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案例分析(精选15篇)
1.教师的案例分析 篇一
1.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教育过程的协作性和施教方式个体性的关系
(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教育过程的协作性与教师施教方式的个体性是教师职业劳动的基本特征,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要认真对待和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对这一问题关系的认识)在教育过程中,个体性和协作性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良好的教育质量只有在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协作性相统一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
(在实践中应把握的原则)教师个体的施教应尽职尽责,同时不可忽视相互间的协作性
2.请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做到模范遵守教师职业纪律?
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
(2)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
(3)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
(4)从一点一滴做起;
(5)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 改正错误。
3.教师与家长之间存在的分歧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教师与家长合作沟通的态度和技巧
(1)教育观念上的分歧:教师与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存在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人才观和儿童观上。
(2)教育出发点的分歧:教师把教育看作是自己的社会职责,从社会要求出发对全体学生实施科学系统的教育;而家长则把教育看作是自己的义务,从个人意愿出发对自己的子女实施自然的综合的教育。
(3)教育方法的分歧:教师教育行为一般来说是科学的、系统的、有目的性的,而家长则是经验的、零散的、自发性的。
(4)教育价值观方面的分歧:职业、交往、文化、时距等具体因素直接形成了教师与家长教育价值观的矛盾。
教师与家长合作沟通的态度和技巧。(1)谦虚和蔼(2)尊重理解(3)一视同仁(4)角色置换
4.实现“双赢”协作原则应当遵循哪些要领?
A培养双赢的性格:
(1)真诚正直,诚信是“双赢”的基石;(2)成熟:勇气与体谅之心是双赢思维不可或缺的因素,二者平衡才是真成熟;(3)富足心态
B建立双赢的人际关系
要随时存入帐户的六种感情存款:
(1)理解别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则达人;(2)注意小节。细节决定成败;(3)信守诺言,一次严惩的失信会使人信誉扫地;(4)阐明期望,以免产生误会、失望和猜忌;(5)诚恳正直:背后不道人短是诚恳正直的最佳表现;争取学生或子女的信赖的关键系于一个最难缠的人身上。(6)勇于道歉:弱者才会残忍,只有强者才懂得温柔。C签订双赢的协议;互利关系中对于彼此都能接受的结果所达成的共识,即绩效协议或合伙协议。
D建立双赢的制度:个人或集体的使命宣言所列举的目标与价值,应当有恰当的奖惩制度作为后盾。
5.美国教育加波斯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请你谈谈对这个教师成长公式的理解。答:这个公式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经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没有反思的经验是封闭的、僵化的和有局限的。
在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以下功能:
2.教师的案例分析 篇二
内容简介:《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教师思维方式案例点评》告诉我们,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着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指思维倾向、思维脉络、思维策略和思维习惯等。思维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太重要了。现实生活中,事情往往包含多种可能性,可是教师思考问题的时候,常常只是主观地幻想单一的可能性。
推荐理由:多数教师很不习惯在矛盾中思考,很不习惯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思考,很不习惯刨根问底的思考,很不习惯假设多种可能性,很不习惯在思考中反驳自己。他们的思维方式是表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单向的、线性的、独断的和非讨论性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教师思维方式案例点评》会告诉广大教师应该怎么做一个聪明人。
3.教师的案例分析 篇三
关键词:体育教师;动作示范;教学技能;案例分析
“动作示范技能”主要是指体育教师在给学生演示正确动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教学行为方式。由于运动技术传习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因此,动作示范可以认为是体育教师的“看家本领”,它也成为了体育教师各类教学技能的重中之重。动作示范技能虽然不同于运动技能,但必须以娴熟的运动技能作为基础,同时更要掌握运动技能的示范技术与方法、规范与要求,这样才能做到不仅自己会做动作,而且能准确地演示给学生观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较为清晰的运动表象,这是学生学习与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条件,缺失这个环节,学生的学习就会失去依据和样板。因此,体育教师“会做”动作并不代表“会教”,“会做”是基础,“会教”是关键。本文结合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例,分析动作示范技能的水平与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供一线老师参考。
一、案例呈现(表1)
案例来源: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会课例
教学对象:初二年级男女混合班
教学内容:排球扣球
体育课型:新授课
运动场地:室内球类馆,四副排球网
二、案例问题分析
1.从教材内容选择角度分析
对于排球扣球来说,初二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因为初二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基础较差,从观看教学录像的实际教学来看,其效果也很差,特别是女生,没有一个学生能够进行完整扣球的,掌握扣球技术动作的男生也是寥寥无几,而且并不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因此,反观教学效果,该教材内容不适宜在初中阶段,特别是在男女生混合班进行教学。
2.从教师动作示范质量的角度分析
这位教师基本掌握排球的扣球技术,但是动作的质量不高,没有达到漂亮与优美的层次。其次,该教师在进行完整动作示范时,排球网的高度并没有调整到教师所需的高度,因此,从教学效果来看,虽然得到了学生的掌声,但看起来像是作秀。
3.从动作示范的次数与类型角度分析
其动作示范的数量不算少,且种类多样,共有12次示范。完整示范1次,分解示范11次,其中慢速分解示范4次,原地分解示范4次,个别指导分解示范3次。但从具体情况来看,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是:该教师排球扣球的完整示范只有一次,其余的都是分解示范。教师的完整示范并不是一次二次就完事了,特别是新授课,需要教师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种类的完整示范,才能满足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形成清晰运动表象的需要,但整节课该教师只有1次完整示范,这显然不能满足教学所需。
4.从教师示范时的学生站位的角度分析
关注教师的示范面问题,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看清动作的结构、过程、方向、细节等情况。但在班级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要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看清动作技术,其难度较大,那么教师就应该运用不同的示范面从各个角度进行示范作以弥补,尽力使绝大部分的学生看清运动技术过程。由于排球扣球动作较为复杂,因此,应采用综合示范面进行示范。从教师完整示范时学生的站位来看,学生分四列纵队站在教师示范的后侧,如何能看清教师的示范动作:有的只能看到背影、有的看到了左侧面,有的看到了右侧面。较为准确的示范面为:学生分两排站(或四排,前两排下蹲)在一个排球场的两侧,教师至少进行2次不同方向的完整示范。从教师分解示范时学生的站位来看,学生四排对面站立,教师中间进行分解示范也是可以的,但教师应做正反两个方向的示范,才能使相对而立的学生看清教师的示范动作。其次,由于分解示范的难度较小,因此还可以采用较为自由的圆圈型队伍进行示范,但也要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示范。
5.从教学内容安排时间与效果角度分析
这节课排球扣球时间安排了26分钟,其余时间则是利用排球进行一些游戏练习。我们认为,这样的安排不够合理,因为扣球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的技术动作,一节课45分钟,本来时间就少,更应该集中与利用更多的时间学习与练习,没有充足的重复练习,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是绝不可能的,其他的活动如课中的抛球准确性练习可有可无,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与价值。其次,从教学的效果看,排球扣球技术的学习效果较差,大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领会排球扣球的重点,没有准确把握起跳的时机,导致了起跳过早或过晚扣不到球的现象。女生掌握技术情况更差,没有一个女生的排球扣球动作能成型的。
6.从讲解与示范结合角度分析
一般情况下,运动技术较简单的、非动态的,可以边示范边讲解;运动技术较简单的、动态的(不可能边示范边讲解),可以先示范后讲解;运动技术较复杂的,可先作非常简单的介绍,再进行示范,也可先示范后进行具体讲解。该课在完整动作示范时采用的是先示范后讲解,在分解示范时采用的是边示范边讲解或边示范边练习的方式,其效果还是不错的。
7.其他角度分析
没有利用其他的辅助直观手段,如图示、模型、媒体等;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对于大多数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教师没有集中学生进行正确动作示范的强化;没有进行正误对比示范;没有让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动作演示示范等,以上这些缺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课的教学效果。
三、动作示范技能发展建议
针对以上课例与体育教师动作示范技能的一般要求,提出以下促进动作示范技能发展的建议。
1.示范技能规范法
动作示范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形成一种较为熟练的技能,因此,体育教师熟悉与了解动作示范技能的种类与要求是完善动作示范技能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就可以经常观照自己,反思实践,不断提高。具体种类与要求详见表2。
2.运动技能巩固法
运动技能是动作示范技能的基础,如果没有娴熟的运动技能作为基础,那么要完善动作示范技能将成为一句空话。由于职前教育中所学的运动技能与职后教学需求不能完全一一对应,但从要求看,体育教师需要掌握“多专多能”的运动技能,在这种高标准的前提下,不同学段的体育教师可以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应变,对已掌握的运动技能,要继续发挥它们的功用;新开发的或有待开发的运动项目技术,则可以通过外出进修、网络视频学习、同行指导等途径实现不断学习与提高运动技能的目标。
3.观察学习法
职前学生可在认真观看术科老师或网络视频示范动作的同时,注重观察教师示范的位置、距离、方向、速度、节奏等情况,最主要的参考依据是“教师的动作示范是否能让所有的学生看清楚”。职后教师可通过看优秀课例,学习他人经验,提高动作示范的技能。
4.自我模仿法
“镜子”是一种很好的自我观察的手段,因此,有条件的学生或教师可在体操馆中面对镜子做各种动作示范,以达到自己观看、自我修正的目的。
5.活动竞赛法
职前学生可积极参加由班级、学院、学校、省市举办的各类师范教学技能比赛和每三年举办一次的全国高师院校体育基本功大赛,其中动作示范技能是一项重要的比赛技能之一,比赛前期的锻炼与比赛过程对于发展学生示范技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职后教师也可积极参与由学校、地区、省市、乃至全国的体育教师基本功、示范技能等方面的单项或综合性的竞争,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动作示范技能。
参考文献:
[1]刘海元.学校体育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4.教师语言的语用分析 篇四
教师语言的语用分析
教师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语言.本文讨论了教师语言的定义和研究意义,回顾了与教师语言有关的`研究,并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框架下讨论了教师语言的典型表现形式和语用功能.
作 者:汤燕瑜 刘绍忠 作者单位:汤燕瑜(玉林师范学院外语系,广西玉林,537000)刘绍忠(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刊 名:外语与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年,卷(期): “”(1) 分类号:H030 关键词:教师语言 教学语言 教师论坛 语言形式 语用功能5.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 篇五
【摘要】近年来,随着职业倦怠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教师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
不同的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有不同的定义,我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缺乏工作动力和兴趣,对教育教学工作感到厌倦。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教书育人的工作中表现的一系列消极心理、生理综合征的现象。教师职业倦怠是普遍客观存在,具有复杂深刻的原因,对个人组织社会有广泛严重的影响,我们应高度重视努力克服。【关 键 词】 职业倦怠 心理 影响 对策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是1974年美国学者费登伯格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
职业倦怠现象作为一种现象,我认为它不是就单个个体而言的而是一种社会群体现象。黄荣光先生下的定义中‘一个人’的提法不妥。
我认为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是指教师在长期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表现的一系列消极心理、生理综合症的现象。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因素与其它职业相比,教师职业负担重,经常处于高压状态。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已经成为国家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但在实际工作中,分数、升学率依然是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标准。教师的教学不只是工作,更是一场永无休止的竞赛。
许多教师还兼班主任或其它管理工作。现在独生子女居多,自理能力差,很多生活小事都不能独立完成,因而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还得接受各种各样的检查和考核。这些都让教师颇感压力巨大。
(二)社会因素教师不但要传递人类文明,而且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的各级各类人才的重任。社会赋予教师的期望值很高,当教师不能够完全达到社会期望值时,往往会受到指责,甚至辱骂、殴打。
从客观上说,教师对社会的共享就决定了教师应该有较高的地位和待遇。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但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依然偏低。教师工作负担重、待遇低,社会地位得不到认可,使教师荣誉感和责任感、理想和现实之间形成了巨大反差,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产生懈怠态度。
(三)自身因素职业倦怠产生的因素也与教师自身的性格特征有关。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教师,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在面对压力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而性格开朗、心胸开阔的教师,能够正确地面对压力,很少产生倦怠心理。二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一)筋疲力尽,得过且过
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枯竭,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并不再付出努力;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所从事的工作,在工作中无法体会到成就感。
(二)疯狂拼命
面对困境和预期的失败,试图做任何可能的努力。几种心理、生理综合,群体生活中心理是可以互相影响的。(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出现原因
(一)教师个人原因 1心理定位不准确
刚工作时激情高涨几年过去激情减弱甚至情绪低落。这说明开始心理定位就不准确导致有点挫折就迷漫没了方向。例如这样一封信:我叫肖华,是一名高中教师,参加教育工作十几年了,正处于年轻力壮的阶段,按说正是奋发有为的时候。可是,好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提不起精神来,工作没有激情,生活懒懒散散的,做事有气无力,感觉工作乏味,天天就是备课、讲课、改练习,家里、学校、讲台老三点。特别是推行新课标,强化新理念以后,感觉教育无所适从了,你尊重学生,可学生不尊重你;你严格要求学生,他们说你不给他自主的空间;你想惩罚违纪的学生,他却说你体罚他;学生上课睡大觉,你管他他说你干涉自由;他要谈恋爱,你批评他他说是个性需要。学生难调、课本难教、高考难以应付、家长社会要求太高,我总感觉自己生活在社会的夹缝之中,困惑无法解决,„难以燃烧,身心疲惫,慢慢变得漠然了、得过且过了[5]。2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
大量的备课、批改作业、自习辅导、各种阶段质量检测等,使教师工作负担增加,甚至丧失了个人的时间与空间,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是其他行业所无法比较的,从早晨天刚亮一直忙到深夜才能够得到休息,这种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迫使教师处于高负荷运转中。使得教师不堪重负,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教育部上半年调查后,统一了学生在学校时间上限。甚至各级地方也出台类似文件跟风,但地方学校却少有执行。
3长时间付出,心理得不到休整.脑力体力劳动不协调
日本学者佐藤所说,医生的工作是通过治愈一种疾病而终结,律师的工作是随着一个案件的结案而终结,教师的工作则并不是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就宣告结束。教师的工作无明显周期,需长时间投入,这样必然造成心力憔悴。在日常教学中,为了本职工作老师整天致力于如何教学而疏忽了体育锻炼,致使脑力与体力不能够平衡发展。
4长时间忙于教学疏于学习,个人师德修养的丢失,没有成就感
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新的思想观念正在猛烈地冲击着教师们所坚守的那些固有的职业的基本特性,每一个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新的压力。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学习,则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对职业的反从进入师范时开始,师德教育中就反复讲教师要甘于清贫乐于奉献。但一些教师没有把它当作人生追求,而是乐于和别人比物质。和以前同学社会上其他的有钱有地位人比造成心理失衡。所以在教师收入不高的今天很容易迷失自我,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教师老是抱怨工作累收入少。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但工作成绩不易被人看到,导致教师失望心理产生。没有更多教师成功的平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良心理示范作用也是巨大的.周围成员对工作的冷漠、淡然、互相影响造成职业倦怠。
(二)组织根源(学校)1管理不民主,管理不规范
民主管理好处太多了,它的最大好处就是人人有主人翁责任感,最能调动大家积极性。可是由于利益驱动,学校大部分都搞一人堂。在这种环境中一把手就是皇帝,人性扭曲。在学校的组织结构方面,科室制组织结构使教师的专业角色受到挑战,减少了其自主性,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使得整个学校气氛更趋向于非人性化。随着班级人数的膨胀,需要耗费大量的情感和精力,加上过多的考试压力与授课数量,教师的工作负荷正逐年加大。除了应付学生外,学校还有一大堆其它事务等着教师去做。2考评机制不合理不能创造更多施展才能平台
cctv-12曾报导:河南上蔡二高魏东华(真名祥东伟),多年优秀教师,政教科干事,竟是十五年前杀人犯。这说明考评机制不能从内心使人向善,只能考评表面的,使教师表面服从,从而加大内心矛盾。几大考试成绩是考评最主要依据,还有课堂教学的优课率,辅导学生获奖,甚至刚性坐班等。这样使教师疲于奔命没有成就感可言 3家长、社会的不理解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具有独立思维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独立性,无法全部由教师来控制。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无论大事小情都归罪于教师实不合理。为了应付家长们时不时的兴师问罪,教师们每天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导致一些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教师的心态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实属无奈(三)社会根源
教师承担着培育英才、弘扬历史文化的重任。社会各界对教师角色的期望来看,教师要充当“学者”、“教育家”、“爱的播洒者”和“家长代理人”等诸多角色,对于教师的角色期待及其理想模式,各执一词。教师肩负着社会的希望,同时也承受着压力。教师社会地位还较低 经济收入较少。不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社会活动平台 教师社会交往少,经常听到一看你就是老师这样的说法,教师好像已经异化了,带上了一些非“社会化”特征。跟踪服务做不到位 政府不了解学校动向,对学校要求多服务少。
6.语文考试教师分析的日记 篇六
综上分析,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基本技能(读写技能)掌握较差。
二、过程与方法
第九题(读短文做作业)第2题“读带横线的句子,自己提一个问题,自己回答问题”,意在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句子里含着的意思的能力。从此题的作答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过程与方法。一是问题范围的确定,在哪个范围内提问题,这是提问题时要把握的一个思路,题目要求是“读带横线的句子”,可见,问题只能就这一带横线的句子提,而不能想怎么提就怎么提;二是问题深度的把握,读句子,回答问题,当然是用这种方法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或所运用的表达方法,而不仅仅是字面意思。从卷面看,有这几种情况,一是从理解字面意思的角度提问,还可以分字面的主要意思和次要意思;二是从理解句子里含着的意思或表达方法提问。从卷面看,能就带横线的句子提问题的约70%左右,就字面意思提问的近60%,就句子里含着的意思提问的40%左右,能就句子的表达方法提问的4%左右。
必须指出,学生的阅读过程与方法同学生成绩是正相关的,能就划线的句子提问,就句子含义或表达方法提问,得分率就高,否则失分严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用一张卷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现在还缺乏可操作办法。但在某种程度上从卷面分析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还是可以尝试的。
学生识字掌握较好,写字较差,可见学生对识字是重视的,对写字就不那么重视,究其原因,一是可能认为识字重要,写字漂亮与否就不那么重要,能让人看懂就可以了。积累部分学生也掌握较好,说明学生对读与背是重视的,是下了一番苦工的,从作文看,学生对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是有较明确的认识,所选择的事例都是自己感动过的也会使别人感动的。从“给母亲或父亲写几句表示感恩和祝福的话”的答题情况看,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所提升,孝心感人。
四、反思与建议
1、要继续重视识字和积累
本次考试中,识字和积累部分得分率最高,说明学生掌握得最好。对此我们不能有所松懈,而是必须继续重视识字和积累,在十二册教学与复习中要采用分散与集中的办法,检查学生对2500个常用字的掌握程度,要鼓励学生背大段的课文,整篇的课文。
2、要立足于课堂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部分历来失分严重,本次考试也不例外。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立足课堂,立足课本,而不是靠课外的大量的阅读短文的练习,这是常识,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精读课的教学,老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指点学习方法;略读课的教学,老师要更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一是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二是体会重视词句含义的能力,三是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四是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问题的能力。
3、习作教学要在文从字顺上即“通顺”上下功夫,面上的要求,绝大多数同学要达到的要求是“不少于400字的文从字顺的作文”,“通顺”,即要按一定的顺序写,围绕一个意思写,句子没有明显的毛病。重点还是写好记实文,要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十二册安排的6次作文,后4次带有复习的意思,在复习的基础上提高,应先复习后作文。
4、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年春季教学时间短,教学任务重,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二是课外学生能主动读书、主动积累,完成作业和扩展学习。
7.教师的案例分析 篇七
一、教师教育的分析框架
教师教育分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我们必须考虑教师教育周期、教师教育内容、教师教育效果与效率、教师教育环境差异等要素。据此, 本文设计了教师教育比较分析框架 (图1) 。
根据图1, 教师教育分析以教师的职业周期为基础。关于教师职业生涯的理论非常之多, 比较著名的有福勒的关注阶段论、伯顿的教师发展阶段论、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休伯曼的教师职业生命周期论及司德菲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等。本文认为教师职业生涯包含四个基本阶段, 分别是准备期、职前期、在职期和离退期。准备期即大学接受的专业教育或师范教育的阶段。职前期是指大学毕业经过招聘成为准教师之后到正式具备教师资格、从事教学实践的阶段。在职期是指正式具备教师资格、从事教学实践开始, 至教师退休或其他原因导致停止从事教学工作止。离退期, 是指从教师退休或停止教学工作后至完全退出教学岗位这一段时间。一旦进入教师准备期接受准备教育则标志着教师职业生涯的开始, 这由潜在教师的意愿所引发, 并经招募和选择过程成为准教师。一但进入教师教育过程, 个人特质就会与教师教育环境产生交互作用。而教师教育的环境受到文化以及社会期望的影响, 并且被认为对教师的核心即知识的获取及转化有重要的影响, 最终将影响到教学质量及学习效果。教师教育的成果体现在教师知识水平的提升及教学实践改进。指导实践和职业发展被认为是更新教师知识、改进和维持教学质量的重要动力。在这个框架的最底层, 教师教育的产生受到文化、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例如学生人口多样化趋势、财政支持政策的变化、师资水平的地区分布不均、教师教育传统内容、组织和结构的变化、问责机制的不断规范、教师工会的角色转变等。
需要强调的是, 教师职业的生涯周期是有机地嵌入到动态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中的。如果在这个连续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被打断, 可能会影响到其他阶段的积极效果。例如教师招募政策的失败可能对教师教育的成果及转化产生不利影响, 最终影响教师接受进一步教育的机会。
三、教师教育的阶段与内容
与教师职业生命周期相对应, 不同阶段教师教育的内容是不同的。不同的发展阶段, 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育理念、自我发展意识四个方面具体的专业发展需求是不一样的[1]。既然教师在职业生涯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及特点, 那么教师教育的内容和中心也应是不同的。有研究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教师职业发展阶段, 教师的自我知识、学生知识、学科知识信念、本体性知识、句法知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对于学生前概念和错误概念的掌握、一般教学法知识等方面存在差异[2]。所以, 本文将教师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 即准备教育、职前教育、在职教育及离退教育。在内容方面, 准备期教育即大学期间接受的教育, 内容以本体性知识为主。职前教育主要指教师接受的入职培训, 内容以条件性知识为主。在职教育主要指教师在正式成为教师后接受的脱产、非脱产或其他形式的教育培训, 内容以实践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为主。离职教育主要指针对离退教师未来工作与生活所进行的指导教育, 其内容也是以实践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为主。不同阶段的教师教育是互相密切联系的, 且对教学的影响效果不同。
四、教师教育影响因素和效果
教师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师教育的效果即知识转化问题。教师教育预期的效果发生在两个层面, 一个是教师短期内知识需要增加的水平, 这需要在正式教师教育结束后得到证明。另一个则是长期的效果, 即教师教学实践的改进 (及其可能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 。影响教师教育效果的因素有年龄、性别、社会及经济背景、学历水平、学习年限、经验、教师接受的不同类型的教育等等。
在教师的性别方面, 大多实证研究表明, 在同等的条件下, 男性教师能够比女性教师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特别是在数学、公民、化学、物理等课程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不过在某些条件下, 女性教师能够发挥更大的优势, 如已婚且有孩子、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女教师对学生的成绩比男性教师有更积极的影响[4]。
在学历水平或学习年限方面, 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教师接受第三级教育的年限与学生成绩之间并无显著关系[3];二是认为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接受培训课程的数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积极作用[4];三是认为准备教育, 如数学教师在中学毕业后接受的数学教育、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呈负相关。
在经验方面 (通常用工作年限表现) , 所有的研究都认为经验对教师教育的效果具有积极作用。这是因为有经验的教师其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从而对知识的学习更有针对性。而且, 有经验的教师更能通过创造或改变教育情境进行教学, 这对于语言类课程的效果更明显[5]。
在不同教育类型方面, 泰特的研究发现, 通过职前教育和远程教育形式接受培训的数学或母语教师比通过在职教育接受培训的同行们会增加更多或维持更高水平的学科知识。这说明不同类型的教师教育对不同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效率是不同的, 决策者应该根据不同类型教育的特点来选取不同教育的内容。
总体来看, 教师某些特征似乎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时候这些影响通过教师教育表现出来 (如教师教育后的测试成绩) , 有时候通过课堂教学的成果体现出来 (如学生的成绩) 。然而, 如何将这些因素加以界定并使其发挥作用, 政策制定者应持谨慎态度。如学习的年限和证书经常被当成当前及未来教师教育水平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指标。不过这一假设是有问题的, 尤其是在国际比较教育中。虽然在不同国家的教师可能具有相同学习年限或资格证书, 但其所接受的教师教育的深度和质量是不一样的。在美国, 格林沃尔德等人[6]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元分析发现, 教师接受的教育是以不同标准来分类的, 大部分研究使用是否拥有硕士学位的二分法来表示, 有些研究的分类多达九个。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 在多达46项研究中只有7项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接受的教育与学生成就有积极显著关系。当用于制定政策或设计改革时, 这些指标将变得更加复杂, 它们没有考虑到需求类型蕴含的巨大变化, 以及不能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下教师教育长度和教育质量的差异。
五、教师教育的效率
教师教育会产生相应的成本 (机构成本、机会成本) 。尽管关于围绕教师教育成本的研究有很多, 但只有少数研究解决了这些重要的成本问题。泰特等人认为有三种不同的教师教育途径, 即职前教育 (在从事教师职业前接受教育) 、在职教育 (不脱产的面对面接触的教育) 和远程教育 (广播、电视、网络、函授教育等) 。其中最有效的途径是职前教育, 而最具成本效益的是远程教育。他们比较斯里兰卡和印尼远程教育后发现, 斯里兰卡的做法更具成本效益。而斯里兰卡的远程教育之所以更有效, 是由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高质量的教材、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 及每周一次的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有趣的是, 虽然远程教育课程 (例如周末参加培训的在职教师) 相对于其他两种途径具有更低的成本, 但其有效性却不是最高的。有人认为, 对教师教育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对不同具体教育途径的有效性及其与成本的联系进行测量。这在资源有限的时候及教师培训规模很大的时候显得尤其突出。教师教育项目的成本差异很大, 取决于项目的规模大小、定位、方式、持续时间和状态[7]。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提高了对他们的教师教育项目提出的要求, 使它们相当于高等教育, 这明显增加了他们的成本。在职教育无论是基于现场还是远程教育的形式都相对地便宜, 它们的成本取决于教师数量的规模, 以及用来连接和检测整个培训活动的特定制度安排。成本也会根据国家是否支持这一培训项目或者接受培训的教师是否会捐赠而发生变化。关于成本的问题可能包括制度成本, 私人 (企业) 成本、以及建设场所或购买土地的成本。教师教育成本问题研究的主要困难在于需要从各种凌乱的文稿中搜集资料, 因为所有的教师教育项目可能会无法维持一个完整的、组织严密的记录支出。
六、教师教育的环境差异
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解决环境的差异问题。教师教育的环境差异可以从宏观和微观进行探讨。教师教育的宏观环境主要是指政治、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教师教育的宏观环境决定了教师教育的目标、内容、制度、途径等等方面的特征。微观环境主要关注学校气氛和教室设置、教学设备、教师群体特征、教师素质等方面, 这些是影响教育教师教育效果或效率的直接因素。目前教师教育环境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多成果, 然而大多数的研究没有解决的重要问题是, 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不同阶段, 环境对教师教育或其政策有什么不同影响。
教师教育是教育研究的一个关键领域。关于教师教育及其影响的研究已经很多, 但目前关于教师教育比较研究中几个明显的不足是: (1) 大多数的研究试图阐明教师教育的效果, 但这些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其使用的指标解释力有限 (如教师教育的证明或年限) 。 (2) 由于反映教学质量 (如教师知识, 教学法, 态度和实践) 的指标或结构被错误定义和测量, 这些定义不准确的指标和学生的成绩之间的关系可能减弱了教师教育的实际效果。 (3) 关于教师教育影响的比较研究较少, 且缺乏成熟的分析框架, 因此, 在同一文化环境下或跨文化环境下探索教师教育是必要的。
总之, 我们越来越需要设计一个教师教育的比较分析框架, 以更好地洞察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学生学习和教师队伍的维持等问题。这一分析框架在本质上是多学科的、动态的, 可以给研究者带来许多帮助。通过这一框架, 不同的比较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可以清楚地理解不同教师教育系统所具有的特点。今后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图1所示的教师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图中相关教师教育或政策的影响进行研究, 将使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团体中的人更好地理解, 如果要使教师更有效地教授不同的学生, 我们应该给教师提供什么支持, 以及什么时候提供、如何提供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朋.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研究——对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的调查与思考.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7.
[2]李平.专业化发展不同阶段教师核心知识差异分析.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9.
[4]Schmelkes, S. (1997) .La calidad en la educacio?n primaria:Un estudio de caso (SEP-FCE) .The quality in primary education:A case study.Mexico City, Mexico:Ministry of Education.
[5]Bressoux, P. (1996) .The effects of teachers’training on pupils’achievement:The case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France.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7 (3) , 252-279.
8.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分析 篇八
关键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原因;办法
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非正常的心理和行为。具体表现为:通常情况下,工作了一天有疲倦的感觉,但经过休息就会恢复或缓解。但有些教师长期感觉疲倦,休息后无好转,从而导致慢性疲劳综合症。长期存在而不能抑制就会导致身心疲劳,形成教师的职业倦怠,常常表现出:无心投入教学工作、对工作没有信心、得过且过、拒绝和他人交流、常常焦躁不安、萎靡不振,进而产生压抑、忧郁、猜疑、自责等情绪。以冷漠的态度对待学生及工作。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包括两方面:(1)教师由于专业技术水平低、专业态度缺失、工作业绩平平,导致工作热情不高,投入教学工作中的精力欠缺,工作业绩不佳,感受不到成功的快乐,产生倦怠感,进而不思进取并失去教学上的创造精神,专业技术水平停滞不前,与他人差距越来越大。注重名利的教师就会感到失意,并产生怨恨心理,又将这种心理带到教学中,降低了工作效率,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2)目前的教育对象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个性强、心理脆弱、叛逆性强、自制力弱、自主性弱,因此,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品质及心理问题。教师压力过大,心力交瘁,久而久之就会感到倦怠。而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又参差不齐,对孩子的教育欠缺,不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工作,这就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和难度,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而产生倦怠。
面对教师职业倦怠,教师个人要调整心态,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及时缓解压力。教师要加强学习,积极参与培训,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研究出自己的教学成果,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业务水准。加强人格修养,提高抗挫折能力。顶得住压力,并变压力为动力,激发工作热情并提高工作效率,享受工作的快乐。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敬业、乐业,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总之,教师是塑造人类未来的工程师,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可以促进人类未来的发展。我们应当共同努力克服教师职业倦怠,让教师的形象更加光辉,我们的未来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李向群.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及应对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侯志瑾.职业辅导[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
9.见习教师参训期间的案例范文 篇九
奉贤区实验小学
实验小学在校园网上开辟了“小荷俱乐部”板块,是一个专门为见习教师开辟的园地,所谓“小荷才露尖尖角”。小荷俱乐部,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实验小学老师发表日志的地方,实验小学的老师在这片天地里通过发表日志,分享自己在教学、班级管理、读书心得等方面的心得体会,从而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小荷俱乐部是一个学术氛围很浓厚的地方,对于见习老师来说,相对比较熟悉的是新兵阵地。顾名思义,新兵阵地主要是给新教师发表日志的。新教师每周三都要听讲座,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在讲座上,相关负责老师会向实习教师布置作业,其中就有每月的心得体会或者专项作业,这些都是要发送到新兵阵地上去的。新教师有的是跟岗的,有的是带班的,在不同的岗位上,有不同的任务,不同的心得体会。在新兵阵地这片天地中,新教师积极发表自己的实习心得,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除了新兵阵地以外,名师讲堂也是一个不错的地方。在名师讲堂中我们经常看到金哲民校长、胡雪琴副校长等名师所发表的文章。在名师讲堂发表的文章包括《弘扬人文精神》、《点燃创造之火》、《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备课》等。这些文章主要还是有关教学基本功、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文章不管是对见习教师来说都是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而且能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
学科研讨是每个学科教师投稿教案的地方,他们把自己设计得比较好的教案放到学科研讨这个地方,不仅可以供本学科的同行教师学习,而且能让其他学科的老师研究。之所以取名为学科研讨,除了学习以及研讨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供其他老师分析与研究,并且找出其中的不足,共同进步,这对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已经教学质量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在互动研讨这一板块,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各类试卷、各学科的教案、课件、评课等。简单来说,在互动研讨这一片园地,每个学科的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表与教学有关的心得、体会,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美文推荐和小荷俱乐部其他的部分有很大的不同,不再局限于教学方面的内容,而是有部分学生写的优秀文章、教师在课外读到的短文、读后感等等,总之,在美文推荐这个地方,每个教师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各显神通,帮助学校的各位教师除了能在其他园地提高教学技能以外,在美文推荐之中,丰富人文内涵。
10.教师的案例分析 篇十
问题设计案例:
在上《狼》这一课时,课前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同学们,大家一定在童话里认识过一位农夫,他用自己的事实台温暖了一条濒临死亡的蛇,但他最后却死在这条蛇的毒牙下。人们常把‘毒蛇猛兽’并称。今天,我们走进《聊斋志异》这部名著,看一看有一位屠户,他在遇到两条穷凶极恶的狼时,他的命运又将是怎样呢?‛短短一席话,点燃了学生思想的火花,一个童话故事埋下了点拨的种子,一下子把同学们引入到课文中去。于是,他们带着不得答案不罢休的热情,自己去读、去思、去寻求答案。由于同学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学习起来劲头大,信心足,效率也高。
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作者通过具体描述鲁提辖惩治恶霸无赖郑屠户、救助金氏父女的动人故事,赞扬了鲁提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之举,也揭示了当时社会恶霸横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由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加以引导;作者抓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细节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具体描绘,有什么目的作用?本文的写作意在揭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实?你能谈谈吗?等等。只要通过各种问题的恰当巧妙设计,就一定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有效的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
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基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虽变了变去,但有一点是没有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文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并尝试着写一写:请同学们假设这样一个情节,当成了大老板或大富翁的于勒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时,菲利普夫妇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请从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力面进行想象描述。
如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对开篇‚余幼即嗜学‛一句进行设问:这句中‚嗜学‛一词改为‚好学‛行不性?为什么?这两字在全篇中有何作用?这两问有一定的思考深度,学生需认真阅读全文并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回答得好,所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反复阅读推敲,学生领悟到:(1)作者幼时特别好学的急切心情;(2)也正是这种好学精神,才有后文无所畏惧地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3)‚嗜学‛两字统摄全文,又与段末‚勤且艰‛相应,与篇末‚善学‛相照应;(4)‚嗜学‛、‚善学‚既是作者对马生的勉励与希望,也是全文的主旨。点拨两字而能牵动全篇,这样的语文教学提问才更有实效。
如《背影》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学生读书时不注意句中的‚已‛、‚了‛、‚最‛等不同的词语中包含的深情。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已’和‘了’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字起什么作用?‛让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看似平常的词语。特别是‚已‛、‚了‛中包含的极其复杂的感情,从而让学生明白,字字句句皆传情,读书时应深入思考作者的意图。
如《孔乙己》一文的文末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看似矛盾,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发问:‚文中没有交代孔乙己的死,那么孔乙己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再次启发:‚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学生便可水到渠成地认识到根源在于当时的科举制度。这样能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台阶,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质疑:‚胡屠户对范进由‘居傲’到‘敬畏恭维’,除了范进中举后的地位变了,还说明了什么?‛启迪学生思索。胡屠户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完全是被功名利禄所扭曲。科举制度扭曲的不仅是读书人,还有那些‚邻居‛及市侩还。创设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理解对比手法所起到的讽刺效果,思维更深入一步,比单纯地问对比手法的作用更能启发学生的想象,更能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
如教学《松鼠》一文时,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读书,学生从松鼠的脸、眼、体、肢、尾巴、体态、吃相、活动范围、活动时间、觅食习性等方面的分析中了解了松鼠漂亮、驯良的特点。但长时间的分析、讨论,学生的兴趣不可能像刚开始上课时那样浓厚,此时,教师出示了一张画有‚一只松鼠,河面上漂着几块树皮‛的投影片,并用‚松鼠想过河的话,怎么办呢‛的问题,引导学生速读课文第四段,然后由学生口述并动手演示‚树皮当船,尾巴当帆‛的过河过程。这一问题情境的设置,再次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轻松、主动地领会了松鼠乖巧的特点。如教学《谈骨气》对课文所选的三个事例,学生往往停留在摆事实证明论点上,不去思考作者这样安排事实论据的匠心,思维处于平滞状态。教学中,教师问:‚我国历史上有骨气的事例很多,文中为什么只选取这三个事例?为什么不按时代的先后安排顺序?‛启发学生思考所选事例发生的时间、涉及的人物、人物的处境、三个事例与孟子三句话的关系等,体会作者这样选择、安排事实论据的匠心,使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从表面进入深层,让学生的思维产生飞跃。认识和看法:
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可从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面入手设计。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一般的思维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这部分的问题尤其要加以重视,并设计恰当的问题予以引导。1.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2.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3.抓住重点 精心设计 触动‚神经‛。
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触动‚神经‛。所谓触动神经,一要触动课文的‚神经‛,即牵动文章核心的主要问题;二要触动学生的‚神经‛,把他们引领到探求问题的忘我境界,以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唯有如此,课堂提问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又富有艺术韵味。因此,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对提哪些问题、在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期望得到怎样的答案、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只有教师做到‚胸中有丘壑‛,教学才有主攻目标,有针对性,有激发力,有蚀效,切中肯綮,正中要害。
4.无疑处生疑,在不被学生注意的知识点处创设问题情境。5.巧妙设疑 引导思维走向 形成讨论焦点。
11.中学骨干教师的基本特征分析 篇十一
诸多研究都认为现实中的骨干教师没有完全统一的模式。因年龄、性格、兴趣和能力差异,骨干教师可能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教育方式和工作态度。但是,骨干教师具有共同的、可供他人学习借鉴的典型特征。有研究表明,骨干教师是一个“类”概念,就个体而言,骨干教师常常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课题组依据对《中小学名师成长过程的特征分析》和《教学心理学纲要》等多种文献资料的把握,结合行动研究成果,归纳出骨干教师的基本特征,供同行们参考。
一、崇高的道德品质
骨干教师是具有崇高师德和优良品质的人,其人格魅力与奉献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成长和社会道德的进步。课题组从对我国中学骨干教师的多项调查与分析中发现,骨干教师一般是有着独立价值、尊严和独特个性的人,是一定区域内最宝贵、最优质的人力资源。如“国宝教师”霍懋征从教60余载,对学生倾注着全部的爱,她把尊重、热爱、关怀、信任和严格要求有机结合,深受学生爱戴和青年教师的敬重,享誉全国。
二、优良的知识结构
根据现代知识观重新审视骨干教师,课题组发现他们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并能综合有效地运用。他们在教学法知识、学科知识和个人生活知识等方面都比一般教师丰富,解决特定领域问题更有效。在陈述性知识方面,骨干教师的知识是以命题结构和图式的形式出现,比一般教师的知识组织得更完整,因而在解决问题时能及时有效地提取出来,这就导致二者教学能力有明显差异;在程序性知识方面,骨干教师教学常规工作程序已高度熟练,达到自动化水平,很少或不需要意识控制,而这正是一般教师所缺乏的;在策略性知识方面,骨干教师具有良好的策略性知识,而一般教师缺乏或不会使用这类知识。例如,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情况下,相对于课堂中生成的各种意外,骨干教师都能灵活地化解,而且还能发现其中的闪光点,运用到教学中。而一般的教师则缺少这样的应变能力,对于这样超出自己预料之外的意外,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反应缓慢。有的教师为了保持课堂的正常秩序,会对这些意外忽视,甚至于强行中止,让课堂重新回到自己的掌控之中。
三、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
由于领导重视、家长信任和众多学生爱戴,骨干教师相对处于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在与周围环境的不断交互中,容易形成创新人格。因此,他们更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在教学实践中,他们具有课堂全局观、效率观和效益观,更容易实现从“有效课堂”向“高效课堂”“生命课堂”乃至“魅力课堂”发展。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骨干教师思想观念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及其稳定性与清晰性都优于一般教师,有着较强的“问题解决”意识、灵活的思维策略和分析问题特征进行联想匹配的能力,能迅速机敏地概括实例或提供实例,并且能够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学目标联系起来。
四、完善的自我监控能力
骨干教师更善于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监控。具体表现为对驾驭整体课堂自信,对学生的需要敏感并能及时关注和积极回应。在教学过程中,他们能够关注到计划与准备、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教材的呈现、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交流、信息反馈、评估学生等诸多方面;能够积极主动地反省和评价,有较强的热心和同情心,富于激励和想象;能够理性地关注目标达成度,并不断地、有意识地、系统地监测、评估、调节自己的思维、感知、情绪、动机与行为。骨干教师善于监控自己的认知执行过程并主动制定行为标准,在接触问题时目标明确,具有计划性,能够实现自我观察、自我矫正和自我强化;能够主动评价并随时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调整,易产生自我满足感、自豪感等内心体验。
五、较强的个人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与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但决定了教师对教学活动的选择及对教学活动的坚持性,还影响教师对教学困难的态度,影响着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能力和成绩的主观判断,进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研究证明,较强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是由普通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的一个必要条件。骨干教师由于实践知识的丰富,教育经验的积累以及同行教师对其教学风格及其成绩的认可,“受欢迎教师”的角色形象已日益完善。因此,他们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了自豪,个人教学效能感也就显示出较强的态势。
总之,骨干教师是改革的先行者,是动力源泉,代表着教师队伍的发展方向,其成长历程和先进事迹对现代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具有导向和辐射作用。因此,建立健全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内容、途径和策略,充分发挥其深刻、持久、稳定而积极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2.关于教师评价的调查分析 篇十二
一、评价目的为年终奖惩性评价的所占比例很大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评价的目的偏重于“鉴定”、“分等”、“惩罚”,属于奖惩性评价,即通过对教师以往工作的总结,对教师进行评价,进而作出相应的晋级、加薪、降级或解聘等决定的学校占65%左右,几乎所有学校把教师评价作为年终的终结性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是否具备奖励和惩罚的条件,对教师进行奖励与惩罚、鉴定与区分的评价方式强化了教师评价的鉴定功能而淡化了其矫正、发展和激励功能。
一线教师普遍对这种单纯运用利益驱动机制的自上而下的评价认可度不高,难以得到所有教师积极的反应,更难以从根本上激励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在动机。
二、评价指标以“德”、“能”、“勤”、“绩”四方面综合量化为主的所占比例很大
教师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师的教育活动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系统描述,并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目前,所在区域内学校的教师评价,基本是按“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指标综合量化进行考核评价的。
一线教师普遍反映这种“指标量化”的教师评价模式不能全面揭示教师评价的目标,且可操作性也较差。教师普遍认为从教师评价标准来看,这种模式所采用的定性语言,对不同程度的标准区分度不够大,诸如“坚持”、“认真”、“积极”、“努力”等弹性语言由于表述上的含糊和不具体,极易导致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对其内涵、外延理解和把握不一致,因而难以保证价值判断的客观性和教师评价结论的准确性;从教师评价的计分标准看,这一评价模式有强行量化的倾向。尽管定量评价能够大大降低教师评价的模糊性,增大评价结果的区分度,但是并非所有的因素都可以进行量化。在教师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大量不能量化或不易量化的因素。例如,对于“师德”这一教师评价指标,应该怎样才能设计具体合理的量化指标呢。一线教师们还认为,尽管目前的教师评价体系包含了“德、能、勤、绩”四方面的评价指标,但并未涵盖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所承担的大量隐性工作。且在升学率指挥棒的控制下,教师评价的终极目标还是落在“绩”,即“教学成绩”上,归根到底落实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也就是说,当前中小学教师评价实质上仍然是一种单向评价,其唯一目标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其他教师评价指标都是软指标。事实上,不少学校都把”升学率“作为硬的评价指标,如果教师所教科目成绩高,对其综合评价就高,反之,对其综合评价就低。因此,依据这样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不能保证教师评价的有效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评价主体以考核小组评价为主的所占比例较大
教师评价的主体构成决定了评价是否具有客观准确性。目前,区域内的大部分学校,教师评价主要以“考核小组评价”即领导评价为主要方法,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等都不重视,或者其评价数据没有得到真正的应用,甚至没有提到日程上来。
一线教师认为,由于对学生主体性的强调,学生参与教师评价开始受到普遍关注,不少学校已将其视为考核评价教师的具有说服力的方式。不能否认,“他评”作为教师评价不可缺少的手段,但能否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则是保证其评价结果准确性的前提。在教师评价的实践中,学校管理层面不注意对评价信息的掌握,常常是道听途说,主观臆断,凭个人印象行事,违背评价的公平性原则,对每一个评价对象不能一视同仁。同行参与教师评价也存在着敷衍、走过场,或由于感情而产生“人情因素”。另外,由于他评更多地依据对被评教师工作结果的考察而忽略了教师的工作过程,更注意教师的显性工作而忽略教师的隐性工作,很难对教师的实际工作作出恰当、公正的判断,结果是必然打击被评价教师的积极性,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四、评价结果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的所占比例较小
如何借力教师评价促进教师发展、完善自我,是教师评价的核心。目前。区域内的教师评价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凡是能教出高分学生的教师,就是好教师,能发表论文、开展课题研究有成果的教师就是好教师,从表面上来看,这种价值判断并不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教师评价能够促使教师在思想上自觉或被动地趋向教学管理目标,努力提高自己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也符合社会对教师的期待。问题是这种教师评价仅仅将教师的教育效果简化为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论文发表的数量以及课题研究的获奖等。这些实际利益,使教师评价的发展性大打折扣。
一线教师认为,学生的考试成绩、论文数量、获奖证书这些显性指标若作为评价教师优劣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乃至是唯一的目标,在这种教师评价环境下,教师也只能千方百计地追逐学生的考试成绩,努力提高学生的升学率,而无暇顾及或根本不予考虑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了提高学生分数或写论文上,这样只看业绩不看人的教师评价只能造就出一批缺乏人的情感意志、没有事业追求的机器人,容易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消极抵触情绪,不利于教师乃至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五、评价形式以打分评价为主要形式的占100%
调查显示,区域内的这几所小学还是以“打分制”为主的评价方式,只有少数的教师选择了“写书面小结”、“开座谈会”和“个别面谈”;“学校规定的评价指标综合量化”占到教师评价的60%以上,而对“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的考评却不到3%;学校搜集教师信息的途径是通过“评优课、示范课”和“学生成绩”,对于“学生打分”只占到总数的极少部分。.
一线教师普遍认为,这样的评价方式是非常单一的,打分制占主要的地位使得教师评价更多注重的是量化的结果。这种单一的评价方法都有其局限性,都不能保证评价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一线教师希望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评价信息,既可以克服某一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又可以调动多方积极性,这样有助于提高评价的可信度,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开展基线调研,并对主要依据进行汇总与整理,我们总结出一个基本结论:即区域内所进行的教师评价,大部分仍以一种面向教师个人过去的工作表现及工作成效,评价结果常常有奖惩相伴随的终结性评价制度占主导地位,它或多或少了强调学校目标的实现,强调对教师的管理和领导者的权威,注重考察教师的干劲、成就、效率和效果。这样的评价虽然在一定程序上能帮助教师明确工作目标,改变教师中存在的“一无动力、二无压力、三无活力”的局面,但对于促进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激发教师对专业具有高度的热情,激发教师工作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作用还不大。我们认为教师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经过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对教师的评价应具有发展的眼光,应把它作为一种连续的、系统的过程,把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能力发展作为评价的最终目的,以一种动态的、纵向的方式进行教师评价,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如何建立一种全面而且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教师评价体系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13.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因素分析 篇十三
中职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是重要的课程开发者,也是课堂教学层面的设计者和研究者,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中职教师的专业成长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结合自己的专业成长和教学实际的观察,以及本次参加省级培训的心得,笔者对影响中职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因素做一阐述和交流。
一、个人的自主性
中职教师的自主性是个人对目标永恒追求,对事业兢兢业业,对工作孜孜不倦,对探究锲而不舍,对成绩永不满足的精神状态,这种自主性将促使其成为中职学校优秀教师中的一员,没有教师的自主参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中职教师的自主性是其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一般有如下的表现:
1、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
时代在发展,观念在更新,自主性强的教师往往会与时俱进,具有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通过不断的学习,及时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他们能够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自身教学工作的需要,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阅读相关的教育期刊杂志中的经验文章,聆听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及时了解教改、教研信息,把握最新教育动态,拓展视野、使自己最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
2、立足教学的实干和研究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遇到很多让中职教师刚到困惑或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自主性强的教师往往具有立足教育实际,解决问题的实干和研究精神,他们往往能围绕学校发展、课堂教学、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或从自己体验感触最深的领域入手,立项研究,撰写论文,并通过教育科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3、坚持每天反思一下自己
成功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的反思他们在教学中的重要事情,包括教育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生课间表现以及他们的职业能力等。反思本质上是对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亲身经历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一番认真的思考。反思被广泛的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一
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教师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意识和自我反思的实践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中职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其专业发展将受到限制。中职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的主动性是核心和关键,教师的自觉主动反思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日常生活样式”。
二、学校的开放性
学校是中职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其获得专业发展的主要场所。开放的学校管理文化包括合理的管理制度、团结协作的文化氛围以及畅通的交流渠道等,为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民主的管理制度
公平的、民主的、具有实践操作性的学校管理制度,是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的重要因素。学校的领导在制定各项管理制度时,能够考虑到学校和教师的具体情况,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改等工作成为中职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激励力量,使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从而调动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制度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往往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
2、团结协作的文化氛围
建构团结协作并且主动学习合作的组织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教师群体具有成为学习型组织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在学习型组织中,教师之间形成就具有内在凝聚力的团队,在这样的团队中教师们自发地组织讨论、进行示范教学、自行决定研究内容、相互交流和评价等。这种团队合作一方面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方面是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在学校环境中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提升教师个体在专业能力、知识、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3、畅通的交流渠道
中职学校通过主动与有关高校、企业、科研单位等联系。开展学习进修、挂职锻炼、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得校企、校际等交流渠道畅通,是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其他学校和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合作交流,使中职教师参与和体验对方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及生产实践,使各方面都会得到更多的启迪和借鉴,会形成更大的合力。中职
学校通过参加和承办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安排教师参加省市区的各种培训,引导教师们参与学习、研讨、展示和交流,对于丰富中职教师的知识库存,拓展知识面,促进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专家的引领性
中职教师早期从事教育科研更多是基于评职称或完成上级任务的需要,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往往过于肤浅,现在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认识到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力。中职教师也认识到教育科研与个人的专业发展休戚相关,并尝试从研究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行为,促进自己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角色转型。教师可以立足课堂、课程和课题进行研究,不断提升教研实力。如何挖掘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开展研究、进行研究成果的推广等一系列的问题,贯穿着整个中职学校教育教研的过程。但由于受中职教师自身水平的限制,专家的引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省、市、区教科研部门的教科研人员,高校教育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们,拥有丰富的研究资源和宽阔的研究视野,他们理念先进、研究前沿、成果丰硕,能技师为教师的研究成果好而教学经验予以宣传推广,为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各种锻炼、学习和展示的机会。中职学校通过邀请专家到校做专题讲座,请他们对教师的课题研究、教法研究、教材研究、校本课程建设等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也可以与专业人员经常保持联系,及时汇报自己的研究主题和进程,汇报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以求得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指点。
专家引领是中职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成功保证,更是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中职学校开展教育教研需要群体智慧的积累、沉淀,更需要专家的引领。仅仅依靠教师本人闭门造车搞研究很有可能会昙花一现,甚至会束之高阁。
14.创造型教师的人格特征分析 篇十四
创造型教师的人格特征是创造型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它在教师的创造活动中起着动力作用、导向作用与调节作用.研究创造型教师的人格特征,一方面为创造型教师的成长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提供重要手段.
作 者:张建平作者单位:南通师范学院,教育系,江苏,南通,226007刊 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7(6)分类号:B848.6关键词:创造型教师 人格特征 分析
15.教师遭受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 篇十五
一、个人原因
1. 学生方面的原因。
(1) 不良人格特质的影响。我国有关对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征的研究, 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 即犯罪青少年存在有精神质、神经质人格、并且至少四分之一的罪犯可以诊断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这和国外的有关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较为一致。高神经质者个性特征的主要表现是易冲动、内控力差、焦虑紧张、不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和内疚感、不害怕惩罚, 等等。 (2) 性格因素。有些学生性格暴躁, 冲动, 易怒。具有这类性格的学生本身自制力差, 对暴力行为造成的后果缺乏考虑。他们往往因为性格的原因和同学关系不好, 不喜欢上学, 认为学校的生活约束了他, 限制了他的自由, 不能接受老师对自己的严加管教或者不公正的待遇。这种学生一旦不接受老师的批评就容易和老师发生冲突, 甚至对老师实施暴力。 (3) 不良行为习惯因素。一部分学生从小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习上懒散, 生活上散漫, 结交一些社会上的不良分子, 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是暴力解决, 而家长和老师未能及时引导这些学生。所以当他们遇到老师批评, 或者他们犯错老师制止时, 就有可能以暴力来反抗老师或威胁老师。
2. 遭受校园暴力教师方面的原因。
(1) 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能够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 如果不能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 调整自己的心态, 无形之中, 就会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筑起一堵厚墙。隔绝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 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2) 心理素质较差。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 情绪容易失控, 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 不能够客观公正, 这也容易引发与学生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日益增加, 就会发生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的事件, 以及学生反抗、攻击教师的事件。 (3) 品行不端。这部分教师由于自身品行存在的问题, 虽然教书育人, 但言行上动辄侮辱学生人格, 或对学生及其家庭“吃、拿、卡、要”, 由于平时的教学是独立的行为, 在学校未发现之前, 有可能导致学生不满, 引发暴力事件。
二、家庭原因
1. 家庭不和睦。
有些家庭父母关系不和谐, 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 不和睦的家庭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有很不利的影响。如果在家庭中, 孩子经常处于不和谐的氛围中就会感觉压抑, 痛苦, 他们会寻求发泄的途径。这种孩子极易出现暴力倾向。
2. 家庭结构的缺陷。
家庭结构的缺陷, 通常是指婚姻关系不完整, 血缘关系不完整, 如丧偶、离婚、夫妻分居、父母双亡等情况。在这种失衡的家庭中, 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密度是较低的, 而父母之间或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度则较高。由此, 一方面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易情绪不稳, 缺少同情心, 具有反社会倾向;另一方面, 因家庭关系紧张, 父母的感情危机、家庭暴力等常常表露出来, 子女的人格和行为易发生扭曲。
3. 不良的家庭环境。
有些家庭父母有赌博、酗酒、打架等不良行为。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 自然而然就会受到不良影响。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 其一言一行对子女起着直接的示范作用。如果父母本身品行不良, 常会诱发子女产生不良行为, 而且年龄越小, 其个性受父母的影响越大。
三、社会原因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急剧变动时期, 一些新的事物不断涌现出来, 青少年正处在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年龄, 他们良莠不分, 这些新的事物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城市的发展比起农村的发展要更快, 而且城市的孩子通过媒体, 网络和报刊杂志能更多地接触到社会上一些负面的东西, 也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1. 暴力文化的泛滥。
现在有些影视文化和媒体报道, 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和关注度, 尽其所能地去渲染暴力事件发生的血腥场面和细节。更有甚者把一些充满色情和凶杀的图片作为宣传图册的插图, 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一项心理实验曾证明:“电视节目中的暴力行为可以解除青少年和成年人热衷攻击、寻衅的抑制力, 使他们由此学会种种攻击的动作, 得到攻击他人的方法。他们视攻击行为为解决人与人之间冲突的有效手段。电视实际上是在传授这类攻击行为。经常观看电视中的暴力节目将使更多的观众因自身的某种原因而使他们的举止行为变得好攻击、寻衅。”其他传媒途径对校园暴力的影响方式也大致如此。最终, 使自制力较差的青少年盲目模仿, 增加其实施暴力犯罪的潜在危险。
2. 网络游戏的诱导。
网络游戏是许多城市中学生放松和休闲的方式, 如果仅仅作为放松或者休息的一种方式倒是不可怕, 可怕的是许多中学生沉迷在一些大型的网络暴力游戏中不能自拔。他们不能区分现实和网络中的虚拟, 有的学生模仿游戏中的暴力行为, 在现实中做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 包括对老师的暴力行为。
3. 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
【教师的案例分析】推荐阅读:
教师失德行为的案例07-04
小学教师的教育学生案例10-31
教师学习法律法规案例分析06-27
小学教师师德教育案例07-05
教师职业道德相关案例09-20
初中音乐教师教学案例10-15
静待花开教师教育案例09-03
钢琴教师j教学案例10-12
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案例及反思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