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校本教材示范
1.高二生物校本教材示范 篇一
关键词:生物化学技术,校本教材,教材开发
近年来, 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迅速, 内涵建设已成为目前职教改革的重点。特别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面对行业的发展和革新, 开发具有本校和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已变得十分迫切。
所谓校本教材[1], 就是以学校为主体, 以学生为对象, 实现学校办学宗旨, 体现办学特色, 向学生提供最迫切的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和指导的教材。
1 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 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媒介, 教学改革的种种设想和试验, 大多可通过教材建设来体现。目前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 虽然各院校编写了大量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以及非规划教材, 满足了高职教育转型期的教学需要, 且有一定借鉴作用, 但直接使用却有一定的局限性, 毕竟各院校设备、师资、生源、专业定位、就业方向各有不同, 在满足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对高职院校来说非常重要, 它不仅是职教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提升自身竞争力, 高职院校必须根据本校实际, 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
2 校本教材开发的目标
2.1 服务区域经济, 突出专业特色
上海市在现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张江药谷) 的基础上, 在浦东张江—周康、闵行和徐汇规划建设生物医药研发、临床服务外包和产业基地, 在奉贤、金山、青浦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形成6个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实施《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2009—2012年) 》后,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保持年均15%的增幅[2], 呈现平稳持续增长态势。2013年底又制定了《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2014—2017年) 》。因此, 生物技术产品对其下游技术中的分离纯化技术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对生物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一直以来我校高职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定位于生物医药方向。生物化学技术是一门实验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 主要介绍各类生命物质 (蛋白质、核酸和酶等) 分离、制备、纯化、检测方法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无论是基础研发还是生产, 生物化学技术都是相关从业人员完成生物制品和生物医药生产等典型工作任务的必备技术, 是实现生物技术产品化的核心技术之一。生物化学技术是我校高职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 故我们在学习职改政策的基础上, 根据学校课程建设目标, 分析本课程现有教材及教学情况, 申报立项编写《生物化学技术》校本教材。案例及实训项目的选择均涉及生物医药产品, 如基因工程菌生产药物是生物制药最基本的方法, 故安排了超声波法破碎基因工程菌及其后续的分离纯化;抗体制药是现今的一大热门, 因此安排了单克隆抗体的纯化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实训中安排阿莫西林胶囊中阿莫西林含量的测定。
2.2 依托岗位需求, 细化核心技能, 整合教学内容
2013年我校承担了上海市职业教育国际水平医学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项目, 其间进行了两次由外资、中外合资企业及国内大型生物医药企业行业专家、教育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头脑风暴, 确定了本专业高职生面向的职业岗位及对应核心技能;之后学校又专门举行了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 来自生物医药行业从事生物制药、生物技术服务、研发企业的专家就高职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及所需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和研讨, 梳理了各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核心技能;协调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 避免了教材内容重复、交叉和遗漏, 弥补了一些知识技能在生产一线的应用实例。在此基础上参照生化产品分离纯化工等职业资格标准, 构建了本专业与生物化学技术相关的岗位及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 (见表1) 。
2.3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及工作逻辑性,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以学生为本”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 校本教材开发也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 了解其差异性、情感特点。我国长期的精英教育模式使职业教育理念不被社会广泛接纳, 大部分高职生是通过较后批次录入高职院校的, 其学习自觉性、自控能力相对较差。
生物化学技术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 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校本教材编写者除了考虑岗位需求外, 还要仔细琢磨学生在使用教材时的感受,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撰写, 编出的教材要让学生愿意看、看得懂。如果内容过于生涩枯燥, 会导致学生学习困难, 缺乏学习兴趣, 甚至厌学。
所以一方面通过图像、文字和表格等方式直观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注重枯燥、繁琐、复杂知识技能的导入方式。比如实验室安全问题是需要重点强调的内容, 我们在编排时直接以鲜活的案例导入, 如2008年11月15日, 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的火灾, 2010年12月19日, 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28名师生因做“羊活体解剖实验”而感染严重的布鲁氏杆菌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 等, 在此基础上进行原因分析、防范措施介绍。教材编排要突出知识性, 同时也注重生动性,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介绍层析技术时首先导入2011年3月“台湾塑化剂风波”, 既展示了层析技术的重要性,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踏实严谨、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社会责任感。
在内容结构安排上以操作程序为逻辑线索, 分为三大模块 (见表2) , 形成生命物质生产的单元操作和综合操作, 对知识和技能教学进行了统筹递进式安排, 由单一到综合, 由简单到复杂。单元操作中:模块一着重强化实验基本技能;模块二是将工作岗位所需典型工作任务整合成9个学习项目, 将生物化学技术按实际生产流程连贯介绍, 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训练。模块三中以主要生命物质为载体构建6个综合实训项目, 锻炼了学生生物化学技术综合运用能力。而职业素质培训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并通过教学评价 (过程评价) 体现出来。
3 体会与思考
3.1 校本教材编写过程是教师的一次成长过程, 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为编写一本贴近岗位实际的校本教材, 教师必须走进企业调研或实践, 这不仅获取了大量的岗位及技能信息、最新的生物化学技术, 还弥补了生产实践经验缺乏的不足;而岗位的工作任务毕竟不等同于教学内容, 编写教师必须对内容有一个教学化处理过程, 将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合的学习情景, 这些都需要对传统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大幅度改革, 需要教师的努力。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实践经验, 还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等, 这一过程无疑提高了教师对教材和教学方法的驾驭能力, 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同时也提示, 一本优秀校本教材的编写, 必须依赖于由拥有相关知识、技能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
3.2 校本教材的开发应具有开放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生物化学技术发展迅猛, 需要及时更新技术方法, 与时俱进, 不能一劳永逸。我们在编写和使用教材过程中, 依据学校条件, 及时与行业专家沟通, 调整教学内容比如高职院校一般没有核酸测序仪, 核酸测序方面的内容基本不涉及, 然而通过与企业的交流沟通, 我们发现在上海地区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诊断治疗技术的发展对核酸测序人才的需求旺盛, 行业专家建议教师在课堂上介绍测序原理和意义即可, 起到引领学生入门作用。这同时提示我们, 虽然职业教育强调技能培养, 但高职生还应区别于中职学生, 理论层级定位要清楚, 从而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3.3 校本教材的开发不能孤立而为
校本教材建设应关注与整个专业课程建设体系及改革的关联度。近几年职教改革幅度较大, 每一门课都有自己的特色, 这就需要处理好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避免内容的重复和疏漏, 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 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意识。我校进行的两次头脑风暴对本专业所有科目进行了很好的梳理, 有助于教材内容的确定。如微生物免疫的小白鼠血清直接提供生物化学技术中Ig G提取的原料, 而生物化学技术分离提取的溶菌酶活力可通过微生物实验检测, 这些都可成为项目化教学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侯爱华.高职校本教材开发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 2011 (17) :232.
【高二生物校本教材示范】推荐阅读:
高二生物110-13
高二生物种群课件10-08
高二生物基础知识总结06-10
高二生物贾学设计07-19
高二生物上学期学什么07-25
高二生物教师教学个人计划08-17
高二生物教师期末工作总结07-28
高二生物月考试卷分析08-03
高二生物上册月考试题09-13