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知识流程图(共15篇)
1.就业知识流程图 篇一
招生就业处就业相关工作流程
毕业生原户口档案留校后申请户口档案迁出手续
1、所需基本材料
1.原本人保留的《申请户口档案留校托管协议书》(08年以后毕业生不需此项)
2.本人书面申请
3.毕业证复印件
4.身份证复印件
5.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书》(迁回原籍无需此项)
6.委托他人代办的委托书(本人办理无需此项)
2、其他情况
1.急需办理或毕业后超过两个月
招生就业处开具证明,自行到广西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办理报到证
2.毕业后两个月内
招生就业处每月15日统一到广西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办理报到证
到招生就业处领取报到证
(广西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地址:广西南宁市教育路3号电话:0771-3859813)
3、领取报到证后
持报到证蓝联色到校保卫处转户口(地址:花江校区后勤楼电话:2290112)持报到证白色联到校学生处转档案(地址:花江校区第6教学楼电话:2291958)
原为续读的同学,在领取毕业证后办理户口档案迁出手续
1、所需基本材料
1.本人书面申请
2.毕业证复印件
3.身份证复印件
4.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书》(迁回原籍无需此项)
5.委托他人代办的委托书(本人办理无需此项)
2、其他情况
1、急需办理或毕业后超过两个月
招生就业处开具证明,自行到广西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办理报到证
2、毕业后两个月内
招生就业处按照规定的时间统一到广西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办理报到证 到招生就业处领取报到证
3、领取报到证后
持报到证蓝联色到校保卫处转户口
持报到证白色联到校学生处转档案
《毕业生推荐表》修改流程
1、本人提出书面申请
2、毕业班辅导员签署意见并加盖学院公章
3、交回原《毕业生推荐表》原件
4、招生就业处审核打印
毕业生在毕业前遗失《毕业生推荐表》、《就业协议书》补办手续
1、流程
1.本人提出书面申请
2.院系毕业班辅导员签字
3.学生负责人签署意见并加盖院系章 4.招生就业处审核
5.校园网上公式七个工作日
6.公示期满且无异议后,毕业生到招生就业处领取《推荐表》或《协议书》,补发的《推荐表》或《就业协议书》上注明“根据学生本人声明,该生原件已遗失,此分为遗失补办件”
毕业生违约手续的办理
1、所需材料
1.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填写《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解约申请表》
2.新单位的接受证明
3.原签的单位同意解除协议的书面意见公函原件
4.原全套协议书一式三份
2、毕业班辅导员在解约申请表签署意见
学院召开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决议,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签署意见,盖学院公章
3、招生就业处审核
4、公示十四个工作日
5、公示期满且无异议后,招生就业处发放原协议书编号且注明“此份为补办件”的协议书
在报到期限内,报到证遗失补办手续
1、所需材料
1.个人书面申请、身份证复印件、毕业证复印件 2.原报到单位未报道证明 3.登报挂失报纸及收据原件 时限:毕业后两年内
4.招生就业处审核,开具证明
5.到广西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申请补发
在报到期限内,户口迁移证遗失补办手续
1、所需材料
1.个人书面申请
2.原报到单位户籍管理的公安机关未落户证明 3.丢失地开具的登报挂失证明 时限:毕业后两年内
4.到桂林市七星公安分局朝阳派出所办理
毕业生到单位报到后,更换新单位相关手续
1、所需材料
1.院系签字并加盖公章的个人书面申请
2.原报到单位同意离开的证明公函原件(原报到证为生源所在地的无需此项)3.原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保留的就业协议书(原报到证为生源所在地的无需此项)
4.原报到证原件
5.新的用人单位接收证明材料(如新用人单位无资质接收,则需提供在职证明,另需提供当地人事部门托管接收函)
6.毕业证、身份证复印件以及委托书等材料 时限:毕业后两年内
2、招生就业处审核,出具证明
3、广西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审核后收回原报到证,签发新的就业报到证
2.就业知识流程图 篇二
自流程再造概念提出以来, 流程管理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被企业界普遍采纳, 在学术界也逐步取得管理思想的主流地位。与职能管理相比, 流程管理实现了五大超越, 成了企业界管理的发展趋势。到了90年代起, 随着知识管理的概念以及其具体的技术实现系统地涌现, 现在国际上的新兴研究方向是流程管理和知识管理进行相互结合的研究。因为, 企业越来越认识到, 将知识管理与流程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 不仅能充分发挥知识管理的作用, 也能使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来辅助流程, 填补流程管理没有明确方法来指导改进的空白。
在流程管理生命周期中, 建模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流程建模为将来执行的流程提供模板, 规定如何优化使用给定资源完成任务。由于不同的流程模型方法突出了一种流程要素, 而使其他的若干要素弱化, 因此很难在一种流程模型中表达出所有要素。一般而言, 目前主流的建模方法有Petri网、DFD、IDEF、RAD和企业建模的CIMOSA等, 但是这些建模方法都已不太适应动态变化以及柔性处理。
于是一些学者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开始对流程模型进行研究, 并成立了相关研究项目, 取得了着重研究知识管理理论框架SECI模型[1]、知识管理参考模型 (KMRM ) [2], 偏重知识管理实施的过程模型[3], 和从早期知识工程项目发展的知识库, 组织记忆的建模方法和工具。但是知识管理建模不能既要满足决策者、管理者、开发人员等多层次人员的需求, 又要与流程模型进行无缝集成, 在流程中把知识“JIT”提供给知识工作者的工具, 匹配不同流程的特征与不同知识管理方式的具体特点, 为不同的业务流程寻求合适的知识管理方案。流程与知识的集成建模, 正好符合了动态建模管理的理念, 也使得两者能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 研究现状
从流程与知识集成建模的一些相关研究可以看到, 文献[4]提出了基于角色的集成模型, 以角色层为过渡环节建立工作流与知识流的映射, 从而实现二者的集成。文献[5]更扩充了对模型的描述, 将流程细分为跨agent流程与agent 内部流程, 以认知流进行统一研究。文献[6]则重点改进了当前流程元模型不支持对知识管理机制的表示, 先提出了一个以角色为中心支持流程控制与知识集成的扩展元模型, 以此来对知识的传递、重用、人员的协作和交流进行表示。此外, 文献[7,8]给出相关实例, 直观显示了流程技术与知识管理技术的有效结合。总体来说, 目前关于流程与知识建模的集成研究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面向流程的知识管理建模, 另一部分是基于知识的流程建模研究, 两者侧重点不同, 以下将分别对这两部分展开讨论。
1.1 面向流程的知识管理 (PKMS)
Delphi小组首先提出了面向流程的知识收集方法这个概念, 进而Remus从三类知识管理系统中命名了其中的一种为面向流程的知识管理系统, 该系统能够将正确的流程知识提供给相应的执行人员。进而, 文献[9,10]则定义了流程知识管理的相关协议和用于开发软件系统的流程模型, 并能将具体的活动定义为交互链接的知识要素, 让流程执行者可以按照事先规定的程序使用相关资料、经验和知识并捕捉同组其他成员的活动[9,10,11]。面向流程的知识管理的优势在于可以帮助用户避免信息超载和集中于重要信息, 提升企业的价值链, 完善知识管理系统的效率。
大多数面向流程的知识管理是建立在系统模型分层的基础上的, 从物理支持层、业务逻辑层、表示层, 实现层到开发层, 知识从业务逻辑层开始, 通过知识挖掘、知识储存、知识更新、知识运用逐层向上传递。通过知识模型与流程模型之间直接或者分层接口的方式进行集成, 使得该模型对企业各类复杂业务流程, 以及企业的组织结构, 资源状况能够很好地描述, 提高系统模型的表达能力, 也提高了系统的及时反馈能力。由于在模型中建立了一定的知识传播机制, 使得企业运作的变化都可以对相应的集成模型或者实例及时做出修改或者更新。
1.2 基于知识的流程建模 (KBPMS)
与面向流程的知识管理的侧重点不同, 基于知识的流程建模不以知识系统的更新为最终目标, 而是在流程建模的基础上进行扩展。首先提出知识需求, 以企业模型为基础[1], 根据组织任务间的逻辑关系来判断角色的知识需求, 实现人员间的知识传递。再将知识应用与流程交互看作一种复杂的协作式流程[13], 研究可以将知识聚合与再生的过程单元, 通过这样的单元来控制流程系统, 在信息发布技术中以推送方法来实现简单的知识流管理。
实际上, 由于流程技术中的主体是流程, 因而在实现对流程知识管理的同时, 并不一定能支持普遍意义上的知识灵活管理, 文献[6]详细介绍如何扩展原有的流程元模型以对知识流进行建模和控制。实现流程技术与知识流技术的有机结合, 从而解决了流程控制与知识管理过程相结合, 人员间知识共享以及动态知识的处理这三个问题。这样就能较好地实现参与人员在执行活动过程中的知识需求和知识处理机制, 以及时提供完成活动所需的必要知识以及帮助, 同时, 业务过程信息为知识和知识需求的分析提供了可利用的上下文信息, 有利于知识流引擎保证服务的质量。
然而传统的集成建模方法忽略了参与者与流程和知识之间的关系, 流程目标的变化往往通过角色之间协作调整更为容易, 而知识也是通过在角色之间的传递更容易被接受和应用。本文就从角色的角度出发, 结合知识管理和流程管理思想, 提出一个包含知识流的扩展RAD模型, 以支持业务流程控制与知识管理的集成, 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知识协调的相关实现程序, 为流程与知识的有效结合提供了另一个有益的途径。在一些建模工具与模型引擎的支持下, 实现知识管理系统与流程管理系统的无缝集成, 这正是一种更高效的管理模式。
2 包含知识流的RAD扩展模型
RAD表示方法来源于跨功能流程图, 它将流程中的活动都包含在了角色之间的交互中, 通过角色之间的责任和合作关系, 实现整个流程的目标。流程的动态变化都可以映射到角色以及其关系调整。由于在以往的集成建模中, 普遍是将流程中知识系统看作一个求解行为的模型[14], 对流程的变化缺乏应变能力, 很难实现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的知识交互和理解。基于上述一些原因, 本文进行了一种新的流程与知识方面的集成建模, 创建了一个利于角色之间知识交互的模型, 既提供一个应用所需要的相关数据和知识结构的规范说明, 也能在流程的分析过程中推理任务, 实现角色内部实例知识与角色之间交互知识的具体运用和共享。
这样, 将知识流在RAD中表示出来, 一方面, 流程可以帮助“知识管理”实现对核心知识的识别、流程KPI和关键控制点等知识管理的关键内容提供依据和方向;另一方面, 通过知识管理与流程及角色的紧密结合, 可以建立起更加有效的、可操作的管理制度, 从而让知识管理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也使得知识流通过与业务活动流程的结合, 真正成为企业整体活动的一部分。
2.1 流程中知识的分类
流程中的知识对整个体系来说至关重要, 它影响到流程的时间以及效率。绝大多数角色都需要利用相关的知识去完成各自任务, 角色之间协作次数越多, 协作知识的水平也就越高, 对这类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就越深刻, 对流程建模以后的实施和优化阶段也就越有重大的影响。
(1) 按照角色使用类别来分
1) 角色内部使用的实例知识:
这些实例知识包括, 流程的主要任务, 次要任务;流程任务所必需的资源;角色引用完成的事情以及所做事情的结构;流程任务当前情况, 在当前阶段的背离和危机情况。
2) 角色之间的共享知识:
这些共享知识主要是从流程中所学到的经验以及教训, 其内容可以包括:从项目节点得到的成功的 (或者是较好的) 经验, 以及把这种方法转移到其他领域进行应用的可能性;需要单独列出来的关键成功因素;从某个角色中获取的某些特殊经验;保证所得经验教训文档化的质量的方法。
把这些知识发掘出来以后, 就比较容易表达和编码, 也就越容易实现知识的协调。
(2) 按照具体的知识类型来分
a) 连续型。知识产生于一个流程, 应用于下一个相继发生的流程。大多数知识流都是属于这种类型。
b) 合并型。从两个或更多的流程中产生的知识, 合并后被下一个流程采用。整合知识通常出现在协调性流程或综合性操作过程中, 比如物流、质量检查和产品评估等流程。
c) 分裂型。前一个流程生成的知识分解后应用于两个或多个流程。有时候需要一部分知识转移到分离的各个流程中。比如企业生产计划知识以分解模式传递到各个生产单元。
d) 反馈型。从一个流程中产生的知识又流回这个流程, 被重复利用。在这个类型中。知识的源头和目的是同一个, 知识不会被其它的流程利用。
另外, 这个流程特有的规则和控制知识会被自己重复利用来最终实现这个流程。而对于角色之间的交互知识则有:
e) 共享型。不同角色在流程活动中可能对同一知识发生兴趣, 这就需要相关的知识能够灵活地共享在流程之间, 为角色服务。
f) 复制型。一个角色中的知识可以通过一个流程被复制后输入到两个或更多的流程中被其他角色使用。有时对于一些紧急情况的处理原则方法需要被复制到以后发生的类似的各个紧急状况中。
g) 传递型。传递包括分裂传递和合并传递。基本的原理和角色内部的知识合并分裂相类似, 但是不同之处在于, 角色之间的知识传递, 不仅仅包括角色当前活动的知识, 也可能包括角色在多次活动累计的经验知识和继承的其他角色的知识。如图1所示的就为一个包含知识流的某团队项目开发RAD扩展模型。
2.2 RAD扩展模型
包含知识的扩展RAD建模, 综合考虑了流程与知识这两个方面:其一, 借鉴成熟的角色活动图建模的思想, 综合考虑知识活动以及其相关知识等属性, 用有向箭头来表示流程中各个角色的知识活动以及其衔接关系。与传统的RAD建模方法相比,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重点考虑了知识活动所应对的角色;其二, 在这样的基础上, 可以用建模语言对知识流程进行描述, 进一步可以对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 基于角色的流程知识的定义应该包括两个主要定义:
定义1 分配初始角色集
Role={Members_ID , Process_ID, Knowledge_ID, Mode, Condition, Parameters}, Members_ID、Process_ID和Knowledge_ID分别是成员、参与活动和参与知识的标识符, Mode、Condition 和Parameters则是该角色为了支持活动等所需要的模式、条件和其他一些参数。这是我们进行角色提取的解析源之一, 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以往开展业务流程或者知识分享等经验来分配角色, 但是对不同角色间造成的不平衡的关系在角色集的初始化时并不能避免。
定义2 知识流
我们称运用在业务流程中的知识流单元集合为知识流 Kf (n) , 与角色相关的知识流KR (n) 。KR (n) 表示与知识需求相对应的角色单元。KR (n) 的确定可以根据定义1来确定, 称这个过程为KR (n) 的初始化。
2.3 知识在扩展模型中的协调作用
由于流程参与者通过业务流程联系在一起, 从流程的角度看, 流程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a) 参与某个业务流程的企业内部的员工组成单个角色, 记作Kf ` (n) 。b) 参与某项业务流程的多个相互之间的角色或者团体, 记作Kf* (n) 。事实上, 在业务流程的实施过程中, 如果知识的需求者不能在所在流程组织内部或者相关流程找到知识提供者, 那么就需要在其他角色之间进行知识交流。Kfi (n) 表示某个活动需要的知识, 那么某个活动的知识更新前后可以分别用Kfb (n) 和Kfa (n) 表示, 其中, Kfi (n) = Kfa (n) -Kfb (n) 。而如果知识的提供不能满足其知识需求, 那么就要通过角色之间的双向知识协作和交流来共同创造新的知识。即∑KRi (n) ≡ ∑KRj (n) 。
例如在P8, P14和P20活动之间复杂的知识交互中, 可以用如下核心程序段实现。
如上例所述, 开发人员的主要责任是服务构件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对服务构件进行单元测试, 实现业务构件和完成相关文档, 在开发人员角色内部之间, 他们可能进行对设计架构的讨论等知识积累行为, 也可以进行头脑知识风暴;此外, 在开发人员与项目经理角色之间可以进行有关项目设计的研究与探讨。项目经理角色在书写项目文档和确认项目文档时, 他可以参照以往的项目文档开发经验来书写, 对于类似的项目, 他不需要完全颠覆重新来书写或者确认, 在向流程系统发出一定的搜索信息以后, 项目经理能够得到相关的开发规划资料。而QA一旦未通过项目的审核, 开发人员和项目经理会对设计方法以及项目实施细则进行及时修改, 吸取相关意见。
3 小 结
这样实现知识流与流程模型的集成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 它有利于建立企业的高效核心能力, 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实现组织成员之间知识的合作, 通过设计的优化合作过程, 提高了整个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作效率;这样的集成模型描述更加简练、清晰, 优于单独使用知识流或工作流的建模方法;使得流程中的知识水平处于稳定状态, 不易受人员变动的影响;使得参与协作的角色可能涉及组织内每一个员工以及组织外任何其他组织, 互相有效地学习交叉知识, 在企业业务流程系统中更好地利用知识和创造出有用的新知识。
摘要:企业中的业务流程是赖以生存的根本, 同时也是执行“过程”的知识载体, 承载了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知识信息的传递。企业中流程与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通过研究流程与知识集成建模的一些现状, 将传统的RAD建模方法进行扩展, 使得流程中产生的大量知识沉淀为企业的固有文化知识, 发挥出知识辅助流程的作用, 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核心竞争能力和持久的回报。
3.就业知识流程图 篇三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道流程图写作题目和满分范文。
The diagram below shows the process by which bricks are manufactured for the building industry. Summarise the information by selecting and reporting the main features, and make comparisons where relevant. Write at least 150 words.
Brick manufacturing
范文:
The process by which bricks are manufactured for the building industry can be outlined in seven consecutive steps. First the raw material, clay, which was just below the surface of soil in certain clay-rich areas has to be dug up by a digger.
Then the lumps of clay are placed on a metal grid in order to break up the big chunks of clay into much smaller areas, which fall through the metal grid onto a roller, whose motion further segregates the bits of clay. Sand and water are added to make a homogenous mixture, which is then either formed in moulds or cut into brick-shaped pieces by means of a wire cutter.
Those fresh bricks are then kept in a drying oven for at least 24 and a maximum of 48 hours, several dozens if not hundreds of bricks at a time. The dried bricks are then transferred to a so-called kiln, another type of high temperature oven. First they are kept at a moderate temperature of 200oc~1300oc. This process is followed by cooling down the finished bricks for 48 to 72 hours in a cooling chamber.
Once the bricks have cooled down and have become hard, they get packaged and delivered to their final destination, be it a building site or storage.
从上述范文中,考生可以得到很多关于写作时常用到的语法知识点的启示,下面笔者将从五个方面来阐述。
1时态的选择
由于流程图一般展示的都是时时刻刻在发生、有规律可循的事情,因此除非有特殊情况,考生一般都可选择一般现在时作为整篇作文的主要时态。正如本次分析的范文一样,由于砖块的制作并不是哪一个特定时刻发生的事情,而是一个公认的科学制作方法,是有规律可循的事情,因此作者选用了一般现在时作为作文的主要时态。
2篇章结构
在写流程图作文时,考生应该考虑到作文结构的完整性,好的作文一般都是“总—分—总”的结构。这篇范文以总起句“The process by which bricks are manufactured for the building industry can be outlined in seven consecutive steps”开头,起到了概括全文大意的作用,值得考生借鉴。该句所用句型“XXX can be outlined in XXX steps”(什么样的事件可以被大体分为几个步骤)很适合用在流程图作文的开头。此外,考生也可以用宾语从句来开篇,同样能完整地表达整幅图的框架内容。例如,上述题目的文章开头也可以这样写:“The diagram clearly shows us how bricks are produced for the building industry.”
3 被动语态的使用
本篇范文中多处使用被动语态进行描述,如are manufactured for、can be outlined、has to be dug up、are placed、are then kept、are then transferred等。与汉语不太一样,英语中的被动语态是书面语和科学类文章中常用到的一种语态,适合使用在说明文中,而流程图写作的作文题材正好是说明文,因此建议考生在写作时多使用被动语态。不过,笔者需要提醒的是,考生在使用被动语态时要注意结构的多样性。本篇范文在使用被动语态时,就通过使用情态动词can和词组have to等来表现结构的多样性。因此,考生以后在使用被动语态时,可以选择情态动词来搭配,如must、need to、can、could、may、might等。
4句式多样化
雅思考官对该满分范文的其中一条评价如下:“A wide range of vocabulary and structures are used with full flexibility and accuracy.”可见,流程图作文若想拿高分,大量使用不同的词汇与句型是很有必要的。从语法角度来看,考生应尽量写出多样的复杂句来为作文增添光彩。上文笔者介绍了宾语从句的使用,而另一种常用从句定语从句也在写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定语从句能够使考生表述的对象更加具体、形象。在范文的第一段里就出现了两个由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分别丰富了process和clay这两个名词的内容;而第二段的句子都是由定语从句构成的长难句,而且使用的不是普通的定语从句,而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看似复杂难懂,其实原理简单,非常适合在写作中使用,建议考生在写作实践中多学习和利用。
5衔接与过渡
流程图中难免会出现多个阶段、过程,那么如果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和过渡都用一样的表达结构,如first、then、next、finally是否妥当呢?答案当然是“否”。考生如果总是采用一种结构来进行过渡,那会使文中句型和词汇显得不够多样,而这必然让考官觉得你掌握的语言不够丰富,自然也就不会给你高分。其实,考生在表达时间或阶段时,至少有以下三种结构(句型或短语)可以采用:① It takes some time for sb. to do sth.;② This stage of doing sth. lasts for + 时间+ until …; ③ After a period of about + 时间。其中,第三个结构是一个状语短语,掌握起来最简单,考生可以直接拿来用。
满分范文给我们的语法启示真的不少。考生在备考流程图写作的过程中,与其在没有得到指导的前提下写出几十篇文章,不如考虑一下剖析几篇满分范文或者是考官自己写的范文,因为这样的范文最具有权威性,是考生模仿和学习的最佳材料。考生可以试着找到并分析这些范文中隐藏的语法知识点,这是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一种有效做法。
4.毕业生就业流程 篇四
毕业生领取《协议书》、填写《推荐表》并撰写自荐材料 毕业生、用人单位通过双向选择达成意向
用人单位、毕业生、学校三方写《协议书》
用人单位报上级主管部门办理接收审批手续
《协议书》上交至招生就业处
招生就业处制定全校就业计划并上报上级就业主管部门审核 学校依据就业计划到省教育厅办理《毕业生就业报到证》 毕业生领取报到证、户口迁移证等办理离校手续
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办理落户手续,并签订劳动合同
二、毕业生离校前关心的几个问题
就业协议书
发放——填写——签约——上交
推荐表
填写——学院审核——招商就业处盖章
就业报到证
报到就业证是毕业生就业派遣的书面依据,是毕业生人事关系正是从学校转移到就业单位的证明。
户口关系
毕业研究生户口在校的已经按照派遣方案迁移,部分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户口在生源地派出所,毕业生可凭本人报到证、毕业证到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将户
口迁到就业单位所在地。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持报到证直接到生源所在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报到即可。 档案关系
毕业生档案是在毕业生离校后,由学校一次性寄送到用人单位主管部门或研究生院校,省代理的送到省毕业办。毕业生工作单位(没有档案管理权的)在毕业生报到一个月后,要到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办理档案相关手续。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档案送生源所在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 毕业前需携带的材料
毕业生离校时需要携带:
1、毕业证,2、学位证,3、报到证,4、党团关系等。
报到
5.学生版网上就业流程 篇五
(一)制作简历 利用菜单下的完善个人简历,点击,选择
并保存。如果选择了
造成无法给毕业生发送签约邀请。
(二)网上形成签约信息
1.与省内用人单位签约 点击约”按钮。
2.与省外用人单位签约 菜单下的用人单位将不能在网上找到毕业生信息,点击用人单位发来的协议书“应
(1)申请省外就业(不包含非派遣省外签约)
点击
菜单下的在对话框中录入申请原因(一般是已经
。等有山东省外用人单位签约意向,需要签订协议书的),然后点击
待学校账户网上批准后,录入省外就业协议书。
(2)录入省外就业协议书
省外协议书录入时,注意用人单位是否接收档案。咨询用人单位、查看协议书档案寄送地址,确认是否接收。
用人单位接收档案的网上签约,点击在对话框中把协议书中的有关信息在网上录入。
用人单位不接收档案的(非派遣省外签约),点击,在对话框中利用
申请类型中的下拉菜单,选择“非派遣省外签约”,并填写有关信息,然后点击
按钮。
(3)灵活就业、劳动合同和自主创业信息录入 分别利用菜单下的、和录
后入对话框中有关信息。注意:灵活就业信息录入,不是非派遣省外签约的,在点击的对话框中选择;自主创业的须给辅导员老师提供营业栏目下的,菜单下的执照复印件。
辅导员老师汇总有关就业材料:
1.毕业生与接收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须提供劳动合同首、尾页复印件(含劳动合同起止日期,双方签字盖章信息)。劳动合同终止日期在2013年12月31日之前的视为灵活就业。
2.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须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
3.毕业生应征入伍的,须提供入伍通知书复印件。
4.毕业生与外省接收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但不办理户口迁移的(也就是山东省外用人单位不接收档案,档案回生源地的),须提供已签订的就业协议书(并从灵活就业下非派遣省外签约子栏目录入有关信息)。
5.毕业生申请出国学习的,由教务处出具证明,出国工作的由接收单位出具证明。
6.毕业生就业工作流程 篇六
★ 生源信息填报
★ 就业推荐表及就业协议书的印发
★ 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签订就业协议书
★ 升学信息统计(2014年4月)
★ 核对就业方案:(5月底)
★ 毕业派遣:打印报到证、档案转递、户口迁移(6月)
★ 报到证的归档及发放(6月底)
★ 毕业生离校(预计6月底)
★ 就业反馈、统计一次性就业率(8月下旬)
一、就业推荐表
作用: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是学校为帮助毕业生就业,向用人单位出具的正式的推荐函,是毕业生身份的证明,每位毕业生只有一份。
印发:由学生就业处统一印发。就业推荐表内“学院意见”,由学院负责填写,是对毕业生在校期间表现的综合评价。学院务必加盖学院党委公章。
使用:毕业生在应聘时,只需提交推荐表复印件给应聘单位;毕业生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可将原件交给用人单位。
二、就业协议书
(一)签订就业协议书的流程
第一步 毕业生填写个人资料、签字
第二步 用人单位填写协议内容,签字、盖章
第三步 毕业生登录就业信息系统登记毕业去向
第四步 毕业生所在学院签字、盖章(党委公章)
第五步 学校就业工作处审核学生就业方案合格后盖章备案
所有签约手续完成后,毕业生、用人单位、学院、学校各执一份
(二)违约的不利影响
1.造成就业信息浪费,直接浪费岗位。降低就业信息利用率。
2.造成学校为服务于招聘付出的各项资源浪费。
3.影响学校和用人单位的长期合作关系。
4.不诚信行为破坏学校声誉,影响学校整体就业工作。
5.给用人单位造成时间、成本上的浪费,使招聘工作陷入被动。
6.师范生违约还会打乱前来招聘的学校下一学期的教学计划,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
三、定向委培毕业生的就业
定向委培毕业生原则上须回原定向委培单位就业。
四、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
按国家关于免费师范毕业生的相关政策就业。
五、报到证
(一)什么是报到证?
报到证的全称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由教育部直接印制,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签发。报到证为一式两联,分为有色联和白联。白联又名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通知书”。
(二)报到证的发放
毕业生离校时,学校就业处将报到证发到学院,由辅导员将其裁开,将白联(下联)归入毕业生档案,将有色联(上联)发给毕业生,并通知毕业生携报到证到用人单位报到。
(三)报到证的主要作用
1.到接收单位报到的凭证;
2.证明持证的毕业生是纳入国家统一招生方案的学生;
3.办理人事档案、户口迁移手续的凭证;
4.是毕业生参加工作时间的初始记载和凭证;
5.人才服务机构存档的证明。
六、档案的转递
我校毕业生档案由学校档案馆统一管理。
转递过程:毕业时由档案馆根据毕业生就业方案,通过机要局,统一派发。
档案动态查询:通过档案馆网站查询 电话查询 67867198
七、户口迁移
我校毕业生户口由学校保卫处统一管理
迁移过程:毕业时由保卫处按照毕业生就业方案办理户口迁移证,毕业生凭户口迁移证到相应公安机关上户。
户口政策咨询:学校保卫处户籍科67868179
户档托管或回原籍
以下情况毕业生适合办理户档托管或者回原籍:
1.毕业生落实的工作单位,但单位不管理毕业生档案的;
2.毕业生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
7.知识管理与信息服务流程协同研究 篇七
知识已经成为一种大众需求, 在此环境下的用户对知识的渴求程度前所未有, 且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特性。正因为如此, 知识在各行业中的作用日益凸现, 知识管理的应用也日趋增加。信息能够真实记录人类的实践活动, 它作为文化的产物历来是珍贵资源, 是知识的一种载体。据此分析, 信息工作的实质性质就是知识管理, 而信息流程则是以知识为核心的服务。在实施信息服务的过程中, 知识发挥的作用极其重要。在信息服务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等每个流程中, 信息管理者时刻都在利用现有已知知识不断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信息服务过程是知识创新的重要一环, 具体的实施人员和业务环节决定了其所利用的知识内容, 同时具体的服务流程还关系到创造出来的新知识。因此, 服务流程并不单纯是一条简单串联起各工作环节的服务活动链, 更是一个利用知识、创新知识的场所。知识管理亟待由目前的底层次按需服务型向高层次满足用户需求型转变, 转型的实质就是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知识需求。在这种模式下, 管理人员提供的个性化的高质量知识服务是用户们的迫切需求。在服务实施过程中, 针对用户知识需求的具体特点, 我们要借助知识管理思想对管理人员实现有效支撑, 做到管理人员能有效利用知识并且可以积累、创新知识, 保证服务流程高效、长效实施。信息服务流程中植入知识管理思想, 把知识管理的方法有机结合到信息流程中后, 原有工作模式发生变化, 原来的许多条块分割的工作就能由相关人员协助共同完成。目前, 知识管理如何融合到日常业务的研究甚少, 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管理的服务流程协同知识构架。
一、知识管理对服务流程的影响
1. 组织管理观念的变化。
目前在国内, 通用的信息服务流程是, 依照文献载体的不同形态和流程按组织机构职能把业务环节进行分工。这种做法的明显缺点是, 在归集加工、整理保管以及服务过程中, 不同类型的信息互相分离, 缺乏有机联系。因为类型差异, 信息资源被分散搁置在不同部门, 致使大量的同类型信息以不同的类型重复存储在各个部门, 进而导致部门间“信息孤岛”的产生。信息孤岛给管理人员造成重复劳动, 给用户获取利用知识造成诸多不便, 必然影响信息服务整体功能的顺利实现。另外, 过于细化的工作分工导致条块分割, 管理人员长期负责某个环节, 工作缺乏挑战性和创新精神, 大量的重复劳动造就了他们能力单一, 视野狭窄。传统工作模式与知识管理“以人为本”的思想严重相背离, 不利于对工作人员的管理, 更不利于对知识的管理。这种致命的弱点在工作中还体现在缺乏合作性和缺乏兼容性上, 工作中经常出现难以协调, 部门横纵向沟通和协作困难的现象。
2. 对知识需求的变化。
知识管理环境下, 管理人员能否适应变化是服务工作的关键。管理环境的变化意味着管理人员不仅要研究各类实体信息, 还要研究网络信息, 同时要关注网络信息受众以及用户的差异化需求。管理人员不能够仅仅满足于掌握学科知识背景和方法, 而且要能够理解并掌握新技术、新知识, 这样才能去从容应对提出不同需求的用户。实施知识管理后, 管理人员在整个服务流程中处于核心位置, 担任信息的接收管理者、服务提供者和知识开发者等诸多重要角色。管理人员的工作不仅是建造和维护信息库, 更多的是设计和操作高质量信息产品, 在用户对信息资源产生需求时建立二者之间的有机关联。知识具有广泛性、动态性特点, 这一特点使得任何个体都无法在工作中完全掌握所需的全部知识。在具体实施信息服务中, 管理人员要利用知识完成不同任务, 更要组织知识和进行协作支持。
二、知识管理与信息服务流程协同知识构架
协同是一种用于完成各种任务的重要而有效的工作模式, 多名管理人员通过不同业务角度协同合作实现目标。其难点是如何在不同的服务环节之间正确传递意图, 关键是如何快速完整地转换同一个体系的信息并将之传输给有需求的管理人员。以保留和使用原有的服务业务框架为基础, 融入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服务环节协同思想, 在服务工作中无缝融合知识管理, 由此建立起知识管理和服务流程协同实施机制, 使知识利用与创新变成服务工作的组成部分。下面给出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服务流程协同知识构架 (如下图所示) :
此协同构架是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基础和技术基础, 它通过将知识管理与现有服务环节无缝隙融合, 实现保存知识和利用知识的功能。具体功能表现在:
1. 知识协同能够为任务实施者提供各种类型知识服务以支持其对知识存储和创新。
无论在什么任务实施环境中, 知识需求一旦发生, 都能从协同构架中由知识引擎技术解释并获取。
2. 知识协同能够促进便利有效的沟通, 各部门的沟通与
交流更加便利、有效, 各成员能够清晰了解自身任务及所承担角色。知识库是确保信息服务可靠运行的资源中心, 是整个知识利用的基础, 存储了管理人员在各环节工作中产生的数据资料。借助数据挖掘技术, 知识库对抽取到的业务数据组织、分类并进行整合, 实现信息共享。在协同模式下, 信息经知识引擎技术发布后, 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从知识库中获取其所需要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 解决问题方法, 单位内部业务知识, 工作中积累的经验, 与任务相关的网络知识, 以及隐性知识的语言描述等。
3. 知识协同有助于传统业务环节灵活高效的转型为充分共享的知识化服务流程。
它允许对知识资源进行处理, 确定资源存放位置, 实现知识的顺利收集和传递。它能够将信息分析整理成为显性的知识, 为管理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改变了传统工作模式下管理人员彼此因时间空间、组织结构以及业务分工分隔形成的工作状态。知识协同的重点是对隐性知识进行有效挖掘, 零散信息经过提取、组织和分析后转换成能使用的知识, 进而实现知识的利用和保存。
4. 知识协同能够确保管理人员对知识信息服务全过程进行实时有效的掌控。
每位管理人员都可以通过知识协同模式掌握自身所处的局部知识活动情况, 了解每个人、每个部室的工作位置和工作责任, 掌握知识活动的全貌。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出来的知识资源总目录和知识地图, 可以使管理人员全面掌握资源的分布状况, 知道相关环节人员的工作状态和需求, 从而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所需知识资源。
5. 知识协同能够增进互信。
在协同工作过程中, 每位管理人员都能够明确各自分工, 及时掌握其他人工作进度;能够了解他人何时何处需要配合, 自己何处何时需要帮助;组织内工作人员的理解和支持会进一步加强。
结语
知识管理与服务流程融合是信息知识管理中极具前瞻性的实践方法, 而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服务流程协同知识构架是知识管理导向服务流程的主要实践活动。在动态的信息环境中, 方便灵活的协同工作模式确保了基础业务的多元化服务和知识扩展渗透, 使信息服务与知识管理两者协同。但是, 信息部门的特殊性决定了知识管理不同于企业, 有着其自身的独特特点, 其涉及因素也较复杂, 还将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兴森.业务流程导向知识管理[J].软件世界, 2007, (1) :68-69.
[2]伍振华.档案馆知识管理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04, (2) :47-51.
[3]何树国.一种基于知识管理的政府知识构架[J].东北大学学报, 2004, (1) :37.
[4]董泗利.图书档案的相近内核与管理模式创新[J].现代情报, 2004, (6) :93-94.
8.企业的知识流程再造影响因素 篇八
【关键词】知识流程;知识资源;知识管理
一、业务流程再造实施的现状分析
1.业务流程再造的内涵。业务流程就是在某个功能确定的组织结构中,能够实现业务目标和策略而相互连结在一起的一系列过程和活动集,主要包括投入与产出过程以及项目开发过程等。它是以市场为中心的一种组织行为描述,它的设计主要围绕获取商业合同或满足特定用户的需求展开。业务流程再造是对业务流程的再设计,其直接目的是产生一个更好的工作系统,其最终目的在于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加快生产速度。业务流程再造更关注从雇员和客户的利益而非股东的利益出发,它通常不会影响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并不意味着工作岗位的减少或对雇员的裁减,它的中心在于改变工作的实际运行方式,在技术上主要涉及一些长期的和影响所有企业功能的战略性的决策。企业之所以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其目的在于确保业务流程中的活动一切以企业整个经营过程的高效和有序为出发点,其意义在于有效地打破原有组织结构中的各种不利的制约因素,从而强化以信息技术与知识管理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在企业业务中的应用。
2.业务流程再造实施的现状。在BPR短短的几年历史中,其应用状况始终喜忧掺半。一方面,从一开始BPR就以思想的先进性和变革的彻底性吸引了许多企业的注意,成为欧美乃至世界关注的热点。约有70%~75%的欧美企业正计划实施BPR,有许多企业通过BPR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例如Ford汽车公司、IBM等。此外,亚洲也有许多公司接受这一思想,其中有泰国的泰华农民银行、台湾的永大机电工业公司这样的成功之例。有人预言,它将成为未来企业管理的主流。但另一方面,BPR失败的实例也屡见不鲜,据统计70%的BPR项目五年后均归于失败。我国88%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声称已经或正在进行BPR,但BPR的实践并非如人们想象的美好。迄今为止,宣告成功实施了BPR的只是凤毛麟角,真正的情况是,3/4的BPR项目失败。调查表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中只有不到46%的人能定义BPR为过程再造,其余的则认为BPR是技术改变或仅仅是产品改进,而且,实施BPR所用的时间、资金和其他资源也大多高于预算的2.5~3倍。
3.业务流程实施存在的问题。(1)企业的目标、流程再造的程度及范围不明确。很多企业实施BPR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对自己将要进行的变革的程度认识不够,盲目地进行再造。明确企业的目标和企业战略是实施BPR的关键。(2)缺乏系统的思考,重技术轻管理。从系统思考的观点来看,企业追求效率的活动可以形成一个环路,在环路上,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企业为提高效率既可以采用促进积极因素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弱化消极因素的方法。(3)注重流程,忽略其它因素。BPR本质特征之一是从面向职能管理到面向流程管理的转换。但是,如果BPR的实施者只将目光投向流程,而忽视了人、财、物、信息等诸多要素,忽略员工素质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等环节的配合,再造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业务流程再造的企业内部影响因素
1.企业文化对业务流程再造的影响分析。企业文化与企业组织就像人体的体与魂的关系。一个企业没有变革精神的文化,组织就是一个空躯壳,组织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文化与灵活高效的组织结构的适应与协调,两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统一体。一个企业要依托管理的流程作为基础,也要依托强有力的文化,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每个个体的积性凝聚成一股经久不衰的巨大的团队力量,从而顺利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文化必须同企业的战略相适应,并应根据需要进行改变。企业文化变革涉及到员工思维方式的改变,它更是一种头脑中的变革,而不是技术、结构或产品的改变。任何新流程的实施都会或多或少地触动企业文化,任何流程优化的方案都会有与企业现有文化不相符合的地方。因此,为了保证新流程的有效实施,需要制定企业文化管理计划,而企业文化改变是一个无形的、潜移化式的过程,需要一定有形的、具体的方式作为载体来达到目的,包括培训和训练使员工转变观念,和员工及时沟通新流程的意义和实施情况,并将员工对新流程的意见及时反馈到领导层,建立与新流程相应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使员工积极地支持和实施新流程等。在以经济导向的企业文化中,过去贡献或成绩最大的人被认为有较多的权利,更注重过去的成功经验。相比之下,发展导向的企业文化强调企业的长远发展,把可持续发展和实现远期利益作为企业经营的重点,注重变革和适应性。因此,企业的经营观不同,实施流程管理的方式、难度都会有所不同。对于以经济导向的经营观的企业,实施流程管理的难度较大,由于企业内以经验做事的随意性很大,给实施流程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以发展为导向的经营观的企业,为发展而寻求变革,在实施流程管理的过程中,将会容易取得高层的支持,故实施难度较小。
2.组织结构对业务流程再造的影响分析。企业组织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载体,是企业生产关系(经济构架)和上层建筑(管理体系)的统一体,是有效实现企业目标的保证。因此,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和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最基础内容。组织结构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企业决策的科学性、管理的效率、生产经营成本等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BPR需要通过与其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去完成方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组织结构设计的科学、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BPR的实施成效。企业实施BPR以后,企业将转变成面向流程运营方式,其组织结构也将变得扁平化,BPR离不开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组织结构是企业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在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力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它涉及组织为完成整体目标,根据能力进行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不同的时代要求组织具有不同的能力,也就需要不同的组织形式。在实施BPR的过程中,流程再造要求组织结构必须发生变化,组织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组织资源的重新分配以及组织成员角色的调整及其关系的重新安排。传统的组织结构以职能来划分,这样的组织内部各自为政,协调工作比较困难,工作效率低下,阅读Hammer的第三部有关BPR的著作《超越改革:以流程为中心的组织如何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可以发现:Hammer关于改革重心的思考发生了改变,认为改革的最重要方面不再是“彻底性”,而是“流程”,流程在组织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在基于流程的组织模式中,组织是围绕业务流程运作的,职能单元只是为业务流程提供服务性支持。组织要想实践以顾客为中心的宗旨,在变革的环境中成长,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必须开展组织形态创新,不再仅仅从职能的角度去看待组织,而是应用分析工具——流程,从流程角度去分析作为一个投入——产出系统的组织,实施BPR,打破金字塔状的组织结构,以流程为中心,实现企业内部上下左右的有效沟通,便于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管理,使企业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高效率和快节奏,形成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大的灵活性的流程型组织。
三、企业战略对业务流程再造的影响分析
(1)流程再造必须以企业的市场战略为导向。企业的市场战略主要分为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采用低成本领先战略,就要在流程再造过程中注重考虑内部成本的控制,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业务中把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而差异化战略就是要求企业保持独特性,若企业采用差异化战略,流程再造的重点和目标由于不同质量品质的产品、不同的市场区域及不同类型的顾客需求都是不一样的。(2)业务流程再造必须有利于企业内部核心能力的形成。基于资源的战略视觉是通过流程再造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如果企业在流程再造中不以培育和整合重要的竞争力要素为流程再造的目标,而过于追求短期的财务利益,就可能在短期财务利益消失后为其所误导,同时还会错过一些可以获取关键竞争力要素的机会。所以业务流程再造应把再造目标定位于培养和发展对企业核心能力有重要意义的资源要素。(3)业务流程再造的核心流程选择必须以战略为导向。目前BPR理论界和企业界普遍认为,进行重新设计和再造对象的选择,必须略为导向。所谓的核心流程就是承担企业战略实现的核心业务流程,通常采用关键成功因子法来确定核心流程。
参 考 文 献
[1]李贵萍.我国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实施策略探析.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31~33
[2]王为.我国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中存在的问题.经济导刊.2000(5):63~66
[3]张焕波.我国企业流程再造的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企业经济.2003(7):32~33
[4]吴晓明.业务流程再造.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99,13(1):44~48
9.【就业失业登记证】办理流程 篇九
一、《就业失业登记证》办理的条件及需提供的材料:
本市城镇户籍劳动者办理失业登记的,由劳动者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户籍所在地的社区居委会出具的目前尚末就业的证明、本人免冠照片两张及以下规定的资料,向户籍所在地的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申请,并填写《就业失业登记证申领审批表》进行登记和申领《登记证》。
1、年满16周岁,从各类学校毕业、肄业的,须提供毕业证(肄业证);
2、从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各类用人单位失业的,须提供原单位(或有关部门)出具的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证明书(判决书或仲裁书)等有关资料;
3、个体工商户业主或私营业业主停业、破产停止经营的,须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停业或注销营业执照的证明;
4、承包土地被征用并符合规定条件的,需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失地证明等有关资料;
5、军人退出现役且末纳入国家统一安置的,需提供复员转业军人证书;
6、刑满释放、假释、监外执行或解除劳动教养的,需提供解除劳动教养、刑满释放等相关证明;
7、其它符合失业登记条件的人员。
二、《就业失业登记证》办理程序:
1、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具体承办本辖区内的就业失业登记的入户调查、接受申报、资格审查、登记、基础信息录入、变更、汇总上报和《登记证》的发放等工作。
2、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受理失业登记申请后,应在7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的有关情况和资料进行初审,经所在社区张榜公示7日无异议后,在《登记证》相关栏目中登记相关内容,送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复核。
3、街道(乡镇)劳动保服务站负责本辖区内的就业失业登记的复审、汇总上报等工作。街道劳动服务管理站在5个工作日内复核后汇总上报区就业服务管理机构。
4、县就业管理机构在5个工作日完成复审认定,对审核合格的加盖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印章和“就业和失业登记证专用章”钢印,同时录入全省街道社区信息平台管理系统并报市级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备案。
三、就业登记办理时所需提供的材料:
就业登记规定失业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实现就业的应及时向《登记证》核发机构报告,并办理就业登记,《登记证》上的失业登记失效:
1、已被用人单位录用的,应在签订劳动合同之日起30日内办理就业登记手续,须向单位所在地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提交以下资料:(1)劳动合同(原件);(2)被录用人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3)被录用人员的《登记证》;(4)属国家规定的职业(技术工种)的,应出示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5)其他规定的资料。
2、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企业,并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的,应在就业后30日内,持以下资料到其原失业登记所在地的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办理就业登记手续:(1)属自雇型就业,包括自己开办登记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持《登记证》、有效身份证件和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办理;
(2)属灵活就业或自由职业者,持有效身份证件和《登记证》办理。
3、已从事有稳定收入的劳动,并且月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四、就业登记办理程序:
1、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受理失业人员就业登记申请后,应在7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的有关资料进行初审,并在《登记证》相关栏目中登记相关内容,送街道(乡镇)劳动保障站复核。
2、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在5个工作日内复核汇总上报区级就业服务管理机构。
10.重庆大学毕业生就业流程 篇十
1、毕业生准备自荐材料(个人简历、基本情况表、成绩单、获奖证明等)
2、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3、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书(一式三份)
4、毕业生持就业协议书到所在学院登记加盖公章、填写就业信息机读卡
5、毕业生持就业协议书和机读卡到学校就业中心加盖校级公章
6、学校依据就业协议书制定就业方案
(签约的派遣到单位,未签约的派遣回家庭所在地)
7、就业方案上报重庆市教委就业指导中心审批
8、重庆市教委就业指导中心核发《就业报到证》
9、学校依据就业方案为毕业生办理档案转递和户口迁移手续
11.就业知识流程图 篇十一
摘 要 文章通过对传统会计业务流程进行具体分析,有效地了解这一管理模式所面临的困境,通过借鉴国外先进会计业务管理模式,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科技,有针对性地对当今会计管理职能进行详尽分析,以期构建具备自身特色的会计管理系统。
关键词 网络环境 会计业务流程 会计知识管理
会计对于企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若财务管理任一环节出了差错,那将会影响企业的整体运营。因此,构建一个基于会计业务流程的知识管理体系是势在必行的。本文从会计人员的立场出发,基于会计业务流程角度,对会计知识管理进行科学研究。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知识管理体系及其支撑设备,最终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其发展奠定基础,并创造经济价值。
一、传统会计运作模式的缺陷
(一)无法达到管理者的需求
在会计管理工作中,相关财务组织仅仅只是记载资金的流动记录,通常难以收集到会计业务活动中的所有资金数据信息,因此,就系统的业务项目管理而言,其是分别被保管在财务人员和客户手中的,当然财务人员所掌握的信息也只是单纯表述业务事件的少量数据。对于这种方法,常常会出现财务管理人员忽视大量管理数据的情况,造成了会计管理系统与其它数据系统间的数据误差,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大量的经济差额。
(二)难以达到实操需求
以前财会人员所应用的信息系统所表现出的资金信息往往是相对落后的而且只有货物的流动信息,同时其所反映的财务数据并不是当前所需要的,从而导致企业无法从生产效益上及时估算项目盈利情况,造成企业无法对运作项目做出及时调整。在财会人员所运算出的数据中,一般是在交易活动发生以后进行收集的,而对于会计数据的整合则是将已经过期的信息进行结算与汇总。所以,这样的财务统计数据其实是无法真正得到利用的,必定需要大量的程序加工才能交给使用者。在经济发展风云变幻的现代社会中,及时地获取到数据信息,能帮助从业人员快速地掌控业务流程,避免因为信息的迟缓而造成数据的管理得不到有用的信息,从而减小了信息的关联度,丧失了数据信息的价值。
二、现代化会计管理职能
(一)统筹会计数据管理信息
对于会计知识的管理,序列化的会计数据信息是会计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会计事务所中,平均每天都会发布容量巨大的数据信息,能够及时、迅速地找出有效信息将其整理归档,这对会计从业人员是相当重要的。运用序列化的会计管理技能,可以为会计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知识分享环境的前提下,更好地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
将自身的会计储备知识运用到集体组织中来,能将会计数据固定在一定范围内,方便其他会计人员进行工作协调,能有效降低因为员工离职给公司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序化的会计信息整合也可以建立健全公司业务储备库,帮助新入职的员工快速熟悉公司环境,了解工作业务运作。
(二)统计数据,增强会计人员的审查力度
会计的数据信息仅仅表现的是公司业务运作的具体情况,其运作目的不是为了显示庞大的数据模式,而是通过仔细研究后了解它背后运算的意义。国外优秀的会计管理人员曾表示,发掘数据信息,从中获取重要的数据,它所带来的效益会远胜过会计预算对资金成本的削减。就我国现代会计行业的形势来看,大多会计公司仍然处在信息闭塞的情况下,常常受制于复杂数据信息的干扰。造成会计从业人员往往因为无法在合适的时间内进行数据分析,从而使得工作质量无法提高,其策划、实操的能力也大打折扣。所以,在会计业务管理中,我们应对会计数据信息进行合理掌控,发掘出庞大数据中的有效信息,从而为业务的决策者带来帮助。
(三)完善交际管理,增强会计人员业务能力
交际管理可以更好地促进会计业务管理的运作流程。所以,会计单位经常性地组织日常内部协调沟通活动,可以为员工自身工作技能带来锻炼机会,在不断学习中提升会计运作能力。会计从业人员不应仅满足自身所拥有的工作知识,而应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在组织中不断提升自我,以小实现大我。只有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能相互沟通,互相借鉴,积极吸取前人经验教训,才能在以后的业务活动中取得优势。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提升会计知识管理能力,对于促进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对会计知识管理过程中最主要的三方,即对主体、客体以及所具有的技术进行详细分析,再结合前人经研究后所取得的优良成果,提出在会计管理过程中应将会计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进行有效结合,同时知识管理这一环节需要融于业务流程中,这样便能够构建出科学合理的知识管理体系,使会计知识管理这一流程能够落实,使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得到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王东娣.基于会计业务流程的会计知识管理研究.中国海洋大学:会计学.2012.
[2]陈高才,吕建玲,王忠谦等.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问题的解析和模式创新研究.会计研究.2013(05).
[3]张国平.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业务流程优化研究.河北农业大学:会计学.2011.
12.就业知识流程图 篇十二
印度企业服务外包的价值链逐步升级
IT技术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就被欧美大型企业所采用, 并相继建立了自己的IT部门。但由于欧美本土软件人才供不应求, 人力成本昂贵, 以及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经济的全球化, 欧美大型企业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寻找软件外包的机会, 便将自己IT部门的业务外包给专业服务商。印度是承接发达国家服务外包 (BPO) 较早, 而且获得成功的国家之一。印度近些年软件产业高速发展, 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的产值目前已高达120亿美元, 其软件出口到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印度占全球IT离岸外包总额的65%, 占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46%。
印度服务外包业拥有今天的规模和成绩,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1.“手工作坊工人”。
最初, 印度的外包企业大都在软件领域做一些简单的编程和维护, 主要靠低成本的劳动力, 提供出口的技术服务, 处于整个IT业产业链条中最低端的环节。当时印度企业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新产品的营销, 至于新产品的开发更是连想都不敢想。那时印度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是发达国家IT公司在海外的“手工作坊工人”。
2.类似于专业代工的现场开发合同。现场开发合同与专业代工唯一的不同之处就在于, 海外企业会把钱付给承包商, 而不是程序员。在这个阶段, 印度企业已开始接受离岸开发合同。在这种合同中, 软件开发工作被转移到印度。海外的客户通过高速数据通讯联络, 保留对整个项目的控制权。由于离岸承包商只需按国内的劳动力成本支付薪水, 国内进行资产维护的费用也相对较低, 所以其成本相对较低, 利润相对较高。这一阶段是印度从国外获得订单, 建立自己企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 印度企业和跨国企业在印度当地的分公司从事的服务外包, 基本上是产业链下游的后台支持服务。
3.“世界办公室”。随着世界外包业的发展, 印度外包业发展成为“世界办公室”。在这个阶段, 许多欧美软件企业在印度建立了研发中心, 利用印度人才和低成本及沟通无障碍的优势, 一同发展印度软件产业, 提供按产品分类的服务。产品就是原创的软件程序, 即买即用, 分为细分产品和大众产品。目前, 很多印度软件公司已开始向信息技术价值链的上游推进, 提供系统集成、方案执行和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除了传统的金融服务、电信设备和制造业之外, 印度还瞄准了公用事业、保健和零售等行业, 力图在价值链的上游抢占一席之地。印度目前有软件服务企业3000多家、从业者50多万人, 其中前10家企业的人员规模多在万人以上, 最大的企业近4万人。印度现居全球IT服务输出的首位, 2007年销售额达到了127亿美元, 比加拿大、爱尔兰、菲律宾和南非的总和还多, 而且还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
当印度迈进“世界办公室”第一道门槛后, 不再满足于全球“IT外包中心”地位。印度企业认为, 只有进入产业研发领域、接触产业核心技术, 才意味着从以前的配角跃升为战略伙伴。目前, 印度除了原有的优势项目————IT外包业外, 很多新的外包业务将产生在保险业、零售业、银行业和境外旅游业。国际巨头纷纷加快了在印度市场扩张的步伐, 媒体甚至称世界外包业迎来了“新的春天”。微软宣布将在印度投资17亿美元, 增加3000个工作岗位;英特尔计划向印度投资10亿美元, 设立研发中心, 成立风险投资企业;互联网设备制造商思科公司将在印度投资11亿美元, 并且将该公司在印度的雇员人数增加3倍。除了IT巨头外, 国际性投资银行也都纷纷在印度从事信息技术外的业务流程外包工作。美国摩根大通银行把后勤和支持部门迁到印度, 在世界上首先尝试投资银行离岸作业的益处和风险。截至2007年, 摩根大通银行在印度招收9000名员工, 其中部分雇员的工作不是传统的经营呼叫中心或提供电脑支持, 而是直接参与银行的外汇交易流程和信用衍生合同。这些工作比印度近年来一直从事的标准化收付工作复杂得多, 含金量也高得多。印度从事这种工作的员工占摩根大通现有的、在世界各地从事该项工作员工总数的20%。同时, 高盛、摩根斯坦利、汇丰等国际性投资银行也都纷纷增加在印度的雇员, 从事信息技术外的业务流程外包工作。此外, 保险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公司也越来越多地把高技术含量、专业要求较高的工作职位转移到印度。
“从蓝到白”是印度服务外包实现的第一次跨越。印度外包业从单调乏味的后台工作, 向承接“核心业务”, 从“手工作坊工人”转型为战略合作伙伴, 服务外包的价值链逐步升级。
从服务外包到知识流程外包:
印度企业服务模式的战略转移
知识流程外包 (KPO) 是服务外包最高端的一个类别, 它是指将企业内部高端的业务承包给外部专门的服务提供商, 中心任务是以业务专长而非流程专长为客户创造价值。
印度在发展外包过程中, 不满足于规模的扩大和就业机会的增长, 还不断追求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产业的升级。目前, 印度的IT外包产业已处于升级过程中。印度企业认为, 要想摆脱在产业链中处于中下游的命运, 必须不断提升层次, 也就是要永远处在升级的过程中。目前知识流程外包正在成为印度企业新的利润“面包”。据印度工业联盟 (CII) 预测, 到2010年, 印度知识流程外包产业创造的财富将占印度年增长率的46%, 达到令人惊讶的170亿美元。印度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将有望保持每年8%以上, 并且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也将超过51%。从服务外包到知识流程外包, 印度企业实现了服务外包模式的战略升级。但是, 知识流程外包在为服务外包提供众多机会的同时, 在发展过程中也充满挑战:
1. 客户在知识流程外包的流程中对执行要求更高的质量。
客户可能担心印度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质量 (特别是考虑到这些服务是由低成本目的地提供的) , 这种担忧是较难消除的。
2. 对于知识流程外包基础设施的预期投入比服务外包高。
例如, 企业进行模拟和有限要素分析的业务就要求投入高端工作站, 而如果仅仅是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排序和分析工作可能只要求投入少量的资金。
3. 知识流程外包项目要求更高层次的控制、保密和强化的风险管理。
任何部分的懈怠不仅会危害提供的知识流程外包服务, 而且可能影响整个由客户主导的流程。
4. 高端人才缺乏。
与传统的服务外包相比, 等比例放大知识流程外包的操作是困难的, 主要由于难以找到受过高等知识培训的专业人士。开展知识流程外包业务的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 聘用最好的专业人才和给予他们持续的培训。
5.确认“绩效标准”。这涉及为最终客户和专业人士设立正确的期望;持续评估和监督、建设性的反馈、合适的指导和监督以及企业专业人才合适的职业发展路径的确认。
启示
1.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印度具有一些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传统优势, 主要是低成本、掌握英语的人数众多和劳动力技能较高等。实际上, 尽管印度劳动力成本较低, 但许多跨国公司把印度作为重要的离岸采购中心或服务外包的目的地国, 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随着跨国公司全球营销方式的更新、加工技术和项目管理技术的提高, 印度可靠的产品质量适应和满足了跨国公司经营理念转变的需要, 为其经济发展, 特别是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提供了一个契机。
2.外包的目标是从承包商发展为战略合作伙伴。外包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 是从客户那里汲取知识, 发展自己。只要不断进取, 接受外包也同样会给自己创造发展机会, 从承包商发展为战略合作伙伴。
3.外包的管理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操作层面。全球竞争激烈使商业风险不断提高, 创新速度日益加快, 产品周期越来越短, 加之关键员工短缺等, 都在转变印度的客户开展业务的方式。这些客户对自己技术方面“皇冠上的宝石”的定义越来越窄, 并把先前由内部执行的工作委托给合作伙伴。随着海外外包经验的日趋成熟, 企业的外包操作实际上已将外包管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操作层面:外包的买方是希望以此来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品质, 希望将高端知识工作也进行离岸外包。
4. 要善于抓住服务外包的机遇。
Infosys公司成立于1981年, 当时仅有7名员工,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现在拥有5.2万名员工, 在世界17个国家设有分公司, 成为跨国企业。该公司先是从事传统的日用品行业, 在IBM退出印度后, 迅速抓住这一机遇, 转为生产计算机硬件, 得到快速发展, 积累了原始资本。
5. 紧跟技术进步的步伐和潮流。
印度企业在服务外包方面, 掌握了加工和工业生产技术, 承接了跨国公司或外国的离岸加工和采购项目的大量订单。服务外包国际运营商历来垂青于生产加工的技术水平, 而印度一些企业能够紧跟世界生产加工技术进步的步伐和潮流, 及时更新技术装备。
6. 不断提高经营技能和能力。
开展服务外包所需要的经营能力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与信息技术手段相关的经营能力, 二是与人员素质相关的经营能力。国际服务外包运营商对这两个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一方面要求供应商满足咨询、系统整合和计算机管理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 要求管理人员具有在特定行业的技能和知识水平。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服务外包管理人员提供了以前无法达到的经营能力和灵活性, 所以企业要不断提高经营技能和水平。■
13.外国人就业许可办理流程-北京 篇十三
1、工商登记证原件及复印件;
2、《外国企业常驻中国代表机构工作证》(以下简称工作证)原件及复印件;;
3、外国人的中文简历;
4、持有职业签证入境的护照原件及复印件;
5、拟聘用外国人的学历证书和技术(职业)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以及拟从事工作相关的工作经历;
6、体检证明(需出示北京卫生检疫局出具或确认的健康证明。地址:东城区和平里北街20号,电话:64274240);
7、外国人就业登记表(在申办单位处盖章)一份,近期二寸证件照片两张。办理时限:需5个工作日,免费办理;
持《外国人就业证》向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东城区安定门东大街3号,电话:64047799)申办居留手续。
代表机构台港澳代表办理就业证所需材料:
1、工商登记证原件及复印件:
2、《外国企业常驻中国代表机构工作证》(以下简称工作证)原件及复印件;
3、台港澳人员的中文简历;
4、台港澳人员的台胞证或回乡证、旅行证原件及复印件;
5、体检证明(需出示北京卫生检疫局出具或确认的健康证明;地址:东城区和平里北街20号,电话:64274240);
6、台港澳人员就业登记表(在聘用单位全称处盖章)一份,近期二寸证件照片。办理时限:需5个工作日;
持《台港澳人员就业证》向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东城区安定门东大街3号,电话:64047799)申办居留手续。
注意事项:外国律师事务所驻华代表处及国内律师事务所聘雇外籍或台港澳人员,凭市司法局颁发的有效证件及相关有效文件办理。
就业证延期所需材料:
代表机构办理就业证延期所需材料:
1、延期后的登记证复印件;
2、有效护照(回乡证、台胞证、旅行证)正本;
3、《就业证》正本;
4、就业延期申请表(在聘用全称处盖章)一份,近期二寸证件照片一张。
说明:外籍、台港澳代表应当在《就业证》有效期届满前30日内,由用人单位到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办理延期手续。
办理时限:需3个工作日。
如就业证的附页用完,须带近期二寸证件照片一张。
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办公地址:宣武区永内西街5号,中国北京劳动力市场一楼大厅问讯电话:12333 邮编:100050
监督电话:63167724
14.就业知识流程图 篇十四
1、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式四份协议书(首先单位盖章,然后学校盖章,顺序不要搞错)
2、学生网上录入“省外就业申请”
3、学校网上审核通过
4、毕业生录入“省外就业协议书”,其中的毕业号即学号
5、系统自动生成6、将纸质协议书和网上录入的协议书进行审核,并将纸质协议书的2份交学校存档(另外一份存用人单位,一份个人留存)
7、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办理毕业生毕业派遣手续,打印并发放报到证(每年一般截至到6月20日之前,需要解约更换就业单位的,一定要在此前做好解约改签手续)
8、毕业生到生源地人事部门报到,落实结业单位后到新就业单位隶属人事部门办理二次派遣手续(二次派遣期是自派遣之日起2年)
15.就业知识流程图 篇十五
一、管理咨询业务流程及知识流程分析
(一) 管理咨询业务流程。
管理咨询的业务流程分为:咨询准备、调查分析、方案设计、培训实施和总结完善五个阶段, 如图1。
咨询准备阶段:管理咨询项目开始的第一个阶段, 主要工作是通过与客户洽谈和协商, 明确双方是否有合作的意向;调查分析阶段:包括行业调查、客户企业外部环境调查、企业内部调查, 该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是通过快速、全面的调查, 明确客户存在的问题, 帮客户确定咨询的课题, 并签署咨询协议;方案设计阶段:通过深入调查分析, 判断出该课题客户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提出系统、可行的改善方案, 并为方案的实施作必要的思想和组织准备, 最后拟定改善方案和提交咨询报告;培训实施阶段:帮助客户实施方案, 并对其进行指导, 该阶段是咨询工作产生实效的一个阶段;总结完善阶段:咨询结束后的一段时间, 通常都会由咨询机构派咨询顾问定期为客户提供培训或者是为保证方案实施的其他工作, 并对客户具体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予及时解答。
(二) 管理咨询机构知识流程分析。
在管理咨询业务流程中的每个阶段, 都有知识管理的体现。例如, 在咨询准备阶段, 首先搜集相关资料;其次对相关资料进行整合研究;再次利用这些资料, 融合其他咨询顾问的知识, 编写项目建议书;最后根据项目是否签订来评估并总结经验。调查分析、方案设计、培训实施、总结完善四个业务流程阶段也都体现着知识管理流程。下面就通过分析详细展示管理咨询业务流程中的知识流程。
1. 咨询业务流程各阶段的知识分析与获取。
a) 日常自我案头研究获取相关知识;
b) 从过往项目中获取知识;
cc) 从内部知识员工处获取知识;
d) 从内部其他咨询顾问处获取知识, 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的讨论、培训等;
e) 外部访谈获取知识, 访谈对象包括行业专家、客户、合作伙伴等。
2. 咨询业务流程各阶段的知识处理与存储。
在项目过程中的各类正式/非正式的报告/讨论/指令/汇报等;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各类分析、实施的相关信息的初稿以及其他文字存档;
日常内部各类正式/非正式的会谈、讨论与培训。
3. 咨询业务流程各阶段的知识利用与共享。
a) 项目各阶段的报告撰写, 包括模块分解、合并、信息收集、分析等;
b) 项目各阶段的实施过程;
c) 项目各阶段与客户关于项目的反馈、小结与汇报。
4. 咨询业务流程各阶段的知识评价与激励。
a) 内部知识员工的工作发现与总结;
b) 项目各阶段的报告中所得出的结论、新思路、新发现或者新方法等;
c) 项目成功实施过程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及总结;
d) 新知识发现后的相关存档。
(三) 知识管理概念模型构建。
通过对管理咨询业知识管理活动及知识管理流程的分析, 笔者拟构建了管理咨询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概念模型 (图2) 。此模型是由知识管理系统工作平台、管理咨询业务流程、知识、信息基础设施支持及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等环境支持几个部分构成。知识管理系统工作平台是模型的关键部分, 主要是描述来自于管理咨询机构内部和外部的知识, 经过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运行的机理;管理咨询业务流程说明此模型是基于咨询工作流程而构建的, 是知识管理系统运行的空间约束;知识是指来自于管理咨询行业或企业的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技术基础支撑及企业文化和组织结构支持是从环境因素角度进行的分析。此模型全面考虑了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和业务流程, 充分利用来自于企业内、外的大量知识, 并按照知识管理的运行机制进行构建,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二、知识管理模型实现方案
(一) 建立稳定的技术基础设施。
技术基础设施是知识管理系统运行的平台, 技术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决定管理咨询机构知识管理实施的成功与否, 它包括硬件设施、网络环境及信息技术的支持。硬件设施一般是指计算机、外围设备、服务器、及通讯设施等, 是知识管理系统运行的硬件基础。
网络环境主要包括内网、外网。管理咨询机构的内网是实现内部员工之间进行交流共享, 员工通过内网平台进行日常业务处理、沟通协作、在线交流共享等。通过外网与贸易伙伴进行交流沟通, 实现信息共享, 获取外部知识, 同时可以与合作伙伴及竞争对手建立联系, 提升行业敏感性, 同时可以从外网获得大量信息, 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信息技术是管理咨询机构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协助知识管理系统将知识管理推行至整个企业, 以创造价值。运用信息技术, 可以跨部门进行知识存取整理, 促进咨询所用的知识在公司范围内的共享和交流, 提高工作效率。
(二) 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团队智商的厚重积淀, 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如同空气一样无所不在, 企业文化是无形的, 存在于人的思维意识中, 表现在企业内的种种规范、行为、言论、制度、活动中, 是员工情感的融合和共鸣。管理咨询机构知识管理的实施, 需要企业文化的保障。良好企业文化的构建, 从下面两方面着手:
1. 培育共享的精神和价值观。
知识不同于传统的资产, 它只有在共享时, 才会不断地增长, 知识被越多的人共享, 知识的拥有者就能获得越大的收益。在知识交流中, 如果员工为了保证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而隐瞒知识, 或者企业为保密而设置的各种安全措施给知识共享造成了障碍, 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2. 构建学习型组织。
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知识主导型组织文化, 建立学习型组织文化, 形成一种能促进学习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的良好氛围, 建立自觉合作、自觉交流、自觉共享的价值观体系具有巨大的作用, 如召开定期或不定期的聚餐会, 有关员工和专家等就一些特定项目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和技巧等。在组织内创造一种信任、合作和深度会谈的精神对于该组织文化的形成至关重要。
(三) 构建适合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
建立一个有利于企业进行有效知识管理, 适应企业环境变化的组织体制和组织结构。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 适应于较为静态和单纯的企业环境, 无法使企业以更快和更灵活的方式满足市场和顾客不断变化的需要, 不利于企业员工之间的接触和交流, 妨碍了知识的创新和应用, 因此, 这种组织结构在知识型企业中趋于淘汰, 而代之以一种适合知识经济特点和要求的新型组织结构。这种新型组织结构具有的特点是:1.功有利于企业的知识学习与知识搜集;2.有利于企业的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3.有利于企业的知识创新与知识应用;4.有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5.有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激励体制。
进行知识管理, 特别是隐性知识共享, 一定要建立起合理而有效的激励机制。组织应把员工视为“有知识的人”, 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采取平衡高效的组合激励措施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鼓励隐性知识交流、流动、转化、共享和创新, 打破个体、团体及部门之间的知识垄断壁垒。应该尽快建立“按知识贡献分配”基于知识流程的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物质激励制度, 用利益来驱动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例如可采用知识薪酬支付制、知识股权期权制度等从近期和远期进行激励等。
摘要:文章通过对管理咨询的业务流程和知识流程进行分析, 在管理咨询机构的业务流程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管理咨询机构的知识管理模型。并从技术基础设施及企业内部环境角度提出了保障管理咨询机构知识管理实施的方案。
关键词:管理咨询业务,流程,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①邓明春.管理咨询公司的知识管理[D].广西大学:广西大学, 2004.
②忻子焕.知识管理在咨询服务业的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同济大学, 2008.
③历智.管理咨询业知识管理系统构建研究[D].东北大学:东北大学, 2008.
④刘险峰, 李聪.我国管理咨询公司的知识管理应用策略[J].现代管理科学, 2005, (3) :84-85.
⑤沈青, 张萍.管理咨询公司的知识管理——基于知识流失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5) :432-434.
【就业知识流程图】推荐阅读:
创业就业知识竞赛06-15
就业知识竞赛多选10-12
就业统计知识讲座12-10
就业创业知识竞赛12-26
就业知识竞赛试题01-31
就业创业知识考试材料08-04
大学生就业知识竞赛11-09
知识产权专业就业前景10-23
江苏省第三届大学生就业、创业知识竞赛题库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