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民币教师教学反思

2024-09-13

认识人民币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8篇)

1.认识人民币教师教学反思 篇一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张 永 玲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对于“人民币”,学生都再熟悉不过了,对于它的用途,更不用我们去讲。在上这个单元之前,本以为课会很好上的,但是上了之后,我感到好难好难,而且完成的还不是很顺利。这让我思考了许久,为什么呢?

1、在教学《认识1元和1元以下的人民币》时,我就强调,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只有单位相同,相应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半数以上的学生记性不错,很注意观察插图,认清人民币上的面值,明确单位,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糊里糊涂,看到数字就进行计算,出现了1-8=2(角)这类错误,后来我明确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尽量写上每个数的单位,如1元-8角=2角或10角-8角=2角。

2、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本以为那样可以更直观的让学生看到人民币。但由于我的疏忽,书上的人民币有些是旧版的,而学生现在用的几乎是新版的人民币,所以对于旧版的不是很了解,同时我也准备了真的人民币(第三套、第四套、第五套全整套的)。可效果不是很好,因为人民币太小,太少,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看的很仔细。

3、在人民币兑换这个环节上,我是通过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学具换出老师所说的多少人民币或是怎样拿这些钱,如:4元3角、50元、80元6角等。但是在这个环节上,学生的学具又小又多,十分的杂乱,使得整个课堂的纪律有些难以控制。49位学生的差距也很大,优生早就换好,可差生半天都找不到所要用的人民币。如何让优生和差生都能很快的兑换出人民币呢?这点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研究。

2.认识人民币教师教学反思 篇二

互联网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前, 每天有数以万计的教师通过论坛、博客、即时通信工具等互联网服务讲述教育教学故事, 发表对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或者理念的理解与思考, 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交流与讨论, 直至在虚拟专业共同体中开展合作教研活动。反思, 是教师在网上进行教育教学问题写作与交流活动的内在心理机制, 由于这种反思活动是在网络环境中开展的, 因此称之为网络反思。

网络反思的普及, 不仅得益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改善以及论坛、博客等社会性软件的易用性, 还反映了教师教育相关领域实践和研究的发展趋势。首先, 教师个体实践经验的价值得到认可, 教师叙事研究得到鼓励和提倡, 研究者希望“ (教师) 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变教师的日常生活”[1]。其次,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表明, 教师在职业生涯过程中, 会经历几个有本质差别的发展阶段, 不同阶段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及支持专业发展所需的条件存在显著差异;教师专业发展从外部规范逐步到强调教师的个体自主发展。再次, 随着教师反思能力培养实践和研究的深入, 网络反思成为纸笔形式反思日记的自然延伸。最后, 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角度看, 互联网变革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与模式, 有培训活动要求教师创建博客, 将博客写作作为反思学习经历以及表达和交流学习成果的平台, 并希望培训后博客写作与交流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常态。

在研究者的提倡和推动下, 教育管理机构和中小学校认识到网络反思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众多学校将基于博客的反思性写作和交流作为校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对于网络反思活动的认识就成为影响教师是否能够持久积极参与网络反思活动的重要因素, 这进而又会影响教师能否从中获得最大限度的专业发展。

网络反思虽然并未改变反思过程的心理本质, 但由于网络环境的特点, 使网络反思活动在操作层面具有数字化与符号化、交互性与开放性、形态的多样化等特点, 在个体心理感受层面具有自主性、社会性等特点。首先, 网络反思具有自主性。教师反思本身就是对教师个体经验的肯定, 是强调教师自主性的专业发展方式。在网络中教师对反思活动通常具有更多的自主权, 需承担自我管理和监控职责。其次, 网络反思的社会性是指在网络中教师是在“虚拟共同体”中反思, 反思文章会成为交流的载体, 易获得不同视角的解读, 使反思超越个体内省, 成为社会性行为。

网络反思要求个体在技能、策略、态度方面有所准备。其数字化特点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其自主性特点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和监控能力;其社会性特点需要教师具备在虚拟共同体中交流所必须的网络行为规范和安全相关的知识。已有研究者注意到教师在从事网络反思时存在个体差异, 不少教师对网络反思并不积极。有必要进一步揭示教师的“不积极”是否和教师的准备不足有关。本研究关注下列问题:小学教师对网络反思活动的评价如何?教师的认识是否受到人口学变量的影响?教师的认识是否与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如信息技术效能感、信息技术信念) 、专业学习的自主性有关?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选择的是河北某县城一所小学的49名教师, 采用研究者自行设计开发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撑平台”, 开展反思活动, 之后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本研究采用问卷和无结构访谈收集数据。访谈关注教师进行网络反思活动的具体操作、行为特点、存在问题等。采用如下问卷。

1. 网络反思活动评价问卷 (自编) , 用于收集教师对于网络反思活动的评价 (满意度、价值) 等方面的信息。问卷包括8个五点评定项目, 让教师对网络反思的总体满意度和各种活动的价值进行评定;包括3个开放题目, 考察网络反思活动的优点、缺点以及教师的建议。

2. 信息技术效能感问卷, 该问卷是“教育人员基本技术胜任力调查问卷”的修订版。问卷包含45个四点评定项目, 分属计算机基本操作, 文字处理, 电子表格, 局域网, 互联网, 技术的社会层面等9个维度[2,3]。

3. 信息技术信念问卷, 调查教师关于技术对教育教学影响的信念, 问卷包括6个五点评定项目, 分属2个维度:关于技术对教师/学生行为影响的信念、关于技术对角色/机构/媒体影响的信念。[4]

4. 自我指导学习准备度问卷 (刘加霞, 2003修订版) , 测量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及自我调节意识。问卷包括28个五点评定项目, 分属自主监控性、喜爱渴求性、创造探新性三个维度。

2006年6月, 进行教师反思和网络反思方面的培训;2006年7月, 进行平台使用操作培训;2006年8月到2007年3月, 教师与研究者借助平台中的博客功能开展反思活动。2007年3月底, 实施问卷调查, 并再次访谈。调查之前, 教师使用平台的持续时间为8个月, 教师提交的反思文章数量的均值为7.00, 标准差为4.81。

发放问卷49份, 回收49份, 有效问卷40份。有效问卷被试的人口学信息如下:男5人, 女3 5人;所教学科为语数者23人, 科任17人;班主任16人, 非班主任24人;入职学历为本科者18人, 大专20人, 中专2人;年龄的均值为34.38岁, 标准差为6.09;教龄的均值为14.28年, 标准差为6.89;其中1~5年, 3人;6~1 0年, 1 3人;1 1~1 5年, 4人;16~20年, 14人;21年以上, 6人。

三、研究结果

1. 教师对网络反思的评价

教师对网络反思的评价信息通过问卷和无结构访谈两种方法收集。问卷中定量评价项目的得分情况见表1。每个项目均为五点评定, 让教师从1到5中进行选择, 数值越大代表满意度或者价值越高。量表的α系数为0.886, 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从表1可以看出, 教师对“反思日记共享”、“匿名评论”、“多媒体表现方式”和“记录讨论过程”等活动评价较高, 且一致性程度较高。对于“校内教师评价”、“管理上的便利”等评价相对较低, 且表现出更大的差异。多数项目得分均值大于4.200, 即教师对网络反思评价较高。综合满意度和价值判断, 得到“合成分数”, 后续统计分析中用该数值代表教师对网络反思活动的评价。

通过对问卷中访谈和开放题目回答的归纳概括, 研究者发现教师们认为参与网络反思提高了问题意识, 养成了思考习惯, 促进了专业学习, 进而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 这与纸笔形式反思日记写作的作用相似。网络反思独有的优势如下。

首先, 网络反思促进了专业交流。它不但实现了教师之间、教师和校外专家之间基于网络的交流, 而且促进了同一教研室教师面对面的专业交流。对于网络交流, 教师们提到三个突出的优点:速度快, 范围广, 可以选择匿名。教师们很重视借助网络形成的“虚拟专业共同体”, 认为“通过网络, 在学校日常工作过程中就能持续、及时与校外专家就教育教学问题和理念交换看法, 对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有帮助”。此外, 网上对同事反思文章的阅读, 激发了教师间面对面的专业交流, 交流的数量、效率和质量均有所提高。

其次, 网络反思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如一位外语老师提到“家里的电脑以前从来不摸, 开始写网络反思后, 差不多是从头开始学打字, 上网。到现在打字速度提高了, 上网也很熟练了……上网的过程中还发现很多英语学习资料, 有些已经用在课堂教学上了”。这印证了网络反思在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方面的价值。

最后, 网络反思让教师在数字世界中有归属感, 平台成为教师的“数字家园”。不少教师平常在网上查找教学资源, 浏览教师专业论坛, 觉得“就爱上这个网站, 感觉是学校自己的”。这对校园文化建设是个启示。

对于网络反思的缺点, 教师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 对很多老师而言, 网络反思存在技能和设备门槛, 不如纸笔形式的反思来得亲切、自然。网络反思对教师个人的计算机网络技能, 家庭、学校的上网条件都提出了要求。少数平常“连电视遥控器都不敢动”的老师, 存在畏难情绪。

其次, 网络反思要花费大量时间。“写一篇像样的反思日记, 从构思到写作、修改, 至少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这是利用反思性写作进行反思能力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对计算机不熟练的教师“先在纸上写好了, 再输到计算机里, 再到学校的机房放到网上”, 需额外花费时间。

最后, 基于反思日记的互动还不够充分。不少老师提出“反思日记写得较多, 读得也不少, 但彼此间网上互评太少”。对于和专家的交流, 有教师提出“ (专家的) 点评不够及时”, 不少教师希望“能够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

2. 影响网络反思评价的因素

调查数据表明, 教师的人口学变量, 如年龄、性别、所教学科等对网络反思的评价均无显著影响, 而教师的信息技术效能感、信息技术信念和自我指导学习准备度与网络反思评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即教师的信息技术效能感越高、信息技术信念越强、自我指导学习准备度越高对网络反思的评价就越高, 如表2。

并非每个问卷的所有维度都与网络反思评价相关显著。具体来说, 信息技术效能感的三个维度计算机基本操作 (r=.311, P=.014) 、文字处理 (r=.482, P=002) 和局域网 (r=.314, P=.031) 与网络反思评价相关显著。信息技术信念中关于技术对教师/学生行为的影响的信念维度与网络反思评价相关显著 (r=.6 0 0, P=.000) 。自我指导学习准备度中的两个维度喜爱渴求性 (r=.318, P=.046) 和自主监控性 (r=.480, P=.002) 与网络反思评价相关显著。

四、讨论与建议

1. 什么样的教师对于网络反思的评价更高

首先, 具备较高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师对网络反思的评价更高。在计算机基本操作、文字处理、局域网等三个方面效能感越高, 更加确信信息技术将会对教师/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的教师, 对网络反思的评价就越高。

其次, 自我指导学习准备度高的教师对网络反思的评价就越高。关注个人专业成长、有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和具体计划、能够监控计划执行的教师, 对网络反思的评价更高。例如, Z老师, 在访谈过程中她主动咨询该读哪些理论书籍, 参与教科研项目的目的性强, 在专业发展方面比较主动、自觉。Z老师每周都会登录平台, 写了1 9篇反思文章, 对网络反思活动的评价较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W老师, 访谈中她只是“模糊地意识到需要改变些什么”, 至于发展目标、途径等具体问题则没有清晰的想法。W老师登录次数较少, 每月不足一次, 提交了5篇文章, 对网络反思活动的评价一般。

最后, 有经验的教师对于网络反思的评价更高。通常认为年轻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更高, 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更适合进行网络反思, 对网络反思的评价也更高。本研究的数据表明这一论断并非完全正确。从定量数据看, 随着教师年龄的增大, 其信息技术效能感和信息技术信念的确呈下降趋势, 信息技术效能感问卷的“文字处理” (r=-.360, P=.022) 、“互联网” (r=-.350, P=.027) 两个维度的得分与年龄成显著负相关。但是, 年龄对网络反思的评价并无显著影响, 即不同年龄的教师对网络反思的评价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进一步分析表明, 如果把教龄看做教师经验丰富与否的指标, 则有经验的教师对网络反思的评价更高。在控制信息技术效能感后, 教龄与网络反思评价相关显著 (偏相关系数r=.3 2 9, P=.041) ;信息技术效能感中的“文字处理”维度与网络反思的评价相关更高, 对其进行控制后, 教龄与网络反思评价偏相关系数为r=.451, P=.004。也就是说, 如果不同教龄的教师的信息技术效能感不存在差异, 则教龄越高对网络反思的评价就越高。

本研究的网络反思是基于博客的实名活动。在访谈过程中, 老师们提及具体操作时, 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汇是“提交”、“发表”和“阅读”等, 教师将博客看做一个反思性文章发表与专业素质展示的平台。一位有6年教龄的老师说:“更希望针对课堂上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讨论, 在网上都是文字描述, 和现场有距离…… (教学过程中) 也有不少心得体会, 但是自己觉得不成熟, 放到网上, 全学校的老师就都能看见, 不大好意思”。一位有23年教龄的教师认为, “教了这么多年, 我还是有很多‘故事’和想法可以分享, 也想借这个机会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想法。……博客能自动按时间排列文章, 还能分主题, ……写的文章排列在一个网页上, 对比着看很方便, 对经验的提炼和升华很有帮助”。可见, 年轻教师更关注如何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如何建立教学常规等, 更希望结合课堂情境的具体指导, 以文字为主、异步交流的博客并不适合这种活动;但是, 对于经验丰富的教师, 博客的个体性和公开性, 正好为这些教师展现专业素养提供了很好的舞台, 博客文章可方便地重新组织整理, 有利于教师对经验的概括和系统化以形成“个人实践理论”。因此, 有经验的教师对网络反思的评价更高。

2. 提高教师对网络反思活动认同度的措施

总体而言, 教师对网络反思的评价较高, 性别、所教学科等人口学变量对网络反思评价影响不显著, 这说明网络反思可作为校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但教师对网络反思的评价的确存在差异, 为提高教师网络反思过程中的满意度, 以便自主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 中小学校或教师教育者除保证稳定、便捷的信息基础设施之外, 还应注意如下方面。

首先,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可从操作技能, 网络安全与行为规范和信息技术信念三个层面着手。 (1) 应对具体的网络反思平台进行任务分析, 确保教师具备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基于本研究, 以博客为主的网络反思应保证教师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文字处理操作和局域网相关的技能。 (2) 应对教师进行网络安全和行为规范方面培训。不少小学教师对网络环境感到陌生和神秘, 在应对网络环境中安全和伦理相关问题方面没有做好准备。这可以从信息技术效能感问卷中“技术的社会层面”维度的得分很低看出。在网络反思过程中也暴露出这一问题, 有教师反思学生的问题行为时, 把学生甚至家长的真实姓名写在公开发布的反思日记中, 这表明对网络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没有明确的认识。 (3) 应有意识地转变教师的信息技术观念。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个体专业成长方面的价值, 才会自觉付出时间和精力, 以便掌握信息技术技能, 在网络反思活动中也会更加主动。

其次, 赋予教师自主权, 提高教师自主性。网络反思需要教师在专业成长和学习方面具有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也是发展教师自主能力的契机。网络反思的自主权突出体现在网络反思活动方式和反思时间的选择上。博客、论坛、视频个案、网络会议等各具特色, 应允许处于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结合个体需求和偏好, 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不管采用何种反思手段, “没有时间”始终是让教师头疼的。反思性写作通常会被认为“是教师个人的事情, 学校一般不会因此而减少教师的工作量”, 多数教师别无选择, “只能在家中利用休息时间完成反思日记”。为减轻教师负担, 保证反思质量, 应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可自主安排用于反思的时间。

最后, 与校外教师和专家形成专业共同体。在网络反思过程中, 教师期待能够与校外的同事、专家进行交流。外界关注会成为教师参与反思的动力, 不同视角能够拓宽教师的视野。网络为构建跨越时空限制的专业共同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但是需要注意虚拟与现实的结合, 过分依赖网络会造成“没有亲临现场的真实感, 有距离感”, 面对面的交往能加速教师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 有助于形成开放、质疑、自由探究的网上氛围, 促进不同学校教师反思性对话的深入。

注释

1[1]刘良华.改变教师日常生活的“叙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 2003 (4) .

2[2]Flowers, C.P, Algozzine, R.F.D 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Scores on the Basic Technology Competencies for Educa-tors Inventory[J].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2000 (6) .

3[3]Testerman, J.C, Flowers, C.P, Algozzine, B.Basic Technology Competencie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J].Contempo-rary Education, 2001 (2) .

3.《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三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二册第70-71页“认识人民币”(购物之买文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常用的面额较小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和元、角、分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生活经验,在认币、换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模拟购物,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教育。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买文具。

教学难点:兑换人民币及购买文具。

【教具与学具准备】

人民币、购物小商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通过猜谜语引出“人民币”。

2.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10元以下的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同桌合作,认识小面额人民币。

师:请同学们把袋子里的人民币拿出来,仔细地看一看,哪些人民币是你们认识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

2.全班交流,认识小面额人民币。

(1)认识纸币。

课件出示,学生逐一辨认,并说出自己辨认的方法。

(2)认识硬币。

全班交流辨认的方法,教师简单介绍硬币上图案,并小结辨认方法。

(3)练一练:快速识别人民币的面额。

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我说多少钱,你举起相应的人民币。听口令,5元、1角、5角、1元……

(4)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呢?

师:哪个单位最大?哪个最小呢?(生答)同学们,分虽小,我们同样要爱护它们。老师这里有首关于“一分钱”的歌谣,我们一起来听听吧。(课件:播放“一分钱”的动画)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1)元、角之间的换算

①师:今天,淘气和笑笑去文具店各买了一支圆珠笔,这支笔需要多少钱啊?好的,那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付钱的。(课件出示)淘气给了售货员1张1元,笑笑拿出了10个1角。如果你是售货员,请你判断一下他俩付的钱都对吗?

②学生讨论。

③小结:板书:1元=10角(顺反各齐读两遍)

④练一练。

(2)角、分之间的换算

①师:同学们,淘气和笑笑从文具店出来后,走着走着却吵起来了,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淘气:“我买了1个橡皮擦,用了1角。”笑笑:“我买了1把小刀,用了10分。”争吵“我的比你的贵”,你们说他们到底谁的贵?

②学生讨论。

③小结:板书:1角=10分(顺反各齐读两遍)

④练一练。

4.课堂小结。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71页填一填。

2.模拟购物。

(1)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去文具店里看看吧!1元钱可以买哪些学习用品?老师想请4位同学上来表演,其中一个同学当售货员,另外三个同学上来买东西。

(2)老师当顾客,学生当售货员。

(3)小组活动。4人小组内模拟购物

四、课堂总结,拓展反思

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小面额的人民币,知道了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还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爱护人民币……

4.《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篇四

例题:16元钱正好能买下面哪两种物品?棉花糖4元 不沾钩6元 玩具汽车 7元 童话书9元

关于解决人民币“正好”问题,我的思考

一.学生需要有的基础:能够正确计算人民币的简单加减法计算

二.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1,理解“正好”就是不多不少,正好等于多少。

2,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序排列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需要掌握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为以后用有序排列的方法解决后续更复杂问题,打下基础。

三:网络直播课堂后,学生家庭作业出现的情况:

1.直接勾选出答案

2.直接只写出一个算式

3.把所有可能用算式表示出来了,但没有说最后答案。

关于解决人民币“正好”问题,教师用书要求

教材解读:

1.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重点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罗列和尝试——调整策略.

2.在阅读理解环节,知道“正好”就是所买物品价格总和为16元。

3.尝试和罗列是解决问题最基本的两种策略。这里重点教学调整的方向性和罗列的有序性,指导学生有序思考。

4.“做一做”巩固所学的策略,让学生体会有序思考的优势。计算不是重点,重在策略,只要学生能够有序思考,并找到一种结论即可。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数据进行教学。

对比发现,自己确实有些许进步,表扬表扬,哈哈。感性激动之后,还需要理性总结,才能进一步成长,随将感想记录如下:

今日看到这个问题,能够思考到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关键,是自己的一大进步。但能够有这个进步,源于对教师用书的重视,同时曾经在三年级讲过类似的问题。由此可以,教师用书的重要性以及对小学数学1-6年级教材熟悉的重要性。

思考中意外发现:数学教学的很多理论,方法是在不断的利用并逐步升级的过程。想起了两年前备考招教,一个前辈给我建议:“把整个六年的书,都放在一起,抓一个知识点,然后把每一册出现的这个知识一起看,更利于你对教材的把握”。但那时,心浮气躁,未曾实施,计划接下来要去试着这样做。

附今日狂想曲:

(一)

目标: 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得到重视,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获得成就感,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觉得自己很重要。在有限的时间,给更多不同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计划方案: 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分4个周期,每周一总结。记录每节课提问学生的次数,以及提问学生的个数,可以录制音频的方式记录。整理下自己每节课,每周,会提问多少学生,为在课堂上给孩子更多展示机会做准备。

(二)

5.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反思 篇五

教学一开始,教师出示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情境,学生马上联想到要用钱,产生学习动机,并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后,又创设买价值6角的本子和价值1元的笔的问题情境,通过合作交流,体验不同的付款方法,学生有强烈的尝试欲望。在学习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后,老师创设1元钱能买哪些东西的购物情境,学生的学习情绪到了高潮,人人参与简单的购物活动,充分体验如何取币、付币、找币,体验1元钱的价值,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怎样区分不同的人民币,能怎样付款。这些都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让学生在分类中自主认识。充分利用学生购物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拿一拿自己最喜欢的人民币,并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认识面值在1元以内的各种人民币。教师尊重学生的意愿,引导学生观察图象、汉字、拼音、数字、颜色等特征,初步知道认识人民币的方法,由直观到抽象,建立数学模型。通过付款活动,买6角的本子、1元的笔,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激发,自主探索出了多种付币方法,并理解了1元=10角,为进一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和模拟购物活动奠定基础,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领会不同的付款方式的共同点,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3.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6.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篇六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人民币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有初步的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所以,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购物为主线,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既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亲近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2、让学生自主探索,相互合作交流。

让学生怎样区分不同的人民币,怎样付款。这些不是老师教给学生的,而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尝试。充分利用学生到商店里购物的生活实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让学生产生主体作用,并通过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认识人民币面额值在100元以内的各种人民币。通过到商店里购买物品付款活动,买14元9角的文具盒,9元的钢笔,23元的转笔刀,让学生的思维被激发时,自主探索出了多种付人民币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找出不同的付款方式的共同点,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为下一步的购物游戏奠定了基础。

3、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关注能力的培养。

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品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时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所以在最后我设置了一副存钱的图片,利用问题:图片上的小男孩在干什么?来引导学生学会存钱,学会如何合理地花钱。

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学生太活跃了,导致纪律有些差。

2、在购物游戏中虽然学生大部分都挺活跃的,但有的学生把小组里所有的货物都买了一遍,可有的一件也没买,虽然我在这个过程中把每一个组都问了一遍,帮助一些不动的同学买到了物品,但这也暴露出了问题。如何才调动起这一部分人的主动性呢?这将是我以后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3、由于时间关系,结束时太仓促,没有引导学生说,而是自己说了出来。

4、自身业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对学生和教材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7.关于教学反思的实践与认识 篇七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明确教学反思的内容, 是进行教学反思的前提。理论上, 任何与教学实践相关的问题都可能成为反思对象和内容。但一般而言, 我们往往根据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的顺序, 分阶段地确定反思的内容。

1. 课前反思, 增强课堂教学的预见性。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充分发挥将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 这就要求教师在预设教学方案时要高瞻远瞩, 因为教学方案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和预设, 是勾勒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益取向。

在设计预设方案时, 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握当前的教学内容及地位,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 认真反思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教材编排意图, 教法设计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所选择的材料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在理解时可能生成哪些情况及如何处理生成资源, 是否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 对学生实际要求的估计是否合理, 是否为学生创设了立足的空间和愉悦的空间, 能否联系社会实际生活, 能否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等, 课前反思就是对这些思考和预设是否与教学的实际进程具有适切性进行的比较和反思, 进而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及其原因, 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预见性和合理性, 有效地改进教学。

2. 课中反思,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瞬息万变的动态过程, 这个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构建知识、发展能力的认知活动, 也是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都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因此, 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反思就是对各要素互相作用过程及其效果的反思。

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反思, 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机智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经常性的反思习惯, 并能够根据课堂新生成的教学资源, 及时、主动地调节教学方案, 改变教学策略, 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最终真正达成有效乃至高效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学生是否有立足的时间参与课堂教学, 学生参与热情与程度如何, 是否注意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有无爆发出创造灵感和智慧火花, 教师有没有抓住这种机会改变教学进程,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否积极有效;是否渗透和强调了能力的培养, 价值观因素是否得到充分挖掘, 并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展示;教学媒体使用是否得当;教师语言、行为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瞬间及时进行反思, 随机应变, 合理调整, 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 课后反思, 增强课堂教学的发展性。

课后反思, 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 教师对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 它包括学生获得的发展和教师自己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反思基础知识, 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方法的应用、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认同;后者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是反思成功之处。如某些教学设计的巧妙之举和得意之处, 学生有创意的提问, 独到的见解。教师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从而拓展教学思路, 以丰富日后教学材料。二是反思课堂留下的遗憾和缺陷。即使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败笔之处”, 如教材内容处理不妥, 问题设计欠合理, 师生互动牵强生硬;还存在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有哪些需要关注的地方或有什么困惑等。对这些不足和失误教师应及时进行反思, 同时找到对症的“良方”, 使自己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减少失误。三是反思再教设想。教师应根据已教情况, 结合自己所得所失, 思考如果以后再教时该怎样处理, 以使自己的教学日趋成熟。

4. 对作业与批改的反思, 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 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教师批改作业是督促学生完成作业, 检查教学效果, 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是增强教师课堂教学工作针对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作业设计与批改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作业本身的反思。如作业量是否适当, 难度是否适宜;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完成这些作业需要多少时间;设计的作业是否有层次性和多样性;不同学生的作业要求有无区别对待。二是对作业完成情况的反思。哪些题目学生做错了, 原因是什么;自己对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方法指导情况怎样, 有无抄袭现象等。三是对批改作业行为和方式的反思:每次作业是否需全批全改, 是否只改部分学生的作业, 可否只改学生的部分作业, 让学生帮忙批改是否可以, 可否让学生互批互改;是否能依据学情和不同类型的作业, 有目的地写出赞扬性、指令性、启发性、警钟性和鼓励性的批语;哪些情况需要面批, 作业完成反馈情况效果怎样, 讲评是否达到理想的效果等。

5. 对课外辅导的反思, 增强课堂教学的因材施教性。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主要的补充和延伸, 是因材施教、培优补差的有效措施。

课外辅导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即给缺课的学生补课, 给学困生辅导和给学有余力或有特长的学生个别辅导以加深和加宽课上所学内容。其形式有两种, 即教师对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辅导和适当组织学习优秀的学生帮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对课外辅导的反思主要包括:是否制定了科学的培优补差方案;辅导内容和方法是否对应学生的实际需要, 形式是否恰当;是否能在重视知识的基础上, 更能重视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目的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上;怎样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等。

6. 对学业成绩考评的反思, 增强课堂教学诊断性。

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检测和评价, 是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步骤, 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教学工作起激励、诊断、反馈、调查和评价的积极作用。检测的反馈包括对检测内容的反思和对检测方法的反思。前者如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特别是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反思;内容是否实现了“三维目的”的有机整合, 是否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和科技发展;科学性、规范性和针对性对各项技术指标的把握, 以及对题目的难易程度和类型等反思。后者主要采用考查还是测试, 考查是书面检测还是课堂提问, 测试采用笔试、口试还是实验操作的反思。对成绩评定主要包括评定是采用评分的方式, 还是评分加评语的方式, 评分时对学生有创建的回答有无适当的加分以资鼓励等。

二、教学反思的几种方法

1. 写教后记。

一节课结束后, 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及时认真地写出教后记。可以记以下内容:一是记成功之处。如形象的比喻、巧妙的比喻、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 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见解内容作一简单总结记下来, 供以后参考。二是记失败之处。即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 安排不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出缺点、检测中出现的失分点记下来,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应吸取的教训和补救的内容。教后记的内容虽然很多, 但不需要详细记录, 特别强调的是记录一定要及时, 否则容易遗忘。

2. 写反思日记。

反思日记要求详细具体, 除总结一天的工作, 记自己的所得所失外, 还应重点记载课堂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 以及对公开课、观摩课、集体备课等活动后的认识、收获、体会和感悟等, 必要时教师要对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为进一步研究或专题研究积累材料。

3. 开展交流讨论。

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中, 同级同科教师聚在一起, 教师应针对课堂上发生的问题, 发表各自的见解和意见, 以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 得出最佳方案,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 看自己的教学录像。

教师可将自己的某一节课完整的摄制下来, 然后进行回放, 反思为何当时会这么做, 这样做是否妥当, 下次可以怎样改进。一堂课的录像可以让教师找出课堂上经常性的肢体行为和言语行为问题:如经常性盯看课本或教案, 经常性说的一句口头语, 一直注视看某几个学生, 板书时经常性的擦擦改改。录像还可以让教师清清楚楚地统计课堂上每各环节的时间分配, 师生发言、思考的所占时间的多少等。凭借教学录像, 教师就有更多反思和改进的机会, 从而充实自我、改进自我和完善自我。

5. 开展教学研究。

为弄明课堂上遇到问题的实质, 探索用的改进教学的方案, 教师应以教学理论为指导, 广泛开展教学研究, 通过调查与实验,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的过程, 探索新形势下适应教学发展的理论体系, 以适应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

三、教学反思的作用

1.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把自己的经验升华为理论。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或梳理出经验中蕴含的原理, 使经验升华为理论。同时, 对教育教学的反思还可以帮助教师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专业理论体系, 形成独具个性的专业理念, 而这些都是指导教师今后从事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

2.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否合乎教育理论、合乎教育规律, 是否科学有效, 既需要别人的评价, 更需要不断的自我反思。教师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反思, 通过实践与理论的接合, 通过与教育目标的对比, 可以使自己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 从而不断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书读多了, 反思多了, 认识自然就会提高, 实践也就有了方向, 有了信心, 有了力量。

3.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获得专业自主。

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更具有课程与教学的相对自主权, 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学法指导、学习动机、学生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更具有自主性和操作性。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 使教师能独立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进而提高专业自主性和探索性。

4.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

教师形成反思意识, 养成反思习惯的本身就是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自己的负责, 它有助于形成教师爱岗敬业、虚心好学、自我否定、追求完美等优良职业品质。

总之, 教学反思, 贵在及时, 贵在坚持, 贵在执着追求, 一有所得, 及时记下, 终有收获。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结果而进行传视和分析, 从而提高自身觉察水平, 促进能力发展的教学活力, 其本质是对教学的一种反省认识活动。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 既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更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培优补差

参考文献

[1]周桂珍.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山东大学, 2005.

8.认识人民币教师教学反思 篇八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实践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以及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1元=10角,1角=10分

2.让学生在取、换、付、找币中,初步感受一些商品的价格,学习一些简单的购物。能帮父母进行简单购物,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成功,培养自信心。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一定量的人民币

重点、难点:

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单位、之间进率,学会简单购物。

设计思路:

通过创设情境引出人民币;通过购买不同的物体,需要不同数额的钱引出不同单位的人民币;通过不同的付钱方式引出不同单位之间的进率互换;通过简单的购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课前学生准备相应的人民币若干

一、创设购物情境,引出所学内容

1.教师随机拿起学生的文具盒,问:文具盒是哪里来的?(学生会说是爸爸或妈妈买的)教师接着问:用什么买的?然后用同样的方法问书包是哪里来的,学生一定会说是用钱买来的。

2.教师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物品都是用钱买来的。各国使用不同的钱,钱有不同的名字。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人民币吧。(板书课题)

(新课开始就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认识1元,1角,1分

1.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那么老师来考一考你们,看你们说的对不对。(用考,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认识人民币单位

师拿出1元人民币说:这是多少钱?(1元)能不能说是1钱?(不能)

师进行适当表扬。(通过能不能说1钱,让学生直观体会人民币有不同的单位。)

3.认识进率

课件演示:3个学生在商店里,小红说:“请问阿姨,这本练习本多少钱?”售货员说:“1元钱。”小红说:“我可以付10角钱吗?”

师问:你们说行吗?(可以)为什么可以呢?(10角就是1元,1元就是 10角)教师相机板书:1元=10角

齐读两遍。(齐读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同学们,请你们打开书69页看最上面的图,看一看,数一数,填一填。

(这儿的内容比较浅显,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的能力。)

交流:谁能说一说1元=( )角 1角=( )分(多名学生回答)

提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教师出示挂图,指着人民币,让学生数。

(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直观感受人民币的进率。)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一边指导学生看图数一数,一边讲解。

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的是人民币中一部分,还有哪些人民币呢?

下面,老师和你们一起去认识另外一些人民币。

4.认识1元以内其他的人民币

教师出示5角,2角,5分,2分的人民币。指名学生回答是怎么区别认识这些人民币的。

(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字、图案、颜色等方面去认识区分。)

小结:区分的方法。

5.给人民币分类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人民币,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引导学生可以按纸币和硬币来分,可以按元角分来分,还可以按数字1,2,5来分。

(让学生给人民币分类,既是对上面内容的小结。也为下面的换人民币的教学做了铺垫。)

6.教学“试一试”

我们讲了1元和10角一样多。那么1元可以换几个5角呢?

同桌互拿互换。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去。及时了解、指导出现的情况。也可讨论用不同的方法。

三、练一练

1.出示挂图或课件:4件物品和4张不同面额的人民币

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正好用我们刚才认识的1张人民币就可以买到了。下面请一位小朋友到前面来,哪一张人民币能买哪一个物品,就和哪一个物品连起来。注意不要把人民币弄坏了,也不要把人民币弄脏了,不然人家就不要了。请不要从人民币上画线。(针对儿童特点,对他们进行简单的爱护人民币教育。)

指名连线。

展示,交流。

2.刚才,我们都是一张一张地认识人民币的,那么几张在一起你能认识吗?

幻灯片出示几张人民币的组合。

指名上台练习,其余书上练习。

展示,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刚才是老师拿,你们说。现在调换一下,老师说,你们拿。看谁拿得快。(出示课前准备一定数量人民币。)

教师说:5角。(学生拿)

你们还有其他拿法吗?小组之间互相拿一拿。

交流,展示。

4.想想做做4。

教师导入语: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但认识人民币,还能正确拿出人民币,这样老师就放心让你们去买东西了。说买东西,老师这儿真有几样你们经常用的物品。(一边说,一边把物品出示在黑板上:铅笔4角、小刀9角、自动铅笔7角、橡皮3角)同时问:这些物品每样多少钱呀?(指名回答)

如果你拿1元钱,可以买什么东西呢?

如果买1件,你想买什么,还应找回多少钱?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买2件,你能买到什么呢?买3件呢?

5.这儿有一张邮票,面值8角钱,请你从课前准备的纸袋里拿出8角钱。

你还有其他的拿法吗?

展示交流。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感到哪些地方表现的特别好,说一说。

(引导学生正面评价,树立自信心。)

五、课后实践

9.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九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使学生经历认币、换币、付币、取币等活动过程,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感受1元的实际价格,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养成爱护人民币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去过游乐园吗?要想玩有趣的大型玩具必须带什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几种小面值的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二、实践求知

1、认币

(1)老师要求课前收集有关人民币的资料谁来说一说?(自由发言)老师收集了一些古代钱币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2)出示1元、1角、1分的纸币、硬币。你们认识这些人民币吗?你是怎样辨认它们的。你什么时候用过?(指名说,同桌互说)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之分。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3)老师在商店看中一本1元的笔记本,你能帮我用不同的方法付1元钱吗?(课件出示,学生回答)小结:买一本1元的笔记本可以付1元,也可以付10角,10角就是1元。(板书:1元=10角)那你知道1角等于几分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角=10分。

(4)出示2角、5角、2分、5分的人民币。你认识它们吗?在小组内和小朋友说一说,它们各是多少钱?(指名回答)

2、换币

这里有1张1元人民币,如果要把它换成几张5角或2角的钱,可以怎样换?同桌合作互相说一说,换一换。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适当引导。展示活动过程。

3.付币

老师要开一个小小商店,请同学们踊跃购买。提出活动要求购买过程穿插练习。每次购买提出具体要求。(1)买8角的东西用不同方式付钱。

(2)用1元买不足一元的物品。

(3)用1元买至少两件以上的东西。

(4)买1元几角的东西。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师生互动购物过程。

4、取币

为同学们的出色表现,老师返还5角钱,前提是每个同学的拿法必须和别人不同,小组讨论,指名回答。如果是8角呢?(板书罗列不同方法,引导学生有序思维)

5、请打开书,自主完成70页的练习。

三、全课总结

出示希望工程图片。同学们,我们在温暖的教室学习认识人民币。知道了人民币的许多知识。但是在离我们很近或很远的地方,有许多孩子因为没有钱而上不起学,希望同学们能够勤俭节约并能为需要的人献出一片爱心。

课后反思

本课主要是通过学生和老师的的互动、交流,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让学生辨别人民币的面值,感受人民币的进率,体会人民币的价值。对本课的设计有如下几个特点:

1、紧密结合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导课从学生感兴趣的游乐场景出发,抓住学生曾有过的生活经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导出课题。

2、重视小组学习,促进合作交流

人民币的进率和等值兑换是本课的重难点,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以好带差”,让所有的学生一起动手、动脑。

3.联系实际用数学,提高探究能力

在巩固重难点的设计中,采用模拟购物的场景,将生活搬到课堂中。学生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学数学的快乐不仅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而且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探究能力。

4.以“对话教学”为主线,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在教学设计中极力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力争让每个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和互动中促进知识点的生成。通过这样的设计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课后我进行了课堂效果测试,题中包括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准确率达到了92%以上说明这堂课还是基本有效,但也凸显出一些不足,教学人民币的单位时对一元人民币上所写的“圆”未加解释导致有的同学将单位写成“圆”,所以在教学中还应注意细节的处理。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教学人民币的单位的环节课件如能将1元、1角、1分三种币值放在一起进行辨认,既明确辨认的方法,对人民币的单位又是一次感性的认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展。

让不同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发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10.《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十

教材分析

《认识人民币》是西施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小节的教学内容。

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是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概念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人民币,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学会简单的取币换币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换币取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园)、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巧提问题,引导学生明白买东西必须带钱。

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认识人民币

(课件出示:人民币图样)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或者用过哪些人民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语言表述。

2、人民币的分类

(1)(课件出示:凌乱的人民币)这些人民币怎样分类呢?(2)小组交换,抽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课件)

3、人民币的简单换算

游戏:谁是小银行家?这有一块价值1元的橡皮,你能想到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买到它呢?

(三)模拟购物,实践应用。

每组选出一名“超市经理”,先由“经理”介绍超市商品,顾客用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

(四)拓展,应用

如果我有钱了,我想做…… 教学反思:

一年级儿童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也少,对人民币只是初步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价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游戏,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让学生 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

为了整节课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在教学本课时我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中心,国之源软件中心下载了本课件。根据教学设计对课件作了适当增删,增删后的课件有图片资料:美元、日元、欧元图片、五套人民币图片等,文字材料有:人民币的知识和教育目的,视频材料有:认识人民币的分类,音频类材料有:欣赏图片及配乐。直观、形象、让学生认识世界各国的货币及人民币的分类情况,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直观地掌握人民币的分类;让学生在优美轻松的音乐中身心得到调节,更让学生受到拾金不昧的爱国教育,通过对人民币的发展了解,让学生对人民币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人民币,特别是小面值的人民币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他们或多或少都有过独立使用或参与家长使用人民币购物的机会,针对这一情况,我的教学思路是:

第一环节:通过图片和提问引出课题; 第二环节:是本课的重点。

通过认一认、说一说、分一分、理一理来进一步巩固认识人民币并了解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接着我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快乐地掌握人民币的进率关系是1元=10角,1角=10分。

第三个环节:小小超市,购物活动。

我知道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 知识的,数学思想的方法,体验数学是有用的,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购物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最后,全课小结,拓展延伸,让学生保持这份兴趣,为下节课的继续学习作好铺垫。

11.《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角的认识;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78-01

本堂课主要有情境引入、观察主题图课件、回想生活中的角、动手折角、触摸角、教师引导认识角、课堂学生慧眼识角、玩活动角等环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落实新课标理念,完成了教学任务,受到一定好评。

一、本节课的亮点

1、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析,精准细化目标

很熟悉教材,并做到了认真分析教材,对本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教学目标的把握很好,不仅注重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将目标细化,落到实处。比如:让学生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角;培养同学们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感受角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让同学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能够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教材与实际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又回到生活。教具准备很充分,不只是备了教材,还备了学生,所以,学生学具准备也很充分,如:直角三角板、正方形彩纸、活动角、各种图形等。

2、从学习过程的角度分析,落实主体地位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做到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活动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回答,尽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新知,比如:对于角的特征,创设了让学生先从知道的图形入手,再找课件中主题图《我们的校园》的角,又找生活中的角,然后再用自己的身体做一做角,亲自动手用正方形彩纸折角,最后,通过观察课件的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等一系列活动后,学生自己就总结出了角的特征。从举例中能看出,这些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是以学生为主休,老师为主导。 学生都很感兴趣,很积极,举手发言很踊跃,每个学生都真正”动”起来了,课堂也真的”活”起来了.从原来是有点压学生学,而这节课却是学生自己乐意学,自己想学,自己争着学., 每个学生都达到了 “乐学善思”的情境。

3、从教法的角度分析,灵活自如

本人一直注重发现式教学法,反对一味灌输。也许个别老师会觉得是老师怕多讲,放任学生表现。其实注重讲授法的老师会更累。要让学生去发现,必须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有挑战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去思考;更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具和学具,去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不能一味采用启发式教学,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至于究竟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明察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学生在探索角的特征时,虽然学生知道角有一个共同的点,还有两条线,但他们并不知道那就是角的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因为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学生无论怎么探究,也探究不出来,怎么办?所以这时我就直接告诉学生: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同时,还编了一首儿歌: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还在白板上演示了角的画法,强调画边时,必须从顶点出发,用直尺三角板比着画,边是直直的。这些做法都得到了小学数学教材专家陈静荣老师的肯定,对于数学教学,遇到新概念和新定理,就应该老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因为数学中的概念和定理是很严谨的,是许多数学专家的积累。根本用不着学生去探究,即使给学生再多的时间,他们也是探究不出个所以然,那是枉然,还浪费时间。我还注重面了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

二、本节课的不足点

1、从学习内容的角度分析,没有吃透教材

对教材的钻研还不够,没有很好的“吃透”教材,教学目标虽然达到,但是教学难度没有把握好,没有很好地分析学生的思维的发展,突破难点不够深入。如:通过比较操作,让学生体会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用课件PPT重叠法比较,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可是本节课中,我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没有突破这个难点,因为我只采取演示讲解,引导学生不够到位,效果不显著。

2、从教学过程的角度分析,教学节奏稍快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一开始,我就让全体学生大声齐读教学目标,专家指出:别让全体学生齐读教学目标,读了学生也不懂,浪费时间。我在教学环节之间给学生的时间不是很够,有点快。发出口令时,没有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虽然学生对于画角的步骤比较好,但这样的一来很多学生只会画出同一方向的角,从而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

3、从教学形式看,花样较多

陈重穆教授: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本节课虽然也注重了实质,但有点重形式,感觉有点花样多。还有分组时人有点多,导致学生讨论时有些茫然,不知自己究竟应该做什么。比如:我不应该使用“小蜜蜂”扩音器上课,这样让学生和老师之间容易产生距离感,破坏了老师的亲和力,还会让学生感到浮躁。在对待两队PK的学生时,不是很公平,给蓝队的机会多些。

三、今后的改进方案

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做到深入钻研,学习专家教师的方法:仔细揣摩,透彻理解,反复琢磨,问个究竟。充分利用好课堂40分钟,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倡有效课堂。不浪费时间在齐读教学目标,紧凑地安排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在环节之间给学生留足时间,不要赶时间。一定要落实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少用花样,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过渡到“会学”。分组时尽量两人为一组,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明白自己要思考的问题,通过相互的交流讨论,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学参考》

[2]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12.认识人民币教师教学反思 篇十二

教师课件出示:●表示红花,你知道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吗?

生:不能,因为不知道蓝花有几朵。

师:那你们先猜一猜,蓝花可能有几朵,红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几倍。

生:2朵。

生:3朵。

生:5朵。

生:4朵。

生:8朵。

师:大家的猜想有没有道理呢?这样吧,请你们在练习纸上用O表示蓝花先画一画,再圈一圈,看看红花的朵数是你画的蓝花的几倍。

数分钟后,教师展示四种情况:

教师逐一让学生说出红花的朵数各是蓝花的几倍。然后,提出:还可以怎么画?

学生感到有困难,教师提出:如果蓝花是一朵呢?(边说边出示表格左半边)

师:蓝花是一朵,我们要把几朵看做一份呢?

生:1朵。

师:这时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生:12倍。

师:蓝花还可以是几朵呢?大家再想一想。

生:蓝花还可以是12朵。(教师出示表格右半边)

师:这时要把几朵看做一份,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生:把12朵看做一份,红花也是一份,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1倍。

师:好,请大家比一比,为什么红花的朵数没有变化,而两种花的倍数关系却会是1倍、2倍、3倍、4倍、6倍、12倍呢?

生:因为蓝花的朵数不一样,所以每一份就不一样了。

师:嗯,红花和蓝花比,蓝花有几朵,我们就把几朵看做一份。

课上到这儿,教师随即进入下一个环节。

[教学反思]

上述片段中教师故意不提供蓝花的朵数,让学生先猜一猜,再画一画,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变式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每份数的重要性,使学生对倍的认识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很显然,这段设计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笔者却对开始的猜一猜环节中教师的处理产生了一点遗憾。先猜一猜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蓝花可能有几朵。学生的猜想有2朵、3朵、4朵、5朵、8朵。应该说这些想法并不奇怪。因为学生刚开始学习倍的概念,对倍的认识还很肤浅。然后教师借助画、圈两个动作,让学生自主探索出蓝花的朵数可以是2朵、3朵、4朵、6朵。那么,教学到这儿,是不是一定要出现1朵和12朵这两种比较特殊的情况,是否需要对猜想中5朵和8朵的情况进行讨论,在听课当中,笔者非常期待教师能关注一下学生提出的5朵、8朵这两种猜想的现实性,但遗憾的是,教师将5朵、8朵这样的情况排除了。

可以看出,教师把这节课的教学局限在整数范围里。但教学是否应只停留于此?我们知道,教学是有阶段性的特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对倍的认识,小学阶段其实也是按照从整数到小数、分数的过程进行,最后将倍的认识全部纳入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知识体系中,即被比量和比较量不仅仅是整数倍的关系,也可以是分率关系。它们的关键都是确定比的标准,将被比量看做一个单位,通过比较量有几个或几分之几个这样的单位来确定两者之间的倍比关系。比如,蓝花有5朵,就把5朵看做一份,红花有12朵,可以圈出2个5朵,还多2朵,我们就说红花的朵数比蓝花的2倍还多2朵。到了高年级,学过分数知识后,还可以说成红花朵数是蓝花的二又五分之二倍,或者说成五分之十二倍;如果蓝花是8朵,也可以把4朵看做一份,蓝花有2份,红花有这样的3份,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二分之三。

由此来看,学生出现5朵、8朵的猜想,不仅不能被排除在倍的认识讨论之外,相反是教学走向深刻的一个契机。如果我们能抓住学生猜想中的5朵和8朵进行适当的辨析,在展示学生中出现的2、3、4、6朵这几种情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刚才的猜想,让学生对蓝花是5朵、8朵的情况圈一圈、说一说,使学生认识到如果蓝花的朵数是5朵或者8朵,红花的朵数刚好不是蓝花的整数倍,那么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我们以后再进一步讨论,今天主要讨论红花的朵数正好是蓝花整数倍的情况。笔者以为这样的处理,既可以使学生对一份数的重要性产生深刻的体会,也可以为今后的学习留下一粒种子。这不也是一种教学的深度吗?

13.认识人民币教师教学反思 篇十三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46——P49例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2)学会简单的取币、换币。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生活经验,在换币、取币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模拟购物,初步认识商品有标价,感知购物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从小懂得要爱护人民币、爱惜人民币,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到超市买过东西吗?买东西要用什么呢?(用钱去买)对了,你还知道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钱?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师:看来钱的用处非常大,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要用到钱。小朋友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吗? 生:人民币。

师:对,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人民币。(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1认一认,说一说。

师:小朋友认识人民币吗? 生:认识。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都认识哪些人民币? 生1:我认识1毛,2毛,1块,2块。

生2:我认识5毛,10块,20块,100块,50块。

师:刚才小朋友说的几毛、几块又叫几角、几元。生3:我全部都认识。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认识这么多人民币。现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很多人民币,咱们一起来认一认,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认识它们的?

(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引导:“同学们真不错,用那么多方法来认识人民币。请把课桌上你认识的人民币,给你的伙伴说一说。”

学生活动,互相说认识的人民币。随机认识样币。小结:识记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

观察人民币的正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都有国徽,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人们银行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同时我们小朋友要勤俭节约,不能浪费一分钱。

2、给人民币分类。

(1)师:这么多的人民币小朋友都能认识,真棒!不过,这么多钱放在一起,多不整齐,请同学们按规律分一分,把钱摆整齐。(同学先思考再小组互相讨论怎样给人民币分类,然后动手分类。)

小组代表发言,说说分类的方法和想法。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组的整理结果?做得最好的这一小组上来吧!(一个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生:我们组是这样整理的,我们把元的人民币放在一起,角的放在一起,分的放在一起。(边说边展示不同的人民币)元的有:100元的(2个),50元的(2个),20元的(2个),10元的(2个),5元的,2元的,1元的(3种)师:怎么会有两个100元的呢? 生:一个100元是现在用的,一个100元是原来用的。师:说得真好,一个是新版的100元,一个是旧版的100元。两个50元、20 元、10元的人民币也分别是一个新版的,一个旧版的。

(学生再展示角的、分的人民币)师:刚才这个小组的小朋友是把元和元放在一起,角和角放在一起,分和分放在一起。(板书:元、角、分)整理得很好,既清晰,又有条理。还有没有其他的整理方法? 生:我们组是把大钱和大钱放在一起,小钱和小钱放在一起。大钱有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小钱有5角、2角、1角、5分、2分、1分。

生:我们组是把都是1的放在一起,有100元、10元、1元、1角、1分;都是2的放在一起;都是5的放在一起……

生:我们是把硬币放在一起,纸币放在一起。

(2)、由学生的分类引出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板书: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3)、学生评价(你最喜欢谁的分法,为什么?)

3、探索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老师这里有1元钱的橡皮,你能想到不同的付钱方法买到这块橡皮吗?”

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然后把想好的方案说给大家听听。可能从以下几方面汇报交流:

(1)、我直接付1张1元的(2)、我付2张5角的。

(3)、我付5张2角的,还可以付10张1角的。(4)、我还可以付1张5角和5张1角。

引导:“同学们想出的付钱方法还真多,哪位同学能说说元和角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1元=10角。

4、换钱游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

(1)师生间进行换钱游戏

师:现在老师有一张5角的人民币,想换有1角和2角的零钱,谁愿意帮老师的忙?(学生自由发言)

(2)生生间进行换钱游戏

1个5分的可以换()个1分的; 1张2角的可以换()张1角的;

1张5角的可以换()张1角的;一张5角可以换()张2角和()张1角的。

1张1元的可以换()张5角的,还可以换()张2角的;

三、巩固提高。

谈话: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可真棒,人民币王国的国王呀想考考大家了,你愿意接受挑战吗?

1.完成48页的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订正。

2、买卖东西交易活动(实践活动)出示各种物品及价格

a、教师卖,学生买。(教师出示真实物品及价格让学生付钱)b、学生卖,教师买。(目的是训练学生找钱)

c、学生卖,学生买。(四人小组合作,用模拟人民币和标有价格的模拟物品小纸图片进行交易活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好,你们学会了什么?老师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五、作业。

课本第53页第1、2题。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元 角 分

1元=10角

1角=10分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是在人教版第二册的教学内容。对于“人民币”学生都再熟悉不过了,对于它的用途,更不用我们去讲。在上这个单元之前,本以为课会很好上的,但是上了之后,我感到好难好难,完成得还不是很顺利。这让我思考了许久,为什么呢?总结了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对于面值大的人民币,孩子们接触的太少了,有些孩子认知出现了混乱,如:2元与2角辨认不清楚。孩子们经过观察、比较终于能很快辨认了,非常高兴。因为面值比较大,不便于老师为学生准备学具,见不到真人民币,一切都变的抽象了,因而给后面的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转换带来困难。当然我也准备了真的人民币。可效果不是很好,因为人民币太小,太少,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看的很仔细。

2、在人民币兑换这个环节上,我是通过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学具换出老师所说的多少人民币或是怎样拿这些钱,如:4元3角、50元、80元6角等。但是在这个环节上,学生的学具又小又多,十分的杂乱,使得整个课堂的纪律有些难以控制。40几位学生的差距也很大,优生早就换好,可差生半天都找不到所要用的人民币。如何让优生和差生都能很快的兑换出人民币呢?这点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研究。

14.认识人民币教师教学反思 篇十四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1角,2角,5角,1元,5元,10元的币值。

2、学习看钱币上的数字,知道钱币可以用来购买相应同等币值的商品。

3、有钱币购买商品的愿望,体验自主购物的快乐。

4、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价,探索相同面值人民币不同的换算方法。

5、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6、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1、与在超市做营业员的家长做好事先的购物安排。

2、请家长为孩子准备不同币值的人民币10元。

3、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教师让幼儿拿出自己带来的人民币,告诉大家:我带来的是几元钱?

◎老师分别出示各种货币的面值,让幼儿认一认。

◎观察钱币,读一读上面的数字。

2、小组活动。

◎组织幼儿讨论:钱币有什么用?用钱可以做什么?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币值的人民币?

3、实践活动。

◎说说自己带了多少钱?

◎提出超市购物要求:明天,我们要出去远足活动,为远足活动准备一些小食品,每个小朋友只有10元钱,每个小朋友事先考虑好,要买什么东西,观看商品的价值,然后在10元的范围内购物。

◎幼儿相互讨论,作出打算。

◎来到超市,自主购物。教师指导幼儿观看商品的价值,购满需要的商品。

◎到柜台结帐。自己核对商品和价钱。

◎回到教室,互相交流,讲述自己买了什么东西?用了多少钱?

教学反思:

在组织认识人民币这一课前,我们还在犹豫着是让老师自己准备,还是请幼儿自己带?起初我们想自己带省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怕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园里要家长配合的地方太多,一会儿带这,一会儿带那,连钱也要带?又怕万一丢了,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但一想,明天刚好是远足活动,也许准备一些食物和水,何不趁此机会来一个购物实践活动?不是“结合家庭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活动”,很好的一个机会吗?通过孩子自己带钱,并去体验购物带来的快乐,一举两得,再麻烦,我们也决定抛开顾虑,试一试。

于是,我们在家园知心屋中,告知家长需要配合的事项及缘由。大部分孩子都及时带了各种币值的钱币。在认识钱币的时候,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介绍自己带的人民币,我发现他们大多已经能准确无误的说出币值。我意识到,其实让孩子“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发现,探索,学习的过程。这样上起课来,轻松多了。在购物过程中,他们也会盘算着自己有多少钱,明天远足需要些什么东西?有多少钱能买多少东西?

更令我们欣慰的是,在放学时,家长们见孩子拎着自己买的东西,兴奋地告诉他们自己购物时的经历,那快乐的模样,都感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中确实成长了,对老师的做法也表示赞同,没有丝毫的责备麻烦的意识,他们纷纷表示,会更加支持我们的工作。

对家长,对孩子,对自己,多一些信任,相信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15.“认识千克”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十五

教学过程:

一、认识1千克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了解了几种秤,我们也知道了在台秤上的k、g两个字母写在一块就表示千克,假如把物体放在秤盘中,秤的指针指到了哪个数字上就代表着是几千克。接下来我们就来称一下这袋盐的重量是多少。(师把盐放在秤上)秤的指针现在在数字1上,那么这袋盐重1千克。

教师接下来让提前做了准备的几个学生把准备好的东西拿上来,称一称重量。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对,我们平常说的2斤就是1千克。在我国,老百姓习惯用斤这一单位来衡量重量,而在国际上则一般使用千克这一单位,我们也把千克叫做公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都会在外包装上表明东西的重量,如矿泉水上瓶上有“净含量1千克”这样的字样。那么“净含量”是什么意思呢?

在学生回答“所谓净含量指的就是除去包装之后物体的重量,在这里也就是去了瓶子后水的重量”之后,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分别来感受一下1千克的重量,然后再试着把学习用具组合在一起,凑1千克。(学生积极地活动起来)

师:你们凑的学习用具是不是1千克呢?我们一起来测试一下。(学生把自己拼凑的1千克学习用具拿到讲台上用秤来称)

教师对于学生的做法表示肯定,表扬他们的动手态度和精确的估算能力。

二、认识几千克

教师在讲述几千克之前,将不同重量的物品放在秤上,让学生回答称量的重量。

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教学用图,让学生回答图上不同蔬菜在秤上显示的重量是几千克。(土豆5千克、黄瓜3 千克、大白菜1千克、西红柿有2千克……)再出示一些质量超过整数千克数或者低于整数千克数的物体让学生说出相应的得数,并及时进行点评。

出示图片之后,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实际,回答什么是载重,比如电梯的载重,卡车的载重等。向学生解释载重就是最大量不超过这个重量,否则的话就会产生危险。比如,电梯的载重是1000千克,如果进入电梯的人数过多,重量超过1000千克,就可能会出现电梯坠毁的风险。借此可以向学生灌输安全思想,教育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之中注意安全。

教学反思: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想要达到预期的目标,首先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就是教学的生活化,让他们感觉到所学的知识就在他们身边。

一、在实践中感受

所谓在实践中感受,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猜测与感知来对千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称一称学生准备的物品,让学生认识到1千克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2斤,而在生活中可以说1千克是处处可见的。另外,还要让学生知道,即使体积相同,重量却不一定相同的道理,比如说一样包装的食盐和淀粉,重量并不一样。

二、在实践中体验

在学习中,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亲自动手来认识“千克”这一单位。重量单位和其他单位是不同的,仅仅靠眼睛来观察是不行的,必须动手操作。在教学中采用称一称、数一数、掂一掂等活动,就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从而对“千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就可以了解到1千克大约就是2袋食盐、十五六个鸡蛋或者八九个橘子等的重量。而通过这些体验,学生还能够进一步地理解,即使重量相同的不同的东西,数量也不一定相同。

三、在生活中应用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的痕迹,只有把自己在数学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才能更好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在让小学生了解了1千克、几千克与几千千克以后,教师还要结合课本中的习题,让学生对“限载”和“超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在课堂结束前,我还设计了一个课外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在逛超市的时候或者到菜市场买菜时,要认真观察超市中袋装商品的净重,或者看看菜市场中人们买菜时买几千克,大约有多少数量,等等。这种类型的作业不但是本节学习内容的作业,更是学生以后生活中的长期作业。通过布置这样的作业,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应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有着极大的好处。

16.认识教学教师反思 篇十六

加法的含义是“一个数与另一个数合起来是多少的运算”,在其概念中,“合起来”一词是概念的关键,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依据新课标的“四基”要求,注重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我在课前创设了三个活动过程,一个是符合学生实际的“跳呼啦圈”、第二个是摆小圆片、第三个是合并气球,通过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加法的概念,体会“合起来”的重要含义。所以在三个活动结束之后,我将三个活动的语言描述综合在一起,并将“合起来”一次重点标注,希望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提炼出加法的概念。当学生对加法概念有个初步认识之后,让学生再结合情境图说说加法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及加法算式的含义,并能够体验加法算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由于我从工作以来,一直担任高段教学任务,今年自从担任一年级数学课程以后,我一直努力探究低段的教法学法,努力了解学生学情。经过近一个月的探索尝试之后,我虽小有收获,但仍然不能尽快掌握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方法。在本次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就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仍然按照高段的教法来授课,并未能真正了解学情,掌握教法学法,导致本节课的重难点未能突破。对于“合起来”一词,我力求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可往往事与愿违。后来,我的一位同事,在给我评课过程中讲到,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直观简单,我们不能够让他们进行过多的探究与思考,老师的示范与讲解对一年级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在我课后思考中也是感触比较深的。另外,整节课的时间分配很不合理,导致“头重脚轻”,以至于后来习题练习时间不够,导致学生不能够对新知及时巩固强化,同时,这也是我一直经常有的错误,看来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急需提高。

17.《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十七

江西省永修县梅棠小学 郑亚珍 教材依据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设计理念

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认识人民币的。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进行心理教育渗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它们的十进关系,1元=10角,1角=10分.

2、学会兑换人民币.培养学生用不同单位的人民币凑成指定的钱数和根据人民币的票面数出它们所表示的钱数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受到勤俭节约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的几种人民币,以及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领悟这种十进关系和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相同.

教学难点

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人民币实物、常见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幻灯片、课件、轻音乐磁带。

学生准备:向家长了解人民币的知识、模拟人民币。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激趣导入

师:这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答对了我的问题,他就会出来了!

10个一是()

100个一是()10个十是()师:同学们看,这是谁?(课件出示“蓝猫”)今天,蓝猫就要和我们一块学习,看看哪位小朋友学得又快又好!

师:同学们到商场买东西,到书店买书,都用什么去买呢? 生:用钱去买。

师:对了,每个国家的钱都有自己的名称,你们听说过哪些货币的名称?

生:中国的钱叫人民币,美国的钱叫美元,日本的钱叫日元,英国的钱叫英磅,法国的钱叫法郎„„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识别人民币

教师投影: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各种分币,1分、2分、5分币有硬币和纸币两种,它们的币值是相同的,用途是一样的.

教师指着屏幕提问:你知道哪个是1分的硬币? 学生指出1分的硬币。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看这枚硬币,1分的正面有数“1”,数“1”下面有“壹分”字样,“壹分”周围有麦穗图案。

师:人民币的背面是国徽图案,在国徽上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这些是人民币的象征.每一位中国公民都要爱护人民币,你们从小也要养成爱护人民币的好习惯.

运用学法迁移,小组合作学习,认识角币和元币。教师演示课件。

蓝猫:“小朋友们,我这里有一些人民币,快看看,你们都认识吗?”

学生回答:认识!

蓝猫:那我可要考考你们了!你们知道这是多少钱吗? 指名学生回答。

蓝猫:你们可真棒!全答对了,祝贺你们!我要送给你们一份 小礼物,就在你们的桌子里,快找出来看看吧!”

师:是什么礼物啊?这和我们平时使用的人民币可不一样,这是模拟人民币。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些模拟人民币分一分 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分的最好。开始吧!(放轻音乐磁带)

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三、了解换算关系

师: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一个2分币可以换几个1分币? 让学生自己摆出学具,两个1分的。师:一个5分币可以换几个1分币?

师:一个5分币可以换几个2分和几个1分的呢?有几种换法?同桌互相说说,并说出自己不同摆法的思路。对于说得好的学生 给予奖励。

师:老师这有一些面值是2角、5角、1元的人民币,我想把它换成零钱,你想和老师换哪张?想怎样换?把你的想法悄悄告诉给你的同桌。

学生换钱,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师:10个1角就是1元,也就是1元=10角。(板书)师:请同学们看书第38-39页,并在书上填空.

四、巩固反馈

1.教科书第40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出示投影片)(1)把1角、2分、1分合起来是()角()分.(2)把3张1角、1个5分、2个2分合起来是()角()分. 2.游戏:模拟购物。

师: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们的“蓝猫超市”开业了,这里有许多优惠的商品,同学们看看都有什么?

学生回答。

师:你想不想用手中的人民币来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 教师当售货员,学生当顾客,教师出示标有价格的商品,让学生购买.

一块手帕:3角6分

一本书:1元5角

一支牙刷:1元7角 一块橡皮:4角9分

一瓶修改液:2元6角3分 3.抢答题

1角=()分 10分=()角

3角=()分 40分=()角

6角=()分

50分=()角

五、升华主题

师:你们认为人民币中最小的是多少? 生:是1分。

课件演示蓝猫的话:同学们,1分钱的确是最小的,但是如果全国12亿人每人节约1分钱,就是1千2百万元,这个数到底有多大呢?能够建成几十所希望小学.所以我们从小要注意勤俭,节约用钱。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性学习过程,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个人民币分类等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的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练习设计层次分明,形式多样,新颖有趣,使学生乐学、爱学,为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起到良好作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一支铅笔:1角5分

一把尺:2角4分

18.重新认识和反思数学教学过程 篇十八

从学的角度看:(1)活动展开不充分,主体主动建构不够,学生很少有机会去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学生追求的是惟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2)独立思考不够,缺乏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主要表现为独立思考的意识不强、层次不深、方法不当。主要原因是数学教学对书本知识、运算关注比较多,对情感态度等关注较少,教师不重视“延迟判断”,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从教的角度看:(1)简单化的“拿来主义”。不少教师机械搬用改革的现成实践成果(如教学设计等),不能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实际进行教学。(2)教学改革的极端化。不少教师在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一味地否定传统教学,结果出现放而难收、收效甚微等不良局面。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成长应与新课程成长同步,过去的数学是“剧本式”的,不符合课改要求。鉴于上述问题,教师应首先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有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数学教学过程有深刻的新的认识。

一、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

(一)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教学是在活动中进行的,它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直接经验的传授,更要重视其直接经验的获得,通过恰当的数学思维活动把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从数学学习特点的角度看,一方面,数学学习中的“再发现”比其他学科难。由于数学教材经过了教学法的加工,通常是用演绎的方法把概念、公式、法则等内容互相联合起来的一个统一体,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颠倒了数学的实际发现过程。这就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能力的表现处于暂时滞后状态。对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以展现数学本身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学习,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碰到障碍或困难,往往是数学思维活动发生的障碍和困难。因此,教师不能单纯地教给学生数学结论,应该及时“点拨”和“引导”学生思维,使之不但掌握数学结论,而且了解结论背后的丰富事实,从而对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数学结论的发生发展有充分的认识。

(三)从学生认知发展的角度看,初中学生身心发展正逐步趋于成熟,认知结构的各要素发展较快,认知能力不断完善,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性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创造思维有了较大发展。初中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个性等心理因素形成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它要求广大的数学教师必须变“学生跟着老师转”为“教师顺着学生走”,设法从教法上加以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有利于教与学双方达成平衡的双边活动机会,改变学生没有机会独立学习和不会学习的现状。

(四)从课程改革趋势的角度看,数学教学应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对象,他们本身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资源”。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通过数学教学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个体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主体。

二、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的若干教学建议

(一)基于学生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成为激发学生思考与创造的源泉。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发现的数学概念、形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更能促进学生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运用有关的数学经验去思考、解决问题。数学教学要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选取有真实背景的题材训练,鼓励学生做实验性数学作业(数学实验)。

(二)给学生暴露已有观念的机会。给学生暴露已有观念的机会,必须重视观念改变教学。所谓“观念改变教学”,是指就数学学习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而言,我们不仅应当注意研究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真实观念,而且更应注意研究这些观念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还应该研究如何去促进这些观念的必要性修正、改进或发展。只有重视观念改变教学,才能准确判断师生之间在认知上处于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什么状态,以采取有效的教学调控策略。教学中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因为,我们不仅可以借此更好地发现学生的真实思想,而且,外部的表述也必然会促进主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而后者则正是观念更新的一个必要条件。

上一篇:元旦主题班会教案下一篇:某某县农业局关于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等工作检查验收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