站在铁索桥上》《可爱的中国》《你, 浪花的一滴水》《金色的鱼钩》《南沙卫士》等10篇课文。

这些课文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第一种为英雄的故事, 有《歌唱二小放牛郎》《江凡》《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可爱的中国》《南沙卫士》;第二种为伟人的故事, 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回自己的祖国去》《朱德的扁担》《一夜的工作》《你, 浪花的一滴水》;第三种为战争的故事, 有《飞夺泸定桥》《纪念日》《一个苹果》《我站在铁索桥上》《金色的鱼钩》;第四种为歌颂祖国的内容, 有《祖国在我心中》《爱我中华》《七子之歌》;第五种类型为祖国的象征物描述的内容, 有《国徽》《中华民族的最强音》《长江之歌》《长城赞》。

不同类型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我国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讲述英雄的课文中, 通过英雄的事迹, 歌颂他们的精神, 传承他们的价值观。《歌唱二小放牛郎》《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可爱的中国》描写了在残酷的战争之中, 在残暴的敌人面前英雄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大无畏精神。放牛郎王二小、雨来、狼牙山的五壮士、方志敏感动着每一个捧着教材和捧过教材的人, 他们的形象永远生动地驻扎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 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在讲述伟人的故事的课文中, 少年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以及成为总理后的辛苦工作、华罗庚的要回到刚刚解放的祖国的坚定的决心、朱德军长的“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的执拗中深深映射的平易近人不搞特殊的品德还有像春雨一样渗透人心、象一滴水却能够反映太阳的光辉的雷锋, 都深深影响着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的心灵被伟人的品德光辉滋养。在描写战争的课文中, 为保障主力军顺利过天险大渡河, 红军奋不顾身地冲入熊熊大火, 飞夺泸定桥;防炮洞中几天没喝过一滴水的战士们, 谁都想把一个苹果让给别的战友, 完全忘记了自己, 炮火连天的岁月中战友们舍己为人、相互关怀;老班长为了完成党交给他的人物, 为了三名红军小战士能够顺利走出无边无际的草地, 把仅有的一点点鱼汤全部留给小战士而自己则吃草根鱼骨最后牺牲在了草地中。残酷的战争、艰苦的战争年代更加凸显了革命前辈人性的光辉。“为什么我的眼力这么好, 因为祖国时时在我心中”温柔的话语、坚定的信念就这样像温暖的春风让人无比陶醉。国徽、国歌、长江、长城是我国的象征, 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了解祖国的象征, 更把祖国放在自己的心中, 爱国的情怀在就这样牢牢地扎根于每一个小学生的心中。

按照形式的不同, 其中有儿童诗歌, 有儿童故事、儿童散文、歌曲四种类型, 不同类型课文, 让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红色文化的美,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红色文化审美。诗歌朗朗上口的语言和歌曲的韵律性容易让小学生在感受红色文化内容的同时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情感也随着诗歌的语言驻在了小学生的内心深处。故事的生动性更容易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故事的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受红色文化带来的审美的冲击, 让小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儿童散文则用丰富的情感滋润着每一个小学生幼小的心灵, 让红色文化蕴含的价值观成为小学生成长的精神营养。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着小学生的精神世界, 让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感受其文化内涵, 让红色文化的所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地传承下去。

摘要:利用红色文化对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时代要求, 小学语文教材中容纳了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 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我国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8.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总结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

创新是教材的生命。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为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作为一名新课程数学教师,在教学的第一线,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与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一起走过了六年的成长历程。六年的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用好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只有转变观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教学,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改进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做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才能准确把握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的思想脉搏和课程体系,用好新教材。现将六年来,我结合实际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一些成功做法,提供给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同仁们,供大家切磋、借鉴。

一、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学时,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鼓励每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发现并提出问题。如,在教学百以内整数加减法的练习课中,我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这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兴趣和情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产生了很强的学习动机,通过探索与合作交流,不但较好地掌握了百以内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多种方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而且通过观察与思考,发现了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时和的变化规律;减数不变,被减数增加或减少时差的变化规律等。这个案例说明,只有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展学习活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变成他们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学生才能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认识学习数学的价值。数学学习活动也才能成为有意义的促进个体发展的过程。

二、充分利用教材特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中处处有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是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线索,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与实际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如,“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等,这些问题不仅为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创造了机会,更是为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现实中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

六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经常问学生:“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有助于学生养成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意识与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必须防止和杜绝把具有挑战性解决问题的活动异化为“对题型、套解法”的机械操练,这种操练也许能把人训练成应试高手,却不能造就出创新型人才。

三、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是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口算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放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去培养,要有“带着练”的思想,把口算练习和理解算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计算和估算不是互相孤立的一盘散沙,而像一棵树,是生长着的有机整体。算法多样化不是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手段,是学生个体差异的使然,前提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历交流各自算法和策略的过程,比较各种算法和策略的特点,选择并优化适合自己的算法和策略,体现数学的灵活性。而不是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解,以为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合理途径。估算具有独立的价值,如,“小明想买这两本书(价格分别是21.8元和14.5元),他只有40元钱,够吗?”生活中存在许多这样的问题,只要估算就能解决。培养估算意识,要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白:(1)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什么时候需要计算;(2)估算的过程实际上是选择适当的近似值去替代算式中的数,使算式因此变成可以口算的过程;(3)估算对于计算的意义在于能够为正确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4)估算的精确程度取决于所采用的估算策略;(5)估算具有独立的价值,不仅是因为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只要估算就可以解决,而且它是验算计算结果的重要手段。在计算教学时,要把估算和计算很好地结合起来,实行先估后算策略,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基于上述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为用好北师大版新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我时常选择教材中适合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内容,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思维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适当、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为避免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流于形式,我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情绪,用心去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技能,如,交谈、倾听、阅读、书写、描述等技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与人交流的愿望,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想法,养成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其次,正确处理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一般在学生合作交流之前,我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使每个学生对所解决的数学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都能独立地尝试解决问题,都独立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时,再让学生相互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表达和倾听。如,在教学让学生解决“某班要举行一次朗诵比赛,每位学生的朗读时间规定为3分钟。一位学生选择了一篇840字的文章,在赛前试读时,他用了5分钟,怎么办?”这一问题时,先让学生独立地解决这一问题,并鼓励学生尽可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此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得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讲话速度快一点、删除几个字等。这样的教学设计,给了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也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与倾听的机会,使每位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从而达到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讲例题,学生做练习,大量机械、重复地练习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生动活泼的思维。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一改传统教学面目,强调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在教学时,首先充分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鼓励学生的热情参与,注意倾听学生发言,不用统一的、程式化的语言训练学生,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对学生回答的对与错或语言是否完整,延缓评价。让每个学生首先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习数学,注重在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六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尤其是小学生,不能过早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而应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勇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设计生动有趣的、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从数量和空间关系去观察、比较、分析、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实验、推理与验证等数学活动,不但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知识,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1.

9.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总结 篇九

一、总体把握

六年级下期,是学生的第三学段最后的一个时期,所以对照课程标准,确立本期的教学重难点是相当重要的。首先,我们研读课标对这个学段学生作出的阶段目标,从一大堆“理解、推想、体会、领悟、把握、探究”的用词造语中,看到“学习型社会”对青少年的基本要求。语文课标除了对读书能力作要求外,还特别强调诸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养成观察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的感受。”等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我们再来看看学生的需要,他们已对生活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他们具有初步的社会意识,能够运用现有的知识认知社会和回报社会。他们一直参与北师大版教材的课改试验,具备一定的获取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可是要面对即将开始的第四学段的学习,面对升学的筛选与竞争,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试卷中直接的呈现是他们中很多人对于把握文章中心,准确理解重点词句显得力不从心。有的在表达时条理不够清晰,有的在个性化阅读中品读收获甚少,有的对学过的知识缺乏横向联系,纵向梳理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锻炼提高是我们共同的职责。这也是第十二册教材编写者的初衷。如果我们把本期的文本教学和毕业前的复习应考割裂开来,必将事倍而功半,甚至耽误我们的学生。所以,深入地解读教材,制定可行的执教方案成为我们教学的重点。

本册教材共40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16篇,教材的编排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如课文:《秦始皇陵兵马俑》和《当代神农氏》。体现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如课文:《大自然的秘密》,理解和尊重多样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整册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风格丰富多样,如遗迹单元,这五篇课文分别通过对联、故事、诗歌、记叙、说明等形式展开对遗迹的描述,风格多样,能容丰富多彩,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内容安排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本册教材突出的特点是:加强整合性,兼顾小学和中学课本的衔接。不再着眼于个别能力点和知识点,不再设“语文天地”中的单项练习,不再通过“金钥匙”学习某一种学习方法或策略,而是致力于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进行比较广泛的文化积累,基本上实现能够自学语文,切实推进课标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其实,在上一册教材中对此我们已经有了了解。本册教材仍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写,以供师生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安排,特别是“我的视角”“小资料”“日积月累”等提示性、引导性教学资料对提高教学实效的资源,教学时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并尽力发挥他们的最大效应。鉴于本期是第三学段与第四学段的过渡期,而且学生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所以勤练笔必不可少。习作练笔与阅读、综合性学习一定要紧密配合。练笔的提法注重的是习作练习形式的多样化、经常化,片断化,内容的真实性、充实性、实用性。比如三单元学生学习课文《可爱的中国》时,想象方志敏写作时的心理活动,体会革命志士珍爱祖国的情感;学完《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两首古诗后,与同学交流自己跟好朋友分别的经历,学会珍惜友情;读了《城市的标识》后,写自己家乡的标识,启发学生用心去爱那城市中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的馈赠。学习拓展阅读古文《吾腰千钱》时,想象落水者在河中的情景以及他的想法,引导学生自悟生命的宝贵。综合活动中,让学生们设计公益广告,以培养爱心和社会责任心。由此可见,教学活动的安排与练笔交叉并行,相互渗透。

二、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仍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写,共设计了以下8个专题:

出示:

1.乐趣2.遗迹3.珍惜4.生命

5.冲突6.英雄7.科学的精神8.告别童年

单元构成 :

1.主题课文2.扩展阅读3.综合活动4.单元小结

主题课文:

1.小资料

2.我的视角

3.日积月累

“小资料”中的内容主要有作者的概况、课文的背景资料、以及课文重点知识的解读,这些内容的设计,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文学常识,还可以让学生树立检索资料的意识。

“我的视角”栏目,安排的是丁丁和东东两个人物的话,目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

力,让学生在自学时来总结自己发现的问题、独立的见解、改进的意见、以及学习的方法和策略等等。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时,一方面要组织学生思考他们两个人的体会,一方面可以利用下面的留白框,启发学生大胆的提出或写出自己的见解。如果老师把“我的视角”这一栏目,能够引导到位,教学得法的话,我想将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创造力。

“日积月累”栏目,贯穿教材始终,因为语言的积累是小学语文教学始终一贯的重要任

务。在这一栏目中老师不应再硬性指定学生学习的范围,应当有学生自由的去摘录自己喜欢的字、词、句、段,让学生独立的来完成。

这三个提示性、引导性的教学资料,是提高教学实效的资源,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应得到

我们的重视,尽力的去发挥它们的最大效应。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1、依据“三个维度”把握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

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一个依据。老师们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来灵活机动的把握教材,有目的性的进行教学。

2、注意落实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为了落实整体性和阶段性目标,教材首先对课文进行了严格筛选,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

3、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本册教学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设置了关于热爱生活“乐趣”专题、中华文化“遗

迹”专题,以及热爱科学“科学的精神”专题等方面的专题,还设置了以“告别母校”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专题“告别童年”

(二)在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体现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1.专题设置方面的继续与发展

如在 “乐趣”这一单元。我们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过主题为“生活启示”的单元,我们面对的孩子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就要进入七年级的学习了,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感悟人生”的单元,虽然与我们现在所要学习的这一单元主题相近,但难易不同,衔接有些难度。为此,我们在六年级下册设置“乐趣”单元,希望能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对自身、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学生通过学习这一单元,在兴趣、目标方面有了一定基础,到初中学习相关单元就不会有太大落差。

2.“阅读链接”呈现方式的继承和发展

“阅读链接”的呈现方式和用途与以往相比,有所继承和发展,有的仍然是与本课内容

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有的成为课后思考练习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如第二组遗迹这个单元,在课文《索桥的故事》后面,链接了顾工的《我站在铁索桥上》而这个阅读链接同时也是课后结合课文想一想,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体现了最后一册对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

进行综合运用的要求,通过对比阅读理念的渗透,从形式和作用上来说,这种阅读链接的编排与人教版初中教材衔接的十分紧密。

四、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度,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

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下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备好课,不能再出现现拿书本进课堂这样的习惯,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要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要胸有成竹,在课堂上要做到有的说,有的讲,讲的顺,学的乐。

2.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专门安排识字这一环节,要求会写80个字,这80个字应安排在精读课文

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堂上要留一定的写字时间,让学生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好字的同时要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对于扩展阅读或课外阅读遇到的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鼓励学生勤查字典,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有利于不断提高独立识字和理解词语能力。

3.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中高年级的一个重点,随着年级的升高,识字量和阅读量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并具备了读中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自己有的知识和方法,自己学习和探究,启发学生思考,有的指向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的指向体会表达效果。

如:第二组课文《索桥的故事》

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如,“然而故事是讲不完的,谁要是在都江堰走一趟,谁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他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说出什么东西比故事更美、更好。

又如,第六组课文“金色的鱼钩”课后问题

让学生读完课文后说一说你认为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句子中会有体现?从

找句子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理解和把握,课后往往仅是举个例子,主动权应更

多地把握在老师和学生手中。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可以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议课文中需要重点体会的部分,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4、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其中关于题目和作文贴近生活的观点、关于激发学生

写作激情的观点、关于让课外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和作文要多样化的理解,似乎显得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就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

(1)、让题目和作文贴近学生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惟一源泉。很早以前,毛泽东在谈到文学创作的时候就谆谆告诫我们,文

学家、艺术家,应该“深入生活”,到生活的第一线去,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观察、分析、研究一切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生活的赐予,才能进行最基本的创作活动。

那么学生的作文,也就是广义的创作活动。因此,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摄取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也就成了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认为:“作文教学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因此,作文教学必须巧妙地与学生需要结合,多与学生的快乐生活经验结合,通过各种途径,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乐此不彼”,写出真情实感。只要学生爱上了作文,我们语文教学便意味着成功。

比如“乐趣”单元,在让学生作文时,应该从帮助学生摄取生活素材上面做做文章,在诱导学生关心和热爱生活上下下工夫,一定要从生活中来,千万不能从概念、从政治说教、从想当然来。我们要设法了解学生的生活,想他们所想,爱他们所爱,这样出的命题才能够切近他们的生活,才不会把他们吓倒。

(2)、设法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激情,就是驱使学生进行写作的酵母。

教师的作文课堂教学,除了帮助学生学会摄取生活素材、教授他们一定的写作规范和技

巧,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必须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写作激情。因为感情、热情、激情,都是激发写作欲望的最基本的心理因素。

此外,我们出的作文题目也应该考虑到孩子们的情趣,如果他们拿到作文题目时,不是

“情动于中”,而是“无动于衷”的话,则作文写不出来,将是意料之中的事。

多少年来,作文教学都以文章为对象,忽略了文章生成前的感情激荡过程。事实上,写

作是一种认知活动,文章的写作过程,并非完全是文章的生成过程。文章的生成过程常常先于文章的写作过程而发生。文章生成前的情感激发,是我们进行作文教学的重要指向。譬如说,在作文课上,教师看着某一个写得比较快的学生的作文本自言自语:“啊!真了不起,怎么写得这么快啊!”单这一句话,就可能使在座的其他学生的写作速度和激情都提高一个层次!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有思维训练,情感诱导和语言文字创作三个组成部分,把思、听、说、读、写、动六个方面糅合在一起,组织起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3)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融入生活。

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每天基本是重复着学校、家里两点一线式的路线。作为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生活,带他们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把学生的视线、触角引向自然、社会,开凿作文的源泉。

走向自然,向大自然索取作文素材。比如“遗迹”单元作文素材,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去

考察家乡附近有哪些名胜古迹,看看家乡的石桥、寺庙等,背后有什么故事,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对那些平时不留心的事物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产生深刻的认识。这些会为作文提供实实在在的素材。

(4)、作文形式多样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

写作。”因此,我们应从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以新颖、灵活、多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轻松找到可以动口、下笔的“契入点”,使作文训练收到实效。不妨可以试试以下几种形式:

A、演、讲、写相结合。

作文教学的课堂形式是每个教师在研究作文教学中遇到的比较尴尬的问题。想打开思路,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尽情发挥,又怕课堂教学太乱,生怕不能完成教学目标。如果按照传统的课堂组织教学的形式组织教学,显然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不能让学生提起兴趣。其实,只要学生尽情投入,再复杂的环境、再杂乱的场面,学生照样能够感受到。所以,我认为作文课应让学生“动起来”,可以采用“演、讲、写”相结合的形式,在活动中求写。比如在“科学的精神”一单元作文前,可先让学生,把自己从杂志上看到的有趣的科学实验,可以一边演示,一边向同学们讲解,讲好了再要求学生写,可以写观看完科学实验后的感受,也可以写实验的过程等,学生在这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下,这种将演、讲、写的结合写出来的作文有血有肉、有情有意,受到非常好的效果。我总觉得这

样的作文训练形式完全体现了“人人能体验,个个有的说”的原则,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表演、感受,容易认识事物的底蕴,激发写作的灵感,让学生动动、玩玩、看看,既避开了抽象的作文理论,又摆脱了“规矩方圆”的束缚,字里行间容易流露出真情实感。

B、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阅读教学是写作的基础。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

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课文为评价,以发展思维能力为重点,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的切实有效的训练形式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加强作文积极有效的训练。比如:学习珍惜单元中《别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时,让学生懂得世间可珍惜的东西很多,而友情更是永远值得珍惜的。面对与朋友的分别让学生更能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六年级的学生对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及将升入初中的他们可能要面临人生的第一次离别,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生活中有趣、有意的往事,写一写和朋友之间都建立里了那些友情,面对离别时,又该如何去珍惜。进而本单元作文教学就可以以 “珍惜过去” 为题,让学生在习作中有

所感悟,有所收获,更好的体会生活的意义,理解“珍惜”的含义。

C、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相结合。

叶圣陶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言。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因合而言之。”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口头语言先于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是基础,只有在切实进行口头训练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进行笔头作文,那是收不到训练效果的,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作文情绪,所以,说、写不应分家,口头作文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D、自改自评与互改互评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确

实,在作文教学中,不必死守教师指导、评改的传统形式,应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修改与评估的活动中。尤其是我们高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修改与评价文章优劣的能力,完全可以让他们自评、自改与互评互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点。教师应教给学生自评、自改的方法与互判、互评的原则。

总之,在自评自改与互评互改中,学生充当了教师的角色,无形中增强了他们作文的兴

趣和信心,同时在实践和体验中,也学会了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增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本学期教学的自主与创新

总的宗旨是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实践能力的角度着眼,整合教材内容,拓宽

训练的形式和范围,增强语文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浏览整册教材,我们会发现课文数量增多了,文体形式丰富了,篇幅加长了内容也加深

了。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内容非常重要,要特别重视师生情感的介入-感知、感受、感悟。来册教学的关键是阅读,阅读教学的关键是“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朗读,启发他们的想象。课堂上教师不可讲得太多,挤占学生吟咏揣摩的时间,具体教学中的自主与创新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1、自读为主

课堂上自读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学生没有阅读,教师就不能进入教学指导。学生的自读应当以摘录笔记,心得体会,预习作业等形式显示出来。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独立阅读的兴趣,培养边阅读边品味的习惯,为老师在课堂点拨,师生互动做好铺垫。

2、质疑交流

课堂交流要建立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较少,还是一味的教与学的情境较多,其至有些学生有问题在课堂上不能及时给老师交流,所以老师在以后教学中要注意引导,给学生营造宽松的班级阅读氛围,引导学生个体主动性地阅读,缩小这种交流少的差距,充份利用教材中“小资料”的信息,“我的视角”的意见激发学生主动独立阅读的信心,为他们搭建展示意见激发学生主动独立阅读的信心,为他们搭建展示平

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有质疑的交流,在他们自主阅读后有发现与欣赏的交流。

3、活跃课堂

活跃课堂就是把课上活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学生的动起来,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一盘散沙。叶圣陶先生曾说:“不见到处给他们点拨,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导出,需要参政处给他们指示。当然,遇到实在搞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所以教师应选择点拨的时机和方法,在课堂上发挥引领作用。灵活机动把握教材,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活跃起来,生动起来。

10.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总结 篇十

高士夫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这学期以来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因此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备课。

在备课时,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教法,根据教学学内容及学生实际,设计课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作了详细的记录,每一课做到“有备而来”,并制作了有趣的教具.,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二、上课.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上课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条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师生交流,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尽量多,同时照顾各个层次的学习能力,让各层次的学生得到提高。

3、及时复习。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4、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5、批改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仍给满分,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6、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

1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 教材版本 比例尺 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4-039-01

《比例尺》这部分内容在《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要求是:“了解比例尺;在特定的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中,《比例尺》这个内容的编排各具特色,现比较分析如下:

一、教材编排异同点

(一)相同点:

1. 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比例尺在生活中、地图上常常出现,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且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两种版本教材均准确把握了学生已经拥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循序渐进地编排了比例尺的相关内容。

2.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两种版本教材不仅以学生熟悉的地图或房间平面图引出比例尺的意义,还创设了丰富的独立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解决有关比例尺的相关问题。

3. 注重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两种版本教材都涉及到了测量、图形、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以及根据实际设计比例尺等,这种编排不仅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4. 渗透一定的函数思想。函数就是从数量的角度反映变化规律和对应关系的数学模型。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这两个变量,当其中一个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

(二)不同点:

1. 编排顺序不同。人教版教材在编排比例尺的内容之前,安排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把比例尺归属为比例的应用第一部分,之后安排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用比例解决问题。而北师大版教材之前安排了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学习。相比有所不同的是,教材删除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比例相关内容,并把图形的放缩提前到学习比例尺的前一课时,目的是通过观察、操作,在感受图形相似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比例尺的意义埋下了伏笔。

2. 对比例尺不同形式认知的侧重点不同。人教版教材在认识比例尺时,对不同形式的比例尺认知完整,且注重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结合。北师大版教材则侧重于数值比例尺的认知,教材始终未呈现线段比例尺的学习,对数值比例尺另一种形式的学习,也是通过教材第32页“你知道吗”栏目呈现,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3.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不同。人教版教材把比例尺的教学确定为比例的应用范畴,紧紧围绕比例的相关知识解决有关比例尺的问题,对于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教材呈现的是用解比例的方法进行。而北师大版教材在学习本课之前没有安排“比例”知识的教学,教材突出了“比”这个重要概念,把比例尺的教学归属为比的应用来教学。如教师用书第42页指出:“学生完全可以利用比的意义,比例尺的含义等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解决上述问题(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等),教师不要补充解比例的内容。”

二、比较后的启示与思考

(一)需要完整认知比例尺各种不同形式吗?比例尺有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两种不同形式,数值比例尺又分为“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如1:100或10:1两种情况。而北师大版教材明显重视数值比例尺中常见的“缩小”比例尺,且舍去了线段比例尺的认识。事实上为了防止学生将相关实例的某些特征误认为是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局限于经常用到的一些实例。比如,只认识1:100、1:650000000这样的“缩小”比例尺,学生会误认为比例尺中前项都必须是1,面对10:1、10000:1这种“放大”比例尺时就会不知所措,从而忽略了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一本质属性,相反,在教学中,创设一个放大比例尺与缩小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活动,更有利于学生感悟概念本质。另外线段比例尺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不仅仅是因为生活的需求认识它,更重要的是,学生可通过几种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区别与联系,对比例尺内涵的认识丰富而又完整。

(二)学生该采用什么方法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是教学目标之一,但比例尺的教学关键是理解比例尺的本质内涵,比例尺实际上就是一个比(即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以1:100这个比例尺为例,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既可理解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100厘米;又可理解为图上距离相当于实际距离的百分之一或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而在相同比例尺的平面图上,又存在着一系列的等比关系,因此人教版教材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而北师大版教材用比之间的倍数关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其实,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深刻体会到上述关系,对比例尺的内涵深刻理解,就会结合自己已有解决问题的经验采用合适的方法去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这种合适的方法无论是哪种,只要合理就行,不需要刻意追求。

(三)学生在学习比例尺时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学生对常见的平面图和地图并不陌生,但对“比例尺”这个概念可能会有些生疏和抽象,尤其是要让学生感悟比例尺的本质属性,正确解决有关比例尺的相关问题,就必须采取有效的学习方式。从两种教材编排来看,创设丰富而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开展学习,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经历观察、测量、绘图、推理、估算、计算、验证等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都能促使学生对比例尺本质属性的理解,并开展有效的数学思考。

12.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总结 篇十二

就内容上而言, 旧版教材的“数学广角”板块主要分为十个方面: 找规律、搭配、推理、重叠问题、烙饼问题、植树问题、数字编码、找次品、鸡兔同笼、抽屉原理。其中找规律和搭配又分为两个板块学习。而新版教材的数学广角主要有九大板块: 找规律、搭配、推理、集合、优化、鸡兔同笼、植树问题、数与形、鸽巢问题, 其中搭配问题又分为搭配一和搭配二。

新旧教材中的找规律、搭配、推理、优化、鸡兔同笼、植树问题、抽屉原理即“鸽巢问题”是相同的部分。只是在编排顺序上做了一些调整。旧教材“数学广角”中 “重叠问题”内容体现了“集合”的数学思想。新教材单独将“集合”作为一部分提出来, 更加强调了集合思想的重要性, 也是小学数学与高等代数结合的体现。旧教材的“数字编码”在新教材中没有体现, 与之相关的内容或者思想在新教材中的“数与形”部分可以体现。“找次品”和“烙饼问题”体现的都是优化思想, 所以新教材将“找次品”这部分去掉了。

从教材的整体编排结构和布局来看, 新教材的“数学广角”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注重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 “让学生通过学习, 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了有效落实这一总体目标以及课程标准提中的“四基”课程目标, 特别是数学的“基本思想”这一目标, 新教材在编写的时候不但在数与代数, 空间与几何等每一个小知识板块渗透各种数学思想, 更是将“数学广角”重新编排、调整, 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面更加系统而有序。一年级到六年级整个小学阶段, 学生学习教材中每一部分知识几乎都能领悟一些数学思想, 如推理思想、优化组合思想、模型思想、集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等。例如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分类”, 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将生活用品对应分类, 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通过分类, 由具体到抽象, 从现象到本质, 让学生逐步领悟分类思想和一一对应思想。又如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与形”, 根据图形的变化规律来探索数的变化规律, 进过符号化的过程, 逐步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归纳、集合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 而小学数学思想主要是通过“数学广角”来体现的。“数学广角”教学难点主要在于怎么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直观感受中, 体会其中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将直观而苍白的数学知识经过符号化语言转化为深奥的数学思想。

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难点, 关键是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要想对一个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有深刻领悟, 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 如果没有参与和体验, 渗透数学思想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创造各种有意思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让学生“动口”来讨论, “动手”来操作, “动脑”来思考, 结合自己的体验, 逐步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核心, 着重强调数学思想的启发, 精准目标定位, 优化教学资源; 以活动体验为基本模式, 渗透从而领悟数学思想; 以解决问题为基本目标, 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摘要:“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亮点和特色。它系统的、循序渐进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学思想。为了落实课标以及“四基”中的“数学思想”, 新教材就小学“数学广角”进行了重新调整和编排, 更加凸显了数学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对今后教师教学的指导性。

关键词:数学广角,新旧教材,数学思想,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潇湘数学教育工作室“数学广角”教什么, 怎么教[期刊论文]-湖南教育 (下旬刊) 2010 (7)

1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总结 篇十三

胡大小学 刘

涛 2018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在这一年,我带着五年级班的数学课,虽然辛苦,但也有许多收获。

1、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重点知识点三大块,那就是倍数与因数、图形及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和分数的意义。同时插入了行程问题和鸡兔同笼问题,行程问题在本册中只出现了简单的相遇问题,而倍数和因数主要是为分数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重各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紧抓重点,注意培养学生自助学习的能力,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并且,利用我设计的‘导学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力争上好每节课,紧抓辅导。在作业布置中,课堂作业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但是课后我从来不给学生增加学业负担,每天除了完成教材配发的随堂资料外,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积累300字左右的“业余作业”。在作业批改中,让我更多的了解学生,发现人才,有很多时候我把作业当成我和学生沟通的“红线”。本学期,我在作业本上的批语,让我消无声息的改变了几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被老师冷落、没有被老师小瞧、更让我觉得是他们更信任我、亲近我了,这种效果让我很是意外。当他们在作业中出现问题时,针对问题及时当面指出,效果更加明显。同时注重,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3、紧抓差生转化,优生培养工作,小有成效。在接手这个班时,发现班上竟然没有靠得住的优生,没有领头羊,而差生却是一大片,上课时举手的学生很少,常常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只要有一个同学说,其他同学往往是随声附和,而不论答案正确与否,思考的人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我确定了一部分差生和优生,采取谈话激励的思想引导、小老师“一对一”的帮扶,结合各个辅导的办法,培养了一部分优生,但还是不太如意,只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再继续培养,改变班级的学习风气。对差生,常常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加以训练和巩固。

4、补差补漏,全面提高。这个班的基础不太好,对上一学期的知识掌握很有限。差的方面有:用字母表示数及方程的认识和解法,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把形如3X+3的结果写成6X,而对6X的理解却是6+X,在解方程中,能正确运用等式原理解方程的只有四五个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面,也有问题,这本是我们上学期已经学了的内容,但是这学期又重新编入任然有学生在小数加减法时不会退位减,小数除法不会算的更不用说,有近四分之一的人,简便运算更是差。因此,在教学中,常常惹得我生气,但生气归生气,学生还是要教的,不能不管。常常是边上新课,边补旧知,边上课,边消气。课堂以后我还要找时间考查巩固。

14.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使用心得体会 篇十四

小学数学新教材与老版在呈现方式上,明显不同的是新教材中添加了更多的卡通图片,颜色艳丽色彩丰富,而且生动活泼,增加了很多趣味,由原来教师的教本转变成了学生的学本,更受学生的喜爱。而且在内容的排版上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老版中会以一些例题为基础,先讲解然后再模仿练习,在一定程度上老师会起主导作用。而新教材则不同,新教材都会以情景的形式出现,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情景的观察由学生去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可以提出怎样的问题(可以是多种形式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性的挑选几个问题,从而展开新课的学习,练习设计多样而开放,不再限于单纯的模仿操作。在课堂中变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更多探索与交流的时间,有利于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同时也能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同时在教材编排上,注重准备工作,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开学习。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发现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而新教材在先认识立体图形,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有一些比较好的题目,没有限定学生的思维

(1)人民币的分类你能把人民币怎么分类

学生会想到很多种方法,可以根据:纸币,颜色,大小,面值等,还有可能会根据图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5.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总结 篇十五

一、框架比较

(一)各年级编排数量

实验版教材中“你知道吗”栏目从三年级开始出现,四年级最多,占总数的37%,六年级相对较少,占总数的16.4%,三年级、五年级数量相当。新教材对于“你知道吗”栏目的编排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将范围扩大至低年级,从一年级开始编排,六个年级都涉及,主要集中在三、四、五年级,分别占总数的21.5%、20%、23.1%,低年级和六年级则相对较少,具体见图1。

图1新教材与实验教材各年级数量分布

(二)所属的知识领域

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由于“综合与实践”的分类标准与前三个领域有所不同,为了避免重复,方便比较,本文只对前三个领域进行了统计,具体见图2。

新教材和实验教材对于“你知道吗”的编排都将重点放在“数与代数”领域,所占比例均达到50%以上。新教材更是增加了在“数与代数”领域“你知道吗”的安排,其比例达到69.2%,而其他两个领域的安排有所减少。“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安排最少,新教材在修订时将“统计与概率”领域关联程度密切的单元适当进行了整合,减少了单元数,因此该领域“你知道吗”栏目的数量也大大减少,仅占总数的9.2%。

(三)教育价值体现

一些学者认为,根据数学文化的内容,可以将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分为科学教育价值(主要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以及相关的数学名题)、应用教育价值(包括来源于生活和社会的数学知识,以及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数学知识)、人文教育价值(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包括数学家、数学著作以及一些优秀成果的介绍)、美学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中、生活中的数学美)。本文将新教材与实验教材中的“你知道吗”按这个标准进行了分类,具体见图3。

两个版本教材中美学体现美学教育价值的数量是相同的,占总数的比例也比较低。实验教材中“你知道吗”栏目中体现应用教育价值的内容最多,其比例为53.4%,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而新教材中体现美学教育价值的内容较少,其他三类的数量相当,占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6.2%、35.4%和33.8%。

二、结果分析

在实验教材中,“你知道吗”栏目共有73处,新教材有65处,总体上数量有所减少。其中新增的有24处,占总数的37%左右。实验教材中删减了32处,占总数的49%。保留的有41处,其中有一部分也做了一定的改动。由此可见,教材修订中对于“你知道吗”栏目的改动力度还是比较大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你知道吗”栏目对于数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新教材新增的24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低年级新增设的14个,实验教材在低年级没有安排“你知道吗”栏目,而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编排“你知道吗”,体现数学文化教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其中有8处是体现人文教育价值的,例如在首次教学运算时,在正文后面介绍最早使用“+”“-”“×”“÷”“<”“>”“=”等符号的国家,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背景;在学习“认识万以内数”时介绍祖先计数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体会数学发展源于生产生活的需要;还介绍了古代的七巧板、九九歌和算盘,从而体现中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现科学教育价值的有2处,介绍了用手指帮助记住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和比毫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微米”,这些知识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内容也比较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有4处体现了应用教育价值,在学习“认识10以内数”时介绍了“冠军”“亚军”“季军”的叫法和1~9的手势表示。在学习认识方向时介绍了利用指南针、年轮和北斗星辨别方向,等等。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可以用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数学的实用性。

另一部分是在三至六年级原有内容基础上增加的。其中“千克与克”单元对生活中常见的秤的介绍在实验教材中是出现在正文部分的,修订后加上了秤的名称移到了“你知道吗”栏目中,对这部分的要求降低了;“年月日”单元中介绍的“四年一润,百年不润,四百年又润”的原因,在实验教材中是出现在注释部分,讲得比较简单,没有说明原因,新教材在“你知道吗”栏目中详细说明了原因,有助于学生理解;五年级下册“倍数与因数”单元中学习分解质因数时介绍的利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在实验教材的“你知道吗”栏目中也涉及了,实验教材是在“公因数与公倍数”单元介绍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修订后难度降低了,方便学生理解。还有7处中有2处体现应用教育价值,分别是介绍“斤”和“两”的换算以及鞋内长和码数的计算方法;剩下的5处体现的是科学教育价值,主要是对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例如介绍了大数的国际分级方法与我国分法的不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完全数”的概念,计算机绘制的统计图和一些特色统计图,这些新增的内容体现了新教材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

从实验教材中删去了32处,其中大多数是体现应用教育价值的内容,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数据、素材陈旧,例如四年级下册“统计”中介绍的我国天文台的数量是2003年的数据,距今已十多年,不利于学生了解实际情况;二是太过简单,例如视力表上的小数介绍、音符用分数表示等,这些内容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已经知道,再次提出意义不大;三是脱离学生实际,例如对于飞机托运的规定、降雨量和雨量器的介绍以及汇率等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遥远,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有一些内容并没有完全删去,只是没有在“你知道吗”栏目中体现,例如六年级下册关于纳税的内容在新教材“百分数”单元以注释形式出现。

三、编排优点

(一)图文结合方式,符合认知发展特点

实验教材和新教材在“你知道吗”栏目的编排都注意到了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在呈现方式上大多数都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这样的形式更生动形象,易于接受。例如在介绍生活中的秤时,配上相应的图片帮助学生辨识;介绍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韦达、陈景润时文字旁边都配有人物图,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欣赏生活中的圆、轴对称图形时有各类精选的图片,使得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数学之美。并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纯文字的介绍逐渐增加,图文结合的形式相应减少,这种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也有利于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二)编排延伸至低年级,更加连贯和系统

新教材将“你知道吗”栏目的编排延伸至低年级,使得小学阶段的数学文化教育更加连贯和系统。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来说,在低年级的教学内容中适当融入与数学文化相关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体会人类灿烂的数学文明;从数学本身来说,低年级的数学知识点也对应着很多的数学文化,例如我国古代的九九歌、七巧板等,都是学生感兴趣并且有能力掌握的。因此新教材的修订有利于加强低年级的数学文化教育,是合理且必要的。

(三)内容更贴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新教材对于“你知道吗”栏目的变动使得内容更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例如对于鞋内长和码数的计算方法以及斤两的换算等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并且有助于解决实际的问题,对于大数的国际分级方法和计算机制统计图的介绍是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科技和国际化发展。而对于恩格尔系数、飞机免费行李、气象台数量等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内容,新教材在修订时则予以删除,从而体现数学文化教育与时俱进的特点。

四、编排建议

(一)素材选择多样化

分析实验教材和新教材中“你知道吗”栏目涉及的数学文化素材所属的国家,我们可以发现提到中国的次数明显比较多,两套教材都力图通过我国数学成就的介绍展现中华民族灿烂的数学文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对于国外的数学文化介绍却比较少。例如从新教材此栏目中出现的国家来看,出现两次及以上的只有阿拉伯、古希腊、埃及、印度、德国、英国、法国,还有4个国家只出现一次;从介绍的数学家来看,出现的国外数学家只有哥德巴赫、韦达、欧拉等5位,多是只有简单提到,没有进一步介绍,而中国的数学家有刘徽、祖冲之、陈景润、李冶、朱世杰等7位,且仅刘徽就出现了3次;从介绍的数学著作来看,涉及的《九章算术》《算法综统》《孙子算经》都是中国的,国外的数学名著没有提到。

数学文化教育应该尽可能全面、系统,能够跨越不同的时空和文化背景。在选择素材时除了考虑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应该引入多元的文化,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使学生欣赏不同文化传统中的数学成就,从而以平等开放的态度看待本民族与其他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数学成果,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二)内容结构优化

从对学生的要求来看,两套教材中“你知道吗”栏目的设计,实验教材73处中有23处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并与同学交流或是在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计算、解释,占到总数的31.5%;而在新教材中提出类似要求的仅有16处,只占总数的24.6%,修订后的比例降低了。

在“你知道吗”栏目中阅读材料的后面提出一些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启发和鼓励学生搜集资料,交流感受,将数学学习延伸到课外,符合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数学教师的教学也具有指导意义,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课题学习,可以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或者综合实践课程。在教材编写时,除了适当的问题,还可以在后面提供相关的、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论文、网站等让学生阅读和浏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教育价值比例调整

实验教材和新教材“你知道吗”栏目中体现美学教育价值的内容都是3处,分别是欣赏圆和轴对称图形以及对“黄金比”的介绍。比例虽然有所升高,但是数量并无变化,甚至连具体内容都没有太大变化。由此可见教材修订中美学教育价值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美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中可挖掘的美学教育因素还有很多,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发现数学之美是必要的。

16.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总结 篇十六

广东佛山市顺德区教研室 林盛山

2004学年以来,北师大出版社的高中英语以贴近社会和学生生活、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高、语言地道、语料丰富而且复现率高、版式新颖、编写体例富有创意、练习形式灵活、重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与表达的能力等特色不断吸引着广大师生。以下是我们两年多来我们课改实验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规范与创新并举,积极推进高中英语课改

对全区的课改教学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集体攻关,鼓励创新,保证质量,这是我们几年以来所坚持的。参与课改的教师虽然进入新世纪以来已经一直在学习和尝试运用课程标准的理念与方法,但当他们第一次拿起课改教材的时候心里还是忐忑不安。教参简单,课文和对话涉及的背景多,制作课件的图文和音频、视频资料缺乏,教师需要自主发挥的创新空间太大,不利于学校之间有序和平衡发展。区教研室组织6人课改指导小组,制定了《佛山市顺德区普通高中新课程英语教学指导意见》;我们组织探讨课、示范课、优质课、论文评比、课件比赛、说课比赛、论文宣读等活动,讨论了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多元评价、专题教研等问题;常规化地营造英语学习的校园氛围和社会氛围,以缓解语境缺失造成学习的困难。

二、通过北师大出版社的高中英语教材实施课程标准

1.通过教材的任务链设计课堂活动,让每一节课有两条线贯穿始终,明线是阅读、写作、听力、视听说等语言实践活动,暗线是语言知识、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等,一明一暗,时而明暗交替,相辅相成,其合力就促成了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2.以教学模块为单位,设计、策划课堂教学内容和活动。作为高中教师有必要了解初中的英语教学,把握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在每一模块教学的开始应上好“Learning to learn”这一课,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本模块的教学要求和课堂教学活动的各项任务,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奠定心理基础,也为他们自主学习搭建平台。

3.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有效地进行英语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六个方面的积累。

1)词语搭配、词组、习语、句型、语义场等的积累。开展多种形式的词汇竞赛。

2)语言规律的积累。语法要学得活,用得活,即优化语法教学,而非淡化语法教学。注意语言的得体性、连贯性。

3)四会技巧的积累。让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表现自己,体验和感悟,不断提高听、说、读、写技巧的运用水平,提高用英语来做事、完成任务的能力。

4)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精心设计,让学生有多方面、多层次、多场合运用语言的语用经验的积累。

5)让学生有丰富的生活常识、多文化背景的积累,并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6)学习方法的积累,并能在学习中运用元认知策略。

4.“Before you start”活动设计应达到三个铺垫的目的:引出单元或课时的

1主题、调用学生的经验、利用新旧结合让学生初学部分生词。课堂的种种任务设计,要让学生层层深入、步步提高,让话题内容、语言载体、活动主题层层展开。课堂教学的后段是提升阶段,所设计的活动要让学生刚刚学到的部分语言得到迁移性运用,让一节课的主题得到深化,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让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潜移默化。

5.搞竞赛、做游戏,让学生玩一玩,寓教于乐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但是切记这时候的娱乐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其中隐藏着语言运用“做中学”的玄机,因此不要让学生只用身势语言,而要要求学生以用英语为主开展活动,尤其是要运用新学到的语言材料。可以组织学生分工去记录和评价表演者用了多少新的主题功能语言,新词用了哪几个,复习性运用了上个单元或上一节课的哪几个单词、短语,等等。各种活动都要围绕单元主题、功能、新语料进行,为之服务,而不要只图一阵阵的热闹。

6.每个学期上两个模块,内容多、时间紧,要巧教、巧学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主要应该忙在备课上面,想方设法设计出能让学生多一点参与的各种课堂活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多开展一些对子和小组活动,主要是让全体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在忙着,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英语,体验感悟,尤其是用新学的词语、搭配、功能语言做事、完成任务。教师也要适当参与到活动中去,了解、帮助学生,适时点拨,同时也更加密切师生的关系。千万不要让学生悠闲地看着老师在讲坛上忙来忙去地一直在传道授业。

三、加强教研,帮助老师顺利使用高中英语课改教材

1.积极争取得到专家引领。这两年多来,我们高

一、高二的老师都全员参加了省级培训。本来,北师大出版社的专家回访只到地级市,但是我们顺德区教研室却三翻两次地增加曹老师和两位王老师的负担,把她们请到顺德听课、座谈,给老师们指点迷津。另外,我们区19所高中,有9所去年起参加教育部“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试验项目”课题广东试验区的试验,多次参加了该项目的专家讲座、课标课例化展示等活动。我们还多次请英国的教师培训专家到顺德来传授任务型教学法、阅读教学法和戏剧教学法。从1996年起,我们每年请两名外籍教师对顺德的100名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封闭式口语培训和教材教法培训,从2001年起,我们每年还派出50名左右的英语教师到英国和美国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培训。

2.努力发挥倍增效应和互补作用,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首先要加强集体备课,群策群力,让共性、个性并存。其次,材料搜寻、课件制作、练习编写等要分工合作,共享资源。我们也提倡把一部分备课所需的资料提前

一、两周设计成活动项目,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课外访谈、手工制作等途径搜集。

2004年9月,为了让老师们能够尽快地熟悉教材、深入教材、走出教材,同时也为了弥补当时教辅资料的短缺,我们教研室组织各校全体高一教师参与编写了北师大出版社高中英语模块一、二的《目标指引与评价实验资料》,以电子版的形式挂在教研室网上,供大家下载、选用。

2005-2006年,区教研室与英语周报联合举行课件比赛,我们成功地分配任务,以Lesson为单位,争取把模块1-8各单元的课都制成课件,并配上部分相应的教案,提供给全区高中英语教师收存、借鉴、或直接使用。这项活动,我们达到了3个目的:引进竞争机制,给老师提供提高自我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丰富备课资源,给教师减少教师一些工作压力;顺德三分之一的高中英语教师获得最新版本的英语词典等工具书作为奖品。

3.建立校本教研机制,具体做法是:

1)完善学校科组和年级组的集体备课制度,积极创造条件,整合各种资源为教学服务。每周开展一次科组、年级备课组集体教研活动,进行教学探讨和集体备课分工。

2)鼓励年轻教师多听课,尤其是听教学方法灵活、效果好、手学生欢迎的有经验的老师的课,多尝试任务型教学等流派的课型,争取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要求青年教师上好汇报课。青年教师应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争取尽早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3)鼓励骨干教师在自己已有的教学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做到教学有法,法无定法,防止形成固化、模式化的教学思维和套路,争取常教常新,教学魅力和教学质量不随年龄的增加而减退。中年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浑然一体地取各家之长,创造自己教师生涯的辉煌时期。

4)发挥教学成效显著的老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年轻教师少走弯路,尽快成熟。科组有计划地帮助老教师适应新课改,解决观念更新、教法创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严峻问题,他们需要中青年教师在备课、资料、课件制作等方面的大力协助。老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创新中求质量。

5)开展自主业务进修和集体课题研究活动。除了备课、评课、自我反思外,各校还组成不同的课题组,针对课改教学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我们先后开展了两次国家级、市级和区级的课题申报立项,如高中英语教学评价试验、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行动研究、高中生课堂焦虑感与口语水平的关系、弹性教学在英语新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新课标”背景下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教师合作行动研究、基于认知交际法理论的词汇中心教学法、新课标下学生文化意识培养与评价、新课程实践中“话题·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等等。通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自我完善的机会,改变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 逐步适应新课程实验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4.从2003学年起,区教研室就开始做课改的准备工作。我们介绍了外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当今外语教学,以 “Learning by doing” 为主流,在交际教学思想的框架里,综合运用多种教法的长处。目前,影响外语教学的主要流派有任务型教学法、the Chunk Approach(词汇教学法)、交际法、PPP(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结构-功能法、听说法、认知法等。我们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每年举行一次全区的课件比赛、说课比赛和优质课展评活动,每学期各年级举行一次教学研讨会,给老师搭建探讨、交流和论文宣读的平台。

5.从2004学年起,每学期第16—18周各校进行高

一、高二英语期末口试。要求各校的口试题目、内容紧扣《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功能意念项目、话题项目和本学期的模块主题,体现本学期模块所学语言的运用。教研室提供了口试题型、口试方式、口试样题、评分规则的参考样式。我们提倡教师对每班的6名骨干学生进行口试,并培训其成为学生主考,他们每人负责班上约9个学生的口试,教师抽查。学生互评,符合课标的评价要求,同时也能减轻老师的负担,增强尖子生的培养力度,降低学生的口试心理焦虑程度,有利于自然发挥和身心健康。第一次口试,各校高

一、高二备课组制作若干套试题,并在口试后和口试方案一起上报区教研室,往后各校根据《佛山市顺德区普通高中新课程英语教学指导意见》自主进行口试。如果哪些学校无法使口试对学习产生促进的积极作用,也可以不考。

其实,口试是一种学习成果展示,可以有单词认读、课文表情朗读、主题辩论、模仿朗读、自由对话、你问我答、话题讨论、看图说话、简述观点、时事议论、即席演说、个人综述等等。口试前10天教师引导全班学生根据本学期单元主题、功能话题和语言材料集体设计12个话题或项目,学生自由组合成3—4人一组进行准备,准备的过程就是激活所学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学习策略的过程,促进消极的学识转化为积极的学识,建构长时记忆网络。

6.优化英语学习环境。课堂是英语学习的主要场所,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在这里得到基本的知识、能力、方法,得到智力上的开发。但如果学生的英语学习不延伸到课外、不延伸到社会中去、不延伸到生活中去、不延伸到工作中去,那么,他们的英语就缺乏应有的实用机会,就失去了根、失去了生命力、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就会变成卸不下的令人厌倦的学习负担,最终 “从学习开始,到学习结束”。营造浓厚的校园和社会英语学习氛围,就是要让学生到课外去用英语、到课外去体会英语的语言功能,到社会上、到生活中、工作中去用英语做事,亲身感受,切身体验,才能够终身难忘,获得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我们区教研室经过反复考察、讨论,2003年下发了《营造顺德区校园及社会英语学习氛围的计划》,并对改计划的实行情况进行总结、编发简报。3年过去了,今年我们将对此进行评比、表彰,树立典型、推广经验。我们的营造校园英语学习氛围计划主要有以下内容:

1)各校在英语科组教师中安排专人负责校园英语氛围营造的计划,并组织实施,检查落实情况,做必要的调整,学期末、学年末提交总结。要系列化、规范化、有实效,经年累月,长期坚持。

2)各校结合自己的实际,设立英语阅览室、英语网上阅读电教室、英语角或英语论坛等。订购一定数量的英语报刊杂志和分级读物,鼓励学生多读、多记,要养成强闻博记的习惯。

3)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安排一部分课题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用英语来完成结题、汇报和展示。

4)办好英语板报、英语广播,搞好分级英语听力训练活动,每天学生课外英语听力训练应达20—30分钟。

5)开展学生课外“每日5分钟自由讲英语”活动。也许开始的时候,需要全校一体化、或以年级、班级为单位在不同的时段给学生一些不同的参考性的话题。但是,随着活动的深入,应当逐步减少引导和控制的量,最终完全放开,让学生任意地用英语谈论、争辩、做事,把英语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

6)举办全校、年级或班级的综合英语晚会、与外籍友好人士联欢、外国文化及风土人情报告、英语口语比赛、演讲比赛、课文剧汇报演出、知识比赛、能力比赛、智力比赛、书法比赛、写作比赛、游园晚会、或歌咏比赛等。可按学年、学期或学月进行计划与实施。

7)有条件、有必要的学校,各种标语、指示牌用汉、英两种文字写出。

8)开展其它有特色的活动。

我们之所以下发《营造顺德区校园及社会英语学习氛围的计划》,在《佛山市顺德区普通高中新课程英语教学指导意见》中提出口试问题,是因为有了区教研室的指导性文件作依据,大家工作起来就顺手一些。

四、存在问题

1.部分老师理论与实践差距大,还没有能够在自己平常的教学中设计让学

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活动。活动的创新设计需要花很多的时间、精力和灵性,做到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富有弹性。要开发利用多元智能,要贴近社会与学生生活、水乳交融地体现元认知策略以及文化、情感等因素,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讨论、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当加强集体备课和观摩活动,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共性与个性并存。

2.过程性评价比较零散、模糊。要注意代表性、典型性、系统性和标准性。学生英语基础扎实、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强,什么样的终结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模式他都不怕、都容易适应,都会有好表现、好成绩,只为考试而教,学生缺陷多,偶然性大,问题就严重了。

3.部分教师的教学容易误入纯语法分析或忽视语法的歧途,不能适时联系与扩展,不能合理地设计任务和活动。人是有智慧的灵长类动物,能自主或经过引导发现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进而达到举一反

三、以一通十的效果。

4.对教材的挖掘过细、语言讲解过多的学校觉得教不动,进度慢;而肤浅处理的学校又觉得教材里没有多少东西可教、可学。要注意适当地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讨论、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学习,分层要求,逐步提高。把握好哪些词只需会义、哪些词只需会读、哪些词只需会写、哪些词还需会辨异和活用,即,什么时候学到什么程度等;把握好课文哪些只需理解、哪些还需熟读、哪些还要进行创新活动。

5.基础较差的三千名学生要过好词汇的读音规则识记关→按音节识记关→词组、搭配、意群识记关→阅读、写作、口头交际识记及辨异活用关,提高识句、解文、用句、写文、说事的能力。当设计一些学习活动,让学生有个理由来做事,过好这几道关,消除陪坐、陪听、陪练现象,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母乳喂养周活动宣传总结下一篇:员工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