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报告(精选9篇)
1.《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报告 篇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与实施可行性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亮点,使学生学会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是改变现有教育体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课程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该课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走向课程的综合化,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促进个性的发展,因而该课程是一门具有重要意义的新教学模式。
迎胜小学始建于1948年,前身是冯玉祥将军在泰山居住期间创建的十五处“武训小学”之一。周围环境清新优雅,文化氛围浓厚。学校占地面积8.5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15个教学班,学生1千多名,教师40名。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在认真学习国家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我校自身特点和周围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积极申报、完成了国家“十一五”规划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与实施可行性研究》的研究,我们把研究的方向定位于“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确定了以“深化高效课堂,优化校园资源,密切社区联系,走
近泰山文化”为主题,以“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为主线的课题研究内容。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文献概述:
在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行动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以必修课的形式被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它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这既符合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又满足了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及学生实际的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实际操作的能力,热爱劳动的习惯以及必须的生活技能等等。”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贯彻这一精神的重要举措。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研究便成为教育界关注的课程改革热点之一。综合实践活动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周围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性、科学性、综合性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直接经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要任务。它要求学生以大量时间参与实际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探索、主动体验,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科技教育为载体,开展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我校针对当代素质教育的背景,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从学校实际出发,开展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研究,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制定了菜单式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着力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积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突出“亲近自然,关注社会、自主实践、快乐生活”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和探究,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探索一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有效路径,从实践层面与理论研究上寻求突破。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些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
三、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人的认识一点也离不开实践,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强调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也离不开实践。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毛泽东同志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让学生从小参加实践活动,能够发展学生的智力,获得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直接经验。
(二)研究性学习理论。
1、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赫尔巴特(He‟erbate)等提出,要以问题解决为基础来改革教学和课程的一条原则:应该让学生就学科内容形成问题,具有对知识的好奇,想知道“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然后再去探索,去寻找答案,解决自己认识上的冲突,通过这种活动来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一教学改革设想中,有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核心思路,就是通过思维来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所建构的知识。问题解决活动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激活自己的原有经验,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情境,通过积极的分析、推论活动生成新理解、新假设。在问题解决活动中,新的经验的相互作用得以更充分、更有序地进行,这使得学习活动真正切入到学习者的经验世界中,而不是按照教学设计预先编定的框架和路线来生成。问题解决为新、旧经验的同化和顺应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当前深受研究者重视的一种学习形式,是让学生在小组或小团队中开展学习,互相帮助,以学习某些学科性材料。Cohen(1994)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学习活动,这种小组要足够小,以便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而且,学生们是在没有教师直接、即时管理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的。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除此之外,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节日活动以及学校的某些传统活动等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结合开展。
2、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应力图以综合主题的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之中。
3、坚持生活性及现实性原则,重视体验与探索来自小学生现实生活并对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及课题。
4、根据学校及所在地区的特点,充分开发与利用学校、社区和地方的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空间。
5、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提供学生多元自主的学习机会,满足小学生发展个人兴趣、专长的需要。
五、课题研究目标
1、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
通过“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等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系列,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责任感,使命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形成学科学习的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追求,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试验操作能力。
六、课题研究思路及实施原则 课题研究的思路:
首先,我们确定了我们的研究思路:根据小学各年级段学生的兴趣、需要及相应学科的特点,探索并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与实施可行性研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交流为形式,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具体操作程序和要求,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激发兴趣、引题,进行自学探究。第二步:解疑导拨,合作探究。第三步:强化实践探究。第四步:激励评价,引深探究。课题研究遵循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主人翁,探究是学生的小研究,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必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探究。
2、探究性原则
实践是少先队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的是实践过程中必须伴随学生的探究活动。
3、创新性原则 我们要学会对已有经验的学习继承。但我们更提倡学生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在学习、活动的方式方法、内容的拓展上有一定的创新,要特别重视对教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流畅度、变通度、独创度的思维训练,提高创新的能力和才干。
4、综合性原则
在小探究活动中,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价值观、品格培养三位一体,相互结合,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七、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实验法、总结法、观察法,同时结合问卷、听评课、研究课、个案研究等来进行。依据研究目标,我们进行了历时2年多的课题研究。我们的研究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题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7年7月—2008年7月)
1、加强课题试验的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2、我校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认真学习,从而找到研究的方向与切入口。
3、对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进行调查研究,使我校的课题研究目的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4、完善、读懂研究方案,撰写课题实施方案,申报课题。
(二)实施阶段(2008年7月—2009年3月)
1、建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领导小组
学校建立起由校长牵头,教导处与德育处负责人、年级组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组成的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该课程的管理和指导。
2、制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学校的管理领导小组组织制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它是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行动指南。制定这一实施方案,首先要分析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经验水平,确定课程实施的起点;要将《纲要》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具体化,使之符合本校实际。其次,要组织力量学校的课程资源,特别是社区所赋予的特色资源和学校的传统资源;要广泛地发动教师和学生,征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及他们对这些活动的初步打算,从而形成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库。再次,要对课程实施的主要问题如课时、教师、评价等作出初步的规定。最后,要在实践中修改,使之逐步完善,逐步呈现学校特色,逐步增强指导性。
3、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计划
在每学年或每学期初,学校要求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负责人组织本年级教师,在学校的总体规划下,让教师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设想和意见,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可能,在此基础上,制定本年级的学年或学期实施计划。
4、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果进行评价及展示活动。
5、建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制度
(三)总结阶段(2009年3月—2009年7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资料。
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参与研究的过程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归类、整理;在这基础上,课题组主要成员进行归纳。
2、提炼成果,形成校本化的课程形态。
每位教师撰写自己研究的成果,包括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的案例、教学材料、教学参考、教学设计等;在这基础上,课题组主要成员进行分析、提炼,形成完善的校本化课程。
3、总结经验,形成结题报告。
在总结自己、学习他人的基础上,我们总结、提炼经验,逐步形成研究报告,使研究报告成为全体研究参与者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成为继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八、课题研究程序及发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贴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的实践性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技术教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点。
1. 学校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认真、系统按步骤实施课题研究。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成立了以学校业务副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少先大队辅导员、各班班主任为成员,并推选了一批有专长的教师担任活动的辅导员,定期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群雁高飞离不开领头雁,优秀的课改实验离不开先进的带头人,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因为领导的重视,消除了实验老师的后顾之忧,激发了实验老师的工作热情。领导的重视,是课题实验必不可少的坚强后盾。
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领导充分重视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开展课题研究与提高教师素质相结合”是我校一直坚持的一条科研工作思路,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兴领域的探索中,我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选派实验教师到北京、济南、日照等地考察学习,带回了宝贵的实践经验。通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组织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关的理论,了解事实背景、目标、价值以及方法、途径等,提高了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践的积极性。在逐步开发研究及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更新了陈旧的教育观念,掌握了正确的科研方法,理论上的成熟和观念上的转变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严格要求,确保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我校在使用教材上以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资料为主,结合本校学校实际,创造性的进行了调整,可选用、可添加、可改造,使教学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了必要条件。子课题研究以来,我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纳入课程表,占用地方课时,平均每周3课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分配,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按常规分散排入课程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等内容,集中进行排课,将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合并使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性、互补性。在各科教学中,学校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特点把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内容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如语文课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等课文,不仅让学生理解课文,而且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查阅各种资料,让学生明白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保护我们这个美丽而又脆弱的家园。再如数学课中,学习了丈量面积,组织学生对校园进行实地测量、计算,对校园进行规划,设计自己心目中的校园。根据学生爱好,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在我校刚开始以五年级为起点进行,要求每班学生分组进行,以组为单位确定课题,做到班班有课题,人人有工作。确立的课题很有意义,如邮市和邮票史,球的形状与运动时的关系等。让老师都感叹到,我们的学生真不简单。然后学生根据课题的需要寻找指导教师,接着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确定好课题,做开题报告、研究学习,寻找答案,结题总结等,学生在研究性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书本没有的知识,体会到很多书本没有的知识,研究的领域涉及到生活、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学校也在低年级尝试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时间在每周一下午进行,由科任教师兼任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指导教师。2.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实际,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在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经验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我们提炼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实施可行性研究,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①、设疑激趣,明确主题。教师充分预设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产生强烈的兴趣,让他们积极投身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
②、指导活动,自主实践。活动实施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指导,根据不同的活动,主要包括:指导学生成立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的准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等等。在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以后,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又要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在他们遇到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时提供及时的帮助。
③、全程评价,激励创新。为实现重结果,更重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一个步骤完成以后,及时进行评价,评价的形式有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导师评价等;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是否完成任务的层次上,而是要体现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尤其要体现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的激励,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④、交流反思,生成主题。活动结束时,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活动的收获,如成果展示、活动总结等,反思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生成新的活动主题,实现活动主题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挖掘地方人文、地理等资源,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 确定切实可行的活动主题,课内外紧密结合,认真开展好综合 实践活动。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我们在确立活动课题时溶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一体,结合本校实际及学生特点,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
如在设计《我为北京奥运做贡献》主题活动中,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采访了解,积极学习宣传奥运知识,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使泰安更加山青水绿,四年级开设了《美丽的泰安》这个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课题,让学生“走近泰安,了解泰安”。活动中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开展了收集有关环境保护的资料,出台环保倡议书,收集废旧物品等一列实践活动。通过汇报破坏环境的调查结果,认识到环境污染事件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极大危害;在征集环保寄语过程中,充分表现出了孩子们爱心和创意。如:“花儿很美,爱它的人心灵更美”、“让绿色和我们一起成长”等;在易拉罐等废旧物品再利用做成小手工艺品的过程,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品尝到了创造的喜悦;通过倡议书和签名活动,同学们都积极行动起来,主动查阅有关资料,投入到环保的行列,从自身做起,参与绿化,宣传环保,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自己的家园更美丽、更洁净增砖添瓦。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发现有一部分同学经常在校内的小商店购买零食、明星贴画、小玩具等东西,触动了灵感,设计了《零花钱该怎样花?》的这样一个主题活动。从简单常见的一幕开始,让学生研究起来,却大有嚼头----零花钱从哪里来的?一年的零花钱有多少?零花钱都干什么了?零花钱怎样花有意义?零花钱……。五年级设计的《家庭交通工具的变迁》的主题活动,起因就是老师和同学们看到我校的家长开私家车接送学生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就同学生一起研究了这个主题。有的小组对“私家车该不该买”做了问卷调查,并做了详细的统计表;有的小组对交通工具的发展史做小报;有的小组对高区的交通情况走访了交警大队;有的小组对未来的交通工具展开想象,绘出了美妙的蓝图…..。
如 “敬老爱老献爱心”活动,“露一手我能行”特长展示活动,“爱我家乡、爱我校园”知识竞赛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以自主开放的活动课为抓手,以社区为广阔的舞台,通过课题设计,调查访谈,收集资料,信息加工,撰写实验报告等流程,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调高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阵地,课外活动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广阔舞台。我校坚持课内外结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效果显著。如科技小组在每周二下午活动,利用科技活动室,来展示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小作品。这些琳琅满目的作品有的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有的是自己的发明创造。作品不但构思新颖独特,设计美观雅致,而且颇具一定的科研价值。比如学生的泥塑,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花鸟虫鱼,看上去一个个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还有的学生设计出了房门自动报警装置,防滑筷子,防尘面罩等。在这里,他们的特长得到了发挥,潜在的才能也得到了施展。再如每周四下午定期开展的美术第二课堂活动又给酷爱美术的同学提供了学习展示的机会,他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描画心中美好理想,未来的蓝图。室外写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学生用心去感受自然,拥抱自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4. 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活动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和自主性 的特点,体现人的整体发展,自主发展,多元发展,我校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活动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如结合清明节扫墓活动,让学生进行信息资料搜集,进行调查访问,了解英雄事迹,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活动后,学校进行征文、绘画比赛,既培养了学生组织处理语言文字的能力,想象能力,又在动手、动脑的不断实践中更深地体会烈士们的精神,思想受到熏陶。学校金星电视台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每年一度的艺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张扬个性的天地。各种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学校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摇篮,履行了教书育人的职责。
例如在研究垃圾处理问题上,就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索有关环境保护和垃圾处理的信息,要求到社区进行环境调查,要求对调查出来的垃圾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活动中甚至包括协助社区清除垃圾的劳动。这项活动不仅覆盖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这么复杂的活动仅靠个人是完成不了的,更靠几个或多个同学的共同协作。学生在活动的同时,不但锻炼了能力,而且深刻明白了团结、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
5、加强学校与外界联系,拓宽教育渠道,提高学生道德情操。
我校和天外村广场联系成立了“义务导游小分队”“宣传泰山小导游”“环保卫士小分队”,定期到天外村广场活动,捡拾广场上的白色垃圾,为游人提供了舒适的旅游环境;义务给游人做现场小导游,介绍泰安的巨大变化与泰山的美丽风光。通过此项活动,学生不仅环保意识提高了,还从中感受到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学生们与外界的联系加强了,社会道德情操受到了熏陶,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
6、积极组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有效锻炼学生参与社会能力。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入实际的社会情景,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我校开展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少先队大队委牵头组织,联系各年级和社会单位,统一组织,统一进行。
社区服务:①、家政服务:主要与擂鼓石社区、迎胜社区等居委会联系,固定每月一次到各居委会孤寡老人那里开展社会服务,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嘘寒问暖,让学生与老人聊聊天,关心老人的生活,从而使学生发挥社会爱心,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爱身边的每一位人,达到提倡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目的。②、学校管理服务:通过少先队大队委,每天由相应同学进行值日管理,提倡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体验和自主总结,学生亲身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了解学校,帮助学校更上一层楼,从而培养了学生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③、各种公益活动:我校成立了„献爱心助学基金,每位学生都亲身参与其中,发挥一份爱心,贡献一份力量,拿出自己的零用钱来帮助困难学生度过难关。
特别是在四川大地震中,我校与擂鼓石路社区联合组织了“关爱灾区,奉献爱心”募捐活动。
四川地震灾情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也牵动着迎胜小学全体师生的心。学校全体师生自发行动起来,积极开展赈灾募捐活动,仅一天的时间,全校师生捐款26428.60元。为筹集更多的赈灾物资,更有力地帮助灾区人民,2008年5月17日上午9时,在天外村广场,迎胜小学联合泰前擂鼓石社区 “情系灾区”募捐活动如期举行。在雄壮有力的鼓乐队声中,顾校长宣读了“向灾区贡献一份爱心”的倡议书,随后由四位老师和60位学生一起激情朗诵师生自己创作的长诗《我们都是一家人》,最后在《人间有爱》音乐声中,募捐开始。时值旅游旺季,不少登泰山的中外游客纷纷驻足。有的在学生主办的“情系灾区,我为灾区作贡献”手抄报展板前,认真阅读;有的排起队伍,按顺序主动捐款。同学们将现场亲手制作的幸运星、千纸鹤、绿丝带分发给路人和游客,祈望将对祖国最真挚的祝福带到四面八方。通过一系列公益活动,培养了学生乐于服务社会的意识,使他们更加关爱他人,帮助别人,从小就形成高尚的品德,宽广的胸怀。
④、义务活动:我校成立了迎胜小学雷锋团,经常性地到各个社区开展义务劳动,如打扫街道,宣传课改精神等,这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也是我校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提高到一个新层次的充分体现。当然,也是学生融入生活,获得感受,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⑤、社会实践:通过与劳动基地建立起联系,经常性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劳动的辛苦,体验农民的劳累,感受生活的真谛所在。让学生懂得珍惜周围的一切,运用科学来改善生活,美化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爱劳动、爱科学的良好习惯,并且学会艰苦,懂得把这种精神应用到学习中来。7.珍爱生命演练活动。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的安全工作,增强我校师生消防安全意识,本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自救防范能力,做到在发生火警火灾时,能临危不乱,有序、迅速地按照消防逃生路线安全疏散,确保生命安全和校园的消防安全。2010年11月30日上午,迎胜小学全体师生开展了火灾消防演练活动。
拉响警报后,演练正式开始。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手拿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头前进,表现沉着有序,在短短几分钟里全校一千一百多名学生全部撤离到了规定的安全地点。
演练结束前,尹校长作了演练总结,分析了目前校园的消防安全现状及存在隐患,号召大家努力学习消防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消防意识,一旦发现火灾,要沉着应对,做好安全逃生和灭火工作。
通过这次演练,大大提高了校园师生的消防意识和逃生技能,真正把消防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8.劳动与技术教育。
我校不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的各种劳动,如我校开展的绿化校园等,让学生了解劳动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热爱劳动的思想。9.信息技术教育方面。
在我校,建立了信息技术中心,有专门的电脑教室,每个办公室至少配有两台电脑,各班级都有电脑、电视,建立了校园网和校园电视台等。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开设不同程度的电脑课程,学生能学电脑、用电脑,根据需要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处理,从而培养了一种科学的态度和精神。教师在教会学生学电脑、用电脑的同时,也进行思想教育,熟悉计算机技术的道德规范。九.课题研究结论及成果:
我校自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来,师生共同参与、共求发展,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无论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学校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模式。即,通过挖掘地方人文、地理资源,以“公民教育”和“生命践旅”实践活动为载体,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定单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丰富了我校的课程建设,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了我校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2、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优化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增强了教师反思意识,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校本教研科学有序地进行,引领教师走向专业化成长之路。有一部分骨干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脱颖而出,有十多位教师在省市、县上了示范课和优质课竞赛中获奖,有五十多篇相关的论文获奖、发表,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新课程的改革。在试验工作中,课题组全体成员的教科研意识、实践操作能力、研究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对于这些年轻教师而言,这些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是大有好处的。
3、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改善了学生学习方式,增长了学生见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与创造能力,开阔了学生视野,为学生的一生幸福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大批在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和主题实践活动中展示了风采。
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课题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质疑解惑能力确实有一定的提高。通过分析推广实验班前后两次测试成绩以及推广实验班与平行班的测试成绩,我们不难看出,无论从纵向分析,还是横向分析,我们都可以看出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大体上是可行的,效果也是明显的,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此外,最主要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研究能力明显增强和学生的情感日益丰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明显提升。4.加强了学校与外界联系,拓宽了教育渠道,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情操。5.课题研究,为我校带来了可喜的殊荣。
我校是省、市、区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承担着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等6个省级以上课题的实验任务。几年的课题研究,结出了累累硕果。近几年,学校共有30余节课在省市、区各级优质课评选中获奖,10余名教师在省、市、区各类教研活动中执教示范课,仅今年上学期我校就有3篇论文推荐参加省级评选、12篇论文在《教育科研通讯》《泰安教研》《泰山教育》上发表。综上所述,在这次课题实验研究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得到了一定提高。我们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课题目标基本完成,课题论证成果初步显现。
十、课题研究体会及今后建议: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在推广原课题成果、充分领会其精华所在的基础上,不断归纳总结,提出在原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师要特别注意:
1、研究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做的层面上,有些做法还没有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如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成果展示课,有的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果,教师是怎样引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这一活动对学生自主意识研究性学习培养与能力发展有何意义等问题,我们都没有涉及过。有待于今后继续探索。
2、研究性学习与其它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如何整合,如何做到研究活动不增加学生的负担等问题,有待于今后讨论与研究。
我们还认为,教师主导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有效发挥,而且教师的教学机智和灵活调控能力不是靠短时间就能提高的,这需要教师不断地钻研和长期的积累。因此,今后我们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深化、细化地延伸到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作出更大的努力。
3.学生评价的问题。
面对各种考试,面对升学压力,教师心理不够轻松,评价中如何将定性描述与定量打分结合起来。评价没到位,机制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难成常态课。4.如何确保活动经费的持续到位、政策性的保证学生的实践需求?
这些都是我们在推广研究中所遇到的、并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但我们相信今后会继续学习、继续探索、继续创新、继续改革,不停在教改,直到综合实践课程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2、陈琦·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报告 篇二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物理,中等职业学校,目标构建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物理学科知识为知识背景, 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 在学科课程以外, 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多样化的项目和活动方式并综合运用物理知识, 开展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样性综合活动。它是一种既把学生校内的学习活动同校外生活相结合, 又把学生主观需要和兴趣密切统一的整体化课程。其活动本身强调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观感受和过程体验, 从而实现学生主体综合能力的发展。该课程的开展, 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 中等职业学校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 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 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它是一种实践性课程。开展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 就是要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手段、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以及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述思想、交流成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展其创新精神, 使其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了解他人、理解他人, 与人沟通及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发展其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 使其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格完善的综合性人才, 这是本课程的终极目标。
2 中等职业学校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立足于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 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探索、加工、体验并伴随着强烈情绪体验的意志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单纯在于获得物理知识和科学结论, 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对知识产生过程的探究和思考, 对自身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认知能力的养成都有重要实践意义。与分科课程比较,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突出表现为以下5个特点。
2.1 参加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自愿性和活动过程的自主性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项学生自愿选择或自愿结合参加的学习活动。在实践活动内容的具体选择与设计上, 可以根据学生、学校与社区的具体条件, 灵活地选择。此外, 学生还将参与活动的设计、准备、安排和组织, 整个活动以学生的自我活动为中心, 学生在自学、自治、自理中克服各种困难, 经受各种考验, 培养独立性、自觉性、创造性及各种能力, 为其以后走向社会独立从事实际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实践性和知识技能的应用性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结合生活实际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 灵活地运用文化课上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把学与用、动脑与动手、设计与操作等方面结合起来, 使活动课真正做到以实践活动为核心, 有比较具体的实践内容, 有完成实践的操作过程,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应用物理知识的真切体验, 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2.3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一是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确定是有较大弹性的。活动课程以培养兴趣、发展个性为目的, 由于学生在客观上存在差异性, 所以要求每名学生达到的目标是不相同的, 可以因人、因组、因班而异。二是目标可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参加学生的意愿来确定, 可宽可窄、可多可少、可深可浅, 富有伸缩性。
2.4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和方式的趣味性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应力求针对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主观要求进行活动设计。实践活动的内容安排新颖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如果以分组竞赛的形式组织活动就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如果能为学生创设趣味盎然的活动环境, 营造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 学生就可以无拘束地参加活动, 尽情显露自己的才能, 发展个性特长。
2.5 与必修课程内容的相关性和多学科渗透
一是实践活动的某些内容要以必修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二是在精心创设的实践活动中, 要灵活运用必修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性特点有利于学科间横向联合,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3 中等职业学校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 其关键就是要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活动, 让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 在活动中实现人格的主动发展。因此, 在探索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活动的实施技术时, 都应以此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1) 以课题探究为基本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 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 进行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跨学科探究过程。即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选择一定的课题, 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的搜集等手段, 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 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 对课题展开研究, 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 如参与“我市居民区电磁污染情况调查与防治”。
(2) 以社会考察为基本形式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体验性学习活动是指让学生在社会情景和生活情景中进行学习, 包含社会交往。通过接触社会, 使学生形成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体验与感悟以及反思与批判, 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为目标。参观、考察、访问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活动方式。社会考察、参观和访问的内容一般涉及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遗产、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等, 如进行关于虹光电子管厂的参观与调查。
(3) 以社会参与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性学习。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有利于使学生通过一般性实践, 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方式一般包括社区服务活动、公益活动和生产劳动3种方式。
(4) 以实际应用为基本形式的设计性学习活动。设计性学习活动包括设计一种产品、一项服务、一个系统, 并设计出实施的办法, 如设计学校草坪、设计学校垃圾处理箱的分布和布局;改进某一系统, 如解决家庭电路系统漏电问题;计划和组织一项物理量的测量活动, 并对活动所需要的各方面因素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设计, 如设计“如何测量人体最大输出功率”等。以实际应用为基本形式的设计学习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开放性, 着重解决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它更强调操作性和针对性, 更注重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5) 以设计制作为基本形式的应用性学习活动。设计制作活动一般可以采取比赛、展览、答辩会等形式。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形成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设计一个实验器材、测量工具, 并适当地把设计制作的器材、工具或产品应用于实际的测量或实践活动之中。
通过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加强了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该课程强调通过实践, 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薛智飞.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 2001, 9:49.
[2]李通, 李岩梅.关于初中地理学生实践活动的若干建议[J].学科教育, 2001, 10:27~32.
[3]钟启泉, 张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思考 篇三
关键词:语文 实践 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拓展学习时空,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创新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方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学生的自我发现和探索来代替传统的被动接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而更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将实践活动引入语文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有效方法之一。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指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基于语文综合性的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旨在实现语文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生活体验中培养人文素养,增强语文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这就给职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理论依据。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呢?
一、必须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鲜明的学科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语文这门课程所独有,新课程改革中对其他各个学科都有同样的要求。那么作为语文学科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定位,体现出学科的特色。2009年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本课程的任务是:“针对社会生活和相关行业中的重要问题,发现和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开展综合程度较高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可见语文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是属于语文学科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从课程的基本理念来讲,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实现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乍一看来,似乎只要和学生的素质养成有关就是合乎目标要求的,其实不然。因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整体素质的提高首先要从学科的特点入手,没有全能的教师。忽视了学科特点的目标在执行过程中其实是很难实现的。
比如浙江省早先进行理科综合教学改革的时候,部分学校就出现了数学、物理、化学三科教师轮流上课的荒唐情况,不仅不能实现综合教育的目标,就连原先单科知识的系统性也不能保证。因此,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任何“非语文”与“泛语文”的倾向,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有机结合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使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语文教师在指导实践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特点把对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审美指导、情感体验等纳入目标管理系统,实现学生生动、活泼、有趣、健康、和谐的发展。
当然,强调语文的特性并不排斥其他各项能力在活动中的综合提高,综合能力的提高恰恰正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目标所在。之所以强调语文特性,是因为学有专长,术业有专攻,语文老师指导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应该以语文为切入点,利用自身的特长从语文的角度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活动指向明确,活动任务明确,特点突出,才能做到效果突出。
二、语文实践活动应该立足于课内,课内外结合安排活动内容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语文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因此,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有着广泛的空间。在实践教学中,当然就不能把这空间局限于教材、课堂。
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就要拓展教学空间,使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拓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职业学校有着独到的优势,教师可以结合专业特点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例如在我们医药学校一些专业开展“社会热点问题调查”实践活动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生动、具体和可触可感的体验,教师组织学生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利用节假日调查居民的用药情况,如抗生素过度使用的情况,这无疑是很好的做法。
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课外的语文活动由于教学任务、专业特色、安全因素、时间等各方面的原因,很难顺利实施。即使实施了,也无法保证教学活动的效果。很多的活动是在失控状态下进行,教师只能看学生最终的完成成果,很难对活动的过程进行有效的跟踪指导,对活动效果较难做出准确的评估。
其实在条件限制的情况下立足校内同样可以组织语文实践活动,而且可以保证活动效果显著。不可否认,社会资源丰富,设计活动内容条件充足,这是课外校外活动的优势。但是在大多数学校不具备这种随时可以拉到校外的条件,不可避免地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立足校内,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的范围内同样可以找出很有针对性的活动课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识水平、生活经验、思维层次、教材内容、专业特色等,设计出很好的活动主题,供学生选择实施。立足课堂与校内挖掘实践课程资源,更能反映出一个老师的专业素养、工作态度与工作责任心。一个认真负责并且有敏感的职业感觉的教师总能够随时随地地发现组织教学活动的契机和资源,巧妙地设计出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活动主题。
其实语文学科本身就有开放性的特点,生活处处有语文。教师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出发,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巧妙地为学生创设综合实践情境,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效率。
三、设计科学合理的课题和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科学合理的活动课题和活动形式的设计是对一个教师教学智慧与教学能力的检验。学生需要大量的综合实践活动来内化语文经验,历练自己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提供更多更有特色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形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大都在比较开放的形势下进行的,但在实际教学组织过程中仍然要注意根据训练目的侧重点来设计活动课题和活动形式。endprint
以知识巩固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可以在课堂上搞知识竞赛类活动,学生自己命题组织竞赛。以激发兴趣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活动,可以采取模拟设置情境类的活动,使同学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比如模拟招聘会,有考官有面试者,在设定的角色和职业特点中可以亲历招聘的过程,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以训练语文应用能力,可以模拟职业情境设计情境任务,如搞个营销活动策划案,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应用写作能力、语言表达及论辩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以拓展知识为目的的活动,可以巧妙地利用现在先进的交流通讯工具和信息获取技术手段来设计活动,使学生运用手机、网络等资源主动地去获取资料,如“生活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这一活动,可以筹划建立网络活动论坛,即时发表意见进行讨论,并且在网络上把活动成果通过博客、个人空间等形式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成就感。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为目的,可以创设入情入境的活动模式,如“走上舞台”,通过尝试表演加深对话剧艺术的体验和认识,在活动中培养组织、协调、沟通能力,进一步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提高语文表达水平和戏剧欣赏水平。
在职业学校语文教育这个广阔的大舞台上教师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拘一格地设计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四、教师角色定位要准确
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并不比普通的课堂教学容易多少。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并没有变化。
教师首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此设计并非指具体的活动方案的设计,而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实现而进行的活动主题、活动时机和大概模式的选择。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起到的作用是告诉学生“此处有宝”,引导一个大致的寻宝方向,至于具体的路径、选择的工具、所用的装备等等一切都由学生自己去处理了。
其次,教师应该是隐藏的“导航员”。虽然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但是在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可能出现偏离预定教学目标的可能。教师要时时注意观察适时地给予以指点,使活动向更有效的方向进行。
再次,教师应该是活动的参与者。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不能只是做一个旁观者,而应该巧妙地参与进去,充当活动的一员,这样才能适时地观察并且记录活动的进展状况,为实践活动评价积累第一手的资料,在学生有困难时可以适度地发挥引导示范的作用。一个高明的教师应该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地出现在应该出现的地方,在学生完全可以自主进行时又巧妙地隐身于其中,来无影,去无踪,不喧宾夺主。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各方面得到锻炼,课程标准强调要重点考察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进步”一词准确地告诉我们教师评价的不仅是最终成果,更要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全过程进行评价;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贯穿于活动的过程中。袁振国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写道:“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毕竟和成人的实践是有所不同的,只是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能。因此对活动的评价内容应该是多样的,形式应该是立体的,标准应该是主体性、全面的,关注学生个体的起点基础、学习条件、努力程度。
语文实践活动的评价应该具有广泛的激励性。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学生人生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评价一定要具有激励性,通过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信心,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实践。实践活动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指向增强问题意识,保持独立持续探究问题的兴趣。
语文实践活动评价时要特别关注那些性格内向、不太合群的同学。应该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完成在课程上无法达到的教育目的。绝对不能任由他们继续做旁观者,要善于发现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的表现,适时适当地予以鼓励,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自信,融入集体之中,充分享受活动的乐趣。
语文实践活动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有效教学活动形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整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有效体现了课程整合的根本价值追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是一个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的耕耘与求索。相信只要我们教师明确目标,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根据专业的特色精心组织、按照学生的特点恰当引导,一定会使我们的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汇编[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报告 篇四
李小惠
课程专家们称“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中的亮点,亮就亮在综合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有利于彰显学生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综合实践活动”更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因为它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没有现成实用的教科书,没有书怎么教?没有统一、量化的评价标准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督促激励教师、学生搞好进一步的学习?针对于此,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方面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实践,积累了点滴经验,现在我以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案例《我爱家乡的秋天》的具体实施及实施过程中的思考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第一部分 课程资源的开发
我们联系实际,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提炼活动主题。我校地处农村,我们联系学校实际确定了《爱我家乡》这一大课题。我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围绕学校这一大课题,开发了适合三年级学生对具体问题更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专题《我爱家乡的秋天》。
课题提出背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能使孩子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在广阔的天地里放飞心灵,去探索,去研究。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兴趣、知识、思维、技能、能力、态度、情感等全方位的发展,构建一种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的能力。因此,我校尤其注重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金色的秋天是农村田野中最美的季节。我们学校地处农村,校园周围有大片田地,很多学生家中就种着各种果树,有的学生家中还有菜园。这些特点,便于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直观地发现秋天的季节特征,有利于本活动的开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秋天的美好,了解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体验丰收的喜悦之情以及秋天给人们带来的乐趣。通过一系列走进秋天的综合实践活动,多角度地感受秋天。
第二部分 课程资源的实施
一、确定活动目标:
1.通过实地考察,把学生的目光从课堂引向大自然,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征,了解农民的劳动生活,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激发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大自然的的情感。
2.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观察、收集、记录、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收集成语、绘画、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中,学习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一)指导教师做好与各方面的沟通工作,为活动的顺利实施,做好充分准备。
1.与学科教师沟通,成立课题指导团队。(思考:搞好与语文、科学、美术、信息技术指导等学科的教师沟通交流,成立课题指导团队,集体商讨实践活动方案,这样既打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这几门学科与之间的联系,又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2.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准备好学生实践活动的场地,以便学生户外活动的顺利开展。(思考:我们的课题是《我爱家乡的秋天》,其中的实践活动场地有田野、庄稼地,如棉田、玉米地、麦田、果园、养花大棚等,这需要我们教师提前做好附件村民(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非常需要得到附件村民(学生家长)们的支持。)
3.与指导团队的老师们共同商议开题课的教学设计,并进一步修改设计好开题课教学设计。(开题课,以激发学生探究家乡秋天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指导学生围绕主课题,确定自己感兴趣而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为基本目标。)
(二)指导团队的各位老师,做好指导方面的工作准备。1.查阅资料,收集有关秋天的知识,为学生活动提供相关的资料,如家乡田野、果园、家乡丰收、小动物、大棚花卉、描写秋天的诗歌、散文等图文资料。(精心准备学生赏析的图文资料,意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2)课题采集卡、计划表格。
2.制定具体的课题实施计划,预测实施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并给予活动前的问题指导。
(三)师生合作学好开题课,为活动做好充分准备。学好开题课,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帮助学生确定 子课题。这节开题课,我主要安排了两大块内容:一是播放图文资料,让学生初步感受家乡秋天的美;二是通过学生的田野观察体验、图文赏析、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对秋天的感受,说说自己对秋天最感兴趣的事物,最想知道的,最想探究的问题,以指导学生提炼出子课题。
开题课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欣赏秋的旋律,创设情境。1.播放音乐:鸟叫声。
(师扮演小鸟飞出)师:小朋友们好!生:小鸟,你好!
师:小朋友们,我飞过了高山,飞过了田野,飞过了河流,飞遍了中国大地,看到秋姑娘把大地装扮得五彩缤纷,美丽极了!我把这些美景拍了下来,小朋友们,你们要欣赏一下吗?
2.播放课件“秋的旋律”。
师:你们看到些什么?(让学生尽情交流。)师:这就是“我们家乡的秋天”(板书课题《我爱家乡的秋天》)
师:秋天已来到了我们身边,你们在哪里也找到了秋天?
生(畅所欲言谈发现):一群大雁往南飞,蝴蝶在田野里飞来飞去,玉米熟了,棉花白了,苹果红了,石榴熟了,秋天的菊花开得很鲜艳,很美……再播放一段视频,欣赏一组图片:家乡丰收的场景、美丽的蝴蝶、淘气的蚂蚱、多姿的秋菊、将要枯黄的小草、大雁等,以便学生对秋天的特征有更多地了解。
3.诗文赏析:播放歌唱秋天的歌曲《丰收之歌》,秋天的绘画以及描写秋天的经典诗文。(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人们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不同的表达方式。)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确定子课题。
1.师:秋天是金色的、沉甸甸的,充满了丰收的喜悦,收获的快乐。秋天的云、天空、树木、花草、果园、动物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有各自的美。我们要研究秋天的哪一事物?我们要怎样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呢?
生(畅所欲言):我想研究秋天的小动物,如蚂蚱、蝴蝶、青蛙等;我想知道我们家庄稼地里的今年的有收获多少。我想把美丽的秋天画下来;我想研究将要枯黄的小草……(思考:学生的思考还停留在表层上,思考不够深入,提出的问题也还很简单,基本上是些“是什么” 的问题。如果想使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只有进一步地指导,引导学生往深处思考,使其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将这些个“为什么”提炼成小组子课题进行研究。)
2.师:我们要研究小动物的同学思考一下,你想研究小动物的哪方面?它怎么会这样?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生小组讨论,发言:我想知道蝴蝶的翅膀那么漂亮,为什么蝴蝶会有这么美丽的翅膀?我想知道小动物们秋天的活动情况是怎样的?我们村里谁家的庄稼收入多?为什么?这与什么有关系?为什么人们都说秋高气爽?秋天的天空好像比夏天高了许多,为什么?秋天的美景太多了,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呢?秋天的诗文还有哪些?秋天的谚语有哪些?在秋天这个季节里,我们为什么会有不少同学破鼻子呢?需要注意哪些健康饮食?
3.划分小组,提炼子课题,为小组起名字。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子课题和同学间的合作关系,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全班同学共有五个大组:芝麻开门组搜集整理关于秋天的知识,通过语言表达对秋天的热爱;金黄的秋叶组探究关于叶子的知识;可爱的昆虫组探究秋天昆虫的生活习性;玉米棒棒组探究农民的庄稼丰收状况;红果果组探究秋天果子的生长情况等。
(四)指导小组确定活动实施计划,以保障活动的正常实施。
教师指导团队商讨指导意见,帮助每个小组制定实践活动研究计划,与家长搞好沟通交流工作,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分散进行实践活动,及时对每个小组进行活动监督指导工作,定期举办小组阶段总结以及阶段成果展评。
三、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亲近大自然,体验农民劳动的艰辛,体会秋天农民的收获的快乐,感受秋天大自然的美好杰作。
把学生带出校园,首先要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学生外出活动安全实施计划,安排好指导团队老师们的学生安全责任职责,报于学校负责安全的领导审批通过。(思考: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农村田野的广阔天地,走进大自然,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范围的广阔开放性,避免了将活动范围局限在课堂这个封闭狭小的小环境里,只是师生讨论的理论实践活动课,那样,这节“课”也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传统教学观念不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不打破,很难顺利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突破传统将学校等同于教育、课堂等同于教学的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打破传统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
(二)指导团队的各位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工作。三年级一班的语文老师马新军、美术老师康翠玲共同合作对芝麻开门组(负责搜集整理关于秋天的知识,通过语言表达对秋天的热爱。)进行了指导:我们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把孩子们带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田野,走向大自然,让孩子们在金色的秋天里尽情享受大自然的一切:在田野上观察,闻一闻花香,听一听鸟语,摸一摸沉甸甸的稻穗,仰望天高气爽的天空,远望无边无际的秋色……在大自然怀抱中,孩子们快乐无比。在语文阅读课上,语文老师宣布:我们当一回秋天的“专家”,到学校阅览室、图书角、书店、上网查阅资料,或走访工人、农民、园艺师,或请教父母、长辈、老师,找一找关于描写秋天的佳句、成语、诗歌、散文或谚语,搜集秋天的知识。美术课上,老师指导孩子们画一画《我爱家乡的秋天》。习作课上,语文老师根据三年级习作要求,指导孩子们用自己的笔写了《我爱家乡的秋天》。
指导团队的老师对(子课题为《认识叶子》)的指导:教学科学课的刘芳老师指导金黄的秋叶组的学生探究《认识叶子》的实践活动。刘负责指导学生制作叶子标本和查阅叶子方面的知识。语文老师马新军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叶子采集活动过程以及标本制作方法的记录,还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指导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叶子的诗文,写一首诗歌、一篇散文等。美术老师康翠玲指导孩子利用叶子或叶子标本材料粘贴一幅美丽的图案。
科学课老师刘芳还对可爱的昆虫组的进行了有效地指导。留老师教学《蜗牛》一课时,一周前就给学生布置任务:每人饲养几只蜗牛,看它喜欢吃什么?教师并不详细告诉他们如何饲养,要学生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学生通过自己养蜗牛的亲身体验,获得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享受到了体验和观察的愉悦感。(设计意图:虽然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但是与学科课程又存在紧密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需要的知识是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在学科课程学习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得的知识以及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又促进学科课程的学习,有助于知识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可以在学科课程中产生,学科课程的知识又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和扩展。因此,我们组成了指导团队,将综合实践与语文、美术、科学打通了进行。)
四、活动总结展示及评价: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活动的整个过程,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思考以及解决办法,活动成果。
(一)芝麻开门组(知识组):搜集了关于秋天的知识。1.在秋天的节气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在秋天有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等。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有赏月,吃月饼的风俗。
2.含“秋”的成语有:一日三秋 秋风过耳 秋扇风捐 多事之秋 秋高气爽 秋毫之末
3.朗诵赞美秋天的诗歌。
4.通过习作《我爱家乡的秋天》,表达对秋天的热爱;
(二)金黄的秋叶组探究关于叶子的知识 1.制作出了精美的叶子标本 2.树叶贴画。
3.单人或几人协同完成“画秋天”。
(三)可爱的昆虫组探究蜗牛等昆虫的生活习性 1.饲养蜗牛、蚂蚱等昆虫。2.写出观察日记,并配以插图。
3.小作文《胆小的蜗牛》、《淘气的蚂蚱》。
(四)美丽的秋天组通过绘画、摄影等方式把家乡美丽的秋天记录了下来。
(五)玉米棒棒组探究农民的庄稼丰收状况,学生了解到培育的两种产量高,种地也要讲科学。
1.用收集的各种实物(落叶、水稻、花生、大豆、棉花等)小组合作完成一幅美丽的贴画。
2.调查记录:记录了哪种玉米、棉花品种产量更高。3.图片:农民丰收的景象
5.《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报告 篇五
涧沟镇顾寨小学 张文忠
本学期中心校结合我镇小学“有效课堂教学”专项调研活动对我镇中心小校、涧沟小学、顾寨小学、张郢小学、蒋庙学校等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深入课堂听课、研讨交流、焦点问题分析、查阅有关资料等形式,对各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情况深入调查研究。现将调研的具体情况综述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1.合理开设课程
根据教育局要求,各校能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实验,按课程计划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并列入课表。每学期能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任课教师,保证正常教学。
2.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组织机构健全。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实验领导小组,由教导处主任主要负责实验的日常工作。二是领导认识到位。学校领导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有清醒的认识,并且能克服近期的不利影响,始终如一的将这门课程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将坚持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的根本保证。三是过程管理扎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备课、有方案、有计划、有总结。
3.在课堂教学方面
教师指导活动主题的教学技巧已从简单生硬的模仿向个性化教学转变。从主题活动内容看,教师能从学生日常的学习、游戏中寻找突破点,贴近学生生活处着手、从近出切入寻找有价值的学生喜欢的活动主题。从学生活动方式看,学生开展主题活动的主要方式已从操作难度大到能够依靠外部因素多的调查、采访等研究方法,切实提高了主题活动的有效性。
4.重视校本培训
学校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培训活动形式多样。校本培训有集体理论学习,分专题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知识、特征、价值、核心理念、基本要素等,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分散自学,组织教师自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书籍,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有校内研讨,组织教师开展一教学观摩活动,相互学习探讨;有面对面交流,及时听取教师意见建议,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课程实施的问题所在
我们在看到学校实施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镇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发展,需要引起各学校的关注。
1.对课程的认识不够深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课改的亮点课程,无论对学校还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与学生交谈中,学生们纷纷表示他们需要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上社会,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在五彩斑斓的自然世界中学习、体验、探究„„学生们认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会使他们的收获更多更全,因此希望学校能够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然而有些学校却不能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没能认识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和价值。简单地认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会影响学生语数学科的成绩。因而在课程实施中处于被动状态。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积极地投入,校本化的实施是根本的途径。但是一些学校却漠视自身的主体地位和职责,等靠思想严重,消极对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2.对课程的管理不够到位
有些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实施的痕迹和思考,但对课程管理的某些问题疏于关注,因管理不到位导致课程实施不够深入。通过与教师交谈我们了解到一些问题。如学校对校本培训缺少系统的规划,使校本培训零散,没能很好地促进、提高教师实施课程的水平;对课程内容的实施缺少规划管理,造成年级之间实施内容的重复或某块领域的落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关注不够,学校缺少专职教师的引领,对兼职教师的队伍建设跟进措施不力,造成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今年兼,明年离,不利于课程的建设;缺少课程有效的督导制度等。
3.对课程的评价不够完善
虽然在评价上很多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期望通过评价来促进课程的有益发展,达到常态化有效实施的状态。然而我们发现有些评价的内容很空洞,可操作性不强,对师生实施课程的激励性作用不强。很多老师反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成效是长期而隐性的,学校没考虑到对过程的评价或追求短期效应的做法不利于教师实施课程的积极性提高。
4.对课程的实施不够准确
一些学校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很高,对课程做出了大胆地探索和尝试,迈好了课程实施的第一步。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在课程实施中存在着不够准确的做法,离课程目标有偏差的行为。比如,一直在封闭的教室空间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异化为另类的学科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指定领域割裂开来实施;把活动当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科实践活动替代综合实践活动等。
5.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是选题问题,有的没有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没有体现本校、本镇的特点;有的选题没有从教学细节入手小课题题目太大,学生不易操作;有的选题没有体现本学科的特点,有的课题教学问题抓的不准;二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没有体现小课题研究源于实践、用于实践、提高实践的宗旨。
6.教师对学生主题活动过程的管理过于松散。
学生制定主题活动研究计划后进入实践操作阶段,即自主查找资料,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那么一个小组的成员,是否开展了活动、怎样开展活动的、问题解决到了什么程度、遇到了哪些困难、成员间是否合作愉快、是否积极参与通力合作等等,教师都一无所知,没有科学合理的安排和管理,教师要的是学生研究问题的答案,至于答案是怎么来的,多数教师采取的是放任自流的态度,致使学生主题活动的效果不理想。
三、课程实施的几点建议
1.要进一步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课程改革发展中的里程碑。作为国家课程计划中的必修课程有其设置的严肃性和必要性,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常态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有赖于学校课程意识、主体地位的觉醒。因此,各学校必须从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区域推进策略,推动本课程进入常态化的全面实施状态中。
2.要进一步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
(1)各学校要有专人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研究和业务管理,并要认真做好指导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工作及相关教师培训工作,引领教师有效到位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导教师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成为合格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2)各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的要求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排进课表,三~六年级每周开足3课时。
(3)学校应有领导分管、负责,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及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有专人承担起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规划、组织等方面的责任;要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年级负责人、班级负责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落到实处;要积极利用当地人力资源,聘请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各校应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并定期有专题地开展活动。
(4)学校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积极争取社会和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本校、本乡的实际,切入口要小便于学生操作,体现学校的特色。
(2)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不宜太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学期选1—2个活动主题。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备课要按活动的阶段备课,每个阶段要体现教师的指导内容,学生的动手实践内容。(4)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积累。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
调研报告
6.《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报告 篇六
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邵铁义
一、课题界定
班级活动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根据国家课程目标和学校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而举行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班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发展个性特长,锻炼意志品质,行为习惯得到培养。它与学科教学的主要区别在于:虽然班级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总目标一致,但是,学科教学侧重于使学生获得大量的间接经验,提高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形成学科素养;班级活动侧重于使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和体验,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掌握学习方法,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断完善个性、健全人格。
班级活动,从功能上可以划分为德育性活动、知识性活动、娱乐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从组织主体可划分为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学校活动、社区活动等等。但不管怎样,“活动”的目的是学生必须“动”起来、“活”起来,也就是说,活动的主体永远应该是学生们自己。教师当然要参与精心策划、周密组织,但绝不能够“越俎代疱”,而只能是充当活动的参与者、参谋者、评价者,做“平等的首席”。因此,坚持学生的主体性是班级活动组织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同时还必须看到,活动的组织本身正是培养和展示各类班干部(包括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组织领导才能的最好机会,也是充分展示学生才艺、树立学生(特别是学业差生)自信的良好契机。
二、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1)班级活动能提高学生的认识。
经常的班级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课本中的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课本以外的大千世界和社会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
(2)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活动中要看、要听、要想,而且要说、要做,凡事都需要身体力行。即便是一次班级活动的发言,也要认真构思,精心准备。经过一次次班级活动的锻炼,学生们不断走向成熟。
(3)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学校生活应该多色彩。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乐学”。一个班级,有书声、有笑声、有歌声,那该是多么生动活泼的局面啊!这样的学校生活,学生是终身难忘的,也是乐于回忆的。
(4)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应该承认,人在学习上是有差异的。作为班主任不能单纯抓学习,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度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是违背人的发展实际的。而有效地开展班级活动,从不同角度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释放自己的潜能,对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大有裨益。而如果在活动中获得满意的评价,学生们往往又能“迁移”到学习上,激发学习的潜能,从而相得益彰。
(5)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与其守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这表明,教育应追求人的心灵和谐,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班会课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擅长美术的同学可以在活动场所布置中大显身手,爱好文娱的同学可在联欢会上纵情歌舞,喜欢争辩的同学可在演讲、论辩活动中锻炼口才。班级活动是个导向,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级活动的平台,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创设机会,鼓励同学们各施其能,各展其才,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增长才干,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
(6)主题班会研究促进班级集体的建设。
首先,班会可以产生凝聚力,起到促进班级学生团结的作用。在班会活动中,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能得到增强,会形成很强的向心力和向上的意识,这又是增强班级团结的动力;
其次,班会活动可以起到改变集体面貌的作用;
再次,班会对建设班级集体的作用还表现在师生关系上。班会是形成师生间不断建立亲密关系的一种纽带。
三、研究内容
1、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
(1)培训指导,转变观念。(2)实施互动 实践提升(3)课题引领 营造氛围。
2、开展班级主题活动的重要性。
3、班级主题活动主题的确定与方案设计。
4、针对班级主题活动设计的理论的探索与梳理,研究班级主题活动的思想基础与实施策略。
5、班级主题活动设计的操作实践研究,即开展各项工作的具体流程,实践验证后工作流程的更新与改进等等。
6、主题班会活动的实践的反馈与评价。坚持理论结合实践,学会在实践基础上,开展个体及集体的反思,实施发展性评价,注重过程资料的积累和反馈,通过大量典型个案的分析和汇总进行总结与提炼,在持续不断的反馈评价中切实提升团队德育管理水平,促进教师专
业发展。
7、研究班集体建设的途径。班级活动是班集体建设的途径之一,与其它途径作比较,找特色。
8、研究班级活动对班集体建设的作用、功能。努力使班集体的建设在班级活动的引领下更为顺畅。
四、研究目标
(一)加深人们对班级主题活动教育功能的认识。
(二)班级主题活动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研究。
(三)是立足于班集体建设现实,寻求适合本校本班的活动路径,促进班集体的建设。
五、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调查法是教育科学研究常用而有效的方法。在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为增强学员对本工作室项目研究价值的认同和理解,工作室组织学员利用以下两种调查方法开展行动研究。
其一是问卷调查
做过科研的人都知道,问卷法是调查者将调查的内容编制成问题或表式,由调查对象填写答案,然后回收,进行整理、统计、研究的一种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最重要的环节是做好问卷设计。题目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
其二是访谈调查
亲自访谈不仅会使调查工作亲切、深入、全面、准确,而且会锻炼一个人的综合研究能力。课题研究准备阶段做一次以主题教育课的实施状况为主题的班主任及团队老师的访谈,做好访谈录,反思项目研究的意义。
2、归纳法
3、行动研究法
4、实验法
5、经验总结法
六、课题研究步骤安排
1、准备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成立课题组:填写课题申报表并拟定课题方案争取审核通过,征集多方意见,形成较具体、较完善的研究方案,收集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资料,开展理论学习,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
2、实施阶段:(2013年1月-2013年5月)课题组成员分头开展研究,进行教学实践,整理研究笔记,定期组织进行调研及学习研讨,及时收集典型材料,重视信息的反馈与收集。
3、推进阶段:(2013年6月-2013年8月)进一步整理和完善研究方案,及时撰写研究心得,提升研究理念。
4、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5年11月)汇编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研究成果鉴定。
七、预期研究成果
(1)结题报告
(2)案例集
八、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课题组的成员对进行本课题教学的实践充满热情,校领导对本课题的实施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全体数学教师积极尝试参与课题研究,又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课题组坚持每月开展一次课题研讨活动,注重阶段性总结与交流,掌握课题研究进程,及时进行调控,为使课题研究划上圆满的句号而努力。
九、研究人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邵铁义,负责整个课题的设计,提供信息资料,进行成果总结等科研指导工作。
课题管理人:闻春燕,负责课题的整个运行与管理工作,以及协调实验中所需要的人、财、物,保证课题按实验方案正常进行,按计划产出成果。
课题实施人:邵铁义、刘宽新、闻春燕、朱长青、李东毅、张敬飞负责实验的具体实施,实验资料,实验记录,实验案例等工作。
7.《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报告 篇七
一﹑精设问题, 明确探索方向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特点之一就是“以问题为载体”,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 引发学生提出富有价值的“大问题”, 而问题一旦提出, 就必须明确探索方向, 使问题真正成为实践活动的行动主线。
例如,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球的反弹高度”的教学, 教师创设了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境, 学生观察后可能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 如:球为什么落下后会反弹?篮球与排球从同一高度落下的速度一样吗?球落下后会反弹多少次?反弹的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大皮球反弹的情况与小皮球反弹的情况相同吗?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师生共同确定了两个问题进行实验, 即反弹的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不同的球反弹的情况相同吗?接着, 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分组活动:先用同一个球做几次实验, 观察可以发现什么;再用不同的球做实验, 看又能发现什么。通过活动, 学生懂得了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并在问题引领下积极活动, 主动思考, 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可以看到,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离不开问题, 问题的驱动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更具有方向性、合作性和高效性。
二、精心组织, 指导合作探究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实践性等特点, 如何有效组织开展活动, 指导学生高效合作, 这是广大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 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时, 既要考虑活动组织的共性, 又要因内容而异, 因课型而异。总体而言,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激励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让他们相互交流观点方法, 展现其合作能力。
例如, 在三年级活动课“周长是多少”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围一围”的活动, 要求学生用一根线围成喜欢的图形。学生在小组内先独立围一围, 再进行交流:围成的图形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这样的合作重在让学生看到了组内同学拼成的不同图形, 并对不同图形进行观察、比较和求同思维, 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不管形状怎样变化, 周长总是相等。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比较的活动中积累了丰厚的数学活动经验。
又如,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一亿有多大”中有这样的活动:30层楼的高度大约有100米, 如果1亿枚1元硬币叠起来, 会比30层楼还高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猜一猜:1亿枚1元硬币叠在一起大约有多高;再量一量、算一算, 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 推算出1亿枚硬币大约高20000000厘米, 是200000米, 相当于30层楼高的2000倍, 最终验证猜想的对与否, 获得真正的体验, 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一个数学猜想的验证、对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等活动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需要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对话和沟通, 这时的合作不仅必要而且是适切的。在这样的合作中, 学生有动手操作层面的合作, 更有数据收集的合作, 还有思维的碰撞和验证经验的获得, 这种合作不仅必要而且有效。
三、精于启思, 提升能力素质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设置的目的, 是为学生提供一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发展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为学生自主参与、全程参与、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造条件。但是, 一些教师片面认为,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去简单地“动手”而不“动脑”, 缺失了教师有效的启思和学生深度的思考, 造成课堂流于形式, 单纯传授知识,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发展。
比如, 教学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数字与信息”时, 一名教师花费了很多精力, 制成了精美课件, 目的是让学生直接对照课件就知道身份证前六位数字表示什么, 中间的八位数字表示什么, 等等。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接受信息”而非发现数字中的信息, 生活资源未能充分运用, 形如摆设。身份证的编码信息是有一定的规则的, 其编码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获取, 而不是直接告知。另一名教师则将学生编成不同的小组, 在课前收集不同的身份证信息, 本地的孩子可以收集爸爸妈妈及其他成员中属于本地区籍的身份证信息,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则收集属于外地的家庭成员的身份证信息, 最后由全班学生在各自组内观察、比较, 发现其中的信息特征。教师启迪学生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观察、思维活动:1.不同的人的身份证号会相同吗?请在小组内仔细观察不同的身份证号, 你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部分?教师可以友情提醒:与出生日期比一比!2.如皋地区与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份证前六位数字有什么最主要的区别, 各省之间的呢?猜一猜:前六位数字可能反映的是什么信息?在学生的悱愤之际, 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源进行小组交流, 并巧妙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知晓前六位数字反映的信息。3.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想一想:身份证号中还反映出哪些信息?比如:怎样看出一个人的性别特征呢?引领学生对不同的身份证继续观察。4.由身份证号你受到怎样的启发?如果要为全校同学编号, 你认为应该表达哪些方面的信息?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设计方案。
由此可见, 在这类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中, 教师要引领学生善于观察、比较、发现,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适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可以进行适当的思路点拨, 可以进行适切的方法提示, 还可以进行生动的生活诠释, 这种指导可以是集体的, 也可以是个性化的。通过点拨、启思, 学生的观察水平不断提高, 数学思考不断加深,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素质得以提升。
四、精彩展示, 激励个性张扬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 每一名学生都被赋予了表现的权利, 必须解放学生的表现空间。而展示交流是课堂的必要环节, 也是课堂的精彩之所在, 因此, 教师要注意优化展示的方式, 激励学生展示精彩的内容。在小组展示中, 教师可以展示小组成果, 让中心发言人作为代表发言;可以由组内的小小组发言;还可以小组团队展示, 一名成员发言, 其他成员补充, 修正或提出不同观点;等等。全班展示可以是组际之间的交流, 还可以全班进行争论、辩论。
比如,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算24点”, 学生活动兴趣浓厚, 思维特别活跃, 当出现牌上的数是4, 5, 7, 8时,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出现了4+5+7+8, (8+5-7) ×4, (5+7) × (8÷4) 等不同的方法。
综合与实践活动更多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展示的是学生活动的过程、成果或问题等, 这些对学生而言, 都是极富有魅力的, 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经验不断丰富和提升。
五、精妙点评, 促发自主完善
自我完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有助于学生内力的发展。学生发展的内力可以理解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力等多种能力的积淀, 尤其是在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上, 教师或学生应当进行精到、巧妙的点评或自评, 化腐朽为神奇, 增强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发展创新能力。
例如, 教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巧铺地砖”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实际问题:小华家买了一套新房子, 妈妈为他安排了长为4米、宽为3米的小书房。现在想在房间里铺上一种正方形地砖, 请你根据地砖规格及价目表, 帮助小华设计一种购买地砖的方案, 并说明理由。
教师在教学中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 看看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 再让学生进行小组汇报。
方案1:
(400÷20) × (300÷20) ×7.4=2220 (元)
方案2:
(390÷30) × (300÷30) =130 (块)
(10×300) ÷ (30×30) ≈4 (块)
(130+4) ×17.5=2345 (元)
方案3:
(400÷50) × (300÷50) ×42.6=2044.8 (元)
……
同时,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 并进行合理的点评:方案1没有浪费, 但块数较多, 铺地比较耗时;方案2价格较高, 有浪费, 方砖需要锯开, 地面不太美观;方案3没有浪费, 价格也比较合理。
当然, 购买的方案还有不少, 学生在思考这些可能性方案的过程中发展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鼓励学生思考不同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 又要引导学生优选方法, 培养创新意识。如何精选方案是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常见的问题, 重要的是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点拨和提升。
总之,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要根据不同课型, 力求运用多种策略, 尽力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着力启迪学生自主研究、合作深探, 全力激励学生展示成果、积累经验, 从而不断培养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8.《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报告 篇八
一、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1. 利用学科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资源可以把学习内容和方式灵活起来。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田野、市场、商店中寻找发现课本所描绘的地方,去体验作者的感受等,还可以在学习完课文后进行词语的积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受、品味课文内容的美妙。
2. 整合优化文本。比如,我们在学习一些与祖国有关的课文时,可以组织以“祖国”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用画笔,记下祖国每一个美的景致,让查阅的资料形成了解祖国辉煌历史的记载等。这样的活动不但加强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拓宽了学习内容,提高了兴趣。
3. 展演自编课本剧。当下,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許多趣味性、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我们可以把它编成适合学生表演的小情景剧。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加,学生会主动地识记课文里的语言文字,也会增强他们的运用能力、表现能力,收到较好效果。
4. 定期召开小型故事会。首先让学生自选教材中喜欢的故事,然后在班内轮流讲说,根据他们的表现选出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再集中召开小型故事会。这样的做法是经过一番选择、表演、评选才完成的,给学生提供了自主表现的机会,同时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5. 课本优秀篇目朗读比赛。我们的课本中蕴含了许多诗歌、散文,这些篇目的中心思想和深刻哲理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如果我们开展的顺利,将会对学生的朗读水平大有促进。我们可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主题活动方案,把课本中的每类主题一样的文章编在一起,形成不同风格的主题汇编,在学生展示朗读时会呈现一个异彩纷呈的朗读比赛,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6. 口语交际课。我们的课本每册均设计了一些口语交际的内容,这就为以口语交际为主旨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资源。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书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准备,接着在每两周一次的口语交际课上展示,学期末选出表现最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演,并把口语交际材料汇总存档。如果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说、写、演的能力将得到较大提升。
二、结合小学语文课外延伸拓展活动进行整合
课外活动可以理解为活动课程,可以看作是某一主题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外活动的整合更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 制作手抄报。国庆节、儿童节、感恩节、教师节、母亲节、老人节、父亲节等到来时,就让学生结合节日制作手抄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完善,选出代表,再参加班内的评比,最后展示到学校的文化长廊。这样下来,学生既对节日的认识和感受增强,也锻炼了设计、写字、画画的能力。
2. 读书交流。学生课上或课外阅览许多读物,在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他们的内心也经历了主人公和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为了及时把这份体验展示出来,可以让学生们写一写读后感,收获的将是最真、最丰富的语言,同时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写作水平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3. 走进社区。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是最易让学生产生感触的地方,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环境污染和治理做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学生们调查、分析、交流改进措施、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就是实践能力的训练过程,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所需。比如,在当前雾霾肆虐、空气质量差的大背景下,开展这些活动就更有现实意义。
4. 延伸课本。比如,我们可以根据科幻主题的文章,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变化,设计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既可以了解科技知识,培养爱科学、学科学意识,又可以融入爱祖国,为祖国繁荣伟大而自豪的爱国主义教育之中。可以这样设计为:趣味导入——时事片段——人物再现——事例搜集自我创作——作品展示。这样的课外学习,学生喜欢,学有收获。
三、结合小学语文开放性作业的形式进行整合
1. 开放性、层次性、趣味性、实践性的作业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小学作业的内涵。我们可以把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设计实施整合起来。比如,在学习了有关“植物”的课文后,我们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请大家仔细观察、搜寻、了解一下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植物与书中介绍的植物一样?开展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的能力,提高了搜寻、了解、探究大自然的奥秘的兴趣,增强了对自然的热爱,培养了爱科学的精神。
2. 布置开放性的“阅读习作”作业。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搜集相近书目、阅读文章、比较不同、思考问题、感悟思想、交流体会,形成具有阅读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从中读出真情实感,结合身边随时发生的感人事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实的体验。
实践证明,小学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是一种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学习、提高语言能力、增强语文综合素养为目标的活动。它可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更真实可感,更加回归语文教学的真谛。
9.《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报告 篇九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加强纪检监察组织自身建设的文件要求,进一步强化纪检监察组织规范化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纪检监察工作科学化水平,按照县纪委要求,农牧局党组高度重视,决定今明两年在全局纪检监察组织中深入开展“牢记使命、履职尽责、保障跨越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在纪检监察干部中广泛开展“强素质、提能力、作表率”学习教育活动,着力解决纪检监察组织和干部在履职尽责、保障和服务转型跨越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保证两项活动有序、有效推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和保持党的纯洁性要求,以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组织内部管理和干部能力提升为切入点,切实贯彻和维护党章,努力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树立纪检监察组织以人为本、执纪为民的威信,塑造新时期纪检监察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形象,为全局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供坚强纪律保证。
二、目标要求
开展两项专题活动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扎实推进全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更是全局纪检监察组织和干部加强自身建设的客观要求。开展“牢记使命、履职尽责、保障跨越发展”主题实践活
2.当好廉政价值理念的忠实传播者。要充分发挥廉政宣教职能,着力从消除产生不廉洁行为的内在动因和改善外部环境两方面入手,大力加强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警示教育,增强其道德自律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推动廉政文化建设深入社会各个领域,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追求的以廉洁价值体系和评判机制为核心的廉政文化,发挥其道德他律作用。最终实现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相互作用的有机结合,营造反腐倡廉的强大声势和社会氛围,最大限度消除腐败动机产生的土壤。
3.当好作风建设的得力助推手。要重点抓好政风行风建设和专项整治,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切实通过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4.当好反腐败斗争的坚强排头兵。要转变信访工作作风,开展文明接访活动,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建立干部定期下访制度,加大信访件督办力度,切实解决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要改进案件查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查办案件的能力和水平。纪检监察组织要克服各方面阻力和障碍,要敢于动真碰硬,要为纯洁党的队伍、永葆党的战斗力严肃执纪,要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刚正不阿,要在推进有效预防腐败和坚决惩治腐败有机结合上下功夫、求实效
(二)纪检监察干部开展“强素质、提能力、作表率”学习教育活动
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着力解决纪检监察干部在思想观念、作风修养、素质能力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树立新时期纪检监察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争做党和群众的忠诚卫士。纪检监察干部要切实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不断锤炼党性修养,始终做
守工作纪律,禁止干预有关单位的案件处理、干部人事等事项;严守办案纪律,禁止以案谋私、违纪违法办案;严守保密纪律,禁止泄露信访举报内容、案件情况等秘密;严守廉政纪律,禁止利用职权谋取不正当利益。通过加强兰己律约束,认真接受监督管理,切实强化道德素质,提升廉洁自律能力,努力做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表率。
四、方法步骤
两项活动的实施对象和工作侧重不同,局属各支部要根据局党组要求,同时部署,同步推进,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2年7月)
我局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认识,全力做好思想动员工作,促使我局纪检组织和纪检干部充分认识活动的目的、意义,增强参与专题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局纪检组要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研究,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并附学习目录及活动载。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8月—2013年8月)
1.加强学习调研。大力营造崇尚学习、善于研究、学以致用的浓厚氛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纪检监察业务能力建设为重点,组织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章》、《行政监察法》等党纪条规和经济、法律、金融、审计等相关知识,深刻领会中央、省、市、县纪委全会精神,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及省市县主要领导的重要讲话,学习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工作规划》和省、市纪委、监察局有关文件精神,学习王瑛、李彬、陈超英等先进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局纪检组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着力解决本部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每月向县纪委上报1篇工作信息,每两个月形成一份综合性的调研报告。
五、保障措施
紧紧围绕主题,精心组织实施,扎实推进两项专题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一)加强领导、精心部署。要充分认识开展两项专题活动的重要意义,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广泛宣传动员,精心组织实施。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要把两项专题活动的着力点放到推进部门纪检组织规范化建设上,放到解决纪检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上,放到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上,放到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认真研究党风廉政建设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推进机制创新,提出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方法,取得工作新成效。
(三)注重宣传、典型带动。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两项专题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定期编发简报,推广典型经验,共享工作成效,促使我局纪检监察整体工作上水平。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中宁五小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08-15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06-0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式研究07-08
爱家乡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09-19
安沙小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报告07-06
【转载】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06-28
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06-17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09-27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10-25
综合实践开发实施方案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