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管理案例(8篇)
1.信用风险管理案例 篇一
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案例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改成功上市后,不良贷款处置主要通过动用自身拨备核销、批量打包转让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依法保全、现金清收等途径来实现。
2012年末,某国有银行天津市分行(以下简称A银行)通过天津产权交易中心采用市场化处置方式转让了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不良贷款债权。这是天津市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首次尝试。
一、A银行不良贷款债权转让案例
B公司成立于1992年12月,主营房地产开发及商品房销售。注册资金1500万元。截至2004年6月末。B公司在A银行贷款余额1900万元,抵押物为天津市某区80套房产。2004年6月,B公司还款能力出现问题:同年9月,B公司总经理因涉嫌诈骗,被公安机关强行羁押,公司资产被人民法院查封;2005年6月,停止经营;2008年12月29日,B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2006年3月,A银行以B公司无力偿还贷款本息为由,向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同年5月,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A银行胜诉。在该案执行过程中,由于被执行人曾擅自出售抵押房产,造成多名案外人提出异议,法院拍卖处置抵押物困难重重,致使该案始终未能完成执行程序。截至2012年3月8日,B公司拖欠A银行贷款本金1900万元,利息1172.79万元。鉴于该案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未能完成法律执行程序,A银行尝试通过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该房地产公司不良贷款债权方式实现不良贷款的处置。
一是寻求新途径,制定债权转让方案。鉴于该笔不良贷款处置的难度、特点以及抵押物房产的各类瑕疵等情况。A银行开拓思路,探讨运用市场化手段处置不良贷款债权的新途径。根据《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法律效力有关问题的批复》(银监办发[2009]24号)、A总行《做好2012不良资产清收处置相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2012年初,A银行依法拟定了通过天津产权交易中心采用市场化处置方式转让某房地产公司不良贷款债权的方案。
二是探索新模式,严格执行总行批复。2012年4月28日,A银行就该笔不良贷款债权转让价格、受让方资格条件、交易保证金、交易价款支付方式、转让交易价款处置等事宜向A总行报送请示。2012年5月11日,A总行批准同意A银行通过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对外公开转让该房地产公司不良贷款债权,并规定了该笔债权挂牌交易价格及下浮幅度。
三是尝试新方式;公开透明债权转让程序。根据A总行批复要求。2012年6月7日,A银行将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不良贷款债权在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公开处置。在挂牌过程中,A银行按照天津产权交易中心交易规则确定的审批程序和公示时间,对不良贷款债权信息、买受人受让条件以及相关重大事项等情况进行公开披露。按照A总行批复文件要求,以2012年6月8日该笔不良贷款本金、利息及产生的全部费用合计数为依据,第一次挂牌转让价格确定为3200万元,在无人竞买的情况下,先后依次20%、10%两次降价,挂牌价调整为2350万元,最终只有一家意向受让方进行受让登记。并交纳了挂牌价格30%的保证金。2012年7月26日,A银行与受让方签订了《债权转让协议》,债权转让价款为2350万元。2012年10月31日,A银行向受让人交割与该案债权有关的贷款合同、抵押合同、抵押他项权证书及相关法律文书,并将债权转让事宜通知B公司。至此,A银行完成全部债权转让程序,B公司不良贷款本息合计3200万元,该行垫付的诉讼费、拍卖费、评估费、债权转让交易佣金、交易手续费、交易鉴证手续费共计46.48万元、律师费47万元。本息及可计量费用成本共计3293.48万元,债权最终转让价款为2350万元,在归还全部贷款本金1900万元后,实际应收未收利息损失943.48万元。
四是反映新成果,及时报备债权转让事项。按照《天津银监局转发<关于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法律效力有关问题的批复>的通知》(津银监办发[2009]38号)的有关要求。A银行向当地银监局报送了《关于转让天津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不良贷款债权的情况报告》,及时反映不良贷款债权转让情况。
二、A银行不良贷款债权公开转让的优势与不足
A银行此次通过公开市场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是天津市商业银行开拓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一次有益的尝试。一方面针对涉诉不良贷款“胜诉难、执行难”的现状,通过公开透明的市场,争取多元化主体包括诸多社会投资者的公平参与,有利于不良贷款的价格发现,并及时转化成现实的流动资产,不良贷款变现时间大幅缩短。另一方面,采用市场化方式,拓展了处置渠道。利用产权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等平台,采用市场化方式处置不良资产。拓展了处置的渠道和手段;进一步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交易行为更加规范、严谨,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操作风险、法律风险、资金风险和道德风险;通过产权交易市场的信息发布功能和专业化服务手段。充分形成市场竟价机制,实现了处置效益的最大化,最大程度地维护了银行权益。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流程,该案例的处置过程仍存在不足之处。
一是未认定不良贷款责任人,处置环节有疏漏。在该案例中,A银行对B公司贷款管理中存在薄弱环节,未能在贷款企业还款能力出现问题时及时预警、压缩并收回贷款,在贷款企业涉案后也未及时提起诉讼,这些都是信贷资金形成风险的潜在原因。此外,在抵押物管理上也存在瑕疵。未能定期对抵押物进行核查、估值;未能及时掌握贷款企业擅自出售抵押房产的信息,造成案件即使胜诉却仍面临执行难的局面。鉴于上述原因,按照《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对批量处置不良资产及时认定责任人,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并将处理情况报同级财政部门和银监会或属地银监局”,A银行应对该笔不良贷款认定责任人,进行相应处理。但该行并未执行责任认定程序。
二是未建立相关风险管理制度,处置流程有待完善。按照《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法律效力有关问题的批复》(银监办发[2009]24号)的有关要求,“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应当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相应的制度和内部批准程序。”目前,A总行仅对该案例处置过程中提出相关要求。未针对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制定风险管理及内部审批制度,处置程序中仍有需要完善的环节,对卖方的尽职调查、资产估值、买受人的资格认定、部分资产损失等易产生道德风险的环节应进一步规范。
三是应收未收利息损失的帐务处理有待进一步明确。本案例成功处置后,贷款本金虽得到全额偿还,但应收未收利息损失达943.48万元,也使得一部分国有资产流失。这种损失未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合理的帐务处理并责任到人。
三、两点建议
(一)加大处置不良贷款转让的配套政策和法律支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目前,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在法律上没有任何障碍,但是政策层面仍缺乏明确的规定。监管部门应结合市场需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对统一的市场规则和交易标准。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对这一处置方式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建立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风险管理制度及审批程序,避免转让行为中的道德风险。
(二)创新处置方式,提升资产价值回报
银行除运用催收、诉讼、核销等传统手段处置不良资产外,还要积极探索处置新手段、新方法、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处置效率和效益。其一,加强对押品的管理,认真做到定期核查和市场估值。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注重押品的选择,对于存在法律瑕疵及变现困难的押品应谨慎对待,对银行内部难以管理的抵押品可以外包给中介机构,进行专业维护保养。达到其保值或减缓贬值速度。其二,政府部门牵头或单独组建不良资产交易平台,汇集各方资源信息,通过挂牌交易、集中竞价、公开买卖等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不良资产市场化运作;三是积极探索资产推介、资产置换、转让出售、资产证券化等不良资产处置方法与途径,加快不良资产的变现,使银行资产得以保值增值。
信用卡道德风险案例研究
东胜讯去年6月,东胜区公安分局接到各大银行报来的多起信用卡诈骗案。该案犯罪嫌疑人宋某伙同其弟弟、妻子等人在其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的老家,以办理电话卡等为名向其同村人员借用身份证多达58张,并使用借来的58张身份证及本人的身份证冒名向鄂尔多斯市与呼和浩特市内的11家银行申请办理了242张银行信用卡,并利用这些信用卡在东胜地区、通辽地区以及辽宁等地区的不法商户套取大量现金,将套取的现金用于对外放高利贷、个人投资及消费,后因无力偿还信用卡银行欠款,造成1200余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2014年7月,东胜区公安分局将逃跑一年多的嫌疑人宋某及其结伙犯罪的弟弟、妻子等人抓获,现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至此,东胜区最大的一起信用卡诈骗案宣布告破。(孙丽红)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逐渐重视信用卡业务,外资银行也以不同方式介入信用卡业务。各发卡银行发卡量大幅上升,市场竞争逐渐开始激烈,区域性的竞争尤为突出。
同时,国内的信用卡受理环境有了明显改善,银行卡联网通用的目标已基本实现,由多元化市场主体构成的信用卡产业链初步形成,银联作为国内民族品牌的信用卡组织和发卡品牌,逐步得到国内客户乃至国外客户的认可。截至2008年第四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发卡量为14232.9万张,同比增长57.7%;信用卡期末信贷总额9804.57亿元,同比增长75.8%,是2006年同期的3.2倍;期末应偿信贷总额1582.12亿元,同比增长110.9%,是2006年同期的4.8倍;信用卡支付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达到24.3%。
不过,随着信用卡市场的不断发展,发卡银行面临的业务风险也日益显现,如信用风险、欺诈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尤其是信用卡作为无担保的信用贷款金融产品,虽然贷款基于消费,且基本为小额,但客户群体众多,审核手续简单,在银行对客户信息收集、信息筛选中都面临不对称信息问题,由于客户收入变化,或是恶意拖欠会造成较大的信用风险,即使存在有效的风险监控机制,事后逾期催收手段,但同样面临较高的交易成本。
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时间还不是很长,业务经验相对匾乏,业务开展前期,单纯追求卡量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信用卡风险集聚。2008年,我国的信用卡不良率大概在1%左右,并且一直处于上涨的趋势中,到2009年年底,信用卡不良率根据预测可能会上升到3%-4%,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正在逐渐扩大。于是,对信用卡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分析、监控和有效的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是关系到信用卡业务的成本控制以及业务收入的重要环节。
在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授信政策和审批流程,并对客户用卡过程进行监控和跟踪,运用国外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对客户的个人信息、用卡习惯进行分析,找出能归纳定义持卡人风险的特征,并在审核和授权环节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信用卡风险,减少风险给银行资金带来的损失。在实务操作中,我国银行对于信用卡的风险管理仍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系统、有效涵盖宏观外部经济环境和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的整体机制,因此研究信用卡风险管理对促进银行业务的创新,推进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保持银行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3 发卡行内部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对发卡银行内部人员而言,信用卡发行、使用规定及内部运作程序等信息是没有秘密可言的,但是内部人员的素质却有较大的隐蔽性。内部人员可能利用职务之便内外勾结作案,损害银行利益以达到个人利益的目的。如记账串户、盗窃他人资金。发卡银行对内部人员信息的不了解则易给银行带来损失。
这些信息不对称给发卡机构的生存和盈利带来巨大威胁,成熟的个人征信系统、严密的风险分析技术、科学的监管措施和及时沟通等等都是今后解决信用卡业务中信息不对称状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3.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
3.1 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现状
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业务采用集中经营、集中管理和集中运作的模式,遵循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基本原则,总行信用卡中心为信用卡业务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全行信用卡业务的统一经营和管理。信用卡风险管理根据持卡人潜在还款风险的不同,对信用卡的持卡人欠款质量实行五级分类管理。对业务发展中发生的各种风险损失,按照财政部《银行卡透支呆账准备、坏账准备及透支呆账、坏账和其他损失核销的暂行规定》及建行有关文件的规定进行核销处理。2006年,中国建设银行抓住当前国内信用卡市场发展的关键时期,以赶超主要竞争对手为目标,不断提升信用卡市场影响力、产品竞争力、客户满意度和风险控制力。
3.2 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设银行近年来一直不断探索和强化信用卡风险管理,并取得了长足的迸步.但是,与国外先进发卡银行相比,现阶段中国建设银行在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理念、体系、技术和外部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3.2.1风险管理理念不够完善
[8]风险管理理念是内部体系中的“软因素”,在发卡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金融业
发展的历史和经验表明,一些金融机构之所以在风险管理上出现问题,其原因并不是因为缺乏风险管理系统、政策及程序,而是因为落后的风险管理理念不能使这些系统、政策、程序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过分重视营销,缺乏管理;没有正确处理银行发展的近期和长远目标间的关系;管理意识不到位。
案例:长沙市某电影院三十多名员工申请信用卡,经办人员在初审时没有认真审核签名情况。在征信人员复审时发现多份申请表上签名笔迹一致,通过电话核实,发现申请人中多名员工已退休几年,还有的员工根本不知道自己申请了信用卡,后来经过详细调查核实发现原来是该单位流动资金短缺,想通过办理多张信用卡进行透支贷款,并循环使用。
3.2.2 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国际先进发卡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银行安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建设银行的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风险管理的基础还不够坚实,具体表现在:建设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建设银行还没有形成完整、科学、有效的岗位职责体系;建设银行专业风险管理人才匮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3.2.3 信用卡风险管理工具不够先进
建设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技术与国际上其他银行对比相对落后;信用评估手段也不够先进。我国金融体系建立较晚,现行的国内金融市场还不能向金融机构提供足够的风险管理工具。我国发卡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国外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未在国内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与传统的风险管理主要依赖定性分析与主观判断不同,现代风险管理注重定量分析,大量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和数理统计模型。近年来,在市场风险管理模型化的推动下,[9] 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化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度,如Credit Metrics等模型都代表着最新的技术水平
中国建设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对申请人给出科学的评定结果,所采取的办法基本都是通过征信人员的经验判断,人工信用评估方法往往存在以下缺点:缺乏一致性;手续繁琐、效率低下;人工信用评估方法对今后方法的改进帮助也不大。
4.国内外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国际上其他发卡机构或国家银行大多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次的考验,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严密,成熟的经营和风险管理的制度以及竞争策略,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实力。不仅金融技术手段先进、发达,而且创额能力和开拓市场的能力非常强,产品的科技化程度较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非常高。
4.1 美国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美国银行是中国建设银行的合作伙伴,他通过并购全球最大的独立信用卡发行商美信银行(MBNA),成为全球第一大支付业务和银行卡服务商。美国目前有4000家公司发行信用卡。美国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过程中,为防范和控制风险,采取的措施。
4.1.1 独特的风险管理理念
美国银行信用卡业务有其独特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的目标是理解并管理风险以获取最大的长期回报,风险管理需要在理解其对收益率影响的前提下进行;通过寻求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来确定能够承担的风险水平,以此达到增长目标和财务目标。基于这些理念,美国银行信用卡采用承担风险、管理风险并从中获取适当收益的风险管理策略。
4.1.2 理性的考核信贷
美国银行并不是简单依赖评分卡,而是推行理性考核信贷。所谓理性考核信贷,是授信人员根据个人与客户的交流,合理利用数据做出信贷决策,这种决策既要满足业务需求,同时又要严格控制风险。根
据理性考核信贷的要求,美国银行对信用卡申请都要在申请者经济能力、稳定性及还款意愿的框架内进行审核,并不断地根据环境的变化来发展、改变与适应。
4.1.3 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美国银行建立了完善的信用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产品计划、信用获取、账户管理、收款和冲销等信贷循环的每个环节都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并根据管理信息系统中储存的数据作为决策的基础。
4.2 香港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在香港市场上,目前信用卡的发行总量超过1200万张。其中,VISA卡占70%左右。MasterCard卡为25%左右,运通卡、JCB卡、大莱卡合计约5%。香港信用卡市场经过多年的运作,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各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营策略和多样化的竞争方式。同时,各行针对信用卡风险也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体系,香港银行业在经营信用卡业务的过程中,为防范风险发生。主要采取了如下几项措施:
4.2.1 对整个信贷周期实施全面管理
对整个信贷周期的全面管理主要包括四个阶段:产品计划,客户获取、账户管理、催收和核销。从
产品计划开始,经各阶段,最终再回到产品计划,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从发卡开始,各阶段都根据行为评分来进行管理决策,通过了解持卡人的整体信用状况制定客户风险评级标准。根据持卡人的用卡情况及风险度采用不同利率;依据行为评分评估账户风险度,调整持卡人的信用额度。
4.2.2 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
信用卡是金融业与高度发达的电脑、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一种金融创新产品。信用卡业务运作需要以信息处理的高度网络化为基础.在香港,无论大小商户都装有POS机,每笔交易均通过授权,大大减少了风险损失。由于已联网,可实时监控持卡人的交易情况,监控系统将金额较大或短时内交易频繁的卡号自动提示给信控人员,信控人员可及时核对交易情况,减少了假卡,寄失卡造成的损失。
4.2.3 良好的催收策略,及时收回欠款
经信用卡风险管理部门多年时间和有关数字统计研究表明:催收欠款越及时,欠款回收率越商,风险损失越低。经信用卡风险管理部门多年时间和有关数字统计研究表明:催收欠款越及时,欠款回收率越商,风险损失越低。采取委外催收的方式收回的欠款按一定比例留给委外催收公司,如:恒生银行在委外催收时,回收金额的25%留在信贷管理公司。在香港,个人财产状况变动较快,所以风险管理部门必须时刻注意卡户动态,并结合当地经济情况,制定催收策略并不断调整,使催收风险降到最低。[14]
5.政策建议
5.1制定合理的政策建议
5.1.1 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
信用卡业务在众多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成功表明,一套科学完善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是信用卡规范健康发展的前提。个人信用体系是指在现代经济环境中,个人通过信用方式获得支付能力,以进行消费、投资和经营的一种金融体制,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预警、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和个人信用风险转嫁等。我国急需建立以银行、税收、公安等机构为建设维护主体、内容涵盖个人基本情况、学历、职业、收人、纳税、家庭与财产状况、信用记录等全部资信状况的个人信用体系。同时,我们还应采取积极措施唤醒公民的信用意识,推广个人信用文化,让个人信用成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工具。
5.1.2 完善的相关法律体系
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严格规范的信用法律体系,法律能规范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信用关系,支持并推动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发展。在2000年,台湾信用卡诈骗损失高达30亿新台币,占其信用卡消费额的千分之四,这一比例在国际上是比较高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立法上对伪造信用卡犯罪的量刑和处罚过轻。我们应未雨绸缪,及早制订相关法律,保护所有银行卡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5.2 风险预警机制
5.2.1 完善银行内部信用卡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设计科学、高效的业务流程和相应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使业务的各个环节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具体而言,业务流程主要包括事前风险预防、事中风险监控与分析以及事后坏账处理三个环节。
事前风险防御包括:第一,授信策略制定。授信策略是信用卡授信的基础,决定了整体风险的大小,制订人员要及时搜集、整理和分析各项资料,既包括国内外发卡行授信的先进经验,又包括我国的具体政策环境、信用条件等,制订并不断修订科学高效的授信政策,形成一套合理的授信管理则,并确保这一规则的遵循;第二,市场营销。市场是信用卡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规范真实的市场宣传以及对客户进行初步筛选能起到正确引导持卡人消费、降低信用风险的作用。因此,发卡行应加强对市场人员的思想道德培训和业务能力培训,从源头上大大防范信用风险;第三,征信、授信。此环节对信用卡申请者的资信状况进行仔细的分析,按照授信政策制订的标准,进行严格的筛选,并授予被核准客户相应的信用额度,最终决定申请者能否获得授信,也就直接决定了持卡人的整体风险状况。
风险监控与分析包括:第一,客户风险分析及管理。发卡行应有专门从事风险分析及管理的部门,负责对客户的交易进行监控,并定期分析持卡人的整体风险状况和风险分布状况,并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及时防范风险;第二,授权。发卡行为持卡人提供24小时的信用卡交易授权服务,这也是风险产生的
一个重要环节。发卡行必须明确专人负责授权业务,并对客户交易进行监控,发现可疑交易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第三,客户服务。处理挂失、冻结等业务,协助客户降低失卡、伪卡风险;第四,催收。负责对短期逾期客户进行还款提醒及协商还款事宜,对于长期或恶意拖欠客户采取法律途径进行催讨,并对逾期状况分布进行分析,适时调整催收政策。事后坏账处理主要是指对于呆坏账进行资产管理,并通过诉讼、强制执行等法律途径来降低不良贷款率,保证债权的实现。以上这些环节在操作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分工,但发卡行必须建立规范合理的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进行。
5.2.2 运用高科技发展信用卡业务
与传统的银行业务不同,信用卡业务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其发展尤其是风险管理的发展又向科技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科技是建立高效风险管理系统的基本前提。发卡行要加大科技力量的投人,建立信用评价机制、信用动态跟踪分析机制等,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控制信用卡业务风险。例如,在对持卡人进行风险分析和管理时,发卡行要建立强大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运用数学模型和多种技术手段,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主动预测客户的风险等级。第二,建立现代化的授权交换网络系统和资金清算系统,缩短清算时间和止付周期,解决透支问题,降低持卡人失卡风险。
5.2.3 从业人员的培训
对于从业人员的培训是降低信用卡内部风险的基本途径。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包括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内部风险来自发卡行内部,产生于内部员工的工作疏忽或道德风险。发卡行必须通过培训,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增强员工对工作的责任感,并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更准确的判别、预测、分析和控制风险。发卡行可采用银行业界交流、向国内外先进同行学习或者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素质,降低信用卡内部风险。
6.总结
本文对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还不够全面、系统,有待进一步深化。但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对中国建设银行防范和化解信用卡风险,完善信用卡风险管理工作,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参考。同时,对其他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信用卡风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信用风险管理案例 篇二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1 农村信用社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
1.1 关系到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农村信用社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农村信用社的机构网点普及, 县市有联社, 乡有信用社, 村有网点, 职工队伍庞大, 职工人数比任何一家国有银行都多, 资金实力雄厚, 其存贷款规模在国家社会信用规模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农村信用社已从原来意义上的国家银行得力助手变成事实上的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关系到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提供基础性金融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集聚农村闲散资金, 引导农村资金流向。
1.2.2为广大农户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业生产提供金融服务。1.2.3支持农村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工商业, 促进农村经济全发展。1.2.4调节农村货币流动, 平衡国家信贷收支。同时, 农村信用社还以存款准备金、业务备付金、转存款、特种存款、购买国债和金融债等形式向国家转存大量资金, 为平衡国家信贷收支做出了重大贡献。
2 我国农村信用社防范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
2.1 贷款集中现象突出
贷款集中是信用社经营的大忌。虽然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集中问题进行了限制, 许多农村信用社也认识到了贷款集中的危害, 但由于经营地域过于狭窄等原因, 农村信用社仍难以避免来自各方面的贷款集中问题。
2.2 法制环境缺失, 贷款人诚信缺失
法制建设方面的缺失从理论上讲包括立法、司法和执法三个方面, 具体到农村的现实, 我们在后两个方面才是真正的缺失, 已经有的法律规范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
2.3 中央政府扶持不到位
为了实现国家整体利益, 政府要求信用社服务“三农”, 承担起部分政策性金融的职责, 但在税收、财政、不良资产剥离等方面, 并未给农信社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 征税除营业税、所得税等十多种外, 还有各种附加费和地方摊派款项, 给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2.4 农村信用社贷款文化落后
信用社贷款风险观念落后, 如在贷款的调查和审查中, 忽视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现金净流量的分析, 片面注重利润、担保、信用评级的作用;在不良贷款的处置过程中, 大量使用借新还旧、收息换据、债务置换的办法, 将本来有问题的贷款通过这些手段转为正常贷款;在贷款质量的评价上, 认为只要能够按时结息就是好贷款, 对借款人的品质, 贷款的实际用途, 经营情况和偿债能力的变化关注不够。
2.5 信用社贷款人员素质不高
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人才管理上较为混乱, 造成了现有员工素质不高。一方面体现在业务知识和技能上, 不能正确分析和应对贷款风险。另一方面是职业素养低, 道德风险大, 缺乏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金钱观。
3 我国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结合多年工作实践以及对上述存在问题分析, 提出了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一些建议和措施。
3.1 建立农村信用社资金协调中心, 缓解贷款集中问题
建立多种层次的农村信用社资金协调中心, 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农村信中贷款的集中问题。贷款集中问题是农村信用社防范信用风险所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解决这问题的一个可行途径是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信用社资金协调中心。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农村信用社防范贷款集中风险。中心可以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上述目的:一是向会员信用社提供异地贷款的信息, 帮助农村信用社实现贷款在地区、行业、借款人等方面的分散;二是开展贷款互换业务, 为农村信用社之间相互交换贷款提供服务。笔者认为, 贷款互换是农村信用社防范贷款集中风险的重要途径, 贷款集中问题严重的农村信用社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贷款交换来降低各自的贷款集中程度, 从而降低各自的信贷风险;三是开展社团贷款业务, 帮助农村信用社通过社团贷款的方式参加大型的贷款项目。
3.2 深化农村金融, 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
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工作, 最要紧的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建设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
3.2.1 增资扩股, 扩大规模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增资扩股既是农村信用社规范合作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措施, 可以提高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增强资金实力和抗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要适当扩大股权设置范围, 把辖区内所有承认信用社章程的农户和企业尽可能地吸收进来, 形成广泛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要落实民主管理, 充分发挥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民主监督作用。
3.2.2 要延伸信贷范围, 扩大服务领域。
在优先保证粮棉油等作物生产资金需求的基础上, 大力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特别是要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促进农村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3.2.3 要转变经营作风, 改进贷款方式。
把为农民服务作为信用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高对农业和社员的贷款比例, 对农业的贷款不能低于70%, 对社员的贷款不能低于50%, 实行对社员贷款优先、利率优惠、对农业生产贷款优惠的政策。积极发展小额信贷, 积极推广“农户联保”贷款方式。简化农户贷款手续, 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贷款面小、条件苛刻、手续繁杂的问题。
3.2.4 加强对贷款的管理。
严格财务管理, 在经营管理上实行股金公开、贷款公开和账务公开。要坚持贷款的集体审批制度, 建全落实贷款的担保抵押制度, 逐步推行贷款的风险度管理。加大清欠力度, 抑制不良贷款的上升势头。保全信用社的信贷资产,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平调、挪用和挤占信用社资产或借企业改制逃废对信用社的债务。
3.3 加强诚信教育, 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首先, 加强诚信教育, 增强农民的信用观念。弘扬传统美德, 把诚信教育作为农村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 采取有效措施, 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次, 强化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意识。农村信用社经营的是信用, 要想让农民讲信用, 要信任农民, 还农民一个信任。应该明白, 农村信用社是由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入股组成的, 信用社的根基在农村, 为“三农”服务是其根本宗旨;同时, 农村信用社要想搞好经营, 获取经济效益, 其最佳路径就是面向农民。因此, 农村信用社要咬定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不放松, 切实增强服务功能。你诚信, 我支持, 你增收, 我发展。农村信用社要顺应农村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加大农业信贷投放力度, 增加农户贷款, 着力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及投资方面的合理资金需求。农民只要有“信用”做抵押, 无需其他实物抵押, 信用社就应给他们放贷。
3.4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提高员工素质
尽快组建全国和省级信用社行业协会, 对参加协会的信用社会员提供指导、协调、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在有条件的地市, 加快组建地市级信用联社, 专门承担对信用社的行业管理职能.要切实抓好各级信用 (联) 社领导班子的建设。要加强制度建设和职工培训, 认真抓好减员增效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 继续执行员工总数负增长政策, 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岗位职务聘任制, 改革分配制度, 实行工效挂钩。
3.5 完善担保抵押制度
农村信用社应减少信用放贷, 提高抵押、担保贷款比重, 完善抵押、担保手续, 对抵押贷款, 要加强对抵押物的评估、管理、确保抵押物的有效性。实行贷款担保抵押, 是抵偿弥补贷款风险的有效方法。尤其在办理财产抵押手续中, 认真核实抵押物的所有权及变现能力, 依法签定抵押合同。这样农村信用社可占据追回同顺序债权的法律优先权, 减少企业风险损失对其贷款债权产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腾云.当前农村信贷急需解决的五个问题[J].决策论坛, 2006.[1]腾云.当前农村信贷急需解决的五个问题[J].决策论坛, 2006.
[2]周素彦.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防范——外部制度建设视角[J].河北金融, 2006.[2]周素彦.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防范——外部制度建设视角[J].河北金融, 2006.
3.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篇三
信用是指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在商品交换中是指交易的一方能够如约偿还另一方财物或服务而取得的信任。信用风险是指在以信用关系规定的交易中,交易一方不能履行承诺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在信用结算方式中,信用风险是指买方拖欠卖方货款的可能性。目前,我国企业在信用管理上普遍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一方面企业在经营中时刻面临巨大信用风险而无力解决;另一方面企业也无法或不能正常发挥信用能力,获得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产生信用风险,总体上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信用理念。信用理念是企业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价值观,也是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动力源。我们一些企业的领导不重视信用管理,往往对客户的一些重要信息都未了解就匆匆交易。有的企业片面追求合同数量,忽视其后艰难的帐款回收。还有的企业虽初步认识客户信息管理重要性,但注意力往往集中到新客户、小企业,但事实上正是那些熟悉的老客户、知名的大企业才容易违约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缺少客户信用管理信息,不能准确判断客户信用状况。有些企业在与老客户合作中,缺乏动态信用信息,对客户某些变化视而不见,直到发生信用风险,悔之晚矣。有的企业对新客户缺乏足够的信用信息,以偏概全,导致判断失误。还有的企业在利益诱惑下,只看重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经济利益,而忽视其信用等级,一心只想成交,结果货、款两空。
企业内部缺乏信息沟通。由于业务分工不同,许多客户的宝贵信息,分别集中在不同业务部门或一些具体业务人员手上。如各部门间缺乏必要、有效的沟通,业务人员不注重信息的上报,往往就影响客户各类信息间有机联系及完整性,这样便不利于管理者对客户作出准确的认识和判断。
缺少规范的信用制度建设。一些企业没有或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使得部门间信用管理职责分工不清,缺少规范、严格的信用政策,对客户无法进行全方位的信用分析,缺乏信用监控,从而使经营中信用管理缺乏主动性,较多盲目性。
社会信用滑坡,客户经营不善。这是目前企业相互拖欠货款最主要原因。由于企业经营不善资金匮乏,甚至严重亏损,致使信用等级下降,无力偿还货款。特别是社会对失信违法行为惩处不力,造成事实上的“守信吃亏,失信获利”,没代价的用别人的钱挣钱,成了一些企业生财之道。使得一些守信企业也不得不为了保证本企业资金周转,采用同样手段拖欠他人货款,从而使债务关系复杂化,形成困扰我国企业经营发展的“三角债”魔链,至今剪不断,理还乱。
降低信用风险的措施
降低信用风险,一是律己,二是防人。要从确立理念、完善制度、提升能力等方面,扎扎实实抓落实。
树立信用理念,重塑良好的诚信社会氛围。
诚信是做人之本、富企之策、兴邦之源。社会上诚信滑坡,是导致信用风险的重要原因。狠煞这股歪风,就要重塑良好的诚信理念。诚信理念应包括如下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按规则规范办事的观念、合作双赢的观念、社会责任观念、质量观念、法制观念、义利观念、效益与公平相统一的观念等。树立信用理念,首先要从各级领导做起。从企业到机关,从地方到中央,各级领导者不仅应是诚信的倡导者,更应是诚信的示范者,是信用理念建设的实践者、推进者和“卫道士”。想重塑良好诚信社会氛围,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用诚信塑造自身新型的文化性格,引领职工、群众走诚信兴企、诚信兴邦之路。
加强诚信规范和制度建设,完善信用体系。
法制主外,道德主内;法制是他律,道德是自律。内外结合,刚柔并济,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人们诚信意识淡薄和信用严重滑坡的严峻形势下,遏制当前失信泛滥的势头,只有法制才是最可靠、最有效的手段。在法制的规范下,建设信用体系才是诚信建设治本之策。要大力推行名符其实的信用等级制度,将个人与企业的信用等级与为之提供的生存和发展条件联系起来。对花钱买卖“AAA”者绳之以法。彻底改变“守信吃亏,失信获利”和惩罚过轻的现状,提高失信成本,加大对信用违法惩处力度,使法律真正成为维护信用关系的锐利武器。
同时企业要尽快建立起自己的信用机制,企业领导必须对信用管理给予足够重视,从整体上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给予人财物的支持保证。各级管理人员应具备足够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知识。让全体员工的诚信行为有一个规范和标准。既要从制度上体现对诚信行为的鼓励和保障,又要使违反诚信制度者受到严厉惩罚。
一个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包括很多具体内容,其中应包括信用管理政策、客户信用管理制度、信用额度审批原则及程序、信用风险控制原则及程序、应收帐款监控制度、拖欠帐款处理办法和清欠程序以及建立信用管理部门等。
修炼内功,提升信用能力
为防范信用风险,一是要加强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工作,强化内部信用管理;二是要建立健全外部信用防范机制,切实做好客户的诚信情况调查,搞好信用风险的评估和论证工作;三是要用我们的诚信行动大力倡导和推动社会信用建设,积极参与国家“创建诚信企业”活动,争创诚信标兵企业。
大造声势,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信用小气候。要大力宣传诚信的意义,使职工充分认识诚信建设与企业生存攸攸相关,克服“信用建设与己无关”、“诚信吃亏”等错误思想,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与“信用建设”实践,形成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耻辱氛围。使信用建设成为企业职工人人关心、人人热心、人人参与、人人信守的活动,让诚信在职工心中扎根,尤其是在领导、营销、财务、质量等重点人群中扎根。
规范行为,应用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根据信用管理的特点和内容,通过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规范职工行为,降低信用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例如客户信用管理技术、信用分析技术、应收帐款管理技术等。企业各部门、各业务员收集的信息,要集中统一管理,及时沟通,互相分享,形成对客户统一、客观、公正的评价。建立以信用额度为中心的交易审批制度,由信用管理人员调查、制定信用额度,业务人员积极配合,控制超出客户信用能力的发货。严格欠款追收制度,货款逾期未收回,要发函催讨,催讨未果,要停止再发货,仍不付款者要考虑提请诉讼和仲裁。要强化信用管理考核,对于给企业造成更大损失的要追究责任。
建立队伍,尽快培养信用管理人才。企业要建立专门信用管理部门,并配备相应信用管理人员。另外企业的财务人员、业务经理和销售人员尤其是各级管理者,都应具备足够的信用管理知识和技术,并作为其职能考核的内容。各级领导要把诚信建设纳入议程,作为兴企兴邦重要工作,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体制,防范信用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
4.信用风险管理案例 篇四
姜群
信用卡是一种非现金交易付款的方式,是简单的信贷服务。信用卡一般是由银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用户的信用度与财力发给持卡人,持卡人持信用卡消费时无须支付现金,待结帐日时再行还款。除部份与金融卡结合的信用卡外,一般的信用卡与借记、提款卡不同,信用卡不会由用户的帐户直接扣除资金。
信用卡已成为现代银行发展最快、普及最广的一项业务。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发卡行、特约商户和持卡人数的增多,信用卡风险逐渐体现出涉及面广、风险种类多样、危害性大的特点,而且信用卡风险发生的频率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大,因此,对信用卡风险进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用卡信用风险概述
1、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类型
信用卡业务是银行业务的组成部分,因此具有银行传统业务产品的风险,也有信用卡业务特有的风险。银行业务存在的各种风险在信用卡业务中也同样存在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等。而其中造成信用卡业务资产损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信用风险。根据研究资料和实务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因信用风险造成的损失占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损失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商业银行再办理信用卡业务时,必须通过识别、计量和控制来严格预防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在信用卡业务中信用风险主要是因为持卡人信用不良或者信用状况恶化,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能偿还信用卡透支消费和预借现金等本金和利息、滞纳金等费用的风险。在实际业务中,针对持卡人信用风险暴露值和评价发卡机构的信用风险水平和控制能力均有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发卡机构而言,其主要指标是延滞付款率、滚动率和损失率。
一般而言,发卡机构开展信用卡业务时,其内部的业务处理包括了营销、销售、风险控制和作业四部分。这四部分处处都渗透着信用风险的风险防范点。风险控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对新申请的客户进行审核批准,根据客户提交的申请资料,进行资信审核后决定是否发卡和给予额度;
2)对持卡人异常交易行为进行监控,确认交易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控制持卡人信用风险和伪卡、盗用风险,减少资金损失;
3)持卡人发生欠款逾期时,根据逾期金额和期限,采取措施进行还款提醒、催收.追缴欠款。
2、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
关于信用卡的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近年来的信息经济学加以分析,尤其还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理论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进行全面的解释。1)道德风险现象
在信用卡信贷市场上,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借款人项目失败承担的风险是固定的,但其成功时获利是不封顶的,所以当银行不能完全监督借款人行为时,借款人就会产生改变当初申请贷款时的用途,转而从事高风险但更高收益项目的动机,使银行的预期收益减少。银行而对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可以采用的措施之一就是提高逾期透支利率,可以用增加的利息收入来补偿可能出现的拖欠损失。
2)逆向选择现象
一方面,面对当前高利率,有许多安全客户退出了高价信贷市场,但仍有一部分危险客户他们抱着赖账的打算,所以利率再高他们也仍然敢贷款。另一方而,一些借款人为了支付高利率只好把贷款用于高利益高风险的项目上,这样也就加大了银行收不回贷款的风险。从而出现“劣质客户驱逐优质客户”的现象。
因此,由于发卡程序简单,事前潜在客户的信息收集、筛选不甚完善,事后的监控、监督成本较高,致使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表现更为突出。构成了信用卡业务中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
二、信用卡信用风险的管理现状
随着全球商务活动和贸易规模的不断增大,信用卡业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西方国家逐渐在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发卡和受理网络、成熟的交易处理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然而,我国信用卡的发行远远晚于欧美地区。直到2002年,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大举进入信用卡发卡市场,信用卡的发卡和受理业务才得到迅速发展。
1、国外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信用卡风险也逐渐显现。其中最为主要的风险就是信用风险。由于信用卡先消费后还款的产品特点,对持卡人具有消费放大效应,持卡人信用状况恶化导致不能偿还透支消费导致信用卡坏账的比例逐渐增加,甚至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信用卡提供商2008年上半年的呆坏账损失就已经达到210亿美元。评级机构惠誉的数据显示,美国信用卡坏账率在2008年12月升至历史高位7.5%。2009年1月卡债延迟缴付6O天以上的人,达到3.75%的历史新高。惠誉进一步表示,经济衰退令失业者无力还债,违约率在2009年突破10%。在这种情况下2009年信用卡亏损总计高达700亿美元。在信用卡危机面前,美国的大型发卡银行花旗银行、美国银行、摩根大通等都难逃厄运。
在十年来美国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时期,就业率和收入下降对信用卡市场形成的负面影响将继续加大。英国和欧洲其他地方的贷款机构正迎来一波愈演愈烈的消费者违约潮。
2、我国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信用卡市场从起步期发展为成长期,且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据此前央行发布的《2009支付体系总体运行情况》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末,信用卡发卡量为18555.56万张,同比增长30.4%,信用卡授信总额13634.96亿元,同比增加39.1%;应偿信贷总额2457.58亿元.同比增加55.3%。在业务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风险指标也有所增长,但整体较为可控。截至2009年底,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76.96亿元,同比增长127.9%;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不良率)的3.1%,较2008年底增长1个百分点。从行业整体风险水平来看,国内信用卡延滞率和损失率处于较低的风险水平,但从欧美发生的信用卡危机可以看出,信用卡业务出现总量增长的同时,必须关注信用卡业务的信用风险,将信用风险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降低延滞率和损失率。
3、我国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现状的特点 1)信用风险整体指标较低
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但和国外发达国家信用卡风险指标相比,我国发卡银行信用卡的信用风险整体水平不是很高,且大大低于同业水平。其中主要原因有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信用卡在国内支付结算比例也逐渐增加,透支余额逐年快速上升,相比之下,延滞账户透支余额和损失账户透支余额增长比例不大。另外,我国居民的信用卡消费意识并未完全形成,传统的先存再用的借记、储蓄账户的金融理念一直被大多数人认可,因此,对透支消费缺乏动力,而且信用卡高企的透支利率也是持卡人倾向于在免息期内还款。
2)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仍需加强
2009年年中,我国多部门也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要求切实规范银行卡发卡行为,认真落实银行卡账户实名制,控制信用卡发卡风险。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促进了信用卡产业发展制度环境的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但是目前也存在法律、政策环境不够完善的问题,主要包括征信体系不健全,条块分割局面难以改变居民信用意识和用卡文化尚待普及、信用卡产业未形成清晰的组织模式、信用卡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等、需要进一步加强。
3)信息严重不对称
市场经济的今天,各行各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发卡机构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盲目注重发卡规模和数量,对授信政策的制定并不严格,在征信过程中也放松了对申请人的信用调查,导致信用卡信用风险的存在。目前发卡机构征信手段和渠道有限,往往根据申请人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实,经常当面向本人核实,存在不能准确掌握申请人资料的可能性。持卡人在经济状况发生恶化时,银行也不能及时得到信息,只能在持卡人不能按期偿还透支时才能发现,往往为时已晚,银行已经承担了持卡人信用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由于外部信息的不完备,使发卡机构不能对申请人的信用价值进行准确、及时的判断。
三、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迅速建立起高效准确的信用评级体系
目前正在建设和完善的全国范围内的跨行征信系统。主要侧重点在避免欺诈行为,信息系统内容较为单一。我国发卡机构虽然可以查询个人征信系统了解个人信用状况,但是评价个人资信状况比较重要的户籍、职业、税务等信息由于部门分割,缺少信息共享机制而使得信息的整合利用难以实现。央行和商业银行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建立银行卡违法犯罪黑名单共享、信息查询和查询取证的机制,以更好地防范信用卡风险。针对新型的个人信贷业务,我们需要一个全部银行可以共享的高效率运行的信息平台。
2、制定合理的授信政策,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选择适合发展信用卡的目标客户群体,是控制信用卡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国内各主要发卡行的信用卡客户主要来源于各自已有的客户群,而客户在申请卡片时,也更倾向于经常光顾的发卡行。由于信用卡市场空间大,客户选择性较大,各发卡行只有根据自身的整体优势和以往客户群的素质,有针对性地锁定信用卡产品的目标客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明确了目标客户群体,商业银行应从源头上控制风险,理性把握发卡对象。
3、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防范欺诈风险发
5.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浅析 篇五
近几年,农村信用社在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管理操作流程再造、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由于历史积淀以及现实的各种因素影响,部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在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仍然薄弱。当前,作为风险管理体系核心之一的合规风险管理已经成为金融机构防范经营风险、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正日益受到各级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加强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对于农村信用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加大支农服务力度以及全面实现改革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合规风险 合规文化 合规管理部门 合规风险管理
一、把握四个概念
(一)合规
近些年,“依法合规”一词在我国商业银行监督管理工作中经常使用。但是,许多人对“合规”概念的理解却是表面化的,有的将“合规”理解为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行为必须符合银行(总行)制定的规章制度,有的将“合规”简单地理解为就是符合规定,不符合规定就是违规。显然,这些理解与国际银行业对“合规”的理解是不一致的。
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关于合规风险的界定来看,银行的合规特指遵守法律、法规、监管规则或标准。至于银行的行为是否符合银行自己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这不属于合规及合规风险的范畴,而是需要通过银行内部审计监督去解决的问题。《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对合规的含义也进行了如下明确:“是指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法律、规则及准则主要是指与银行经营业务相关的法律、规则及标准,主要包括反洗钱、防止恐怖分子进行融资活动的相关规定,以及涉及银行经营的准则(包括避免或减少利益冲突等问题),隐私及数据保护以及消费者信贷等方面的规定。此外,依据监管部门或银行自身采取的不同监督管理模式,上述法律、规则及标准还可延伸至银行经营范围之外的法律、规则及准则,如劳动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税法等。
(二)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因违反法律或监管要求而受到制裁的风险、遭受金融损失的风险以及因银行未能遵守所有适用法律、法规、行为准则以及相关惯例标准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等方面的风险。合规风险与操作风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操作风险是指银行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计算机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操作风险与合规风险的主要区别是:
1、划分标准不同。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三大类风险,是从可能对银行的资本造成损失的角度划分的,而合规风险是以守法与违法的角度为出发点的。
2、风险引发因素不同。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计算机系统或外部事件等引发的风险,合规风险则是因为银行违反法律法规及监管规章而导致的风险。
3、风险内涵不同。操作风险的内涵比较复杂,它既包括操作交易风险,也包括技术风险、内部失控风险,还包括外部欺诈、盗抢等风险,合规风险的内涵则相对单一,只是集中于银行违法行为所导致的法律后果。操作风险与合规风险也有一定的关联性,主要是操作风险可以导致合规风险的发生,合规风险的背后必有操作风险,某个具体的操作风险可能直接转为合规风险。
(三)合规文化
合规文化建设作为合规风险管理的一部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但如果仅将合规风险管理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范畴,那合规风险管理将停滞在意识领域,不利于银行的风险防范。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银行的组织文化建设,促使所有员工(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在开展银行业务时都能遵守法律、规则和标准,推进以职业操守为基础,建设蓬勃向上、富有活力的合规文化,从而促进形成高效的公司治理环境。
(四)合规管理部门
合规管理部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合规管理部门整个银行系统负有履行合规管理职责的业务条线与分支机构的统称。狭义的合规管理部门是识别、评估、通报、监控并报告银行合规风险的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
合规风险管理是各业务条线和分支机构的共同责任,不是单纯由合规管理部门自身独自履行。各业务条线和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对本条线和本机构经营活动的合规性负首要责任,合规管理部门应根据合规管理程序主动识别和管理合规风险,按照合规风险的报告路线和报告要求及时报告。作为识别、评估、通报、监控并报告银行合规风险的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合规管理部门的作用主要是辅助管理银行的合规风险。设立合规管理部门应遵循下列两大原则:(1)合规管理部门的职责应当明确界定;(2)合规管理部门及其人员应当独立于经营活动,在银行内部享有正式地位。
二、提高三个认识(一)合规风险管理是切实加强风险防范和案件治理的基本前提。
“十案九违规”。从近年曝光的一些金融机构违规案例来看,这些发案的机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机制无不存在严重问题。要么机制不全,缺乏监督制约;要么表面上有序运行,实质合规管理失控、内控机制形同虚设。因此,贬低、忽视、淡化合规经营和合规管理的重要性,风险防范措施就会落空,风险管控的制度和流程就会失灵,各种风险隐患就会滋生,甚至发生重大案件。为此,要保证各项制度、政策和措施的贯彻落实,必须以合规经营和合规风险管理为基础。
(二)合规风险管理是主动适应金融发展和监管要求的迫切需要。
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和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我国银行业务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和国际化的特点,对金融机构自身提出的风险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持续监管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为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升合规管理能力,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05年4月发布了《银行合规和合规部门》,明确了商业银行应遵循的合规管理的十项原则。中国银监会也于2006年10月发布了《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为国内银行业合规风险的管理指明了方向。农村信用社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主动做好合规管理工作,以更好适应外部合规监管的需要。
(三)合规风险管理是巩固改革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组织形式改革基本完成,历史包袱初步消化,风险状况有所缓解。但对照改革的最终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长期形成的粗放管理、内控薄弱、违规经营等不良企业文化尚未从根本上改变,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重扩张、轻风险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个别地方甚至为眼前利益不惜违规经营,不但造成了巨大的资金损失,而且严重影响其在公众中的信誉、形象,成为了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痼疾。因此,合规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实现持续稳健经营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认清四个不足
(一)合规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风险防范和流程控制不严密。
主要表现为:政出多门、合规风险管理职责分散,大多数农信社合规风险管理分散于稽核、审计、风险管理等不同部门,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使得合规风险管理职能不能有效独立于经营职能;多数农信社合规管理政策缺失、合规管理部门职责不明、各级合规管理人员缺乏、合规管理部门不独立,缺乏对合规风险进行统筹管理,不能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合规风险管理架构。
(二)合规经营意识淡薄,企业合规文化欠缺。某些地方的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意识还没有贯穿到全社全员,还没有贯穿到业务拓展、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合规风险管理理念欠缺和不成熟,漠视风险的粗放经营观念和行为惯性依然存在,不能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合规风险管理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有些机构认为在经营过程中“只要不违法,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在利益的驱使下挖空心思“打擦边球”,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猫鼠游戏。
(三)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缺失,影响合规的主动性和互动性。
突出表现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运行效力不强,农村信用社管理基础普遍缺少统一完整、构成体系的内部控制制度。一些农信社绩效考核机制中没有体现合规的原则,使得激励约束机制导向不正确,必然导致逆向选择,滋生违规行为和道德风险,这样使主动合规者得不到褒奖,违规行为得不到打击,“合规”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得不到发挥。
(四)合规管理专业人才匮乏,员工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农村信用社基层网点员工学历水平普遍偏低,既懂金融专业知识又熟谙法律法规、风险意识的合规风险管理人才更少。而合规管理只有在员工知法、懂法、守法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抓好四项工作
(一)加快构建合规风险管理组织,明确合规管理部门权利。
要高度重视合规部门的建设,应根据自身经营特点,组建一个独立的、强势的合规部门。考虑目前农村信用社已经建立县一级法人的事实,建议在县联社设立独立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在基层信用社及以下机构可设立合规联络员。合规部门的设臵要强调有效性、独立性,确保合规部门工作不受干扰。合规部门要选聘高素质的合规人员,这些人员既要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又要熟悉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既要有一定的学历、资格,又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二)培育合规风险管理的良好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合规管理氛围。合规经营理念应渗透到每个员工的思想中,让员工意识到合规不仅仅是高层、合规部门以及合规工作人员的事,每位员工都应参与合规管理并履行职责。高层管理人员要做好表率,强化决策和管理过程中的合规意识,并监督各部门树立合规经营观念;各个部门全员参与,自上而下都深刻认识“合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形成“人人议合规、人人促合规”的良好合规氛围。
(三)全面建立合规风险管理相关制度,提高风险防控水平。
按照《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一是建立科学的合规管理绩效考核制度,量化、细化考核指标,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把考核结果与相关人员的奖惩挂钩,充分体现倡导合规和惩处违规的价值观念。二是建立健全合规问责机制,借助具有威慑力的合规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认定与追究,并及时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充分体现农信社的合规价值取向。三是建立举报监督机制,疏通并敞开员工举报违规、违法行为的渠道和途径,并建立健全有效的举报保护和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举报违法、违反职业操守或可疑行为,强化对违规、违法行为的有效监督。四是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办法,逐步把客户满意度指标、员工满意度指标和合规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加强合规管理,降低违规几率。
(四)定期开展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开展形式多样的合规教育培训,通过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增强本系统的合规工作氛围,加强员工对政治理论、经济金融、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强化培训效果,培训结束后,组织员工进行考试,将考试成绩公开通报,对有关岗位的从业资质与员工的考试成绩相挂钩,增强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6.信用风险管理案例 篇六
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涵盖发卡业务和收单业务,主要涉及市场风险、违规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欺诈风险等。因为操作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所以它是内控合规管理工作的重点。
工商银行为适应现代化商业银行的管理需要,根据巴塞尔《银行机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管要求,大力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内控合规管理的强制性文件。其中,在信用卡业务风险控制方面,突出了对操作风险的防控与防控体系建设,并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制定出识别、计量、防范、控制及管理等一整套标准和措施,在推动全行信用卡专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监督和促进发卡机构依法合规经营、加强防范各种操作风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目标管理定位准确
风险要从源头控制
“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以风险控制为原则”的经营理念是信用卡业务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据信用卡产品的业务特点,其生命周期内包含若干个风险点和控制环节,应针对不同风险制定不同的防范措施。
1.找准风险点,制定针对性措施
(1)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第一关——资信审查。申请人递交申请后,发卡机构对申请人的相关资料进行身份审核、资质审查,并通过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查询申请人是否有不良记录。通过受理、审查、调查、审批四个环节对申请人提供的资料进行核查。上述四个环节均对业务过程留有清楚的文字记录;由享有独立审批人权利的岗位人员决定对客户的发卡种类以及批准账户的初始信用额度。
如果审查、调查、审批这三个环节的工作人员认真履职,完全可以在资信审查过程中及时发现并防止欺诈的申请行为,从源头上控制欺诈风险。
(2)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第二关——制卡环节。自2004年8月,我行已在全行投产并陆续推广以一级分行为单位的集中制卡外围管理系统及管理办法,通过系统刚性约束控制制卡环节的风险。集中制卡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卡片的订购、领用、制卡、入库、发放、回收等环节的安全控制管理,整个制卡流程前后关联,相互制约;实现制卡数据集中管理,加密点对点传输,制卡后制卡数据自动删除;保证岗位合理、职责清晰,明确岗位分工和岗位职责,对关键岗位建立岗位分离制度。
(3)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第三关——领卡环节。对邮寄、代领、自领卡片等制定了明确的管理规定;为防范代领、邮寄和传递过程中的风险,在系统内设置了卡片启用(激活)环节。同时,为方便客户启用(激活)卡片,我行又提供了营业网点临柜、电话银行及电子银行在线启用等卡片启用(激活)方式,既方便了客户,也加大了风险防范的力度;对密码信封和卡片通过邮寄方式发放的,通过不同邮寄公司或不同时间邮寄的方式,并对其中部分客户以抽查的方式进行回访,以确认卡片是否发放到申请人本人手中,以降低或杜绝风险。
(4)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第四关——异常交易监控。申请人领卡后即成为持卡人,其在使用银行授信额度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风险。发卡机构对其使用过程进行跟踪和监控,设立异常交易监控岗,对持卡人用卡环节进行管理。发卡行通过异常交易监控过程,可以及时发现事前未能控制的风险。例如,资信审查不尽职或未被发现的欺诈申请。如果异常交易监控岗位人员与持卡人联系时,发现持卡人工作单位及地址不符,或查无此人,或工作单位电话及住宅电话均不符或为空号等,则证明资信审查人员未按岗位要求进行认真调查。异常交易监控岗位人员工作尽职,可以起到帮助发卡机构及时修订和完善资信审查操作流程、加强管理的作用。
通过异常交易监控,发卡行可对风险进行事中控制,将资金损失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发卡行根据对持卡人用卡记录和用卡行为的分析,确定其是否存在信用风险、欺诈风险并决定是否降低其信用额度或取消用卡资格等,对持卡人进行有效管理。发卡行通过典型案例,可帮助风险管理部门总结申请环节存在的瑕疵、完善资信审查制度;发卡行通过对持卡人用卡记录的分析,为决策层调整发卡营销策略、重新确定目标客户提供依据,这也是风险控制和管理较为关键的一环。
异常交易监控在发卡机构的工作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既可发现上游(审批环节)存在的不足,又可为下游(止付及催收等)决策提供依据。
(5)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第五关——信用额度管理。一般情况下,客户会在自己可支配额度或财务规划范围内用卡,在信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获得信用额度的提升。但具有欺诈倾向或信用劣变的申请人则希望得到较高的信用额度,以达到融资或占用银行资金后不予偿还的目的。因此,发卡机构在异常交易监控过程中发现持卡人具有欺诈倾向,或出于不良动机、最大化使用信用额度时,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降低其信用额度或止付账户及卡片,利用信用额度的调整策略和手段控制风险。
此环节与异常交易监控相互配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将风险控制在事中。
(6)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第六关——控制类交易管理。发卡机构对持卡人在用卡过程中的信用状况进行跟踪管理,对争议款项及由争议引发的账务调整、消费积分调整、错账以及存贷款利息或积数的调整、对账户以及卡片信用额度的调整等,均属于由后台人员处理的高风险业务——控制类交易的业务范畴,需作为风险控制类交易进行严格管理。一是将控制类交易设定为需要填写调整说明并作为调整时凭证的附件,调整说明上必须有两人以上的签章;二是将控制类交易设定为需要交易授权;三是对控制类交易按发生的日期建立清单,管理人员可随时查阅;四是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由专门人员进行事后监督或由内控人员不定期检查及抽查,有效防止擅自调整或违规调整的行为。
(7)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第七关——透支催收。正常情况下,透支催收环节是,持卡人在用卡过程中因信用不足而导致偿还能力下降,需要发卡机构提醒或采取必要措施强制还款的环节。如前所述,异常交易监控岗岗位尽职,则透支催收工作成本较低,催收人员可以直接联系到持卡人,要求其履行还款承诺等;若异常交易监控岗形同虚设、岗位人员不尽职,未发现资信审查过程中的瑕疵,即便透支催收付出极高的成本仍可能无法收回,而如果涉嫌欺诈就需要司法介入,操作的难度大、成本高,客户的欠款不易收回。
透支催收应按照透支金额、期限等建立台账,按照透支金额的大小、时间的长短,进行有效催收,并且在催收过程中留下清晰的书面记录,以方便此项工作的连续性管理以及后续处理。
(8)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第八关——核销。核销是化解经营风险、降低和减轻财务包袱的重要手段。在核销的过程中应严格把关,对呆账的认定依据、适用政策、认定范围等均按照财政部印发的《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文件执行。
为防范各发卡机构因在前期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或存在导向性错误而导致的风险,所有千元以上的核销均应有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结论,对于确无导向性错误、管理不善等原因形成的呆账,在提供完整的资料后,在当年计提的呆账准备额度内进行核销;若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结论认定发卡机构存在因前期管理不善、风险管理各环节未认真履职等错误,则逐一追究各环节经办人员的责任;对情节特别严重、给银行带来重大损失且确认存在不尽职的,按照有关规定解除责任人的劳动合同。
(9)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第九关——账销案存,即核销业务的后续管理。为严格核销业务管理,我行已将核销业务通过系统联机交易实现,并设计成表内、表外一记多讫的交易模式(具体处理核销业务时,按照申报的核销金额,在一个交易内完成表内科目处理并登记账销案存表外账);自动将已核销户登记“黑名单”(失信户)系统,防止再次申请形成新的风险。
催收部门对已核销户继续追收,收回的款项冲减呆账准备。
关于对“黑名单”(失信户)的管理和使用,系统设计为:所有交易发生时先访问“黑名单”及止付名单库,若交易人已被列入“黑名单”及止付名单库,则马上拒绝交易;在客户新开户时,系统自动访问“黑名单”库,杜绝失信户再次申请办卡。
另外,为加强对发卡机构风险控制的管理,拟建立将损失与各岗位业绩挂钩的考评机制——即建立核销业务的管理台账,对核销户的审查、调查、审批、异常交易监控、额度调整、催收等各环节的工作同时登记,追溯、考核核销前所有岗位人员的工作质量,促进工作人员提高工作责任心,减少和降低风险损失。
(10)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第十关——监督检查和审计。加强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或专项审计是信用卡业务的最后一道防线。信用卡专业管理部门每年要组织安排全辖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并将对核销工作的检查作为其中的主要内容,以防范核销工作中的弄虚作假等道德风险或违规行为。
通过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或专项审计,可以发现前9个环节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揭示,督促和帮助发卡机构管理者加强内控管理,防范各种风险。如果上述各环节能够环环相扣,全部或基本达到内控管理要求,则可实现全辖信用卡业务的依法合规经营和利润增长,并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近期,媒体披露了多起商业银行内外勾结与职务犯罪的案件,如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收受贿赂、挪用银行资金导致的巨额资金损失,以及产生恶劣影响的商业贿赂等,均因发案银行未建立行之有效的内控机制,或内控制度建设不健全,甚至内控管理严重缺失造成。这些案件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信誉和发展。因此,加强监督检查和提高内部审计覆盖率是商业银行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强化内控管理,防范操作风险
信用卡业务的操作风险存在于日常工作中。例如,调查人员不尽职,导致欺诈申请得到通过,可能会产生客户恶意透支而不还款的现象;空白卡管理员因疏忽而丢失空白卡片,可能会引起伪冒卡风险;未经严格审核的代领卡行为有可能产生被冒用的风险;记账员的操作失误导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或者将存款记成取款,使客户因无法用卡而投诉,使发卡行面临信誉风险;由于异常交易监控岗的不作为、未能发现持卡人的异常交易以及虚假消费套取现金,未对不守信客户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导致出现足额透支,使银行的不良资产居高不下;未经有权人审批或评估即擅自调高信用额度,持卡人大额透支后无力偿还,导致呆坏账的产生;催收人员未按要求对透支户进行催收,致使超过追索时效、透支转为呆账等。这些操作风险的典型表现表明,强化内控管理、防范操作风险必须持之以恒。
为此,中国工商银行率先在行内制定了适用于信用卡业务的《牡丹信用卡业务操作风险监测指标》(简称《监测指标》)、《牡丹信用卡风险管理手册》、《牡丹信用卡发卡机构内控评价实施细则》以及与之配套的《牡丹卡业务内控评价评定标准》等有关文件,拟于年内印发实行。其中,《监测指标》将信用卡业务所有操作环节中涉及的指标全部量化处理,并涵盖了业务的整个生命周期。而《牡丹卡发卡机构内控评价实施细则》及《牡丹卡业务内控评价评定标准》则在银监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及《中国工商银行内部控制规定》的基础上丰富和细化了具体内容。结合信用卡业务的特点,在监管部门及总行确定的评价内容基础上,充实了评价依据,通过对各级分行信用卡业务内控管理工作的评价,帮助决策层调整经营策略目标,完善考核机制。这几个内控管理办法的出台和执行,将在完善信用卡业务的操作风险控制和提升内控管理水平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根据对以往各典型案例成因的分析,各类风险的产生固然与管理不善、规章制度存在缺陷等有直接或必然的关系,但员工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违规操作等仍是案件发生的主要或者是直接的原因。因此,我行注重在员工中进行三道防线建设的教育,即自控、互控及监控。通过加强内控文化建设,提高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1)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新业务、新制度,要求内控管理人员首先学好、弄懂,再组织员工学习,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业务素质和水平,并要求对所有管理环节做好认真的书面记录备查。将内控管理纳入全体员工工作业绩考评中,通过各种评比、考核、奖惩,不断丰富和完善内控制度管理,以此促进和推动全体员工工作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通过每个员工自身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杜绝违规违章现象,纠正有章不循的错误行为,使遵章守纪成为员工的自觉要求。
(2)利用各种培训机会宣传执行内控制度的重要性,通过业务操作中遵章守纪的典范,正向引导员工理解内控制度。同时,结合反面典型案例警示员工,以此规范和约束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以便取得良好的效果。常规工作中,检查辅导员应辅导在先、检查在后,运用丰富的业务知识和检查技巧,协助管理层对各操作环节进行检查并纠正错误,防范和杜绝各种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做到培训、辅导—检查,再培训、辅导—再检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机制。实践证明,业务检查和业务辅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经常性、规范化的业务辅导,使员工在思想上重视,提高防范意识;在业务操作上,提高安全意识,减少违规操作。
(3)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事中环节控制。工商银行在辖内实行了总会计制、营业经理制等现场办公的管理模式,还建立了会计检查员持证检查制;而在信用卡业务上则建立了包括全辖一级(直属)分行以及二级分行所有发卡机构的检查辅导制度。总行建立了对全辖检查辅导员每年至少一次的集中面对面培训的长效机制。通过培训强化,提高检查辅导员对内控管理、培训和辅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带动提高辖内信用卡从业人员对防范操作风险的认知度,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
实践证明,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各级检查辅导员在保障全辖业务的健康发展中,发挥了保驾护航的积极作用。
二、完善系统建设 刚性控制风险
1.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系统控制能力
为控制业务操作环节可能发生的风险,我行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对系统进行前瞻性的开发建设,通过系统刚性控制操作风险。
(1)科学合理的交易设计。为避免操作员在办理取现、转账及消费过程中人工索授权可能出现的操作失误,在系统中将索授权交易与取现、转账及消费交易进行捆绑,当发生上述交易时,系统会自动授权,自动识别账户或卡片状态,并对处于异常状态的卡片发出拒绝交易的指令。
(2)保留运行日志。对业务发生的所有交易均在运行日志上留下记录并妥善保存,包括外围的POS消费、ATM取现等交易;确保在高度自动化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特别是对于关键的应用系统,应保证有效的控制。
(3)强化系统功能。投产新版本和开发新业务前,均经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和充分的风险论证;按规定对系统及全部流程和交易进行压力测试,确保投产后系统有足够的扩展性和处理能力。
2.风险可控,岗位分离
(1)在计算机系统管理和控制方面,我行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使不相容岗位间不出现混岗现象。例如,为保证测试程序与生产环境不混用,制定了对测试程序及设备的管理措施;制定了开发人员与应用人员不得混岗等具体岗位要求。
对测试人员的管理以及生产检测卡的使用制定了明确的管理办法,有效杜绝了测试环境与生产环境混用而产生风险情况的可能性。
(2)在操作层面,针对信用卡业务确定了风险防范的10项原则和操作环节的122个岗位,规定设置岗位权限时重要岗位不得混岗,对122个岗位之间、前后台之间的不相容岗位不得混岗也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在系统中设定了严格的权限卡使用范围及管理办法,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对交易、额度、业务范围、信息修改等做了严格的限定。根据所办理的业务范围及工作性质,将权限卡设置为:①查询执行权;②维护权;③授权权;④执行权、授权权;⑤维护权、授权权等事权范围,对所有业务环节进行控制。
柜员在终端的任何操作均在日终进入系统日志,且交易数据在端机侧不能被修改;业务终了,通过事后监督系统的最后一道防线对重点业务、高风险操作环节进行监督和控制。
(3)对操作岗位实行摄像监控并保留录像,内控管理人员可同步抽查操作人员的现场操作或事后调阅保存的录像,发现操作员违规操作及时纠正,对不胜任岗位工作的人员提出调离的建议。
(4)对重要岗位按期轮岗。无法轮岗的,强制要求休假,由内控管理人员进行离岗审计,填补对重要业务、重要岗位控制的缺失,防止在这些环节出现漏洞。
3.优化业务流程
在制定规章制度、业务流程时,充分、通盘考虑业务链条之间的衔接、管理和控制关系,以及上游对下游的影响、下游对上游的反作用等因素,使规章制度的要求和业务流程的设计更加适用、科学与合理。根据业务发展、系统升级的需要,随时更新业务流程及管理办法,使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为便于各岗位的操作员能够尽快地熟练掌握业务操作,我行对业务操作的设计借鉴物流管理理念,以最直接、简单和有效的方法,根据业务的流程设计,对重点环节以流程图的形式标明,使各岗位操作员可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和使用。例如,为使电子银行客户服务坐席代表与后台支持人员能够以同一标准为客户提供服务,我行制定了《牡丹信用卡客户服务作业规程》,对客户服务工作进行了统一的规范。
三、建立制度的后评价机制
规章制度的制定是否科学、适用、合理,要在执行过程中检验。
为此,工商银行建立了规章制度的后评价制度,并通过若干渠道实现。一是在进行业务制度或专项检查时,增加对规章制度适用性进行后评价的有关内容,每次检查结束后将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供相关部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二是在每年的全辖检查辅导员培训班上,征求基层对业务制度的意见,汇总后反馈给相关部门;三是对于各分行通过信函、电话等方式反映且明显因制度滞后而导致的问题,进行跟踪研究、归纳整理,纳入补充和完善规章制度的工作计划以及内控管理长效工作中。
2005年,银监会布置各商业银行在系统内开展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我行根据银监会要求制定了具体的治理措施,其中包括了对规章制度的梳理整合,与我行的规章制度后评价机制相得益彰。经过梳理整合与归纳,按照章程、合约类、制度办法类、操作指引类以及执行制度的名称和文号等分类登记整理。截至2005年末,尚在执行中的计235个。目前正拟将整理的文件进行进一步修订并编制成册,发放到各级管理人员与操作员手中,彻底解决部分旧规章与业务发展现状不适应的情况。
建立规章制度的后评价机制,能够及时发现规章制度存在的瑕疵,纠正执行过程中的偏颇,解决滞后现状并良性循环,从而进一步促进规章制度建设机制的完善。
操作风险的防范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靠几次突击检查或抽查就可以避免,而是一项艰苦的长效工作。因此,银行业所有的经营者、管理者要有长期打硬仗的思想准备,深入持久地开展内控合规管理工作,并不断加强和充实操作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7.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 篇七
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保证企业一定收益的前提下风险最小化。企业为了谋求高收益, 就要发挥应收账款扩大销售的功能, 通过赊销来增加收入、增加利润, 但较多的应收账款又使企业面临着较大的风险。风险管理的艺术就在于使风险性、盈利性得到最佳的统一, 达到总效用的最大化。而通过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 对应收账款全程实行风险化管理, 就能使企业在保证一定收益水平的情况下, 降低风险水平, 保证企业经营的安全。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使得中国越来越快地融入到地球村的经济圈中来;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企业之间赊销销售模式的日益盛行, 使得中国企业越来越快地与国际企业接轨。企业逾期应收账款不可能完全避免, 但相对于发达国家, 我国企业的呆账、坏账率要高出不少, 据统计, 欧美市场80%~90%的交易是采用信用方式进行的, 我国企业目前使用赊销方式的比例只有不到20%。但就是如此悬殊的信用销售比例, 我国的外贸企业在坏账率方面仍大大高出欧美企业。据悉, 美国企业的坏账率在0.25%~0.5%之间, 而中国外贸企业的坏账率却高数倍。随之而来的潜在的、已经发生的信用风险, 不能不使我们高度警惕, 因为信用风险的管理得当与否,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脉。唇亡齿寒, 失败的信用风险管理甚至会使企业的资金链瞬间断裂, 貌似生意兴隆的企业迅速破产倒闭。为此, 笔者认为, 企业要从根本上改变信用管理落后的状况, 应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建立健全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
一套科学的信用管理组织结构是企业的信用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业务流程和方法得以顺利运行的基本保证。目前我国企业在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设置上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及信用管理的要求,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企业最高管理决策层缺少对信用决策业务的领导和控制;第二, 信用管理职能划分不清, 大多是支离破碎地分布在销售和财务部门, 其结果往往是只重权力不重职能;第三, 部门内部管理目标、职责和权力不配套, 而且部门间在信用管理上缺少协调和沟通;第四, 缺少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和专业化分工。
针对上述管理现状及未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笔者提出的解决方案是: (1) 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在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或设置信用监理) , 从而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 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 防止任何部门或各层管理人员盲目决策所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 (2) 将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重新进行合理的分工, 信用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等各业务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 必须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例如, 在传统的销售人员垄断客户信息的问题, 必须通过各部门间在信息收集上的密切合作以及信用部门集中统一的管理加以解决。 (3) 一些企业已成立的清欠机构应划归信用部门统一领导, 更加专业化地开展工作。
二、改进销售回款业务流程
现代企业管理在传统职能分工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部门间的协调作用和流程设计。销售回款业务流程是企业关键性的业务流程之一, 最为重要而且复杂。实践表明, 企业实施信用管理, 可以有效地将企业销售回款业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流程设计的方法, 跨职能部门地实现销售业绩增长和降低收账风险这两个最基本的目标, 从而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增长空间。实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和改进的业务流程包括以下一些基本项目: (1) 客户开发与信息搜集业务流程; (2) 客户信用评级业务流程; (3) 订单处理与内部授信业务流程; (4) 销售风险控制业务流程; (5) 贷款回收业务流程; (6) 债权处理业务流程。企业通过上述各项业务流程的建立和改进, 将在销售回款这一企业最重要的价值链中获得较大的增值, 其中卖方 (企业) 信用控制能力的提高和买方 (客户) 信用风险的降低是使各项业务流程得以改进的关键。
三、建立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实践中我们发现, 一些企业不能很好地实施信用管理措施, 是因为缺少一套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比如, 许多企业不断颁布各种应收账款的管理规定, 但往往达不到期望的效果, 以至于不得不朝令夕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究其原因在于相关的规章制度没有系统化的设计。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信用管理制度方案。
1.事前控制——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 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强化信用管理, 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 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调查和风险评估,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我们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客户信用信息的搜集;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客户信用分析管理;客户资信评级管理;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
2.事中控制——赊销业务管理制度。
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一些企业在给予客户的赊销额度上随意性很大, 销售人员或者个别管理人员说了算, 结果往往是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 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间直接的信用关系, 实施直接管理, 改变单纯依赖于销售人员“间接管理”的状况。因此, 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 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应包括:信用政策的制定及合理运用;信用限额审核制度;销售风险控制制度。
3.事后控制——应收账款监控制度。
关于应收账款管理, 许多企业已制定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进这方面的管理可以将以下四个方面制度化: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 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 账龄监控与贷款回收管理制度, 债权管理制度。
四、应用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
目前我国企业与国外管理先进的企业在信用管理的业务手段上相比还相当落后, 掌握信用管理技术的人才也相当欠缺。从这几年的管理咨询实践来看, 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技术对于改进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具有显著的作用。
1.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一些企业在对客户的管理中尽管实行了各种等级划分的方法, 但缺少对客户信用等级的划分方法;有些企业的划分方法不尽科学, 因此, 在管理上较为混乱。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评定是客户资信管理的基础, 因此在等级划分的目的、定义、评级标准和评定流程上都应采取科学、规范的方法。常见的评价方法有“5C”系统, 所谓“5C” 即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 它代表了信用风险的判断因素。
2.信用政策制定方法。
信用政策是指导企业赊销业务的主要工具, 然而目前许多企业并没有一套较为明确、稳定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由谁制定?目标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实施等等一系列问题亟需在信用管理工作中找到明确的答案。在实践上, 我们将信用政策分成对内和对外两个文本较为有利。企业对内的信用政策起到对内部各业务职能部门的一个指导和管理的作用;对外的信用政策对于与客户信用关系的改善, 信用付款行为的约束等方面都可以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
3.信用限额的制定。
在信用管理工作中, 对客户制定信用限额是一个主要的管理工具, 企业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字, 就可以将过去较为复杂的管理问题简单化、效率化。然而正是由于这一数字的关键性作用, 才使得它势必成为企业各部门关注的焦点。信用限额的制定方法包括经验评估方法、模型分析方法、营运资产评估方法和集体评议方法。企业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将这些方法加以综合运用。
4.强化债权管理, 及时采取追讨措施。
从严格意义上讲, 公司只要形成应收账款, 就应纳入债权管理的范畴。除了对应收账款实施一系列监控管理措施之外, 对拖欠账款的质量或收回可能性的分析判断也很重要。如果没有一个较为科学、准确的判断, 则会在追讨方式、追讨成本投入等方面出现管理失误, 甚至造成更大的损失。它是企业清欠和催收工作的一个重要依据。我们可以对每一笔逾期应收账款从债权特征、拖欠特征、债务人特征和追讨特征等各个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从而确定其收回的可能性, 及应采取法律途径的追讨措施。
8.信用管理:防范销售风险的利器 篇八
最近,美国管理协会的专家们在分析我国企业目前管理状况时指出:中国企业在管理上普遍存在两个半缺陷,一个是预算管理,大多数中国企业不懂得如何进行预算,另一个是信用风险管理,目前还几乎是一个空白,剩下的半个人力资源管理,大多数企业实行的是人事管理,离人力资源管理还有一定距离。这一分析是否全面有待评说,但我国企业普遍缺乏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即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所谓信用,是指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能力,具体指不立即付款就可获取现金、物资、服务等的能力。信用方式的盛行,可以说是以买方市场为特点的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产品供不应求,一般企业不采取信用销售。而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在产品质量和价格上的竞争空间越来越小,而采用优惠的结算方式即信用销售便成为现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企业信用管理,狭义上称为赊销管理,广义上讲研究的是如何科学地运转一个信用管理部门,正确执行企业信用政策,将该部门承担的客户风险管理、应收帐款管理、欠帐追收等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毫无疑问,只要存在赊销,就可能存在风险。事实上,由于信用风险导致的帐款拖欠和欺诈严重侵蚀着企业效益,甚至使一些企业陷入经营危机。近年来,一些企业为了保护自己利益,采用现金交易方式,其结果又束缚了市场,致使一些企业面临"赊销是找死,不赊销是等死"的困境之中。事实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即使一些企业面临信用失控,但不敢停止供货,一旦停止,货款无法回收,而且市场就会被竞争对手占领。一旦企业出现大量逾期应收帐款,就会出现资金周转不灵,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迫于无奈就会拖欠员工工资,拖欠供应环节的资金,从而形成资金上的恶性循环,时间一长,必然使企业的经营链出现问题,给企业带来严重的信誉危机。对于这种情况,企业不可能逆时代潮流回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中去,而积极的应对策略是: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我国许多企业目前在解决帐款拖欠问题上,往往是采取"事后"控制方法,即在帐款拖欠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催收。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仅不能解决逾期应收帐款过高的问题,而且往往会使呆帐、坏帐大幅度增加,甚至出现前清后欠现象。因此加强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采取建立全程信用管理的思路,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导致信用风险的各个业务环节进行把关,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预防和控制信用风险。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应当重视的是对交易客户的前期信用调查,即事前控制;其次是交易结算方式的选择和信用额度的科学审批,即事中控制;最后是对应收帐款的专业化管理,即事后控制。下面就企业如何加强信用管理,防范销售风险作一些探讨。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信用管理的先导
强化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信用管理,就要求企业重视客户的信用调查与分析,科学地确立对客户的信用额度的审批,以降低企业的信用风险。然而在实践中,有的经营者左右为难,认为客户的信用状况很难判断,信用限额的确立也未必能完全避免信用风险。事实上,加强信用管理,管理者应树立两种指导思想。首先是放弃绝对的思想,100%的满意不可能,否则我们找不到任何办法;其次是树立有所作为的思想,尽量提高企业信用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尽量减少损失,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呆帐、坏帐损失,不断寻求阶段性胜利,从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获得客户的真实信息:信用管理的基础
客户的真实信息,是企业选择贸易伙伴及对客户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和确定对客户信用额度的重要依据,然而许多企业在与客户打交道时要求客户提供相关资料,但往往客户的真实信息不易获得,尤其是财务状况不能清楚了解。
相对完整、真实的客户信息,至少包括八个方面:即客户的身份、概况、历史背景、组织管理、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行业分析、合同签订责任人的个人品德等。获得客户的真实信息除依靠客户提供、销售人员提供、销售台帐反映外,可采取以下办法:
1.实地考察,可派专职人员或聘用兼职人员对企业作实地考察。考察内容很多,如厂区环境、企业的宣传栏、职工的精神状态,是否拖欠职工工资、职工下岗情况等。这些情况的好坏,一方面反映了企业管理状况,另一方面可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可为企业判断客户的信用风险提供大量的感性认识。
2.委托专业资信调查机构提供标准的资信调查报告。对于风险较大的客户或新客户,采用这种方式是一种较有效的办法。目前,对涉及金融、工商、税务、公安、法院等关于客户的信用数据,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而专业资信调查机构则可以弥补依靠企业白身力量进行信用调查的不足。
3.对于新开发客户来说,注意调查他与其它贸易伙伴的交易情况,通过调查客户与其他贸易伙伴的贸易史,诸如经营能力、付款情况,是否有欺骗行为,是否官司缠身,该企业高层管理个人名声如何,是否到处欠款等,可为企业提供参照。
由于各方面原因,客户信息资料常常有虚假成份,所以企业在收集、分析客户资料时必须对资料进行评估,以剔除虚假成份,主要办法有:(1)信息提供者是否有成见;(2)多渠道核实;(3)检查数据的逻辑性。
重视信用调查,实际上就要求企业重视事前控制,以便在与客户交易过程中防患于未然。
确立明确的信用政策:信用管理的关键
信用政策主要由信用标准、信用条件、信用限额等要素所构成。
信用标准指本企业给予客户信用所需求的最低标准,通常用预期坏帐损失率来表示。如:某企业只对坏帐损失率低于5%的客户提供信用销售,则5%即为信用标准。由于企业自身情况不同和市场环境不同,企业信用标准也不同。信用标准与企业销售收入和应收帐款的投资成本有密切联系。信用标准过严,可降低坏帐损失,但有碍收入的扩大。如果信用标准过宽,销售收入虽可增加,但应收帐款成本也会增加。信用标准是企业在增加销售收入和增加应收帐款成本之间进行权衡的结果。
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要求客户支付信用销售货款的条件,通常包括信用限额、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企业在与客户打交道时,可结合行业产品周转时间、市场竞争及客户规模制定既有利于销售、又有利于货款回收的政策。一些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如: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销售时,信用限额的确立以客户连续3个月平均销量为基础,兼顾考虑客户安全库存所需产品价值而定,客户订单总价值加上当时的欠款额不得大于信用额,同时信用额度将根据销售情况每季度调整一次。宝洁公司根据客户回款期限确立对不同客户的返利激励政策,若客户7天内全部回款,可返利3%;客户14天全部回款,可返利2.5%:超过14天回款,无返利折扣;客户超过25天以上欠款,不但无返利折扣,同时取消信用额度,实行先款后货交易方式。
总之,信用政策的确立,实际上是企业调整与客户信用关系的重要工具,以便在供货和货款回收问题上争取主动权,实现对客户直接管理,从而使企业掌握主动权。
帐款跟踪:防范销售风险不可缺少的环节
信用管理绝对不是一种僵死的模式,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即使确立了信用额度但如果缺少货款发出直至收回货款期间的过程管理,仍难以避免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结合企业在实际中的主要问题,帐款跟踪过程中应抓好这样几个方面:(1)定期对客户经营状况、信用记录进行调查,并将信息反馈给企业,以便企业随时采取措施。因为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市场行情瞬息万变,客户的信用状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根据客户经营状况,不断调整信用资格和信用额度。(2)一线销售员应定期了解客户每个月的详细库存情况并记录在案。因为通过库存量的变化,企业可以知道客户的销售趋势,然后控制给他们的发货数量,控制应收帐款数额。(3)对于大客户,企业应定期拜访。销售人员应定期让客户进行应帐款确认,并签字盖章,以作为将来催款时的法律依据。(4)向销售部门及时发布客户状况预警"周转天数超过XX天"的信号,一旦出现货款拖欠应及时分析原因,在与客户进行充分沟通后,即时采取相应解决办法。
加强信用管理,实施帐款跟踪,其目的就在于将客户的信用状况纳入动态管理中。如上海庄臣有限公司与南京百货站一年的货款交易额在2000万元左右,过去该客户信用记录很好,但在2002年,客户经营状况恶化,应收帐款周转天数从60天延长到100多天,对此庄臣公司通过与过去这位信誉不错的老客户进行充分沟通后,采取了两个办法解决应收帐款:部分老库存退还给庄臣,应收帐款给予一点折扣后全部付清,对于该客户再不享有庄臣的信用资格,即时消除了庄臣公司可能面临的巨大风险。
建立信用管理部门:实施信用管理的保证
一定组织机构的建立,是其职能充分发挥的保证。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设置并没有一个固定模式,一般有三种组织形式,一是将信用部设在财务部;二是在销售部下设分部门;三是在企业内设立与财务部、销售部平行部门。三种组织形式各有利弊,企业可结合自身情况灵活选择。一般而言,如果企业规模大、客户多、交易关系复杂,可设置独立的信用部门和人员;如果企业规模小、客户少,可不设独立的信用部门和人员,可在有关部门如销售部或财务部体现信用管理的职能。
一个良好的信用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有:财务与金融知识;充分掌握企业的产品、市场及客户状况;善于客户交流、沟通;充分了解获取信用资料的方法与渠道;熟悉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具有迅速作出准确决定的经验、知识和能力等。信用部经理的素质对企业信用管理是否有效更为重要。作为信用部经理,除具备一般信用人员所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外,应具备四种能力:其一,丰富阅历,有与各种各样客户打交道的经验;其二是敏锐的眼力,善于从各种信息中看出客户的真实情况;其三,准确的判断力,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作出正确推断;其四,令人折服的威力,信用部经理既能表现出对客户的尊重,又能使客户感到不软弱,就是说信用部经理是使客户不敢欺骗我们企业的人。
企业设立了信用管理部门和人员,要真正把信用管理职能落到实处,企业必须给信用部经理相应的权力,这些权力主要有:对客户订单信用额度审批的权力,制定信用政策的权力等。当然,对信用部经理及员工也应以降低坏帐率作为衡量业绩的指标而给予利益上的激励。
信用管理呼唤社会化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
中国加入WTO,要参与全球竞争并与国际规则接轨,我们必须从征信不健全的国家向"征信国家"过渡。所谓"征信国家",是指具备较为完善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有信誉且公正的征信中介服务在全国普及、信用管理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在市场交易中可以快速取得资本市场、商业市场上的绝大多数企业和消费者个人的真实资信背景报告的国家。如果没有一个完善信用体制,势必影响到我国的市场环境和国际竞争力,从而限制我国国际经贸合作及外资利用。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推动信用建设要依靠三股力量:政府、企业和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其中主导力量是政府。政府掌握有大量信用数据,涉及金融、工商、税务、公安、法院、海关等多个部门,要在短期内尽快建立社会化信用管理体系,只有政府出面,给予现有的信用调查和咨询企业大力支持和协调,促使政府各部门掌握的大量信用信息向他们开放。否则,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信用中介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将举步维艰。
【信用风险管理案例】推荐阅读:
信用风险管理办法06-12
信用担保风险控制管理07-02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07-30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声誉风险管理09-26
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暂行办法11-03
信用风险论文08-30
信用风险属于09-05
银行信用风险防范08-13
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10-08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