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改革调研报告

2024-09-17

课程内容改革调研报告(精选10篇)

1.课程内容改革调研报告 篇一

新课程改革包含哪些内容?

(1)课程评价的界定

“评价”原意为评论物品的价值,是一个价值判断的活动。课程评价就是根据教学口标,通过多种方式系统地搜集各种信息,对课程教授效果做出价值判断,并对课程实施进行必要调整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下列算式进行表述:评价=搜集信息+判断赋值+改进决策。评价活动包括三个方面,即价值厘定、搜集信息、做出判断并据此对教学进行调整。

价值厘定就是对“什么是重要的”问题给出可操作的概念。因此,对高中课程口标的理解不同,价值厘定的结果就必定不一样。在以追求升学考试为口的的价值观指导下,高中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完全不同于以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为口的的价值观下的课程实施与评价。因此,对“什么是重要的”问题的回答,必然会出现极大的差异。

评价过程需要系统地搜集信息。考试是搜集评价信息的主要方法,却不是惟一的途径。不同的课程口标,需要使用不同的工具来搜集信息。利用多种搜集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评价对象做出评价,评价的结果将更加可信,更为合理公正。

评价活动的口的是根据所搜集的信息,做出价值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改进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从价值上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对教学效果是否达成课程口标,做出价值上的判断,然后根据这个判断来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

(2)课程评价的内容与特点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口标、体系、方式、方法等因素直接影响着课程口标的实现。高中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育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普通高中新课程评价改革需要建立以下评价体系: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总体来说,普通高中新课程评价改革体现出以下一些特点: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2.课程内容改革调研报告 篇二

关键词:教学改革,数控加工,课程设置

一、专业改革的背景和依据

1. 专业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

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变成“世界制造中心”,制造业将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保证制造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制造业的信息化是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根基,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础是数控技术。而在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高薪难聘高素质的数控技工已成现实。

2. 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

我们通过走访学生就业企业和对辽宁地区数十家数控和模具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初步掌握了辽宁地区数控加工人才的就业岗位和学历结构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从事数控技术工作的人员,以中职和高职为主,中职毕业生占的比例较大。主要从事一线的数控加工操作,要求掌握数控手工编程及简单的自动编程,更重要的是数控机床的调整和操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会有更多的企业希望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来操作数控设备和进行设备保养。

则,对课程内容作必要的调整。

2.2.1在讲课方面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要经常进入工程施工现场,积累实践经验,结合专业特点,了解测量在工程建设中主要都有哪些方面的应用,出现了哪些新工艺、新方法,然后对讲课内容做一调整。例如,对于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应重点讲述民用建筑施工测量,可以略讲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小区域控制测量和地形图的应用,删除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地形图测绘、线路工程测量和变形观测等方面的内容。这样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就能在有限的课堂上,让学生掌握更实用的测量知识。

2.2.2在实验教学上要合理选择,突出实用性。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习效率和质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为了达到高职学院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所占比例已达50%。学生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实践教学的质量。如何提高测量实验、实习效率和质量,是抓好实践教学的关键。

2.2.2.1测量实验

测量实验是测量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实验和对测量仪器的操作、采集数据、进行计算、测图或施工放样,才能真正理解测量的基本原理,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足够的测量仪器设备是实验的基础,严格的实验管理是实验质量的保证。

2.2.2.2测量实习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1. 教学改革的目标

通过教学改革,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有特色的中等职业机械制造人才的教学培养体系。要有一整套教学方案,在整体方案的指导下,分步实施教学工作的具体环节。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开展教学工作,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并达到中级以上的水平,毕业时可获得中级证书(个别可获得高级证书)。为社会培养出一专多能或一技之长的人才。

2. 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进一步加快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变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探索中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中职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出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机械制造业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三、专业改革的基本思路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建立“模块+特长”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以能力为中心来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强化能力训练,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形成“以数控加工为龙头,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纽带”的鲜明特色,走产学结合的路子,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数控技术实用人才。

四、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1. 专业培养目标

数控专业是机械制造技术、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

测量实习是运用测量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操作技能解决建筑工程测量技术问题的实践过程,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为了提高实习质量,应增加测量实习操作技能的考试,要求人人过关,从而防止个别学生因产生倦怠情绪而不亲自动手的情况发生。为了提高学生测量技术操作基本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测量课程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开展测量技术竞赛活动,并举办测绘技能水平考试,通过者发放测量技能考核合格证书。这是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补充,也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3结语

《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与时俱进的工作,需要教师不断结合社会上出现的新技术,探索出更加合理、实用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建筑工程测量》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性人才。在目前的情况下,不能等、靠、要,而应积极努力地投入到课程教学的改革中,从基础做起,从教学和学生的需要做起,一步一步地将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柳小燕.《建筑工程测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测绘技术装备,2005(1).

[2]殷耀国.应用测量学及其教学改革[J].测绘通报.

[3]谢宏全.对《工程测量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测绘工程,2000.

相结合的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制造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突出,能在数控技术领域面向数控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机电一体化等多个不同方向发展,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数控设备的操作、编程、维护及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2. 培养计划及可行性论证

(1)设立若干个专门化方向。

中职教育要保持其自身的特色,必须强化专业方向,充分考虑与地方经济的紧密结合。与此同时,为妥善解决学生择业范围广与针对性强这对矛盾,可设以下几个专门化方向:数控机床操作专门化;数控编程专门化;数控设备维修专门化。通过设立专门化方向,可完成有针对性的就业前培训。

(2)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中职课程体系设置应从职业教育的特点着手,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要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和“三段式”课程设置体系。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充分考虑与中职的衔接,坚决避免重复。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建立一个有一定基础、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知识平台。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主体框架思路如下:

第一,将培养目标分解到每一教学模块单元,确定每一教学模块单元所承担的功能,应培养的知识和能力,应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每一教学模块单元主干课程的内容组成,每一课程要传授的知识、能力及考核学生的方法。

第二,对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坚决取消重复的教学内容。综合化课程要突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第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互结合,可采用“讲练式”现场教学和“启发式”等主动型教学方法。

第四,整个课程设置不讲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

(3)改革教学方法,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1)改变原有教学模式,将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课同步进行,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节约时间与人力。

(2)加强现场教学,充分利用实操现有设备和计算机模拟数控加工软件,模拟实际进行现场教学,培养学生独立上岗能力。

(3)增加实物模型,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透彻的细小部件的知识分析与讲解。

(4)在教学中,采用外出参观交流和校外生产实习方式,使教学更贴近市场,让学生多了解社会。

3. 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

新编或修订以下主干课程教学大纲:工程制图、机械机械、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数控车削加工与编程、数控铣削加工与加工、数控加工工艺学、CAD/CAM。

4. 主要教学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

新编或修订以下主干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大纲:金工实习、数控车削加工与编程、数控中级工考证强化训练、数控铣削加工与编程、特种加工实训、CAD/CAM实训。

5. 教材建设规划

在修改主要实践课程讲义的基础上,撰写适合本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践课程的校本教材并完善实训指导书;在进行专业主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撰写专业主干课的校本教材。

6.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师资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立。现已有三人参加全国数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二人参加数控机床生产厂家举办的实操培训,有“双师型”教师5人。我们目标是:专职教师6-8人,其中专业带头人2-3人,专业骨干教师3-5人;除此之外还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7. 实训场地建设目标与规划

目前我校数控专业实训有很大的改善,现有数控车床4台、数控铣床1台、加工中心1台。在此基础上,为使实训室达到一定的工位数量并完善实训条件,现拟购数控车床20台,数控铣5台,加工中心2台。

3.职高语文课程内容与教法改革分析 篇三

【关键词】职高语文;课堂内容;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职高学校来说,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是当务之急。在职高课程教学内容中,语文作为其基础,对职高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职高语文课堂内容当前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职高语文教育中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在职高学校中,很多学生对于语文都不是很重视,大都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对职高语文的长远考虑,忽略了职高语文的重要性,同时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比较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第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语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第四,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较少,忽略语文知识的积累,导致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大大降低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职高语文课堂内容和教学改革相关措施

为了更好地解决以上职高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的日后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关措施:

(一)凸显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实用内容,体现职业高中教育的特色

1.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多创造一些个人表现的机会,加强系统的听说能力培养,注重普通话的训练,在听说训练上进行精心设计,利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交际、主持和说话的良好心理素质,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生动地表现出教学内容中的感情和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职高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中应用写作的要求,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应用写作教学,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应用写作的能力,凸显语文中应用写作的实用内容,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和欣赏能力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教材内容的编写以及对教材内容的精选精讲。同时在教学选文上,视野必须要宽广,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教材内容的“精”和“新”。目前,很多职高语文教材都含有大量传统美文,导致学生在理解的时候比较困难。对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抓住教材内容的精髓部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大胆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加强教学中专业之间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专业职能的需求,将敬业与乐业、责任和诚信、创造与创新等各项职能素养加入到语文教学中来,促使学生能够对职高语文教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由于学生专业结构不同,教师可以适当地调整语文教学的内容,补充一些相关专业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

(三)加强语文知识的课外阅读,注重生活内容的拓展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同时这些课外读物要尽量与教学内容的形式相似或者有某种程度上的关联,并结合其专业特点,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训练。此外,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通过让学生记读书笔记或者定期进行阅读交流活动,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对学生的成绩给予肯定,并指出其不足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方法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使学生能够更真实地理解教学内容。通过网络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构建更为开放的语文教学内容模式,突破语文教材的极限,正确利用网络资源,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网络资源中有很多丰富的文化内容,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资源,再现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给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五)结合职高教育的特点,实行课堂教学

在职高教育中,语文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结合自身学校的职高教育特点,有效地将语文内容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职高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语文教学的特点,结合职高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情况,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强化其语文知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更好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梁美鲜.关于高职语文课程的几点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3).

[2]张素梅.浅谈职高语文课程内容与教法改革[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2(8).

[3]刘立超.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2010(6).

[4]金银.高等职业教育中大学语文课程现状及原因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课程内容改革调研报告 篇四

计算机应用教研室 赵志升

研究《软件工程》课程改革的思路,目的是构建先进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强调案例化教学和探索式学习、课程实验结合实际开发因素和参与乐趣,并建立适合小组式开发的软件工程环境,作为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应用中最有价值的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改革无疑对提高学习的学习素养及学习能力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现行课程教学的分析

1、《软件工程》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学生被动地听课;教学内容通常重理论而轻实践;课程实验在缺少软件工程支持的环境下进行;学生感觉内容抽象枯燥,甚至认为没有实用价值。《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特点是

 课程内容:理论的实践性和知识的综合性

 学生方面:缺乏实际软件项目的开发经验,难以将抽象理论与实际开发联系起来  教学条件:缺少适合本科生教学使用的实验环境

2、相对于课程的重要性而言,课时设置相短,不能在现有的学时内完成本科应有的教学。(现在学时为54学时)。

二、《软件工程》课程体系

A.基础部分

–软件工程概述:概括介绍软件工程的发展历史和基本原理,通过实例揭示大型复杂软件系统的根本问题,论述软件工程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软件工程职业道德规范。

–软件工程过程:介绍软件过程的基本概念和思想,论述当前典型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重点说明统一软件过程RUP。

–软件工程管理:重点介绍人员组织与管理、项目规划与变更控制、质量管理、成本估算、配置管理等内容。

–软件工程技术:从初始的需求导出到设计、开发和测试等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重要方面,论述需求工程、体系结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软件设计、软件测试和软件进化等方面的不同软件工程技术。B.应用部分

–以当前流行的统一开发过程、面向对象技术和UML 语言为核心,融入企业的最佳实践和实际案例,覆盖IEEE 的系列软件工程标准以及RUP、Rational Rose、CVS、Junit等软件工程工具和环境,使学生掌握当前先进的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C.实践部分

–要求学生以开发团队的方式协作开发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软件系统,建立支持小组开发的软件开发支持环境,让学生从“可实践”软件工程的角度学习和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和现代技术解决软件开发问题。

三、课程改革的思路

1、反映软件工程学科的最新发展

–IEEE----CS 与ACM 推出的CCSE 明确了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

–SWEBOK 描述了软件工程学科知识体系

–近年来,现代软件工程在软件过程、需求工程、体系结构、设计模式、软件测试、逆向工程等方面涌现出许多新思想、新技术和最佳实践。

2、本课程的内容体系改革:

结合当前软件工程的理论和实践,以IEEE 最新发布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为基础框架,融合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最佳实践,以统一开发过程、面向对象技术和UML 语言为核心内容 课程改革的思路

3、从“可实践”的角度开展课程教学

软件工程具有技术性和工程性强的特点,学生需要在实际的“动手做”和“真正练”中体会和掌握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技术。原有的课程教学仅限于照本宣科地抽象介绍一些基本原理,与实际的软件工程实践有明显的差距。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可以采用:

(1)案例式教学:将基本原理、企业案例、关键技术与工具等有机结合,使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采用“讲授-思考-实践”三个环节有机结合的方式:  课程讲授: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中注重贯穿实际的软件开发案例,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建立软件开发的系统化与工程化观念和质量意识。

 启发思考:注重鼓励和引导探索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开展互动式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专题报告和软件演示。

 课程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协作完成一定规模的课程实验项目,真正学会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技术解决实际开发问题。例如:

A.软件工程概述

–案例分析:ARIANE 5 火箭、爱国者导弹、网络病毒攻击 –深入剖析导致软件失败的根本原因,认识软件工程的重要性 B.软件工程过程

–案例分析:5 个不同软件系统过程模型、微软开发过程模型 –实验讨论:课程实验项目的软件过程模型

–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讨论过程中,理解和运用软件过程模型 C.软件工程管理

–案例分析:微软开发组织结构与角色分工

–课堂讨论:课程实验项目的人员、计划、风险、监控等 D.软件工程技术

–案例分析:图书资料管理系统、学生选课系统、„„ –实验项目:自定软件开发项目、„„

–以基于用例的面向对象方法和组件技术为重点,讲解和讨论

需求分析、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详细设计、软件测试等内容 E.软件工程工具

–结合课程实践项目,介绍当前比较流行的软件工程工具 –诸如:RUP、Rose、CVS或Subversion、Xunit(2)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本课程的实践环境建设,在过去的软件工程教学中,课程实验仅仅是提供一个软件开发 2 项目和相关的文档要求,缺少软件工程的过程管理和环境支撑建设。

没有开发经验的学生习惯性地采用非工程的方法,很容易导致软件开发项目的失败,使软件工程成为空谈。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标准规范和支持工具。

–建立支持小组式开发的软件工程环境,包括过程模型、软件工程规范、管理工具、硬件环境等,为学生真正实践软件工程提供有力的支持。

学生以开发小组形式协作完成一定规模的软件项目,通过团队之间的协作,引导学生主动重视过程和质量。

(3)探索式的学习方法

A.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优势互补

–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之外,辅之以网络课程和扩展资源,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进行自主式的学习。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育变成主动地探索知识。

–邀请企业资深开发人员与学生进行一次讲座和讨论,学生通过文献查阅以及与软件企业人员的直接交流,真正体会当前软件工程业界的真实案例和最佳实践。B.课程实验项目

(1).课程实验项目管理

–第一部分:组织3-5 人的开发团队,分析实验项目给出的问题描述,完成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根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设计软件系统的总体结构,将模块开发任务分配到每个团队,同一个模块将由3-5 个团队进行竞争性开发。

–第二部分:每个团队实现分配给他们的模块,编写所有相关文档,测试和调式代码。在模块开发完成后,团队之间开始进行模块买卖交易,并将所购买的模块与自己开发的模块整合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第三部分:将提出一个变更请求,每个团队根据变更请求修改已经集成的完整系统,并将完整系统进行包装和销售。(2)课程实验项目要求

A.小组协作与过程管理相结合 –实行每周例会制度,保证所有成员在规定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同时每周与助教见面。在小组例会上尽量讨论问题,学会沟通技巧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所有任务都是面向整个团队的,每个团队每周提交一份工作报告,这个报告将会被评定成绩,团队的所有成员都要接受同一个成绩。

–在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模块开发、集成测试等关键阶段实行阶段评审机制,并将上述阶段产品置于配置管理的控制之下,严格控制项目开发进度,保证按时交付最终产品。B.课程实验项目

.项目训练融入成本与质量因素

–参加同一项目的所有开发小组将被划分成一个商业区,每一个开发小组将被分配一个银行帐户和一定数目的启动资金。

–开发小组在完成自己承担的模块开发任务之后,需要参加一个模块交易活动,向其他小组推销自己开发的模块,并购买软件集成所需要的其他模块,模块交易结束后的帐户资金情况与实验成绩相联系。

–开发小组在完成整个系统集成测试后,需要参加一个系统购买活动,实施系统维护任 3 务,系统销售的业绩也与实验成绩相联系。C.课程实验环境.实验条件

–具有一个本科生专用实验室,每一个学生配备一台高性能PC 机。

–配备一台专用服务器,安装Windows 2005 Server操作系统,配置管理软件Subversion 1.3.2 和CVS,开发平台Eclips3.x 以及相关开发工具,软件工程工具包括RUP、Rational Rose、Junit和Nunit等。

–课程实验配套教材包括软件工程课程实验过程管理工具、课程实验文档模板等。.实验指导书

–软件工程课程实验说明 –软件开发过程描述 –软件项目管理计划模板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模板 –需求规格说明评审要求 –软件设计说明 –测试用例规范 –软件交易合同

四、课程特色

.教学内容突出先进性和案例化 –将基础理论、现代技术和先进工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过程始终贯穿软件工程最佳实践和软件企业开发实例。.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课程实验要求学生以开发小组形式协作完成,并建立阶段评审机制和交易模式,使学生亲身感受一个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体会软件工程的实践。.建设课程实验开发环境

–从软件工程的要求出发,逐步建设相关的软硬件环境,将开发流程、文档模板、评审标准融合在一起形成Web 实验指导网页,使学生改变以往突出个人技巧的杂乱过程。

五、今后发展

.课程教材

–结合新版教材在国家十一五规划项目的建设,丰富和更新现有教材的理论内容和教学案例。

.实验环境

–在现有实验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实验环境,增加软件过程管理和实验评价的功能,将现有的实验指导工具扩展为软件工程课程实验平台。.实验案例

–建立丰富的课程实验项目案例库,包括信息系统、嵌入式软件等多种类型的开发案例。.争取建成省级精品课程

5.课程内容改革调研报告 篇五

高一年级

数学必修4§8函数Y=ASin(wx+φ)的图像 地理必修2《工业地域的形成》

生物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政治必修2第三单元、第五节、第2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二首

高二年级

英语选修8第一单元、第二篇阅读 物理选修3-4第二单元、第一节:

机械波的产生

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

历史选修2第二单元、第二节:

6.课程内容改革调研报告 篇六

(摘自教高[1997]2号)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及教育的发展趋势,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教委于1994年初制定并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简称“教学内容改革计划”)。

一、这项改革的总目标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形成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质量上一个台阶”的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近期目标是,用5年左右的时间,集中优势力量,开展集体攻关,努力形成一批优秀的研究和改革成果,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相对落后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有较大的改观,为21世纪初叶大范围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教学内容改革计划”是有组织、较系统、起点高、立意新的改革计划,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主要内容包含:研究未来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调整专业结构、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研究和改革各专业或专业群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研究和改革主要专业或专业群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研究和改革基础课程、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编写出版一批高水平高质量?quot;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三、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要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和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因材施教;要十分注意改革的科学性,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传统教学内容和现代教学内容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等;既要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又要大胆借鉴和积极吸收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切先进的、有益的经验和成果,努力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有机结合,勇于开拓创新。

四、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是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先导。一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有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以微电子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为重要标志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飞速发展,正在改

变着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和工作方式,也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促进着教育思想的变革和教育观念的更新。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首先研究教育思想、观念的发展和变化,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探索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的改革思路。

五、在实施”教学内容改革计划“中,要着重抓好那些影响面大、有实质性成果的改革项目。鼓励对主要专业或专业群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改革,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或教学方案,并在少数学校或专业中进行试验。鼓励对主要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进行系统的改革,并编写新的教材。凡是在内容和体系上有较大革新并经过试用效果较好,符合培养21世纪需要人才要求的教材,经过有关教学指导委员会或相当的专家组织审定,经国家教委高教司核定后,均可冠?quot;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称号、使用统一出版标记正式出版。国家教委立项项目的教材成果主要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出版社应在编辑加工、封面和版式设计、用纸、印刷、装订、配制CAI软盘或光盘、宣传、销售等方面给予优质、优先安排,努力争取在跨进新世纪的时候出版一批高质量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六、“教学内容改革计划”实行分级立项和分级管理。经国家教委批准立项的改革项目,由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进行综合管理,负责提供部分经费资助、组织经验交流和成果鉴定等;承担项目的学校和学校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具体的领导管理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经费。目前,国家教委批准立项的项目比较多,要经过研究,分期分批确定一批基础较好、影响面大、研究力量较强、将有实质性成果的项目作为重点项目,适当增加资助经费,促其早出成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部门以及各高等学校组织立项的项目和计划,由批准立项部门和各校自行管理、提供经费和鉴定成果,如需要可报国家教委备案。

项目管理实行滚动制。各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承担单位每年年终要向项目管理部门汇报研究和改革的进展情况;项目管理部门对工作进展比较好、意义重大的项目可加大经费支持;对于进展不好的项目,必要时可暂行中止项目的拨款资助、或经专家审议撤消该项目的立项资格。

七、国家教委设立“国家教委直属高等学校教学建设和改革专项基金”,基金的一部分用于资助“教学内容改革计划”的立项项目,同时,还从高教出版社上交利税返还款中、境外有关赠款中等多种渠道多方集资,想方设法支持这项改革计划。也希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部门以及各有关学校积极筹集经费,对“教学内容改革计划”的立项项目给予必要的经费和条件支持。

项目主管部门的资助经费,按正式立项的大项目上进展情况和下的任务轻重进行分配,拨至大项目总负责人(或第一负责人)所在学校,专款专用,校、系均不得扣留或提成。项目总负责人应会同项目组的各位负责人根据大项目的总体目标和计划、各子项目的进展情

况和贡献大小安排经费的使用方向。

八、各项目的研究和改革成果应具有可操作性,要在少数学校或专业中经过两年以上试验,并就试验结果作出报告。项目完成后,由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承担单位填报《“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成果鉴定申请表》,由立项和项目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鉴定,或委托有关部门组织鉴定。

九、广大教师是搞好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力。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胜利完成这项改革计划的关键。各校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提高对这项改革迫切性和重要意义的认识,使积极投身改革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要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这项改革。对承担和参与这项改革计划的教师、教学管理和教育研究人员,要与参加同级科学研究工作一样同等对待,并按各校的规定计算教学工作量。对于要进行教学改革试验的,要给予必要的条件和环境的支持。

要充分发挥学术水平高、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在这项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这项改革的研究和实践。现在的青年教师,将是21世纪初叶大学讲台上的骨干,他们的参与不仅对当前的改革,而且对改革成果在下世纪初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为了加强对这项改革工作的指导,国家教委特聘请有关专家、教授成立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顾问组,负责对这项改革工作进行咨询、指导,对改革中重要的政策和学术方向等问题提供咨询,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指导面上的工作;受国家教委的委托,对有关项目或有关专题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

为了加强各级、各科类所立项目研究和改革工作的经验交流,积极推动这项改革工作的顺利进展,国家教委高教司将编印《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进展情况简报》,各级项目管理部门、项目主持学校、项目负责人均可积极提供稿件。

7.课程内容改革调研报告 篇七

2005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邀集全国百余位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组建了“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该课题组对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从其调查结果可知, 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很不乐观。影响武术在中小学中开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客观造就: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升学率的考虑, 或教学计划有武术内容的安排却不执行, 还有专职武术师资力量较为缺乏。二是认识错位:校长和家长对开设武术课能引起伤害事故的增加有所顾虑, 导致他们对武术的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校长竟然认为不宜在学校里大面积推广武术, 因为孩子们的体育课有自己的一套教材、一套教学内容, 这些教学内容跟武术训练的总体目标还是一致的, 所以武术的开展并不是急需的。武术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问题。武术影视和小说的虚幻造成了学生对武术认识的错位。三是教学局限:武术教学着重于对技术的掌握, 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德礼等的培育。以武术技术评价为主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各地区中小学课外武术活动的开展很不普及。社会与学校在武术教学上形成了竞争态势。四是内容片面:武术自列入体育教材以来, 虽历经时代的变迁, 其内容却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体育》和《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武术教学内容虽然较之以前有所变化, 减少了套路的动作数量, 增加了体现攻防格斗的散打和女子防身术等内容, 但是, 武术教学内容主要还是以基本功、基本动作和套路为主。目前无论是学生还是体育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对现有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提出了不满, 主要反映在:教材陈旧, 结构单一, 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吸引力,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 既枯燥沉闷, 又繁琐、复杂, 不受学生喜爱。

不同影响因素应有相应的应对策略

对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应有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 我们要有足够的重视和正视, 但也不能老喊“狼来了”却始终无动于衷。对于其他客观原因, 可以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来解决, 如政策上给予支持、制订相关的法规来促进武术在学校中的开展。武术师资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师资培养和定期培训来解决, 但对于中小学武术教师引进的问题, 则只能借助于政策的力量了。加强武德、武礼教育, 对于消除校长和家长对学生学习武术安全问题的顾虑是有用的。受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的伦理规范是知行合一的, 对于武术的规范也是如此。没有了武术的技击属性, 其德礼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没有了武术德礼的规范, 武术就只能是类似街头混混的打架斗殴, 这样既不利于社会的和谐, 也不利于武术在当代社会中存在、发展。可见, 若不能很好地解决武术技击与武术德礼二者的关系, 会很不利于武术在学校中的开展。这是进行武术课程内容改革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教学评价指引着教学活动, 要改变单纯以武术技术来衡量学生学习武术的情况而加强综合评价。课外武术活动对于学校武术教育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种形式,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习武兴趣, 促进学校武术教育的正常开展。虽然, 不同时代对学校武术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 不同的教师也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不同的学生更可能具有不同的现实需要, 使学校武术教育价值可能侧重于某些方面, 但是, 在中国当代社会背景下, 学校武术教育价值旨趣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可见, 武术课程内容是否全面、合理, 是否适合中国当代社会背景下人的和谐发展的需要, 就成为了关键。

构建多元的、独特的武术课程内容

2001年9月,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始试行。武术课程内容的改革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体育课程改革。那么, 武术在学校中具有优势吗?这一方面取决于武术对实现课程目标的作用, 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武术跟其他体育项目相比是否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这是武术在学校中存在的唯一理由。试想, 如果不同体育项目的教育作用都一样, 那么, 人们一般都会选择更易于教学的体育课程。中西体育文化既具有共性, 又具有各自的独特性, 以中西体育文化为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 其价值肯定是不同的, 关键是在实践中能否实现这种不同。因此, 要充分发挥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不能将武术仅定位在某种运动形式的技术层面, 将学校武术教育仅定位为单一的某种运动形式的技术掌握和在此基础上的身体运动教育, 而忽视其他更为深刻的教育价值。这也对武术课程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以学校武术教育自己独具的属性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 要用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武术教材的编写, 不能仅满足于对以往教材的缝缝补补, 不能简单地用西方体育的模式来规范武术, 因为武术有其更为深刻的内容, 否则, 中西体育文化的区别和二者所起作用的差异可能就很小了。

总之, 武术多元内容结构被肢解造成了武术课程内容的单一, 武术课程内容选择的片面性使武术教学效果具有局限性, 使学校武术教育的作用不能发挥, 使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价值不能彰显。因此, 必须改革学校武术课程内容, 才能促进学校武术教育发展。

8.课程内容改革调研报告 篇八

关键词:民办高校;会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193-02

目前,会计专业成为我国高校开设最为普遍、规模巨大的专业之一。随着我国大中专院校及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数量的不断增多,加上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要求逐步提高,民办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面临着严峻挑战,以往传统的《会计基础》课程内容设置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时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我们应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分析该课程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一、民办高校及《会计基础》课程的概念界定

本文所探究的民办高校,仅指开展普通高等教育、并具有颁发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本专科)资格的全日制民办院校,不包括开展非普通高等教育的民办院校及其他民办教育机构等。《会计基础》课程也仅指本科层次的会计专业所开设的《会计基础》课程,或称《基础会计学》、《会计学原理》等。

二、民办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目前,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模式。

1.以培养“研究型会计人才”为主的教育模式

采用这种模式的主要是部属重点财经高校,其培养模式通过浓厚的理论研究学习和对我国会计理论深层次的探索,培养学生系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开阔的专业视野,但对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相对较低。

2.以培养“技能型会计人才”为主的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集中在地方性高职高专院校,他们以培养高级职业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为目标,该模式是轻理论而重实际操作,培养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强,能很快适应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实践工作,但缺乏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往往是“用”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3.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主的教育模式

该培养模式既注重系统的理论教育又重视实践操作,培养的学生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熟悉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是“用”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综合素质较高、以实务操作为主的会计专业人才。

近二十年来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催生了一批民办高校的发展,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人才,来支持我国经济发展。民办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理所应当是“应用型会计人才”, 培养的是介于技能型和研究型之间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和普通本科相比,更强调应用性和技能性,和高职高专比,更强调分析问题、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三、民办高校《会计基础》课程内容设置的现状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民办高校《会计基础》课程内容设置总体呈现两大阵营。

1.以岗位技能为主的实务操作内容体系

一部分民办高校《基础会计》课程内容的安排主要侧重于训练学生基本业务技能,对于理论的讲述非常简略,采用的大多是高职高专系列教材和业务操作说明书性质的自编教材。

2.以会计学科为主的基本理论内容体系

另外一部分民办高校《基础会计》课程内容设置恰好相反,主要深入讲述会计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基础知识,对于实务操作的内容也只是通过口头讲述,比如:如何填制原始凭证,如何审核原始凭证并编制记账凭证,如何登记账簿,如何对账和结账等等。实务操作的内容最多也就是让学生做书面作业。学生学习完《会计基础》课程后大脑中形成的全是抽象的概念。这种内容体系选择的多是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会计类教材。

四、民办高校《会计基础》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上述明显可以看出,民办高校《会计基础》课程内容设置与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脱节,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质量不能很好满足社会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没有将基本理论学习与业务技能实践有效结合

(1)基本理论的介绍过于抽象,不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

《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课程,由于没有任何专业基础,作为课程内容载体的教材过于抽象的理论描述有悖于人类认识事物所遵循的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规律,不利于学生理解,所以,情景式和体验式的内容安排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教材没有从会计职业、岗位的角度来介绍其具体内容,而是单纯从会计学科的角度来介绍,理论性极强,晦涩难懂,且内容多而全,没有突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理论“必需、够用、突出实用性”的原则。

(2)业务技能的训练薄弱,不能满足工作实践的要求

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基础会计》课程主要是理论教学,也有一部分院校有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但也基本停留在做习题上,没有把会计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等实物资料的认知、操作放到实践教学中,这样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达不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3)忽略了基本理论对实务技能的支撑作用

部分民办高校完全按照岗位技能的要求定位,过分强调会计业务的操作技能,忽略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撑和潜在作用,结果培养的会计人才只懂实务操作而不懂理论,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2.内容设置针对性较差,没有与职业资格考试很好融合

目前,国内的会计职业资格分为三类,即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和注册会计师资格(CPA)。由于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上岗前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会计人员是否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甚至注册会计师资格;同时,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非常重视实用性。因此,考证已成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学校学历教育的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和主次性,没有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很好融合,不利于培养符合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

3.缺乏特色和创新,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民办高校的生源与公办院校相比底子比较薄弱,民办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定位自身会计人才培养的层次。首先,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突出办学特色,体现培养的差异性;其次,课程内容设置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富于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掌握较完整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以适应社会需求。

4.教材缺乏“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特色

目前民办高校开设的《会计基础》课程,大多采用重点大学编写的或按照重点大学的内容体系编写的教材,要么就是使用高职高专的教材。由于重点大学的教材注重会计理论的阐述,而高职高专的教材注重技能的训练,其都不适合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不符合民办高校学生自身的特点,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民办高校《会计基础》课程内容改革的紧迫性

1.传统课程内容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

《会计基础》课程作为会计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最为核心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直接关系到对会计专业的喜好;学生对本课程内容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后续各门会计专业课程的理解。而传统的课程内容设置既没有考虑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也没有考虑到与后续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严重影响了“教”与“学”的效果。

2.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目前,各民办高校《会计基础》课程内容主要是针对学历教育来安排,没有很好兼顾职业资格考试。从角度上来看,职业资格考试从会计职业岗位角度考查,而学历教育从会计学科体系角度讲授;从特点上来看,职业资格考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学历教育具有宽泛的系统性。这样一来,学校的学历教育没有为学生的职业资格考试起到促进作用,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利于会计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教材偏离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民办高校目前所选用的教材,基本上是研究型大学或者技能型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其内容体系严重偏离了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忽视了民办高校学生自身的特点,不符合社会欢迎的创新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总之,《会计基础》课程是一门最为关键的专业基础课程,民办高校该课程内容的设置已严重影响到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偏离了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目标定位,不符合培养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富于创新性的会计人才的要求。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深化《会计基础》课程内容改革,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生命线。

参考文献:

[1]邱道欣.关于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0,(1) .

[2]郑建伟,魏祥健.应用型会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5).

[3]贝洪俊.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J].龙江高教研究,2008,(3).

9.课程内容改革调研报告 篇九

近三年来,文秘专业紧紧依照高职教育理念,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对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一)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要求相一致,基础理论课程适用、够用,专业课程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结构合理,科学可行

为了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我们通过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提出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一条主线,两方结合,三个体系,四大模块”。

1、一条主线:即以培养实际就业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

2、两方结合:即以产教两方结合的方式搭建素质平台;

3、三个体系:即建立理论、实践、素质三个体系;

4、四大模块:即以专业基础课与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核心课与核心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操作实践模块和文化素质模块等四大教学模块完成学生的能力整合。

形成了专业基础课与基本技能、专业核心课与核心技能、专业技能操作实践和文化素质等特色课程模块。各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共同形成培养目标的有力支撑。

在课程设置上,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社会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分解出从事岗位(群)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专项能力,以此为基础上,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

(二)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按照文秘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要求,文秘专业在2004年和2006年分别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调整后的课程体系有以下特点:

1、将专业课程进行整合,进一步加大专业核心课程、实训课程、选修课程在总学时中的权重。如:精选了西方经济学、财政与金融三门课程的内容,整合为一门综合课程《经济学与财政金融基础》;增加了《秘书与办公室工作》、《秘书与公共关系》、《秘书与会议组织和服务》、《秘书综合实训》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实训课程,增加了《秘书心理学》、《交际舞蹈与形体训练》等多门选修课程。

2、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用更具专业技能特点的课程取代了部分专业技能特色不明显的课程。同时根据社会对秘书岗位的要求,增加了《秘书礼仪与职业形象设计》、《计算机速记与手写速记》、《常用办公设备使用与管理》、《档案管理与信息检索》等多门专业技能明显的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合理。

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显得更专、更精、更符合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特征更加明显。

(三)适当开设选修课,注重学生个性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个性,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本专业建立了综合素质教育课程模块,提供了“人生艺术与修养”、“高新技术与现代管理”、“创新方法与创新精神”、“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等10多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

选修课设置注重文秘岗位所需知识及能力的要求,开设了“交际舞蹈与形体训练”、“秘书心理学”、“商务谈判与技巧”、“电子商务”、“摄影与摄像”、“汽车驾驶”等选修课。通过开设选修课,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本专业学生限选课与任选课必须修满8学分。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一)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研究性教学,在进行常规的高职教学的同时,推行“师徒制”教学模式,效果良好。

1、大力改进常规教学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如在《应用写作》、《市场营销》等多门课程中,把课堂教学从传递性教学转变为探索性、训练性教学,推进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激发兴趣、拓宽视野、掌握方法、提高素质。

(2)采取具体措施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具体措施有:改革作业内容,增加讨论型题目,撞击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一定的课程内容作为自学的内容,在讨论课中,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讨论自学内容,由教师加以引导。

(3)着力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本专业通过建立课内外、校内外、单一课程和综合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文秘岗位的需求,本专业的实践教学遵循学生知识和技能获得的科学规律,使学生在渐进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如在《秘书实务》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实践教学便是渐进和逐步综合式的,实训比例都达到或超过50%,这些课程都建立了完备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使课程的教学规范化、科学化。此外,本专业在教学中,还根据教学科目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效采用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研究式教学”和“两周专题实训”等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推行“师徒制”教学模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专业突破了从课堂到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并行了“师徒制”教学模式,由学院聘请在写作、办公、电脑应用等方面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师傅。在具体做法上, 先由文秘专业学生本人自我推荐,再由师傅挑选,每位师傅每学期可以挑选3-6名徒弟进行手把手地指导,使徒弟尽快成材。“师徒制”教学模式的推行,已为本专业培养了一批颇具就业优势的学生。

3、利用国家级优质教学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应用写作》等核心课程已建立课程网站向全社会公开,《高职应用写作》课程还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立体化教材网点”上建立了网络课程、考试系统和自测系统,设计了学生网上自主学习和测评系统,学生可以凭教材免费附送的“在线学习卡”,登陆后进行浏览、自由选择学习章节,观看教师编写的教案和课件,或进行案例学习、答疑、作业、交流,也可以下载习题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网站建立以后一直保持着高点击率,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和学生。

(二)积极开展教学手段的改革,必修课有50%以上使用多媒体授课 学校建设有完善的校园网,有50余间多媒体教室。学校还成立了现代教育中心,管理学校教学平台和设备。多媒体课室教学可以直观、形象地演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内涵,本专业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有50%以上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多媒体教室中实施教学,教学效果优良。

三、实践教学

(一)构建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满足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本专业已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单一课程和综合技能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课内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实习三大平台。

本专业实践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岗位认识阶段、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训练阶段、毕业实习训练阶段。

(1)岗位认识:带学生到文秘办公室参观,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岗位、职业,了解秘书工作范围、工作内容与工作要求,熟悉秘书工作的规范;

(2)专业素质、专业能力训练阶段:结合理论教学,分若干个模块进行专项技能训练。通过各实践环节,让学生掌握文秘专业技能。(3)毕业实习训练阶段:由专业教师带队,在工作人员的具体指导下,在各个单位做文秘工作。要求能解决文秘工作遇到的问题,并写出3000—4000字的毕业论文。

(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开设足够的综合性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专业开设了九个模块的综合实训项目,分别是文书写作与训练模块、办公室事务模块、会务工作模块、公共关系技巧模块、接待与礼仪模块、商务谈判模块、信息管理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块。通过综合实训项目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与创新能力。

本专业将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分解至各个学期之中,使学生从入学之初到毕业前夕都有非常明确的实训目标。

(三)专业实习和实训工作措施得力,落到实处,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有力的训练。

具体的实习、实训措施有:

1、进行办公室业务工作实习,通过全面接触文秘工作,达到使学生对文书、秘书的整体工作有全面的认识;熟悉专业秘书的办公室日常工作;学会使用常规办公设备;学会不同办公室的管理工作;体验文秘工作的职业道德。

2、进行档案管理实习:文书档案整理是文秘的基本业务。进行这项实习的时间学生相对集中,内容细致与精确,可以培养学生踏实、稳重、严谨的作风。此项教学实习基地设在各市、县的档案馆。

3、参加社会调查研究工作实习:使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更多地了解社会,增强综合分析能力。指导教师选择有实际意义的调查专题,并设立定点调查委托单位。调查报告送交委托单位协助评价。本项实习要求学生从设计调查计划到撰写调查报告,全部独立完成。

4、开展摄像摄影技术实习:聘请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使学生熟练掌握这门技术,并会在电脑上加工制作,以便应用到工作中。实习结束,学生要拿出自己的作品,请专业人员评出等级。

以上实习安排,在时间至少三周;形式则视具体情况可以统一、集中,也可以分散、独立,以适应文秘工作多元化的职业要求。

制定了具体的实习实训要求和规范,保证专业实习实训落到实处。

1、建立校内“秘书实务实训中心”

学校积极投入经费,建立了校内“秘书实务实训中心”,该中心包括自动化办公实训室、会议接待实训室、商务洽谈实训室、形体礼仪训练室、档案管理实训室等。对校内外实训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在完成实训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实训教学研究。

2、开辟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建立了3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每个学生在大学三年级时都必须进行不少于十四周的校外毕业实习,并提交校外实习报告。实践单位反馈报告等作为校外实训的评估证据,确保了校外实训的规范化与效果。

在开辟校外实训基地上,本专业注重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探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研究开发实践教学课题。

四、教研教改成果

(一)制订切实可行的教研教改计划,积极组织集体教研活动

1、文秘专业教学部每年都制订了教研教改计划。对文秘专业建设、教研教改课题、教学组织管理以及精品课程建设等工作做出安排。

2、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保证教研活动正常化。文秘专业教学部定期组织本专业老师讨论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如讨论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设计秘书综合技能实训课教学内容、编写实训指导文件等。特别是在实训内容的设计上,本专业利用集体智慧设计出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案。

3、积极参加国内文秘专业的各类学术活动,加强与有关学者、专家、同类院校教师的交流与沟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文秘专业建设。

(二)本专业教师能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有已结题的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一项,省、部级(含)教研教改课题三项

本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各类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拥有校级高职研究课题6项。

由专业带头人杨文丰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已依时完成并顺利通过专家组鉴定。专家组认为本项研究填补了高职研究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高职实训教学研究领先水平。

杨文丰教授作为主要成员之一的农业部21世纪高等农业教育研究课题《中国特色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国家农业部批准立项),已于2004年底通过了专家组鉴定。

主讲教师向阳副教授主持并完成了省级科研课题《秘书专业实训教学研究》和《秘书专业多媒体教学研究》。

(三)获近两届省部级(含)以上教学成果奖,并重视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

专业带头人杨文丰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创造学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第二届签约作家,被中国公文学写作研究会授予“中国公文学家”荣誉称号,是应用写作“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主讲人,其散文作品被编入普通中学《语文》教材(沪教版)、全国职业学校《语文》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和被香港教育统筹局选入香港中学中国语文网络课堂,他新编著的教材《高职应用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已被教育部评为“普通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已被我省三所高职院校聘为文秘专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今年,受中国职教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特邀,作为首席报告人,今年已为广东、四川、福建、江苏、上海、浙江和山东等地高职院的教师作过关于文秘专业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学术报告,深受欢迎,是我国文秘专业颇有影响的专家。

本专业还拥有龚江南副教授、何劲耘副教授、向阳副教授等一批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专业教师,近三年先后发表论文六十多篇。

五、主要存在问题和整改措施(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双师型”、“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尽管大部分教师获得了 “双师型”教师资格,并有企业工作、实习经历,但教师对现代企业运作和地方经济动态了解仍显不足。

2、教师科研教改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高职教育特色的理解以及创新能力等也需要加强,自编优质教材数量还不够。

3、学生英语运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学生尤其是文秘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多数高职类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如何在三年在校时间内,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已成为需要深入探索。

(二)整改措施

1、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利用社会、企业开展教学实践的计划并执行,计划两年内使90%的专业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复合型”教师,以满足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进一步加强教研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教改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子,加强专业教材建设,争创更多优秀教学成果。

3、积极探索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如何切实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本专业教师已提出了一些可行办法:比如学生入学时进行英语水平摸底考试,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班教学;在各年级学生中选拔一些底子较好或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强化他们的听、说、写能力。这些措施有的尚未实施,有的实施力度不够,有待加强。

10.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篇十

在反思中发展

——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县认真探索,大胆实践,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抓住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优化教学过程这一核心任务,以课题研究为支撑点,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过程的活动规律,全面更新学校和教师的观念,在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师资培训、教学评价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现将一年来课程改革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以课程设置为切入点,完善课程结构

加强课程设置管理。我县严格要求学校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指导学校科学设置课程。大部分学校克服了学科性教师缺乏等困难,创造条件开全了信息技术、劳动技术、音乐、美术、科学、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课程,并实现了有教材学科规范上,无教材学科灵活上,基本达到国家课程设置要求。

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我县积极引导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努力拓展校本课程开发途径,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如:二小的《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新疆舞》;二中的校本教材《雪岭云杉的故乡——巩留》、《英语经典美文阅读》、《化学与生活》、《巩留旅游资源》、《作文写作创意》、《巩留地方史》;y乡中学的《烹饪》、《乡土文化》;牧业小学的《我与家乡》《剪纸艺术》;中学的《蔬菜种植》;小学的《人类的起源》、《红旗村发展史》等,我县上报8项作品参加自治区校本课程评选活动。

深入实施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占15个学分。我县高级中学要求学生3年内参加5个课题研究,每个研究课题3学分。为深入落实此项工作,高级中学做了相应工作。一是加大研究性学习教育宣传;二是成立课题管理小组,负责课题征集、筛选、确定、印发工作,1 组织学生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表等表册,实施研究性学习及指导结题工作;三是指导教师对课题进行解析指导,科学安排,督促每位学生深入、全面参与并掌握课题研究方法,真正让学生走向生活、转变学习方式、发挥特长兴趣、获得切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四是组织学生参加自治区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优评奖活动。2012年向自治区选送10件研究性学习成果,其中有5项获奖,学校对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举行了表彰奖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积极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巩留县积极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各校大力支持并积极参加活动。如巩留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向全县各校开放25次,各校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达3500余人次;学生还参加了“科普知识进校园”、“州科协大篷车进校园”、“巩留县第三届科技航模展示”、“巩留县第二届夏令营活动”、“县中学生运动会”、“县少年杯足球比赛”、“县中小学生武术健身操比赛”、“2013年中小学生放飞梦想风筝比赛”及“2012年中学生激情滑雪培训活动”、“2013年快乐寒假小学生滑冰培训活动”等活动,丰富了课程资源,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以优化课堂为着力点,增强课改有效性

课改最本真的工作无疑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始终是我县新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

集体备课搭建互助平台。在组织形式上,部分学校能根据教师实际情况,确定相对合理、稳定的备课组。备课组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及活动时间。通过几年的探索和研究,我县部分学校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个人初备—集体研讨—执教研课—优化完善—分头实践—反思—总结”的集体备课教研模式已初见成效。如县高级中学、第二小学、第二中学、东买里乡中学等。

课堂教学竞赛机制不断优化。我县积极组织县级课堂教学技能大赛,经过学校初赛、学区复赛,选拔出305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全县决赛,获奖教师90名。教研室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坚持“备、上、说、议、学”的课例研讨,力争使每一次赛课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参与教师最多。中老年教师展示优质课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培养一批实施新课改的中坚力量,传送最新的课改理念。“以教带研,以研促教”,大面积地提高我县教师承担新课改工作的能力,保证了我县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送课下乡”传播新课程理念。本着“基层需要什么,我们送什么”的原则,通过骨干教师示范课、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为一线教师送去新的课改理念和教学方法,特别是对于农村和山区学校更要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教研员深入基层,与老师、学生一起探讨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把新课改的理念最直观地呈现给老师们。本学年,我县共组织送课29节次,研讨会29场次。送教所到之处,大部分教师能认真听课,做好记录,课后积极交流,踊跃发言,各自阐述教学观点,不同的问题引发了教师不同的思考与反思。在互动交流中,以送教课为案例,拓展到整个新课程,这样的校际之间、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更新了基层教师的观念,提高了教师执行课改的能力,受到了基层教师的普遍欢迎。

课堂教学视导督促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本年度,教研室对我县中小学校进行了教学视导。视导通过看(实地观察)、听(按课表随机听课)、查(教学常规、教研活动开展情况抽查)、谈(与教师座谈交流、在全校召开反馈会)等方式进行。教学视导活动共听课229节,抽查教案229本、抽查作业30%,召开反馈会24场次,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探索实施“一二三四课堂教学模式”。县高级中学针对学校部分教师教学随意性大,缺乏规范性、效率低的现状,借鉴各地经验,选择班级作为试点,尝试实施“一二三四课堂教学模式”。一指一个目标:提高教学 3 质量。二指两项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指三个阶段:课前预习、课堂优化、课后巩固。四指四个环节,即课堂45分钟分为四个环节(阶段):提出目标问题,组织学习交流,训练评价反馈,巩固深化总结。组织教师深刻把握该模式,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效果较好。

三、以课题研究为支撑点,提高课改科学性

科学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需要发挥教育科研的专业支持和带动作用。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以研究的视角看待常规教研工作,努力寻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是我县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课题研究的整体定位。在课题管理上,我县突出教研员对研究过程的监控、指导作用。要求教研员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三到位”即:时间到位、指导到位、管理到位。一是要求教研员每学期要安排时间,参与本学科的课题研究活动;二是要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开展课题研究月总结活动,包括听课、评课、议课、案例反思与总结等;三是要督促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中重要数据、重要案例、重要活动进行收集和记载,做好阶段性总结。

本学年,我县完成30项2010-2012年度伊犁州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的结题评审工作,28项通过州课题评审委员会结题;申报34项“2012年自治区校本课题研究”,立项16项,现正在结题之中;申报2013—2015年度州级课题70项,正在审批之中;个别学校承担了国家十二五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策略与方法研究”、“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自治区“提高中小学书法写字教育质量与效益的结合研究课题”等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课题的子项目研究任务。

扎实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在课改之初,县教研室下发了《县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指导意见》,指导各校以新课改为背景,深入开展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工作,力争以教研模式的变革和教研实效的提高,来促进课堂教学 4 模式的转变和教学实效的提高。目前,我县校本教研工作初显成效。一是部分学校建立了较完善的教科研运行机制,形成校长室—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或课题组的教研管理网络。如二小、二中、等。二是部分学校制定了合理可行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制度、规划、计划。三是教研室积极开展“校际交流、联片教研”,加大学区间的交流与合作,认真指导学校做好校本教研工作,提高我县教研的整体水平,以教研促教改。目前为止,大部分学校能根据校本教研要求有序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全县教师在州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获奖论文500余篇。

通过课题研究活动,既调动了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又引领了课改工作,同时也培养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以队伍建设为先导,提升课改执行力

推进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决定着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程度。

加大校本培训力度,提升理论水平。一是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各校大力支持教师外出学习。本年度,全县选派教师参加“国培项目”、自治区小学英语教学观摩与教材培训、自治区中学语文教师培训、伊犁州直高中课改联合教研、自治区高中骨干班主任培训等培训、观摩活动90人次;组织了4期骨干教师赴张家港培训近百人。二是结合我县实际举办各类培训班,组织学校教师积极参训。随着新课程不断推进和各学科2011版课程标准的推行,为适应新形式,我县邀请了3批教育专家进巩留讲学培训,参训教师达900余人次;针对我县双语师资薄弱,举办了“双语教师培训班”和“小学语文培训班”,参训教师120人次;组织了“2013年中小学教师白板培训”,参训教师300人次;在 “自治区2012年高中骨干班主任远程培训”、“2012年新疆中小学书法教材培训”、“2012年自治区中小学中青年骨干班主任培训”远程直播培训中,参训教师139人次;“2013年自治区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培训” 远程直播培训中,参训教师200余人; 5 2013年中考研讨活动160余人参加研讨等。三是学校认真组织校本培训。学校以各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涉及各学科课程标准、课题研究常识、研究性学习知识、教学常规要求等内容。学习的内容贴近教学实际,指向新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与科研水平。学校采取测试考核、撰写论文、教学展示等方式督查评价学习效果。如县高级中学、塔斯托别乡中学等。

落实青蓝工程,实施任务驱动。我县各校将落实青蓝工程作为培养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要求导师采取听课评课、疑难解答、检查指导等方式,从备课、上课、布置作业、管理学生、课题研究、专业成长等方面指导年轻教师。年轻教师虚心学习,自觉上进,夯实教学基本功,提高素质,向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发展。特别是高级中学实施了任务驱动,对作为徒弟的年轻教师提出“六个一”要求(即每周做一套高考试卷,每位青年教师承担或参与一项研究课题,研读一本教改论著(文章),拟制一份合格试卷,上好一堂汇报课,写一篇教学感悟论文),期末撰写跟师总结,完成六个一要求,并对结对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价,效果明显。另外,高级中学还借助援疆教师,深入实施“青蓝工程”。

积极组织比赛,搭建展示平台。学校积极组织说课、教师解题能力比赛及教学论文评比等各类竞赛,检阅展示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课堂教学水平,树立榜样,总结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锻炼能力,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比赛,取得佳绩。如参加自治区中小学语文录像课评比2人获奖;区中小学综合实践说课比赛1人获奖;区小学数学录像课比赛1人获奖;州中小学数学教师论文大赛4人获奖等。

五、以评价改革为突破口,体现课改创新性 课程评价主要从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两个方面开展。

建立有利于教师主动发展的评价机制。一是教师自我评价。每学年学校要求教师对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工作作出客观的评价。二是学校考核评价。6 突出多元性、发展性,不再简单地以考试成绩评定教师,多方面综合评价。如部分学校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教育实际,学校制订了鼓励教师创新的各项规章制度,奖励在教育科研、教育改革上做出重大贡献的教师,以此调动教师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级中学从教师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力度与实效、教学效果、选修课开设情况、课题研究成果、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目前教师评价已制定评价细则并据此进行学年综合评价等。

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评价机制。一是采用“自我评价、家长评价、老师评价”三结合方式,从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学业水平、日常表现、考勤等方面进行,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创新性、互动性;二是使用“赏识”评语制度。我县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语时要用第二人称的语气,同时要求坚持“赏识学生”的原则,给学生人文关爱,体现教师、学校对学生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的肯定,指明努力方向;三是实行学分制管理。高级中学制定包括综合评价、公示学分、认定学分、认定注册、建立学生学分档案在内的学分认定程序,力求学分制管理有序进行,确保学分认定的公平性、权威性、导向性。目前学生评价方案正在制定以“学生成长记录袋”为基础的综合评价体系。

六、以反思总结为动力,推进课改进程

全县初中新课程改革进展顺利,成绩显著,但从整体看,发展不平衡,在实施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新课改认识不够,观念转变不够彻底,教师难以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师生有效互动的课堂仍然偏少;二是新的评价体系尚在探索之中,教师既有的教学价值观难以扬弃;三是师资队伍结构性缺编,尤其是部分农村学校在音、体、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上师资缺乏;四是全县各个学校的课改工作发展不平衡。部分学校重视不够,教研活动组织不到位,课改工作相对滞后。

为推进课程改革,需要不断反思,认真总结,努力从以下方面改进。一是加强新课程实践研究,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二是聚焦课堂,加强常态课课堂教学的评估指导,全面提高课堂效率;三是改进教师研训方式,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的重点;四是关注师生身心发展状态,完善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五是加强教学资源整合,促进学校教学均衡发展;六是加大督导检查的力度。

上一篇:《牵牛花》 艺术手法分析下一篇:新疆旅游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