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活动日活动方案

2024-06-25

初中历史学科活动日活动方案(共20篇)(共20篇)

1.初中历史学科活动日活动方案 篇一

初中历史 “情境--探究--史鉴--升华”探究活动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历史教学从来就是按教本把当时权威史家的 “断言”(且中学教本常常是“独断言”)不折不扣地灌输给学生------这已成为历史教学的“天经地义”。这种教学观念严重钳制了师生的创新潜能,老师真是传声筒,学生也真成为被动接受的“学习机”,死记硬背那些与自己一生没多大作用的繁杂的时间、地点、人名、琐事,使得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变得极其枯燥乏味,历史教学是最典型的教书死、死教书、教死书,读书死、死读书、读死书。有一件事令我终生有愧:学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时,有位同学把出自张僧繇的成语“画龙点睛”与顾恺之“混为一谈”,被我立即当堂纠正。而学内地版初中历史教材时,教参上指明该成语恰好出自顾恺之。又如,现行教材中说成语“一鸣惊人”出自楚庄王,而现行《成语词典》中则说出自齐威王。权威们都如此矛盾,教师却硬逼学生去与教材绝对的“高度一致”,真是岂有此理。这说明不应强求学生照本死记非关键的知识点,记错了无所谓,也许还与其它历史记载“歪打正着”呢。说不定史书记录压根就有误哩。是否“记准”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运用教材知识点去创新学习,培养素质能力。的确,历史事实是不能改变的,但如果历史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永远照“本”宣科,没有观念上的“大革命”的话,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是很难、很少发挥创新能力的,即使有,就多在死记硬背的方法、途径上罢了。创新教起来、学起来都真的十分的痛苦-----据专家的权威调查,历史学科是学生最讨厌的学科之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教学史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躺在祖先光辉成就的彩旗下弦耀吹嘘家底绝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该反思。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课程标准》 “前言”指出,“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第四部分”指出,“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以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大胆的提出一种 “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创造力,让学生(含导师)成为历史“预言家”和“当事人”的“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创新探究教学模式,是历史教学观念上的“开天辟地”------真正将教师为中心的传授记忆既定结论型教学扭转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维探究预定(未定)结果型教学,重视创新探究的学习过程,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煅练和培养师生的思维及实践能力。学生乐学愿学。教师----不再是教书匠和传播机,而是导师、伯乐,是点燃学生创造潜力的火把,乐教愿教。

我认为用 “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初中历史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肯定能使历史的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创新,给历史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吸引力!

二、实验目标和内容

(一)实验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改革陈旧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构建初中历史“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2、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大胆质疑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3、通过实验探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4、探究新的测评方式。

(二)实验内容

本课题研究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说教式、填鸭式、注入式、满堂灌彻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方式。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立体思维、立体思维。

具体一点讲,这种模式大致可有如下流程(及各流程作用):

1、创设情境:教学时,学生关上书,最好叫学生不受“预习”的影响,使学生“远离历史教本”;老师据教本中的情景创设类似的“历史环境”和“现实环境”(有时可以避免历史人名、地名、而以与历史课堂“毫无关系”的面目出现更佳,因为这能使学生摆脱“预习”的牵制)提出链锁的问题,有时还敦促学生们在不受教本和教师牵制下,自由、轻松地思考。

2、探究策略:师生根据“历史情境”提出链锁的问题,分析问题,在讨论争鸣中无拘无束的各抒己见,甚至七觜八舌的“乱弹琴”,提出种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从中“抉择”出自己认为的“上上策”(注意:猜测偏重发散思考“历史发展的可能走向”及相应策略,而并非大纲和目标中规定的具体时间、人名、地名、琐事)。这过程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要大胆,在轻松愉悦中自主地猜测探究。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要容忍,甚至有意鼓动荒唐的“空想”“假设”。因为创新的灵感来源于“突发奇想”。任何“胡思乱想”和“异想天开”都不能被压抑和批评,容许并鼓励学生间争鸣。促使发散的创新思维向各个角度辐射。不绝对把学生们的意见都“统一”到课本上来,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其特长。都说历史由后人评说,如果按教本绝对化地,同时又不准有怀疑的精神,作为后人的学生恐怕不会去评说。况且,“盖棺定论”后的历史也可“开棺验尸”哩。后人研究历史的最终目的不应是记忆前人已下的历史结论,而应在争鸣中总结出适人适地适时的实用的方案,推动社会发展,同时使哪些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先人灵魂万古流芳,又让哪些危害劳苦大众的历史罪人遗臭万年!如果硬要把课本的结论塞给学生那肯定不是“探究式学习”,起码不叫真正探究。分小组探讨,在组内综合“抉择”出“上上策”,这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取长补短等探讨品质。教师有意让组内“抉择”和个别主张有表现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教材中无法找到的提法和结论,越是独道越要首肯其探究精神和方法(但不一定肯否对错)。这是一堂课的核心部分,这也就是历史教育教学中创新的最好办法;

3、以史为鉴:打开教本,让学生们将自己的“上上策”与教本中的“历史真面目”比一比,谈谈自己的想法和理由,甚至可以“指责”历史前人的“过失”--------如果不那么办,可能会怎么样?”“按我的办法去做,会怎么呢?”,这样既回归教本,又不禁于教本。

4、提高升华:①教师将设计(也可师生共同设计)的适当试题板书在黑板上,学生据教本答上即为作业,也可作《学习指导》-----鼓励学生将自己猜测与“历史真面目”相同或相似的作为作业,便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最好写点心得。如果能结合现实中类似历史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好。②根据当堂课的思想品德培养要求,在水到渠成的最佳时机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最好是叫学生课后去调查自己信得过的人,从而增强历史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同时培养社会调查的能力和习惯。

[注:流程是灵活多变的,以情趣猜测策略为重,如果学生对某(几)个问题特别感兴趣,就可以“纠缠不休”,暂放其余。即使争论不出结论来,甚至不知所云,似是而非都是可以的,因为学生的收获很可能已超出预期]

此模式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不僵化。适合新授课,又适合专题复习课,如专人、专事的专题,对某方面知识的大跨度 “专题研习”----如人才制度的沿革、历史上的税费改革、历史上的伊拉克。最能达到中考试要求的“处理历史信息,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单的评述,以及将中国史、世界史联系”,特别是能用“历史的老眼光”(历史经验教训)来“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 “情境--探究--史鉴--升华”探究方案

三、实验研究的阶段成果

经过一年的实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一)促进了学生的品德发展

1、学生非智力因素和学习能力测试大力发展,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意志坚强,学习习惯良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了学生学好各门功课,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生的生活能力得到增强。通过历史课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的处理能力、自我防护能力、安全意识、挫折意识、国家意识、科学意识、人文意识、危机意识、挑战意识、竞争意识、互助意识、公共意识等都得到了很大增强。

3、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真正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4、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到了提高,并能自觉地运用于生活之中,对生活有了一定的理解,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业务能力提到增强

1、教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实验研究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不但培养了学生,还锻炼提高了自己。

教学观念得到改变,老师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后,在教学中不断体验,更新了教育观念,树立了三个理念:一是历史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学生生活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强大动力,二是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到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欣赏者,学习者、服务者、学生的一切活动不能由教师来代替。三是明白了热爱学生是教育的灵魂,没有对学生的爱的德育是失败的德育。教学中精选学生终身有用的内容并让他们表达自己的心得。

2、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在实验研究中,老师通过实验理论的学习,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

3、业务得到增强。具体表现在能将理论知识,动用于教学实践,敢于发表实验铁体会见解,会上探究式历史课,会写一定质量的教育论文,作为德育工作者,明白了为人师表的道理。

4、加强了教师的修养,使教育做生活的强者,实验研究老师在教学研究中体会了成功的艰辛,失败后的顽强,跌倒后的爬起……不论怎样,始终坦然面对,宠辱不惊,淡泊名利,不断陶冶情操,做一个真实的生活者。

四、对实验研究的认识

1、“情境--探索--史鉴--升华”实验研究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中突出了历史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创造性。历史探究理论正是基于此而提出的,历史是离不开生活的,历史教育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才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因而,历史探究实验研究更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2、加强过程研究是实验成功的保证

课题实验具有较强的探索性,没有固定的模式可模仿,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将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这些困难和问题的解决影响着鹤立鸡群伯进度和成败。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反复学习讨论相关理论,及时调控实验偏差,讨论研究教学模式雏形,探讨考核及考核标准,却离不开集体的研究活动,因此加强过程研究是实验成功的保证。

3、联系生活是实验研究的关键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生活中有值得歌颂的真善美的东西,但还存在着丑恶。历史教育如何与矛盾的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实验研究的关键,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紧密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用历史经验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实事求是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实验研究的全过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它包括学生、教师、教材、生活实际等,也包含了模式设计、评价、修改等实验研究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保证实验成功。

五、实验研究的不足和建议

一年来,尽管实验课题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不足,须不断改进。

1、由于考试的约束,实验敢断远离“指挥棒”,不敢放开手脚,不可能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和灵魂!

2、由于工作量很大,挤不出充分的实验时间和空间,有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充实完善。

2.初中历史学科活动日活动方案 篇二

在初中阶段如何利用课外活动来实践历史学科以上的功能呢?笔者经过十几年的历史教学的探索, 对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有以下几点拙见:

一、认清课外历史教学活动的任务和作用

1. 大力开展课外历史教学活动是当前新形式的需要

在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新形式下, 国际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本国的科技、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在上个世纪80年代, 邓小平同志就对我们教育事业提出“三个面向”的要求。这为我们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 也为我国各科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在新的形势下, 我们在出色地完成历史课堂教学的同时, 还应该积极地开展课外的历史教学活动, 弥补课堂教学在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中的不足, 促进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2. 课外历史教学活动的作用

(1) 课外历史教学活动能够扩大学生历史知识面, 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例如参观名胜古迹、博物馆、观看电影、课外阅读活动等, 所涉及的知识范围, 往往比教科书要广, 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 提高水平。

(2) 课外历史教学活动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 容易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爱好。

(3) 课外历史教学活动能够生动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外历史教学活动具有直观性的特点, 如参观等, 使学生接触到真人实物, 其效果往往要好于课堂教学。

二、历史课外教学活动的方式

历史课外教学活动有多种多样的方式, 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通常采用的历史课外教学活动的方式有:

1. 参观

学生在参观活动中, 能更加直接接触历史环境, 扩大学生的见闻, 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笔者在组织学生参观这项课外教学活动时, 组织了三方面专题:

(1) 牢记国耻, 奋发图强。

在2002年, 笔者组织一部分八年级学生来到北京市参观了圆明园旧址, 看到此地的凋零情况, 我又结合课本与一些资料, 给学生讲述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的大致情况, 与眼前的景象形成强烈的反差, 在参观过程中让学生牢记国耻, 发奋图强, 争当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2) 展现中国传统文化, 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笔者带领学生赶到邢台市郭守敬纪念馆, 了解郭守敬在天文各方面的巨大成就, 尤其是编订《授时历》, 早于国际上通用的公历 (格里高利历) 三百年。

此外, 还带领学生参观赵州桥 (在河北赵县境内) 。让学生实地观察这座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世界上最早的单拱石拱桥, 让学生知道历史与传说的区别 (传说是鲁班所造, 实则隋朝李春) 。

从以上的实地参观中, 学生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 追思历史, 缅怀先烈。

清明节时,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烈士陵园, 让学生通过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实物资料进一步了解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的事迹、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的事迹, 还有赵博生、董振堂等的抗战英雄事迹。这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当今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在缅怀先烈的同时, 激发他们更好地去树立远大理想, 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2. 专题演讲会

举行历史专题演讲会, 可先配合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国内外的形势来进行。还可以根据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或重大的纪念日, 来举办一些相关的专题报告会。例如纪念长征胜利七十三周年, 纪念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逝世三十三周年, 牢记历史, 勿忘国耻———纪念九一八事变七十八周年 (2001年) 等专题演讲会。

在演讲会举行前, 指导学生通过查询网络、阅读书籍或寻访一些老人来组织演讲资料, 力求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在演讲前对学生的讲演稿进行一一检查, 有些不符史实的加以剔除, 观点不正确的予以修正。

3. 观看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直观性强, 学生容易接受, 可组织学生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 让学生观看到生动的画面, 进而再现了历史。从所取得效果上看, 这是其他方式难以达到的。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一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力量的影响作品。如《虎门销烟》、《英雄儿女》、《上甘岭》、《小兵张嘎》等。在组织学生观看前, 尽可能把影视作品反映的历史事件作一些介绍, 例如背景、时间、地点等基本历史知识。这样观看时学生就可以获得较多的知识, 较深刻的印象。例如, 在教学八年级第一课《鸦片战争》时, 事先通过多媒体放映《虎门销烟》, 让学生在影视作品中感受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以及林则徐的爱国精神, 学生能从中了解英国对中国的侵略的罪恶,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当然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所以在每一次观看完后, 可给学生布置写观后感,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4. 编辑墙报

编辑历史墙报, 是一项经常性的校内活动。在每周一向学生告知本周历史上的今天都有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让学生在业余时间搜索相关的历史资料、历史小故事、历史图片等, 然后整理出一期历史墙报、出版墙报, 这可以激发学生探求历史知识的主动性, 对于编辑或阅读者, 都有促进其学习历史的作用。

5. 历史知识竞赛

一般的做法是以班级或按年级来组织, 再在同年级的各班或同班的各组中选出同等数量的代表组或小组来参加竞赛。内容大体是历史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如果他们水平相当, 则可设计一些范围稍宽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题目。

竞赛前由历史教研组拟出若干组试题, 并准备好答案和应评定分数。在竞赛时, 把试题分为必答和抢答两部分。竞赛主持人主持各组抽签, 各组抽到哪份题中的哪个题, 就在规定时间答哪个题。主持人当场评判和宣布得分。答完必答题后, 进入抢答阶段, 答对者得分, 答错者在已得分数中扣去本题应得分数。最后, 宣布各组的总得分和名次, 并颁发奖品。

这种课外活动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和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都有帮助;另外竞赛成绩如何, 直接影响到班级 (小组) 的荣誉。这对加强班集体的荣誉感, 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 也大有帮助。

以上是笔者在历史教学中课外活动探究的一点拙见, 愿与历史教育同仁们共同学习, 共同提高。

摘要: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 课外活动一直是历史教师关注较少的领域。本文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认清课外历史教学活动的任务和作用;二是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介绍几种常用的课外活动的教学方式。以期与各历史教育同仁交流提高,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3.初中历史学科活动日活动方案 篇三

关键词:综合探究活动 教师素养 乡土资源 社会支持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教材的创新点之一是将一些教学基本内容以调查、探究等方式呈现出来,以更好地体现其研究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它在每个单元的综合探究活动中突出了生活化、情景化和实践化,让学生运用更多的课程资源获取信息,在课上和课下真正的动起来,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也将我们《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综合探究活动推上了正轨。

一、《历史与社会》课综合探究活动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活动,特别是在搞七八年级的综合探究活动中发现同学们对这种活动兴趣很高,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教师素养有待提高,由于理念没掌握,教师指导不到位,导致活动效果不明显。(二)乡土课程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导致活动脱离实际。(三)没有充分引起学校、社会、家庭的重视,导致活动总难成果。

下面就分析一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素养有待提高,理念没掌握,教师指导不到位,导致活动效果不明显

这是由于我们处于一线的大部分教师至今心存疑虑,因循守旧的教育观念与新课程指导的新理念格格不入,现实存在的种种问题与新课程构建的目标愿望矛盾重重,已经成为制约课程改革推进的主要障碍,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教师还处在观望与等待的状态,加上自己的理论素养不高,可借鉴的经验又少,所以造成对综合探究活动模糊的认识,对怎样实施更是摸不着门道。一些教师认为综合探究活动就是传统的活动课,就是领学生玩一玩、做一做,表现为新瓶装旧药,用过去的活动课、兴趣课小组或学科教材中的活动专题来取代综合探究活动。所以导致在活动没有对学生加以正确的指导。应该采取哪些策略,指导程度上如何把握没有到位,因此,学生兴趣很高,但效果不明显。

(二)乡土资源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导致活动脱离实际,难以开展

有的老师总是在抱怨:“新课程在内容上少了许多,知识程度降低了,但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要求教师必须有很广博的知识面,但是农村教师自身素养本身不高,再加上寻找资料有限,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很难及时补充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这种抱怨也有点道理,确实有的农村学校经费和教学设施相对短缺,尤其是在师资、图书、网络等方面逊色于城市学校,外加,农村教师往往一名教师身兼数门课程的现象很普遍,因此大部分教师根本没有精力和余力进行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没有充分引起学校、社会、家庭的重视,导致活动总难成果

目前,在十分功利的教育环境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现实性问题,无法对综合探究实践活动课进行量化考核,还不能与中考、高考发生直接联系,教育主管部门量化评价学校,教师竞岗上任,依据仍然是实实在在的分数,学生家长、社会大众仍以分数、开学率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水平。所以综合探究活动的可持续动力将遭受严峻的挑战。

二、《历史与社会》课综合探究活动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素养,掌握新课程理论

中小学可以建立校本研究及研训制度,立足学校实际,有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课程理论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理论素養,帮助教师明确综合探究活动具有的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同时可以利用教研组、课题组活动的形式,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观摩和研讨交流活动,提供机会让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共同提高。教师素养提高后,那么就要解决如何去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教强的课程意识,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以及课程资源的条件,合理地设计综合探究活动,注意研究指导策略,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充分利用与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使综合探究活动更切实际

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遵循三点结合的原则:一是结合学生实际,如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知识认知结构。二是教学实际。如教材教学现状、有关地方乡土资源的契合点。三是地方实际。必须要讲求因地制宜。我们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的经验,“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根据学习内容与目标,有效利用学生身边的各种乡土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特色,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实际、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将书本知识、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三)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重视与支持,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开展宣传工作,营造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使社会各方面提高对学校实施新课程意义的认识,积极关注和大力支持学校的教育改革。同时也希望教育部门对综合实践课建立一些机制,如教师职称的评定,教学工作量核定,作出细则加以制度上的保障。最后,也希望把我们《历史与社会》课的综合探究活动纳入到与中考相关的加分上,这样的激励机制肯定会大大推进历史与社会课的综合探究活动。

总之,《历史与社会》课的综合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了很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对相关学科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发展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最后也使学校对探究活动有了新的认识,综合探究活动为教师、学生提供了自由活动空间,广阔的活动背景,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学生不再局限与书本、课堂、学校,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热爱生活,参与社会、走进科学,拓展了学生生活的视野;学校更加走向创造与开放,综合探究活动激活了学生,激活了教师,也激活了学校。

朋友们,我们《历史与社会》的综合探究活动刚刚起步,当然除了以上分析的问题外还有很多难题,如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安全问题,教学时间的安排问题、校内外资源共同合作开发问题,都是一种全新的学校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去共同构建。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人民教育出版社

4.教育联盟数学学科活动方案 篇四

一、主题:构建计算练习课教学模式。

二、活动的目的和效果:

1、小学数学中的练习课占了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时间的很大比重。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的练习课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或变成作业课,或变成满堂讲,或照搬教材,或随意替换。本学年,“3+7”教育联盟数学科教研活动的主题定为如何构建练习课的教学模式。

2、本学期主要探讨计算练习课的教学模式。

3、通过老师们的研讨,展示“3+7”教育联盟内各校老师的计算练习课的教学模式,在百花齐放的基础上提炼出优秀的计算练习课的教学模式。

4、优秀的计算练习课练习设计到《小学数学教师》期刊投稿。

三、活动的形式:网络研讨和实地研讨相结合四、研讨的地点和对象:

(一)网络研讨:

地点:xx部落“3+7”教育联盟博客和“3+7”教育联盟数学学科联盟教师QQ群。

人员:“3+7”教育联盟数学学科全体联盟教师。

(二)实地研讨

地点:xx小学、龙洞小学

人员:

1、“3+7”联盟内三年级的全体数学老师

2、“3+7”联盟内3年以下的年青教师

3、“3+7”联盟内教研室中心组成员。

五、活动安排:

1、第7—11周:

(1)“3+7”教育联盟数学学科联盟学校安排2次的教研时间专题研讨计算练习课的教学。

(2)每位联盟内的数学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设计一节计算练习课的练习设计(所有练习设计请给出设计意图),请放到数学联盟Q群共享或xx部落教育联盟博客中让盟内教师分享。

(3)盟内中心组成员推荐出优秀的教学设计。

(4)盟内数学科组把优秀的教学设计装订成册作为我们盟内教师的计算练习教案集。

2、第11---16周:龙洞小学和xx小学将推出两个三年级的计算练习课的教学课例进行实地研讨

3、第11周周一xx小学科组上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练习课教学设计》,中心组成员网上进行集体备课。第15周周一龙洞小学科组上传《 有余数除法练习课 》,中心组成员网上进行集体备课。

(1)、两个实地研讨课例提前10天拟定好教学设计第一稿上传到博客或Q群,盟内中心组的成员对上传的研讨课例进行网上集体备课,给出修改建议。

(2)、执教教师根据大家的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 ]撰写出第二稿,再上传到博客或Q群共享给参与听课的教师及其他年级的老师参考或思考。

4、第12周和第16周实地活动:

第一次

xx小学

(第12周周四下午)2:30--5:00课例研讨:执教者 王x老师

执教内容 多位数乘一位数

互动交流:专家点评及听课教师交流

专家报告:《如何设计计算练习课》

第二次

龙洞小学

(第16周周四下午)2:30-5:00课例研讨:执教者 谢x

执教内容 有余数除法练习课

互动交流:专家课例点评及教师与专家对话

专家报告:《如何上好计算练习课》

5、执教学校的数学科组长负责做好参加人员的考勤和活动的过程记录,(特别是专家和骨干教师的点评记录)连同执教者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一起上传到xx部落联盟博客的数学学科资源库里作为资料保存。

6、请各联盟学校的主管领导或数学科组长安排全体数学老师加入“3+7”联盟数学组,便于大家在日常教学中交流活动。

5.初中历史学科活动日活动方案 篇五

一、指导思想

本着全面参与和更高更强的`原则,以竞赛为载体,为学生搭建拓宽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和展示自我的平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内在素质,为品牌学生的产生、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二、竞赛领导小组

组长:z

副组长:z

成员:zz、教研组长、年级组长

三、竞赛工作小组

组长:zz

副组长:z

成员:z

四、考试时间:第15周

时间 年级 考试科目 考试地点(监考老师)

周一 中午 12:45—1:55 初一数学 四楼多媒体教室(1z)(2z)(3z)

五、考务要求

1.参赛人员名额分配如下:初一年级130人(生物100人),初二年级100人(生物80人),高一年级60人。

2.笔试科目命题老师请将试卷于第14周周四送教务处,交试卷之前确保试卷无误。

3.请监考老师提前10分钟到教务处领取试卷,进入考场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坐好,准备考试。考试中督促学生写好姓名,班级。考试结束后,并将试卷送教务处密封装订。

4.监考老师如果跟本年级安排有冲突,请跟年级组长协商解决。

5.阅卷工作由备课组长负责,严格按照评分标准集中流水作业。阅卷结束,请备课组长将成绩(excel表格)报教务处。

6.考试期间,请年级组长、教研组长进行巡视,请年级组长指派学生做好考场的卫生打扫工作。

六、奖励办法:

1.各年级一等奖人数=参赛人数×10%,二等奖人数=参赛人数×20%,三等奖人数=参赛人数×20%。计算过程中出现小数时,按四舍五入计。

6.小学数学学科主题研修活动方案 篇六

为引领小学教师在网络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聚焦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开展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计划开展主题研修活动,以使参训教师明确其教学行为的改变,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根据全国继教网《开展主题研修活动的指导意见》,并针对项目启动后的情况变化,特制订本学科主题研修活动方案。

一、主题研修活动的主要目的 1.通过主题研修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巩固和加深课程理论的理解,做到学以致用。

2.通过主题研修活动,发现和解决一线教师在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通过主题研修活动,引领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学会总结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和撰写教育叙事故事,提高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能力,促进教师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主题研修活动的流程与要求

1.选择研修主题。每一学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备选研修主题中选择一个研修主题。

2.网上研讨交流。针对自己所选定的“研修主题”,在班级辅导教师的组织下积极在论坛中与同伴进行交流讨论,并在网上收集相应的有价值资料,收入自己的“研修日志”中,特别重要的可收藏在“我的收藏”中,作为自己研修活动的参考资源。

3.撰写教学设计。结合自己研修活动并针对自己的教学进度和学情,选择一节课的内容完成一篇教学设计(请在设计方案第一行注明所针对的研修主题,并对方案主要环节扼要说明设计的意图)。

4.教学实践与研究。在所教班级内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积极在线下与学校教师进行研讨交流,并记录下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感悟、心得、收获及学生的反应,并发在自己“研修日志”中。

5.研修成果总结。总结自己研修、实践的成果,撰写“我的教学故事”,并发布在“我的主题研修成果”中。学员撰写研修成果,要充分发掘和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要注意文章的叙事性和个性特色,内容不得少于2000字。切忌抄袭现象。

三、研修主题及时间安排

分不同的培训阶段,由省级指导专家针对学习课程和学员共同关心的问题确定本阶段研修主题(可主要围绕一个主题)。结合培训课程,建议着重从如下几个角度确定研修主题:

[主题一]提高自己的思想素养,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对应的学习课程:《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

[主题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

对应的学习课程:《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与反思的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工具的策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组织互动交流活动的教学策略》。

[主题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效果

对应的学习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与反思的教学策略》;《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主题四]课堂教学中互动交流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对应的学习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组织互动交流活动的教学策略》;《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维度》。

[主题五]科学运用测评手段,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水平

7.浅谈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开展 篇七

一、搞好历史活动课, 要确定好历史活动课的主题

历史活动课的主题必须要有感召力、吸引力, 要与教材紧密结合, 与学校实际相结合, 与学生年龄、认知、心理水平相结合。如历史猜谜活动:可由历史老师准备, 也可让学生课前收集, 用纸板写好, 或直接写在黑板上等, 这种活动简单易行。当学生看到谜语:宫墙上的战斗 (猜我国古代一战役) (赤壁之战) ;愉快的一生 (猜我国明代的一年号) (永乐) ;拆信 (猜我国一古都) (开封) ;花开花落 (猜我国的一个历史时期) (春秋) ;凿壁借光 (猜三国时一著名政治家) (孔明或诸葛亮) ;爷爷打冲锋 (猜我国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祖冲之) ……他们一定会感兴趣, 从而对他们掌握、了解相关的历史朝代、名人、战役、地名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历史活动课形式要多样, 编排要恰当

历史活动课可由老师指导编排, 也可由组织能力强的学生编排。编排时, 除关注内容外, 还要考虑人员的调配, 会场的布置、气氛和节奏等, 尽可能动中有静。每次活动展开前, 必须检查, 不合适之处一定要修改, 让活动安排得井然有序。下面的几种活动可供选择:

1.“包青天除暴安民”

将学生分成4个组, 选出写字、绘画能力较强的同学, 把历史上的奸臣、暴君、英雄、功臣及今天的玩忽职守、贪污受贿、贩毒在逃的罪犯的名字以及人像分别写在或画在一块块质量较好的纸板上, 尽可能给人像涂上色彩 (或者,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 , 然后, 请未参加设计的学生 (4组学生) 挑选出知识面较广、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扮包青天, 将其中的奸臣、暴君除掉, 除掉的同时, 向同学们宣读他们的罪状。评选出优秀小组。这样, 同学们进行此项活动时, 一定会情绪高涨, 爱憎分明, 除起奸来煞是痛快。同时, 通过该项活动, 可培养学生绘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概括等多方面的能力。

2.“名家大荟萃”“祖国的世界之最”“中外著名战役”等

将学生分组选人或几个同学之间进行竞赛。每个参选的人在规定时间内, 在规定的板面上写出历史上著名的画家、书法家, 及中外科学家的国籍、作品或成就, 写出战役名称、作战双方、结果等。相信学生通过此项历史活动, 一定会在娱乐中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 培养比较记忆历史知识的能力。

3. 游园辨真伪

由同学或历史老师设计一些简单史实画, 画中特别设计一两处违背史实的场景, 如:画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时, 手中拿着线装的书;画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时, 拿计算机在计算等, 请未参加设计的同学来找出错处, 让学生在幽默诙谐的图画中增长知识, 同时培养绘画、创造能力。

4. 开展阅读课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 是“兴趣的主要发源地”。让学生一起到多媒体教室, 在网上一起阅读, 或学生自己找些、老师借些与历史相关的书, 如《中外科学家的故事》《外国名人传记》《世界上下五千年》《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帝王传记》《百科全书》《中国古代医学家的故事》等, 阅读的同时, 记下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史实, 或精彩的语句, 写感想。如, 有学生看《外国名人传记》中的罗斯福时, 写下这样的语句:“如果没有三十年代初美国那种人心惶惶不可终日的危急形势, 谁能想到身有重残的人能够被用轮椅推进白宫?如果没有与他几乎同时掌握国柄的希特勒的疯狂复仇威胁, 没有日本军国主义咄咄逼人的扩张步伐, 罗斯福又何能打破开国总统华盛顿立下的先例, 三次连任总统?如果不是在欧洲虽已胜券在握, 但同时大国角逐, 鹿死谁手, 尚难逆料, 在远东, 蒋介石的军队一败千里, 美军在太平洋面临苦战, 美国选民又何至于把他第四次送入白宫?”这对学生理解“时势造英雄”更容易了。通过阅读, 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5. 观看与历史知识相关的影视片

虽然有关历史的影片不是历史的实录, 但能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 再现某些历史人物的形象, 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如看《甲午风云》《开国大典》《三国演义》《列宁在十月》《秦始皇》《武则天》《桥》《埃及艳后》《偷袭珍珠港》等, 学生定会被影片深深地吸引, 同时, 还会思考:影片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哪些是虚构的?并从中找出影片与具体史实的差距。这项历史活动的确能够把知识传播、智能培养、思想教育、美育和文化娱乐融为一体, 是最受学生喜欢的历史活动课。

6. 表演历史短剧、小品

中学生只有在活动中显示自己的心理特点, 通过参与、表现, 很快思想感情上进入角色, 这样, 理解教材才能更透彻。如表演商鞅舌战群臣, 表演雅尔塔会议中的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三巨头的对话, 表演百家争鸣时诸子百家对国君的统治的不同看法等。在透彻理解教材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信心、胆量、勇气、创造及表演等多方面的能力。

7. 寻找身边的历史

当学生拿出家里的各种铜钱、土碗、铜锁、银元、陶器、项链等, 想让老师给他一个答案:是什么朝代的?老师会发现自己知道得太少, 真的有必要拿到中央台的鉴宝栏目, 让鉴宝专家鉴定。还有同学拿出自己到大足石刻, 到长城, 到敦惶莫高窟, 到合川钓鱼城, 到歌乐山烈士陵园等照片, 并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时, 老师会感到自豪。更感人的是有同学收集了静观名称的由来, 原来与道教有关;收集了王朴烈士的事迹;收集了静观塔平寺的有关信息……通过这项历史活动, 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大大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深化了教学目标。

8.初中历史课堂活动的设计 篇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72-02

课堂活动即以课堂为依托,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性质,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目的的动态教学形式。笔者认为,教师应根据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牢牢把握课堂活动设计的三个要点——活动目标、活动形式、活动评价,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明确活动目标,提高教学针对性

当前,不少历史教师设计课堂活动时,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内容也丰富多彩,但在确立活动目标上却存在着随意性、过大化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设计历史课堂活动时,必须提出明确的活动目标,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前提下,保证活动目标的有效实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对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把握和分析,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对课堂活动提出明确、有效、可实现的教学目标。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开展课堂活动进行有效引导,防止活动目标的偏离,以有效实现活动目标。

例如,教学湘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中“我们的远古祖先”的内容时,教师组织了“看图说史”的课堂活动,要求学生针对《北京人劳动图》这幅画进行“看图说史”,并明确活动目标:通过自主讨论,掌握北京人与猿类动物的区别。活动实录片段如下:

生A: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北京人可以直立行走了。

生B:他们在一起劳动,他们之间会不会有血缘关系呢?

生A:他们是夫妻吗?

生C:不可能是夫妻,在原始时代,女人是不出去劳动的,要在家料理家务,应该是两兄弟吧。

生D:也可能是父子俩。

师:同学们都能对图中的画面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你能说出北京人有什么特征吗?

生A:从图中可以看出,他们在用工具劳动,可见,北京人会制造工具。

生B:他们在一起劳动,那肯定有交流,所以,他们已经有了简单的语言。

……

在上述“看图说史”活动中,学生非常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他们对图中人物的血缘关系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开展讨论,已严重偏离了活动目标。此时,教师及时进行了引导和点拨,让学生们思考“北京人有什么特征”这一问题,学生们很快就“言归正传”,并能准确说出北京人的特征,轻松掌握了北京人与猿类动物的区别。可见,课堂活动必须目标明确,目标是整个活动的中心。目标明确,活动才能顺利地开展,教学才能有效地进行。

二、根据学生特点,适当选择活动形式

历史课堂的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科学地选择活动形式,保证课堂活动高效率地开展。历史课堂的活动形式主要有资料搜集、讨论交流、角色扮演、辩论赛、专题演讲等,教师应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如知识水平情况、兴趣爱好取向、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等),针对活动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分层次、分类别地为不同特点的学生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全体学生都能“动”起来。

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辛亥革命》一课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特点分析,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分类别开展不同的课堂活动。(详见表1)

以上三种不同的活动方式,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动”有所获,达到了“学优生学活,中等生学好,学困生学会”的目标。历史教学课堂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教师只有紧紧围绕学生的特点来科学选择活动,才能不断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三、采取高效评价机制,有效总结知识点

在开展历史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机制在教学中的导向、激励、诊断的功能,促进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质量。高效的评价机制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活动的点评和对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其中对学生活动的点评主要是对活动轨迹、细节、情感态度等的评价,注重过程的体验,不能只看到结果,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每一处闪光点,并及时用激励性的话语给予评价,用客观性的语言描述学生的点滴进步,同时指出其不足之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不断完善自我。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总结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活动的展开程度,用联系的观点全方位、多角度地对与活动相关的知识进行全面剖析,使学生能够完全地掌握知识点。

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中“贞观之治”的内容时,教师组织了关于“你怎么看待武则天”的讨论交流活动。活动实录片段如下:

生A:武则天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认为人才就是国家的未来,并开创了科举考试中的殿试和武举!但是,武则天为了扫清登基称帝的障碍,重用酷刑,刑讯逼供,滥杀无辜,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我认为她就是历史上的祸害!

师:同学A在看到武则天的功绩的同时,也看到她的过失,这是非常好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她的过失就全面地否定这一历史人物。

生B:在农业方面,她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发展农业,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看问题的时候要一分为二,看待武则天也同样如此,她既有功也有过。在功绩方面:①广开言路,善纳诤言,并开创了科举考试中的殿试和武举。②劝课农桑,发展农业。③抵抗外来侵略,巩固边疆。在过失方面:①重用酷刑,滥杀无辜。②大兴土木,多崇佛道。③蓄俊男,秽乱春宫。总的来说,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向前发展,延续了贞观之治,并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从大体上来说,武则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位军事家。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过程进行了中肯、恰当的点评,学生在得到激励的同时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此后,教师对知识点进行总结,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武则天这一历史人物的特点。评价机制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给予重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评价语言要符合客观,不能夸大事实,也不能歪曲或贬低事实。

9.五年级数学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篇九

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继续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思想,更好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综合实践的能力,我们五年级数学备课组决定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即将活动课与数学学科联系起来,在设计上以趣味性、活动性、差异性和实践性为主要实验原则;在活动形式上,与学科结合,与家庭生活结合,采取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和集体活动相结合,学生通过观察、访问、调查、制作、实验、游戏、比赛的探究活动,以及运用言语、文字、图像、动作等表现自己活动过程的思考和交流活动,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分析:

我们五年级只有1个班。从整体上看,班里将近八分之一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动手动脑能力比较强。将近二分之一的学生的操作能力一般,在这部分学生当中,有的学生不喜欢动脑动手,思维有惰性,习惯于被动的接受知识;有的学生虽然喜欢动手操作,但没有目的性,不会观察,不会思考。另外,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较差,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

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

5、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活动要求: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变革,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不在于让学生获取多么高深的研究成果,而在于让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一种积极的学习体验,受到新的方法的熏陶,从而改变长期以来习惯的偏重知识接受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2、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由于研究性学习涉及的学习内容大多来自学生周围的现实生活,许多问题自身带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些问题的解决自然要求学生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于问题解决过程中。

3、注重过程。淡化知识目标,强调对过程的参与、理解与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大特色。从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两方面来看,注重学习者对过程的参与和在过程中的表现,都应是研究性学习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对研究性学习而言,学生的广

泛参与就是目的,在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就是成功。

4、强调开放。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类正规课程,必须具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内容、实施规范和可依据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材料。但综合实践活动自身的课程性质在本质上又决定了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课程的一个基本特点:开放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过程、评价诸环节都呈现出很强的开放性,为师生自主选择活动和创造性地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活动留下了必要的空间。

10.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活动实施方案 篇十

一、指导思想:

整合的思想是以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现存的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为解决过去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创造新的途径。

二、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汪飞燕、汤陆军

副组长:龙峰、侯全武、肖亮、刘二久、雷爱华

成员:王富强、邓娟梅、邓南荣、廖湘环、肖嗣勇、肖四红

2、工作小组:

组长:刘二久

成员:刘雪平、李迎杏、达灵芝

三、实施步骤:

1.初步认识阶段

这个阶段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仅限于会运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几个常用的软件,就这样的技术、知识基础,其措施如下:

(1)按照传统方式,先准备教案;

(2)据教案内容的层次,设置使用word、powerpoint的课件及湖南基础教育资源网。

(3)制作课件,保存备用

这种授课方式和传统方式已经有了明显不同,它采用了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新的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手段用于课堂教学。但这种整合的方式,基本是按传统的上课程序安排的,只是在原来的使用粉笔板书、使用收录机、投影仪、电视机等手段辅助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电脑这个“新式武器”。不可否定的是,这样的课堂教学,能使初识电脑课件的学生对学习产生新鲜感,大大增强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

2.深入认识阶段

这个阶段的“整合”是在第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着开拓学生的视野,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书本相关,但又不局限于书本的知识,就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40分钟,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为此,在初步掌握上网搜索的基本上,开始了新的尝试:从英特网、湖南基础教育资源网,上搜寻相关资料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在这个阶段,其做法是:

(1)先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按照传统方式准备好教案;

(2)按照前述的有关步骤制作课件,以此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

(3)上网查询和课文主题有关的信息资料(文字、数据、图片等),并将有关内容下载下来;

(4)经过比较、筛选,确定需要补充的内容,再将这些资料插入已经做好的框架课件,把它们整合成一套内容丰富、充实的课件以备使用。

3.利用学校网络教学阶段

教师在熟悉学校网信息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学校网的信息资源开展教学,实现联校内的信息资源共享。教师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从网上搜索资料,通过师生、生生的互相交流,构建立体的知识框架。随着学生驾驭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方面有了进一步发挥的余地。

4.运用internet网辅助教学阶段

在这个教学阶段,是由教师上网查阅、课堂讨论交流、学后置疑、再上网查阅、归纳构建知识体系、运用知识等过程。

11.初中历史活动课实施策略探析 篇十一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活动课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12-042-010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教育不再以单纯地灌输知识为主,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为了适应当前教学发展的需要,各学科教师对以往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改革,历史学科亦不例外。于是,在历史教学中,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活动课教学应运而生。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活动课呢?以下主要就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实施策略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1.明确活动课主题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若想保证活动课的有效实施,首先要合理确定活动课的主题。因此,在活动课开始前,教师应先征集学生的意见或建议,然后确定一个对学生有感召力、吸引力的活动主题,以激发学生对活动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为活动课的开展做好各种准备。同时,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社会实际。

比如,在学习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该节内容后,以祖国统一为主题,让学生课后疏通并整理中华民族统一的发展历程脉络,并组成小组自行收集相关的资料,如可采取询问年老者、自行查阅图书资料、参观历史文化博物馆、观看爱国影片等方式,然后将了解到的信息进行整理,作为活动课的成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我国民族统一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可谓一举两得。

2.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应注重对本土化、乡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引导学生走进家乡、社会,在实践中丰富自身历史知识结构,增加对社会历史知识的了解。

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关内容,尤其是改革开放前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研活动,主题为“家乡的昨天与今天”。活动主要内容则是调查家乡在最近几十年或者近几年发生的变化,包括建筑、饮食、生活水平、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可根据家乡实际确定调研的项目,但必须形成相应的报告。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家乡的发展有了更多的认识与了解,并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对家乡的益处,从而树立拥护社会主义的决心。同时,在活动调研期间,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概括、总结与领悟能力也可以得到提升。

3.结合学生兴趣或需要组织活动课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因此,在开展历史活动课前,教师应找好一个切入点,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比如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话题,或者学生认为属于重难点的内容,让学生有参加活动课的动力。

比如,在学习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辉煌的隋唐文化》该章节内容后,考虑到不少学生可能对表演感兴趣,可让学生课后自主编排一出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并选择一次合适的时间进行课堂表演,最后由师生共同评出最佳演员、最佳演技小组,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及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经历了自主编写剧本、自导自演的过程。一方面,在写剧本的过程中需要多方搜集资料,学生掌握了更多关于隋唐文化的知识,包括时代背景、经济发展水平、饮食习惯、风俗人情及娶嫁习俗等,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丰富了个人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之间加强了交流与沟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自身的语言表达及表演等能力也得以展示、提升。

4.活动课应与时政热点或焦点问题相结合

历史实质上就是过往时政热点及焦点问题的组合。在平时的生活中,每个人都积累有一定社会知识和经验,对不同的话题有着各自的兴趣与困惑。尤其是随着报刊、电视、广播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能够更迅速、及时地获取到大量的信息。因此,在历史活动课中,教师应充分结合时政热点或者焦点问题组织活动课,让学生产生参加的兴致,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该章节内容后,先将重要的知识点总结与归纳起来,再结合当代的时事热点及相关的重大事件,组织一次历史知识竞赛,可采取制作成试卷的方式或现场问答等方式,旨在加强学生对历史重大事件的掌握及培养学生关注政治、时事的习惯。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不但对教材中历史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对当前的时事热点及焦点问题也有了一定了解,并意识到关注时事、关注社会动态的重要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养成关注时事热点与焦点的习惯。

除此之外,活动课开展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表演方式、实践操作方式、探究方式、知识竞赛式等。教师在开展活动课前,应有效结合教学目标、教材、学生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的方式,从而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及学生的发展。

5.小结

12.初中历史学科活动日活动方案 篇十二

一、历史课堂主题活动的设想

1.历史课堂主题活动的背景

2011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课程理念之一是要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 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现实原因,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仍很普遍, 教学方式墨守成规, 师生在教与学中表现出急进、浮躁和功利主义态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我们要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喜 欢的展示自己才能、见识的舞台, 改变历史课程实施中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 是笔者经常思考的问题。适逢所在学校展开了“活动单”教学模式的研究活动, 笔者尝试着开始了历史课堂主题活动的探究。

2.历史课堂主题活动开展的必要性

为了让课堂主题活动的开展具有针对性, 笔者首先在本校进行了问卷调查, 抽取200份进行统计 (其中教师50份, 学生150份) 。调查结果表明:95%以上的教师认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探究能力的发展, 历史课堂不能成为学生自我展示、主动参与的学习平台;初中一节课45分钟, 26%的学生注意力只能在25分钟以内保持集中, 66%的学生在25~35分钟以内保持集中, 只有8%的学生注意力能集中35~45分钟。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 思维活跃, 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充分利用好45分钟, 笔者尝试以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题材为主题, 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既要动脑动口, 还要动手全程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来。

二、历史课堂主题活动的实践

三维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的讲授和引导, 如果再加上学生的自主学习, 自主生成会事半功倍。由于课时的限制, 在45分钟课堂中, 主题活动一般要控制在20分钟以内, 主题切入口一般都要小而精。

如七年级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活动主题是“模拟古代活字印刷法”。实施过程中, 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集思广益, 用肥皂、萝卜、橡皮泥、橡皮、木块等各种材料篆刻, 涂抹墨汁后印刷在纸上。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一个活字模块的制作, 小组内先完成一句简短的宋词, 然后小组间再合作, 看看能否再拼成新的诗句。学生体验了古代印刷的快乐, 领略了宋词的风采, 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八年级上册第十课“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活动主题“五四运动新闻采访”,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有北大学子、工商界人士, 还有北洋政府代表曹汝霖。要进行角色扮演, 学生必须查阅资料去了解当时这些人物或群体的所言所行, 从而了解到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以及结果, 体会工人阶级发挥的主力军作用, 基础知识如“润物细无声”般自主生成。学生在角色扮演时发挥了充分合理的想象, 体会了当时北大学生, 以及全国工商界人士的爱国之情。

八年级下册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活动主题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微型展览”, 由学生搜集资料布置展板, 并进行解说。学生根据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设计了三个展厅, 设计过程中学生还参观了南通博物院, 充分利用了南通乡土资源。活动过程让学生掌握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表现以及原因。本节课学生在多媒体制作、口头表达、搜集 资料等方面展示了其能力。

三、历史课堂主题活动实践的效果

1.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学生眼里的历史总是一门“副科”, 多认为背背记记就可以了, 历史主题活动的开展活化了历史, 使学生身临其境, 由“局外人”变成了“局内人”, 课堂不再是专属于教师的, 更是学生自我展示、主动参与的平台。不少学生开始喜欢历史课, 甚至期盼历史课。

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 如搜集资料的方法。他们上网查找、阅读书籍, 参观博物馆查找乡土历史资料, 向身边老人了解家乡的历史。同时, 分析概括、口头表达、组织合作等能力均在主题活动中大大提高, 很多同学在主题活动中表现得落落大方, 伶牙俐齿, 充满自信, 成为课堂的明星。

3.增进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感情

历史教师一般由于班级多课时少, 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不多, 主题活动的开展使师生间增加了课外交流的时间, 教师全面了解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不再单一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小组成员间交流与合作, 相互取长补短, 形成了良性竞争, 增进了友谊

四、历史课堂主题活动的反思

13.初中历史学科活动日活动方案 篇十三

针对计划中提出的问题,作一一的讨论

一、生物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二、第一点学生应该把学习生物科学的过程看作是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探究性学习更多的是谈学习方式,在学习方式后面实际上是我们对这个学科最基本的认识,因为科学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过程,因此在当代科学教育中,我们既要强调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科学知识,同时要让他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一个过程。

三、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环节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交流和表达。

14.初中历史学科活动日活动方案 篇十四

一、指导思想:

此次活动,是为了深入贯彻县教育局和进修学校关于深入推进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教学、提高三通二平台的使用效能的有关文件精神,提高我校参加第二批“辽宁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的培训质量,以期达到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方向与途径,培养现代型优秀教师,提高“班班通”的应用水平,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目标。

二、活动目的1.促进师生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意识,信息技术是当代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技能。

2.促进课程结构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反馈及时性等特点,改变现有课程结构的许多不合理性。

3.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帮助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转向学会利用资源的学习;由记忆学习转向意义构建式学习;使学生由依靠老师的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由按部就班的学习转向具有个性特征的跨越式学习;由局限于校内的学习转向超越校园围墙的学习。

4.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数字化的信息媒体由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并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由课堂上的显形行为,逐渐转变为课堂内外教学设计中的隐性行为。

三、参与学科和人员

学科:语文、数学、英语、品社、美术、音乐

教师:

四、参与课型:

(一)说课。

在10分钟之内,向参会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情、目标与困难、解决教学困难的创新性思路与方法、根据教学思路与方法所确定的整合点、为整合点所选择的资源与软件、应用资源与软件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等,重点介绍如何应用教学资源和软件支撑整合点教学。

(二)展示课。

参会教师展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课例,重点展现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创新、给学习带来革命性变化方面的应用效果。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各方面技能如板书、口才、组织才能、教学环节的设计等。课堂展示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信息技术应用是提高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五、课程情融合活动安排

(一)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全校任课教师

技术支持:

具体实施由教导处负责实施。

(二)活动形式:说课,展示课要求:

(1)参赛材料。每位参赛教师需准备活动课的教学设计(说课、展示课)、教学资源与软件(教学课件,图片、音视频、动画等素材,专题网站,工具软件等,、说课PPT。

(2)现场教学媒体。默认教学媒体为交互红外电子白板

(3)课型及内容自己选定。说课集中进行。展示课由学校统一安排时间依次进行。

(三)具体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培训报名与准备阶段(11月1日——11月8日)

1、11月1在学校QQ群上发布“课程整合活动方案“。各年级段进行宣传发动。

2、11月7日各段各学科开始报名(参加第二批网上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必须参加)。

3、报名时间截止到11月8日。

第二阶段:网上学习阶段和课堂展示阶段(11月6日——12月13日)

1、11月6日——12月15日,参加培训教师认真做好网上学习与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

2、12月5日——12月13日,组织进行相关的说课、上课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与评比阶段(12月14日——12月15日)

1、学校总结评比及针对性指导工作。

2、评出校级名师和网培先进个人。

15.初中历史学科活动日活动方案 篇十五

历史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教与学在交互活动的过程中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一)理论依据

1. 新课程的相关理念。

综观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交流性、灵活性。因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有效交互活动,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适应当今社会的有用人才。

2. 构建主义理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工具,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的,其中“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是构建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二)遵循原则

1. 交互性原则。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提倡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互活动,从而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学生在交互活动中不仅能学得知识,而且能学习做人、待人、沟通、交往和协作等方面的能力。

2. 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每个个体都应是积极主动的。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究,在情感态度上由消极等待转变为积极求知。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实时参与,积极地输入输出丰富的信息,不断影响或改变着教学的进程。

3. 协作性原则。

协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的一种教学活动,是同伴间的合作互助活动。通过协同操作、协同讨论,学生享有充分的参与权、选择权、评价权。

4. 开放性原则。

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主动学习,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取终身有用的能力。

二、实践操作

(一)在优化的情境中互动

学生的思维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能不断发展。如果没有宽松和谐的氛围,学生的自主性就难以发挥,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造性行为;如果学生在紧张和不安中接受知识,他们的思维火花就难以迸发出来。

1. 师生互动,构建良好的伙伴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互动氛围的前提。而优化互动情境,促进师生互动,则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指导者和铺路人,教师的最大智慧和最佳艺术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地表现和表达。教师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学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在这个社会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光彩。

2. 生生互动,形成合作交流的氛围。

当今,科学发展日益综合化,集体的创造代替手工式的个人创造。《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这样,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3. 人境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境界。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但境与人之间的互动同样也应该重视,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手段,开辟历史课堂教学的新天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和教师一同创设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动达到忘我境界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益,才能体现“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本质。

(二)在彼此的角色中互融

1. 注重师生位置互动。

一直以来,学生与教师之间总隔着一张不大不小的讲台和一级不高不矮的台阶。这些把教室分为两个区域:台上和台下,或者说是教育区和受教育区。这无形中给人一种“师道尊严”的感觉,更使教师在心理上产生了“谁与争锋”的不良定势。谁站在讲台上,谁站在讲台下?教师非得站在台上进行教学吗?学生只能坐在台下进行学习吗?不见得。因此必须在心理上撤去这些障碍,使师生之间做到“没上没下,没大没小”。这样,学生才会带着自己的思想大胆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主动地去参与、去探究,以主体的自我意识、自我觉醒、自我创造为手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始至终处于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状态,在学习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注重师生权利互换。

人生来就有求知欲望,青少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好奇产生问题,创新始于问题。在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往往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接受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殊不知,“问题”是“教师的问题”,未必是“学生的问题”,这样表面看是学生解决的问题,不一定有其真正从释疑到训练思维的效果。孔子曰:“疑,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疑是探索知识的起点,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这比教师主观设计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

三、几点体会

(一)师生交互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师生之间、伙伴之间的交互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融洽的、自由的环境,为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了条件。讨论不同于交换物品,一个苹果交换一个苹果,在交互活动中交换的是思想,有效的小组讨论,激活的是学生的思维,必定产生“1+1>2”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常常受环境的影响,在交互中常常会碰撞出绚丽的思想火花———创新思维。

(二)师生交互活动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6.初中历史学科活动日活动方案 篇十六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

通过实践表明,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学生的要求,在课堂上,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采用适合学生特点和历史特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提高能力——探究型活动

何谓探究性活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发现知识的过程,这样的活动能够很大程度的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学到了知识,还提高了能力。探究性活动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1.编演小型历史课本剧

在历史教学中,有些在人类历史中有着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类似于这种事件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在课堂上进行重新演绎,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比如说在《祖国境内的原始先民》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个原始人生活的片段,在表演之前,学生可以自己翻阅资料、准备工具、编写剧本等,然后在班里进行表演。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对所学的知识加深了了解,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达到了相应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这样的课堂,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麦霸”,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创造探究和发现的情境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合适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带着好奇的心理进行学习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产生创造未来的动机。这类教学要求教师要充分开阔思维,挖掘教材的内容,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小组进行互相讨论,给学生创造了互相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懂得如何合作、研究。

二、提供机会,平等交往,互相促进——交往型活动

交往和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在交往中不仅仅可以获得知识,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使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进来并敢于表现自己,表达心中的想法。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并和教师、同学分享,学生在这样合作式的氛围中共同成长和学习,小组合作是现在最普遍的合作学习方式。

目前,信息的传输是课堂教学最为显著的特点,小组学习讨论方便于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在进行小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放开手脚,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学生自由分组,制订学习计划,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同时,教师应该随时观察学生在小组学习时的动态,及时了解他们的变化,引导他们学习。另外,还应该处理好个小组之间的竞争和合作问题,全班所有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所提高。在小组讨论产生成果以后,给予他们展示的平台,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最好工具,学生运用自己语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对自己所获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要认真对待,虚心接受,树立每一位学生学习的自信和动力,增强他们的沟通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三、亲自参与,用心体验,引起共鸣——体验型活动

体验作为人类的一种心里感觉,和个体经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人类最基本的两种学习方式是认知学习和体验学习。新课改要求学生主动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的成长。所以说,体验学习也是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验式学习告别了教师传统的说教和单纯的认知学习,使学生进入一个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他们能够身临其境的发现、解决问题,逐步增长他们的才干,主动认知世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说在《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一课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视频《大刀进行曲》,然后让学生谈论自己的亲身感受,面对日本人的侵略,中国人应该怎么办?心甘情愿做亡国奴吗?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沉浸在深深的爱国情感氛围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活动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造出與众不同的活动方式。在活动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参与进来,活动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教师们应该共同努力,将其真正运用到我们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邵迷.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8).

[2]王振山.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1(8).

17.历史知识竞赛活动方案 篇十七

虽然历史知识竞赛的.形式较为普遍,但是它可以起到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的效果,而且在活动过程中还能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二、活动对象:xx一中高一学生

三、活动地点:课室

四、活动时间:1课时

五、活动目标:

1.巩固学习成果,丰富历史知识。

2.通过本次历史知识竞赛,使同学们获得亲自参与历史探究的体验,激发探究历史的兴趣与欲望,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从而起到加深历史知识学习的效果。

3.培养有序竞争的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认识到交流、合作在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的认识、理解与认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让学生历史的长河中自由翱翔的快乐之情。

六、活动内容:

以初中教科书中涉及的历史知识为主,适当增加相关的历史常识或时事政治知识。

七、活动准备及有关规则:

由历史老师、学生代表若干人,组成竞赛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竞赛规则、主持现场竞赛,担任计分员等,学生全员参与竞赛,分组答题,计分。

(1)将全班分为4—5组,每组约10人,余下的人可作为审判员、计分员(计时员),审判员要秉承公正原则。

(2)抢答环节规则:由小组成员中的一个代表全组成员抢答,每一小组抢答速度的快慢由评审团及教师决定,如果出现分歧,就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

(3)题目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其中必答题为每组10道,抢答题共15道,由计分员统计分数。

八、活动过程:

(1)介绍工作人员、比赛规则等,本次比赛分为两个板块,必答题和抢答题。

必答题每组有10题,每题10分,每题思考时间为10秒(由计时员计时),由各组的三位代表分别完成,答对加10分,若回答不全或不会回答可请本组其他的任何一位同学补充,若答对则加5分,答错或答不全均不加分,不倒扣分。(同时比赛规则展示在多媒体上)(每题在主持人宣读的同时都由工作人员用多媒体出示,同学回答完后主持人宣读答案,并做好裁判工作)。抢答题共有10道,每道10分,由先抢到的小组回答。

(2)计分员进行计分。

(3)教师对分数最高的小组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颁奖。

九、可行性预测:

1.形式较为简单,操作性强。

2. 学生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会相对活跃。

十、注意问题:

1.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2.要注意竞赛试题的题型要灵活多样,难易适中,趣味性高。注意题目难度要呈梯度,尽量找多点题目,避免多个班开展时出现题目重复。

18.学生学科节的活动方案 篇十八

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培养出适应世界发展的人才,把我校办学特色——科技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营造校园科技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与习惯,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我校将开展20xx—20xx学年科技节系列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科技领航教育,创新伴我成长”

二、活动目的:

通过创新教育、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创新意识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学会主动发现、自主研究、大胆创新,推动我校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广泛深入开展,促进学校多样化办学特色学科的深入开展,促进我校科技教育办学特色再上新台阶。

三、活动时间:

20xx年12月1日——12月26日

1、12月11日前各班主任报送活动方案;

2、12月3—5日下发活动计划,学校、年段宣传发动,各班组织学生报名;

3、12月1日到12月30日开展各项活动,12月20日前上报评选、竞赛结果;

4、12月13日下午3:00高中各科技项目组集体展示、评比;

5、12月20日各班主任做好总结,上交材料;

6、20xx年1月1日针对各科技项目组进行全校表彰。

四、参加对象:

xx市xx中学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全体师生(分项目参与)

五、组织机构:

xx市xx中学科技节组委会

(一)领导小组

组长:曾xx

副组长:黄xx

成员:林xx

(二)办公室

负责人:林xx成员:郭xx、各年段长、教研组长

职责:负责本届科技节各项活动的策划;分派、检查和催办活动方案落实情况,及时向组委会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拟订本届科技节各项活动的有关文件、通知,组织召开有关会议;负责主持开幕式、成果展示、闭幕式(颁奖)和总结工作;协调各活动小组的工作。

(三)活动组

负责人:郭xx成员:许xx、各教研组、年段长、有关教师

职责:负责策划和制定本届科技节的具体活动内容和计划;召开活动小组工作人员会议,组织实施各项活动;对活动进行评比并记录活动结果,负责奖品的购买和发放。

(四)宣传组

1、展板宣传组

负责人:许xx成员:总务处、各科技项目组长

职责:各科技项目组长将活动策划和方案整理出来(活动名称、参加对象、活动时间段、活动内容、要求等),以word和照片形式打包发送到教科室邮箱(xx),教科室提前做好展板,以展板形式展示提前布置到活动场地。之后将整个活动方案、过程活动照片、获奖名单、活动总结打包发送到教科室邮箱。

2、网络宣传组

负责人:杨xx成员:王xx、各项目科技组长

职责:蔡xx负责将各项目组活动照片等进行采集、整理,王xx负责撰稿并微信推送,并在校园网、校报上进行宣传。

3、年段宣传组

负责人:段长、相应科技组长成员:班主任

职责:将学校和年段活动方案(包括:活动名称、参加对象、活动时间段<2周以上>、活动内容、要求等)向全年段师生公布,张贴在年段公告栏上,并对本年段本班级学生进行活动动员。

(五)纪律卫生检查组

负责人:陈xx

成员:德育处、保卫科有关人员和各年段长

职责:发动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检查各班的组织纪律情况;维持各项活动的秩序;保证活动结束校园卫生干净整洁。

六、活动内容

(一)科技主题板报评比

承办:教科室协办:德育处责任人:郭xx

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各班12月12日前利用黑板报、科技角(宣传画)进行宣传,主题是“科技伴我行”,德育处负责布置、检查和评比,初、高中各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并于12月20日之前将评比结果和获奖板报照片发送至教科室邮箱。

(二)科技手抄报评比

承办:教科室协办:德育处责任人:许xx

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各班于12月12日前精选出5幅手抄报,主题是“科技伴我行”,上交两校区教科室,教科室将组织评委进行评审,初、高中各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5名。

(三)闽江科学传播学者科普讲座

承办:教科室责任人:杨xx

邀请原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主任、教授、博导,现华侨大学信息工程与通信学院教授、闽江学者郑志刚老师开展科普讲座。参加对象:xx中学高一学生64人、高二部分学生24人、高三学生12人共约100人(由年段选拔并报送名单至教科室邮箱)、高中部年段长、近五年内新教师、两校区科技辅导员、教研组长、兄弟院校科技辅导员。负责人于12月20日前将讲座活动照片发送至教科室邮箱。

(四)参观xx中学后溪校区科技体验馆

承办:教科室协办:xx中学科技协会责任人:宋xx

12月13日下午开放后溪校区实验楼六楼科技体验馆,安排四名志愿者专门讲解,2名志愿者专门保障安全。各年段可组织学生过去参观体验。负责人于12月20日前将参观活动照片发送至教科室邮箱。

(五)“科学创意金点子”征集活动

承办:教科室协办:xx中学科技协会责任人:李xx

12月8日前将xx市xx中学“科学创意金点子”活动征集表分发到各年段各班级,各班班主任于12月19日将每班精选的5个金点子纸质稿和电子汇总表上交年段,年段于12月20日前统一将纸质稿上交两校区教科室,电子稿上交教科室邮箱。教科室将组织评委进行项目评选,初高中各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5名进行全校表彰。

(六)科幻绘画评选活动

承办:教科室协办:美术教研组责任人:郑林妍

初中组美术组所有教师在12月8日前,指导每个班级进行科幻画为主题的绘画活动,并从每个班级挑选5名学生作品进行科幻绘画评比,要求在背面标明年级、班级、学生姓名、绘画主题等信息。负责人最终从学生作品中按照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5名进行项目评选,于12月20日前将绘画作品原件上交教科室,将获奖名单电子版统计上交教科室邮箱。

(七)科技周“班班科技”活动

承办:教科室协办:德育处、总务处、保卫科

责任人:高一年段长、班主任、各项目组长

高一年段各班级在各项目组长指导下开展“班班科技”活动,主题为“科技伴我行”。

要求:

1、高一年每个班级负责1个科技项目,制定“20xx—20xx学年年段__班科技节“班班科技”活动方案”交给年段长。

2、班主任做好“班班科技”活动总结:对本班级科技节“班班科技”活动进行过程综述、图片材料展示和评比总结(附获奖名单)。

3、年段长于12月11日之前将“20xx—20xx学年年段__班科技节“班班科技”活动方案”发至教科室邮箱,12月20日前将各班总结报告和材料纸质稿(含:各班活动方案、过程照片<活动、展示等>、评比结果<获奖名单等>、活动总结等)交后溪校区教科室,电子稿交教科室邮箱。

4、活动要求:

(1)高一年段学生可以自由、交叉参加各小组活动。请高一段长班主任配合做好相关学生组织和活动场所整理工作,配合保卫人员的安全防范和处置工作。

(2)活动过程需申购物品、奖品,请详列申购清单,由项目组长找教科室审批和报销,不够的由各班自筹。

5、推荐十项科技活动,每两个班协助组织其中一个项目。

(1)物理教研组:水火箭距离赛。联系人:程xx

(2)生物教研组:血型鉴定、叶脉书签。

联系人:蔡xx

(3)地理教研组:木飞机定点投掷、纸飞机直线距离赛。

联系人:赖书谦

(4)体育教研组:垃圾分类投篮比赛。

(5)数学教研组:魔方复原比赛、数独比赛、A4纸叠叠高。

联系人:许坤武

(6)化学教研组:化学猜谜。联系人:刘轶全

七、有关要求

1、请年段长和班主任协助做好组织和动员工作,发动学生积极参加、请各承办教研组尽快召开本组老师布置落实活动具体事宜,活动过程中需学校协调的事项要提前报教科室。

2、12月20日上交材料要求:

(1)活动具体方案;

(2)学生报名表或参与名单(不可用班级成绩空表代替);

(3)活动全过程照片(学生活动场面、活动标语、活动细节特写、颁奖现场和奖状特写);

(4)活动总结:阐述活动筹备情况、活动中学生参与面、过程活动学生表现、获奖人数和等次等。

(5)活动宣传:宣传组各模块负责人严格按照职责要求做好宣传工作。

19.初中历史学科活动日活动方案 篇十九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育,漫画

一、独辟蹊径,激活思维,以漫画形式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1.漫画与历史的碰撞——点燃兴趣的火花

将历史与漫画相结合,学生非常乐意把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和对人物的看法,以漫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因而宣传此次活动的大型海报张贴出来后,就吸引了许多学生来了解相关情况,并且对自己的任课老师表示一定要参加该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对活动产生兴趣了,就会想要拿起画笔将自己感兴趣的事件、人物以漫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带着这种目的,学生才会去充分了解历史课本中曾经学习过的感兴趣的事件或人物,这样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带动他们的求知欲。

2.漫画与历史的结合——激发思维的灵动

教育家赞可夫曾提出:“凡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从兴趣而来的东西,凡没有经过紧张的脑力劳动和克服困难而达到真正理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活动当中,学生对历史教材中自己感兴趣的事件或人物以漫画形式诠释,通过大胆地想,大胆地画,大胆地表达,再现“火烧圆明园”“辛亥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等一幕幕历史场景。学生们通过自己创作漫画感悟历史,不仅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了对史实的记忆,还增强了审美意识、情感教育,更增强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创作历史漫画的过程,也是他们以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直观地感受、体味和领悟历史的过程,更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过程。很明显,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历史,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而不是被教师“绑着走”,因此,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感悟历史,营造情境,在教学实践中探求寓史于画的新路径

1.巧设场景,以漫画导入重建历史,不断增强历史教学趣味性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过去便不再回头,后人想要认识历史,首要任务就是要将它还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创设一个又一个相对真实的历史情境。毫无疑问,借助漫画形式来创设情境,能够使学生眼前一亮,乐于置身其中和探究解决途径。

如讲述抗美援朝战争这一课的时候,教师运用初二(3)班陈同学的参赛作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创设了情境:画面中一个美国大兵浑身是伤,沮丧地埋头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而他对面的人显然是胜利者,名叫“中朝”,只露出了手指,在指挥着美国大兵。漫画用PPT展现出来的时候,学生们很感兴趣,教师再告诉大家这是初二(3)班陈同学的作品时,学生们倍感亲切,一下子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感觉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之后,教师以这幅漫画为背景,提出一系列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到新课,调动了课堂气氛,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2.图史结合,活用漫画突破重难点,进一步提升分析评价能力

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如果按照传统形式教学,则很难真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也很难真正突破每一课的重难点。考虑到这个因素,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以漫画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这一课为例,列强侵华罪行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教师在讲述这一知识点时,使用了题为“火烧圆明园”“趁火打劫的沙俄”两幅漫画作品导入新课。两幅作品整体画面色彩搭配抢眼,生动形象,讽刺尖刻,主题更是非常明确,一下子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感——勿忘国耻、牢记历史。因而,在他们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本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升华。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适当做到寓史于画,不仅充实了历史课堂教学,盘活了历史教学资源,而且拓展了教学空间,为初中历史教学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0.初中历史课外活动的现状及策略 篇二十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外活动;积极性;现状;策略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没有把历史教学放在足够重视的地位,把历史教学仅限在知识传播上,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和历史课外活动等。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要求,必须把历史教育推进素质教育轨道,大力探索历史课外活动的德育功能,培养和造就一批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1初中历史课堂开展课外历史活动的现状

目前,在初中所有课程中,相比较语文、数学和英语等科目,历史科目被作为副科进行对待,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忽视,大部分学生认为历史课程没有价值性,特别受应试模式和升学率的影响,更忽略了历史课程的学习。由此可见,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均没有意识到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学校及教师没有认真分析和钻研创新历史课堂教学的正确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式历史知识,历史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单一,教学思路陈旧。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也只是枯燥背诵历史内容,课堂上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完全忽视历史科目的核心价值和思想价值。

2开展课外历史活动的必要性

2.1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逐步呈现程式化、单一化的趋势,课堂中缺乏一定的历史课外活动,导致初中学生缺乏对历史科目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甚至使历史成绩呈下降趋势。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融入课外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历史的途径,比如在介绍墨子的“非攻”思想时,可以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刺激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欲望,使原本枯燥、难懂的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生趣、易懂。另外,在历史课外活动过程中可以补充相关的历史人物,融入历史典故,如“止楚攻宋”、“马陵之战”等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总之,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增加其对历史教材的了解,调动其在历史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

2.2点燃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历史新课标的重心是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科学合理地开展课外历史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刻正确地认识到中国历史文化,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性,让所有学生树立起伟大的爱国主义信念,让学生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抗争中彻底领悟到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沉痛教训,懂得要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积极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

3几种常见的课外历史活动

新颁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要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倡教师组织多样教学活动、探索多种课外历史活动途径、开发历史教学资源,如此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常见的课外历史活动案例。

3.1组织交流活动

教师设计具有研讨价值和符合单元课题要求的问题,通过组织辩论竞赛、分组讨论、小组座谈等活动,重点讨论课题内容,包括: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看法、对秦始皇的功过分析、对中美关系发展的理解等,让学生主动搜集、充分整理资料,理清历史脉络,让学生自我发言,各抒己见地表达对历史知识的个人看法, 通过活动的组织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通过此类活动锻炼学生敢于主动发表历史见解、意见的胆量及倾听同学意见的素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推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3.2演讲表演活动

演讲表演可以培养学生模仿、表演的素质,围绕一定的历史主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让学生课余时间自己准备演讲资料,在课堂上主动演讲和表演历史故事、历史小品、历史剧等。该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收集历史资料,鼓励学生动脑筋研究表演课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演讲及表演中,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表达能力。如可以举办以“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为主题的演讲,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再如,举办关于历史事件的新闻发布会等。

3.3竞赛闯关活动

如可以展开类似《开心辞典》等电视节目的活动,通过多种活动环节如抢答、竞猜等,提问关于19世纪、20世纪、21世纪的历史事件,再如,开展“历史典故闯关”等竞赛活动,题目类型包括选择题、改错题、判断题等,将学生分为几组,进行闯关解答竞猜,该类活动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历史知识,开阔历史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将历史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学习态度,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

4初中历史课开展课外历史活动的研究

4.1抓住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德育教育机会

教师应该认真研读历史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理念,加强德育教育的融入,培养和熏陶学生举办爱国主义情怀。比如,教师可以介绍战国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举办有关“龙的传人”、“华夏之祖为黄帝”、“抗日战争事迹”等知识的竞猜活动,从中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知识,引导学生了解祖国上下五千年繁荣的历史文化,树立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4.2教师努力丰富课堂内容

历史教学内容注重典型性和客观性,教师必须努力充電,在努力丰富其课堂内容、丰富其自身历史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进修培训,通过专业课听讲评奖来促进教师主动积极地丰富历史课堂内容,促进历史课外活动的开展和举办。比如,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在合理安排课时的情况下着重介绍乡土历史,通过极富感染力的课堂氛围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

4.3结合重大历史纪念日开展课外教育活动

教师可以开展主题活动,结合重大的历史纪念日、国家节日,开展有纪念意义的课外教育活动。主要方法有:可以针对“九一八事变”,组织学生悼念中国历史抗日英雄,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校可以召开“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专题报告会,刺激学生的爱国觉醒和爱国激情;班级可以小范围地开展各类历史知识主题班会或者布置有关历史课题的命题作文。

5结语

教师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认真贯彻新课标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改革要求,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课外历史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历史知识、理解中国历史的真谛、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独立自主获取新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积极主动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历史课堂教学必须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全方位地开展课外历史活动,才能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立新.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0,33(22):105-107.

[2]蔡婷婷.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性作业开发探究[D].鲁东大学,2012,46(11):111-114.

[3]高秀梅.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道德素养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1,46(13):224-227.

上一篇:酒店财务工作月末总结下一篇:县地税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