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优秀教学设计

2024-11-09

初中优秀教学设计(11篇)

1.初中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初中观潮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记重点字词;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写景与叙事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结构安排、语言组织、白描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1、对钱塘潮形成直观整体的印象。

1、感受自然之美和传统文化美。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播放有关钱塘江潮的录像,欣赏潮来潮去的恢弘气势,以此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探究阅读

1、初步感知

①介绍作者(见教参)

②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老师与学生讨论解决)

③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

④学生齐读课文。(老师认真听读,并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⑤分组朗读,要求学生读准读顺课文。

2、细读课文,指导翻译。

(1)学生参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行翻译。

(2)由学生举出难以理解的语句,讨论,教师小结。

(3)抽取部分学生翻译重点语句。

(4)抽取部分学生翻译段落,一学生翻译全文。

(5)齐读课文。

3、梳理文章结构。

(1)学生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及结构安排。

(2)讨论并抽取几名学生回答。

a、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b、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写观潮人数之多

(3)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深入学习

1 、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节课我们主要来深入学习本文的内容和写作特色及有关的民风民俗。

2 、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

二、品读鉴赏,自主探究。(要求学生:边默读边思考)

1、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学生自我讨论明确: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课文第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古人又称浙江大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夸张说法吗?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明确:

第一句用渲染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提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古人称钱塘江大潮“壮观天下无”符合实际,不是夸张,因为这一奇观举世无双。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钱塘江的江口在杭州湾的`人海处呈喇叭状,向内逐渐浅狭,海潮倒灌,潮波传播又受到内江狭窄江面的约束,这就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涌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大潮最盛。其二,是江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强大阻力,潮头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推波,浪迭浪,潮水自然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潮头高度可达3、5米以上,潮差可达10米。其三,大潮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钱塘江大潮主要是由海潮倒灌引起的,所以,它也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

4、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沐日。“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文章首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方面,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 “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5、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手法,请各找一个例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女口“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6、写作贵奇,奇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满足其好奇心。《观潮》“奇”在何处?

文章以奇取胜,主要是形奇、神奇、意思奇、文字也奇。作者写江潮涌动时,抓住了形、色、声、力四个特点;写水军演习则主要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和动作迅速;写弄潮儿踏潮走浪彩旗不湿,奇在他们个个身怀绝技。至于写观潮场面,侧重写观潮人多得出奇。

7、《观潮》既描绘了一幅风景画,又描绘了一幅风俗画。找出与其对应的段落。

第1、2段描绘的是风景画;第3、4段描绘的是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增添了人文内涵和民族特色。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学生自己讨论)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

1、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2、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今年的10月15日的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在客观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你对此有何看法?如果你是当地的负责人,在今天,你又将如何利用好这一旅游资源?如何更好的实现它的可持续性发展。(学生可以动手写一写读一读,互相之间交流探讨。)

四、小结:本文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士女骈阗,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本文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五、作业:1、背诵并翻译课文1遍

2、课后1、2

[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眼观耳听心悟

涨潮 (状) 正

水战 (威) 侧

弄潮 (技) 结

观潮 (盛) 合

教学反思

2.初中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一、现阶段文言文教学存在问题

1. 教学目标不明确

时下,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普遍依赖于课本, 教学内容泛泛, 而并不具备一套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完全依赖于课本, 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长期进行下去会迷失语文本身的特性。语文教学其实是思想与感情的熏陶。思想来源于文化, 古典文集是文化的载体, 它传承中华的古老文化与思想。《出师表》中“不以恶小而为之, 不以善小而不为”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也是一种文化。所以明确利用文言文, 传承华夏文化应该是我们的教学目标, 可是在教学中, 笔者发现, 文言文的实际教学目标与我们所期望的有所背离。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 授课无侧重点, 所有教学内容以同样的节奏平铺直叙下来, 致使课堂乏味无趣, 从而间接地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摸不清学习内容的主次, 无法进行有效的、循序渐进的学习。

2. 教师授课形式陈旧, 对课文利用率较低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普遍由以下几个环节循环而成。 (1) 学生课前自行预习, 具体内容为查找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学会读音及基本意义; (2) 课上教师按课文内容逐句翻译句义, 讲解课文大意, 矫正部分难懂易错的字形、字音、词义; (3) 课后学生自行背诵、默写课文, 教师定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测试。

一套程序下来, 学生虽然能够学会课文中涉及的生字生词, 能够背诵默写课文, 却往往连文章的主旨都说不清楚, 自然也就不能够从前人的名篇当中学习到优秀的思想主张, 这些好的思想, 好的文化如同《马说》中千里马一样,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除此之外, 初中学生普遍年纪尚小, 还处于活泼好动、重兴趣、轻内涵的性格阶段, 因此很难达到凭借自身能力对经史古籍产生热爱之情, 并自发地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一旦学生这一教学主体主观上对所学知识内容产生冷淡, 甚至排斥态度, 无疑为这一教学内容带来空前的阻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方向

(1) 明确教学重点, 课堂教学主次分明。初中学生年纪尚小, 性格多以活泼为主, 因而很难达到在课堂45分钟内全部听懂、理解教师所教内容的学习效果。因而,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 应该首先将教学重点、难点为学生讲解清楚。

例如, 教师在讲解《孟子二章》时, 首先应将课文涉及到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文章主旨介绍给学生。其次, 对于生字、生词这类利用各类工具书凭借学生自己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只需做简略点拔、纠正即可。最后, 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文化精髓“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以及“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并让学生针对这一主题, 结合现实生活, 各抒己见, 探讨对主题的认识。这样一来, 一方面可以提高课堂有效时间利用率, 一方面也使学生分清学习内容的主次关系, 从而能够循序渐进地真正完成语文文言文部分的学习内容。

(2) 改善教学风格,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初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部分学习内容持排斥态度, 学习兴趣冷淡, 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自身教学风格的措施加以改善。一方面,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 将文言文以一种艺术性的形式呈现在其面前。例如, 教师可以选择优秀名篇朗诵MP3文件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 使其达到亲聆先代文豪畅言博论的效果。另一方面,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当代各种先进教学设备, 将文言文更为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与投影仪, 将课文所涉及到的相关史料、影响介绍给学生, 从而充分调动起学习热情。

(3) 拓展教学, 提高课文利用率。这里所谈到的拓展教学又要被分为文学性、语言学性与哲学思想性三个类别。首先, 就文学性而言, 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原文为学生讲解文章的叙事脉络、抒情手法, 以及文章当中能够被很好地化用到现代文写作当中的一些美词佳句, 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 从而间接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其次, 在语言学方面, 教师在指导学生将课文翻译成白话文的过程中应扩展讲解一些古文当中常用的语法规则, 这样一来, 学生以后即使遇到陌生的文言文篇章, 也能够利用工具书自主进行准确的翻译学习, 是治标治本的语言学学习策略。最后, 教师还可以借鉴课文中先贤的思想主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综合三项拓展教学, 一方面提高了课文的利用率, 另一方面, 也是更重要的, 更有利于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德智双优的高素质人才。

3.初中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 初中生物 养成教育 初中生物教学

我们的教育改革强调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依然不得不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学生们无法避免考试这一环节,这是学生能力的测试,也是对其能力的肯定,于是在考分上便分出了优秀与不优秀。笔者这里所要谈的,正是优秀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在初中生物中,教材里德许多多内容是渗透学生的养成教育的,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每一位学生都应因此受益,并能在生活中加以运用。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忽略了这方面的教育,因为这些内容在考试中所占分数有限,毕竟考试指挥棒作用还是很强大的。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抛弃这样的念头。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实践中,对优秀学生的养成教育忽视已成为一种现象,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长期以来,老师们对那些平时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总以为他们觉悟高,表现好,能自己管理自己,真是样样红,显得过于放心,甚至有些放任。但是,这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实际上也存在着很多心理上的问题和困惑,在行为上也存在缺点或不足,对此,我们教师必须仔细认真的观察,寻找出他们的缺点给予纠正,优秀的学生同样需要老师的全面周到的关心和帮助,只有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在成才的道路上才会更加的快速而稳定。

一、优秀学生行为上的缺陷

根据心理学而言,优秀学生心理状况虽然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心理活动丰富多彩,各有特点,但也存在着一些共陛的问题。有的学生的父母、亲友不恰当地给学生施加压力,灌输一些诸如学习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升官发财的思想,再加上有的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的不正确的偏爱,使学生的上进心中掺杂了许多自私自利的思想成分,自觉不自觉地认为,只要学习好,成绩优,其他一切都无所谓,这样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难有大的作为,于国于民不可能有较大的贡献。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感知能力、应变能力都较强。但有一部分成绩好的学生,觉得自己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不想甚至不肖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或合作共事,不能在集体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自己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而有些成绩好的学生容易产生唯我独尊的思想,容不得别人胜过自己,对同学之间竞争的理解发生了偏差,认为竞争的结果非胜即败,缺乏“双赢”的理念和心态。另外一类就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崇尚个人奋斗,不愿意过多与同学交流、探讨,一旦被他人超越,则耿耿于怀,心理不平衡,甚至出现过激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是优秀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的弊病,这样的行为如果长期下去而未得到纠正,将是一种较大的隐患。

二、加强优秀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及培养

生命的权利是平等的,这是生物学中所强调的。作为教师首先应具有这种平等的心态,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一视同仁”。学生成绩上有差别,但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所以教师要客观而全面地分析对待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优点给予表扬,缺点给予纠正,不因其成绩优秀而护短,要做到爱之有度,严之有格,既满足他们的荣誉感,又扫除他们的优越感,帮助其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是班级的一员,也必须在和同学们的交往中成长。只有相互帮助,相互关爱才能使每一位同学享受幸福、快乐和进步。通过互助活动,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在生物教学中老师也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活动,使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认识到其他同学的特长和技能,认识到与人合作的重要和乐趣,得到全面而健康的成熟的心理体验。

我们都知道,一项重要成果的研究成功,必然经过很多的失败,而在生物学中很多的成果也是这样,科学家们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最终成功取得,其研究过程的艰辛与困苦自不必多说。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好的素材。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将来很可能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这些鲜活的事例就是对他们的正面引导。使他们知道科学研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最后的成功都是建立在无数次的失败的基础上的,每一次的失败都会使我们向成功又迈进了一步。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只所以能够成功是由于他们能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提高其抗打击、抗挫折能力。在真正遇到生活中的不幸和学习上的挑战时,经受住考验,笑对人生。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只有经历了很多的失败取得的成果,更加的显得弥足珍贵,人生是一个不断挑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失败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告诉学生必须敢于面对失败。

三、合理运用情感教育,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教学的手段之一。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层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4.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课前准备:

学生:

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

③预习课后练习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风筝的图片、歌曲。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

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四、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五、选择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思想: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

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

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

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

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

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

和组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

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

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

首先,从质疑开始。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

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

步骤地探究。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

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

最后,设置一个典型环节——合作表演。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

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

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

4、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1)新课的导入: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

兴趣。

(2)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

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

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3)典型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

白内心。如合作表演时,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帮

助学生走入情境,体验情感,采取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表演方法,促进学生积极

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交流、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

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

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

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

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投影

课题并出示目标:见课件)

(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

卡片做笔记。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

(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见课件)

(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

课件显示问题组: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可从“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

谈。)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可针对学

生不同的感受再启发提问。)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我们感悟到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

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我们要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

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是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

重学生独特理解。)

(三)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师生共读。(提问暗示:作者是如何根据“我”的情感经历安排文章结构的?)(2)讨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板书)

(四)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与作品对话:在预习提问的前提下,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

方画出来,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问题卡片,选共

性和有代表性问题质疑,准备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投影仪

展示学生的问题卡片。)(2)学生与学生对话: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下节课每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

果,不同意见或尚未解决的难题可在老师的启发下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

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

个体差别。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

受。)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网上搜索并阅读《风筝》赏析作品。

(2)准备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品味语句。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对课文主体内容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交流探究。师生与作品对话:

(1)师范读1、2自然段,生思考 [问题情境一]:

1、“我” 见到风筝为什么会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联系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

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

中荡漾了?(多角度探究)

[讨论明确1]: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

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讨论明确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

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

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指名朗读课文(3—4段),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情境二]: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板书] “我”:嫌恶小

兄弟:喜欢

2、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

放风筝?(在课文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

孩?——天真、活泼、聪明。

3、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学

生各抒己见)[讨论明确3]: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

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

影响和毒害的人。

(3)自由朗读第5—11段。思考[问题情境三]:

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几段?(划出并自读之。)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

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自主探究,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

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

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

神的虐杀”?

(明确后在书上划出,这是本文重点,可让学生自由感悟。)

[教师小结]: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

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

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

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

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兄弟已全然忘却,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

“沉重”呢?

(提示学生结合语境思考与讨论。)

[教师小结]:作者的为人严肃认真,富有自省精神。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更因为自己对弟弟“精

神虐杀”式的管束,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

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

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4)[问题情境四]: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集体朗读)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可以适当提示背景资料。)

[讨论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

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

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

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

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

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二)体验反思,合作表演。

学生与作者对话:

(1)假如你处在作者这个位置,你会如何做?找同桌同学表演,分别扮演

“我”和小兄弟。

(2)想象虚拟空间,穿越历史,通过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主题的理解。

(三)深入理解,感悟主旨。

师生与作者对话:

(1)讨论:请四人小组讨论,从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

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提示:在整体感知与局部探究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多

角度、有创意的理解。)

(2)让学生自主品析、研讨主旨,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当好穿插引导的中介,并站

在学生的角度参与活动。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扬。

(3)主题讨论提示: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4)主题探究提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

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

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

明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

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四)课堂总结,提出希望。

教师与学生对话:

(1)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说明“我”对弟弟的自

省。(板书)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也说明 弟弟和“我”的亲

情。(板书)

(2)教师总结:《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

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

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与本文对比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课后练笔。文中小弟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弟弟似乎全然忘却了,毫无怨恨。那么,如果弟弟没有忘,请你想象一下当哥哥有此行为后,弟弟会

怎么想,怎么做呢?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

附:板书设计

风筝

5.初中仁爱英语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Unit6 Enjoying Cycling

Topic 1 We’re going on a spring field trip

Section A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共六册,每册由四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由单元----话题----功能---任务构成,编写思路清晰,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八年级英语下册第六单元Topic1 Section A讲述了让学生学习如何用英语谈论旅游,并收集旅游信息。它由3部分组成,用1课时完成。通过学习Section A,学生可以更多的了解旅游知识并提高实际能力;动词不定式是本节课的重点语法项目。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牢记Section A所有新学的四会单词.短语和重点句型;掌握不定式“to do”的用法。

(2).技能目标:

能用英语与他人谈论关于旅游的话题。培养学生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能在小组中积极与他人协作,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热爱旅游.积极参与课堂上各种英语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分工合作和团体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谈论关于旅游的话题。

(2).重点和难点:不定式“to do”的用法。

二.说学情

1.学生对旅游较感兴趣,但对旅游知识了解较少。

2.学生的词汇量掌握不多。

3. 学生平时较少用英语与他人交谈并表达信息.。

三.说教法学法

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遵循“老师由主演变导演,学生由配角变主角”的角色转换,采用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教学理论,我运用自由讨论.分组工作.结对练习.问答练习等方法,借助多媒体、录音机,图片等教学手段,设置特定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运用英语。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设计了以下的步骤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尤其是他们“说”的能力。

(一)温故知新

(1).请两位学生用上节课重点句型号,分别复述Unit 5 Topic3 Section D 1a

(2).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问答对话,让学生谈论关于他们最喜爱的旅游方式。 设计意图:巩固上节课学过的知识,为学习新课铺垫。

(二)情景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旅游和交通的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由此教学本节课

的新单词,如:field ,trip ,cycle ,vehicle ,airline等。

设计意图:通过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熟悉的交通工具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掌握新单词,顺利带入新课。

(三)重点呈现

1、展示多媒体( Flash课件)1a,并回答以下问题:

(1)Where will they go?

(2)What will Kangkang and Michael do?

(3)What will Helen do?

(4)How about Jane?

设计意图:应用多媒体展示,形象直观,给学生予视、听训练,根据情景对话,通过问答活动,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听.读”能力。

2、讲解重点.难点

(1)动词不定式“to do“的用法

a)不定式作主语

b)不定式作定语

c)不定式作目的状语

d)不定式作宾语

(2)It’s too+形容词+(for sb.)+to do sth.的句型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理解和应用语言点的能力。

(四)知识巩固

1、放录音,让学生听并跟读

2、找出重要句型

3、给学生一点时间完成1b,然后用多媒展示的画面,请两组学生用带有“to do ”的句子表演对话。

设计意图:我想知道我的学生是否真正了解整个对话的内容,并掌握了这节课我所传授的知识。此外,我将把学生们找到的重点句型板书在黑板上,以便他们能够更简单地记忆。

(五)归纳总结

让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教师除了板书所呈现的重点.难点内容外,又以“堂堂清”的形式进行当堂操练,进一步巩固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展示板书(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

Unit 6 Topic 1 Section A

1.I have some exciting news to tell you !

2.It’s too far for cycling 。

3.Do you know the best way to get there?

4.It’s hard to say。

5.We’ll decide on the best way to go on our trip。

2、家庭作业

(1)抄写新单词和本节课重点句子。

(2)给学生看四幅名胜古迹的图片,让学生回去查找信息,看看哪个地方最值得参观,并编成对话,内容包括旅游的时间.方式和票价(要求用动词不定式)。

设计意图:

五、教学评价:

6.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有哪些 篇六

【课程标准】

1.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2.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2)了解实验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了解内能、热量的概念,能简单描述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室用温度计的认识和使用过程,了解一般测量工具的认识规律。

(2)通过自主学习建立内能概念。

(3)通过实验结合生活经验,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1.能正确使用液体温度计测温度。

2.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内能的途径。

3.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教学难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

【教学用具】

演示:温度计、烧杯(1000ml)两个、热水、冷水、红墨水、空气压缩引火仪。

学生分组:粗铁丝、石块(两块)、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节日的礼花给我们带来了喜庆的气氛。礼花爆炸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温度与内能。

二、温度及温度计

入秋以来,我们当地的气温变化比较大。早晨上学时,气温较低,我们感觉冷,中午,气温回升,我们感觉比较热。在物理学中,我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通常我们是通过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的,但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物体的温度,就需要用到专门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温度计有好多种,如常见的体温表,寒暑表,数字式温度计、双金属片制成的温度计等。下面我们就以在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实验温度计为例来学习温度计的使用。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学到了许多测量工具,像弹簧测力计,天平等等。对于测量工具,我们要从哪些方面来认识呢?构造、原理、量程与分度值、使用方法等。

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对照你手中的温度计来认识它的使用,并完成自主学习(一)。

(一)对温度计的学习:

1.构造

2.原理

3.量程与分度值

4.使用方法

5.你认为以下步骤正确的是______

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B.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C.使温度计和被测物体接触几分钟;

D.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E.取出温度计;

F.让温度计的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6.利用手中的温度计完成以下测量任务:

室温______________

一杯水的温度____________

学生自学结束后,师生交流相关内容,并注意强调以下几点:

(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液体温度计有煤油或水银温度计,不同的温度计量程不同。

(2)介绍摄氏温度的规定,可补充介绍华氏温标和热力学温度。

(3)学生展示实验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读数方法。

(4)通常情况下室温指25℃,人体正常体温37℃左右。

三、内能

1.自学内能概念,学习要求如下:

看课本P24《物体的内能》,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叫物体的内能?为什么说物体具有内能?

(2)0℃的冰有内能吗?哪些物体具有内能?

(3)观察图片12-7和12-8,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学结束后,师生交流相关内容,并注意强调以下几点: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2)演示:在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的两只烧杯中各滴入1-2滴红墨水。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物体内能就越大。

温度是影响物体内能的主要因素,也是判断物体内能变化的重要依据。对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温度越低,内能越小。这就是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2.改变内能的途径

(1)问题:有一根铁丝,怎样增大它的内能呢?你有哪些办法?利用手中的器材,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

学生实验。

(2)对学生的办法进行分类:手捂、火烧、弯折、锻打、摩擦

结论:热传递和做功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在热传递的过程中,高温物体把一部分内能转移到了低温物体,转移的这部分内能,称为热量。单位和内能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热量常用字母Q表示。

四、小结

五、走向生活,解释实例

1.对于发高烧病人,常用冷敷法进行降温,请说说这样做的原理。

2.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实验,学生解释其中的道理。

3.水烧开时,我们常看到壶盖被热气顶起,发出“啪嗒啪嗒”的响声,壶盖的机械能是从哪里来的?

4.礼花爆炸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7.初中优秀教学设计 篇七

关键词:初中英语,作业设计,职前教师,优秀教师

1. 引言

家庭作业是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适量的家庭作业对学生预习或巩固所学知识, 增强学生能力, 开阔他们的眼界都有很好的作用。总结起来, 初中英语作业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作业形式单一、内容贫乏、作业量偏大或缺乏针对性等。因此, 我们对初中英语作业现状作进一步调查, 研究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的方向, 已经成为当前英语基础教育方面的一个迫切要求。

2. 文献综述

夏铭 ( 2013) 通过访谈和实验数据表明, 初中分层作业的设计更能使每位学生从完成作业中获益, 特别是能够调动学习困难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能使成绩优异生更有挑战性。苏萌 ( 2009) 指出, 初中英语家庭作业的设计应该求近、求新、求实、求活, 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英语、用英语。温紫纶 ( 2011) 通过对35 名初中英语教师和168 名初中生进行调查和研究, 提出了较为明确的改进初中英语作业布置的策略。赵会芳 ( 2011) 详细阐述了应该如何让在建构主义指导下设计初中英语多元化作业。宋晨 ( 2013) 则是以湖北省黄冈市某校为例, 从能力生成取向的角度在该校初中生英语作业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3. 研究过程及案例分析结果

( 1) 研究过程、方法及主要问题。本次研究对象为江西某师范大学2013 级学科教学 ( 英语) 班6 份初中英语教案和江西省各学校5 份初中英语优质课视频。本研究将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分析法。研究问题: 1. 现阶段初中英语作业设计有什么特点和不足? 2. 职前教师和优秀教师在布置初中课后作业上有什么不同? 3. 应该如何改进初中英语课后作业布置, 更高效地发挥课后作业的作用?

( 2) 研究结果分析

①现阶段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的现状和不足。a. 现在的职前教师由于接受过教师技能课的培训和较多的理论知识, 在初中英语作业的设计上比传统作业更加具有灵活性。六位职前老师的作业设计有更具创新意识的写作, 查找资料, 画画等作业类型。b. 所有教师布置作业时, 未能很好地体现分层作业的理念, 成绩落后的学生很难完成难度较高的任务, 会挫伤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对成绩较高的学生来说, 简单的作业不能给他们最大的提高。c. 作业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是在内容上的创新和灵活度流于形式, 类型依然比较单一。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职前教师上, 她虽然运用攻关游戏的形式布置作业, 有较大的新意, 但是题型和考察内容依然集中在语言知识的掌握上。d. 作业的设计与教学目标的提出并不完全吻合, 通常是作业中体现的意图小于教学目标的设定。有的老师明确提出三维教学目标, 但是在作业设计上, 最注重知识目标, 有时涉及到技能目标, 但是情感目标常常被忽略。

②初中职前教师与优秀教师在作业布置中体现的差异。优质课教师大多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 对新课改的理解比职前教师要深刻很多。优秀教师比职前教师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设计上更能联系生活实际, 也更能很好地将新课标的理念贯彻到作业设计当中, 优秀教师的作业设计比职前教师更加 “精巧”。首先, 词汇和句型题的比例明显低于职前教师。他们设计的作业更加偏向于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例如, 设计一张家庭时间表, 为自己应聘某职位写介绍短文。其次, 优秀教师的作业设计更贴近真实的生活情境, 较少出现直接填写词汇和翻译等题型。此外, 优秀教师非常注重学生与家人的情感培养以及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 更好地把情感目标渗透到了初中英语作业设计和英语课外学习当中。最后, 优秀教师的作业设计相对比较容易监督和得到及时的反馈。

4. 改进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的建议和策略

( 1) 贴近生活, 灵活设置, 强调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贴近生活的英语家庭作业能够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形成较为积极的态度, 因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随时可以用到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特别深刻。 ( 2) 合理安排作业难度, 倡导分层作业, 因材施教, 让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在英语作业设计中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即基础作业、提高作业和拔尖作业。 ( 3) 多种作业类型相结合, 兼顾情感目标, 合作互动。在初中英语设计中, 情感目标应该渗透其中。一方面, 在作业的选材上可以挑选积极向上, 有启发意义的材料作为课后补充和延伸。另一方面, 教师在设计家庭作业时要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互动的机会。

5. 总结与不足

初中英语家庭作业设计应当, 既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也关注初中生自学能力、英语语感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除了要关注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识记、理解、掌握外, 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合作能力增进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 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互动的机会, 让学生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进而做到乐于合作、善于合作。

然而, 由于研究时间、方法以及本人的能力有限,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 本论文样本容量太小, 可能代表性不够; 对统计的分析不够深入, 很多结论阐述得不够深刻, 有些只停留在在表面; 没有对学生、家长、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因而对现阶段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的现状把握可能不够到位。

参考文献

[1]夏铭, 初中英语分层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13 (6) .

[2]苏萌, 初中英语家庭作业设计的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09 (5) .

8.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初中班主任 篇八

关键词:初中生 班主任

班主任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沟通家庭和学校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那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初中班主任呢?笔者结合自身的实际体验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

一、抓好班级管理的五个要素

班级管理的关键要抓好以下五个要素:

一是要有明晰的班级目标,班级组织建设与培养是班级管理的首要任务,班级组织建设的目标就在于把一个随机组成的学生群体逐步建设成为一个目标明确、机构健全、规范有序、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二是班级日常管理,班级日常管理指班主任每日每时开展的具体管理活动,这些日常管理活动包括品德指导、学习指导、安全与法规的指导和健康与卫生的指导,还包括对学生的评价等。

三是班级活动管理,班级活动管理是指班主任指导或直接组织的晨会、班会、团队活动等班级教育活动,这些由班主任组织的课堂教学以外的班级教育活动是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

四是班级教育力量管理,班级教育力量管理指对班级有影响的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是唯一的管理者,也不是唯一的教育者,在班级组织中同样作为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还有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等,这些力量既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力量也是班级教育的重要力量,对这些力量进行管理,是班级管理的组成部分。

五是班级危机管理,班级危机管理指对在班级、校园可能出现的危机的干预、处理,包括危机预设、危机准备、危机确认、危机控制和危机善后等。班主任只有给自己准确定位并明确工作任务才能在班级管理中处于主动地位而不至于疲于应付。

二、成为一名优秀的初中班主任的策略

1、了解学生详细、真实的情况,为班主任工作打好基础。

作为班主任,应了解学生比较详细和真实的各方面的情况,如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父母的职业,家庭成员情况,特别是学生的性格特征,是内向、外向,调皮、踏实,还是活泼、呆板,甚至学生的爱好、特长等等。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可通过家访的方式获得,对学生自身性格、爱好的了解,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来获得。当然,充分了解学生不是三天两天的事,有的甚至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查,仔细揣摸,才能总结出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

了解学生的目的是为日后的班主任工作做准备、打基础。关系到学生隐私的东西,特别是对学生自尊心有影响的情况,教师切不可任意的告诉别人。如学生身体的残疾,父母的离异,以及一些作为学生难于启齿的东西,要为学生保密。教师做到这一点,不仅仅是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能取得学生的信任,为今后的班主任工作带来许多方便。

2、狠抓学生纪律,确保学习环境的优良。

良好的纪律是搞好学习的保证。班级除了严格执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外,还可以制定班级的纪律,对学生严格要求,以确保正常秩序和各种工作、活动的开展。通过班会、平时教育、学生座谈等形式,反复强调校纪班规,让学生牢记在心。班委会、团支部应主动、积极的配合班主任维持好班内的学习、生活等纪律,营造一个让教师、学生满意的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师生在愉快的心境下工作和学习。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纪律约束,使学生纪律,特别是课堂纪律有明显好转。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应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以说服教育为主,耐心开导,特别是对多次犯同一种错误的学生,更应耐心的、不辞辛苦的进行反复教育。对于个别严重犯错误者,除按班级和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外,还应加强對该同学的思想教育,使其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怎样改正。这样,既教育了当事人,又教育了全体同学,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拟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

学期初应拟定班主任工作计划,作为工作的依据。计划可以分为这样几部分:学生情况、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应解决的问题和方法、分月活动安排等。对于学生情况,要摸准、摸实,这样便于有针对性的制定措施。工作的指导思想,不能违背国家和教育方针,不能违背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则。主要解决的问题和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但一定要符合实际,更要有针对性。分月活动安排,尽量细致些,比如每月教师的中心工作、学生的中心工作、活动安排等。

4、建立丰富的信息网络,协和科任老师和家长的力量,共同管理学生。

班主任只凭自己的威信和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教育成功的,他必须力争本班科任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其中,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应高度重视,确保会议质量,尽量与家长取得共识。会上可以请个别优秀家长介绍成功教育孩子的经验,可以谈教改的方向,谈本期教学内容及要求,谈本期整体情况,进行作业展览或者谈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建议均可。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班主任工作才能更加顺利轻松。

9.初中优秀教学设计 篇九

一、教学内容节录:

“海参崴留给我的印象还是极好的。”“这傍山临海的美丽的海参崴呵,在晚风轻吹的夏日里,正一展她最迷人的风采,让我们沉迷心醉。”“作为天然军港,海参崴是得天独厚的了。”“一个好端端养在自家的孩子,怎么说走就走,就成了别人家的财富了呢?”

二、阅读分析表述:

《泪别海参葳》是作家吕锦华的一篇游记散文。本文以作者游览海参崴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爱国情怀为主题来组织材料。联系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体会作者在文中发出的由衷呐喊——对于每个公民来说,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实在太重要了。海参崴美丽的自然风光、得天独厚的天然军港勾起了作者的无限遐想。文章语言优美,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和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深入浅出地叙写了对海参崴的热爱和怅惘之情。通过对比海参崴的历史与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大好河山沦于敌手的无赖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感慨。一个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年一代,“青年强则国家强”因此,对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气势磅礴、薄暮淡霭、掠起”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文中多种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的爱国之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阅读教材,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以及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散文的结构,选材、组材方法及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作为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音、形、义,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吕锦华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 片,准备交流。

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图片、歌曲。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吕锦华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三、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四、:教学设计思路与依据:

1、整体设计思想: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组织材料的线索。再深入阅读教材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最后再通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

首先,从质疑开始。从课文中找难点,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七子之歌》、《我的中国心》引入:电脑课件展示。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谈谈听了这两首歌曲后的感受。(3)了解作者吕锦华及作品:课件展示吕锦华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做笔记。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见课件)

(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思考:海参崴留给作者的印象如何?

离开海参崴的那个晚上,作者为什么会失眠?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教师小结:

海参崴留给作者的印象是极好的;作者游览了海参崴,海参崴的风土人 情、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得天独厚的天然军港——地理位置尤为重要,这些都使作者产生了由衷的喜爱之情,可是海参崴原来是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而且与我们的血脉相连,因此作者离别时,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入睡。本文是以对海参崴的喜爱之情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三)、再读课文,重点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与作品对话:在预习提问的前提下,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问题卡片,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质疑,准备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

(投影仪展示学生的问题卡片。)

(2)学生与学生对话: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不同意见或尚未解决的难题可在老师的启发下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教师小结: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海参崴的全过程。全文七段文字,按总——分——总的结构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离开海参崴的那个晚上,我失眠了。(设置悬念)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描写游览海参崴的全过程。(主体部分)第三部分(第7段):游览海参崴后的感慨。(回味无穷)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把文章当着一个整体,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组织材料时的思想轨迹。(2)文章的主体部分有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把它找出来。(黄昏—傍晚—次日凌晨)

(3)本文的语言优美、生动,运用了较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如:还有这些粗壮结实的大树,都该有上百年的岁月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用稠密的枝条织起了一堵堵高高的墙,庇护着这里的子民免遭剧烈海风的袭来,而在酷暑又为他们又投下一地浓荫,带给人清凉和快乐。这傍山临海的美丽的海参崴呵,在晚风轻吹的夏日里,正一展她最迷人的风采,让我们沉迷心醉。

(每个同学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找出来细细加以体会。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

结合课文最后一句话谈谈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联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河里有水小河满等)

(六)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附:板书设计:

泪别海参崴

吕锦华

一、(1段):设置悬念

二、(2-6段):主体部分

三、(7段):回味无穷

10.初中教学管理的方法优秀 篇十

我们一直在强调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在于有限的优秀生,如果能把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搞上去,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在班级里有少部分学习落后的学生,他们由于自身学习能力的阻碍,学习比较落后,时间长了,由于得不到帮助,学习不能有进步,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的心灵脆弱,总是遇到教师的反感和“白眼”,在同学中间,不能融入集体进行交流。

这些都需要教育者从情感上关心他们,转变对学困生的态度,不歧视、不放弃,要相信他们也是优秀的,善于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多帮助,多表扬,使他们有学习的上进心。

教师对学困生要有深入的了解,找到根源,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切实达到转化的目的。学困生有的是因为学习基础差,有的是学习态度不正确,有的是家庭方面的,如生活困难、父母不在身边等,有的是沾染了社会的不良风气等等。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因人而异进行突破。例如,和家长进行沟通,提高父母对学生的教育意识;给予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白是非;在学习上加强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困生的一举一动,发现他们学习上有问题,要及时帮助解决,把学困生放在优先的位置。在课堂提问时,要让学困生参与进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作业布置上,要酌情减少量和难度,也可以组织优秀生帮扶学困生。我相信,通过全方位的关注,一定会促进学困生向好的方面转变。

让学困生学会发现。美国成功心理学大师克利夫顿认为:“人本管理的关键,就是在对人性的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看准人的优势和利用这些优势,也就是发现和肯定。”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发现每一个人的独特价值,发现每一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和不同点,然后激励之,弘扬之。

二、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融洽的情感是师生之间关系的纽带,要管理好学生,首先要取得学生的信任,被学生认可,如果学生从心底不喜欢教师,更加不会接受班主任的管理了。因此,我们要和学生建立融洽的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教学管理的前提。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朋友,而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强迫要求学生去接受。

把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感动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教师禁止训斥、讽刺、辱骂学生,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学生做了好事、有了进步,教师要及时主动报告家长;反对学生一有过错就传唤家长来校的做法。

19世纪美国哲学家、散文家、诗人拉尔夫·沃尔多·埃墨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就是: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具独立意义的人。因此,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三、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学管理不能只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略了思想品德的教育。要两手抓,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班主任都有让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责任。教师要利用学校现况和班集体的影响,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一是学校德育环境的影响。在学科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各种主题班会活动,如报告会、演讲会、比赛和各种课文活动等;校园文化建设,例如,教室内贴名人画像,名人名言;食堂里写有一些杜绝浪费粮食的标语。宿舍环境要求整齐、卫生等。这些或明显的或隐蔽的教育因素都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是班集体的影响。班集体的规范和信念、班集体的情感和士气、班集体的处事和行为水平等,都可以对班集体成员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是学生同辈集体。青少年学生一般都有归属于某个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要求,或者说都有归属的需要和遵从同辈集体文化的倾向。因为这能使他们有安全感,能避免“对偏离的恐惧”,能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或事情时找到解决、交流的方法和对象,找到符合同辈文化的应对策略和心理支持。

四、进行分层教学

为了应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初中生成绩差异扩大的实际情况,学校应推行“分层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励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自己,激励有潜力的学生超常发展。面向全班学生,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学生基础,动态分层,分层不分班,不设快慢班,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采取分层教学、分层辅导、分层检查、分层要求,长年坚持,全面提高。按照“分层教学,以学定教”的原则开展小班教学实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实施分层走班教学,主要是鉴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使全体学生都同步提高。

考虑到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把有共性的学生安排到一个层次里,既能兼顾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又能提高以学定教的针对性,有效地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方案对A、B、C各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作出了明确要求,A层次体现“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B层次做到“强基础、勤活动、习方法”;C层次则要求“低起点、小坡度、重提高”。分成的三个层级,采取弹性、动态、流动管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教学管理工作是对教学的全盘规划,以上列举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教师还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做出灵活的管理举措。这样才能让教学管理上新的台阶,赢得社会、学校和学生、家长的认可。

★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探究论文

★ 教学管理论文

★ 教学管理工作总结

★ 对沈从文作品《边城》美的探究

★ 职教教学管理论文

★ 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 教学管理心得工作总结

★ 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选编

★ 高三教学管理总结

11.初中优秀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舞蹈教学 传统文化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104-01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载体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及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举手投足之间都能感受到先辈们流传下来的经典,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现代人民早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神文明的传承能引领人方向,物质文明的传承能给人以美好的生活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从时间上讲,就是古代的中国文化,止于鸦片战争。从地域范围看,包含着祖国大陆文化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没有固定的地域界限。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更加具备深刻的现实性和变异性。它是华夏民族先辈们流传下来的丰富的遗产,影响着每一代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负面道德经验等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察觉到了文化的魅力,认为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所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每一个国人的必修课。文化是名族的血脉,没有文化将如行尸走肉一般,没有灵魂,只有躯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聪明智慧、勤劳勇敢的民族,很多智慧的结晶都孕育在这片繁茂的华夏大地上,才得出这么多优秀的华夏儿女,其内涵不言而喻。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舞蹈

每一种文化都需要载体,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例外,载体的多样性也不容分说,舞蹈就是其中之一,通过这个载体,中学生能从形态上感受到舞蹈的魅力,将好的事物更好的展现到人们面前,让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所以在初中教学中加强舞蹈素质教学,传承传统文化势在必行。首先,要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其次,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舞蹈中的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念,让学生对舞蹈产生兴趣,满足心理需求。最后,老师要加强引导,创造条件,在硬件或者软件设施上加大投入,耐心剖析舞蹈的背景意义,现实意义,动作要领,韵律结合等等[1]。

2 初中舞蹈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2.1 营造浓郁氛围,接受文化洗礼

在初中舞蹈教学中,氛围的营造绝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初中生都是祖国的花朵,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要是有一个好的氛围,学生就会跃然而起,愈发的对舞蹈产生浓郁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产生兴趣之后,学生就会自主学习,自主感悟,此时老师再融入传统文化的理念,那将会事半功倍。此外,在舞蹈教学的同时多举一些实例,多让学生观看一些美好的舞蹈故事,情境结合,让学生直面感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对先辈们流传下来的东西产生美感与敬畏,在学习到技能的同时还能有效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用多媒体教学先放一段优美的民族舞蹈教学视频,然后让学生写下观后感,从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然后分组讨论学习,交换意见,最后教师再统一的做出指导性意见,介绍民族舞蹈的起源,发展和不同时期的动作要领的演变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文化的气息,接受文化的洗礼。

2.2 组织特色活动,促进和谐发展

初中生正值花季年段,长时间的在课堂上学习文本知识多少有些厌倦,要是能在舞蹈课堂上尽情释放,那将会大大提升学生对舞蹈课的认识,所以在舞蹈的有效课时上组织一些特色的活动很有必要,当前的教育应该是多样化的,全面化的教育,不再是一味汲取文本知识,按部就班的应试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户外活动的机会,多有目的性的组织学生舞蹈文化节,每个班上抽选学生进行专业的舞蹈培训,让这些负责表演的学生做榜样,在表演完的同时解读自己内心的学习感受,对舞蹈的认识,对文化的认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的文化底蕴和道德情操。学生舞蹈文化节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做一个道德高尚,品德兼优的人,为弘扬中华文化奠定基础[2]。

2.3 开发校本课程,健全课程体系

在日常的生活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因此,在传授业绩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首先就要加强备课,考虑到一堂课的教学初衷,应着手现实,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健全课程体系,好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引领学生朝好的方向发展。当今的舞蹈教学课程过于形式化,在老师和学生的心目中都是一些不纳入大考的副科,这就失去了舞蹈教学的目的及深远意义。舞蹈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没有好的课程体系,学生就无法感知舞蹈艺术的魅力,就没有心思去学习和感知,从而无心学习,也就不能感受到其中美好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舞蹈教师们可以一起商讨舞蹈教学的难易点,把一些不重要的阶段除去,加上一些必备的教学手段,以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的一种方式去教学,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2.4 开展特色教学,感悟传统文化

在有效的课时上积极开展特色教学,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也是一种良好的,能促进学生更好学习的一种手段,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只能用心去感受,去领悟,优美的韵律,柔和的线条,细腻的动作,相互交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美,特色教学的开展就是重视舞蹈教学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是祖国的期望和未来,责任之重大,任务之艰巨,要是好的传统文化不能在这一代上面得到良好的继承和发展,那祖国的未来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开展特色教学是一个必备的环节。例如:教师们可以组织多个班的学生一起到多媒体教室去上课,然后教师则开始自己表演自己编排好的舞蹈,一段一段的进行,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流程进行现场分析,讨论,指出老师的不足或者是错误的地方,让学生以批判的角度来审核,达到换位思考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课程,老师和学生都会受益良多,在欣赏的同时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3]。

3 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孕育的内容复杂多样,其中舞蹈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从舞蹈的种类和形式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所涵养的智慧和美好,这些都有助于青少年的个性发扬,在感知的同时能更好的继承与发扬。作为祖国的花朵,这不仅是他们的使命,更是他们的责任,期望在学习的道路上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更加热爱舞蹈,热爱学习,热爱祖国。

参考文献

[1]杨周南.舞蹈教学之我见[J].北京大学学报,2011(5).

[2]朱荣恩.名族舞蹈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今日南国,2010(11).

上一篇:店长工作职掌下一篇:济南大学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