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游戏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开题报告(共10篇)(共10篇)
1.传统游戏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一
农村小学特色课程建设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相关的教育现状
农村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加强作为课程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小学特色课程开发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课程理论的深化,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提供新思路,而且可以为农村地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供参考。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自己的优势,形成不了自己的特色,就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就很难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特色课程符合学校实际,体现地域特征,内涵丰富,可持续发展。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彰显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服务于我们的培养目标,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拟实施的教育改革任务与教育现状间的差距或矛盾
1、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农村小学特色课程研究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极好途径。由于国家及地区课程开发的绝对主体是国家、地区课程管理者和课程或学科专家,课程决策不可能使课程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地满足社会发展和每个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同时,国家课程范畴内的知识学习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快捷采集信息、利用信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是当今学生必须掌握的新的能力。社会要求学校不但能开设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而且能为学生们具有上述能力的个性化发展开设校本课程。可以说,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功进行课程改革,其中关键一点是要看学生是否在课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要看学生在积极主动学习中是否有个性的培养。
2、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农村小学特色课程研究符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课程资源被认为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内容又是按照学科编制的,教师无权也没有必要对课程进行深层次思考,只能在课堂教学中忠实地传授既定学科内容,教学蜕变成纯粹“教教材”的过程。这样,课程不知不觉走向了孤立、封闭与萎缩,走向繁、难、偏、旧。教学内容的惟一性,使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难以发挥,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也难以发生有价值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程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国家根据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制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这一决策的实施,将会改变“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3、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农村小学特色课程研究是21世纪我国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大批既拥有科学素质又具备较高水平的人文素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学科课程有助于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学科课程使学术知识受重视,情感知识、体验知识往往被忽视。有时还会发生教育与生活对立的现象。对地方性知识的忽视,对那些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知识边缘化,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和学校地域生活、生产实践的研究淡化,课程目标不完整、有缺陷,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同样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依托本土资源,开展特色课程研究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更有优势。
(三)、我校的现状
我校是一所公办农村学校,位于南津镇场镇所在地,学校课程采取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课程资源被认为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内容又是按照学科编制的,教师基本上都没有对课程进行深层次思考,只在课堂教学中忠实地传授既定学科内容,教学蜕变成纯粹“教教材”的过程。这样,课程不知不觉走向了孤立、封闭与萎缩,走向繁、难、偏、旧。教学内容的惟一性,使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难以发挥,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也难以发生有价值的变化。
学科课程有助于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学术知识受到重视,但学科课程往往忽视了情感知识、体验知识的传授,有时在教学过程中还会发生教育与生活对立的现象。这种对地方性知识的忽视,对那些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知识边缘化,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和学校地域生活、生产实践的研究淡化,使课程目标不完整、有缺陷,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关于课程
课程,广义指所有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指一门教学学科。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教育目的不同,课程也不同。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课程有多种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校本课程等等。
(二)关于特色课程
至今没有找到关于特色课程的权威定义。特色课程应该是指学校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本校学生开发的区别于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及为了实施这个教学内容而制定的教学计划。它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鲜明的能力特征。特色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充分体现。
(三)关于特色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认为,何谓特色,顾名思义,是指不同于一般,不是平平常常,而是要有所创新,具有个性,而且这种个性能够形成传统,代代相传。因此要把学校办出特色,就要有新思想、新思路。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发挥优势和特长。这种特长可以表现在各个方面:可以是在教育(德育)工作上,也可以是在教学工作上;可以是在课外活动上,也可以是在课堂教学上;可以是在办学模式上,也可以是在教育方法上。教育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特色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为了弄清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理论依据,总课题组抽出专人做了大量文献综述工作。有关资料将发给各子课题单位作为参考,本报告不再赘述。从目前的文献调研看,国外的研究者们对办学的模式和内容都已经有了一些分析和研究,但是在特色课程条件下的办学模式的研究还很少,同时国外的研究成果是否适合国情也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从国内检索的资料看,对特色课程内容和通过特色课程形成办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也比较少。在我国现有国情下,突出学校课程特色,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终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旨所在,也是本研究通过此探索性工作希望最终能够实现的目标。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特色课程建设应该是教育创新的攻坚堡垒,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根基和主渠道。
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面临加快提高民族素质、多渠道培养创新人才的新的历史使命,学校文化建设、办学特色建设、课程改革建设被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解决这“三大课题”的根基在教育观念的更新,主渠道在课堂,切入点在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本课题研究会使我们打开新的眼界,站在新的高度,实现新的突破。研究团队将在调查研究、交流考察、论文撰写等科研活动中分享教育创新的资源与快乐。问题在于,从“特色课程”到“办学特色”还有一段路要走,“特色课程”不会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办学特色”。这段路在哪儿?这段路怎么走?这正是本课题所要探寻的答案。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实践价值和意义
(一)、研究的内容设计
第一、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并开设各类具有农村特色课程。教导处要根据农村小学的特色而合理开发校本课程,各年级开设特色。一至二年级开设电子琴、合唱、舞蹈、美术、跳绳、踢毽、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等特色课。三至六年级开设腰鼓、鼓号、电子琴、合唱、舞蹈、二胡、美术、手工制作、陶艺制作、象棋、围棋、军棋、跳棋、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跳绳、踢毽、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等特色课。全校师生开展游戏选学课程,如“攻城”、“修房子”、“捡子”、“打沙包”、“打碑”、“滚铁环”等。(后附特色课程的时间、教师安排表)
第二、农村小学特色课程的评价机制。
特色课程的开发的成功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形成一套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我们的评价坚持重过程也重结果的原则,注重实事求事的评价每一个学生,因为过于表扬会使造成学生的浮夸心态,过于保守又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评价机制是从评价方式和评价时间两方面把握的。1.评价形式 ⑴自我评价
在力求公平、公正、民主、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我们要求学生根据《课题组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并用几句话描述出个人和课题组的出色表现、特色长处等,以便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⑵课题组评价
让学生在互相评价中,通过评一评、说一说、议一议,分享别人的成果,逐步自我提高。同时邀请专家、领导、家长等参与评价,以便体现评价的权威性和民主性。
2、评价时间
学生的探究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在活动中加以评价可以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他们的不足,促使学生不断修正他们的活动。从而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提高,所以我们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即时评价和阶段评价: ⑴即时评价
在学生的每一次探究活动中,进行即时评价。即使评价对调控、激励学生能起到及时调节和指导的作用。同时也能为课题的终结性评价积累素材。⑵阶段评价 a、中期评价
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定期进行活动的中期评价,通过学生的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学生之间的质疑等,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科学、更有趣味。B、终结评价
重点对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过程中进行评价,特别是探究过程中的态度、能力、合作精神等,同时对学生探究的最终结果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为了突出学生的个性和团结合作精神,我们在评价时一般针对学生个人和课题组的优点和特色进行激励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可分为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教师可定期与不定期写评语,尽可能用探讨性、启发性和平等性的语言
第三、农村小学特色课程管理模式。
1、成立特色课程教研组,开学初制定工作计划,期末有工作总结,能定期开展特色课程教研活动,做定时、定点、定内容,确保学校艺术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特色课程工作的管理、检查、总结制度,领导小组以定期检查和抽查形式,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期末对特色课程任教老师所任教年级和学科进行质量分析,找出不足,制订措施。
3、重视每堂特色课,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关注每位学生,利用特色课让学生在个性特长方面得到充分展示。
4、每年有特色课程活动经费投入,现代化教学设备、专用教室、乐器、艺术音响资料有保障,确保特色课程、特色活动的开展。
5、积极参加镇、区及市以上层面的培训活动、公开教学和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第四、编写农村小学特色课程的校本教材。
(二)、实践价值和意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人们对课程建设的全面认识与实践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在各个学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与探索,提高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权与积极性。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
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发挥他们的个性和特长,提高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科学的热情和综合素质,教师通过课程开发,课程知识得到了积累,课程开发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而,大大增强了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为学校特色的形成留下了空间,对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搞好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第一、通过特色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有以下变化。
激励和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使雁江区南津镇中心小学的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综合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合格小学生。①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树立为家乡建设服务的意识。③学会观察和思考,学会质疑和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④动手实践,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通过特色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教师有以下变化。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师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发挥个性特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第三、通过特色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校有以下变化。
在扎实、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整理、开发出一批校本课程的教学成果,逐步总结提炼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管理评价机制,从而推进我校素质教育的开展,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六、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2、新课改理论:课程内容必须及时反映时代的进步;必须贴近生活。良好的课程管理体制必须“集中”与“分散”恰当的结合。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就必须发挥学校、教师乃至于学生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作用,体现出现代课程综合化、科学化的特点。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
1、能力保障:该课题组的负责人是学校校长 ,有着较深的课题研究经验。曾和主研人员一起完成了国家级课题《小学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和区级普教课题《以仪式教育为载体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研究。在教学方面 ,重视课堂教学以及自身教学素质提高 , 总是不断进修完善自己 ,提高教学水平。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人们对课程建设的全面认识与实践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在各个学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与探索。我校在和谐优质学校形象初步确立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丰富学校教育内涵,以我校农村资源为载体,逐步探索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谐、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学校办学竞争力。
课题组成员都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和实践经验,为课题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机制保障 : 该课题由校长负责组织实施 ,所有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 ,上下联动 ,确保了研究有序进行。另外,南津镇镇中心小学具有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学校定期开展学习例会、案例论证、沙龙争鸣、专家指导等研讨活动。要求所有课题组成员学期开始要有研究计划,学期结束要有研究总结。每月在月底检查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笔记以及课题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小结或者心得。并将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活动等内容相结合 , 以确保研究者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同时,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并给予了一定的物质保障。学校现有功能室7个。图书资料、现代化教学设施,网上资源服务方便快捷,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支持和帮助。、经费保障:学校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教科研投资,每学期组织教师外出学习,邀请专家到校指导,科研经费实报实销。
八、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证的原则,根据校本课程与教材研究的特点和课题要求,主要运用教育调查、案例分析、经验总结法、校本研修与学科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
课题驱动阶段对本土资源的分类与整理,主要用教育调查法;课题实施阶段为特色校本课程导学案的设计与实践可运用校本研修与学科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课题总结阶段目标为校本课程的整理,完成结题报告主要运用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法。实践检验法贯穿课题始终。
九、课题研究对象
南津中小学全体学生。
十、课题研究步骤
(一)、课题准备阶段 2015年4月——6月 成立课题组,同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撰写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的目标、任务、基本内容、原则以及具体的研究计划。
(二)、课题实施阶段 2015年9月——2018年7月 课题组每隔半年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针对调查情况以及特色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提出对策,形成阶段成果。
(三)、课题总结阶段 2018年8、9月
总结提炼课题研究成果,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经验论文。展示学校特色教育成果。
十一、课题研究成果及呈现方式
预期形成的研究成果:
第一、调查、分析、研究本校学生对特色课程兴趣的相关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成果形式:报告。
第二、适合我校特色课程的构建。成果形式:报告。第三、农村小学特色课程管理模式。成果形式:报告。第四、农村小学特色课程的评价机制。成果形式:论文。第五、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成果形式:调查报告、论文、专著。
2.传统游戏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二
1 少数民族体育特色学科建设前提
1.1了解学科的本性
在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之前,我们必须要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基本的把握和了解,对承载着厚重历史积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知识有着系统性的归纳和把控,并要学会联系当前形式,分析传统体育模式在当前社会中的具体概念和意义,将该特色性学科与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联系在一起,赋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新的教学理念和实际运用意义。除此之外,还应该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学科与学校等教育基地联系起来,实地考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学科在学校中是否能发挥其独特意义,考察在学校中实际运用后教师和学生是否接受这一特色学科, 是否能认真学习和对待这一新生的特色学科,考察这一特色未来的发展前景和教学意义,确保该学科真正有教育价值。
1 . 2改革是一切特色学科在建立和运用中的必经之路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作为体育学下设的二级学科,同时也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现代体育界有着其特殊的地位和教学价值,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让这一学科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并且在现代教育环境中发挥其独特的特色和作用,这一点是值的我们深思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来源于民间,虽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将之直接移入课堂难免有些粗野与俗套。因此,对其改革和创新是必须的过程,此过程是艰巨的也是复杂和漫长的。通过改革,对其去粗取精,挖掘其在当代社会教育环境下的潜在价值,让它发挥更多的特色性作用,以博得更多的运用前景和发展空间。
1 . 3了解其他特色学科建设方案或了解其他学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方案
特色学科一定要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自我符号,在建设方案上也必须是行之有效的彰显自我个性并能与其他学科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制定方案时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在充分了解该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以及学科生存的最优势化状态,借鉴并参考别人丰富的经验,用别人之长补己之短。
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
2 . 1关于学科的教育范畴
首先,“少数民族”这个词直接限定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整体所涵盖内容,仅仅为少数民族,但是我们必须要分清楚这里的少数民族是指的世界上各个少数民族,还是仅仅指中华民族内部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这就涉及到具体实践内容方面所涵盖和包容的思想。为了教学的方便和理念的传授,我们所指的少数民族通常是后者所涵盖的内容,即56个中华民族中所包含的少数民族。其次,传统是这一复合词中的核心概念,“传统”这一词的具体意思应该世代相传下来的,一直延续至今的社会习俗或者世俗惯例,也即是过去存留的现在存在。这也决定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具体内容,类似于蹴鞠这类已经演变为足球的、没有延续下来的古代运动并不包涵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同时,像太极剑、武术这类在中国现代体育界仍然有着不可代替和极为重要的地位的运动仍然包含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最后,“体育”是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中心词汇。以上词眼决定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最终概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指的少数民族所特有的,从古代或近代一直延续至今的仍然有着实际运用和教学意义的体育项目。它虽然有着原生态、自然态和民族气息等特色,但是仍然有着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特点的体育运动项目。
2 . 2关于学科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体现之中的矛盾性问题
一门学科从理论的建立到实践的完成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所存在的矛盾性问题。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这门学科的运用过程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此类问题。解决这项矛盾,是我们目前不可避免的、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随着中国经济水平和政治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中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而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需求, 更是人们精神文化缺失的具体表现。一方面“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所包涵的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有所体会;另一方面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 使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方向越来越明了,当然也包括传统少数民族文化所包含的传统体育这一重要内容。由于人们的需要,体育教育发展史上必然性的出现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这一项目。自从这一概念的提出、建设和完善以及课程的具体实施,乃至后期运用。其中在理论和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项:(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些民族性意味太过于浓厚,学生难以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具体含义,使得教学无法正常进行;(2)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设施的要求较高,普通学校无法达到这基本要求,无奈之下只有摒弃;(3)某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过于老套和陈旧,虽然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但是无法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进行体育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教学,让学生们从根本上了解到传统体育项目的意义,便于教学的进行;其次,对各个学校设施进行升级和改善,实在难以达到的体育项目应该从教科书上进行舍弃;最后,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应该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法,赋予这些体育教学新时代的意义,这样才能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一直延续下去。除了上述问题以外,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建立和实践之间还存在着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遇到此类问题时,我们应该联系现代教学手段, 从本质上分析和处理问题,从而真正解决矛盾所在。
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学科建设的路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学科建设,首先要抓住特色学科建设的三要素,即环境要素(政府的政策法规及制度、学校的管理方式以及重视程度)、基础要素(科研经费、硬件设施建设等)和特色要素 (特色学科的研究动态及基础、特色学科人才的培养模式、特色学科团队的组建情况以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等)。其次要遵循特色学科建设应遵循的以人才培养为原则,创新与发展相结合原则,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原则。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学科建设应立足本地传统体育特色、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与当地的优势资源、文化资源等相结合,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选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学科带头人,建立优秀的教学团队,学科带头人的知识素养和科研能力是决定学术团队行驶方向的总舵手,教学团队是特色学科建设的浆手,也是特色学科建设成败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领头作用,调动团队的集体力量, 特色学科建设才会真正落到实处;加大投入力度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学科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后勤保障;创新意识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学科建设的灵魂,关系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方向和质量创新等。当然,作为地方高校要建设特色学科,除了具备以上条件外,我们应该发动起各教育机构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学科建立的重视,真正系统地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学科的建设。
4 结语
3.传统游戏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三
开题报告
由盱眙县官滩中心幼儿园申报的“民间游戏应用于幼儿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经盱眙县教育学会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盱眙县教育学会批准,被确立为2007盱眙县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现根据盱眙县教育学会的要求,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准备正式开展研究工作,请各位领导和专家予以审议指导。
本课题开题出席对象为盱眙县教科室各位领导专家和我们向化片各姐妹园的各位教科室主任,欢迎各位的光临指导。本次活动共分两个个议程:
第一个议程是课题主要负责人宋艳老师对主课题的介绍。
非常欢迎各位的光临指导,特别是对教科室专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跟大家作汇报。第一个方面:谈谈我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课题? 本课题开展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民间游戏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创造的智慧。它集运动、幽默、智慧于一身,是我国传统优秀的民间文化。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纲要》中也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交流,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游戏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幼儿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他们成长、学习和发展的一种有价值的活动。新《纲要》也对幼儿游戏提出了新的要求,游戏是 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发展幼儿的多种能力,寓教于乐。但广大幼儿教师由于时间、精力和水平的限制苦于编游戏难,而现有的游戏又大多内容单调不能适应现代幼儿发展的需要。而经济实惠、简便易行的民间游戏正是这一空白的填补者。丰富、更新游戏内容,节省幼儿园的支出与家长的经济负担,同时为教师选编游戏提供丰富的材料。
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不受时间、场地、人数、材料的限制,具有多样性、随意性、竞争性、科学性和较强的娱乐性,能增强幼儿的体力、开发智力、培养合作意识、丰富幼儿生活,还能培养幼儿的机智、勇敢、坚韧、顽强等优秀品质。
民间游戏这一民族奇葩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我们研究它就是要对民间游戏进行开发、改编挖掘它的教育娱乐潜能,让它继续为幼儿教育服务。我园地处江南太湖之滨,江南水乡的优秀传统人文环境,给予我们幼儿教育丰富的物质资源和人文资源。而民间游戏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值得从事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开发与利用。
二、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1.民间游戏:是由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喜闻乐见的活动,反映中华民族共有的、习尚的行为、思维、感情和交流模式的游戏活动。
2.幼儿民间游戏:是由劳动人民改编的、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乐于被儿童所接受的、富有浓厚趣味性和娱乐性的儿童游戏活动。
3.课题的界定:《民间游戏
实践研究》,就是在对幼儿民间游戏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以游戏理论为指导,对幼儿 民间游戏进行搜集、整理分类、改编与创新,并对幼儿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等方面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皮亚杰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新途径,他强调活动的重要性,强调儿童游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结构,强调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这些理论对我们研究幼儿民间游戏有很大启发。
2.陈鹤琴教育思想理论的启示:
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以儿童为学习主体的思想及一个“活”字,一个“做”字,使儿童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幼儿民间游戏正是以幼儿为主体,在灵活多变的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亲自实践,让其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与成长的快乐。
第二个方面介绍: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研究目标
1.搜集本地民间游戏,并进行分类改编和创新。2.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通过民间游戏的应用,促进幼儿在体能、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3.提高教师的素质: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游戏指导水平和教科研素质。
二、研究对象:
小、中、大班全体幼儿。
三、研究内容
1.民间游戏的收集、整理与改编
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本地区的民间游戏,整理出适合在幼儿园开展的幼儿民间游戏,通过比对各年龄段发展目标,将整理出的民间游戏写出具体实施的方案,对民间游戏中不适应或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编。了解民间游戏与幼儿民间游戏的特点及 幼儿园中民间活动的多样性和可行性。注重掌握幼儿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充分挖掘幼儿民间游戏的有利性。
2.民间游戏的创新
考虑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在现在幼儿教育上充分的体现,还需要不断变化的实践操作,不断深入探究创新使其发扬光大。
(1)游戏器材的创新
游戏器材的简陋既是民间游戏的一大优点,也是现在开展民间游戏的一大缺点,为吸引幼儿参与民间游戏,我们要从孩子们喜欢新奇的、色彩鲜艳的玩具这一特点出发,尽可能让有关的民间游戏器具富有新意。
同时一些好的民间游戏器材可以开发出各种不同的游戏,如树枝、螺蛳壳、贝壳等。我们可以运用陈鹤琴的“活”玩具思想来使其成为真正受幼儿欢迎的好玩具。
(2)游戏规则、玩法的创新
民间游戏大多使规则游戏,而幼儿玩规则游戏的年龄高峰期在7—11岁,而幼儿园的孩子在7岁一下,如何使其会玩民间游戏,爱玩民间游戏,我们就要从改变其游戏规则开始,从减低难度等角度去思考如动作从简到繁、从低难度到高难度,循序渐进的进行。
(3)游戏童谣的创新
本地区民间童谣具有其独特的韵律与韵味,反映着淮河水乡的乡土人情。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乡土歌谣资源在慢慢地消失。本课题在发现其价值内涵丰富,对幼儿的各发面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发现有些童谣表现的主题低俗已不符合现代的幼儿。对于好玩的民间游戏,为了幼儿能更好的记忆,使游戏和童谣更好的结合,我们尝试着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童谣的创编。
3.民间游戏与幼儿课程的整合研究 民间游戏具有生活的气息,风格各异。它具有多样性,手指游戏、体育游戏、民间童谣、顺口溜等,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它体现随意性,游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及空隙间被孩子们所利用;它富有科学性,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此类游戏的开展,不仅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能力,更使孩子了解一些民族风俗习惯,弘扬了民族文化,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课程园本化是我们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目标,如何利用民间游戏资源,构建自己的园本课程是本课题的一个研究重点。
理性思考在运用和组织民间游戏时能结合本土地域及游戏本身特点,为幼儿选择更适合的民间游戏活动。初步建立一个适合小、中、大班开展的园本课程。充分挖掘民间游戏资源,提高资源的教育实效和时效,是园本课程的构建真正起到适应和促进本地区幼儿发展的最大作用,让幼儿、课程与本土资源真正互动起来。
四、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主动的学习者和探索者,教师在游戏中应充分发扬民主,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在游戏中要尊重幼儿的愿望,关注幼儿的表现,热闹感幼儿成为真正的主人。
2.实践性原则:幼儿在实践游戏中,强调在“玩”中学,可通过游戏这一方式独立地了解事物,间接体验事物,从而达到对某一问题有目的的吸引与了解。
3.愉悦性原则:幼儿民间游戏必须富有游戏感,能被幼儿接受、娱乐性强、生动、对幼儿某方面有促进作用。在游戏的设计与选择上,力求符合当今幼儿的时代特点,结合本土实际,让幼儿在游戏中玩有所乐,玩有所学,尽可能让幼儿在愉悦、活力、平和的氛围下享受游戏的喜悦。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在动态的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的自然条件下进行本课题的实践研究。虽然在幼儿园教育中施加开展民间游戏活动的因素,但对幼儿教育的其它因素均不加以严格的控制,以研究幼儿开展民间游戏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
2.调查法
通过家长或其他熟悉被查幼儿的人,了解幼儿的身体素质发展水平、心理发展水平、智力发展水平,通过对教师的的调查了解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也可以用问卷的方式,请家长或教师在问卷上作书面回答。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幼儿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其动作、表情、言行等,分析幼儿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在观察法的使用前进行观察记录的培训指导。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日记法、传记法或其他观察方法。
3.个案研究法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我们一般采用个人调查法,即对教育过程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和问题调查,即对某个教育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4.文献法
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体育方面的研究前人已做过很多研究,我们只有使用文献法,了解这些过去的研究,才能使我们现在的幼儿快乐体育的实践研究不走弯路、死路。第三个方面:《民间游戏应用于幼儿教育的实践研究》 步骤与措施: 步骤:
准备阶段(2007年8月——2007年12月)制订实施方案,组织制度、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任务,进行本地民间游戏的收集与初步的整理。
实施阶段(2008年1月——2008年12月)在实践中,发动教师对自己开展的民间游戏活动进行总结,并开展交流活动,以民间游戏方案汇编的形式呈现初期民间游戏园本课程。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8月)对幼儿的各项发展指标进行多元评价,对收集和教师自编的民间游戏进行系统的分类和进程化编排。在实践中运用行动研究法,对各年龄段的儿童所喜欢的民间游戏进行系统而科学的整理。并将实践中积累的民间玩具制作整理出汇编成经验总集。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1)开展全面的调研工作。
(2)组织承担课题的教师学习教科研知识以及体育游戏的理论,使之具有一定的体育游戏理论水平,为指导实践作准备。
(3)开展定期的外出学习培训及园内的园本培训活动。(4)吸取众家之长,同时向家长宣传有关方面的知识。2.创设良好环境。
(1)提供适宜的民间游戏时间和空间。
(2)提供各种民间游戏材料,鼓励和支持幼儿进行多样化的探索。
(3)在园内的宣传栏中开设“民间游戏天地”,用于展示幼儿开展的各项民间游戏,激发幼儿对民间游戏的兴趣。
(4)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通过参与民间游戏的自主活动,促使幼儿全面、富有个性的发展。
3.结合课程内容。将民间游戏渗透于幼儿园课程中,以各种形式和途径开展活动。4.变革指导方式。按照游戏的本质特点来组织指导幼儿的活动,以充分发挥民间游戏的发展功能。
5.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课题组长:刘荣 课题副组长:宋艳
课题负责人:大班、中班、小班的各班班主任。参考资料:
1、周 兢 《中国民间游戏》 江苏少年出版社
2、许政涛 《幼儿园游戏与玩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邱学青 《学前儿童游戏》 江苏教育出版社
4、毛美娟、华培 《走向方案教学》 百家出版社
5、王秀玲 《幼儿社会性发展整合课程研究与实践》 宁波出版社
官滩中心幼儿园课题组
2007年8月
4.传统游戏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四
课题名称:幼儿园游戏与课程整合研究
课题类别: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所属领域:学前教育
课题主持人:许多青
承担单位:民勤县新民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幼儿园游戏与课程整合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课程的发展历史来看,课程整合并非新生事物。广义上讲,人类知识从一开始出现就处在不断整合的过程之中,课程也是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不断的整合过程中,由于分科课程的长期存在,课程整合大多局限于某一学科内部小范围的整合,学科和领域之间缺乏有机的整合。从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幼教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视野已有20多年的发展,但不能否认的是,目前实践中的整合存在诸多偏差,很多整合仍摆脱不了“学科式”的藩篱,停留在拼凑、无机、杂乱的状态。近年来,随着对《纲要》的学习研究及对现行的《生活化幼儿园课程》和《幼儿园建构式课程》的探索和实施,对于分科课程的弊端有了明确的认识,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幼儿园课程整合的重要性,明白了游戏与课程整合,能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并能给幼儿提供融生活、游戏、学习为一体的整合课程。因此,针对我园的教学实际,提出了游戏与课程整合这一研究课题。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化幼儿园教育改革,为我园健康向前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幼儿园游戏与课程整合具有一定的研究背景:
第一,顺应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的潮流。近十多年来,在国外学前教育改革中,出现了许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如美国的“早期开端”、新西兰“新课程方案”,特别是意大利的“瑞吉欧方案教学”,它强调的是从儿童出发,选择符合儿童天性的主题来实施活动整合课程,并在预设的计划中,根据儿童发展的需要允许生成课题。国内如南京、上海、台湾在几年前就开展了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的研究,是以“活动”、“整合”来建构课程的主要形式,依据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主张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独特性,而不能将他们单一化。在新教材实施以来,各地幼教研究会及幼儿园也纷纷对“活动与课程整合”进行探讨与研究,这些教育改革的共同点就是“以儿童发展为本”,将课程改革的研究视为教育研究,( )视课程为连接实践与理论的一个桥梁。伟大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我们不能把幼稚园里的课程象大学的课程那样独立,什么音乐是音乐,故事是故事,相互间不发生影响。应把幼儿园的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因此,为顺应当今教育改革的潮流,立足于国际视野,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步伐,我园不失时机地提出“幼儿园游戏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第二,符合新《纲要》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新《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应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注重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以上论述反映了幼儿教育课程整体观的导向。而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强调的是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树立一日活动都是课程的整合观,将课程融入幼儿一日生活、游戏、学习之中,使幼儿在学习、生活、游戏过程中整体、和谐、全面的发展。
第三,改变当前幼儿园教育状况的需要。从实践调查表明,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从教师、家长的角度看:教师注重知识和技能传授而忽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缺乏灵活、多样、开放的教育教学形式;缺乏现代教育的观念;缺少利用现代科技改进教育方法手段。如上网查找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缺乏有效教育资源的利用,如家长、社区的资源。从家长的角度看:过早的定向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灌输,期望的是孩子学会念几首儿歌、会写几个字而忽视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缺乏与幼儿园的交流与互动。从幼儿的角度看,主要的问题有:幼儿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缺乏自主的探究精神;幼儿与物交往的机会多于与同伴交往;缺少走出课堂教学,到大自然和社区去学习的实践活动等等。有鉴以此,力求通过“活动整合课程”的实践研究来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并带动整个幼儿园工作的改革。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以《纲要》为依据,使幼儿园课程以游戏为主,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最优化的结合。
2.让游戏精神成为贯穿和融入整个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灵魂或主线。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不断改善教育行为和优化教学过程,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总结经验,写出游戏与课程整合研究的论文,积累相关资料,有效地完成课题研究。
(二)研究内容
幼儿园游戏与课程的整合研究,主要包括游戏主题与课程的整合;游戏指导与课程的整合;游戏材料与课程的整合。
1.构建教师学习模式,探索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方法。
2.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研究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3.完成子课题研究:
(1)游戏与语言课的整合;(2)音乐游戏与课程的整合;
(3)游戏与社会的整合;(4)游戏与科学的整合;
(5)游戏与健康的整合;(6)游戏与艺术的整合。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5.网络游戏开题报告 篇五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网络更加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琳琅满目的网络游戏,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更有甚者错把现实世界当成网络虚拟世界,造成惨剧。
二、研究目的
通过对网络游戏的考查研究,使同学们正确认识网络游戏,并制定有益身心的上网计划。
三、研究意义
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游戏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
2.问卷调查法:制定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3.采访法:对一部分中学生进行采访
五、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1月1日―1月5日。邀请指导老师参加,首先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根据成员的自身情况进行分工并制定一套良好的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
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和方案进行实施操作
1月6日―1月 8日。图书馆、网络调查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制定调查问卷设置采访问题,对问卷调查和实际采访做好准备。
1月9日―1月17日。
a. 到学校广场、商场等人口密集处发放调查问卷
b. 上网查询资料并了解相关信息
c. 由小组成员对信息做初步处理
d. 把数据交给组长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总结
3.总结阶段
1月18日―20日。邀请指导老师参加,全组成员讨论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并得出结论,由组长负责将讨论结果撰写完成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完成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
七、条件分析
1.主观条件:全组人员对课题十分感兴趣,十分积极,团结协作
2.客观条件:学校有微机室,家中有电脑方便查询资料,实验方法可行,老师十分配合我们
6.2018民间游戏论文开题报告 篇六
课题名称
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我园位于乡村村,有丰富的民间游戏资源和乡土文化气息,更为了为了适应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在进一步对民间游戏的挖掘、搜集与开发,我园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对适合幼儿发展的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的研究。
《纲要》中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不但能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代代相传,而且能达到给与幼儿自由空间,锻炼幼儿身体,发展幼儿基本动作,丰富幼儿生活,开发智力和陶冶幼儿情操的作用。因此我们把优秀的适宜幼儿发展的民间游戏引进到幼儿园游戏中来,渗透到我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本课题主要是把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的研究,把民间游戏融入到一日生活之中,对民间游戏进行改造,使它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通过实践、改造、在实践最终能够使民间游戏通入到幼儿园的五大领域之中。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3月----XX年6月)
(1)围绕研究任务,落实研究人员,合理组建研究小组,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2)组织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理论。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3)调查访问,确定研究对象。
(4)成立子课题组,制定各自研究方案。举行开题论证会,研制切实可行的课题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XX年6月---XX年12月)
1.课题组成员根据讨论,负责人提出课题研究方案以及各成员写出各自的研究计划,2.全面开发、建设、实施民间游戏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的研究,深入、细化子课题的研究。
3.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调整下阶段的研究工作。
4.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积累、整理工作。
在经验总结、观察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问题的解决,适时调整子课题研究方案,最有效地发挥民间游戏的功能与教育意义。逐步完成相关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年1月---XX年3月)
⒈整理各类资料,形成研究成果系列。
⒉撰写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⒊整理归纳有关资料,汇编民间游戏课程。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结题报告
2、论文(随笔、叙事)
3、调查问卷
7.游戏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七
据市场调研机构IDC发布的第三季度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Android智能手机出货量总计达到了1.36亿部,消费者每天激活将近130 多万台Android设备,Android的市场份额由此也达到75%,Android的市场份额和收入双双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而在国内,来自中国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11月上市的智能手机有243款,其中有238款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761.4万部,比上年同期增长113.8%,市场占有率达到65.5%,Android手机出货量占同期智能的95.7%。而201-11 月,上市的智能手机新机型有1988款,其中更是有1943款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24亿部,比上年同期增长170.3%,市场占有率达到53.8%,
Android手机出货量占同期智能的86.5%。所以随着Android平台的大量使用,各种APP软件正在方便和娱乐我们的生活。
而在Android的应用中,根据91无线的报告显示各类游戏占有12.8%的比重。所以游戏模块在Android市场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塔防,即炮塔防御(Tower Defence)也统称TD,塔防受众很广,游戏模式简单而且可玩性极强,根据2012年Q2中国移动应用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中国Android应用下载类型方面,游戏应用依然是最热门的下载类型,以32.6%占比排名第一。而其中像植物大战僵尸等热门TD游戏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综述以上,我认为在Android平台开发一款塔防游戏是十分正确的
二、研究内容
1.研究方向内容
根据近几年来学习Android平台程序开发的经验,结合现在已有技术,设计一个基于Android平台的塔防类的游戏应用。 设计制作该塔防游戏的目的在于在已有的塔防游戏之上进行玩法的创新,通过加入手势操作等特殊的游戏操作来充分发挥移动平台的机能,对于Android塔防游戏的开发与提高Android塔防游戏的质量和可玩性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
三、实现方法及预期目标
实施的初步方案
选择Android专用的Eclipse来进行游戏的开发,系统选择了稳定性较高的Android2.2,
并选用瀑布开发模型来对游戏进行开发
重点难点
(1)游戏地图的设计。此问题需要解决在Android平台游戏设计中如何能够更快速的对复杂的游戏地图进行存储和解析,合理有效的数据结构对提高游戏整体的效率极大地帮助。
(2)游戏AI的实现。在Android游戏中,人工智能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游戏互动性,在塔防类游戏设计中,需要设计针对不同类型怪物防御塔需要作出不同的防御反击。还需要设计怪物的自动寻路如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走出迷宫。
(3)用户界面,舒适的用户界面能够给使用者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在塔防类游戏中,可爱精美的画风会给玩家留下美好的印象,如果你的用户界面一团糟那么即使你的可玩性再高玩家可能也不会去想动他。
(4)游戏策划,在塔防类游戏中,防御塔跟怪兽之间的数据平衡对游戏的可玩性起着极大的作用,防御塔的攻击与怪兽的防御需要达到一个平衡点来保证怪兽在行进的路径中能够被合理布局的防御塔杀掉。
8.传统游戏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八
《中职学校家校合作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中山市南朗教科文卫办 李岚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依据
目前,家校合作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市各级教育部门,都是“一把手”抓德育,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社会化大德育体系,形成了“党政统筹、部门联动,家校联手、社会协同,文化引领、教化育人”的育人格局,其中许多做法闪耀着创新的智慧之光,学校与家庭紧密结合,让教师与每一个学生共结“心灵之约”。
机遇与挑战并存,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社会和家庭对中等职业教育也缺少应有的信任和理解。职业教育之本是实现技能培训与高位就业,而家校的教育合作恰恰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延伸,既能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能为家庭和社区提供高质量的智力和教育资源,并为学校争取到更多的民间教育资源提供便利。
综观国内外对于家校合作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基础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儿童部分,而对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中职学生群体及其所处的职业化、社会化方面,缺少相关的研究和实施模式。此课题的研究,将能为中职学校的办学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有益的帮助。
二、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首先,从学校管理发展的趋势来看,通过个案调查和成因分析,为家长参与中职学校的教育管理提供可行性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将通过个案来分析,提出管理可行性的依据,促使家长参与的方向由低层次的被动参与活动转向高层次的合作管理活动。
其次,从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来看,进一步探索有利于家校双方对学生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上的和谐互动过程。根据发展性职业理论,职业选择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其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能给学生当好参谋,正确地引导学生择业、就业。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从个人的角度讲,是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从社会的角度来讲,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因而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包含着职业角色技能的发展。这就要求学校要充分的与家庭合作,形成家校和谐的互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世界、促进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最后,在职业化的教学目标上,分析职业化教育的有关理论,探索促进家校双方职业技能水
因,寻觅中职学校家校合作的发展路向。
4、通过调查及有关理论的研究,抛砖引玉,尝试为中职学校家校合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教育部门开展家校合作提供可行的参考。
五、课题研究思路:
1、通过对中山市中等职业学校的个案调查和研究,分析中职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并对现状进行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成因;
2、探讨改进中职学校家校合作的建议和发展路向;
3、研究适用于中职学校的家校合作模式,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创建良好的发展空间。
六、研究方法与主要措施:
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加强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的沟通,密切与同类学校的联系,争取多一些专家的指导,课题组内部经常深入交流研究心得,按时完成阶段性的调研报告和相关论文,针对问题,提出可行性的方案和对策,并在实践中进一步的验证和推广,及时进行小结、反思,形成研究成果。
七、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
1、确立子课题,成立子课题实验研究小组。
2、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和文献,对国内外学校家庭教育的理论方面作全面的了解。
3、明确家校合作的内涵及在中职学校中开展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4、当前中职学校开展家校合作的途径与常见形式。
5、归纳当前中职学校家校合作的模式。
第二阶段、调查及分析阶段(2009年1月----2009年7月)。
1、达成目标:利用工作中的资源和优势,对中山市中职学校的现状及其开展家校合作教育的实践进行科学的调查,再从家校联系的频率、家校合作的方式和内容、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效能感及合作意识等维度,对其成效与现存的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基于研究和分析,进一步反思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些问题。
2、调查方法:初步采用这样几种方法:①抽取样本(选取中山地区典型的镇区职业中学)。②问卷调查(设定好有关问题及调查的指标)。③进入现场(间接进入与直接进入学校教师、学生
课题主持人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较强的研究能力,曾参加“九五”、“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研究,所撰论文曾先后获一、二、三等奖。并被全国教育发展“十五”计划重点课题组聘为“三结合德育创新发展研究”重点课题实验校调研组副组长(2004----2006)。担任南朗理工学校德育主任多年,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并且在时间上能够充分保证。主持人好学上进,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都有较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关注国内外教育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现已取得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学位。
其它课题组成员也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他们多数是年富力强、科研热情高、有思想、有经验的校级领导、学科组长及骨干班主任,有三位是中学高级教师,潜心教育,工作踏实,教研能力强,研究水平高。其中镇教办教研室的黄嘉宏副主任,他曾主持了中山市立项课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的策略研究》并获中山市第五届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工作务实,研究到位,经验丰富。课题组成员中有两位是现任南朗理工学校副校长,工作能力强,教科研成果丰富。他们都是我们完成这个课题研究的重要保证。
课题人员的分工如下:
李岚:负责整个课题的组织领导,监控指导,设计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协调开展研究重点的规划、试验与实施。
黄嘉宏:协助主持人做好课题的管理工作,并主要负责搜集国内外关于家校合作的有关理论及实践资料并整理与分析,研究家校合作的策略与模式。
王剑勤:从学校德育管理者的角度,研究合作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与影响,提出改进策略与家校合作的新思路。
王在富:从学校教学管理者的角度出发,研究学校采取的合作教育的措施、形式与内容,并组织相关的试验、模式推广与效果分析。
兰泽融:负责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研究。
刘光华: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分析中职学校家校合作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影响因素,并对合作模式作深入探讨。
9.传统游戏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九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与价值
1、研究背景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2008年l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教育部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德育课课程改革开始进入实施阶段。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既要注重规模数量,又要注重质量。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既根据党和国家规定的德育任务,又根据职校特点和职校学生实际,面向现代社会,重新整合,形成一个课内外结合,理论、知识、能力、素质并重,课堂、学校、家庭、社会相联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质量目标。
德育课程改革是一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变革。它不仅仅改变德育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还对教育理念进行了更新,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以学习者——学生为本。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就是要把学生首先培养成“人”,在此基础上把“人”培养成“人才”。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到来,传统德育管理的弊端更加明显地表现山来。在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精神人才的今天,我们的德育管理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改变。
为此,我们提出德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形成自身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德育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管理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价值和个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地发展,在积极发挥学生参与管理的同时,引导他们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2.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需要,满足企业对职业技术工人素质的需求,尽快 1
地在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管理方式、对学生的认识视角上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与隐性课程、活动课程,丰富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德育的内容和途径,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当前我校德育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分析,构建以学生为本的生本化德育管理模式。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完成从相对单一的学校环境向复杂的社会环境的过渡,并使之有能力去体验未来社会的真实生活状态和未来工作职位的要求。同时,研究这一课题也是为永嘉县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尝试,真正有助于永嘉县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立足于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探索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我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品牌、争创浙江省终点职业中学作好理论和实践准备。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水平,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目标是:在深入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开发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及隐性课程,构建生本化德育管理模式,取得富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工作经验,改进和探索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调整和充实德育的内容,正确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学校的常规教育与管理再上新台阶。
2、研究内容
(1)、如何根据企业对职业技术工人的素质要求、职业学校学生的需求特点,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
(2)、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教育的联系,创造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3)、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遵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整合一切资源,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以学生为本位,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3、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我们认为:德育课程不仅要体现新时期的新要求、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强调教学方式的创新、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与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与地方企业文化有机结合,根据培养目标确立德育工作内容,并结合职业教
育的特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将德育工作内容渗透到各项活动之中,使德育活动能潜移默化地进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我们还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管理不能较多地停留在“管”,“压”,“堵”等层面,不能较多地是采取“禁止什么”、“不许什么”来进行管理,压抑学生的个性,造成学生较为普遍甚而严重的逆反心理,有的甚至产生了心理障碍;不能将学生过多地置于被管理者的地位,忽视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漠视学生有着独立的人格,扼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造成学生在管理中的逆反和被动性;而应该关注生命,关注状态,把“为教师好管而设计的管理”改变为“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管理”。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调查法。
具体措施:加强理论研讨;编写德育校本教材;开发德育活动课程;探索富有职业教育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工作经验;创建生本化管理的环境,构建生本化管理模式。
2、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9.12——200.1)成立课题组,理论学习,研究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制定初步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0.2——2010.4)调查研究德育课程问题,初步制订校本德育课程编写方案;探索具有职教特色和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方略;分析学校德育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和生本化管理的模式构建。
第三阶段:(2010.5——2010.10)完成德育校本教材的编写;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生本化管理模式的形成。
第四阶段(2010.11——2010.12)课题研究进行结题报告及论文结集。
四、完成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近几年,我校积极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组人员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实践能力,撰写了多篇论文发表、获奖及交流,均获得一致好评。
2、我校德育工作有良好的基础,学校被评为“温州市行规达标单位”、“温州市平安校园”“永嘉县德育先进学校”等。
3、我校有一流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开设了网站;这使该
课题在研究方面又有了很好的硬件方面的支撑。这些有利的条件保证了该课题的顺利进行,也为该课题研究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4、有一定的资金保障。
五、课题组人员与分工
六、经费预算
调查经费:4万
材料费:2万
学习考察费:4万
合计:10万
10.传统游戏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十
(一)校园环境建设方面:抓校园环境建设,突出绿化、美化、香化、净化。加大学校硬件建设的步伐,提高楼廊文化、班级文化的育人作用,让学校的每一寸地方都能说话,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用警示标语、宣传橱窗等宣传工具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完善规章制度方面:通过制定科学严谨的各种规章制度,强化领导工作的自主性、创新性。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生活、学习的自律性。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常规的教育教学制度无形中就形成一种文化,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在原有的制度建设基础上,能修订的及时修订,不完善的争取完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学校形成一种无形的潜在的管理机制。强化制度的作用性,注重制度的连续性,发挥制度的导向性。
(三)开展校园活动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1、成立多种兴趣活动小组,并坚持经常地活动。像美术的书法绘画小组、音乐的舞蹈、合唱、器乐等活动小组,科技兴趣小组、制作等小组。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开启学生的智慧。
2、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德育实践活动。利用特殊的节假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像四五清明祭扫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感恩系列教育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读书活动,坚持经常,不但为学生送去精神食粮,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小学生“毕业典礼”,使学生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茶文化方面的研究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社会实践能力等。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任务分工:
杨泽岐:全面负责课题项目。
黄云:全面负责课题项目,进行开题论证,撰写开题报告,并进行中期评估报告和结题报告的撰写。制定课题研究的工作和管理制度,相关问卷调研。
张玉文:负责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协助写好中期评估报告和结题报告,负责课题论文指导工作。培训研究人员,收集理论学习材料,网站,构建本课题研究框架和策略
邹家明:调查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校园文化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收集课题组活动情况过程性材料。
任磊:负责开展班级文化的研究,组织学生活动
闵少丽、卢红波: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与途径的研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运用,课堂教学如何有效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途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收集、材料搜集整理、组织学生活动。
杨前锋:网络管理员,对本课题进行网络管理。
2、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XX年7月至XX年12月)
(1)收集近期有关理论资料。学习有关的理论,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为实验提供依据和指导。
(2)成立以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组。
(3) 召开课题组成员座谈会,制定实施计划,提出具体的研究方向与方法。
2、实施阶段(XX年1月至XX年12月)
第一阶段(XX年1月至XX年3月)
实验任务:
(1)清楚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学习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2) 课题组成员制定个人课题计划,提出自己研究的方向与方法
实验方法:理论学习,制定计划等。
成果:每个人的详尽的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XX年4月至XX年8月)
实验任务:
(1)以构建校园文化为主题进行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评比活动
(2)班级文化建设的研讨活动
(3)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工作
实验方法:课堂教学评比、研讨法等
成果:课堂实录的征集 班级文化建设研讨的结论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图片展
第三阶段:(XX年9月至XX年12月)
(1)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
(2)茶文化的提炼与整理,开发适合我校的茶文化建设的校本教材
(3)信息技术方面、科学方面与教育教学进行整合,达到在活动中打造特色
(4)课题组成员撰写有关论文
实验方法:特色活动等
成果:校园文化艺术节精彩回眸集 校本教材《茶文化》 论文
第四阶段:(2014年1月至2014年8月)
(1)课题组召开阶段性研讨,旨在实验的基础上,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也就是来自于实践的途径与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和交流。
(2)向省教育厅“五项专题”研究与实验工作管理机构申请结题。
(3)校园文化方面的论文或者案例征集
(4)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
【传统游戏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开题报告】推荐阅读:
传统游戏方案07-12
传统游戏我会玩06-14
传统体育游戏在幼儿园的实践09-27
游戏设计开题报告范文06-18
弘扬传统文化 建设特色学校(领导讲话)06-17
游戏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9-16
守住传统 创出特色07-29
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11-06
幼儿园民间游戏课题研究 结题报告07-04
中国传统文化课题研究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