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思路(精选8篇)
1.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思路 篇一
[摘要]由于我国目前的高考制度存在许多弊病,因而很有必要对这种高考制度进行重大改革。为了解决当前的高考资格设置、高考科目设置和高考移民这三大难题,文章提出了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新思路,或许这种新思路对我国将来高考制度改革会起到抛砖引玉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高考制度改革;高考资格;高考科目;高考移民
为了解决当前的高考资格设置、高考科目设置和高考移民这三大难题,笔者在此提出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新思路,或许这种新思路对我国将来高考制度改革会起到抛砖引玉的启迪作用。
一、现行高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考制度暴露出许多弊病,因而很有必要对其进行重大改革。在此就解决高考资格设置、高考科目设置和高考移民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高考科目设置沿革
1977年高考恢复时沿用了“文革”前的文理分科的办法,即文科类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工科类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这种科目设置办法当时在为高等学校选拔人才及促进中学教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克服中学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倾向,原教育部于1983年提出试行高中毕业会考,在会考的基础上进行高考科目改革。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上海试行“3+l”方案;1991年又在湖南、海南、云南三省进行科目组改革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1995年在除上海以外的全国其他地方全部实行文科考语文、数学、外语加历史、政治,理科考语文、数学、外语加物理、化学的“3+2”方案。在此基础上,教育部门1998年下半年提出了“3+x”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方案,现已发展到了“3+小综合”和“3+大综合”这两种高考科目设置模式。“3+小综合”是指语文、数学、外语这三科再加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这三科的综合)或再加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这三科的综合)。“3+大综合”就是语文、数学、外语这三科再加上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这六科的综合。目前全国高考科目设置方式的主流是“3+小综合”这种模式。
(二)现行招生方式
现行的招生方式就是先将招生数量指标划分到各省、市、自治区(特别是全国重点高校的招生指标更加要按省级行政区严格划定),将招生指标划分到各省级行政区是为了保护地方考生,以体现教育的公平原则。然后再按提前批、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这四个步骤顺序进行计算机远程录取。提前批为军事院校、艺术院校和体育院校录取的本专科新生;第一批为全国重点高校录取的本科新生;第二批为普通高校录取的本科新生;第三批为普通高校录取的专科新生。
(三)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病
现行高考制度主要存在如下两点弊病:
一是高考科目设置不够完善。高考科目的设置应强调高校各类专业的特点,高考科目知识既要求全面又要求与自身专业特点相关。现行的“3+大综合”高考模式有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利之处,但也有考核学生“全面不专”的弱点。同时,高考要复习应考九门功课,学生负担过重。而现行的“3+小综合”高考模式却存在有使学生偏科思想的弊病(如文科考生不重视物理和化学课的学习,理科考生不重视政治和历史课的学习)。
二是现行高校招生制度必然产生高考移民现象。在现行高校招生制度下,全国重点高校招生指标是按省级行政区划分的,由于各省级行政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异较悬殊,各省市自治区划定的同一档的上线原始分数线最大相差可达100多分。按省级行政区划分招生指标的办法录取新生很可能会产生同一高校同一专业录取的新生,其原始分数之间相差100多分的现象。因而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在省际之间出现高考移民现象,并逐渐形成高考移民潮,至今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虽然有些省级行政区教育部门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来制止,但还是不能完全杜绝这种高考移民趋势。
由于现行高考制度存在上述两大弊病,因而很有必要对其进行重大改革。
二、改革现行高考制度的设想
改革现行高考制度,一是要设置高考资格,只有通过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并取得相应的成人高中毕业证书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全国高考。二是要合理设置高考科目,特别是理科专业方面的高考科目。三是要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招生指标不宜再划分到各省、市、自治区。通过上述三方面的改革,就很可能建立起较为合理的全国高考招生制度。
(一)设置高考资格
如何设置高考资格,在此可规定为只有参加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并取得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全国高考。也就是说,只有取得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成人高校入学考试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参加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的考生必须参加语文、数学、外语和信息技术(即计算机应用基础,下同)这四科的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可发给其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为什么要选定语文、数学、外语和信息技术这四科作为考试科目?这是因为这四科是学习其他科目的最基本最有用的工具性学科的缘故。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应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出题,全国统一进行考试。这样一来,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及其毕业证书就具有全国权威性。
由于是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因而可作如下规定:语文科考试不必再考古代汉语。这是因为古代汉语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已不能再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的缘故。数学科考试深度可略浅于现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的难度。外语科考试只考笔试而不必考听力。信息技术学科考试只考机试而不必考笔试。
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考试成绩可定为A、B、C三级。也就是说,可规定90至100分为A档成绩,75至89分为B档成绩,60至74分为c档成绩。每科成绩都是A档的可称其为A级成绩,每科成绩最低一档是B档成绩的可称其为B级成绩,每科成绩最低一档是C档成绩的可称其为c级成绩。为了使考生考试资格更好地对应考生报考高校的级别或批次,可规定只有持有A级成绩的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的考生才可报考全国重点高校本科专业(即第一批录取本科专业),持有B级成绩的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的考生可报考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即第二批录取本科专业),持有C级成绩的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的考生可报考全国普通高校的独立学院本科专业(即第三批录取本科专业)或可报考全国普通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即第四批录取专科专业)。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可采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组织形式,即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全国统一考试,利用星期六和星期日两天时间进行语文、数学、外语、信息技术这四科的考试。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与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时间安排上要相互错开。考生若觉得某一科成绩不理想(如只获得B级或C级成绩而不是A级成绩),还可以继续再考,直到本人获得满意成绩为止。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各科考试易难程度来确定先后选考科目,最快的考生只须经过两天的考试就可以拿到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不仅是为在校高中生而设置的,而且也是为非在校高中生而设置的。也就是说,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还可为中专生、技校生、职业高中生、社会青年、特殊考生等群体获取参加高考资格而设置的。
(二)高考科目设置
高考科目可分为理科高考科目和文科高考科目两种。高考科目设置改革主要是理科高考科目和文科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此外,对于报考艺术体育类专业的考生,只要其获得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就可以不再参加文化课的考试。
1.理科高考科目设置
理科类专业可划分为理、工、医、农这四大类专业。凡报考理科专业的考生,必须参加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这六科的全国统一考试。虽然地理科在中学属于文科,但是地理专业在大学属于理科专业。这就是报考理科专业的考生为什么要考地理科的原因。对于理科专业来说,这六科知识既全面又与自身专业相关。因此,选定这六科作为理科专业考生的固定高考科目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这六科的分值可规定如下:外语、数学、物理这三科的分值都定为150分,化学、生物和地理这三科的分值都定为100分,上述六科的总分值为750分。同时.由于数理化生地这五科的内容相近,因而其单科试题内容都可与其余四科中的两科试题内容有一定比例的相互渗透。也就是说,数学科要与物理科、化学科相互渗透,数学科可占70%-80%的分数,物理科和化学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物理科要与数学科、化学科相互渗透,物理科可占70%-80%的分数,数学科和化学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化学科要与数学科、物理科相互渗透,化学科可占70%-80%的分数,数学科、物理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生物科要与化学科、物理科相互渗透,生物科可占70%-80%的分数,物理科、化学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地理科要与化学科、生物科相互渗透,地理科可占70%-80%的分数,化学科、生物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
对于报考理工类专业的考生来说,录取时可参考其数学科和物理科的成绩(或按一定比例提高其数学科和物理科的成绩)。对于报考医学类专业的考生来说,录取时可参考其化学科和生物科的成绩(或按一定比例提高其化学科和生物科的成绩)。对于报考农学类专业的考生来说,录取时可参考其生物科和地理科的成绩(或按一定比例提高其生物科和地理科的成绩)。
2.文科类专业高考科目设置
文科类专业可划分为纯文科类专业(如哲学、历史、政治、文学等专业)、第一类应用文科专业(如外语、新闻、法学、财政、审计、金融、税务、会计、电子商务、贸易、物流管理等专业)和第二类应用文科专业(如酒店管理、物业管理、旅游等专业)这三大类文科专业。凡报考文科类专业的考生,必须参加语文(要加考古代汉语)、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这六科的全国统一考试。对于文科类专业来说,这六科知识既全面又与自身专业相关。因此,选定这六科作为文科专业考生的固定高考科目是比较理想的选择。这六科的分值可规定如下:语文、数学和外语这三科的分值都定为150分,政治、历史和地理这三科的分值都定为100分,上述六科的总分值为750分。由于政治、历史和地理这三科的内容相近,因而其试题可以相互渗透。其中,政治科要与历史科、地理科相互渗透,政治可占70%-80%的分数,历史科和地理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历史科要与政治科、地理科相互渗透,历史科可占70%-80%的分数,政治科和地理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地理科要与政治科、历史科相互渗透,地理科可占70%-80%的分数,政治科和历史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
对于报考纯文科类专业的考生来说,录取时可参考其语文科、政治科和历史科的成绩(或按一定比例提高其政治科和历史科的成绩)。对于报考第一类应用文科专业的考生来说,录取时可参考其数学科、地理科和历史科的成绩(或按一定比例提高其地理科和历史科的成绩);对于报考第二类应用文科专业的考生来说,录取时可参考其政治科、地理科和历史科的成绩(或按一定比例提高其政治科、地理科和历史科的成绩)。
对于报考跨越文理科类专业(如考古学专业)的考生来说,要求一律参加理科类专业考生的考试。同时,要加考语文科,免考外语科(其外语科高考考试成绩可用其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外语科成绩来替代)。录取时可参考其语文科、数学科和生物科的成绩(或按一定比例提高其语文科和生物科的成绩)。
3.艺术体育类专业高考科目设置
艺术体育类专业主要包括音乐、绘画、影视、戏剧、体育等专业。艺术体育类专业考生可不必再参加全国统一的文化课考试,其文化课考试成绩可用其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成绩来替代。虽然艺术体育类专业考生不必再参加全国统一的文化课考试,但是艺术体育类专业考生要参加其专业课的考试,这可由考生报考的院校组织其专业课的考试,或者委托相关院校组织其专业课的考试。
(三)招生录取工作
新生录取程序仍然可按现行的新生录取程序进行,即分为提前批、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这四个步骤进行计算机远程录取。但在录取第一批新生时,其录取原则要求应有所变更。
1.理科专业新生录取
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的招生指标可不再按省级行政区划定,而是在全国范围内按高考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没有照顾分的原始分)的先后顺序进行录取新生。为什么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的招生指标不再按省级行政区划分呢?主要理由有如下三点:
一是为了解决高考移民难题。由于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的招生指标不再按省级行政区划定,而是在全国范围内按高考成绩由高分到低分的先后顺序录取理科专业新生。又由于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的招生指标略多于全国重点高校文科专业的招生指标,因而各省报考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的高中生就没有必要迁移到其他省区高中去就读,这样就可大大减少高考移民现象的产生,高考移民难题也将得以较好地解决。
二是全国重点高校可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到最优秀的自然科学专业方面的新生。同时,还可根除按照省级行政区划分招生指标的办法录取新生可能会产生同一高校同一专业录取的新生,其录取成绩之间相差太悬殊(原始分可相差100多分)的弊病。新的录取新生办法不仅可保证在自然科学专业方面能录取到全国最优秀的考生,而且还能保证在同一高校同一专业录取的新生,其成绩之间的差异不会太大。
三是可操作性强。由于理科高考试题客观性较强,试题答案的正确与错误界限分明,能客观地反映出考生的真实能力水平,可真正体现出在分数面前人人相等。因此,录取理科新生时就可一视同仁。
2.文科专业新生录取
全国重点高校文科专业的招生指标还是按省级行政区划定为好。为什么这样划分呢?其原因有如下三点:
一是体现教育公平原则。为了保证重点高校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到最优秀的理科专业的新生,因而在全国范围内可按高考成绩由高分到低分的先后顺序录取理科专业新生,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的招生指标就不再按省级行政区来划分。体现教育公平原则就主要落实到文科类专业和艺术体育类专业考生方面。为了保护地方考生,为了保证各省区招生数量的相对平衡,全国重点高校文科类专业和艺术体育类专业招生指标就应该按省级行政区来划分。
二是体现文理科不同的教育特点。这是因为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与普通高校理科专业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之间的差距,比全国重点高校文科专业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与普通高校文科专业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之间的差距要大得多。例如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与广西工学院建筑工程系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之间的差距就要比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与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之间的差距大得多。也就是说,理科方面差距大而文科方面差距小。因此,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招生指标不宜按省级行政区划分而全国重点高校文科类专业招生指标还是要按省级行政区划分就较为合理。
三是文科高考试题主观性较强。如给同一篇作文评分时,不同的改卷老师给出的评分结果就很可能不一样,文科高考试题评卷结果不如理科高考试题评卷结果那样精确,误差几分是很可能的事。若在全国范围内按高考成绩由高分到低分的先后顺序进行录取文科新生,则几分的差距就很可能使一位考生的命运迥然不同。这也就是全国重点高校文科专业的招生指标必须按省级行政区划分的理由之一。
从全国总的高校招生指标拿出一部分招生指标来让各省区进行竞争是公平合理的。虽然这样可能会使个别省区(主要是人口大省和教育发达的省区)获取这部分指标中的相当大部分,而又可能会使个别省区(主要是人口小省和教育落后的省区)获取这部分指标中的相当小部分(甚至为零)。也就是说,拿出一部分招生指标来让各省、市、区进行竞争,让一部分省、市、区争得多一点招生指标也不是什么坏事。若为了保护地方考生,体现教育的公平原则,则可在文科类专业和艺术体育类专业考生方面体现,而不应在理科类专业考生方面体现。否则,就特别不利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最优秀的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
三、改革现行高考制度的重要意义
改革现行高考制度在减轻学生负担、高考科目设置、高考移民、高中毕业统一会考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减轻学生负担
新高考制度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报考理科类专业的考生在参加全国高考时,可免考语文科;报考艺术体育类专业考生在参加全国高考时,可免考所有文化课科目(而只考专业课科目),即可用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成绩来替代全国高考文化课的考试成绩。
(二)高考理科科目设置更合理
在设置理科高考科目方面新高考科目方案比现高考科目方案更合理。现高考理科科目设置方案主流为“3+理科小综合”,也就是说,语文、数学、外语这三科加上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这三科的综合)。新高考科目设置方案对于报考理科专业的考生来说,少考了语文科而多考了地理科。作为工具性科目的语文科在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时已考过,因而在正式全国高考中可免考语文科。地理科在中学是文科,在大学是理科,因而地理科是文理兼容科。报考理科专业的考生要加考地理科,知识结构才全面合理。同时,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五个单科考试方式,都是采用每科与其余四科中的两科有一定比例地相互渗透的考试方式。新的高考科目设置方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科优势和特长,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具有鲜明的学科特长的新生。显然,新的理科高考科目设置方案比现“3+理科小综合”设置方案更优越。
(三)解决高考移民难题
在现行高考招生制度下,全国重点高校招生指标是按省级行政区划分的,由于各省级行政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异较悬殊,各省级行政区之间划定同一档的上线原始分数线最大相差可达100多分。这样一来,就必然会产生高考移民现象。在新的高考招生制度下,全国重点高校理科类专业招生指标不再是按省级行政区划分的,而是在全国范围内按高考成绩由高分到低分的先后顺序进行录取。而全国重点高校理科类专业招生指标略多于全国重点高校文科类专业招生指标,这样规定可使各省报考理科类专业的高中生就没有必要再到外省去就读,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高考移民难题。同时,为了保护地方考生,可在文科类专业和艺术体育类专业考生方面来体现。也就是说,全国重点高校文科类专业和艺术体育类专业招生指标还是按原来的老办法根据各省级行政区来划分,这样就可维护各省级行政区招生数量的平衡性,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地方考生,体现了教育公平原则。
2.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思路 篇二
因此, 要回答“钱学森之问”, 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要。而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实践、创新“发现教育”是极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发现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一)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杰罗姆·布鲁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上个世纪50年代, 他吸取了德国“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和瑞士皮亚杰发展心理学的学说, 在批判继承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了“发现学习”的模式和理论。布鲁纳指出:“儿童都有他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教师的任务是“按照这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
布鲁纳认为, “发现学习”的中心思想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如果让学生理解了知识结构, 这种理解就能使他不断地发现知识, 独立前行;二是学生只要掌握一些基本原理, 就可以推断所学知识的个别属性,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地;三是学生只要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就自然会获得大量的知识。
根据这个中心思想, 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的模式。即教师不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 而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去发现并获得所需掌握的内容。
“发现学习”的提出, 适应了当时重视科学技术教育的需要, 适应了教学模式必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促进能力发展为主的转变。20世纪60年代初, 美国在布鲁纳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 以中小学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运动。尽管这场改革由于教材难度太高以及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但其“发现学习”的理论对于我国现阶段实施的素质教育仍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二) “发现教育”的内涵。
“发现教育”的特点, 在于它不是把现成的理论提供给学习者, 而是从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 在教师引导下, 依靠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 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问题, 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
借鉴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我们提出“发现教育”, 即要求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自己的智慧潜力, 促使自己的学习动机由外在的转向内在的, 通过自己积极发现来学习, 并由发现本身而产生自我奖赏, 走向学习自主, 带来成功。我们对“发现教育”的主要观点是: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各不相同的长处, 引导和开发孩子的潜能;校长要善于发现每个教师的不同特点, 将之放在适合其发展的岗位上, 实现其最大价值;教育行政部门要善于发现校长, 让敢于创新, 拥有前沿教学及管理理念的教师走上教学领导岗位。
(三) “发现教育”的三大体系。
1、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
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论, 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 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中智力构成, 并从新角度阐释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等。
这一理论必然要求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报以积极、热情的期望, 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 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一理论必然拓展教师的“智力观”, 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同时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理论必然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 教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 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 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其次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 教师自觉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 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再次教育还是主动发展的教育, 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和建立其智力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其从事优势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那样, 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 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 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 让他不断壮大, 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最终实现用老师发现的力量培养学生的高尚心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校长要善于“发现”老师。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决定性因素, 一所学校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做校长的就要想方设法遴选优秀教师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让教师热爱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首先要善于遴选优秀新教师。以美国为例, 美国新教师的吸纳已从原来的单纯大学毕业生扩大到从学校和社会各行业招收并举的做法, 遴选面扩大, 教师多样性增加。遴选优秀新教师除了知识能力、教学技能等必要的教育指标外, 美国校长特别注重教师的个人特质, 如热爱, 因为有热爱才会有激情, 才会有感染力, 才会把积极的兴奋的气氛带进课堂,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儿童的磁石, 一旦孩子在情感上依恋你, 学习活动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同情心, 他体现了教师职业的最大特征——对人的教诲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人际关系能力和幽默感, 这种关系能力表现为与学生的相融相联,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要用好教师。清代诗人顾嗣协在《杂兴》诗中所写到:“骏马能历险, 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 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 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 慎勿多苛求。”正如每片树叶都各不相同一样, 每个教师都独一无二地存在着, 他们都有自己的潜质, 在学校工作中都会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校长应当善于发现教师的闪光点, 用心发掘教师身上的亮点。使用人才时要扬长避短, 兼收并蓄。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对教师的能力和专长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其次要求校长认真考虑分派给特定岗位的工作任务, 对这些任务必须要有深入的认识, 根据工作重点和内容的不同, 选拔出有相应专长的教师来担任相应的职务, 最终实现用校长发现的力量, 激发老师的工作热情, 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3、教育行政部门要善于“发现”校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 先要评论他的校长。”要想我们的教育出成效, 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就需要更多的好校长。
每一位优秀校长, 都具备一些个性化的、特殊的优秀品质。如有的优秀校长诚实、有远见、有抱负;有的优秀校长则正直、可信赖、善于鼓舞他人;也有的优秀校长心胸开阔、聪明、有创造力等等, 正是这些优秀品质共同造就了优秀的校长。
二、实施“发现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新时期, 实施“发现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强有力载体和突破口之一, 而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早已固定成俗教育模式是“发现教育”的最大禁锢, 其诸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完善。
1、转变思想, 更新理念。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通过各种新闻媒介, 加强舆论导向, 向社会广泛宣传“发现教育”的地位、功能以及“应试教育”带来的危害, 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教育行政部门要率先转变观念, 坚持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评价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 并勇于承担“发现教育”的风险和责任;学校校长和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 大胆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解脱出来, 敢于做“发现教育”的实践探索者。
2、明确目标, 科学评价。“发现教育”的目标, 就是“发现教育”所预期要达到的标准、规格或状态, 它对“发现教育”行为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地方政府或教育督导部门, 对下级政府要有一个“发现教育”目标体系;教育行政部门或督导部门对学校实施“发现教育”要有一个科学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各学校以上级制定的“发现教育”目标体系为依据, 将上级制定的目标体系分解为学校的总目标、各个年级应达到的目标以及各个学科、各个部门所要达到的目标。
有了“发现教育”的目标, 还必须制定与之配套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定期开展教育评价。这种评价既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及其所属学校的评价, 又包括同级政府对所属学校的评价, 还包括学校对教职工实施“发现教育”的评价,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 应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 推动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3.论高校数学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篇三
【关键词】数学教育 教育改革 改革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29-02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国家教育部门已逐步认识到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在各大高校倡导、推行“质量工程”,督促各高校全面贯彻、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以便提升教育质量、改善教学效果。高校数学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能否行之有效地推进高校数学教育改革不仅关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效,而且直接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从新课程与高校数学教育深层问题两个方面论述了当前高校数学改革的必要性,继而提出了推广TEC数学、细化高校数学教材、开设教学实验课以及优化数学课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以期为我国高校数学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数学教育的重要地位
1.高校数学的基础性
数学与人类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一门学科,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数学不仅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人们接受数学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抽象能力,而且有助于提升人的文化素养。高校数学是自然学科的基础课程,数学知识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多个学科,因此任何高校都将数学教育放到一个基础性、重要性的位置,各高校通过数学教育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从而培育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例如桂林理工大学做过一项有关高校数学重要性的调查,研究人员通过对该校2009届、2010届大学生调查发现,分别有82.95%的2009届大学生和82.46%的2010届大学生认为数学学习很重要,由此可以说明高校数学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重要性地位。
2.高校数学的育人作用
数学是培养学生“数理逻辑智能”的一门基础性科目,数学大家华罗庚有言:“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活之迷、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证明,高校数学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为学生将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夯实基础。由此可见,做好高校数学教育改革是国家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各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举措。
二、高校数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从新课程谈起
高校数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关联性强,近年来我国在中学倡导并实施了新课程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数学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要求改变过去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學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各项能力的发展。然而,当前高校数学内容仍与中学数学脱节严重,据湖南师范大学一项统计发现,有80%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大学数学内容与中学数学内容差距加大”,当被问到“你在高校数学教学中遇到了哪些衔接问题”时,被调查学生的回答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高校数学与中学数学在内容衔接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另外,当前高校数学教学内容抽象,教学方法死板,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难以调动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也将影响高校数学教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研究指出,“当前高校数学教材体现出体系化与抽象性的特点,重理论而轻实用,重解题技巧的培养而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对于数学建模、数学模型等内容重视不够,局限于物理、几何等几个科目的应用,内容显然有欠全面和完善,故而难以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智,也不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最终难以达到国家素质教育对高校数学教育提出的最新要求。
2.从高校数学教育深层问题谈起
当前我国高校数学教育存在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这也是促使我国高校数学教育走向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因。具体来讲,高校数学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数学教育存在体系问题。在高校数学教师院系设置方面,数学教师通常归属于基础院系,其课程构思、教研活动以及教学创新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特定范围之内,难以与其他院系之间展开合作与交流,也不便于针对各专业特点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数学教育的发展。其次,高校数学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目前我国高校数学教育依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担当主角,将大量数学定义、数学定理以及解题技巧等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从属地位,如此一来不仅容易催生出学生的厌学情绪,而且会严重影响数学教学的效果。
三、高校数学教育改革的措施
1.推广TEC数学
教育部2011年发布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意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实践课程不能少于一个学期,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TEC教学”指的是高校数学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必要性与有效性的原则以及数学化与再创造的基本原则,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实施合作教学以及融入情感教育,以此来改善高校数学教学的效果,T、E、C分别指思想(Thought)、情感(Emotion)以及合作(Co-operation)。TEC教学实质上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教育,“赋予大学生一双数学家的眼睛”,“给予学生一个睿智的头脑”,“丰富学生观察世界的方式”,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世界奥妙、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让学生在交叉学科中、在探究发现中培养理性思维,提升分析问题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的高校将TEC渗透到高校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成立了TEC学习小组,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交流数学学习心得与经验。实践证明,在高校数学教育中推行TEC教学,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其数学素养,促进各项素质全面发展。
2.细化高校数学教材
高校数学教材内容陈旧,依然坚守着微积分、概率论以及线性代数这些“老三篇”,而针对各专业特点或反映现代数学及应用的内容却很少,这样会使学生学到一些与专业毫无关联的内容,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久而久之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动机,影响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为了提升高校数学教育的质量,各高校应以现行的高校数学教材为母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数学教材,针对不同专业特点设置教学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专业需求。例如在经济计量学中,其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正是运用了高校数学中的“最小二乘法原理”,因此可以根据计量经济学的需要融入“最小二乘法”,其中“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可以应用到异方差下的计量经济模型,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则可以应用到“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之中。另外,高校应重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在高校数学教学中注重经典案例的使用,借助案例来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数学学习效果。以下所列出的正是高校数学中一个常见题目,教师借助这一经典案例开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同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效率。
设x0=1,x1=1+■ ……xn+1=1+■试证:■x■存在,并求此极限值。
解:由已知xn>1(n=0,1,2…)且x1-x0=■>0即x1>x0
设xn>xn-1则xn+1-xn=(1+■)-(1+■)=■>0
所以{xn}是单调增加的,又xn=1+■=2-■<2
从而{xn}有上界,根据单调有界准则,■x■存在。令■x■=a,则有a=1+■即a2-a-1=0
解得:a=■,而a>0,∴■x■=■。
3.开设教学实验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繁荣,社会对于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专业型人才的渴求不断增加,然而现有的高校数学教育背景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是理论强而实践弱,显然不符合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鉴于此,为了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各高校应在数学教育中增设数学实验课教学环节,重点强化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的相关教育,目前北京邮电大学、重庆大学以及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已开设了数学实验、数学模型两门课程,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尤其重视学生学习和使用Mathematica数学软件,借助软件简化计算、提高效率。从开设效果来看,数学实验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重庆大学自1992年便建立了数学建模教研组,是全国最早开展数学实验教学的高校之一,该校先后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工科专业的数学教学改革,至今已完成的分层次、分阶段的系列数学模型课程有《数学模型》、《图论及网络最优化方法》、《数学实验》、《数学建模案例分析讲座》以及《数学计算与数学软件》等,并于1997年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步开设了以数学建模、数据处理以及算法设计为主体的“数学实验”。通过开展高校数学实验教学,重庆大学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方面成绩相当突出,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为大学生将来适应经济社会的要求夯实了基础。
4.优化数学课考核方式
考核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有效的考核方式也是提升高校数学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高校数学考核一般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但这种单向片面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需要加以改进和优化。具体而言,各高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将各级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等数学领域的科技竞赛活动纳入数学教育考核范围,根据学生的参赛情况和获奖情况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科技竞赛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第二,将以数学为工具的科研活动纳入到数学教育考核范围,例如《心灵之花》就是不同专业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开展科研活动的代表性成果,此举也能激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改善高校数学教育的效果。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在数学课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如江苏大学在高校数学课程考核中采用面试形式,不仅有利于数学教师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具体情况,并能据此做出客观的评价,而且面试形式具有考卷或者作业无法替代的考察功能,教师可以在面试中综合考察学生,不必拘泥于某一知识点,可以将空间曲面、曲面图形、曲面与曲面所围区域的体积、曲面上一点的切平面、曲面方程、曲面面积以及曲面指定一侧的向量法等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提问,这样既可以考查和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学会融会贯通,巩固数学学习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数学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门、各高校以及高校数学教师要正确、全面认识到高校数学教育的重要性,正视当前我国高校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革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环节以及优化考核方式等一系列途径来改善高校数学教育的效果,提升高校数学教育的质量,以此来夯实大学生的数学基础,确保其顺利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张瑜.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几点体会[J].科技和产业,2011(10):13-15
[2]刘菊芬.改善数学提问方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2):26-27
[3]李小梅.对高等数学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法的探析[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5(01):38-40
[4]杜炜,许和乾,解大鹏.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环境下数学分析教学研究与实践[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77-79
4.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思路 篇四
论文摘要:由于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互相隔绝,教育实习和教师培训都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工程强化师范生培养的实践环节,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实现了高师院校、师范生、农村基础教育与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方共赢,催生了教师教育新模式。
论文关键词: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实践,教师教育
培养实施素质教育的高水平教师,服务基础教育,是高等师范院校的根本任务。作为师范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训练课程,教育实习的改革备受关注。如何强化师范教育的实习环节,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同时缓解农村教师短缺的矛盾,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工程实现了高师院校、师范生、基础教育与在职教育专业发展的多方共赢,催生了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新模式。
一、“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改革教育实习和在职教师培训问题的新途径
教师职业是一项专业化、实践性强的职业。教育学家舒尔曼指出“专业教育的基本教学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如何协调”,教师教育不管采取何种模式,都要求培养的教师有实际工作经验以适应工作,这就要求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加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目前,高师教育实习和在职教师培训均存在诸多问题。
(一)高师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
教育实习作为教育、教学专业实际锻炼的重要形式,是联系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纽带,是培养专业化教师的的关键环节。实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师资培养的质量。然而,目前高师教育实习的效果不容乐观。,中国高校开始扩招。其后在连续9年的扩招中,师范院校学生实习面临困难:一是城镇小学师资超编,城镇的实习基地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师范生实习之需;二是教育实习时间普遍存在偏少的现象,通常仅仅局限于6-8周,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教学初战经验和反思自己的实践机会;三是教育实习方式趋向于自由化,实习学校由学生自己选择,实习成绩仅凭加盖了公章的评语,实习走过场。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名存实亡,直接的后果就是从教技能较差,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淡薄,影响毕业时工作的选择。
(二)在职教师培训出现的问题
同时,目前在职教师培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政府期望通过有效的.培训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这个目的由于缺乏有效的培训模式和针对性的课程,实效性仍然在探索之中;二是受训的教师普遍缺乏参与培训的动力。如果在正常工作日参与培训,培训前的调课和培训后的补课让教师烦不胜烦;如果在节假日参与培训,休息调整的时间完全被占用,教师身心疲惫,因此不少教师反感教师培训,认为培训是“自己的腰包被掏空,时间被占用”;三是培训方式单调,内容陈旧。在培训过程中,以大课、听讲座为主,仍然采用以往惯用的“满堂灌”、整体推进的教学方法,忽视了教师学习的个性特点,考核以笔试为主,本应丰富的中小学在职教师的培训变得僵化呆板,实效性不强。
高师教育实习和在职教师培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核心在于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脱节。实施“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工程为同时解决两方面的问题,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以达成“合作双赢”,创造了一种新思路。
二、“顶岗实习、置换培训”:角色的转换促进了教师自我教育和能力培养
“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即组织师范类高年级学生在学完骨干课程,经过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后,到中小学实习一个学期,承担原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原任教师到高师院校接受一段时期的专业培训。这样,将实习生入职前的“跟岗提升”与在职教师的“置换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一)顶岗实习
1.实习安排
顶岗实习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本科大四或专科大三第一学期进行。正值金秋季节,一方面避开了实习生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论文、就业竞争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正值实习学校开展多项活动,如教师节、国庆节、运动会、期中考试等,可以更好地锻炼培养实习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试点基地的选择最好是农村中小学。因为我国城市教育相对发达,师资队伍较强,师范生实习被它们视为干扰正常教学的添乱,这种课时量极少“蜻蜓点水”式的实习难以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能。农村教师工作艰苦,待遇较低,教师相对缺乏,而实习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缺乏的压力,因此农村学校往往比较欢迎实习活动,这样有利于顶岗实习的开展。
2.组织管理
①采取混合编队,实行双重管理。即打破学生的学科专业,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综合编排,以有利于文理融合,互相渗透,使实习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以每所实习学校为单位成立实习分队,由10-25名学生组成。各分队配一名带队教师,同时接受学校和省教育厅或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双重领导;实习生作为学生接受带队教师的管理,同时作为“全职教师”接受实习地教育局和实习学校的管理。
②重视岗前培训,强化教学技能。准备阶段,实习生在教学法教师的指导下,仔细研读教材,编写规范教案,并反复进行校内试讲。岗前培训内容还包括班级事务管理、课堂教学组织方法、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方法以及班主任工作注意事项等。
③加强师德修养,注重业务提升。实习阶段,实习生顶替的教师岗位可能分布于一年级至六年级,课程包含了小学开设的各种课程,他们全方位地参与实习学校的活动,包括承担班主任工作、上课、晨读、早操、课外活动以及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研讨等。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努力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教书育人。有些实习生还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调查研究,了解民俗民情,加强社会实践,为农村基础教育文化建设贡献智慧。
④认真进行总结,综合评定成绩。顶岗实习结束,学生返校。以系为单位,学院组织实习生认真开展实习总结,加强经验交流。实习成绩由实习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协商初评,最终由学院实习领导小组确定。
3.意义成效
一个学期结束,当实习生们告别天真、面露自信和收获喜悦返校时,带回了许多沉甸甸的实习报告,有些记录了实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典型事迹,有些对实习学校的情况作了调查和总结,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顶岗实习”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对于培养合格教师起到重要作用。一是增加了实习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克服了常规实习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弊端。实习生与当地教师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学习和工作一个学期,在“实战”中接受锻炼和培养,其教学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二是有利于增强其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加深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通过教学实践,实习生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和承认,并逐渐体验到教师的多重角色,诸如团体领导者、教学设计者、纪律执行者、学生的帮助者等。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他们目睹孩子们对知识与发展的“渴望”,尝试教师职业让他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平凡而伟大、崇高而神圣。
(二)置换培训
置换培训,即由实习生完全承担实习学校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将原任教师置换到高校进行免费短期脱产培训。一般置换出两类教师:一是无法很好地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教师;二是有提升自身教学、科研强烈需求的骨干教师。
高师院校要精心制定培训方案,做到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管理规范严格。对无法很好地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部分教师,培训应当贴近课堂,以提升教学技能为主。如课堂教学的导入技能、提问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技能、如何把握课程的重点难点、控制课堂局面、结合学科特点制作通俗易懂的教学软件以及如何板书等,有的农村教师可能还需要进行学科知识的扩充、深化,教育理念的更新等。对有提升自身教学、科研需要的骨干教师,培训应采用课程化培训与非课程化培训相结合的高级研修模式,采用“自主学习、专家引领”、“主动参与、实践反思”等方式,围绕研究专题组织讲座、读书指导、现场实践、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等,从而传递大量新的有效信息,促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通过一系列的研究研讨活动和专项技能训练,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
通过置换培训,一部分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得到了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使他们能有时间接受系统的培训和提高,有效地解决了他们突出存在的工学矛盾,促进了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三、“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工程得到了省教育厅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从教技能培养方面,促进高师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服务基础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反馈情况来看,实施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一)学生师范技能不强,从师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教学语言的运用、课堂组织能力有待加强;班级管理经验不足,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和问题学生个别教育能力有待提高;对新课标的要求与学生心理现状把握不准;人际交往沟通能力需加强等。
高师院校要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提高实习生从师素质。具体来说,一是要强化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使学生及早建立“角色”意识;二是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强化专业学科教学的同时,一方面增强教育学科的教学时数,使它占总课时的比重提高到25%左右,另一方面改变教育学科的课程内容;在教材教法课中应增加所学专业中小学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分析等内容,拓宽专业基础,增强适应性;三是强化学生职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制订教师基本功训练方案,把“三字一话”、教学设计、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辅导、艺术鉴赏、现代教育技术等基本功训练纳入教学计划。
(二)专业指导力度不够,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师院校部分指导教师由于缺乏对基础教育现状的了解,难以有针对性地对实习生进行指导。实习基地指导教师虽责任心较强,但部分教师受自身学历、素质条件的限制,指导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需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制定指导教师选派标准,选派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管理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的教师带队,并加强带队教师的管理与督导工作。其次,由高师院校教师和相关市县优秀教师组成“顶岗实习专家指导小组”,加强对实习生的教学业务指导,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并做好相应反馈。再次,要建立由高师院校教师和基地在职教师组成的实习教师专业成长小组,构建研究、学习和发展的共同体,结合中小学实际进行集中研修、问题诊断,促进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共同发展。高校教师精通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但是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实际研究不多,在培训中往往是就理论讲理论。而广大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的正是对实践的指导和对新课程实施方式的具体建议。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的培训不能完全满足教师的要求。因此,在培训前应让培训授课教师深入到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中,体验与倾听广大教师的疾苦与需求。在培训中,结合具体事例讲解理论,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应该尽可能多地吸纳经验丰富的基础教育一线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参与对教师的培训工作。
(四)高师院校与实习基地沟通不够,应密切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联系
高师院校与实习基地沟通不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岗位需求数量和专业需求结构等方面缺乏有效沟通,致使部分学生出现专业不对口现象,所教非所学;第二,实习学校部分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不能清晰准确地理解“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工程的内涵和真正意义,对其持观望态度;第三,在基层教师培训方面,还没有形成整体的制度和体系。
因此,应发挥高师院校的主导作用,密切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联系。首先,高师院校应争取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中小学的支持和协助,以委托制、互惠互利为原则,选择具备食宿、安全与教学条件的学校。其次,加大顶岗实习的宣传力度,转变实习学校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的指导作用。再次,依托高校的教学研究力量,联系当地优秀教师,成立区域教师教育研修中心,履行基础教育研究和教师职后培训的职能,以点带面,促进本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
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顶岗实习,置换培训”为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搭建了桥梁和纽带,高师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师范生共同参与为基础教育的服务与研究,既发挥了其自身人才培养、教育服务和教育科学研究的职能,又探索了在职教师培训的新模式,使服务基础教育和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水乳交融。
参考文献
1 美]李·S.舒尔曼著,王幼真,刘捷编译.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比较教育研究,,(3).
2 张琳.我国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浅谈党建工作在企业中的新思路 篇五
摘要:
党建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党建工作作为理论化的观念形态,要转化为鲜活的实践,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和途径来实现。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作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和中坚力量,搞好党建工作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文
我们云天化的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工业文化,而党建工作及思想政治工作又是我们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过往,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级领导班子变得团结、高效和具有战斗力,干部思想和作风建设得到显著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不断体现,各级基层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明显成效,广大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公司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新的局面。但是我们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当前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所面临的全部问题。我们究竟还面临着哪些问题呢?
一是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加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认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国际接轨,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会出现弱化;有的认为在混合所有制的法人治理结构中,企业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是决策机构,企业党组织管好党员就行了,没必要介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有的认为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以后,企业党务干部逐步兼职化、党组织活动业余化。
由于存在以上的种种认识不足,导致我们现在的党建工作经常流于形势,或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敷衍了事,对党建工作的感触是:虽然付出了努力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成效。对此,作为组织载体的领导班子建设工作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工
作就必须紧抓不放。上级党组织的重要决策和工作指示是通过各级党组织来传达和落实的。把党的意志变为全党的共同行动,把党组织的决定变为全体党员的自觉行为,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这些都有赖于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要求新入党的人加入党组织,强调党员过组织生活,《党章》中规定党的基层组织的任务,这些都表明党的组织在党建工作中的地位。党的组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载体,而是党的全部工作、全部活动的依托和基点,更是党员和人民群众在特殊环境下的“主心骨”。在抗击四川汶川地震灾害中,正是由于当地的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组织发挥了中流砥柱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得灾区的党员表现出空前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使得灾区群众增强了战胜地震灾害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所以要抓好党的组织建设工作,确实把党的各项政策方针路线落实到实处。第一严格落实各级领导干部中心组学习制度和自学制度,规范干部理论学习,做到学习“有计划、有考勤、有记录、有体会”,增强了干部理论学习的效果。第二深入开展学习“三个代表”、学习“十六大精神”、学习新党章,开展“两个务必”、“两个率先”等教育活动,增强与时俱进的思想活力,把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统一到争做“两个率先”的行动上来,自觉践行“三个代表”,为公司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严格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对关系企业改革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坚持做到党委集体研究、职代会讨论后实施,不仅保证了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而且提高了党委集体领导和科学决策的水平,保证了党的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增强了班子的活力。
二是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正处在探索阶段。企业党组织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还不十分明确,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途径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目前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结构调整和转型期,需要党组织上下齐心协力探索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路。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走弯路,会遇到挫折,但一定要保持信心,勇于创新和实践,找一条适合本企业自身发展的党建工作创新之路。
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健全的制度是党建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的保障。如果没有好的制度,或者有好的制度而坚持不下来,那么,做好党建工作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各级领导
班子能不能建设好,关键是党的民主集中制能不能坚持好。党的基层组织有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要看以“三会一课”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落实得怎样。党建工作是不是规范化、制度化,要以是否做到了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作为衡量标准。建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和党建工作制度,触及到了党建工作载体的本质,是党的建设长远的基础性工作。党建工作蓬勃发展的背后,往往是制度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在起作用。
三是企业党建工作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法缺乏创新。一些企业党组织面对国企改革给党建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意识不够,仍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模式,在工作方法上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
活动是党建工作的活力所在和生命力所系。党建工作的理念是通过活动传播的,党建工作的信息是通过活动交流的,党建工作的要求是通过活动落实的,党建工作的魅力是通过活动展示的。活动带动了党建工作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活动使党建工作的功能发挥到最佳状态,活动让党务干部始终处在工作的兴奋点上。没有了活动,党建工作就会僵化,最后落于空话。检验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抓党能力如何,只要看一下活动就可以了解。活动不足或活动质量不高,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党建活动的类型很多,有主题教育型的,实践参与型的,潜移默化型的,健身益智型的等等。各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努力搞好基层活动,力争形式多种多样,内容贴近群众生活和公司生产实际。一次高质量的党建活动就是一堂生动的党课,让人终生难忘。党建活动有没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关键在于创新。设计有创意,欣赏有品位,动中有内涵,这是党建活动孜孜以求的境界。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以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工作理念开展各项思想政治工作,依托新的载体,开辟新的渠道,探索新的方法,创造新的途径,结合实际开展各类形式多样、实在有效的教育活动。要建立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群众信息档案,加强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及时把握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见微知著,把员工中出现的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党委要有针对性地列出课题,采用公开征求的形式,与各基层党委共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提高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党建工作不在文件里,也不在会议上,而是在人的心里。对有心人来讲,它是十分清晰的;对无意者来讲,它又是看不见的。但愿各条战线的党务干部都能成为有心人,用心努力为党建工作增光添彩。
6.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思路 篇六
国资委人士透露,打造‚中国版淡马锡‛的总体思路是在央企层面建立三类国资管理平台:产业投资公司、国资投资控股公司、国资运营公司,数量在几家至十几家之间,分别侧重产业发展、资本投资、股权运作,前两类即国资投资公司,第三类即国资运营公司。
马年将至,国资改革将与新加坡淡马锡模式结下不解之缘,‚分层‛问题已取代‚分类‛问题成为国资改革的新焦点。‚组建或改组国资投资运营公司‛被国务院国资委列为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的重点课题之一,也被多个地方‚两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知情人士表示,国务院国资委将建产业投资公司、国资投资控股公司、国资运营公司三类国资管理平台,今年将选取一至两家央企启动投资控股公司试点;多个地方也提出将设立1-2家国资运营公司和若干投资公司。‚中国版淡马锡‛版图逐渐显现。
设立国资投资运营公司的基本思路是‚少新设,多改造‛,重点推进方向是基于现有资产的资本化运作,改造包括直接改组、合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央企层面,华润、国开投、保利等有望入围控股投资公司试点,国资运营公司短期内不会设立新试点,未来主要靠新建,其股权将主要来自40家整体上市的央企。
从现在到2020年的七年间,国资委将逐渐向淡马锡模式的方向努力,一至两年内重在设臵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三至四年将有序推开,逐步打破以管企业为主的监管模式所形成的体制惯性。国资委将向国资投资运营公司及二级公司逐步移交权力,核心在于把经营权交给二级公司,把对二级公司的考核权和分配权交给投资运营公司。日后国资委将只用关心收获了多少‚粮食蔬菜‛,不用再亲自‚喂马劈柴‛。
马年结缘淡马锡
不会邯郸学步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组建或改组国资投资运营公司。知情人士称,这被国务院国资委列为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的30余项重点课题之一。
按国资委人士的解释,投资公司以投资、融资、建设项目为主,以产业资本投资为主,着力培育产业竞争力;运营公司通过划拨现有国企股权形成,不经营实业,主要通过资本市场运作开展股权运营,调整国资布局,改善国资收益。因投资运营公司的形态与新加坡国有资产的专职打理者淡马锡公司颇为相像,业界称之为‚中国版淡马锡‛。
不过中国特色的国资投资运营公司将不同于淡马锡。最显而易见的原因是两国国资体量悬殊,不能‚邯郸学步‛。国资委人士透露,打造‚中国版淡马锡‛的总体思路是在央企层面或建立三类国资管理平台:产业投资公司、国资投资控股公司、国资运营公司,数量在几家至十几家之间,分别侧重产业发展、资本投资、股权运作。前两类即国资投资公司,第三类即国资运营公司。
知情人士表示,国资委内部对于投资运营公司的设想基本达成共识,将按照与产业的关联度设立,从第一类到第三类‚产业色彩渐淡‛:第一类有一个清晰主业,通常为自然垄断性、保障性产业,如中国石油;第二类涵盖多个主业,强调投资效益最大化,如涉足消费品、电力、地产、水泥、燃气、医药、金融七大板块的华润;第三类无主业,重在资本运作,如
国新资产管理公司。
‚过去央企按行业划分的模式造成国资条块分割,很大程度上是压制新技术的创造与应用的,‛上海天强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祝波善指出,应按照产业链设立投资运营公司,让市场决定哪个板块的资产划到哪个投资运营公司中。‚以中粮为例,原来的食品企业解决的只是生产问题,而现在中粮的产业链已经很长,上至农业生产,下至产品配送,甚至变身电商。投资运营公司旗下的资产应按此道形成。‛
少设新店多改造
换汤也要换药
设立央企层面的国资投资运营公司将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戏,远景目标是将除中储粮、中储棉等政策性国企以外的国有资产都放到国资管理平台上。这台戏在2014年将进行预演。此前国资委人士透露,今年将选取一至两家央企启动投资控股公司试点。
央企对于成为国资投资运营公司兴趣十足。知情人士表示,尤其是竞争类央企,对国资投资运营公司试点跃跃欲试。
兼任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医药集团两家央企‚掌门‛的宋志平认为,设立国资投资公司的路径并不复杂,包括中国建材、中国医药在内,113户央企里有一半左右是产业控股集团,现在把这些公司的定位进一步明确,转化成资本运营公司或产业投资公司就可以了,对子公司管理股权。
设立国资投资运营公司的基本思路确实是‚少新设,多改造‛。据了解,国资委正在研究符合何种条件的央企才能改组为投资控股公司,在行业、管理、规模等方面设定条件,华润、国开投、保利、招商局、中化集团等有望入围试点。改造的方式有多种,可能将一家央企直接改组,可能将若干板块的业务重组为一家,也可能将三四家央企改组为一家。
以改造为主的思路可防止机构设臵叠床架屋。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表示,抛开现有央企集团公司新设一批国资投资运营公司的做法易造成委托代理链条的无意义扩展及国资监管成本的无谓增加,极有可能出现其与现有集团公司争地盘、与国资委撞车的混乱格局。
同时,国资委也在琢磨避免改革‚换汤不换药‛。国资委人士称,一方面国资委将赋予试点企业更大的权力,可能有投资权、考核权、干部任命权,另一方面试点企业需尽快健全内控,在薪酬分配、人事选聘等方面建立市场化机制,实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增能减。
业内人士表示,作为央企中唯一的国家投资控股公司,国开投具有做试点的先天优势。该公司涉足多个领域,主营业务竞争力较强,并从财务投资角度围绕利润最大化不断开展投资业务。在三中全会后该公司已启动股权多元化的努力,为全资子公司国投信托引入战略投资者悦达集团与泰康人寿,后两者合计持股45%。
华润也是国资投资公司试点备选中的佼佼者。华润在零售、啤酒、地产、燃气、医药等竞争性领域已建立行业领先地位,在香港拥有5家上市公司,在内地间接控股6家上市公司,2012业绩在央企中综合排名第六。
不过与真正的国资投资公司相比,国开投等央企仍有一定距离。业内人士指出,这种距
离未必是企业自身造成,需要体制安排更加‚给力‛,使企业能够理顺投资退出机制、更加注重投资效益、产业形态更有特点。
对于国资运营公司,知情人士表示,目前央企中有一家国资运营公司即国新,但是规模较小,距理想中的国资运营公司还有差距。未来的国资运营公司主要靠新建,短期内不会设立试点。
对于国资运营公司手中的资本,国资委人士表示,目前有中国铁建、中国中铁等40家央企基本做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撤销集团公司即剩上市公司。未来可能采取去除母公司壳的方法,把国有股权拆开,一部分臵于国资运营公司在资本市场运作,‚这才叫管资本‛。
心急难喝热汤
‚管资本‛分步走
对于中国版淡马锡何时能完全建成,接近国资委人士表示:‚三中全会给出的时间表截止期限是到2020年,在未来七年的有效期中,国资委会逐渐向淡马锡的方向去做。1-2年内是设臵试点的阶段,3-4年内试点能推开的话,进程已经算是很快。‛
‚管资本‛是三中全会为下一阶段国资改革设立的‚最高境界‛。业内人士表示,为达到这一目标,国资改革的第一步是分类,第二步是根据分类结果建立相应的国资投资运营公司,国资委通过这些公司管理竞争类行业的国有资产。对前者业已达成基本共识,对后者具体的机制设计仍不明朗。
‚毕竟多年来国资管理体制都强调两个层次,一头是国资委,一头是占有公共资产的实体企业。改革方案长时间拿不出来是因为‘分层’问题还在思想解放中,以管企业为主的监管模式所形成的体制惯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打破的,现在‘分层’取代‘分类’成为国资改革的新焦点,‛知情人士透露。
改革不仅是思想调整的过程,更是利益调整的过程。国资委内部人士表示,对于国资投资公司的试点,国资委作为出资人,会依照三中全会的要求,可能把投资权、考核权等一部分权力授予试点央企,让试点央企真正能以市场化的手段管理企业。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因牵扯各方权力的重新分配,权力下放的程度与进度都需要磨合。未来一段时间将是过渡期,国资投资运营公司与其子公司不会完全脱钩,国资委对国资投资运营公司及二级公司会慢慢移交权力。最核心的是把经营权交给二级公司,把对二级公司的考核权和分配权交给投资运营公司,重在考核资本收益,并制定相应奖惩措施。
改革不易,仍要坚持。业内人士指出,现有的央企集团采取母子公司的管控模式,要管企业;国资投资运营公司则不管企业、只管资本运作,可减少对实体企业的经营干预,实现国企微观经营市场化,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也就是说,国资委以后只用关心收获了多少‚粮食蔬菜‛,而不用亲自‚喂马劈柴‛。
让政企、政资真正分开并不是国资投资运营公司唯一的作用。祝波善指出,现在的央企集团公司扩大地盘容易,却客观上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投资运营公司的运作方式有顺畅的进退机制,可根据需要迅速退出某一领域。另外,目前对央企母公司的效益考核机制需要控股下属公司才能实现‚财务并表(将子公司收入计入母公司收入)‛,导致央企母公司对下属公司最容易的管控方式是尽量加强国有控股,做大规模,排斥股权多元化。而国资投资运营公司
7.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篇七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改革,新思路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这门课程是为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一方面在于要让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能够使用计算机来解决本专业领域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于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总结与改革,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模式已经基本成型, 教学内容和教材也不断地再更新、扩充。然而,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远远落后于计算机的更新速度。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怎样对其进行改革, 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为有效地解决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这门课程所存在的问题, 本文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和参考建议。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1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教学重点和难点难以固定化
由于不同地区教学理念和经济条件都不相同, 这些来自于不同省市的大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同学入学前完全没接触过计算机, 他们几乎不懂得如何使用计算机;有的学生在高中时就接受过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教育, 已经对计算机有了大概的了解。这种情况很不利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没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会觉得这门课程很难理解, 需要储备的基础知识很多, 如果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深难度或者是稍微加快教学进度时, 学生就会难以接受刚接触的计算机知识;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已经在入校前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如果难度过浅或者是教学进度过慢, 他们会感觉老师讲授的东西很肤浅, 这样他们会提不起学习兴趣, 上课时他们就不能时时保证最好的听课状态。
1.2 教学内容需要根据社会需求来更新
面对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发展, 快速的计算机软、硬件更新换代, 但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近几年内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教材中有些计算机知识已经远远落后于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 微软公司著名的office软件在短短7年 (2000年~2007年) 之间就对Word、Excel和Power Point这些常用的办公软件更新了4个版本。可是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 我们只是简单的把office-2000的名称换成了office-2007, 我们并没用指出两者之间的差别, 也没有指出更新的意义和更新的、更方便的使用方法。所以我们教学的内容和所选用的教材应当紧跟这些常用软件的更新。
1.3 单一的学生考核标准
目前, 多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标准的重点依然还是放在期末考上。这种考核方法势必造成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多数学生在心里上认为学习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就在于通过期末考试而不是要他们掌握计算机知识。所以, 他们会认为平时的教学过程只不过是形式而已, 最重要的不是他们要学到什么知识, 而是在期末考试时能够顺利通过。虽然, 我们提倡的不是应试教育, 虽然我们已经在逐步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 但是这种以期末考试为重点的考核标准还是不利于我们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改革措施
传统的教学方法既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也不符合计算机教育的特色, 因此必须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多个方面进行改革。
2.1 设计合理、灵活分层教学以解决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高校学生来自四面八方, 由于地域差异、城市与农村的差别, 中学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不一样, 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基础参差不齐,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进行分层次教学, 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学习。
2.2 改革教学方法
2.2.1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 结合教学主题, 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 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 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以“VB程序设计”课程为例, 不同于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即先介绍基本的语法、语句结构和使用规则, 再进行控件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的学习, 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采用了将控件与程序设计基本概念的介绍相结合进行的方法,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兴趣。实践证明, 上述教学方法的实施, 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展现,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的角色由被动的灌输接受转变为主动的积极参与, 真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全面素质的目的, 从而使教育质量得到提升。
2.2.2 团队协作学习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因此, 以“VB程序设计”课程为例, 除了平时基础与验证性实验和设计与开发型实验外, 我校还在课程的中后期给学生特别布置了研究与创新型实验 (占该课程总成绩的10%) , 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要求学生综合本学期学习的相关知识, 采取团队协作学习的形式, 即把学生分成小组形式, 通过组内的合作讨论, 互相交流信息取长补短、共同完成任务。
3 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测和监控教学质量、评价和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活动的方向与形式, 引导学生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因此, 为了真正地落实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 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我校采取了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以“计算机基础概论”课程为例, 因其涉及到有关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较多我们采用了这样的成绩评定方式:平时成绩占10%, 包括课堂考勤和平时课堂及课后作业等;期末上机理论考试成绩占30%, 题型以单选、多选和判断等客观题为主, 题目采用的是从题库随机抽题, 全面覆盖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知识范围, 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论文报告占60%, 主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其是否能学以致用, 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工作。
4 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既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 又是人才素质教育。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 要大胆改革和创新, 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应试教育局面, 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提高自身素质, 多交流经验, 不断革新教学。这样,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167~168.
[2]牟连佳, 梁皎, 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 2005.
8.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思路 篇八
这个艺术概念起源于二十世纪20年代格罗皮乌斯创建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立体构成》无论在近代抑或是现代艺术课程的发展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门课程的体系较为系统的研究了人们的视觉以及知觉的规律,还有创造美感的规律,为设计专业的学生大量的创作提供给了源源不断的理论基础。
二、《立体构成》的教学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
(一)《立体构成》的课程结构以及重要性。
《立体构成》属于一门研究三维空间的课程,其主要阐述的是如何将立体构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赋予个性的美感的立体形态的学科。主要包括三部分一个是基本的造型以及技法练习(折曲练习、面材的浮雕板式)、其次是立体形态的造型训练最后是综合应用构成(比如说包装设计以及服装造型等复杂训练)。
作为艺术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其重要性可谓是不言而喻的,这门课程主要是通过对抽象构成的训练以及直接的空间体验,并且完善了学生的基础设计能力,為日后的更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重要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学生的立体感觉和想象力。这门课程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就是培养学生的立体感,因此学生对立体的感觉就尤为重要,感觉是人们的直观判断力,良好的感觉有助于形态的塑造以及情感的表达,在造型的活动中,学生具有敏锐的立体感觉,往往能使其更善于抓住复杂的形态的构成规律;2.提高了表现技巧。学生从一件作品的构思到完美的表现都必须接触大量的浮雕材料,并且结合作品形态上的结构规律,综合地演绎了立体形态,并且在日后的实际操作中不断总结,提高自我的表现技巧。
(二)《立体构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通过分析后,发现《立体构成》的教学改革出现了以下方面的问题:首先第一点是大部分的院校的艺术设计研究领域都较为狭窄,与时代严重的脱节,比如可能只有平面设计或者环艺等方向,综合性比起国外相距甚远;其次为学生的底子薄弱,比如艺术类的教育都缺乏了理工类的课程,但是艺术设计又是艺术、科学以及工程的交汇融合的一门学科,集成性以及跨学科性是其非常重要的本质特征。因此往往《立体构成》的传统教学中也会忽视了对理工科类课程的学习,而这类知识的匮乏将会严重的影响了艺术设计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并且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最后一点是《立体构成》这门课程出现了教学与现实应用的脱轨,简而言之就是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很多时候其内容知识对于一些比较浅层的课程结构进行修改,但是这样的改革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大部分院校在传授这门课程的时候,仍然沿用上世纪美院的教学方式,这样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三、关于《立体构成》的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对于室内设计《立体构成》教学改革内容的初步尝试。
关于《立体构成》的教学改革以及教学内容,笔者认为以下的课程改革不免为一条新的思路:将以往的制作纸质的室内模型改成了制作不锈钢或者高分子材料的造型,并且将构成的线材的构成方法改成了用铁丝进行的室内房屋的动态模型制作,然后将主体性再加进去,进行整套系列的设计。这样对于室内设计的学生而言,对于材料的性能的掌握以及立体概念的树立将会是十分有用的,并且也能够很好的进入到创作的气氛当中,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内容以及形式非常感兴趣。
教学内容的安排:前期的关于构成的知识体系需要的是给学生做讲解,使用每个阶段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立体是如何通过平面转换而来的,然后通过现场的纸质练习来加强丰富学生想象力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模式;其次是教学改革的内容,就是对于学生进行立体构成所使用的材料,由纸质变成了面料以及辅料,通过使用并且制作一些有特色的室内结构,这样就更为直观的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立体构成。而对于房间内部的设计属于最后的操作部分,从基本的骨架到色料的填充再到整个造型的设计,全部材料的选择与运用都是学生一手包办的,这样极大的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慢慢地各种丰富的想法也逐渐被表现出来了。
(二)关于改革的几点措施。
首先,应该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从而满足市场的需要。通过适时地调整《立体构成》的教学内容,将不同的新材料与新技术引入课堂, 从而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不断出现的新规范以及新料,以及实践课程的需要,补充必要的教学资料显得尤为重要;其次,为完善教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需要定期进行教学总计,从而能够在今后《立体构成》的教学中进行推广;第三,可以进行教学手段的逐步现代化,比如可以通过适时的假如现场课程,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感性认识,从而让复杂的理论问题简单化。
四、结语
艺术设计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设计人才,而教学是大学培养学生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经。《立体构成》的艺术设计教学如何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是摆在学校和老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于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探讨之路是任重而道远的,搭建一个新的适合自我发展的艺术设计教学平台,“拿来主义”或经验主义将会逐步被抛弃,对别人的经验生搬硬套,也不能简单地推翻现有的教学思路,只有尊重艺术设计学科的规律,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以负责任的态度不停探索:“教”与“学”。只有持有这样的教学态度,才能建立一门具有现代意义的《立体构成》的课程。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14-15.
[2]金盛华.创造力的实质和测量[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1):68,75.
[3]MASLOW AH.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M].PUbl ishers,2004:153,174.
[4](美)马斯洛著.存在心理学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版社,2004:129.
[5](美)马斯洛著.人性能达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版社,2002:78. (编辑徐褀琛)
【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思路】推荐阅读:
国有企业经营思路09-30
国有企业改革1n12-12
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汇报08-20
某区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汇报07-18
国有企业改革调研报告08-30
企业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新思路探讨09-08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困境分析论文07-31
浅析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存在的问题07-01
对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再认识07-17
温州市市属国有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