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化学院硕士培养方案

2024-09-16

环化学院硕士培养方案(共5篇)

1.环化学院硕士培养方案 篇一

傅家谟(Fu Jiamo),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环境 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上海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发表论文 400 余篇,其中 SCI 国际论文 60 篇,专著 6 本。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奖 7 项,省部委级奖 15 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参加人)、二等奖(第一负责人)等。近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三等奖(1999 年)各一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 年)、一等奖(2003 年)各一项,均为第一负责人; 2003 年获何梁何利奖。自 1992 年以来,主要从事以研究大气、水和沉积物等环境中毒害有机污染物(优控有机污染物,或称持久性有机污染 物)分布特征、迁移、转化与治理技术;主持并组织研究开发了以“水杯子”为品牌的直饮水深度处理工艺。培养博 士后、博士生、硕士生 60 余 名。

刘元方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电话和传真:021-66135275;电子邮箱:yliu@pku.edu.cn

学术经历:

1948-1952 本科,燕京大学化学系

1952-1984 讲师,副教授,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

1980-1981 访问学者, 美国Lawerance Berkeley 国家实验室 1984-教授,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和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1987-1988 访问教授,瑞士 Paul Scherrer 研究所 1992-2004 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

1993-1995 主席,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放射化学与和技术委员会 2006-教授,上海大学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 所所长

研究兴趣:

1.纳米化学与纳米生物学

研究富勒烯,碳纳米管等材料的化学修 饰,生物分布及毒性;研究富勒烯和碳纳米管在纳米医学中的应用,比如,肿瘤靶向、免疫调节、生物传感器等。

2.加速 器质谱法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Bio-AMS)

研究有毒小分子(例如尼古丁、甲酸、MTBE、丙烯酰胺等)在动物体内与生物大分子DNA、蛋白质的加合作用,判断小分子的基因毒性。

现任学术性职务: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生物学 系教授,2000-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

亚太地区放射化学会议国际委员会副主 席,2002-中国高放核废物处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2006-上海大学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所长,2006-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ellow),2008-

近期代表性论文:

1.Wang HF, Liu YF*, Zhao YL* et al., Biodistribution of carbon single-wall nanotubes in mice.J.Nanosci.Nanotech.4, 1019-1024(2004).2.Liu YF, Wang HF, Nanotechnology tackles tumours, Nature Nanotechnology 2, 20-21(2007)3.Deng XY, Jia G., Wang HF*, Liu YF* et al., Translocation and fate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Carbon 45, 1419-1424(2007).4.Yang S-T, Sun HF*, Wang HF, Liu YF et al., Biodistribution of pristine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in vivo, J.Phys.Chem.C.111, 17761-17764(2007).5.Yang S-T, Wang HF*, Sun Y-P*, Liu YF et al., Covalently PEGylated CNTs with stealth character in vivo, Small 4, 940-944(2008).6.Zhu JD, Sun HF*, Ma J*, Liu YF et al., Tumor-inhibitory effect and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y of fullerol C60(OH)n, Small 4, 1168-1175(2008).孙俭 教授,博士

主要经历

1984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有机化工系。1984-1991在原化工部情报所任助理工程师和工程师,并于1988年参加中央讲师团赴云南支教一年。1991年自费赴美留学,1993年在南伊里诺大学机械工程系、1998年在伊里诺大学环境工程系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2004年在美联合技术公司任科研工程师、主任级高级工程师和项目经理。

研究领域与成果:

包括吸附和吸附材料、分离膜设计和应用、催化和反应动力学,从事过的课题有吸附剂合成、天然气和氢储存、分离膜除二氧化碳和空气除湿、光催化除甲醛、物理吸附和自再生法除室内挥发有机物、抑制燃料电池碳极腐蚀、燃料加工用贵金属催化制氢工艺、膜反应器、洁净媒、燃料脱硫、柴油机尾气脱硝脱硫等。参加历年专业学术会议、汇报科研成果,并在国际知名科技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7篇论文,在汽油脱硫领域享有两个美国专利。1999年起成为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的成员。

业务与爱好:

目前主持绿色化工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的日常工作,科研领域包括传统能源的新技术开发、治理空气污染的新材料和工艺、和新一代工程塑料的开发应用。业余爱好包括宗教哲学文化的比较研究、球类活动、欣赏有旋律的音乐和练习陈式太极拳。

陈 捷 博士,教授,分管本科教学副院长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150信箱 邮编:200444 电话:66137476 传真:66136908 邮箱:jchen@shu.edu.cn

1982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在上海科技大学射线应用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2001年在日本近畿大学理工学部获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2001年间曾应邀先后多次赴美国、日本及韩国等进修及合作研究。

1982年进入上海科技大学射线应用研究所工作,1999年晋升为研究员。曾主持及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多项;主持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现任上海大学化工系教授、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Journal of Radiation Industry(韩国)编委、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编委、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编委。现从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主要是水凝胶、智能水凝胶,如:温度及pH敏感性水凝胶)的合成、改性及药物控制释放系统的研究;功能高分子材料在环保领域的应用研究。

获奖及荣誉:

1994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辐射交联水凝胶创面敷膜的研究”(排名第二); 2000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年获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吴蕴初专项奖励基金提名奖; 2004年获上海市育才奖。

主要成果: 在水凝胶(及智能水凝胶)的研究方面及高分子材料的辐射改性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获专利多项;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SCI、EI收录20多篇;曾3次应邀在国际生物材料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

焦正 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工作副院长

电话: +86-21-66137803 传真: +86-21-66137803 邮箱: zjiao@shu.edu.cn

课题组主页: http://environ.shu.edu.cn/jiaozheng

2000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2002年至2003年日本大阪大学产业科学研究所COE研究员,2004年法国科学院微电子与纳米技术研究所访问学者。目前为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奖励

 2006年

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二);  2005年

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

主要论文

1.Xiaoyan Liu, Xiufang Ren, Xiaoyong Deng, Yinan Huo, Jiang Xie, Hai Huang, Zheng Jiao*, Minghong Wu, Yuanfang Liu, Tieqiao Wen, “A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s in Response to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 Biomaterials, 2010, 2010, 31, 3063-3070.2.Haijiao Zhang, Qixia Luan, Wenting Chen, Yanli Wang, Minghong Wu, Haijiao Zhang, Zheng Jiao*, “Functionalization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through surface unpaired electrons”, Nanotechnology, 2010, 21, 085709.3.Xiaoyong Deng, Dongmei Xiong, Yanli Wang, Wenting Chen, Qixia Luan, Haijiao Zhang, Zheng Jiao*, Minghong Wu, “Water Soluble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Enhance Peritoneal Macrophage Activity In Vivo ”,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2010, online proof.4.Yanli Wang, Jia Wang, Minghong Wu, Xiaoyong Deng, Tieqiao Wen, Chunying Chen, Haijiao Zhang, Yuanfang Liu, Zheng Jiao*, ”Internalization, translocation and biotransformation of silica-coated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 in neural stem cells”,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2010, online proof.5.Minghong Wu, Wenyan Shi, Haijiao Zhang, Zheng Jiao*, Jie Chen, Side Yao, Guoji Ding, Jiamo Fu, “Photolytical Property of L(+)-α-phenylglycine in aqueous solution”,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 2010, 8, 25-31.6.Yanli Wang, Jia Wang, Minghong Wu, Xiaoyong Deng, Tieqiao Wen, Chunying Chen, Haijiao Zhang, Yuanfang Liu*, Zheng Jiao*, ”Internalization, translocation and biotransformation of silica-coated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 in neural stem cells”,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2009, 9(3), 2088-2091.7.Yanli Wang, Jia Wang, Xiaoyong Deng, Jiao Wang, Haifang Wang, Minghong Wu, Zheng Jiao*, Yuanfang Liu, “Direct Imaging of Titania Nanotubes Located in Mouse Neural Stem Cell Nuclei”, Nano Research, 2009, 2, 543-552.8.Bing Zhao, Yong Jiang, Haijiao Zhang, Haihua Tao, Mingyang Zhong, Zheng Jiao*, “Morphology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 coated LiFePO4 cathode material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9, 189, 462-466.9.Xiaoyong Deng, Fei Wu, Zhen Liu, Man Luo, Ling Li, Qingshun Ni, Zheng Jiao*, Minghong Wu, Yuanfang Liu, “The splenic toxicity of water soluble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in mice”, Carbon, 2009, 47, 1421-1428.10.Minghong Wu, Wenyan Shi, Yanli Wang, Zheng Jiao*, Jia Wang, Guoji Ding, Jiamo Fu, “Degradation of halogenated benzenes in the solution by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 metho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2009, 30(2), 191-197.11.Haijiao Zhang, Gang Liu, Xiaojuan Wan, Huijiao Guo, Zheng Jiao*, Minghong Wu,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ingle-crystalline CdS Nanorods Prepared by γ-Irradia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2009, 24(1), 227-236.12.Zheng Jiao, Haijiao Zhang, Minghong Wu, Huijiao Guo, Jia Wang, Bing Zhao, Guoji Ding, “AFM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scale Al2O3 patterns”,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Materials in Electronics, 2009, 20(2), 177-180.13.Haijiao Zhang, Xiaojuan Wan, Huijiao Guo, Zheng Jiao*, Bing Zhao, Minghong Wu, “Coating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 with CdS nanoparticles through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2009, 9(3), 2088-2091.14.Bing Zhao, Yanli Wang, Haijiao Zhang, Zheng Jiao*, Haobo Wang, Guoji Ding, Minghong Wu, “Synthesis of CdS Nanorods in Soft Template under γ-Irradiation”,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2009, 9(2), 1312-1315.15.Zheng Jiao, Xiaojuan Wan, Bing Zhao, Huijiao Guo, Tiebing Liu, Minghong Wu, “Effects of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 on tin dioxide gas sensors”, Bulletin of Materials Sciences, 2008, 31(1), 83-86.16.Zheng Jiao, Xiaojuan Wan, Huijiao Guo, Jia Wang, Bing Zhao, Minghong Wu, “The charge storage characteristics of PZT nanocrystal thin film”, Ultramicroscopy, 2008, 108, 1371-1373.17.Zheng Jiao, Xiang Geng, Minghong Wu, Yong Jiang, Bing Zhao, “Preparation of CoFe2O4 Nanoparticles by Spraying Co-precipitation and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2008, 313-314, 31-34.18.Zhen Li,Minghong Wu,Tiebing Liu,Chao Wu, Zheng Jiao*, Bing Zhao, “Preparation of TiO2 Nanowire Gas Nanosensor by AFM Anode Oxidation”, Ultramicroscopy, 2008, 108, 1334-1337.19.Minghong Wu, Wenyan Shi, Ning Liu, Yangshuai Ou, Fengwei Wu, Zheng Jiao*, “Study of the catalytic characteristics of nanooxide decorated carbon nanotubes for waste water processing”,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2008, 313-314, 264-267.20.Minghong Wu, Haijian Zhong, Zheng Jiao*, Zhen Li, Yufei Sun, “Synthesis of PbS nanocrystallites by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2008, 313-314, 35-39.

2.环化学院硕士培养方案 篇二

从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宗旨可以看出, 它注重对学生艺术创作能力和表现技能的培养和锻炼。与国际发达国家成熟的艺术硕士培养体系相比, 我国的艺术硕士教育办学时间短2,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照, 培养模式尚在摸索阶段, 对艺术硕士教育教学规律认识不足3, 存在各种误区。例如, 把艺术硕士培养等同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 过分注重学生学术水平的提高、理论课程和英语的学习, 不能体现艺术专业的特点、艺术专业的教学规律和艺术专业高层次人才的特殊培养模式。导致进入艺术专业学习的硕士研究生, 精力主要用于应付公共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学术论文的学习, 而没有时间去进行艺术创作和实践, 导致一批极具艺术天分和艺术才华的学生疲于应付理论学习, 而失去了在艺术道路上走的更高更远的机会, 艺术专业硕士教育陷入一种主次混淆的荒谬境况。

景德镇陶瓷学院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 于2009年获得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并于2010年开始招收第一批艺术硕士研究生, 至今已经有5届艺术硕士研究生共计450多名艺术硕士人才。在艺术硕士培养方面, 无论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因地制宜地发挥专业优势和发展特色教育、对双导师和外聘教师为兼职硕导培养模式的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综合考核评价制度、还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 景德镇陶瓷学院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独到见解和成功的经验,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优势。

一、课程体系设置

为了推动艺术硕士研究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尤其具备艺术创作专长, 景德镇陶瓷学院设置了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多层次课程体系。在培养计划中公共基础课主要安排艺术理论、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和当代艺术思潮等文化素养课程。这一阶段的课程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艺术和文化视野, 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养和理论水平, 为今后的艺术创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艺术积淀和为今后的艺术创作培养艺术涵养, 使他们创作出的作品更具备艺术高度。

专业核心必修课注重加强学生艺术创作技能、对艺术语言表达能力、驾驭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的训练, 在培养计划中体现为安排各类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是根据专业的要求、导师的研究方向、学生专长及兴趣爱好, 因材施教选择符合各位学生培养的专业课程。例如, 提供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特色课程供选择, 如青花、粉彩、古彩装饰等课程。

二、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 发挥特色专业优势

作为一所江西省和景德镇市重点支持的特色院校, 景德镇陶瓷学院牢牢把握住特色发展和优势学科陶瓷艺术这根主线, 依据具有千年历史的瓷都景德镇产瓷区的地域优势, 紧紧依托江西省和景德镇市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大力培养艺术硕士陶瓷艺术专业的发展。为此, 景德镇陶瓷学院开设了特色专业研究方向和特色课程来强化和凸显地方特色。如开设了以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为研究方向的艺术硕士特色专业方向, 如青花釉下彩研究、釉上粉彩艺术研究和釉上古彩艺术研究等, 培养在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美术领域具有较高实践技能和造诣, 并能进行一定理论研究和艺术创新的高素质传统陶瓷工艺美术传人。

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体制, 协同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在专业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增加陶瓷传统艺术、民间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学习内容, 激发学生对景德镇传统艺术文化的认同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感, 在艺术创作中把传统文化精髓和现代艺术观念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传统中华民族特色又具有现代感、时代感的艺术品, 这对于发扬光大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对双导师和外聘教师为兼职硕导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

将本校外的其他高校、研究所、企事业单位甚至在社会中享有高知名度、在其专业领域具备高影响力的专业资深人士聘请为校外导师。根据校外导师的专长和自身情况, 校外导师既可以与校内导师合作培养某些艺术硕士研究生, 也可以实行校外导师独立培养一些艺术硕士研究生。合作培养即某些学生为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分阶段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引进校外导师培养模式:首先, 这是对传统单一校内导师培养模式的创新和超越, 有利于整合校内和校外社会资源, 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其次, 吸收校外导师, 也有利于校内校外导师专家间的互动和频繁学术交流, 将给学校增添更具生命活力的新鲜血液;最后, 有利于导师间产生良性竞争机制。

四、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综合考核评价制度

对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 艺术硕士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改革, 采用符合艺术硕士教学规律的多手段齐头并进的多元化教学。例如除了传统课堂讲授外, 大胆采取多媒体图片教学、写生、讨论、实践、调研、参观、项目教学等各种现代和符合艺术硕士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

创新艺术硕士考核评价学生成绩:首先, 在评价对象上, 引入社会评价、导师评价、学术委员会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评价方式。特别是引入社会评价, 可以使实践教学的成果直接接受行内专家、企事业单位甚至是市场的检验, 以更好地体现艺术硕士教育教学的特点。例如, 最终的学业成绩不只由教师打分决定, 并综合考虑学生创作品参加校内校外艺术比赛展览、答辩会、成果展等所受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通过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方式, 进行艺术探讨, 进行艺术反思和深思则更是一种艺术批评的尝试。其次, 改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并科学合理地决定其所占权重。例如不能简单地以最终课程考试分数或发表论文篇数来衡量其学习成绩。最终成绩决定应由课程成绩、中期考核、中期展览、开题答辩会、毕业展览和毕业答辩会等组成, 根据各项权重计算最终成绩。

五、产、学、研的相互结合, 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事实上,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是艺术领域的终极学位, 在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 艺术硕士教育的职业指向性明确, 针对职业要求培养职业领域需要的高层次、实践型人才。艺术硕士专业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重产、学、研的相互结合, 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艺术创作。艺术创作的过程往往包括了艺术规律的所有方面, 是技能技法、思想观念、理论素养等的全面整合而呈现出的一种能力, 需要融会贯通学习所有知识进行综合应用, 从课程所学到真正的艺术创作往往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艺术硕士的培养过程中, 就要力图缩短这种转换、过渡的时间。

1. 依托企业委托项目, 来训练学生整合所学各门课程知识来进行设计, 使学生的设计与市场需求的更好对接。再由教师组织学生对设计进行有针对性地重难点的分析研究, 通过学生各抒己见的讨论、教师讲授、总结, 做到逐步适应提高设计的能力。

2. 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 利用导师的横向项目等, 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获得社会工作经验, 缩短大学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距离和学生毕业与社会的适应期, 使培养的学生更符合社会经济和市场发展的要求, 更加适应社会。

3. 通过规定艺术硕士中期展览和毕业展览的主题和作品规格 (如表1) , 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又规定学生在研期间必须在有固定刊次的正规刊物发表至少1/2版面的作品图片。鼓励支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正规的各类艺术展览、评比、竞赛等。通过多方式、多阶段训练学生实践创作能力

六、小结

景德镇陶瓷学院对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通过一系列艺术硕士培养教育观念、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来保障艺术硕士培养质量。当然在艺术硕士这一新兴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过程中, 难免出现理解偏颇、误区和需要克服的问题, 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艺术硕士培养教育的宝贵财富, 我们相信在培养过程中只要不断总结、不断对比、不断反思, 培养的艺术硕士必将成长为我国艺术界重要的一支力量, 并成为更加符合行业市场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的创作人才。

注释

11 .王丹.地方院校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州大学为研究个案[J].美术教育研究, 2012 (16) :40~43.

22 .周映辰.中国艺术硕士 (MFA) 培养模式初探[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154~156.

3.环化学院硕士培养方案 篇三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分析;内容分析法

Abstract: To count the references of the master degree thesis in Zhengzhou university colleg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content of the reference type, source journals, highly cited books and cited dissertations affiliation, which aim at comprehend the Academic interests of Master of successive in Zhengzhou university colleg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Periodicals at home and abroad, important information in the field. The paper can also improve postgraduate in our college and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master of the subject of Library science, Information science, Archival science.

Key words:Master degree thesis; References analysis;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

学位论文与其他文献相比具有科学性、理论性、系统性等特点,属于灰色文献。[1]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作为河南省图书、情报、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国内学科排名处于中上水平,[2]故对其历届硕士论文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了解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及档案学硕士培养现状具有一定代表性。硕士学位论文作为全面体现申请者科学能力与学术水平重要标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作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了解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文献需求特点与利用规律,对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的培养有重要指引作用。

1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处理程序

本文拟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该方法是一种对研究对象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应用这一方法,对文献的特定主题内容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揭示该主题内容的实质,系统、客观地把握其研究动态和趋势。[3]

本文的数据来自郑州大学自建的数字学位论文检索系统。检索时间为2014年5月,检索期限为2002

年~2013年12月。检索到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论文共计306篇,提取参考文献共计17730条,其中,中文文献13131条,外文文献1975条,网络文献2624条。中文文献占总参考文献的74%,外文文献比重为11%,剩余的15%为网络文献。

2  参考文献分析

2.1  参考文献类型。根据GB/T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文后参考文献的类型主要有:普通图书[M]、学位论文[D]、期刊[J]等,其中期刊比例为69.28%、图书比例为13.81%、学位论文比例为8.09%。期刊作为研究人员交流学术思想、传播学科信息的重要园地,对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参考文献来源期刊分布。参考文献期刊来源可以揭示论文作者对学科期刊信息源的掌握及利用情况。中文期刊来源1475种,外文期刊来源645种,根据布拉德夫定律可知,参考文献期刊主要来源分别为38中文种刊物及25种外文刊物。篇幅限制仅列出前十种期刊,如表1。

表1  期刊来源分布

如表1所示,对比中英文参考文献被引频次,从侧面印证我院硕士以中文参考文献为主的情况。另一方面参考文献大多来源于质量较高的期刊。但是非核心期刊及开放存取期刊也应受到关注。

2.3  高被引图书。与期刊不同,图书内容的结构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图书内容的观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分析高被引图书并推荐硕士研究生阅读,有助于夯实其基础理论知识。中文图书主要涉及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信息管理导论及档案学概论,文献学和目录学,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组织与检索等。而外文图书涉及主题相对分散。笔者认为可能与研究主题相关度及时效性有一定的关系。

2.4  高被引学位论文所属机构分布情况。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完成参考其他机构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形成学术氛围相互参考借鉴之势,将有利于学科的蓬勃发展。

表2  被引论文机构分布

通过对比表2可以发现,参考学位论文机构主要为高等院校,大多开设有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未开设的院校也在参考之列显示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学科交叉趋势。同时在外文学位论文机构中发现有Ischool成员学校,作为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专业名校,这些机构开设的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相关课程,对本院的研究生培养课程开设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5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学位论文收录情况。1999年~2013年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系)共培养306名硕士研究生(在读不计入此统计数据内),数据源于郑州大学图书馆数字学位论文系统。对比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共收录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系)硕士学位论文233篇,万方数据为201篇,因此可以确定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收录得并不完整。

3  引用参考文献规律总结

3.1  文献引用规律总结。通过以上大量真实数据的统计及对比分析,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专业信息需求具有一系列显著特征,同时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参考文献需求量大,缺乏个人见解。经统计,硕士学位论文的篇均参考文献数量为60篇,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大多能够为自己论点提出较科学合理的理论论证,但也不免有所罗列参考文献观点缺乏学位论文作者自己独有的思考出现,同时还有参考文献主题与学位论文主题差异性较大的情况存在。

(2)引文参考类型多样化、信息需求面广,学科交叉渗透趋势明显。参考文献信息需求呈现全面性、多样性等特征,参考文献涉及经济类、管理类、计算机类、历史类等多个学科领域,这也明确地体现了情报学、图书馆学及档案学具有交叉性学科特性。

(3)需求语种单一,主要以中文为主。目前对参考文献的需求仍以中文为主,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情报学及档案学研究的语种信息源较为闭塞。情报学作为世界性学科,其他国家对情报学的研究理论具有较高的参考学习价值。在对情报学和图书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应该去了解国际情报学和图书馆学的发展,拓宽视野,充分有效地利用国际社会已有的信息资源。

(4)与其他文献相同,情报学和图书馆学文献也呈现出其一定的时效性,对文献信息需求多以一到五年为主。科技文献的推陈出新具有不可抗拒的规律,对情报学、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的研究也应不断参考新观点,时刻为情报学、图书馆学及档案学注入新鲜血液。

3.2   存在问题建议

(1)针对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存在基础数据不完备,数据获取、清理成本较高,从多种数据源整合、参考文献著录中的不规范等现象,院系应对此作出更加明确的要求。[4]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作为文献学方面高学历人才,更应该严格参照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撰写参考文献。同时在调查在读研究生学科背景情况基础上,开设必要的课程,加强规范化训练。[5]

(2)笔者认为,针对高被引图书中的一些图书可以作为提高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专业素养的推荐书目阅读,对国内开设图书情报专业院校的研究生专业经典文献阅读有积极借鉴意义。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数据及文献的迅速海量增长,造成学生信息及知识迷航。比如,“文献资源建设”、“信息管理学基础”、“信息资源管理导论”、“信息组织”、“信息检索”及“知识管理”等高被引书籍的阅读,对提高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组织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及知识的有效组织与管理能力等有较好帮助。

(3)注重文献时效性是图书情报参考文献的趋势,但是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发现,参考的文献中也有大量的早期文献,排除其中的高被引论文或图书及经典文献还有很大一部分。提示在读研究生撰写科技论文,注重文献时效性及论文新颖性、创新性。同时根据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收录情况,也给在校生文献调研以启示,仅仅依靠中国知网进行中文文献数据源的采集是不够的,可以结合万方数据及维普网将检索结果整合,形成比较完整的数据集。

(4)针对文献需求量大,语种单一的问题,可以开设专业的信息检索课程,为研究生论文撰写过程中信息收集路径提供更广阔的路径,构造更为科学合理的信息检索策略,提高研究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春燕,安小米.学位论文写作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1~3.

[2]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EB/OL].[2014-06-14]. 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xsbdxz/.

[3] 邱均平,苏金燕.国内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综述[J].图书馆论坛,2007,27(06): 158~163.

[4] 司莉,王思敏.美国iSchools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大学图书馆报,2014, 32(1):102~109.

[5] Gary marchionini,杨冠灿,芦昆.科研数据管理: 保障数据质量,促进 iSchools新科学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3,32(4):4~9.

4.环化学院硕士培养方案 篇四

我校自2010年开始试点招收GM1000管理类硕士研究生以来,为吉利集团定向培养硕士学历研究生。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模式探索、产教协同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大胆创新,在国内民办院校较早成立了学位委员会,设立了研究生处,逐步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规范和评价标准,遴选了一批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以争取从专业硕士开始自主培养,为国家和海南省建设培养更多高层次专门人才。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虽然已经起步,但与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相比较,仍有较大差距,研究生教育还没有独立招生资质,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平台仍需搭建,学位点建设迫在眉睫,研究生教育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专业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法、方式与手段有待进一步创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等问题需要一一解决。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优先发展教育。推进培养机制改革,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已经启动学士授予单位培养国民经济急需人才专业硕士的试点工作,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海南省正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分步建设省属高水平大学,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加大对高校的支持力度,是省上经济建设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我校是海南省唯一一所省属民办普通本科大学,有较合理、有特色的学科门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是历史赋予我校的使命,我校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按照党、国家和学校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以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和创建我校研究生教育体系为目标,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为重点,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加强研究生教育各项建设,完善配套制度与措施,推进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实现我校研究生教育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四、保障措施

1. 进一步更新观念,明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

(1)进一步树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强校兴校观念,增强学校各部门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注与重视。(2)学位点申报和学位点建设并重,招生规模的增长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并重,全面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3)打破各院壁垒,打破各学科专业的界限,树立全校一盘棋观念,各部门、各学院群策群力、切实配合,真正实现全校资源共享。

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设高水平学术梯队。

(1)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研究生指导教师选聘办法,建立和完善竞争机制,建立完善研究生导师信息库,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考核评优工作,保证导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2)健全研究生指导教师、研究生任课教师工作规范和研究生科研工作规范,建立研究生助研、助教及助管制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激发他们学习与科研的积极性。(3)在现有导师队伍的基础上,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注重后备力量的培养和优秀人才的引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具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导师队伍。

3. 积极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

(1)进一步拓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依托国内外知名高校和吉利集团等企业产教协同,开拓研究生培养的新途径,构建研究生实践创新平台,进行创新性项目研究。(2)深入分析研究生生源现状,逐步建立以学科、导师、科研经费、研究生培养质量等为依据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充分尊重导师与研究生的双向选择,构建符合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的研究生招生办法,切实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3)根据社会需要,拓宽研究生培养口径,逐步形成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重视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与科学前沿知识的教学,鼓励研究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进行研究。

4. 加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投入的力度。

(1)设立学位点建设专项经费。建立学位点建设投入的专家论证与报批制度,以及学位点建设检查与评估机制,将学位点建设经费的投向与学位点建设的成效挂钩,确保学位点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2)增加研究生教学资源的投入。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实验条件,使研究生教育具有良好的培养环境。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创新能力培养建设等等,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韩冰,任路伟.民办高校升硕的意义及挑战[J].长治学院学报,2013(05).

[2]罗英姿,李占华,邓丽华.研究生导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5.环化学院硕士培养方案 篇五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延安大学和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2西安体育学院与延安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现状

2 . 1西安体育学院和延安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公共课情况

所谓学位公共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表1可以看出, 延安大学和西安体育学院在学位公共课科目设置上基本一样。西安体院学位公共课程一共是11学分,其中英语8学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2学分;延安大学学位公共课程一共是9学分,其中英语为6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学分。西安体院和延安大学在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英语学分所占的比例都排在第一位。西安体院与延安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公共课中,英语最大的区别是专业英语和综合教程。

2 . 2西安体育学院和延安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情况

通过表2显示,两校的学位基础课都是4门,且以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教学论等为主干课程共8学分。西安体育学院和延安大学在学位基础课课程设置上最大的区别在于动作学习与控制和运动生理学,西安体育学院是专业院校,在学位基础课程设置上侧重于专业方向,而延安大学是综合类大学,在学位基础课设置上侧重于全面发展,运动生理学理论课程在实践中凸显,符合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学位基础课是研究生在本科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的重要课程,按二级学科设置是比较合理的。

2 . 3西安体院学院和延安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情况

通过表3可以看出,西安体院学院在选修课上很全面,尤其是实践课的加入,可以看出课程的可选择性广泛,并且还有与体育教育训练学息息相关的一些交叉学科的理论类课程可供学生选择, 对提高学生的能力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我校所设立的可供选择的课程都是以理论课为主,可选择性小。原因在于我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属于二级学科,只有一个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人数少。体育教育训练学所培养的人才主要致力于我国学校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全民健身、体育运动竞赛等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因此,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素养,还需要具有较好的运动技术、技能水平。

2 . 4西安体院学院和延安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位专业课情况

通过表4显示,西安体育学院在专业课上分为专业方向课、专业教育实践及学习和学术活动,总学分为8学分。延安大学的专业课分为体操教学理论与方法、田径教学理论与方法、篮球教学理论与方法、排球教学理论与方法、健美操教学理论与方法,总学分为15学分。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学校在专业课设置上实行的形式也不同。

3延安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及导师对课程设置的态度

3 . 1导师对学位公共课的态度

认为增加专业外语课程的导师占到87.5%;认为没有必要的只占12.5%,由此说明,大部分导师对增加专业外语的学习是认同的。由于公共英语已经学习了很长的时间,而且也没有针对本专业知识英语的学习,所以增加专业英语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专业英语不仅能解决语言问题,还能解决如何查找外文文献等的问题,增强了英语学习的实用性,使之更好的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 . 2导师对选修课的态度

从调查导师对选修课的态度显示,92.2%的导师认为有必要增加选修课中的实践课;有7.8%的导师认为可有可无,但是没有导师认为增加实践课的学习是没有必要的,可见导师对增加实践课程持有肯定态度,导师一致认为,增加实践课的原因是择业和社会的需要、个人发展的需要、个人兴趣。

4结论与建议

4 . 1结论

(1)目前延安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外语课程的学分比例较大,忽视了专业外语的学习。

(2)两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内容基本相似。

(3)延安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内容可选择性少,缺少实践课。

(4)大多数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认为,应该增加专业外语的学习。

4 . 2建议

(1)应在课程设置中增设专业外语,使研究生有更强的英语能力去研究外文资料。同时在图书馆增加外文资料,及时更新,使研究生及时的掌握最新的体育专业领域的信息。

(2)学位基础课内容应在本科基础上有所深入,加强知识扩展和前沿知识的延伸,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设置既要有实践性、应用性,又要具有开放性、创新性、超前性。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方案设计下一篇:本科实验课程实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