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义词和贬义词的相关介绍(精选10篇)
1.褒义词和贬义词的相关介绍 篇一
GRE填空和阅读的同义词介绍
GRE是一个选拔性考试,ETS的职责是帮助大学研究生院把适合学术研究的、推理能力强的人才选拔出来。这一点就决定了GRE填空的同义重复和反义重复不能过于直白,也就是说,ETS必然要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寻求变化。
ETS所寻求的.变化,在反义重复方面变化空间并不大,无非是把词汇变得难一些,因为对立二分的概念还是很容易分辨的。在同义重复方面,ETS的变化空间就要大得多,因为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很多的方式来表达。这就需要我们具有更强一些的语言功底和主动寻找的意识。
举例说明:找出两对同义词。
37.5. Although some consider forcefulness and persistence to be two traits desirable to the same degree, I think that making a violent effort is much less useful than maintaining a steady one.
58.3. Joe spoke of superfluous and vital matters with exactly the same degree of intensity, as though for him serious mattered neither more nor less than did trivialities.
9.2. A perennial goal in zoology is to infer function from structure, relating the behavior of am organism to its physical form and cellular organization.
11.7. When theories formerly considered to be disinterested in their scientific objectivity are found instead to reflect a consistent observational and evaluative bias, then the presumed neutrality of science gives way to the recognition that categories of knowledge are human construction.
2.褒义词和贬义词的相关介绍 篇二
关键词:同形异义词,多义词,区分,语义含糊
1. 引言
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是语义学领域里一对容易混淆的概念, 不仅给词典编纂学家们在单词分类时带来了难题, 而且给许多英语学习者在理解单词的确切意思时制造了麻烦。譬如说, 有些句子的语法和结构是正确的, 但是在理解上却有两种或多种的解释方式, 如果说话人不进行解释的话, 听话者往往就会产生误解。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阅读上, 没有了作者的解释, 读者就要进行推测, 其推测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他对文章的理解。这种一个词语或句子有两种以上解释的现象称之为语义含糊 (semantic ambiguity) 。而本文要讨论的是由于英语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引起的语义含糊。
2. 同形异义词
同形异义词往往会被定义为有着相同拼写形式的不同的词。但有许多专家对此持反对意见。John Lyons (2000) 认为“这个定义还是具有欺骗性的, 因为在许多语言中, 大多数的词不仅仅只有一种形式, 而是有几种形式”。John I.Saeed (2004) 在他的《语义学》一书中给同形异义词下了另一种定义“同形异义词是读音相同的一个词的几个意义不相关的词的组合”。John Lyons把同形异义词为成两类:绝对同形异义和部分同形异义。根据他的分类方法, 绝对同形异义词如:1) bank: (1) financial institution, (2) sloping side of a river;2) sole: (1) bottom offoot or shoe, (2) kind of fish。这类词通过字典就可以区分, 因为它们是在不同的词条下分别介绍的。但是found这个词, 它既是find的过去, 同时本身还有其他和find无关的词义, 像这类词就是部分同形异义词。同绝对同形异义词相比, 部分同形异义词的数量要少很多。
3. 多义词
由于多义词和同形异义词之间存在很多相同之处, 因此许多专家都通过与同形异义词比较给出多义词的定义。“这两类词都是指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 多义词的各个意义是相联系的” (Saeed, 2004) 。“同形异义词 (绝对的或是部分的) 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词之间的关系, 而多义词指的是一个单独的词所具有的特性” (Lyons, 2000) 。
同样的, 多义词也可分为两类。根据Pierre Frath的分类, 一类是所指多义词 (referential polysemy) , 另一类是纯词汇上的多义词 (lexical polysemy) 。所指多义词如:“piano”, 在“She could hear the piano.”中指的是钢琴发出的声音, 但在“She polished the piano.”中指的就是钢琴这种乐器。而纯词汇上的多义词如作为名词, 既有“形式”的意思, 又有“布局、外貌、状态、表格、行为”等意思。
4. 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的区别
根据上面给出的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的定义, 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同形异义词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所具有的性质, 而多义词是指一个词的性质。在字典里, 同形异义词是列在不同词条下的, 而多义词是在一个词条下罗列的。但是, 总的来讲, 这两类词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
专家们通常用两种方法来进行区分。一种是看一个词的历史渊源, 即词源;另一种是看词的各个意义之间的相关性。“总体上讲, 词源这个方法便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未进行任何相关教育的情况下区分这两类词” (Lyons, 2000) 。Lyons提供的例子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能很容易地区分“bat”这个词是一个同形异义词。“bat”有两种含义, 一个是“蝙蝠”, 一个是“球棒或木棒”。而事实上, 这两个意义确实来自不同的历史渊源。“蝙蝠”这个意义是从中古英语的“bakke”过来的, 而“球棒或木棒”则是来自古英语的“batt”, 其含义是“木棍, 木棒”。但Lyons同时也指出, 词源可以帮助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区分这两类词, 但也不是没有例外的。几乎所有的英语国家的人都认为“sole”的两个含义:“鞋底, 脚跟”和“鳎 (一种鱼) ”的来源是不同的, 但事实上, “sole”的这两个含义来源是一致的, 都是来自法语单词“sandal”。但由于这两个含义被英语吸收的时间不同, 词典编纂学家就根据英语语言国家人的习惯把它们分别列在了不同的词条下面。尽管有一些例外, 但大多数情况下, 根据词源来区分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讲还是有效的。
词的相关性则是另一种区分方式。“词典编撰学家往往倾向与用相关性来定义多义词” (Saeed, 2004) 。但当我们问及哪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区分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时, Lyons坚持认为“词源是没什么用的, 真正有用的是词的相关性区分方式”。
在词汇学中, 根据其相关性的不同, 多义词被分为两类:辐射型和链条型。“辐射型是指一个词的多个意思中有一个是中心含义, 其他的意思都是从这个词衍生出来的” (林承璋, 2003) 。“hand”这个词就属于这类多义词。“链条型是指一个词的多个意思是一个接一个的衍生出来的, 但最后出现的那个含义不一定和最初的含义有联系” (林承璋, 2003) 。单词“fond”就属于这类多义词。
这种相关性的方式, 对于英语学习者区分这两类词比词源方式区分有效, 而且实际。
5. 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引起的语义含糊
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在拼写和读音上都相同, 但在意义上却不同。表面上看来一样, 但含义不同的词无疑会给我们在阅读文章、句子, 进行日常对话、交谈等方面带来麻烦:分不清楚到底是作者或说话者用的哪个意思。
如“They found hospital and charitable institutions.”这句话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 (1) 如果我们把这句话中的“found”理解成“find”的过去式, 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They found hospital and charitable institutions in a past time.” (过去, 他们找到了医院和慈善机构) ; (2) 如果我们把“found”这个词就理解成是“found” (含义为“捐赠”) 的一种形式, 那么我们就不能从这个句子中判断出时态, 因为, “found”这个词的各个时态形式都是一样的。句子的意思就可以是“They devoted/devote money to the hospital and charitable institutions.” (他们过去/现在捐钱给医院和慈善机构) 。
以上仅是由于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引起歧义的一个例子,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通过语法规则, 我们可以发现, 上面这句话的第一种解释方式是错误的, 因为, 一个词的过去式要和“had/have”一起使用, 上面这句话中没有had/have。因此, 这句话唯一的理解方式就只有第二种了。
在这个例子中, 我们运用了语法规则帮助辨析句子含义, 我们还可以利用句子出现的上下文来帮助正确理解句意。上下文, 即术语上的“语境”能告诉我们一句话是在怎样的情境下表述的。还以上面这句话为例。如果这句话是出现在一篇介绍慈善家的文章中的话, 那第二种解释无意是正确的。如果这句话是出现在介绍探险家或其他相关活动的文章中的话, 那么只有第一种解释是正确的。而语法上矛盾, 就只能解释成粗心。
由于英语中存在不少的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 遇到上述需要辨析语义的情况也是难以避免的。而这种意义的含糊往往会给我们在与别人交流时造成困扰。到目前为止, 较有效的辨析方式就是上面提到的“语法”规则和“语境”规则。这两种辨析方法中, 我们往往遵循的是“语境”这个规则, 特别是在有上下文的情况时就更是如此, 而“语法”规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单独句子的意思。因此, 我们在运用这两种规则时候要分情况使用, 不能一味地用“语法”规则或一味地用“语境”规则。
尽管英语中的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往往会引起语义含糊现象, 但我们也不能夸大它对正常交际的影响。相反的, 如果一个人可以很好地利用英语单词的这种现象, 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美国政治家、科学家、作家, 同时也是《独立宣言》的起草者——富兰克林就利用“hang”这个词的多义词性质说过一句名言:“We must all hang together, or assuredly we shall al hang separately.”在这句话中, 第一个“hang”和“together”一起使用, 意思是“to stand united;stick together” (团结) , 而第二个“hang”的意思是“to execute by suspending by the neck” (绞死) 。富兰克林在这个句子中对“hang”的处理, 使这句话表达简洁的同时又强有力。
6. 结语
由于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之间的区别还不是很明朗, 在这个领域我们仍有许多问题要去研究和探讨。本文中提到的两种区分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方法对英语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而文章最后提到的富兰克林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造成的语义模糊现象:巧妙地利用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可以使我们的世界更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Frath, Pierre.Polysemy, homonymy and reference, http://u2.u-strasbg.fr/spiral/Equipe/Pierre/Articles/AMB-ART.RTF.
[2]Lyons, John.Language and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3]Lyons, John.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4]Saeed, John, I.Seman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Blackwell Publisher Ltd, 2004.
3.精确的同义词介绍 篇三
深刻;精辟:看问题很透彻|分析透彻。透彻
详细:
1.细节﹔详情。 2.周密完备。详细
正确:
1.谓符合事实﹑规律﹑道理或某种公认的标准。与“正确
准确:
1.谓与实际或预期完全符合。准确
明确:
1.清晰明白而确定不移。 2.使清晰明白而确定明确
详尽:
详细全面,没有遗漏:叙述详尽|有详尽的记载。详尽
切确:无误:
1. 没有差错的性质或状态。无误
精准:
非常准确;精确:8号选手的远投一。精准
基本解释
[accurate] 极准确;非常正确;精密而准确
卫星的精确速度
在软件测试中,“精确”是指误差很小;要与之区别的一个词是“准确”,“准确”指严格符合事实、标准或真实情况;谓与实际或预期完全符合。
引证解释
1. 专心坚定。
隋江总《摄山栖霞寺碑》:“ 慧振法师 志业该练,心力精确。”
明方孝孺《观乐生传》:“﹝生﹞少好学而家贫,精确笃志,不以贫故自沮。”
2. 精密确切。
宋洪迈《容斋四笔·用奈花事》:“其对偶精确如此。”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二:“文中有诗,则语句精确;诗中有文,则词调流畅。”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日本译本序》:“这是可以订正拙著第十六篇的所说的,那精确的论文,就收录在《痀偻集》里。”
3. 精明刚强。
《三国志·吴志·韦曜传》:“﹝孙休﹞又欲延 曜 侍讲,而左将军张布近习宠幸,事行多玷,惮 曜 侍讲儒士,又性精确,惧以古今警戒 休 意,固争不可。
精确造句
1、重复自己的精神图景会使其更清晰更准确。
2、对一件东西的爱好是由知识产生的,知识愈准确,爱好也就愈强烈。
3、球传得还是不够准确,让老爷车去参加F1的比赛显然是不明智的。
4、苏美尔祭司仅仅为了准确记录谁缴纳了或谁没有缴纳给神的债务所做的努力,的确催生了迄今为止所知道的的最早的.文字形式,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类保存和减缩精确信息的能力。
5、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风格的基础。
6、爱好是由知识产生的,知识愈准确,爱好愈强烈。
7、树立准确的价值观,过全方位平衡式成功的人生。
8、无论男女,我较喜欢那种心绪安静而说话准确的人。通常人语言拖沓、逻辑不清,是因为交流的背景中隐藏太多的借口、谎言、禁锢、虚荣。真正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以及要什么的人,可以简洁而坦白地应对外界。
9、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10、因为我们思想愚蠢,所以语言变得越来越丑陋和不准确,而因为语言的败坏,使我们更容易产生思想的愚蠢,问题在于这个过程是可逆的。
11、处理某一件事选择最准确最合适的方法的时候,你就积累了你的人脉。
12、动作可以慢,但战略一定要准确,看准了再跟上去,这样风险比较小,这样别人犯过的错误就不会再犯。
13、对自己的评估,只有内心能做出准确的回答。
14、有没有一个人,即使当你躲进世界的角落,也能准确无误的找到你,拥抱你。
15、男人择偶准确:老婆如日用品“厚德承载、经久耐用”;情人如展览品“外观精美,风光无限”。
16、中国对CFO的理解,其实很不准确。美国只有上市公司叫CFO,很多CFO并不专门管财务,财务部只是他们负责的一个部门而已,是最基本的功课;其价值体现的关键是要在战略里起主导作用。
17、生活就像忐忑,没有准确的歌词,却惊心动魄。
18、无独有偶,斯坦福大学的路易斯?m?特曼教授也发现,词汇测试与三套普遍被人接受的斯坦福?宾尼特标准智商测试题中的任何一套一样,可以准确地测定智力。
19、推销的机会往往是稍纵即逝,必须迅速、准确判断,细心留意,以免错失良机,更应努力创造机会。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更是给善于抓住机会的人。
20、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要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达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成为惟一可取的表述形式。
21、然而它们决不是看起来那个样子,尽管准确的消息也是只言片语。
22、言之有味。如何引导他们写好作文呢?要求学生准确地用词造句,表达出具体实感。
23、观点和方法分析教材,准确无误地掌握教材的科学性,深刻地揭示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使学生具有真才实学,并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4、如果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扎实,能准确地解答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就能轻松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之进入最佳思维状态
25、之前我能想到最准确的反面品质是:坐以待毙。
26、这些即兴评价,要言不烦,准确恰当,既条分缕析,又溢满赞美之情,调动了学生情绪,调节了课堂气氛。
27、实验工作不但需要准确的测量,而且需要准确的计算。
28、这些都是一隅之见,有失偏颇,没有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
29、刚强的人尽管在内心很激动,但他们的见解和信念却像在暴风雨中颠簸船上的罗盘指针,仍能准确地指出方向。
30、讲笑话跟变魔术一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时机的掌握,在对的时机做这需要多年的经验以及精密的安排才能够计算准确的。
31、一个出奇制胜的决策除了需要天马行空的思维,更需要对市场的准确定位和认可,否则再好的创意也只能成为空中阁楼。
32、如果你是一名将领在战场上出现了一个比你要小上很多的敌方将领,而你用年龄来评价对方的实力那么我可以准确的告诉你你老的可以退休了。
33、我是水瓶座,水瓶不在乎对方的外表,我更在乎的是内心。我觉得平时说得再好都不一定准确,爱情要用时间、用事情来检验。
34、刚强的人尽管在内心很激动,但他们的见解和信念却像在暴风雨中颠簸的船上的罗盘指针,仍能准确地指出方向。
35、这一晚的袭击,所有人都损失惨重,我眼睁睁看着几十发炮弹准确地落在山崖上,把整条裂缝完全摧毁。
36、其实,一个人爱不爱你,是能够感觉到,而且这种感觉相当真切和准确,不用骗自己,更不用勉强自己。如果真的不行,要学会转身。
37、套用一句电影台词:不是国军无能,只是共军太狡猾。对人心的准确揣摩,对事情的精确预测,还有深不可测的心机谋划,这是极致的智慧,在我看来,它已经超越了人类的极限。
38、因而,对纷纭庞杂的文化定义作出科学的分析和清理,既洞识其优长,又见察其缺失,不拘一家,择善而从之,从而达到符合时代发展高度的更明晰和更准确的界说,无疑是必要的。
4.渐渐的近义词介绍 篇四
1.舒缓悠长。 2.形容容光焕发。 3.缓慢慢慢
逐步:
1.随着步履。 2.一步一步地。逐步
渐渐:
副词。渐渐:葡萄渐渐成熟了|病情正在渐渐好转。渐渐
匆匆:
急促的样子;急忙的样子:匆匆游子匆匆去|更能消几匆匆
缓缓:
慢慢,不快:缓缓移动|缓缓流淌|金风缓缓吹|游女缓缓
徐徐:
1.迟缓;缓慢。 2.安稳貌;宽舒貌。徐徐
垂垂:
1.渐渐。 2.缓慢貌。 3.低垂貌。 4垂垂
渐渐 jiānjiān
基本解释:
形容水流声。
流淌貌。
①汉刘向《九叹·远逝》:“肠纷纭以缭转兮,涕渐渐其若屑。”
②唐韩愈《苦寒》诗:“中宵倚墙立,淫泪何渐渐。”
③清黄鷟来《戊辰冬与张四明分手即事纪别》诗之七:“渐渐清溪沚,其下多鸳凫。”
渐渐 jiàn jiàn
基本解释
[gradually;increasingly;slowly;by degrees;by little and little;step by step] 程度或数量逐步地;慢慢地。
渐渐透出。——《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又。
渐渐落吾杖底。
路上的行人渐渐多起来了。
引证解释
1、渐渐。
①汉荀悦《汉纪·武帝纪四》:“广伪死,渐渐腾而上马,抱胡儿而鞭马南驰。”
②唐张籍《早春病中》诗:“更怜晴日色,渐渐暖贫居。”
③《三国演义》第八五回:“却说先主在永安宫,染病不起,渐渐沉重。”
④《东周列国志》第三回:“渐渐逼近镐京,连月烽火不绝。又宫阙自焚烧之后,十不存五,颓墙败栋,光景甚是凄凉。”
⑤老舍 《骆驼祥子》十一:“往东入了长安街,人马渐渐稀少起来。”
⑥明 施耐庵《水浒》第四十七回《扑天雕两修生死书 宋公明一打祝家庄》 杨雄渐渐说道:“有个来投托大寨同入伙的时迁,不合偷了祝家店里报晓鸡,一时争闹起来,”
2、植物吐穗或吐絮貌。
①《史记·宋微子世家》:“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②司马贞索隐:“渐渐,麦芒之状。音子廉反,又依字读。”
③《文选·潘岳》:“麦渐渐以擢芒,雉鷕鷕而朝鸲。”徐爰注:“渐渐,含秀之貌也。”
④明陈汝元《金莲记·弹丝》:“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3、山石高峻貌。渐,通“巉”。
①《诗·小雅·渐渐之石》:“渐渐之石,维其高矣。” 毛 传:“渐渐,山石高峻。”
②孔颖达疏:“以渐渐文连之石为山石之状,又以维其高矣,故知为高峻貌。”
渐渐造句
1. 先是下起了一阵牛毛细雨,渐渐地雨越下越大,最后瓢泼的`大雨哗哗地下了起来,仿佛给天地间挂了一道水帘。
2. 妈妈熟练地包起粽子来。只见她先是熟练地把三瓣粽叶围成一个圆锥状,再放进适量的糯米,然后用细绳扎紧粽叶,渐渐一个粽子成型了,最后粽子就完成啦!
3. 咬开一个苹果,我发现它的颜色先是变暗,渐渐变为褐色,最后完全变成深褐色(深棕色)了。
4. 我们上学的时侯,先是什么都不懂,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会渐渐学习科学知识,最后成为一名有用的人才。
5. 最初,小家伙先是很认生,渐渐地,它就和我熟了,最后我们成了好朋友了。
6. 栀子花开时,花苞尖先是裂开个口子,然后花瓣渐渐展开,最后整个花苞完全绽开。
7. 早上看日出,东方的天先是灰蒙蒙的,渐渐变得微亮的,最后变得红彤彤的,太阳出来了。
8. 我欣赏云,云是个魔术师。太阳下山时,它先是是白色的,渐渐变成了黄色的,最后变成了红色的。
9. 大家先是要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渐渐地接受这个新的思想,最后会踊跃加入合作社的。
10. 做这个试验,先是用容器盛一些冰,然后用酒精灯渐渐加热,最后到冰完全融化。
11. 运动员先是在赛场热一下身,渐渐适应赛场环境,最后才是比赛正式开始。
12. 孔雀草先是长出了两片细小嫩绿的叶子,渐渐地叶子越来越多,越来越密,最后茂盛的叶片中开出了一朵朵金灿灿的小黄花。
13. 天空中先是几朵白云飘着,渐渐的白云聚在了一起,越聚越多,最后电闪雷鸣,风雨交加!
5.褒义词和贬义词的相关介绍 篇五
一、对外汉语易混词汇教学中同义词教学的发现
在对外汉语教学界, 对同义词的判定一直存在分歧, 但主要有两种学术观点。其中一类学者认为同义词的意义形式标准是指鉴于意义标准的主观性太强的问题而提出的, 包括替换法和同行结合法。另一类学者则认为意义标准, 那么意义标准包括义位同一标准、同一概念标准和同一事物标准。对外汉语同义词的界定是研究和争论的重点, 尽管没有确切的标准, 但对于大部分词的判定还是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现在, 相关学者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应用范围应该宽泛一些。其中我国学者刘缙 (1997) 提出:“严格的讲, 近义词应该指那些词义部分重合或相近的词。”然而事实证明, 词语还有意义相近的, 尤其是那些有相同词性和语素的词, 这样在学习过程中, 导致留学生混淆难以区分。在此基础上有关学者提出了近义词的概念和教学, 但是我们现在只研究同义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暂且不进行近义词和同义词的教学界定的研讨, 以上是对外汉语易混词汇教学中同义词教学的发现。
二、对外汉语易混词汇教学中同义词教学存在的瓶颈
1、过于对词语进行陈述
词语的辨析从语言本体方面进行时, 有很多方面, 其中主要有词语的感情色彩、搭配关系、使用范围、词义的侧重点以及句法功能等等。那么我们在对外汉语易混词汇教学中, 对于同义词的教学是否应该做到点点俱到, 还是有待考虑的, 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 教师的教学是为了留学生的使用和理解, 不必要在两个词语之间进行面面俱到的划分。同义词的教学中, 有“同”也有“异”,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关学者认为同义词的“同”是相对的, 而“异”是绝对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考虑到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是参差不齐的, 对同义词的教学分析不必太复杂, 而且占用大部分教学时间, 往往造成留学生对于目的语学习的抵触情绪。比如“遏制”和“遏止”, 读音相近, 都有“用力阻挡”的意思。前者是尽力控制, 约束其扩大, 后者一般指强迫停止, 不再进行。也就是在语义重点上进行教学区分, 不必耗费时间在后者可以指个人的某种心理状态而前者没有, 所以说教师在同义词教学上应侧重留学生使用和学习的角度出发, 有针对性和侧重点的教学,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联想教学超标
对外汉语教学中, 往往会出现一种现象, 就是需要辨析的词语同时出现, 需要逐一进行辨析, 造成这样的现象可能是教师的解释语引出也可能是教材内容导致。一旦这样的情况发生, 在课堂教学中就要进行讲解。于是就出现了联想教学超标, 比如:由“规矩”讲到“规则”, 由“规则”讲到“规律”, 之后又提到“规范”, 再之后又“规章”“法规”“校规”等等一系列的“规”频频出现, 看似课堂内容充实, 教师教学神采飞扬, 实际上却忽略了对同义词的区分, 引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导致留学生一时理不清思绪, 产生厌恶心理, 原因就在于教师对教学目标不明确, 课前准备欠佳, 对同义词的教学原则性意识不强, 导致联想超标。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词汇同义词教学的改良
1、注重同义词语的本体文化渗透, 努力使其向语言能力转化
在对外汉语学习中, 当留学生的汉语掌握到一定水平之后, 往往不再仅满足于字面学习也注重了解语言的文化涵义, 迫切希望使用更为地道的汉语。例如“怎么了”和“咋地了”, 前者和后者所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 只是后者更广泛流行于东北地区, 一般情况下, 我们将前者作为书面语言, 后者作为地方语言。当留学生看到老师上课时流鼻涕, 突然说出一句:“老师你咋地了, 感冒了吗?”这在东北是多么地道的一句话, 也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前提是学生需要知道在书面语上不能使用后者。一般情况下, 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社会状况和思维方式等都会对语言词汇系统构成影响和制约。词汇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最为充分, 换言之学习一种语言词汇就意味着接受一种文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 对于同义词的教学应该考虑到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 区分汉文化和其母语之间的差异, 正确的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都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2、对外汉语同义词的教学借助中介语语料库
在对外汉语易混词汇的教学中, 同义词的教学语料库还是相对较少的。但是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搜集留学生难学易错的词语, 在这些词语里挑选同义词进行辨析。虽然材料有限, 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加强调查。另外, 我们可以到最有权威的北京语言大学《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进行搜集调研, 并利用以往经验发现语言学习者对同义词易混词汇和高频率误用词。在分析学习者偏误的倾向和原因的同时, 进行总结。就像我们大家知道的那样, 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也分为不同等级, 对于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来讲, 在学习汉语词汇时遇到的问题难易程度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参照现代汉语的频率词典时, 先学习常用的词语, 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有规则有系统的在对外汉语易混词汇教学中对同义词的教学进行实施。
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备受关注, 由于本人知识水平的有限, 不能逐一进行研究, 只能挑选其中一个小的角度进行辨析。对外汉语易混词汇中同义词的教学,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范围, 我们只能凭前人的成果和自身的经验进行总结。希望对从事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人员能有所帮助, 对留学生的学习有所放松, 日后从事教研易混词汇同义词的调研仍需进一步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近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前进的步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易混词汇教学则是重中之重, 那么我们今天主要研讨的是对外汉语易混词汇教学中同义词的教学问题和改进。提出易混词汇的问题, 着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语言本体的文化意义和中介语进行教学, 进而提高学生对同义词的使用, 减少错误率的发生, 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易混词汇,同义词,教学问题,改进
参考文献
[1]刘晓颖.对外汉语易混词汇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河北大学学报, 2010 (4) .
[2]张蕾.浅析对外汉语易混淆词教学[J].语文教学, 2009 (4) .
[3]赵陆平.现代汉语易混词举隅[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6 (3) .
6.介绍词语的解析及近义词 篇六
谓众介并列,相继传话。古代传递宾主之言者称介。绍,继,接续。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无介绍之道,安从行乎公卿?” 居间沟通,使双方发生关系。 《新唐书·张行成传》:“古今用人未尝不因介绍。”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五:“ 南轩 为之介绍,数月乃得见。”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六:“余与 和希斋 大司空,全无介绍,而蒙其矜宠特隆。” 艾青 《在浪尖上》诗:“我把你介绍给别人;‘这是一个英雄’。”亦指居间沟通使相互发生关系的人。
二、介绍词语的近义词
引见 [ yǐn jiàn ]
先容 [ xiān róng ]
推荐 [ tuī jiàn ]
三、介绍词语的造句
1、通过村长兴致勃勃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大学生村官们,已经融入农村,象一株株小树苗深深扎根在这片热土上。
2、本文采用走马观花的方式介绍了上述工具,但我已经试图起码向你提供足够的信息以激起你的好奇心。
3、隆重介绍意大利肉酱面冰淇淋制造器。
4、商品的规格与说明书上介绍的不太一致。
5、老师向学生们详细地介绍了小说的历史背景。
6、报纸上刊登了介绍孔繁森事迹的长篇通讯。
7、这本书介绍了十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
8、校长向同学们介绍新来的老师。
9、这篇说明文对泰山的介绍十分详尽。
10、售货员热情地向顾客介绍商品。
11、他把这部电影的梗概向大家介绍了一遍。
12、在具体讲解前,老师先把剧情概括地介绍了一下。
13、每次客人来,我都详细地向他们介绍福州的概况。
14、我介绍的只是我们公司的一个概况,具体情况还需要你们自己去了解。
15、老师扼要地介绍了学雷锋活动的要求和做法。
16、我们到了夏威夷,首先入国问俗,请导游给我们介绍当地情况。
17、这大概就是你介绍的那部电影吧。
18、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城市的概况。
19、据村支书介绍,那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就是我们要寻访的战斗英雄。
20、在这么多“三好学生”面前让我介绍学习经验,岂不是班门弄斧。
21、听完我的介绍,她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这种方法我早就试验过。”。
22、对老外介绍唐诗,可能会对牛弹琴,但也可能喜遇知音。
23、黄小姐待字闺中,如你有意思,我可以替你介绍。
24、老曾介绍朋友老黄到了自己的公司,怎知他过河拆桥,反而攻击老曾,叫老板开除老曾。
25、你介绍的什么经验?都是隔墙有耳,早就不适用了。
26、小翠让我介绍小军给她做朋友,像这种成人之美的事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7、现在的商品广告有很多夸大其词的介绍,影响很不好。
28、他已经有对象,你还给他介绍,这不是乱点鸳鸯吗?
29、职业介绍所刚开业,应聘的人员便接踵而来。
30、若不是后来的演员介绍,没人看出戏中气宇轩昂的男主角,原来是女演员所反串。
31、我在新加坡人地生疏,你能介绍个朋友给我是最好的了。
32、展览会里讲解员给参观者介绍展品,讲解详细,如数家珍。
33、他一来,就神气活现地介绍取得“成功”的经验,其实哪是那么回事呢。
34、上综合课时,黄老师滔滔不绝地给同学们介绍茶叶的知识,让我们受益菲浅呢。
7.平缓词语的相关近义词 篇七
平缓词语的解释
1.(地势)平坦,倾斜度小:黄河中下游地势~。2.平稳;缓慢:气温变化~。水流~。3.(心情、声音等)缓和;平和:语调~。
平缓词语的近义词
平坦 [ píng tǎn ]
缓和 [ huǎn hé ]
迂缓 [ yū huǎn ]
平缓词语的造句
1、火车站设在一个平缓山坡的顶部,这里风很大很冷(特别是秋冬季)。
2、游瑶里古镇是最后一个节目,去古镇需要先过一座桥,桥下浅浅的小河水极为平缓,不少大鱼悠然悬停在水中。
3、台阶过后,地势逐渐走向平缓,一条有些年代的引水渠成了我们的向导,这条水渠至今流量还是相当得大。
4、每天我放学回家,经过一段平缓的上坡,拐过一道弯,就到了我家宽阔的院子里。
5、人生如溪流,从激越流向平缓,恰如从年青走向成熟。
6、人生的舞台有序幕、有高潮、有落幕,仿佛湍急的河流渐趋平缓,激昂的情绪归于平和,浮躁的心太变的踏实,有过怨恨渐渐淡化。
7、在茂岭山南麓平缓的山坡上,在葱绿的树丛中座落着一座闻名全国的高等学府,它就是山东政法学院。
8、平缓的嘉陵江面上没有风,最适合于形成雾,从黎明中升起的晨雾灰蒙蒙的,是在这个城市特有的景观。
9、移步岸边,极目远眺瀑布上游,河面宽阔,水流平缓,黄河宛如一位大家闺秀,腼腆之至。
10、顺着日则沟环山公路一路蜿蜒下行至珍珠滩,这是一片坡度平缓、布满了各种灌木丛、坑洞的浅滩。
11、沿途稍微平缓而较宽的地方,游人便支起了帐篷就地休息。
12、乘上机场大巴到拉萨,窗外的景物依稀可辨,一路平坦,一路风景相伴,山形随地势起伏,有的高耸,有的陡峭,有的平缓,有的如波浪线勾画出与天相接的轮廓。
13、仰望天空,蓝天如洗,白云飘飘,看云团时而平缓,时而跌宕,慢慢聚合,缓缓飘散,白云苍狗,变幻无限。
14、微笑是人的面部肌肉平缓运动呈现出来的一种心态的外在表情,时时刻刻表现它,需要一种磨炼,一种功力,一种修养。
15、站在铁军大道上环望,映秀小镇就座落在一个盆地中,泯江从这里穿过,江水比较平缓,周围的山到处都有跨塌的迹象。
16、走过桥,天气放晴,阳光照射着远处的高山,和藏区高山一样,平缓的山面上总要写着一些白色的标语。
17、看山当得平视,看者与山的对等,无碍自由,入山也需平缓,有累心无自在,所以山不能高,高山仰止气势逼人,难得闲之娱悦。
18、拣了路边的松枝当手杖,踉跄而行到了岸边,无瑕看一眼瑶池风光,先自坐在岸边的亭子里平缓一下透支的体力。
19、走出山洞,栈道逐渐平缓,山涧溪流也平缓了许多,一路上行,溪涧上时有横跨的栈桥连接着山涧两面,走在绿树掩映的栈道和栈桥上真是十分惬意和舒爽。
20、四围山岭亦不挺拔嵯峨,所见皆是柔和、平缓的人字形的山的轮廓,彼此无争,亦不远离,相互参合,疏密有度,仿佛都在虔诚地静默。
21、这里是大兴安岭余脉向西部草原过渡的地带,具有丘陵地带的地貌,四周险峻,山顶平缓起伏。
22、下山的路,在石阶与坡路中扭转变化,时而陡峭,时而平缓。
23、透过车窗,看到公路两边是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光秃秃的,有的郁郁葱葱,有的平缓,有的孤峰突起,在云雾中朦朦胧胧,时隐时现。
24、桑科草原是典型的低山丘陵草原,山谷开阔,丘陵平缓,绿草茵茵,如毯如毡,溪水蜿蜿蜒蜒,在阳光下闪烁着潋滟水色。
25、如果在一处平缓的水域,你发现一湾天然盆景,美石堆堆,水波摇影,有的像鲸鱼静卧,有的像野马奔驰,有的如牧童骑牛。
26、在一块平缓的坡地上,一片明晃晃的冰展现在我们面前。
27、峡谷平原两岸山岭延绵不绝,时而险峻,时而平缓,但大多时间却见山上有绿草覆盖,没有太多的慌乱感。
28、芳草萋萋,繁花似锦,坡麓平缓,无垠无际,恰似一幅美妙的碧色地毯,一直铺到冰雪皑皑的高山脚下,望之令人心旷神怡。
29、改革前后投资波动状态特征悬殊,波动是由剧烈转向平缓。
8.剧烈词语的相关同义词 篇八
激烈。 茅盾 《昙》五:“父亲方面的压迫,早在她的意料中,所以从这方面来的悲哀并不十分剧烈。” 柯灵 《香雪海·感激与祝愿》:“一九四六--一九四七年,解放战争正当剧烈的年代。”
二、剧烈词语的同义词
热烈 [ rè liè ]
刚烈 [ gāng liè ]
猛烈 [ měng liè ]
三、剧烈词语的造句
1、油门突然增加到几乎令人恐惧的程度,整个汽车剧烈震动。
2、阿斯特利剧烈的干咳打破了沉默。
3、节食者会有剧烈的情绪波动。
4、每天步行半小时比每周一次剧烈运动更有利于你的健康。
5、他的学术论文是关于法国大革命带来的剧烈社会变革。
6、面对这个温文尔雅、英俊魁伟,且又智慧过人的男士,我的心竟然异乎寻常剧烈蹦窜起来,脸也不自觉的发热发烫。
7、剧烈的风,吹皱了一个人的梦,这个时候就会明白,在人生的大海,有歌声舞曲,还有风雨。
8、老年人对剧烈运动力不从心,缓慢的运动路散步、太极拳、健身操、气功、慢跑、保健按摩等较适宜老年人。
9、一望无际的海面上,一叶小舟劈波斩浪,海浪不时撞击着快艇,颠簸起伏的快艇发出哐哐哐的剧烈响声,很是让人担忧。
10、再往前走,路面变得坑坑洼洼,车子剧烈颠簸摇晃。
11、风拂过,湘帘轻摆,悠悠荡荡,如女子乘舟涉水而来,轻微的响声,在他的心里变得清晰剧烈。
12、黑洞周边的星域内,就像是一整片的荒凉之地,那里的环境也显得尤为极端,物体运行速度非常快,恒星一颗颗穿梭而过,仿佛狂风呼啸般,显得异常剧烈。
13、那个监视人员一下子惊醒过来,先是愣神了片刻,很快就反应过来,剧烈挣扎起来。
14、剧烈的爆炸中,通道口被顺利炸开,然而整个山洞也开始剧烈震动起来,不断有碎石落下。
15、他立刻剧烈挣扎起来,嘴巴张开想要大叫,却只是发出呜呜的声音。
16、地上的劳拉瞬间失去了所有力气,四肢摊开仰躺在地,剧烈地喘息起来。
17、与浮空城连接在一起的沼泽泥水如沸腾的开水一样在剧烈跳动,地面的血肉苔藓被生生从地面震了起来,大量魔物被震的东倒西歪。
18、秋宛尘在黑暗中睁开双眼,一如既往,剧烈的喘息,茫然地望着头顶熟悉的承尘,只能苦笑。
19、改革前后投资波动状态特征悬殊,波动是由剧烈转向平缓。
20、目击者报导,曾听到剧烈爆炸声,并见到燃烧的残骸坠落地面。
21、要知道,在剧烈阳光下,融化成了水的冰块,你无论攥的多紧,多么舍不得它都会从指尖溜走,只留下冰凉。
22、冷镦头剧烈变形能力与合金组织、塑性和剪切强度关系较大。
23、街上发生了剧烈爆炸,邻近的建筑里也发生了程度较轻的爆炸。
24、两位凯利斯用不太剧烈的午后运动,结合精神疗法及机能反馈疗法,来治疗严重的失眠患者。
25、她突然发出一声低沉、憋闷的呻吟,身体开始剧烈地颤抖。
26、随着哥白尼手稿的发表,开始了一场漫长和剧烈的辩论。
27、霎时间,李铭河瞪大眼睛,难以置信望着自己空空如也,还在剧烈颤抖的双手,倒飞了出去。
28、大家在剧烈运动后都会气喘吁吁,这时不要大量喝水,小心呛到。
29、不管我们是从事打乒乓球之类的剧烈运动,或者全神贯注地打桥牌,还是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去树林里漫步,那都无所谓。
30、今天的社会中,竞争非常剧烈,生活更显艰难,所以就更要求人们善加利用时间,来增进自己的知识。
31、母亲喝了一阵子干橘皮泡的水,剧烈喘息的时候,分明地减少了,起码我觉着是那样。
32、不要将钻饰堆放在一起,以免镶托间相互摩擦刮花,做粗重、剧烈活动时,先将钻饰脱下,每隔半年送珠宝店作一次专业性清洗。
9.得体词语的相关近义词 篇九
表示言语、行动等得当。语本《礼记·仲尼燕居》:“官得其体。” 孔颖达 疏:“体谓容体,谓设官分职,各得其尊卑之体。” 《旧唐书·吕元膺传》:“ 元膺 学识深远,处事得体,正色立朝,有臺辅之望。”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四六名对》:“则属辞比事,固宜警策精切,使人读之激卬,讽味不厌,乃为得体。”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八:“这两包东西拿在手里, 陶阿毛 感到合适而又得体。”
二、得体词语的近义词
恰当 [ qià dàng ]
得当 [ dé dàng ]
端庄 [ duān zhuāng ]
三、得体词语的造句
1、一组高稚得体的布艺沙发更是客厅的灵魂,它的舒适使你每位到访的朋友有宾至如归的心情。
2、他行为举止自然得体。
3、这件事老师处理得体,既解决了同学之间的矛盾,又维护了同学之间的团结。
4、彬彬有礼和谈吐得体是文雅的标志。
5、她沉着勇敢,落落大方,出言得体,张老师感到非常满意。
6、她因要见公爵而忐忑不安,但后来却表现得很得体。
7、他在母亲的椅子上铺上了一层软垫,小小的动作,却显得体贴入微。
8、严护士是个活泼开朗,对病人照顾得体贴入微的人,也是医院的优秀护士长。
9、妈妈对我们照顾得体贴入微。
10、小何的观点是错误的,所以在辩论会上,他的“高论”被同学们批驳得体无完肤。
11、这篇论文的主题思想,是彻头彻尾的人文主义的翻版,早就被列宁批判得体无完肤了。
12、这些流氓真狠,竟然把他打得体无完肤。
13、这种错误的观点当然会被批判得体无完肤。
14、这篇檄文把敌人的反动谬论驳斥得体无完肤。
15、他们纷纷进来发言,把他驳得体无完肤。
16、他从火场被救出来后,全身被烧得体无完肤。
17、持反对意见的发言者把布朗先生的论点驳得体无完肤。
18、我所提出的建议案,竟然被长官批评得体无完肤,真是让人洩气。
19、他的发言,大家不以为然,反而把他驳得体无完肤。
20、战士王刚虽被敌人打得体无完肤,但仍坚贞不屈。
21、他虽然被敌人打得体无完肤,却仍坚决不投降。
22、他曾在敌人法庭上慷慨陈词,把敌人驳得体无完肤。
23、这篇文章被他批驳得体无完肤。
24、很明显,他的言谈举止都很得体。
25、人们都称赞他风度翩翩,仪态万方,而且为人谦虚,处事的方式很得体,日后有望飞黄腾达。
26、周炳找不着什么得体的话说,就含含糊糊地支吾其词。
27、他已被打得体无完肤,奄奄一息了。
10.关于慷慨的反义词介绍 篇十
拼音:kāng kǎi
大方;不吝啬。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萝公主》:“ 袁 为人简默,而慷慨好施。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寓意:布施财富和布施智慧。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大方 激昂 高昂
反义词 低沉 小气
慷慨造句
1、“慷慨的吝啬鬼”是一种语词矛盾的说法。
2、他们对募集资金的呼吁作出了慷慨的响应。
3、中国红十字会慷慨捐赠一笔巨款以救济残疾人。
4、当他们做你想做的事情的时候,你就要慷慨地表扬他们。
5、根据《申命记》所说,穷人应该工作,但你可以,通过借贷资助他们,这应该也是慷慨的行为。
6、因为神就是慷慨的神,他要我们像他一样。
7、但是我忽略掉了最重要的一种品质:慷慨。
8、那时,每一个慷慨的行为都使得其他人更难以拒绝效法。
9、但要记得神在试验你爱心的实在,就是看你在生活中是否慷慨。
【褒义词和贬义词的相关介绍】推荐阅读:
形容性格内向的褒义词11-20
醉心是褒义词10-26
山高水长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10-06
认贼为子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12-20
规矩是褒义词吗02-05
风华正茂是褒义词08-02
百折不挠是褒义词吗07-06
引咎自责是不是褒义词08-25
络绎不绝是不是褒义词09-16
志存高远是褒义词吗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