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区管理与有偿服务

2024-09-17

论社区管理与有偿服务(精选9篇)

1.论社区管理与有偿服务 篇一

小区有偿服务管理制度

为保证公司正常的服务秩序,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利用小区资源,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努力开展各项便民利民有偿服务,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一、有偿服务应从业主的实际需要出发,保证服务质量,不违反服务规定。

二、服务中心有偿服务属于特约服务范围,按照物业管理规定,应当收取相应的劳务费、成本费和技术费等,但本着方便住户、为民服务的原则,应当在价格上优惠。

三、按规定对有偿服务年内容、收费标准、服务质量进行公示,并依据此进行服务收费,客户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四、当客户需要提供有偿服务时,接待人员应热情细致、耐心了解客户的信息和服务要求、详细说明服务的流程和收费标准和原则,作好详细记录,建立台账管理,避免因收费而产生的不必要的麻烦。所有一切收费正常情况下先交费后作业,属特殊情况,业主要求先服务后再收费的,必须经管理处负责人同意后方可执行。

五、当无法确定服务费用时,应由维修和房管人员配合到现场查看,并向就客户详细说明。

六、收取各项费用时,必须开具规定收据,严禁收钱不开票或打白条,所收款项建立台账管理,每月对有偿服务的总数,金额必须以清晰的报表进行汇总上报,若有漏洞或差异必须追查原因。定期上缴财务部门,不得挪用。

七、当一时无法满足客户的服务要求时,应向客户做好解释、并表示歉意,视情况积极为客户联系外来单位进行服务。

八、服务人员应在管理部门的统一指挥协调下提供有偿服务,必须服从指挥,听从安排。

九、服务人员在提供有偿服务时,应详细了解客户的要求等服务信息,并就服务的注意事项和实施步骤告之客户,征求业主同意后,方可实施,不得自作主张。

十、服务人员在完成服务项目后,应把现场整洁清理干净,并请业主进行验收。

十一、经客户验收合格,并在有偿服务申请派工单确认签字后交回管理处存档。

十二、凡属上门服务的,均有管理处负责联系预约住户,服务完毕必须跟进服务效果回访(或电话咨询),以便掌握各种服务动态,提高业主的满意度,咨询完需做好相关记录,便于查阅。

十三、员工不得私自承揽有偿服务,不得直接或变相索要小费,严禁接受红包、礼品,否则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十四、不按本规定操作,导致业主(住户)投诉或给公司带来损失的,则按公司制度对相关工作人员严肃处理。

2.论社区管理与有偿服务 篇二

一、社区服务的界定

我国民政部门对社区服务的内涵有过权威的界定。1987年, 我国时任民政部部长的崔乃夫同志在大连召开的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区服务是在政府的倡导下, 发动社区成员开展互助性的社会服务活动, 就地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次年, 时任民政部副部长的张德江同志在武汉召开的全国城市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上也对社区服务作了概括:社区服务是指在社区内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各种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这两个定义代表了社区服务开展初期实际工作者对这个范畴的理解。随着社区服务在实践方面的发展以及对理论探讨的不断深入, 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并未满足于最初关于社区服务的表述。在之后的二十余年里, 又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认真探讨了社区服务涵盖的内容, 提出了更加全面和清晰的社区服务的定义。将其区分为狭义的社区服务和广义的社区服务。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居委会和街道提供的公益服务和福利的无偿资助就是狭义的社区服务, 即指社区福利性、公益性 (非营利性) 服务, 不应包括商业性服务。在《社区服务》一书中对社区服务进行了界定:社区服务是指在党和政府的扶持和指导下, 为满足居民的多类型、多层次需求, 调动社区资源, 依托社区, 由社区机构和志愿者向社区弱势人群及广大居民提供的具有社会福利性、公益性、互助性服务的活动。[1]狭义的社区服务在实践中有其积极的作用。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 提供无偿服务, 无论是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无法长期持久的开展下去, 所以与我国目前的社区服务发展现状存在一定的差距。与狭义社区服务的界定不同, 广义的社区服务一方面在把社区福利性、公益性服务看做是社区服务的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包含了狭义社区服务的性质和内容, 另一方面又把一定程度的商业性、有偿性服务纳入了社区服务体系, 这使得广义的社区服务与狭义社区服务相比具有了更大的包容性和应用价值。所以, 作者更倾向于广义社区服务的界定。

广义社区服务即:“社区服务是指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 依托社区组织, 动员各方面力量, 利用各方面资源, 直接为社区广大成员提供福利性、公益性服务和便民利民的生活服务, 以不断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过程。”[2]广义社区服务不仅包括社区的福利性、公益性服务, 而且包括了一定程度的商业性或是“准商业性”的便民利民的生活服务, 以及为辖区内的企事业组织提供的后勤保障服务。在《社区服务的理念、功能和特色》一文中, 分析了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产生的时代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对社区服务做出的全新的界定:“社区服务是在政府指导和扶植下, 利用和开发社区内资源, 发动和组织社区内的成员, 开展各种福利服务和便民服务, 以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提高人的素质, 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3]显而易见, 这里所说的社区服务既包括了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各种社区福利服务又包括了带有商业性质的便民服务。又如《社区服务的性质、定义及其产业化》一文中对社区服务的定义:社区服务是在政府倡导和支持下, 为满足社区成员多层次需要, 依托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 发动社区各种力量开展的具有福利性和经营性双重属性, 包括社区福利服务和社区社会化服务两大方面。其中社区社会化服务的对象既可以是社区居民, 也可以是辖区的企事业单位。[4]再如, 《关于城市社区服务的理论思考》一文中对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给出的描述性定义: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 以一定层次的社区组织为主体或依托, 以自助—互助的广泛群众参与为基础, 既突出重点对象, 又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用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来增进公共福利, 提高生活质量的区域社会性服务。[5]该文中所说的区域社会性服务既包括了社区福利性服务和行政事业性服务, 又包括了一定程度的商业性服务。

二、社区服务的主要特征

1. 服务的福利性和服务的经营性并存

福利性、公益性是社区服务的核心内容, 是最本质特征和最基本属性。它意味着社区服务主要是为社区成员提供无偿的和低偿的服务。但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社区福利服务的范围和水平也在不断地扩大和提升, 对社区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使有偿服务、经营性服务进入到社区服务的领域, 成为福利性服务、公益性服务的有益补充。所以, 我国的社区服务既属于公益性事业, 又具有产业属性, 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领域。

2. 服务的地域性和服务的多元化同在

一方面, 体现服务的地域性。由于社区本身坐落于不同地域, 体现不同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风俗习惯, 所以, 社区服务所固有的地域性特征也十分明显。如春节期间不同地域的空巢老人需要的服务一定要体现当地的风俗。另一方面, 社区服务面对不同家庭和不同人群的服务, 服务内容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这是由社区成员的构成和需求的多样性决定的。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收入状况、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聚居在同一社区, 他们对社区提出要求也各不相同, 要满足这种多样化的需求就必须使社区服务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

3. 城区、街道、居委会三层服务的互补性相连

上世纪50年代, 我国的大中城市就建立了城区、街道、居委会的三级网络。至上世纪80年代, 社区服务便依托于这种网络发展了起来。目前, 社区居委会作为最基础的操作单元, 发挥着社区服务体系中的“前沿阵地”作用;街道办事处作为社区服务体系中功能比较齐全的操作单元, 发挥着合理配置资源、协调辖区各单位关系、主导全街社区服务工作等作用;城区作为发挥示范、指导和龙头功能的操作单元, 发挥着整合条块资源、制定政策法规、弥补街道和居委会不足等功能。在“十二五”规划中的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就对与社区服务发展相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根据规划要求, 我国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居委会、街道和城区三者功能衔接互补, 形成了我国的社区服务架构体系。

三、社区服务的构成要素

服务主体、服务客体、服务设施, 以及服务形式是构成一个服务的操作过程的四个要素, 社区服务同样具有这样的四个构成要素。

社区服务的主体是社区服务的提供者。这一要素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甚至是同一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就我国目前的社区服务发展状况来讲, 社区服务的主体可以包括:政府、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务企业、非政府非营利组织, 以及社区成员。其中以政府为主导、居民委员会为骨干。社区服务企业和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逐步建立起来的, 是社区服务体系中的新生力量。社区成员是社区服务体系中的基础力量也是社区服务的受益者。

社区服务的客体即社区服务的对象, 主要包括:社区内的弱势人群、优抚对象、普通社区居民群众, 以及社区内的单位。其中弱势人群和优抚对象是社区服务的重点对象。普通社区居民群众, 指弱势人群和优抚对象以外的社区居民, 是社区服务最广泛的服务对象。社区内的单位, 随着企业办社会、单位办社会传统格局的打破, 企事业单位开始寻求社会化服务, 这就使得它们逐步加入到了社区服务客体的行列, 成为了社区服务中潜力较大的服务市场。

社区服务设施是指在社区内兴建和设立的为社区成员提供福利性、公益性服务和便民生活服务的场所、场地和设备的总称, 包括的种类和形态很多。[6]从功能和性质方面可以将社区服务设施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社区服务中心、残疾人活动中心、“星光老年之家”等由政府或居委会兴办的主要为居民提供福利性、公益性服务的社区服务设施。另一类是指社区内的商业网点、社区家政服务中心、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中心等有经营性质的社区服务设施。

社区服务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兴建专门的社区服务设施, 二是设置临时性的服务摊位。前者是社区服务的主要形式, 后者是社区服务形式的重要补充。

四、大力发展有偿社区服务缓解城镇就业压力

1. 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提供多渠道就业

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目的。1994年, 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社会发展工作会议, 把社区服务业列入了《全国社会发展纲要》, 提出了“加强城乡福利设施与社区服务建设, 大力发展城乡福利和社区服务业”的任务。这就使社区服务进入了社会发展的快车道, 纳入国家社会发展的大盘子。社会发展的宗旨是:促进人民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正是体现了这一宗旨, 它着眼于人民群众, 服务于人民群众, 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因而, 它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通过开展社区服务, 实行“三个面向” (面向社会特殊困难群体, 面向社区居民, 面向社区单位) , 达到社区服务“五有” (有活动场所, 有服务内容, 有服务队伍, 有服务的规章制度, 有服务标准) , 从而达到解决社会问题, 调节社会关系, 缓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公平, 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的目的。这正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所要求的。多功能的服务需要多功能就业人员, 创造了多功能的就业岗位, 缓解了当前就业压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社区服务已经融入了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成绩:一是由单项服务发展为系列化服务。从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上都有所扩展。二是兴建起一大批社区服务网点和设施。许多城市在城区、街道、居委会三个层面分别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和服务设施。三是社区服务的队伍建设有所加强。四是探索出了一条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道路。不依赖财政拨款, 而是由政府、集体和个人共同负担服务资金, 向居民群众提供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

2. 提供多层次服务开发就业岗位

解决城镇就业问题, 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花了很大气力, 如政府千方百计地保持可持续发展, 培养吸纳劳力较多的第三产业, 鼓励发展私营个体企业, 用税收优惠政策扶持下岗人员办企业, 政府出钱买岗位等。也有专家学者建议发展教育事业, 完善养老保险体系, 降低劳动参与率等。但在消解下岗职工、吸纳待业人员的诸多措施中, 具有巨大潜力还是发展社区服务。为适应社区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必须努力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在发达国家中, 社区服务人员约占总就业人口的20%~30%, 而我国仅占3.9%。根据建设部的估算, 我国社区服务可开发就业岗位有1500万个以上。[7]目前若能开发500万劳动力就业, 就能减缓1/3的失业率。

提出要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服务, 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 大力发展便民利民服务和社区志愿服务;要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 合理布局社区服务设施网络, 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功能, 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要加强社区服务人才培训。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 建立和健全社区服务人才培养制度;要推进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组织, 理顺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力争到2015年, 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 农村社区服务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参考文献

[1]高桂贤.社区服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2]史维勤.新时期和谐社区建设与管理[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7.

[3]刘伟能.社区服务的理念、功能和特色[J].中国社会工作, 1997, (2) .

[4]周薇, 童星.社区服务与社区发展[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0.

[5]唐钧.关于城市社区服务的理论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 1992, (4) .

[6]史维勤.新时期和谐社区建设与管理[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7.

3.社区管理与服务 篇三

(一)加强社区管理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强化社区党团群组织的服务功能,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

(2)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等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

(3)责任统一、管理有序的原则。建设健全社区组织,明确职责和权利,加强管理优化服务,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的原则。在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突出特色,从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6)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促进社区发展的原则,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创新社区党建工作机制,以党建促进社区全面发展,推动社区“三个文明”建设。

(二)强化社区管理功能

(1)社区管理协调功能

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协调社区各类组织,形成工作合力,积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反映社情民意,做好社区具体事务等工作。

(2)社会化服务功能

开展面向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驻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3)卫生保健服务功能

积极开展疾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逐步建立完善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促进卫生保健服务向发展小区和家庭延伸。

(4)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功能。

社区居委会依法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将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居民自治的内容,并确定人员具体负责,开展计划生育技术优质服务。

(5)社区文化教育功能

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开展各种群众性的社区文化娱乐、体育、教育、科普活动和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不断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加强居民的素质教育。

(6)社区环境维护功能

大力整治社区环境按照绿化、美化、硬化、净化、亮化的要求建设环境优美的社区。

(7)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功能

每人社区配备民警,并设立社区警务室。维护社区治安,配合社区居委会加强社区治保会建设,建立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实行群防群治,组织看楼、护栋,开展夜间巡逻,加强社区治安保卫、流动人口管理、民事调解、帮教刑释解教人员、防火防盗、防毒禁毒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8)社区社会保障协管功能

4.论社区管理与有偿服务 篇四

贾塘社区—姚永梅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城镇化建设步代的快速发展,社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加强社区管理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在合肥市包河区的学习和对先进社区的参观,结合个人工作的感受,就我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该如何做好社区各项工作浅谈一下自已的观点。

一、存在的问题

1、社区服务有待深入

社区服务是加强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凝聚社区力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之一,但我们的社区服务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制约着社区发展。

一是社区服务内容单一,当前社区主要依托政府职能部门开展工作,服务内容以政府部门安排的工作内容为主,另外受场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在医疗卫生、保健、文体娱乐、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服务发展不平衡,社区文化、青少年教育服务等工作的开展流于形式,社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比较单一,缺乏吸引力,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

二是服务设施缺乏,因场地小或活动场地不在居民聚集点,不能满足居民多形式就近活动的需要,难以聚人气。

三是社区服务受人员、经费等问题的制约贴近居民及居民最迫切的服务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或开展不到位。

2、社区体制问题未理顺 一是社区职能职责交叉不清。目前,社区承担了多项行政事务工作,处于以办理政府行政事务为主、社区事务为辅的现状,习惯于上级领导,主管部门布置什么就干什么,过度的行政化倾向制约了社区的自主发展。

二是社区自治职能弱化。长期以来,行政干预社区工作过多,社区承担了来自各方面的大量事务,实际从事的工作与社区本身的职能不相符。繁重的行政和社会管理事务使社区陷于被动工作的局面,而社区自身的工作无力搞好,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被行政化所覆盖。有的部门习惯于把社区当作自己的下属单位下任务、安排布置工作。社区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办理或协助政府部门安排的工作上,忙于收集情况、统计数据资料,应付上级的检查,弱化了社区居委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职能,削弱了社区居委会对居民群众的亲和力和凝聚力,降低了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

三是责权利不匹配。随着改革的深入,各行业、各部门工作重心下移,向社区布置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行政事务成了社区的主要工作,出了问题社区又要承担责任,而相应的权力未下放,工作经费未划拨,权责利分离,“费随事转”落实不到位,形成了社区责任大、权力小、利益少、负担重、无保障的局面。

3、社区工作经费未完全纳入财政预算,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了社区经费的投入,但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工作的需求,政府每年下拨办公经费24万连发放工作人员工资都远远不够,而空缺的资金要由社区的主要负责人外出“化缘”来填补,这都无助于社区的发展,使得社区自我发展能力弱化,服务水平滞后。

4、社区队伍不稳定,由于社区工作待遇低,发展空间小,工作任务重,有能力的不愿到社区工作,有的只是暂时找不到工作到社区过渡一下,找到好工作后立马跳槽走人,社区根本留不住人才,造成社区工作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现社区工作人员主要是一些单位下岗人员、学校刚毕业的无工作经验的毕业生,而通过选举产生的两委干部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同时缺乏专业社区管理服务知识,也只能凭人脉、社会经验做一些粗浅的工作。

5、社区内的相关组织及志愿者队伍建设流于形式,只存在于档案资料上,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二、几点建议

1、理清理顺社区职能职责,全面清理社区工作事项,合理划分政府公益性工作和居民生活服务的职责范围,强化社区服务项目功能和自治功能;社区服务的发展应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应根据居民的需求发展社区服务,推行个性化的社区服务,一是重点面向老人,儿童、残疾人、社区贫困户的社区救助和社区福利服务;二是面向社区普通居民开展的便民服务;三是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和社区保障服务务,把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作为社区服务的工作重点。

2、把社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让社区主要负责人把工作精力放在社区的管理与服务上,而不是忙于出去“化缘”,让社区有钱办事,有人管事,切实做好居民服务工作。

3、要想加强社区的管理服务水平,必须进行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素质和管理水平,这就要求上级主管部门要做好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工作,积极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培养新型的社区干部,打造年轻化、制度化、科学化社区管理队伍。

4、应制定相关政策,发展社区经济,积极探索和落实“费随事转”的有效途径,各职能部门不能把自已承担的工作推给社区,确需社区协助完成的工作,职能部门在下放任务和责任的同时,应给足社区权利和利益,确保“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如计生管理、再就业培训、党员管理、三边三线整治等工作,给足了资金才能把这些工作干好和干实。

5、加大激励机制,加强社区内的社会组织和志愿意者队伍建设和孵化,激发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走出一条志愿者义务服务与产业化服务相结合的社区建设之路。

6、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社区人员工资与其所付出的劳动不成正比,因工作琐碎,社区工作人员经常起早带晚,节假日都上班,但这些在待遇上很少体现,导致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和社区整体的凝聚力。

对于城市社区管理的体制的改革要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确立社区管理的主体,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提高居民自治的意识,才能使社区管理工作走上正轨。

5.论社区管理与有偿服务 篇五

关键词:电子阅览室,有偿服务,建设,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积极推行利用新技术手段加强为用户服务,通过有偿服务推动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图书馆推行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的电子阅览室因其具有广泛的认同性,资源的丰富性和广大的读者学生群而被图书馆作为有偿服务的首要选择。由于电子阅览室需要较大的设备投资,包括价值不菲的设备及网络维护维修以及购买昂贵的文献资源等而在图书馆普遍实行有偿服务,电子阅览室有偿服务是实现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电子阅览室在既获得社会效益又增加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其持续健康发展有待于更加完善。

1、电子阅览室开展有偿服务的必然性

1.1 网络时代,用户需求不断提高,有偿服务成为必然

随着internet的广泛应用发展,传统的图书浏览借阅等服务方式和读者需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利用internet开展馆藏资源上网服务,为读者积极开展文献浏览检索服务是顺应网络时代读者需求的一种便捷、快速的服务方式。高校电子阅览室由于因特网资源共享,不受时间、空间等局限制约和丰富的文献资源集合等优势,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电子阅览室不仅提供了各种先进的计算机终端设备供广大师生使用,并且围绕学生需求提供刻录,磁盘拷贝、扫描,打印、下载等一体化派生服务,这充分体现了电子阅览室服务全方位和多层次性。这种超出传统图书馆意义的有偿服务早已被各学校师生所接受认同。

1.2 促进电子阅览室生存发展,有偿服务必不可少

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条件下,电子阅览室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满足读者更广泛的信息需求,电子阅览室必须适应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不断扩大电子阅览室的规模和提高计算机设备的性能,但这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图书馆主要是公益事业,但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当的产业化经营不但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开展各种类型的有偿信息服务,已经得到社会和广大读者的认可。电子阅览室有偿服务的开展,一方面方便了读者查询和利用图书馆的馆藏文献,登陆因特网获取更多的网上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有偿服务所获得的费用,可加速设备、文献资源更新添置及网络维护升级,以便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更新、更全面的馆藏资源和完善服务。

2、电子阅览室建设原则与管理服务目标

电子阅览室是高校图书馆主要投资建设项目,是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窗口。以因特网为桥梁,从学生阅读环境、教育资源、科研教学活动、业余娱乐全部实行信息网络化。电子阅览室的建立,一改传统图书馆单调的局限于纸制资源的阅读方式,它具有在线阅读、无纸办公、无限下载,多界面、多用户同时使用检索服务等灵活服务机制的特点,方便地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各种学习、教学科研、娱乐。为此,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原则应本着“统筹规划、软硬兼重、以点带面、分步实施、一室多用、资源共享”和“实用性、开放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可管理性、可扩充性”的建设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建立起一个有规模,有档次符合网络发展趋势的多功能电子阅览室。

电子阅览室的管理服务总体目标是以网络设备和信息服务为核心支撑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电子资源进行整合并实现电子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加强馆际联合与资源共建共享,从而确保提高馆藏文献的阅读率、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效率、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科研实力和管理水平的目的。自建数据库,深化读者服务工作,为建设专业特色的研究型数字图书馆打下基础。

3、电子阅览室建设策略

电子阅览室是集浏览、查询、多媒体制作、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阅览室。其主要解决电子类出版物的数据信息共享和综合管理查询技术问题,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多媒体电子书刊、信息能够实现网上分类查询并提供检索等服务。所以电子阅览室在硬件、软件承载建设上应与时俱进,必须适应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快速飞跃发展,给广大师生营造一个绿色健康通道的上网环境。

3.1 电子阅览室硬件建设策略

完善的电子阅览室应当使用方便快捷、系统稳定可靠、投资合理适中。本人结合我院电子阅览室情况和实际工作经验,认为电子阅览室配置应考虑如下:第一、服务器配置方式。服务器可用工作组级的PC服务器,一般选用高档微机或专用服务器(如联想、IBM、HP等),要求:CPU:1路或2路,主频在2GHZ或以上;建议采用4GHZ、内存(RAM):1GB以上,建议采用2G、SCSI接口硬盘:80G以上,建议采用250G、以太网卡:千兆网卡、CD-ROM:52速以上、主板:946控制芯片以上、服务器上安装:Windows2000 Net Server和MS-SQL Server7.0或以上、交换机:根据台数级联24口交换机。第二、电子阅览室用户端的配置要求。在工作站方面的配置建议使用品牌机,如果确实想使用兼容机,那么建议配置上相对高一些且在硬件上兼容性好一些的。安装软件:windows XP,各类VOD客户端,资源数据浏览器客户端等。硬件要求:C P U:Pentium 4 1G(赛扬2.0以上);内存(R A M):≥5 1 2 M B;硬盘:≥M a x t o r8 0 G;以太网卡:1 0 M/1 0 0 M;C D-ROM:52速。显示器:17寸纯平彩色显示器。

3.2 电子阅览室软件建设策略

计算机软件与硬件设备必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稳定的管理计费系统软件和安全防护系统是保证电子阅览室正常开放的重要条件。第一、认证计费管理系统。作为Internet上网业务的运营系统,对于宽带上网或拨号上网而言,计费管理都是至关重要的。电子阅览室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可以支持PPPOE认证、Web方式认证、基于端口或基于MAC地址的802.1x认证方式的适用于不同窄带接入的多种计费手段的认证系统。例我校使用的DCBI认证计费系统可以完成用户的身份验证、访问授权、上网控制、计费信息采集、用户管理、计费管理、费用结算以及营业点受理和客户查询服务等多种功能。针对每个宽带上网用户,提供准确、翔实的计费数据;第二、安全防护系统。目前病毒、木马、破坏软件等泛滥成灾,网络毫无安全感可言。在这种情况之下,对电子阅览室系统的安全性必须做好综合性的、立体性的多层面防护工作。(1)防毒软件。安装防病毒软件,这是第一层防护屏障。杀毒软件可推荐使用瑞星、诺顿等杀毒软件。杀毒软件要时常升级,确保能够防杀最新病毒。(2)还原系统。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机器最好安装还原卡或还原类软件(例如还原精灵),保证硬盘系统区是绝对保护起来的。安装了还原系统的机器,只要机器一重启,便会还原到开机前的设置状态,这可减轻机房维护人员的大量工作负担。

4、强化电子阅览室创新的管理服务理念

电子阅览室建设不仅是软、硬件建设问题,更应该是管理问题和制度问题,因此,管理也是电子阅览室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本人认为高校电子阅览室的管理要在借鉴传统阅览室管理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突出自身特色,建立相应的职能管理机构和整合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电子阅览室先进的硬件和丰富的电子资源,努力提高信息管理服务水平和层次,为学院的教学科研事业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更集合的信息平台。

4.1 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严格科学的管理是电子阅览室正常工作的保证,为保障网络的安全运作,确保电子阅览室的健康运行,防止不良网络信息的传播,从上机学生、实训管理教师、计算机使用等各方面都需制定一系列完善的规章制度。我校电子阅览室先后制定并不断完善了“电子阅览室上机规则”、“电子阅览室应急预案”、“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文明守则”等制度,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明确了实训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强化规范了读者的上机行为。

4.2 培养网络环境下新型的电子阅览室实训管理人才

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服务提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要求,电子阅览室的服务范畴有:电子文献的阅读和查询、为科研、生产、领导机关提供信息检索服务、互联网信息查询服务、多媒体资料(C D-R O M)的浏览和查询、音像资料(C D、V C D录音带、录像带等)的欣赏、查询和外借、帮助读者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知识、展示推广最新计算机软、硬件产品、开展与计算机、计算机检索、网络服务有关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工作等。这必然对实训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服务的服务过程中知识和技术含量加大,向智能化发展,图书馆从事读者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工作方式、工作价值、工作效率、工作成果诸方面将发生质的变化。现代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必须有适合网络环境的专业人才。这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服务水平的关键问题。图书馆在人员的使用中,要注意发挥专业特长,培养一批新型的网络环境下的实训管理人才。由以往的传统图书管理员的“读者服务”转变为“信息导航员”。为学生提供主动型、针对型、多样型的推送服务。

4.3 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构建界面良好的图书馆主页

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整合网络资源,建立内容完整、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高质量主页。图书馆主页要求能全面反映图书馆提供资源和服务的情况,而且可链接许多通过网络可以获取的国内外信息资源。电子阅览室可利用图书馆主页为平台,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为读者提供广、快、精、准的文献信息,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需求,更好地开展信息服务工作。电子阅览室应将每台计算机的浏览器首页设置默认为图书馆主页,使读者一上internet网,即能浏览到馆内最新动态、最近新增的试用数据库等。主页主要可实现以下功能:图书馆馆藏书目检索(随书光盘点阅)和新书推荐、网络资源数据库链接、相关网络导航链接、电子阅览室服务与指南等。

总之,高校电子阅览室实行有偿服务是当前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建设和管理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步伐,使读者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及馆藏资源,加强对电子阅览室资源的利用。

参考文献

[1]杨宜培.也谈提高网络电子资源利用率的策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5):48.

[2]郑怀远陈赢.图书馆有偿服务面面观[J].现代情报.200(44).138—141.

6.论社区管理与有偿服务 篇六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按计划到2015年,东丽区城市化率将达到95%以上。随着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民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维护自身权益意识等逐步增强,对社区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居民的新期待,张贵庄作为中心城区,如何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宜居环境的改善,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指数,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群众性团体、民间组织的作用,建设和谐社区是摆在我们面前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一、社区管理服务的现状分析

张贵庄街地处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位于东丽区中心城区,东至外环线与丰年村街相邻,西连河东二号桥,北靠京山铁路,南接新立街崔家码头。街域面积2.88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余人。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一是管理机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截止目前,街辖18个社区居(家)委会,现有工作人员145人,由居干、劳动协管员、大学生公益岗和街下派干部四部分人员组成;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站2个,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促进了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二是管理与服务人员结构不断优化,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街有社区专职人员145人,协警140人,保洁员150人,义务巡逻队600余人,楼栋长1130余人,社区服志愿者5120人,与社区签署共驻共建协议的单位达20余家,已初步形成由专、兼职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共同组成的社区服务队伍。三是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不断扩展。社区服务内容涉及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优抚救济、公共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体育、社区治安、环境治理、住房保障、法律咨询、消费维权以及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等。四是新型社区管理运行机制初步建立。由政府和居委会独自提供社区服务的传统格局有所改变,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居委会、社会企事业单位、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局面正在形成。五是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近年来,区政府加大了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设施了“白、亮、净”和“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在11个社区推行了准物业管理,实现了全日制保洁,社区面貌明显改善,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明显增强。

但是,社区服务的水平与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第一,社区管理体系不够科学。目前在社区管理乃至政府的组织体系中没有一个权威部门充分调整、安排资源,条块分割形不成合力,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社区职能定位不够准确。一方面,各行政职能部门仍然把社区当作基层行政部门,社区居委会行政化、机关化现象严重,社区自治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居委会承担物业管理和各职能部门无人管、不愿管,又不得不管的大量工作,不堪负重,社区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第三,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不够完善。一方面,60%的居委会基础设施不达标,功能单一,总体水平不高;另一方面,社区内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利用,社区服务工作受到限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和居民群众的需求。第四,缺乏社区发展战略规划和一系列社区发展配套政策,社区发展的方向、目标不明确。

二、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构思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坚持“共驻共建”,动员驻区机关、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实现横向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效益双赢;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既要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强化薄弱环节,促进社区建设的均衡发展。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特色明显”的生活共同体。

(一)突出对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管理与服务

加强社区就业管理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中心作用,建立社区内失业就业登记、就业困难人员申报认定等动态管理制度,提供就业法规政策的宣传和咨询。核实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情况,协助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收集、发布就业信息,开展职业指导、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通过提供就业再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和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等,为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及新增就业人员提就业服务。加强企业离退休人员社区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协助调处辖区内劳动争议。

加强社区救助管理服务。眼睛向下,关心社会基层和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抓民生之本、解民生之急、排民生之忧。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采取特困救助、临时救助、专项救助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社区救助服务。进一步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

加强社区助残养老管理服务。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快老年和助残公共服务设施、应急服务网络建设,为居家的孤老、体弱多病和身边无子女老人提供各种服务。动员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为优抚对象、残疾人及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服务。

加强社区卫生和人口计生工作管理服务。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实现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大力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技术和管理人员,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保证服务质量。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保障功能,推进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疗机构协作,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机制,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多样化、方便化和家庭化的卫生服务需求。

加强社区文化、体育、教育工作管理与服务。发展面向居民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便民读书、阅报、健身等活动场所。加强对社区休闲广场、演艺厅、棋苑、网吧等文化场所的监督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调动社区资源和力量支持和保障社区内中小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不断提高居民素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建立覆盖各类人群的多渠道、全方位的社区学习服务体系。

加强社区安全稳定工作管理与服务。健全社区治安联防、突出问题联防、平安建设联防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社区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健全社区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推行司法调解进社区,畅通居民诉求表达渠道,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居委会在调解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社区、把稳定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强对矫正对象的教育、管理和帮扶,增强社区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深入开展打击“黄赌毒”和传销等工作。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增强居民法制观念,引导居民以理性合法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三级管理服务体系,推行“以房管人”,依托社区楼栋长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逐步实现流动人口的居民化待遇。

加强社区环境工作的管理与服务。以建设现代化宜居中心城区为目标,深入开展社区居民做好街巷保洁、爱国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教育,增强居民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继续搞好社区“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五化工程,为居民群众营造文明、整洁、和谐的生活环境。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集中治理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建立全覆盖、无缝隙、高效能的长效管理机制,推进社区环境综合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

(二)突出对社区基层组织体系的管理与服务

完善居民自治组织。坚持以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带动社区居民民主,完善居民民主选举制度,保障居民群众的选举权;完善居务公开制度,保障居民群众的知情权;完善居民会议制度,保障居民群众的参与权;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组织居民有序开展监督评价活动。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保证社区居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使社区居委会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组织。指导和监督社区内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工作,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探索网上论坛、民情恳谈、社区对话等有效形式,加强居民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评估和监督。

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同时,加强引导和管理,使其在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的指导、监督下有序开展服务。

积极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育社区志愿服务意识,弘扬社区志愿服务精神,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积极动员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优化志愿人员结构,壮大志愿人员力量。指导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使志愿者本人需要帮助时,能够及时得到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志愿者的服务。指导志愿组织和志愿人员开展社会救助、优抚、助残、老年服务、再就业服务,维护社区安全,科普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

(三)突出社区管理与服务方式的创新

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或社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该组织隶属区政府直接领导的综合协调部门,其主要作用:负责研究制定社区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出台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理顺“条块分割”的工作关系,明确园林绿化、房屋修缮、市政公共设施等的管理权属,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执法权限和范围;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组织协调、推动落实、检查指导各项工作。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协同共建的强大合力。

强化社区服务平台建设。一是严格按照标准配置社区工作用房和社区公益性设施,并将此纳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社区发展规划。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使用,应广泛征求社区居民及所在地街道办事处的意见。未按规划要求建设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不能通过验收。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要根据规定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交给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使用管理。二是整合区各部门在社区拥有的公共设施与资源,统一为社区居民服务,积极推进社区“日间照料、老年大学、康复中心”等形式多样的“一站式”特殊服务,提高为社区及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三是提高社区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快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最大限度实现社区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形成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全面支撑社区各项工作实现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提升社区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加大社区综合执法力度。充分发挥区综合执法局、房管局、市容委、环保局、建委、工商局等执法部门的作用,加强对社区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容市貌、社会治安、房产物业、市政实施、外来人口等方面联合执法和综合管理的效能。

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对社区建设的分类指导,研究制定和谐社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编制《社区管理明白手册》,将“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特色明显的生活共同体”的和谐社区管理目标逐一量化。研究制定管理办法,改进完善评估方法,丰富创建内容,拓展创建渠道,努力实现创建活动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积极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努力实现党建工作共创、思想工作共抓、社区服务共办、社区治安共防、社区环境共治的良好氛围。加强创建活动的推动落实和监督检查,注重总结宣传典型经验,发挥先进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我街和谐社区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拓宽选人渠道,优化人员结构,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社区工作者,不断提高社区居委会成员及聘用人员的生活补贴、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积极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试点。

(四)健全对社区公益事业投入体系建设

加大财政对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投入。将街道办事处工作经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人员报酬、人员培训,社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等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方面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的机制,逐步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对社区组织开展的公益性服务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微利服务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适当赋予街道办事处经济职能,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以减轻财政投入的压力。

完善社区财力的保障机制。推行社区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凡属各职能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不得转嫁给社区居民委员会,凡依法应由居民委员会协助的事项,应当为居民委员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社区居民委员会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7.论社区管理与有偿服务 篇七

钟山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局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工作开展情况、新机制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解决的方案。

〔关 键 词〕计生 社区管理调研

2006年4月3日至4月10日,钟山区计生局对荷办菜园社区、黄办建设路社区、花渔路社区、汪家寨镇沙坝场村、左家营村、大河裕民村、月照小屯村七个村(居)社区进行了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调研,针对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工作开展情况、新机制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并对他们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和建议。

被调查社区为钟山区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大社区,菜园社区有两条以门面摊位为主的街道和一个服装商贸城,人口结构上以做生意的商贩和外来租住房屋的流动人口为主,人口情况复杂。建设路社区有大量的房屋出租户和几个大型的住宅小区,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混杂,沙坝场村、小屯村则以流出人口为主,三个社区在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上在全区都有很强的代表性。

通过调研,我们对全区当前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情况有了一个总体的印象,据统计:去年10月至今年3月,全区流动人口共出生婴儿170人,出生率3.82‰,流入人口验证率84%,流出人口办证率76.5%,流入人口妇检率95.3%,流出人口妇检率81%。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各级责任落实

区委、区政府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作为建设经济强区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明确了区级9个部门综合治理流动人口的职责和相应的考核奖惩办法,每年年底组织人员进行认真检查考核,兑现奖罚。明确了各部门、单位的具体职责。区委、区政府每年与乡(镇)、办事处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镇(乡)、办事处与村(居)委签订计生工作责任书时,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作为一项主要考核内容。有不少乡镇,街道办事处把主要精力、财力用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上,有力地促进了全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组织网络建全

我区依托社区不断强化基层网络建设,取得较大成效:一是各镇乡、办事处都成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公室,做到人员、经费、职责三落实;二是村(居)委成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构,负责人由村(居)委书记和主任担任,成员由小组长、中心户长以及辖区内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模范、老干部组成;三是在家属楼院、大型商场、超市、批发市场等流动人口较集中的区域成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协会会长由物业管理负责人担任,成员由辖区中心户长、片警、工商管理干部,以及居住相对稳定、职业比较固定的流入人员组成,基本形成了“镇乡(街道)指导,村(居)委为主,居民小组配合,中心户落实”的四级管理网络,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优质服务开展好

各级计生部门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促发展。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人口国策意识;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活动,重点为流动已婚群众提供“三查”和节育技术服务。在服务形式上,由过去的单一集中“双查”,转变为随时服务、上门服务、便民服务。利用农忙和节日期间流动人口返乡回家时机,送科学知识进村到

户,讲解计划生育基本知识和法规政策,传授致富信息,在就业、子女入托入学、办理证照等方面为其提供优先服务。各社区还积极帮助流动人口租赁房屋,开展就业咨询服务,深受广大流动人口的好评。

(四)制度管理规范化

坚持依法行政方针,注重用制度规范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一是坚持“谁用工谁负责,谁受益谁管理,谁的地盘谁负责”的原则,基本落实了房、业主责任。二是层层与流动人口签订管理合同书,明确相关权利和义务。三是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全区每季度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城乡联动,部门配合,进行规模较大的检查整顿活动。四是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案件进行集中查处。五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挂牌和执法档案日趋规范,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档可查,工作富有成效。

(五)改革创新步伐快

各村、(居、社区)针对流动人口构成复杂、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大胆改革创新。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视为计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与常住人口同部署、同服务、同管理、同考核,并全面推行“一证否办”和“房东申报制度”工作机制。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区管理范畴,成立社区计划生育领导小组,配备专职计生干部,把管理网络延伸到社区居委会和家庭楼栋中去。对社区流动人口实行“双向管理,双向考核”。这些有益的探索和做法,在实践中发挥了较好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基层领导对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一些地方存在怕花钱、怕得罪人的畏难情绪,工作缺乏主动性,上面推一推,下面动一动,被动应付,没有真正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去落实。从调查看,全区计划外生育和未落实节育措施的育龄夫妇,绝大部分为流动人口。一些三查对象既不返乡“三查”,也不在流入地“三查”,流出地没有有效的约束手段,流入地管理工作不到位,形成超生空间。

(二)相关部门配合协调不够,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尚未真正形成。流动人口构成复杂,随意性大,隐蔽性强,做好此项工作单靠计划生育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诸多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公安、工商、劳动、教育、卫生、城建等部门在办理有关证照时要严格审验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门职能交叉,相互协调不够一致,存在管而不严、甚至不管的现象,难以形成联合执法和综合治理流动人口生育秩序的工作局面。

(三)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调查看,多数社区尚未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纳入预算,没有建立起财政专款保障制度,导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优惠政策兑现、避孕药具和节育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工作难以深入开展。特别是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最基层的社区居委会,基本没有经费来源,工作举步维艰。

(四)城市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相对滞后。我区社区建设滞后,与国家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社区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工作仍存在较多问题:一是多数社区居委会靠租房办公,设施不齐全,服务功能差;二是经费没有来源,导致流动人口清查登记、优惠政策兑现等基础性工作难以开展;三是社区居委会干部年龄偏大,待遇低,严重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多年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一直存在信息交流渠道不畅,时效性和准确性差等问题,由此造成了流入地与流出地管理责任不清,管理和服务措施不到位。基层工作人员一方面负担很重,另一方面又在做很多无效劳动,管理与服务工作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六)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死角。一是市区城乡结合部,管理界限不清,责任不明,成为“死角”地带。二是单元楼栋内居住的流动人口的生育节育情况难以掌握,形成了“盲点”。三是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多,原单位淡化了对这部分人的管理,造成管理断档。

三、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当前我区流动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高达20%,这部分人口中,60%以上属于生育旺盛期的育龄人群且居无定所,流无定向,人员结构复杂,底子难以摸清,孕情难以掌握,措施难以落实,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上水平的关键和瓶颈。因此,各级政府应从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出发,充分认识抓紧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逐步完善综合治理机制,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建立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单位负责、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机制是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治本之策。各级政府应统筹协调,与公安、工商、劳动、城建、卫生等部门建立综合治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目标责任制,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是要进一步深化流出流入地共同管理,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工作机制。二是要全面落实“一证否办”的工作机制。公安、工商、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城建等相关部门在为流动人口审批办理各种证照时,要认真核查《婚育证明》,对没有《婚育证明》或未经有关部门审验的,一律暂缓办(发)有关证照。三是要全面落实房业主负责制工作机制,使其真正担负起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责任。

(三)理顺财政投入体制关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农业人口计划生育经费投入有了保障,而城镇居民、下岗职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经费投入体制尚未理顺,严重影响工作。根据国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和《贵州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所必需的经费,并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在核定本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经费时,应包含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和技术服务等经费,保证与户籍人口人均经费的同等投入水平。各镇、乡、街道应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财政专款投入保障制度,实行专款专户;对于城市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经费,各地政府要按照“费随事转”的要求,根据实际需要,以不少于农村户籍人口人均经费的同等投入水平,加大对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经费投入。

(四)全面加强社区建设,创新管理服务机制。社区作为城镇的主要载体,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和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任务。各级政府应全面加强社区建设工作,并做到机构健全,设施齐备,人员配强,经费落实,并将城镇居民、下岗职工、流动人口统一纳入社区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体系之中,既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符合群众意愿,也有利于城镇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

(五)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薄弱环节。城乡结合部、单元楼栋流动人口和下岗失业人员的计划生育是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镇乡、办、街道要采取得力措施,有效治理这些“死角”和“盲区”,消除工作隐患,促进全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六)加大考核评估力度,健全激励机制。应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统一纳入对各镇、乡、街道相关部门和各企业的目标管理之中,明确责任,定期检查调度,定期考核评估,兑现奖罚,真正把“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和“一票否决”的机制落到实处。对管理责任不落实、《婚育证明》办验证率低、信息通报不及时、乱收费乱罚款、损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等行为,应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8.论社区管理与有偿服务 篇八

在当代中国,社区一词是民政部倡导开展社区服务被人们所熟悉。社区成为社会学、公共管理学、城市管理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成为当今社会一个广为使用的话语体系。当今社会社区不仅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宏观决策,社会现代化与社会管理共同关注的战略性主题。[1]

1.1 公共服务概念

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在很大范围内和很大程度上,与公共服务的效率、水平、质量直接相关。“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2]。新时期政府正处于“全智能”的“公共服务型”转变的关键阶段[3]。社区这一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也面临着职能转变带来的挑战。只有切实旅行公共服务只能,社区管理与服务才会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公众为中心,透明法制,便利的民主的服务。政府公共服务的体现。

1.2 社区体育的公共服务体系

我国城市社区体系是指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成员为主题,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成员之间的感情为重要目的。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社会的体育服务体系是指政府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组织,为了直接满足人们的需求从事的一切活动;是社区群众性体育事业属于公益事业。[4]而公益事业属于政府和公共服务的体系。

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则是满足社区成员公共体育需求,全民健身需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益性的社区体育服务总和[5]。是社区只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努力构建群众性与文化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实现全民健身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区体育的公共服务体系,能为社区民众提供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器材和服务构建平台。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体育活动,体验健康快乐,不断提高民族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研究方法与对象

以西安市120个社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学、文化学、统计学等综合方法,就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明确其地位与作用。

2.1 文献研究,阅读有关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研究30多篇。论证其形式特点、发展经验

2.2 调查访谈

(1)对西安1 2 0社区进行调查,论证,力求现实、科学,前瞻。

(2)进行体育专家、公务员,咨询、访谈,就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结构,机制,现状进行论证研究。

(3)问卷调查对社区服务中心发放问卷并在实施地进行调研,准确详细地取得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第一手资料。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104份,回收率达到95%有效率1 0 0%。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指导,社会参与构建的一个体现公平、公正、公益性的为普及体育活动;促进全民健康运动,传播体育先进文化,实现体育生活化、社会化,满足广大群众锻炼需求。保障实现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权力的各项公益性体育机构和服务体系总和。主要有六个基本内容:(1)公共体育政策法规;(2)体育基础设施;(3)体育组织机构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4)公共体育活动主体内容;(5)公共体育活动方式;(6)巩固体育活动经费[6]。

3.1 西安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现状

新世纪以来,西安市委市政府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坚持体育工作以提高群众体育水平,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落实陕西省委政府提出的“西部体育强省”的战略目标,促进体育全全面的协调发展。群众体育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单位。群众体育人口达300多万,占全总人口百分之40。体育四进社区活动力度很大。每年开展群体,竞赛和表演活动达150场次以上,进行国民体测抽样5000人以上。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健身广场180多,体育健身馆304个。晨晚锻炼点1600个[16]。西安市目前共有社区588个[16],平均1.3个社区拥有一套全民身路径。全民健身工程布置合理,为市民创建了良好的环境,各区还开展了先进社区的评选,体育工作也成为条件之一,突出了以社区为中心的管理与组织体系,发挥了社区体育体系的作用。

3.2 西安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组织不健全。目标不明确;不能发挥其地位和作用;体育信息不畅通;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缺乏。在调查中45%的社区没有体育服务机构,无专职管理人员,组织系统不健全,不能满足社区锻炼人群的要求。

(2)体育场馆、健身器材偏少,社区体育活动资金无保障,不能很好的协调利用社区的学校或工厂的锻炼场所。

(3)体育信息不通,55%以上的社区没有举办骨干培训班.社区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无法同社区对接。,不能很好的指导群众锻炼;运动处方及技术指导。指导员分布也不均匀。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对社区体育服务体系不明确,很难发挥其作用。因此,首先必须健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才能保障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以满足全民健身的需要,提高民族素质。

4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地位作用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是保证社区体系便利开展的有利因素,社区体育的组织、服务、管理指导,构成了社区体育的服务体系内容其地位和作用较为关注,它是推动社区体育文化、体会社会化、体会生活化,推动全民健身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4.1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是社会发展要求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是以社区为单位,以整个社区成员为对象,以体育项目为载体,通过自治组织在政府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活动。最终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丰富社区居民生活。为大众提供锻炼平台,增进全民健康是人的愿望和需要,是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

4.2 社区体会服务体系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基础;展示社会体育文化的平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质量;丰富人民生活,提高生质量的有力保障。

4.3 是精神文明的有效手段

社区精神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有意义上讲,社区体育与精神之间都是营造一种充满和谐、友情、现代化新型的社会人际关系[14];体现政府公共服务意识,提高社区综合素质实现人们的归属感。在娱乐中强身健体,创造良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

4.4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是实践全民健身计划的组成部分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是实践全民健身计划的组成部分,社区作为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载体,其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如何直接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但社区组织机构不健全,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广大权重要求,政府投入与管理跟不上,体育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有效地机制措施,体育社会指导员缺乏难以满足同一层次人们的指导需要。

4.5 社区体育是是形成社区体育文化的重要手段

社区体育文化是社区文化的重要内容,丰富社区人们健康方式。建立体育的生活方式,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

4.6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是体育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9.论社区管理与有偿服务 篇九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20年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式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之一就是全国各大中城市出现了社区这一全新的人居生活模式,特别是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在社区的广泛运用,使得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包括社会活动的大部分甚至全部都在社区里完成已成为现实,由此,具现代意义的社区出现。本文中以长春市岭新社区为例,阐述了建设社区服务型经济的原因即意义,表明了该社区在经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关键字:岭新社区经济建设服务产业化社会参与

岭新社区归属于长春市N区,占地面积47820平方米,辖31栋居民楼,8350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30%;、低保户有18户,43人。社区建有一处728平方米多功能齐全的办公用房,设有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驻区单位有宾馆、进出口公司、精工电镀厂、清洁科技有限公司、N区环境卫生管理处、N区党校、大环物业、房屋供暖公司和安居物业等9家单位。

一、建设社区经济的原因及意义

社区经济是社区建设的基础条件。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可以为社区建设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不管是那个方面的的社区建设都离不开资金这个基础,都需要资金投入。但在国家财政拨款极少或根本不拨款的情况下,只有积极发展社区经济才能有效地解决社区建设资金困难问题。大力发展社区经济有助于买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社区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社区经济还是扩大就业、安置社会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并进而发挥着社区服务和社会稳定的作用。

二、社区经济与社区服务的关系

社区经济是为了发展社会服务而建设兴办的,其宗旨是为社区居民更好地生活和全面发展服务,其发展方针是“围绕服务办经济,办好经济促服务”。

社区服务是社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经济主要通过社区服务来实现。两者之间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当前发展社区建设及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发展社区经济来促进社区服务的发展。

三、岭新社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岭新社区的社区经济实体有阳光超市、老年公寓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这些经济实体可以分为两类:街道管理的经济实体(医疗卫生服务站、阳光超市)、社区管理的经济实体(社区老年公寓)。

(一)管理的多层次

岭新社区的几个经济实体在管理主体上是多层次的,既有街道管理的也有社区管理的。街道管理的经济实体与社区的关系较为复杂,存在多个管理主体,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不利于社区经济的发展。

(二)社区干部对社区经济认识不足

部分社区干部认为:

一、社区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获得资金。虽然社区经济发展可以为社区建设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但是我在前面已经提到,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居民福利最大化;

二、把社区经济的发展与社区服务的关系对立,没有认识到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对国家发展社区经济的的政策认识存在偏差。国家不提倡的是在发展社区经济时违背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宗旨,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对于以社区居民福利最大化为宗旨的社区经济和社区服务,国家是鼓励的。

(三)社区工作人员对于社区经济投入精力有限

社区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繁重、杂乱,导致社区工作人员对于发展社区经济投入精力不足。随意,对于社区工作人员来说,重点是减轻工作负担,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研究探讨社区发展问题。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影响劳动力流向社区经济

目前岭新社区经济发展还处于小规模、低科技含量、从业人员主要是下岗人员的阶段,社区要经济发展,需要吸引社区成员的广泛参与,二目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影响了劳动力流向社区经济领域。

(五)社区经济内容与社区需求联系不够紧密

社区中医疗卫生服务站开设之前,附近已有一家门诊,两家业务重复,所以没有必要建这家医疗卫生服务站。并且,由于两家提供的医疗服务简单,居民有大病还要上大医院。另外,社区居民大多为回迁户,负担不起老年公寓的费用,入住老年公寓的大多来自长春其他社区,也就是说,收费高于居民收入水平。

(六)社区经济的社会参与度不高

社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广泛支持和广泛参与。但是岭新社区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在行政性力量推动下进行的,社会参与度不高。市、区两级政府要求每个社区需提供便民利民、老年人服务等社区服务,岭新社区阳光超市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由街道推动兴办的,并且都由街道管理。

总之,岭新社区的社区经济更多是按照政府的指挥棒,按照市、区政府的检查评比指标进行的,社区经济对社区建设提供的经济保障能力较弱。

四、对于岭新社区经济建设的几点意见

国外在发展社区经济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美国的社区建设中,由社区发展公司等非营利组织控制社区发展已成为主流。国际经验表明,社区非营利组织在发展社区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社区经济建设过程中,应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非营利型机构,这不仅可以承担社区的大部分管理与服务工作,而且还能够创造大量新的就业岗位,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

(一)加强统一规划管理

建立社区服务行业管理组织或社区服务指导中心,对不同运营性质的社区服务单位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并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在岭南社区的街道和社区服务中心分别配备一定数量的行政或事业编制的专职社区服务人员,具体负责社区服务的组织管理工作,合理安排经营型服务项目,服务于全体社区居民,建立街道、社区一统的社区管理服务体制。

(二)社区干部认清社区经济发展,做好带头作用

在岭新社区经济发展中,社区干部应充分认识社区经济建设,要改变那种只关注检查、评比的思维模式,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做好社区经

济的发展工作。社区干部应坚持向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主体,发挥各种中介、民间组织作用,鼓励社会各界投资社区服务业。发展社区服务项目,采取无偿与有偿相结合的办法,促进社区服务走上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

(三)理顺社区职责,动员群众力量

政府应对社区职责、社区应承担的服务事项、社区可协助的管理服务事项、社区不应承担的工作任务等,进行细分和界定,并通过文件形式在社区公布,对于不属于社区职责范围的,应给与社区拒绝的权利。在当前社区工作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应充分动员居民群众中蕴藏的力量,通过给予适当的报酬把他们吸引到社区服务中来。岭新社区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鼓励青年学生,尤其是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积极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

(四)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社会保障

从公共产品供给的角度看,政府应该成为社区医疗保健组织、就业服务中心、就业培训等机构资金的主要提供者或全部提供者,对失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资金和生活费用。此外,政府还应支持大部分承担社区服务的非盈利组织的服务成本等。

发展社区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在社区的任务是: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要求,推动社区建设和发展,帮助解决社区存在的问题。要推动非政府组织参与社区社会保障,首先要将其视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政府应对其进行政策扶持和引导,实现对非政府组织参与者的优惠和鼓励,同时根据法律的规定保护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积极引导其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五)社区服务产业化,满足社区居民需要

社区服务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社区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需求为目的,通过居民组织体系为载体的社区服务业,经过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形成一个新产业的全过程。在恪守“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的原则下进行社区服务产业化,在经营过程中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并将其放在重要位置,做到以盈利养福利,最终促进社区服务事业的发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六)积极培育公民意识,强化社区自治功能

在岭新社区中,社区居民不是政治体系中发挥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功能的参与者,而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性参与含义的顺从者角色。要想建立基层民主,就必须培育居民的现代公民意识,即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公共观念。

政府应以社区自治为核心,放弃不适当的行政干预,致力于培养居民的自我组织能力,真正实现还权于民,同时努力探索驻社区单位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社区自治的经验和方法。在社区选举中,要尽力排除人为干扰,严格按法律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不能随意改变选举结果;在日常事务中,要建立健全各种决策机构和制度,做到法律落实、制度完善、程序规范,从而在社区成员心目中真正树立起“主人”的意识和信念,使他们不仅能够而且愿意参与社区经济建设。

结束语

岭新社区作为东北城市社区的基层社区,是东北城市社区建设不可或缺一部分。东北城市社区要完善社区建设,就必须要以岭新社区在内的众多基层社区经济建设为基础。当前岭新社区的经济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随着该社区干部对于社区经济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社区非营利组织的进一步发展,社区各种资源的充分整合,政府的支持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岭新社区的经济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成为东北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经济基础之一。

参考文献:

1、郄晋生、万建忠:《社区管理服务——市南模式》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2、陈漭、许彬、王时浩等:《社区经营与社区服务》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页

3、吴新叶:《社区管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9页

上一篇:雪上冒险作文下一篇:如何提高国语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